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肝功能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word版本

肝功能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word版本

肝功能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word版本
肝功能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word版本

肝功能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人体的肝脏具有合成、排泄和代谢转化功能,狭义的肝功能试验就是指反映上述肝基本功能的试验,是肝脏病情严重程度、判断病情发展及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在临床实践中,如何解读肝功能的结果,对临床患者的病情诊断起着重要作用。现着重介绍临床上常用的肝功能检验的一些内容。

1 常用临床肝功能检验项目

肝功能试验主要选用反映肝胆损害的各种酶试验,其中以转氨酶(ALT、AST)、碱性磷酸酶(ALP)和谷氨酰转肽酶(GGT)最为常用。由于自动化检测的发展和应用,近年来又增加了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红素(TBIL)、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re —ALB)、总胆汁酸(TBA)和胆碱酯酶(CHE)。。

2 常用临床肝功能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

2.1 转氨酶血清转氨酶主要有丙氨酸转氨酶(ALT)和门冬氨酸转氨酶(AST)。肝富含这两种酶,只要有1%的肝细胞被破坏,其所释放的转氨酶即足以使血清中转氨酶水平升高1倍。在肝内,转氨酶主要含于肝细胞内,胞内/外酶活性为5 000:1。肝细胞变性坏死时,肝内的酶释放入血,引起血清中转氨酶活力升高。

目前,血清转氨酶测定仍被认为是反映肝细胞损害的标准试验。但在判断结果时,应注意下列事项:各种肝病均可引起血清转氨酶升高,但超过正常值10倍的血清转氨酶主要见于急性病毒性或药物性肝炎、休克时肝缺氧和急性右心衰竭时肝淤血。在急性肝病时,血清转氨酶水平与肝损害程度不成比例;慢性肝病时,转氨酶水平反映了疾病的活动性。如果转氨酶高于正常值10倍伴球蛋白升高1倍,且持续8周以上,则几乎可以肯定为慢性活动性肝病。胆系疾病时,转氨酶也升高,但一般不超过正常值的8倍。少数胆总管结石患者转氨酶可高达正常值10倍以上,但24~48 h后即大幅度下降或降至正常范围。酒精性肝病时,转氨酶轻度升高,可能与酒精耗竭了作为丙氨酸转氨酶的辅酶的吡哆醛有关。为了提高血清转氨酶测定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在病毒性肝炎时,同时测定AST/ALT的比值(正常值1.15左右)则更有意义。急性肝炎早期肝损害时,大多数丙氨酸转氨酶和胞浆部分的门冬氨酸转氨酶被释放出来,致使AST/ALT降至0.56左右I酒精性肝炎及肝硬化时,AST/ALT 比值常>2;胆汁淤积及肝癌时,AST/ALT比值亦可增高。

门冬氨酸转氨酶是检查有无肝细胞损伤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在人体内,其主要分布在心肌内,而心肌容易受缺氧、酸中毒、感染等因素影响而损伤,从而释放出门冬氨酸转氨酶等多种酶。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也会因感染、缺氧等因素使心肌细胞受损,门冬氯酸转氨酶活性升高。因此,门冬氮酸转氨酶的升高不能说明肝细胞损伤的程度。

2.2 碱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是一组特异性很低的酶,几乎存在干身体各种组织中,尤以成骨细胞、肝脏、胎盘及白细胞中含量丰富。碱性磷酸酶是胰结合酶,在碱性环境中能水解很多磷酸单酯化合物。生理性的升高只见于正常妊娠、新生儿骨质生成和正在发育的儿童。而妊娠期妇女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在妊娠3个月即开始升高,随着孕期增长而逐渐增

高,妊娠9个月达高峰。升高的碱性磷酸酶来自胎盘,与胚泡壁的细胞滋养层的发育程度直接相关,是胎盘逐渐成熟的标志,用于判断胎盘的功能。一般来说,不同肝病患者碱性磷酸酶升高的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胆汁淤积、肝癌、肝细胞损伤。如:血清碱性磷酸酶的增高一般提示伴有胆淤的肝胆疾病或骨骼病变。血清碱性磷酸酶高于正常值的2.5倍,转氨酶不超过正常值的8倍,90%的可能为胆汁淤积。碱性磷酸酶的增高可先于黄疸出现,多与胆红素增加呈平行关系。当两者发生解离时,如胆红素/碱性磷酸酶的比值增大,表示肝脏损害严重且不断发展;如比值减少,则应考虑局限性肝病(肝癌、肉芽肿、脓肿等引起肝内胆管闭塞)、胆管炎、不完全胆道梗阻等。如果碱性磷酸酶显著增加,但胆红素和丙氨酸转氨酶不高,则应考虑肝癌。血清中碱性磷酸酶<3倍参考范围上限,且丙氨酸转氨酶>10倍参考范围上限,可作为急性肝损伤的判断标准。

2.3 谷氨酰转肽酶谷氨酰转肽酶是一种参与蛋白质代谢的酶,在肝内存在于肝细胞胞浆和胆管上皮细胞中。其临床意义与碱性磷酸酶大体一致,但特异性不如碱性磷酸酶。由于其在骨骼中分布极少,故可鉴别肝胆和骨骼系统的损害,弥补碱性磷酸酶的不足。

谷氨酰转肽酶升高见于各种原因的胆汁淤积。谷氯酰转肽酶活性在不同肝病中增高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肝外胆道梗阻、原发性肝癌,肝内胆汁瘀积、急性肝炎、肝硬化、中重度慢性肝炎。急性肝炎时,谷氨酰转肽酶升高,恢复期,当其他肝功能指标均已恢复正常,而谷氨酰转肽酶尚未恢复正常,提示肝内残存病变,肝炎尚未痊愈。如谷氨酰转肽酶反复波动或长时间维持较高水平,则应考虑肝炎有慢转趋势。轻度慢性肝炎、肝硬化代偿期,谷氨酰转肽酶多正常;中、重度慢性肝炎,谷氨酰转肽酶常可高出正常值1~2倍,如长期持续升高,表示病情继续发展。但慢性肝病,尤其是肝硬化时,谷氨酰转肽酶持续低值,提示预后不良。酒精性肝损害,尤其在急性酒精中毒时,谷氨酰转肽酶常显著升高,可达正常值的lO倍以上。对于慢

性酒精性肝损害,谷氨酰转肽酶也是有效的监测指标。

2.4 胆红素代谢试验肝在胆红素代谢中具有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如其中一种或几种功能障碍,均可引起黄疸。检查胆红素代谢情况对于判断肝功能和黄疸鉴别均有重要意义。

血清总胆红素明显升高表示有严重的肝细胞损害,且总胆红素越高,表示肝损害越严重,病程越长。测定血清总胆红素的主要价值在于发现隐性黄疸。血清直接胆红素测定可能有助于早期诊断某些肝胆疾病:病毒性肝炎黄疸前期或无黄疸型肝炎、代偿期肝硬化,胆道部分梗阻时,约30%~50%的病例显示血清直接胆红素升高,而总胆红素仍在正常范围内。

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均升高见于肝细胞性黄疸,如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坏死等;血清总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升高见于溶血性黄疸,如溶血性贫血、溶血性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病等;血清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升高见于梗阻性黄疸,如胆石症、胆管癌、肝癌、胰头癌等,其升高程度与病情呈正相关,且癌性梗阻高于良性梗阻。

2.5 血清蛋白质血清蛋白质是血清固体成分中含量最多、构成复杂、功能广泛的一类物质。由肝脏合成的蛋白质约占人体每天合成蛋白质总量的40%以上,血清中的白蛋白全部由肝脏合成,而Y球蛋白则主要由浆细胞合成。肝细胞还能将糖、脂肪转化为氨基酸,作为进一步合成蛋白质的原料。当肝脏发生病变时,血清中蛋白质的质和量均会发生改变。因此,检测血清中蛋白质是肝脏疾病诊断、观察治疗效果和预后的重要手段之一。

血清蛋白测定结果对疾病的诊断没有特异性,但结合临床资料可以用来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此外,总蛋白、白蛋白还是反映肝病预后的指标。总蛋白和白蛋白反映肝脏合成蛋白的功能,随着肝功能损害加重,失代偿期肝脏合成功能下降,肝脏合成蛋白功能减低,白蛋白下降、球蛋白升高,致使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倒置。若自蛋白<20g/L,则提示肝损害严重,预后不良;若治疗后白蛋白值回升,为治疗有效的最好标志。

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如严重烧伤引起的体液大量丢失时,可见血清总蛋白增高;反之,当血液稀释时,则总蛋白减低。白蛋白/球蛋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由于各种疾病导致血清中蛋白质个别组分含量的增加或减少,而引起血清总蛋白的质和量都有所改变,且可导致自蛋白与球蛋白比例失调。自蛋白/球蛋白的改变,可粗略地反映血清蛋白质组分的改变动态观察该值的变化,可提示病情的发展及估计预后。如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时,由于异常球蛋白的增加,导致总蛋白含量明显增高,且白蛋白朦蛋白减低,甚至倒置。而肾病综合征时,则可见由于血清白蛋白大量丢失而引起总蛋白减少;或由于白蛋白丢失,机体代偿性球蛋白合成增加后,总蛋白含量维持不变,但其白蛋白与球蛋白组成比例却发生了变化。

2.6 前白蛋白近年来,前白蛋白测定倍受重视。前白蛋白在肝脏合成,能更敏感地反映肝脏蛋白质的合成功能。对于静脉高营养患者,前白蛋白测定可作为营养监测指标之一。由于前白蛋白的半衰期比白蛋白短,故当肝脏合成白蛋白障碍时,前白蛋白下降出现早。在动态观察中,重度慢性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治疗后,虽然丙氨酸转氨酶、门冬氨酸转氨酶和胆红素有好转,但前白蛋白持续低于正常水平,而且总胆汁酸水平也高于正常,这说明细胞的损害在进一步加重。可以看出,前白蛋白比白蛋白更能敏感地反映比肝脏合成功能的轻度损害,并且随着病情的加重,前白蛋白降低愈明显。因此,前白蛋白是反映早期肝脏合成功能损害的良好指标。

另外,有学者认为,前白蛋白也可以反映早期营养不良,前白蛋白降低反映了机体处于蛋白一能量不足阶段,前白蛋白以及其他蛋白降低导致蛋白类抗原的减少,减弱了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加剧了患者感染的机会。

2.7 胆汁酸代谢试验胆汁酸是胆汁中存在的一类胆烷酸的总称,是肝脏代谢的重要产物。血清总胆汁酸是肝脏分泌到胆汁中最多的有机酸。一旦肝细胞发生病变,胆汁酸代谢发生了变化,总胆汁酸极易升高。因此,总胆汁酸已被认为是肝实质性损伤的灵敏指标。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时,总胆汁酸的阳性率在85%~100%;而慢性迁延性肝病时,丙氨酸转氨酶变化不明显,但总胆汁酸的阳性率很高,达85.4%,明显高于其他指

标的阳性率;在肝硬化后期,总胆汁酸改变明显,比丙氨酸转氨酶更敏感地反映患者病情,因此,总胆汁酸又可作为肝细胞慢性损害的指标之一。

2.8 血清胆碱酯酶胆碱酯酶分为两种:一种是真性胆碱酯酶(ACHE),即乙酰胆碱酯酶;另一种是假性胆碱酯酶(PCHE),也称丁酰胆碱酯酶。血清中的胆碱酯酶主要来源于假性胆碱酯酶。假性胆碱酯酶由肝脏生成后分泌入血,反映肝实质合成蛋白的能力,与血清白蛋白的减低大致平行,但能比自蛋白更敏感地反映病情变化:随着病情好转,假性胆碱酯酶迅速上升。慢性肝炎时,如胆碱酯酶持续减低,则提示预后不良。肝硬化和重型肝炎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活力明显降低,肝功能衰竭时,亦显著降低;在营养不良、感染、贫血性疾病,有机磷中毒时,血清假性胆碱酯酶也下降,应注意判别。脂肪肝、肾病综合征及原发性肝癌时,假性胆碱酯酶往往上升。

3 肝功能检测的临床应用

3.1 探测肝损害主要选用反映肝胆损害的各种酶试验,其中以丙氨酸转氨酶、门冬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和谷氨酰转肽酶最为常用。在判断结果时,应注意:①在常规体检或因其他疾病而作常规肝功能试验时,约有5%~10%的患者显示无肝病症状而有血清转氨酶升高。对于轻度升高者,可短期复查,以除外检测误差,如连续2次检测转氨酶均升高或是中度升高,则应追查原因。分析血清转氨酶水平升高幅度、持续时间以及与其他指标的关系,有助于肝病的鉴别诊断。显著升高的转氨酶水平几乎仅见于急性损害。②缺血性肝炎或“休克肝”是急性肝循环不全的后果,常见于急慢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心律失常、败血症、广泛烧伤、严重创伤中暑时,但不一定存在低血压。特征性改变表现为转氨酶突然升高(达正常值的数10倍),持续l周左右降至正常范围,接着血清胆红素和碱性磷酸酶轻度暂时性升高。

3.2 鉴别黄疸一般根据血清胆红素、胆汁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Y谷氨酰转肽酶等试验,可鉴别各类型的黄疽。实际应用时,可按以下程序:①证实黄疸的存在,皮肤、黏膜黄染除由于黄疸外,尚可由于色素或药物染色。②分清是哪一种类型高胆红素血症,即非结合胆红素升高血症抑或结合胆红素升高血症。测定血清直接胆红素可达此目的:非结合胆红素升高血症时,血清总胆红素升高(一般不超过85 umol/L),直接胆红素在总胆红素中所占比例低于25%,而结合胆红素升高血症时,直接胆红素所占比例超过40%。亦可测定尿胆红素和尿胆原:结合胆红素升高血症时,表现为尿胆红素阳性,伴尿胆原减少(阻塞性黄疸)或增加(肝细胞性黄疸),非结合胆红素升高血症时,尿胆红素阴性,而尿胆原增加。

⑦如果是非结合胆红素

升高血症,应鉴别是哪一种疾患所致:疑及溶血性黄疸时,可检测外周血红细胞、网织红细胞、骨髓象以及有关免疫学指标;如无溶血证据,应考虑家庭性非溶血性黄疽(Gilbert病),可作低热卡胆红素试验以证实诊断。④如果是结合胆红素升高血症,应鉴别是肝细胞性黄疸抑或阻塞性胆汁淤积性黄疽。血清直接胆红素在胆红素中所占比例在阻塞性黄疸时常超过60%,而在肝细胞性黄疸时超过40%,但实际上两种黄疸之间重叠性甚大,无助于两者鉴

别。同时测定血清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有鉴别诊断意义。如果转氨酶高于正常的10倍,而碱性磷酸酶低于正常的2.5倍,倾向于肝细胞性黄疸,反之,则倾向于阻塞性黄疸。血清胆汁酸、胆固醇在阻塞性黄疸时明显升高;血清脂蛋白(LPX)在阻塞性黄疸时阳性,在肝细胞性黄疸时阴性。⑤如果是肝细胞性黄疸,应查明何种病因引起。可检测各种肝病,包括各型病毒性肝炎、肝细胞癌的标志物。④如果是阻塞性黄疽,应分清是肝内型胆汁淤积或肝外胆管梗阻。⑦如果是肝内型胆汁淤积,应进一步查明病因,可根据血清直接胆红素、碱性磷酸酶、胆汁酸,胆固醇、转氨酶等的变化将其分为毛细胆管型、肝细胞型、肝细胞-毛细胆管型、胆小管型和分离型。

3.3 判断预后根据血清白蛋白、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时间(PT)可估计肝病患者预后,并有助于手术危险性的估测。在暴发性肝衰竭时,凝血酶时间延长和胆红素进行性上升是预后恶劣的表现。

3.4 诊断特殊肝病主要检测各种疾病标志,例如:病毒性肝炎时,可检测相应的抗原、抗体以及病毒基因;肝细胞性肝癌时,检测血清甲胎蛋白;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时,检测线粒体抗体等。日常工作中,对每一个患者不可能也无需同时检测上述各种肝功能试验,为了达到探测肝病、鉴别黄疸和判断预后的目的。一般可将血清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胆红素作为常规试验。在常见肝病时,这些试验往往各有其相对特征性改变,在此基础上,再根据临床需要增加其他检验项目。

健康检查最为重要的十大项目

健康检查最为重要的十大项目 1称体重:体重是代表一个人身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称体重,可以发现有无疾病。体重超标或肥胖者往往患有肥胖症、早期糖尿病、代谢综合征,高体重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体重在短时间内下降过多(未刻意减肥),往往提示有恶性肿瘤、结核病、糖尿病的可能。 2测血压:如果发现耳鸣、头晕、失眠、眼花等情况,应随时注意血压变化,千万不要认为是神经衰弱而不予理睬。血压是了解动脉血管弹性大小的最简便方法,定期测血压,可以早期发现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因为许多高血压患者早期并没有头痛、眩晕等症状,只有通过测血压才能发现异常。 3触摸有无浅表淋巴结肿大、甲状腺及乳房肿块。 4查眼睛:除检查视力外,还要检查眼底及眼压,可以发现青光眼、白内障、动脉硬化等疾病。查眼底动脉可反映脑动脉硬化的程度。

5化验:主要查检项目有:①血常规,通过检查可提示部分血液系统疾病及感染性疾病,进行性贫血提示有肿瘤的可能。②查尿常规:可了解有无尿路感染、肾炎、泌尿系统结石、肿瘤等。③大便常规+隐血试验:检查大便隐血可早期发现消化道肿瘤。④血脂、血糖等生化项目检查。可以早期发现高血脂、糖尿病、肝炎、消化道肿瘤等疾病。⑤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CEA升高往往提示部分消化道肿瘤及肺癌可能。AFP升高提示肝癌可能。⑥肝功能,对于慢性乙肝患者尤其要经常检查肝功能,如异常,应进一步检查乙肝两对半、丙肝抗体等,了解有无急慢性肝炎。 6X线检查:正、侧位X线胸片:可早期发现肺癌,尤其吸烟者应每半年检查一次。可以早期发现肺结核、肺癌、消化道肿瘤。X线胸部有异常者应进一步行胸部CT检查。 7心电图:可早期发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冠心病等疾病。如有较多危险因素及心前区不适症状,可进一步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或运动心电图检查,必要时可行冠脉造影,了解冠状动脉供血情况。

肝功能检查常见各项检测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肝功能检查常见各项检测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全网发布:2013-12-04 17:28 发表者:张涛23219人已访问 一、谷丙转氨酶(ALT): 最常见的肝功能检查项目之一,参考值为小于40单位,是诊断肝细胞实质损害的主要项目,其高低往往与病情轻重相平行。 临床意义: 在急性乙肝及慢性乙肝与肝硬化活动,肝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谷丙转氨酶就从细胞内溢出到循环血液中去,这样抽血检查结果就偏高,转氨酶反映肝细胞损害程度。 但ALT缺乏特异性,有多种原因能造成肝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如:疲劳、饮酒、感冒甚至情绪因素等等。上述原因造成的转氨酶增高一般不会高于60个单位,转氨酶值高于80个单位就有诊断价值,需到医院就诊。 另外需要注意,ALT活性变化与肝脏病理组织改变缺乏一致性,有的严重肝损患者ALT并不升高。因此肝功能损害需要综合其他情况来判断。 二、谷草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的正常值为0~37μ/L,当ALT明显升高,谷草(AST)/谷丙(ALT)比值>1时,就提示有肝实质的损害。 临床意义:谷草转氨酶(AST)在肝细胞内与心肌细胞内均存在,心肌细胞中含量高于肝细胞,但肝脏损害时谷草转氨酶(AST)血清浓度也可升高,临床常作为心肌梗塞和心肌炎的辅助检查。 三、碱性磷酸酶(ALP):正常参与值为30-90u/L。 临床意义:ALP主要用于阻塞性黄疸、原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胆汁淤积性肝炎等的检查。患这些疾病时,肝细胞过度制造ALP,经淋巴道和肝窦进入血液,同时由于肝内胆道胆汁排泄障碍,反流入血而引起血清ALP明显升高。 但由于骨组织中此酶亦很活跃。因此,孕妇、骨折愈合期、骨软化症。佝偻病、骨细胞癌、骨质疏松、肝脓肿、肝结核、肝硬变、白血病、甲状腺机能亢进时,血清ALP亦可升高,应加以鉴别。 四、谷氨酰转移酶(GGT): 健康人血清中GGT水平甚低(小于40单位) 临床意义:主要来自肝脏,少许由肾、胰、小肠产生。GGT在反映肝细胞坏死损害方面不及谷丙转氨酶(ALT),但在黄疸鉴别方面有一定意义,肝脏内排泄不畅(肝内梗阻)和肝外梗阻(如胆道系统阻塞)等疾病,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急性乙肝时,GGT呈中等度升高;慢性乙肝、肝硬化的非活动期,酶活性正常,若GGT持续升高,提示病变洁动或病情恶化; 急、慢性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GGT可呈明显或中度以上升高(300~1000U/L),ALT 和AST仅轻度增高,甚至正常。酗酒者当其戒酒后GGT可随之下降。其他如中毒性肝病、脂肪肝、肝肿瘤均可升高。 五、总蛋白(TP)、白蛋白(A)、球蛋白(G):

2018年临床检验技师考试生化检验第十章重要考点

2017年临床检验技师考试生化检验第十章重要考点肝胆疾病的实验室检查 本章考点: 1.肝胆生化 (1)肝脏的代谢 (2)肝脏的生物转化功能 (3)胆汁酸代谢紊乱与疾病 (4)胆红素代谢与黄疸 2.肝胆疾病的检查 (1)酶学检查方法学评价、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2)胆红素代谢产物和胆汁酸测定的方法学评价及临床意义 (3)肝纤维化标志物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4)肝昏迷时的生化变化及血氨测定 3.肝细胞损伤时的其他有关检查及临床意义 (1)蛋白质代谢异常的检查

(2)糖代谢异常的检查 (3)脂代谢异常的检查 (4)各种急、慢性肝病时综合考虑应选择的试验及其临床意义 肝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对维持机体内外其环境的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主要功能有: 1.代谢功能,参与糖、脂类、蛋白质、维生素的合成、分解和储存;核酸代谢;激素的生物转化;胆红素和胆酸的代谢。 2.排泄功能,如胆红素、胆酸、药物、某些阴离子染料等的运输和排泄。 3.解毒功能,参与对药物、毒物等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水解、结合等。 4.凝血和纤溶因子、纤溶抑制因子的生成及对活性凝血因子的清除等。 在正常情况下,肝脏各种功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当肝脏受到各种致病因素侵袭时,其功能状态和组织结构必然受到影响。 肝的病理状态大致可分为肝细胞损伤,间质反应,胆汁淤积,局限性肝损害及肝血管系统损害五种。以上病理改变往往合并存在,但有所侧重,从而出现各种肝病的实验室检查特征,导致有关的试验结果异常。 第一节肝胆生化 一、肝脏的代谢功能

1.糖代谢: 肝脏是维持血糖浓度相对稳定的重要器官。 肝脏通过肝糖原的合成分解及糖异生作用维持血糖浓度的恒定。 2.蛋白质代谢: (1)合成与分泌90%以上的血浆蛋白质,其中合成量最多的是白蛋白。 (2)肝脏合成的许多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等,在血液凝固功能上起重要作用。 (3)转化和分解氨基酸 (4)合成尿素。 3.脂类代谢: 肝脏在脂类的消化、吸收、分解、合成及运输等代谢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 (1) 肝分解甘油三酯和脂肪酸的能力很强,参与脂肪酸的β氧化,并且进行酮体合成 (2)肝细胞是合成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磷脂的最重要的器官. (3)合成某些脂蛋白和载脂蛋白及脂蛋白代谢的酶类,参与脂蛋白的代谢和脂类的运输。 (二)维生素及激素代谢 1.维生素

肝功能指标及临床意义---经典版

常用肝功能指标 (1)反映肝细胞蛋白合成代谢功能的指标: 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时间(PT)。由于它们都是由肝脏合成的,一旦肝脏合成功能下降,以上指标在血液中浓度随之降低,其降低程度与肝脏合成功能损害程度呈正相关。 (2)反映肝细胞有无受损及严重程度的指标: 谷丙转氨酶ALT(GPT)、谷草转氨酶AST(GOT)、腺苷脱氨酶(ADA)、胆碱酯酶(CHE)、乳酸脱氢酶(LDH)等。以上各项酶在肝细胞中均有存在,当肝细胞膜受损或细胞坏死时,这些酶进入血清便增多。通过测定血清或血浆中酶的活性,即可反映肝细胞受损情况及损伤程度。(3)反映肝脏胆排泄、分泌及解毒功能的指标: 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酸(TBA)、血氨(NH3)。肝细胞损害时,其排泄、分泌、运输及解毒功能出现障碍,造成血液中TBIL、DBIL、TBA和NH3浓度升高。(4)对诊断胆汁淤积指示酶(包括同工酶)有帮助的酶指标有: 碱性磷酸酶(ALP);r谷氨酸转肽酶(GGT)、5′-核苷酸酶(5′-NT)等,以AKP及γ-GT应用较多。这些酶在肝内胆管上皮层的浓度较高。当上皮层受损及胆管内压力增高时,便有这些酶增多进入血清中。 (5)反映肝脏间质成分增生(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指标: 胶原或其末端多肽——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P)、Ⅲ型原胶原(PCⅢ)、Ⅳ型胶原C 端原肽(Ⅳ/PC);糖蛋白——层黏蛋白(LN);蛋白聚糖——透明质酸(HA)。 (6)对肝肿瘤诊断有意义的血清标志物:甲胎蛋白(AFP)。 肝功能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肝功能异常的原因很多,不要把肝功能异常都认为是病毒性肝炎。引起肝功能异常的原因有: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寄生虫病、药物性肝损害、其他内科疾病等引起的肝功损害。当然,一旦化验结果提示肝功异常,需要重视并仔细检查肝功能异常的原因。 一、肝脏血清酶学的检测指标 (一)转氨酶 转氨酶又称氨基转移酶。临床最常用的是丙氨酸转氨酶(ALT)和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它们的正常值由于各医院检测方法不同而有差别。血清转氨酶活性降低的临床意义不大,具有临床意义是酶活性升高。各种肝脏疾病病人和一些肝外疾病病人,其血清转氨酶活性均可升高。二者是监测病毒性肝炎的敏感指标。常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血清转氨酶活性已经增高,故检测ALT、AST可以发现早期的急性肝炎和隐性肝炎病毒感染,是目前诊断肝病应用最普遍的酶学检查项目。血清转氨酶活性的高低与肝细胞受损的程度一致,故有助于病情估计、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 ALT活性增高提示肝细胞破坏、细胞膜通透性增强;AST活性增高常提示线粒体损伤。ALT 存在于肝细胞胞浆水溶性部分,AST存在于细胞浆水溶性部分及线粒体中。肝细胞损害严重者,AST不仅胞浆中的酶释放出来,而且线粒体中的酶也释放出来,故测定AST/ALT比值可用于判断肝细胞损害程度和肝病类型。急性肝炎或轻型慢性肝炎病人,ALT>AST;酒精性肝病、重型肝炎病人通常AST>ALT。 ALT显著增高,见于各种肝炎急性期、药物性肝损害;中度增高,见于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酒精性肝病及心肌梗死;轻度增高,见于脂肪肝、阻塞性黄疸及胆道炎症。 AST显著增高,可见于心肌梗死急性发作、各种严重的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及酒精

肝功能检查指标

肝功能检查 一、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指标及临床意义: 谷丙转氨酶是最常见的肝功能检查项目,参考值为小于40单位,是诊断肝细胞实质损害的主要项目,其高低往往与病情轻重相平行。 临床意义:在急性乙肝及慢性乙肝与肝硬化活动,肝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谷丙转氨酶就从细胞内溢出到循环血液中去,这样抽血检查结果就偏高,转氨酶反映肝细胞损害程度。但谷丙转氨酶(ALT)缺乏特异性,有多种原因能造成肝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如:疲劳、饮酒、感冒甚至情绪因素等等。上述原因造成的转氨酶增高一般不会高于60个单位,转氨酶值高于80个单位就有诊断价值,需到医院就诊。另外需要注意,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变化与肝脏病理组织改变缺乏一致性,有的严重肝损患者谷丙转氨酶(ALT)并不升高。因此肝功能损害需要综合其他情况来判断。 二、肝功能检查-谷草转氨酶(AST)指标及临床意义: 谷草转氨酶的正常值为0~37μ/L,当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升高,谷草(AST)/谷丙(ALT)比值>1时,就提示有肝实质的损害。 临床意义:谷草转氨酶(AST)在肝细胞内与心肌细胞内均存在,心肌细胞中含量高于肝细胞,但肝脏损害时谷草转氨酶(AST)血清浓度也可升高,临床一般常作为心肌梗塞和心肌炎的辅助检查。 三、肝功能检查-碱性磷酸酶(ALP)指标及临床意义: 正常参与值为30-90u/L。 临床意义:碱性磷酸酶(ALP)主要用于阻塞性黄疸、原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胆汁淤积性肝炎等的检查。患这些疾病时,肝细胞过度制造碱性磷酸酶(ALP),经淋巴道和肝窦进入血液,同时由于肝内胆道胆汁排泄障碍,反流入血而引起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明显升高。但由于骨组织中此酶亦很活跃。因此,孕妇、骨折愈合期、骨软化症。佝偻病、骨细胞癌、骨质疏松、肝脓肿、肝结核、肝硬变、白血病、甲状腺机能亢进时,血清碱性磷酸酶(ALP)亦可升高,应加以鉴别。 四、肝功能检查-谷氨酰转移酶(GGT)指标及临床意义: 健康人血清中GGT水平甚低(小于40单位) 临床意义:主要来自肝脏,少许由肾、胰、小肠产生。GGT在反映肝细胞坏死损害方面不及谷丙转氨酶(ALT),但在黄疸鉴别方面有一定意义,肝脏内排泄不畅(肝内梗阻)和肝外梗阻(如胆道系统阻塞)等疾病,急、慢性病毒性肝炎、

临床化学第十章 肝胆疾病的实验室检查讲义

第十章肝胆疾病的实验室检查 《考纲要求》 1.肝胆生化 (1)肝脏的代谢熟练掌握 (2)肝脏的生物转化功能熟练掌握 (3)胆汁酸代谢紊乱与疾病熟练掌握 (4)胆红素代谢与黄疸熟练掌握 2.肝胆疾病的检查 (1)酶学检查(ALT、AST、ALP、GGT、ChE)方法学评价、参考值及临床意义熟练掌握 (2)胆红素代谢产物(血浆总胆红素、结合与未结合胆红素,尿胆红素及尿胆原)和胆汁酸测定的方法学评价及临床意义熟练掌握 (3)肝纤维化标志物(Ⅲ、Ⅳ型胶原等)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熟悉 (4)肝昏迷时的生化变化及血氨测定掌握 3.肝细胞损伤时的其他有关检查及临床意义 (1)蛋白质代谢异常的检查了解 (2)糖代谢异常的检查了解 (3)脂代谢异常的检查了解 (4)各种急、慢性肝病时综合考虑应选择的试验及其临床意义熟练掌握 肝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对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的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主要功能有: 1.代谢功能:参与糖、脂类、蛋白质、维生素的合成、分解和储存;核酸代谢;激素的生物转化;胆红素和胆酸的代谢。 2.排泄功能:如胆红素、胆酸、药物、某些阴离子染料等的运输和排泄。 3.生物转化功能:参与对药物、毒物等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水解、结合等。 4.凝血和纤溶因子、纤溶抑制因子的生成及对活性凝血因子的清除等。 在正常情况下,肝脏各种功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当肝脏受到各种致病因素侵袭时,其功能状态和组织结构必然受到影响。 肝的病理状态大致可分为肝细胞损伤、间质反应、胆汁淤积、局限性肝损害及肝血管系统损害五种。以上病理改变往往合并存在,但有所侧重,从而出现各种肝病的实验室检查特征,导致有关的试验结果异常。 一、肝胆生化 (一)肝脏的代谢功能 1.糖代谢: 肝脏是维持血糖浓度相对稳定的重要器官。肝脏通过肝糖原的合成分解及糖异生作用维持血糖浓度的恒定。 2.蛋白质代谢: (1)合成与分泌90%以上的血浆蛋白质,其中合成量最多的是白蛋白。 (2)肝脏合成的许多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等,在血液凝固功能上起重要作用。 (3)转化和分解氨基酸 (4)经鸟氨酸循环合成尿素。 3.脂类代谢: 肝脏在脂类的消化、吸收、分解、合成及运输等代谢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 (1)肝分解甘油三酯和脂肪酸的能力很强,参与脂肪酸的β氧化,并且进行酮体合成。(肝脏不利用

肝功能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肝功能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肝功能指标及其临床意义(一) 肝功能异常的原因很多,不要把肝功能异常都认为是病毒性肝炎。引起肝功能异常的原因有: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寄生虫病、药物性肝损害、其他内科疾病等引起的肝功损害。当然,一旦化验结果提示肝功异常,需要重视并仔细检查肝功能异常的原因。下面介绍常见的肝功能化验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一、肝脏血清酶学的检测指标 (一)转氨酶 转氨酶又称氨基转移酶。临床最常用的是丙氨酸转氨酶(ALT)和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它们的正常值由于各医院检测方法不同而有差别。血清转氨酶活性降低的临床意义不大,具有临床意义是酶活性升高。各种肝脏疾病病人和一些肝外疾病病人,其血清转氨酶活性均可升高。ALT活性增高提示肝细胞破坏、细胞膜通透性增强;AST活性增高常提示线粒体损伤。二者是监测病毒性肝炎的敏感指标。常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血清转氨酶活性已经增高,故检测ALT、AST可以发现早期的急性肝炎和隐性肝炎病毒感染,是目前诊断肝病应用最普遍的酶学检查项目。 血清转氨酶活性的高低与肝细胞受损的程度一致,故有助于病情估计、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ALT显著增高,见于各种肝炎急性期、药物性肝损害;中度增高,见于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酒精性肝病及心肌梗死;轻度增高,见于脂肪肝、阻塞性黄疸及胆道炎症。AST显著增高,可见于心肌梗死急性发作、各种严重的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及酒精性肝病;中度升高,见于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心肌炎;轻度升高,可见于轻度慢性肝炎。患有重型肝炎时,若出现胆红素迅速升高,转氨酶反而下降,称为酶胆分离,提示预后不良。 血清转氨酶活性测定反映肝细胞损害及其程度,对肝病的病因鉴别诊断意义不大。ALT存在于肝细胞胞浆水溶性部分,AST存在于细胞浆水溶性部分及线粒体中。肝细胞损害严重者,AST不仅胞浆中的酶释放出来,而且线粒体中的酶也释放出来,故测定AST/ALT比值可用于

检验科预开展新项目一览表

检验科预开展新项目一览表 说明:不允许更改产品顺序号 序号 项目名称 规格 单价(元)按包装规格单位 计算选填 价格 元/盒(箱) 校准品/质控品价格(元/毫升) 样本类型 实验方法 适用机型 备注 元/人份 元/毫升 1 腹泻四病毒联合检测(轮状、腺、诺如、星状) 粪便 胶体金 1-1轮装 1-2腺 2 血栓新四项(TAT 、PIC 、TM 、t-PAI-C ) 血浆 比浊法、ELISA STA-R Evolution 3 糖化白蛋白 血清 酶法 贝克曼AU58系列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4 脂蛋白磷脂酶A2 血清 酶法 贝克曼AU58系列全自动生化分析 5 髓过氧化物酶 血清 酶法 贝克曼AU58系列全自动生化分析 6 香草扁桃酸 24小时尿 酶法/免疫比浊法/比色法 贝克曼AU58系列全自动生化分析、日立7180 7 17-羟类固醇 24小时尿 酶法/免疫比浊法/比色法 8 17-酮类固醇 24小时尿 酶法/免疫比浊法/比色法 9 尿总蛋白 24小时尿 比色法 10 尿皮质醇 24小时尿 酶法 11 尿肌酐 24小时尿 酶法 12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血清 比浊法/比色法 贝克曼AU58系列全自动生化分析 13 FK506(他克莫司) 全血 比浊法 贝克曼AU58系列全自动生化分析 14 环胞霉素 全血 比浊法 贝克曼AU58系列全自动生化分析 15 免疫球蛋白A (C )IgA(C) 血清 散射比浊法 BN II 16 异常凝血酶原(PIVKA-II ) 血清 化学发光法 雅培i4000 17 胃泌素(G17) 血清 化学发光法 雅培i4000

18 降钙素(CT) 血清 化学发光法 Immulite2000、西门子XP 、雅培i2000、罗氏e601 19 性激素结合蛋白(SHBG) 血清 化学发光法 20 雄烯二酮(ADD) 血清 化学发光法 21 非结合雌三醇(E3) 血清 化学发光法 22 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 血清 化学发光法 23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 血清 化学发光法 24 ProGRP ,胃泌素释放肽前体 血清 电化学发光法 罗氏e601 25 维生素K 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蛋白(脱γ羟基凝血酶原) 血清 化学发光法 雅培i4000 26 尿β2微球蛋白检测 尿液 散射比浊法 BN II 27 免疫球蛋白IgG 分型检测 血清 散射比浊法 BN II 28 ST2蛋白(心衰分级与诊断) 血清 ELISA 手工 29 呼吸道病毒抗原 血清 ELISA 、免疫荧光 手工 30 尿AD7C-NTP 检测 尿 酶联免疫法 手工 31 血浆TAFI 含量检测 血浆 免疫比浊法、胶体金法 手工 32 EB 病毒DNA 血清 实时荧光PCR LC480/SLAN-96P 33 单纯疱疹病毒DNA 血清 实时荧光PCR LC480/SLAN-96P 34 结核分枝杆菌分型 血清 实时荧光PCR LC480/SLAN-96P 35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检测(注:利福平耐药突变检测、异烟肼耐药突变检测、乙胺丁醇耐药突变检测、链霉素耐药突变检测、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突变检测) 血清 荧光PCR 熔解曲线法 LC480/SLAN-96P 36 丝状真菌耐药基因检测 纯培养菌落 实时荧光PCR LC480/SLAN-96P

肝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

肝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 Anesthesiology于2012-01-10 10:25发布 14次阅读0次分享 肝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 肝功能检查对于诊断肝脏是否异常有着重要的意义。检测肝功能主要的目的是检测肝病患者的肝脏是否有损伤,或损伤程度。其检测指标有很多,常用的肝功能检查项目主要包括有: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总蛋白、球蛋白、白蛋白、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凝血酶原活动度等指标! 一: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甲胎蛋白。它们主要是反映肝功能损伤程度的指标。 二: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它们主要是反映肝脏排泄功能的指标。 三: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这些主要是反映肝脏储备能力的指标。 四:血清蛋白电泳,其主要是反映肝脏间质的变化的指标。 五:凝血酶原的活动度也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的重要指标。 肝功能五项检查指标 这五项指标不同的组合,所表现的情况也不一样,不过正常的情况就只有三种,下面着重介绍这三种情况。 1.所有指标全为阴性。这类人群是没有感染过乙肝病毒的人群,不过因为体内的保护性的抗体滴度也在正常值一下,因而很容易受到乙肝病毒的侵染。 2.只有表面抗体为阳性。表面抗体为人体保护性的抗体,呈阳性表明体内的抗体滴度在正常值以上,不容易感染乙肝病毒。 3.表面抗体和核心抗体呈阳性。这类人群感染过乙肝病毒,但保护性的抗体已经产生,因而处在恢复期内,病情已经基本上恢复。 肝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 一、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 任何原因一起的肝细胞损害时,ALT及AST自细胞浆逸出,而一起血清ALT、AST升高,他们是反映肝损害的敏感指标,但缺乏病因的特异性,其升高程度不一定与肝损害程度一致。据研究,ALT在细胞浆内合成,AST在线粒体内合成。如线粒体也遭严重损伤,AST逸出多而增高明显。当慢性肝炎演变至肝硬化时,ALT、AST可正常或轻度上升,往往AST>ALT,故AST/ALT比值增大,反映肝细胞损伤的严重程度。ALT和AST持续升高说明损伤时的肝细胞内膜漏出增加或伴有慢性肝炎活动。Gitlin曾提出,AST/ALT在0.31~0.63间,

10内科B卷

内科学单项选择题 1.2.肝硬化最严重的并发症是( ) A、感染 B、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C、肝性脑病 D、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E、原发性肝细胞癌 2.早期食管癌是指( ) A、病变小于1cm,仅累及粘膜层 B、病变小于2cm,仅累及粘膜层 C、病变小于2cm,仅累及粘膜层和粘膜下层,无转移 D、病变小于3cm,仅累及粘膜层,无转移 E、病变小于3cm,仅累及粘膜层和粘膜下层,无转移 3.确诊肝癌的最可靠方法是( ) A、B超 B、AFP C、CT D、细针穿刺行组织学检查 E、MRI 4. 下列哪项是慢性胃炎的最主要病因( ) A、胃酸和胃蛋白酶 B、非甾体抗炎药 C、幽门螺杆菌 D、自身免疫 E、十二指肠液反流 5.对于诊断左心功能不全最有价值的是下列哪一项 ( ) A、舒张期奔马律 B、咳嗽、咳痰 C、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D、左房扩大 E、肺动脉段突出 6.下列哪项是急性胆囊炎的主要病因( ) A、严重创伤 B、胆囊扭转 C、胆囊结石 D、胆囊管狭窄 E、胆囊内蛔虫 7.以下确诊支气管扩张最有意义的是( ) A、胸部X线平片 B、胸部X线透视 C、临床表现 D、胸部高分辨率CT检查 E、支气管镜检查 8.消化性溃疡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于 ( ) A、胃窦部 B、胃体部 C、十二指肠球后部 D、十二指肠球部 E、幽门管部 9.胃溃疡的好发部位是( ) A、胃底部大弯侧 B、胃底、胃体交界处 C、胃窦部大弯侧 D、胃角和胃窦小弯 E、胃体大弯侧 10.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下列哪项正确( ) A、咳嗽、咳痰,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连续2年以上 B、咳嗽、咳痰,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连续1年以上 C、咳嗽、咳痰2年,每年1个月 D、咳嗽、咳痰,每年发病持续2个月,连续3年以上,并排除其他心肺疾患 E、咳嗽、咳痰,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连续2年以上,并排除其他心肺疾患 11.二尖瓣狭窄最早出现的症状是( ) A、水肿 B、咯血 C、劳力性呼吸困难 D、咳嗽 E、端坐呼吸

肝功能检查常见各项检测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最新资料推荐------------------------------------------------------ 肝功能检查常见各项检测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肝功能检查常见各项检测指标及其临床意义一、谷丙转氨酶(ALT): 最常见的肝功能检查项目之一,参考值为小于 40 单位,是诊断肝细胞实质损害的主要项目,其高低往往与病情轻重相平行。 临床意义: 在急性乙肝及慢性乙肝与肝硬化活动,肝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谷丙转氨酶就从细胞内溢出到循环血液中去,这样抽血检查结果就偏高,转氨酶反映肝细胞损害程度。 但 ALT 缺乏特异性,有多种原因能造成肝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如: 疲劳、饮酒、感冒甚至情绪因素等等。 上述原因造成的转氨酶增高一般不会高于 60 个单位,转氨酶值高于 80 个单位就有诊断价值,需到医院就诊。 另外需要注意, ALT 活性变化与肝脏病理组织改变缺乏一致性,有的严重肝损患者 ALT 并不升高。 因此肝功能损害需要综合其他情况来判断。 二、谷草转氨酶(AST): 谷草转氨酶的正常值为 0~37 /L,当 ALT 明显升高,谷草(AST) /谷丙(ALT) 比值1 时,就提示有肝实质的损害。 临床意义: 1 / 6

谷草转氨酶(AST)在肝细胞内与心肌细胞内均存在,心肌细胞中含量高于肝细胞,但肝脏损害时谷草转氨酶(AST)血清浓度也可升高,临床常作为心肌梗塞和心肌炎的辅助检查。 三、碱性磷酸酶(ALP): 正常参与值为 30-90u/L。 临床意义: ALP 主要用于阻塞性黄疸、原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胆汁淤积性肝炎等的检查。 患这些疾病时,肝细胞过度制造 ALP,经淋巴道和肝窦进入血液,同时由于肝内胆道胆汁排泄障碍,反流入血而引起血清 ALP 明显升高。 但由于骨组织中此酶亦很活跃。 因此,孕妇、骨折愈合期、骨软化症。 佝偻病、骨细胞癌、骨质疏松、肝脓肿、肝结核、肝硬变、白血病、甲状腺机能亢进时,血清 ALP 亦可升高,应加以鉴别。 四、谷氨酰转移酶(GGT): 健康人血清中 GGT 水平甚低(小于 40 单位)临床意义:主要来自肝脏,少许由肾、胰、小肠产生。 GGT 在反映肝细胞坏死损害方面不及谷丙转氨酶(ALT),但在黄疸鉴别方面有一定意义,肝脏内排泄不畅(肝内梗阻)和肝外梗阻(如胆道系统阻塞)等疾病,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急性乙肝时, GGT 呈中等度升高;慢性乙肝、肝硬化的非活

主管检验技师考试临床医学检验学化学练习题第10章肝胆疾病实验室检查

第十章肝肝胆疾病的实验室检查 一、A1 1、微粒体乙醇氧化体系的辅酶为()。 A、NAD+ B、NADH C、NADPH D、NADP+ E、CoA 2、酶动力学检测ALT的基质是()。 A、丙氨酸和α酮戊二酸 B、丙酮酸和谷氨酸 C、天门冬氨酸和α酮戊二酸 D、草酰乙酸和谷氨酸 E、谷胱甘肽和氨基酸 3、不是肝硬化时蛋白质代谢异常的表现的是()。 A、清蛋白合成减少 B、纤维蛋白原合成减少 C、氨基酸代谢异常 D、尿素升高 E、血氨升高 4、反映肝纤维化的酶主要为()。 A、AST B、γ-GT C、ALT D、MA0 E、ALP 5、下列哪种胆红素有细胞毒性()。 A、非结合胆红素 B、单葡萄糖醛酸结合胆红素 C、双葡萄糖醛酸结合胆红素 D、与血清白蛋白牢固结合的胆红素 E、蛋白非结合型胆红素 6、对肝癌的诊断阳性率最高的肿瘤标志物是()。 A、碱性磷酸酶1 B、γ-谷氨酰转肽酶Ⅱ C、甲胎蛋白 D、谷胱甘肽-S-转移酶 E、乳酸脱氢酶 7、血中非蛋白含氮物质主要来源于()。 A、蛋白分解代谢产生的氨基酸 B、氨基酸脱氨基产生的游离氨

C、鸟氨酸循环产生的尿素 D、肌酐与尿酸 E、食物中吸收的氨盐 8、肝细胞病变可以引起下列蛋白质合成减少,除外()。 A、白蛋白 B、γ-球蛋白 C、α球蛋白 D、凝血酶原 E、纤维蛋白原 9、胆红素在血浆中与下列何种物质形成复合物的形式存在和运输()。 A、Y蛋白和Z蛋白 B、葡萄糖醛酸 C、血红蛋白 D、清蛋白 E、γ-球蛋白 10、下列酶中随年龄变化最明显的是()。 A、谷丙转氨酶 B、γ-谷氨酰基转移酶 C、谷草转氨酶 D、碱性磷酸酶 E、乳酸脱氢酶 11、不能反映肝内或肝外胆汁淤积的试验是()。 A、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 B、血清总胆汁酸 C、血清ALP及其同工酶 D、血清GGT E、血清总胆固醇定量 12、下列哪项检查对肝硬化诊断最有意义()。 A、ALT B、ALP C、AFP D、TBil E、A/G 13、肝糖原能分解为葡萄糖是因为肝内存在有()。 A、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B、葡萄糖激酶 C、磷酸化酶 D、葡萄糖-6-磷酸酶 E、磷酸果糖激酶 14、不能出现甲胎蛋白增高的疾病是()。 A、肝癌 B、急性肝炎

肝功能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word版本

肝功能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人体的肝脏具有合成、排泄和代谢转化功能,狭义的肝功能试验就是指反映上述肝基本功能的试验,是肝脏病情严重程度、判断病情发展及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在临床实践中,如何解读肝功能的结果,对临床患者的病情诊断起着重要作用。现着重介绍临床上常用的肝功能检验的一些内容。 1 常用临床肝功能检验项目 肝功能试验主要选用反映肝胆损害的各种酶试验,其中以转氨酶(ALT、AST)、碱性磷酸酶(ALP)和谷氨酰转肽酶(GGT)最为常用。由于自动化检测的发展和应用,近年来又增加了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红素(TBIL)、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re —ALB)、总胆汁酸(TBA)和胆碱酯酶(CHE)。。 2 常用临床肝功能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 2.1 转氨酶血清转氨酶主要有丙氨酸转氨酶(ALT)和门冬氨酸转氨酶(AST)。肝富含这两种酶,只要有1%的肝细胞被破坏,其所释放的转氨酶即足以使血清中转氨酶水平升高1倍。在肝内,转氨酶主要含于肝细胞内,胞内/外酶活性为5 000:1。肝细胞变性坏死时,肝内的酶释放入血,引起血清中转氨酶活力升高。 目前,血清转氨酶测定仍被认为是反映肝细胞损害的标准试验。但在判断结果时,应注意下列事项:各种肝病均可引起血清转氨酶升高,但超过正常值10倍的血清转氨酶主要见于急性病毒性或药物性肝炎、休克时肝缺氧和急性右心衰竭时肝淤血。在急性肝病时,血清转氨酶水平与肝损害程度不成比例;慢性肝病时,转氨酶水平反映了疾病的活动性。如果转氨酶高于正常值10倍伴球蛋白升高1倍,且持续8周以上,则几乎可以肯定为慢性活动性肝病。胆系疾病时,转氨酶也升高,但一般不超过正常值的8倍。少数胆总管结石患者转氨酶可高达正常值10倍以上,但24~48 h后即大幅度下降或降至正常范围。酒精性肝病时,转氨酶轻度升高,可能与酒精耗竭了作为丙氨酸转氨酶的辅酶的吡哆醛有关。为了提高血清转氨酶测定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在病毒性肝炎时,同时测定AST/ALT的比值(正常值1.15左右)则更有意义。急性肝炎早期肝损害时,大多数丙氨酸转氨酶和胞浆部分的门冬氨酸转氨酶被释放出来,致使AST/ALT降至0.56左右I酒精性肝炎及肝硬化时,AST/ALT 比值常>2;胆汁淤积及肝癌时,AST/ALT比值亦可增高。 门冬氨酸转氨酶是检查有无肝细胞损伤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在人体内,其主要分布在心肌内,而心肌容易受缺氧、酸中毒、感染等因素影响而损伤,从而释放出门冬氨酸转氨酶等多种酶。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也会因感染、缺氧等因素使心肌细胞受损,门冬氯酸转氨酶活性升高。因此,门冬氮酸转氨酶的升高不能说明肝细胞损伤的程度。 2.2 碱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是一组特异性很低的酶,几乎存在干身体各种组织中,尤以成骨细胞、肝脏、胎盘及白细胞中含量丰富。碱性磷酸酶是胰结合酶,在碱性环境中能水解很多磷酸单酯化合物。生理性的升高只见于正常妊娠、新生儿骨质生成和正在发育的儿童。而妊娠期妇女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在妊娠3个月即开始升高,随着孕期增长而逐渐增

实验诊断:肝肾功能检查 选择题

选择题 1、下列引起尿比重增高的疾病中需除外: A.肾前性少尿 B.急性肾小球肾炎 C.慢性肾小球肾炎 D.心力衰竭 E.糖尿病 2、可作为判断肾近曲小管损伤敏感标志物是: F.尿微量清蛋白增高 G.尿FDP增高 H.血β2–微球蛋白增高 D、血α1-微球蛋白增高 I.尿NAG增高 3、确定肾前性氮质血症与尿毒症最重要的鉴别指标是: A. 血清肌酐测定 B .血清尿素氮测定 C. 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 D.尿渗量测定 E。血清肌酐和尿素氮同时测定 4、肝脏纤维化的鉴测指标是:

J.ALT K.AST L.LDH D.AFP E.PIIIP 5、某患者检查发现血ALT 200U/L,TP 56u/L,A. 24g/L, G 32u/L, MAO活性增高,最可能的病是: A.肝硬化 B原发性肝癌 C慢性活动性肝炎 D亚急性肝炎 E. 急性肝炎 6、关于血清转氨酶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ALT主要存在于线粒体中 B.AST主要存在于线粒体中 C.ALT反映肝细胞损伤的灵敏度高于AST D.重症肝炎时,AST>ALT E.肝受损时ALT和AST活性迅速增加 7、可使胆固醇减低的病是: A.冠心病 B. 肝硬化

C.肾病综合征 D.糖尿病 E.阻塞性黄疸 8、肝硬化病人可出现腹水的血清蛋白是: A.25g/L B.30g/L C45g/L D.35g/L E.40g/L 9、慢性肝病时,血清蛋白检测结果为: A.总蛋白升高并伴有白蛋白增高 B.甲胎蛋白升高 C.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 D.前白蛋白明显升高 E.白蛋白升高,球蛋白降低 10、关于尿素氮和肌酐的描述,错误的是: A.尿素氮和肌酐同时测定能更好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 B.尿素氮和肌酐均不是肾功能早期受损的指标 C.肌酐可作为肾功早期受损的指标 D.尿素(尿素氮)对尿毒症的诊断有特殊意义 E.尿素氮与肌酐比值为10/1 11、甲状腺功能亢进时以下哪项实验室检查不增高:

常见肝功能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常见肝功能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肝脏号称人体的“化工厂”,担负着代谢、解毒和合成等重要的生理功能。无论什么原因引起的肝病,都会导致患者的肝功能发生异常改变。而这些异常均可通过检测患者的肝功能体现出来。因此,肝功能的检测结果对肝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临床上,不同的检查项目有着不同的意义,那么肝功能化验单上的各项指标都具有什么临床意义呢? 1.血清转氨酶 血清转氨酶主要存在于人体的肝细胞内,常见的有丙氨酸转氨酶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等。血清转氨酶在人体肝细胞内的浓度比在血液中的浓度高出1000~5000倍。如果患者的肝细胞因炎症而出现损伤时,其细胞内的这些酶就会释放到血液中,从而引起血清转氨酶升高。所以,血清转氨酶是反映患者肝细胞损害的最灵敏指标。但当患者出现肝细胞的大面积坏死(如患有暴发性肝炎),由于其肝内的转氨酶已基本消耗殆尽,所以其血清转氨酶反而不会有明显的升高。 2.胆红素 正常情况下,胆红素需要通过人体的肝脏加工处理,然后经胆道排出体外。经肝脏处理后的胆红素叫直接胆红素,未经肝脏处理的胆红素叫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总和叫总胆红素。当发生肝细胞病变时患者可出现总胆红素升高的现象,且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胆红素升高表明患者肝脏的解毒能力下降。由于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具有较强的代偿能力,所以肝病早期患者的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常常并不升高。 3.白蛋白和球蛋白 白蛋白是由肝脏合成的,当患者的肝细胞合成功能受损时其水平可能会下降。但白蛋白的半衰期较长,约为15~20天,所以急性期肝病患者的白蛋白水平常表现为正常。肝硬化患者常会出现白蛋白水平下降、球蛋白水平上升的情况。白蛋白与球蛋白的正常比例在1.5~2.5之间,若两者的比例小于1,在医学上则称之为“白/球比”倒置。这种情况是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之一。 4.总胆固醇和胆碱酯酶 肝细胞参与胆固醇和胆碱酯酶的合成代谢,这两项指标可以反映患者肝脏的储备功能、疾病的恢复能力。如果肝病患者的胆固醇和胆碱酯酶水平持续大幅度地下降则表明其病情正在恶化。 5.碱性磷酸酶和谷氨酰转肽酶 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和谷氨酰转肽酶的水平是反映其胆汁淤积程度的重要指标。当患者发生肝内外胆道梗阻时(如患有肿瘤或结石等),会出现胆汁排泄不畅,这时其碱性磷酸酶和谷氨酰转肽酶的水平可同时明显升高,且常伴有直接胆红素水平的上升。虽然儿童和青少年因骨骼发育的缘故也会出现碱性磷酸酶升高的情况,但那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不能将其误认为是肝功能异常导致的。 6.甲胎蛋白 严格地说,甲胎蛋白并不属于肝功能的检测项目,但有时医生也会让肝病患者做此项检查。医生这样做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甲胎蛋白的轻度升高多提示患者的肝脏有炎症活动或者其肝细胞的再生能力比较活跃,这种情况对重型肝炎患者具有特别的意义,表明其病情有望缓解;二是甲胎蛋白长期显著地升高常提示患者有可能患有肝癌。一般认为,当患者的甲胎蛋白超过500钠克/升的时间持续4周以上,或达到200~500钠克/升的时间持续5周以上时,应高度警惕其有患肝癌的可能。应该注意的是,孕妇有时也可出现甲胎蛋白升高的情况,但它是由于其体内的胚胎发育所致,不要把它和肝病混为一谈。 总之,在临床上反映肝功能的指标还有很多,这里介绍的只是常用的几项,其正常值也会因各医院所使用的仪器、试剂以及检查方法的不同而出现较大的差异。因此,在评价患者

肝功能十项检查的意义

肝功能十项检查的意义 肝功能检查可谓是通过各种生化试验方法检测与肝脏功能代谢有关的各项指标、以反映肝脏功能基本状况,从而了解肝脏有无损伤等情况,然而肝功能的检查项目繁多,人们应该也经常听到有肝功能十项,那么,肝功能十项有哪些呢? 肝功能十项检查的参考值及其意义: 1、总胆红素(TBIL):正常值为1.71-17.1 mol/L(1-10mg/L),总胆红素的检测能确定有无黄疸、黄疸的程度及黄疸的类型,对于黄疸的诊断与鉴别有很重要的价值。 2、间接胆红素(IBIL):正常值为1.7-13.7 mol/L,对于间接胆红素升高一般见于溶血性黄疸:如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新生儿黄疸及疟疾等。 3、直接胆红素(DBIL):正常值为1.71-7 mol/L(1-4mg/L),对于直接胆红素增高,属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

主常见于原发性胆汁型肝硬化、胆道梗阻等;另外,肝炎与肝硬化病人的直接胆红素都可以升高。 病变参考:胆红素总量增高、直接胆红素增高时,可疑为肝内及肝外阻塞性黄疸,胰头癌,毛细胆管型肝炎及其他胆汁瘀滞综合征等,所以说出现胆红素异常的情况,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的前往正规的肝病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然后根据检查结果,综合分析病情,给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推荐阅读 4、碱性磷酸酶(ALP):正常参与值为30-90u/L,广泛分布于人体的骨、肝、肠、胎盘等组织中。主要用于阻塞性黄疸、原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胆汁淤积性肝炎的检查 5、白球比(A/G):白蛋白(A)/球蛋白(G)为1.5-2.5:1,医学上,常用白球比的值来作为肝硬化等肝病的病程观察指标,判断肝病的严重程度。 6、总蛋白(TP):正常值为60-80克/L. 7、白蛋白(A):正常值为40-55克/L.

肝功能临床意义

肝功临床指南 1、血清蛋白(空腹12小时取静脉血) 血清总蛋白60-80g/L 血清蛋白质是各种蛋白的复杂混合物。可利用不同的方法将其分离。血浆中的白蛋白、a1、a2、β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其它凝血因子等均由肝细胞合成。γ球蛋白主要来自浆细胞。当肝脏发生病变时,肝细胞合成蛋白质的功能减退,血浆中蛋白质即会发生质和量的变化。临床上用各种方法检测血浆蛋白的含量来协助诊断肝脏疾患,并作为疗效观察,预后判断的指标。 减低见于长期慢性发热、大面积烧伤(白细胞增多),恶性肿瘤、肝癌(淋巴细胞和核细胞增多),肝功能严重受损、肝坏死、肝硬化(谷丙转氨酶增多),甲状腺功能亢进、浆膜渗出性损害、结核病、慢性腹泻、慢性肝炎、肾病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营养不良、贫血(红细胞,红蛋白稍偏低)等。 增高见于大量出汗、多发性骨髓瘤、腹泻、巨球蛋白血症、严重呕吐、中毒等。 血清白蛋白40~55g/L 清蛋白其主要功能是调节血液的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的75~80%靠清蛋白维持,血浆清蛋白浓度过低时,其胶体渗透压下降,可导致组织间隙潴留水分过多,呈现水肿。临时在尿中发现的清蛋白常表示肾的某些病变。 增高:主要由于血液浓缩而致相对性增高,如严重脱水和休克、严重烧伤、急性出血、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症。 降低:(1) 蛋白质丢失,常见于大量出血或严重烧伤和肾脏疾病。 (2) 合成障碍,肝脏功能异常。 (3) 营养不良或吸收不良。 血清球蛋白20-30g/L 球蛋白是一种存在于人体中的血清蛋白,球蛋白是一种常见的蛋白,基本存在于所有的动植物体中。球蛋白具有免疫作用,因此也有人称球蛋白为免疫球蛋白。由人体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合成,球蛋白中以r-球蛋白为主(占血清蛋白9%-18%),球蛋白增高可见于: 1、慢性炎症和感染。 2、慢性肝病: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酒精性肝

检测肝功能的指标

检测肝功能的指标 一、肝功能检查项目-谷丙转氨酶(ALT)正常值指标: 参考值为小于50单位,是诊断肝细胞实质损害的主要项目,其高低往往与病情轻重相平行。临床意义:在急性乙肝及慢性乙肝与肝硬化活动,肝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谷丙转氨酶就从细胞内溢出到循环血液中去,这样抽血检查结果就偏高,转氨酶反映肝细胞损害程度。但谷丙转氨酶(ALT)缺乏特异性,有多种原因能造成肝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如:疲劳、饮酒、感冒甚至情绪因素等等。肝病专家指出,上述原因造成的转氨酶增高一般不会高于60个单位,转氨酶值高于80个单位就有诊断价值,需到医院就诊。另外需要注意,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变化与肝脏病理组织改变缺乏一致性,有的严重肝损患者谷丙转氨酶(ALT)并不升高。因此肝功能损害需要综合其他情况来判断。 二、肝功能检查项目-谷草转氨酶(AST)正常值指标: 谷草转氨酶的正常值为0~50μ/L,当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升高,谷草(AST)/谷丙(ALT)比值>1时,就提示有肝实质的损害。 临床意义:谷草转氨酶(AST)在肝细胞内与心肌细胞内均存在,心肌细胞中含量高于肝细胞,但肝脏损害时谷草转氨酶(AST)血清浓度也可升高,临床一般常作为心肌梗塞和心肌炎的辅助检查。 三、肝功能检查项目-碱性磷酸酶(ALP)正常值指标: 正常参与值为30-90u/L。 临床意义:碱性磷酸酶(ALP)主要用于阻塞性黄疸、原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胆汁淤积性肝炎等的检查。患这些疾病时,肝细胞过度制造碱性磷酸酶(ALP),经淋巴道和肝窦进入血液,同时由于肝内胆道胆汁排泄障碍,反流入血而引起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明显升高。但由于骨组织中此酶亦很活跃。因此,孕妇、骨折愈合期、骨软化症。佝偻病、骨细胞癌、骨质疏松、肝脓肿、肝结核、肝硬变、白血病、甲状腺机能亢进时,血清碱性磷酸酶(ALP)亦可升高,应加以鉴别。 四、肝功能检查项目-谷氨酰转移酶(GGT)正常值指标:健康人血清中GGT水平甚低(小于40单位)。临床意义:主要来自肝脏,少许由肾、胰、小肠产生。GGT在反映肝细胞坏死损害方面不及谷丙转氨酶(ALT),但在黄疸鉴别方面有一定意义,肝脏内排泄不畅(肝内梗阻)和肝外梗阻(如胆道系统阻塞)等疾病,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急性乙肝时,GGT呈中等度升高;慢性乙肝、肝硬化的非活动期,酶活性正常,若GGT持续升高,提示病变洁动或病情恶化;急、慢性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GGT可呈明显或中度以上升高(300~1000U/L),ALT和AST仅轻度增高,甚至正常。酗酒者当其戒酒后GGT可随之下降。其他如中毒性肝病、脂肪肝、肝肿瘤均可升高。 五、肝功能检查项目-总蛋白(TP)、白蛋白(A)、球蛋白(G)正常值指标:总蛋白(TP)正常值为60-80克/L,白蛋白(A)为40-55克/L,球蛋白(G)为20-30克/L白蛋白(A)/球蛋白(G)为1.5-2.51。临床意义:慢性乙肝、肝硬化时常出现白蛋白减少而球蛋白增加,使A/G比例倒置。白蛋白主要在肝脏中制造,一般白蛋白量越多,人体越健康。球蛋白大部分在肝细胞外生成,球蛋白与人体的免疫力有关系,球蛋白要保持一定的量,球蛋白值偏高说明体内存在免疫系统的亢进,偏低说明免疫力不足。 六、肝功能检查项目-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正常值指标: 血清中的胆红素大部分来源于衰老红细胞被破坏后产生出来的血红蛋白衍化而成,在肝内经过葡萄糖醛酸化的叫做直接胆红素,未在肝内经过葡萄糖醛酸化的叫做间接胆红素,二者的和就是总胆红素。总胆红素的正常值为1.71-17.1μmol/L(1-10mg/L).直接胆红素的正常1.71-7μmol/L(1-4mg/L)。间接胆红素的正常值为1.7-13.7μmol/L。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