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教案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教案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教案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教案

设计思想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这一标题主要介绍了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主要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学习内容生活化,教学过程活动化,“活动结论”的设计思路会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明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影响因素;

初步学会从媒体上收集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实例的技能,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资料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运用所学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的原则,提出解决农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看法及设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的理解,使学生明确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这样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重点

理解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影响。

教学难点

明确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学方法

指导自主探究法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

学生:收集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实例,调查家乡农业结构调整以及调整的原因。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请同学们思考:下列四个地区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你能解释当地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的原因吗?

A.大小兴安岭

B.华北平原

C.内蒙古高原

D.洞庭湖沿岸

[学生讨论交流] A——林业——山地、湿润

B——种植业——平原、水热条件较好

C——畜牧业——高原、降水少

D——渔业——河湖多

(本活动的关键点是让学生说出从事该农业生产活动的原因,初步理解“因地制宜”的含义。)

[教师承转]我国各地自然环境存在很大差异,各个地区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就不同,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为什么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呢?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要受哪些因素的制约呢?这就是我们要一起来学习的内容。

(通过提问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出示板书]

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三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出示课件提问] 对照图“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说出影响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的主要因素?

[学生抢答]

[出示板书] 1.自然条件

[教师提问承转]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要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把要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本身发展、生长最有利的地区。当我们进行具体的农业生产时还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呢?请同学们看P104活动3。

[出示课件] P104活动3。

(创设情境,密切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学生讨论交流小结]

B——种植蔬菜、花卉,发展肉、乳、禽、蛋生产——离城市较近;

C——种植小麦、水稻、玉米——离城市较远。

[出示板书] 2. 社会经济条件

(1)与城市的距离

[教师承转引申] 与城市的距离是发展农业需要充分考虑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因素之一。联系实际(如家乡农业结构的调整),影

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还有哪些?你能举例说明吗?

(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小结提问] 农业生产的因地制宜的发展,主要考虑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你能说一下二者之间的关系吗?

(深刻理解影响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的因素。)

[教师承转] 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你能从报纸、杂志、电视、互联网收集一些关于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事例吗?你能分析其成功之处和失误的地方吗?如果是反例,你能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吗?

[学生活动] 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收集的资料。

(从正反两方面加深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的认识。)

[教师小结] 人类既可以对不利的环境进行改造,使之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同时不合理的行为也可能使得有利的环境变得不利。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这样才可能持续地发展下去。

(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感想。

(知识巩固,方法形成。)

板书设计

评价建议

“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是本标题教学目标的重点之一,在评价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对学生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事例的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资料过程与能力进行评价,还要对这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体会地理学与现实生产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应用价值,形成因地制宜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观念作出合理的评价。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的处理设计是教学过程设计的重点、关键。“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这一标题的主要内容是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是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主要因素。P104活动3如何处理?作为结论的验证还是作为探究结论的素材,其教学效果差异很大。作为探究结论的素

材来处理效果灰更好。我们可以将活动3安排在前面,当学生叙述完自己的选择理由时,我们自然就会得到图4.17的内容。另外还可引发学生继续思考:在气候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如果种植果树,应该安排在什么地方?山区应该如何进行什么样的农业生产活动?这样一个从实例到结论再到实例的思考探究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此外,学生对这些实例比较感兴趣,否则先给结论再去验证,学生会感到兴趣不高。

教学参考

科利华初中电子备课系统地理·第四册·中国的农业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说课稿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说课稿 高一地理庞立文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老师们大家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必修二第三章的最后一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讲完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图表资料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能力,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升华。 【课标要求】 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对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尤其是对大牧场放牧业的了解较少,但通过前面两节内容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基本掌握了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区位因素和生产特点的方法,所以在学习本节内容时相对容易些。 【考点分析]】 本节的主要考点为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名称、形成条件和特点。命题的综合性强,往往以读图的方式结合区域地理、气候、自然带、植被等自然要素进行命题,考查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目标】通过上面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两种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分布; 2、使学生理解并能结合案例分析这两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条件和生产特点; 3、培养学生利用图表资料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能力,掌握学习方法; 4、使学生懂得,自然条件是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基础,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谋求人地的协调发展。 【教学重、难点】 其中培养学生利用图表资料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条件和生产特点的能力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方法】

为了很好的辅助教学我想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教学用具】讲课时我会用到多媒体课件、有关教学内容的图片和录像等教学工具【教学过程】下面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讲课过程: 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部分我是这样设计的)四年一度的世界杯虽已落下帷幕,但我相信其中的很多精彩画面,同学们仍记忆犹新,下面同学们来看一幅照片,是谁?哪个队的?阿根廷在世界的哪个位置呢?当地是什么气候类型?有什么特点?在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三种农业地域类型,同学们思考一下当地适合哪种呢?都不适合,好,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我认为如此导入,既可以巩固前面所学内容,又能让同学们对常考的大牧场放牧业的气候特点有一个很深的印象,还能激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接下来是探究学习新课部分。探究学习,要求学习内容要有适当的阶梯性,刚才已经谈到了,我们本地的学生对大牧场放牧业没有生活体验,如果让学生直接进入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因素的分析,阶梯太大,会给学生造成过大的障碍。对此,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课堂延伸,增加体验。课前布置学生上网查找大牧场放牧业的相关资料,去市场调查一些品牌牛肉制品的生产地。 第二步,步步设问,搭架攀梯。(多媒体演示)澳大利亚东南部、亚洲季风区、美国中央大平原、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四地气温和降水的相关资料让同学们对比分析阿根廷与其它三地在气温和降水上有什么不同?并思考大牧场放牧业还需要哪些条件?让学生通过对比、想象,对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因素有一个表层的、感性的认识。 第三步,读图分析,训练能力。(多媒体演示)三幅地图,分别为“阿根廷气候类型分布”“阿根廷地形分布”“潘帕斯草原牧牛业的分布”,让学生进一步分析“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因素”,在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读图分析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分析,最后得出结果。最后老师应强调在分析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因素时,自然因素是基础,人文经济因素是条件,科技进步是“催化剂”,彼此不要孤立地看待。此外读图、识图能力是地理学科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一点一滴的培养。 第四步,阅读思考,拓展思维。多媒体展示三段资料,分别为“我国的气候分布”

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中地理 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4 新人教版必修3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学习要求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 3、通过对比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的建设, 4、能够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 知识梳理 以东北为例,围绕“地理条件——农业布局——专业化生产——发展方向”的线索,阐述了区域农业发展的思路和方法。 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可基本满足一年一熟农作物生产需要,地形完整、土壤肥沃,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分异显著 农业布局:东北地区分为耕作农业区、林业和特产区、畜牧业区三大农业生产地域。耕作农业区内,玉米、小麦、大豆等农作物集中分布。 专业化生产:优越的自然条件,加之工业基础、交通条件好,开发晚,人口密度较低等,东北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商品粮基地建设。比较两个粮食高产区——东北地区和长三角地区,比较两个大农业生产区域——东北地区和美国中部地区 农业发展方向:建成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和高水平的农业专业话区域。平原区农业: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发展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生态化发展。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山区农业发展方向:保护好天然林的基础上,实现“立体开发”。例题解析 例1、下列关于东北地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东部 B、东北地区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该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冬季温凉。 C、东北地区的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包括平原和山地两种类型 D、东北地区黑土、黑钙土广布,有机质含量高,不利于农业生产 答案 A 解析东北地区包括黑、吉、辽省的全部和内蒙古的东部,东北地区的大兴安岭以东地区是温

八年级地理上册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一课时)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的农业发展状况,了解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2.掌握农业的主要部门,理解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3.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学习重点 1.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 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学习难点 分析我国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而导致的农业差异;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学习方法 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活动式教学 知识体系梳理 自主探究 1、读课本98页图,说明什么是农业,农业包括哪些种类? 2、联系我国的基本国情,说说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怎么样的。 3、读课本100页图4.13说明我国东部与西部农业的种类有什么区别?并联系所学的地理知识说明为什 么会形成这样的分布规律? 4、读课本100页资料: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差异。农作物的种类有哪些?各种农作物的分布有什么 规律? 合作探究 读课本101页图4.14说明南北方的耕地类型,熟制,主要农作物有什么不同?

我的问题是什么 学习检测 1、关于我国农作物分布的正确叙述是() A.东北平原是我国冬小麦的最大生产基地 B.华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和棉花产区之一 C.长江中下游平原共有我国7个商品粮生产基地 D.长江中下游平原既是我国主要油菜籽产地,又是最大花生产区 2、.关于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农业就是生产粮食的部门,它分布在淡水资源丰富的地区 B.农业生产主要受地形、气候和土壤影响,与社会条件无关 C.我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生产水平高 D.农业生产为生活和生产提供物质资料,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3、.我国决定在黄淮海平原发展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带,这样做的好处是() A.这里是冲积平原,农业历史悠久,劳动力资源丰富,便于灌溉 B.这里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农业生产能很快实现现代化 C.黄淮海平原是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能保证农业生产高产稳产 D.能够更加充分合理的利用黄淮海地区的各种自然资源优势 4、.我国政府为了更加充分合理的利用新疆的自然资源条件,应该在新疆地区发展的农业产业带是() A.棉花产业带 B.奶业产业带 C.苹果产业带 D.牛羊产业带 5、.导致我国南方、北方耕作制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气候 B.土壤 C.地形 D.水源 6、.关于我国商品粮基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商品粮基地应建在地少、人口多、产量低,没有余粮地区 B.气候干旱少雨的西北内陆地区建商品粮基地 C.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北平原是我国著名商品粮基地 D.海河平原、黄土高原是我国商品粮基地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一课时参考教案

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用实例说明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难点:理解农业分布出现差异的原因。 【教学准备】 自制相关课件、中国轮廓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要想富,先修路”,有了路,就可以发展各种产业,对于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发展农业就特别重要了。请同学们判断以下产业哪些属于农业?种植水稻、伐木、饲养牲畜、捕鱼、采草药、生产桌椅。我们归纳一下,什么是农业? 讲授新课: 人们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的产品大多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农业。 观察图片“主要农业部门”,从反映的内容看,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 什么是农业? 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称为农业。 [提问]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发展农业非常重要,你能说一说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吗? 这么多人需要吃饭、穿衣,粮食、棉花生产很重要; 工业生产也需要大量的原料; 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活动1]请你按照下面的提示再补充例证,具体说明农业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吃 种植业能提供的食物 畜牧业能提供的食物

渔业能提供的食物 林业能提供的食物 穿 用种植业的产品作原料制成的衣物 用畜牧业的产品作原料制成的衣物 用 用畜牧业产品加工制作的日常生活用品 用林业产品加工制作的日常生活用品 [过渡]我国是一个大国,东部、西部、南方、北方的自然条件差异很大,造成农业的地区分布存在很大差异。 通过查找资料,并结合读图“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图”,你能归纳出我国各地区自然条件的差异造成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吗? 在读这幅图时,可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我国农业差异最明显的地区是哪两个部分?(2)它们的界线在哪里?(3)东西两部分各有哪些农业类型?(4)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在降水稀少的西部地区,种植业分布在哪些地区?为什么会在这些地区发展种植业?(6)在东部地区,各种类型的农业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区?(7)林业集中在我国的哪些地区?哪些属于天然林?哪些属于人工林?(8)我国哪个地区的淡水渔业最发达? 西部地区:气候干旱,热、水、土条件的配合上有较大缺陷,绝大部分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农业发展历史较晚,人口稀少,劳动力不足,天然草场广布,大部分地区以畜牧业为主。那里有我国四大牧区。因为降水稀少,农区小而分散,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 东部地区:热、水、土条件有较为良好的配合,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人口稠密,是我国绝大部分耕地、农作物、林、渔、副业的集中地区。其中,东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以及东南部的人工林区;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北方与南方地区:东部秦岭一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以旱地作为基本耕地形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说课稿子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教材分析: 本节学习的重点是农业区位。通过对农业区位的分析,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思维看待农业问题,明确自然、交通、技术、社会、政策等因素只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一般条件。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还有深刻的原因,即这种地域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每个地区除满足区内需要外,还能为区外提供大量商品性农产品才形成的。由此可见,农业地域类型是不同地区利用各自的特有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间进行商品交换,是农业生产社会分工在地域上的具体体现。 由于本节内容多,概括性强,涉及面广,教学时要注意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可适当补充一些学生熟悉的典型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分布和生产特色,从而深刻领会农业生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原则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农业区位因素。 2.世界主要的农业生产类型。 教学难点1.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 教具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投影片、打印好材料等。 学生:搜集当地的农作物品种及影响农作物分布的因素。 课时安排2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农业的概念,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2.明确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理解农业地域形成的深层原因及其发展变化,了解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影响本地区的主要农业区位因素及所属农业地域类型的方法。 2.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并思考问题:画面上的人们从事的是什么生产活动?这类生产活动有什么特点? 课件展示:视频资料“三江平原的种植业、青藏高原的畜牧业” 生(看录像,思考上述问题并作答)他们从事的都是农业生产活动。有些是从事种植业,通过种植农作物获得产品;有些是从事畜牧养殖业,即通过放牧、养殖动物等来获得产品。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4)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2课时)教案导入新课 师 (创设问题情境)东北的大米走上全国各地的餐桌,这是大家熟知的事实。东北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回忆必修Ⅱ“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说说商品谷物农业的发展条件。 生 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师 (顺势利导)你能从已有的经验和事实中说明东北地区满足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条件吗?(提示学生结合课本72页活动题) 生 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广阔,黑土肥沃,水源充足);水陆交通很发达(松花江流域的河运和沿海地区的海运发达,铁路密度大,有京哈线、沈大线、滨绥线、滨洲线等重要铁路与外界相联系),地广人稀(从数据可得东北人均耕地面积居全国之首,为我国人均水平的2倍左右),机械化水平较高。 推进新课 板书: 发展总方向: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师 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地区发展商品性生产又有哪些突出特点呢? 生 (阅读课本,合作探究)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具有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的特点。 师 (强化地域概念)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出粮食作物的分布区。 师 (运用对比,加深理解,寻找发展思路)美国是世界上农业分区表现最为突出的国家,东北地区与之相比,存在哪些自然条件的差异,又有哪些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呢?结合第73页活动题2进行对比。 【知识拓展】 教师出示美国的农业区划,分析美国各地区发展农业区域的优势条件,寻找东北地区发展商品性生产基地的借鉴之处。 按土壤类型、地势高低、气候、离市场的远近等因素,美国将其版图划分为10个农业产区:东北区、湖区、阿巴拉契亚山区、东南区、三角洲区、玉米带、北部平原、南部平原、西部山区、太平洋区。 东北区和湖区是国家的牛奶主产区,为乳畜带。东北区主要指宾夕法尼亚州以东和以北的几个州。湖区是指靠近五大湖的密歇根、威斯康星和明尼苏达三州。这里的气候和土壤适应牧草、饲料作物生长及放牧。缅因、特拉华和马里兰的仔鸡孵化业比较好。该地区的水果和蔬菜生产也不错。 阿巴拉契亚山区包括西弗吉尼亚、弗吉尼亚、肯塔基、田纳西和北卡罗来纳等州,区内有许多山脉,最高峰为密契尔山,海拔2037米。属于大陆性温带阔叶林气候。烟草、花生生产比较好,奶牛、肉牛也还不错。 东南部地区主要指南卡罗来纳、亚拉巴马和佛罗里达等州。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属于热带森林气候,受墨西哥海湾影响,温暖湿润。该地区是农业主产区,农作物种类较

(暑期一日一练)2020年中考地理 4.1农业复习学案 人教新目标版

专题复习——农业 课标要求: 1.运用图表说出某一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以某地区为例,分析当地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及畜牧业分布的特点; 3.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一、中国的农业 1.主要农业部门:种植业、_______、林业、_____等部门。 地区 作物分类 秦岭—淮河以北秦岭—淮河以南 粮食作物小麦(东北_______;华北 _______) _____(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_____:山东、_____ _____:长江流域 糖料作物_____:新疆、黑龙江、内蒙古等 地_____:华南及_____盆地,_____为最大产区 饮料作物茶:_____、云南、浙江、四川、湖北 等 纤维作物棉花:_________________地区和_____(长绒棉产区) 耕地类型_____ _____ 作物熟制一年___熟、两年三熟或一年___ 熟 一年___熟到___熟 【典题跟踪】 (2017·长沙学业考)读我国主要种植业区及主要农作物分布图,回答1、2题。 1.关于我国种植业分布特点,正确的是( ) A.集中分布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B.集中分布于湿润、半 湿润地区 C.南方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 D.北方粮食作物以水稻 为主 2.糖料作物与油料作物分布特点,不正确的是( ) A.糖料作物北方甘蔗南方甜菜 B.油料作物北方花生南 方油菜 C.甘蔗集中分布在华南地区 D.油菜最大产区在长江 流域

初中八年级地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案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 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Develop agricultural teaching plans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 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相关课件] 教学要求 1.了解我国的农业发展状况。 2.能够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3.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明确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结构分析 本节共分四个标题:“农业与我们”“农业的地区分布”“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和“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通过学习,学生会对农业的重要作用、在我国的地区分布状况、发展农业的策略和原则以及我国农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在第一个标题当中,教材首先利用几张图片和简短的文字介绍了农业的简单分类,接着通过活动让学生列举出农业

为生活和工业生产提供的农产品,学生在调查和总结的过程中自然体会到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在介绍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时,教材首先利用地图将我国的东西部地区作了对比,包括它们的自然条件和发展起来的主要农业部门。在此基础上,又将对我国东部地区南北方农业的对比安排到了活动当中,学生可以结合前面学习过的关于地形、气候等知识,以及教材前面的分析思路,进一步了解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包括耕地类型、熟制和主要的农作物。最后,教材进一步介绍了山区农业随海拔高度而出现的差异。这里实际在告诉学生:地区差异不仅包括水平方向上的差异,也包括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在第三个标题中,教材首先通过两张图介绍了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主要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第104页的活动3,是对学生是否已经理解上述影响因素的一个验证。为了使学生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教材还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说明了这个问题。 第四个标题是结合我国的现阶段国情而来的。在人口增多、耕地减少、环境日益恶化的形势下,解决我国的农业问题有几个基本的途径;第一是建立稳定的商品粮基地,第二是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例如发展生态农业)。通过努力,我们的农业生产必将会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内容点析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本章规划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在区域性经济发展中,经济总量增长与结构演进相互关联和互动。经济总量的增长为结构调整、转换、升级提供了经济基础,结构演进则增强了资源配置能力,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投入和产出的效率,实现经济总量的更快增长。 工业与农业是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工农业的增长和结构合理与否,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促进和延缓作用。工农业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还可带来人类的不同生产、生活方式,进而形成乡村或城市等不同的聚落形态。本章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Ⅱ》“第二、三、四章”经济地理的基础上,结合典型区域,以案例的形式,提供基本的思维方法、原理,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通过区域的认识,还能促使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学习到有用的地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区域经济发展在不同的区域表现为不同的发展前景。区域经济发展包括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它们都是在充分考虑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共同因素下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经济体。本章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地理条件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以致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布局和方向。 我国有许多农业生产基地,不同的地区,其生产情况、面临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尽相同。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是我国农业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区域,发展条件优越,以东北地区为例,不仅可以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还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我国工业基地既有面临困境的老工业基地——辽中南重工业基地,也有经久不衰的沪宁杭工业基地和京津唐工业基地,也有改革开放后以新兴工业和轻工业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工业化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而从发展的方向来看,各地从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更可以找寻发展的有利条件,具有更广泛的借鉴意义。工业化的实施,必然使非农业人口在一地聚集,导致了城市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缺乏科学指导而造成某些城市化问题,具有普遍性。因此,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了解工业和城市发展的典型案例。 通过东北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案例教学,可了解经济领域发展的内在规律,达到知识迁移的效果。 本章教学时间共7课时,第一节3课时,第二节2课时,问题研究2课时。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从容说课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是目前国家重点关注的领域。不同地区,人们以惯有的生产方式经营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实现区域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如何才能使各地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潜力,获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全面发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农业发展模式是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学习有用的地理等新理念的体现。 区域农业发展是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的稳定的农业模式和结构,地理条件是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教材以东北地区的区域农业地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教材在处理影响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时,分析了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对东北地区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阐述,并不面面俱到,做到综合性与主导性因素统一,充分体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

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学要求 1.了解我国的农业发展状况。 2.能够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3.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明确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结构分析 本节共分四个标题:“农业与我们”“农业的地区分布”“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和“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通过学习,学生会对农业的重要作用、在我国的地区分布状况、发展农业的策略和原则以及我国农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在第一个标题当中,教材首先利用几张图片和简短的文字介绍了农业的简单分类,接着通过活动让学生列举出农业为生活和工业生产提供的农产品,学生在调查和总结的过程中 自然体会到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在介绍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时,教材首先利用地图将我国的东西部地区作了对比,包括它们的自然条件和发展起来的主要农业部门。在此基础上,又将对我国东部地区南北方农业的对比安排到了活动当中,学生可以结合前面学习过的关于地形、气候等知识,以及教材前面的分析思路,进一步了解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包括耕地类型、熟制和主要的农作物。最后,教材进一步介绍了山区农业随海拔高度而出现的差异。这里实际在告诉学生:地区差异不仅包括水平方向上的差异,也包括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在第三个标题中,教材首先通过两张图介绍了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主要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第104页的活动3,是对学生是否已经理解上述影响因素的一个验证。为了使学生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教材还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说明了这个问题。 第四个标题是结合我国的现阶段国情而来的。在人口增多、耕地减少、环境日益恶化的形势下,解决我国的农业问题有几个基本的途径;第一是建立稳定的商品粮基地,第二是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例如发展生态农业)。通过努力,我们的农业生产必将会取得令人满 意的结果。 内容点析 1.关于农业的概念。农业的概念有大有小,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而广义的农业按照劳动对象的不同,则可包括农(种植业)、林、牧、副、渔五大部门。其中,种植业的结构包括粮食作物、棉花、油料作物、糖料作物、水果和经济作物等。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和课标解读(见教学建议) 二、本节教材分析 1、各版本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教学思路 人教版:分析地理条件(气候,地形、土壤,社会、经济),农业布局的特点---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耕作农业区,林业和特产区,畜牧区),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农业发展方向(平原区,西部草原区,山区) 山东版:分析自然环境,进而强调土地资源及其开发(土壤肥沃,土地资源丰富,土地开发)、农业生产与布局(全国重要的农林基地,农业布局)、农业与区可持续发展(黑土的开发,林业的发展,湿地的保护) 中图版:东北农业生产条件和布局特点(自然资源优势、社会经济条件)、农业开发中的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 从分析可以看出人教版对这这个地区的分析是最具体的,教学可以按人教版的思路设计教案,适当补充山东版的资源优势评价和湿地的保护等知识。 通过分析对比,结合三大版本的内容,得出本节的教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主题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地理条件、资源优势);主题二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特点(农业在全国的地位、区域内部布局特点);主题三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存在问题、农业主要发展方向)。 三、学生分析 学生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通过前几单元的学习,学生基本具备了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对案例学习的方法已了解。但学生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仍不足,在学完东北地区,用同样的方法去分析其他区域时,但具体某一区域的地理背景知识比较模糊,这仍然是初中地理知识与高中教材的糅合问题。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和布局特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中存在问题及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新课引入:采用歌曲“松花江上”或“小品”,感性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状况。 学习主题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 通过读东北地区位置、气候、地形、土壤、交通、工业分布等图,确定东北地区的位置及范围,具体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区位条件,得出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最主要优势是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然后从质和量两方面去分析。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

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一课时) 抚顺市三十中学 王伟 20XX年11月23日

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一课时) 设计思想 我国人口多,农村人口比重大,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农业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作为公民应该了解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地理差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以及农业建设方向。 农业的地区分布是本节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如何突破重点是教学设计的关键。地图是反映地理事物及空间分布的重要信息载体,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所以充分利用农业分布图并进行列表比较,让学生知道从地图上获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地理问题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农业是主要部门以及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学会读图、析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能够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理解农业分布出现差异的原因; 掌握阅读使用地图及图表资料,学会从图表中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 学会根据资料图片、乡土地理的知识,说明理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学会用表格比较的方法说明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尝试运用已学习的我国地形、气候等方面的知识,分析理解我国东西部、南北方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教学重点 了解农业的主要部门,理解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理解我国农业分布地区差异的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产业。 运用资料和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你知道什么是农业?主要农业部门有哪些?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如何?这就是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的内容。 [出示板书] 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一农业与我们 [教师承转] 同学们,那么什么是农业呢?农业主要包括哪几个部门? [出示课件] 视频资料:主要农业部门。 [学生讨论] (直观了解农业,使抽象的变为具体的。) [师生小结] 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农业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农业主要包括农、林、牧、副、渔业五个部门。 [出示板书] 1.农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 [学生活动] P99活动1.2.。结合乡土地理说明农业与我们生活、工业生产的密切联系。 (学生在资料收集、交流和展示的过程中,不仅对本节的有关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对能力的培养大有益处,同时获得成就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师生小结] 农业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农产品,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和消费市场。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说课讲解

精品文档 3.3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两种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分 布。 2.通过学习大牧场放牧业,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训练 读图分析能力。 3.掌握大牧场放牧业在经营方式、商品化、专业化、经济 效益等方面的特点。 4.解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因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学会 归纳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2.把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作 比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自然条件是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条件,人类必须尊重自 然规律,才能天人合一。 2.人文条件也越来越大地影响到农业的区位选择,事物是 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 1.理解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两类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 2.利用图表资料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能力。教学难点: 西欧乳畜业与阿根廷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的比较。教具准备:相关资料和地图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两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在世界上有些地方,由于自然和人文条件的原因,人们并不从事种植业,那么他们到底从事哪一种农业劳动呢? 精品文档 下面我们先看一段录像,请大家认真观看,录像里反映的是什

么农业类型。 教师提问:以上录像内容反映了什么农业类型?生:畜牧业。 师:很好。在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中,我们就将认识两种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 板书: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大牧场放牧业 讲述: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出示图 3.15 和 3.16 师:上述国家在放牧牲畜的种类上有什么差别呢?生:美国、阿根 廷以牧牛为主;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以牧羊为主。 出示“世界地形图”、“气候类型图” 提问: 1 、为什么这些国家可以发展大牧场放牧业呢? 2、大牧场放牧业有什么特点? 3、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条件是什么?请大家阅读案例 4 回答以上三个问题。 板书:1、分布地区(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 2 、特点: 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3、区位条件:①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③距海港近、水陆交通便利。活P52 (让学生思考、分析) 1、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场入牧业的例子,归纳大牧场放牧业 这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条件。 2、大牧场入牧业在经营方式、商品化、经济效益、科技应用等 方面有什么特点? 3、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区能否采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 的生产模式?出示图 3.15 和图 3.16 让学生回答后分步展示答 案: 1、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精品文档 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海港近、水陆交通便利。 2、经营方式:集约农业、生产规模大。商品化、专业化水平高; 重视科技应用。 3、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区地广人稀、草场质量好,如果能够加强

__必修三《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万宁中学地理组蔡林丽【设计思想】 本节课依据新课标中“从生活走向地理,从地理走向社会”的精神。首先在导入新课上利用学生熟悉的QQ农场和东北农业发展变迁图片欣赏开始,激发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兴趣。在分析东北农业形成因素的时候,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阅读东北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图、东北地形图中的信息,进而有根据地进行相关的分析,再结合身边的东北大米新闻,和设计“我是规划师”的课堂活动,分析东北气候、地形土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从而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目的性。利用学习东北案例的方法,分析论证其他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条件是本课训练学生探究能力的重点,本课在巩固练习阶段以梅州柚子种植的地理条件分析桥梁,结合乡土地理,在总结提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感受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对这一课时的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这说明要求学生通过东北地区案例的学习,掌握分析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布局特点的基本方法,并且能够把学到的分析方法和技能灵活运用到其他的案例中去。 这一课时的内容是第四章第一节内容学习的铺垫,只有先了解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才能分析该区域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同时,这一课时也是之前必修1和2所学相关知识的运用,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学情分析】 通过必修2《农业区位》一节和必修3前面两章各种典型案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对案例学习的方法也有所了解。但学生对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仍不足,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比较差,在进行影响农业的成因分析时还是会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将通过给出区域相关背景资料和学生合作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完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分析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思考和活动,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会运用所学原理和方法综合分析某地的农业发展条件和方向,培养学生原理应用和知识迁移能力。

八年级地理上册 41 农业(第1课时)教学设计 (新版)湘教版

《农业》教学设计(第1课时) 【课标要求】 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并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教材分析】 “让土地奉献的产业”这部分内容的编写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农业,要让他们理解我国农业分布规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为学习相关课程内容打好基础。 “中国农业的发展”对应的课程内容是“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主要农作物分布”对应的课程内容是“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 【教学目标】 1、联系身边实际了解农业的基本概念,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 2、举例说明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3、运用资料,说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特点 【教学设计】

活动 2、学生思考——讨论——展示 不行,北方的自然条件不适合种植甘蔗。蔗生产基地,以满足制糖原料的需求。这种想法是否可行?为什么? 一、单项选择 1、下列备选答案中,我国最早种植的农作物有()(对应目标1) A.小麦B.水稻C.棉花D.玉米 2、下列关于我国农业发展的说法错误的是()(对应目标1) A.人均农产品占有量居世界首位 B.农业生产条件日益改善 C.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趋于合理 D.农业生产发展较快 3、下图为中、美两国农业新增产值主要因素构成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对 应目标2) A.美国主要依靠非科技投入增加农业产值 B.中国主要依靠科技投入增加农业产值 C.美国依靠科技投入增加的农业产值占农业新增总产值的60% D.中国依靠科技投入增加的农业产值占农业新增总产值的70% 4、我国油菜的最大产区是()(对应目标3) A.淮河流域B.黄河流域 C.长江流域D.珠江流域 5、下列省份中,适宜生产热带经济作物的是()(对应目标3) A.海南B.湖南C.河南D.山西

八年级地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1

[教案]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学目标 1、知道农业生产的部门构成,理解种植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部门。 2、记住农业的概念,理解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 3、知道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 4、理解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4、学会阅读“中国农作物分布”图,并能指图说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特点。 5、通过分析我国南北方土地资源的差异与自然条件的关系,说明我国粮食作物、油料、糖料等作物的南北差异,提高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6、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以农业为基础的重要性,树立科教兴农的观点,并对学生进行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等思想教育。 教学设想 1、农业与我们,这部分内容我想这样引入,首先请学生想一想,你理解的农业是什么?根 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在结合图4.11补充说明。为了避免学生概念模糊,可提几个产业,让他们判断是不是农业,例如人工养殖珍珠、打猎、捕鱼、采草药等,最终为学生归纳农业的概念。 2、关于农业的重要性也可以让学生从身边找实例。可以结合99页的活动提问:你平日里衣 食住行中涉及到的物品,哪些是农业的产物?并将所举的例子列在黑板上,最后归纳一下,它们属于那一类农业的产物。 3、农业的地区分布,引导学生在读图的基础上回答老师的提问,在读图的基础上讨论完成 101页活动的表格,同时老师尽量引导学生将这部分知识与前面所学的中国的气候、河流、资源、地形等知识紧密结合,以加强学生对前后知识的联系。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图片展示出了农业的四个部门,并点明了农业是我们生存的基础,同时还指出人们的吃、穿、住、行样样都离不开农业。 本筐内容是全节的基础,叙述了三方面的内容:农业的部门、农业的概念、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这些内容先通过图片展示,然后又设计了“活动”,以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农业的地区分布差异,是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教材利用素描图和“我国主要种植业区和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图以及读图练习等内容,使学生通过活动来了解这个问题。教材

一轮复习农业地域类型说课稿.

一轮复习:农业地域类型 说课教师:高中部地理组迟天志 一、说前测 内容:对五种基本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原因及特点进行默写。 具体操作:全体学生进行默写,并且同桌进行互相批改。找一名中等偏下的学生进行代表背诵,对没有默写正确的同学进行记录,并且给与考核。 目的:对本节课的基础知识进行达标。 二、说目标 本节课的目标是依据课标要求以及高考试题的考频,考点来定义的。 1.考纲要求: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3.考频: 五年三考:2017全国一36 2017海南3-5 2014全国二11 4.考点: 1.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2.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3.混合农业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三、说围标(15-20分钟) 通过例题训练进行总结和引领总结 通过前测完成目标一。(基础目标) 例一、对比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并引导进行总结。并且引导学生对目标一质疑。若无质疑,抛出预设问题:我们国家的商品谷物农业有什么不同之处? 例二、通过例题二待遇比分析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并引导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对目标二质疑。若无质疑,抛出预设问题:我们内蒙古的养殖牛羊算是那种农业地与类型呢?例三、通过例题说明混合农业的形成原因及其优势并引导进行总结。并且引导学生对目标三提出质疑,若无质疑抛出问题:是什么导致了该地区的农业低于类型是混合农业呢?为什么? 四、说达标 1-6题为基础题要求学生达到百分之90以上达标率。(9分钟) 6-81题为近几年高考题,目的是让学生直观的感受高考与本节课的联系。要求百分之30以上达标率。(15分钟) 五、说板书 目的形成思维导图。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的农业发展状况。 2.能够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3.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明确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4.明确因地制宜的生态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大方向。 教学重点 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明确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教学难点 农业的地区分布存在差异的原因。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以琳琅满目的食品、各式的衣服和桌椅的图片展示作为导入,这些产品多直接或者间接来源于农业。 讲授新课: 一、农业与我们 1、农业的概念 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讨论什么是农业? 问题1:农业除了种植一些农作物,还包括些什么? 学生讨论过程略。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补充一些图片,问这些是否属于农业。 问题2:你认为农业生产包括哪些方面,举例说明。 图片展示:小麦、水稻、油菜花、树林、捕鱼、养鸡、放牧等属于哪些农业生产部门? 总结: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 教师总结:农业——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 狭义农业就是指种植业。广义的农业包括五个部门: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 2、农业的作用

问题1:举例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吃的、穿的、用的来自于农业生产? 学生活动:教师可提示学生结合教材P99活动1回答问题,找出各种例证。如蔬菜、米、面由种植业提供;肉、奶由畜牧业提供;鱼、虾、蟹由渔业提供;茶叶、水果由林业提供等。棉布、丝绸由种植业提供;毛织品、皮制品由畜牧业提供等。竹、木家具、装饰布艺、竹篮、木筷子、中药、香水、化妆品,也是农产品为原料制成的。说明农业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 【承转】生活中衣食住行很多物品来自农业,那生活中是不是可以直接把棉花穿在身上、水稻吞进肚里?下面看几张图片。 图片展示:从左到右依次是蛋黄派、衣服、桌椅,对应序号①②③。 讲练结合:连线,将上图的物品与其生产厂家连线。 家具厂——③,服装厂——②,食品加工厂——② 问题2:这些说明了农业和工业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略 教师讲解:农业不仅和我们日常生活有关,而且为工业提供各种原材料。因此工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农业。 【承转】既然农业这么重要,那它在我们国民经济中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读图4.12人们对农业地位的看法,进行讨论。 教师总结: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二、农业的地区分布 【承转】农业是我国非常重要的基础产业,而我国国土辽阔,那我国各地的农业生产部门和农作物一样吗? 展示图片:各种水果图片。 问题1:这些水果当中,当地可生产哪些?其他的水果来自什么地方呢? 这就体现了我国农业地区分布的差异。 1、东西差异 读图4.13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思考一下问题。 问题2:①我国农业差异最明显的地区是哪两部分?它们的界线在哪里? ②东西两部分有哪些农业类型?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③我国的四大牧场是哪几个? ④在降水稀少的西部地区,种植业分布在哪些地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