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形势与政策论文 中国经济的稳增长之路

形势与政策论文 中国经济的稳增长之路

中国经济的稳增长之路

2013年12月10日至12月13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总结2013年经济工作,提出2014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李克强在讲话中阐述了2014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对2014年经济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并作了总结讲话。

会议强调,做好2014年经济工作,要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不能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抓住机遇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合理增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

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GDP增长率也是位居世界前列。党中央为什么提出要刻意控制,甚至放缓经济发展的速度的想法呢?

首先,GDP的增长不能完全反映经济形势。由于GDP的局限性,即漏掉在家庭中生产的物品和劳务价值、没有包括环境质量、没有涉及收入与分配,GDP不能完全地、客观地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这几年我国经济发展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高投入、低产出,能源消耗过大,不计环境成本的发展。这样涸泽而渔是没有后续发展力的。目前国内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经济增长动力依然不足,房地产市场扭曲,保障粮食安全难度大,农民工用工荒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存。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迫在眉睫。

其次,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改革任务重大而艰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现在,处于拐点的中国经济趋于复杂,其难点在于结构调整。由于经济运行中不确定性、不平衡性和脆弱性,使得我国在2014年宏观政策目标的平衡中,稳中求进,在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的前提下,再考虑经济发展速度,拒绝21世纪的“大跃进”。在短期内,要使结构、改革、经济相互兼顾,就必须放缓经济的发展速度。若盲目快速发展,必会留下后遗症,阻碍未来的经济发展。

经济学家赵晓指出,中国经济的问题既然是结构性的问题,那就非得经历一场大规模的结构调整不可,这个过程可能很痛苦,却是绕不过去的。为了保证经济以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且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发展,党中央做出了一系列改革,实现“稳增长”。

例如,5月13日,国家电网公司证实,一份建设12条“西电东送”输电通道的电网投资方案预计将很快获得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批复。12条通道有望在年内全部开建。将西部地区的电力资源运输到东部,这既解决了东部电力短缺问题,又缓解了日益严重的雾霾问题,还有有助于西部大开发,并且有利于促进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从经济上来讲,这一决策使资源合理分配,避免产能过剩;加快西部的建设和发展,减小东西差距;西电东送节能环保,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样的决策使得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的同时,又不会带来后遗症。

再如,国务院首次推八十个基建示范项目向民资开放。首批推出的80个示范项目,主要是在铁路、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重大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工程,油气管网及储气设施、现代煤化工和石化产业基地等方面。“上述领域在此前都是属于国企垄断性领域,现在向社会公开招标,相关体制机制障碍将打破。”国家信息中心发展研究部战略规划主任高辉清表示。这意味着以往的垄断企业面临开放的挑战。社会资本就像是沙丁鱼里的鲶鱼,通过竞争,将每一条沙丁鱼的活力最大化,以构造良好的市场竞争氛围,进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与短期的刺激相比,中国更需要稳健而深入的改革。“微刺激”可能会带来短期的经济发

展,但是从长期来看,经济会疲软甚至倒退。而“稳增长”则是从根本上调整经济结构,把基础打牢,为中国经济未来的腾飞做好充足准备。虽然“稳增长”在短期内没有显著效果,甚至要付出经济增速放缓的代价,但是要坚持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才能让中国经济最终走上一条稳定健康的发展路程。

建议:形势与政策所讨论的内容大都与国家、社会有关,是个相当庞大且复杂的对象。一个相当复杂的内容被压缩为120分钟的课程,总感觉理解不够深刻细致。例如国家经济,就牵涉到宏观调控、微观调控、经济体制等内容。若可以的话,请不同的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就同一对象进行授课,例如甲老师谈论国家宏观调控的措施,乙老师谈论国家微观调控,丙老师谈论国家的经济体制。以上仅为我的建议。谢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