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省启东市天汾初级中学等六校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江苏省启东市天汾初级中学等六校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江苏省启东市天汾初级中学等六校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江苏省启东市天汾初级中学等六校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全国校级联考】江苏省启东市天汾初级中学等六校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综合性学习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在hào hàn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dǐ yùn深厚。文学艺术如同耀眼的星座,光耀了悠悠五千年。汉赋文字汪洋,读之可盛神;唐诗文字刚柔,读之可立魂;;元曲文字激越,读之可通灵……它们是古老文化的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和中华精神形成的根源,也是千百年来 A (经久不息/生生不息)传承的ɡuī bǎo。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

2.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成语填在A处横线上。

A处的成语是___________。

3.结合语境,在文中横线上仿写恰当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为了让传统文化更广泛地走进学生生活,江海中学将开展以“传统文化,你我共享”为主题的学习活动。请你也来参与!

(1)【魅力汉字】草隶篆行,异彩纷呈,绽放出中国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韵味。

下面是一个汉字的演变过程,请根据前几个字形将其简体楷书写在田字格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活动中同学们自主搜集材料,举行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班会,作为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设计一段开场白,语言要有激情。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二、句子默写

5.用课文原句默写。

① _________,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

②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杜牧《泊秦淮》)

③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南乡子》)

④___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⑤北朝民歌《木兰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采用互文的手法,概述了战斗的激烈,战争岁月的漫长。

⑥杜甫的《春望》中诗人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6.下面一段话中有两处语病,请找出来并写出修改意见。

①随着全民健身事业的大力推进,令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段应用到体育产业中。②花样翻新的运动软件,为健身者量身订制健身计划。③这些软件通过视频等方式传承健身技能,为人们健身提供了便利。

(1)第____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____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

7.(题文)名著阅读

“小弟弟,那帮吃人的野兽正在到处抓我。为了车站上最近发生的事,他们要找我算帐。虐杀犹太人的时候,要是大伙心再齐点,本来可以给那帮灰狗子一点厉害看的。可是人们还没有下火海的决心,所以没有干成。现在敌人正盯着我,已经两次设埋伏要抓我了。今天差点给逮住。刚才,我正回住处,当然啦,是从后门走的。走到板棚旁边一瞧,有个家伙藏在院子里,身子紧贴大树,可是刺刀露在外面,让我看见了。不用说,我转身就跑。这不是,一直跑到你家来了。小弟弟,我打算在你家抛锚,停几天船。你不反对吧?行。那就好了!”

(1)这段文字选自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是前苏联作家

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个人的人生经历,以及对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的哲理性思考和总结著作而成。

(2)选文中的“小弟弟”是_________________,打算在“小弟弟”家住几天的是

________________。

(3)在这不久之后,“小弟弟”为什么会被维克多告发坐牢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夜归丁卯桥①村舍

许浑②

月凉风静夜,归客泊岩前。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

紫蒲③低水槛④,红叶半江船。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

(注释)①丁卯桥:地名。②许浑:字用晦,润州丹阳人。太和六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睦郢二州刺史。③紫蒲:紫色的蒲草。④水槛:临水的栏杆。

8.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诗人夜归看到了明月、岩石、木桥、_______、_______、水槛、红叶、江船等景物。9.“桥响犬遥吠”表现了月下村舍怎样的氛围?试作简要分析。

10.“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六、对比阅读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鲁昭公弃国走齐,齐公问焉,曰:“君何年之少,而弃国之蚤①?奚②道至于此乎?”昭公对曰:“吾少之时人多爱我者吾体不能亲;人多谏我者,吾志不能用;好则内无拂③而外无辅,辅拂无一人,谄谀我者甚众。譬之犹秋蓬也,孤其根而美枝叶,秋风一至,根且拔矣。”景公辩④其言,以语晏子,曰:“使是人反其国,岂不为古之贤君乎?”晏子对曰:“不然。夫愚者多悔,不肖者自贤,溺者不问坠,迷者不问路。溺而后问坠,迷而后问路,譬之犹临难而遽⑤铸兵,噎而遽掘井,虽速亦无及已。”(《晏子春秋》)

(注释)①蚤:通“早”。②奚:为什么。③拂:同“弼”,辅助。④辩:分辨。⑤遽:急忙。

11.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吾少之时人多爱我者吾体不能亲

12.请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齐人也,坐.盗(________)(2)圣人非所与熙.也(_________)

(3)景公辩其言,以语.晏子(______)(4)虽速亦无及.也(________)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是人反其国,岂不为古之贤君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析晏子的语言技巧及其效果。

七、现代文阅读

我在第三棵树下等你

①记得中考那年,学校要求上晚自习,爸爸每天9点就到学校门口来接我。我到家他会给我加餐,有次他问我吃什么,我说要吃手擀面,我去洗漱的时候,他已经把一碗面条摆在我面前。我接过汤碗时,没想到那么热,手一抖,碗落地上了,他有点生气。我手正疼得难过,气恼地喊:“我又不是故意的!”然后一下把筷子拍在桌上,气呼呼地回了房间。

②第二天我放学,看见他在校门口等着我,我趁着夜色,混在同学中走过去。虽然走进胡同时,黑暗和恐惧使我的心怦怦乱跳,可我还是想让他着急,让他知道我多么重要。果然,我到家没多久,他急匆匆跑回来,我隔着房门听见他上气不接下气地问妈妈:

“女儿回来没?”妈妈说:“回来一会儿了,你怎么还没接着?”他如释重负

....地说:“人太多了,没看清。”

③后来,顺着门缝飘进一张字条:“爸爸今晚在第三棵树下等你。”连个道歉也没有,倒像是约会,我把字条扔在桌子上。放学了,我缩在人群中,看见爸爸果然站在校门口的第三棵小杨树旁边,正死死地盯着校门口看,我一低头,又走了过去。快到路口的时候,我回头望望,他还在那儿身躯前探,我想他一定是在努力辨认自己的女儿。

④人流在减少,他依然一动不动地往前看。终于学生都走完了,只剩几个老师稀稀拉拉地走出来。爸爸赶上前去,跟他们说着什么,然后又迅速地往这边跑来,他在昏暗的路灯下追上了我,喘着粗气,隔着夜色我也能感觉到他眼中冒出火焰。他跟在我身后,一边走一边说:“你一个女孩子,自己走夜路,出了事儿可怎么办?”我自顾自地走,心里却不以为然。

⑤再大一点,我的所谓懂事就是学会小心翼翼地与爸爸保持和谐的距离,看人家父女拉着手走在路上,其乐融融,无话不谈,我与他却从没有过。直到上高中,我和爸爸都拧着,我要学文科,他要我学理科。我们就这样同在一个屋檐下小心翼翼又疙疙瘩瘩。

⑥毕业了,果然如爸爸所言,我的专业遇冷。妈妈打电话让我回家,说爸爸给我联系好了工作。他为了我的工作甚至坐了两夜火车!

⑦爸爸的爱伤害了我的自尊,可我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因为他挑落我内心的遮羞布,让我那么自卑地蜷在角落里忧伤地感受他高大的父爱。

⑧好在他有妈妈陪伴,我可以堂而皇之继续躲藏。有一天妈妈给我打电话,说爸爸一天没回来。我急忙到他常去的地方找,给亲戚打电话,从我哆嗦的语音、颤抖的双腿,我终于明白我多么害怕失去他。

⑨一夜未睡,第二天要报警时,他回来了,我问他去了哪里。他却有些懵懂,想了想说迷路了,在公共汽车站待了一晚。带他去医院检查,医生悄悄告诉我们这是帕金森综合症的早期反应。

⑩他变得时而明白时而糊涂。面对他的病,我觉得自己的倔强和自尊一文不值。其实我和爸爸之间既没有隔着一堵墙,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是一缕风,在彼此的爱中无足轻重的风。我难过但也感到幸运,相对那些失去后痛哭流涕的人,毕竟我还有机会挽回。就像一幅画,从那第三棵树开始涂回去,涂上更缤纷的颜色。

1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16.第④段中画线语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17.阅读全文,品析下面的语句。

(1)分析句子“他如释重负

....地说……”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从“其实我和爸爸之间既没有隔着一堵墙,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是一缕风,在彼此的爱中无足轻重的风。”一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18.揣摩最后一句,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19.阅读本文之后,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在你成长的历程里,你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请联系实际,谈谈你所理解的父母(亲人)的爱。

八、作文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陶渊明在东篱采菊的那一刻,悠然发现了精神的南山;韩愈在“天街小雨润如酥”的时日,突然发现了“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妙境……

假如你是生活的有心人,你也会有独到的发现。或许是生动的画面,或许是深刻的

哲理,或许是善与与美的瞬间……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

..............,以“那一刻,我发现”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补全题目然后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参考答案

1.浩瀚底蕴瑰宝

2.生生不息

3.宋词文字清丽,读之可洗心(句子结构、内容符合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不写错字、别字、形似字。可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推断字形。此题有的字笔画比较多,平常就得多写几遍。写时还要注意汉字笔画的条理清晰,书写要规范、美观。不写繁体字。

2.试题分析:经久不息,经过长时间停不下来。生生不息,生生:中国哲学术语,指变化和新生事物的发生;不已:没有终止。不断地生长、繁殖。指变化的发生和新生事物的产生。此题正好形容新生事物。

3.试题分析: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抓住前例句“唐诗文字刚柔,读之可立魂”。句式结构为“……文字……读之可……”。一定要符合神形兼备的要求。

4.(1)马(2)开场白称谓,语言有激情,点出活动主题即可。

【解析】试题分析:(1)汉字的造字法其中就有象形字,而“马”就是象形字。可根据象形字的特点推断字形。然后用简体楷书飞方式写在田字格内。(2)整个开场白要紧扣主题,篇幅简短,不可长篇大论;语言要充满激情。富有鼓动性。活动的开场白对后面的活动主体应该有“点亮”、“激发”的作用,能让参与者激情高涨。要紧紧围绕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主题。

5.五岭逶迤腾细浪;隔江犹唱《后庭花》;生子当如孙仲谋;落红不是无情物;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解析】试题分析: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要注意“逶”“迤”“庭”“溅”等字词的书写。

6.(1)①去掉“令”(2)③将传承改为传授

【解析】

【分析】

【详解】

(1)①句残缺主语。改为“随着全民健身事业的大力推进,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段应用到体育产业中”或“全民健身事业的大力推进,令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段应用到体育产业中”。(2)③句搭配不当。改为“这些软件通过视频等方式传授健身技能”。

【点睛】

病句有不同的类型,常见的有词语选用不当、语义失当、句法错误这几大类。词语选用不当造成的病句比较单一;语义问题包括语义不精练、歧义问题、语义颠倒、语义不周密、语义前后照应不周;句法问题包括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句式杂糅、残缺和多余。做题时要仔细分辨类型,有助于找到错误的地方。

7.(1)奥斯特洛夫斯基(2)保尔朱赫来(3)朱赫来被白匪军抓走了,在匪军押送朱赫来的途中,保尔猛扑过去,救出了朱赫来。(意对即可)

【解析】试题分析:做这种题,熟读原作品,记住重点情节及人物的特征。相似人名注意不要记乱,必要时死记硬背。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名著的了解。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记死背硬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

8.庭院紫蒲

9.宁静。以声衬静,用桥的轻微的响声和遥远的狗叫声衬托夜晚的宁静。(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没有写以声衬静不扣分)

10.①对官场的厌倦;②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或“对农村生活的喜爱”);③回家的喜悦;④想归隐;(结合注释②及诗句内容)

【解析】

【分析】

8.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写景诗句的把握,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找出描写景物的词语,此题前有“明月、岩石、木桥”,后有“水槛、红叶、江船”,之间也就只有“庭空人散眠。紫蒲低水槛”了,仔细一找,也就找到“庭院、紫蒲”了。

9.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境及表现手法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找到诗中的意象,体会诗歌意境,并结合诗歌,体会表达技巧。“桥响犬遥吠”一句采用了以声衬静的表现方法,用桥的轻微的响声和遥远的狗叫声衬托夜晚的宁静。

“庭空人散眠”表现了月下村舍宁静的氛围。

10.本题考查赏析诗人感情。在诗歌创作中,诗人常用景中含情手法隐晦的表示内心情感。诗人在本诗中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图,表现了自己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也表现了身处官场的无奈和厌恶。

11.吾少之时/人多爱我者/吾体不能亲

12.偷窃同“嬉”,开玩笑告诉赶上

13.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窃吗?如果让这人返回他的国家,难道不会成为像古代贤君那样的明君吗?

14.【甲】【乙】两文晏子都用类比推理。【甲】文巧妙地借用“南橘北枳”的说法,寓刚于柔,不卑不亢,既保全了楚王的面子,又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乙】文中晏子用“溺者不问坠,迷者不问路。溺而后问坠,迷而后问路”与“临难而遽铸兵,噎而遽掘井”类比,它们的相似之处是“虽速亦无及已”,形象巧妙地回答了齐景公的问话。

【解析】

【分析】

11.试题分析: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吾少之时/人多爱我者/吾体不能亲。

12.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多古今异义,所以一定不要以今释古。如“熙”:同“嬉”,开玩笑。

13.试题分析: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得无”“使”“是”等词语,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疑问固定句式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

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4.试题分析:题干“分析晏子的语言技巧及其效果”。答题时要答出两文相同的写作方法及其表达效果。要想捕捉答案信息,首先就得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这是找寻方法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概括出两文相同的写作手法并阐释其作用。

【乙】参考译文

鲁昭公失掉国家逃亡到齐国,齐公问他,说:“您为何年纪轻轻,却早早失掉了国家?为何落到这样的地步?”昭公回答说:“我年轻的时候,有很多爱戴我的人,我自己却不能亲近他们;有很多劝谏我的人,我却没能采纳他们的意见;所以,内外都没有辅佐之人,辅佐的人一个也没有,谄谀之人却特别多。这就好像是秋蓬,它的根孤单而它的枝叶华美,秋风一到,就拔根而去了。”景公分辨他的话,将这些话告诉了晏子,并说:“如果让这人返回他的国家,难道不会成为像古代贤君那样的明君吗?”晏子回答说:“不是这样。愚蠢的人好后悔,无能的人好说自己有才干,落水的人事先不问深浅,迷路的人事先不问路。落水后才问深浅,迷路后才问路,这就像已经面临大难才急忙去打造兵器,噎住了才急忙去挖井,即使再快也来不及了。”

15.本文通过叙述“我”成长阶段中的几件事,表现了“我”在父爱的感召下,终于理解了父亲,彻底告别隔膜的过程。

16.动作描写。“赶”“跑”“追”“喘”等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父亲为找到女儿的急切不安和对女儿故意躲避的愤怒,突显出父爱的真挚。

17.⑴“如释重负”意思:像放下重担子一样,形容父亲由接不到女儿的心情紧张,到知道女儿回到家后的放心和轻松。体现了父亲没接到女儿的愧疚、自责心理。⑵示例:每个人与父母之间不应该有感情的隔膜,我们要学会理解父母对我们的爱,要学会主动地去关心父母,去爱父母。

18.内容上: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我”对父爱有了正确的认识,个人情感发生了质的变化。结构上:点明中心,照应题目。

19.开放性题目,无惟一答案。(说明:说出获得的感悟;根据自己的经历说出自己所理解的父(母)爱,语言通顺。)

【解析】

【分析】

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注意表述的简洁通顺。本文开头叙述“我”中考前因为端面条的事情和父亲赌气,放

学后父亲接“我”,“我”故意躲着父亲,因为“我”认为父亲的爱伤害了“我”的自尊。直到父亲患病,“我”才意识到“自己的倔强和自尊一文不值”,终于理解父亲。

16.本题考查描写方法的判断及作用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描写的种类及其作用效果:人物描写包括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神态、侧面描写等。然后根据具体的语句做出判断,并结合所处文段加以理解,分析出描写的效果。父亲前一天晚自习后没有接到“我”,给“我”一个字条,“爸爸今晚在第三棵树下等你”,但是第二天他“身躯前探”地辨认,仍然没有看到女儿,爸爸赶到最后出来的老师面前,“跟他们说着什么,然后又迅速地往这边跑来”,表明父亲明白了“我”是故意躲着他。“赶”“跑”“追”“喘”等属于动作描写,表现父亲寻找女儿时的着急,“眼中冒出火焰”属于肖像描写,传神地表达出对女儿故意躲避的愤怒,真挚的父爱跃然纸上。

17.(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分析能力。女儿故意躲着父亲,父亲寻不到女儿

急急忙忙跑回家,跑得上气不接下气,但是听说女儿回来了,才放下满心的担忧,“如释重负”用在这里,形象地表达出父亲由紧张到知道女儿安全到家后的放心和轻松,充分表现了父亲为了女儿,不计较个人辛苦,毫无抱怨。

(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分析能力。文章前面叙述“我”成长阶段中父亲产生隔膜发生的几件事,感觉父亲的爱伤害了自己的自尊,但是父亲患了帕金森综合症,“我”才发现自己的倔强和自尊一文不值,才领悟到“其实我和爸爸之间既没有隔着一堵墙,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是一缕风,在彼此的爱中无足轻重的风”,这里用了三个比喻,前两个是否定式的,不是“墙”和“鸿沟”,第三个是肯定式的比喻,“我”和父亲之间是“风、无足轻重的风”,风的特点是时有时无,一吹即散,说明“我”理解了父亲,彼此之间的误会消除。

18.本题考查结尾句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某一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就是指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末句话在文中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篇末点题,点明主旨,深化主旨,升华主

题等。题干中明确要求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从“就像一幅画”中可以看出,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我”与父亲之间的事情比作一幅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我”对父爱有了新的认识。在结构方面,该句出现在文章结尾段落,起到了点明中心,照应题目的作用。

19.本题考查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在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并结合生活实际能结合生活实际能结合生活实际来谈自己对父爱的认识谈自己的认知和感悟,语言通顺即可。比如:自己小时候总觉得父亲整天沉默不语,每每看到别人的父亲高兴的带着自己的孩子出去玩耍,我都很羡慕,我一直以为他不够爱我,直到后来母亲告诉我,父亲为了让我生活得更好,一直不停地工作,他很愧疚没有时间陪陪我,突然间我似乎就明白了父亲。这或许就是深沉的父爱吧!答案不唯一。

20.范文

那一刻,我发现了自己

自初中以来,跑步一直是我的弱项。尽管在假期里会抽空去跑跑步,锻炼锻炼,可通常都是坚持不到一周。无奈,我只好以“长高了会变瘦”为借口自我安慰。可现在初三了,我人是长高了,看起来也瘦了,可面对这次1000米的测验,心里还是没有底。“我会进步吗?”我自问。

随着老师手中那示意开始的秒表落下,一切都仿佛离我远去,只剩下眼前那条似乎永远也跑不完的红色跑道,在太阳光强烈照耀下的红色,是那么令人恐惧。我抽搐了一下,随后尽力调整自己,紧跟着前面一人的步伐。

测验前温柔和煦的微风顷刻便化作了调皮的孩童,它们嬉笑着,肆意在我脸上横冲直撞,有时甚至拉住我的裤脚、衣角,阻碍着我前进的步伐。我甩甩手,想要将那些顽皮的“孩子”赶走,可一切都是徒劳。

六百米已经过去,我正惊讶于自己的耐力竟有这么大幅度提高时,一直居于我身后的“死党”突然加速,赶超了我的步伐。我刚想追赶,嗓子突然火烧火燎地疼了起来,急需水的滋润。肺部一抽一抽的疼痛时刻提醒着我——我的身体已经到达极限,不能再加速。可是我不得不加速,因为如果不采取行动,我将会在精神和成绩两方面都被挫败。

1000米的终点越来越近,近得好似在与我招手,。前面的“死党”已经气喘吁吁地停止了脚步,在前方摇摇晃晃地走着。“加油!你一定行的!超过他们!”心中似乎有个声音在呐喊。我的心头好似被点着了的火苗一般,带给我极大的勇气和力量。我倏然向前冲去,带着太阳的光耀,右脚先于“死党”踏上了那条属于我的白线。

4分06秒,对我来说简直不可思议,比上学期快了30多秒,引起了老师和同学的赞叹和惊讶。我露出了胜利的微笑,直到回家才发现我的双脚已经几乎没有了知觉。但我自豪,因为我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并且与“我不行”说了声再见!

其实,“我不行”只是个借口,可正是这小小的借口,使我们与“我能行”隔绝开来。没有尝试怎么能得到结果?

那一刻,我发现了自己,那个深藏于心中的自我,那个倔强不肯轻言放弃的自己。【解析】

【分析】

【详解】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那一刻”是本文构思的难点,“那一刻”,是时间上的限制,即时间是短暂的、瞬间发生的,“那一刻”是一个细节,是一个特写镜头,是一副画,是一个动人的场面,是“真善美”的凝聚,是“假恶丑”带给人的震撼。“我发现”可以理解为通过记述那一刻的场景、事件情节,而从中获得的感悟和启示。本文适合写作记叙文。你可以写一天甚至更长时间里发生的事情,但你必须写到“那一刻”,而且“那一刻”之前的叙事都是为“那一刻”发生的情感和心理变化服务的。文章要抓住情感转变的特定情境和故事发展的特定阶段(高潮),或进行场面的描写,或做好气氛的渲染,例如,记叙深夜攻读备考,年迈的奶奶悄悄端上一杯咖啡,我发现了奶奶的疼爱;生病住院妈妈陪护在旁,我发现了母爱的无私伟大,“我”发现妈妈早生白发,我发现了母亲的无私奉献;考试失败“我”沮丧回家,妈妈没有责怪,一长段安慰的话语,我发现了妈妈给我的鼓舞……

文章应从一个小的角度出发,重点写一个细节,一个情节,然后把它写深、写透,要注意捕捉那些闪光的细节,写出真切的体会和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四两拨千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