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国际贸易政策

第五章国际贸易政策

第五章国际贸易政策
第五章国际贸易政策

第五章国际贸易政策

【教学目的和要求】要求学生认识国际贸易政策的性质类型与演变,了解不同类型国际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分析与研究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

【教学重点】自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超保护贸易政策管理贸易政策休谟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说幼稚工业保护论外贸乘数理论贸易自由化新贸易保护主义

第一节国际贸易政策概述

一、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和构成

1.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

2.对外贸易政策的构成

二、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和演变

1.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

2.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

三、外贸易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1.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考虑因素

2.对外贸易政策的一般执行方式

第二节国际贸易政策的实践

一、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有明显不同: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以

政府干预为主的重商主义的限入奖出政策到18世纪末开始的贸易自由化运动,再到当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以后的保护贸易政策。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开始趋于复杂化,表现为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相融合的混合体,50年代到70年代初期,自由贸易是主要倾向;70年代中期开始起,新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政策呈现新的特点。

(一)发达国家的自由贸易政策

虽然自由贸易政策从本质上讲对各国都有利,但在现实中,绝对的自由贸

易从来就没

有真正实行过,只是在历史上某些阶段,一些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曾对国际贸易持一种相对开明的态度。

从工业革命以后的历史看,发达国家自由贸易政策的实施开始于英国。以1846年《谷物法》的废除为标志,英国进入了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时期。在英国看来,自由贸易政策更有利于本国出口自己的工业品,比较廉价地进口当时纺织工业所需要的棉花,以及可以降低工资水平的谷物。因此,自由贸易政策有利于发挥自己生产的工业制成品的比较优势,而放弃本国处于比较劣势的农产品和工业原材料的生产。当时的自由贸易政策给英国带来了明显的经济利益,根据英国学者的统计发现,与对外贸易有关部门的生产增长率高于英国经济的增长率,更高于与贸易无关部门的经济增长率。由此他们得出结论,对外贸易是英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正是由于对外贸易对英国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英国一直主张自由贸易。然而,随着英国经济逐步被美国、德国和法国超过,其自由贸易政策的使用范围也发生了变化。

(二)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

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大体可分为三种情况:发达国家早期的贸易保护政策、发达国家的新贸易保护政策和战略性贸易政策。

战略性贸易政策源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现实中,多数企业面临着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市场竞争变成了一场少数几家企业之间的“博弈”,谁能占领市场,谁就能获得超额利润。因此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不仅要着力于本国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和保护本国工业的成长与发展,还在于通过政府的干预措施,改变企业的战略行为,发展本国产品的出口,使本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获胜。

为了说明这一道理,经济学家经常用波音公司与空中客车公司作为例子。假定在飞机生产行业只有这两家公司,即该行业是寡头垄断,且这两家公司生产技术和能力相近,都有能力生产一种可坐500名乘客的大客机,而生产这种客机又具有规模经济。为了简化起见,假定两家企业只能做出是或否的决策:生产或不生产这种飞机。在市场需求有限的情况下,如果两家公司都生产,两家公司都会亏本。如果两家公司都不生产,虽然谁也不亏本,但谁也没有利润。只有一家生产而另一家不生产的情况下,生产的一家才会有足够的生产量而获

得利润。表8.1排列出了波音和空中客车各种假定的利润和亏本情况。

空中客车进入市场之前,稍微领先一步生产了这种飞机,空中客车公司就没有了进入市场的激励。结局就会是表右上方的情形,波音公司将获得利润。欧洲政府能够改变这种状况。假设欧洲政府承诺,如果空中客车公司进入市场,欧洲政府就给予25个单位的补贴。这样一来,结局就会变为表8.2所示的情形。这时,无论波音公司做何决策,空中客车都可以从这种飞机的生产中获利。而在这种情况下波音公司知道,如果它选择生产将不可避免地蒙受损失。因此,现在成了波音公司被排除在市场之外。欧洲政府的补贴使波音公司的先发优势不复存在了,相反,空中客车公司因此获得了进入市场的优势。

于政府的仅仅25单位的补贴空中客车从原来的0利润变成125个单位的利润。也就是说,补贴使利润的增加比补贴本身更多,因为补贴具有阻止国外竞争的作用。如果空中客车比波音率先进入,空中客车会拥有战略优势,而补贴为空中客车创造了一种类似的优势,从而产生上述结果。

上述例子似乎说明,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能够为政府的积极干预提供有力的佐证。通过牺牲外国竞争者的利益,欧洲政府的补贴大大提高了欧洲企业的利润。如果不考虑消费者的利益,这似乎可以提高欧洲的福利水平(同时减少美国的福利水平)。美国政府是否也应该把这种理论付诸实施呢?事实上,战略性贸易政策虽然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兴趣,同时也受到了许多批评。批评者认为,这种理论的实际运用所需要的信息要比可能得到的更多。这种政策可能有被外

国报复的危险。为了说明这一点,假设实际情况并不是如同表8.1那样,而是与表8.3所示的情形差不多。在表8.3中,假设波音公司具有某种潜在的优势(也许技术上更胜一筹),这时即使空中客车进入市场,波音的生产仍是有利可图的。如果波音公司继续生产,空中客车则不能获利。

面的情况一样,欧洲政府提供了25单位的补贴,这种补贴足以使空中客车进行生产。新的结局是两家公司都生产,如表8.4左上角所示。在这种情况下,空中客车得到25单位的补贴,却只获得5单位的利润,利润小于补贴,这与表8.2中的结局正好相反。结局之所以不同,是因为这里的补贴已经不能起到阻止波音公司进行生产的作用。

种情况,补贴似乎是一个糟糕的政策。由此看来,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可行性似乎取决于能否准确地分析具体情况。这不得不使一些经济学家提出质疑——我们是否能够获得足够的信息来有效地使用这一理论。

三、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

(一)发展中国家及其走工业化道路的原因

首先,固守农业难以获得劳动生产率的持续增长。农业部门常常受到自然条件,特别是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制约,因为从生产要素的存量来看,农业中的专门生产要素-土地难以持续增加,因此任何其它生产要素在农业中的持续投入不但不会带来丰厚的报酬,反而会造成土地报酬的递减,从而阻碍了农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手段的不断更新。相反,在工业部门,由于工业中使用的各

种生产要素均能持续增长或积累,因此多数部门或产业都能够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

其次,社会对农产品和工业品的需求变动程度是不同的。农产品的需求弹性比较低,而人们对工业品的需求弹性比较大。这意味着农产品和工业品增加生产的潜力以及与这种生产潜力相对应的生产者的报酬不同。农业显然存在着市场发展的潜力问题。

第三,农业部门难以像工业部门那样形成垄断。垄断或不完全竞争能够带来垄断利润,这种利润有利于企业扩大生产,实现规模经济效果,从而获得最大限度利润。然而,由于农业经营的特点和自然条件的限制,农业部门很难形成卖方的不完全竞争或垄断,因而不可能有自主的产量控制和垄断利润。

基于以上理由,发展中国家要想发展经济,提高收入水平,赶超发达国家,必然要走工业化的道路。所有发达国家均是工业化国家,而大多数贫穷国家则主要是农业国,从这一事实出发,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愿望也是合乎情理的。

(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与经济发展战略

1、进口替代战略

进口替代战略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级进口替代阶段”,即先建立一般消费品工业(如纺织品、食品加工、日用消费品、收音机、手表、自行车等),以取代这类消费品的进口;第二阶段是“高级进口替代阶段”,即从一般消费品的生产转向本国工业需要的资本品、中间产品(如机械、钢铁、各种工业原材料与设备)及耐用消费品的生产,以取代这类工业品的进口。一般情况下,发展中国家比较容易进入第一个阶段的进口替代,且成功的把握也比较大。而进入第二个阶段的进口替代需要发展中国家有一定的工业基础。

发展中国家进口替代战略的选择需要与各国的具体条件相结合,选择进口替代战略并取得成功的国家一般具有这样几个特点:首先,该国的国内市场比较大。较大的国内市场可为其工业的发展提供较有保障的市场,以便使这些行业迅速实现规模经济,且比较快地发展起来。其次,国内拥有一定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劳动力供应。第三是存在“二元经济”。二元经济可以为工业发展奠定基础,也为现代工业的发展提供相对廉价的劳动力。

以保护贸易为政策基础的进口替代战略,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经

济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主要表现在:①进口替代战略下的保护贸易政策是防御性的,通过抵御外国产品的竞争,发展国内生产代替进口产品,保护了本国民族工业的建立与发展,使单一畸形的经济结构有了改变。②进口替代战略有助于改善本国落后的技术结构,尤其是高级进口替代有助于产业结构向高级阶段发展,在条件成熟时,完成高级进口替代的国家很容易转向出口导向战略,迅速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当前实施出口导向的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大多先经历过进口替代过程,进口替代为它们打下了必要的工业基础。

2、出口导向战略

出口导向战略分为两个不同的层次和类型:一是初级产品出口导向战略或初级导向战略。是指发展中国家利用本国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产品的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战略。在经济发展初期,发展中国家多采用此战略。二是次级产品出口导向战略。是指利用发展中国家某种生产要素优势,特别是利用廉价劳动力优势,生产价格相对低廉的制成品并出口,以获取经济发展的资金。我们在谈到出口导向战略时,更注重的是次级产品出口导向战略。

次级产品出口导向战略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①它可以克服国内市场狭小的缺陷。因为制成品出口的扩张是无限的,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规模经济优势发展经济,这对于许多既贫穷又弱小的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②从比较利益理论看,出口导向可获得资源有效配置的经济效果。这种效果能将本国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有助于经济的迅速发展。③出口导向也有助于一国经济逐步实现工业化。因为在经济发展初期,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节约资金,避免在工业化初期就投入大量资金发展重化工业可能带来的资源配置的扭曲。④出口导向将产生一系列的产业间相关效应,进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⑤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有利于创造较多的就业机会,从而能较快地提高国民的收入水平,进而提高消费水平。消费水平的提高又反过来促进耐用消费品和其他产品生产的发展,有助于本国的某些工业部门实现适度的经济规模。

选择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一般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国内市场比较狭小;二是劳动力比较便宜,因而具有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三是国内自然资源比较稀缺,需要进口自然资源或原材料才能生产制成品。总之,这类国家和地区的国内市场都比较小,如果将自己封闭起来,很难使本国工业达到规模经济水平。因而

对这些国家而言,封闭就意味着放弃本国的工业化,放弃本国的经济发展。

然而出口导向战略也并非只有利而无害,出口导向战略最主要的局限性在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较强,尤其对出口依赖度高的小国,这种模式有一定的脆弱性,国际市场的风险会影响国内经济的稳定。另外,如果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同时选择相同的商品出口,势必造成市场的激烈竞争。在市场规模有限的情况下,这种竞争必然有失败者,甚至两败俱伤。

第三节自由贸易政策(讨论完成)

一、英国自由贸易政策的兴起与胜利

二、自由贸易政策的理论

1.自由贸易理论的形成

2.自由贸易理论的要点

三、对自由贸易政策和理论的评价

复习与思考

1.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2.什么是重商主义?早期重商主义与晚期重商主义有什么不同?

3.自由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4.李斯特的保护贸易学说有什么特点?

5.解释对外贸易乘数理论,它从何演变而来?

6.贸易自由化主要有哪些表现?

第六章 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上)

第六章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上) 本章的学习重点: 1、贸易差额论的理论与政策。 2、绝对成本论与比较成本论的异同点。 3、穆勒的相互需求论与马歇尔的相互需求论的异同点。

第一节贸易差额论 一、历史背景 贸易差额论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出现的国际贸易理论。 这一时期的商业资本不断发展,在经济生活中居于统治地位。为了扩大产品销路,商业资本不满足于国内市场,积极扩大对外贸易。于是便出现了反映这种商业资本向外扩张要求的理论,即重商主义,主张通过国家干预实行外贸扩张。

二、理论思想 (一)重商主义的财富观 贸易差额论是以重商主义的财富观为基础的。重商主义者认为,财富就是金银,金银代表财富,一国是否富裕,主要取决于该国所拥有的金银数量。国家一切经济政策和经济活动的目的都应是为了获取金银。 (二)保持外贸顺差是增加金银的主要途径认为增加一国的金银拥有量可以通过两条途径:一是开采金银矿藏;二是通过对外贸易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内。 贸易差额论认为增加金银的主要途径是对外贸易。 内贸不能增加一国的金银总量。 只有通过对外贸易并保持顺差,才会使外国的金银流入国内。.

(三)贸易差额论的两个阶段 1、早期的贸易差额论 早期的贸易差额论者非常片面地解释和实施“外贸顺差”政策,极力主张通过国家严厉的行政手段来增加金银财富。严格控制外国工业品和奢侈品的流入,金银一旦流入国内就绝对不允许再流出,违者处以重罚。 早期贸易差额论的主要特点,是要求对外贸易中的每笔交易和对每个国家都保持顺差,任何交易都不允许出现逆差,以此达到增加货币财富的目的。 2、晚期的贸易差额论 认为外贸保持总体顺差就可以。 他们与早期贸易差额论者的一个明显区别是不反对把金银货币输出国外。认为在对外贸易中只要始终坚持多卖少买的方针,金银就会以外贸顺差的形式流入国内,就能达到保持本国货币收入不断增长的目的。.

第六章国际贸易政策课后习题答案

国际贸易学 第六章国际贸易政策课后习题及答案 一、概述与术语 对外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政府在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总目标下,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对对外贸易活动进行管理和调节的行为 自由贸易政策:是保护贸易政策的对称,是指国家对贸易活动不加以直接干涉,既不鼓励出口,也不限制进口,使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国与国之间自由流动,在国内外市场进行自由竞争保护贸易政策:是指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干预对外贸易,通过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限制外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口,以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国外商品的竞争;同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惠或补贴,鼓励扩大出口,以提高本国商品和服务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保护贸易政策最基本的特征是“限入奖出” 超保护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借助垄断实行以补贴、倾销等方式扩大出口,以关税和非关税措施限制进口,从而垄断国内市场,争夺世界市场,追求贸易顺差,是带有进攻和垄断性质的贸易保护政策 管理贸易:是指政府对私人的国家贸易活动实行高度的管制或者是由政府政策控制、引导或管理的贸易。不在竞争条件下、不按边际成本定价的贸易 进口替代战略:一过采取高关税、进口数量限制和外汇管制等措施,严格限制某些重要的工业品进口,扶植和保护本国有关工业部门发展的战略 出口导向战略:将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出口贸易上,通过出口的增长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二、综合题 1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 一。促进经济发展与稳定。①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途径:优化国内资源配置,提高生产要素效能;鼓励资本输入,提高生产力;鼓励国外先进的技术知识、管理经验、经营方法和生产技术的引进,提高管理水平;获取规模经济效益②实现经济增长。通过调整对外贸易政策,一方面,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提高国家的经济福利;另一方面,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利润最大化③达到均衡。通过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维持国际收支平衡。 ④稳定经济,增强适应能力。在经济全球化下,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影响加强。为了使一国经济既能与外部经济实现互补,又能保持国内经济稳定,就必须依靠对外贸易政策进行调整。二。加强和完善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一个社会国民经济的运作方式,经过实践检验,市场经济体制逐渐为世界各国认同,但在各国的发展程度不同。良好的外贸政策能促进一个国家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同时又能加强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三。改善国际经济与政治环境。贸易政策在调整、改善、巩固国与国之间经济与政治关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一国贸易政策的选择必须考虑国际环境,即世界贸易体制的发展与影响,联合国的各种决议的实施以及其与贸易伙伴之间的经济和政治关系。 2一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主要考虑哪些因素 ①政治和经济安全②经济发展阶段、经济结构与比较优势③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④与他国经济和投资方面的合作⑤国内物价和就业状况⑥与他国的政治关系⑦本国在世界经济、贸易组织中享受的权利与承担的义务⑧领导人信奉的经济和贸易理论⑨政治和社会因素,如选民的支持程度⑩利益集团和社会阶层的集体行动和游说等

第六章国际贸易政策分析

第六章国际贸易政策分析 第一节国际贸易的关税分析 一、关税的基本概念 关税:是进出口商品在经过一个国家的关境时,由海关代表国家向进出口商征收的一种税赋。 财政关税:为了取得财政收入而征收的。 保护关税:为了保护本国的国内市场而征收。 1、关税的类型 .从价税:按进口货物的价值征收一定百分比的税赋。 从量税:对进口货物每个单位量征收定量的税赋。 复合税:从价税和从量税两种方法的混合使用。 具有针对性的惩罚性关税。 “禁止性关税”: 关税征收比率高到使商品无法进口的程度时的关税。 2、关税的特征 (1)透明性; (2)非歧视性; (3)稳定性; (4)市场功能性; (5)防止寻租; (6)保证国家利益 3、关税减让 (1)“产品对产品”方式 (2)线性程序 所有工业国的非农业产品都从削减50%的起点开价。 (3)综合方式

二、小国进口关税的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分析 自由贸易条件下福利变化分析: 贸易前:消费者剩余为e PP E ;生产者剩余为e OP E ; 贸易后:消费者剩余为w PP E ',消费者剩余增长e w P P E E '(即1+2+3);生产者剩余为w OP E ''。 消费者剩余增加的部分中,其中:面积1部分是从生产者剩余转移过来的;面积2部分是消费者从过去国内高价消费转向进口低价消费而来;面积3部分是在进口低价条件下新消费者进入消费而产生的新福利。 面积2部分+面积3部分是自由贸易的净福利。 1、 小国进口关税局部均衡的图形分析 小国:该国在市场中只是既定价格的被动接受者,而非价格的决定者,即它对于国际贸易市场中的价格事实上没有多大影响。 12Q Q 为不存在关税时的进口量; 34Q Q 为存在关税时的进口量。 2、小国进口关税的几种经济效应与福利分析 关税的各种经济效应为: (1)保护效应:其数量为图中的13Q Q 。是在关税保护下国内生产的增长,也叫进口替代效益或生产效应,即以国内生产替代的那部分进口商品。 效应的大小取决于生产产品的供给弹性的大小,供给弹性大则效应大,反之则小。 (2)消费效应:在图中其数量为24Q Q ,由于价格上升造成需求下降,人们消费水平收缩,从而消失的部分消费。 效应的大小取决于需求弹性的大小,需求弹性大则效应大,反之则小。 (3)贸易效应:保护、消费效应之和, 即替代进口的部分加上消费减少造成的进口的下降。 e P w P 1e Q 2 e P w P 1 e 2 t P 3 4Q P

智慧树知到《国际贸易》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国际贸易》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按照交易内容,对外贸易可以划分为() A:商品贸易 B:初级产品贸易 C:服务贸易 D:过境贸易 E:制成品贸易 答案:商品贸易,服务贸易 2、按照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所在的地理位置不同,GATs将服务贸易定义为()种供应模式。A:三 B:四 C:五 D:六 答案:四 3、总贸易体系是以()作为统计货物进出口的方法。 A:海岸线 B:关境 C:航空线 D:国境 答案:国境 4、贸易条件是指()

A:是指一国在对外贸易中,出口一单位商品所能换回的进口商品数量之间的比率。 B:是指一国在对外贸易中,进口数量与出口数量之间的比率。 C:是指出口与进口时的检验条件。 D:是指出口与进口时的结关条件。 答案:是指一国在对外贸易中,出口一单位商品所能换回的进口商品数量之间的比率。 5、如果一个国家某一年的出口额为2000亿美元,进口额为2500亿美元,GDP总量为1万亿美元,则该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为() A:20% B:25% C:45% D:5% 答案:45% 第二章 1、对外贸易产生的条件包括() A:生产力的发展 B:社会分工的深化 C: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扩大 D:商人的出现 E:国家的出现 答案: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深化,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扩大,商人的出现,国家的出现 2、奴隶社会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不包括() A:大宗商品 B:奴隶

C:食品 D:奢侈品 答案:大宗商品 3、20世纪60年代以来,()成为世界主要的出口品 A:初级产品 B:粮食 C:石油 D:工业制成品 答案:工业制成品 4、对外贸易虽然可以降低利润率,但有助于利用外资,是利用外资的基础。A:对 B:错 答案:错 5、对外贸易可以扩大国外市场,可以使实物形态得到补偿。 A:对 B:错 答案:对 第三章 1、18世纪60、70年代—19世纪60、70年代是国际分工的()。 A:萌芽期 B:形成期 C:发展期

国际贸易与实务 第三章习题答案

国际贸易习题答案 配套教材:《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第二版) 》 主编:赵登峰江虹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年8月 第三章 一、填空题 1、南北贸易 2、外部 3、产业内 4、历史或偶然 5、产品生命周期 6、收入水平 7、林德 8、贸易模式 9、对外贸易乘数 10、通过补贴获得市场份额 11、自由贸易政策 12、《综合贸易法》 13、进口替代政策 14、出口替代政策 15、规模经济 16、最优关税 17、知识产权保护 18、大低 19、先发优势 20、产业内贸易产业间贸易 21、《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22、劳动密集型 23、战略性贸易理论 24、竞争效率 25、政府干预 二、判断题

三、单项选择题 四、问答题 1、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有什么区别?产业内贸易是怎么发生的? 答: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之间的区别有: (一)产业间贸易是建立在国家间要素禀赋差异产生的比较优势之上,而产业内贸易则是以产品差异性和规模经济为基础。 (二)产业间贸易的流向可以根据贸易前同种产品的相对价格差来确定;如果在规模经济条件下进行差异产品的生产与产业内贸易,贸易前相对价格就不能准确预测贸易模式。 (三)按照要素禀赋理论,产业间贸易会提高本国丰裕要素的报酬和降低本国稀缺要素的报酬,而基于规模经济的产业内贸易可以使所有要素都获得收入。 (四)在以要素禀赋差异为基础的产业间贸易条件下,要素的国际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是贸易的一种替代品;而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间产业内贸易条件下,要素流动带来了作为产业内贸易主要载体的跨国公司的兴起。从这点来说,产业内贸易与要素流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关系。 产业内贸易的成因有: (一)产品的差异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产品的差异性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特殊偏好,并且成为产业内贸易存在与发展的客观条件。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并不一定要有规 模效益,只要产品存在着多样性,就足以引起产业内贸易。 (二)规模经济是国际贸易的一个独立起因,并对产业内贸易模式具有较强解释力。同类产品因产品差别与消费者偏好的差异而相互出口,可以扩大生产规模进而扩大市 场。这样,就使研制新产品的费用和设备投资分摊在更多的产品上,可以节约研发 费用,进而降低单位产品成本。 (三)两国需求的重叠程度及经济发展水平。重叠需求理论认为,发达国家的消费结构与收入水平的相似性决定了重叠需求范围较大,贸易关系较密切,对发达国家之间的 产业内贸易有一定的解释力。 (四)从技术差异商品看,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产品存在生命周期。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出口那些技术先进的新产品,同时进口那些技术 比较成熟的工业品,因而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同类产品会发生产业内贸易。(五)国际直接投资与产业内贸易的形成。随着跨国公司的大量出现,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极大地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2、外部规模经济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答:新古典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和新增长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外部规模经济形成的原因: (一)新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马歇尔主要从要素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分析外部规模经济产生

第五章国际贸易政策

第五章国际贸易政策 【教学目的和要求】要求学生认识国际贸易政策的性质类型与演变,了解不同类型国际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分析与研究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 【教学重点】自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超保护贸易政策管理贸易政策休谟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说幼稚工业保护论外贸乘数理论贸易自由化新贸易保护主义 第一节国际贸易政策概述 一、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和构成 1.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 2.对外贸易政策的构成 二、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和演变 1.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 2.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 三、外贸易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1.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考虑因素 2.对外贸易政策的一般执行方式 第二节国际贸易政策的实践 一、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有明显不同: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以 政府干预为主的重商主义的限入奖出政策到18世纪末开始的贸易自由化运动,再到当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以后的保护贸易政策。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开始趋于复杂化,表现为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相融合的混合体,50年代到70年代初期,自由贸易是主要倾向;70年代中期开始起,新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政策呈现新的特点。 (一)发达国家的自由贸易政策 虽然自由贸易政策从本质上讲对各国都有利,但在现实中,绝对的自由贸

易从来就没 有真正实行过,只是在历史上某些阶段,一些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曾对国际贸易持一种相对开明的态度。 从工业革命以后的历史看,发达国家自由贸易政策的实施开始于英国。以1846年《谷物法》的废除为标志,英国进入了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时期。在英国看来,自由贸易政策更有利于本国出口自己的工业品,比较廉价地进口当时纺织工业所需要的棉花,以及可以降低工资水平的谷物。因此,自由贸易政策有利于发挥自己生产的工业制成品的比较优势,而放弃本国处于比较劣势的农产品和工业原材料的生产。当时的自由贸易政策给英国带来了明显的经济利益,根据英国学者的统计发现,与对外贸易有关部门的生产增长率高于英国经济的增长率,更高于与贸易无关部门的经济增长率。由此他们得出结论,对外贸易是英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正是由于对外贸易对英国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英国一直主张自由贸易。然而,随着英国经济逐步被美国、德国和法国超过,其自由贸易政策的使用范围也发生了变化。 (二)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 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大体可分为三种情况:发达国家早期的贸易保护政策、发达国家的新贸易保护政策和战略性贸易政策。 战略性贸易政策源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现实中,多数企业面临着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市场竞争变成了一场少数几家企业之间的“博弈”,谁能占领市场,谁就能获得超额利润。因此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不仅要着力于本国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和保护本国工业的成长与发展,还在于通过政府的干预措施,改变企业的战略行为,发展本国产品的出口,使本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获胜。 为了说明这一道理,经济学家经常用波音公司与空中客车公司作为例子。假定在飞机生产行业只有这两家公司,即该行业是寡头垄断,且这两家公司生产技术和能力相近,都有能力生产一种可坐500名乘客的大客机,而生产这种客机又具有规模经济。为了简化起见,假定两家企业只能做出是或否的决策:生产或不生产这种飞机。在市场需求有限的情况下,如果两家公司都生产,两家公司都会亏本。如果两家公司都不生产,虽然谁也不亏本,但谁也没有利润。只有一家生产而另一家不生产的情况下,生产的一家才会有足够的生产量而获

国际贸易-第3章 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

第三章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 3.1 国际贸易政策 3.2 关税措施 3.3 非关税措施 3.4 鼓励出口措施 2016-11-111

3.1 国际贸易政策 一、国际贸易政策的概念 二、国际贸易政策的主要类型 三、国际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过程 四、重商主义 五、自由贸易政策 六、保护贸易政策 2016-11-112

一、国际贸易政策的概念 ?国际贸易政策(International Trade Policy)是各国在一定时期内对进出口贸易进行管 理的原则、方针及措施的总称,受该国经济、政治、社会、对外总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是该国整个经济政策、对外政策的一 部分。 2016-11-113

二、国际贸易政策的主要类型 1.自由贸易政策 –即国家取消对进出口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 国进出口商的各种特权和优惠,使商品和服务 自由进出口,在国外市场上公平竞争。 2.保护贸易政策 –即国家采取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以保护本国 商品在本国市场上免受外国商品和服务的竞 争,并对本国出口商给予优惠和津贴,以鼓励 商品和服务出口。 2016-11-114

三、国际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过程?第一阶段是15~17世纪,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重商主义贸易政策; ?第二阶段是18~19世纪,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英国自由贸易政策,美德的保护贸易政策; ?第三阶段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盛行的超保护贸易政策; 2016-11-115

?第四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的贸易自由化政策; ?第五阶段是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开始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各国普遍实施的管理贸易政策。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美国等国开始实行战略贸易政策。 2016-11-116

第五章 国际贸易政策分析

第五章 国际贸易政策分析 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关税分析 一、关税概述 关税:政府对进口商所开征的一类税收。 征收关税的目的:一般是为了保护本国的国内市场,这类关税称为保护关税;也有是为 了增加财政收入, 这类关税称为财政关税 (一般是对本国并不生产的商品征收的 关税) 。 关税的类型:从价税、从量税、混合税等。 关税的影响:影响国内对进口商品的消费 影响与进口商品竞争的国内商品的生产 影响进口商品的国外厂商的生产 关税的特征:透明性、非歧视性、稳定性、防止寻 租 二、关税的衡量 1、关税的平均水平 一国对不同商品征收不同水平的关税,在讨论某一行业或某一国的关税水平时需要计算 关税的平均水平。计算方法有两种:加权平均和非加权平均关税率。 非加权平均关税率: 不考虑进口商品的相对比重,对所有进口商品的关税税率进行简单 算术平均。 加权平均关税率: 以每一种进口商品占总进口商品的比重为权数,对所有进口商品的关 税率进行加权平均。 注:(1)非加权平均关税率可能会高估或低估该国的进口关税平均水平 (2) 加权平均关税率有偏低的倾向 2、有效保护率(又称实际保护率) 关税的有效保护率是一个衡量国家关税税则为本国产业提供保护程度的指 标。 名义保护率是名义关税率 ,即对最终产品征收的关税税率,它是一国税则表上列明的税 率。名义税率并不总是等于实际的进口保护率。 实际保护率是有效关税税率 ,是指一国的整体保护措施使某一行业每单位产出增加值提 高的百分率, 即对附加值征收的关税税率。 任何一个行业中的企业, 既受到该行业最终产品 进口征收关税的影响, 也受到对其原材料或中间投入征收关税的影响; 因此, 分析对某种行 业的实际保护程度不仅要看该行业最终产品的名义关税税率, 还要了解这一行业的投入结构 及其对中间投入产品的保护程度。 有效保护率的计算公式: T e =( t l — Wt 2)/ ( 1— W ) T e 表示有效保护率 t 2表示中间投入品的名义关税率 T e = (V '-V)/V V '表示有关税或非关税壁垒保护下的单位产品增加值, V 表示自由贸易下的单位产品增加值 (1) 最终产品名义税率不变时,对进口原料征税越低,该名义税率的保护作用越大; (2) 如果用进口原料作加工出口,对原料征税,将降低产品竞争力(政策上因此需要出口 退税); (3) 发达国家一般对进口原材料征收较低的关税,因而对最终产品的实际保护率要更高。 三、小国进口关税的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分析 小国的含义: 从经济学来讲, 小国是对世界市场中的价格没有任何影响作用, 国家在单一产品的单一市场空间上只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而不是价格的制订者。 局部均衡:分析研究的是单个产品(或要素)市场。 一般均衡分析:将所有相互联系的各个市场看作一个整体加以研究。 1、小国进口关税的局部均衡分析 1、 2、 3、 4、 5、 t 1 表示最终产品的名义关税 w 表示最终产品中所使用的进口中间投入的比重 也即这种

第五章 国际贸易政策分析

第五章国际贸易政策分析 第一节国际贸易的关税分析 一、关税概述 1、关税:政府对进口商所开征的一类税收。 2、征收关税的目的:一般是为了保护本国的国内市场,这类关税称为保护关税;也有是为 了增加财政收入,这类关税称为财政关税(一般是对本国并不生产的商品征收的关税)。 3、关税的类型:从价税、从量税、混合税等。 4、关税的影响:影响国内对进口商品的消费 影响与进口商品竞争的国内商品的生产 影响进口商品的国外厂商的生产 5、关税的特征:透明性、非歧视性、稳定性、防止寻租 二、关税的衡量 1、关税的平均水平 一国对不同商品征收不同水平的关税,在讨论某一行业或某一国的关税水平时需要计算关税的平均水平。计算方法有两种:加权平均和非加权平均关税率。 非加权平均关税率:不考虑进口商品的相对比重,对所有进口商品的关税税率进行简单算术平均。 加权平均关税率:以每一种进口商品占总进口商品的比重为权数,对所有进口商品的关税率进行加权平均。 注:(1)非加权平均关税率可能会高估或低估该国的进口关税平均水平 (2)加权平均关税率有偏低的倾向 2、有效保护率(又称实际保护率) 关税的有效保护率是一个衡量国家关税税则为本国产业提供保护程度的指标。 名义保护率是名义关税率,即对最终产品征收的关税税率,它是一国税则表上列明的税率。名义税率并不总是等于实际的进口保护率。 实际保护率是有效关税税率,是指一国的整体保护措施使某一行业每单位产出增加值提高的百分率,即对附加值征收的关税税率。任何一个行业中的企业,既受到该行业最终产品进口征收关税的影响,也受到对其原材料或中间投入征收关税的影响;因此,分析对某种行业的实际保护程度不仅要看该行业最终产品的名义关税税率,还要了解这一行业的投入结构及其对中间投入产品的保护程度。 有效保护率的计算公式: T e=(t1-wt2)/(1-w) T e表示有效保护率t1表示最终产品的名义关税 t2表示中间投入品的名义关税率w表示最终产品中所使用的进口中间投入的比重T e=(V’-V)/V V’表示有关税或非关税壁垒保护下的单位产品增加值,V表示自由贸易下的单位产品增加值(1)最终产品名义税率不变时,对进口原料征税越低,该名义税率的保护作用越大;(2)如果用进口原料作加工出口,对原料征税,将降低产品竞争力(政策上因此需要出口退税); (3)发达国家一般对进口原材料征收较低的关税,因而对最终产品的实际保护率要更高。 三、小国进口关税的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分析 小国的含义:从经济学来讲,小国是对世界市场中的价格没有任何影响作用,也即这种

国际贸易知识题及答案解析

第一章国际贸易概述 一、单选题 1、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是() A 、李嘉图B、赫克歇尔C、里昂惕夫D、亚当.斯密 2、从世界范围看,世界各国之间货物与服务交换的活动称为() A、国际贸易 B、对外贸易 C、多国贸易 D、双边贸易 3、联合国编制和发表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额的资料以() A、欧元表示 B、美元表示 C、本国货币表示 D、日元表示 4、各国在进行货物贸易统计时对于出口额的资料以() A、FOB计价 B 、CIF计价C、CFR计价D、EXW计价 5、某年世界出口贸易额为1.6万亿美元,进口贸易额为1.7万亿美元,该年国际贸易额为() A、3.3万亿美元 B、1.6万亿美元 C、1.7万亿美元 D、1.5万亿美元 6、真正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对外贸易实际规模的指标是() A、对外贸易量 B、对外贸易额 C 、对外贸易依存度D、对外贸易值 7、以货物通过国境为标准统计进出口的是() A、无形商品贸易 B、过境贸易 C、总贸易体系 D、国境贸易 8、在专门贸易体系中,作为进出口统计标准的是() A、海关结关 B 、货物通过国境C、交纳税费D、订立合同 9、我国出口一批货物给香港某公司,该香港公司又将这批货物转卖给美国某公司,这个贸易 现象对香港而言称为() A、间接进口 B、间接出口 C、转口贸易 D、易货贸易 10、当一国的出口额大于其进口额时,称为() A、国际收支逆差 B、国际收支顺差 C、对外贸易逆差 D、对外贸易顺差

11、2003年,美国的进出口额为2万亿美元,GDP为10万亿美元,因此,美国当年的对 外贸易系数约为() A、2% B、4% C、10% D 、20% 第二章国际贸易的利益 一、单选题 1、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 A、社会生产力 B、上层建筑 C、资本流动 D、自然条件 2、最初的国际分工形式是()。 A 、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分工 B 、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分工 C 、宗主国与殖民地间的分工 D 、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分工 3、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是()。 A、11—12 世纪 B、14—15世纪 C、16—18 世纪 D、18—19 世纪 4、社会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为()。 A 、生产力增长B、经济增长C、信息的丰富D、生产水平的地位 5、决定各国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是()。 A、自然条件 B、市场规模 C、社会制度 D、生产力水平 6、在国际分工发展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是()。 A、自由竞争 B、垄断 C、合作互助 D、自由贸易 7、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是在() A、一战后 B、20世纪初 C、二战后 D、19世纪中叶 8、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处于主导地位的是()。 A、工业国与工业国的分工 B、工业国与农业国的分工 C、农业国与农业国的分工 D、工业国与矿业国的分工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特别是以劳动力成本优势为依托的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从长远看,特别是这次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衰退,影响到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增长,出现了很多现实问题。如贸易结构存在严重倾斜,在高、中、低产品贸易层次中没有形成合理、均衡的结构,与主要贸易国的贸易摩擦加剧,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等。如何在新形势下继续保持我国对外贸易的国际地位,对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引导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国际贸易政策理论与现实 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是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交替发展的历史。一国不同时期采用的贸易政策,往往取决于其经济发展水平和所处的国际经济环境和政府的政策目标:当一个国家经济稳定增长,贸易交换的商品具有比较优势,并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时,就会倡导自由贸易政策;而当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分工地位及其利益与工业化发展之间出现矛盾时,必然转向保护贸易。 自由贸易政策主要基于传统的比较利益理论,并随着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供求关系的不断深化发展和层次上的变化而产生了新的理论基础。如从需求角度解释贸易发生的重叠需求理论,从供给角度的规模经济、差异产品和不完全竞争来阐述的国际贸易新理论等。而保护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首先取决于政府要保护的目的,其理论基础包括早期的重商主义、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凯恩斯的超贸易保护观点,以及在新的市场竞争条件下的战略性贸易保护理论等。其次,根据政策目标选择适当的政策措施。由于全球贸易自由化发展的趋势,特别是世界贸易组织(WTO)框架下对各国实施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明显抑制作用,当前新的贸易政策措施层出不穷,并成为实现政府政策目标的工具。最后,这些政策措施实施的效果是否达到了政府的政策目标,从而成为继续或将来实施的依据。 我国改革开放至今,对外贸易经历了由国家统一经营、国家管理经营到放开经营的过程,贸易开放程度和自由化程度在以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推动下不断深化,但是,国际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主义却在自由化进程中更加激烈。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和地位的提升,一方面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拉动了经济的总需求;另一方面与我国主要贸易对象——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也凸显出来,而这一变化是与我国改革开放后不同阶段的发展水平和采取的政策调整分不开的。在我国工业化过程尚未完成之时,因贸易的迅速增长而引起的贸易冲突加剧,势必影响到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因此,当前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必须注意保留贸易平衡政策运用的空间。 二、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阶段发展及其效果评析 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离不开我国改革开放总体经济发展的背景,同时又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与外贸体制改革的进程息息相关。 (一)国家统制下的开放型贸易保护政策 改革开放初期到90年代初,我国在沿袭建国后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同时,提出了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主要采取的是“奖出限Jk"的政策,这与当时我国经济发展基础和对外开放面临的外部环境是相适应的,也符合国际贸易幼稚产业保护理论以及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发展的“中心一外围”理论的观点。实施促进国内工业发展的贸易保护政策措施主要是关税,以及进口许可证、外汇管制、商品分类经营和国营贸易等较严格的、传统的贸易措施。伴随着我国外贸体制实践中的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下放部分外贸经营权、开展工贸结合、取消

第五章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演变

第五章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演变 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自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绝对成本论 战略性贸易政策 GATT WTO 二、简答题 1.简述二战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 2.简述H-O理论的主要内容。 3.GATT关于贸易的国际规则的四条基本原则是什么? 三、论述题 1.何谓自由贸易政策?其理论依据有哪些? 2.试述GATT的积极作用与局限性。 四、思考题 1.WTO面临哪些挑战?其前景如何?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自由贸易政策——国家对进出口贸易活动一般不进行干预,减免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让商品和服务等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 保护贸易政策——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干预对外贸易,通过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限制外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口,以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国外商品的竞争;同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惠或补贴,鼓励扩大出口,以提高本国商品和服务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绝对成本论——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一书中,批判了重商主义,创立了自由放任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方面,他提出了绝对成本论,亦称绝对利益论或绝对优势论。斯密认为,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可以使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绝对低于别国,因而在该产品的生产和交换上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各国按照各自的有利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从而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并使各国从贸易中获利。 战略性贸易政策——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可以凭借生产补贴、出口补贴或保护国内市场等政策手段,扶持本国战略性工业的成长,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谋取规模经济之类的额外收益,并借机夺取他国市场份额和工业利润。 GATT——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 and Trade, GATT),简称关贸总协定或总协定,是在美国的策动下由23个国家于1947年10月30日在日内瓦签订并于1948年正式生效的关于调整缔约国对外贸易政策和国际贸易关系方面的相互权利、义务的国际多边协定。 WTO——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简称世贸组织。它是根据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达成的《建立世纪贸易组织协定》于1995年1月1日建立,取代原关贸总协定,并按照乌拉圭回合多边谈判达成的最后文件所形成的一整套协定和协议的条款作为国际法律规则,对各成员国之间经济贸易关系的权利和义务进行监督、管理和履行的正式国际经济组织。 二、简答题 1.战前,国际贸易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一直较高,1938年初级产品比重达到59.2%,工业制成品占40.8%。这主要是由于发达国家为满足制造业和人们的生活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原料、燃料和食品等造成的。战后,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相应地发生重大变化,其趋势是初级产品比重下降,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从1953年起,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开始超过初级产品所占比重。造成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不可再生的原材料的节约,并发明了以廉价原材料合成的复合材料,从而减少了资源缺乏的国家对进口原材料的依赖。(2)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带来了制成品贸易的增加。(3)伴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各国消费中食品、低附加价值品所占的比重相对下降,耐用消费品等工业制成品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 2.要素禀赋理论(也称H-O理论)认为,一国应出口那些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生产要素的商品。换句话说,劳动力充裕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反之,资本充裕的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大纲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32讲课学时:32 学分:2 适用对象:贸易经济 先修课程: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 说明本课程的性质以及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明确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在思想、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以及对后续课程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贸易经济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是贸易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国际贸易的一般理论、国际贸易政策措施发展状况及基础类操作知识,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从事贸易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基础实操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政策分析现实问题,并掌握对外贸易业务流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工作能力。 目标1:掌握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和政策,对国际贸易现实情况做出理性判断和分析; 目标2:掌握国际货物买卖的基本法律知识、国际贸易惯例和贸易规则,并具备进出口业务的初步操作知识。 本课程是对外贸易向导课程,后续可继续选修相关的国际商法、国际结算、报关实务等课程。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本课程教学内容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措施,对于国

际贸易的相关理论进行一般梳理,选讲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精讲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细讲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第二部分国际贸易实务,粗讲进出口交易一般程序,重点精讲国际贸易术语、国际贸易交易条件、对外贸易合同条款等具体交易内容。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部分主要从现实问题和具体案例入手,运用课程相关理论和法律惯例进行分析,便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以课堂理论教学方式教学为主,教学采用案例教学,结合课堂讨论巩固所学知识。教学过程应注意理论部分和实践环节的衔接。要求学生课下关注国际形势和国际贸易动态,对于现实问题进行理论分析,结合课程内容准备课上讨论。国际贸易实务部分,学生没有前期的积累,有大量的内容需要记忆,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对所讲的知识充分的复习,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本课程是理论结合实践的课程,能够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实际工作的程序并掌握具体工作的流程,有助于学生毕业后更快的适应实际工作。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

对外贸易政策有自由与保护之分,纵观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历史,基本上都经历了由保护到自由再到保护的过程。中国外贸政策的发展演变过程也始自保护贸易政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存在不同的特点,理论依据也在不断地更新,具体的贸易措施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对外贸易的国别和区域政策开始逐渐得到重视。 一、建国后改革开放之前的国家统制型的封闭式保护贸易政策(1949-1978年) 1949年9月通过的政协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是“实行对外贸易的管制,并采用保护贸易政策”,明确指出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保护倾向。同时,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封锁和禁运政策,使得自力更生和自给自足成为中国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选择了在资金短缺的经济中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使对外贸易成为调剂余缺的手段,对外贸易政策的目标就是换取进口必要机器设备所必须的外汇,基本上忽略了对外贸易的效率原则。 在这个阶段,中国执行的是国家统制型的封闭式保护贸易政策。具体而言,在对外贸易体制上建立了传统的“高度集中、独家经营、政企合一”的形式,完全由政府来取代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在政府的对外贸易管理手段上,基本以行政计划为主,主要靠计划和数量限制来直接干预进出口,不参与世界性的贸易组织,很少进行双边经济贸易合作(除了早期与苏东国家之间的经济来往);同时对外贸易的目的主要是创汇,为满足必须的进口对外汇的需求,而采取人民币币值高估以及外汇管制的汇率政策(从中国对外贸易的数据来分析,人民币币值高估实际上鼓励了进口,抑制了出口,导致建国后20年中出现进口赢利,出口亏损的局面)。 在对外贸易战略方面,中国此时基本上采取的是“进口替代”战略。在1960年之前选择的进口替代行业基本上是重工业,这与中国当时的工业化战略是相辅相成的,随后才开始有计划地引进部分基础工业。但是,与拉美国家的经历相同,完全的进口替代政策也导致国际收支状况日益恶化,外汇收不抵支;引进的技术和设备消化吸收不良;企业缺乏发展的动力,即使是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一段时间后,又成为落后。 在此阶段,政府也采取进行进出口管制、征收关税、海关监管和商品检验等具体的贸易措施。制订关税政策的目的是“保护国家生产”和增加财政收入,保护国家生产就是用较高的关税税率加重进口商品的成本,以保护中国已有一定基础的手工业和轻工业产品以及其它新兴工业产品的正常生产和发展,不致遭受外来商品的竞争。 二、改革开放后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下的国家统制型的开放式保护贸易政策(1978-1992年)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指导思想。由于经济体制从严格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商品经济体制,使得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开始变化。这一阶段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标志有两个,一是1982年1月党中央书记处会议,它为对外经济工作确定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二是1986年“七五”计划的公开发表,为对外贸易战略设计了明确的蓝图。此外,中国在1986年7月正式向关贸总协定(GATT)递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制度备忘录》,提请恢复中国在GATT的创始缔约国地位。 根据外贸体制改革的力度,可以把这一阶段区分为1978-1987年、1988-1992年两个时期。前一时期是改革初期,对外贸易体制改革主要体现在下放对外贸易经营权,开始工贸结合的试点,简化对外贸易计划的内容,并实行出口承包经营责任制度。后一时期的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重点则体现在外汇管制制度的放宽、出口退税政策的实行、进出口协调服务机制的建立、开始鼓励发展加工贸易。 对外贸易政策着重体现在奖出限入的政策上:(1)采取出口导向战略,鼓励和扶持出口型的产业,并进口相应的技术设备,实施物资分配、税收和利率等优惠,组建出口生产体系;实行外汇留成和复汇率制度;限制外资企业商品的内销;开始实行出口退税制度;建立进出口协调服务机制等一系列措施。(2)实施较严格的传统进口限制措施,通过关税、进口许可证、外汇管制、进口商品分类经营管理、国营贸易等措施实施进口限制。(3)鼓励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鼓励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和引进先进技术。

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

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 一.名词解释 1 .关税 2 .进口税 3 .出口税 4 .普遍优惠制 5 .非关税壁垒 6 .鼓励出口措施 7 .出口管制 二.单项选择题 1 .关税的税收主体是()。 A .本国进出口商 B .进口货物 C .出口货物 D .外国进出口商 2 .美国对羽毛制品的进口税,普通税率为60 % ,最惠国税率为4 . 7 % ,这种税是( ) A .从量税B .从价税G 混合税D .选择税 3 .日本对手表(每只价格在6 000 日元以下)的进口,征收15 %的关税,加征15 。日元。这种税是() A .混合税 B .从价税c .选择税D .从量税 4 .日本对坯布的进口,协定税率为7 . 5 %或每平方米2 . 6 日元,征税时选择其税额高的一种征收。这种税是() A .选择税 B .混合税 C .从价税 D .从量税 5 .欧盟向参加洛美协定的非洲、加勒比、太平洋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单方面提供( ) A .普惠税 B .最惠国待遇税 C 特惠税 D .差价税 6 . 1971 年8 月15 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对外国商品的进口除一律征收一般关税以外,再加征10 %的进口关税。这种加征的额外关税称为()。 A .特惠税 B .进口附加税 C .普惠税 D .最惠国待遇税 7 .发达国家承诺对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输人的商品普遍给予关税优惠的待遇,这称为()。A .特惠税B .差价税C .普惠税D .最惠国待遇税

8 .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商品进口数量或金额规定一个最高额数,超过者便不准进口,这称为()。 A .绝对配额 B .全球关税配额 C .国别关税配额 D .关税配额 9 . “自动”出口配额制是一种()。 A .鼓励进口手段 B .限制进口手段 C .鼓励出口手段 D .自愿限制进口手段 10 .进口国家规定某些商品必须事先领取许可证后方能进口的一种制度称为( )。 A .进口配额制 B .进口许可证制 C .外汇管制’ D .歧视性政府采购 11.原联邦德国禁止在国内使用车门从前往后开的汽车,这种汽车正是意大利菲亚特500 型汽车的式样,这种措施称为()。 A .苛刻的技术标准B卫生检疫标准C安全标准D .包装标签规定 12 .日本对茶叶农药残留量规定不超过百万分之零点二至百万分之零点五,这种规定称为()。 A .技术标准 B .卫生检疫规定方,c .安全规定 D .包装标签规定 13 .法国曾对引擎为5 匹马力的汽车每年征收养路税12 . 15 美元,对于引擎为16 匹马力的汽车每年征收养路税高达30 美元,而当时法国生产最大型汽车为12 匹马力,这一措施称为() A .歧视性政府采购 B .歧视性国内税 C .专断的海关估价 D .最低限价 1 4 .出口方银行向本国出口商提供的贷款称为()。

第六章国际贸易政策分析

132887816.doc 第六章国际贸易政策分析 第一节国际贸易的关税分析、关税的基本概念 关税:是进出口商品在经过一个国家的关境时,由海关代表国家向进出口商征收的一种税 赋。 财政关税:为了取得财政收入而征收的。保护关税:为了保护本国的国内市场而征收。 1、关税的类型.从价税:按进口货物的价值征收一定百分比的 税赋。从量税:对进口货物每个单位量征收定量的税赋。复合税:从价税和从量税两种方法的混合使用。具有针对性的惩罚性关税。 “禁止性关税” :关税征收比率高到使商品无法进口的程度时 的关税。 2、关税的特征 (1)透明性; (2)非歧视性; (3)稳定性; (4)市场功能性; (5)防止寻租; (6)保证国家利益 3、关税减让 (1)“产品对产品”方式 (2)线性程序 所有工业国的非农业产品都从削减50%的起点开价。 (3)综合方式

、小国进口关税的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分析 自由贸易条件下福利变化分析: 贸易前 :消费者剩余为 PP e E ;生产 者剩余为 OP e E ; 贸易后 :消费者剩余为 PP w E ,消费 者剩余增长 P e P w EE (即 1+2+3);生产者 剩余为 OP w E 。 消费者剩余增加的部分中, 其中: 面积 1 部分是从生产者剩余转移过来的;面积 2 部分是消费者从过去国内高价消费转向进 口低价消费而来; 面积 3 部分是在进口低价 条件下新消费者进入消费而产生的新福利。 面积 2 部分+面积 3 部分是自由贸易的净福利。 1、 小国进口关税局部均衡的图形分析 小 国:该国在市场中只是既定价格的被动 接受者, 而非价格的决定者, 即它对于国际贸 易市场中的价格事实上没有多大影响。 Q 1Q 2 为不存在关税时的进口量; Q 3Q 4 为存在关税时的进口量。 2、小国进口关税的几种经济效应与福利 分析 关税的各种经济效应为: 1)保护效应:其数量为图中的 Q 1Q 3 。是在关税保 护下国内生产的增长,也叫进口替代 效益或生产效应,即以国内生产替代的那部分进口商品。 效应的大小取决于生产产品的供给弹性的大小,供给弹性大则效应大,反之则小。 (2)消费效应:在图中其数量为 Q 2Q 4 ,由于价格上升造成需求下降,人们消费水平收缩, 从而消失的部分消费。 效应的大小取决于需求弹性的大小,需求弹性大则效应大,反之则小。 ( 3)贸易效应: 保护、 消费效应之和, 即替代进口的部分加上消费减少造成的进口的下 Q Q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