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四大科教城市

中国四大科教城市

中国四大科教城市
中国四大科教城市

中国四大科教城市

很多城市都喜欢追逐头衔,最好是能够得到国家认证,在科教方面也不例外。令人意外的是中国四大科教城市中竟然没有武汉,也没有上海。这是因为,科教城市的评价指标是由政府研究、企业研究和高等院校研究等实力综合形成。在1999年,国家把科教城市称号给了这四座城市!虽然,科教城市不仅仅取决于高校数量和水平,但了解下这些城市的代表高校对于高中生选择院校和专业却很有意义。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有中国科学院等科学研究机构和号称中国硅谷的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每年获国家奖励的成果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代表高校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因水木清华而得名,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目前,清华大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北京大学,简称“北大”,诞生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最早以“大学”之名创办的学校,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北大现由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是国家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重点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前身是1937年

成立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目前,该校由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入选“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成都科技实力雄厚,已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综合实力第二强市,国家四大科教城市之一。全国第一个“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称号授予成都市。成都市专利申请、发明专利申请的数量位居中西部城市第一。成都代表高校有: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四川大学由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三所全国重点大学经过两次合并而成。原四川大学起始于1896年四川总督鹿传霖奉光绪特旨创办的四川中西学堂,是西南地区最早的近代高等学校;原成都科技大学是新中国院系调整时组建的第一批多科型工科院校;原华西医科大学源于1910年由西方基督教会组织在成都创办的华西协合大学,是西南地区最早的西式大学和国内最早培养研究生的大学之一。四川大学现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是国家“双一流”A类世界一流大学,“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坐落于有“天府之国”之称的成都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为教育部、工信部、四川省人民政府

重点共建,位列“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入选国家“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两电一邮成员,是一所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以工为主,理工渗透,理、工、管、文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被誉为“中国电子类院校的排头兵”。西南交通大学创建于1896年,前身为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工程高等学府,中国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矿冶工程高等教育的发祥地,交通大学最早两大源头之一,以“唐山交大”和“唐院”之名享誉中外,被誉为“中国铁路工程师的摇篮”。该校现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是教育部、中国铁路总公司、四川省和成都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并进入国家首批“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111计划”“2011计划” “卓越计划”重点建设高校行列。西安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西安的国防科研院所、航空航天等科技人才占全国接近一半,武器装备制造业位居全国第一。西安代表高校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西安交通大学为中国最早兴办的高等学府之一,肇始于1896年创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学。该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是中国九校联盟(C9)、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111计划”成员,“珠峰计划”首批11所名校之一,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西北工业大学简称“西工大”,位于古都西安,是中

国唯一一所以同时发展航空、航天、航海(三航)工程教育和科学研究为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开放式国家重点大学,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由工信部、教育部、陕西省共建,是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简称“西电”或“西军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由教育部与工信部、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陕西省、西安市共建。该校是1959年首批20所全国重点大学、首批国家“双

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北京高科大学联盟成员高校之一,入选国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中国电子信息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中国雷达、信息论、密码学、电子对抗、微波天线等学科的发源地。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除首都北京以外,合肥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布局最密集的城市。合肥市人口中大学学历人口比例、人口综合素质在全国是位居前列的。合肥代表高校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国科大”,位

于安徽省合肥市,由中国科学院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入选“珠峰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卓越工

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

有特色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简称“合工大”,始建于1945年,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由教育部、安徽省人民政府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建设,位列“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是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一所历史底蕴深厚、蜚声中外的研究型大学,被誉为汽车领域的“黄埔军校”。该校创造了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第一台三相异步电机,第一个客机防雷系统等,填补了众多领域的空白,在中国工业化道路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印迹。安徽大学部分科系最早可以追溯到1928年4月在安庆创办的、安徽省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国立安徽大学。目前,该校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入选“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华文教育基地”、“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和“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由教育部与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建。

中国三大城市群集聚空间结构演化与地区经济增长_孙铁山

收稿时间:2015-12-10;修回时间:2016-02-2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1005、41001069)作者简介:孙铁山(1978—),男,内蒙古包头人,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经济学。E-mail:tieshansun@hot?https://www.doczj.com/doc/3b75732.html, 。 中国三大城市群集聚空间结构演化与地区经济增长 孙铁山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中国北京 100871) 摘要:使用1995—2014年中国三大城市群核心城市数据,分析其经济集聚水平和空间结构特征演化,并探讨经济 集聚及其空间结构演化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发现,三大城市群经济增长过程中集聚水平的变化趋势验证了威廉姆森的倒U 假说。同时,三大城市群集聚空间结构的演化趋势也显示,集聚空间结构的变化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集聚程度之间同样存在倒U 关系,即在经济发展初期,随着经济集聚水平提高,经济布局往往呈现出中心城市极化特征,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在经济活动趋于分散化的同时,经济集聚的空间结构也会向更加趋于多中心结构的方向演化。对经济集聚、空间结构演化和地区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显示,经济集聚的确推动了三大城市群的经济增长,对于京津冀和珠三角主要是围绕中心城市的经济极化在推动地区经济增长,而对于长三角则主要是多中心集聚在推动地区经济增长。关键词:经济空间集聚;集聚空间结构;地区经济增长;三大城市群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462(2016)05-0063-08DOI :10.15957/https://www.doczj.com/doc/3b75732.html,ki.jjdl.2016.05.009 Evolution of Agglomeration and Its Spatial Structure with Economic Growth in Three Major Metropolitan Regions of China SUN Tie -shan (School of Government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China ) Abstract: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and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are three most well-developed and competitive metropolitan regions in China.The study on the long-term spat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of these three regions will help reveal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rend of large metropolitan regions in China.This paper uses the prefecture level city data from 1995to 2014to analyze the evolution of economic agglomeration and its spatial structure in these three regions,and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agglomeration,changing spatial structure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gglomer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 in these three major metropolitan regions changed over time with economic growth,and the trends provide the evidence to support the inverse U curve hypothesis of Williamson.Meanwhile,the evolvement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in these three regions also indicate there exists an inversed U cur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entrality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gglomeration levels,which means monocentricity will be enhanced with the increasing agglomer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 in the metropolitan region at the initial stage of development,while with the increas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economic activities tend to be more dispersed as well as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tend to be more polycentric.The Granger causality test on economic agglomeration,its spatial structure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shows that economic agglomeration is the Granger cause of economic growth in three regions,however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and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the monocentric agglomeration is the Granger cause of economic growth,while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the polycentric agglomeration is the Granger cause of economic growth. Key words:economic agglomeration;spatial structure;regional economic growth;three major metropolitan regions of China 第36卷第5期经济地理Vol.36,No.52016年5月ECONOMIC GEOGRAPHY May ,2016

中国三大组团式城市群

中国三大组团式城市群 作者: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节选) 组团式城市群是大中小城市“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镶嵌体系,体现出以城乡互动、区域一体为特征的城市发展的高级演替形态。在水平尺度上是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结构之间相互联系的城市平面集群,在垂直尺度上是不同等级、不同分工、不同功能之间相互补充的城市立体网络,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使得规模效应、集聚效应、辐射效应和联动效应达到最大化,从而分享尽可能高的“发展红利”,完整实现“区域发展动力、区域发展质量和区域发展公平”三者在内涵上的统一。 城市发展的轨迹告诉我们,其空间形态的演进,具有明显的特征: 城市的点状表征:0维模式(传统城市中心,强调集聚性,产生城市病) 城市的线状表征:1维模式(沿江沿路城市带,强调通达性,腹地相对狭小) 城市的面状表征:2维模式(城市群,强调结构性,功能相对不对称) 城市的体状表征:3维模式(组团式城市群,强调等级、有序、互补和立体网络性,最大限度获取“发展红利”) 而大力培育组团式城市群,既是中国城市化战略进程的跃升,也是中国新一轮财富涌流的本质载体。 今后中国必须坚持发展三大具有世界竞争力的组团式大城市集群,打造中国城市化建设中的主力与经济增长能力的“航母”。国家三大组团式城市群必然是大、中、小城市“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城市体系,以寻求资源利用的空间最大“整合交集”为根本出发点,让发展红利得到充分涌流。 组团式城市群发展模式的战略突破 1、避免了城市摊大饼式的单极化扩张; 2、形成了以大中小城市相协调为特征的区域镶嵌体系; 3、建立了以地缘经济为基础的城市空间布局与城际战略联盟; 4、构筑了以产业链为核心的城市等级系列集合; 5、实现了效率最大化的城市结构在区域中的逻辑充填; 6、充分协调了自然-社会-经济的城乡时空耦合;

城市体系和城市群练习

城市体系和城市群 一、单项选择题 1 . 以下关于城市体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城市体系由城市等级规模结构和城市职能组合结构两方面组成 B?城市体系是中心地理论在城市等级结构中的具体应用 C. 各国的城市体系通常都分为六级 D. 在一个城市体系中,高等级城市规模大,数量少 2 . 以下各城市中,属于三大世界城市之一的是 A.罗马 B. 东京C?巴黎D. 悉尼 3 . 下列各组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相同的是 A.鞍山、株洲 B. 阿伯丁、巴西利亚 C. 扬州、济宁 D. 华盛顿、麦加 4 . 我国规定特大城市的人口的标准是非农业人口数量 A. 100万以上 B. 50万以上 C. 30万以上 D. 20万以上 5.下列各城市中,不属于国际性中心城市的是 A.香港 B. 新加坡 C. 巴塞罗那 D. 多伦多 6 . 关于城市等级、数目和服务范围的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广 B. 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广 C. 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广 D. 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广 7?下列因素不属于城市群形成条件的是 A?良好的地理位置B. 便捷的对外交通和通讯条件C. 人口密集D. 土壤肥沃 8?下列关于世界六大城市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六大城市群中有五个位于北半球 B. 六大城市群中有五个在北温带,一个在南温带 C. 六大城市群均位于沿海地区 D. 长三角城市群是六大城市群中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城市群 9 . 关于我国的城市群及其特征,连线不正确的是 A.辽中南城市群——能源资源蕴藏丰富 B. 京津唐城市群-—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丰富 C?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最高D?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对外开放早 1 0 .城市群具备三大特征,不包括 A.具有一定数量、高度密集、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城市 B?以一个或若干特大城市为核心 C. 聚集在本国首都的附近 D. 城市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 二、综合分析题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四大米市

中国四大米市 中国的“四大米市”是在旧时农业商品经济不发达过程产生的,对促进当时的粮食生产、流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给当地的社会发展、农民生活和商业经贸有很大的提高。无锡、长沙、芜湖、九江作为四大“米市”,有着共同的沿江交通便利、粮食生产丰富和商贸流通发达的优势。形成原因中国历史上曾因大米集中在某处交易,而形成了“四大米市”。又因四大米市均在江南,所以又被称为“江南四大米市”,这四大米市有的如今依然焕发青春。 “米市”的形成要有两大因素:一是地处出产大米的中心位置,有广泛的大米来源,便于集中;二是运输便利,水陆交通发达,古时候尤其着重于水路运输。关于“四大米市”的认定,长期以来就有两种说法,除了江西九江、安徽芜湖、江苏无锡三个地方没有疑议外,有争议的是湖北沙市和湖南长沙。 湖南、湖北都是鱼米之乡,沙市、长沙的水陆交通在古时都很发达,同样都是古时的繁华重镇,当时商品贸易不相上下,都有可能是大米的重要集散地。但是,现在就不同了,内陆水路交通运输已经成为昨日黄花,铁路和公路运输占主要地位。无论哪一方面,沙市与长沙没得比。但,这里是从旅游角度出发,还是将这两座美丽的历史名城相提并论。

江苏省南部、太湖北岸、沪宁之间的无锡市,大运河和锡澄运河在此交汇。800里太湖水系众多、土壤肥沃,便利的交通自古以来就促成了这里农工商业的兴隆,历来是粮油集散中心。民国十一年(1922)自辟为商埠,如今这里的米市仍与中国各省、市、自治区有贸易往来。四大米市芜湖,沙市,九江,无锡(一说为芜湖,长沙,九江,无锡)是驰名中外的中国四大米市。无锡无锡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位于江苏省南部,南临太湖,西依惠山,北连太湖水网平原,扼沪宁铁路、京杭运河与锡澄公路、锡澄运河之交。无锡建县始于秦汉,沿用至今,历史上曾是全国闻名的鱼米之乡。 早在明、清漕运鼎盛时期,无锡已是太湖流域和两浙漕粮集中地及江南著名粮食市场。乾隆年间,无锡粮食的吞吐量达到七八百万石。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粮食堆栈容量为东南各省之冠,粮食加工业成为全国5大碾米中心。现在无锡米市主要由南北两个市场组成。南市场以无锡粮油中转储备仓库为基地,拥有铁路粮油专线、京杭大运河米码头,以稻谷、小麦、大豆、玉米等大宗原粮交易为主;而北市场以现有的无锡粮油市场为主体,以成品粮油现货交易为主,满足了锡城及周边地区居民米袋子菜篮子需要。市郊三里桥是中国最大的粮油市场,1990年粮油成交量居四大米市之首。长沙长沙地处湘中偏东,湘江下流,湖南东部,气

逃离北上广深 中国十大最宜居二线城市

逃离北上广深中国十大最宜居二线城市 2013年10月29日 09:48 来源:中国企业家 分享到: 0人参与0条评论 三亚 三亚的城市发展,是一条超常规和超越式的发展之旅,这在中国的城市发展中非常少见。三亚的发展首先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其次是海南“国际旅游岛”的龙头,总投资达180亿元的海南东环铁路计划于2010年第三季度建成,到时三亚至海口只要几十分钟。经过几年快速的发展,三亚的房市已不再是纯粹意义的住宅房地产,而是具有特殊性的旅游房地产。三亚的商品房销售,岛外购房者占到90%,国外购房者占近3%。在三亚买房消暑避冬,也成为全国以至国外一些中高层消费者追求生活品质的象征。如今,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三亚正逐步成长为世界级的旅游休闲度假城市,成为愿意享受生活和放松心情的人士之选。

天津 对内陆人来说,能闻到海的味儿,能亲近水,又不至于日日领受海风过于热情的吹拂,正是适度。天津有点被天津话带沟里去了的意思,再加一枚狗不理包子,大家就都觉得它土。其实这座城市,正经说来是中国现代化第一城。北洋政府时期,台上的是北京,台后的是天津。私以为,这是天津最大的魅力。租界建筑外头的石头是硬的,里头的思想史、政治史、经济史更硬。故天津的宜居,首先宜的是对历史有那么点兴趣的人。 宁波 让甬城人最津津乐道的是:宁波2006年被公众评为“年度首选宜居城市”,2009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金奖”。与那些干涩、枯槁、笨拙的无水之城相比,宁波很幸运地拥有了穿过城市的流动之水。但它更以经济发达而闻名于世。2009年,宁波市GDP总量超过

了4200 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名列全国第四位。本是以港口而兴的宁波,目前正努力打造立体化的陆、海、空、水交通运输网络,城市的形象与品质也得到全方位提升。 成都 是天下的“盐”。是中国“第四城”。2009年成都荣获“低碳中国贡献城市”。它最新则拟定了建设世界现代化田园城市目标,分三步走:5至8年实现新三最,中西部第一;20年步入世界三级城市比肩休斯顿;30至50年跻身世界二级城市向巴黎看齐。成都的宜居不仅关乎居住问题,而且还在于有良好发展机遇。尽管经历了汶川大地震的考验,成都的楼市依然坚挺,外地人来蓉购房也创了新高。2007年—2009年一季度期间,在成都的购房者中,外地人占四成左右,约三成左右的外地购房者资产在100万元以上。 杭州

全国所有省会城市说不具有的昆明四大特点

昆明独具有的四大特点 有一位学者曾经讲过,世界以和谐为本,国家以民生为本,民生以发展为本,发展以企业家为本,企业家以市场为本,市场以竞争为本,不管国家、大家、小家都离不开企业家,不管国际市场、国内市场,区域市场都是企业家的战场,云南市场有多大,昆明市场潜力有多大?去年7月25—27号胡锦涛总书记到云南考察,提出把云南建成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李克强同志提出昆明是桥头堡战略的重要支撑,所以省委省政府要求把昆明建设成云南经济强省的龙头,面向西南开放的门户和桥头堡城市,省委省政府2003年提出现代新昆明建设,2008年支持力度更到,出台了含金量很高的政策,昆明的市场不仅在昆明,更在云南,更在西部,更在面向南亚、东南亚、西亚、非洲。 昆明有没有能力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兄弟州市的支持下把握好这个机遇,我想昆明一定能把握好,因为昆明的优势太突出了,我在2年半之前从来没有到过云南,到过昆明,但是到昆明之后感觉到昆明的诸多优势是沿海和东部很多城市不具备的,昆明具备了26个兄弟城市自治区首府的优势,还具备了他们不具备的四大优势: 第一,昆明在发展产业集中度、社会聚集度很高,沿海

发达省会城市,西部除了重庆11个省会城市,昆明高达38%,我们面积占云南5%,人口占云南13.7%,GDP占30.1%,一产占10.9%,二产32.5%,三产36.8%,云南省的零售商品总额40.7%在昆明,昆明市的贷款余额占云南省的62.9%,进出口贸易占云南的76.7%,规模以上工业增长值,固定资产投资都占1/3,所以适度加权大概38%,昆明发展体系,发展半径经济触角是覆盖云南省,云南省的城市化是全国的特例,我们国家的特大城市、中小城市、西部新疆、内蒙、西藏他没有特别大中小,但是三个台阶、四个台阶,都联在一起。云南是两个台阶两个阶段,昆明是唯一的特大型城市,在全国22个特大型城市,昆明是第11位,总人口721万,市区人口超过500万,不包括190万的流动人口,所以云南省是全国唯一的一家,省域经济马车,人流、物流、资金流以昆明为集中,都是以昆明为中心辐射,所以昆明不但是省会城市,不单是政治体还是经济体、文化体、生活体、生态体。所以假使要选择云南,项目落地昆明,就一下子拥有了整个云南的市场,在昆明创业,开发云南市场,应该说成本很低,从适度加权大家就可以看出,这是第一大优势。 第二大特点,是昆明是一个典型的交通支撑性、引领性、促进性城市,抓五大交通,现代化交通综合体系,交通在昆明,不仅仅是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通联的大产业,交通与城市的关系,是自动化与实体产能的关系。不管是首都,不管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20中国科学院内容完整版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20中国科学院内容完整版 《报告》负责人、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张文忠介绍,他的研究团队选取了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等全国40个城市,开展了新一轮全国宜居城市问卷调查,重点分析了中国宜居城市指数综合评价结果和分维度评价结果。 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宜居指数整体不高。40个代表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准的城市,城市宜居指数平均值仅为59.92分,中位数为59.83分,均低于60分的居民基本认可值,反映出中国和谐宜居城市建设道路还很漫长。 根据评价结果,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的五座城市为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和威海。其中,青岛市城市的综合宜居性评价,位居全国第一位;昆明具备舒适宜人的自然环境和特色的社会文化环境,位居第二位;三亚市以空气环境健康取胜,位居第三位;大连市在城市安全性和自然环境宜人性上表现突出,位居第四;威海市自然环境舒适性和宜人性优势明显,位居全国第五位。 同时,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最低的五座城市为南昌、太原、哈尔滨、广州和北京。其中,北京位居倒数第一位,离居民认可度尚有较大差距。此外,郑州、南宁、呼和浩特、拉萨和银川宜居指数也相对较低。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本次《报告》评价指标共包括城市安全性、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自然环境宜人性、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交通便捷性和环境健康性等6大维度和29个具体评价指标。 研究表明,居民评价得分的是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其次是自然环境舒适度;然后是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而城市安全性评价得分最低,为55.76分,其中交通安全短板制约最为明显;环境健康性评价得分次低,为58.23分,并以雾霾污染要素评价最低,仅为56.4 分;交通便捷性评价也相对较低,为58.59分,停车便利性和交通运行通畅性是居民不满意的症结所在。 “城市安全性、环境健康性和交通便捷性已成为当前制约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三大’短板。”不过,张文忠同时解释,“在29个具体评价指标上,尽管房价与宜居城市有直接关系,但我们特意回避了房价这一评价指标,这主要是为了避免评价结果被房地产商用来炒作。” 《报告》还指出,北京城市宜居指数之所以倒数第一,主要受制于环境健康性、交通便捷性和居民对自然环境的认可度三大维度瓶颈制约。其中,环境健康性维度成为北京宜居城市建设的短板。 宜居城市的构成要素 《GN中国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由包括生态环境健康指数、城市安全指数、生活便利指数、生活舒适指数、经济富裕指数、社会文明指数、城市美誉度指数在内的七项一级指标,四八项二级指标,七四项三级指标组成。总结一下城市宜居性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安全要素 安全是人的需求层次中除了基础生理需求之外的首选。目前城市的物质生活水平使绝大部分城市居民已无需过多地关注基础生理需要, 安全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维护公共安全是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 是居民安居乐业的必要条件和创造宜居环境的保证。因此, 宜居城市需要有完善的预防与应

中国个城市群竞争力点评与排名

33个城市群竞争力点评与排名 1.长三角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位于中国沿江沿海“T”字带,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它由沿江城市带和杭州湾城市群构成,以上海市为中心,包含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等六个城市,江苏的南京、扬州、常州、泰州、镇江、无锡、南通、苏州等八个城市。其辐射区涵盖了浙江金华和衢州两市。该城市群目前形成以上海为核心,以杭州、宁波、南京、苏州等为中心的“一核心、多中 全球化巨型城市网络雏形已经显现。常住人口增长与移民人口增长优势不明显,GDP增长率逐渐放缓,但在科技水平、医疗质量、文化设施、环境治理、港口交通等方面排名位列第一,该城市群正逐渐转向内部发展环境的优化。可以预期,这将是下一轮发展的必要准备。 长三角城市群应结合城市建设、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推行集约化发展,统筹区域布局,实施功能分区,提高资本、土地和基础设施的综合利用效率。同时鼓励地方化,保持城镇集群特色,优化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与区域性交通网络的衔接,提高区域经济效率。

2.珠三角城市群 珠三角城市群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由香港、广州、佛山、江门、深圳、惠州、肇庆、珠海、东莞、中山、澳门等11个城市组成,外加清远市作为其辐射城市。它是我国沿海开放区最具活力的地区,也是我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城市群之一,在全国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即使不将香港和澳门计算在内,该城市群仍旧吸纳了全国近1/6的外资。2007年的综合竞争力排名位列第二,其中先天竞争力排名为第二、现实竞争力第一、成长竞争力第三。 (1)先天竞争力。位于华南地区的该城市群,其发展是伴随珠江三角洲的 其 、 20位。在城市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得分也不够理想,排名仅为第12位。今后该城市群的发展应仍旧以香港为城市群核心,以澳门、广州为中心城市的核心圈层,并以此城市结构来带动城市群经济的新发展。“城市群由原来工业、制造业为主的生产性带动,逐步走向服务性的产业带动,这种发展方向的转换将使珠三角城市群成为南方强有力的经济重心。” 3.京津唐城市群 京津唐城市群位于环渤海湾地区、华北平原北部,空间地域范围涉及两市一省,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唐山、保定、廊坊、张家口、承德、

中国四大经济圈

长江三角洲包括那些城市 上海市;江苏省的8个市:南京、苏州、扬州、镇江、泰州、无锡、常州、南通;浙江省的7个市:杭州、宁波、湖州、嘉兴、舟山、绍兴、台州。 “珠三角”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九十年代初,九十年代后期,在“(小)珠三角”的基础上出现了“大珠三角”的概念。2003年,又提出来了“泛珠三角”的概念。至此,“珠三角”实际上涵括了“小珠三角”、“大珠三角”、“泛珠三角”三个不同层面既相互区分又紧密关联的概念。 (一)“小珠三角” “珠三角”概念首次正式提出是1994年10月8日,广东省委在七届三次全会上提出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珠三角”最初由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7个城市及惠州、清远、肇庆三市的一部分组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广东珠三角。后来,“珠三角”范围调整扩大为由珠江沿岸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9个城市组成的区域,这也就是通常所指的“珠三角”或“小珠三角”。“小珠三角”面积为24437平方公里,不到广东省国土面积的14%,人口4283万人,占广东省人口的61%。2003年“小珠三角”GDP总值达11450.9亿元(1383.5亿美元),占全国GDP的10%。 (二)“大珠三角” “大珠三角”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指“小珠三角”和港澳,另一是指粤港澳。目前通常所说的“大珠三角”就是指广东、香港、澳门三地构成的区域。“大珠三角”面积18.1万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8679万,2003年GDP总值3287亿美元。以经济规模论,“大珠三角”相当于长三角的1.2倍。 (三)“泛珠三角” “泛珠三角”包括珠江流域地域相邻、经贸关系密切的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东9省区,以及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泛珠三角”面积200.6万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45698万,GDP总值52605.7亿元(6356亿美元)。其中,9省区面积占全国的20.9%,人口占全国的34.8%,GDP总值占全国的33.3%。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20中国科学院内容完整版.doc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20中国科学院 内容完整版 中国科学院14日在北京发布《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显示,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威海、苏州、珠海、厦门、深圳、重庆宜居指数排名全国40个被调查城市前10名,而北京和广州宜居指数分别为56.24分和56.78分,分别位居倒数第一名和第二名。那么,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xx中国科学院内容是什么?下面我为大家揭秘。 《报告》负责人、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张文忠介绍,他的研究团队选取了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等全国40个城市,开展了新一轮全国宜居城市问卷调查,重点分析了中国宜居城市指数综合评价结果和分维度评价结果。 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宜居指数整体不高。40个代表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准的城市,城市宜居指数平均值仅为59.92分,中位数为59.83分,均低于60分的居民基本认可值,反映出中国和谐宜居城市建设道路还很漫长。 根据评价结果,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的五座城市为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和威海。其中,青岛市城市的综合宜居性评价,位居全国第一位;昆明具备舒适宜人的自然环境和特色的社会文化环境,位居第二位;三亚市以空气环境健康取胜,位居第三位;大连市在城市安全性和自然环境宜人性上表现突出,位居第四;威海市自然环境舒

适性和宜人性优势明显,位居全国第五位。 同时,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最低的五座城市为南昌、太原、哈尔滨、广州和北京。其中,北京位居倒数第一位,离居民认可度尚有较大差距。此外,郑州、南宁、呼和浩特、拉萨和银川宜居指数也相对较低。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本次《报告》评价指标共包括城市安全性、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自然环境宜人性、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交通便捷性和环境健康性等6大维度和29个具体评价指标。 研究表明,居民评价得分的是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其次是自然环境舒适度;然后是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而城市安全性评价得分 最低,为55.76分,其中交通安全短板制约最为明显;环境健康性评价得分次低,为58.23分,并以雾霾污染要素评价最低,仅为56.4 分;交通便捷性评价也相对较低,为58.59分,停车便利性和交通运行通畅性是居民不满意的症结所在。 “城市安全性、环境健康性和交通便捷性已成为当前制约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三大’短板。”不过,张文忠同时解释,“在29个具体评价指标上,尽管房价与宜居城市有直接关系,但我们特意回避了房价这一评价指标,这主要是为了避免评价结果被房地产商用来炒作。” 《报告》还指出,北京城市宜居指数之所以倒数第一,主要受制于环境健康性、交通便捷性和居民对自然环境的认可度三大维度瓶颈制约。其中,环境健康性维度成为北京宜居城市建设的短板。

中国四大科教城市

中国四大科教城市 很多城市都喜欢追逐头衔,最好是能够得到国家认证,在科教方面也不例外。令人意外的是中国四大科教城市中竟然没有武汉,也没有上海。这是因为,科教城市的评价指标是由政府研究、企业研究和高等院校研究等实力综合形成。在1999年,国家把科教城市称号给了这四座城市!虽然,科教城市不仅仅取决于高校数量和水平,但了解下这些城市的代表高校对于高中生选择院校和专业却很有意义。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有中国科学院等科学研究机构和号称中国硅谷的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每年获国家奖励的成果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代表高校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因水木清华而得名,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目前,清华大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北京大学,简称“北大”,诞生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最早以“大学”之名创办的学校,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北大现由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是国家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重点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前身是1937年

成立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目前,该校由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入选“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成都科技实力雄厚,已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综合实力第二强市,国家四大科教城市之一。全国第一个“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称号授予成都市。成都市专利申请、发明专利申请的数量位居中西部城市第一。成都代表高校有: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四川大学由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三所全国重点大学经过两次合并而成。原四川大学起始于1896年四川总督鹿传霖奉光绪特旨创办的四川中西学堂,是西南地区最早的近代高等学校;原成都科技大学是新中国院系调整时组建的第一批多科型工科院校;原华西医科大学源于1910年由西方基督教会组织在成都创办的华西协合大学,是西南地区最早的西式大学和国内最早培养研究生的大学之一。四川大学现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是国家“双一流”A类世界一流大学,“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坐落于有“天府之国”之称的成都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为教育部、工信部、四川省人民政府

中国宜居城市报告重点摘要

中国宜居城市报告重点摘要 中科院对外发布《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显示,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威海、 苏州、珠海、厦门、深圳、重庆宜居指数排名全国40个被调查城市的前10名。 研究表明,对中国40个案例城市不同维度的城市宜居性评价比较发现,居民评价得 分最高的是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其次是自然环境舒适度,然后依次是人文环境舒适度、 交通便捷性、环境健康性和城市安全性。 其中,城市安全性维度评价在6大指标中得分最低,深圳、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安 全性评价均较高。 本人主要负责钢结构分公司生产、技术工艺及质量管理工作,本年度分公司较好完成 了各项生产任务及生产指标,先后承担并完成新1、2号高炉钢冷却壁制作、6m焦炉炉柱 生产、120吨大转炉技改、热轧二期工程、冷轧厂房建设及集团技改3000吨H型钢制作等任务,并取得良好成绩,1~3季度产量较去年同期有大幅提高,并创造1200吨月产量记录。 公共服务设施评价最高的5个城市,包括上海、广州、深圳、北京等一线城市,及南京、青岛、成都、济南和昆明等著名的旅游城市。 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宜居指数整体不高。40个代表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高水准的城市,城市宜居指数平均值仅为59.92分,中位数为59.83分,均低于60分的居民基本认 可值,反映出中国和谐宜居城市建设道路还很漫长。 而东部沿海城市的自然环境宜人性更强,这方面评价最高的5个城市依次为深圳、上海、苏州、青岛和南京。 交通便捷性评价最高的城市分别为厦门、苏州、济南、海口和银川等,另外威海、石 家庄和昆明的交通便捷性评价也相对较高,主要以二三线城市为主。 此次报告首次通过大量居民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反映了公众真实的城市宜居性感受。一个有意思的结果是:不同年龄、学历、户籍状况、家庭月收入等属性的居民对城市宜居 性评价结果明显不同。其中,20-29岁、40-49岁、本地户口、高学历、家庭月收入5000 元以下和2万元以上等社会群体的城市宜居性评价较低。也就是说中等收入群体的满意度 要高于高收入和低收入人群。 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居民幸福感排名最高的依次是厦门、威海、宁波、济南和苏州。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发布:居民幸福感厦门第一!

我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及功能定位分析

我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及功能定位分析 一、从战略视角深刻审视我国区域经济协作趋势 由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珠江三角洲都市圈、京津唐都市圈的发展所引发的我国区域经济协作正在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同时展开,并且呈不断深化之势。我国目前对区域经济协作的理论研究方面,比较侧重于不同区域经济之间的比较。当然,这一方法比单个城市之间的比较显得有深度和厚度,但是这种比较仅从区域经济的角度出发,是有缺陷的。 缺陷在于缺乏战略的高度,更没有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出发和谋划。我国的区域经济协作如果脱离了经济全球化和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大背景,其意义是要大打折扣的,并且对区域经济协作的推进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在区域经济协作过程中,如果缺乏清晰目标的引领,我国刚刚起步的区域经济协作将从一开始就举步维艰,困难重重。不但区域之间、而且区域内部各城市之间也进行相互抑制性的竞争,并且乐此不疲。其根本原因在于忽视区域经济协作是服务于经济全球化中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而不是仅仅服务于区域经济,更不是服务于区域中的某一城市。 那么,经济全球化视角下的我国区域经济协作如何推进?以什么目标来引领?一个越来越清晰的迹象为,在经济全球化势头日益增强的环境下,在不断加大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压力下,我国将改变自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的分散化发展倾向,在有效的市场基础上对地区经济资源进行重新整合,走集聚化、规模化、综合性的发展道路,并加快营造若干具强劲竞争力的区域性经济高地,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我国区域经济协作的发展具有若干层次性要求。 第一层次为区域内的合作。以目前发展比较成熟和先进的城市和地区为核心,在我国搭建若干经济社会文化综合发展的区域性高地,使其不但具有拉动国内经济发展的综合能力,而且应能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不断对外拓展,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力。 第二层次为区域间的协作。以若干区域性都市圈为节点,建设和形成功能互补的国民经济结构和布局。其意义在于都市圈和区域经济协作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国民经济组织水平和竞争能力,是为

世界六大都市圈

世界六大都市圈 上世纪50年代,法国地理学家简·戈特曼提出了“都市圈”的概念,认为都市圈是城市群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以2500万人口规模和每平方公里250人的人口密度为下限。按照这一标准,世界上有六大城市群达到都市圈的规模。 纽约大都市圈:该都市圈从波士顿到华盛顿,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等大城市共40个。该都市圈面积13.8万平方公里,占美国面积的1.5%,人口6500万。 北美五大湖大都市圈:该都市圈分布于五大湖沿岸,从芝加哥向东到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并一直延伸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它与纽约都市圈共同构成了北美的制造业带。 东京大都市圈:一般指从千叶向西,经过东京、横滨、静冈、名古屋,到京都、大阪、神户的范围。这个区域面积3.5万平方公里,占日本全国的6%。人口将近7000万。 巴黎大都市圈:主要城市有巴黎、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安特卫普、布鲁塞尔、科隆等。这个城市带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40座,总面积1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600万。 伦敦大都市圈:该都市圈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包括大伦敦地区、伯明翰、谢菲尔德、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大城市,以及众多小城镇。该城市带面积为4.5万平方公里,人口3650万。 长江三角洲都市圈:这个都市圈由苏州、无锡、常州、扬州、南京、南通、镇江、杭州、嘉兴、宁波、绍兴、舟山、湖州等城市与上海一起组成。面积近10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7240万。

世界六大城市群 英国以伦敦为核心的城市群 该城市带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包括大伦敦地区、伯明翰、谢菲尔德、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大城市,以及众多小城镇。这是产业革命后英国主要的生产基地。 该城市带面积为4.5万 平方公里,人口3650万。 泰晤士———因为有河才有金融中心。 横贯英国的泰晤士河是英国的母亲河。泰晤士河的入海口隔北海与欧洲大陆的莱茵河口遥遥相对。泰晤士河对伦敦的发展至关重要,如果没有泰晤士河,伦敦市及其商业区将不会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劳合社也不会成为世界海运保险业的中心。 经过20多年的艰苦整治,如今流经伦敦的泰晤士河已由

世界100大城市

世界100大城市 世界100大城市 01纽约(美国)——世界之都,美国最大城市和港口,四大国际化大都市中位居首位,世界金融中心,国际影响力全球居首。 02东京(日本)——亚洲第一大城市,世界第二大城市,四大国际化大都市之一,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最发达的城市之一。 03伦敦(英国)——英国首都和第一大城市,和纽约、东京、巴黎并称世界级国际化大都市,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04巴黎(法国)——法国首都和最大城市,举世闻名的国际时尚之都,四大世界级国际化大都市,世界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05洛杉矶(美国)——美国第二大城市,国际化大都市,全球教育科技文化贸易中心之一,举世闻名的好莱坞就在该市。

06香港(中国)——世界四大金融中心之一和世界第一大自由贸易港,国际化大都市,素有“东方之珠”的美誉。 07悉尼(澳大利亚)——澳大利亚最大的城市和港口,澳大利亚经济贸易和旅游文化中心,世界闻名的国际化大都市。 08首尔(韩国)——又称汉城,韩国首都和最大的城市,是仅次于东京的世界第二大都市圈,世界最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之一。 09新加坡(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世界上仅次于纽约、伦敦、香港的第四大金融中心,有“花园城市”美誉。 10芝加哥(美国)——美国第三大城市,国际化大都市,美国主要的金融、文化、制造业和商品交易中心之一。 11柏林(德国)——德国首都和最大城市,欧洲大陆中心的世界城市,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中心之一。 12多伦多(加拿大)——加拿大最大城市,国际多元化大都市,世界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具有傲视全球的风景线。

13布鲁塞尔(比利时)——比利时首都和最大城市,也是欧盟行政机构所在地,被誉为欧洲最美的城市,生活质量极高。 14莫斯科(俄罗斯)——俄罗斯首都和欧洲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俄罗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世界级大都市。 15北京(中国)——中国首都和第二大城市,全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流中心,是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 16苏黎世(瑞士)——瑞士首都和最大城市,世界著名的金融中心之一,瑞士银行业的代表城市,也是全球最宜居城市之一。 17休斯敦(美国)——美国第四大城市,国际化都市,美国吞吐量第二大港,美国石油工业中心,国际金融贸易中心。 18上海(中国)——中国第一大城市和经济中心,中国最大的外贸港口和工业基地,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际化大都市之一。 19横滨(日本)——日本仅次于东京的第二大城市,四大工业基地的京滨工业区核心,日本最大港口,亚洲最大港口之

2021年中国宜居城市报告

中国宜居城市报告 6月14日,中科院对外《中国宜居城市研究》(以下简称《报告》), 而广州城市宜居指数得分位于倒数第二,北京垫底,评选为最不宜居城市。 相信大家一定对中科院所公布这份《报告》很感兴趣……作为一线城市的北京因为哪几个因素垫底?而我大昆明又是凭借哪些优势位居第二的? 《报告》负责人、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张文忠介绍,他的研究团队选取了直辖市、省会城市、单列市和少数公认宜居城市等40个案例城市,开展了新一轮全国宜居城市问卷调查,重点分析了中国宜居城市指数综合评价结果和分维度评价结果。 因此,在这份评价结果中, 问题一:建设宜居城市道阻且长 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宜居指数整体不高。40个代表着中国社会发展最高水准的城市,城市宜居指数平均值仅为59.92分,中位数为

59.83分,均低于60分的居民基本认可值,反映出中国和谐宜居城市建设道路还很漫长。 从宜居城市评价要素来看,城市安全性评价得分最低,为55.76分,其中交通安全短板制约最为明显;环境性评价得分次低,为58.23分,并以雾霾污染要素评价最低,仅为56.4分;交通便捷性评价也相对较低,为58.59分,停车便利性和交通运行通畅性是居民不满意的.症结所在。 你一定想问, 《报告》提出了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共包括城市安全性、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自然环境宜人性、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交通便捷性和环境健康性等6大维度和29个具体评价指标。 根据评价结果,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最高的五座城市为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和威海。 青岛市城市的综合宜居性评价最高,位居全国第一位;昆明具备舒适宜人的自然环境和特色的社会文化环境,位居第二位;三亚市以空气环境健康取胜,位居第三位;大连市在城市安全性和自然环境宜

2015中国城市GDP排名出炉

2016年1月1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676708亿元,比上年增长6.9%,为1990年以来首次"破7",增速创25年新低。 城市GDP方面:截至2016年1月19日,全国大部分城市的2015年经济运行数据已经公布,根据信息汇总,2015年中国城市GDP(经济总量)100强排名如下: GDP最高的四大经济强省方面:广东21个省辖市中,9个进入全国百强;江苏13个省辖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是唯一所有省辖市都跻身全国百强的省份;山东17个省辖市中,15个进入全国百强,百强城市数量居全国各省首位;浙江11个省辖市中,8个进入全国百强。 详细排名: 1.上海25300亿元,同比增长6.8%(人口:2425万) 2.北京23000亿元,同比增长6.7%(人口:2168万) 3.广州(广东1)18100亿元,同比增长8.3%(人口:1667万) 4.深圳(广东2)17500亿元,同比增长8.9%(人口:1077万) 5.天津17200亿元,同比增长9.4%(人口:1516万) 6.重庆16100亿元,同比增长11%(人口:3001万) 7.苏州(江苏1)14400亿元,同比增长7.5%(人口:1060万) 8.武汉(湖北1)11000亿元,同比增长8.8%(人口:1033万) 9.成都(四川1)1080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万1442) 10.杭州(浙江1)10100亿元,同比增长11%(人口:889万) 11.南京(江苏2)9600亿元,同比增长9.2%(人口:821万) 12.青岛(山东1)9400亿元,同比增长8.2%(人口:871万) 13.长沙(湖南1)8600亿元,同比增长9.7%(人口:731万) 14.无锡(江苏3)8500亿元,同比增长7.1%(人口:650万) 15.佛山(广东3)8200亿元,同比增长8.3%(人口:720万) 16.宁波(浙江2)8000亿元,同比增长7.5%(人口:781万) 17.大连(辽宁1)7800亿元,同比增长3.8%(人口:669万) 18.郑州(河南1)7450亿元,同比增长9.6%(人口:937万) 19.沈阳(辽宁2)7280亿元,同比增长3.5%(人口:828万) 20.烟台(山东2)630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702万) 21.济南(山东3)628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706万) 22.东莞(广东4)6200亿元,同比增长7.8%(人口:831万) 23.泉州(福建1)6150亿元,同比增长8.5%(人口:829万) 24.南通(江苏4)6120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730万) 25.唐山(河北1)6050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753万) 26.西安(陕西1)6000亿元,同比增长7.8%(人口:862万) 27.哈尔滨(黑龙江1)5750亿元,同比增长6.9%(人口:1001万) 28.福州(福建2)5670亿元,同比增长9.4%(人口:734万) 29.长春(吉林1)5650亿元,同比增长8.8%(人口:767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