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教科版物理知识点及同步练习 全部

八年级教科版物理知识点及同步练习 全部

第一章走进实验室一

重点、1. 在于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形成一个概貌性的知识

2. 认识到测量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3. 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4. 了解统一计量标准的意义,熟悉长度的国际单位制单位,以及与其他单位换算

5. 学习使用刻度尺

6. 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物理对象、探索物理规律的意识

知识点分析:

(一)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

1. 参观实验室:

长度测量基本工具:刻度尺、游标卡尺、千分尺

实验室质量测量的基本工具:托盘天平和砝码

时间测量的仪器:秒表

测量温度的常用仪器:温度计

电流的测量仪器:电流表

电压的测量仪器:电压表

力的测量仪器:弹簧测力计、圆盘测力计

直接测液体体积的测量仪器:量筒

2. 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

(4)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

(5)分析和论证

(6)评价

(7)交流与合作

3. 学习建立家庭实验室

(二)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1. 测量的重要性: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测量是科学实验的重要环节。物理量的测量首先要规定它的标准,并以之作为单位,将待测量物理量与它的标准量进行比较。国际单位制是进行科学、科技、贸易交流的保障。

(1)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

·国际单位: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

·常用单位:比米大的单位有千米(km)、比米小的单位有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1km=1000m=103m

1dm=0.1m=10-1m

1cm=0.01m=10-2m

1mm=0.001m=10-3m

1μm=0.001mm=10-6m

1nm=0.001μm=10-9m

·换算方法:

单位间的换算关系采用等量代替法,即先照写数值,然后乘以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并注意结果尽量用科学计数法。如:125nm=125×10-7cm=1.25×10-5cm 换算过程为:“数不变,单位换,进行算”

(2)正确使用刻度尺

1)使用刻度尺之前要“三观察”

·观察零刻度线的位置在哪里,是否磨损;如果磨损可重新确定一刻度线为起始刻度线。

·观察量程是多少,实际情况中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量程的刻度尺。

·观察分度值是多大,据不同情况和要达到的精确度,选择分度值合适的刻度尺

2)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要“三会”

·会放: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或重新确定的起始刻度线要与被测物体的起始端对齐,刻度尺有刻度线的一边要贴近被测物体且与被测长度平行,不能放倾斜。

·会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眼睛不可倾斜,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会记:记录测量结果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的,无单位的记录结果是毫无意义的。

【典型例题】

例 1. 小宇在家中建立了家庭物理实验室,他先用一个瓶口水杯,一张厚纸片,一支筷子和一些水,请你帮助他用现有知识设计几个有趣的实验。

解析:

1. 杯里倒上水,把筷子斜放在水杯里,筷子看上去从水面处弯折了。

2. 杯里倒满水,把纸片剪成杯口大小(比杯口稍大)放到杯上,用手按住纸片,迅速使杯子倒过来,松手。看到水并没有溢出来。

评注:在家里建立家庭实验室是个非常好的培养我们对物理的兴趣和锻炼观察、思维能力的手段,在家里现有一些废旧的生活用品都可以直接或经过改装变成我们的实验仪器,快去动手做一做吧!

例2. 如下图所示,该物体长度是()

A. 10.94cm

B. 10.9cm

C. 2.9cm

D. 2.94cm

解析:选A、B项是误把物体右端示数当做物体长度,选C项是没有估计值。

当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未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时,被测长度数值上就等于其两端所对刻度值之差。本题中物体左端所对刻度值是8.00cm,右端所对刻度值为10.94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10.94cm-8.00cm=2.94cm。所以应选D项。

答案:正确选项为D

启示:(1)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弄清刻度尺的分度值是非常关键的;(2)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时,不一定非要让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只要认清物体两端分别对齐的刻度值,知道被测长度总等于其两端所对应刻度值之差就行。

例3. 完成下列单位的换算

26cm= = m

解析:要做好单位换算的题目,首先必须把单位换算关系弄清楚,即把大小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记清楚,其次抓住单位的“换”和“算”两个字做文章。26cm是26个1cm,1cm=1/100m,所以26cm是26个1/100m,这就由厘米换算成米了。

其正确的解答为:26cm=26×1/100m=0.26m

说明:本题考查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也考查基本的记忆能力和运算能力。解题的关键是:(1)记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2)26cm理解为26×1/100m=0.26m;(3)注意在运算过程中,单位和数字一起进行乘、除运算。

单位换算题目的解题规律可简单归纳为:“数不变,单位换,进行算”。

例4. 在学校运动会中测量跳高成绩时,应选取的合适的测量工具是()

A. 分度值是1cm的15cm皮卷尺

B. 分度值是1mm的1.5m钢卷尺

C. 分度值是1mm的米尺

D. 自制一根分度值是1cm的硬杆长尺

解析:选取合适的测量工具,第一步要看测量的具体需要,确定测量需要达到的准确程度,再根据测

量要求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第二步要根据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种类的长度测量工具。

正确答案:D 说明:解答本题很容易出现错选B 和C,其思维障碍是不会抓住测量的具体要求,没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误认为分度值越小越好,解决的方法是:①从理论上掌握选用刻度尺的方法;②在实际中多动手、动脑,将学到的物理知识联系实际。

例5. 一名粗心的学生在测量记录中忘记写上单位,下列记录结果中,哪一个数据的单位是米( ) A.一名学生的身高为16.3 B.一支铅笔的长度为0.175 C.一本字典的厚度为3.5

D.一枚一元硬币的厚度为1.9

解析:本题考查了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估测长度的能力,一支新铅笔的长度约为10—20cm ,0.175m=17.5cm ,符合常识,因而B 选项是正确的,A 、C 、D 选项中,若以m 为单位,显然不符合生活常识,是错误的。故选B

评注:测量结果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只写数字未标明单位是初学物理者最易犯的错误之一,要正确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多积累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值,如人的身高、课本的厚度、课桌的高度等作为解题的依据。

例6. 找出下图中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的错误之处。

解析:正确放置刻度尺的方法是贴、平、齐,即(1)刻度尺有刻度线的边跟被测物体紧贴。(2)刻度尺跟被测物体的边平行。(3)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或某一整数刻度线跟被测物体的起始端对齐。

本题要求指出错误之处,即只需指出错误的地方就可以了。如解答时写成“①应该对齐零刻度线;②尺应该与被测物体平行;③刻度尺的刻度线应该紧贴被测物体”,则变成“改正错误之处”反而不符合题目要求。故本题的错误之处:①被测长度起始端没有对好零刻度线;②尺面没有与被测物体平行;③刻度尺的刻度线没有紧贴被测物体。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一、填空题

1. 一切奇妙的现象,都是有原因的,科学探究就是要找其中的原因及其 。 是科学发现的重要环节。

2. 走进实验室的首要目的是让大家 ,了解 。

3. 学习的目的 ,我们不仅要注意用学过的知识点 ;还可以利用家庭实验室搞一些 、 、 ,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 进行下列单位换算

8.75m = mm = km

=?cm 61086.5 m = mm

5.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测量单位是 ,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 。

6. 测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须首先规定它的 ,在物理实验中测长度往往都需要精确些,就要估读到 的下一位。

二、选择题

1. 一支新中华2B 铅笔的长度大约为( )

A. 17.5mm

B. 17.5cm

C. 17.5dm

D. 17.5m

2. 某刻度尺测得物体的长度为25.76dm ,则此尺的分度值为( ) A. 1dm B. 1cm C. 1mm D. 1m

3. 测量是物理实验的基本内容,对某一物理量的测量,需要测量仪器进行测量,对测量仪器选择的方法是( )

A. 任何测量仪器都可以

B. 根据需要选择

C. 规格较大的仪器

D. 精密度较高的仪器

4. 许多科学发现和重大发明都是从实验室得来的,由此说明实验室的作用是( ) A. 科学探究的基础 B. 重大发明的基地

C. 科学发现的起源地

D. 提供观察物理现象的基地

5. 用一把刻度均匀但不标准的米尺,量得一桌边长为0.987m ,用标准尺量得米尺的长度为1.020m ,则桌边的实际长度是( )

A. 1.000m

B. 1.007m

C. 0.985m

D. 0.987m

6. 在实验室中,小名要测量一水杯的体积和质量,他要用到的测量仪器为( ) A. 刻度尺、秒表 B. 千分尺、天平 C. 量筒、天平 D. 量筒、弹簧测力计

7. 四位同学用分度值为1分米的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其中错误的测量数据是( ) A. 4.5dm B. 45cm C. 0.45m D. 45mm 8. 1.60m 106

μ 可能是( )

A. 一个人的高度

B. 一本书的长度

C. 一个篮球场的长度

D. 一座山的高度

9. 在运动会跳远比赛中,用皮卷尺测量比赛成绩,如在测量时将皮卷尺拉得太紧,则测量值会( ) A. 变大 B. 变小 C. 不变 D. 都有可能

10. 现代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是一个创新和发明的时代,那么你在努力学习的方法上采取的是( )

A. 刻苦学习,牢记课本知识

B. 分秒必争,认真完成作业

C. 注意观察和思考,勤于探究

D. 以上三种同时采用

第一章 走进实验室 (二)

重点、难点:

1. 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2. 了解误差,练习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少误差的方法。

3. 学习记录、分析、表达数据和结果。

4. 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5. 知道长度、时间与面积测量的基本原理。

知识点分析

(一)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1. 化曲为直:用无伸缩的软线与待测曲线重合,然后把软线拉直,再用刻度尺进行测量。如测地图上长江的长。

2. 化直为曲法(滚轮法):用一已知周长的滚轮在待测的较长的直线或曲线上滚动,记下滚动的圈数,则被测长度为圈数×滚轮周长。如测一个椭圆形花坛的周长。

3. 测多算少法(累积法、化零为整):测出多个相同的物体的总长度或总厚度,再除以个数或张数即可。如测一本书纸张厚度。

4. 侧少算多法(化整为零):被测物体长度很大时,可先测出其中一小段,然后找出它们间的倍数关系,从而算出物体的长度。

5. 平移法(等量代替法):将被测物体的长度,用刻度尺上相应的长度替代。如测硬币的直径、圆柱体直径。

(二)误差

1.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2. 产生误差的原因:(1)与测量工具有关;

(2)与测量的人有关。

3. 减少误差的方法:

(1)改进测量方法,选用先进而又精密的测量工具;

(2)测量的人要细致、认真地进行测量;

(3)求多次测量的平均值。

4. 误差和错误不同:

测量误差只能减少但不能避免,而测量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三)关于记录、分析、表达数据和结果

1. 分度值:是刻度尺上相邻两条刻度线间的长度,也叫这把刻度尺的精确度或准确度、最小刻度值。

2. 实际估读时,一定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 对于一个测量结果,其倒数第一位是估读值,倒数第二位所对应的单位就是刻度尺的分度值。

4. 一个测量结果是由准确值和估读值还有单位组成的。

(四)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合作

(五)学会正确选择、使用仪器测量长度、时间与面积

规则物体的面积:正方形:S=2a

长方形:S=ab

圆形:S=πr2

三角形:S ah =

1

2

梯形:S

a b h =

+

()

2

平行四边形:S=ah

不规则物体的面积的测量方法(方格法):

把物体放在方格纸上,在方格纸上描下它的轮廓,数一下图形中包含的方格数,对不满一格而大于半格的都算一格,小于半格的都不算。用总的格数乘以一个格的面积,就是物体的面积。

例1. 我们进行降落伞比赛的过程中,需要测量一些长度,比如降落伞的绳长和降落伞离地面的高度,东东同学的手中有刻度尺、米尺、皮卷尺等测量工具,它应该选择什么尺来测量这些长度呢?

解析:在测量之前,应该先估计出被测物体大概的长度,以便选择量程和分度值都合适的测量仪器,测降落伞的绳长用刻度尺就可以,而测降落伞离地面的高度,则要用皮卷尺,因为皮卷尺的量程较大。

评注:不同的测量仪器一般它们的量程和分度值都不相同,根据被测长度的大小选择有合适的量程和分度值的测量仪器,是在测量中最关键的一步,如果选择的量程太大,其相应的分度值也会较大,测量误差也就大了。

例 2. 在探究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时候,亮亮和田田同学提出了许多个猜想,他们想通过实验来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你觉得他们该怎么做?

解析:在多个因素都能影响一个问题的时候,要想知道一个因素是怎样影响的时候,我们常用的方法就是先保持其他因素不变,改变其中一个因素的大小来看其对所要研究的问题的影响。例如要研究降落伞的滞空时间与悬挂物重的关系的时候,我们就要显示降落伞面积,绳长等其它因素不变,改变悬挂重物来研究与滞空时间的关系。

评注:这个问题所用到的方法是“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是在物理学研究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同学们要准确的领悟其含义。

例3. 如图所示,为生活中常用的测量仪器,其中A 图的示数是 s ,B 图的示数是 N ,C 图的示数是 ml ,D 图的示数是 ℃.

答案:A 、23 B 、2 C 、60 D 、20

例4. 小旭用手压紧20张纸,量得总厚度为1.9mm ,则每张纸的厚度为( ) A. 0.1mm B. 0.10mm C. 0.095mm D. 0.0950mm

解析:小旭用的方法是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中的“测多算少”的“累积法”,其每张纸的厚度=mm mm mm 1.0095.0209.1≈=÷,根据刻度尺的估读原则可知0.1mm 小数点后的位数跟1.9mm 的小数点后的位数相同,保留的原则是大家熟悉的“四舍五入”法。正确答案:选A

评注:解答本题很容易错选C ,其思维障碍是:1.9mm ÷20=0.095mm ;解决的办法是:计算测量的平均值时,在单位不变的情况下平均值小数点后的位数跟原测量值小数点后的位数相同。

例5. 某同学四次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分别为50.1毫米、50.3毫米、50.2毫米、50.3毫米。则他的测量结果写为( )

解析:多次测量取平均值能减小测量中出现的偶然误差。平均值取几位数应根据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来决定,即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来决定。该同学的测量准确到了毫米,他所用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也就是毫米(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是估计值),平均值也应准确到毫米。

根据该同学的四次测量数据,平均值应为

由于平均值应准确到毫米,故该同学最后的测量结果应取50.2毫米。

例6. 实验室有两卷金属丝,其中一卷上的标签显示φ0.3mm ,而另一卷金属丝的直径略微细一点,但不知道φ值,如果不用任何长度测量工具,你能测出它的直径吗?

解析:能测,其方法是:拿两支同样的铅笔,将已知φ值的金属丝在一支铅笔紧密排绕1n 圈。在另一支铅笔上紧密排绕未知φ值的金属丝,使两支铅笔上的金属丝排列长度相等,数出另一支铅笔上所绕的圈数2n ,其表达式为

mm n n 3.02

1

?=

φ。

走进实验室(答题时间:30分钟)

一、填空题

1. 影响降落伞在空中滞留时间的因素有许多,猜想可能与伞的 、 和伞绳的 有关。

2. 在设计实验来检验时,先考察其中的一个因素对研究问题的影响,而保持其它所有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 。

3. 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m 3

104.2 dm= mm= μm (2)45mm= m= dm= μm (3)3

105.2?μm= m= km= nm

(4)km 6

104.8-?= mm= m= nm 4. 给以下数据填上合适的单位 (1)某同学的身高是16.5 ;(2)一张纸的厚度约为 75 ; (3)一支圆珠笔长约为14 ;(4)乒乓球的直径是3.11 ; (5)物理课本的厚度为9.5 ;(6)一只火柴盒的厚度约0.013

5. 某同学实验室记录的四个数据:2.93cm ,2.92cm ,2.49cm ,2.94cm ,若他测得是同一物体的长度,其中测量结果错误的是 ,测量出这个物体的长度是 。

6. 某人用力拉伸一皮尺来测某物体长度,则测得的长度比真实值 。(填偏大或偏小)。

7. 测量结果是由 、 和 组成的。只写了数字不标明 的记录是无用的。

8. 亮亮在观察提琴、吉他、二胡等弦乐的振动时猜测:即使在弦张紧程度相同的条件下,发声的音调高低还可能与弦的粗细、长短及材料有关。于是他想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于是在实验室中实验,下表是他在实验时控制的琴弦条件

控制条件

琴弦的材料

琴弦的长度/cm

琴弦的横截面积/2

m m

A 钢 20 0.3

B 钢 20 0.7

C 尼龙丝 30 0.5 D

40

0.5

E 尼龙丝

40 0.5 (1)如果他想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粗细的关系,则他应选用表中编号 的琴弦。 (2)如果他想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材料的关系,则他应选用表中编号 的琴弦。

(3)探究过程通常采用下列步骤:①分析归纳;②实验研究;③提出问题(或猜想)④得出结论等。则亮亮要完成本探究的全过程,所采取的合理顺序应该是 。

二、选择题

1. 在每次活动中,首先要确定( )

A. 活动地点

B. 活动内容

C. 活动的课题

D. 活动的结果

2. 面积的测量是我们生活和学习中离不开的一种测量,它属于一种( ) A. 直接测量 B. 间接测量 C. 控制变量法 D. 方格法

3. 关于误差的概念,下列几句话中正确的是( ) A. 误差是实验中的错误

B. 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改进实验方法,认真细致地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C. 误差是由于测量时不遵守测量规则引起的

D. 错误是应该而且是可以避免的

4. 测量物体长度时造成误差的原因有( ) A. 刻度尺的刻度没贴近被测长度 B. 刻度尺放得不正

C. 读数时,视线跟刻度尺不垂直

D. 刻度尺热胀冷缩 5.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课桌的高度大约0.75m

B. 我们每步行2步的距离大约是1.5m

C. 同学们的身高在1.5-2.0之间

D. 每层楼房的高度在3米左右 6. 用某刻度尺测得物体的长度为25.76dm ,则此尺的分度值为( ) A. 1dm B.1cm C.1mm D.1m

7. 如图所示为测某种硬币直径的几种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

第一章走进实验室复习重点、难点:

1. 用刻度尺测长度

2. 刻度尺的读数方法

知识点分析:

(一)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发现并提出问题

做出猜想和假设

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

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来收集证据,评价证据是否支持猜想和假设

得出结论或提出新问题

(二)长度的测量

1. 长度的单位及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SI制):米(meter)(m)

常用的长度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和纳米(nm)。

在我们的物理学中统一国际单位制。

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1km=103m 1dm=10-1m 1cm=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

(2)正确使用刻度尺

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常用的还有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卷尺等。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使用前:做到三看,即首先看刻度尺的零刻度是否磨损,如已磨损则应重选一个刻度值作为测量的起点。其次看刻度尺的测量范围(即量程)。最后应看刻度尺的分度值。分度值代表的长度值不仅反映了刻度尺不同的准确程度,而且还涉及到测量结果的有效性。量程和分值应从实际测量要求出发兼顾选择。

②使用时:使用时应注意正确放置和正确观察。

<1>正确放置的关键是做到: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齐被测对象的一边,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刻度尺的刻度线必须紧贴被测对象,不能“悬空”。

<2>正确观察的关键是视线在终端刻度线的正前方,视线与刻面垂直,看清大格及小格数。

<3>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一般情况下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如学生用三角尺最小刻度是mm,用它测量长2cm的长度,若正好对准在刻度线上时,正确记录应为2.00cm,其中2.0cm是尺面准确读出的数,由于有估读数,需在毫米的10分位上加“0”。

(3)长度单位的换算

应掌握km、m、dm、cm、mm、μm六种单位间的换算。

(4)正确认识误差

①误差产生的原因来自于测量仪器的准确程度、实验原理的局限性、环境与人为的客观因素等。

②减小误差的途径:选用准确度较高的测量仪器,改进实验方法,熟练实验技能等。在一般实验中,减小误差的有效途径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

(5)在长度测量中,常遇到一些物体的长度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测量,如球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但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特殊方法是可以测出它们的长度的。下面是在测量中常用到的几种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①化曲为直:

②以多测少或以少测多:

③替代法:

④利用工具平移:

【典型例题】

例1. 用皮卷尺测量球场的宽度,记录的数据是25.36米,这个皮卷尺的最小刻度值是()

A. 1mm

B. 1cm

C. 1dm

D. 1m

解析:本题要求“由数据推知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根据的是记录数据的规则。根据规定,记录数据的最后一位是估计值,那么倒数第一位就是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本题中该位(数字“3”所在位)是十分之一米,也就是1分米,所以本题应选C。

正确答案:C

考点分析:考查学生对测量结果的正确记录。

例2. 某人用学生三角尺测同一个木块长度时,记录下五组数据:①6.78cm,②6.74cm,③6.771cm,④6.93cm,⑤6.75cm。其中哪几个数据的记录是正确的?平均测量值是多少?

解析:第④组数据的准确数与其它四组不同,这肯定是读数错误造成的。由于学生三角尺最小刻度值为毫米,因此第③组数据记录到0.01mm时就出现了二位估读数,属无效数据。在计算平均测量结果时应排除无效的和错误的,同时仍应保留一位估计数,第二位应四舍五入。第三位不用出现。

正确答案:

答:第①②⑤组测量数据是正确的。木块的平均长度为6.76cm。

考点分析:考查学生正确挑选实验数据和利用平均值法减小误差的方法

例3.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B. 认真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C. 只要取平均值或使用精密测量工具就可以避免误差

D. 误差是由于测量时没有遵守操作规则而引起的

解析:误差产生的原因来自于测量仪器的准确程度、实验原理的局限性、环境与人为的客观因素等。因此,任何测量中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努力设法减小误差,不可能消除误差。误差与错误不同,错误是由于方法不当、人为主观因素(读错、记错等)造成的,因此在实验中错误应该避免也能够避免。

正确答案:选BCD

考点分析:考查学生对误差的理解

例4. 手边有三把刻度尺,第一把分度值是1 dm,第二把分度值是1 cm,第三把分度值是1mm,请问哪把刻度尺最好,为什么?

解析:刻度尺的准确程度取决于它的分度值,但它还和测量时需要达到的准确程度有关,应该根据测量的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在不知道具体的测量要求时,不能确定用哪把尺最好。

答案:不能说哪把刻度尺好。因为刻度尺的准确程度取决于它的分度值,但它还和测量时需要达到的准确程度有关,应该根据测量的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在不知道具体的测量要求时,不能确定用哪把尺最好。

例5. 如图所示,用两种尺来测两个物体时记录数据应为:A图为__________cm,B图为__________cm。

解析:刻度尺使用前:做到三看,即首先看刻度尺的零刻度是否磨损,如已磨损则应重选一个刻度值作为测量的起点。其次看刻度尺的测量范围(即量程)。最后应看刻度尺的分度值。一般情况下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正确答案:2.0 2.50

考点分析:考查对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例6. 如何测一张纸的厚度?

解析:由于一张纸的厚度非常小,比平常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还小,无法直接测出,但是我们通过学习知道可以以少测多,可测n张纸的厚度再除以n;测细铜丝直径可测出密绕后n匝的宽度再除以n 正确答案:取同样的纸1000张,然后测出其总厚度为D,则每张纸的厚度就为d=D/1000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一. 填空题:

1.在km、m、cm 、μm中,长度的主单位是.学生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一般是。

2. 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60μm=mm=nm。

(2)0.00026m=km=cm。

(3)0.5m2=cm2=mm2。

(4)3×104mm3=dm3=m3。

3. 王刚在做了一些测量后忘记了在记录的数据后标明单位,请你帮他补上适当的单位。

一张纸的厚度是7.3×10-2;

某同学的身高是15.8 ;

物理课本的长度是25.8l ;

王刚左手大拇指指甲的宽度是12.9 。

4. 在用放大倍数为2×104倍的电子显微镜拍摄的某动物细胞结构的图片中,用刻度尺测得该细胞的直径约1.6cm,则该细胞的实际直径约为m.

5. 如图所示,张晓用他自己的直尺(零刻线已磨损)测一木块的长度,他所用尺的分度值是,该木块的长度是cm,合μm.

6. 教室后面墙壁上挂着一幅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所用的比例尺是1:600万,则在地图上长lcm的铁路线实际长度为km,地图上lcm2的土地实际面积为m2。

二. 选择题:

7. 体育老师想测量新整修过的学校操场的长度,请你帮老师从下面提供的器材中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A. 长为40 cm,分度值为1 mm的钢尺

B. 长为1.5 m,分度值为1mm的塑料尺

C. 长为4 m,分度值为1 cm的钢卷尺

D. 长为30 m,分度值为1dm的皮卷尺

8. 下图是用厚刻度尺测同一木块长度的四种方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9. 八年一班有四位同学,分别用同一把刻度尺测同一支新的仙鹤牌HB圆铅笔的长度,记录数据如下,其中()数据是错误的.

A. 171.2 mm

B. 1.712 dm

C. 0.01712 km

D. 0.1712 m

10. 为了验证温度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王旭用一把分度值是毫米的钢尺测量一本课外书

的宽度,然后把尺放在冰箱中,过一段时间后,他从冰箱中取出钢尺再一次测量此书的宽度,这个测量的结果与第一次的相比将会()

A. 偏大

B. 偏小

C. 不变

D. 无法比较

11. 某同学用分度值是1 mm的刻度尺测一个物体的长度,先后用正确的方法测量三次,测得的数值分别是:13.46 cm、13.44 cm、13.44cm,测得的结果应表示为()

A. 13.447 cm

B. 13.45 cm

C. 13.46 cm

D. 13.44 cm

三. 实验题:

12. 随着老城的改建,李奶奶家买了一套新居,新居客厅有一扇窗户,看上去窗户的高度好象比窗户的宽度长,在没有刻度尺的情况下,请你帮李奶奶设计一个比较窗户的高度与宽度长短的方法。写出你所用的器材和操作方法。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一)

一.教学内容:

1. 认识运动

2. 运动的描述

二. 重点、难点:

1. 认识物质世界是个运动的世界,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2. 认识物理学中的最基本的运动是机械运动。

3. 认识微观世界的运动。

4. 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以及他的运动情况如何,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三. 知识点分析

(一)认识运动

1. 宏观物体的运动:

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的位置变化叫机械运动。

(1)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直线运动。

(2)曲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

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和如何运动,首先要选一个标准物,这个标准物叫做参照物。

对参照物的理解:

①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

②不能选取所研究的物体本身做参照物。

③同一个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④如果两个物体的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相同,它们彼此相对静止。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以及他的运动情况如何,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微观世界的运动:

(1)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由原子组成的。

(2)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3)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典型例题】

例1.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歌词中“竹排江中游”是以为参照物,“青山两岸走”是以为参照物.

解析:在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一般先确定被研究的物体,其次是选定参照物,最后根据研究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来确定.但此题是一个由已知运动情况来判定参照物的问题,已知竹排在“游”,青山在“走”,请你判定是以哪个物体作为参照物,这就要看竹排相对于“谁”的位置在“游”?在发生位置变化?青山相对于“谁”的位置在“走”?在发生位置变化?

竹排在江中移动,显然是相对于江岸即地球而言;青山在走,是由于竹排在运动时,竹排上的人感觉到的,是以自己即竹排为参照物的。

注意:①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我们就假定该物体是静止的。

②参照物的选定可以是任意的,但不能将研究的物体本身作参照物,因自己以自己为参照物,任何物体的位置都是永远不变的,也就是这一物体永远处于静止状态。

③为了研究机械运动的方便,物理学中一般选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且可以不加以说明;若选取其他合适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则要做出说明.

正确答案:青山或河岸;竹排。

例2. 下列现象中,能够说明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 房间几天不打扫就会有一层灰尘

B. 水从高处流向低处

C. 放在空气中的铁器过段时间生锈了

D. 在一杯白开水中放入白糖,这杯水就有甜味了

解析:选项A中房间中的灰尘是空气中的尘埃受重力作用落下而形成的,选项B中的水从高处流向低处是由于重力的作用,选项C中铁器生锈是化学变化,以上三种现象均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而选项D中白糖在水中的扩散正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使整个杯子里的水变甜。

正确答案:D

考点分析:考查学生一切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例 3. 坐在甲飞机中的某人,在窗口看到大地向飞机迎面冲来,同时看到乙飞机朝甲飞机反向离去。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 甲飞机正向地面俯冲

B. 乙飞机一定在作上升运动

C. 乙飞机可能与甲飞机同向运动

D. 乙飞机可能静止不动

解析:甲飞机中的人是以甲飞机为参照物(认为甲飞机不动),所以看到大地迎面冲来,实际应该是甲飞机正向地面俯冲。而看到乙飞机朝甲飞机反向离去,则有三种可能性:一是乙飞机与甲飞机运动方向相反:二是乙飞机静止:三是乙飞机与甲飞机运动方向相同,但速度小于甲飞机。

正确答案:选B

例4. 关于机械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宇宙间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

B. 只有静止的物体才能被选作参照物

C. 运动快慢不变的物体,一定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D. 对同一物体,选用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情况一定不同

解析:研究机械运动,一切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参照物一旦确定,则假定他不动,因此B不对;匀速直线运动有两个特点,一是快慢不变,二是经过的路线是直线,因而C不对;研究机械运动时,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得出的结论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因而D不对。

正确答案:A

考点分析:考查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与选的参照物有关,一切物体都可作参照物。

例 5. 蒸汽火车沿平直轨道行驶,风向自东向西,路边的观察者看到从火车烟囱中冒出的烟雾是竖直向上呈柱形的,由此可知,相对于空气,火车的运动方向是

A. 自东向西

B. 自西向东

C. 静止不动

D. 无法确定

解析:路边的观察者看到火车烟囱中冒出的烟雾是竖直向上呈柱形的,说明空气流动的速度大小及方向跟火车行驶的速度大小及方向都相同。由此可见,火车相对于空气是静止的。

正确答案:选B

例6. 在南北方向的平直的公路上,有a、b、c三辆汽车,a车上的人看到b车匀速向南,c车上的人看到a车匀速向北,b车上的人看到路旁的建筑物匀速向南,这三车中相对于地面可能静止的是()

A. 只有a车

B. 只有b车

C. 只有c车

D. a车和c车

解析:建筑物和地面是连在一起的,相对静止,判断相对于地面可能静止的物体就可转化为判断相对建筑物可能静止的物体。将建筑物作为参照物,“b车上的人看到路旁的建筑物匀速向南,”说明b车相对建筑物匀速向北,“a车上的人看到b车相对建筑物匀速向南”说明a相对建筑物匀速向北,且a车比b车运动的快。“c车上的人看到a车匀速向北”,则c车相对于建筑物的运动情况有三种可能:一是c车匀速向北,比a车运动得慢,二是c车匀速向南,三是c车静止。

正确答案:C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5分钟)

一、填空题

1. 关于下列物质世界常见的运动方式,各举两个典型例子

(1)物体的机械运动

(2)分子热运动

(3)原子内部运动

2. 宇航员在用哈勃望远镜观察时,它们之间是相对的。

3. 每天的“日起日落”这句话是以为参照物;地球东部卫星点静止在地球某处上空,这是以为参照物。

4. 对于物体的运动,我们可以这样分类:从视觉的直观性上分,可以分为和

两类;从运动轨迹上分可以分为和两类。

5. 物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探索世界的、和的规律。

6. 我们常见到的滚滚的车流属于运动,春季里的花香是由于运动造成的。

7. 常见物质以固态、液态、气态存在,这三种状态存在主要与的情况有关。

8. 物理学中把物体叫机械运动。

9. 一切物质都由组成。原子由、组成,原子核又由、

组成,而它们内部还有结构。

二、选择题

1. 物体的温度在0℃时,分子()

A. 永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B. 一部分分子开始停止运动

C. 可能运动也可能不运动,要看哪种物质

D. 不运动

2. 小田学习科学后,对抽烟的爸爸说:“吸烟有害健康,我和妈妈都在被动抽烟。”小田这样说的科学依据是()

A. 分子很少运动

B. 分子在不断运动

C. 分子之间有间隙

D. 分子之间有作用力

3. 关于原子核的组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原子核由中子和电子组成

B. 原子核由质子和电子组成

C.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D. 原子核由中子和原子组成

4. 下列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 麦浪滚滚

B. 铁水奔流

C. 灯光闪闪

D. 万里雪飘

5. 下列事例中,不能说明分子是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 炒菜时加点盐,菜就变咸

B. 少量工业废水污染了整个水库

C. 扫地时尘土飞扬

D. 房间里放一箱苹果,满屋飘香

6. 根据机械运动的含义,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机械运动就是一切机械的运动,像空气流动不属于机械运动

B. 机械运动是指物质的一切运动

C. 一个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的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D. 物体做怎样的运动与参照物的选取无关

7. 小船在河里逆流而上,船上坐着一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以河岸为参照物,船是运动的

B. 以船为参照物,人是静止的

C. 以人为参照物,河岸上的树是静止的

D. 以河水为参照物,人是运动的

8. 李白在《望天门山》一诗中写道:“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作者在两句优美的诗句中先后选择的参照物是

A. 岸边和行船

B. 行船和岸边

C. 都是行船

D. 都是岸边

9. 两辆汽车同向并排行驶时,甲车里的人觉得自己的车子在后退,乙车里的人觉得甲车里的人在后退,这表明()

A. 甲、乙两车里的人都是以甲车为参照物

B. 甲、乙两车里的人都是以乙车为参照物

C. 甲、乙两车里的人都是以自己的车子为参照物

D. 甲车里的人是以乙车为参照物,乙车里的人是以甲车为参照物

10. 在车站内并列的两列火车上,甲车的乘客看到乙车向东运动,乙车的乘客看到窗外的树木向东运动,如果以站台为参照物,则()

A. 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

B. 甲车向东运动,乙车向西运动

C. 甲乙两车都向西运动,且甲车比乙车运动得快

D. 甲乙两车都向西运动,且甲车比乙车运动得慢

11. 人在地球上看到月亮从云中穿出,这种情况下的参照物是()

A. 地球

B. 人

C. 月亮

D. 云

1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马路边的电线杆总是静止的

B. 运动的物体不能作参照物

C. 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对于不同的参照物,结论总是一样的

D. 站台相对于行驶的火车是运动的

13. 行驶的汽车里坐着不动的乘客,看到公路两旁的树木迅速地向后退参照物为()

A. 树木

B. 地面

C.天上的白云

D. 乘客乘坐的汽车

14. 下列成语中不含有机械运动的是()

A. 背道而驰

B. 奔走相告

C. 比比皆是

D. 必由之路

15. 下列现象属于微观运动的是()

A. 山洪引起的滑坡

B. 花香引来了蜜蜂

C. 日落西山红霞飞

D. 天狗吃月(月食)

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 (二)

一.教学内容: 3. 运动的速度 4. 能量

二. 重点、难点:

1. 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不同。

2. 掌握在匀速直线运动中,

t s v =

。在变速直线运动中利用t s

v =

求出平均速度及速度的单位。

3. 知道一切物体都有能量,不同运动形式对应不同能量。

4. 知道能量之间可以转化,初步懂得利用能量的过程就是不同能量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 三、知识点分析

(一)速度、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和平均速度

1. 速度的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国际单位:米/秒 常用单位:千米/时

换算:1米/秒=3.6千米/时 3. 匀速直线运动及其速度:

(1)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它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2)速度计算:

①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位移。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s 与t 成正比,s 与t 的比值是不变的,即v 是不变的。 4. 变速运动及其平均速度:

(1)变速运动:常见运动物体的速度都是变化的,叫做变速运动。 (2)平均速度:

①平均速度用来粗略描述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运动快慢。它不能把物体在某段路程内的(或某段时间内的)的运动快慢都精确地表示出来。

其中,s 表示某段路程,t 表示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v 表示这段路程(或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二)能量

1. 能量是与物体运动有关的物理量。

2. 一切物体都具有能量,不同运动形态对应着不同的能量形式。

3. 能量形式具有多样性。

4. 几种最基本的能量形式:光能、太阳能、机械能、内能、电能、化学能、核能。

5. 能量可以互相转化,也可以互相转移。

6. 利用能量的过程,就是能量转移和转化的过程。

【典型例题】

例1. 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t s

v =

,下列讨论正确的说法是( )

A. 物体运动速度v 越大,通过的路程s 越长

B. 物体运动速度v 越大,所用时间t 越少

C. v 的大小由s/t 决定,但与s 、t 的大小无关

D. 上述说法都正确

解析: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位移,且速度是恒定不变的,其大小与s 、t 无关。故AB 错,D 亦错误,C 是正确的。

正确答案:C

考点分析:考察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例2. 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如下表所示,则获得第一名的是 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赛跑快慢采用的最简单的方法是 。

解析:在这个问题中,可采用两种方法比较三位同学赛跑的快慢,一是在路程相同的(都是100米)情况下,比较他们所用的时间:甲丙乙t t t ??,即可得到结论;二是比较他们的速度

v s t v s t v s t 111222333=

==,,的大小,显然最简便的方法应是前者。

正确答案:乙。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越少,运动得越快。

例3. 一短跑运动员沿直线跑了5s ,前2s 内通过16m 的路程,后3s 通过了30m 的路程,这个运动员在5s 内的平均速度是( )

A. 8m/s

B. 10m/s

C. 9m/s

D. 9.2 m /s

错解A :由前2s 通过16m 的路程,根据公式

t s

v =

,代入数据v=16m/2s=8m/s,选项A 正确。 错解B :由后3s 内通过30m 的路程,根据公式

t s v =

,代入数据v=30m/3s=10m/s, 选项B 正确。 错解C :因为短跑运动员前2s 的平均速度1v =8m/s ,后3s 内的平均速度2v =10m/s ,所以5s 内的平均速度

,/92/10/8221s m s

m s m v v v =+=+=

故选项C 正确。

以上三种错解的共同错误是不清楚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间内或不同路程内,平均速度是不同的。

解析:因要计算短跑运动员在这5s 内的平均速度,首先要找到在这5s 内通过的路程s=16m+30m=46m ,再利用平均速度的公式得到正确结果,应为v=46m/5s=9.2m/s 。

正确答案:D

例4. 一辆长200米的火车匀速通过一座7000米的大桥,火车完全通过该大桥用了6分钟时间,求火车过桥时的速度是多少千米/时?

解析:解答本题时,必须先将整个物理过程分析清楚。在物理学中,画草图帮助分析题意是一种重要

方法,这样能清晰明了地把研究的物理过程反映出来。如图所示,设大桥的长度为21s ,火车的长度为

s ,火车全部通过大桥指的是从火车车头上桥到车尾离桥的整个过程,因此火车通过的路程21s s s +=,由于

21,s s 及火车过桥所用的时间t 是已知的,利用速度公式v=s/t 可以算出火车过桥时的速度。

解答:已知:

求:v 。

解:火车通过的路程,72002007000

21m m m s s s =+=+=

火车通过的速度

h

km

s

m

s

m

t

s

v/

72

/

20

360

7200

=

=

=

=

答:火车通过大桥时的速度是72km/h。

例 5. 现在各种各样的家用电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你知道这些家用电器在使用过程中分别是将电能转化为什么形式的能吗?(至少举3例)

讲解:本题通过让学生举例说明家用电器在使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使学生了解在现实生活中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是普遍存在的,并且有一定的方向性。

正确答案:电视机:电能→电子的动能(打到显像管上发光)。

加热器:电能→内能。

电吹风:电能→叶片的动能→风能;电能→内能。

考点分析:考查生活中各种形式的能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例6. 下列能源都属新能源的是()

A. 电能、水能、风能、化石燃料

B. 水能、风能、太阳能、潮汐能

C. 太阳能、核能、地热能、潮汐能

D. 核能、化石燃料、地热能、电能

解析:新能源是目前正在开发和利用的能源,如太阳能、核能、地热能、潮汐能,而目前用很多的能源是水能和化石燃料,它们是常规能源。电能是由其他能源转化来的,是二次能源。

正确答案:C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一、填空题

1. 速度是描述物体的物理量。

2. 仿照表格中的例子填空,说明某一物体具有某种形式的能量或某一现象中伴随某种能量

弯曲的弓弹性势能(机械能)

流动的河水动能(机械能)

重力势能(机械能)

燃料贮存

灯火照明

电能

内能

3. 请在以下小箭头上填写发生这一能量转化的装置、器具或设施

4. A、B两个物体的运动时间之比为2:1,A的运动路程是B运动路程的2/3,则A、B两个物体运动速度之比为。

5. 一个自动扶梯在40s内可以把站在扶梯上的人送到楼上,如果扶梯停开,人走上去需用120s,那么当人仍以原来的速度沿着开动的扶梯走上去,需要s。

6. 一物体沿直线运动,前100m的平均速度为1m/s,后100m的平均速度为4m/s,则该物体在200m 内的平均速度为m/s。

二、选择题:

1.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两个物体,速度较大的物体的运动时间比速度较小的物体的运动时间()

A. 一定长

B. 一定短

C. 一定相等

D. 无法判断

2. 一辆汽车长20m,以30km/h的速度通过一座大桥所用的时间为18s,则该大桥长()

A. 150m

B. 130m

C. 520m

D. 200m

3. 如图所示,其中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A. (1)和(2)

B. (2)和(3)

C. (3)和(4)

D. (1)和(4)

4. 原子弹爆炸可毁灭城市、核电站可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电能可说明具有能量的是()

A. 电和光

B. 做机械运动的物体

C. 物体内部运动的分子

D. 原子核内部

5. 出行是人们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出行的工具多种多样,使用的能源也不尽相同。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和燃油汽车所消耗能量的类型分别是()

①生物能②核能③电能④太阳能⑤化学能

A. ①③⑤

B. ①④⑤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6. 夏天,人睡在石床上比睡在木床上感到舒服的原因是()

A. 石床光滑

B. 石床比木床凉一些

C. 石床比木床能量转移的效果好

D. 石床比木床能量转移的效果差

7. 种花既能美化,也能绿化环境,家庭种花是一门科学,家庭种花不能长时间放在室内,而要经常让阳光照射,这样做的原因是()

A. 太阳光有紫外线,可以杀虫灭菌

B. 进行光合作用,发生能量的转化

C. 提高土壤的温度,便于生长

D. 以上三种都正确

三、探究学习:

下图是一个骑自行车的人与一个跑步的人运动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该图像,能够获得的合理信息有:

信息一:它们是同时开始运动的。

信息二:。

信息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