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年级下数学知识归纳

三年级下数学知识归纳

三年级下数学知识归纳
三年级下数学知识归纳

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及练习

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1)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判断方向的方法是: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

(2)地图一般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自己标出8个方位)

(3)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东南与西北相对,东北与西南相对。按东南西北顺时针排列。

(4)“五岳”是中岳嵩山、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

(5)北斗星在北方。

(6)燕子每年都从北方飞往南方过冬。

(7)太阳每天都从东方生起。

(8)司南、罗盘、指南针都发明于中国,均用来辨别方向。

(9)指南针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

(10)早上太阳在东方,中午在南方,傍晚在西方。(11)风向与物体倾斜的方向相反。

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1)除法估算一般要根据除数的乘法口诀来估。(2)一位数除多位数: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一位

不够看2位,不够商一0占位,除数当姐余当妹(除数>余数)。

(3)一位数除多位数余数不能等于或大于除数否则出错。(除数>余数)

(4)验算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5)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6)0不能当除数。

三、第四单元知识点整理

(1)口算整十数乘整十数,用遮0法,先算前面的数的乘积,再数数2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添在积的后面。

(2)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先用第一个因数分别乘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和十位,再把两次乘出来的积相加。(3)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可以估第一个因数,也可以估第二个因数,还可以两个因数都估。

四、生活中常用单位的进率:

重量: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长度: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

1千米=1000米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面积: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 100平方分米=10000平方厘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五、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1)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2)围成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们的周长。(3)面积相等的两个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4)周长相等的两个图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5)熟练运用进率进行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掌握换算的方法。

1、低级单位——→高级单位:数量÷它们间的进率小单位换算大单位(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如:零钱换大钱,张数减少;300平方分米=3平方米2、高级单位——→低级单位:数量×它们间的进率大单位换算小单位(乘它们之间的进率)

如:大钱换零钱,张数增多;5平方千米=500公顷(6)、长方形相关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周长÷2-宽;

宽=周长÷2-长。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长方形的长=长方形的面积÷宽。

长方形的宽=长方形的面积÷长。

(7)、正方形的相关公式: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正方形的边长=正方形的面积÷正方形的边长

六、第六单元知识点整理

(1)1年=(12)月

闰年=(366)天

平年=(365)天

(2)记住大月31天:1、3、5、7、8、10、12(腊),31天永不差;

记住小月30天: 4、6、9、11。

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

(3)判断是不是闰年的方法:年份除以 4 而无余

数就是闰年,有余数就是平年。

年份是整百数的除以400,无余数就是闰年,有余数就是平年。

(4)上半年:1-6月下半年:7-12月

第一季度:1、2、3月第二季度:4、5、6月

第三季度:7、8、9月第四季度:10、11、12 (5)1周=7天 1日=24小时

1分=60秒

1时=60分=3600秒

1年有12个月,其中7大4小1平月

每个月分3旬:上旬(1日--10日)

中旬(11-20日)下旬(21-月末)(7)节日整理

1月1日元旦节 3月5日学雷锋日

3月12日植树节 3月8日妇女节

5月1日劳动节 6月1日儿童节

7月1日建党节 8月1日建军节

9月10日教师节 10月1日国庆节

12月25日圣诞节

(二)24计时法

1、普通计时法又叫12时计时法,就是把一天分成两个12时表示,普通计时法一定要加上“上午”、“下午”等前缀。(如凌晨3时、早上8时、上午10时、下午2时、晚上8时)

2、普通计时法转换成24时计时法时,超过下午1时的时刻用24时计时法表示就是把原来的时刻加上12。

如:

普通计时法24时计时法

上午9时 === 9时或9:00

晚上9时 === 21时或21:00

3、反过来要把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表示成普通计时法的时刻,超过13时的时刻就减12,并加上下午,晚上等字在时刻前面。

比如:16时等于16 - 12 = 下午4时。(必须加前缀)

4、计算经过时间,就是用结束时刻减开始时刻。

结束时刻-开始时刻=时间段(经过时间)

比如:10:00开始营业,22:00结束营业,

营业时间为:22:00—10:00=12(小时)

★(计算经过时间时,一定把不同的计时法变成相同的计时法再计算)

比如:某商品早上8:00开始营业,下午6:00停止营业,一天营业多少时间?

下午6:00=18:00 18:00 - 8:00 = 10(小时)

6、认识时间与时刻的区别:(时间是一段,时刻是一个点)

如:火车11:00出发,21时30分到达,火车运行时间是(10时30分),注意不要写成(10:30)。

正确的列式格式为:21时30分-11时=10时30分,不能用电子表的形式相减。

再如:火车19时出发,第二天8时到达,火车运行时间是(13小时)。像这种跨越两天的,可以先计算第一天行驶了多长时间:24-19=5(时),再加上第二天行驶的8个小时:5+8=13(时)

又如:一场球赛,从19时30分开始,进行了155分钟,比赛什么时候结束?先换算,155分=2时35分,再计算。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1、小数的意义:像3.45,0.85,2.60,36.6,1.2和1.5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2、小数的认、读、写:整数部分按整数的读法(几百几十几)。小数部分每一位都要读,按读电话号码的方法读,有几个0就读几个零。

例如:127.005读作:一百二十七点零零五。

3、小数与分数的关系、互换。小数不同表示的分数就不同。

(1)小数能用分数代替。

(2)十分之几可以转换为一位小数。

(3)百分之几可以转换为两位小数。

例如:0.5=5/10 0.50=50/100

4、运用元/角/分、米/分米/厘米的知识写小数;把7角、7分改写成以元作单位的小数。

5、把“单位1”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十分之一,也就是0.1

把“单位1”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它的百分之一,也就是0.01

6、分母是10的分数写成一位小数(0.1),

分母是100的分数写成两位小数(0.01)。

7、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比较小数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的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从小数点后最高位比起。

8、比大小的两种情况:跑步是数越少越好;跳远、跳高是数越大越好。

9、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再相加、减。

10、小数加减法计算:。

(尤其注意:12-3.9;9+8.3 等题的计算。)11、小数不一定比整数小。

(如:5.1 >5 ;1.3 > 1等)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搭配(二)

简单的排列:有序排列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简单的组合:组合问题可以用连线的方法来解决。

组合与排列的区别:排列与事物的顺序有关,而组合与事物的顺序无关

第三单元复式统计表

1、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单式统计表合编成一个统计表,这个统计表就是复式统计表。

2、观察、分析复式统计表要先看表头,弄清每一项的内容,再根据数据进行分析,回答问题。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整理汇总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重要知识点 一、读数、写数。 1、读20以内的数。 顺数:从小到大的顺序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倒数:从大到小的顺序20 19 18 17 ······ 单数:1、3、5、7、9 ······ 双数:2、4、6、8、10 ······ 2、两位数 (1)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十个物体为一个整体的情况,实际上十个“1”就是一个“10”,一个“10”就是十个“1”。如:A:11里有(1)个十和(1)个一; 11里有(11)个一。 12里有(1)个十和(2)个一; 12里有(12)个一 13里有(1)个十和(3)个一; 13里有(13)个一 14里有(1)个十和(4)个一; 14里有(14)个一 15里有(1)个十和(5)个一; 15里有(15)个一 ······ 19里有(1)个十和(9)个一;或者说,19里有(19)个一 20里有(2)个十; 20里有(20)个一

B:看数字卡片(11~20),说出卡片上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在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个位)第2位是什么位?(十位)个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什么?(表示1个一)十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什么?(表示1个十)(3)先读11、12、13、14、15、16、17、18、19、20,再写出来。 如:14,读作:十四,写作:14。个位上是4,表示4个一,十位上数字是1,表示1个十。 二、比较大小和第几。 1、例如给数字娃娃排队:5、6、10、3、20、17,可以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也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注意做题时,写一个数字,划去一个,做到不重不漏。)2、任意取20以内的两个数,能够用谁比谁大或谁比谁小说一句话。 如:16比15大,写出来就是16>15 9比13小,写出来就是9<13 3、“比”字的用法

三年级数学重点知识归纳

三年级数学重点知识归纳 数和代数重点知识点归纳 一、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1)用表内除法计算:用被除数0前面的数除一位数,算出结果后,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算出的结果后填几个0.(2)想乘法算除法:看一位数乘多少的被除数,乘的数就是所求的商。 2、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数或几千几百数的口算方法:用被除数的前两位除以一位数,在得数末尾添上与被除数末尾同样多的0。 3、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除数不变,把三位数看成几百几十数或整百数,再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计算。 4、一位数除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如果最高位不够商1,就看前两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如果不够商1,就在这一位商0;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5、除法的验算方法:(1)验算没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 被除数;(2)验算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二、两位数乘两位数 1、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先用表内乘法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上几个“0”。

2、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1)把两个因数看做与他们接近的整十数,再用口算的方法估算出结果;(2)把其中一个因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再用口算的方法估算出结果。 3、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因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因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三、小数的初步认识 1、小数的认识:像5.9、0.85和2.60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叫做小数点。 2、小数的含义:小数是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 3、小数的读法:先读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去读;再读小数点,小数点读作“点”,最后读小数部分,按顺序依次读出每一位上的数字。 4、小数的写法:先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写法来写,整数部分是零就写0;再写小数点,小数点点在个位的右下角;小数部分按顺序依次写出每一位上的数字,不管有几个零,都要一一写出来。 5、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部分,小数部分

2020年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要点:认识图形(二) 一、图形可分为(1)平面图形;(2)立体图形 1.平面图形 2. 立体图形 2.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至少需要4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体至少 需要8个小正方体。 第二要点:分类与整理 分类的方法:一般是(1)按形状;(2)按颜色;(3)按用途;(4)按种类。 第三要点:认识人民币

1. 人民币的单位有元(块)、角(毛)、分。 2. 人民币各单位之间的换算:1元=10角;10角=1元;1角=10分;10分=1角;10角=100分;1元=100分。 3*. 2.00元=2元;0.50元=5角;59.90元=59元9角;9.25元=9元2角5分。 第四要点:100以内数的认识 1. 自然数:用以表示物体的个数或表示事物次序的数。即数码0,1,2,3,4,…… 2. 单数:个位上是1,3,5,7,9的自然数。 3. 双数:个位上是0,2,4,6,8的自然数(0除外)。 4. 整十数:个位上是0的自然数(0除外)。 5个十,5个一,组成起来是55。(十位上的5表示5个十,个位上的5表示5个一。) 读作:五十五(语文用字)写作:55(数学用字) 6. 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就是一百。 7*. 比较两位数大小的方法:先看十位,哪位数大它就大。如果十位相同,再看个位,哪位数大它就大。(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

第五要点: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十位加、减十位,个位加、减个位。 1. 不进位的加法20 + 30 = 50 67 + 2 = 69 68 + 30 = 98 2. 不退位的减法80 - 50 = 30 69 - 2 = 67 98 - 30 = 68 二、进位加法(凑十法) 1. 凑十歌:一凑九,二凑八,三凑七来四凑六,五五相凑就满十。 2. 凑十法的口诀: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加剩数。 第六要点:小括号 一个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一个算式里没有括号,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最新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加与减》知识点 (一)十几减9、8、7、6等的减法 1、一个一个地减:这个方法一般借助图形,减一个划一个。 2、破十法:把十几分成十和几,先算10减去减数,结果再加上另一个数。例如:15-9,把15分成10和9,先用10-9=1,再用1+5=6就可以了。 3、平十法:把减数分成两个数,其中一个数和十几的个位相同。例如:15-9,把9分成5和4,15减5等于10,10再减去4得出6就可以了。 4、想加算减法:例如:15-9,想9加几得15,那么15减9就等于几。(二)解决多多少、少多少的问题 1、看图列式,已知总数和去掉的一部分,求还剩下多少,用减法计算。 2、比较两种物体的个数:求一种比另一种多多少或少多少,用减法计算。 3、根据图,能恰当地提出数学问题,并正确列式解答。 (三)20以内减法的规律 1、减法算式中,被减数和减数同时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数,差不变。 2、减法算式中,被减数增加几,减数不变,差也增加几;被减数减少几,减数不变,差也减少几。 3、减法算式中,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几,差就增加几;被减数不变,减数减少几,差就增加几。 (四)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方法: 只把十位上的数相加减,个位上写0。 (五)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方法(不进位退位)

先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用一位数加减一位数,再用它们的结果加上整十数。 (五)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方法: 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计算整十数加减,最后再加上一位数。(六)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方法(不进位退位) 1、口算:十位和十位上的数相加减,个位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减。 2、竖式计算: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相减的结果就写在那一位下面。 (七)解决应用题 1、解决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问题时,弄清谁和谁比,谁是大数,谁是小数。 2、所求的数是大数就用加法计算。 3、所求的数是小数就用减法计算。 (八)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竖式计算:相同数位要对齐,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一。 (九)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竖式计算: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一,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忘了加进位的1。 (十)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方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相同数位对齐,先从个位减起,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向十位借一当十再减,十位上的数不要忘记减借去的1后,在进行相减。 (十一)连续退位的计算方法 相同数位对齐,个位不够减时,向十位借一当十再减,在计算十位的时候,先去掉借走的一,不够减时,再从百位借一,这样逐步相减。

最新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1、八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2、①(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东南—西北)相对,(西南—东北)相对。 ②清楚以谁为标准来判断位置。 ③理解位置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3、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做题时先标出北南西东。) 4、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会描述行走路线。 一定写清楚从哪儿向哪个方向走,走了多少米,到哪儿再向哪个方向走。同一个地点可以有不同的描述位置的方式。(例如:学校在剧场的西面,在图书馆的东面,在书店的南面,在邮局的北面。)同一个地点有不同的行走路线。一般找比较近的路线走。 5、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它的一个指针永远指向(南方),另一端永远指向(北方)。 6、生活中的方位知识: ①北斗星永远在北方。 ②影子与太阳的方向相对。 ③早上太阳在东方,傍晚在西方。 ④风向与物体倾斜的方向相反。 (刮风时的树朝风向相对的方向弯,烟朝风向相对的方向飘……)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口算时要注意: (1)0除以任何数(0除外)都等于0; (2)0乘以任何数都得0; (3)0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本身; (4)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本身。 2、乘除法的估算:(4舍5入法)。 (1)除数不变, (2)想口诀来估算:想一位数乘几最接近或等于被除数的最高位或前两位,那么几百或几十就是所要估算的商。 如乘法估算:81×68≈5600,就是把81估成80,68估成70,80乘70得5600。 除法估算:493÷8≈60,就是把493估成480(480是8的倍数,也最接进492),再口算480÷8得60。 3、没有余数的除法: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商×除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被除数—余数)÷商=除数 4、笔算除法顺序:确定商的位数,试商,检查,验算。 (1)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先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如果最高位不够商1,就看前两位,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要把商写在那一位上,假如不够商1,就在这一位商0;每次除得的余数都要比除数小,再把被除数上的数落下来和余数合起来,再继续除。 (2)除法的验算方法: 没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商×除数=被除数; 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最新一年级下册数学口诀知识点归纳

一年级下册数学口诀知识点归纳 1、位置关系上和下,形影不离好朋友;判断谁上谁在下,确定标准是关键。 2、两人面对面,左右正相反,你左是我右,你右是我左。 3、判断图中人物左和右,站起身来转一转,和图中人物同方向,我们左右就一致。 4、确定位置用组(列)个(行),从左往右数几组(列),从前往后数几个(行)、组列相交定位置。 5、十几减九方法多,一想加法算减法,二用破十方法算,牢记方法算得快。 6、减数相同,被减数越大,差越大;被减数越小,差越小。 7、被减数相同,减数越小,差越大;减数越大,差越小。 8、被减数减数同时变,加几、减几同样多,差将永远不变。 9、求总数,用加法,求部分数,用减法。 10、算式比大小,先算得数再比较 11、算式有加也有减,依次从左往右算,每步计算都准确,才能保证最后对。 12、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四个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13、图形拼组很有趣,小朋友们请注意,相同图形才能拼,拼法不同图各异。 14、计数单位来计数,从右往左个十百,10个1是1个十,10个十是一个百。 15、读数得从高位起,百位是几读几百,十位是几读几十,个位是几就读几 16、写数也从高位起,哪位是几就写几。除开最高位,哪位一个也没有,就写零来占占位。 17、两数比大小,先看位数来比较,位数多来数就大,位数相同从高位比。 18、数字宝宝真奇妙,位数不同意不同,几在十位是几十,几在个位是几个。 19、相近两数比多少,可用大数比小数多一些,小数比大数少一些来描述 20、相近两数比多少,可用大数比小数多一些,小数比大数少一些来描述 21、相差较远两数比多少,可说大数比小数多得多,小数比大数少得多。 22、至少用4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23、至少用8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大正方体。 24、摆一个正方形至少要用4根同样长的小棒。摆一个长方形至少要用六根同样

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梳理

16年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梳理小学是我们整个学业生涯的基础,所以小朋友们一定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下就是为大家分享的一年级数学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生活中的数学 各课知识点: 可爱的校园(数数) 知识点: 1、按一定顺序手口一致地数出每种物体的个数。 2、能用1-10各数正确地表述物体的数量。 快乐的家园(10以内数的认识) 知识点: 1、能形象理解数“1”既可以表示单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个集合。 2、在数数过程中认识1-10数的符号表示方法。 3、理解1~10各数除了表示几个,还可以表示第几个,从而认识基数与序数的联系与区别:基数表示数量的多少,序数表示数量的顺序。 小猫钓鱼(0的认识) 知识点: 1、认识“0”的产生,理解“0”的含义,0即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和分界点。 2、学会读、写“0”。

玩具(1~5的认识与书写) 知识点: 1、能正确数出5以内物体的个数。 2、会正确书写1-5的数字。 文具(6~10的认识与书写) 知识点: 1、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10的物体的个数。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 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 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2017.12 三年级上册 知识点概括总结 1.毫米:是长度单位和降雨量单位,英文缩写MM。 1毫米=0.1厘米; =0.01分米; =0.001米; =0.000001千米 2.厘米:是一个长度计量单位,等于一米的百分之一。长度单位,符号为:cm.,1厘米=1/100米。 1厘米=10毫米 =0.1分米 =0.01米 =0.00001千米 . 3.分米: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 0.0001千米(km)=1分米 0.1 米(m) = 1 分米 10 厘米(cm) = 1 分米 100 毫米(mm) = 1 分米 10 分米 = 1 米(m) 0.1 分米 = 1 厘米(cm) 0.01 分米 = 1 毫米(mm) 4.千米:千米又称公里,是长度单位,通常用于衡量两地之间的距离。是一个国际标准长度计量单位,符号 km。 1 千米(公里)= 1,000 米(公尺)= 100,000厘米(公分) = 1,000,000 毫米(公厘) 5.吨:质量单位,公制一吨等于1000公斤 6.加法:是基本的四则运算之一,它是指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数、量合起来,变成一个数、量的计算。表达加法的符号为加号(+)。进行加法时以加号将各项连接起来。把和放在等号(=)之后。例:1、2和3之和是6,就写成︰1+2+3=6。 7.加法各部分名称 “+”是加号,加号前面和后面的数是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是和。

100(加数) +(加号) 300(加数) =(等于号) 400(和) 8.加法性质 (1)加法交换律:a+b=b+a (2)加法结合律:a+b+c=a+(b+c) 9.减法:是四则运算之一,将一个数或量从另一个数或量中减去的运算叫做减法。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10.减法的性质: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11.验算:算题算好以后,再通过逆运算(如减法算题用加法,除法算题用乘法)演算一遍,检验以前运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12.验算的作用:验算能够有效地检查出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但对解题思维上的错误无太大用处,通过验算(用结果来推导条件)所得的数据与原数据比较来建议运算是否正确。 13.四边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四条线段依次首尾相接围成的封闭的立体图形叫四边形。由凸四边形和凹四边形组成. 14.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15.周长:环绕有限面积的区域边缘的长度积分,叫做周长,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周长的长度因此亦相等于图形所有边的和。 16.估计:根据情况,对事物的性质、数量、变化等做大概的推断。 17.余数:在整数的除法中,只有能整除与不能整除两种情况。当不能整除时,就产生余数,取余数运算:1.指整数除法中被除数未被除尽部分。 例如27除以6,商数为4,余数为3。 18.余数的性质:余数有如下一些重要性质(a,b,c均为自然数): (1)余数小于除数。 (2)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商=(被除数-余数)÷除数; 余数=被除数-除数×商。 19.秒:时间单位时间单位秒(second)是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符号是s。

一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1、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百位上的数字表示几个百,十位上的数字表示几个十,个位上的数字表示几个一。 2、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3、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 4、以分为单位的人民币有:1分、2分、5分。 5、以角为单位的人民币有:1角、2角、5角。 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有: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 1元=10角2元=20角3元=30角4元=40角10角=100分 5元=50角6元=60角7元=70角8元=80角9元=90角 10元=100角1角=10分2角=20分3角=30分4角=40分5角=50分6角=60分7角=70分8角=80分9角=90分 6、分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有5个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 时针走1大格是1时,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 7、钟面上时针走一圈是12时,分针走一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 1时=60分半时=30分 8、半时钟面上分针指向6,时针在两个数字中间,那个数字小就是几时半(如分针指向6时针在3、4中间,就是3时半)。 9、整时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如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5就是5时)。 10、快几时了分针在11和12之间,时针指向几就是快几时了。 几时刚过分针在12和1之间,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刚过。 快几时了和几时刚过都可以说大约几时。 11、100里面有(10 )个十,有(100)个一。最大的一位数是(9 ),最小的两位数是(10 ),最大的两位数是(99 )。

12、30+5=35 加数+加数=和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35-5=30 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13、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把他们看成以十为单位的数进行加减,最后是几就是几十。 14、笔算加法,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15、笔算减法,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各位不够减,从十位借1再减。 16、长方形有4条边,对边相等,长方体有六个面,相对的面相等。 17、正方形有4条边,4条边都相等。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是正方形,大小都一样。 18、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长方体,至少需要8个小正方体才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体。 19、用三根木棒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拼两个三角形至少需要5根木棒,三个三角形至少需要7根木棒。 20、上下楼梯靠(右)行。

小学数学一年级知识点归纳

小学数学一年级知识点归纳 各单元的教学内容 一生活中的数 (一)本单元知识网络: (二)各课知识点: 可爱的校园(数数) 知识点: 1、按一定顺序手口一致地数出每种物体的个数。 2、能用1-10各数正确地表述物体的数量。 快乐的家园(10以内数的认识) 知识点:

1、能形象理解数“1”既可以表示单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个集 合。 2、在数数过程中认识1-10数的符号表示方法。 3、理解1~10各数除了表示几个,还可以表示第几个,从而认 识基数与序数的联系与区别:基数表示数量的多少,序数表示数量的顺序。 玩具(1~5的认识与书写) 知识点: 1、能正确数出5以内物体的个数。 2、会正确书写1-5的数字。 小猫钓鱼(0的认识) 知识点: 1、认识“0”的产生,理解“0”的含义,0即可以表示一个物 体也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和分界点。 2、学会读、写“0”。 文具(6~10的认识与书写) 知识点: 1、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10的物体的个数。 2、会读写6—10的数字。 二比较 (一)本单元知识网络:

(二)各课知识点: 动物乐园(比大小与比多少) 知识点: 1、比较动物谁多谁少有两种策略:一是基于“数数”,二是进行“配对”,从而体验“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2、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意义的理解,学会写法,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 3、体验“同样多”、“多”、“少”、“最多”、“最少”的含义。 高矮(比高矮、比长短) 知识点: 1、长短、高矮、厚薄都属于物体长度的比较的问题,只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习惯把水平放的物体的长度比较叫比长短,把垂直摆放的物体达到长度的比较叫比高矮。把扁平的物体上下距离的比较叫比厚薄。它们的比较方法是相通的。

小学数学三年级知识点归纳整理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 三年级上册 知识点概括总结 1.毫米:是长度单位和降雨量单位,英文缩写MM。 1毫米=0.1厘米; =0.01分米; =0.001米; =0.000001千米 2.厘米:是一个长度计量单位,等于一米的百分之一。长度单位,符号为:cm.,1厘米=1/100米。 1厘米=10毫米 =0.1分米 =0.01米 =0.00001千米 . 3.分米: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 0.0001千米(km)=1分米 0.1 米(m) = 1 分米 10 厘米(cm) = 1 分米 100 毫米(mm) = 1 分米 10 分米 = 1 米(m) 0.1 分米 = 1 厘米(cm) 0.01 分米 = 1 毫米(mm) 4.千米:千米又称公里,是长度单位,通常用于衡量两地之间的距离。是一个国际标准长度计量单位,符号 km。 1 千米(公里)= 1,000 米(公尺)= 100,000厘米(公分) = 1,000,000 毫米(公厘) 5.吨:质量单位,公制一吨等于1000公斤 6.加法:是基本的四则运算之一,它是指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数、量合起来,变成一个数、量的计算。表达加法的符号为加号(+)。进行加法时以加号将各项连接起来。把和放在等号(=)之后。例:1、2和3之和是6,就写成︰1+2+3=6。 7.加法各部分名称 “+”是加号,加号前面和后面的数是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是和。

8.加法性质 (1)加法交换律:a+b=b+a (2)加法结合律:a+b+c=a+(b+c) 9.减法:是四则运算之一,将一个数或量从另一个数或量中减去的运算叫做减法。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10.减法的性质: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11.验算:算题算好以后,再通过逆运算(如减法算题用加法,除法算题用乘法)演算一遍,检验以前运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12.验算的作用:验算能够有效地检查出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但对解题思维上的错误无太大用处,通过验算(用结果来推导条件)所得的数据与原数据比较来建议运算是否正确。 13.四边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四条线段依次首尾相接围成的封闭的立体图形叫四边形。由凸四边形和凹四边形组成. 14.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15.周长:环绕有限面积的区域边缘的长度积分,叫做周长,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周长的长度因此亦相等于图形所有边的和。 16.估计:根据情况,对事物的性质、数量、变化等做大概的推断。 17.余数:在整数的除法中,只有能整除与不能整除两种情况。当不能整除时,就产生余数,取余数运算:1.指整数除法中被除数未被除尽部分。 例如27除以6,商数为4,余数为3。 18.余数的性质:余数有如下一些重要性质(a,b,c均为自然数): (1)余数小于除数。 (2)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商=(被除数-余数)÷除数; 余数=被除数-除数×商。 19.秒:时间单位时间单位秒(second)是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符号是s。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梳理 一、复习要点: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加法和整十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 = 10角,1角 = 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6.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 = 60分,知道珍惜时间。 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8.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二、知识结构: 数与代数部分 20以内 100以内数的量与计量找规律 退位减法认识及加减法(一) 人民币的认识时间的认识 简单计算解决问题 空间与图形 上下、前后、左右相对位置图形拼组

平面图形立体图形 统计与概率 统计图统计表整理数据解决问题 三、复习的方法: 1、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学前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的知识和积累的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通过大量实物图的感知和具体模型的操作,使学生获得最初步的知识和技能。 2、扎扎实实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3、把握好知识的重点、难点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复习的方法。 5、改进对学生评估,重视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具备了什么能力,在哪些地方还需努力。 6、根据平时教学了解的情况,结合复习有关的知识点做好有困难学生的辅导工作。 四、复习的具体设想 1、首先组织学生回顾与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在这一学期里都学了哪些内容,哪些内容最有趣,觉得哪些内容在生活中最有用,感觉学习比较困难的是什么内容,问题银行中还有什么问题没解决,等等。也可以引导学生设想自己的复习方法。这样学生能了解到自己的学习情况,明确再努力的目标,教师更全面地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复习辅导指明方向。 2、以游戏活动为主进行总复习。游戏是一年级儿童最喜欢的活动。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复习,在复习中玩,在玩与复习相结合中发展。如复习100以内数的认识,让学生玩猜数、对口令、接龙等游戏,加深数感。又如加减法计算的复习,不能出现单纯的题海练习,这样学生会厌倦的。可以设计爬梯子、找朋友、搭积木、打地基等游戏活动,学生边玩边熟练加减法的正确计算。 3、与生活密切联系。复习时同样要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可以设计一些生活情境画面给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可以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然后在全班中交流。学生不仅感受生活即是数学,数学即是生活,而且各方面都得了发展。 4、设计专题活动,渗透各项数学知识。专题活动的设计可以使复习的内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三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时分秒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分别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时针最短,秒针最长) 2、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是秒针。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秒。 4、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5、常用时间单位:时、分、秒。 6、时间单位:时、分、秒,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60。 1时=60分 1分=60秒半时=30分 30分=半时 7、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8、计算一段时间,可以用结束的时刻减去开始的时刻。 第三单元测量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做单位。 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m)做单位。 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km)做单位。 2、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5、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6、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单位不同时,要先转化成相同的单位再计算。 7、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作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表示大型物体的质量或载质量一般用“吨”作单位。 8、常用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千米。 9、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米=100厘米 1千米(公里)=1000米 10、质量单位:吨、千克、克,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本册书一共有十一单元,前十个单元是知识点,最后一个单元是复习单元,其余的为1数一数、2比一比、3分一分、4认位置、5认识10以内的数、6认识图形、7分与合、8 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9认识11-20各数、10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下面将各单元知识难、重点,考点、易错点进行分类归纳如下: 第一单元:数一数 重点:掌握数数的方法,能正确数出图中事物的个数。 难点:有顺序的观察画面并分类进行数数。 考点:看图写数字或者数一数照样子画一画 易错点:对于给出图形让进行某个物体数数时易马虎,对此平时训练时应该锻炼孩子有顺序的进行数数并进行有序检查。 第二单元:分一分 重点:能够比较物体的长短、高低、轻重。 难点:会用一一对应的方式比较物体。 考点:看图判断高低、长短、轻重并做标记。 易错点:三个物体相比较时从中找出最高、最低的两个物体时学生易审题不清把三个物体全部进行标记。 第三单元:分一分 知识点: 分类的含义:将许多不同的物体,根据它们的作用、特点、功能、外观等不同的方面,把它分成几种类别。 分类的方法(依据):根据它们的作用、特点、功能、外观分类。

注意:1、分类首先要确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标准; 2、分类前后物品的样子总数不变; 3、分类不止一种方法,有理有据即可。 重点:分类的含义 难点:掌握分类的依据 考题类型: 1、给出几组图片,把不同类的圈或画出来。 例:鲤鱼海豚小鸡金鱼 2、分类整理。例:小明的房间真乱啊,小朋友们帮他整理一下吧。 3、下面一组食物,水果的下面画圆,蔬菜的下面画√。 第四单元:认位置 本单元的重点是: 1.左右的认识。 2.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语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难点:辨认左右方位,突出对左右方位的体验。 考点:例,同学们战队做操,小明从前向后数排第8,从后向前数也是第8,这一排一共有几人? 盲点:谁在谁的左边,又在谁的左边,谁在最右边,谁在最左边。 第五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 第六单元:认识图形 重点:能够辨认和区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立方体图形。

小学三年级数学重要知识点归纳

这篇小学三年级数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是查字典数学网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第一单元:测量1、毫米、分米的认识:(1)会用厘米估计常见物体的长度,并在实际测量中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2)通过测量活动,实际感受1毫米和1分米大约有多长,会用毫米和分米作为长度单位进行估计。(3)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会用这些长度单位进行测量。(4)能完成有关的计算和应用,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2、千米的认识:(1)了解千米是比米大很多的长度单位,知道1千米大约有多长,并初步了解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2)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能正确换算和计算,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3、吨的认识:(1)了解吨是比千克大很多的质量单位,知道1吨大约有多重,了解质量单位吨在生活中的应用。(2)掌握吨、千克、克之间的进率,能正确换算和计算,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3)能估计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加法:(1)能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搜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2)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知道笔算的算理和注意事项。(3)能熟练完成两位数、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4)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逐步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养成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估计的习惯。2、减法:(1)能从实际的情境中提取有用的数学信息,能根据信息提出恰当的数学问题。(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估算的过程,并逐步学会合理、恰当的估算,能用估算的结果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知道笔算的算理和注意事项。(4)能熟练完成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3、加减法的验算:(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加减法验算方法的数学依据和意义,并熟练掌握加减法的验算方法。(2)能选择恰当的方法对加减法进行验算,并逐步养成对自己的计算进行验算的好习惯。第三单元:四边形1、四边形:(1)通过观察、比较,直观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能利用特征辨别哪些图形是四边形。(2)能在点子图或方格纸中画四边形,能在钉子板上围四边形。2、平行四边形:(1)结合生活情境,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能辨别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2)能在点子图或方格纸中画平行四边形,能在钉子板上围平行四边形。(3)渗透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联系和区别。3、周长:(1)结合具体实物和图形理解并准确掌握周长的概念,并能用数学语言描述给定图形的周长。(2)能用不同的方法测量或计算给定图形的周长,能比较两个图形周长的大小。4、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2)能选择恰当的方法熟练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并能在具体情境中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5、估计:(1)在准确掌握长度单位的前提下,能合理、恰当的估测某线段或物体的长度(包括周长)。(2)能利用估测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第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1、例1(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回顾除法的含义,并回顾除法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结合具体情境,经历除法竖式抽象的过程,体会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能正确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2、例2(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余数的含义。(2)探索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3)能口算或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并能解决简单的有余数除法的实际问题。3、例3(1)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和余数的含义,并进一步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2)经历对许多有余数除法算式的观察、分析过程,探索并掌握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3)能利用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直接判断有余数除法计算的正确性。 4、例4(1)能灵活利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最多、至少等词语的含义,并学会用去尾法和进一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第五单元:时、分、秒1、秒的认识:(1)认识秒针,知道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2)知道:秒针走1小格是1秒,1分=60秒;能够准确读写

一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归纳

一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 一、数与代数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1、方法:①相加算减②分解法过程: 如:12—9= 3 12 — 9 = 3 把12分解成10和2 过程:想9+ 3 =12 先算:10-9=1 则12-9= 3 10 2 再算:1+2=3 1 ★2、应用题: ①已知条件里知道了其中一部分和另一部分,求总数,用加法计算. 问题里常见的关键字:一共、共、总的、原有等. ②已知条件里知道了总数和其中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问题里常见的关键字:还剩、还有、应找回等. 1.口算 例:6+7=12-7=16-7+3=16-8-6= 2、填空 (1).15比( )多3,( )比12少5. (2).20 17 14 ()()() (3).看图列式 例: 100以内数的认识 ★1、10个十是100,读作一百. 100是由10个十或100个一组成,它是一个三位数. 2、数数时,可以一个一个的数,也可以二个二个的数,五个五个的数,十个十个的数.

★3、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百 十 个 (从右边起) 第三位 第二位 第一位 ★4、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当计数器上个位或十位一颗珠子都没有时,就写0占位. 读作大写 例 100读作:一百 写作小写 例 七十五写作: 75 5、用计数器表示一个数时,计数器各数位上的珠子数和这个数的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字相对应. ★6、只有个位的数是一位数,如5、7、2; 最大的一位数是9. 有个位、十位的数是两位数,如32、20;最小的两位数是10,最大的两位数是99. 有个位、十位、百位的数是三位数,如100.100是最小的三位数. ★7、一个数,个位上是几,表示有几个一;十位上是几,表示有几个十. 反之,这个数有几个一,个位上就是几;有几个十,十位上就是几. 8、数的顺序 《百数图》 举例: 以33 34 35为例: ① 和34相邻的两个数是33和35; 33 和 35中间的数是34. ② 比34少1的数是33, 比34多1的数是35. ③ 34前面的数是33,后面的数是35; ④ 35比34多1,33比34少1. 以52为例: ① 52和60之间的数是:53、54、55、 56、57、58、59 ;(即大于52小于60 的所有数) ② 52前面的五个数是: 51、50、49、48、47;后面的五个数是:53、54、55、56、 57. ③ 52前面的第五个数是:47;后面的第 五个数是:57. ★9、两位数比较大小,先看十位,十位上大的数就大,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数就大.先比较高数位的数学,再按照数位的高低依次比较. ★10、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的用法. 两个数相差很大时就用多得多,少得多.相差很小时就用多一些,少一些. 例如:37 6 34 相比较后,37和6相差很大,就说37比6多得多或6比37少得多. 37和34相差很小,就说37比34多一些或34比37少一些. 11、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如:30+2=32 (想:3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数是32.) 32—2=30(想:32里去掉2个一,剩下3个十) 口算方法:个位相加,十位不变;个位相减,十位不变. 整十数:个位数正好为0的两位数,例如:10,20,30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3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三年级下数学知识归纳

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及练习 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1)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判断方向的方法是: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 (2)地图一般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自己标出8个方位) (3)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东南与西北相对,东北与西南相对。按东南西北顺时针排列。 (4)“五岳”是中岳嵩山、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 (5)北斗星在北方。 (6)燕子每年都从北方飞往南方过冬。 (7)太阳每天都从东方生起。 (8)司南、罗盘、指南针都发明于中国,均用来辨别方向。 (9)指南针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 (10)早上太阳在东方,中午在南方,傍晚在西方。(11)风向与物体倾斜的方向相反。 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1)除法估算一般要根据除数的乘法口诀来估。(2)一位数除多位数: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一位

不够看2位,不够商一0占位,除数当姐余当妹(除数>余数)。 (3)一位数除多位数余数不能等于或大于除数否则出错。(除数>余数) (4)验算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5)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6)0不能当除数。 三、第四单元知识点整理 (1)口算整十数乘整十数,用遮0法,先算前面的数的乘积,再数数2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添在积的后面。 (2)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先用第一个因数分别乘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和十位,再把两次乘出来的积相加。(3)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可以估第一个因数,也可以估第二个因数,还可以两个因数都估。 四、生活中常用单位的进率: 重量: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长度: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 1千米=1000米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