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高中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一、高中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我正在哪里”的文学观照

①“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三个经典的哲学命题始终萦绕在世人的脑海中,引发阵阵沉思。其实,在这三个命题之中,还蕴含着另外一个命题,那就是“我正在哪里”。“我从哪里来”,是要理清自己的来路,寻根溯源;“我要到哪里去”,是对未来走向的一种前瞻性思考,展望自己的去路;“我是谁”试图解决“我”的本质性意义,是人向内用力,对自身进行拷问。而“我正在哪里”,是从外部的角度,让人确立自己的坐标和支点,对所处的时代、时空进行精准的定位,摸清楚自己所处的外在环境,对人自身进行更为透彻的审视。在某种意义上说,文艺领域提倡现实题材创作,就是期待作家艺术家围绕“我正在哪里”的命题进行艺术化的回答与阐释。

②书写过往,一头扎进历史的故纸堆,有时看来是一件颇为快意的事,因为路径可能是现成的,可以轻松上路,再运用好一些刚面世的新资料和现代化的新思维、新手段,总是能留下一些新的发现或者新的思考,区别在于多与少、深与浅。

③书写未来,天马行空的想象是一种无羁绊的放纵,竭尽全力地搅动自己的脑容量,去对世界进行私人化、个性化的观察与开拓,只要无限地忠诚于自己大体上可行了。尽管“未来已来”,但更远的未来还在路上,还是可能歇口气的。

④而书写现在,却是一件棘手的事。大家都在场,都身处其中,绝对的“零距离”,稍有偏差和不符,就容易冠之“不真实”“太离谱”的罪状。好不容易把事情梳理得纹路清晰,但发展中的事实陡然拐弯,有了新的轨道,于是一切努力可能会显得有些陈旧,甚至有可能成为一个笑话。

⑤“我正在哪里”的现实题材创作是难的。现实生活的话语方式、言说姿态已经发生了截然不同以往的变化,再一味搬弄那一套“老古董”,纯属无效劳动,甚至成为反面教材。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偃旗息鼓、败下阵来,作家艺术家必须要有切实的行动,要有专业的敏感,而走走过场,无异于隔靴搔痒,难有真收获、大收成。直面现实,直面人生,直面时代,是作家艺术家的使命,也是宿命。

⑥自然,现实题材创作不是对现实进行简单的搬运,而应该是一种创造,一种具有包容性的创造。孙犁说过:“为人生的艺术,不能完全排斥为艺术而艺术。你不为艺术而艺术,也就没有艺术,达不到为人生的目的。”现实题材创作不是单向的,而是复合的,要有大的气度和胸襟。同时,有必要明确的是,现实题材创作本身并不意味着“高级”,简单化地滑入“题材决定论”,以为只要是现实题材创作就有“豁免权”,就天然地“高人一等”。现实题材创作就是好的,这是一个伪命题,而以为篇幅长的、规模大的就好上加好,更不是一种好风气。文艺创作是有水准要求的,是有自身发展规律的,是有一套完备的价值评判体系的。任何文艺作品,都要经过这套评判体系的衡量,才能得出真正的斤两。

(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正在哪里”蕴含于三个经典的哲学命题之中,更强调从外部环境着手,确定自己在时空中的位置,从而透彻地审视人自身的问题。

B. “书写过往”强调翻出新意,“书写未来”强调个体发挥,而“书写现在”则具有不可预测性,一味原样照搬,极有可能产生无效劳动。

C. “我正在哪里”的现实题材创作是一件棘手的事情,因为现实生活随时在发生变化,创作者稍有偏差和不符,很容易被人冠以各种罪状。

D. 进行现实题材创作,是艺术家的使命,只要围绕“我正在哪里”进行艺术化的回答和阐释,艺术家们就一定能够创作出更多的传世精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①段通过与三个经典哲学命题的对比,指出“我正在哪里”命题的本质特征,引出现实题材创作要围绕这个命题来回答和阐释。

B. 第②、③段导出“书写过往”和“书写未来”两个概念,揭示其特点并加以完全否定,与下文“书写现在”的困难形成鲜明对比。

C. 第④、⑤段指出“书写现在”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并分析其产生的深层原因,提醒艺术家要直面现实,切实行动,完成使命。

D. 第⑥段进一步论证现实题材创作应该是一种包容性的创造,要符合文艺创作自身的发展规律,要经得起其价值评判体系的衡量。

(3)进行现实题材创作要注意哪些方面?请简述。

【答案】(1)D

(2)B

(3)①创作要直面现实中的变化,有切实的行动和专业的敏感。②创作要是一种具有包容性的创造(或现实题材创作要有大的气度和胸襟)。③创作要禁得起价值评判体系的衡量。

【解析】【分析】(1)D项,“只要围绕‘我正在哪里’进行艺术化的回答和阐释,艺术家们就一定能够创作出更多的传世精品”,根据原文“简单化地滑入‘题材决定论’,以为只要是现实题材创作就有‘豁免权’,就天然地‘高人一等’”可知表述过于绝对。故选D。

(2)B项,“揭示其特点并加以完全否定”曲解文意、表述绝对,根据原文“总是能留下一些新的发现或者新的思考,区别在于多与少、深与浅”“只要无限地忠诚于自己大体上可行了”可知并没有完全否定。故选B。

(3)第①段指出“我正在哪里”的命题,②③段导出“书写过往”和“书写未来”两个概念,揭示其特点并加以完全否定。④⑤段指出“书写现在”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并分析其产生的深层原因,提醒艺术家要直面现实,切实行动,完成使命。⑥段以“同时”为界,现实题材创作不是单向的,而是复合的,要有大的气度和胸襟。文艺创作是有水准要求的,是有自身发展规律的,是有一套完备的价值评判体系的。即可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⑴D;⑵B;

⑶①创作要直面现实中的变化,有切实的行动和专业的敏感。②创作要是一种具有包容性的创造(或现实题材创作要有大的气度和胸襟)。③创作要禁得起价值评判体系的衡量。

【点评】(1)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俄新社近日的文章称赞中国扶贫成效显著。文章说,中国在脱贫方面创造了世界纪录,近30年来,那里有7亿人摆脱了贫困。中国已经设定目标,在4年内把处在国家贫困线以下的人数变成“0"。文章指出,消除贫困与社会制度问题的关系由来已久。就目前来看,“市场看不见的手”在解决这个问题上不仅看不见,甚至常常是无力的。而中国证明,成绩需要实实在在地干出来,而且要因地制宜,多方入手——改善教育(吸引教师去最贫困的地方支教)、提供信息、给乡村贫困民众送去更多高产的种子和牲畜。

美国《财富》杂志和石英财经网都报道了中国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一些乡镇村庄,作为中国政府精准扶贫工作的一部分,利用电商热潮实现脱贫的故事。报道也指出,有的偏远地区的贫困村碍于基础设施薄弱,不易通过电商脱贫。

津巴布韦《先驱报》在《扶贫:来自中国的经验>一文中说,非洲国家正深陷贫困泥潭,而中国有可供学习的扶贫经验,中国非同寻常的扶贫战略被盛赞为全世界最佳范例之一,它向全世界表明,只要齐心协力,任何国家都能成功扶贫。

(摘编自刘仲华、骆青、杜一菲、颜欢、徐伟《外媒关注中国精准扶贫:取得了难以置

信的成果》,《人民日报》2017年3月16日)材料二

材料三

推进乡村振兴,关键靠人才。依靠人才振兴,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要进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振兴依然是难点。如果缺乏有效的发展机会和平台,特别是产业发展机会和平台,人才往往很难留得住。即使能够留得住,也很难保证不会因为缺少发挥作用的机会而被浪费甚至荒废。当然,乡村振兴是全面振兴,对人才

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合理的人才结构也应是动态调整的。产业振兴方面的人才需要产业发展的机会和平台,又会为进一步推进产业振兴提供支撑。文化振兴方面的人才,需要推进乡村文化发展方面的机会和平台,也会为推进文化振兴提供支撑。其他方面与此类似,实际上形成乡村振兴与人才振兴的互动过程。至于推进乡村振兴紧缺的复合型人才和领军型人才,更需要在“建功立业”的舞台上成长和磨练。在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过程中,如何通过创新体制机制,营造

良好的用人环境或人才成长生态,吸引适宜的城市人才到农村创新创业?如何将引进外来人才与开发利用本土人才结合起来,发挥外来人才对本土人才成长的引领带动作用,规避之前许多地区出现的“引来了女婿”“气跑了儿子”或“荒废了儿子”等现象,也需要统筹谋划。据此可进一步看出,注重推进乡村振兴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重要和必要的。 (摘编自姜长云《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要义和规划精髓》,《东岳论丛》2018年

10月)材料四

从范畴逻辑上看,精准扶贫解决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乡村振兴解决相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战略在对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的深刻把握上,消除城乡发展之间的鸿沟,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共富共赢。按照既定的工作部署,到2020年,中国将实现现行标准(2010年不变价2300元)下农村人口的全部脱贫,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人民温饱有了充分保障。然而,只要社会存在收入差距,就会存在一部分人的收入低于当地平均数。近几年,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在绝对贫困现象消除后,相对贫困问题将更加凸显,农村人口成为相对贫困的主要群体。

从时间逻辑上看,要立足2020年和2050年这两个时间节点,在全面脱贫基础上实现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都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确定的国家战略。前者立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者着眼于到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按照时间节点,在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奔小康的基础上,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全面实现。

(摘编自章文光《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如何有效衔接》,《人民论坛》2019年2月

上)(1)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在脱贫方面创造了世界纪录,改善教育、提供信息是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重要举措。

B. 精准扶贫的成功不只能让中国社会全面实现小康,还可为世界消除贫困提供可资借鉴的典型范例。

C. 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农村贫困人口规模逐年降低,其中2000年到2005年降幅明显。

D. 乡村振兴需要通过人才振兴实现,有稳定一致的人才结构可以满足乡村对各种各样人才的需求。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外媒对我国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报道既谈了扶贫的制度优势、技术利用和显著成果,也

指出了问题。

B. 我国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97.5%降到2017年3.1%,贫困发生率与贫困人口规模的变化趋势一致。

C. 乡村振兴战略消除了城乡发展之间的财富鸿沟,就能解决突出的相对贫困问题,实现共同富裕。

D. 乡村振兴战略是系统性工程,不仅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要在文化等方面得到整体提升。

(3)为什么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D

(2)C

(3)①我国社会制度的有效保障,国家战略制定和工作部署清晰明确;②富有实干精神,因地制宜,多方人手;③依靠人才推进乡村振兴。

【解析】【分析】(1)选项D,“有稳定一致的人才结构可以满足乡村对各种各样人才的需求”理解有误。原文表达的是“合理的人才结构也应是动态调整的”。故选D。

(2)选项C,“乡村振兴战略消除了城乡发展之间的财富鸿沟,就能解决突出的相对贫困问题”说法有误。根据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城乡之间发展的鸿沟,不仅仅指财富,还指生态宜居、文化发展等方面。故选C。

(3)仔细阅读文章,可以从文章中筛选出“中国证明,成绩需要实实在在地干出来,而且要因地制宜,多方入手——改善教育(吸引教师去最贫困的地方支教)、提供信息、给乡村贫困民众送去更多高产的种子和牲畜”“中国非同寻常的扶贫战略被盛赞为全世界最佳范例之一,它向全世界表明,只要齐心协力,任何国家都能成功扶贫”“推进乡村振兴,关键靠人才。依靠人才振兴,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要进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振兴依然是难点”“良好的用人环境或人才成长生态,吸引适宜的城市人才到农村创新创业,如何将引进外来人才与开发利用本土人才结合起来,发挥外来人才对本土人才成长的引领带动作用”“乡村振兴解决相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战略在对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的深刻把握上,消除城乡发展之间的鸿沟,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共富共赢。按照既定的工作部署,到2020年,中国将实现现行标准(2010年不变价2300元)下农村人口的全部脱贫,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人民温饱有了充分保障”“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都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确定的国家战略。前者立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者着眼于到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在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奔小康的基础上,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全面实现”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概括为什么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故答案为:⑴D;⑵C;

⑶①我国社会制度的有效保障,国家战略制定和工作部署清晰明确;②富有实干精神,因地制宜,多方人手;③依靠人才推进乡村振兴。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做题前要通读材料,读懂材料内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充分理解。然后将选项内容

和原文逐一比照分析。

(2)本题综合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3)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进行概括。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戏剧和小说一样,在当代人的探索和实验中,出现过淡化情节、不要故事的倾向,但在外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似乎很难找到没有故事和情节的伟大小说或经典戏剧。英国小说家佛斯特曾强调“小说是说故事”。王国维曾断言:“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高尔基说:“对戏剧的基本要求是:戏剧应该是现实的、有情节的、充满着行动的。”小说、戏剧同为叙述艺术,都是讲故事的艺术。戏剧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在舞台上面对观众表演故事。小说和戏剧的不同在于,小说是讲故事,戏剧是演故事。而戏剧对于剧作家而言,还是讲故事,只是和小说家讲述的方式不同而已。因此,当代剧作家沈虹光坚持:“戏剧需要讲故事。”中外戏剧史上的经典戏剧所讲述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俄狄浦斯王》《哈姆莱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窦娥冤》《赵氏孤儿》《梁山伯与祝英台》《暗恋桃花源》……无不情节精彩,故事感人。

《雷雨》的经典首先就体现在它戏剧故事的经典性上,虽然仅有精彩的故事情节并不足以使一出戏剧成为一部经典,但精彩的故事情节却是一部伟大的戏剧不可缺少的要素,是其成功的基础和具有顽强舞台生命力的前提。

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第一次对悲剧进行理论阐释和总结时,曾把情节列为悲剧艺术的“六个成分”的首位,指出“情节乃悲剧的基础,又似悲剧的灵魂。”亚里士多德是在考察了古希腊戏剧创作实践的基础上作出这样的判断的。他举例说:“情节的安排,务求人们只听故事的发展,不必看表演,也能因那些事情的结果而惊心动魄,发生怜悯之情;任何人听见《俄狄浦斯王》的情节,都会这样受感动。”亚里士多德谈的是悲剧,但适合于不同体裁的戏剧,如喜剧和正剧。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以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重点讨论的“情节”指的是经过布局安排的故事情节,实际包含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戏剧故事和戏剧结构。

故事情节之于戏剧之所以重要,原因之一,是故事情节乃是剧作家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深入思考、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进而呈现于戏剧中的现实的或历史的人物状态。戏剧是生活的反映,戏剧中的故事情节就是生活的缩影、人生的写照。精妙的戏剧故事往往具有原创性,改编自历史或民间传说的戏剧经典往往能脱胎换骨、推陈出新,其故事情节能体现出创作者新的思考和发现,显示出创作者的智慧。原因之二,故事情节是作为叙事艺术的戏剧得以立于舞台之上的基本骨架,没有精彩故事情节的戏剧犹如身体羸弱的病人,既不能以健康的形象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也不能有饱满旺盛的生命活力。原因之

三,故事情节既是剧作家反映生活、思考人生、拷问人性、探寻心灵的载体,更是戏剧吸引观众走进剧场、进而拨动观众的心弦,使之感动、沉思、悲伤、喜悦、激动、奋进的媒介。一出没有精彩故事情节的戏剧既难以集中再现人生的多变与精彩、人性的微妙与复杂,也难以将观众吸引进剧场并让观众在剧场屏息静气观赏至剧终。

(选自《兰州大学学报》2016 年 03 期)(1)下列关于“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当代人在戏剧和小说的创作过程中,进行过淡化情节、不要故事的探索和实验,但这不符合文学史和戏剧史的基本规律。

B. 小说和戏剧都是讲故事的艺术,离不开情节,中外戏剧史上的经典作品,每一部都达到了情节精彩、故事感人的程度。

C. 亚里士多德说“情节乃悲剧的基础,又似悲剧的灵魂”,把情节安排在悲剧艺术“六个成分”的首位,这表明了情节的重要性。

D. 《诗学》用了不短的篇幅讨论“情节”并得出一些结论,虽然其讨论的对象是悲剧,但其结论的适用性却不局限于悲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一段列举了大量的实例来论证“戏剧也需要讲故事”的观点。

B. 文章列举《雷雨》的例子来说明一部戏剧之所以称为经典,精彩的故事情节是前提。

C. 文章第四段侧重说理,深入分析了故事情节之于戏剧之所以重要的原因。

D. 文章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等多种方法,论证严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故事情节在经过布局安排之后,能够包含我们今天所说的戏剧故事和戏剧结构,这是今人研究《诗学》所得出的结论。

B. 故事情节是剧作家在戏剧中所呈现的现实的或历史的人生状态,蕴含着剧作家的思考和发现,折射着他们的创作智慧。

C. 故事情节对戏剧这一舞台艺术来说,具有基本骨架的重要意义,否则将难以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也会缺乏生命活力。

D. 故事情节是一种载体的媒介,剧作家借助它反映生活、思考人生、拷问人性、探寻心灵,观众则被它引发多种情感体验。

【答案】(1)B

(2)D

(3)C

【解析】【分析】(1)B项“中外戏剧史上的经典作品,每一部都达到了情节精彩、故事感人的程度”扩大范围,原文是“中外戏剧史上的经典戏剧所讲述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俄狄浦斯王》《哈姆莱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窦娥冤》《赵氏孤儿》《梁山伯与祝英台》《暗恋桃花源》……无不情节精彩,故事感人”,仅仅局限于所列举的这些作品。(2)D项文中没有运用“对比论证”。

(3)C项“否则将难以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也会缺乏生命活力”错,根据原文,能起到这样作用的是“精彩故事情节”,而非“故事情节”,选项偷换概念,扩大范围。

故答案为:⑴B;⑵D;⑶C;

【点评】(1)此题考查把握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论述类文本阅读在概念题型上往往有这样几点设题:部分与整体、夸大与缩小、因果颠倒或强加因果、尚未发生和已经发生、可能和必然、答非所问或张冠李戴、颠倒是非等。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以及文章结构、论证思维的能力。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回答本题,先在文中分别找到备选项内容的对应语段,采用比对方法,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总体来看,近年来我国社会心态正变得越来越理智成熟、开放多元、积极主动,并且更加具有世界意识。但也不可否认,目前仍存在一些不良社会情绪。比如,自卑自馁情绪有之,“牢骚太盛”情绪有之,懈怠散漫情绪亦有之。这些社会心态虽不是主流,却会对社会发展和改革进程产生消极影响。如不及时修复,不仅会伤及个人幸福生活,还会影响整个社会心态,甚至会阻滞社会主义现代化脚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社会心态必须强起来。

社会心态是一段时间内社会成员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价值观的总和,属于社会意识范畴。一个国家的社会心态与其发展实际密切相关,是时代的“晴雨表”“风向标”;它同时会影响每个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甚至影响整个国家发展大局。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是个人、社会、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社会心理基础,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自成立以来,用短短几十年时间从“饥寒交迫”变为总体小康、从“一穷二白”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世界边缘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现在正阔步走在“强起来”的大路上。在这个“强起来”的新时代,应当有与之匹配的社会心态。

心态强起来应增强自尊自信。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尊自信的民族,自尊自信是中华民族精气神的集中体现。新时代,自尊自信源于深入了解“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它要求我们既不妄自菲薄,看到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和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拒绝照抄照搬别国发展模式;也不妄自尊大,拒绝其他文明优秀成果。只有清醒认识我国历史走向、准确定位我国历史方位,才能更加自尊自信。只有不断增强自尊自信,才能更加敢于正视自身不足、敢于承认别人长处,进而取长补短,更好迈向伟大复兴。

心态强起来应更加理性平和。理性平和就是冷静全面看待事物,不为不良情绪所左右;就是辩证客观分析问题,不偏激也不片面;就是实事求是解决问题,不扣帽子不打棍子。新时代,理性平和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要求我们清醒认识、坚定信心,深入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同时牢牢把握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变”;科学把握强国建设是“长期进行时”,积极应对“四大挑战”、克服“四种危险”。理性平和,才能拨云见日抓住本质,才能去蔽除障获得真知,从而不断超越自我、取得成功。

用未来的眼光看今天,用世界的眼光看中国,新时代,心态强起来才能更好服务于强国建设,才能更加专注奋发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当今一些不良社会情绪不是我国社会心态的主流,虽会伤及个人,但无碍整个国家的发展大局。

B. 一个国家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发展实际正相关。

C. 社会成员的情绪基调、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都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社会心态。

D. 与“强起来”的新时代匹配的社会心态需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专注奋发。尽管一些不(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通过对近年来我国社会心态总体状况的一分为二的分析,引出观点,针对性强。

B. 文章二三段按具体到一般的思路,阐述了社会心态和当代中国心态强起来的重要性。

C. 文章四五段论述了使心态强起来的两点意见,字里行间情理充盈,理性却不失自信。

D. 文章采用层进式论证结构,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相结合,逻辑清晰严密,条理性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新中国日益“强起来”的显著标志是理智成熟、开放多元、积极主动的社会心态。

B. 社会心态既反映一个国家国情的现实性,也体现其历史命运、文化传统的独特性。

C. 以是否具有世界意识来评价一个国家的社会心态不仅很有必要,而且越来越重要。

D. 用未来的眼光看今天,用世界的眼光看中国,让心态强起来是强国建设的必做题。

【答案】(1)B

(2)B

(3)A

【解析】【分析】(1)A项社会心态“影响整个国家发展大局”;C 项“都取决于”错误,原文只是说“影响”;D 项“专注奋发”是心态强起来的结果。

(2)B.“具体到一般的思路”错误,应该是“一般到具体”。文章第二段说的是一般现象,第三段说的是具体现状。

(3)A.一是判断绝对化,应加“之一”;二是“近年来我国社会心态正变得越来越理智成熟、开放多元、积极主动”,不是已经达到理智成熟、开放多元、积极主动。

故答案为:⑴B;⑵B;⑶A;

【点评】(1)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共享不仅仅拘泥于经济领域,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种领域都应包含在内。人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仅限于物质财富领域,而是对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都有各种各样的诉求。

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共享是共建的目的和方向。共享发展必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即使达到很高的水平也会有差别。坚持渐进共享,要做到既积极而为又量力而行。正确处理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既尽力解决当前必须解决和能够解决的民生问题,又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可承受能力,积小胜为大胜,才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摘编自《习近平阐释共享发展理念》)材料二: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各类共享经济平台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对生产生活各领域的影响与日俱增。共享经济理念受热捧是基于两种优势:闲置资源的社会化再利用,用户需求的个性化配置。但是,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快速成长过程中也面临治理手段跟不上发展形势等问题。新生事物发展总是领先于当时的法律法规,创新就可能导致相关监管规则滞后。对其引发的各类问题,既要重视并加以解决,又不能因噎废食。共享经济通过人人参与的方式,将闲置资源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有效配置,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监管工作应当及时跟进、积极探索,既鼓励创新创造,又注意防范负面影响。通过共享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人类文明一贯的追求。共享经济真正的活力,不仅来自于互联网技术将社会潜在资源激活的商业模式,更源于对社会真实需求、美好期待的有效回应。

(摘编自《让共享经济走好未来的路》)材料三:

2016年11月,第一批共享单车进入成都,仅时隔4个月,成都提出“3+7+N”协商管理制度,“N”意味着共享单车的管理不再只是政府交通管理部门的“分内事”,共享单车企业能够也丛须广泛参与其中。共享经济需要“共同治理”,这或许也是“成都模式”新一轮探索的重要价值。在成都市交通委员会运输处接管共享单车的监管事务后,副处长李乔成为了政府与共享单车企业之间的连接纽带之一。他的一个重要工作职能,就是要随时保持对企业的关注。若企业因经营不善而面临倒闭风险,他们可以及时给予帮助、寻找对策。

共享治理的作用也体现在统筹社会资源,更高效推进城市与共享出行新业态相契合。在成都,市交通委员会与城管等部门在共享单车协调供应、规范停放等方面进行合作,由各共享单车企业主导,“单车猎人”等社会团体参与,形成合力,共同构建良性治理环境。

(摘编自《以共享推动城市发展》)(1)下列对“共享经济”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成长过程中面临各种问题,发展速度太快是原因之一。

B. 共享经济通过人人参与的方式,以互联网平台为载体,实现了闲置资源的有效配置。

C. 共享经济需要政府部门的监管,既要鼓励创新创造,又要注意防范负面影响。

D. 共享经济来自于互联网技术将社会潜在资源激活的商业模式,因此具有真正的活力。(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共建才能共享,共享是共建的目的和方向,共建实现之后才能实现共享。

B. 共享不限于经济领域,需要满足人民对社会生活多个领域的多样化诉求。

C. 共同治理的“成都模式”是高效推进城市与共享出行新业态相契合的探索。

D. 共享经济要满足用户需求的个性化配置,要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3)如何进一步推动共享经济的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D

(2)A

(3)①树立全民共享与渐进共享的共享发展理念。②统筹社会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对社会真实需求、美好期待的有效回应。③共同治理,形成合力,政府部门、企业及社会团体共同构建良性治理环境。(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分析】(1)D项,“共享经济来自于互联网技术将社会潜在资源激活的商业模式,因此具有真正的活力”错误,选项对共享经济具有真正活力的原因概括不全,材料二说的是“共享经济真正的活力,不仅来自于互联网技术将社会潜在资源激活的商业模式,更源于对社会真实需求、美好期待的有效回应”,可见应该有两个原因,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对社会真实需求、美好期待的有效回应”。故选D。

(2)A项,“共建实现之后才能实现共享”错误,材料一第二段说的是“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可见二者并非先后的顺序。故选A。

(3)本题问的是“如何进一步推动共享经济的发展”。如材料一“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坚持渐进共享,要做到既积极而为又量力而行”,由此可以概括出第一点;如材料二“共享经济通过人人参与的方式,将闲置资源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有效配置,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监管工作应当及时跟进、积极探索,既鼓励创新创造,又注意防范负面影响。通过共享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人类文明一贯的追求”,材料三“共享治理的作用也体现在统筹社会资源,更高效推进城市与共享出行新业态相契合”,由此可以概括出第二点;如材料三成都的成功经验,“共享经济需要‘共同治理’,这或许也是‘成都模式’新一轮探索的重要价值。在成都市交通委员会运输处接管共享单车的监管事务后,副处长李乔成为了政府与共享单车企业之间的连接纽带之一。他的一个重要工作职能,就是要随时保持对企业的关注。若企业因经营不善而面临倒闭风险,他们可以及时给予帮助、寻找对策”,由此可以概括出第三点。

故答案为:⑴D;⑵A;

⑶①树立全民共享与渐进共享的共享发展理念。②统筹社会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对社会真实需求、美好期待的有效回应。③共同治理,形成合力,政府部门、企业及社会团体共同构建良性治理环境。(意思相近即可)

【点评】(1)本题考查筛选、理解文章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

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当明确题干的具体要求,找到材料中相关文字,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回答。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的方法有:方法一:语句摘录法。通过摘录文中的中心句,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方法二:要点归纳法。把揭示文段中心内容的词语或者句子找出来,归纳组织成句子即可。方法三:层意合并法。先将文段分层归纳出层意。然后在层意的基础上提炼概括。

6.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冰桶挑战”:当心公益背后的网络媚俗

杨程

①一场名为“ALS冰桶挑战赛”的活动曾在互联网线上线下如火如荼地进行。活动规则极为简单,挑战者要么在24小时内向美国ALS(肌肉萎缩性侧面硬化病)公益协会捐出100美元,要么往自己头上浇一桶冰水,并录下视频上传至网络,同时向自己的三个朋友发起挑战。

②关于“冰桶挑战”的起源,一个广为认可的说法是,美国一位身患ALS的波士顿大学棒球手弗雷特及其朋友们发起了这项活动。活动的目的在于筹款,并让世人对这种被称为“渐冻人”的罕见疾病有更多的了解。据悉,目前针对ALS没有比较好的治疗方法,患者存活期一般是2至5年。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就是ALS病的患者。

③借助于社交网络的力量,“冰桶挑战”迅速传播。美国《大西洋月刊》15日称,Facebook上参与这个话题的网友已达1500万人次。参与者包括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钢铁侠”小罗伯特·唐尼、“金刚狼”休·杰克曼、NBA球星勒布朗·詹姆斯等。名人效应带来连锁反应。短短两周内,ALS协会已经收到近400万美元的捐款,是2013年同期的4倍。不过“认怂”的名人也有。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被点名后,并没有选择湿身,而是选择用捐款来支持该活动。很快,这桶冰水已浇至中国。在新浪微博上,“冰桶挑战”是排名第一的热门话题,短短几天,阅读量已达数亿。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优酷土豆CEO古永锵、奇虎董事长周鸿祎、百度董事长李彦宏等都完成了各自的挑战。可以想象的是,国内掀起的“冰桶”热,动静也不会小。

④然而,在“冰桶”热背后,却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舆论。一部分网友不屑于一些名人在传播公益的同时夹带“私货”,批评该活动是炒作多于公益;另一部分网友则认为,不管形式如何,只要达到目的就好。笔者以为,单从宣传角度来看,该活动确实达到了目的,让更多人了解这一病症,唤起世人的同情心。从这点上说,该活动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自我营销。“冰桶挑战”有别于传统的公益项目,它借助于社交网络和短视频的快速传播能力,给公益植入了互联网基因,使得未来其他公益活动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但另一方面,尽管活动参与者的初衷或许不错,不过指名道姓击鼓传花式的传播方式,虽说造成了很大影响,实际上却是一场“刻奇主义”的胜利。

⑤“刻奇(Kitsch)”一词来源于德语,原意为“媚俗”或者“自媚”。因昆德拉的作品而广为人

知。后来,“刻奇”被用于形容一种网络现象,可以理解为“虚假的崇高”“灵魂的虚肿症”。“刻奇”的一种结果就是,当某个东西被赋予感伤、崇高的意义之后,便容不得别人不被感动与感伤。谁要是不加入这场情感洪流,就会被定义为居心不良。我们在网上常见的诸如“不转不是中国人”“你必须懂的10条做人道理”等这些提法,都是“刻奇”的表现。

(1)第④段加下划线词语“私货”在文中是指________。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冰桶挑战”搭载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社交网络,尤其是借名人效应,使得它在短时间内便发展成为热门话题。

B. 从“冰桶挑战”的活动规则看,它实则是以崇高绑架别人意志的“刻奇主义”,一旦被点名,便身不由己。

C. 从“冰桶挑战”活动的目的看,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举措实则是一种最符合“冰桶挑战”活动本意的做法。

D. 当某物被赋予感伤崇高的意义后,便容不得别人不被感动与感伤,这种虚假的崇高和灵魂的虚肿现象便是“刻奇”。

(3)下列对于文章第⑤段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紧承第④段内容,介绍“刻奇”一词的来源含义及其不良影响。

B. 通过分析“刻奇”现象揭示“冰桶挑战”在传播中的媚俗一面。

C. 表明作者态度,对于“冰桶挑战”活动本身持有的是消极看法。

D. 深化文章主题,引出对网络中类似的“刻奇”现象的文化反思。

(4)请根据第⑤段对“刻奇”的论述,分析“冰桶挑战”中的“刻奇”现象。

(5)请概括本文行文思路。

【答案】(1)个人炒作和谋求的名利

(2)B

(3)C

(4)一种为了引起更多人关注ALS而带有强制感动感伤特点,并冠以“崇高”的捐钱行为的网络现象。

(5)本文的思路流程:先写“冰桶挑战”的发展盛况和规则,引出活动的起源、目的以及借助网络力量而迅速传统的特点;接着写舆论的两种评价和实际效应;最后写“刻奇”的理论阐释和生活实例,委婉表达对“冰桶挑战”中的“刻奇”现象的批判。

【解析】【分析】(1)“私货”本为私人的财物、或违法贩运或来路不明的货物。依据第④段“然而,在‘冰桶’热背后,却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舆论。一部分网友不屑于一些名人在传播公益的同时夹带‘私货’,批评该活动是炒作多于公益”可知,“私货”在此处用的是比喻说法,即名人在传播公益的时候,顺便借此炒作自己,为自己谋名利。故“私货”指的是个人炒作和谋求的名利。

(2)B项,“从‘冰桶挑战’的活动规则看,它实则是以崇高绑架别人意志的‘刻奇主义’”错误,依据第①段可知,‘冰桶挑战’的活动规则是“要么在24小时内向美国ALS公益协会捐出100美元,要么往自己头上浇一桶冰水,并录下视频上传至网络,同时向自己的三个朋友发起挑战”,再依据第⑤段对“刻奇”的解说“媚俗”“自媚”“虚假的崇高”“灵魂的虚肿症”“谁要是不加入这场情感洪流,就会被定义为居心不良”可知,规则中的后一种才是“刻奇”。故

B项错误。

(3)C项,“对于‘冰桶挑战’活动本身持有的是消极看法”错误,依据第④段“从这点上说,该活动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自我营销”“但另一方面,尽管活动参与者的初衷或许不错,不过指名道姓击鼓传花式的传播方式,虽说造成了很大影响,实际上却是一场‘刻奇主义’的胜利”可知,作者只是就该活动的不好的方面表达了批判的消极看法,故C项以偏概全,故选C。

(4)第⑤段对“刻奇”的论述“媚俗”或“自媚”“用于形容一种网络现象” “虚假的崇高”“灵魂的虚肿症”“一种结果就是,当某个东西被赋予感伤、崇高的意义之后,便容不得别人不被感动与感伤。谁要是不加入这场情感洪流,就会被定义为居心不良”,整合以上内容,再联系第①段中的“冰桶挑战”规则,考生抓住特点容易概括出:“冰桶挑战”中的“刻奇”现象指的是一种为了引起更多人关注ALS而带有强制感动感伤特点,并冠以“崇高”的捐钱行为的网络现象。

(5)依据第①段“一场名为‘ALS冰桶挑战赛’的活动曾在互联网线上线下如火如荼地进行。活动规则极为简单,挑战者要么……要么……”可知,第一段是写“冰桶挑战”的发展盛况和规则;第②段依据“关于‘冰桶挑战’的起源,一个广为认可的说法是……”“活动的目的在于筹款,并让世人对这种被称为‘渐冻人’的罕见疾病有更多的了解”可知,第二段写的是起源和目的;依据第③段“借助于社交网络的力量,‘冰桶挑战’迅速传播”“可以想象的是,国内掀起的‘冰桶’热,动静也不会小”可知,本段写的是借助网络力量的传播之盛;第④段“然而,在‘冰桶’热背后,却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舆论”“从这点上说,该活动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自我营销……但另一方面……实际上却是一场‘刻奇主义’的胜利”可知,写的是舆论评价和实际效应;第⑤段依据“‘刻奇(Kitsch)’一词来源于德语,原意为……”“‘刻奇’被用于形容一种网络现象,可以理解为……”“谁要是不加入这场情感洪流,就会被定义为居心不良”“我们在网上常见的诸如……都是‘刻奇’的表现”可知,写的对“刻奇”的理论阐释和举例,委婉表达了对“冰桶挑战”中的“刻奇”现象的批判。

故答案为:⑴个人炒作和谋求的名利

⑵B;⑶C;

⑷一种为了引起更多人关注ALS而带有强制感动感伤特点,并冠以“崇高”的捐钱行为的网络现象。

⑸本文的思路流程:先写“冰桶挑战”的发展盛况和规则,引出活动的起源、目的以及借助网络力量而迅速传统的特点;接着写舆论的两种评价和实际效应;最后写“刻奇”的理论阐释和生活实例,委婉表达对“冰桶挑战”中的“刻奇”现象的批判。

【点评】⑴此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有几种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词语。

⑵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⑶此题考查分析文章段落内容和论述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结构层次、行文思路,并了解论述的相关方式。

⑷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

⑸此题考查分析文章思路的能力。首先要求写出文章的行文思路,即概括地说明本段先写了什么、其次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或者说本段从哪些方面(正面与反面、客观与主观、古今中外、理论与事例、举例与引用等)分别写了什么,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论证或说明或补叙什么。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留余

侯发山

康家的生意越做越大,可是,康百万发现,康家的摊子大了,利润倒没怎么上升。难道是里面有人捣鬼?他通过调查,发现大相公以及各个行当的相公、账房先生及小相公,都是按照他的旨意在循规蹈矩地做事,并没有投机取巧,更没有吃里爬外。原因出在哪里呢?他愁肠百结,百思不得其解。

这天后晌,康百万信步来到了神都山下,想散散心,排解一下心中的郁闷。黄河黄,河面宽阔,像一幅闪光的黄绸;洛水清,水流平静,河面如清绒的地毯。如果说黄河有男子汉的粗犷,则洛河有女子的婉约。两条河交汇后,一黄一清界限分明,绵延数里后形成一个巨大的旋涡,经过一番激烈“搏斗”,最终洛河融进了黄河里。据说,伏羲创造的八卦图就是根据这一景象画出来的。黄河里走着不少大大小小的船只,船工的号子抑扬顿挫,此起彼伏……一个头戴草帽的老汉,站在河边的树下,拿着一个大舀子——漏水的勺子,一动不动地盯着水面。

康百万来到老汉身边,顺势坐在河岸上,观看老汉捞鱼。

老汉看了康百万一眼,没有说话,转眼盯着水面。

康百万瞅了瞅老汉身边的鱼篓,发现鱼篓里只有两条二斤左右的黄河鲤鱼,皱着眉头问道,大叔,您啥时候来的?

老汉说,大清早就来了。

康百万不禁惊讶地问,大叔,大半天您就弄到这两条啊?黄河里的鲤鱼不是也不少吗?你是说我捞鱼的水平很臭吗?老汉似乎不高兴了。

康百万忙说,大叔,没有,我没有那个意思。

忽然,老汉猛地一甩胳膊,舀子划了一个优美的弧线,似乎瞬间完成了下水和出水的过程。一条鱼被舀子捞着了,这条鱼不小,有三斤多重。老汉把鱼丢进了鱼篓。

康百万发现了秘密所在,忽然笑了,快嘴快舌地说,大叔,您的舀子的洞太大了,只能捞到大鱼,一斤以下的小鱼都捞不到啊。

老汉气呼呼地说,如果舀子底部没有窟窿,想“一网打尽”,大鱼小鱼都不放过,怕是一条鱼也捞不到。

为什么?康百万顺嘴问道。

老汉说,有句古话叫做“漏水的勺子才能舀到大鱼”。这是为啥?因为漏水的那些孔,不但没有影响俺们捕鱼,反倒如渔网一般,减轻了水的冲击力,捕大鱼如探囊取物。

大叔,您说的好像有一些道理。可是,像您这种捞法啥时候才能把鱼篓捞满呀?康百万感到不可思议。

老汉瞪了康百万一眼,恶狠狠地说,我不稀罕小鱼!

康百万闹了个大红脸,不明白老汉为何会发这么大的火。

话不投机,好半天两人都没有说话。康百万觉得无趣,准备起身离去。

老汉瞄了康百万一眼,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康百万说,如果连小鱼也不放过,天长日久,河里还会有鱼吗?不留鱼,俺们渔民日后咋生活?后世子孙咋生存?赶尽杀绝那是自掘坟墓!

“……”康百万张嘴说不出话来。仔细琢磨老汉的话,不禁对老汉肃然起敬,他的话太有哲理了。

当天晚上,康百万失眠了。留鱼?留鱼?留余?康百万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心里一下子亮堂了,兴奋得差点叫起来。

不久后,康百万召集家族会议,大刀阔斧地改变经商策略,其中最主要一条就是,做生意只赚取利润的百分之六十,要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利益均衡,保持人与社会、自然各种关系的和谐,相伴相生,正常谋利,谋正当利,适可而止。他说,留余忌尽,忌盈忌满,福不可享尽,势不可使尽,心机不可用尽,留余不但是昌家之道,也是做人之则。随后,他让当朝文状元牛瑄雕刻“留余匾”挂在客厅,作为家训让后世子孙铭记。

此后,康家世世代代秉承留余思想,一直富裕了四百多年。

(原载《天池小小说》,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故事情节虽然谈不上紧张激烈,但布局谋篇的技巧纯熟,例如开头写康百万找不出生意利润无法提高的原因,巧设悬念,吸引了读者。

B. 作者善用动作、神态等细节塑造人物形象,例如写康百万“忽然笑了,快嘴快舌地说”表现了他对老汉的不屑与嘲弄,为老汉生气做铺垫。

C. 小说的语言应该与文章的内容相贴合,为内容服务,例如本文人物对话语言十分契合人物身份和性格,具有明显的生活化、个性化的特点。

D. 作者擅长借故事说道理,虽然只叙述了一件平常无奇的小事,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哲思,在当代社会也颇有现实意义,让人读来深受启发。

(2)文中第二自然段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本文标题“留余”有哪些深刻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B

(2)①从人物形象上看,以黄河、洛水的瑰奇景象为捕鱼老汉的出场做铺垫,并衬托了老汉看似普通平凡,实则有大智慧的形象。②从思想主旨上看,以黄河浑浊、洛水清澈交汇融合,暗示凡事皆应有所调和,有助于下文谋利亦须留余的主旨的传达。③从表达效果上看,此段描写生动形象而富有文化气息,营造了历史文化的背景,调节了叙事节奏,丰富了文章内容。

(3)①“留余”是做事之法。无论捕鱼还是做生意,都不可过于贪婪,只图眼前利益,而要适可而止,从长计议。②“留余”是发展之道。家族的昌盛,社会长远发展,都要考虑人与自然等各方面的和谐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③“留余”是做人之则。为人处世要修

身养德,留有余地,福不可享尽,势不可使尽,心机不可用尽,这是中华民族应该世代传承的美德。

【解析】【分析】(1)B项,“表现了他对老汉的不屑与嘲弄”错误。结合“康百万发现了秘密所在,忽然笑了,快嘴快舌地说,大叔,您的舀子的洞太大了,只能捞到大鱼,一斤以下的小鱼都捞不到啊”分析,康百万笑是因为发现了大叔的秘密所在,并不是对老汉的不屑与嘲弄。故选B。

(2)结合“两条河交汇后,一黄一清界限分明,绵延数里后形成一个巨大的旋涡,经过一番激烈‘搏斗’,最终洛河融进了黄河里。据说,伏羲创造的八卦图就是根据这一景象画出来的”分析,营造了历史文化的背景,丰富了文章内容。结合“黄河里走着不少大大小小的船只,船工的号子抑扬顿挫,此起彼伏……一个头戴草帽的老汉,站在河边的树下,拿着一个大舀子——漏水的勺子,一动不动地盯着水面”分析,写黄河和洛水的特点,以黄河、洛水的景象为捕鱼老汉的出场做铺垫,并衬托了老汉的形象。结合“黄河黄,河面宽阔,像一幅闪光的黄绸;洛水清,水流平静,河面如清绒的地毯”“两条河交汇后,一黄一清界限分明,绵延数里后形成一个巨大的旋涡,经过一番激烈‘搏斗’,最终洛河融进了黄河里”“要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利益均衡,保持人与社会、自然各种关系的和谐,相伴相生,正常谋利,谋正当利,适可而止”分析,以黄河浑浊、洛水清澈交汇融合,暗示凡事皆应有所调和,有助于下文主旨的表达。

(3)“留余”,结合“如果舀子底部没有窟窿,想‘一网打尽’,大鱼小鱼都不放过,怕是一条鱼也捞不到”“如果连小鱼也不放过,天长日久,河里还会有鱼吗?不留鱼,俺们渔民日后咋生活?后世子孙咋生存?赶尽杀绝那是自掘坟墓”“做生意只赚取利润的百分之六十”分析,是做事之法,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可过于贪婪,要适可而止,从长计议。结合“要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利益均衡,保持人与社会、自然各种关系的和谐,相伴相生,正常谋利,谋正当利,适可而止”分析,开头说康家所有人员都“寻求利润最大化”,结构利润不升;结尾说康百万改变策略,“只赚取利润的百分之六十,要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利益均衡,保持人与社会、自然各种关系的和谐,相伴相生,正常谋利,谋正当利,适可而止”,结果康家“一直富裕了四百多年”,对比之中就可以知道“留余”是发展之道。结合“留余忌尽,忌盈忌满,福不可享尽,势不可使尽,心机不可用尽,留余不但是昌家之道,也是做人之则”分析,“留余”是做人之则。

故答案为:⑴B;

⑵①从人物形象上看,以黄河、洛水的瑰奇景象为捕鱼老汉的出场做铺垫,并衬托了老汉看似普通平凡,实则有大智慧的形象。②从思想主旨上看,以黄河浑浊、洛水清澈交汇融合,暗示凡事皆应有所调和,有助于下文谋利亦须留余的主旨的传达。③从表达效果上看,此段描写生动形象而富有文化气息,营造了历史文化的背景,调节了叙事节奏,丰富了文章内容。

⑶①“留余”是做事之法。无论捕鱼还是做生意,都不可过于贪婪,只图眼前利益,而要适可而止,从长计议。②“留余”是发展之道。家族的昌盛,社会长远发展,都要考虑人与自然等各方面的和谐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③“留余”是做人之则。为人处世要修身养德,留有余地,福不可享尽,势不可使尽,心机不可用尽,这是中华民族应该世代传承的美德。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环境描写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解答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来作答。通读全文,文中第二自然段的环境描写,从人物形象上看,以黄河、洛水的瑰奇景象为捕鱼老汉的出场做铺垫,并衬托了老汉看似普通平凡,实则有大智慧的形象。从思想主旨上看,以黄河浑浊、洛水清澈交汇融合,暗示凡事皆应有所调和,有助于下文谋利亦须留余的主旨的传达。从表达效果上看,此段描写生动形象而富有文化气息,营造了历史文化的背景,调节了叙事节奏,丰富了文章内容。

⑶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标题的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文章内容。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的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要能结合文章主旨来挖掘。通读全文可知,“留余”是做事之法。无论捕鱼还是做生意,都不可过于贪婪,只图眼前利益,而要适可而止,从长计议;“留余”是发展之道。家族的昌盛,社会长远发展,都要考虑人与自然等各方面的和谐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留余”是做人之则。为人处世要修身养德,留有余地,福不可享尽,势不可使尽,心机不可用尽,这是中华民族应该世代传承的美德。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题画诗和咏画诗

周金标

顾名思义,题画诗是题于画面之诗,诗情画意,相得益彰,这是狭义的题画诗。但“题”字亦有品评之意,如王维《题友人云母障子》、杜甫《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就是诗人品评屏风画的诗,但并未题于画面。后人在讨论题画诗时,较多使用广义的内涵,将品评画作之诗和题于画面之诗统称为题画诗,其实这是不妥的。确切地说,品评画作之诗应当称为咏画诗,它与题于画面的题画诗有诸多区别,不可不辨。

唐宋时期的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等,写作了大量歌咏绘画的诗作,沈德潜认为杜甫对题画诗有首创之功,他在《唐诗别裁集》中说:“(杜甫)题画诗开出异境,后人往往宗之。”但杜甫等人的诗歌并未真正题于画面,只是咏画诗。现存题画诗具迹最早的大概是宋徽宗赵佶的作品,其《芙蓉锦鸣图》《腊梅山禽图》空白处各题有绝句一首,但这在宋代也是偶一为之罢了。文人画兴盛于元代,文人而兼画家,自画自题,题画诗随之而兴。唐宋以来诗画分途的局面,在元代尤其是元末彻底改观。到了明清,题画诗进入繁荣期,几乎是无画不题。数量之多,远超唐宋。

咏画诗一般采取尊题手段,赞美画作,以逼真传神为最高境界。杜甫咏画就常常以画为真,疑画物为真物,又用真物衬托画物,渲染画物的逼真效果。如《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悄然坐我天姥下,耳边已似闻清猿",这种手法为后人继承,如黃庭坚《题宗室大年画二首》其二:“水色烟光上下寒,忘机鸥鸟恣飞还年来频作江湖梦,对此身疑在故山。”也是疑画作真,忘情赞美。

咏画诗一般从画外入题,逐渐过渡到画面,表明观画缘起和自己的观众身份,否则显得突兀,易致读者茫然不知所云。如杜甫《画鹘行》“高堂见生鹘”,苏轼《王维吴道子画》“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等,或开门见山,或旁敲侧击,亮出自己观画者的身份。此忌对画面或作精细描写,或作概要提示。而题画诗直接题于画面,两者水乳交融。

咏画诗和题画诗一般均描写画意,借画言志,但在内容方面有所不同;题画诗一般负有解说或伸展画意的任务,这是题画诗的天职,也是其天然局限,有点类似命题作文,无论如何超脱,却不能天马行空,离题万里。而咏画诗没有如此顾忌,诗人往往尽情挥洒,既可在空间上“视通万里”,亦可在时间上“思接千古";既可全爲照应画面,亦可随心所欲,“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这种优势是题画诗所不具备的。如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其一则从画面引申出“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朴素哲理。一句话,咏画诗只是借他人之图画,抒一己之怀抱。而题画诗在于谨守本分,老老实实为画面添彩,且多数题画诗又可以补充并深化画面的意蕴,郑板桥自题《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内容已大大超越画意。

从篇幅看,咏画诗海阔天空,篇幅不限,如杜甫咏画诗多长篇七古或歌行。而題画诗则强调“不侵画位”“不伤画局”。传统文人画在创作伊始就要考虑留白,"留白"既是"知白守黑"的需求,也是方便自己日后有感而题,或是考虑他人或后人收藏时的题跋和钤印。而传统画的留白大小和位置,决定了题画诗一般不可能是长篇大作,即所谓“客不欺主"也。所以明清时期的題画诗大多为绝句或短诗。

(摘编于“中国青年网”,有删减)(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题画诗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过程,开始诗画分途,直到元代文人画兴盛后,诗画分途情况才改观。

B. 咏画诗为了尊题赞美画作,所以都要釆用衬托手法,以观者的感受来衬托画面的逼真。

C. 文人画考虑留白,是为了方便自己日后有感而题,或是考虑他人或后人收藏时题跋和钤印。

D. 题画诗在篇幅上一般都要遵循“客不欺主”的原则,以免“侵画位”,所以都比咏画诗简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段先驳后立,明确了中心论点,在结构上起到总领全篇的作用。

B. 文章使用举例、对比、引用和比喻论证等手法,条理清晰,论证充分。

C. 现存题画诗真迹最早的是宋徽宗的作品,所以说杜甫对题画诗有首创之功是错误的。

D. 文章细说题画诗和咏画诗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不同,有力地证明全文的观点。

(3)咏画诗和题画诗一般均描写画意,借画言志,但在内容方面有所不同,请概括有何不同。

【答案】(1)A

(2)C

(3)题画诗内容体现画意,为画面添彩;增添画面的意蕴。咏画诗内容超越画意,更多体现一己怀抱,空间上"视通万里”,时间上"思接千古"。

【解析】【分析】(1)B项,“都要釆用衬托手法”错误。表述过于绝对,原文为“一般采

取尊题手段……”。C项,以偏概全。原文有"留白"既是"知白、守黑"的需求,也是方便自己日后有感而题,或是考虑他人或后人收藏时的题跋和钤印。D项,“都比咏画诗简短”错误。原文只说“明清时期的題画诗大多为绝句或短诗”,没说题画诗都比咏画诗简短。故选A。

(2)C项,“所以说杜甫对题画诗有首创之功是错误的”错误。因果关系不成立。“现存最早”不能否定“杜甫首创”的说法。故选C。

(3)文中答题区间为第五段,相关信息为:题画诗一般负有解说或伸展画意的任务,这是题画诗的天职,也是其天然局限,有点类似命题作文;而咏画诗没有如此顾忌,诗人往往尽情挥洒,既可在空间上“视通万里”,亦可在时间上“思接千古”;咏画诗只是借他人之图画,抒一己之怀抱。而题画诗在于谨守本分,老老实实为画面添彩,且多数题画诗又可以补充并深化画面的意蕴;诗歌内容已大大超越画意。整合以上信息,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⑴A;⑵C;

⑶题画诗内容体现画意,为画面添彩;增添画面的意蕴。咏画诗内容超越画意,更多体现一己怀抱,空间上"视通万里”,时间上"思接千古"。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把握信息要点的能力。这类题,首先要求学生整体阅读文段,理清思路,把握好文段的中心;然后仔细阅读题干及每一选项,把握每一选项的关键信息;最后根据选项的关键信息认真比对原文,并会根据原文内容作进一步的合理推断与分析。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一般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混淆未然与已然、部分与整体”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找出答案。

(2)此题考查对论述文论证的分析能力。这类题,首先应读懂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然后分清文章的观点与论据,以及论证的方式等。这需要深入分析论证思路是如何一步步展开的,也需要掌握常见论证方法的大体规律。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爱犬之死

[英国]弗吉尼亚?伍尔夫

那是个炎热的下午,坐在街角的那个上了年纪的女乞丐已经在她的西瓜上睡着了。阳光似乎在空气中嗡嗡作响,衰老的猎狗弗拉希靠街上阴凉的一边,顺着它所熟悉的道路,跨着碎步向市场的方向跑去。整个市场阳光耀眼,到处都是凉篷、小摊和色彩艳丽的遮阳伞。女贩们坐在水果筐旁,鸽子拍打着翅膀,钟声在响个不停,马鞭声辞啪作响。佛罗伦萨的各色杂种狗在市场里跑来跑去,这儿嗅嗅,那儿叽叽。整个市场就像蜂房一样热闹,又像火炉一样灼人。弗拉希到处寻找阴凉的地方。它跑到它的朋友卡特琳娜身边,躺卧在她那大筐子的阴影里。一个装着红黄两色鲜花的褐色水罐在边上投下了一道影子,它的头顶上是一座右手伸向前方的雕像,雕像的影子投下来,加深了这一片阴影,使它成了紫色D弗拉希躺在阴影里,观望着小狗们嬉戏玩耍。它们叫着、咬着,伸懒腰打滚,尽情地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