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节咽的解剖及生理

第三节咽的解剖及生理

第三节咽的解剖及生理
第三节咽的解剖及生理

第三节咽的解剖及生理

第二节咽的解剖及生理

咽是呼吸道与消化道的共同通道,上起颅底,下达环状软骨平面下缘,相当于第6颈椎食管入口平面,成人全长约12~14cm。

一、咽的划分

咽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

(一)鼻咽部(上咽部)(nasopharynx,epipharynx)

在鼻腔的后方,颅底至软腭游离缘水平面以上的咽部称鼻咽,顶部略呈拱顶状向后下呈斜面,由蝶骨体、枕骨底所构成。在顶壁与后壁交界处的淋巴组织称增殖体或咽扁桃体、腺样体(pharyngeal tonsil ,adenoid),鼻咽前方与后鼻孔及鼻中隔后缘相连。后壁约在相当第一、二颈椎与口咽部后壁相连续,统称为咽后壁。鼻咽的左右两侧下鼻甲后端约1cm处有一漏斗状开口为咽鼓管咽口(pharyngeal orifices of tympanopharyngeal tube),此口的前、上、后缘有由咽鼓管软骨末端形成的唇状隆起称咽鼓管隆突,亦称咽鼓管圆枕(torus tubalis)。在咽鼓管隆突后上方有一深窝称咽陷窝(pharyngeal recess),是鼻咽癌好发部位,其上距颅底破裂孔仅约1cm故鼻咽恶性肿瘤常可循此进入颅内。咽鼓管咽口周围有丰富的淋巴组织称咽鼓管扁桃体

(tubal tonsil)。

(二)口咽部(oropharynx)

为软腭游离缘平面至会厌上缘部分,后壁相当于第三颈椎的前面,粘膜上有散在的淋巴滤泡(lymphoid follicles),前方借咽峡(faucial isthmus)与口腔相通,向下连通喉咽部。

咽峡系悬雍垂和软腭的游离缘、两侧由舌腭弓及咽腭弓、下由舌背构成。舌腭弓(咽前柱)(palatoglossal pillar)和咽腭弓(咽后柱)(palatopharyngeal pillar)间的深窝称扁桃体窝,内有腭扁桃体(palatine tonsil)。咽峡的前下部为舌根,上有舌扁桃体(lingual tonsil)。在咽腭弓的后方,有纵行束状淋巴组织称咽侧索(lateral pharyngeal bands)。

1.腭扁桃体的构造

腭扁桃体俗称扁桃体,为一卵圆形淋巴组织,位于咽部两侧舌腭弓与咽腭弓间的扁桃体窝中,左右各一,表面有10~20个内陷的扁桃体隐窝(crypt)。隐窝深入扁桃体内成为管状或分支状盲管,深浅不一,常有食物残渣及细菌存留而形成感染的“病灶”。

扁桃体上部有一大而深的隐窝称扁桃体上隐窝(supratonsillar crypt),其盲端可深达扁桃体被膜,炎症时可经此穿破被膜进入扁桃体上窝(supratonsillar fossa),而形成扁桃体周围脓肿。

扁桃体的上下各有一粘膜皱襞,上方位于舌腭弓与咽腭弓交接处称半月状皱襞(Semilunar fold)。下部由舌腭弓向后下复盖于扁桃体前下部者称三角皱襞(triangular fold)

扁桃体外侧面为结缔组织所形成的扁桃体被膜,此被膜与扁桃体窝外壁的咽上缩肌

附着不紧,在其上部有许多疏松结缔组织,故手术时此处较易剥离。

扁桃体的血管均来自颈外动脉分支,上部上腭降动脉供给,近舌根处由舌背动脉供给,外侧面由面动脉的扁桃体支、腭升动脉和咽升动脉供给。

扁桃体无输出入淋巴管,其输出淋巴汇入下颌角下的颈深淋巴结,当扁桃体急性炎症时此淋巴结常肿大。

扁桃体的神经,上端来自蝶腭神经节的腭后支,下端来自舌咽神经的分支。

2.咽淋巴环

咽部有丰富的淋巴组织,主要有腺样体、咽鼓管扁桃体、咽侧索、咽后壁淋巴滤泡、腭扁桃体及舌扁桃体,这些淋巴组织在粘膜下有淋巴管相连系构成咽淋巴环的内环,此环输出之淋巴管与颈淋巴结又互相连系交通则称外环,内环和外环统称为咽淋巴环。

(三)喉咽部(下咽部)(hypopharynx)

自会厌软骨上缘以下部分,下止于环状软骨下缘平面,连通食管,该处有环咽肌环绕,前方为喉,两侧杓会厌皱襞的外下方各有一深窝

为梨状窝(pyriform sinus),此窝前壁粘膜下有喉上神经内支经此入喉。两梨状窝之间,环状软骨板后方有环后隙(postcricoid space)与食管入口相通,当吞咽时梨状窝呈漏斗形张开,食物经环后隙入食管。在舌根与会厌软骨之间的正中有舌会厌韧带相连系。韧带两侧为会厌谷(vallecula epiglottica),常为异物存留的部位。

二、咽筋膜间隙

1.咽后间隙(retropharyngeal space)

位于椎前筋膜与颊咽筋膜之间,内有疏松结缔组织和淋巴组织。上起颅底枕骨部,下达第一、二胸椎平面,可通入食管后的纵隔,在正中由于咽缝前后壁连接较紧,将咽后间隙分为左右各一,鼻、鼻窦及咽部的淋巴都汇入其中,因此,这些部位的炎症可引起咽后淋巴结感染化脓,胀肿多偏于一侧,临床上以3个月到3岁的婴幼儿最多见。

2.咽旁间隙(parapharyngeal space)

亦称咽上颌间隙(pharyngomaxillary space),位于咽后间隙两则,左右各一,呈三角形漏斗状,内含疏松蜂窝组织,上界为颅底,下达舌骨大角处,后壁为椎前筋膜,内壁为颊咽筋膜、咽上缩肌,与扁桃体窝相隔,外侧壁为上颌骨升支内壁及其附着的翼内肌与腮腺包囊。茎突及其附着肌肉将此间隙分为茎突前隙和茎突后隙两部,前者较小,内侧与扁桃体窝仅隔一咽上缩肌,故扁桃体的炎症常扩散至此间隙;茎突后隙较大,其内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舌下神经、副神经及交感神经等穿过,内有颈深淋巴结上群,因此咽部感染,可以从颈深淋巴结向此隙蔓延。

三、咽的生理机能

(一)吞咽功能

当吞

咽的食团接触舌根及咽峡粘膜时即引起吞咽反射。食团到咽腔时软腭上举,关闭鼻咽腔,舌根隆起,咽缩肌收缩,压迫食团向下移动,由于杓会厌肌、甲会厌肌及甲舌骨肌等收缩及舌根隆起,使会厌复盖喉口,在呼吸发生暂停的同时,使声门紧闭,喉上提,梨状窝开放,食团越过会厌进入食管。

(二)呼吸功能

正常呼吸时的空气经过鼻和咽腔时,软腭必须保持松弛状态,若鼻或鼻咽有阻塞,就将影响鼻腔的正常呼吸作用,而张口呼吸。咽腔粘膜内富有腺体,故仍有继续对空气加温、湿润的作用。

(三)保护和防御功能

咽肌运动对机体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在吞咽和呕吐时,咽肌收缩可暂时封闭鼻咽和喉部,使食物不致返流入鼻腔或吸入气管。若有异物进入咽部,可因咽肌收缩而阻止下行,产生呕吐反射,吐出异物。

来自免疫学的深入研究,认为扁桃体内具有产生抗体的B细胞和T细胞,并含有数种免疫球蛋白(IgG、IgA、IgM、IgD、IgE等),具有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双重抗感染的免疫功能。

(四)共鸣作用

发音时咽腔可改变形状而产生共鸣,使声音清晰、悦耳,其中软腭的作用尤为重要。

第三节咽的解剖及生理

第三节咽的解剖及生理 第二节咽的解剖及生理 咽是呼吸道与消化道的共同通道,上起颅底,下达环状软骨平面下缘,相当于第6颈椎食管入口平面,成人全长约12~14cm。 一、咽的划分 咽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 (一)鼻咽部(上咽部)(nasopharynx,epipharynx) 在鼻腔的后方,颅底至软腭游离缘水平面以上的咽部称鼻咽,顶部略呈拱顶状向后下呈斜面,由蝶骨体、枕骨底所构成。在顶壁与后壁交界处的淋巴组织称增殖体或咽扁桃体、腺样体(pharyngeal tonsil ,adenoid),鼻咽前方与后鼻孔及鼻中隔后缘相连。后壁约在相当第一、二颈椎与口咽部后壁相连续,统称为咽后壁。鼻咽的左右两侧下鼻甲后端约1cm处有一漏斗状开口为咽鼓管咽口(pharyngeal orifices of tympanopharyngeal tube),此口的前、上、后缘有由咽鼓管软骨末端形成的唇状隆起称咽鼓管隆突,亦称咽鼓管圆枕(torus tubalis)。在咽鼓管隆突后上方有一深窝称咽陷窝(pharyngeal recess),是鼻咽癌好发部位,其上距颅底破裂孔仅约1cm故鼻咽恶性肿瘤常可循此进入颅内。咽鼓管咽口周围有丰富的淋巴组织称咽鼓管扁桃体

(tubal tonsil)。 (二)口咽部(oropharynx) 为软腭游离缘平面至会厌上缘部分,后壁相当于第三颈椎的前面,粘膜上有散在的淋巴滤泡(lymphoid follicles),前方借咽峡(faucial isthmus)与口腔相通,向下连通喉咽部。 咽峡系悬雍垂和软腭的游离缘、两侧由舌腭弓及咽腭弓、下由舌背构成。舌腭弓(咽前柱)(palatoglossal pillar)和咽腭弓(咽后柱)(palatopharyngeal pillar)间的深窝称扁桃体窝,内有腭扁桃体(palatine tonsil)。咽峡的前下部为舌根,上有舌扁桃体(lingual tonsil)。在咽腭弓的后方,有纵行束状淋巴组织称咽侧索(lateral pharyngeal bands)。 1.腭扁桃体的构造 腭扁桃体俗称扁桃体,为一卵圆形淋巴组织,位于咽部两侧舌腭弓与咽腭弓间的扁桃体窝中,左右各一,表面有10~20个内陷的扁桃体隐窝(crypt)。隐窝深入扁桃体内成为管状或分支状盲管,深浅不一,常有食物残渣及细菌存留而形成感染的“病灶”。 扁桃体上部有一大而深的隐窝称扁桃体上隐窝(supratonsillar crypt),其盲端可深达扁桃体被膜,炎症时可经此穿破被膜进入扁桃体上窝(supratonsillar fossa),而形成扁桃体周围脓肿。 扁桃体的上下各有一粘膜皱襞,上方位于舌腭弓与咽腭弓交接处称半月状皱襞(Semilunar fold)。下部由舌腭弓向后下复盖于扁桃体前下部者称三角皱襞(triangular fold)

咽部的应用解剖及生理

咽部的解剖及疾病 2014-2015(一)临专、口专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教研室某某某 同学们好,我是今天授课老师王晓凤,今天我们学习咽部的解剖,请大家看幻灯片。 今天学习的重点内容及要求如下: 1、咽的分部 2、咽壁的构造 3、咽的淋巴组织 4、咽的血管及神经 5、咽的生理学 6、咽部疾病 咽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3部。咽腔的口咽和喉咽两部是消化道与呼吸道的共同通道。 (一)鼻咽是咽的上部,位于鼻腔后方,上达颅底,下至腭帆游离缘平面续口咽部,向前经鼻后孔通鼻腔。 ⑴鼻咽部上壁后部的粘膜内有丰富的淋巴组织称咽扁桃体pharyngeal tonsil,幼儿时期较发达,6-7岁时开始萎缩,约至10岁以后完全退化。 ⑵咽隐窝是鼻咽癌的好发部位。 ⑶咽鼓管咽口咽腔经此通过咽鼓管与中耳的鼓室相通。咽鼓管咽口平时是关闭的,当吞咽或用力张口时,空气通过咽鼓管进入鼓室,以维持鼓膜两侧的气压平衡。咽部感染时,细菌可经咽鼓管波及到中耳,引起中耳炎。 (二)口咽 口咽位于腭帆游离缘与会厌上缘平面之间,向前经咽峡与口腔相通,上续鼻咽部,下通喉咽部。 腭扁桃体位于扁桃体窝内,是淋巴上皮器官,具有防御功能。 咽后上方的咽扁桃体、两侧的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和舌扁桃体,共同构成咽淋巴环,对消化道和呼吸道具有防御功能。 (三)喉咽 喉咽是咽的最下部,稍狭窄,上起自会厌上缘平面,下至第6颈椎体下缘平面与食管相续。喉咽部的前壁上份有喉口通入喉腔。在喉口的两侧各有一深窝称梨状隐窝,为异物常滞留之处。 (四)咽壁肌 咽肌为骨骼肌,包括咽缩肌和咽提肌。咽缩肌包括上、中、下3部,呈叠瓦状排列,即咽下缩肌覆盖于咽中缩肌下部,咽中缩肌覆盖于咽上缩肌下部。当吞咽时,各咽缩肌自上而下依次收缩,即将食团推向食管。咽提肌位于咽缩肌深部,肌纤维纵行,起自茎突(茎突咽肌)、咽鼓管软骨(咽鼓管咽肌)及腭骨(腭咽肌),止于咽壁及甲状软骨上缘。咽提肌收缩时,上提咽和喉,舌根后压,会厌封闭喉口,食团越过会厌,经喉咽进入食管。 (五)咽壁分层 咽壁从内至外有4层,即黏膜层、纤维层、肌层和外膜层。其特点是无明显黏膜下组织层,纤维层与黏膜层紧密附着。 1、黏膜层咽的黏膜与咽鼓管、鼻腔、口腔和喉的黏膜连续。鼻咽部的黏膜主

咽的应用解剖及生理学

咽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 咽的应用解剖学 咽是呼吸道和消化道上端的共同通道,上宽下窄、前后扁平略呈漏斗形。上起颅底,下至第6颈椎,全长约12CM。前面与鼻腔、口腔和喉相通;后壁与椎前筋膜相邻;两侧与大血管和神经毗邻。 咽的分部 咽自上而下可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 一、鼻咽(上咽) 位于蝶骨体和枕骨基底部下方,前方正中为鼻中隔后缘,两侧为后鼻孔,后面平对第 1、2颈椎;顶部由蝶骨体、枕骨底部构成,后壁呈穹隆状。腺样体(咽扁桃体)咽鼓管咽口咽隐窝咽鼓管圆枕咽鼓管扁桃体 二、口咽(中咽) 是口腔向后方的延续部,介于软腭与会厌上缘平面之间。后壁平对第 2、3颈椎体,粘膜下有散在的淋巴滤泡。向前经咽峡与口腔相通。腭舌弓腭咽弓悬雍垂咽峡腭扁桃体咽侧索腭(硬腭、软腭)舌扁桃体 三、喉咽(下咽) 位于会厌软骨上缘与环状软骨下缘平面之间,后壁平对第3~6颈椎;前面为由会厌、杓会厌襞和杓状软骨所围成的喉口,与喉腔相通。其下方为食道入口。会厌舌会厌外侧襞舌会厌正中襞会厌谷梨状窝环后隙 咽壁的构造 一、咽壁的分层

咽壁从内至外有4层,即粘膜层、纤维层、肌肉层和外膜层。特点是无明显粘膜下组织层,纤维层与粘膜紧密附着。 1、粘膜层 与咽鼓管、鼻腔、口腔和喉的粘膜连续。鼻咽部的粘膜主要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固有层中含混合腺。口咽和喉咽的粘膜均为复层鳞状上皮,粘膜下喊丰富的粘液腺、浆液腺和大量的淋巴组织。 2、纤维层 又称腱膜层,主要由咽颅筋膜构成,介于粘膜和肌层之间,上厚下薄,两侧的纤维组织在后壁正中线上形成咽缝,为咽缩肌附着处。 3、肌肉层 按其功能的不同分3组: (1)咽缩肌组: 包括咽上缩肌、咽中缩肌和咽下缩肌。共同收缩时可使咽腔缩小。 (2)咽提肌组: 包括茎突咽肌、咽腭肌和咽鼓管咽肌。收缩时可使咽、喉上举,咽部松弛,封闭喉口,开放梨状窝,食物越过会厌进入食管,以协调吞咽动作。 (3)腭帆肌组: 包括腭帆提肌、腭帆张肌、舌腭肌、咽腭肌和悬雍垂肌。上提软腭、控制鼻咽峡启闭、分隔鼻咽和口咽的同时,也可使咽鼓管咽口开放。 (4)外膜层又称筋膜层,系颊咽筋膜的延续。二、筋膜间隙 1、咽后隙(retropharyngeal space)位于椎前筋膜与颊咽筋膜之间,上起颅底,下至上纵隔,相当于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