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第2课时凝聚法治共识巩固练习(有答案)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第2课时凝聚法治共识巩固练习(有答案)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第2课时凝聚法治共识巩固练习(有答案)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第2课时凝聚法治共识巩固练习(有答案)

第2课时凝聚法治共识

一、选择题

1.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政府的作用。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①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府管理,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②在我国,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

③政府是国家的行政机关,其宗旨是为国家服务

④政府的工作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之所以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是因为()

A.公民是国家的主人 B.监督权是最基本的政治权利

C.有利于公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D.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3.“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这要求政府工作人员必须()

A.依法行政 B.科学立法 C.执法必严 D.公正司法

4.李克强总理曾指出,“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①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行使权力②我国的政府是法治政府

③任何公民的违法行为都要追究刑事责任④规范公共权力行使,推进政府依法行政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5.改革正当时,良法应运生。2018年3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由此,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掀开新的篇章。备受期待的监察法从蓝图走进现实。这体现了()

A.科学立法 B.严格执法 C.公正司法 D.全民守法

6.贵港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审理认为:对被告人许红兵等16人涉黑一案作出的一审判决,定罪准确,适用法律正确,量刑适当,审判程序合法。2018年5月29日,该院对此案作出终审判决,维持原判。此判决体现依法治国基本要求的有()

①与法同行②科学立法③严格执法④公正司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

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下列符合依法治国基本要求的有()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于2018年3月20日由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

②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某村委会向每户村民收取100元村容建设费

③小月在上学路上因怕迟到而闯红灯

④某市执法机关依法查封了因生产假葡萄酒被“焦点访谈”节目曝光的假酒厂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8. 2018年4月2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全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受法律保护,禁止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的事迹和精神,宣扬、美化侵略战争和侵略行为,将依法惩处直至追究刑责。从中你读出的正确信息有()

①我国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②法律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③英雄烈士保护法的全票通过,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心声有利于让崇尚英雄成为时代风尚

④英雄烈士保护法给某些“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的事迹和精神”的行为,

划下了不可逾越的法律警戒线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9.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棚户区改造“强制拆除”百姓的房屋;工商部门暴力打压“小摊小贩”,给人民群众的感觉是“任性”、“把法律置于脑后”。这些现象()

①是普遍存在的,无可厚非②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是法治社会的“毒瘤”③没

有做到依法行政,是行政权力的滥用④是权力“任性”的体现,必然有害于法治中国的建设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10.随着互联网发展,广大网民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反映问题、提出意见,相关政府部门将定向解答、限时回复解决。这一做法()

①有利于保障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②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监督权、表达权、参与权

③有利于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④有利于推动政府依法行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只有政府带头严格执法,国家才能在法治的轨道上有序发展。对此,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A.政府带头严格执法有利于提高政府公信力

B.政府严格执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

C.各级政府必须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

D.公民权利必须无条件服从公共权力

12.“法律是听我说的,我是代表执法的,我就是法,随时刑拘你……”派出所所长张某这样说。这一言论()

①错误的,因为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②正确的,因为法律具有强制性

③错误的,执法机关更要维护法律的尊严④错误的,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法行使职权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3.2018年,我国法院审结一审民事案件673.8万件,同比上升8.2%;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案件2.9万件;审理劳动争议案件47.5万件。这表明()

①我国切实保障公民的民主权益②我国的社会治安环境还有待改善

③公民依法维权的意识逐步提高④我国积极推进法治国家建设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4.下列关于德治与法治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德治比法治更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 B.法治比德治更具有感召力和劝导力

C.法治重教化作用,德治重规范作用 D.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15.作为现代社会的公民,在坚持厉行法治的过程中应该()

①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②培育法治精神、契约精神和规则意识

③加强立法,健全和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④少享受权利,多履行义务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二、问答题

16.党的十八大把“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确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请回答:政府部门依法行政的核心及重要意义分别是什么?

17.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我国要坚持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简要谈谈你对“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的理解。

18.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材料二:德润人心,法安天下”德治和法治是人类自我管理和规制的一对经典关系。(1)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厉行法治,请从不同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

(2)作为中学生,在实施“法治和德治”的过程中,应该怎样做?

第2课时答案

一、选择题

二、问答题

16、(1)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2)政府依法行政有利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有利于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17、①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②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③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18、①全体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权利和义务观念,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②每个公民:,要学会在法治状态下生活,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培育法治精神,培养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契约精神、规则意识;

③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依法行政,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其他公民,共同守法;④国家: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遵纪守法光荣、违法乱纪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实现社会的有序、公平、正义。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知识点

2.2.1夯实法治基石 ◇随◇堂◇笔◇记 一、选择法治道路 1.法治:依法治理。 2. 法治的重要性 (1)个人: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2)国家和社会: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3. 法治的要求 (1)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2)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二、描绘法治蓝图 1. 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1)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科学立法),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严格执法),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公正司法),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全民守法)。 (2)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2. 依法治国 (1)地位: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2)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基本要求:科学立法(前提)、严格执法(关键)、公正司法(防线)、全民守法(基础) ◇思◇维◇导◇图

2.2.2凝聚法治共识 ◇随◇堂◇笔◇记 一、法治政府 1.政府的作用 (1)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府管理。 (2)人们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2.政府的工作宗旨和原则: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的工作要对人民负责,为 人民谋利益。 3.怎样建设法治政府? (1)政府:①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②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2)公民:公民也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二、厉行法治 1.怎样厉行法治? (1)公民: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公民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2)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全体公民共同守法。 (3)社会:需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实现社会的有序、公平、正义。 2.道德与法治的关系 (1)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2)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3)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思◇维◇导◇图 凝聚 法治 共识 法治政府:依法行政 全民守法,法治宣传 法德相辅,规范与教化并行厉行法治 上行下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复习教案设计

B. 2019年5月,《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提出:消除一切就业歧视,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平等就业制度--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C. 2019年4月,X镇司法分局在全镇中小学开展“我与宪法同行”演讲比赛、“晨读宪法”、宪法教育精品课,宪法宣誓等活动--此举能增强学生对宪法的信服和尊崇感 D. 2019年1月,《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规定: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该条例制定的基础和依据是该省实际 5.【2019·黑龙江省绥化】3.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B.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 C.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 D.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 6.【2019·安徽】11.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有赖于每个公民的参与。以下公民的做法体现这一要求的是() A.范某开了一家餐馆,不申报纳税 B.刘某应征人伍后,以各种理由逃避服兵役 C张某在网上发帖,诋毁救火英雄 D.杨某发现某可疑潜航探测器后,及时报告 7.【2019·广东】2019年4月,某省人大邀请一些退休职工、企业负责人、高校学生参与“城市建设与功能规划布局”“城市棚户区改造”等问题的讨论。这有利于() A.扩大民主权利B.提高人大法律地位C.了解社情民意D.国家机关依法行政8.【2019·浙江金华义乌丽水】G市坚持简政放权和改革创新相统一,推行“无证明城市”改革,依据“大数据共享”,实现群众“零跑腿”。对比漫画,G市这一 改革措施有利于() ①在制度创新中提高工作效率②扩大和保障公民的文化权利③拓宽 民主协商和监督的渠道④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9.【2019·四川达州】甲乙两公司为了逃税,签订了金额不同的两份 合同,一份涉及金额较小,用于主管机关备案登记纳税;另一份涉及 金额较高,用于实际的交易价格。以下相关说法,你认同的是 A. 甲乙两公司是自愿订立的合同,因此是合法的 B. 甲乙两公司逃税的行为是违法行为,当受刑罚处罚 C. 甲乙两公司违背了遵守法律这一民事活动基本原则 D.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法人可以逃税 10.【2019·江苏扬州】“立国于大地,不可无法也。”这句话启示我们,依法治国的前提是() A.科学立法 B.严格执法C.公正司法D.全民守法 11.【2019·河南】自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截至2019年5月初,河南省各级公安机关展开强大宣传攻势。发动群众举报涉黑涉恶线索,共接收有关线索47665条:重拳出击,发起“雷霆”打黑集群战役10次,集中统一收网行动1次;共打掉黑恶犯罪团伙787个,查扣涉案资产64.96亿元,抓获涉黑涉恶犯罪嫌疑人3万多人。材料告诉我们 A.扫黑除恶靠的是公安机关强大的宣传攻势 B.扫除黑恶势力是这次专项斗争的根本目的 C.扫黑除恶营造祥和的社会环境是民心所向 D.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已经大获全胜圆满完成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 1.为什么要实行法治? (1)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 (2)法治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3)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 (4)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2.法治的要求是什么? (1)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 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程序正当,符合公平正义要求,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最大程度地维护社会秩序、增进人民福祉。 (2)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 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3.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1)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更加重视法治建设。 (2)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3)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新时期中国法治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绘就了中国法治新蓝图。 4.建设法治中国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2)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5.政府的作用是什么? 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府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6.在我国,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是怎样的? 在我国,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的工作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 7.什么是法治政府? 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8.什么是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核心是什么? (1)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 (2)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9.为促进政府依法行政,政府和公民个人分别应怎样做? (1)政府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2)公民也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10.怎样建设法治政府? 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11.怎样厉行法治? (1)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2)现代社会的公民,要学会在法治状态下生活,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培育法治精神,培养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契约精神、规则意识。 (3)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其他公民,共同守法。 (4)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遵纪守法光荣、违法乱纪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实现社会的有序、公平、正义。 12.怎样正确认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1)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2)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1.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何重要意义?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文化的健康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有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等。 2.作为一名现代法治社会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具备哪些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尊重法律,追求公正;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与法同行,树立法治观念;掌握法律武器,自觉地遵守和维护法律,养成依法办事的观念和习惯;敢于并善于同违反法律和破坏社会主义法治的行为作斗争;等等。 3.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对我们青少年提出了什么要求? 要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养成依法办事的观念和习惯,同违反法律的行为作斗争;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等等。 4.政府依法行政有何意义? (1)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2)依法行政直接关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能否顺利实施。 (3)依法行政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可以使政府的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活动依法进行,符合法律的规定。

深化改革-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上)试题(1)

第一部分 ;判断题 1. 在地方层面,山东最先有了“法治山东”的提法。错 2. 2013年年初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提出了“法治中国”的概念。对 3. 2004年国务院颁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其中指出“要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对 4. 中国法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法治中国。对 5. 中共“十八大”报告对法治政府建设提出了新目标,法治政府由行政机关自身目标变成了全党目标。对 6. 法治国家是法治中国的全部内容。错 7. 到2015年,法治政府要基本建成。错 8. 依法执政的主体是政府。错 9.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正的基本方式。对 1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明确目标。对 第二部分 ;单选题 1. 司法改革最核心的要求是()。C. 让司法更加公平 2. 我国的司法体制改革不包括()。C. 行政 3. 坚持司法体制改革,()才能打破涉法涉诉案件信访的恶性循环。 B. 提高司法的权威性 4. 审判权、检察权要“去行政化”,确保()行使司法权。D. 独立 5. 法治建设在国家层面得到明确是在()。B. 十八届三中全会 6. 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的基本要求是()。A. 依法 7. 依法执政的主体是()。A. 党 8. 法官、检察官的自由裁量权要合理行使,以确保(A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9. ()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B. 法治 10. ()要求行政机关和其他执法机关自身合法、程序合法、责任合法、权利和义务符合法律要求。D. 合法行政 11. 健全司法权力的运行机制,要保证司法权力的行使()B. 有效。 12. 在2013年年初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与“法治中国”同步提出的是()。A. 平安中国 13. 依法行政的主体是()。C. 政府 14. 我国的司法体制改革要坚持()原则不变。D. 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15. ()要求包括政府在内的各行政机关做到言必行、行必果。C. 诚实守信 16. ()要求行政机关对其所实施的社会管理行为负责。C. 权责统一 17. 司法的生命在于()。C. 公正 18. 依法治国的主体是() B. 国家。 19. “自由心证”在我国社会制度下的实施,会严重影响司法()。C. 公正

建设法治中国-(下)的答案

课件名称:建设法治中国(下) 测试题目共:30 ,总分值:100 ,测试时间:60分钟红色标记为答案 88分 第1题、拿破仑执政法国时,制订了四大法典。(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2题、依法行政是法治政府建设中的薄弱环节。(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3题、法制建设的根基是执法者。(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4题、让人民群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司法改革的一个指导思想。(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5题、我国政权组织形式是政治协商会议。(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6题、行政法规和规章草案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以适当方式反馈意见采纳情况。(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7题、重大决策要经领导班子会议集体讨论决定。(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8题、高度重视舆论监督,支持新闻媒体对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进行曝光。(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9题、全国人大会议每年举行一次,由委员长召集。(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10题、2005年3月国务院发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11题、在我国,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这表明( )。(单选题)(分值:3) A.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B.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适合我国国情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12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自觉养成()的习惯。(单选题)(分值:3) A.依法治国 B.依法制国 C.依法办事 D.依法行政 第13题、立法中要科学合理地规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单选题)(分值:3) A.立法中,要偏重设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义务 B.立法中职能交叉、多头执法的现象是合理存在的 C.应当遵守权力与责任脱钩、权力与利益挂钩的原则 D.在立法过程中,要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侵权要赔偿 第14题、现行宪法是于()12月由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单选题)(分值:3) A. 1982年 B. 1988年 C. 1993年 D. 1999年 第15题、建立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制度,对规章一般每隔5年、规范性文件一般每隔(?)年清理一次,清理结果要向社会公布。(单选题)(分值:3) A.一

如何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五个方面)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地位。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与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发展观在法治发展领域中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思想的观念基础,是全社会法律意识的核心和灵魂,是法治建设所有环节的共同指导思想,是法治意识形态的共同理论原则。其思想意义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意义。社会法律意识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公民意识、法制观念、法治理念、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形成具有特殊的指导和引领意义。它所要解决的法律意识问题,是带有方向性、根本性、价值性、宗旨性、目标性、原则性和普遍性的问题。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决定着公民意识、法制观念、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的属性,也规定着它们的内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核心与精髓。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意义。任何制度设计,都离不开制度的指导思想、价值取向和基本原则三要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恰恰是三者相结合的统一体。它是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创设和发展的思想指南。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法律实施的意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之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矛盾将从无法可依转向法律有效实施。

这其中的核心环节是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普遍守法和有效监督四个方面,而执政党依法执政则是实现这些环节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上述法治实践的诸环节都起着观念和思想保障的作用,也起着标准和价值尺度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是政法工作的政治原则和指导原则。五、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法律意识形态的意义。法律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学是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亦可称法律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法学而言,其意义表现为三方面:其一,它为法学发展指明方向;其二,它为法学人才培养提供了标准;其三,它为法学理论研究提供了宗旨和目的。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在如今的这个时代,人民不仅仅要获得物质上的需要,精神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想获得一个平安、和谐、繁荣的国家。但是如果最基本的国泰民安都达不到的话,何谈其它呢?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国泰民安呢?一个国家要想建立起来,必须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如果连这个基本的东西都没有,那么这个国家是不完整的。在刚刚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的奋斗目标,积极回应了社会各界对司法公正和法治国家建设的关注和期待。这也表明现在的中国已经可以做到‘有法可依’,‘有宪可查’。所谓宪法,就是一切法律的立法之本,如果这个法律与现有的宪法存在争议,那么首先要修改的就是所立之法。这样就保证了宪法的权威,但是现在许多人对宪法不了解,不知道什么是宪法。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除了规定国家的根本政治、经济等制度,最主要的内容有二:一是公民权利的确认;二是国家权力的设置。什么是公民权利,公民权利是为公民所拥有、为宪法和法律所保障的合法权利。公民权利分为四类:法律权利、政治权利、社会权利和参与权利。那国家权利又是指什么呢?顾名思义,国家权利是指反映政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代表的,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利。 我们以前听见一些伟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何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国家是由无数个家组成,而家又是由人民组成的,如何治国,首先要让每一个公民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看见公平,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我们中国的法制建设。只有公民觉得法律是他们一切

活动的监管者,而不是因为你是有靠山的人就可以不惧法律。一旦你触碰了法律,不管你是谁,你都逃不过法律的制裁。只有通过公正、高效和权威的司法调节各种社会关系、协调各种利益冲突、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平正义,才能从根本上做到最大限度增加社会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才能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 我们中国人自古就有法律一词,一般称为刑法,律法等等一系列,古人制定法律也是为了治国,管理国家。毕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推进我国的法制建设是现在我国的重中之要,立法是法治运行过程的起点,而执法、司法、守法是对其的延续和发展。法治的目标与价值最终需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来实现。但是如果这些事情在处理的过程中,没有完成好,那在公民的眼中法律就不是那么神圣的。也不会好好遵守,这就得不偿失了。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法治工作总体布局之后,还要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样法律就起到了它真正的意义,人民群众也会遵守这个法律。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一次又一次的提出了增强民主法治意识、政治参与意识、权利义务意识。改革开发30年来,我国的司法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现实中还是有许多法制上的不公平,所以我国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改变这种现状,努力缩短司法执法与群众之间的隔阂。让公民感觉到真正的公平,这就是我们现在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我们必须要加强宣传力度,立法者自己也要认真的对待公民的建议。为建设法制中国打下基石。才能增添全社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课时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15题,60分) 1.广受关注的于欢案,司法机关在重新审理过程中全程直播,有力提升了司法公信力。这体现了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推进() A.科学立法 B.严格执法 C.公正司法 D.全民守法 2.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下列属于厉行法治的表现有( ) ①开展校园美德少年评选活动②按照交通标识通过道路斑马线 ③组织同学深入乡村宣传宪法④利用节假日到街头清除小广告 A.①③ B. ①④ C.②③ D. ②④ 3.“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法家韩非子的观点。下列依法治国方针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科学立法 B.严格执法 C.全民守法 D.公正司法 4.2019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的一项调查显示,广大群众对全面依法治国的关注热度明显升。这是因为全面依法治国( ) A.其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B.其基本要求是公民要尊法学法 C.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 D.保障人们发自内心尊崇、信赖法律 5.下列举措能体现我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有() ①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发布《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 ②司法机关依法追究长春长生公司违法违规生产狂犬病疫苗案涉嫌犯罪人员刑事责任 ③2019年1月10日,《关于依法惩治妨害公共交通工具安全驾驶违法犯罪行为的指导意见》印发,依法从严惩处妨害安全驾驶犯罪 ④2019年8月30日,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对切实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进行了部署。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6.解决右图现象必须() A.推行素质教育,取缔培训机构 B.必须厉行法治,依法规范管理 C.我们珍惜受教育,校外培训机构就不存在 D.鼓励公办学校创办补习班,允许适当收费 7.下列图片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司法公正法治政府全民学法 A.履行公民义务 B. 政府依法行政 C.依法治国 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8. “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法治要求() ①实行良法之治②实行人治③实行善治④实行民治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9.2019年1月14日在福建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深化政务公开和权力运行在网上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要求() ①依法行政的核心是以德治国②政府要依法行政依宪施政 ③有了社会监督就能依法行政④国家机关必须依法履行职责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 下列选项符合依法行政要求的是() ①人民法院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审理企业破产清算案件②发改委对企业合谋操纵产品价格的垄断行为做出处罚 ③人大常委会制定企业安全生产流程与劳动保护规章制度④环保部督促地方政府取缔被列入淘汰范围的高污染企业

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知识点

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 1.为什么要选择法治道路? (1)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2)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2.法治的要求有哪些? (1)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程序正当,符合公平正义要求,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最大程度地维护社会秩序、增进人民福祉。 (2)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3.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1)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2)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4.什么是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核心是什么? (1)含义: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 (2)核心: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5.为促进政府依法行政,政府和公民个人分别应怎样做? (1)政府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2)公民也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6.怎样建设法治政府? 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7.为什么要厉行法治?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8.怎样厉行法治?(厉行法治的要求) (1)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2)现代社会的公民,要学会在法治状态下生活,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培育法治精神, 培养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契约精神、规则意识。 (3)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其他公民,共同守法。 (4)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遵纪守法光荣、违法乱纪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实现社会的有序、公平、正义。 9.怎样正确认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1)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2)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同步练习题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部长通道”如约开启,国务院各部委负责人在人民大会堂北门一段百米长的通道上,接受中外媒体采访?此举有利于( ) A.推进政府科学行使立法权,打造法治政府 B.加强政府对人大的监督,防止权力滥用 C.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根本政治制度 D.促进依法行政,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2.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到“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坚决查处大案、要案,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不管涉及到什么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惩不贷。”这体现了( ) A.惩治腐败“只打老虎,不打苍蝇”B.惩治腐败只是党中央的责任C只要党和国家强力反腐,就一定能根除腐败现象D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3.我国坚定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是() ①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基本方略②依法治国是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 ③依法治国是依法行政的要求④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唯一保障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 A.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B.要求每个公民都成为执法者 C.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D.要求对违法行为都追究刑事责任 5.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需要( )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②坚持改革开放 ③坚持依法治国④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厉行法治我们中学生也要( ) ①增强法律意识②弘扬法治精神③强化规则意识④增强权利义务观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良法反映的是() 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②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③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④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落实法治,我们应( ) ①实行良法之治 ②只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 ③实行善治,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④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人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只要我们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尽最大的努

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4课 建设法治中国 复习知识点及配套练习题

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复习提纲) 【一句话必背】 1.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2.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 基本保障。 3.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4.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 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5.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 6.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7.政府的作用:管理、服务。政府的权力来源:人民。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 8.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 9.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10.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问答题梳理】 1.为什么要选择法治道路?(法治的意义) ①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 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②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 ③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走法 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2.法治的要求?①实行良法之治。②实行善治。 3.怎样建设法治中国\法治国家?(要求) ①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

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即: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②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引领未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4.怎样建设法治政府?(要求) ①政府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②政府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 ③公民也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6.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十六字方针) 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7.怎样厉行法治\建设法治社会?(要求) ①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②公民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③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全体公民共同守法。 ④社会需要加强法治宣传,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 8.怎样正确认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1)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2)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3)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巩固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我国,政府的权力来源于————政府的宗旨是————() A.全国人大依法行政 B.国务院管理国家和社会 C.中共中央立法 D.人民为人民服务 2.2019年3月1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专题四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专题3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热点点击】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0月27日,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草案被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一次会议审议。草案将12月4日设定为国家宪法日。每年12月4日,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2014年“12.4”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制宣传日主题为“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中国”。 【基础知识过关】 1、党治理国家的治国基本方略是。 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有:。 3、依法治国的意义是。 4、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是。 5、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答: 6、青少年如何增强宪法观念? 答: 7、坚持依法治国为什么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 8、请拟两条宣传宪法的标语:。 9、公民的政治权利有。 10、我国公民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参与政治生活? 答: 11、公民在行使监督权等政治权利时应注意什么? 答: 【知识拓展】 1、公民怎样正确行使权利:①要尊重他人权利;②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③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权利;④要以合法的方式行使权利。 2、什么是法律?(法律三个基本特征) 答:①由国家制定或认可②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③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3、设立国家宪法日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①有利于在全社会加强宪法宣传教育;②有利于进一步弘扬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保证宪法实施;③有利于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4、为什么要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法治中国练习题

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 1.法治的含义是什么?法治的作用和有哪些? 法治,意味着________。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_______ ,让人们能够建立起___________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______,使人们_______地生活。 法治是______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_____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2.法治的要求(良法、善治) 良法反映__________的意志和利益,反映_______规律,维护公民的____,符合____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________。 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_______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_______的最大化。4.党的十五大把__________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5.党____ 全会对中国法治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绘就了中国法治新蓝图。 6.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总目标分别是什么? (1)原因:_________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2)总目标:建设__________________体系,建设_________国家。 7.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要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_______,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_______,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______,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者。 8.法治国家的道路选择: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9.我国政府的作用 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府_____;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______。 10. 政府的宗旨:__________________。 11.法治政府的含义 按照______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______ 轨道上运行。 12.依法行政的地位、要求、核心分别是什么? (1)地位: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 (2)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______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 (3)核心:________。 13.如何实现依法行政? (1)政府:全面推进______,保障公民的__________权,促进政府决策______化。 (2)公民: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4课《建设法治中国》复习学案(学生版)

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复习学案 知识目标 1.认识良法,理解法治的重要意义。 2.知道如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3.了解政府的作用,理解政府依法行政。 4.知道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 知识梳理 1.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2.法治要求实行;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 3.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 4.社会因法治而进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5.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引领未来。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有机统一。 6.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府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 7.法治政府就是按照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轨道上运行。 8.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 9.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10.现代社会的公民,要学会在法治状态下生活,增强意识,培育法治精神,培养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契约精神、规则意识。 11.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作用。 必备考点 1.为什么要选择法治道路? (1)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2)法

政策与法律法规、第一章_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政策与法律法规、第一章、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第一节、概述 一、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和历史沿革 1、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 (1)依法治国的含义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法制”与“法治”的区别。 法制与法治的区别和联系 法制和法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不容混淆。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畴,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而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是对法制这种实际存在东西的完善和改造。 2、法制的产生和发展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在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而法治的产生和发展却不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 3、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项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而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严格依法办事,法律在各种社会调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权威性和强制性,不是当权者的任性。 4、实行法制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等方面,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而实行法治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的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包括国家最高领导人在,都严格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 二者的联系在于: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 2、“依法治国”的历史沿革。 1、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一新时期法制建设的“十六字方针”,。 2、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第一次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现了党在执政理念上的重大转折即从“以法治国”理念转变为“依法治国”,并将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我国政治的发展目标.。 3、 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来,把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篇章。 4、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5、2012年党的十八大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

部编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练习题

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 1、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走法治道路,是因为法治() ①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②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③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④维护公民的所有权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实行法治的原因。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①②③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维护公民的所有权益”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④。故选A项。 答案:A 2、“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法治要求() ①实行良法之治②建立单一的法律体系③实行善治④建立在个人专制和独裁的基础上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法治的要求。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还要求实行善治。由此可知,①③正确;②说法明显错误,排除;法治要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之上,排除④。故选C项。 答案:C 3、(2017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四市)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 A.是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B.要求每个公民都成为执法者 C.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D..要求对违法行为都追究其刑事责任 解析:本题考查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C项正确;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是四项基本原则,排除A项;B项不符合实际;针对犯罪行为要追究其刑事责任,排除D项。故选C项。 答案:C 4、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 A.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B.崇尚宪法和法律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C.树立全民法治观念,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 解析:本题考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故选D项。 答案:D 5、下面漫画《遏制》给我们的启示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