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三章 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三章  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三章  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三章 练习题参考答案

1、已知一件衬衫的价格为80元,一份肯德鸡快餐的价格为20元,在某消费者关于这两种商品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上,一份肯德鸡快餐对衬衫的边际替代率MRS 是多少?

解:按照两商品的边际替代率MRS 的定义公式,可以将一份肯德鸡快餐对衬衫的边际替代率写成:X

Y

MRS XY ??-

= 其中:X 表示肯德鸡快餐的份数;Y 表示衬衫的件数; MRS 表示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 消费者增加一份肯德鸡快餐时所需要放弃的衬衫消费数量。

在该消费者实现关于这两件商品的效用最大化时,在均衡点上有 MRS xy =P x /P y

即有MRS xy =20/80=0.25

它表明:在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上,消费者关于一份肯德鸡快餐对衬衫的边际替代率MRS 为0.25。

2 假设某消费者的均衡如图3-22所示。其中,横轴OX1和纵轴OX2,分别表示商品1和商品2的数量,线段AB为消费者的预算线,曲线U为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E点为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已知商品1的价格P1=2元。

(1)求消费者的收入;

(2) 求商品2的价格P2;

(3) 写出预算线的方程;

(4) 求预算线的斜率;

(5) 求E点的

MRS的值。

12

解:(1)图中的横截距表示消费者的收入全部购买商品1的数量为30单位,且已知P1=2元,所以,消费者的收入M=2元×30=60。

(2)图中的纵截距表示消费者的收入全部购买商品2的数量为20单位,且由(1)已知收入M=60元,所以,商品2的价格P2斜率=-P1/P2=-2/3,得P2=M/20=3元

(3)由于预算线的一般形式为:

P1X1+P2X2=M

所以,由(1)、(2)可将预算线方程具体写为2X1+3X2=60。

(4)将(3)中的预算线方程进一步整理为X2=-2/3 X1+20。很清楚,预算线的斜率为-2/3。

(5)在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E上,有MRS12= P1/P2,即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即MRS等于预算线的斜率绝对值P1/P2。因此,在MRS12=P1/P2 = 2/3。

3 请画出以下各位消费者对两种商品(咖啡和热茶)的无差异曲线,同时请对(2)和(3)分别写出消费者B和消费者C的效用函数。

(1)消费者A喜欢喝咖啡,但对喝热茶无所谓。他总是喜欢有更多杯的咖啡,而从不在意有多少杯的热茶。

(2)消费者B喜欢一杯咖啡和一杯热茶一起喝,他从来不喜欢单独只喝咖啡,或者只喝热茶。

(3)消费者C认为,在任何情况下,1杯咖啡和2杯热茶是无差异的。

(4)消费者D喜欢喝热茶,但厌恶喝咖啡。

解答:(1)根据题意,对消费者A而言,热茶是中性商品,因此,热茶的消费数量不会影响消费者A的效用水平。消费者A的无差异曲线见图

就是一条垂直于咖啡线的直线。

(2)根据题意,对消费者B而言,咖啡和热茶是完全互补品,其效用函数是U=min{ X1、X2}。消费者B的无差异曲线见图

热茶

2

1

1 2 咖啡

(3)根据题意,对消费者C而言,咖啡和热茶是完全替代品,其效用函数是U=2 X1+ X2。消费者C的无差异曲线见图

(4)根据题意,对消费者D而言,咖啡是厌恶品。消费者D的无差异曲线见图

对于消费者D来说,其厌恶咖啡,给其增加咖啡就使其总效用下降,为了是效用不变,就必须增加热茶来补偿

所以在效用不变的情况下,热茶的变动量和咖啡的变动量是同方向的,所以他们的比值为正,即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正,表现在图上就是往上翘。

4 对消费者实行补助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发给消费者一定数量的实物补助,另一种是发给消费者一笔现金补贴,这笔现金额等于按实物补助折算的货币量。试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说明哪一种方法能给消费者带来更大的效用。

解答:用发现金的方法给消费者会带来更高的效用,因为发了现金,消费者可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自己需要的商品,而发实物,则此实物可能不是消费者所需要或最需要的,这时,消费者就难以得到最大的满足了,如图所示。

在图中,MN线代表食物(y)和衣服(x)的价格一定时发了一笔现金所形成的预算线,y1CN线则表示发食物时消费者的预算线。如发实物(食物),该消费者可得Y1的食物,所获效用为U1,如发现金让消费者根据偏好自由选购,消费者会买x2的衣服和y2的食物,所获效用U2,U2>U1。

5 已知某消费者每年用于商品1和的商品2的收入为540元,两商品的价格分别为P1=20元和P2=30元,该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2213X X U =,该消费者每年购买这两种商品的数量应各是多少?从中获得的总效用是多少?

解:根据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MU 1/MU 2=P 1/P 2

其中,由2213X X U =可得: MU 1=dTU/dX 1 =3X 22 MU 2=dTU/dX 2 =6X 1X 2 于是,有:

3X 22/6X 1X 2 = 20/30 (1)

整理得 123

4X X =

将(1)式代入预算约束条件20X 1+30X 2=540,得: X 1=9,X 2=12

因此,该消费者每年购买这两种商品的总效用应该为:U=3X 1X 22=3888

6、假设某商品市场上只有A 、B 两个消费者,他们的需求函数各自为自为P Q d A 420-=和P Q d

B 530-=。

(1)列出这两个消费者的需求表和市场需求表; (2) 根据(1),画出这两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

解:(1)A 消费者的需求表为:

B 消费者的需求表为:

市场的需求表为:

(2)A 消费者的需求曲线为:

B 消费者的需求曲线为:

市场的需求曲线为

7、假定某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852

831x x U =,两商品的价格分别为1P ,2P ,消费者的收入为M 。分别求出该消费者关于商品1和商品2的需求函数。

解答:根据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MU 1/MU 2=P 1/P 2

其中,由以知的效用函数 852

831x x U =可得:

832

83

1228

5

2

85

1118

5

83--==

==x x dx dTU MU x x dx dTU MU

于是,有:

2183

283185

2

85

18

583p p x x x x =-- 整理得

2

11253p p

x x = 即有 2

1

1235p x p x =

(1) 一(1)式代入约束条件P 1X 1+P 2X 2=M ,有:

M P x P P x P =+2

1

12

1135 解得 1

183P M

x =

代入(1)式得 2

285P M

x =

所以,该消费者关于两商品的需求函数为

1183P M x =

;2

285P M

x =

8、令某消费者的收入为M ,两商品的价格为1P ,2P 。假定该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是线性的,切斜率为-a 。

求:该消费者的最优商品组合。

解:由于无差异曲线是一条直线,且其斜率的绝对值a dx dx MRS -=-=1

2

12,又由于预算线总是一条直线,且斜率为-2

1

p p ,所以该消费者的最优消费选择有三种情况,其中的第一、第二种情况属于边角解。

第一种情况:当MRS12>P1/P2时,即a> P1/P2时,如图,效用最大的均衡点E 的位置发生在横轴,它表示此时的最优解是一个边角解,即 X1=M/P1,X2=0。也就是说,消费者将全部的收入都购买商品1,并由此达到最大的效用水平,该效用水平在图中以实线表示的无差异曲线标出。显然,该效用水平高于在既定的预算线上其他任何一个商品组合所能达到的效用水平,例如那些用虚线表示的无差异曲线的效用水平。

第二种情况:当MRS12

第三种情况:当MRS12=P1/P2时,a= P1/P2时,如图,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重叠,效用最大化达到均衡点可以是预算线上的任何一点的商品组合,即最优解为X1≥0,X2≥0,且满足P1X1+P2X2=M。此时所达到的最大效用水平在图中以实线表示的无差异曲线标出。显然,该效用水平高于在既定的预算线上其他任何一条无差异曲线所能达到的效用水平,例如那些用虚线表示的无差异曲线的效用水平。

9、假定某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M q U 35.0+=,其中,q 为某商品的消费量,M 为收入。求:

(1)该消费者的需求函数; (2)该消费者的反需求函数;

(3)当12

1

=p ,q=4时的消费者剩余。

解:(1)由题意可得,商品的边际效用为:

3:2

15

.0=??=

=??=

-M

U

q Q U MU λ货币的边际效用为

于是,根据消费者均衡条件MU/P =λ,有: p q 32

15.0=- 整理得需求函数为q=1/36p 2

(2)由需求函数q=1/36p 2,可得反需求函数为:

5.06

1-=

q p

(3)由反需求函数5.06

1

-=q p ,以p=1/12,q=4代入上式,得消费者剩余为:

3

1

314121

61613

14

5.0405.04

=-

=

?-?=-?=--??

q

q q d q pq d q CS 则有消费者剩余: Cs=1/3

10设某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柯布-道格拉斯类型的,即βαy x U =,商品x 和商品y 的价格格分别为p x 和y p ,消费者的收入为M ,1,=+βαβα且为常数和

(1)求该消费者关于商品x 和品y 的需求函数。

(2)证明当商品x 和 y 的价格以及消费者的收入同时变动一个比例时,消费者对两种商品的需求关系维持不变。

(3)证明消费者效用函数中的参数βα和分别为商品x 和商品y 的消费支出占消费者收入的份额。

解答:(1)由消费者的效用函数βαy x U =,算得:

1

1--=??==??=

βαβαβαy x y U

MU y x Q

U

MU y x

消费者的预算约束方程为

M

p p y x =+ (1)

根据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M

y p x p p p

MU MU y x y x Y

X =+=??

? (2) 得 M y p x p p p y x y x y x y

x =+=

--11βαβαβα (3) 解方程组(3),可得

x p M x /α= (4) y p M y /β= (5)

式(4)即为消费者关于商品x 和商品y 的需求函数。 上述需求函数的图形如图

于消费者的预算线变为

M y p x p y x λλλ=+ (6)

其中λ为一个非零常数。

此时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变为

M y p x p p p y x y x y x y

x λλλβαβαβα=+=

--11 (7)

由于0≠λ,故方程组(7)化为

M y p x p p p y x y x y x y

x =+=

--11βαβαβα (8)

显然,方程组(8)就是方程组(3),故其解就是式(4)和式(5)。 这表明,消费者在这种情况下对两商品的需求关系维持不变。 (3)由消费者的需求函数(4)和(5),可得

M x p x /=α (9) M y p y /=β (10)

关系(9)的右边正是商品x 的消费支出占消费者收入的份额。关系(10)的右边正是商品y 的消费支出占消费者收入的份额。故结论被证实。

11 已知某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21X X U =,两商品的价格分别为P1=4,P2=2,消费者的收入是M=80.现在假定商品1的价格下降为P1=2。求:

(1)由商品1的价格下降P1所导致的总效应,使得该消费者对商品1的购买量发生多少变化?

(2)由商品1的价格下降P1所导致的替代效应,使得该消费者对商品1的购买量发生多少变化?

(3)由商品1的价格下降P1所导致的收入效应,使得该消费者对商品1的购买量发生多少变化?

解:(1)消费者两商品的价格分别为P1=4,P2=2,消费者的收入是M=80时,对两种商品消费的最佳结合点,也即为消费者均衡点,根据消费者均衡公式:

4×1X +2×2X =80

242)(4)(1

221212

21121X X X X X X P MU P MU X X =

='='== 解方程组得:1X =10,2X =20,此时的满足程度为U=200 (1) 由商品1的价格下降P1所导致新的最佳结合点,即达到新的消费者均衡。 2×1X +2×2X =80

222)(2)(1

221212

21121X X X X X X P MU P MU X X =

='='== 解方程组得:1X =20,2X =20,此时的满足程度为U=400。 (2) 由商品1的价格下降P1所导致的总效应,使得该消费者对商品1的购买量增加为20-10=10

(2)由商品1的价格下降P1所导致的替代效应,使得该消费者增加对商品1的购买量为:

根据替代效应的涵义可得,消费者的满足程度即效用水平21X X U ==200,与没有降价时的效用水平相同。

在效用水平相同的情况下,新的切点B 符合以下条件:

21X X U ==200

222)(2)(1

221212

21121X X X X X X P MU P MU X X =

='='== 解方程组得:1X =210,2X =210。

在效用水平相同的情况下,新的切点B 的组合为1X =210,2X =210。此时的满足程度为200,支出M=56.56240≈,节省开支23.44.

替代效应使得消费者对商品1的购买量增加210-10≈4.14

(3)由商品1的价格下降P1所导致的收入效应,使得该消费者增加对商品1的购买量为:

根据收入效应的涵义可得,消费者的名义收入仍是M=80,与没有降价时的名义相同。

在名义收入相同的情况下,新的切点C 符合以下条件: 2×1X +2×2X =80

222)(2)(1

22121221

121X X X X X X P MU P MU X X =

='='== 解方程组得:1X =20,2X =20。

在名义收入相同的情况下,新的切点C 的组合为1X =20,2X =20。此时的满足程度为200,支出M=80

收入效应使得消费者对商品1的购买量增加20-210≈5.86

由以上分析可知,商品1价格下降导致需求增加的10是由替代效应导致需求量增加210-10≈4.14和收入效应导致需求量增加20-210≈5.86共同作用的结果,即10=(210-10)+(20-210)=4.14+5.86

12 某消费者是一个风险回避者,他面临是否参与一场赌博的选择:如果

他参与这场赌博,他将以5%的概率获得10000元,以95%的概率获得10元;如果他不参与这场赌博,他将拥有509.5元。那么,他会参与这场赌博吗?为什么?

解:

因该消费者可选择参与赌博,也可选择不参与赌博。

当该消费者可选择参与赌博时,参加赌博的期望值为:

EU=U[p

W+(1-p)2W]=u[(10000)*5%+(10)*95%]=509.5

1

当该消费者选择不参与赌博时,不参加赌博的期望值为

EU=U(509.5)

因为该消费者为风险回避者,根据风险回避者的判断标准:消费者认为在无风险条件下持有一笔确定的货币财富的效用大于在风险条件下的期望效用,则此消费者为风险回避者。而在本例中,消费者选择参与赌博和不参与赌博获得的效用相等,因此该消费者不会参与赌博。

13 基数效用者是求如何推导需求曲线的?

解:(1)基数效用论者以商品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为基础来推导需求曲线的基础。他们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随着消费者对某商品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该商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所以,消费者对每增加一单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即需求价格)也是递减的,即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2)联系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均衡条件进行分析,考虑消费者购买一种商

品的情况,那么,上述的消费者均衡条件可以写为:

λ

=

P

MU

。它表示:消费

者对任何一种商品的最优购买量应该是使用最后一元钱购买该商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所付出的这一元钱的货币的边际效用相等。该式还意味着:由于对于任何一种商品来说,随着需求量的不断增加,边际效用MU的递减的,于是,为了保证均衡条件的实现,在货币的边际效用λ不变的前提下,商品的需求价格P必然同比例于MU的递减而递减。在只考虑一种商品的前提下,消费者实

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

λ

=

P

MU

。由此均衡条件出发,可以计算出需求价

格,并推导(1)中的消费者的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

14 用图说明序数效用论者对消费者均衡条件的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对需求曲线的推导。

解:(1)序数效用论者把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放在一起进行分析。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全部组合的,其斜率的绝对值可以用商品的边际替代率MRS 来表示。预算线表示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全部组合,且斜率为-02

1

,或者2

2

11P MU P MU =。

(3)在(2)的基础上进行比较静态分析,即令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这便可以

得到该商品的价格-消费曲线。价格-消费曲线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与某一种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如图(a )所示。

(4)在(3)的基础上,将一种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和相应的最优消费量即需求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描绘在同一坐标平面上,就可以得到需求曲线,如图(b )所示。显然有:需求曲线一般斜率为负,表示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化;而且,在需求曲线上与每一价格水平相对应的需求量都是可以在该价格水平给消费者带来最大效用的最优消费数量。

X 2

U 1 U 2 U 3 A

价格-消费曲线 (a)

E 1 E 2 E 3

B B ’ B ’’

O X 11 X 12 X 13 X 1 P 1

P 11 a P 12 b

P 13 c (b)

需求曲线 X 1=d

f(P 1)

O

X 11 X 12 X 13 X 1

15 用图分析正常物品、低档物品和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并进一步说明这三类物品的需求曲线的特征。

解:

(1)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量变化可以分截为两个部分,他们分别是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替代效应是指仅考虑商品相对价格变化所导致的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化,而不考虑实际收入水平(即效用水平)变化对需求量的影响。收入效应则相反,他仅考虑实际收入水平(即效用水平)变化导致的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化,而不考虑相对价格变化对实际需求量的影响。无论是分析正常品,还是低档品,甚至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需要运用的一个重要分析工具就是补偿预算线。

(2)关于正常物品。如图(a )图中,初始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为a 点,相应的正常品(即商品1)的需求为11x 。价格1P 下降以后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为b 点,相应的需求量为1211x x 。即1P 下降为总效应为12x ,且为增加量,故有总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化。

作一条平行与预算线AB '且与原有的无差异曲线1U 相切的补偿预算线FG(以虚线表示),相应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为c 点,而且注意,此时b 点的位置一定处于c 点的右边.于是,根据(1)中的阐述,则可以得到:由给定的代表原有效用水平的无差异曲线1U 与代表1P 变化前、后的不同相对价格的(即斜率不同的)预算线AB 、FG 分别相切的a 、c 两点,表示的是替代效应,即替代效应为1311x x ,且为增加量,故有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的变化;由代表不同的效用水平的无差异曲线1U 和2U 分别与两条代表相同相对价格的(即斜率相同)预算线FG 、AB '相切的c 、b 两点,表示的是收入效应,即收入效应为1213x x ,

第三章【思考与练习】及答案

【思考与练习】 一、判断题 1、各组名称和各组分配次数是分配数列的两个要素。( ) 2、单项数列只有一栏数值。() 3、单项数列和组距数列,其分组方法均对总体按某标志分组。() 4、连续型变量只能进行组距式分组。() 5、简单表就是将总体各单位按一个标志分组所形成的统计表。() 答案:1、√2.×3.√4.√5.×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品质标志分组的是()。 A.企业按职工人数分组B.企业按工业总产值分组 C.企业按经济类型分组D.企业按资金占用额分组 2、下列属于按数量标志分组的是()。 A.工人按政治面貌分组B.工人按年龄分组 C.工人按性别分组D.工人按民族分组 3、变量数列中各种频率的总和是()。 A.大于100%B.小于100% C.等于100%D.不等于100% 4、在编制等距数列时,如果全距等于52,组数为6,则组距为()。 A.8.6 B.8 C.6 D.9 5、某变量数列,如第一组为75以下、第二组为75-85、第三组为85-95、第四组为95以上,则数据()。 A.85在第一组B.75在第二组 C.95在第三组D.85在第二组 6、某小组5个学生的统计课考试成绩分别为80分、70分、62分、86分和76分,这5个数字是()。 A.标志B.标志值 C.变量D.指标 7、说明统计表名称的词句,在统计表中成为()。 A.横行标题B.纵栏标题C.总标题D.指标数值8、统计表的纵栏标题是用来说明()。 A.统计表的名称B.各组的名称 C.统计指标的名称D.指标数值 9、在填列统计表时,若某项统计数据免填,其符号为()。 A.…B.×C.-D.0 10、区分简单表与分组表是看()。 A.对总体是否分组B.对总体按几个标志分组 C.宾词部分有几栏数值 答案:1.C;2.B;3.C;4.D;5.B;6.B;7.C;8.C;9.B;10.A 三、多项选择题 1、对统计调查所搜集的原始资料进行整理,是因为这些原始资料是()。 A.零碎的B.系统的C.分散的D.具体的 2、统计分组的关键()。

第三章思考题及解答

第三章思考题及解答 1. 理想气体等温膨胀过程中△U = 0, 故有Q = -W , 即膨胀过程中系统所吸收的热全部变成了功,这是否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为什么? 答: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前提是“不发生其他变化”,应该理解为“系统和环境都完全复原”。也就是说热力学第二定律是产生在系统“工作了一个循环”这样的前提之下的结论。 2.理想气体等温膨胀过程2 1 Δln V S nR V =,因为V 2>V 1,所以ΔS >0。但是根据熵增原理,可逆过程0S ?=,这两个结论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恒温过程只能用克劳修斯不等式判断过程是否可逆,只有绝热过程或隔离系统中发生的变化才能用熵增原理判断过程是否可逆。 3.理想气体自由膨胀过程△T = 0,Q = 0,因此△S = Q T = 0, 此结论对吗? 答: 不对。 因该过程为不可逆过程, 所以△S 不能由过程的热温商求算,而应通过设计可逆途径求算。 4.在恒定压力下,用酒精灯加热某物质,使其温度由T 1上升至T 2,此间,没有物质的相变化,则此过程的熵变为2 1 ,m d ΔT p T nC T S T =?,对吗?如果此间物质发生了相变化,过程熵 变应该怎样计算? 答:正确。如果有相变化,设计可逆过程进行计算。根据题目给出的相变温度不同,将有不同形式的计算公式。 5.“所有能发生过程一定是不可逆的,所以不可逆过程也一定是能发生过程。”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正确。因为这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结论。 6.“自然界存在着温度降低但是熵值增加的过程。”的结论是否正确?为什么?举例说明。(绝热不可逆膨胀)。 答:正确。熵值不仅与温度一个变量有关,还与其它状态性质有关。如与体积、压力有关。如双变量系统,S = f (T,V )或S = f (T,p )系统经历某变化后,熵值的改变取决于这些变量的综合效应。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绝热不可逆膨胀 7.“不可逆过程的熵不能减小”对吗?为什么? 答:不正确。该说法仅对绝热系统或隔离系统正确。本题说法忽略了前提条件。 8.“熵值不可能是负值”的结论对吗? 答:正确,根据玻尔兹曼定理 S =kln Ω,Ω(热力学概率)一定大于或等于1,故S ≥0。 9. “在绝热系统中发生一个从状态A→B 的不可逆过程,不论用什么方法,系统再也不能回到原来的状态。”结论对吗?为什么? 答:正确. 绝热系统中发生一个不可逆过程,从A →B ,△S >0,即S B >S A ,仍在绝热系统中从B 出发,无论经过什么过程系统的熵值有增无减,所以不能回到原态。 10.1mol 双原子理想气体经历下列不同过程,体积变为原来体积的2倍,其熵变相等

材基第三章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 作业与习题的解答 一、作业: 2、纯铁的空位形成能为 105 kJ/mol 。将纯铁加热到 850℃后激冷至 室 温( 20℃),假设高温下的空位能全部保留,试求过饱和空位浓度与室 温平衡空位浓度的比值。 (e 31.8=6.8X1013) 6、如图 2-56,某晶体的滑移面上有一柏氏矢量为 b 的位错环, 并 受到一均匀切应力τ。 (1)分析该位错环各段位错的结构类型。 (2)求各段位错线所受的力的大小及方向。 (3)在τ的作用下,该位错环将如何运动? (4)在τ的作用下,若使此位错环在晶体中稳 定不动,其最小半径应为多大? 直。 (3)右手法则( P95):(注意:大拇指向下, P90 图 3.8 中位错环 ABCD 的箭头应是向内,即是 位错环压缩)向外扩展(环扩大) 。 解: (2)位错线受力方向如图,位于位错线所在平面,且于位错垂

如果上下分切应力方向转动180 度,则位错环压缩。

d s Rd ; sin d 2 d / 2 注:k 取 0.5 时,为 P104中式 3.19 得出的结果。 7、在面心立方晶体中,把两个平行且同号的单位螺型位错从相距 100nm 推进到 3nm 时需要用多少功(已知晶体点阵常数 a=0.3nm,G=7 ﹡ 10 1010Pa )? 8、在简单立方晶体的( 100)面上有一个 b=a[001] 的螺位错。如 果 它(a ) 被(001)面上 b=a[010] 的刃位错交割。 (b ) 被(001)面上 b=a[100] 的螺位错交割, 试问在这两种情形下每个位错上会形成割阶还是弯折? ((a ):见 P98图 3.21 , NN ′在(100)面内,为扭折,刃型位错; (b ) 图 3.22 ,NN ′垂直( 100)面,为割阶,刃型位错) b [110 ] 9、一个 2 的螺位错在( 111)面上运动。若在运动过程中 遇 到障碍物而发生交滑移,请指出交滑移系统。 对 FCC 结构:( 1 1 -1 )或写为( -1 -1 1 ) a b [110 ] 10、面心立方晶体中,在( 111)面上的单位位错 2 ,在 ( 111) (4) P103-104 : b d s 2T sin d 2 kGb 2 b kGb 100 (w Gb ln 1300 ; 3 1.8X10-9J )

第三章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处理机的调度与死锁 1.高级调度与低级调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为什么要引入中级调度? 答:高级调度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某种算法,把外存上处于后备队列中的那些作业调入内存。低级调度是保存处理机的现场信息,按某种算法先取进程,再把处理器分配给进程。引入中级调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内存利用率和系统吞吐量。使那些暂时不能运行的进程不再占用内存资源,将它们调至外存等待,把进程状态改为就绪驻外存状态或挂起状态。 2.何谓作业、作业步和作业流? 答:作业包含通常的程序和数据,还配有作业说明书。系统根据该说明书对程序的运行进行控制。批处理系统中是以作业为基本单位从外存调入内存。 作业步是指每个作业运行期间都必须经过若干个相对独立相互关联的顺序加工的步骤。作业流是指若干个作业进入系统后依次存放在外存上形成的输入作业流;在操作系统的控制下,逐个作业进程处理,于是形成了处理作业流。 3.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作业控制块JCB?其中包含了哪些内容? 答:每当作业进入系统时,系统便为每个作业建立一个作业控制块JCB,根据作业类型将它插入到相应的后备队列中。JCB 包含的内容通常有: 1) 作业标识 2)用户名称 3)用户账户 4)作业类型(CPU繁忙型、I/O 芳名型、批量型、终端型) 5)作业状态 6)调度信息(优先级、作业已运行) 7)资源要求 8)进入系统时间

9) 开始处理时间 10) 作业完成时间 11) 作业退出时间 12) 资源使用情况等 4.在作业调度中应如何确定接纳多少个作业和接纳哪些作业? 答:作业调度每次接纳进入内存的作业数,取决于多道程序度。应将哪些作业从外存调入内存,取决于采用的调度算法。最简单的是先来服务调度算法,较常用的是短作业优先调度算法和基于作业优先级的调度算法。 5.试说明低级调度的主要功能。 答:(1)保存处理机的现场信息 (2)按某种算法选取进程 (3)把处理机分配给进程。 6.在抢占调度方式中,抢占的原则是什么? 答:抢占的原则有:时间片原则、优先权原则、短作业优先权原则等。 7.在选择调度方式和调度算法时,应遵循的准则是什么? 答:1)面向用户的准则:周转时间短、响应时间快、截止时间的保证、优先权准则。2)面向系统的准则:系统吞吐量高、处理机利用率好、各类资源的平衡利用。 8.在批处理系统、分时系统和实时系统中,各采用哪几种进程(作业)调度算法? 答:批处理系统的调度算法:短作业优先、优先权、高响应比优先、多级反馈队列调度算法。分时系统的调度算法:时间片轮转法。实时系统的调度算法:最早截止时间优先即EDF、最低松弛度优先即LLF算法。 9.何谓静态和动态优先级?确定静态优先级的依据是什么? 答:静态优先级是指在创建进程时确定且在进程的整个运行期间保持不变的优先级。动

第三章复习思考题答案

第三章复习思考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激励:是指管理者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利用人的需要的客观性和满足需要的规律性,激励 刺激被管理者的需要,激发其动机,使其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 优势动机:是指那种最强烈而又稳定的动机。 目标导向行为:目标导向行为是指为谋求实现目标而做准备的行为,也是指实现目标之前 所做的筹备工作。 需要层次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n H.Maslow)在 1943 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理论》(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需求层次论”。在 1954 年他对这个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在西方各国广为流传,近些年来,在我国的心理学界和管理理论界,也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成就需要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C.McClelland)从 20 世纪 40-50 年代开始对人的需要和动机进行集中研究,并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结论。麦克利兰将马斯洛和其他人的研究成果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他认为人的许多需要是非生理的, 而是社会性的(称学习性需要)。人的社会性需要不是先天的,而是得自于环境、经历和教 育等。 激励力:是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出人的潜力的强度。 目标效价:是指预期成果在个人心目中的相对价值 公平理论: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它是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J.S.Adams)于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在《工人关于工资不公平的内心冲突同其生产率的关系》、《工资不公 平对工作质量的影响》、《社会交换中的不公平》等著作中提出来的一种激励理论。该理论 侧重于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员工产生积极性的影响。 挫折理论:有关挫折行为研究的理论叫做挫折理论。这类理论着重研究人受挫之后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目的是为了改造个体行为,使之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换言之,研究 挫折是为了个体将来更快更好地取得成就,因此,也可以将挫折理论视为成就理论的补充。 综合激励模式:是企图通过一个模式将上述几个方面的理论都包括进去的理论,主要包括 波特和劳勒(Porter&Lawler)的“综合激励模式”以及迪尔(Dill)的“综合激励模型”等。 二、选择题 1. B 2.A 3.A 4.D 5. C 6. B 7.C 8.C 三、简答题 1.什么是激励?激励对管理工作有什么意义? 答:“激励”一词译自英文单词“Motivation”,它含有激发、鼓励、动力的意义。我们认为,激励是指管理者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利用人的需要的客观性和满足需要的规律性,激 励刺激被管理者的需要,激发其动机,使其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激励是激 发人的内在动力,使人的行为建立在人的愿望的基础上的。这样,人的行为就不再是一种 外在的强制,而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因此,激励最显著的特点是内在驱动性和自觉自 愿性。 激励对管理工作的意义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激发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第三章习题与参考答案

第三章习题与参考答案 3-1 输水管路的直径为150㎜输水量为981kN/hr 求断面平均流 速。 (答:1.57m/s ) 3-2 矩形风道的断面为300×400㎜2,风量为2700m 3/hr ,求断面 平均流速,若出风口断面缩小为150×700㎜2,该处的平均流速多大? (答:6.25m/s,25.0m/s ) 3-3 一圆形风道,风量为10000 m 3/hr ,最大允许流速为20 m/s , 试设计其直径(应为50㎜的整倍数)并核算其流速. (答:450㎜,17.5 m/s) , 各为多大才能保证两支管的质量流量相等? (答:s m v s m v /2.22,/1832==) 3-6 在4×4㎝2的空气压缩机进口管路中,空气的密度委1.2kg/m 3, 平均流速为4m/s ,经过压缩后,在直径为2.5cm 的圆管中,以 3m/s 的平均流速排出,求出口的空气密度和质量流量。 (答:5.22kg/m 3,7.68×10-3kg/s )

3-7 试比较1和3点流速的大小:1)在等直径立管中,2)在渐 () () () 10107 1 0203; 2; 11? ?? ?????=????????=???? ?????????????=r y u u r y u u r y u u m m m 3-9 已知圆管中的流速分布曲线为7 1 0????????=r y u u m ,求流速等于平均 流速的点离壁面的距离。 c y (答:0242) 0r 3-10 求题(3-8)中各种情况的动能修正系数α值 (答:2,1.057,1.03) 3-11 圆喷嘴在圆管中喷射流体,流速分布如图,已知, mm d 501=

第三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三章 恒定电流的电场和磁场 练习题及答案 1、一铜棒的横截面积为,mm 80202 ?长为2m ,两端的电位差为50V 。已知铜的电导率为 S/m 107.57?=σ。求(1)电阻(2)电流(3)电流密度(4)棒内的电场强度(5)所消 耗的功率 解:(1)铜棒电阻Ω?=???=?= -571019.210 7.508.002.02 1R S l σ (2)铜棒内电流A R U I 35 3 1028.21019.21050?=??==-- (3)铜棒内电流密度263 /1043.108.002.01028.2m A S I J ?=??== (4)棒内的电场强度m V J E /1050.210 7.51043.127 6 -?=??==σ (5)所消耗的功率W R I P 2 2 1014.1?== 2、电缆的芯线是半径为cm a 5.0=的铜线,外面包一层同轴的绝缘层,绝缘层的外半径为 cm b 2=,电阻率m ?Ω?=12101ρ。绝缘层外又用铅层保护起来。 (1)求长度m L 1000=的这种电缆沿径向的电阻 (2)求当芯线与铅层的电位差为V 100时的径向电流 解:(1)距离电缆轴线处的电阻为rL dr S dr dR πρ ρ 2== 则长度的电缆沿径向的电阻可积分求得 Ω?===?81021.2ln 22a b L rL dr R b a πρπρ (2)据欧姆定律可求得径向电流 A R U I 71052.4-?== 3、已知半径为R 的环形导线,载有电流为I ,如图所示。求其中心的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解:由毕奥--萨伐尔定律可得回路在中心点的磁场大小为 R I d R IR R R l Id B L 244020 2 03 0μθπμπμπ ==?= ? ? 磁场方向为垂直纸面向外。

第三章思考题及答案

第三章思考题 刚体一般是由n (n 是一个很大得数目)个质点组成。为什么刚体的独立变量却不是3n 而是6或者更少 何谓物体的重心他和重心是不是 总是重合在一起的 试讨论图形的几何中心,质心和重心重合在一起的条件。 简化中心改变时,主矢和主矩是不是也随着改变如果要改变,会不会影响刚体的运动 已知一匀质棒,当它绕过其一端并垂直于棒的轴转动时,转动惯量为23 1 ml ,m 为棒的质量,l 为棒长。 问此棒绕通过离棒端为l 41且与上述轴线平行的另一轴线转动时,转动惯量是不是等于2 24131?? ? ??+l m ml 为什么 如果两条平行线中没有一条是通过质心的,那么平行轴定理式(3.5.12)能否应用如不能,可否加以修改后再用 在平面平行运动中,基点既然可以任意选择,你觉得选择那些特殊点作为基点比较好好处在哪里又在(3.7.1)及()两式中,哪些量与基点有关哪些量与基点无关 转动瞬心在无穷远处,意味着什么 刚体做平面平行运动时,能否对转动瞬心应用动量矩定理写出它的动力学方程为什么 当圆柱体以匀加速度自斜面滚下时,为什么用机械能守恒定律不能求出圆柱体和斜面之间的反作用力此时摩擦阻力所做的功为什么不列入是不是我们必须假定没有摩擦力没有摩擦力,圆柱体能不能滚 圆柱体沿斜面无滑动滚下时,它的线加速度与圆柱体的转动惯量有关,这是为什么但圆柱体沿斜面既滚且滑向下运动时,它的线加速度则与转动惯量无关这又是为什么 刚体做怎样的运动时,刚体内任一点的线速度才可以写为r ω?这时r 是不是等于该质点到转动轴的垂直距离为什么 刚体绕固定点转动时,r ω ?dt d 为什么叫转动加速度而不叫切向加速度又()r ωω??为什么叫向轴加速度而不叫向心加速度 在欧勒动力学方程中,既然坐标轴是固定在刚体上,随着刚体一起转动,为什么我们还可以用这种坐标系来研究刚体的运动 欧勒动力学方程中的第二项()21I I -y x ωω等是怎样产生的它的物理意义又是什么 第三章思考题解答 答:确定一质点在空间中得位置需要3个独立变量,只要确定了不共线三点的位置刚体的位置也就确定了,故须九个独立变量,但刚体不变形,此三点中人二点的连线长度不变,即有三个约束方程,所以

大学计算机第三章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Word部分 一、单选题 1. 在Word 2010中,如果在英文文章中出现红色波浪下划线,表示(A)。 A.单词拼写错 B.要全部小写 C.语法错 D.要全部大写 2. 在Word 2010中操作中,鼠标指针位于文本区( B )时,将变成指向右上方的箭 头。 A.右边的文本选定区B.左边的文本选定区 C.下方的滚动条 D.上方的标尺 3.在Word 2010的文件存盘操作中,“另存为”是指( C)。 A.退出编辑,退出Word,并只能以老文件名保存在原来位置 B.不退出编辑,只能以老文件名保存在原来位置 C.不退出编辑,可以以老文件名保存在原来位置,也可以改变文件名或保存在其他位置 D.退出编辑,但不退出Word,并只能以老文件名保存在原来位置 4. 在Word 2010中,查找操作( A)。 A.可以无格式或带格式进行,还可以查找一些特殊的非打印字符 B.只能带格式进行,还可以查找一些特殊的非打印字符 C.搜索范围只能是整篇文档 D.可以无格式或带格式进行,但不能用任何统配符进行查找 5. 在Word 2010中,执行“编辑”菜单的“粘贴”命令后(D)。 A.选择的内容被移动到“剪贴板” B.“剪贴板”中的内容被清空 C.选择的内容被粘贴到“剪贴板”D.“剪贴板”中的内容不变 6. 在Word 2010中,有关表格的叙述,以下说法正确的是(C)。 A.文本和表格不能互相转化 B.可以将文本转化为表格,但表格不能转成文本 C.文本和表格可以互相转化 D.可以将表格转化为文本,但文本不能转成表格 7. 在Word 2010编辑中,标尺的基本功能之一是进行( B )操作。 A.建立表格 B.段落缩进 C.嵌入图片 D.分栏 8. 在Word 2010中,要设置字间距,可选择( B )命令。 A.“开始”选项卡“段落”组的“行和段落间距” B.“开始”选项卡“字体”组“高级” C.“页面布局”选项卡“字符间距” D.“开始”选项卡“段落”组“缩进与间距” 9. Word 2010的文档中可以插入各种分隔符,以下一些概念中错误的是( B )。 A.默认文档为一个“节”,若对文档中间某个段落设置过分栏,则该文档自动分成了三 个“节” B.在需要分栏的段落前插入一个“分栏符”,就可对此段落进行分栏 C.文档的一个节中不可能包含不同格式的分栏 D.一个页面中可以设置不同格式的分栏 10. Word 2010不可以只对( D)改变文字方向。 A.表格单元格中的文字 B.图文框 C.文本框 D.选中的几个字符 11. 用Word 2010中对表格进行拆分与合并操作时,正确的是(B)。 A.一个表格可拆分成上下两个或左右两个

第三章--教育目的-练习题含答案

第三章教育目的练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就是() A 教学目的 B 教育目的 C 培养目标 D 教学目标 2.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 A 教育目的 B 教育任务 C 教育规律 D 教育原则 3.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 A 控制作用 B 制约作用 C 促进作用 D 指导意义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 A 主要方法 B 重要方法 C 唯一方法 D 特殊方法 5.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 A 教育方针 B 教育目的 C 教学目标 D 培养目标 6.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体现了() A 教育的性质 B 教育的任务 C 教育的内容 D 教育的规律 7.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 A 高水平的智力 B 实践能力 C 健康体魄 D 创新精神 8.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 A 实践能力的培养 B 思维能力的培养 C 想象能力的培养 D 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填空题 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____ 。 2.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____ ,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____ 3.培养目标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____ 。 4. ____ 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5.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____ ,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6.教育目的是____ 的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 7.马克思主义关于____ 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8.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____ 相对而言的。 9.全面发展的人是____ 、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10. ____ 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11.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____ 的教育。 12.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____ ,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13.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____ 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14.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____ 的教育。 15.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____ ,是一种精神状态。 三、简答题 1.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哪些作用实现的? 2.简述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3.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如何? 4.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离散数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三章

第六章部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5.确定下列命题是否为真: (1)? ?真 ? (2)? ?假 ∈ (3)} ?真 {? ? (4)} ?真 ∈ {? (5){a,b}?{a,b,c,{a,b,c}}真 (6){a,b}∈{a,b,c,{a,b}}真 (7){a,b}?{a,b,{{a,b}}}真 (8){a,b}∈{a,b,{{a,b}}}假 6.设a,b,c各不相同,判断下述等式中哪个等式为真: (1){{a,b},c,?}={{a,b},c}假 (2){a ,b,a}={a,b}真 (3){{a},{b}}={{a,b}}假 (4){?,{?},a,b}={{?,{?}},a,b}假 8.求下列集合的幂集: (1){a,b,c}P(A)={ ?,{a},{b},{c},{a,b},{a,c},{b,c},{a,b,c}} (2){1,{2,3}}P(A)={ ?, {1}, {{2,3}}, {1,{2,3}} } (3){?}P(A)={ ?, {?} } (4){?,{?}}P(A)={ ?, {1}, {{2,3}}, {1,{2,3}} } 14.化简下列集合表达式: (1)(A B) B )-(A B) (2)((A B C)-(B C)) A 解: (1)(A B) B )-(A B)=(A B) B ) ~(A B) =(A B) ~(A B)) B=? B=? (2)((A B C)-(B C)) A=((A B C) ~(B C)) A =(A ~(B C)) ((B C ) ~(B C)) A =(A ~(B C)) ? A=(A ~(B C)) A=A

第三章习题参考答案与提示

第三章习题参考答案与提示 第三章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习题参考答案与提示1.设随机变量X的概率分布为X -3 0 1 5 k p 试求EX。 答案与提示:2EX=。 2.已知随机变量X的分布列为 X 0 1 2 3 k P p 求:(1)常数p ;(2)数学期望EX;(3)方差。DX 答案与提示:(1)由归一性,=p; (2); = (3) = 3.已知随机变量X的分布列为 X 0 1 2 k pp 求:(1)数学期望;(2)方差。2)1(?XE2)1(?XD 答案与提示:由归一性,=p; (1);2(1)?= 8 (2)2(1)?= 4.已知连续型随机变量X的概率分布为???<<=其它,080,8/1)(xxf 求X的数学期望。 答案与提示:4EX= 5.设随机变量X服从拉普拉斯分布,其分布密度为αβα/21)(??=x exf,0>α(+∞<<∞?x)。 求X的数学期望。 答案与提示:该题要求熟练掌握计算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的公式。EX β=。 —1— 第三章习题参考答案与提示 6.设随机变量X的概率密度为 ?????≤

答案与提示:该题考察计算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和方差的公式。 0EX=, 1/2DX= 9.设用A、B两测量仪器测量某一产品的直径多次,结果如下表: A X 118 119 120 121 122 k p B X 118 119 120 121 122 k p 试比较两种仪器的优劣。 答案与提示:由于题设中没有给出所测产品直径的真实值,故要比较两种仪器的优劣,就是要比较这两种仪器哪个的测量精度更高一些,即要比较两种仪器测量的方差哪个更小一些。由题设,得 =,;==,=。 显然有AB DXDX>,可见A 仪器的测量误差要比B仪器的测量误差大,故B仪器要优良些。 10.设X的概率分布为???≤>=?0,00,)(xxexf x —2— 第三章习题参考答案与提示 求:(1)XY2=的数学期望;(2)的数学期望。X eY2?= 答案与提示:(1)2 2 EYEX==;(2)21/3X EYEe?== 。 11.试证明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发生的次数的方差不超过41。 答案与提示:事件在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发生的次数服从参数为,n p的二项分布(,)Bnp,当然在一次试验中发生的次数应服从(1,)Bp,即为(0-1)分布。 可令 10AXA?=??,事件在试验中发生,,事件在试验中不发生. 得14DX≤,即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发生的次数的方差不超过14。 12.设的概率分布分别为YX、???≤>=?0002)(2xxexf x,,???≤>=?0004)(4yyeyf y,, 求:和。)(YXE+)32(2YXE? 答案与提示:可利用由数学期望性质及常用分布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和方差来计算和,关键是计算)(YXE+)32(2YXE?EX、EY、2EY。)(YXE+34=; ) 32(2YXE?58=。 13.设是两个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其概率分布分别为YX、 ;???≤≤=其它,010,2)(xxxf???>=??其它,,05)()5(yeyf y 求EXY。 答案与提示: 4EXY= 14.设随机变量X服从正态分布,其数学期望=EX,方差。试求: 3=DX (1)X的概率密度; (2)XY21?=的概率密度。 答案与提示:考查服从正态分布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的一般表达形式、参数的几何意义及正态分布随机变量的性质。 (1)/61()6x fxeπ??= ()?∞<<+∞x

材基第三章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 作业与习题的解答 一、作业: 2、纯铁的空位形成能为105 kJ/mol 。将纯铁加热到850℃后激冷至室温(20℃),假设高温下的空位能全部保留,试求过饱和空位浓度与室温平衡空位浓度的比值。(e 31.8=6.8X1013) 6、如图2-56,某晶体的滑移面上有一柏氏矢量为b 的位错环,并受到一均匀切应力τ。 (1)分析该位错环各段位错的结构类型。 (2)求各段位错线所受的力的大小及方向。 (3)在τ的作用下,该位错环将如何运动? (4)在τ的作用下,若使此位错环在晶体中稳定 不动,其最小半径应为多大? 解: (2)位错线受力方向如图,位于位错线所在平面,且于位错垂 直。 (3)右手法则(P95):(注意:大拇指向下,P90图3.8中位错 环ABCD 的箭头应是向内,即是位错环压缩)向外扩展(环扩大)。 如果上下分切应力方向转动180度,则位错环压缩。 (4) P103-104: 2sin 2d ?τd T s b = θRd s =d ; 2/sin 2 θ?d d = ∴ τ ττkGb b kGb b T R ===2 注:k 取0.5时,为P104中式3.19得出的结果。 7、在面心立方晶体中,把两个平行且同号的单位螺型位错从相距100nm 推进到3nm 时需要用多少功(已知晶体点阵常数a=0.3nm,G=7﹡1010Pa )? (31002100 32ln 22ππGb dr w r Gb ==?; 1.8X10-9J ) 8、在简单立方晶体的(100)面上有一个b=a[001]的螺位错。如果

它(a)被(001)面上b=a[010]的刃位错交割。(b)被(001)面上b=a[100]的螺位错交割,试问在这两种情形下每个位错上会形成割阶还是弯折? ((a ):见P98图3.21, NN ′在(100)面内,为扭折,刃型位错;(b)图3.22,NN ′垂直(100)面,为割阶,刃型位错) 9、一个 ]101[2- =a b 的螺位错在(111)面上运动。若在运动过程中遇 到障碍物而发生交滑移,请指出交滑移系统。 对FCC 结构:(1 1 -1)或写为(-1 -1 1) 10、面心立方晶体中,在(111)面上的单位位错]101[2-=a b ,在(111) 面上分解为两个肖克莱不全位错,请写出该位错反应,并证明所形成的扩展位错的宽度由下式给出: γπ242 b G d s ≈ 应为 γπ242a G d s ≈ (G 为切变模量,γ为层错能) (P116式3.33,两个矢量相乘的积=|b1|˙|b2|˙cos(两矢量夹角) 11、在面心立方晶体中,(111)晶面和)(- 111晶面上分别形成一个扩展位错: (111)晶面:]211[6]112[6]110[2----+→a a a =A+B )111(- 晶面:]211[6]211[6]011[2a a a +→-=C+D 两个扩展位错在各自晶面上滑动时,其领先位错相遇发生位错反应,求出新位错的柏氏矢量;用图解说明上述位错反应过程;分析新位错的组

第三章习题和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三章习题和思考题 一、填空题 1、对于指令XCHG BX, [BP+SI],如果指令执行前,(BX)=6F30H,(BP)=0200H,(SI)=0046H,(SS)=2F00H,(2F246H)=154H,(2F247H)=41 H,则执行指令后:(BX)=__4154H__,(2F246H)=___30H______,(2F247H)=___6FH____。 2、指令LOOPZ/LOOPE是结果_为零_且_相等发生转移的指令;而指令LOOPNZ/LOOPNE则是结果__不为零__且____不相等___发生转移的指令。 3、串操作指令规定源串在____数据_____段中,用__SI___来寻址源操作数;目的串在__附加__段中,用__DI__来寻址目的操作数。 4.、中断返回指令IRET后,从堆栈顺序弹出3个字分别送到___IP____、__CS_____、____标志寄存器FR____。 5、设(SS)=0FFA0H,(SP)=00B0H,(AX)=8057H,(BX)=0F79H,执行指令PUSH AX 后,(SP)=__00AEH________;若再执行指令: PUSH BX POP AX 后,(SP)=__00AEH________,(AX)=____0F79H________,(BX)=___0F79H_____。 6、设(SS)=2250H,(SP)=0140H,若在堆栈中存入5个数据,则栈顶的物理地址为___22636H________,如果再从堆栈中取出3个数据,则栈顶的物理地址为_____2263CH____。 7、M OV AL, ‘A’指令的源操作数的寻址方式为__立即寻址方式________。 8、指出下列指令源操作数的寻址方式: (1).MOV AX, BLOCK[SI] 寄存器相对寻址方式 (2).MOV AX, [SI] 寄存器间接寻址方式 (3).MOV AX, [6000H] 直接寻址 (4).MOV AX, [BX+SI] 基址变址寻址 (5).MOV AX, BX 寄存器寻址 (6).MOV AX, 1500H 立即寻址 (7).MOV AX, 80[BX+DI] 相对基址变址 (8).MOV AX, [DI+60] 寄存器相对寻址 9、以CX寄存器内容为计数对象的指令有循环控制指令和串操作重复指令。

第三章思考题及答案培训资料

第三章思考题 3.1刚体一般是由n (n 是一个很大得数目)个质点组成。为什么刚体的独立变量却不是3n 而是6或者更少? 3.2何谓物体的重心?他和重心是不是 总是重合在一起的? 3.3试讨论图形的几何中心,质心和重心重合在一起的条件。 3.4简化中心改变时,主矢和主矩是不是也随着改变?如果要改变,会不会影响刚体的运动? 3.5已知一匀质棒,当它绕过其一端并垂直于棒的轴转动时,转动惯量为23 1ml ,m 为棒的质量,l 为棒长。问此棒绕通过离棒端为 l 4 1且与上述轴线平行的另一轴线转动时,转动惯量是不是等于2 24131?? ? ??+l m ml ?为什么? 3.6如果两条平行线中没有一条是通过质心的,那么平行轴定理式(3.5.12)能否应用?如不能,可否加以修改后再用? 3.7在平面平行运动中,基点既然可以任意选择,你觉得选择那些特殊点作为基点比较好?好处在哪里?又在(3.7.1)及(3.7.4)两式中,哪些量与基点有关?哪些量与基点无关? 3.8转动瞬心在无穷远处,意味着什么? 3.9刚体做平面平行运动时,能否对转动瞬心应用动量矩定理写出它的动力学方程?为什么? 3.10当圆柱体以匀加速度自斜面滚下时,为什么用机械能守恒定律不能求出圆柱体和斜面之间的反作用力?此时摩擦阻力所做的功为什么不列入?是不是我们必须假定没有摩擦力?没有摩擦力,圆柱体能不能滚? 3.11圆柱体沿斜面无滑动滚下时,它的线加速度与圆柱体的转动惯量有关,这是为什么?但圆柱体沿斜面既滚且滑向下运动时,它的线加速度则与转动惯量无关?这又是为什么? 3.12刚体做怎样的运动时,刚体内任一点的线速度才可以写为r ω??这时r 是不是等于该质点到转动轴的垂直距离?为什么? 3.13刚体绕固定点转动时,r ω ?dt d 为什么叫转动加速度而不叫切向加速度?又()r ωω??为什么叫向轴加速度而不叫向心加速度? 3.14在欧勒动力学方程中,既然坐标轴是固定在刚体上,随着刚体一起转动,为什么我们还可以用这种坐标系来研究刚体的运动? 3.15欧勒动力学方程中的第二项()21I I -y x ωω等是怎样产生的?它的物理意义又是什么? 第三章思考题解答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习题参考答案

第三章习题参考答案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C 4.C 5.A 6.C 7.C 8.D 9.D 10.C 11.B 12.B 13.C 14.A 15.B 16.B 17.B 18.B 19.D 20.C 21.D 22. A 23. C 24. A 25.C 26.D 27. D 28.C 29. A 30. B 31. A 二、多项选择题 1. ABCD 2. ABCD 3. AB 4. ABD 5.BCD 6. ABCD 7. ABD 8.ABC 9.CD 10. ABD 11. ABC 12.BCD 13.BCD 14.ABC 15.ABCD 16.ABCD 17.ABC 18.AC 三、简答题 1.简述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 参考答案: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的发展。随着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民族资产阶级及与它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 2.简述资产阶级革命派所进行的宣传和组织工作 答:历史进入20 世纪,随着一批新兴知识分子的产生,各种宣传革命的书籍报刊纷纷涌现,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1903 年,章炳麟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反对康有为的保皇观点,强调中国人民完全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邹容创作了《革命军》,阐述在中

国进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陈天华创作了《警世钟》、《猛回头》两本小册子,痛陈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清政府已经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号召人民推翻清政府。 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也在各地相继成立。从1904 年开始,出现了10 多个革命团体,其中重要的有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这些革命团体的成立为革命思想的传播及革命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组织力量。 3.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三民主义”即名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大主义。 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民权主义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也就是社会革命,它主张核定全国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地价,则归国家,为民共享。国家还可以按原定地价收买地主的土地。 4.简述三民主义的影响 答:三民主义学说初步描绘出中国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5.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答: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的主要内容是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要不要社会革命。

第三章思考题习题答案(新)

第二章思考题习题答案(新) 第3章酸碱滴定法 思考题 1.根据酸碱质子理论,什么是酸?什么是碱?什么是两性物质?各举例说明。 答:酸碱质子理论认为:凡能给出质子(H +)的物质都是酸;如HAc、HCI、NH4+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碱。如,NH3、F-、CO3 2_, 可以给出质子,又可以接受质子的物质称为两性物质。例如HCO3-、H2PO4-。 2.质子理论和电离理论的不同点主要是什么? 答:质子理论和电离理论对酸碱的定义不同;电离理论只适用于水溶液,不适用于非水溶液,而质子理论适用于水溶液和非水溶液。

3?判断下面各对物质哪个是酸?哪个是碱?试 按强弱顺序排列起来。 HAc , Ac「;NH3 , NH4+;HCN, CN「;HF, F-; H3PO4, CO3 2" 答:酸:H3PO4 HF HAc HCN NH4+ 碱:CO3 2- NH3 CN- Ac- F- 4 ?在下列各组酸碱物质中,哪些属于共轭酸碱对? (1) H3PO4—Na2HPO4; (2) H2SO4-SO42-; (3) H2CO3-CO32-;( 4)HAc-Ac- 答:属于共轭酸碱对是(4) HAc-Ac - 5.写出下列酸的共轭碱:H2PO4一,NH 4+, HPO42-, HCO3-, H2O,苯酚。 答: HPO42-, NH3 , PO43- , CO32- , OH - , C6H5O-6 .写出下列碱的共轭酸:H2PO4-, HC2O4-, HPO42-, HCO 3-, H2O, C2H5OH。 答:H3PO4, H2C2O4, H2PO4-, H2CO3, H3O+, C2H5OH2+

第三章习题参考答案

第三章习题参考答案 一、概念题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3.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是指服从于预定目的、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4.有意后注意是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一种注意形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 5.意识是指一个人对于内部和外部刺激的知觉。 6.无意识是指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7.前意识,也称之为"潜伏的无意识",它是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一种意识水平。 8.所谓意识水平是指在某一时刻人对刺激能够觉知的程度。 9.白日梦是指只包含很低水平意识努力的意识状态。 10.人的生物节律中大约1/3是行为静止的阶段,称为睡眠。 11.注意的范围也叫做注意的广度,是指人在同一时间内所能清楚觉察到的 对象的数量多少的特性。 12.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的久暂特性。 13.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 14.注意的转移是指人有意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 15.注意的转移是指人有意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 16.所谓分心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在必要的时间内不能充分地指向和集中,或者完全离开当前指向和集中的事物而转移到无关的事物上去的心理状态。 二、填空题 1.指向性集中性 2.强度紧张度 3.指向的范围 4.心理过程 5.选择功能维持功能监督和调节 6.选择功能 7.时间上 8.适应性的动作无关动作的停止呼吸运动的变化多余动作的产生 9.觉知性 10.外部事物内部刺激自身状态 11.无意识水平前意识水平意识水平 12.无意识 13.意识状态做梦自发的 14.脑电活动 15.五非快速眼动睡眠快速眼动睡眠做梦 16.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17.无意注意 18.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运动和变化 19.相对强度 20.绝对新异性相对新异性绝对新异刺激相对新异刺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