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旅游地产开发的四种模式和七大策略

中国旅游地产开发的四种模式和七大策略

中国旅游地产开发的四种模式和七大策略
中国旅游地产开发的四种模式和七大策略

一、“城市功能区”驱动旅游地产新模式

旅游产业的地位与产业经济规模的快速发展,使得旅游地产不仅仅成为一种新旅游产品进入客源市场,同时也成为一种成功的多产业融合方式进入行业发展领域,并承载一定的城市功能。以此也拉动众多国内外规模企业竞相滚动资金开发旅游地产,也形成了一个又一个让世人关注的经典案例。笔者作为从事旅游地产研究的咨询专家,经过归类整理,提出了中国旅游地产开发的四大新模式与七大应用策略,期望能够为旅游地产的科学开发提供智业支持。

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在空间上不断外扩,区域界限逐步消失,在生活需求上,由于城市中心地价的飙升、环境的恶化,使得人们不由自主向城区边缘扩散,从而催生了新的城市空间版图。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旅游地产赢得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和机会,区域资源被置于广阔的地域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使旅游地产价值更大化。同时,旅游地产也逐步成为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城市品质的重要支撑,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牵引城市空间的发展走向。可以说城市化与旅游地产将逐步体现出“双轮驱动”的并存态势,相互为用。而旅游城市化是旅游作为推动城市化的一种动力,引导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是基于后现代主义消费观和后现代主义城市观的一种城市发展形式,能够在推动城市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合理调整城市空间、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提高城市精神文化内涵,从而达到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城市目标。

大中型城市市内或市郊的城市化进程中,在没有资源优势的情况下,需要旅游地产在自我营造的旅游氛围中开发地产项目,进行大型旅游项目开发,营造具有影响力、冲击力的旅游景观景区,改善区域基础设施条件和环境质量,靠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引来人流、物流,将生地变成旅游熟地和旺地,引起景区附近地产升值,再趁势搞地产开发。此类地产开发与旅游景观开发高度融合,地产开发即旅游景观开发,房产本身即是旅游景观载体或表现形式。与旅游景观开发二位一体的房产开发。景即是房,房即是景,景中有房,房中有景,直接

提升住宅的环境品质,增加休闲功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将旅游地产开发提升到一个新境界。

二、产业经济区提升旅游地产新模式

产业经济区模式是新时期旅游地产开发的方向,主要借助旅游产业的广泛引入,建设一座以旅游业等第三产业为主题经济模式的产业区。笔者在天津城市休闲化咨询中,倡议并提出了滨海旅游产业集聚区、主题公园集群发展区、环城市休闲产业带等运营模式。在大连城市旅游发展过程中提出了旅游产业经济区、度假产业集聚区的运营思路,确立了群岛、群园的产业构建体系,并提出了“运营一体、投资多元、权属对应、业态规范”的机制。

杭州城市旅游产业规划中提出了产业综合体的旅游发展模式,在都市旅游产业西进发展格局中重点进行产业经济组团布局。在宁波城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中则提出了产业基地的旅游发展模式,在提升主题特色旅游产品集聚的同时,突破都市综合服务基地建设。所有这些都将为城市的休闲化进程提供驱动力。

目前中国,新城引入旅游产业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是旅游产业本身的特点以及新城建设的需要二者共同决定的。旅游的发展,可以带动景区及其周边地区城市化现象,包括乡村城市化和由于旅游资源开发带来的度假酒店业、商业区等城市面貌建筑物的大量建设。其一旅游产业是新城初建的先导力量。新城发展旅游业具备了经济基础优势、城市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主城区旺盛的旅游需求又带来了大量客源,以旅游景区的构建作为新城启动的先导,有利于促进区域基础设施的快速完善,依托旅游项目开展的观光旅游和商务旅游为新城带来了人气,同时也促进了旅游外延产业的集聚,这些都为人口的进一步迁移、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提供了前提条件。以华侨城为例,主题公园的构建,成为了区域的核心吸引力,极大的带动了商业、居住地产,逐渐形成配套完善的成熟社区。其二旅游产业是乡村城市化的重要驱动力。由于新城多位于主城郊区,

结合国内城乡现状,新城的建设带有浓厚的乡村城市化色彩。旅游产业对乡村城市化的驱动力主要来源于旅游业与农业的融合,如观光农业、设施农业的出现改变了农民的从业环境,由单纯的作物种植进入到服务行业范畴,提高农民收入,极大缓解了城乡差别、城镇居民收入差别导致的二元结构矛盾,为新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铺平道路。其三旅游产业可以带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成功的新城应该提供满足于社区日常的居住、文化、教育、商业和公众或私人服务的需求,形成相对独立的城市社区,这就要求有合理的产业配置。在产业融合的大背景下,旅游业在产业链的构建中日益凸显其优势,旅游业可以与农业结合,形成观光农业;与工业结合,形成旅游装备制造业;与商业结合,形成旅游商业,如主题商场、美食及购物街区等;与文化、艺术产业结合,形成演艺、文化体验;与医疗产业融合,形成医疗旅游及养生产业等。形成新型外延产业聚集,产业结构升级为新城发展注入巨大活力,带来新城空间化延展、规模化扩张及城市生活方式的提供。

三、旅游小城镇发展旅游地产新模式

“旅游小城镇”的开发核心在于不仅仅要注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同时要关注小城镇产业体系的建设和吸引力与消费力的提升。所以,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主导思路应该是提高消费能力和吸引消费的能力。关键在于要挖掘这个小城镇的历史文化遗产,张扬这个小城镇独具特色的自然风貌,扶持这个小城镇几千年来赖以生存发展的特色产业,如手工业、餐饮业等。

发展旅游小镇,可以增加新的就业岗位,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创造条件,促进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旅游地产已经成为中国旅游小镇开发主要动力之一,将旅游小镇开发与城市经营全面结合起来,是能够形成政府资金来源和企业利润构成的关键。一方

面,小城镇的建设,国家给予了大量的资金及土地等政策支持措施,特别是,小城镇的土地,不仅仅为国有土地开发,还为集体土地流转开了口子,是一个地产领域的缺口;另一方面,小镇开发中,房地产价格非常低,本地居民购买力不强,商业性房地产企业不太有兴趣,但旅游地产,则意味着巨大的商机――因为旅游房地产的卖家,不是本地居民,而是全国各地的度假游客和度假房地产投资人。开发商以低价获取的小镇土地为依托,面向全国乃至国际销售风景旅游地的度假物业,利差极大,一旦销售成功,获利丰厚。旅游小镇的发展要素,要制定清晰的产业发展战略;要设计旅游吸引力动力机制,即小镇的吸引力是什么;要规划旅游小镇的功能及布局;要整合小镇的旅游资源,策划具有小城镇和旅游双重功能的项目;要做好小镇的景观规划,打造旅游小镇的景观吸引力与休闲度假环境;设计政府功能与商业功能相结合的运作模式。将旅游小镇开发与城市经营全面结合起来,在大理古城、丽江古城、阳朔西街、凤凰古城等地,已经得到实践,并走在了全国旅游地产的前列。大规模、高水准的旅游启动使区域具备完善的市政基础设施,而且资讯商贸发达,很快成为区域内最佳的人居社区和商贸办公中心,以此为发展核心,向外辐射逐渐扩散到与旅游业、文化产业、房地产业、娱乐业等相关的产品生产、销售和服务、形成一套完整的综合产业链条,创造出巨大的经济附加值,以城乡互动休闲体系构建起中国式的旅游小城镇。

四、乡村旅游综合体开创旅游地产新模式

从2005年提出新农村建设战略方针到如今,大江南北涌现了许许多多的典型和模式。其中以旅游为产业转型和经济驱动的乡村旅游综合体最为普遍,其存在原因主要有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

从战略来说:一是借势旅游顺应国家发展方式转变。未来十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央把转变发展方式确定为工作的主线。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来看,在这个历史转折时期,着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需要一系列的新突破口。

而旅游恰恰因其特殊的战略性,面临新的历史性选择,能够也应该成为国家战略转型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二是发展经济形成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的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首先必须发展经济。经济的发展,恰恰需要打破农业产业的界限,把农业产业与二、三产业结合起来。旅游产业横贯一、二、三产业,是各个产业的胶合剂,旅游产业为主导的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三是平衡三方实现农民致富、政府满意、投资商获利。在为地方造福的大格局之下谋求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所在。帮助农民增收、创收,改善生活方式;为政府高起点,大手笔实施科学化的新农村建设,贯彻落实相关政策方针,争创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

从战术上来说:一是选好区位拿大地块,最好实施整个村一级开发和运营。房企只有拿到大的地块,并距离中心城区一个半小时车程之内。才能借助目标房产的区位、交通等方面的优势,有系统地开发内部生态完整的综合地产项目,企业才能在拆迁安置之余取得预期收益。二是村容村貌建设与产业发展相融合。以旅游的视角,审视农业产业转型,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休闲农业、商贸农业,实现耕地资源集约化利用、多元化经营、建立产销通道;实施村容村貌整治,以旅游配套设施的要求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并引导农民经营农家乐、民俗等,促使部分农民融入旅游产业系统。三是旅游服务型地产与居所型地产结合。根据项目所在区域的旅游资源品质属性和未来旅游发展蓝图构想,科学配比旅游服务型地产与居住型地产。本文所指的旅游服务型地产是指旅游酒店、农庄、度假村、商业购物设施等。居所型地产是指以居住功能为主体的传统地产,包括居住小区、产权式酒店等;最后,还需要汇聚多方智慧全方位高起点规划。以旅游为主导的新农村建设涉及旅游产业、农业产业、房地产业等多方领域。

策略一:注意多元业态创意

对城市的公共休闲空间和休闲生活进行关注,打造休闲业态的集中区域。如城市商业、城市商务、城市会展、城市娱乐、城市餐饮、城市文化等等的业态集群;在产业集聚的同时,要注意和引领产业与公共服务空间的融合,如城市的步行街、步行区及宁静的广场、绿地、花园一体规划与运营相统一;要加强城市传统风貌的保护和城市格调的保护,为城市休闲化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文特征;要注重重点休闲载体建设。例如城市公园和市民广场,城市公园和市民广场是地域文化的集中表现方式之一,也是多数市民日常休闲活动的首选区域;如中央商业游憩区,结合休闲娱乐、商业活动、饮食、文化等产业元素,凝聚城市休闲气氛;如临水城市的滨水休闲带,它是城市休闲的亮点和重点,同时也是生活质量的体现点和提高点;如休闲餐饮体系,要构造主体吸引物,包括酒吧、茶座、地方美食等等;如娱乐体系,要特色突出,形成一个多层次的业态构成;如健身体系,要方便齐全,包括运动场馆、水疗保健、高尔夫等;如文化体系,要体现时尚与综合,主要构成有图书馆、博物馆、多功能电影院,以及商业街、创意街区、SHOPPING MALL等。

策略二:强化绿色生态修复

绿色山水、生态田园往往是旅游地产开发的独特卖点和核心吸引力,是旅游地产项目开发成功的基础和前提。归类起来主要有:1、出入便捷的生态观光路,在旅游地产的横穿区域打通一条生态环境良好、视野开阔同时道路等级高的旅游观光和体验路;2、建立绿色隔离带,以实现旅游地产区域与周边一些传统项目的生态隔离;3、生态水体景观环境的再造,以及水岸景观和休闲设施的建设,整体营造环山绕水的优美环境;4、对荒山裸地进行植树造林和景观治理,提升各种经济林种植面积和适宜种类。将已经存在的林带扩大成林和产业种植区,通过科学引导和体验产业的战略定位,形成具有典型示范意义和高附加值的特色生

态产业区;5、对农田景观进行大地景观设计,形成具有特色的田园景观生态,各设施的造型及颜色均考虑整体环境的调和效果,而景观上配合生态资源做出最适当的建构。

策略三:引导综合政策扶持

目前可以利用的政策集成:1、旅游度假区政策,所在地政府可以给予贷款贴息或以奖代补扶持,3年内减半征收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同时,在安排国债资金、财政贴息或补助资金时,享受其他经济主体同等的政策,给予适度的税费优惠;2、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国家和省级政府对新农村的建设有比较多的鼓励和优惠措施,国家农业部每年有固定基金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进行相应的奖励和宣传;3、农村公路建设(国家补贴和国债工程)、旅游公路(非干线)建设(国家旅游局、吉林省旅游局)工程。国家旅游局和省级旅游局重点对基础设施,特别是旅游公路建设具有较大支持力度;4、是国家2010年民生工程的资金补贴以及国家发改委批给各地都有鼓励民生发展的支持资金;5、设施农业的推广政策;6、江河湖海水源保护以及涵养林造林工程政策以及生态堤防建设资金;7、国家鼓励农村沼气池和节柴炕灶利用(国债补贴、省补贴)以及自然村屯自来水改造项目(国家),按照年度自来水改造实际情况进行一定补助。

策略四:拉动空间功能转换

一个旅游地产项目的开发有时因为周边的一条路、政府的一条法规、区域的一个村庄而改变了整个发展格局,如何在限定条件下或突变情况下寻求突破点,并可快速反应猎得新的发展思路和空间,成为项目成功的关键所在。笔者带领《泰山风景名胜区旅游产业发展规划》项目组进驻泰山深度调研后,通过权衡中国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与泰安城市的关系,鉴于中轴线千百年来已

形成的文化格局,提出了“一轴两翼一环线”,即提升中轴线,扩展两翼,贯通沿山大环线的大泰山旅游产业空间发展战略。从实践效果来看,此空间格局的创意,首先有效的解决了中国风景名胜区如何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其次从产品上有效的解决了泰山如何在未来的休闲度假时代继续引领中国旅游走出中国、影响世界的国际竞争力问题。也为泰山从百年来的单一中轴线旅游走向两翼共同发展,形成“双轴驱动、两翼扩展”的大泰山旅游格局,构建了目的地的复合旅游产品。第三,规划创意的环山旅游观光作用的景观大道是具有国家意义的“中国国山风景道”,因为这个举措不仅仅有旅游的特质与形象,同时也成为泰山与泰安山城和谐发展,既有效的保护泰山避免城市化的开发侵扰,又把环山旅游景观价值最大化的标志与表现。随着泰山环山风景道、西翼旅游综合服务区、东翼《封禅大典》大型实景演出、汉武帝封禅御道及古镇文化创意园等大型项目的落地运营,2010年将是泰山走向全域化产业布局、大泰山旅游格局、目的地旅游产品、国际化品牌价值的丰盈时期。

策略五:利益驱动土地流转

土地资源的有效流转是旅游项目落地的重要保障,在旅游开发中怎样才能使农民、企业、政府的土地利益维持均衡,在苏州市虞山尚湖旅游度假区项目开发的过程中,采用的土地流转利益共享战术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按照旅游区发展“进三、优一、退二”的产业导向,对不符合旅游区发展要求的工业企业(主要指非农、非涉旅企业)实施“退区进园”。工业企业搬离旅游区内的工业用地,迁入工业园区内,享受优惠的产业政策和良好的功能配套。收回的土地用于旅游发展,实现土地空间置换。

申报国家、省或地市级重点扶持或旅游示范项目,取得上级政府在土地上的支持。依托国家各大部委支持方向,根据经济区产业发展需要,可从多角度申报项目,如:当代江南文化示范基地江南文化艺术中心——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常熟古琴艺术中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江苏省硒茶产业园

——江苏省农科院合作重点试验项目;中国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开发论坛会址——中国风景名胜区的研讨交流基地等。

整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比如通过“减法”将旅游经济区内部分农户搬迁出去,腾出的宅基地可以置换为旅游项目的建设用地指标;比如清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成立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所有者以地折价入股介入旅游开发获得相应收益。比如置换宅基地功能,对民居进行改造,农民在自愿的情况下直接或间接(土地入股)介入旅游经营,获取收益。合理流转农、林用地,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保持土地性质不变,引导特色农业规模化、特色化生产;旅游经济区内地块置换,达到占补平衡。农民、企业、政府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共享了利益,保障开发商快速启动项目,促进了项目落地。为虞山尚湖旅游区成为“山水城”一体发展的、复合多种产业的全国知名旅游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策略六:主题特征有效运用

旅游地产的开发愿景主要是以休闲度假游客为主,大多建在滨海、山川、湖泊等自然风景区附近。选址远离市区,交通便利。而且分布很广,辐射范围遍及全国各地,向旅游者们传达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丰富多彩的地域风情、历史文化等。度假酒店经营季节性强,对娱乐设施要求较完善,突出个性化服务。在设计风格上返璞归真,讲究人与自然融合,努力为住客创造休闲放松的环境。所以主题化成为其核心的开发理念。

主题特征的运营方式主要有:1、强调生态环境主题化。地理位置远离城市、交通便利,主要建于滨海、山野、林地、峡谷、乡村、湖泊、温泉等自然风景区附近。度假酒店与大自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多处于环境优美的生态敏感地带,讲究人与自然的融合,注重给予旅游者一种度假的心情与情调,达到与现

实生活的短暂隔离、和自然风光亲密接触,实现自然、人文与时尚生活的完美结合,呈现度假酒店独特的风格与个性。2、强调生活方式的主题化。拥有完善且独立的生活配套设施和综合性的游憩、娱乐服务设施。度假酒店的主诉求,就是为游客提供多样化服务、多类型休闲及娱乐服务。旅游地产不只是单纯提供食宿的驿站,更是要为旅游者创造一种全方位的休闲生活经历。这种经历往往与它所处的极致自然环境产生共鸣时显得更加丰富并容易让旅游者产生一种场所感和归属感。从居住的角度看,犹如多个设施完善且相对独立的居住单元体的集合。3、强调人文服务的主题化。服务理念更注重营造人文归属感。在服务理念上除了给游客营造一个“家”的舒适感觉外,更注重于用我国多重文化因素,注重人文关怀,给游客营造一种人文归属感,不但是一种体验型经历,更能在旅游者离开后仍可回味这种体验。服务内容更为全面与完善。既要加强服务细化,更要注重所能提供的服务项目主次结合,优化服务项目结构,已达到对资源的有效利用。通过挖掘酒店所在地最有影响力的地域特征,文化特质,确定一个有意义的主题文化,以此作为统领旅游地产的核心发展脉络,建设具有全方位的颇具个性的度假氛围和经营体系,从而营造出一种无法模仿和复制的独特魅力与个性特征,达到实现提升酒店产品质量和品位的目的。4、强调产品主题的丰富化。产品差异化是吸引旅游者的核心。产品在表现手段上注重综合运用声、光、电等多种形式的高科技设施和技术来包装,以达到在形式上给顾客“耳目一新”的体验。增强活动项目的互动参与性,结合自身区位、资源优势开发游客参与性主题娱乐项目,既给顾客以全新的亲身体验经历,又为其提供了交流的平台,满足了顾客的交际需求。5、强调物业主题酒店化。投资置业、酒店消费,使旅游与地产形成两个产业、两方面需求的有机结合。旅游与地产结合发展的旅游房地产可概括为:旅游的业态、地产的模式。旅游具有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的特点,开发商要考虑如何在开发期间既能快速回收投资,满足现金流需求,同时通过不可再生资源的升值为自己预留一些未来收益、通过一定的房地产完整产权型销售、通过酒店管理模式带动升值、通过代理完整产权型房产租赁扩大使用价值和投资者收益,达到经营者和投资者的双赢。所以旅游地产投资模式创新应该首先从理念上、观念上进行。

策略七:投资融资途径确立

旅游地产由于有规模大、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报期长的现实问题,通常还受自然和社会经济、国家房地产政策调控等影响的不确定因素较多。所以必须打破国内银行信贷为主导的单一融资格局,拓展多元的投资融资途径。旅游地产项目投资融资的途径和方法如下:

1、国外商业贷款融资途径。这类融资渠道大概分为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国际商业贷款。最常用的是国际商业贷款方式,在我国现行的管理中,国际商业贷款包括国外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贷款、出口银行、发行境外债券、国际金融租赁等。但是特别注意的是这种融资模式因为具有超强的风险控制程序、特别看重企业现金流、特别看重企业是否稳健成长等因素,所以快而稳健的旅游地产项目才是最重要的。

2、旅游地产证券化的模式选择。将旅游地产与资本市场运作捆绑在一起将是未来融资的趋势,这样有利于在大规模的项目开发中获取资金,加速资本积累,促使土地的有效利用。资产证券化根据其产生现金流资产类型的不同,划分为MBS、CMBS、REITs、 ABS、海外房地产投资基金等。其中MBS 是以住房抵押贷款为基础,以借款人对贷款进行偿付所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撑。CMBS商业抵押担保证券(简称CMBS,Commmercial Mortgage Backed Security)是指将传统商业抵押贷款汇聚到一个组合抵押贷款池中,通过证券化过程,以债券形式向投资者发行的融资方式。CMBS与MBS的主要区别在于,MBS以住宅地产作为担保,而CMBS以商业地产作为贷款抵押品。REITs(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是一种以发行收益凭证的方式汇集特定多数投资者的资金,由专门投资机构进行房地产投资经营管理,并将投资综合收益按比例分配给投资者的一种信托基金。REITs一般从上市或非上市公司收购房地产资产包,且严格限制资产出售,较大部分收益来源于房地产租金收入、房地产抵押利息或来自出售房地产的收益,能够在证券交易所上市流通。REITs既是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又能为购买者提供投资某项不动产

的渠道。一般来说,分为股权类、债权类和混合型三种。ABS它是以项目所属的资产为支撑的证券化融资方式,即以项目所拥有的资产为基础,以项目资产可以带来的预期收益为保证,通过在资本市场发行债券来募集资金的一种项目融资方式;主要针对除不动产外的能够产生稳定的、可预期现金流的资产加以证券化。目前,ABS资产证券化是国际资本市场上流行的一种项目融资方式,已在许多国家的大型项目中采用。海外房地产基金对中国房地产市场已改变以前观望态度,投资力度很大,投资基金是基金公司靠发行投资基金股份或受益凭证等形式向社会募集资金,再将其投资于股票、债券等投资对象,获得的净收益分配给广大投资者的一种集合投资模式;因为旅游地产的资产范围很广,除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公司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和其他资产外,一般还包括景点与景区中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以及相应的基础设施、附属服务业、商业和零售业的固定资产、住宅和流动资产等,所以应该根据这些资产的特点来选择不同的融资模式;

3、境内外上市融资。上市融资越来越重要,成为各旅游地产开发公司的首选融资模式,境外直接上市即直接以国内公司的名义向国外证券主管部门申请发行的登记注册,并发行股票(或其它衍生金融工具),向当地证券交易所申请挂牌上市交易。即通常说的N股、S股等。通常还有的做法就是买壳借壳上市。目前我国境外上市渠道主要是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和纳斯达克(NASDAQ);

4、金融租赁融资。金融租赁也叫融资租赁,是由出租人根据承租人的请求,按双方的事先合同约定,向承租人指定的出卖人购买承租人指定的固定资产,在出租人拥有该固定资产所有权的前提下,以承租人支付所有租金为条件,将一个时期的该固定资产的占有、使用和收益权让渡给承租人。只要双方协商一致,在租赁期满后,该租赁物即可以归承租人所有;

5、典当融资。典当是指当户将其动产、财产权利作为当物质押或者将其房

地产作为当物抵押给典当行,交付一定比例费用,取得当金,并在约定期限内支付当金利息、偿还当金、赎回当物的行为。

总的来说,旅游地产行业是土地和资金的紧密结合体,二者缺一不可。在当前新的金融环境下,融资能力就是竞争力。面对以上众多的融资途径来看,国内商业银行贷款相对容易获得,这是企业主要融资工具;国外商业银行贷款一旦获得,贷款数额相对巨大,利率较高;投资信托在期限、规模、风险方面与房地产开发匹配,融资方式灵活,节税,适合中大型房企;投资基金关注成长型规范企业,回报要求高;境内上市可以提升企业品牌,直接扩大融资渠道,适应房企改制需求;境外上市上市公司可达到尽可能高的价格,公司可获得较大声誉,股票发行范围广;金融租赁节省成本,有避税作用,无需额外抵押和担保品,降低企业现金流,可获得余额融资,适合长期融资需求;典当融资办理时间短,借款成数高,无需评估费,当金用途不设限制;私募基金手续简便,可节省企业发行时间注册费用,融资数目大;合作开发互相补充房地产开发资源,推动资金有机结合,盘活开发项目,获得合作比较容易;

从旅游地产企业角度来看,大型企业适宜选择投资基金、境内上市、境外上市、发行企业债、国外商业银行贷款;中型企业适宜选择投资信托、企业并购、国内商业银行贷款;小型企业适宜选择私募资金、金融租赁、合作开发、典当融资;结合各个融资模式的特点,然后根据企业自身情况,找到企业自身适合的融资模式,是自身投入更少,获得更多,效率最大化。

国内外古镇旅游开发模式

国内外古城(镇)旅游开发模式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基本每个省都有自己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落且各具特色,而目前国内发展较好的古镇主要有丽江、平遥、歙县、西递宏村、周庄和乌镇。所以在天府古镇开发不仅要吸取其他地方古镇的成功经验,也要立足与自己本生的特色才能有效的达到其独特价值的体现。 一、国内古镇的发展模式概况 1、丽江发展模式——丽江模式 “丽江模式”,即政府投入巨资实施,通过建章立制,使积极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其行动计划的实施包括建立机构、制定遗产保护资金管理机制和在核心区鼓励传统文化的开展。主要包括: ①文化经营:从战略高度经营民族文化产业。 ②古城风貌打造:将一座“死城”变成“活城”。 ③发展模式:创造了“民族文化和经济的成功对接”的“丽江现象”和“世界遗产带动旅游发展”的“丽江模式”。 ④开发保护: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处理好遗产保护与旅游业之间的协调关系。 ⑤可持续发展:着眼未来,不追求黄金周的短期效应,而力求可持续发展。 2、平遥发展模式——政府主导 一是组建成立全省旅游行业首家股份制企业平遥古城旅游股份有限公司; 二是门票管理体制的改革,实施古城景区门票一票制,大大加快了平遥古城由社区向景区的转变过程; 三是组建成立了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和城市管理监察大队,形成了旅游业政府主导,民营、股份齐头并进的局面; 四是通过打包整合旅游资源,开发多层次的旅游产品,实现旅游业向农村的延伸与辐射。全县14个乡镇中,将有11个乡镇的30多万农民从中受益;

五是为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营造良好的旅游业发展环境,遵循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发展要素,不断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六是通过各种节庆活动对外营销平遥古城。如平遥国际摄影节、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等。 3、江南古镇的开发模式 ①周庄发展模式——旅游业+高科技产业 1998年就把传感器这一高科技产业引入周庄。目前,这一国内最重要的传感器产业基地已经基本建成。基地已引进以研发生产传感器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企业18 家,总投资13.5亿元,年生产各类传感器4.5亿个,其中,95%以上销往美国及欧洲、亚洲的国家和地区。如今,这一高科技产业已在周庄GDP中占有近 50%的比重。 ②乌镇发展模式——政府授权特许经营(被联合国冠予古镇保护的“乌镇模式”) 政府对古镇实行保护的同时,对经营性活动实行政府授权下的特许经营。乌镇经过“开门寻历史、闭门搞保护”,使古镇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并与中信实业银行签约投入2.5亿元用于乌镇的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乌镇还在保护的基础上,融入了最具有地方色彩的民间文化进行衬托,如桐乡花鼓戏和皮影戏等。体现了一个立体和展现在现实中的历史遗产群。在古镇风貌方面:乌镇采用以线带面、逐步修复的手段,一条街,一条河,线路合理、连贯、封闭,一进其门就使游人远离现代都市气息,眼中所见的全是久违了的明清小镇民居。另外它在旅游线路的设计安排与市场营销的推广和包装以及古镇情景氛围的营造方面也值得称道。被联合国冠予古镇保护的“乌镇模式” ③南浔发展模式——政企合作 2003年,上海博大投资公司和浙江湖州南浔区签订了共同开发南浔古镇旅游合作协议,总投资23亿元,近期欲把南浔打造成为特色鲜明的江南水乡古镇典范,远期目标则是具有完备城市功能的国际知名旅游胜地。按计划,上海博大首期投资11亿元,一期工程完成后,景区内旅游线路基本贯通,景观打造基本完成,功能配套基本到位,氛围营造基本实现,旅游产业初具规模,将集旅游、休闲、餐饮、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二期投资12亿元,计划实施3年,将南浔古镇建设成为具有独特文化形象与旅游内容的精品旅游,进一步完善古镇旅游整体功能。 2004年4月份,南浔区政府发文正式授权“浙江南浔古镇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独家拥有30年古镇保护性开发权和旅游经营管理权。而浙江南浔古镇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则由上海博大投资公司以70%控股.其余30%则由南浔区政府持有。

旅游地产借景开发的五种模式

旅游地产借景开发的五种模式 旅游地产已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过度开发和过度扶持使中国旅游地产出现了畸形经济现象,而房地产泡沫也已开始波及旅游地产,旅游地产在国内还未成型即已出现误区。 总结近年来国内旅游地产开发的实践笔者认为,目前国内旅游地产发展的最大瓶颈在于旅游核心吸引力的缺乏,因为对于消费者来说,旅游地产的本质是要实现一种自然生态、休闲享乐的理想生活方式体验。在自然景点、文化景点等传统旅游资源日益稀缺的情况下,如何通过人为打造能够满足游客需求的独特体验产品,构建地块自身独特吸引力和品牌效应,对于旅游地产开发商顺利将生地变成熟地,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区域价值最大化和可持续化至关重要。 笔者在研究中归纳出旅游地产借(造)景开发的以下五种模式: 一、自然资源型借景开发 自然资源型借景开发模式需要倚赖较好的自然风景资源,一般而言,风景优美又适合大盘开发的地块位于城市远郊区,距离城市中心位置较远,基础设施也不完善。为了充分挖掘和发挥自然景观资源的价值,开发商和当地政府往往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入,而在景观打造上的投入却并不高。此外,自然资源型借景开发在开发时也需调整和完善现存的敏感生态体系,优化资源优势,必要时更要限制过度开发,以保护生态景观资源和自然风貌。我国自然资源型借景开发项目按照自然资源的不同种类可分为滨海型、滨湖型和内陆型项目。 滨海型自然资源借景开发主要依托海体资源,以海南为代表,威海、秦皇岛、青岛、大连等地也有一些项目,目前海南已成为地产大鳄们开发旅游地产的集结地,雅居乐、富力、鲁能、中信等大型房企均已在海南滨海地块开发旅游地产。 滨湖类度假项目开发主要依托现有的湖景资源,如千岛湖、太湖等,目前在太湖和千岛湖岸边,游艇俱乐部、旅游地产综合开发项目已屡见不鲜。 内陆型项目一般以森林、草原等优美的自然景观资源为依托,也有依托温泉资源开发的温泉度假项目。如天津珠江温泉城强调温泉养生概念以开发地产盈利。以森林为核心景观的有重庆金佛山国家森林度假公园综合旅游地产开发项目。

我国乡村旅游开发模式问题与策略研究

我国乡村旅游开发模式问题与策略研究 很多人已厌倦城市的生活氛围,渴望去感受大自然的真山真水,寻求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感受,在宁静、自然中彻底放松自己。现代旅游者也不再满足于普通的观光旅游,希望获得一种愉悦的经历,强调参与和体验。在这样的背景下,乡村旅游应运而生,并备受人们宠爱,得以快速发展。但是乡村旅游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困境,对我国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策略应用的探讨势在必行。

目录 一、基础篇 乡村旅游开发.pdf1 基于乡村特色为核心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pdf2 乡村旅游开发对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作用.pdf6 乡村旅游开发空间结构及商业业态变化调查.pdf8 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pdf9 乡村旅游开发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研究.pdf11 乡村旅游开发中农业景观特质性的保护研究.pdf14 乡村旅游开发中土地流转风险的产生机理与管理工具.pdf22乡村文化视域下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pdf29 二、地方篇 承德市乡村旅游开发的影响因素及对策.pdf32 肥西县乡村旅游开发探析.pdf36 关于海南省乡村旅游开发对策的研究.pdf38 合肥市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pdf39 湖北旅游名村乡村旅游开发初探.pdf42 南岳衡山景区周边古镇乡村旅游开发探索.pdf45 秦皇岛市乡村旅游开发对当地农民就业的影响研究.pdf52 生态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以广西富川县秀水村为例.pdf54厦门岛外乡村旅游开发的政策选择研究.pdf56 厦门同安造水村乡村旅游开发研究.pdf60

云南省弥渡县乡村旅游开发初探.pdf64 三、发展篇 城乡统筹视野下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分析.pdf68 对我国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策略应用的探讨.pdf71 国内外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对比研究.pdf74 基于顾客期望的乡村旅游开发策略研究.pdf77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创新模式探究古丽扎努尔阿.pdf78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创新模式探析.pdf79 浅谈乡村旅游开发的策略.pdf80 浅析乡村旅游开发对策.pdf81 台湾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分析及启示.pdf82 我国乡村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pdf85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pdf88 乡村旅游开发我国城市反哺农村的理想途径.pdf91 乡村旅游开发新解读新思路上.pdf93 乡村旅游开发新解读新思路下.pdf96 新农村建设导入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pdf99

旅游地产开发模式

旅游地产开发模式 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同质化问题严重,开发商不得不“致力于旅游地产生存、发展的新探索”。在黎明之前率先突围,也许用不了太久的时间。 “城市功能区”模式 旅游产业的地位与产业经济规模的快速发展,使得旅游地产不仅仅成为一种新旅游产品进入客源市场,同时也成为一种成功的多产业融合方式进入行业发展领域,并承载一定的城市功能。以此也拉动众多国内外规模企业竞相滚动资金开发旅游地产,也形成了一个又一个让世人关注的经典案例。 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在空间上不断外扩,区域界限逐步消失,在生活需求上,由于城市中心地价的飙升、环境的恶化,使得人们不由自主向城区边缘扩散,从而催生了新的城市空间版图。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旅游地产赢得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和机会,区域资源被置于广阔的地域X围内进行优化配置,使旅游地产价值更大化。 同时,旅游地产也逐步成为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城市品质的重要支撑,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牵引城市空间的发展走向。可以说城市化与旅游地产将逐步体现出“双轮驱动”的并存态势,相互为用。 而旅游城市化是旅游作为推动城市化的一种动力,引导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是基于后现代主义消费观和后现代主义城市观的一种城市发展形式,能够在推动城市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合理调整城市空间、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提高城市精神文化内涵,从而达到建

设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城市目标。 大中型城市市内或市郊的城市化进程中,在没有资源优势的情况下,需要旅游地产在自我营造的旅游氛围中开发地产项目,进行大型旅游项目开发,营造具有影响力、冲击力的旅游景观景区,改善区域基础设施条件和环境质量,靠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引来人流、物流,将生地变成旅游熟地和旺地,引起景区附近地产升值,再趁势搞地产开发。 此类地产开发与旅游景观开发高度融合,地产开发即旅游景观开发,房产本身即是旅游景观载体或表现形式。与旅游景观开发二位一体的房产开发。景即是房,房即是景,景中有房,房中有景,直接提升住宅的环境品质,增加休闲功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将旅游地产开发提升到一个新境界。 产业经济区模式 产业经济区模式是新时期旅游地产开发的方向,主要借助旅游产业的广泛引入,建设一座以旅游业等第三产业为主题经济模式的产业区。笔者在XX城市休闲化咨询中,倡议并提出了滨海旅游产业集聚区、主题公园集群发展区、环城市休闲产业带等运营模式。 在XX城市旅游发展过程中提出了旅游产业经济区、度假产业集聚区的运营思路,确立了群岛、群园的产业构建体系,并提出了“运营一体、投资多元、权属对应、业态规X”的机制。 巅峰智业的旅游地产研究院在XX城市旅游产业规划中提出了产业综合体的旅游发展模式,在都市旅游产业西进发展格局中重点进行

创新古镇旅游开发模式

关于桃花源古镇的思考 桃花源古镇建设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可以极大程度的解决桃花源景区的配套承载能力,丰富了旅游要素,延长旅游产业链,为游客住下来深度体验“世外桃源”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可能,从而促进桃花源品牌的认知度与美誉度。 桃花源古镇作为一个新建古镇,要盘活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六要素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搞好了会打造成“梦里中国,传世古镇”,搞不好会不伦不类,让游客败兴而归。本人对桃花源古镇经营模式有如下思考: 桃花源古镇的文化气质: 桃花源古镇是依托桃花源景区的配套小镇,所以桃花源的文化精髓“隐逸、质朴、和谐的心灵家园”即是桃花源古镇需要打造的灵魂。简而言之:如果脱离了桃花源的文化,加之本来是凭空新建的小镇,桃花源古镇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会毫无魅力可言。 桃花源古镇的建筑风格: 承接桃花源记文脉,保证湖湘明清古镇风貌,修旧如旧,力求原汁原味。 1、建筑群色调力求自然淡雅,粉墙黛瓦,油饰彩绘不可大红大紫。 2、各种砖雕、石雕、木雕力求精细古朴,不可粗制滥造。 3、各种道路小巷可以收集老旧石板进行铺设,力求古朴自然。 桃花源古镇的经营策略:

遵循上述的桃花源的核心文化内涵,古镇的一切经营活动都必须围绕营造这种特有的文化内涵,用于塑造这种桃花源古镇特有的文化气质。那么如何才能营造出“隐逸、质朴、和谐的心灵家园”的特有气质呢? 一、规划多元业态,统一经营管理。 桃花源古镇因是新建古镇,在业态的规划布局上是比较合理的,基本符合多元业态的要求,但要保证业态规划的落实,还原古镇古色古香、避免商家恶意竞争,就必须由旅游公司统一进行经营。采取些什么措施呢? 1、对入驻商家严把准入关,对商家的经营项目最大限度的强调地域特色、装修设计方案必须修旧如旧,古色古香、商品定价均要严格限价把关,确保符合古镇业态规划,不破坏古镇风貌,避免与其他同类古镇商业雷同,尽最大可能的差异性经营,保证各商家不进行恶性竞争。 2、旅游公司可自持部分商铺,统一经营具有本地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类项目,邀请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进行经营,公司对不盈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营商户进行扶持补贴,纯粹是为保证古镇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让那些极富特色的旧的生活方式、传统民俗、传统手艺、图特产品的制作全部鲜活起来。 3、对客栈、四合院等统一规划统一经营,旅游公司自持经营部分不低于70%,按桃花源本土文化特色及湖湘文化特色精心装修设计,返聘当地居民进行服务,特别是四合院类民宿可限定经营不超过2桌的

港中旅模式研究报告

港中旅模式分析 一、公司战略 以旅游为主业,以实业投资(钢铁)、房地产、物流贸易为支柱产业。 以旅游为主是以旅行社业、饭店业、景区业为主,相关适度多元化为辅的总体发展思路,将旅行社、饭店、景区度假区、旅游服务作为未来发展的四大核心业务板块。同时,充分发挥“CTS 中旅”驰名商标的品牌效应,积极推进品牌加盟和特许经营工作,扩大资产和业务规模,健全全国性网络布局建设。 「稳中求进防风险、好中求快上规模、持续降本促增效」的经营方针,并实施「资金和贷款规模管理从严、成本费用管理从严、投资项目管理从严」的「三从严」管理策略。 经过2008-2010三年的快速发展,集团要实现六大目标:1、经营发展目标: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快速增长,旅游主业占整个销售收入的比重大幅度提高;2、达到现代先进企业的要求,全面落实强总部管控下的专业化经营体制;3、旅游主业稳坐中国第一、进入亚洲前五、世界前十;4、干部队伍和骨干人才队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全面落实四个百人才工程,基本形成强激励硬约束的市场化用人机制;5、集团投融资体系更加完善,资本运作更加成熟,目标得以实现;6、企业文化建设得以全面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进一步增强,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支撑着港中旅的发展和进步。 二、公司投资方向 1、饭店投资方向 首先,凭借良好的品牌形象和积极的网络宣传,全力向外寻找合作项目,原则上不再直接投资建设新酒店,在未来的发展战略中,管理输出的方式将大有作为(作为股东并管理、业主委托管理),管理输出将瞄准四、五星级酒店市场,以商务酒店为主,审慎考虑酒店公寓,适当考虑旅游度假酒店,为提高“维景”品牌市场覆盖率,将加强在华北、华中、西南布点,通过与当地旅游部司合作等途径,有意识地主动寻找这些地区的合作项目。 同时,作为国资委管理的大型骨干企业,计划充分利用这一身份,在国资委整合国有资产的过程中,争取获得部分国有企业旗下的非主业酒店资产的管理权。 随着酒店项目的增加,项目类型的增多,多品牌经营可能会成为公司发展壮大的过程中的必经之路,针对中小企业商务客打造具港中旅特色的城市商务经济型酒店,主要在商务氛围浓厚的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筹建主要针对一般商务客人的城市商务经济型酒店;而中国主要旅游城市和省会城市,结合地方特点,相应考虑家庭旅游者的需求。完成国内布局后走出中国,根据中旅社在海外的网点进行相应的布点,在海外进行经济型酒店的布局。 2、地产投资方向

古镇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古镇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目前,江南古镇的旅游业正日益快速地发展着,但在这良好发展态势的背后,古镇面临的旅游压力亦逐渐显露出来,旅游开发为古镇保护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旅游承载量过饱和 古镇目前面临的最大的压力便是游客流量增加迅速,超过了目前古镇旅游容量允许的限度。尤其在旅游旺季,古镇内经常处于拥挤混乱的场面:幽静的水乡环境氛围被破坏,不仅无法正常游览,甚至对古迹、建筑等造成了破坏,即所谓“旅游公害问题”。其中,垃圾污染和水污染是两个比较严峻的问题。 过度商业化倾向 随着双休日和“黄金周”带来的旅游热,不少地方把开发旅游资源作为经济的增长点,遗产旅游更成为热中之热。在旅游业的发展直接造成了商业网点的大幅增加,特别是在主要游线上各类商店的开设及现代装修材料的采用,导致了建筑用途的改变和传统风貌的消退。同时,近年来不断膨胀的旅游业正在排挤着大量的有地方特色的小本生意,致使受保护街区的风貌日趋千篇一律,旅游设施的充斥、无特色旅游商品的泛滥以及“人人皆商”的浓重的商业气息都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古镇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氛围。 开发与保护虽然是一对矛盾,但并非不可调和。 旅游开发与居民生活 旅游业为古镇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原先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把发展旅游当作古镇保护的主要目的和动力,对于居民的生活质量却没有积极改善,因而现存的建筑老化,基础设施不全,具有水灾隐患,已不符合现代人的居住要求,许多年轻人也因此不愿住在老镇区而纷纷迁往新区或大中城市。同时,居民自发的建筑整修开始使用新的建筑材料与工艺,影响了原来传统风貌的延续。有鉴于此,古镇纷纷着手此事。而对于居民建筑的整修,建议成立专门的修缮队,采用原结构、原材料和原工艺,以保证恢复其原有风貌。 存在的问题张家界市在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现从如下几个方面归纳2.1旅游环境破坏严重.张家界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却忽视了旅游环境的保护,重开发,轻保护. ①在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内,随处可见小商贩的乱搭建的建筑,当然也包括旅游投资工司的建筑,建筑物的增多,势必导致建筑垃圾的增多,这严重影响了张家界这一世界级自然遗产的旅游环境。 ②据有关专家测算,武陵源各生活接待区的空气质量部分超过国家一级标准,大气中的SO2,总悬浮颗粒物都呈上升趋势,酸雨频率大于52%,酸雨的频率一高,武陵源以石英砂岩构成的砂岩峰林地貌将受到侵蚀,这危及到峰林的奇观能否得以长存的大问题. ③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不断增加,金鞭溪和索溪正遭受严重的污染。 2.2游资源不同程度的受损,在武陵源风景区内,很多岩石只要能触手可及的地方,都会被刻画,如 观看天书宝匣的观景台上,岩石刻满了"**到此一游""快相10元一张"等,由于观景台地方狭小,遭遇两团时,岩层承受力有限,出现下倾趋势,很多景区,白色污染严重,在黄龙洞内,游道太多,开发过度,人为踩踏严重. 2.3对旅游景区的保护的专门性法律,法规还欠缺,因为旅游业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旅游区大多数基础建设项目,没有按规定程序办理有关环境保护手续,有的办了却是流于形式.在管理上,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如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作为国家特级防火区,却可看到不少的游客在防火区内抽烟,管理人员很少!如若一旦失火,美丽的风景将毁于一旦,满山被压断的树枝没有得到好处理

乡村旅游模式及案例研究

乡村旅游模式及案例研究 国内主要模式研究 1.【"农户+农户"模式】 乡村旅游初级阶段,原真性强,发展水平低下 1.1内容: 是乡村旅游初期阶段的经营模式,也称自主经营模式,是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合一,依然存在,具有和理性。 1.2意义: 这种模式具有短平快优势。农户善于学习别人经验,汲取别人教训,因其势单力薄,规模有限,往往注重揣摩、迎合游客心理,极具个性化服务。 投资收益: 该模式主要由农户自负盈亏,最终的受益者为农户。 1.3优势: 1.3.1文化保留最真实 1.3.2游客花费不多,能体验最原生态的本地习俗和文化 1.3.3较适合以“农家乐”为主的小规模乡村旅游 1.4劣势: 1.4.1投入较少,接待量有限 1.4.2管理水平和资金投入差 1.4.3旅游经济的带动效应较差,难以形成规模化发展 1.5解决方案: 可以让政府或者企业介入,加大对资金和管理的投入力度,规模化发展。采用合作社方式,对现有农户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分配。 1.6案例:成都的农科村、浙江安吉的天荒坪村

2.【个体农庄模式】 自主经营,相对独立,管理水平不够高 2.1内容: 是以规模农业个体户发展起来,是一种相对独立的乡村旅游模式。它将当前农村最缺乏的现代管理、科技、资金等引入土地,个体经营者对自己经营的农牧果场进行改造和旅游项目建设,能完成旅游接待和服务过程中的全部工作。个体农庄的发展,吸纳了附近大量闲散劳动力,他们通过手工艺制作、表演、服务、生产等形式加入到旅游服务业中,形成以点带面的发展模式。 2.2意义: 是以规模农业个体户发展起来的,以“旅游个体户”的形式出现,通过对自己经营的农牧果场进行改造和旅游项目建设,使之成为一个完整意义的旅游景区。 2.3投资收益: 农庄吸纳大量的农户闲散劳动力和资本,集体获利,农户增收。 2.4优势: 2.4.1农庄自主经营,投资少,回报率高。 2.4.2农户可获取大量利益、土地增值、解决就业压力。 2.4.3个体经营者更好的维护当地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从而改善投资环境。 2.5劣势: 2.5.1由于农庄自主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相关知识技能底下,影响整个景区运营。 2.5.2农户会承担一定量的资金风险。 2.5.3规模小,竞争优势差。 2.6解决方案: 转变落后的经营生产方式,积极与政府、企业、旅行社等相关部门的合作。招商引资,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按现代工业的经营管理方式运作。增强农户的专业技能和管理经验的培训。 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吸纳相关人才。

旅游地产开发的四种模式和七大策略(

一、“城市功能区”驱动旅游地产新模式 旅游产业的地位与产业经济规模的快速发展,使得旅游地产不仅仅成为一种新旅游产品进入客源市场,同时也成为一种成功的多产业融合方式进入行业发展领域,并承载一定的城市功能。以此也拉动众多国内外规模企业竞相滚动资金开发旅游地产,也形成了一个又一个让世人关注的经典案例。笔者作为从事旅游地产研究的咨询专家,经过归类整理,提出了中国旅游地产开发的四大新模式与七大应用策略,期望能够为旅游地产的科学开发提供智业支持。 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在空间上不断外扩,区域界限逐步消失,在生活需求上,由于城市中心地价的飙升、环境的恶化,使得人们不由自主向城区边缘扩散,从而催生了新的城市空间版图。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旅游地产赢得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和机会,区域资源被置于广阔的地域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使旅游地产价值更大化。同时,旅游地产也逐步成为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城市品质的重要支撑,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牵引城市空间的发展走向。可以说城市化与旅游地产将逐步体现出“双轮驱动”的并存态势,相互为用。而旅游城市化是旅游作为推动城市化的一种动力,引导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是基于后现代主义消费观和 后现代主义城市观的一种城市发展形式,能够在推动城市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合 理调整城市空间、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提高城市精神文化内涵,从而达到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城市目标。 大中型城市市内或市郊的城市化进程中,在没有资源优势的情况下,需要旅游地产在自我营造的旅游氛围中开发地产项目,进行大型旅游项目开发,营造具有影响力、冲击力的旅游景观景区,改善区域基础设施条件和环境质量,靠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引来人流、物流,将生地变成旅游熟地和旺地,引起景区附近地产升值,再趁势搞地产开发。此类地产开发与旅游景观开发高度融合,地产开发即旅游景观开发,房产本身即是旅游景观载体或表现形式。与旅游景观开发二位一体的房产开发。景即是房,房即是景,景中有房,房中有景,直接提升住宅的环境品质,增加休闲功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将旅游地产开发提升到一个新境界。

创新古镇旅游开发的几种模式

创新古镇旅游开发模式 在中国旅游产业市场化进程中,随着对中国古老文化的重新认识与发现,景区的开发建设迎来了一个新的增长点:古镇旅游开发。 现有开发模式与特点分析 自2002年以来,国内各级地方政府或者景区(包括古镇)大规模出售(让)旅游经营权的现象已经证明:旅游开发过程中现有的投融资体制已经不适应旅游开发对资金需求,这在古镇旅游开发过程中同样存在,所不同的是:古镇旅游开发比起一般的旅游景区开发在投融资体制方面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具体表现为:开发进程长与古镇城市化相结合;产权关系复杂牵涉面广;面对提升区域经济体综合竞争力的压力。 通过梳理古镇旅游兴起和发展的脉络,我们可以看到如下三种古镇旅游开发模式: 政府主导模式:也可以称之为“平台模式”,政府运用掌握的城市规划审批权力对古镇旅游开发进行宏观的管理;开发资金的投入主要依赖地方财政,但是对公共设施的投入引入相关的市场机制,对游客收取费用(古城保护费),对具体的旅游开发项目不作具体干预,主要通过城市规划和行政审批来调控。丽江大研古镇旅游开发属于这种模式的代表。 政府主导的项目公司模式:政府成立相应的旅游开发项目公司,相关资产以政府财政划拨的形式注入项目公司(或者以资产作价形式出资,资产所有者拥有项目公司相应的股权),项目公司以政府组织注入的资产为抵押,向银行借款,获得的资金用于古镇旅游项目的开发,旅游开发所获得的收益用于偿还银行借款,如此滚动开发古镇旅游。浙江乌镇是这一模式的主要代表。 经营权出让模式:这方面的代表是湖南凤凰古镇,地方政府将管辖范围内的旅游景点(资源性资产)开发出来后,通过出让旅游开发经营权的方式,吸引投资商介入古镇旅游开发。由投资商根据自身优势,结合市场需要对外融资,继续古镇旅游开发进程,政府只在行业宏观层面上对投资商(开发商)进行管理。 各地尽管这三类模式都是在不同的改革阶段,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的古镇旅游开发的大胆尝试,是古镇旅游开发的阶段性成果。但是以上开发模式仍然不能很好地解决古镇旅游开发进程的资金压力,产出控制,以及开发运作市场化等问题。 首先,从投资的角度看,古镇旅游开发项目最大的特点就是涉及的资产类型多样,产权关系复杂,投资带来的经济溢出效应高,投资收益不容易控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古镇旅游开发项目更多地依赖于政府主导的开发模式,而各级地方政府受财力和物力限制,在古镇旅游开发项目的运作中存在投入不足、开发水平不足、开发缺乏连续性等客观困难,这使古镇旅游开发项目存在一定程度的旅游商业价值流失,从而导致古镇旅游开发进程中的相关资源和资产不能够在资本市场上吸引到足够的资本进入。 其次,从行政管理的角度看,古镇一般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人文背景,历史遗存和文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综述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综述 1、国内乡村旅游发展 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乡村旅游随着国内旅游的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兴起,90年代中后期得到较快的发展。1995年以后,双休日的实行,广大城市居民有了闲暇时间,,走到乡村,寻找回归大自然的乐趣,乡村旅游在全国持续升温。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农村经济。1998年,国旅游局将旅游活动的主题定为“华夏城乡游”,全国兴起了乡村旅游热。1999年,国家旅游局将旅游主题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有力的推动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2006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了“中国乡村游”,号召到乡村去体验“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2007年推出了“中国城乡和谐游”,宣传魅力乡村,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而且我国是农业大国,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旅游在我国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乡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受益。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关于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也逐步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检索引擎,检索1992-2009年中文期刊数据库当中关键词包含“乡村旅游”的文献,相关文章共有3415篇。从2006年“中国乡村旅游年”开始,研究乡村旅游的文献急剧增多,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 从研究的内容上看,我国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乡村旅游的内涵与概念研究、乡村旅游的开发规划、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的影响等。 早期,许多学者主要关注乡村旅游的概念和乡村旅游的意义、影响进行了探讨。邵琪伟(2007)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26]。大多数学者们更倾向于从功能、产品表现形式等角度对乡村旅游进行界定。张文(2006)人将乡村旅游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总结为:增加收入与就业机会、带动周边经济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五大方面[27]。大多数学者也赞

中国旅游地产开发4种新模式

中国旅游地产开发4种新模式 中国旅游地产开发的4种新模式 ”城市功能区”驱动旅游地产新模式 旅游产业的地位与产业经济规模的快速发展,使得旅游地产不仅仅成为一种新旅游产品进入客源市场,同时也成为一种成功的多产业融合方式进入行业发展领域,并承载一定的城市功能。以此也拉动众多国内外规模企业竞相滚动资金开发旅游地产,也形成了一个又一个让世人关注的经典案例。笔者作为从事旅游地产研究的咨询专家,经过归类整理,提出了中国旅游地产开发的四大新模式与七大应用策略,期望能够为旅游地产的科学开发提供智业支持。 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在空间上不断外扩,区域界限逐步消失,在生活需求上,由于城市中心地价的飙升、环境的恶化,使得人们不由自主向城区边缘扩散,从而催生了新的城市空间版图。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旅游地产赢得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和机会,区域资源被置于广阔的地域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使旅游地产价值更大化。 同时,旅游地产也逐步成为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城市品质的重要支撑,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牵引城市空间的发展走向。可以说城市化与旅游地产将逐步体现出”双轮驱动”的并存态势,相互为用。而旅游城市化是旅游作为推动城市化的一种动力,引导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是基于后现代主义消费观和后现代主义城市观的一种城市发展形式,能够在推动城市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合理调整城市空间、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提高城市精神文化内涵,从而达到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城市目标。 大中型城市市内或市郊的城市化进程中,在没有资源优势的情况下,需要旅游地产在自我营造的旅游氛围中开发地产项目,进行大型旅游项目开发,营造具有影响力、冲击力的旅游景观景区,改善区域基础设施条件和环境质量,靠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引来人流、物流,将生地变成旅游熟地和旺地,引起景区附近地产升值,再趁势搞地产开发。此类地产开发与旅游景观开发高度融合,地产开发即旅游景观开发,房产本身即是旅游景观载体或表现形式。与旅游景观开发二位一体的房产开发。景即是房,房即是景,景中有房,房中有景,直接提升住宅的环境品质,增加休闲功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将旅游地产开发提升到一个新境界。 产业经济区提升旅游地产新模式 产业经济区模式是新时期旅游地产开发的方向,主要借助旅游产业的广泛引入,建设一座以旅游业等第三产业为主题经济模式的产业区。笔者在天津城市休闲化咨询中,倡议并提出了滨海旅游产业集聚区、主题公园集群发展区、环城市休闲产业带等运营模式。在大连城市旅游发展过程中提出了旅游产业经济区、度假产业集聚区的运营思路,确立了群岛、群园的产业构建体系,并提出了”运营一体、投资多元、权属对应、业态规范”的机制。 巅峰智业集团的旅游地产研究院在杭州城市旅游产业规划中提出了产业综合体的旅游发展模式,在都市旅游产业西进发展格局中重点进行产业经济组团布局。在宁波城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中则提出了产业基地的旅游发展模式,在提升主题特色旅游产品集聚的同时,突破都市综合服务基地建设。所有这些都将为城市的休闲化进程提供驱动力。 目前中国,新城引入旅游产业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是旅游产业本身的特点以及新城建设的需要二者共同决定的。旅游的发展,可以带动景区及其周边地区城市化现象,包括乡村城市化和由于旅游资源开发带来的度假酒店业、商业区等城市面貌建筑物的大量建设。 其一旅游产业是新城初建的先导力量。新城发展旅游业具备了经济基础优势、城市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主城区旺盛的旅游需求又带来了大量客源,以旅游景区的构建作为新城启动的先导,有利于促进区域基础设施的快速完善,依托旅游项目开展的观光旅游和商务旅游为新城带来了人气,同时也促进了旅游外延产业的集聚,这些都为人口的进一步迁移、城市

乡村旅游模式研究及现状分析

乡村旅游模式研究及现状分析 背景 乡村旅游的出现,是中国居民旅游消费进入个性化的标志。从以前的知名景点旅游,名胜古迹旅游到城镇旅游、乡村旅游的火爆,反映出中国人旅游消费进入个性化、品质化的时代。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帮助农民脱贫、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乡一体化。大力提升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旅游升级发展,是形势所在,是时代所趋。 自从中国实行了5+2的工作休息制度后,城镇居民的短期短途旅游消费发展非常迅速,这就直接导致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以下一些数据能够说明现在乡村旅游的规模和前景: 我国城镇居民周末休闲节假期出游,70%以上选择周边乡村旅游点; 2014年,全国有“农家乐”超190万家,乡村旅游特色村10万个,接待游客12亿人次,约占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1/3 预计2020年全国形成15万个乡村旅游特色村,300万家农家乐,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20亿人次,受益农民5000万。 可以说,在未来的中国居民境内游市场上最有发展空间的细分市场就是乡村游,这个市场的开发现在也只是开始,远远没有达到成熟的阶段。 模式分析 乡村旅游的模式是建立在整合乡村自然资源、富余劳动力、基础设施开发的基础上,通过政府或企业的组织协调,经过专业开发设计和建设,形成的以乡村特色

为核心的旅游业态。 中国的乡村旅游从最初的瓜果采摘、远足垂钓等简单的模式,发展到今天已经有固定模式的几种特色模式:现代农业型、乡村休闲度假型、乡村生活体验型。这几种模式在国内比较普及,也比较受城镇旅游者的欢迎。 乡村游的本质是以农村土地和合理流转和整合为基础,以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服务为载体,以政府化或者公司化运营的核心推动力的农村生产模式的创新。 从乡村农户和政府管理部门的角度,看乡村旅游的资源整合模式:

国内温泉度假村开发模式研究

国内温泉度假村开发模式研究 国内温泉度假村开发模式研究 随着一批旅游大鳄、地产大鳄的介入和着名温泉品牌的战略扩张,温泉度假村的开发已经从广东、云南、北京等传统的温泉旅游热点地区向全国范围高速扩展,形成了新一轮的温泉投资热潮,随之而来的是激烈的市场竞争。 温泉度假村赢得市场竞争的关键是开发模式的创新,开发企业应当高度关注,因为这不仅直接决定着温泉度假村的核心吸引力,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温泉度假村的投资回报。 绿维创景温泉水疗与度假酒店设计中心作为温泉开发的专业研究平台,在系统梳理我国现有温泉度假村六大经典开发模式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案例,初步提出温泉度假村开发模式创新的五个关键思路,以期对全国的温泉度假村投资开发形成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中国温泉度假村呼唤开发模式创新突破 温泉项目是旅游项目中最具快速盈利潜力的项目之一。中国温泉度假村的开发,目前已经从原来的沐浴、疗养、休闲、娱乐时代进入了全新的主题化、复合性、度假型温泉时代,开发水准也得到空前提升。在这样的大势下,开发模式的创新,从战略上直接决定着温泉度假村的盈利效应,不仅是一大批已建成的温泉度假村亟待通过改造来重塑吸引力,而且新开发的温泉度假村更需要通过创新来构建核心竞争力。 二、中国温泉度假村六大经典开发模式总结 尽管关于温泉度假村开发模式的研究总结还非常落后,但是,中国的一大批先行的温泉度假村,实际上已经在多年经营实践中,通过开发模式的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主要有以下六大经典开发模式: 1、特色温泉景区模式——“特色温泉+景区” 所谓“特色温泉景区”模式,就是以创造独具特色的温泉泡浴景区来赢得市场的模式。这是温泉度假村开发最根本的模式,这类温泉度假村规模不一定很大,但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创造现代温泉文化、缔造温泉行业标准、引领中国温泉行业的整体发展。其关键是运用文化来包装主题或凸显自然山水特色并形成体验型温泉泡浴景区,主要包括两种类型:第一,面向大众的精品温泉景区。以中国温泉行业的领头羊——御温泉和超级后起之秀——天沐温泉为代表。不论是御温泉耳熟能详的“御泉道”、“太医五体”、“N福汤六次方”,还是天沐的“真山水温泉”、“太极八汤”、“美人四润汤”、“九步六法沐汤仪式”,以及他们所共同提倡的“夏季泡温泉”,实际上都是在开创和丰富现代温泉文化。正因为致力于创造温泉文化,挖掘温泉养生的内涵,构建温泉生活方式,御温泉和天沐温泉成为了行业的标杆,不仅获得项目开发的成功,而且成功铸就了企业品牌,形成管理团队和经营模式,使其有资本输出品牌,实行全国性的战略扩张 第二,面向小众的高端SPA景区。以昆明的柏联SPA为代表。柏联SPA利用昆明阳宗海旅游度假区作为高端休闲度假产品集聚区的区域优势,以个性化的高端产品为重点,强调人均高消费而不是大规模游客量,最终使其被评为“亚洲第一温泉SPA”,获得了开发经营的极大成功。我们判断,随着中国高端休闲消费人群的增加,柏联SPA的模式将成为未来温泉度假村开发最重要的方向之一。 2、温泉会议中心模式——“温泉+会议休闲” “温泉+会议”的模式,是温泉度假村最普遍也是最容易获得成功的开发模式,分为“温泉+大型会议”及“温泉+中小型会议”两种模式。 其一,“温泉+大型会议”模式。北京九华山庄无疑是最典型的代表。它敏锐地看到了北京地区庞大的会议市场,充分利用温泉的康体疗养价值与休闲整合效应,把温泉与会议融合的文章做大,把商务会议作为最重要的一项服务来对待。建设完善的商务及会议设施(其会

旅游综合开发的企业运营模式

旅游综合开发企业运营模式初探一、站在企业的立场看旅游综合开发一方面,旅游综合开发是大势所趋。政府对于区域综合发展的要求、市场休闲消费需求综合化的趋势及项目本身的开发条件决定了综合开 发的大方向。另一方面,旅游综合开发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成功模式。其一,对于旅游企业,地产收益为支撑;对于地产企业,旅游收益为持续。其二,通过除旅游、地产以外的特色产业的发展能够为企业带来产业链延伸的综合收益。其三,运作旅游综能够获得区合开发项目,企业将实现从一般的项目开发商到区域运营商的转变,域综合运营带来的巨大的区域升值效益。二、旅游综合开发的企业运作模式(一)企业定位:四重身份首先,要梳理企业的定位。我们认为,进行旅游综合开发的企业,实际上包括四重身份。第一,是旅游开发商。在未来的发展中,核心的工作之一是要进行旅游休闲项目的开发与经营。第二,是地产开发

商。休闲地产是旅游综合开发项目的重要构成,开发企业的重要工作必然是地产开发。单靠地产为收益支撑的模式必随着发展的深入,第三,是特色产业发展商。更持续特别是能够有效解决三农问然难以为继,政府必然要求企业考虑更科学、除了旅这就决定了旅游综合开发项目中,题,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游板块、地产板块以外,保护下来的生态区域与耕地区域,应当发展特色产业,如葡萄产业、花卉产业等,据此,开发企业自然成为特色产业发展商。第四,是区域运营商。以区域经济社会统筹发展为己任,把旅游开发、特色产业发展、城镇建设、社会统筹结合起来,在政府的管理下,以主投资商的身份,通过在规划、二级招商、土地一级开发、泛旅游产业项目开发、市政公用建设开1 发、商业房地产开发、住宅和度假地产开发等工作,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综合发展,这时,开发企业将成为承上(政府)启下(市场)的区域运营商。(二)商业模式1、总体模式:土地一级开发为基础,“旅游休闲、特色产业、休闲地产”良性互动从总体模式上看,是土地一级开发(卖地)和土地二级开发(卖房、旅游经营、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模式。作

旅游地产投资思路及案例分析

旅游地产投资思路及案例分析 旅游地产的出现是市场必然的选择,也是相互促进的良性结构。一般旅游项目的投资收益期都超过15年,但可持续回报时间可以达到50年以上。而旅游地产2到3年就全部收回投资,且可获取150%到400%的盈利,可谓暴利项目。但旅游地产以低成本为基础,关键问题是必须有人气。没人去的地方什么房子也很难卖。 旅游地产的价值与旅客流量正相关,与客源地的交通正相关,和周边风景价值正相关。 当前的旅游投资商是以旅游地产投资的收益来补充旅游投资的长期性;而另一面,旅游的人气效应又有力的构成了旅游地产的价值,形成可持续升值效应。而从投资的层面来说,因为旅游地产的操作倚重于经营,投资周期长而被称为难度最高的房地产开发形态。需要操作团队具有极高的专业性,并保有较大的资金储备或完备的再融资渠道。 旅游地产的产生是长期持续回报与快速回报,持续现金流与短期销售了结,低成本土地与高成本配套等相互联结的合理趋势。实际上,低成本的土地是与高门槛的旅游开发相结合的,这里面讨巧的机会并不多。把人气搞上去,就需要进行基础设施、景点、游乐、娱乐、景观、接待等等的开发,需要较大的投入。因此,旅游与地产之间互补互助关系非常重要。 旅游地产的分类 旅游地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一种经济综合体,它覆盖了地产、度假、生活、休闲娱乐等各大方面。从理论上来说,旅游地产是比较宽泛的概念,粗略概括可以分为四类——旅游景点地产,旅游商业地产,旅游度假地产,旅游住宅地产。 一是景点地产主要是指在旅游区内为游客的旅游活动建造的各种观光、休闲、娱乐性质的、非住宿型的建筑物及关联空间;二是商业地产主要是指在旅游区内或旅游区旁边提供旅游服务的商店、餐馆、娱乐城等建筑物及关联空间;三是度假地产主要是指为游客或度假者提供的、直接用于旅游休闲度假居住的各种度假型的建筑物及关联空间,如旅游宾馆、度假村、产权酒店以及用于分时度假的时权酒店等等;四是住宅地产主要是指与旅游区高度关联的各类住宅建筑物及关联空间。 旅游地产投资开发的几种思路

古镇旅游开发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古镇旅游开发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近年来各地古镇旅游与开发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本文从古镇旅游与都市旅游的关系、古镇旅游的本质以及古镇旅游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方面入手,对历史文化名镇旅游开发应首先明确和处理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如今,城市旅游逐渐向乡村旅游延伸,这是旅游业自身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国家和政府业已意识到这一点,正在为乡村和小城镇旅游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时值乡村旅游发展之大好时机,各类古镇的旅游开发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历史文化名镇是全国众多古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其他文化资源一样,历史文化名镇的文化资源丰富而且极具地方特色,拥有众多省内外甚至国际知名的文物和历史遗址。作为其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文化名镇一方面正在旅游业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发挥出其重要作用,一方面又面临着形形色色的问题与考验。 1、都市旅游的延伸 从社会功能和使用功能看,“镇”即“小城市”,古镇旅游从属于城市旅游范畴。在国内旅游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城市周边地区逐渐成为市民近程旅游的重要目的地,这一地域范围内旅游投资、旅游就业、旅游收入的增长速度异常迅猛,形成游憩设施密集的环城游憩带。历史文化名镇拥有众多极具代表性的文化资源,是重点城市旅游资源的有利补充,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但关系到当地旅游业及经济的发展,同时能够促进川内重点旅游城市旅游业深度发展。任何一个名镇都不能独立于其所依附的旅游中心城市(或旅游集散地)独立发展旅游业。旅游中心城市是名镇旅游的支撑点。根据旅游者进行决策的最大效益原则,旅游者一般不会远离闹市,到名镇进行专项旅游。他们对名镇的旅游

活动,是其对旅游中心城市或旅游集散地旅游景点(景区)的附属活动,即大多数旅游者不会将名镇作为唯一旅游目的地。名镇旅游很难作为独立的旅游项目存在。名镇旅游的发展必然依附城市旅游,其旅游景观只有作为旅游中心城市或旅游集散地“旅游圈外围景观”,才能在旅游业的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找到自身旅游发展道路。 2、历史文化资源与人居环境的互动 历史文化名镇旅游,就是其历史文化资源与人居环境互动,从而引发旅游吸引力而带来的旅游活动。名镇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依托当地人居环境表现出来;当地独特的人居环境是历史文化传统的物质体现。历史文化名镇旅游资源优势在于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开发名镇旅游业,就是开发外在表现为现有人居环境的历史文化传统。也就是说,在开发名镇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处理好文化资源与人居环境的互动关系是相当重要的。保护名镇并不是单纯地保护几座固定的古建筑。保护名镇还必须涉及当地相应的街区和人居环境,进行综合保护。 在对名镇进行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时,只有注意保持小城镇原有规划,维持现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使该镇历史文化传统得以完美体现。同时,也只有在对名镇人居环境的改造过程中注重其历史文化内涵的体现,才能保证这种改造的生命力。另外,名镇居民是否迁出及迁出人数的多少一直以来都是阻扰名镇保护和开发工作顺利进行的巨大问题。名镇文化资源包括当地特殊的民风民俗,一旦将镇内居民全部迁出,那些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民俗资源将无法呈现于游客面前,名镇自身活力下降;而不迁出镇内居民,又会为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带来很多问题,居民自身的生活水平也无法提高。名镇旅游要解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