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主板各组成结构介绍

主板各组成结构介绍

主板各组成结构介绍
主板各组成结构介绍

主板各组成结构介绍

主板

打开机箱会看到里面有一块面积较大的电路板,这就是主板。主板以及安装在上面的插件(CPU、内存条、总线板卡等)是微型计算机的核心,也是费用最高的部分。从物理角度了解微型计算机的组成,首先应了解主板。主板一般包括以下组成部分:

1.CPU插座(或插槽)

CPU插座用来安装CPU。不同类型的CPU采用的CPU插座不同。CPU从486以来先后使用了十种规格的插座和三种规格的CPU插槽。所谓CPU插座,是指CPU可以直接插在其上面。十种CPU插座分别是Socketl~Socket8、Socket370(有370个引脚)和SocketA,SocketA又称Socket462(有462个引脚)。每一种插座具有与相应CPU一致的引脚数目和引脚布局,并为CPU提供电压供给机制,如Socket8、Socket370和SocketA都具有自动VRM(Voltage Regulator Module)。所谓CPU插槽,是一种外形与总线插槽相类似的插槽。CPU插在一块专用的装有CPU插座的电路板上,或将CPU直接焊在上面,再将该板插入CPU插槽中。这种结构可减少主板的面积,也方便散热,但它的稳固性不如CPU插座。CPU插槽有三种:Slot1(又叫SC242)、Slot A和Slot 2(又叫SC330),前两种的引脚数都为242,而后一种的引脚数为330。

2.控制芯片组

前面已经看到,控制芯片组是协助CPU完成计算机各种控制功能和数据传送的一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目前多为三片或两片)。控制芯片组中集成了DRAM控制器、Cache控制器、CPU到各种总线的桥接电路、中断控制器、DMA控制器、定时器/计数器和电源管理单元等逻辑。

3.总线

总线是计算机各部件之间传送数据、地址和控制信息的公共通道。主板上有多种类型的总线。

4.总线插槽

总线插槽是内部总线的物理连接器,使总线板卡上的电路和主板上的总线相连。目前主板上的总线插槽一般有PCI、ISA和AGP等。但有一些机器不再提供ISA总线插槽。

5.内存插槽

内存插槽用来安装内存条。目前内存插槽一般为168线或184线。前者支持SDRAM DIMM,而后者支持DDR SDRAM DIMM。

6.驱动器接口

驱动器接口实际上是一些设备总线的接口(如IDE接口等),用来连接硬盘驱动器、光盘驱动器和软盘驱动器等。早期这些接口是以总线板卡形式出现的。

7.基本外设接口、USB总线接口(根集线器)

基本外设接口用来连接键盘、鼠标、打印机等传统外设,而USB总线接口用来连接USB设备。

8.BIOS

主板上的BIOS(Basic Input Output System)是操作系统基本输入/输出功能的固化部分。另一部分是以磁盘文件形式出现的,操作系统启动时被调入内存。BIOS被固化在EPROM或Flash RAM中,其中包括了一组例行程序,如基本输入/输出程序、系统信息配置程序、开机上电自检程序和系统启动自举程序,另外

还有一些实用程序。如果说操作系统是人与机器硬件之间的桥梁,那么BIOS就是操作系统与硬件之间的桥梁。BIOS的容量已达4 Mbit或8 Mbit。主板BIOS 的生产厂商主要有Award、AMI和Phoenic,目前使用最多的是Award的BIOS.

为了使读者对主板有一个直观了解,这里给出一款采用Intel 440BX芯片组而微处理器是第六代的主板的结构简图(如图11.10所示)。

为了降低系统成本,一些主板制造商将原来一些板卡的功能集成到主板上,如显示卡、声卡等,而有的服务器用主板则集成有网卡和SCSI卡。可以相信,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主板上会集成更多的功能。

对于桌面机(或叫台式机),除了主板及安装在上面的插件外,主机箱中一般还有硬盘驱动器、软盘驱动器、光盘驱动器和电源等部件。这些都是经过标准化的,因此扩充或更换都很方便。在主机箱的外面,就是大家早已熟悉的显示器、

键盘和鼠标以及可选的外设(打印机、扫描仪等)。

微型计算机的体系结构

微型计算机的体系结构

这里所说的体系结构是指从逻辑角度看微型计算机的核心组成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从逻辑角度看微型计算机的组成是深层次的。由于微型计算机是在不断发展的,是由初级逐步向高级和更高级变化的,因此,作为微型计算机重要特

征的体系结构也在不断变化。从总线结构来看,微型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变化过程大致如下:

PC总线→PC AT总线(ISA总线)→EISA总线→PCI/ISA总线→PCI/AGP总线。

控制逻辑是微型计算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在现代微型计算机系统中,控制芯片组的作用更加重要。芯片组控制着处理器同其他部件的接口或联络,支配着所用的处理器类型、处理器速度、总线速度、存储器的速度、类型及数量,因此,芯片组几乎比处理器更重要。计算机硬件领域的资深专家Scott Mueller

这样来形容芯片组的作用:如果把处理器比作汽车的发动机,那么芯片组就是安装发动机的底盘、驾驶设备、轮胎、传送带、车轴及刹车,它们可以控制车辆的启动、停止及转向;如果把处理器比作大脑,那么芯片组便是脊柱和中枢神经系统。

基于上面的考虑,下面在介绍微型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变化时以控制逻辑为线索,兼顾总线结构。

早期微型计算机的体系结构

2.PC/AT机的体系结构

在PC机推出后的第三年,IBM又推出了采用80286处理器的PC/AT机。该机的协处理器、时钟发生器和总线控制器分别是80287、82284和82288。相对PC/XT机,控制逻辑的其他变化是:增加了一片8259A,以便能管理系统中的15级硬中断;增加了一片8237A,以便将系统中的DMA通道数增加到7个;增加一片MCl46818,用来提供实时时钟;键盘接口改用处理器8042。PC/AT机的I/O扩展总线,即AT总线,经过标准化后被命名为ISA总线。在PC/AT机中,处理器仍然是整个系统的核心,AT总线仍然以与处理器相同的时钟频率运行,即6 MHz或8 MHz.随着微处理器时钟速度的提高,系统总线的时钟频率也随之提高,但某些适配器却因此不能工作或工作起来变得不可靠。因此AT/ISA 总线的时钟一般为8 MHz或8.33 MHz。AT/ISA总线规范支持24位地址线、16位数据线。由于完成一次数据传输最快只需要两个时钟周期,因此AT/ISA总线

的最高数据传输率可达到8 MB/s。图11.12所示是PC/AT机的体系结构简图。

和PC、PC/XT相比,PC/AT体系结构的一个变化是:核心逻辑芯片组将由CPU引出的系统三总线(可认为是早期的处理器总线)与AT/ISA总线隔离开来,速度相对较高的主存和高速缓存直接连接到处理器总线上,而慢速的BIOS ROM、键盘/鼠标等部件连接到核心逻辑芯片或AT/ISA总线上。

电脑主机内部结构图要点

电脑主机内部结构图 电脑主机内部结构图 计算机的总线结构 微型计算机硬件结构的最重要特点是总线(Bus)结构。它将信号线分成三大类,并归结为数据总线(Date Bus)、地址总线(Address Bus)和控制总线(Control Bus)。这样就很适合计算机部件的模块化生产,促进了微计算机的普及。微型计算机的总线化硬件结构图如图所示。 微型计算机总线化硬件结构图 电脑主机的各主要模块图 主板 主板(Mainboard或Motherboard,简称M/B)是电脑主机中最大的一块长方形电路板。主板是主机的躯干,CPU、内存、声卡、显卡等部件都固定在主板的插槽上,另外机箱电源上的引出线也接在主板的接口上。

①CPU插座:CPU就固定在此插槽上。②内存插槽:内存条就插在此插槽上。我们可以通过增加内存条来增大内存。③AGP插槽:靠近CPU的棕色插槽,主要用来连接AGP 显卡。④PCI插槽:AGP插槽旁边的白色插槽,比AGP插槽稍长,是数量最多的扩展槽,主要用来插声卡、网卡等PCI设备的。⑤AMR插槽:在主板边上,长度大约只有PCI插槽的一半,用于连接一些AMR设备,如调制解调器(③④⑤统称总线扩展槽)。⑥驱动器接口:软驱、硬盘、光驱等设备就是通过数据线接在主板的驱动器接口上的。⑦主板电源插座:接机箱电源的主板电源插头,为主板提供电能。⑧输入/输出接口:详见本版左下角的“I/O接口”部分。⑨BIOS芯片:BIOS(Basic Input/Output System,基本输入/输出系统),是一组固化到主板上的一个ROM(只读存储器)芯片中的程序,它保存着最重要的基本输入输出程序、系统设置信息、开机上电自检程序和系统启动自举程序。⑩电池:在主板断电期间维持系统CMOS的内容和主板上系统时钟的运行。 显卡和声卡 显卡 主板要把控制信号传送到显示器,并将数码信号转变为图像信号,就需要在主板和显示器之间安装一个中间通讯连接部件,这就是显示适配器,简称为显卡。显卡和显示器共同构成了电脑的显示系统。 ①接口:接显示器的信号线插头。②芯片:在图中的风扇下面,负责图像处理工作。③显存:是存放图像数据的地方。 声卡 声卡是多媒体电脑的核心部件,它的功能主要是处理声音信号并把信号传输给音箱或耳机,使它们发出声音来。 ①芯片:负责声音处理工作,如波形的采样与合成和MIDI(乐器数字接口)音乐的合成。 ②输入输出插孔:最常用的有与麦克风连接的“MIC”插孔,与音箱连接的“SPEAKER”插孔。 ③接口:连接游戏杆。 I/O接口 输入输出接口简称I/O接口,I和O是Input(输入)、Output(输出)的首字母。I/O接口连接主板与输入输出设备。 ①PS/2接口:接鼠标和键盘。②USB接口:接使用USB插头的设备。③COM口:接使用COM口的外部设备。④并口:接打印机、扫描仪等设备。 CPU

论文的基本结构和组成部分

论文的基本结构和组成部分 (一)论文的基本结构 论文属于议论文,其基本结构一般包括三部分:论题,论证和结论. 1.论题:指论文真实性需要证明的命题. 2.论证:即论述并证明.主要指引用论据来证明论题的真实性的论述过程,是由论据推出论题时所使用的推理形式. 3.结论:即结束语,对文章所下的最后判断.其主要作用是:(1)总结全文,点明主题.(2)展望未来,增强信心.(3)抒发感情,增强感染力. (二)论文组成部分 一篇完整的论文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标题名称(题目) 论文标题应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语词来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尽可能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写省略词,字符,代号,符号和公式等.论文标题一般不超过30个字. 2.作者姓名和单位 论文的署名包括:参与选定研究课题和制定研究方案的人员,直接参与全部或主要部分研究工作并做出贡献的人员,参加撰写论文的人员.如果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员联合完成的论文,应根据每个人员的贡献大小或根据约定排列名次. 3.论文摘要 摘要即摘录要点,是对论文内容的简短陈述,提示论文的主要观点,见解,论据或概括地简单介绍论文的主要内容.摘要文字要简明,确切.论文的中文摘要一般以200~400字为宜,重要的学术论文不超过1500字数 4.关键词(或主题词) 关键词是指用来表达论文全文主题内容信息的单词或术语,供资料查询之用.每篇论文的关键词一般选取3~5个词语. 5.提纲

提纲是指论文内容的要点. 6.引言(或称引论,前言,导言,绪论,序论和导论) 引言是论文的起始部分.内容复杂篇幅长的论文,称"绪论","序论",要求讲清写作此文的动机,它的内容,意义,欲达之目的.主要是用来简要说明研究问题的内容,目的,方法和意义,阐明全文的主要观点(文章论点),借鉴会计领域中前辈及他人的研究情况,知识布局和理论基础,提出作者本人对会计理论和实践的继承与发展的研究设想以及研究方法,达到的预期成果和现实意义等.如果是调查报告还可以交代背景,说明调查方法.这部分内容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意在概括与领起全文,但文字以"少而精"为宜.在正文里,不用写"前言"二字,一般写1个段落,也有写2个,3个甚至4个段落的.写完后,在转入本论时,中间最好空1行. 7.正文 正文是论文的核心部分,也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其功能就是:展开论题,分析论证.正文的内容就是深入分析文章引言提出的问题,运用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相结合进行分析论证,揭示出各专业领域客观事物内部错综复杂的联系及其规律性.正文撰写的内容反映出文章的逻辑思维性和语言表达能力,决定了论文的可理解性和论证的说服力.正文撰写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客观真切,准备充分,思维逻辑清晰,层次分明,通俗易懂.转正文撰写时采用的层次结构方式有以下三种形式: 1).直线推论方式.由文章中心论点出发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述,由一点进行到另一点的逻辑推演,呈现出直线式的逻辑深入. 2).并列分论方式.把从属于基本论题的若干个下位论点并列起来,分别进行论述. 3).直线推论与并列分论相结合的方式.即直线分论中包含并列分论,而并列分论下又有直线推论,形成复杂的立体结构. 论文的正文部分通常采用第三种方式(即直线推论与并列推论相结合的方式)的结构层次. 8.结束语 结尾部分,文止而言尽,要照应开头,要体现全文的整体性.全文浑然一体,首

门机工作原理分析

工作原理分析: 开门:当JKM吸合时,电流一方面通过电机转子DM,另一方面通过开门电阻RKM,从M2→M3,使门机向开门方向旋转,因为此时RKM电阻值较大,通过RKM的分流较小。所以开门速度较快。当电梯门关闭到3/4行程时,使开关减速限位1KM接通,短接了RKM的大部分电阻,使通过RKM的分流增大,从而使电机转速降低,实现了开门的减速的功能。当开门结束时,切断开门中断限位,使开门继电器释放,电梯停止开门。 关门:当JGM吸合时,电流一方面通过DM,另一方面通过关门电阻RGM,从M3→M2,使门机向关门方向旋转。因为此时RGM电阻值较大,通过RGM 的分流较小,所以关门速度较快。当电梯关闭到一半行程时,使关门一级减速限位1GM接通,短接了RGM的一部分电阻,使从RGM的分流增大一些,门机实现一级减速。电梯门继续关闭到3/4行程时,接通二级减速限位2GM,短接RGM的大部分电阻,使从RGM的分流进一步增加,而电梯门机转速进一步降低,实现了关门的二级减速。当关门结束时,切断关门终端限位,使关门继电器释放,电梯停止关门。 通过调节开关门电路中的总分压电阻RMD,可以控制开关门的总速度。 因为当JY吸合时,门机励磁绕阻DMO一直有电,所以当JKM或JGM释放时,能使电机立即进入能耗制动,门机立即停转。而且在电梯门关闭时,能提供一个制动力,保证在轿厢内不能轻易扒开电梯门。 直流门机系统中常见的故障: 现象1: 电梯开门无减速。有撞击声。 原因: 门开启时打不到开门减速限位。 开门减速限位已坏,不能接通。 开门减速电阻已烧断或中间的抱箍与电阻丝接触不良。 现象2: 电梯关门无减速,关门速度快有撞击声 原因: 门关闭时打不到关门减速限位。 关门减速限位已坏,不能接通。 关门减速电阻已烧断或中间的抱箍与电阻丝接触不良。 现象3:开门或关门时速度太慢。 原因:开门或关门减速限位已坏,处在常接通状态。 现象4:门不能关只能开(JKM与JGM动作正常) 原因:可能是关门终端限位已坏,始终处于断开状态。 现象5:门不能开只能关(JKM与JGM动作正常) 原因:可能是开门终端限位已坏,始终处于断开状态。 现象6:门即不能开也不能关(JKM与JGM动作正常) 原因:可能是开关门总电阻已烧断。

主板诊断卡工作原理

主板诊断卡工作原理 主板诊断卡也叫POST卡(Power On Self Test加电自检),其工作原理是利用主板中BIOS 部程序的检测结果,通过主板诊断卡代码一一显示出来,结合诊断卡的代码含义速查表就能很快地知道电脑故障所在。尤其在PC机不能引导操作系统、黑屏、喇叭不叫时,使用本卡更能体现其便利,事半功倍。 主板上的BIOS在每次开机时,会对系统的电路、存储器、键盘、视频部分、硬盘、软驱等各个组件时行严格测试,并分析硬盘系统配置,对已配置的基本I/O设置进行初始化,一切正常后,再引导操作系统。其显著特点是以是否出现光标为分界线,先对关键性部件进行测试,关键性部件发生故障强制机器转入停机,显示器无光标,则屏幕无任何反应。然后,对非关键性部件进行测试如有故障机器也继续运行,同时显示器显示出错信息当机器出现故障。当计算机出现关键性故障,屏幕上无显示时,很难判断计算机故障所在,此时可以将本卡插入扩充槽,根据卡上显示的代码,参照计算机所所属的BIOS种类,再通过主板诊断卡的代码含义速查表查出该代码所表示的故障原因和部位,就可清楚地知道故障所在。 诊断卡是一个能告诉我们故障大概发生在部件上的检测维修工具。拥有它可以让我们在确定电脑故障时省时省力少走很多弯路,让我们的工作变得更轻松。

详细概况如下: 一、DEBUG诊断卡的工作原理 DEBUG卡是一种可检测电脑故障的测试卡,本公司应用于台式机的有PCI、ISA和LTP三种接口,笔记本的有miniPCI和LTP两种接口,可以选择方便的接口上使用。当诊断卡插入相对应的接口后,启动电脑时卡上自带的显示屏就会根据启动的进度显示出各种检测代码。一般过如是: 主板加电后,首先要对CPU进行检测,测试它各个部寄存器是否正常;接着BIOS将对CPU中其他所有的寄存器进行检测,并判断是否正确;然后是检测和初始化主板的芯片组;接下来检测动态存的刷新是否正常;然后将屏幕清成黑屏,初始化键盘;接下来检测CMOS接口及电池状况。如果某个设备没有通过测试,系统就会停下来不再继续启动,而这时,诊断卡上所显示的代码也就不再变化了。这样,我们通过对照说明书查询代码所对应的硬件,就可较容易地判断出故障大概是出现在哪个部件上(不同的主板BIOS版本输出的代码都略有不同,所以有些代码在说明书上可能没有,这样一般只能参考说明书接近的代码查找故障)。所以诊断卡是众多DIY爱好者的必备工具之一。

主板的基本结构

讲解电脑主板 主板结构从大体上来分的话,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几乎每一块同档主板结构都基本一样): 1. 处理插座: 这自然是用来安装处理器(CPU)的。处理器插座的结构要根据相应主板所采用的处理器架构来具体决定。目前主要有两种处理器架构,即Socket和Slot。前者是在处理器芯片底部四周分布许多插针,通过这些针来与处理器插座接触,如图2左边所示的是Socket处理器插座,右边所示是Socket处理器背面图。采用这种处理器架构的主要有Intel 奔腾处理器、Socket 7、PⅢ和赛扬处理器的Socket 370、P4处理器的Socket 423和Socket 478;AMD处理器K6-2所用的Socket 7、Athlon 系列处理器用的Socket 462、最新Hammer处理器系列处理器也是用Socket架构,目前它可算是一种主流处理器架构,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么多Socke架构,往往不同的只是插针数及内部电路不同,外观基本一样。它有一个手柄,压下后处理器插针就可以与插座很好的接触。 注意这种架构的处理器在插入主板处理器插座时要注意方向,只有一个方向可以插入,要对准处理器与处理器插座的缺口位,千万别插反了,强行插入会把插针弄弯,甚至折断了。 另一种处理器架构就是Slot架构,它是属于单边接触型,通过金手指与主板处理器插槽接触,就像PCI板卡一样,在早期的PⅡ、PⅢ处理器中曾用到,Intel把它称之为“Slot 1”。AMD也过这种架构,称之为“Slot A”。两者不同的也只是具体接触边数量和内部电路有所区

别,外观基本一样。如图3所示的左图是华硕的一款支持Slot 1 PⅢ处理器的主板,右边图所示的是Slot 1架构的Intel处理器。要注意这种处理器的安装也有方向的,通常也只能有一个方向可以安装,类似于内存的安装,主要是看准缺口。 图3 说到处理器,就不能不说处理器的两个基本参数:(1)处理器主频(Frequency),也俗称“处理器速度”(Speed);(2)前端系统总线(Front System Bus,FSB)。前者是指处理器的实际工作频率,也即运行速度,就是指处理器的主频,如我们常说的2.6G\3.0G\3.06G等都是指处理器的主频,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处理器的主频决定了处理器的性能,所以Intel在近两年利用它的处理器架构优势拼命拉开与AMD 差距就是这个原因。但也不是绝对的,处理器的综合性能还受许多因素制约,如缓存大小、总线频率等。 后者是指处理器总线的工作频率,它与处理器的核心频率相关。因自Intel P4处理器以来,在同一时间内,处理器可以在一个周期内的上升、下降沿各执行2次操作指令,所以它的总线频率就是核心频率的

主板的工作原理

第二章主板的工作原理 2.1主板的工作原理概述 2.1.1主板的硬启动过程 主板的硬启动过程如下: ①主板插入ATX电源插头,主板加载SVSB。 ②按下主机上的电源开关(POWER BUTTON),通知南桥,然后南桥发出信号经过转换后产生PS_ON#信号。 ③POWER(ATX电源)输出SV、3.3V、12V等各路供电。 ④电源输出稳定后,发出POWERGOOD信号通知主板。 ⑤主板上产生各芯片和设备需要的电压,如1.5V、2.5V等。同时CPU也得到一个供电,拉低VRM芯片(CPU供电管理芯片)的VID信号。 ⑥VRM芯片控制产生VCORE(CPU核心供电,部分资料也称为VCCP)给CPU。 ⑦稳定的VCORE电压反馈给VRM控制芯片。VRM产生PWRGD信号,部分资料也称为VRM_GD、VCORE_GD等,专指CPU供电电源就绪。 ⑧同时VCORE经转换后,产生CLK-EN送给主板CLK(时钟芯片)电路,时钟电路开始工作,产生各设备所需的时钟。 ⑨南桥收到VRM产生的PWEGD和CLK电路送达的时钟信号后产生PCIRST#。 ⑩PCIRST#送达ACPI控制器或门电路,经转化后分别送出,送达北桥的PCIRST#(新款主板为PLTRST#),送达北桥后,北桥送出CPURST#。 ○11CPU收到CPURST#后,发出一个地址信号,这个地址信号固定为FFFFFFFOH,指向BIOS的入口地址,通过CPU到北桥的前端总线到北桥,北桥将该地址信号,经过HUB-LINK (新款Intel芯片组叫做DMI总线,不同厂家、不同产品的叫法不同)送达南桥。 ○12南桥收到地址信号后,将地址发送给BIOS,然后取得该地址存储的命令,并通过数据线将取得的BIOS命令送到北桥,再至CPU,CPU执行接收到的指令,执行运算和控制,发出一系列指令。

港口门座式起重机工作原理

港口门座式起重机动态抓斗电子秤的工作原理 一、吊臂结构 为了适应不同吨位的大、中、小型货轮物料的装卸作业,门座式起重机的吊臂结构设计为在长度方向上是可以伸缩的,即大型货轮的中心位离码头的距离比小型货轮的中心位要大得多,所以吊臂要在长度方向伸展,方能使吊钩或抓斗落到大轮的中心位上,相应的吊臂34与35之间的夹角∠a也随着吊臂的伸展而增大(如图1所示) 吊臂33、34、35组成一个类似不等边的可调式平行四边形,调节机构就是变幅装置27、28。通过直齿条的推拉作用,使吊臂33中部的节点受推力时,经底部二个关节点的转动使吊臂33向右倾斜,并带动吊臂35也随之向右倾斜,同时使吊臂34的右端向上抬起并呈现园弧线的向右伸展,吊臂角度∠a变大,这就是吊臂向长度方向伸展的作用原理。反之,变幅机构中直齿条向左方向拉时,吊臂33、35便向左方向倾斜,吊臂34右端便下降,并呈园弧线向左方向缩短距离,如图1所示的粗实线和关节转动点。 图1中,在变幅机构27、28的上方,用细实线勾画的一套机构为吊臂33、34、35在变幅(距)过程中,经主吊臂33中部的变幅节点上推拉力的带动,使其类似二个三角臂也随之右倾或左拉,通过三角臂尾部的二个长方形大质量配重块对吊臂34的吊钩或抓斗进行重力平衡。 二、抓斗(吊钩)的上升与下降 图1中的左下部细实线所勾画的是机房中安装的二个钢丝绳卷筒1、2,卷筒的一端为传动机,另一端即为轴承支承架的称重机构3、5、7和4、6、8及底架12,以及二套非接触式测速、计数器自控机构。当卷筒1、2逆时针方向转动时,每条钢丝绳经5个滑轮将抓斗上升,反之,顺时针方向

转动时,钢丝绳将抓斗下降。 三、机械式负荷限制器 图1的左中部用细实线勾画的和图4中所画的弹簧筒式的机械负荷限制器13、14、15、16、17、18,与其左方用粗实线勾画的长轴式力传动轴,焊接着三个不同角度的长短臂,其中有二个臂端安装有二个滑轮,分别通过主、副绳卷筒1、2的二根钢丝绳,另一个为细实线所画的长臂与弹簧筒体的上端部相连接。当抓斗中抓满物料上升时,主、副钢丝绳经二个滑轮传力到长轴上使其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经长臂向下压缩弹簧,使安装在弹簧筒体13底部的轮辐式传感器受压力产生与抓斗中负荷成一定比例的电信号,原设备在弹簧体的外表面上焊接一个撞块,在一定的弹簧压缩距上装有一个行程开关,当抓斗在最大负荷时,筒体上的撞块使行程开头动作,切断抓斗提升的电路,从而达到了限制负荷的保安全作用。该部分未在图1中画示。仅画出了增加的称重作用的轮幅式传感器、叉形头和锁轴17。 四、称重机构的作用原理 在主、副钢丝绳卷筒1、2的非动力传动轴的另一轴端是一个轴承支承架,其中由四个部分组成,(参阅图1、2、3)轴承座3(4)、平板式传感器5(6)、支承基座7(8)、底架12和机械防护结构37(38)。二个平板式传感器5、6与上述机械式负荷限制器弹簧筒体底部所安装的一个轮辐式传感器14组成一个三位一体的主称重结构。当门座式起重的抓斗在下降过程中落到料堆上,并操作挖料及上升抓斗时,抓斗中的物料即为负荷,主副钢丝绳卷筒1、2逆时针旋转使抓斗上升所产生的拉力作用在二个平板式传感器上,以及该拉力经两个滑轮传动至机械负荷限制器的长轴上,使长臂压缩弹簧将拉力传递到轴辐式传感器上,从而使这三个力传感器承力产生三个与拉力成一定比例关系的电信号,综合和平衡这三个电信号(摸拟量)经放大,A/D转换产生了与重量成正比的重量值,这就是门座式起重机抓斗动态电子秤的所谓三位一体化称重原理。

1电脑主板架构图文详解

电脑主板图文详解 认识主机板 「主机板」(Motherboard)不算电脑里最先进的零组件,但绝对是塞最多东西的零组件。事实上,现在新的主机板简直像怪物,上面可能有数十个长长短短、大大小小、圆的方的、各式各样的插槽。即使我已经见过不下百张的主机板,仍然会惊讶于一张板子怎么能塞这么多东西,更可怕的是,东西还一年比一年多。 平台的概念 在电脑零件组中,主机板扮演的是一个「平台」(Platform)的角色,它把所有其他零组件串连起来,变成一个整体。我们常说CPU像大脑一样,负责所有运算的工作,而主机板就有点像脊椎,连接扩充卡、硬盘、网络、音效、键盘、鼠标器、打印机等等所有的周边,让CPU可以掌控。所以玩电脑的人,常会在意「板子稳不稳」,因为主机板连接的周边太多,若稳定性不够就容易出现各种灵异现象。CPU不够快,顶多人笨一点算得慢,但脊椎出毛病就不良于行了。当然,CPU还是最重要的零件,CPU挂了,就像本草纲目所记载的:「脑残没药医」。目前全世界最大的主机板厂通通都在台湾(生产线当然在大陆),所以一定要好好认识一下台湾之光,但就像最前面说的,现在主机板上实在塞太多东西,每个插槽都是一种规格,有自己的历史和技术。这篇主要是讲一个「综观」,各插槽的技术会在对应零组件里详细说明,出现一堆英文缩写请别在意。废话不多说,我们挑一张目前最新的主机板做介绍,大家一起感谢微星提供两张P35 Platinum供小弟任意解体,幸好,在本专题中没有一张主机板死亡。

主机板外观 这是目前新的主机板的模样,看起来密密麻麻跟鬼一样。你电脑里装的可能没这么高级,花样也不一定这么多,但某些东西是每一张主机板都会有的。

电脑的组成原理与基本结构

第1章电脑的组成原理与基本结构 学习目标 在组装电脑之前,应首先了解组装一台电脑至少需要哪些基本部件,以及各部件的大致功能等基本常识。本章将对电脑的基本组成和结构进行讲解,剖析电脑的基本结构,让读者对电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了解一些关于电脑的基础知识,迈出组装电脑的第一步。 本章要点 ?电脑的诞生 ?电脑的发展 ?电脑的软件系统 ?电脑的硬件系统 ?电脑的基本结构 1.1 电脑的发展史 电脑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可以说电脑是当代社会、科学和经济发展的奠基石。电脑的发明带动了20世纪下半叶的信息技术革命,和以往的工业革命不同的是,电脑将人类从繁杂的脑力和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这使得人类社会近50年来的发展速度比此前任何一个时期都快,生产总值比此前几千年来的总和还要多。 电脑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呢?它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它又是如何被发明的?下面就来了解一下电脑的历史。 1.1.1 电脑的诞生 电脑是人们对电子计算机的俗称,第一台电脑是1946年2月15日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的,名为ENIAC。后来,由天才数学大师、美籍匈牙利数学家冯·诺依曼对其进行了改进,并命名为“冯·诺依曼”体系电脑,现在的电脑都是由“冯·诺依曼”体系电脑发展而来的,因此冯·诺依曼被西方科学家尊称为“电子计算机之父”。 在电子计算机之前,还有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台计算器,那就是由法国数学家帕斯卡于1642年发明的。在帕斯卡小时候,其父亲在税务局上班,为了减轻父亲计算税务的麻烦,他发明了一种可以计算的小机器。这个计算器是一个不大的黄铜盒子,盒子里面并排装着一些齿轮,这些齿轮上标有0~9共10个数字,每个齿轮代表一位数,当低位齿轮转动10圈时,高位齿轮转动1圈,这样就实现了自动进位,这和机械钟表极其相似。 后来,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在帕斯卡计算器的基础上,于1694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

显卡构造及工作原理

什么是显卡? 显卡的工作非常复杂,但其原理和部件很容易理解。在本文中,我们先来了解显卡的基本部件和它们的作用。此外,我们还将考察那些共同发挥作用以使显卡能够快速、高效工作的因素。 显示卡(videocard)是系统必备的装置,它负责将CPU 送来的影像资料(data)处理成显示器(monitor) 可以了解的格式,再送到显示屏(screen) 上形成影像。它是我们从电脑获取资讯最重要的管道。因此显示卡及显示器是电脑最重要的部份之一。我们在监视器上看到的图像是由很多个小点组成的,这些小点称为“像素”。在最常用的分辨率设置下,屏幕显示一百多万个像素,电脑必须决定如何处理每个像素,以便生成图像。为此,它需要一位“翻译”,负责从CPU获得二进制数据,然后将这些数据转换成人眼可以看到的图像。除非电脑的主板内置了图形功能,否则这一转换是在显卡上进行的。我们都知道,计算机是二进制的,也就是0和1,但是总不见的直接在显示器上输出0和1,所以就有了显卡,将这些0和1转换成图像显示出来。

显卡的基本原理 显卡的主要部件是:主板连接设备、监视器连接设备、处理器和内存。不同显卡的工作原理基本相同CPU与软件应用程序协同工作,以便将有关图像的信息发送到显卡。显卡决定如何使用屏幕上的像素来生成图像。之后,它通过线缆将这些信息发送到监视器。 显卡的演变自从IBM于1981年推出第一块显卡以来,显卡已经有了很大改进。第一块显卡称为单色显示适配器(MDA),只能在黑色屏幕上显示绿色或白色文本。而现在,新型显卡的最低标准是视频图形阵列(VGA),它能显示256种颜色。通过像量子扩展图矩阵(QuantumExtendedGraphicsArray,QXGA)这样的高性能标准,显卡可以在最高达2040x1536像素的分辨率下显示数百万种颜色。 根据二进制数据生成图像是一个很费力的过程。为了生成三维图像,显卡首先要用直线创建一个线框。然后,它对图像进行光栅化处理(填充剩余的像素)。此外,显卡还需添加明暗光线、纹理和颜色。对于快节奏的游戏,电脑每秒钟必须执行此过程约60次。如果没有显卡来执行必要的计算,则电脑将无法承担如此大的工作负荷。 显卡工作的四个主要部件

电脑主板图解知识图解新手学主板维修资料

一、主板图解一块主板主要由线路板和它上面的各种元器件组成: 1.线路板 PCB印制电路板是所有电脑板卡所不可或缺的东东。它实际是由几层树脂材料粘合在一起的,内部采用铜箔走线。一般的PCB线路板分有四层,最上和最下的两层是信号层,中间两层是接地层和电源层,将接地和电源层放在中间,这样便可容易地对信号线作出修正。而一些要求较高的主板的线路板可达到6-8层或更多。 ????主板(线路板)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呢?PCB的制造过程由玻璃环氧树脂(Glass Epoxy)或类似材质制成的PCB“基板”开始。制作的第一步是光绘出零件间联机的布线,其方法是采用负片转印(Subtractivetransfer)的方式将设计好的PCB线路板的线路底片“印刷”在金属导体上。 这项技巧是将整个表面铺上一层薄薄的铜箔,并且把多余的部份给消除。而如果制作的是双面板,那么PCB的基板两面都会铺上铜箔。而要做多层板可将做好的两块双面板用特制的粘合剂

“压合”起来就行了。接下来,便可在PCB板上进行接插元器件所需的钻孔与电镀了。在根据钻孔需求由机器设备钻孔之后,孔璧里头必须经过电镀(镀通孔技术,Plated-Through-Holetechnology,PTH)。在孔璧内部作金属处理后,可以让内部的各层线路能够彼此连接。 在开始电镀之前,必须先清掉孔内的杂物。这是因为树脂环氧物在加热后会产生一些化学变化,而它会覆盖住内部PCB层,所以要先清掉。清除与电镀动作都会在化学过程中完成。接下来,需要将阻焊漆(阻焊油墨)覆盖在最外层的布线上,这样一来布线就不会接触到电镀部份了。 然后是将各种元器件标示网印在线路板上,以标示各零件的位置,它不能够覆盖在任何布线或是金手指上,不然可能会减低可焊性或是电流连接的稳定性。此外,如果有金属连接部位,这时“金手指”部份通常会镀上金,这样在插入扩充槽时,才能确保高品质的电流连接。 最后,就是测试了。测试PCB是否有短路或是断路的状况,可以使用光学或电子方式测试。光学方式采用扫描以找出各层的缺陷,电子测试则通常用飞针探测仪(Flying-Probe)来检查所有连接。电子测试在寻找短路或断路比较准确,不过光学测试可以更容易侦测到导体间不正确空隙的问题。

主板的结构工作原理

主板的结构工作原理 主板的结构/工作原理 主板无疑是电脑最核心的部件。目前,奔腾主板市场空前繁荣,据《计算机世界报》报导,奔腾主板来自数十个生产厂家,有近百种之多,如何从这么多种类的主板中选择呢?本节将从主板的原理与结构方面出发,揭开主板的神秘面纱,使读者对主板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选购和装机都不无益处。 奔腾级AT主板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奔腾级主板的结构 下面是奔腾级主板的结构框图。由图中可以看到主板上的一些主要部分。 FDC:软驱控制器(接口) USB:通用串行总线(接口) SIMM:72线内存条插槽 DIMM:168线内存条插槽 PS/2:PS/22鼠标接口 BIOS:基本输入输出系统 LPT:并行接口(打印口) COM1、COM2:串行接口 显然,主板主要由三类构件组成:集成电路、各种插槽插座和一大块多层电路板。在主板上的众多集成电路中,有着重要程度上的差别。图中有阴影的几个集成电路决定了主板的性能,这几个集成电路称为“芯片组”或“套片”,包括PCM芯片、LBX芯片、SIO芯片。 奔腾主板的工作原理 PCI ISA总线奔腾主板中,CPU只与套片(芯片组)直接打交道,套片作为CPU的全权代表,处理CPU与内存、高速缓存、PCI插卡、ISA插卡、硬盘等外部设备的通信。各芯片的作用如下: 1. PCI、内存、Cache控制器(PCMC)芯片 PCMC是“PCI、Cache and Memory Controller”的缩写,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来,它的作用是:管理PCI总线、管理Cache、管理内存。 由于PCMC内的二级Cache控制器只支持256KB或512KB的二级Cache,于是采用Intel套片的主板就没有提供其它容量Cache。如果你听到某个主板声称自己支持1024KB 的Cache,那就说明它用的肯定不是Intel的套片。 另外,在PCMC内还集成有DRAM控制器,负责DRAM的刷新、读写和被Cache。因此,主板支持的内存种类、内存的最大容量也不是任意的,主板生产商在这方面依然只能服从这些限制。 2.局部总线加速器(LBX)芯片 LBX是“Local Bus Accellerator”的缩写,它具有下列主要功能: ◇提供64位的DRAM界面,支持猝发式读写。支持的内存读写方式和读写周期也

计算机基本结构(图解)

电脑主机构成:1、CPU;2、主板;3、硬盘;4、内存;5、显卡;6、声卡; 7、网卡;8、光驱;9、电源。 电脑机箱主板,又叫主机板、系统板或母板,它分为商用主板与工业主板两种。主板一般为矩形电路板,上面安装了组成计算机得主要电路系统,一般有芯片部分(BIOS芯片、CMOS 芯片等)、接口部分(COM、LPT、USB、MIDI、IDE、SATA、PS/2等)、扩展槽部分(AGP 插槽、PCI插槽、CNR插槽、内存插槽等)。 芯片 BIOS芯片:就是一块方块状得存储器,里面存有与该主板搭配得基本输入输出系统程序。能够让主板识别各种硬件,还可以设置引导系统得设备,调整CPU外频等。BIOS芯片就是可以写入得,这方便用户更新BIOS得版本,以获取更好得性能及对电脑最新硬件得支持。 CMOS芯片:就是一种低耗电随机存贮器,其主要作用就是用来存放BIOS中得设置信息以及系统时间日期。如果CMOS中数据损坏,计算机将无法正常工作,为了确保CMOS数据不被损坏,主板厂商都在主板上设置了开关跳线,一般默认为关闭。当要CMOS数据进行更新时,可将它设置为可改写。为使计算机不丢失CMOS与系统时钟信息,在CMOS芯片得附近有一个电池给她持续供电。 南北桥芯片:横跨AGP插槽左右两边得两块芯片就就是南北桥芯片。南桥多位于PCI插槽得上面;而CPU插槽旁边,被散热片盖住得就就是北桥芯片。 北桥芯片主要负责处理CPU、内存、显卡三者间得“交通”。 南桥芯片则负责硬盘等存储设备与PCI之间得数据流通。 南桥与北桥合称芯片组。芯片组以北桥芯片为核心,一般情况,主板得命名都就是以北桥得核心名称命名得。芯片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主板得功能与性能。需要注意得就是,AMD 平台中部分芯片组因AMD CPU内置内存控制器,可采取单芯片得方式,如nⅥDIA nForce 4便采用无北桥得设计。从AMD得K58开始,主板内置了内存控制器,因此北桥便不必集成内存控制器。现在在一些高端主板上将南北桥芯片封装到一起,只有一个芯片,这样大大提高了芯片组得功能。 RAID控制芯片:相当于一块RA ID卡得作用,可支持多个硬盘组成各种RAID模式。RAID 就是一种把多块独立得物理硬盘按不同方式组合起来形成一个逻辑硬盘,从而提供比单个硬盘有着更高得性能与提供数据冗余得技术。数据冗余得功能就是在用户数据一旦发生损坏后,利用冗余信息可以使损坏数据得以恢复,从而保障了用户数据得安全性。 扩展槽

主板各组成结构介绍

主板各组成结构介绍 主板 打开机箱会看到里面有一块面积较大的电路板,这就是主板。主板以及安装在上面的插件(CPU、内存条、总线板卡等)是微型计算机的核心,也是费用最高的部分。从物理角度了解微型计算机的组成,首先应了解主板。主板一般包括以下组成部分: 1.CPU插座(或插槽) CPU插座用来安装CPU。不同类型的CPU采用的CPU插座不同。CPU从486以来先后使用了十种规格的插座和三种规格的CPU插槽。所谓CPU插座,是指CPU可以直接插在其上面。十种CPU插座分别是Socketl~Socket8、Socket370(有370个引脚)和SocketA,SocketA又称Socket462(有462个引脚)。每一种插座具有与相应CPU一致的引脚数目和引脚布局,并为CPU提供电压供给机制,如Socket8、Socket370和SocketA都具有自动VRM(Voltage Regulator Module)。所谓CPU插槽,是一种外形与总线插槽相类似的插槽。CPU插在一块专用的装有CPU插座的电路板上,或将CPU直接焊在上面,再将该板插入CPU插槽中。这种结构可减少主板的面积,也方便散热,但它的稳固性不如CPU插座。CPU插槽有三种:Slot1(又叫SC242)、Slot A和Slot 2(又叫SC330),前两种的引脚数都为242,而后一种的引脚数为330。 2.控制芯片组 前面已经看到,控制芯片组是协助CPU完成计算机各种控制功能和数据传送的一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目前多为三片或两片)。控制芯片组中集成了DRAM控制器、Cache控制器、CPU到各种总线的桥接电路、中断控制器、DMA控制器、定时器/计数器和电源管理单元等逻辑。 3.总线 总线是计算机各部件之间传送数据、地址和控制信息的公共通道。主板上有多种类型的总线。 4.总线插槽 总线插槽是内部总线的物理连接器,使总线板卡上的电路和主板上的总线相连。目前主板上的总线插槽一般有PCI、ISA和AGP等。但有一些机器不再提供ISA总线插槽。 5.内存插槽 内存插槽用来安装内存条。目前内存插槽一般为168线或184线。前者支持SDRAM DIMM,而后者支持DDR SDRAM DIMM。 6.驱动器接口 驱动器接口实际上是一些设备总线的接口(如IDE接口等),用来连接硬盘驱动器、光盘驱动器和软盘驱动器等。早期这些接口是以总线板卡形式出现的。 7.基本外设接口、USB总线接口(根集线器) 基本外设接口用来连接键盘、鼠标、打印机等传统外设,而USB总线接口用来连接USB设备。 8.BIOS 主板上的BIOS(Basic Input Output System)是操作系统基本输入/输出功能的固化部分。另一部分是以磁盘文件形式出现的,操作系统启动时被调入内存。BIOS被固化在EPROM或Flash RAM中,其中包括了一组例行程序,如基本输入/输出程序、系统信息配置程序、开机上电自检程序和系统启动自举程序,另外

构成基础(平面构成)

评比教案 教案科目:构成基础(平面构成) 使用教材: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构成基础》

授课形式新授授课时数2课时(80分钟) 授课章节名称模块一平面构成单形及群化构成 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接触构成,之前只接触过素描、色彩之类比较直观的美术形式,但是对于较抽象的构成概念理解不透彻。 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目标:利用简单的几何图形设计单形,并群化,感知图形的奇妙,并基本认识构成; 认识图形的8种组合方式;会通过多种尝试,组合新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讲、答、练相结合的方法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分析归纳抽象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提高表达概念要素的能力;借助实例,渗透相关专业的设计思想.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渗透平面构成单形与群化的理念及作用,激发观察、分析、探求的兴趣和热情;树立“想象的力量是无穷的”意识;在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中,感受构成的抽象美和简洁美. 教学重点单形及群化构成的理解及运用教学难点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及建立新的思维方式教学方法发现法、启发引导、讲练结合、谈话、讨论等 辅助教学 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巩固知识(计划5分钟) 二、观察生活、引入新课(计划5分钟) 首先我们来看两段视频,大家可以观察下有什么必然的联 系?有什么规律吗?(让学生观察造房子与搭积木的小视频) 此设计充分利用 学生感兴趣的事 物,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主动思 考,激发学生的 好奇心和求知 欲。

教学过程 我们发现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复杂的物体都是由简单的小部 件组成的,同一个物体通过数量、方向等变化可以组合成新的形 象。那“简单的小部件”有多简单呢?它又可以构成多少种形态 呢?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来讲述今天的课题:单形及群化构成 三、讲授新课(计划60分钟) 在单元式造型中,决定了一种单元形(或几种单元形)后, 将他们组合而成的形体是无限的。 1 单元型的组合(计划5分钟) 1.1单元型的概念 单元形即基本型,是指构成图形的基本单位。一个点、一条 线、一块面都可以成为单元形的元素。单元形是千变万化、丰富 多彩的,这就给设计者提供了无数的设计资源。 几何形为基础的变化求取单形: 利用数学方法,对原有形态进行变化。圆、方、三角、直 线、折线、曲线等形态都是比较简单的几何形。对它们进行相减 或相溶合的办法,可以产生出形态各异的新单形。 自然形为基础的改造构成的单形 大自然与生活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形象与形态,每一种都独 具特征与美感。 对自然形进行加强、减弱、夸张和变形,可以创造出各种符 合设计目的的新形象。 学生学会倾听,能 够主动思考。

主板电路工作原理

主板各电路工作原理 主要内容: 1、主板开机电路 含主供电及其他供电电路)) 主板供电电路((含主供电及其他供电电路 2、主板供电电路 3、时钟电路 4、复位电路 5.1 主板开机电路 5.1.1软开机电路的大致构成及工作原理 开机电路又叫软开机电路,是利用电源(绿线被拉成低电平之后,电源其它电压就可以 输出)的工作原理,在主板自身上设计的一个线路,此电路以南桥或I/O为核心,由门电路、电阻、电容、二极管(少见)三极管、门电路、稳压器等元件构成,整个电路中的元件皆由紫线5V提供工作电压,并由一个开关来控制其是否工作,(如图4-1) 当操作者瞬间触发开机之后,会产生一个瞬间变化的电平信号,即0或1的开机信号,此信号会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南桥或I/O内部的开机触发电路,使其恒定产生一个0或1的的信号,通过外围电路的转换之后,变成一个恒定的低电平并作用于电源的绿线。当电源的绿线被拉低之后,电源就会输出各路电压(红5V、橙3.3V、黄12V等)向主板供电,此时主板完成整个通电过程。

图5-1 主板通电电路的工作原理图 5.1.2学习重点: ①主板软开机电路的大致构成及工作原理; ②软开机线路的寻找; ④主板不通电故障的检修; ⑤实际检修中需注意的特殊现象。 5.1.3实例剖析: 一款MS-6714主板,故障为不能通电,其开机电路如图5-2所示 (图5-2) 通过以上线路发现,开机电路由W83627HF-AW组成整个线路,按照主板不通电故障的检修流程进行检修,测其67脚没有3.3V左右的控制电压,此时就算更换I/O仍是不

能工作的,于是查找相关线路,发现此点的控制电压是由FW82801DB直接发出,再查此南桥的1.5V的待机电压异常,跟寻此点线路,发现南桥旁一个型号为702的场效应管损坏,更换此管后,故障排除。 注:W83627系列I/O在Intel芯片组的主板中从Intel810主板开始,到目前的主板当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而且在实际维修中极容易损坏. 5.1.4目前主板中常见的几种开机电路图:

电脑内脏结构图解

电脑主板图解 日期:2006-7-29 17:48:38来源: 编辑:点击: 97514 主板是所有电脑配件的总平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为电脑主板图解! 一、主板图解 一块主板主要由线路板和它上面的各种元器件组成 1.线路板 PCB印制电路板是所有电脑板卡所不可或缺的东东。它实际是由几层树脂材料粘合在一起的,内部采用铜箔走线。一般的PCB线路板分有四层,最上和最下的两层是信号层,中间两层是接地层和电源层,将接地和电源层放在中间,这样便可容易地对信号线作出修正。而一些要求较高的主板的线路板可达到6-8层或更多。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主板(线路板)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呢?PCB的制造过程由玻璃环氧树脂(Glass Epoxy)或类似材质制成的PCB“基板”开始。制作的第一步是光绘出零件间联机的布线,其方法是采用负片转印(Subtractive transfer)的方式将设计好的PCB线路板的线路底片“印刷”在金属导体上。 这项技巧是将整个表面铺上一层薄薄的铜箔,并且把多余的部份给消除。而如果制作的是双面板,那么PCB的基板两面都会铺上铜箔。而要做多层板可将做好的两块双面板用特制的粘合剂“压合”起来就行了。 接下来,便可在PCB板上进行接插元器件所需的钻孔与电镀了。在根据钻孔需求由机器设备钻孔之后,孔璧里头必须经过电镀(镀通孔技术,Plated-Through-Hole technology,PTH)。在孔璧内部作金属处理后,可以让内部的各层线路能够彼此连接。 在开始电镀之前,必须先清掉孔内的杂物。这是因为树脂环氧物在加热后会产生一些化学变化,而它会覆盖住内部PCB层,所以要先清掉。清除与电镀动作都会在化学过程中完成。接下来,需要将阻焊漆(阻焊油墨)覆盖在最外层的布线上,这样一来布线就不会接触到电镀部份了。 然后是将各种元器件标示网印在线路板上,以标示各零件的位置,它不能够覆盖在任何布线或是金手指上,不然可能会减低可焊性或是电流连接的稳定性。此外,如果有金属连接部位,这时“金手指”部份通常会镀上金,这样在插入扩充槽时,才能确保高品质的电流连接。

电脑主板原理图

1.主板上的英文字母都代表什么 1.L----电感.电感线圈 2.C----电容. 3.BC---贴片电容 4.R----电阻 5.9231 芯片-----脉宽 6.74 门电路-----它在主板南桥旁边 7.PQ----场效应管 8.VT 、Q、V----三级管 9.VD 、D---二级管 10.RN----排阻 11. ZD----稳压二极管 12.W-----电位器 13.IC---稳压块 14.IC 、N、U----集成电路 15.X 、Y、G、Z----晶振 16.S-----开关 17.CM----频率发生器(一般在晶振14.31818 旁边) 2. 计算机开机原理 开机原理:插上ATX 电源后,有一个静态5V 电压送到南桥,为南桥里面的ATX 开机电路提 供工作条件(ATX 电源的开机电路是集成南桥里面的),南桥里面的ATX 开机电路将开始 工作,会送一个电压给晶体,晶体起振工作,产生振荡,发出波形。同时ATX 开机电路会 送出一个开机电压到主板的开机针帽的一个脚,针帽的另一个脚接地。当打开开机开关时, 开机针帽的两个脚接通,而使南桥送出开机电压对地短路,拉低南桥送出的开机电压,而使 南桥里的开机电路导通,拉低静态5V 电压,使其变为0 电位。使电源开始工作,从而达到 开机目的。(ATX 电源里还有一个稳压部分,它需要静态5V 变为0 电位才能工作)。 3. 主板时钟电路工作原理 时钟电路工作原理:3.5 电源经过二极管和电感进入分频器后,分频器开始工作,和晶体一 起产生振荡,在晶体的两脚均可以看到波形。晶体的两脚之间的阻值在450---700 欧之间。 在它的两脚各有1V 左右的电压,由分频器提供。晶体两脚常生的频率总和是14.318M 。 总频(OSC )在分频器出来后送到PCI 槽的B16 脚和ISA 的B30 脚。这两脚叫OSC 测试脚。 也有的还送到南桥,目的是使南桥的频率更加稳定。在总频OSC 线上还电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