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

1、全球化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愈演愈烈。兼并重组成为重要主题,新的管理

思想和技术大量涌现和应用,劳动力成本在产品成本中比重下降(围绕团队

和流程重组,以提高成本有效性、企业灵活性及反应速度)。查尔斯.汉迪的

生产率和利润公式:用原来一半的人,支付两倍的薪酬,创造三倍的价值。

2、技术变革与服务经济势不可挡。计算机从提高效率工具变成群众沟通、组织

学习、知识分享工具,网络及通讯商业应用导致一部分工作消失和产生、工

作方式变化,服务业效率提高支付高薪酬、相应提高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经济3、对个人及组织整体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企业必须提高自己的核心能力,表现为能与企业区别、员工现有的知识能力(外在)、态度、动机、价值观、

行为(内在)等。

背景 4、客户的预期和期望不断提高。在传统基础上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因此应调整组织设计、领导技能,建立与客户满意度联系的绩效制度。此外,客户

概念延伸到组织内部。

的 5、产品和服务提供的周期越来越短。职能型组织的审批制不能适应市场,重新设计工作、流程增加灵活性和效率,向员工授权,要求员工获得更多能力。变化 6、对员工的要求越来越高。信息供给和使用在工作中占主导地位,员工向智能型转变,对员工更大授权,员工学习新知识技能,承担更多风险,新员

工更关注发展、自主挑战。雇佣由终身承诺变为绩效契约。

1、组织设计与工作设计:职能型向市场导向组织结构转变,个体向团队转变。

2、沟通方式:垂直(决策方向单一)向平行(信息水平流动)。

管理 3、职业保障:靠贡献而不是靠忠诚。

实践 4、对待风险和错误:允许合理犯错误,要求承担风险。

的 5、创新活动:由专门部门到所有员工,要求持续创新。

变化 6、经营战略:企业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做得有效率,做自己能做得最好的事。

7、组织有效性的来源:从裁减人员、削减费用到提升质量和服务。

8、对变革的反应:由被动地使外部效应最小化到开拓外部市场抓住机会。

9、满足客户方式:注重客户潜在需求。

企业经营环境与经营战略

第二章企业经营环境与经营战略 第一节企业经营环境 (一)企业经营环境的内涵 企业经营环境是指企业的经营活动所处的内外部条件与环境因素的总和。企业外部环境是指处于企业实体之外但对企业产生影响的诸多因素的综合体;企业内部条件分析是指对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部因素进行分析。 (二)企业经营环境分析 企业经营环境分析,应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大部分。外部环境分析包括对一般环境的分析、行业环境的分析和具体环境的分析。通过外部环境的分析,主要是找出企业的经营机会,发现企业面临的威胁,以抓住机会,规避风险。 (二)企业经营环境分析 企业内部环境分析,主要是对企业业绩的分析和企业战略选择的决策性因素的分析。通过内部环境的分析,主要是找出企业的优势和发现企业的隐忧,以发挥优势,铲除隐忧,真正构建企业的经营优势。 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一般可分为三大类:一般环境因素、行业环境因素和具体环境因素。 (一)一般环境因素 一般环境因素是指对某一特定社会所有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都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 1、经济因素:主要指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利率、通胀率、可支配收入、证券市场指数以及一般的经济周期等。 2、政治法律因素:指总的政治形势及立法和司法现状,包括国家政局的稳定性、社会制度、党派关系、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产业政策等。 3、社会文化因素:包括社会价值观的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成员行为念度的变化和人几数量及结构的变化等。 4、技术因素:主要指目前社会技术总水平及其变化趋势。 5、自然因素:包括地理位置、气候、资源、自然灾害等因素。 (二)行业环境分析 行业环境是一般环境与具体环境的结合,它是对本行业内的所有企业都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行业环境的分析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1、行业发展阶段、规模和趋势分析 2、行业竞争结构分析——波特模型 2、行业竞争结构分析——波特模型 (1)新竞争者的入侵威胁利用波特模型对新加入者进行分析的目的是要了解所在行业阻止新企业进入的能力和方法。 (2)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现有竞争者之间通常以价格竞争、广告战、改进产品和技术、增加顾客服务等方式争夺市场地位。 (3)分析买方和卖方力量了解买方和卖方的力量是为了弄清在行业中企业与其客户和供应商之间谁占主导地位,从而基本确定企业与买方和卖方的关系。 (4)替代产品的威胁替代产品是指在功能上能部分或全部代替某一产品的产品。当行业中的产品存在替代品时,替代品便对产品的生产企业构成威胁。为了减少替代品对企业的威胁,企业也会设法扩大产品的差别化程度,强调替代品所不能发生作用的方面。 (三)具体环境分析 企业的具体环境,是指对某一特定企业构成影响的环境因素。具体环境分析一般要考

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管理理论

1.资源学派与核心能力理论2.学习型组织理论3.有关超越竞争的战略管理理论4.最新趋势 1.资源学派(1)进入90年代以后,企业环境变化频繁性和程度增加,行业的利润高低不再成为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学者们发现,即便是处于利润水平低的行业,也可以获得竞争优势,而且同一行业中的企业在经营绩效上也会存在很大差别。因此,主张以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为战略制定基础的理论迅速兴起。密西根大学的普莱哈莱德( C.K. Prahald) 和伦敦商学院的哈默(Gary Hamel)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1990年,他们分析了一些世界上的知名公司后,提出,一个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在于各种核心能力的集合。从长期来看,企业的竞争力来自比对手以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成本建设核心能力的能力。他们还指出核心能力具有延展性、对于顾客有潜在的巨大价值和难以模仿性等特点。 2.资源学派(2)资源学派认为,每个组织都是独特的资源和能力的结合体,这一结合体形成了战略的基础。另外,该学派假定各个公司的资源和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同一行业中的公司不一定拥有相同的战略资源和能力。这样,资源的差异性和公司利用这些资源的独特方式就成为公司竞争优势的来源。因此,战略管理的主要因素是培植独特的战略资源和对资源的独特的运用能力,即核

心能力。核心竞争力 (一).基本概念: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二).观点基本:(1)企业经营战略的关键在于培养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要经历企业内部资源、知识、技术等的积累、整合过程。(2)并不是企业所有的资源、知识和能力都能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而只有当资源‘知识和能力同时符合珍贵、异质、不可模仿、难以替代的标准之时,它们才成为核心竞争力,并形成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 2.学习型组织理论彼得·圣吉1990年的著作《第五项修炼》从组织的角度对战略管理理论进行了阐释。作者认为,战略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动态适应环境的变化,而组织学习就是适应环境变化的有效方法。对于企业的成败兴衰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尤其是在已经到来的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组织学习变得特别重要。作者也具体提出了成为学习型组织所必须具备的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望、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其中:系统思考贯穿于其他四项修炼的全过程,它整合其他四项修炼而成一体。对组织来讲,单独进行某项修炼并不难,但这并没有多少意义,必须把这五项修炼结合在一起进行,才有可能建成一个学习型的组织。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经历了三次较大的调整。即:1994-1997年政府实行了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降低高通胀率,使国民经济顺利实现第一次“软着陆”;1998-2002年财政货币政策由适度从紧转向积极有限度扩张,扩大内需,降低高失业率,使国民经济顺利实现第二次“软着陆”;2003年下半年至今政府采取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加强宏观调控,抑制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快,减缓物价上涨压力,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而避免大起大落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中国这些年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实践证明,在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必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财政、货币政策及相关宏观政策措施,解决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问题,以保持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和人民币币值的基本稳定。这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1994-1997年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适度从紧 1988年中国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全国各地发生了抢购商品潮。于是中国政府从1988年的第四季度起实行严厉的“治理整顿”,利用各种手段紧缩投资和货币投放,结果使得价格的上升速度迅速下降。1990年零售商品价格降到只比上年上升2.1%,居民消费价格上升3.1%。严厉的紧缩也引起了经济增长速度的迅速下滑。为了扭转经济的进一步下滑,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随即放松。从1991年开始经济又加快增长。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号召加快改革和发展。“南方谈话”推动了新的改革热潮,也促进了经济的上升势头。在1992年国民经济新一轮高涨中,地方、部门、企业表现了很高的积极性,但中央政府的领导部门对于推进改革显得消极被动,没有采取措施来推进财政、金融、国有企业等改革长期落后的部门。同时,采取了扩张性货币政策来刺激增长。各地把注意力放到了划开发区、铺基本建设摊子等方面,很快掀起了开发区热、房地产热、债券热、股票热、期货热等经济气泡,经济迅速达到过热状态。由此出现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四轮通货膨胀开始攀升,并且在达到高位后长时间居高不下。到1993年上半年,由于投资急剧膨胀,特别是房地产投资迅猛增加,各地普遍建立经济开发区,结果导致了比1988年更严重的通货膨胀。 1993年6月,中国政府决定采取两方面的措施来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保

4市场环境分析--企业环境变化与营销对策

市场环境分析--企业环境变化与营销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向纵深的改革,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也日益向现代企业制度靠拢。然而,理论界与实际部门存在着一种模糊的认识,似乎产权明晰、政企分开,企业就会自然而然地顺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理所当然地由生产观念转向市场观念,进行科学的管理。殊不知,市场经营观念的嬗变和树立,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就拿西方发达国家来说,英国和美国分别用了150年和100年建成了市场经济,就连日本也用了60年才实现了这一转变〔1〕。因此,只有从指导思想上,正确认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艰巨性,才能顺利完成“百年大计”。 当然,在这个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企业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大有所为,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客观、全面、认真地评估我国市场环境的变化,并顺应这些环境因素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经营思想与策略,完善自我,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主体。 二、市场营销环境的变动 中国的改革从1992年进入了快车道,整个市场环境发生了许多本质的变化。 1、人口环境。 (1)人口总量恶性膨胀,提前突破12亿人口大关,并且,人口的增长势头仍然十分迅猛; (2)人口的结构变化:主要体现在年龄结构显著老化。人口统计资料显示:1993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有1.03亿,已达到老龄化国家边缘,许多大中型城市已提前步

入老龄化,考虑到人口出生率降低和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将更快〔2〕。 (3 )家庭结构由过去的扩大家庭走向“三位一体”(父母与独生子女)为主的核心家庭。同时,“丁克”(DINK)家庭与单身贵族在沿海以及大中城市的数目也日益增加。 (4)人口的教育水平普遍提高,但是城乡之间、沿海与内陆之间的差距仍然存在并有扩大趋势。同时也伴随着个别发达地区教育滞后与偏废,全国文盲人数激增等反差现象。 (5)人口的地区间流动呈现两大特点:第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第二,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劳动力的双向流动。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是我国目前流动范围最广,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种流动。 2、经济环境的变化。 (1)1994年,本着“整体推进,重点突出”的原则,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了一揽子改革,这次改革无论从方式上、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将对企业市场营销产生深远的影响。 (2)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的多级市场体系已具雏形。多级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冲破了条块分割,使分散的各初级市场有机地联系起来,促进了消费品由“地产地销”向大规模的区际交换乃至国际交换转变〔3〕。 (3)消费市场正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商品供求基本上达到平衡,有的甚至供大于求; (4)消费者收入持续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1993年的922元,以平均13.74%的速度递增;同期城镇居民的生活费收入由1978年的316元增加到1993年的2336.5元,年增长率为14.26%〔4〕。

现代管理学之管理史

管理史 管理学形成与发展总结 管理理论出现前的管理实践及管理思想古典管理理论 人际关系学说与行为科学理论 管理理论丛林 近现代管理理论

时间理论特点 19世纪末以前各种管理思想 20世纪初-1930年古典管理理论标准化、制度化1930年-1950年人际关系学说重视人的因素1950年-1960年管理理论丛林全面、系统、精确20世纪60年代后战略管理长远 20世纪70年代后全面质量管理持续改进、参与20世纪90年代后学习型组织突破式改进、创新

?早期的管理实践及思想源于人类集体协作劳动的本能需要,是经验的代代传授 ?古典管理理论:工业革命提高效率 ?人际关系学说及行为科学理论:工人及工会组织发展;经济发展及周期性危机加剧;科学技术的发展与 应用 ?管理理论丛林:二战后,生产及组织规模急剧扩大,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人们对 管理理论普遍重视

?战略管理:世界经济与社会环境发生新的变化,企业面对3C(变化,顾客,竞争)环境 ?全面质量管理:20世纪70年代后日本企业推广和普及全面质量管理带来产品竞争力 ?学习型组织:20世纪90年代后,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进入信息、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新的学习型模式。圣吉的《第五项修炼》

案例:汽车的生产方式.doc

管理理论出现前的管理实践及管理思想 中国 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多年前,中国就已有人类社会最古老的组织—部落和王国;公元前17世纪的商、周已形成组织严密的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组织,出现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集权、等级森严的金字塔形权力结构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留下了管理国家、巩固政权、统权军队、组织战争、治理经济、发展生产、安定社会等丰富的经验和理论 长城:公元前七世纪始至明万历年间(1573年)历时二千多年形成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总长约六千七百多公里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四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四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的 比较分析及其引起的思考 摘要:频发的金融危机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总共发生了四次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本文通过对这四次金融危机的比较研究,从成因背景、影响程度、各国治理措施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共性和特性分析,从而为我国经济在日后如何应付金融危机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金融危机;比较研究;启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共发生了四次比较大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分别是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2—1993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4—1995年)、东南亚金融危机(1997—1998年)、美国次贷危机及衍生的金融危机(2007年至今)。从历史进程来看,金融危机频发已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面对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普遍呼声,我国应当如何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以防范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可以从方方面面来分析探讨以前各时期、各个国家和地区金融危机的特点,以期发现其中的一些共通之处,来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上面提到的四次危机都是近期在国际上影响比较大的金融危机,其产生、发展都有其自身深刻的背景原因。因此,本文分别从危机的背景和成因、危机的传递和影响以及解决危机采取的对策三个大的方面来分别对上述四次危机进行了比较详尽的分析和比较,从中寻找一些经验和教训,希望能对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金融风险的防范等有所启示。 一、四次金融危机简介 第一次是1992年9月的欧洲货币危机,又称“9 月危机”。是年9月,在欧洲外汇市场出现了大量抛售英镑和里拉、抢购马克的风潮,一时间,英镑和里拉对马克的汇价急剧下挫,在官方干预无效的情况下,英镑和里拉先后退出欧洲货币机制,实行自由浮动。西班牙的比塞塔、葡萄牙的埃斯库多以及爱尔兰也受到重创。在这场危机中,英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以及瑞士等国的中央银行向外汇市场投人了近10 0亿美元的资金,损失约60亿美元。欧洲货币体系因此面临自建立13 年来最严重的一场危机,它迫使欧洲货币体系在短时间内两度调整汇率,这就给欧洲货币体系乃至经济与货币联盟蒙上了一层阴影。 第二次是1994岁末199 5年初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 94年12月19日墨西哥财政部长突然宣布本国货币比索贬值15%。次日,政府又宣布中央银行不再

经营环境分析

第三章经营环境分析 教学目的与要求:经营环境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空间,是企业实现其存在价值的场所。企业所处的环境状况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乃至生存与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企业环境(一般是企业外部环境)是一个包容广泛,变化频繁的巨大的复合系统。其中有些因素的变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甚至构成威胁。因此,对企业所处的环境状况进行分析,发现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学习本章,学生必须掌握企业经营环境的特点、企业经营战略的特点、经营战略类型。 第一节经营环境 一、企业环境及其特点 社会就是企业经营赖以进行的外部环境。其中许多因素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其成果,有些因素还直接对企业的生存构成威胁。一般说来,企业无力改变复杂多变的环境要素,只能利用企业环境中有利因素,避开其中的不利因素。企业环境中的不利因素构成风险和威胁,有利因素构成机会。企业从事经营活动,就必须分清有利和不利,避开风险,把握机会,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企业环境诸因素,对企业生存发展影响的力度是不同的,我们可以把企业环境划分为一般宏观环境和直接微观环境。企业环境具有三个特征。 1.环境差异性,是指即使是两个经营范围相同的企业面对同一环境因素,对环境因素的影响也会有不同的体验和反映。环境的差异性决定了企业经营战略的多样性。 2.环境动态性。任何一种环境因素的稳定都是相对的,变化则是绝对的。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频率在不断加快。所有这些变化既有渐进性,又有突变性,都要求企业以相应的战略去适应这种变化。 3.环境可测性。各种环境因素之间是互相关联和互相制约的。因而某种环境因素的变化大都是有规律性的。不过,这种规律性有的比较明显,有的比较隐蔽,有的作用的周期长,有的作用的周期短。变化规律性明显且作用周期长的环境因素,其可测性则较高。 二、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 1.影响企业经营的宏观环境要素包括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和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的政治、法律、人口、教育等环境因素。政治环境在国内主要涉及政治的稳定性,国家的有关政策及其演变。在我国,特别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演变,以及富民政策。在国际,则涉及各国的政治体制,政权更迭及各政党的政策,特别是经济政策。 经济环境是宏观环境中对企业经营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它主要包括:资源的丰瘠及其分布状况;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通货膨胀率;银行利率;税制与税率;国民收入水平等。就国际经济环境来讲,还包括国际性经济集团,国际贸易关系,经济周期等因素。 —技术环境是影响企业经营宏观诸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新技术的出现往往会改变产业结构和战略均势。现今技术环境的重要特点是,技术发展以高速度在进行,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波,企业必须以战略眼光密切注视科学技术前沿的动向和发展趋势。 文化环境也属于社会环境,但是对企业经营具有特殊的意义。文化因素包括人们的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特定的习惯、风俗、观念、道德准则等,其核心是价值观念。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是有很大差异的,往往会造成一定的文化障碍,忽视这种差异,会导致战略失误。 2.影响企业经营的微观环境要素主要是三个要素。 (l)市场需求因素,比较复杂,包括某一行业市场的容量,顾客的需求偏好,价格弹性,讨价还价能力,以及市场活力等。市场需求既有中间需求又有最终需求,许多需求的满足要通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作业题答案

项目二企业外部环境分析作业题答案 作业题: 1.企业战略环境的概念及结构是什么 答:(1)企业战略环境是指在战略期内对企业战略活动产生影响的诸多因素和力量的总和。战略期是指从制订战略开始,到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时间期限。就具体企业而言,战略环境实际上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将要面临的未来环境。 (2)企业战略环境的结构 企业战略环境从结构层次上看,可分为三个层次: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和企业微观环境。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属于企业外部环境,企业微观环境分析又称为企业实力分析或企业素质分析。 2.为什么要进行企业战略环境的分析 答:。企业制订战略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只有科学分析企业战略环境,才能准确把握环境中的机会,有效规避环境中的威胁,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3.宏观环境分析、行业结构分析和微观环境分析各包括哪些内容 答:(1)宏观环境 宏观环境是指那些对企业战略活动一般没有直接影响作用,却又能经常影响企业战略决策的因素和力量。宏观环境包括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科技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五个方面。宏观环境中各类因素的变化对企业而言是不可控的,如国家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新技术和顾客消费观念等因素的变化,企业难以改变和控制,只能调整自身的经营策略来适应环境的变化。但企业也并不只是一味地去适应宏观环境的变化,部分企业尤其是行业中的巨头或领袖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社会影响力,来影响宏观环境中一些因素的变化趋势。 (2)行业结构环境 行业环境是指对企业战略活动产生直接影响的一系列因素和相关利益者。行业环境包括供应商、购买者、竞争者和替代者等。行业环境与企业直接接触,对企业的影响是直接的,如居民对住房需求上升会刺激和拉动房地产价格攀升,从而带动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一般情况下,宏观环境的影响不直接作用于企业,而是通过改变行业环境对企业施加影响。 (3)微观环境 企业内部环境反映了企业在产品研发、生产经营、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综合实力,是企业素质的体现。通过对企业实力的分析,可以清晰地认识到企业在行业中的优势与劣势,以便寻找差距,弥补不足。企业微观环境中的因素对企业而言是可以控制和调整的,企业可以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的战略目标,调整企业的业务范围,分配企业的各种资源,突出企业的竞争优势。 4.PEST分析的步骤是什么 答:PEST分析是指宏观环境的分析,宏观环境又称一般环境,是指影响一切行业和企业的各种宏观力量。对宏观环境因素作分析,不同行业和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和经营需要,分析的具体内容会有差异,但一般都应对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技术(Technological)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 1、全球化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愈演愈烈。兼并重组成为重要主题,新的管理 思想和技术大量涌现和应用,劳动力成本在产品成本中比重下降(围绕团队 和流程重组,以提高成本有效性、企业灵活性及反应速度)。查尔斯.汉迪的 生产率和利润公式:用原来一半的人,支付两倍的薪酬,创造三倍的价值。 2、技术变革与服务经济势不可挡。计算机从提高效率工具变成群众沟通、组织 学习、知识分享工具,网络及通讯商业应用导致一部分工作消失和产生、工 作方式变化,服务业效率提高支付高薪酬、相应提高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经济3、对个人及组织整体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企业必须提高自己的核心能力,表现为能与企业区别、员工现有的知识能力(外在)、态度、动机、价值观、 行为(内在)等。 背景 4、客户的预期和期望不断提高。在传统基础上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因此应调整组织设计、领导技能,建立与客户满意度联系的绩效制度。此外,客户 概念延伸到组织内部。 的 5、产品和服务提供的周期越来越短。职能型组织的审批制不能适应市场,重新设计工作、流程增加灵活性和效率,向员工授权,要求员工获得更多能力。变化 6、对员工的要求越来越高。信息供给和使用在工作中占主导地位,员工向智能型转变,对员工更大授权,员工学习新知识技能,承担更多风险,新员 工更关注发展、自主挑战。雇佣由终身承诺变为绩效契约。 1、组织设计与工作设计:职能型向市场导向组织结构转变,个体向团队转变。 2、沟通方式:垂直(决策方向单一)向平行(信息水平流动)。 管理 3、职业保障:靠贡献而不是靠忠诚。 实践 4、对待风险和错误:允许合理犯错误,要求承担风险。 的 5、创新活动:由专门部门到所有员工,要求持续创新。 变化 6、经营战略:企业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做得有效率,做自己能做得最好的事。 7、组织有效性的来源:从裁减人员、削减费用到提升质量和服务。 8、对变革的反应:由被动地使外部效应最小化到开拓外部市场抓住机会。 9、满足客户方式:注重客户潜在需求。

环境变化对企业提出的挑战

环境变化对企业提出的挑战 每一次新的变革都迫使某一行业的所有企业改变战略,以适应变革。 -------比尔·盖茨 适者生存,企业的生命力首先来自其对环境的适应力。伴随着世界进入21世纪,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正视这些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是企业在新形势下保持持续发展所必须进行的工作。 21世纪与20世纪的不同 1.环境日趋变幻莫测 20世纪的环境基本上是稳定和可预测的。尽管20世纪的环境有变化,但变化的速度有限,人们可以预测。20世纪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寻找客观规律,即稳定不变的因素。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谁掌握了客观规律谁就掌握了未来。 进入21世纪,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表现在不变的东西越来越少,另一方面表现在不变的时间越来越短。因此,环境变得越来越难以预测。20世纪稳定和可预测的环境已经一去不复返,21世纪的环境日趋变幻莫测。 2.竞争更加激烈

家主权和民族经济,其中一个主要体现便是跨国公司所奉行的全球经营战略的大力推行。这些跨国公司以全球市场为目标,跨越国界组织生产,构建全球生产网络,开展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并在经营战略上越来越注重从全球性的战略目标出发组织其业务活动。中国加入WTO 以后,企业不但要面临国内企业的竞争,而且将面临更为激烈的、来自世界各国企业的竞争,竞争的范围突破了传统的地域界限。 ◆资本经营方式的出现,打破了行业限制。以前基本上采用产品经营方式,现在资本经营方式开始越来越多地进入经营领域。资本经营方式与产品经营方式的区别在于:资本经营方式的出现打破了产品经营方式中可能存在的行业限制。 企业在产品经营方式中,可能会存在产品、设备、技术、市场等一些行业壁垒。但是,资本经营方式可以运用资本的力量,在短时间之内聚集某个行业所需要的各种要素,进入这一行业。资本经营方式的出现,使得一家从来没有进入过这一行业的企业,凭借雄厚的资本取得人力资源、技术设备和成本上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竞争就打破了行业限制,变成全方位的竞争。 3.顾客成为市场的主宰力量 和供过于求,使顾客成为市场的主宰力量。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既要向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又要向顾客提供一流的服务。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赢得和保住顾客,在顾客的期望与信赖的基础上,与顾客建立牢固的合作伙伴关系,把企业与顾客之间的买卖关系变成合作伙伴关系。 4.经营管理方式面临巨大的冲击 远在天涯海角,也能同时知晓一切。以全球化网络、高速化网络、个体化网络和智能化、商业化、实用化为特征的第二次信息革命浪潮,正在将全球一“网”打尽!在这种情况下,如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一,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1、政治和法律因素(政府行为、法律法规、政局稳定情况、路线方针政策、国际政治法律因素、各政治利益集团) 2、经济因素(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其他一般经济条件) 3、社会和文化因素(人口因素、社会流动性、各阶层对企业的期望、消费者心理、文化传统、价值观)?4、技术因素(技术水平、技术力量、新技术的发展)二,产业环境分析: 1、产品生命周期?导入期:用户少,竞争对手少,规模小,经营风险高。?成长期:标志是产品销量节节攀升;经营风险有所下降,但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战略目标是争取最大市场份额,并坚持到成熟期的到来。 成熟期:标志是竞争者之间出现挑衅性的价格竞争;经营风险进一步降低,达到中等水平;战略目标首先是防御,获取最后的现金流。?2、产业五种竞争力(五力模型)?在每一个产业中都存在五种基本竞争力量,即潜在进入者、替代品、购买者、供应者与现有竞争者间的抗衡。 潜在进入者的进入威胁: 进入者会瓜分原有的市场份额,减少了市场集中,从而激发现有企业竞争,减少价格—成本差。 替代品的替代威胁: 直接产品替代和间接产品替代。替代品之间价值高的产品获得竞争优势。?购买者、供应者讨价还价的能力: 买卖双方都力求在交易中使自己获得更多的价值增值。?产业内现有企业的竞争:?通常以价格竞争、广告战、产品引进以及增加对消费者的服务等方式表现。 3、成功关键因素分析(KSF) 指公司在特定市场获得盈利必须拥有的技能和资产。?三,竞争环境分析 包括从个别企业视角去观察分析竞争对手的实力和从产业竞争结构视角观察分析企业所面对的竞争格局。 1、竞争对手分析(竞争对手的未来目标、假设、现行战略和潜在能力)从四方面分析是什么驱使着竞争对手,竞争对手在做什么和能做什么以及竞争对手的强项和弱项。 2、产业内的战略群组?一个战略群组是指某一个产业中在某一战略方面采用相同或相似战略,或具有相同战略特征的各公司组成的。了解战略群组特征并进行战略群组分析。 四,市场需求分析?1、市场需求的决定因素(市场需求=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人口和购买力是难以控制的因素,购买欲望是可以把握因素,也是市场营销策略的着眼点。 2、消费者分析?从三个战略问题展开,即消费细分、消费动机以及消费者未满足的需求。 内部环境分析 一,企业资源与能力分析 企业资源分析: 1、企业资源的主要类型:?有形资源(可见的,能用货币直接计量的资源,主要包括物质资源和财务资源)。 无形资源(指企业长期积累的、没有实物形态的,甚至无法用货币精确度量的资

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一)

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一) 在历史的年轮刚为20世纪最后的一个十年划上句号的今天,回头考察一下这段历史,人们会发现,这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差异巨大、彼此矛盾的各种物质和精神存在,都在这十年的现实舞台上拥有着自己的空间。它们纠缠杂糅在一起,形成一道奇异的共生景观。正是这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实孕育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一、85新潮美术运动的影响 对当代中国美术,85新潮美术运动是一段难以忘怀的火热记忆。尽管到1989年的《中国现代艺术展》,它在褒贬难辩的争吵中匆匆落幕。但仍然给整个美术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并对90年代美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事隔十年,我们已经能以较为冷静客观的目光评价这场运动。85新潮美术运动的起点是对“文革”期间美术异化为政治话语工具的反拨,是一次向美术艺术本体回归的潮流。但是在80年代中后期整个社会文化情境的影响下,它迅速偏离了原来的轨道,被卷入了一场民族精神解放与文化革新运动,并在其中充当了急先锋。“它所思考、关注与批判的问题已远远超出了以往的所谓艺术问题,而是全部的文化社会问题。85运动不是关注如何建立和完善某个艺术流派和风格的问题,而是如何使艺术活动与全部的社会、文化共同进步的问题。因此,它对艺术的批判是同全部文化系统的批判连在一起的。”1](p.206) 80年代初期,经历了十年的“文革美术”话语权力压抑,获得解放的美

术界表现出对美术艺术本体——形式和情感因素的强烈渴望。伤痕美术、惟美画风、乡土自然主义一时间成为潮流。伤痕美术以写实再现“文革”现实为手段,突出它留给整个民族几代人的心理创伤。它抛弃了“文革美术”虚假的“高大全”和“红光亮”模式,将目光对准普通人在这段历史中的生活场景,用冷、灰、暗的色调和细腻的笔触渲染记忆中的伤痛情感。程丛林的《1968年×月×日雪》、何多苓的《我们曾经唱过这支歌》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伤痕美术以有限的语言方式开启了新时期美术的情感表现闸门,将美术引领到关注人性深层感受的方向上来。乡土自然主义的题材从“文革记忆”转向更宽泛的小人物生活和风土人情,愤懑、感伤的情绪让位于平静的人性慨叹和风景陶醉。其中以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和罗中立的《父亲》最为突出。与此同时,惟美画风在追求形式美、反对主题先行的旗帜下开始了对美术形式因素的张扬回归。袁运生的机场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吴冠中的江南小景、靳尚谊的人体、人物油画使美术语言形式因素得到极度的突出。其间伴随着“抽象”、“形式美”“艺术本体”的理论探讨,为新时期的美术形式和语言研究确立了地位。 至此,美术界开始走出在政治话语中充当工具的命运,呈现出按自治原则发展的趋势。但是时代并没有赋予它足以相对独立发展的充分稳定的环境,随着85文化运动的兴起,它很快就被卷入了这场急风暴雨式的文化思想运动中。应该说,在85新潮美术运动的全过程中,语言的开掘尝试是一条显而易见的发展线索。在短短两三年内,当代美术

20世纪90年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学院:班级:姓名:学号:

20世纪90年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冷战时代的结束,计算机尤其是个人计算机的广泛普及,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人类进入了新经济时代。信息化、网络化、知识化和全球化成为经济时代,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的显著特征。 20 世纪90年代以来,产生了一些体现时代特征的管理理论,主要有精益思想、核心能力理论、人本管理理论、组织扁平化理论、超越竞争的战略管理理和最新趋势。 一: 精益思想: ?精益思想的产生背景 精益生产(LP—Lean Production)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詹姆斯.P.沃麦克等专家通过“国际汽车计划(IMVP)”对全世界17个国家90多个汽车制造厂的调查和对比分析,认为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生产方式是最适用于现代制造企业的一种生产组织管理方式。 ?精益思想 精益生产:企业把客户、销售代理商、供应商、协作单位纳入生产体系,同他们建立起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进而组成一个企业的供应链。 精益思想:是指根据用户需求定义企业生产价值,按照价值流组织全部生产活动,使要保留下来的、创业价值的各个活动流动起来,让用户的需要 拉动产品成产,而不是把产品硬推给用户,暴露出价值流中所隐藏的muda,不断完善,达到尽善尽美。 ?精益思想的五个原则 (一)根据客户需求,重新定义价值 精益思想的关键出发点是价值,价值只能由最终客户来确定。即价值只有在由具有特定价格、能在特定时间内满足客户需求的特定产品 来表达时才有意义 (二)识别价值流,重新制定企业活动 识别价值流的含义是在价值流中找到哪些是真正增值的活动、哪

些足叮以立即去掉的不增值活动,即浪费。精益思想要求价值流域中的 各个企业重新思考其经营方法,共同发现浪费,消除浪费。 (三)使价值流动起来 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和做法,如部门的分工、大批量生产等等。阻断了本应动起来的价值流。精益将所有的停滞视为企业的浪费, 用持续改进、JIT、单件流等方法创造价值的连续流动。 (四)依靠客户需求拉动价值流 理解拉动思想的最佳途径,要从一个实际客户表示对一件实际产品的需要开始,然后倒推至,把合意的产品交给客户所需要的各个步骤, 而不是把用户常常不想要的产品硬推给他们。拉动原则更深远的意义在 于能抛开预测,直接按用户的实际需要进行生产。 (五)追求尽善尽美 价值流中浪费的步骤不可能通过一次改善彻底消除,浪费是被不断发现和具体化的。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当前的价值流状况设定一个新的 目标,重新开始流动和拉动的过程,发现和消除更多的浪费,不断地持 续这改边过程。 二:资源学派和核心能力理论: 资源学派(1)进入90年代以后,企业环境变化频繁性和程度增加,行业的利润高低不再成为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学者们发现,即便是处于利润水平低的行业,也可以获得竞争优势,而且同一行业中的企业在经营绩效上也会存在很大差别。因此,主张以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为战略制定基础的理论迅速兴起。密西根大学的普莱哈莱德( C.K. Prahald) 和伦敦商学院的哈默(Gary Hamel)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1990年,他们分析了一些世界上的知名公司后,提出,一个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在于各种核心能力的集合。从长期来看,企业的竞争力来自比对手以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成本建设核心能力的能力。他们还指出核心能力具有延展性、对于顾客有潜在的巨大价值和难以模仿性等特点。2.资源学派(2)资源学派认为,每个组织都是独特的资源和能力的结合体,这一结合体形成了战略的基础。另外,该学派假定各个公司的资源和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同一行业中的公司不一定拥有相同的战略资源和能力。这样,资源的差异性和公司利用这些资源的独特方式就成为公司竞争优势的来源。因此,战略管理的主要因素是培植独特的战略资源和对资源的独特的运用能力,即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理论产生背景 1、对波特产业结构分析理论的不满:波特的产业结构分析理论虽然提供了对企业进行战略分析的完整框架,说明了产业吸引力对企业利润水平的决定作用。但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利润差距并不比产业间的利润差距小,在没有吸引力的产业可以发现利润水平很高的企业,在吸引力很高的产业,也有经营状况不佳的企业。这些都是波特战略理论不能很好解释的现象。另外,波特的战略理论还往往诱导企业进入一些利润很高、但缺乏经验或与自身优势毫不相关的产业,进行无关联的多角化经营,这方面不少失败的案例也对该理论提出了疑问。为了弥补上述缺陷,波特后来又提出了以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为核心的战略分析模式,但是由于其几乎涉及企业内部所有方面,反而使主要问题得不到反映,不能很好地把握战略重点,因而其局限性仍然非常突出。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一,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1、政治和法律因素(政府行为、法律法规、政局稳定情况、路线方针政策、国际政治法律因素、各政治利益集团) 2、经济因素(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其他一般经济条件) 3、社会和文化因素(人口因素、社会流动性、各阶层对企业的期望、消费者心理、文化传统、价值观) 4、技术因素(技术水平、技术力量、新技术的发展) 二,产业环境分析: 1、产品生命周期 导入期:用户少,竞争对手少,规模小,经营风险高。 成长期:标志是产品销量节节攀升;经营风险有所下降,但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战略目标是争取最大市场份额,并坚持到成熟期的到来。 成熟期:标志是竞争者之间出现挑衅性的价格竞争;经营风险进一步降低,达到中等水平;战略目标首先是防御,获取最后的现金流。 2、产业五种竞争力(五力模型) 在每一个产业中都存在五种基本竞争力量,即潜在进入者、替代品、购买者、供应者与现有竞争者间的抗衡。 潜在进入者的进入威胁: 进入者会瓜分原有的市场份额,减少了市场集中,从而激发现有企业竞争,减少价格—成本差。 替代品的替代威胁: 直接产品替代和间接产品替代。替代品之间价值高的产品获得竞争优势。 购买者、供应者讨价还价的能力: 买卖双方都力求在交易中使自己获得更多的价值增值。 产业内现有企业的竞争: 通常以价格竞争、广告战、产品引进以及增加对消费者的服务等方式表现。 3、成功关键因素分析(KSF) 指公司在特定市场获得盈利必须拥有的技能和资产。 三,竞争环境分析 包括从个别企业视角去观察分析竞争对手的实力和从产业竞争结构视角观察分析企业所面对的竞争格局。 1、竞争对手分析(竞争对手的未来目标、假设、现行战略和潜在能力)从四方面分析是什么驱使着竞争对手,竞争对手在做什么和能做什么以及竞争对手的强项和弱项。 2、产业内的战略群组 一个战略群组是指某一个产业中在某一战略方面采用相同或相似战略,或具有相同战略特征的各公司组成的。了解战略群组特征并进行战略群组分析。 四,市场需求分析 1、市场需求的决定因素(市场需求=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人口和购买力是难以控制的因素,购买欲望是可以把握因素,也是市场营销策略的着眼点。 2、消费者分析 从三个战略问题展开,即消费细分、消费动机以及消费者未满足的需求。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竞技体育向职业化、高度竞技化方向发展。体育的目的、功能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冲破了原有的价值体系,其间伴随的体育价值选择的混乱给体育道德建设带来许多亟待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如职业运动员的不道德行为问题,教练员、体育信息中介人等追求名利的思想与体育运动的“善”的背离,观众体育道德规范的界定问题等等尤为引人注目。这些理论问题假如不从哲学的高度、从体育价值视角探讨,从更广的背景上认真地、战略性地加以审视,将不能高效、省时的促使体育现实从混乱走向健康有序发展道路。因此,在这一历史条件下,适时提出本课题的研究,必定能站在国内体育科学研究的前沿,廓清体育价值选择与体育道德建设的相关理论问题,进一步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切实解决体育改革现实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体育价值即体育的功能(效用)与人类需要之间的主客关系。体育价值包括:(1)体育外在价值。包括:①体能的外在价值;②体育知识的外在价值;③运动技能的外部价值;④快乐的外在价值。(2)内在价值。包括:①体能的内在价值;②体育知识的内在价值;③运动技能的内在价值;④快乐的内在价值。判定体育价值的有三个标准:内在价值的标准;满足的标准;一致的标准。体育价值的属性有:(1)属人性和社会性;(2)客观性和主体性;(3)应然性和实然性;(4)局限性和拓展性。 借鉴价值哲学理论,从学理上我们可将体育价值选择定义为,体育主体与客体的双向作用过程中,主体根据自己的内在尺度,对客体的属性、功能及其对主体可能产生的效应进行分析、比较,以求用最小的代价取得对主体最大体育价值的过程。体育价值选择有以下特征: 第一,主观能动性;第二、中介性;第三,社会历史性。体育价值选择目标是主体在价值选择和决策过程中,在一定场合以一定方式采取一定行动的价值倾向的体现。是追求参与还是以获胜为第一要旨,是在竞争中凸显运动员个体价值还是在合作中彰显集体精神,是在公正的旗帜指引下下追求机会均等还是在公平的前提下忽略运动员先天的条件不平等,是重视结果还是卓越的表现。实践是检验体育价值选择合理性的最终标准。在价值论上,实践还是价值和价值关系的确定者,是价值标准的本质形式。价值选择的合理性标准,必须从以下四方面加以确定。第一,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是否具有共同的价值目标;第二,逻辑上的一致性;第三,现实需要和可能之间的矛盾;第四,眼前利益和将来目标的一致。体育价值评价基础上的合理化价值选择至少需要三个方面的条件:其一,体育价值选择合理性的主体条件。其二,体育价值选择合理化的技术条件。其三,体育价值选择的过程条件。体育价值选择主体性的变化,

外部环境对企业发展得决定性因素

二、影响企业发展战略的外部因素分析 环境对于企业的生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环境对它的支持,同时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对它所处的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影响企业发展战略的外部因素是指在外部环境当中能够对企业的经营产生深远影响的因素,主要可以分为间接性因素和直接性因素两大类。其中间接性因素是指与整个企业生产运营紧密联系的诸如政府干预、能源供应、通货膨胀、国内政治经济条件、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而直接因素包括国内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企业科技化水平、原材料供应商以及金融机构等因素。我们所处的社会是瞬息万变的,而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的性质增加了企业与之相适应的困难程度,同时对于时机也更不容易把握,从而使得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残酷激烈,所以企业能否及时察觉并适应环境的变化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影响企业发展战略的外部因素有很多,而且这些因素相互间不断的变化着,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由于这一特殊性企业只能进行短期的预测和计划。首先就是对国家政策进行分析,国家大的政治背景能够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状况。对于一个企业来说预测国家的政治环境及其变化趋势是非常困难的,但是企业一旦受到国家政治环境因素的影响,其自身的发展目标以及战略就会发生非常重大的变化。因此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以及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随时关注国家政治动态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然后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及法律法规从而为企业的未来制定出正确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另外法律作为政府执行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也需要引起企业领导者的高度重视。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以往所采取的行政管理手段已经逐渐转变为通过法律为主的方式来贯彻执行,即政府将依法行政。这些法律法规一方面对企业在行为规范上进行了有效的约束;另一方面也保护着企业的相关权利,并积极维护了合理竞争的市场秩序。 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必须要时刻与外部的经济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企业的领导者应该对目前所处的经济环境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一旦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企业发展的路线、方针就行做出合理的调整,如果不能进行及时的调整,企业将会处在一个非常被动的局面。影响企业的经济环境因素主要是指由社会经济结构、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经济政策、社会购买力、国民收入水平以及之处模式、国民储蓄和信贷等因素构成。在经济因素中还要注意对通货膨胀的理解,因为通货膨胀对大多数企业来说都是一个不利因素,它导致了企业经营所需的原材料、运输、人员工资等各种成本的相应增加,而且长期的通货膨胀既抑制了企业的发展,又会促使政府采取放慢经济增长速度的通货紧缩政策,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环境,但与此同时却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着一定的生存空间,企业应该充分把握一切机遇谋求发展。 社会文化环境因素作为影响企业发展战略的因素之一,同样应该引起企业领导者的足够重视。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一个国家的人口状况、国民的共同价值观、生活方式、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国民素质程度等多个方面,这些因素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潜意识里人们总是习惯性地接受这些准则作为行动指南。而社会文化因素对企业的影响也是非常复杂的,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