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石家庄市城市环境地质初步调查报告

石家庄市城市环境地质初步调查报告

石家庄市城市环境地质初步调查报告
石家庄市城市环境地质初步调查报告

石家庄市城市环境地质初步调查报告(浏览次数:199 发布时间:2009-11-03 )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口、资源和环境关系的研究成为主题,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城市土地利用、资源开发、废物处置、环境保护和灾害防治等有关的地质问题日益严重,已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城市中心的许多问题或灾害直接或间接与城市地区的地质、水文、水文地质条件或人类活动有关,保护环境、减轻灾害、科学处理废弃物、合理利用资源已成为世人的共识,并逐渐转变为地质工作的重点。城市地质以其在城市和社会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和解决人类生存环境中的重要作用,成为环境地质工作的重中之重。

城市地质环境调查已迫在眉睫,如美国地调局已开始研究当今社会所关注的灾害、水和受污染的环境;英国地调局开展了有关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和减灾方面的调查;加拿大地调局制定了地学在促进可持续发展、公共健康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战略目标。中国地调局正在起动《首都地区国土资源与环境调查计划》项目,其中国土资源部和北京市政府共同投资4450万元实施的《北京市发展多参数立体地质调查》工作是我国开展城市全面地质环境调查的第一个项目,同时开展上海、天津、杭州、南京等城市多参

数立体地质调查立项工作。这一切表明,城市地质环境调查是当今全球地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石家庄市作为省会城市,一方面是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信息的中心,是人口和现代工业的集中地区,在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人类干预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大,使城市及其周围的自然环境发生剧变,打破其影响范围内的自然环境平衡,使其环境质量下降,甚至诱发地质灾害。因此要实现城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了解各种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的影响因素,认识城市区域地质环境演化的规律,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向,统筹考虑包括地质资源、地质环境等约束条件在内的各种相关地质因素,找出城市地质环境演化的关键因子,为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现代化管理提供地质依据,引导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但由于地质环境背景的复杂性,地质环境演化方面的工作尚缺乏系统研究,基础地质工作成果尚不能满足对经济发展支撑需求,因此加强基础地质工作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时,随着基础工作的不断深入研究必将对推动石家庄市环境地质及水文地质的研究工作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加强基础地质研究服务经济发展工作十分必要。

为此,河北省国土资源厅地勘处2003年11月对河北省环境地质勘查院《石家庄市城市环境地质初步调查报

告》项目设计进行批复同意立项。项目工作范围为石家庄城市区及周边开发区,工作区总面积910.97km2,工作时间2年,该项目主要涉及地质调查与评价、地质环境保护与防治等学科。

该调查报告的主要成果为:

(1)阐述了石家庄市自六十年代以来至2004年的地下水水位埋深和水位变差特征,阐述了地下水水位下降漏斗的演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首次根据六十年代、2004年的地下水位资料和工作区内含水层的空间分布(底界埋深4~100m)计算了石家庄市含水层疏干厚度和其分布特征,计算了石家庄市地下水疏干体积、疏干量,预测了石家庄市含水层疏干的发展趋势。

(2)阐述了石家庄市地下水污染源的分布特征、地下水污染途径和方式,以石家庄市电厂排灰厂和台关垃圾场为例,阐述石家庄市地下水污染质的运移方式。采用污染综合指数法和统计的方法分别对石家庄市浅层地下水污染程度进行评价。以2003年为现状年,根据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采用标准对照法,对地表水进行评价,并对地表水的污染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采用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对石家庄市浅层地下水质量进行了评价。分别采用单项指数法和综合指数法对工作区的土壤进行了评价。

(3)报告采用综合评价法对石家庄市环境地质问题发

育程度进行了评价,共分为丘陵环境地质问题区和平原环境质问题区两个大区和4个亚区。环境地质问题较强发育亚区主要分布于北高基-肖家营-石灰厂以南,康庄-张营-小张庄以东,十里铺-槐底以西,小张庄-塔谈-孙村以北的区域,面积约217.07km2。

(4)根据石家庄市环境地质问题的现状,选取土体结构类型、构造分布、含水层疏干程度、地下水水位下降速率、地下水污染程度、地下水水质分类和地面塌陷共7个因子,采用综合评价法对石家庄市环境地质问题发育程度进行了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2000年的评价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5)报告采用钻探和检测等手段,首次对石家庄电厂排灰场和台关垃圾场附近包气带土层中污染物质的垂向分布及污染范围进行了勘查与研究,结果表明包气带土层已受到明显污染。对石家庄市区附近地下水、地表水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反映市区地下水已受到轻污染,局部为中等污染,布市区外围地区基本未受污染;地表水均受到严重污染。报告还对工作区地下水质量进行了评价,石家庄市浅层地下水质量可划分为水质良好区、水质较好区和水质较差区,水质良好区面积约793.61km2,水质较好区面积约226.73km2,水质较差区面积约0.61km2。

(6)首次采用DRASTIC法,选取地下水水位埋深、

净补给量、含水层介质、土壤介质、地形地貌、包气带介质和渗透系数等因素对石家庄市地下水进行了脆弱性评价,将工作区划分为地下水脆弱性高、地下水脆弱性较高、地下水脆弱性中等、地下水脆弱性较低和地下水脆弱性低共5个区

(7)提出了水资源合理开发的建议,提出了地下水污染的防治对策,提出了控制土壤污染的对策,提出了石家庄市垃圾适宜场地的选择条件和目前石家庄市的垃圾场适宜场地。

本成果已经在不同部门的多个层面上得到应用和推广。在本成果基础上,编制了《石家庄市地下水监测报告(2001-2005年)》;为“石家庄市城市三维立体地质环境调查”、“石家庄市垃圾场选址调查”等项目提供了依据,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该报告全面系统的反映了石家庄市六十年代以来地下水水位埋深和水位变差特征,总结了石家庄市地下水降落漏斗的发展规律,计算了石家庄市自六十年代以来的含水层疏干厚度、含水层的疏干程度、含水层的疏干体积,以及含水层疏干的发展趋势。采用单项指数法、综合指数法和分类指数法等多种方法分别对石家庄市地表水污染、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和地下水质量进行了评价,并采用钻探和检测手段对电厂排灰厂和台关垃圾场典型区污染调查

评价。采用综合评价法对石家庄市环境地质问题发育程度

进行了评价,并与2000年的评价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采

用DRASTIC法对石家庄市地下水脆弱性进行了评价,根据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结果,初步拟选定了石家庄市垃圾场的

适宜场地。提出了在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环境保

护与土壤污染的防治等方面的科学合理的对策建议。

报告对河北省廊坊市规划区区域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地质遗迹等地质环境条件进行了简要论述;较详细地阐述了廊坊市规划区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的现状、发展过程;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对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对区内地面沉降的现状及造成的危害进行了测量和调查,查明了成因及危害,并提出了防治对策;搜集了大量工程地质勘查资料,对区内液化砂土、软土、流土和管涌的分布及其对工程建筑所造成的危害进行了分析研究;对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的水质质量进行了评价,对地表水体的纳污情况与污水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对区内土壤地球化学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调查,对污染物在土壤和水体等不同介质中的扩散模式及水岩地球化学互相作用进行了研究,查明了城市垃圾场附近土壤中污染物质的平面分布形态;综合考察了地质环境与社会经济条件,对制约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可持续发展模型,对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初步评估。

区域地质调查总结

一、基本内容 1.区调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具有战略意义的综合性基本地质工作,是所有地质工作的先行步骤和地质科学不断发展的基础。2.区调的目的任务是以详实的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通过填制1:5万(或1:25万)比例尺的地质图,查明区内地层、岩石、古生物、构造、矿产以及其他各种地质体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时代、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基础地质问题,为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海洋资源评价,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农业地质和城市地质调查,为地学教学和科学研究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为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地学基础资料和依据,同时为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性的基础地质信息。3.“区调”的基本准则:是以先进地质理论为指导,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运用有效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地质研究程度和填图质量。 4.“区调”的五个程序(阶段):⑴.前期准备工作和立项论证,⑵.区调设计书的编写和审批。⑶.野外填图及阶段性资料整理、野外资料验收。⑷.最终资料整理和报告书的编写、最终成果的评审。⑸.最终成果的出版和“区调”原本档案汇交。 6.“区调”设计的五个基本程序:认真研究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书、收集和阅读各种资料、野外踏勘、实测剖面、设计书的编制。 7.出队前的准备工作:资料的准备、统一地质认识、统一地质观察点的编号、按设计书附件的要求,统一图式图例和各种地质体花纹、符号,代号等。 8.野外填图路线的布置原则:一般是穿越路线和追索路线相结合,而以穿越路线为主。常用的定位方法有:⑴目测法:⑵.交绘法与目测法相结合:⑶间接定位法:⑷GPS定位法 9.野外填图阶段的资料整理和综合研究工作:保证野外工作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也是整个填图阶段和野外工作结束后开展的一项经常性和阶段性相结合的工作步骤。按工作进度可分为:日常的资料整理和阶段性资料整理。10.野外资料验收包括:⑴野外地质工作报告;⑵复印着色的地质清图和地质实际材料图;⑶野外填图和实测剖面的各类原始资料;⑷已经取得的分析鉴定成果;⑸实物资料(包括重要化石标本、岩石标本);⑹部分过渡性资料:(包括巳完成和待完成的各类地质卡片、登记表册);⑺以上各种资料目录。 二、沉积岩区 11.沉积岩区地质调查的基本特点:是以地层学、沉积学为理论依据,从我国的现实地质工作出发,以多重地层划分为基础,通过研究各岩石地层单位的基本层序;较准确地描述沉积地层的组成、结构、变化和识别特征,通过正式和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的填图,查明并具体表示其时空存在状况、纵横变化、以及与地质年代的相互关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区域地层格架和区域地层模型;探讨和阐明各岩石地层单位的形成环境、沉积作用、区域地质发展史与自然资源的分布规律。 12.剖面小结的主要内容:(1)工作概况(2)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3)剖面分层简述(4)剖面综合描述(5) 主要收获和尚存在的地质问题13.岩石地层单位两类:正式岩石地层单位(群、组、段、层);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 14.生物地层单位:组合带、延限带、顶峰带和间隔带。 15.年代地层单位与地质年代单位:宇、界、系、统、阶。 16.年代地层划分研究方法:即生物地层法、同位素测年、年代地层综合研究。生物地层法与年代地层综合研究法最为经济实用。17.基本层序的概念:基本层序是沉积地层垂向序列中按某种规律叠覆的,一般能在露头范围内观察到的,代表一定地层间隔发育特点的单层岩石分层或多层岩石组合,它是同一微环境或亚环境的沉积产物,一般上下都有明显的沉积界面分开。基本层序的类型按其性质可划分为旋回性基本层序和非旋回性基本层序,其中旋回性基本层序中的一部分又可称为韵律性基本层序。 18.第I类型层序:由低水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组成。Ⅰ的形成被认为是在沉积岸线坡折处,海平面下降的速率超过沉降速率,相对海平面下降的时期形成的。 19.第Ⅱ类型层序:陆棚边缘体系域、海侵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组成。在沉积岸线坡折处没有任何相对的海平面下降。因而没有下切谷,并且其也缺少明显的侵蚀削蚀;第Ⅱ类型的层序边界被认为是在层序的(当时的)沉积岸线坡折处,在海平面下降时期,在海平面下降的速率略小于或等于盆地沉降速率时形成的。 识别IⅡ标志是:层序边界的不整合类型;层序边界之间的体系域组合。 20.地层格架一般概念:区域性岩石地层单位的时、空有序排列形式,区域地层格架调查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和阐明不整合界限单位的垂向叠覆及其内部地层的侧向堆积规律,一般可用一定的几何图形来表示。地层格架按物理含义又可分为空间格架和时间格架。通常以岩石地层格间架(岩石地层的沉积格架)为基础,它是进行沉积盆地分析和沉积地层及层控矿产分布规律预测的基础,年代地层格架(时间格架)是解释性格架。 21.层序地层学:是研究一套由剥蚀面或无沉积面及其相当的整合面所限定的、重复出现并有成因联系的年代地层格架内岩层间相互关系的一门新兴学科。层序地层学划分的基本单位为层序。层序之内又可分为不同的体系域。 各体系域的相对位置、相互关系、主要岩相和形态几乎都是固定的。各体系域之间系如:低水位体系域与海侵体系之间以海侵面(TS)为界,海侵体系域与高水之间有一过渡层段,即饥饿段(SS),饥饿段也称凝缩段(CS)或低速沉积层。饥饿段的中部有一最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设计编写要求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目前正在进行调查试点和研究总结阶段,其技术要求也正在编写之中。本要求暂时供1:250000和1:50000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编写时参考。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是为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提供基础地质资料而进行的一项新的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是为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基础性地质调查。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是在区域地质调查和区域水文地质普查的基础上,采用地质学、土壤学、地貌学、生态学及其它有关地球科学的方法、理论,调查人类和生物群体赖以生存的岩石圈、地下水圈和地表水圈。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岩石、土壤、地下水和地表水、植被群落及其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环境下发生变化的地球动力作用、地球化学作用和其它现代地质作用等。 1.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任务 (1)基本查明测区内的基础地质、水资源(包含地下水和地表水)、土地资源、地质灾害、生物多样性等的存在状态、性质与特征; (2)综合评价测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现状,分析其变化趋势和对人类生存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3)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的措施、建议等。 2.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工作内容 (1)充分收集测区内已有的基础地质、“水、工、环”地质、地球化学、遥感、气象水文、土壤、资源开发、生态等方面的资料和综合研究成果,进行调研、野外踏勘等工作,在综合分析研究已有资料的基础上编写项目设计书。 (2)进行野外调查工作,主要包括:(A)基础地质调查,以收集已有资料为主,补充必要的野外调查;(B)地貌与第四纪地质调查;(C)水文地质(包括地表水)、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包括地质灾害)调查;(D)土地资源调查;(E)

生态环境调查报告

生态环境调查报告 wtt为大家整理的生态环境调查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生态环境调查报告1 生态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整个外部世界的总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能量基础、生存空间基础和社会经济活动基础的综合体。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人类的健康。迁安工业比较发达,尤其是近几年铁矿大量开采,给我市的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通过实地调查及各种渠道了解,发现了现存的几点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存在问题 (一)受传统生活习惯影响,少数村民保护生态环境意识不强。由于受传统生产、生活习惯影响,部分农民缺乏生态环保意识。秸秆乱堆、垃圾乱倒、生活污水乱排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个别村甚至出现了"垃圾围村"的现象;少数农民在施用化肥、农药、农膜以及畜禽养殖过程中,缺乏标准化生产意识,随意性比较大,容易造成农村土壤、水体污染;有的偏僻地区缺乏秸秆处理能力,就一烧了之,不仅污染了大气,也白白浪费了可利用资源。这些现象的存在,与中央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二)农村区域工业环境污染仍然存在,个别地区表现突出。一是农村区域工业企业污染治理不稳定。有的企业经过多年治理虽然能够达标排放,但受经济利益驱使,环境污染治理主动性不强,环保意识淡漠,个别企业治污达标不稳定和偷排偷放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极少数小作坊式企业或偏远地区小民营企业,治污设施落后或形同虚设,所产生的污水、废气、废渣直接排往农田、河道、水库。有的排污企业离居民生活区很近,排放的污染物造成村内饮用水污染。 (三)农村区域水土保持工作不尽如人意。一方面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问题比较突出。北部山区有的采选矿主重采选、轻治理,尾矿砂乱堆乱放淤塞河道等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需要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仍很庞大。 (四)农村饮水不安全和饮水困难村比重较大。据年统计,农村饮水不安全和饮水困难村很多,涉及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 53.7%。饮水不安全的主要问题是含氟超标、苦咸水、未经处理的各类不合格地表水、污染严重的地下水及其它水质不达标的水等;饮水困难的主要问题是地下水位下降导致水量不足、北部山区居住分散打井成本过大、个别村地质条件复杂水源难找、村民只能到较远的地方拉、运水吃等。 (五)农村新能源利用发展不均衡。一方面,全市除沼气外的其它新能源利用率普遍不高。一些安全、无污染的能源,如太阳能等在适用地区都没有达到普遍利用的程度;另一方面,全市沼气

城市生态环境调查报告优秀范文

城市生态环境调查报告优秀范文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下面有小编整理的城市环境污染的社会调查报告模板,欢迎阅读! 我们周围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就像是鱼和水那样,密不可分,谁也离不开谁。为了我们能够对我们身边的环境进一步了解,能更加有针对性的对我们周边受污染的环境进行有效的治理。我特意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对我们周边的人进行了民意调查。本次调查是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和问卷是发电子版到受访者的邮箱并提醒她、他进行填写的方式进行的。本次发出问卷是35份,收回33份,最后有效的问卷有32份。调查的范围涉及了个高校的在校大学生,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我们现在的学生或者是市民对保护环境的意识还是不够的。调查显示真正知道世界环境日或者有意识去关注环境污染指数的受访者只有50%。主动去关注污染方面的文章也就更少了,只有%。然而在他们身边环境的受污染程度是达到61%的。而这些污染的环境有45% 是来自工业三废的影响的。而剩下的55%是由生活所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主要是白色污染,由于伴随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社

会生活正向便利化、卫生化发展。为了顺应这种需求,一次性泡沫塑料饭盒、塑料袋等也开始频繁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些使用方便、价格低廉包装材料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另一方面,这些包装材料在使用后往往被随手丢弃,造成白色污染。白色污染是我国城市特有的环境污染,在各种公共场所到处都能看见大量废弃的塑料制品,他们从自然界而来,由人类制造,最终归结于大自然时却不易被自然所消纳,从而影响了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是使用一次性的塑料袋,一次性饭盒,一次性筷子等难降解的化学物质做成的包装材料。这种新型功能的塑料,其特点是在达到一定使用寿命废弃后,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由于其化学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引起某些性能损失及外观变化而发生降解,对自然环境无害或少害。例如淀粉填充塑料,首先其所含淀粉在短时间内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泌的淀粉酶迅速分解而生成空洞,导致薄膜力学性能下降,同时配方中添加的自氧剂与土壤中的金属盐反应生成过氧化物,使聚乙烯的链断裂而降解成易被微生物吞噬的小碎片被自然环境所消纳,同时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在去年奥运年的时候国家就已经实行塑料袋的禁用。但是在我的调查数据中显示35%的人群还没有真正地去执行。不过我们知道这是需要一个过渡期的。对于政府社在环境保护方面做法和成效方面。55%的受访者的态度

保护生态环境调查报告模板

保护生态环境调查报告模板 生态环境和我们的日子有着密别可分的关系,下面小编整理了爱护生态环境调查报告模板,欢迎阅读! 爱护生态环境调查报告模板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日子的基本条件。党和政府把环境爱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伴随着基本国策、伴随着新的世纪正迈着希翼的足步,作为地球村的重要成员,草木葱郁,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家园。地球是人类唯一居住的地点,人类要在地球上安居乐业,就要保护地球,保护大自然。地球是茫茫宇宙间唯一一艘载有生命的航船,我们人类是这艘船上的乘客。当船漏水的时候,谁能说解救地球与我无关?山别孤独水孤独,因此水绕着山;梦别孤独心孤独,因此梦把心牵住;树别孤独鸟孤独,因此鸟在树上住;我们别能让水孤独,别能让心孤独,自然环境是人类栖息之地,也是人类日子的物质之源, 又是人们的游赏对象。古往今来的旅游者,都将观光赏景视作一种休养生息、调节日子、消除疲劳的乐事。所以,有很多的旅游者,为了能充分地享受大自然的美。他们别辞穷苦,爬山涉水、找幽探胜,留连于清溪碧流之间、忘返于奇山异峰之中、逗留于滨海沙滩之畔、闲逛于林荫绿地之下,而沉醉在优美的意境里,滋生一种超尘拔谷的情怀,自由邀翔的灵性,去纵情地领受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美,以陶冶情操、愉悦心情、启迪睿知,得到享受。可见一具群峰巍峨,清泉飞溅,林海绿浪,鸟语花香的优美环境,能吸引人们前去游玩、揽胜、搜奇和欣赏。反之,一具污水横流,垃圾遍地、黑烟布满,嗓声刺耳的恶劣环境,怎会是人们憧憬的旅游之地呢?所以,爱护好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是进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尤其在当前,随着历史的进步,时代的前进,经济建设的进展,日子水平的提高,更加激起人们的旅游兴趣。在新的旅游热潮的事情下,我们更应重视搞好环境爱护工作。现就进展旅游与爱护环境的关系,谈几点初浅的看法。 一、惟独环境美,才有旅游价值 大自然是美的源泉,不管是山川的自然体面,依然田园的秀媚景色,或是滨海的波涛浪花,基本上美好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美的环境,既可使人们留连忘返,沉醉在美的意境里,也可使人们得到陶冶情操,激发热情,充满活力。江山这样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算是形象地说明了大自然的美对人们的精神感应作用。所以,人们经过遨游风景区,观赏自然体面,瞻仰名胜古迹,赞美能工巧匠的高明艺术,享受大自然的美,而获得精神日子上的满脚。 固然,由于旅游者的种类、年龄、性别、职业、阅历、性格及思想意识、文化素质、宗教信仰、审美水平、具体环境等的别同,对美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异,正如孔夫子所说智者乐山,仁者乐水那样。如有一些旅游者在遨游名胜古迹时,常常会对一些古代建造、文物古迹,以及与文化传说有联系的风物,感到特别的兴趣。对这些人文景致的观赏,实际上包括了对古代人们改造自然,制造美好日子的赞叹。旅游者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进行遨游,既增长知识,又获得美的享受。这种知识的获得和美的观赏,往往是联系一起的,从而进一步增添了遨游的兴味。 但是,大自然的美,都与绿色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为绿色是生命之色,绿色的环境能引起人们愉快的精神状态,并使人们得到良好的歇息,而保持旺盛的精力;绿色还有净化空气,改变自然环境的作用。因此经过绿色植物的生命活动,能够达到维护生态平衡,为人类制造合理的生存环境,为人们提供较多的接近自然美,享受自然美的机会。所以,爱护好绿色森林资源,算是维护优美环境的关键。因为森林一旦破坏,绿色生命之美也随之销声匿迹,呈如今人们眼前的,将是一幅荒山秃岭、穷山恶水、垃圾遍地、嗓声刺耳的凄凉衰败的景象,是人们所别愿一顾的厌烦之地。 因而,惟独环境美,才具有旅游价值。因此,我们这一代人别仅负有爱护和利用好

保护生态环境的调查报告范文

保护生态环境的调查报告范文 有些人经常随便地把一次性饭盒、一次性塑料杯,还有白色的塑料袋,往小河随手一扔,就一走了之了。里面的污染物会渗透到深水里。水就会污染,也会造成白色污染。 生态环境就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力量或作用的总和。下面有整理的保护生态环境的调查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党和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伴随着“基本国策”、伴随着新的世纪正迈着希望的脚步,作为地球村的重要成员,草木葱茏,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家园。地球是人类唯一居住的地方,人类要在地球上安居乐业,就要爱护地球,爱护大自然。地球是茫茫宇宙间唯一一艘载有生命的航船,我们人类是这艘船上的乘客。当船漏水的时候,谁能说拯救地球与我无关?山不孤独水孤独,所以水绕着山;梦不孤独心孤独,所以梦把心牵住;树不孤独鸟孤独,所以鸟在树上住;我们不能让水孤“独”,不能让心孤独,……自然环境是人类栖息之地,也是人类生活的物质之源,又是人们的游赏对象。古往今来的旅游者,都将观光赏景视作一种休养生息、调节生活、消除疲劳的乐事。因此,

有不少的旅游者,为了能充分地享受大自然的美。他们不辞穷苦,爬山涉水、寻幽探胜,留连于清溪碧流之间、忘返于奇山异峰之中、逗留于滨海沙滩之畔、漫步于林荫绿地之下,而沉浸在优美的意境里,滋生一种超尘拔谷的情怀,自由邀翔的灵性,去尽情地领受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美,以陶冶情操、愉悦心情、启迪睿知,得到享受。可见一个群峰巍峨,清泉飞溅,林海绿浪,鸟语花香的优美环境,能吸引人们前去游玩、揽胜、搜奇和观赏。反之,一个污水横流,垃圾遍地、黑烟弥漫,嗓声刺耳的恶劣环境,怎会是人们向往的旅游之地呢?因此,保护好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尤其在当前,随着历史的进步,时代的前进,经济建设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激起人们的旅游兴趣。在新的旅游热潮的情况下,我们更应重视搞好环境保护工作。现就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的关系,谈几点初浅的看法。 一、只有环境美,才有旅游价值 大自然是美的源泉,无论是山川的自然风光,还是田园的秀丽景色,或是滨海的波涛浪花,都是美好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美的环境,既可使人们留连忘返,沉浸在美的意境里,也可使人们得到陶冶情操,激发热情,充满活力。“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就是形象地说明了大自然的美对人们的精神感应作用。因此,人们通过游览风景区,欣赏自然风光,瞻仰名胜古迹,赞叹能工巧匠的高超艺术,

青岛市天然放射性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

青岛市天然放射性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 夏 宁1 邢 锋2 朱 立3 (1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2 核工业东北地质局二四八大队;3 清华大学)摘要:用几种方法开展了青岛地区的环境放射性调查与评价。发现青岛地区土壤中放射性核素的辐射水平高于山东省及世界平均水平,但总体上放射性核素辐射水平正常。尚未发现对人居环境有明显影响的因素和现象,整体天然放射性环境是安全的。 关键词:天然放射性 环境地质调查 γ剂量率放射性核素氡 1.前言 青岛市位于胶东半岛的南部,海拔500米以下,地形起伏平缓,属于海洋性气候。 该地区属新华夏系巨型构造的第二隆起带,位于山东山字型构造体系与郯城—庐江断裂构造带复合部位的东侧。主要构造是北东向展布的平缓宽阔的褶皱,有两条较大的断裂。 由于长期隆起,燕山期岩浆活动频繁,形成规模巨大的侵入岩体,主要是钾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 青岛地区土壤中U、Th、Ra、K的比活度均高于山东全省及世界平均水平,土壤放射性核素水平是由其基岩核素水平决定的。青岛地区为富含铀、钍的花岗岩分布区,其土壤覆盖层较薄,许多房屋直接坐落在花岗岩基岩上,基岩种类不同,其核素浓度差异明显。因此,岩石中核素水平对居住环境影响很大。 我国八十年代以前,对放射性的研究,主要用于找矿、找地下水、地震预报和研究地质构造等。八十年代以后,放射性核素作为一种环境污染物质,尤其是与人居环境的关系,开始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我国辐射防护专家潘自强院士在《我国天然辐射水平和控制中一些问题的讨论》一文中指出: “自古以来人类就受到天然辐射的照射,因此习以为常。但从辐射影响的角度看,不论是天然辐射,还是人工辐射,对于持续小剂量照射,只要剂量水平是相同的,其影响也应大体相同”。 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居住环境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人们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搞清天然放射性核素对人居环境的影响。通过对青岛地区天然放射性核素水平进行较为详细的调查,为本地区进一步开展放射生态研究、放射性核素在生态系统中迁移和作用、以及补救战略和减轻危害等工作奠定基础,积累可靠的数据和资料,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合理、有效地利用青岛地区国土资源提供支持。 2. 调查区范围 调查工作区四个角点的坐标为: 左下角为: 36o00’N,120 o 15’E;

调查报告 生态环境调查报告模板

生态环境调查报告模板 生态环境调查报告模板一 生态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整个外部世界的总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能量基础、生存空间基础和社会经济活动基础的综合体。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人类的健康。迁安工业比较发达,尤其是近几年铁矿大量开采,给我市的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通过实地调查及各种渠道了解,发现了现存的几点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存在问题 (一)受传统生活习惯影响,少数村民保护生态环境意识不强。由于受传统生产、生活习惯影响,部分农民缺乏生态环保意识。秸秆乱堆、垃圾乱倒、生活污水乱排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个别村甚至出现了垃圾围村的现象;少数农民在施用化肥、农药、农膜以及畜禽养殖过程中,缺乏标准化生产意识,随意性比较大,容易造成农村土壤、水体污染;有的偏僻地区缺乏秸秆处理能力,就一烧了之,不仅污染了大气,也白白浪费了可利用资源。这些现象的存在,与中央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二)农村区域工业环境污染仍然存在,个别地区表现突出。一是农村区域工业企业污染治理不稳定。有的企业经过多年治理虽然能够达标排放,但受经济利益驱使,环境污染治理主动性不强,环保意识淡漠,个别企业治污达标不稳定和偷排偷放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极少数小作坊式企业或偏远地区小民营企业,治污设施落后或形同虚设,所产生的污水、废气、废渣直接排往农田、河道、水库。有的排污企业离居民生活区很近,排放的污染物造成村内饮用水污染。 (三)农村区域水土保持工作不尽如人意。一方面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问题比较突出。北部山区有的采选矿主重采选、轻治理,尾矿砂乱堆乱放淤塞河道等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需要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仍很庞大。 (四)农村饮水不安全和饮水困难村比重较大。据年统计,农村饮水不安全和饮水困难村很多,涉及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53.7%。饮水不安全的主要问题是含氟超标、苦咸水、未经处理的各类不合格地表水、污染严重的地下水及其它水质不达标的水等;饮水困难的主要问题是地下水位下降导致水量不足、北部山区居住分散打井成本过大、个别村地质条件复杂水源难找、村民只能到较远的地方拉、运水吃等。 (五)农村新能源利用发展不均衡。一方面,全市除沼气外的其它

石家庄市城市环境地质初步调查报告

石家庄市城市环境地质初步调查报告(浏览次数:199 发布时间:2009-11-03 )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口、资源和环境关系的研究成为主题,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城市土地利用、资源开发、废物处置、环境保护和灾害防治等有关的地质问题日益严重,已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城市中心的许多问题或灾害直接或间接与城市地区的地质、水文、水文地质条件或人类活动有关,保护环境、减轻灾害、科学处理废弃物、合理利用资源已成为世人的共识,并逐渐转变为地质工作的重点。城市地质以其在城市和社会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和解决人类生存环境中的重要作用,成为环境地质工作的重中之重。 城市地质环境调查已迫在眉睫,如美国地调局已开始研究当今社会所关注的灾害、水和受污染的环境;英国地调局开展了有关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和减灾方面的调查;加拿大地调局制定了地学在促进可持续发展、公共健康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战略目标。中国地调局正在起动《首都地区国土资源与环境调查计划》项目,其中国土资源部和北京市政府共同投资4450万元实施的《北京市发展多参数立体地质调查》工作是我国开展城市全面地质环境调查的第一个项目,同时开展上海、天津、杭州、南京等城市多参

数立体地质调查立项工作。这一切表明,城市地质环境调查是当今全球地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石家庄市作为省会城市,一方面是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信息的中心,是人口和现代工业的集中地区,在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人类干预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大,使城市及其周围的自然环境发生剧变,打破其影响范围内的自然环境平衡,使其环境质量下降,甚至诱发地质灾害。因此要实现城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了解各种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的影响因素,认识城市区域地质环境演化的规律,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向,统筹考虑包括地质资源、地质环境等约束条件在内的各种相关地质因素,找出城市地质环境演化的关键因子,为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现代化管理提供地质依据,引导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但由于地质环境背景的复杂性,地质环境演化方面的工作尚缺乏系统研究,基础地质工作成果尚不能满足对经济发展支撑需求,因此加强基础地质工作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时,随着基础工作的不断深入研究必将对推动石家庄市环境地质及水文地质的研究工作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加强基础地质研究服务经济发展工作十分必要。 为此,河北省国土资源厅地勘处2003年11月对河北省环境地质勘查院《石家庄市城市环境地质初步调查报

生态调查报告范文4篇

生态调查报告范文4篇 我市历史上是个山清水秀、生态良好、风调雨顺、资源丰富的地方。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政策等因素导致生态环境建设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使全市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大量的森林植被遭到破坏,森林蓄积量和覆盖率逐年下降,到XX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0.1%,比1980年相比下降近6%。草原遭到破坏,人们盲目扩大耕地面积,大量草原被开垦。从1986年到现在年平均开垦草原XX公顷以上,目前平原乡镇草原基本已经全部退化(具体数目前正在普查中)。早年的讷谟尔河两岸草塘因围垦造地,使其丧失了应有的生态功能。其结果导致了水土流失严重、水源涵养能力下降、生态多样性遭到破坏、物种不断减少、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森林草原植被的破坏不但恶化了环境,而且严重影响了人们生产生活,制约了全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此,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做大做强矿泉生态和旅游休闲特色产业经济,着力打造“生态、休闲、养生、宜居”城市,走出了一条特色化的生态发展之路。 大力实施森林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XX年以来共完成各类造林面积14.7065.365万亩。其中:“三北”防护林造林0.41万亩,退耕地造林1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5万亩,封山育(造)林面积

5.5715万亩,重点公益林培育林间空地造林面积1.46万亩,重点公益林培育疏林补植面积0.9万亩。 不断加大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力度。XX年以来实际完成退耕还草1900亩、草原治理900亩。加强草原管理,坚决制止和打击毁草开荒案件,累计查处毁草开荒案件120余起,解决草原纠纷36起,累计种植牧草780亩,青贮玉米1000亩。 全面推进国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加强地质环境治理,XX 年8月投资200万元完成了团结乡地质灾害治理项目。严格基本农田保护,保护区面积12.5万公顷,占全市耕地面积的84.37%。完成省重点小流域治理面积达1.8万公顷,全市水土流失治理率达24.39%。XX年完成团结矿泉稻土地一期工程250公顷,讷谟尔河流域土地项目585.77公顷,全市退化土地治理率达到14.6%。XX年10月辟建山口省级自然保护区一处,总面积为994.899平方公里。 积极开展城乡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一是围绕建设“矿泉旅游文化名城”发展战略目标,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城市环境质量。XX年至XX年四年累计投资3897.98万元,共完成市政工程64项。其中硬化道路15条,总面积62497平方米;栽植行道树1325株,绿化防护林5200余株;改造自来水干线4条2210米,排水管线12条8058延长米;新增和改造人行道13段,面积

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规范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 D D2008-03 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规范 中国地质调查局 2008年10月

目 次 前言..............................................................................................................................................................III 引言..............................................................................................................................................................IV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总则 (2) 4.1 目的 (2) 4.2 任务 (2) 4.3 基本要求 (2) 5 设计书编写与审批 (2) 5.1 设计书编写 (2) 5.2 设计书审批 (3) 6 调查内容 (3) 6.1 地质环境背景调查 (3) 6.2 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调查 (4) 6.3 城市地质资源开发利用调查 (8) 7 调查方法 (9) 7.1 一般要求 (9) 7.2 资料搜集与整理 (9) 7.3 遥感调查 (9) 7.4 野外调查 (9) 7.5 地球物理勘查 (10) 7.6 槽探和浅井 (10) 7.7 钻探 (10) 7.8 样品采集与测试 (11) 8 地质环境评价 (11) 8.1 地下水环境评价 (11) 8.2 土壤污染评价 (12) 8.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12) 8.4 特殊类土评价 (13) 8.5 垃圾处置场适宜性评价 (13) 8.6 矿山固体废弃物的环境效应评价 (13) 8.7 地质资源评价 (13) 8.8 建设用地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 (14) 9 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的影响评估 (15) 9.1 评估内容 (15) 9.2 评估方法 (15) 10 图件编制 (15)

生态环境调研分析报告

生态环境调研报告

————————————————————————————————作者:————————————————————————————————日期: 2

重庆交大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社会调研”报告 关于重庆市涪陵区城区建设生态环保型社会 的调查 学院:土木建筑学院B 专业: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社会调研”分工说明及“诚信书” 分工 姓名 社会调查分工 诚信书 到福建省采访当地的几个店铺、超市,依 次提问对生态环保的了解认知,周遭环境的优劣,月平均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的数 量,客人使用布袋或者塑料袋的倾向,并 记录数据得出结论。 本人按照拟定计划,如实完成了调查任务,独立撰写了调研报告,如有调查作假、报告复制等,愿接受“作弊”处理。 承诺签字: 到内江市对当地的居民进行采访,依次了 解居家生活环境以及周边生态环境的具 体相关情况。 到重庆市涪陵区主城区各大超级市场统 计一定时间内使用自带购物袋顾客数量所占总顾客数量的百分比,从而得出当地居民对于超市塑料购物袋收费政策发布 及国家和政府鼓励人民自带购物袋的号 召以来的落实程度和对环保意识的重视 程度。 注:(分工由团队调研者填写,个人调研者勿填;本表仅供教师评定成绩参考!) “社会调研”综合成绩评定表 申请书 (思路、可行、格式) 活动表现 (态度、反馈、守时) 活动成果 (观点、论证、格式) 成绩 20% 20% 60% 注:(本表由指导教师填写,务必综合考虑选题、调研难度、申请书等因素!) 2014年 10 月 13日 关于重庆市涪陵区城区建设生态环保型社会的调查

关于生态环境的调查报告

关于生态环境的调查报告

关于生态环境的调查报告一.研究目的: 生态环境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而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却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究其原因,只有两个字,能源。从最初的伐木烧火,到后来的燃煤烧火,从火力发电到核能发电,我们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能源进行的。而我们对能源的获取与利用是破坏生态环境的主要原因。而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又影响着我们的自身健康,遏制着我们的发展。而随着我们的发展,可被我们利用的能源也不断减少,所以我们要在开发新能源的同时保护能源。 二.研究方法: 网上查讯法。 三.调研项目: 1)环境污染状况 在产业革命以前的漫长岁月中,能源消费以薪柴为主,由于消费量不大,一方面植物的自然生长足以补充其作为能源的消费,另一方面环境容量可以“吸收和消化”薪柴利用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因此,能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基本上不成为问题。当时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口增长导致过度开垦造成的土质退化问题。产业革命促使矿物能源取代薪柴成为能源消费的主体,现代环境问题随之产生。经济、人口高速增长导致能源消费需求急速增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逐步恶化。总体而言,所有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都

会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 煤炭在开采过程中会造成矿山生态环境的破坏, 威胁生物栖息环境。主要包括对地表的破坏、引起岩层的移动、矿井酸性排水、煤矸石堆积。而煤层甲烷排放等的污染物,是造成大气污染和酸雨的主要原因。煤炭消费过程也排放温室气体,造成全球性环境问题。 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采和加工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油田勘探开采过程中的井喷事故、采油废水等。值得注意的是,产生的污水的排放,使土壤盐渍化,海上采油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石油因井喷、漏油、海上采油平台倾覆、油轮事故和战争破坏等原因泄入海洋,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在交通运输业,机动车尾气等造成大气污染等。 还有核能开发利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和防不胜防的核事故问题。 水电是一种相对清洁的能源,但其对生态环境仍有多方面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截流造成污染物质扩散能力减弱,水体自净能力受影响;淹没土地、地面设施和古迹,影响自然景观,尤其是风景区;泥沙淤积会使上游河道截面缩小,河床抬高,下游河岸被冲刷,引起河道变化;改变地下水的流量和方向,使下游地下水位升高,造成土壤盐碱化,甚至形成沼泽,导致环境卫生条件恶化而引起疾病流行;建设过程采挖石料和填土,破坏自然环境;泄洪道变流装置的安装造成对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破坏,截流阻断鱼类洄游等;会改变河流水深、水温、流速及库区小气候,对库区水生和陆生生物产生不利影响;可能会诱发地震;小水电站还会向生物圈排放一些温室气体(特别是由

XXX省XXX市城市地质调查总体设计

(A卷技术部分) XXX省XXX市城市地质调查总体设计 提交单位:XX省地质矿产勘查局XXX地质队 提交时间:2011年12月30日

XXX省XXX市城市地质调查总体设计(A卷技术部分)下达任务单位:XXX省国土资源厅、XXX省财政厅 任务书文号:XXX国土资[2009]259号 提交单位:XX省地质矿产勘查局XXX地质队 队长: 总工程师: 项目负责: 编写人: 审查人: 提交日期:

目录第一章绪言 第一节项目概况 一、任务来源 二、任务书编号及项目编码 三、项目的目的、任务和意义 四、项目设计体系 五、主要技术依据 六、工作起止时间及成果提交时间 第二节工作区范围和自然地理条件 一、地理位置 二、社会经济概况 三、城市总体规划基本情况 第三节以往工作程度 一、区域地质、水工环地质工作情况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第二章区域地质环境背景 第一节区域地质环境背景 一、气象水文 二、地形地貌 三、地层岩性 四、地质构造 五、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六、水文地质 七、工程地质 八、人类工程经济活动 第二节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现状 一、地质灾害 二、环境地质间题

三、地质灾害防治现状 第三章工作部署 第一节工作部署原则 一、总体工作思路 二、技术路线 三、部署原则 第二节总体工作部署 一、基础地质调查 二、工程地质调查 三、水文地质调查 四、环境地球化学调查 五、环境地质、地质灾害调查 六、地质资源调查 七、遥感解译 八、物探工程 九、钻探工程 十、城市地质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 第三节年度安排 一、年度安排的主要内容和工作量 二、当年(2009年)工作安排 第四节专题研究工作 一、XXX市岩溶充水矿山岩溶塌陷综合防治研究 二、XXX市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和容量研究 三、XXX市应急地下水源地潜力评价 第四章工作方法与技术要求 第一节资料收集与整理 第二节遥感解译 一、遥感解译内容 二、工作程序 第三节城市地质调查调查

城市地质调查地质环境监测数据属性表

附录 C (规范性附录) 地质环境监测数据属性表 C.1 地下水监测 C.1.1 地下水观测井基本情况表 记录地下水观测井(点)的基本情况,每一个观测井(点)作为数据库的一条记录。该表向上与调查点基础数据表关联,向下与一系列的检测表关联。具体数据表结构见表C.1。 表C.1地下水观测井基本情况表(JCDSGCJB) 192

表C.1(续) C.1.1.1 地下水自动监测记录表 记录地下水监测的原始数据,主要作为资料性数据保存,每一次监测数据是数据库的一条记录。该表向上与地下水观测井基本情况表关联,具体数据表结构见表C.2。 表C.2地下水自动监测记录表(JCDSZDJC) 193

C.1.1.2 地下水位观测记录表 记录地下水位观测数据,数据库的每一条记录为观测井某一时间的观测数据。该表向上与地下水观测井基本情况表关联,具体数据表结构见表C.3。 表C.3地下水位观测记录表(JCDSSWGC) C.1.1.3 地下水位观测成果汇总表 记录经过计算、汇总的地下水位观测值,每年某一特定日(5,10,15,20,25,30)观测的数据作为数据库的一条记录。该表向上与地下水观测井基本情况表关联,具体数据表结构见表C.4。 表C.4地下水位观测成果汇总表(JCDSSWHZ) 194

C.1.1.4 地下水温观测记录表 记录地下水温观测数据,每一次观测数据是数据库的一条记录。该表向上与地下水观测井基本情况表关联,具体数据表结构见表C.5。 表C.5地下水温观测记录表(JCDSWDGC) C.1.1.5 地下水温观测数据汇总表 记录经过计算、汇总的地下水温度观测值,每年某一特定日(5,15,25)观测的数据作为数据库的一条记录。该表向上与地下水观测井基本情况表关联,具体数据表结构见表C.6。 表C.6地下水温观测数据汇总表(JCDSWDHZ) 195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0 前言 (1) 0.1立项依据及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意义 (1) 0.2主要任务 (2) 0.3编制依据 (2) 1 立项治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2) 1.1某铁矿矿区生产概况 (2) 1.2某铁矿区地质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 1.2.1某铁矿区地质环境现状 (3) 1.2.2某铁矿区地质环境存在的问题 (4) 1.3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5) 1.4立项治理的可行性 (5) 2 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 (6) 2.1自然地理位置及交通 (6) 2.2地质环境条件 (7) 2.7人类工程活动特征 (9) 2.8场区土壤及植被特征 (9) 3 弃渣场基本特征、危害性及稳定性分析 (9) 3.1窑子沟弃渣场形成原因 (10)

3.3弃渣场斜坡变形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 (12) 3.4弃渣场斜坡稳定性分析及推力计算 (12) 4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工程技术方案 (15) 4.1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目标、原则及技术路线 (15) 4.2设计工况、参数与标准的确定 (16) 4.3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方案设计 (18) 4.4不同方案的分项工程设计 (19) 5工程监测设计方案 (20) 5.1监测工作的任务及目的 (20) 5.2监测设计主要技术依据 (21) 5.3监测设计的指导思想 (21) 5.4监测工作现状 (22) 5.5监测工作布置 (22) 6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工程施工组织 (22) 6.1施工条件与地形 (22) 6.2地质条件 (23) 6.3建筑材料 (23) 6.4供电与供水 (23) 6.5占地拆迁数量及协议 (23) 6.6主要施工机械 (23)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农村生态环境调查.doc

农村生态环境调查 中文摘要:作为世界上著名的农业国,我国农村地域占国土面积的比例是较高的,农村地域辽阔广大,搞好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对于幅员辽阔广大的农村乃至受其牵连或影响的城市的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占总人口70%以上的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内蒙古地区是一个农牧业所占比例较大的地区,近年来,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在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城乡结合部更为明显,农村环境污染已经严重阻碍农村的社会发展和影响农民的身体健康。在这个暑假,我随同清水河县环保局一起下乡进行实践调查。在调查中,我发现农村生态坏境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农村耕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严重、水污染严重、乡镇企业对坏境破坏恶劣等等。同时,我也了解到政府在着手大力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时的政策和举措,在努力恢复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努力做到环境和效益和谐发展。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原因、对策 引言:作为大二我的我们离社会已经越来越近了,这就要求我们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校园与社会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也不大相同,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在学校学不到的知识。这就形成了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的良性循环。在实践的过程中,要求我们不仅要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而且要锻炼自己的交际、处事等一系列社会能力。本次暑期的实践调查我选择到深入农村。之所以选择到农村实践调查,是因为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农民利益受到了严重损害,这有悖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作为世界上著名的农业国,我国农村地域占国土面积的比例是较高的,农村地域辽阔广大,搞好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对于幅员辽阔广大的农村乃至受其牵连或影响的城市的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占总人口70%以上的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我随从的环保局调查小组中我了解到,此行调查的大背景是基于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正式提出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概念,以及我国近年来实施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一系列成效的基础之上的。事实情上,中国经济在保持连年高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的恶化程度不但没有减缓,反而愈加严重,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