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司诉讼种类大全

公司诉讼种类大全

公司诉讼种类大全
公司诉讼种类大全

公司诉讼种类大全

一、法定的公司法律诉讼案由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件案由规定》(法发(2008)11号)第二十二条第241-262款规定,与公司有关的纠纷案由具体为:

(1)股东确认纠纷(241);

(2)股东名册变更纠纷(242);

(3)股东出资纠纷(243);

(4)公司章程或章程条款撤销纠纷(244);

(5)公司盈余分配纠纷(245);

(6)股东知情权纠纷(246);股份收购请求权纠纷(247);

(7)股权转让纠纷(248);

(8)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效力纠纷(249):(1)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效力确认纠纷;(2)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撤销纠纷;

(9)发起人责任纠纷(250);

(10)股东滥用股东权利赔偿纠纷(251);

(11)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赔偿纠纷(252);

(12)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损害股东利益赔偿纠纷(253);

(13)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损害公司利益赔偿纠纷(254);

(14)清算组成员责任纠纷(255);

(15)公司合并纠纷(256);

(16)公司分立纠纷(257);

(17)公司减资纠纷(258);

(18)公司增资纠纷(259);

(19)公司解散纠纷(260);

(20)公司清算纠纷(261);

(21)上市公司收购纠纷(262)。

二、各案由详情

2.1、股权确认纠纷

定义:股权确认纠纷,是指股东与股东之间或者股东与公司之间就股权是否存在或者持有比例多少发生争议而引起的纠纷。

2.1.1、股权确认纠纷,包括:交付出资证明书或者股票、股东出资瑕疵、隐名股东与显名股东之间的股权确认、共有股权确权和侵权或者分割之诉、股东与股东之间因股权转让发生的股权确认、股东与公司之间的股权确认。

2.1.1.1股东请求公司交付出资证明书或者股票之诉

股东签署公司章程、认缴出资,公司成立后即成为股东。实践中,公司拒绝或怠于交付出资证明书或者股票时,股东可以公司为被告提起给付之诉。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三十二条、三十三条、七十四条、一百三十条、一百三十一条、一百四十条、一百四十一条。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第二十四条、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三十五条。

2.1.1.2.股东出资瑕疵的股权确认

股东出资瑕疵并不影响股东资格的取得。但是,应当对其股权的行使进行限制,即股东仅在其实缴出资的范围内行使有限股权。

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6-12条

2.1.1.3.隐名股东与显名股东之间的股权确认纠纷

隐名股东请求显名股东转交股份财产权益的,双方之间为一般的债权债务关系。公司债权人向公司登记机关记载的显名股东主张其履行股东责任的,显名股东向公司债权人承担责任后,可以向隐名股东追偿因此遭受的损失。

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第二十一条、二十二条、二十三条、二十五条、二十六条

2.1.1.4.共有股权确权、侵权或者分割之诉

共有股权,是指两个以上的权利主体对同一股权均享有所有权的情形。数人共有因共同认购、合伙、夫妻、继承等关系而发生。如果因共有处分、合伙解散、夫妻离婚、继承发生时,一方共有人可能提起共有股权确权、侵权或者分割之诉。

2.1.1.5.股东与股东之间因股权转让发生的股权确认纠纷

股权转让双方在股权转让过程中,没有交付股票或者出资证明书,或者没有履行股东变更登记手续,受让股东与转让股东发生的股权确认纠纷。股东转让股权时,应当按照上述规定进行记载和变更登记。

在确认股东资格时,应当以公司章程、股东名册或工商登记为准。

2.1.1.6.股东与公司之间的股权确认纠纷

隐名出资的,公司拒绝隐名股东行使股权;股权转让后,公司拒绝受让人行使股权。公司拒绝承认股东享有股权,发生股东与公司之间的股权确认纠纷。股东出资或者股权转让中,如果没有对股东名册进行相应记载,公司可以拒绝实际出资人或者或者股权受让人主张股权。

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第二十七条、二十八条、二十九条

2.1.2.关联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三十二条(一)(二)(三)(四)(五)、第三十三条(一)(二)(三)、第七十四条、第一百三十条、第一百三十一条、第一百四十条、第一百四十一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第二十一条、二十二条、二十三条、二十四条、二十五条、二十六条、二十七条、二十八条、二十九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三十五条

2.2、股东名册变更纠纷

定义:股东名册变更纠纷,是指股权转让时股权名册未及时进行变更登记,导致股东无法依股东名册主张权利而产生的纠纷。

2.2.1.股东名册变更纠纷,包括:

2.2.1.1.转让股东怠于履行变更登记义务发生的纠纷

股东名册变更登记,应当由转让股东向公司提出申请,由公司进行变更登记。

如果转让股东因怠于或者过失未向公司申请变更登记,可能产生股东名册变更纠纷。

2.2.1.2.公司怠于变更登记发生的纠纷

股东名册由公司置备和保管,并由公司负责变更登记。因此,公司因怠于或者过失而没有变更股东名册的,可能发生股东名称变更纠纷。

2.2.2关联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三十三条(一)(二)(三)、第七十四条、第一百四十条

2.3、股东出资纠纷

定义:股东出资纠纷,是指公司股东在公司设立时或增加资本时,股东违反法律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未按照认股协议的约定向公司支付财产或履行其他给付义务而产生的纠纷。

2.3.1.股东出资纠纷,包括:

2.3.1.1.公司对发起人的损害赔偿之诉

发起人进行虚假出资,损害公司利益的,或者发起人利用公司设立,将不合理的费用转嫁给公司,或者发起人代表设立中的公司缔结有损公司利益的合同。公司可以对发起人提起诉讼,要求各发起人对公司的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2.3.1.2.公司对股东补足出资的给付之诉

公司设立时的股东或者发起人未足额缴纳货币出资或者股款,或者以实物等出资时未按约定出资,或者公司成立后发现其实际价额显著低于所定价额的,公司有权以设立时的股东或者发起人为被告提起补足差额的给付之诉,并有权要求设立时的股东承担连带责任。

2.3.1.3.公司对股东抽逃出资的返还之诉

公司成立后,股东通过各种形式抽回出资,利用空壳公司进行商业冒险。公司有权向抽回出资或者股本的股东提起返还之诉。协助抽逃出资的股东、董事、高管人员对该项请求承担连带责任。

2.3.1.4.债权人对出资瑕疵股东的损害赔偿之诉

股东或者发起人未足额缴纳货币出资或者股款,或者以实物出资时未按约定出资,或者公司成立后发现其实际价额显著低于所定价额的,或者股东通过各种形式抽回出资,公司的债权人有权以设立时的股东或者发起人为被告提起返还之诉或者赔偿之诉。

2.3.2.关联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第八十一条、第八十三条、第八十四条、第八十五条、第八十六条、第九十条、第九十二条、第九十四条、第二百条、第二百零一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第七条、第八条、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第二十条、二十一条。

2.4.公司章程或章程条款撤销纠纷

定义:公司章程或章程条款撤销纠纷,是指公司章程存在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或公司章程的制定过程存在瑕疵,股东与公司之间因公司章程或者章程条款的撤销而产生的纠纷。

2.4.1.公司章程或者章程条款撤销纠纷,包括:

2.4.1.1.公司章程无效确认之诉

公司章程是由原始股东或者发起人拟订、全体股东签名或者创立大会决议通过之后生效的公司自治文件。公司章程剥夺股东权利,股东可以公司为被告提起章程条款无效之诉。章程条款违反法律法规的,股东可以提起无效确认之诉。

2.4.1.2.公司章程撤销之诉

公司章程的制定过程存在瑕疵,或者公司章程中的某些条款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股东可以依法提起公司章程或者章程条款撤销之诉。公司章程可能因为以下事由被撤销:公司章程的制定违反法定程序;股东的意思表示瑕疵;章程内容存在违法情形;章程欠缺绝对必要记载事项。

2.4.2.关联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二十五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第八十二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

2.5.公司盈余分配纠纷

定义:公司盈余分配权纠纷,也称为股利分配请求权纠纷,是指公司盈利但不向股东分配利润,或者公司过分提取任意公积金而损害股东的股利分配权,从而发生公司盈余分配权纠纷。

2.5.1.公司盈余分配权纠纷,包括:

2.5.1.1. 股东请求公司分配利润之诉。

公司弥补亏损和提取公积金后所余税后利润,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分取红利,股份有限公司按照股东持有的股份比例分配。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已经股东会批准,但是公司拖延支付或者拒绝支付,股东可以向公司提起利润分配给付之诉。

2.5.1.2.违法分配利润的返还之诉。

股东会或者董事会在公司弥补亏损和提取法定公积金之前向股东分配利润的,股东必须将违反规定分配的利润退还公司。因此,股东可以向公司提起股东会议决议无效之诉,公司可以向领取利润的股东提起不当得利返还之诉。

2.5.2. 关联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四条、第三十五条、第一百六十七条

2.6、股东知情权纠纷

定义:股东知情权纠纷,是指因公司侵害股东了解公司信息的权利而产生的纠纷。

关联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三十四条、第九十七条第九十八条、第一百六十六条

2.7、股份收购请求权纠纷

定义:股东收购请求权纠纷,是指股东因对公司股东会(大会)会议决议持反对意见,要求以公平的价格收购自己股份而与公司产生的纠纷。

关联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七十五条(一)(二)(三)、第一百四十三条(一)(二)(三)(四)

2.8.股权转让纠纷

定义:股权转让纠纷,是指股东之间、股东与第三人之间进行股权转让而发生的纠纷。

2.8.1. 股权转让纠纷

2.8.1.1. 股权转让无效之诉。我国《公司法》规定了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优先购买权。拟转让股权的股东应向其他股东告知拟转让价格等主要条件。股东与股东以外的人订立股权转让合同,转让价格或者其他条件低于向其他股东告知的价格或者条件时,其他股东可以主张撤销股权转让合同。

2.8.1.2. 股权转让给付之诉。股权转让除非是资不抵债或者净资产为零的情况,股权转让都是有偿的,并体现在股权转让协议中。如果受让股东不按期支付转让价款的,则转让股东可以受让股东为被告提起股权转让给付之诉。

2.8.1.

3. 股权转让赔偿之诉。股权转让协议中,转让股东承诺并保证转让股份没有任何权利负担或者瑕疵。受让股东受让股权后,发现转让股东违反了该保证,可以转让股东为被告提起损害赔偿之诉。

2.8.1.4. 股份转让侵权之诉。公司违反法律规定限制股东转让股权的,或者以股东会决议或者董事会决议强制转让股权或者强行决定股权转让价格、付款时间或者其他条件的,权利受侵犯的股东可以公司为被告提起侵权之诉。

2.8.1.5. 优先购买权侵权之诉。有限责任公司经股东同意转让的股权,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其他股东的优先购买权是法定的优先权,公司股东会决议或者公司章程不得剥夺。否则,股东可以公司为被告提起优先购买权请求之诉和股东会决议无效之诉。

2.8.1.6. 办理股权转让手续请求之诉。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依法转让股权后,公司不及时变更股东名册和工商登记,因此,转让股东或者受让股东可以公司为被告提起办理转让手续请求之诉。转让合同中约定转让方有协助义务而不予协助的,受让方可以将转让方和公司作为共同被告。

2.8.2. 关联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七十二条、第七十三条、第七十六条、第一百三十八条、第一百三十九条、第一百四十条、第一百四十一条、第一百四十二条、第一百四十五条

2.9、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效力纠纷

(1)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效力确认纠纷

(2)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议撤销纠纷

定义: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效力确认纠纷,是指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的内容违反法律、法规,股东因要求确认决议无效而产生的纠纷。

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议撤销纠纷,是指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的召集程序、表决方式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及公司章程的,或者内容上违反公司章程的,股东因要求撤销决议而产生的纠纷。

关联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二十二条

2.10、发起人责任纠纷

定义:发起人责任纠纷,是指发起人在股份有限公司设立过程中,因公司不能成立或者因发起人自己的过失行为致使公司利益受损时,在认股人与发起人、公司与发起人之间产生的纠纷。

2.10.1发起人责任纠纷

2.10.1.1. 公司设立失败纠纷,包括

2.10.1.1.1.认股人对发起人的返还出资之诉

在公司设立失败时,发起人或者原始股东,对认股人已缴纳的股款,负有返还股款并承担银行同期存款利息责任;由全体发起人返还并且全体发起人承担连带责任。

2.10.1.1.2.债权人对发起人的损害赔偿之诉

公司设立失败的,对因设立公司行为所产生的债务,由全体发起人根据发起人协议承担连带责任。债权人可以对全体发起人提起损害赔偿之诉。

2.10.1.1.3.设立中公司交易之诉

设立中公司的交易,是指公司发起人在公司设立过程中,以设立公司为目的所实施的各种交易行为。

2.10.1.2. 公司成立无效纠纷,包括:

2.10.1.2.1.股东提起公司成立无效之诉

股东向公司所在地的法院提起公司成立无效确认之诉,公司成立被确认无效后,公司股东不能直接要求抽回其出资,股东必须经过公司清算程序,依法分配公司剩余财产。

2.10.1.2.2.股东请求责任人承担损害赔偿之诉

有限责任公司的发起人之间股款的返还义务可以由协议决定或者是出资比例进行返还。募集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对认股人已经缴纳的股款,负有返还股款并加算银行同期利息的连带责任。

2.10.1.2.3.债权人请求发起人承担损害赔偿之诉

公司成立时,发起人为筹建公司所为行为的后果由成立后的公司承继;公司设立失败时,发起人之间的关系视为合伙关系,由设立行为所产生的债务和费用由发起人承担个人责任或者连带责任。第三人可以基于对发起人的债权请求权向发起人主张权利。

2.10.1.2.4.债权人请求清算主体承担损害赔偿之诉

确认公司成立无效并被撤销登记后未经清算的,如果清算主体擅自分配、隐匿、转移或者低价转让公司财产,则构成滥用公司人格,侵害了债权人的利益,公司债权人可以对清算主体请求损害赔偿。

2.10.1.

3.公司设立瑕疵的纠纷,包括:

2.10.1.

3.1.公司对发起人的损害赔偿之诉

发起人进行虚假出资,损害公司利益的,或者发起人利用公司设立,将不合理的费用转嫁给公司,或者发起人代表设立中的公司缔结有损公司利益的合同。公司可以对发起人提起诉讼,要求各发起人对公司的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2.10.1.

3.2.公司对股东补足出资的给付之诉

公司设立时的股东或者发起人未足额缴纳货币出资或者股款,或者以实物等出资时未按约定出资,或者公司成立后发现其实际价额显著低于所定价额的,公司有权以设立时的股东或者发起人为被告提起补足差额的给付之诉,并有权要求设立时的股东承担连带责任。

2.10.1.

3.3.公司对股东抽逃出资的返还之诉

公司成立后,股东通过各种形式抽回出资,利用空壳公司进行商业冒险。公司有权向抽回出资或者股本的股东提起返还之诉。协助抽逃出资的股东、董事、高管人员对该项请求承担连带责任。

2.10.1.

3.4.债权人对出资瑕疵股东的损害赔偿之诉

股东或者发起人未足额缴纳货币出资或者股款,或者以实物出资时未按约定出资,或者公司成立后发现其实际价额显著低于所定价额的,或者股东通过各种形式抽回出资,公司的债权人有权以设立时的股东或者发起人为被告提起返还之诉或者赔偿之诉。

2.10.2. 关联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九十五条(一)(二)(三)

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第四条、第五条、第六条。

2.11、股东滥用股东权利赔偿纠纷

定义:股东滥用股东权利赔偿纠纷,是指因股东未按照法律和章程的规定正当行使权利,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公司或者其他股东的权益而发生的纠纷。

关联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二十条

2.12.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赔偿纠纷

定义: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赔偿纠纷,是指因公司股东为逃避债务,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而产生的纠纷。股东滥用股东权利损害股东利益赔偿纠纷.

2.12.1. 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赔偿纠纷,包括:

2.12.1.1.股东承担连带责任的代偿给付之诉

股东因承担责任超过其所应当承担的比例或者数额时,承担责任的股东可以向其他应当承担连带责任的股东提起代偿给付之诉。但是,公司人格否认案件中承担责任的控制股东不得向其他股东提起追偿之诉。

2.12.1.2. 股东越权代理无效之诉或者赔偿之诉

股东可以委托代理人出席股东会,并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表决权。受托股东在代理行使表决权时,超越授权范围,则委托股东可以向受托股东提起代理行为无效之诉或者赔偿之诉。

2.12.2. 关联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二十条

2.13、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损害股东利益赔偿纠纷

定义: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损害股东利益赔偿纠纷,是指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损害股东利益而与股东之间发生的纠纷。

2.1

3.1.董事、监事、高管人员损害公司利益赔偿纠纷,包括:

2.1

3.1.1.董事、高管人员违反忠实义务的损害赔偿之诉

公司有权对董事、高管人员违反忠实义务的所得收入行使归入权,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公司可以行使损害赔偿请求权。

2.1

3.1.2.董事、高管人员违反勤勉义务的损害赔偿之诉

公司的董事、高管人员在管理公司、经营业务时,不得有疏忽大意或者重大过失,并尽合理的谨慎、注意和技能,履行自己的职责。董事如果没有对公司尽到勤勉义务,并因此而给公司造成损害的,董事应当对公司、股东和债权人承担赔偿责任。

2.1

3.1.3.董事不及时行使公司归入权的损害赔偿之诉

公司的归入权,是指公司可以要求董事、高管人员将违反忠实义务的收入、报酬归于公司。公司董事会不依法行使归入权的,负有责任的董事依法承担连带责任。

2.1

3.1.4.董事、高管人员超越授权的损害赔偿之诉

董事、高管人员超越授权对外缔结合同时,除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超越权限的以外,该代表行为有效。在此情形下,公司不能对相对人主张合同无效,但是可以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向董事、高管人员提起损害赔偿之诉。

2.1

3.2.董事、高管人员损害股东利益赔偿纠纷

2.1

3.2.1.股东对董事、高管人员的损害赔偿之诉

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损害股东利益的,股东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股东直接诉讼制度,实际上规定了股东就资本多数决原则滥用而享有的诉权。

2.1

3.2.2.股东罢免董事的提案权之诉

为了保障股东选择公司管理者的权利,法律应当赋予股东罢免董事的权利。

如果股东不能依法享有罢免董事的提案权,董事会又不提出罢免议案,股东

会的董事罢免权则会落空。

2.1

3.2.3.虚假记载的损害赔偿之诉

股东为行使股权,需要董事、监事、高管人员提供信息,信息的真实性关系到股东的决策和利益,因此,公司的信息披露资料,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有重大遗漏,致使投资者遭受损失的,负有责任的董事、监事、高管人员,应当与公司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2.1

3.3.高管人员损害高管人员利益赔偿纠纷

2.1

3.3.1.董事违法行为停止请求之诉

董事会决议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对决议持异议的董事可以公司为被告提起董事会决议无效之诉。但是,董事会决议未形成时,违法行为属于个别董事的违法行为时,其他董事可以从事违法行为的董事为被告提起停止请求之诉。

2.1

3.3.2.侵害高管人员权利的侵权之诉

董事、监事、经理应当在职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如果相互超越或者剥夺法定职权的,受害一方可以侵害一方为被告提起侵权之诉。

2.1

3.3.3.高管人员承担连带责任的代偿给付之诉

董事、监事、高管人员共同实施违法行为,违反诚信义务的,应当对公司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如果负有责任的高管人员为两人以上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如果其中一位高管人员承担赔偿责任超过其所应承担的比例或者数额时,承担责任的高管人员可以向其他负有责任的高管人员提起代偿给付之诉。

2.1

3.

4.高管人员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赔偿纠纷

公司的独立人格使公司董事、高管人员的职权范围内的行为责任由公司承担,而不是由其本人更不是由股东承担。如果董事为了自己的利益或者为了其所代表的股东的利益,利用公司的人格从事欺诈或者逃避债务的,债权人可以向董事或者股东等侵权行为人提起损害赔偿之诉。

2.1

3.5.公司损害高管人员利益赔偿纠纷

2.1

3.5.1.股东会决议解除董事职务的效力确认之诉

董事在任期届满前,股东会不得无故解除其职务。虽然股东会有权决议更好董事,但是应当具备正当理由。如无正当理由,股东会不得随意解除董事职务,否则董事有权向公司提起股东会决议无效之诉。

2.1

3.5.2.董事会决议无效或者撤销之诉

董事为了谋取其所代表的股东的利益而形成董事会决议违法法律法规或者损害其他股东利益时,其他董事有权以公司为被告提起董事会决议无效之诉或者撤销之诉。

2.1

3.5.3.侵害监事职权的侵权之诉

监事会是公司制度中制约董事、高管人员滥用权利,维护股东利益的重要保障。当公司法规定的监事会职权受到股东会、董事会或者高管人员的限制或者剥夺时,监事有权向公司提起侵权之诉。

2.1

3.6公司损害债权人利益赔偿纠纷

2.1

3.6.1.违法发行股票、债券的损害赔偿之诉

公司对违法发行股票、公司债券的责任,是指在公司为发行股票、公司债券而与投资者订立合同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过错致使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而给股票或者公司债券持有人造成损失所用承担的赔偿责任。

2.1

3.7.关联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一条、第一百五十三条

2.14、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损害公司利益赔偿纠纷

定义: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损害公司利益赔偿纠纷,是指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因损害公司利益,或者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而产生的纠纷。

关联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四十八条、第一百四十九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第一百五十条、第一百五十二条

2.15、清算组成员责任纠纷

定义:清算组成员责任纠纷是指清算组成员在清算期间内,因侵占公司财产或者因故意、重大过失给公司、债权人造成损失而产生的纠纷。关联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九十条

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二)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二十三条。

2.16、公司合并纠纷

定义:公司合并纠纷。是指公司合并过程中违反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侵害股东或债权人利益而产生的纠纷。

关联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七十四条、第一百七十五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与企业改制相关的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四条

2.17、公司分立纠纷

定义:公司分立纠纷,是指因公司分立过程中违反法律规定或者公司章程规定侵害股东或者债权人利益而产生的纠纷。

关联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七十六条、第一百七十七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与企业改制相关的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二条、第十三条

2.18、公司减资纠纷

定义:公司减资纠纷,是指因公司减资行为引起的纠纷,公司减资,即公司注册资本减少,系指公司依法对已经注册的资本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消减的法律行为。因此,违反法定程序的减资或减资危害股东、债权人的利益,公司股东可以提取诉讼确认减资行为无效或撤销公司减资决议,债权人有权要求公司清偿债务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

关联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七十八条

2.19、公司增资纠纷

定义:公司增资纠纷,是指因公司增资行为引起的纠纷,公司增资,是指公司基于筹集资金,扩大经营等目的,依照法定的条件和程序增加公司的资本总额的行为。公司资本增加必然会牵涉到股东的利益,会对股东的股权产生影响,同时增资是对现有股权结构的调整,直接影响现有股东的利益,因此可能在股东之间引起利益之争。

关联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七十九条

2.20、公司解散纠纷

定义:公司解散纠纷,是指公司经营出现重大困难时,公司股东提起解散公司申请而引发的纠纷。

关联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一条(一)(二)(三)(四)(五)、第一百八十一条、第一百八十三条

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二)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第四条、第五条、第六条。

2.21、公司清算纠纷

定义:公司清算纠纷,是指公司因特设事由解散或被宣告破产,或者普通清算无法继续时,公司未在法定的期限内组成清算组开始清算的,或者虽然成立清算组但故意拖延清算,或者有其他违法清算可能严重损害公司股东或债权人利益的,发生在公司股东、公司债权人与公司之间的争议。

关联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一条(一)(二)(三)(四)(五)、第一百八十二条、第一百八十三条、第一百八十四条、第一百八十五条(一)(二)(三)(四)(五)(六)(七)、第一百八十六条、第一百八十七条、第一百八十八条、第一百八十九条、第一百九十条、第一百九十一条

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二)第七条至二十四条。

2.22.上市公司收购纠纷

定义:上市公司收购,是指购买者在购买上市公司股份以获得其控股权的过程中与被收购者之间发生的纠纷又称证券赔偿纠纷

证券纠纷是指证券活动主体在证券发行、上市、交易及管理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纠纷的总和。这里所说的证券活动主体,主要指证券发行人、证券经营机构、证券中介服务机构、证券交易所、证券管理机构以及广大的投资者等。

2.22.1.证券发行纠纷

证券发行纠纷,是指在证券发行过程中,因证券认购、申购、赎回、发行失败或者证券发行时信息披露违反法律法规被撤销等产生的纠纷。此类纠纷是在证券发行过程中由于发行人、承销商的违法行为致使投资者损失而产生的纠纷。

2.22.1.1.证券认购纠纷。申购与认购是证券买卖过程中的两个阶段。申购,即申请配售,是提交购买意思。认购,是在申请得到批准后付款购买。我国新股发行由于供小于需,因此规定了申购程序。因为申购只是购买意愿的表达,而非实际的购买行为,申股产生纠纷的可能性很小,大部分纠纷都产生在认购阶段。

2.22.1.2.证券发行失败纠纷。根据《证券法》第35条的规定,股票发行失败,是指采用代销方式发行股票,代销期限届满,向投资者出售的股票数量未达到拟公开发行股票数量70%的情形。股票发行失败的,发行人应当按照发行价并加算银行同期存款利息返还股票认购人。证券发行失败制度是新《证券法》为促进发行的市场化,降低证券公司采用单一包销方式所带来的承销风险,参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而引入的制度。

2.22.2.证券承销合同纠纷

证券承销合同,是指证券发行人与证券经营机构签订的由证券经营机构包销或者代销发行人发行的证券,并依照法律和合同收取一定比例佣金的合同。证券承销合同的内容,如承销资格、发行价格、承销期限、包销或者代销的费用等内容应当遵循《证券法》和《公司法》的规定,其生效条件为证券获准发行。在证券承销中,证券发行人并不直接与投资者发生关系,而是委托证券承销机构发行证券,属于证券的间接发行。证券承销制度主要用以调整发行人与承销商之间的

关系,但实际上涉及发行人、承销商及投资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对证券市场的稳定与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

2.22.2.1.证券代销合同纠纷。证券代销合同纠纷是指在证券发行、兑付过程中,发行人、承销人、发行担保人及证券购买人就履行证券代销合同产生的纠纷。常见的有证券销售款支付纠纷和企业债券兑付纠纷。①证券销售款支付纠纷。按照《证券法》的规定和双方的一般约定,承销期结束后,承销商应将未售出的证券及销售款及时返还给发行人。若承销商不能将销售款按时付给发行人,发行人有权请求法院判令承销商将销售款及同期银行存款的利息一并支付给发行人,组成承销团的有关承销成员对此负连带责任。②企业债券兑付纠纷。企业债券发行人不能按期还本付息的,并且债券经依法批准发行的,则发行人承担债券本息的返还义务,承销商不承担责任,担保人依照合同约定承担一般担保责任或者连带担保责任;债券未经依法批准发行的,发行人及承销商对债券购买人有欺诈意图,构成共同侵权,因此,对债券本息负连带清偿责任。

2.22.2.2证券包销合同纠纷。证券包销合同,是指证券发行人与证券经营机构约定,由证券经营机构将发行人的证券按照合同约定全部购入或者在承销期结束后将售后剩余证券全部自行购入的合同。证券包销的发行风险归属于证券经营机构。包销是我国证券承销所采用的主要承销方式,不仅适用于股票发行,也适用于公司债券的发行。

2.22.3.证券上市合同纠纷

证券上市合同,是指申请证券上市交易的公司,其申请被证券交易所审核同意后与证券交易所就证券上市交易日期、暂停或者中止上市、内部审计制度、上市费用交纳等各项权利义务签订的协议。股票上市,必须经过上市申请、审查批准、订立上市协议书、发表上市公告等程序,最终完成股票上市交易。签订上市协议是股票上市的必经程序。证券交易所与申请证券上市交易的公司,应当按照上市协议的约定安排证券上市、交纳上市费,严格履行协议,由此发生纠纷,称为证券上市合同纠纷。

2.22.4.证券上市保荐合同纠纷

证券上市保荐合同,是指证券发行人就聘请具有保荐资格的证券公司为其证券上市担任保荐人而签订的协议。我国《证券法》和有关法规对保荐人的义务和保荐责任(主要是对外承担的法律责任)作了明确规定。证券上市保荐合同作为民事合同,其主要内容是约定聘请事宜、协商确定履行保荐职责的相关费用、保荐协议终止事项,双方在证券发行上市期间和上市之后一系列行为中的权利义务和内部责任承担问题。《证券法》对保荐人对外承担的法律责任作了规定,而保荐人与发行人、上市公司、承销商、评估机构、评级机构之间的内部责任的分担则属于另一法律关系。

2.22.5.证券交易合同纠纷

证券交易,是指证券所有人将已经发行并交付的证券在证券市场上有偿转让给他人的法律行为。根据其交易地点和交易对象性质的不同,证券交易一般分为两种形式:一种形式上市交易,是指证券在证券交易所集中交易挂牌买卖。凡经批准在证券交易所内登记买卖的证券称为上市证券,其证券能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公司,称为上市公司。另一种形式是柜台交易,是指公开发行但未达上市标准的证券在证券柜台交易市场买卖。证券交易合同纠纷是典型证券合同纠纷。在证券交易合同纠纷中,根据交易合同内容的不同,证券交易合同纠纷可分为:

2.22.5.1.股票交易纠纷。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为筹集资金而发行给股东作

为持股凭证,并取得股息和红利的一种有价证券。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资本的构成单位,可以转让、买卖或者抵押,是资金市场的长期信用工具。股票交易纠纷就是在股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纠纷,主要发生在投资者与证券公司、投资者与上市公司、证券公司与上市公司之间。

2.22.5.2.公司债券交易纠纷。公司债券,是公司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的、在约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公司债券交易纠纷就是在债券交易过程中产生的纠纷,从司法实践经验来看,主要是投资者与债券发行公司之间的纠纷居多。

2.22.5.

3.国债交易纠纷。政府债券是指政府作为发行人的证券,包括中央政府债券、地方政府债券和政府保证债券,而其中的中央政府债券即国债,是指中央政府筹措资金并承担还本付息责任的债务凭证,如国库券、国家重点建设债券(包括交通、电力、矿产、建筑等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等。中央政府债券具有安全性高、流通性强、收益稳定和免税待遇的特点。我国尚未允许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因发行人的极高的信誉度,国债交易纠纷的当事人一般不会是作为证券发行人的中央政府,而一般是发生在投资者和证券中介机构之间。

2.22.5.4.证券衍生品种交易纠纷。证券衍生品种,依其存在形式等的不同,可以分为契约型证券衍生品种和证券型证券衍生品种。契约型证券衍生品种,是以证券交易场所设计的标准化、规格化的合约为形式存在,而不是以证券的形式存在,是以股票、债券等资本证券或者资本证券的整体价值衡量(如股票指数)为基础,主要包括各类期货、期权等品种,如股指期货、股指期权、国债期货、股票期权等的证券衍生品种。证券型证券衍生品种,是股票等基础证券和一个权利合约相结合,并将其中的权利以证券的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了一种向新的证券品种。代表性的证券型证券衍生品种主要包括认股权证和可转换公司债券。

2.22.5.5.证券投资基金交易纠纷。证券投资基金,是指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证券投资方式,即通过发行基金份额募集资金形成独立的基金财产,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托管人托管,基金份额持有人按其所持份额享受收益和承担风险,专业从事资本投资的资本集合体。证券投资基金交易纠纷因其各种类之间不同而有所偏重,但总体而言主要集中于投资者与作为管理人的证券公司之间,如就管理人的投资对象、投资风格等异议产生的纠纷。

2.22.6.证券交易代理合同纠纷

证券交易代理合同纠纷,是指他人或证券机构超越代理权或违反国家法律规定代理投资者买卖证券,投资者要求他人或证券机构赔偿损失而形成的民事纠纷。目前我国委托交易指令下达的形式有当面委托、电话委托、传真委托、函电委托、自助委托等多种。

2.22.7.证券托管纠纷

证券托管,是指证券公司接受客户委托,代其保管证券并提供代收红利等权益维护服务的行为。投资者买卖证券,应当与证券公司签订证券交易、托管与结算协议。证券托管协议,是指客户与证券公司为上述托管事宜签订的协议。投资者应当委托证券公司托管其持有的证券,证券公司应当将其自有证券和所托管的客户证券交由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存管。

2.22.8.证券欺诈赔偿纠纷

证券欺诈是在证券的发行和交易过程中,行为人通过欺诈的手段,破坏市场正常秩序,损害他人利益而使自己获利的行为。

2.22.8.1.证券内幕交易赔偿纠纷。证券内幕交易,是指掌握上市公司未公开的,可以影响证券价格的重要信息的人,在该信息转变为公开信息之前,买入或

者卖出该证券,或者泄露该信息,或者建议他人买卖该证券,直接或者间接地利用该信息进行证券交易,以获取利益或者减少损失的行为。

2.22.8.2.操纵证券交易市场赔偿纠纷。操纵证券交易市场,是指利用其资金、信息等优势或者滥用职权,人为干扰证券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控制某一证券的价格或者走势,影响证券市场价格,制造证券市场假象,诱导或者致使普通投资者在不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作出证券投资决定,以获取利益或者减少损失。

2.22.8.

3.证券虚假陈述赔偿纠纷。证券虚假陈述赔偿纠纷,是指证券市场上证券信息披露义务人违反《证券法》规定的信息披露义务,在提交或者公布的信息披露文件中作出违背事实真相的陈述或者记载,侵犯了投资者合法权益而发生的民事侵权赔偿纠纷。

2.22.8.4.欺诈客户赔偿纠纷。证券欺诈纠纷包括专业机构及其专业人员利用职务之便,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进行误导投资者,以及利用其客户代理人或者顾问的身份损害投资者利益,受欺诈的客户要求损害赔偿的纠纷。

2.22.9.融资融券交易纠纷

融资融券交易,又称为证券信用交易,是指投资者向具有证券交易所会员资格的证券公司提供担保物,借入资金买入上市证券或者借入上市证券并卖出的行为。融资融券交易包括券商为投资者的融资、融券和金融机构对券商的融资、融券。融资融券,是指券商对投资者提供融资和融券交易。其中,融资是借钱买证券;而融券是借证券来卖,然后以证券归还,即卖空。

2.22.10.证券回购合同纠纷

证券回购合同,是证券持有人在卖出一笔证券的同时,与买受人签订协议约定期限和价格,买回同一笔证券的合同。证券回购是一种融资活动。在证券回购合同中,证券回购主体资格具有特定性,应当是具有法人资格的商业银行及其授权分支机构、具有法人资格的非金融机构,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国银行分行,可以成为证券回购的适格主体。

2.22.11.证券返还纠纷

证券返还纠纷,是指证券持有人请求他人返还被非法或不当占有的证券的纠纷,包括不当得利和非法侵占。由于证券机构交易系统出现故障或因交易清算工作失误,导致客户账户的证券或交易结算资金增加,致使客户不当得利。按照民法规定,获利一方应将获得的资金或者证券及时返还给对方。如作为不当得利的证券已被客户善意卖出、不当得利的资金已被客户善意买进证券,客户应将卖出该证券所得款项或者买进的证券返还给证券机构,但不承担因该交易行为造成的损失,因为造成不当得利的过错在证券机构自身。如属恶意交易,如投资者账户内的证券或者资金明显多出若干倍,投资者应当知道有关证券或资金不属自己账户所有,仍对该部分证券或资金行使了试用权,因此造成损失的,客户还应赔偿该部分损失。另一方面,由于证券机构的过错,造成客户资金或证券减少,在本质上已不属不当得利,应视为民事侵权。证券机构除返还所得证券和资金外,还应赔偿客户因此发生的损失。

2.22.12.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纠纷

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纠纷,是指因证券公司挪用客户交易结算资金而形成的违约之诉或者侵权之诉。

2.22.13.证券登记、存管、结算纠纷

证券登记、存管和结算制度,是在投资者与发行人法律关系基础上,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保障股东权利的制度。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具有证券登记、存管

和结算的职能,涉及证券登记结算机构、证券发行人、结算参与人、证券公司和证券投资者等诸多的法律关系。

2.22.14.证券投资咨询纠纷

证券投资咨询服务合同,是指证券投资咨询业务机构与投资人或者客户就证券投资咨询签订服务合同。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和证监会的有关规定,从事证券投资咨询业务的机构,应当具备特定条件并经依法审批方可执业;从事证券投资咨询业务的人员,应当取得证券投资咨询从业资格,并加入有从业资格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后,方可从事证券投资咨询业务。咨询业务机构及其咨询人员依约提供咨询服务,证券投资人或者客户则按照约定支付相应的咨询费。

2.22.15.证券资信评级服务合同纠纷

证券资信评级服务合同,是指证券发行者与证券资信评级机构就上述咨询业务服务签订的合同。我国《证券法》规定的证券服务机构,是指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和有关主观部门批准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财务顾问机构、资信评级机构、资产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

2.22.16.公司投资纠纷

公司投资纠纷,是指公司以其法人财产作为对另一企业的出资,从而使公司成为另一企业成员的责任纠纷。公司向其他企业投资,不得成为对所投资企业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出资人。公司向其他企业投资,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董事会或者股东会决议;公司章程对投资的总额及单项投资的数额有限额规定的,不得超过规定的限额。

2.22.17.关联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七十五条(一)(二)(三)《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八十八条、第八十九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第九十条、第九十一条第九十二条、第九十三条、第九十四条、第九十五条、第九十六条、第九十七条、第九十八条、第九十九条

三、其他未列名但与公司法律诉讼相关的案由及其法律适用

3.1、股权信托纠纷,包括:

3.1.1.隐名股东与显名股东之间的纠纷

隐名股东与显名股东之间的纠纷,因个人隐私、商业秘密或者规避法律等原因,隐名股东与显名股东的身份发生分离。实际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之间签订投资协议,约定名义出资人不享有股东权利,股权归实际出资人享有。当双方当事人就投资协议、股东身份发生争议时产生纠纷。如果隐名股东请求显名股东转交股份财产权益的,由于实际出资人隐名是为了规避公司法对投资主体身份的限制性规定,原则上法院不应支持其请求。双方之间为一般的债权债务关系。公司债权人向公司登记机关记载的显名股东主张其履行股东责任的,法院应予支持。显名股东向公司债权人承担责任后,可以向隐名股东追偿因此遭受的损失。

3.1.2.职工持股纠纷

职工持股,是由公司内部职工认购本公司的股份,委托工会或者职工持股会作为社团法人托管运作,工会或者职工持股会代表进入董事会参与按股份享红利的新型股权形式。有关职工持股的纠纷,涉及持股资格、职工身份、劳动合同关系,涉及能否强制职工退股,股份回购或者股份转让等,处理不当极易引发群体诉讼。

3.2、股权期权纠纷

股份期权,是指经公司股东会同意,授予公司董事、高管人员在特定的时间以固定的价格购买公司股份的权利。期权行使过程的纠纷主要发生在期权持有人与公司之间。如果公司怠于履行义务,则期权持有人的权利将无法得以实现,必然产生纠纷。股票期权制度发展完善的国家,期权持有人与公司签订期权合同。当期权持有人在股票期权行使过程中与公司发生纠纷时,其只需向法院提起公司违约之诉,要求公司按照期权合同履行即可。

3.3、股东权益纠纷,包括:

3.3.1.股东知情权纠纷

股东知情权,是指法律赋予股东通过查阅公司文件和账簿等有关公司经营、管理、人事、财务等相关资料,了解公司运营状况的权利。股东的知情权是股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权利,是股东收益权、决策权、人事权以及其他权利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董事、高管人员的行为侵害股东的知情权时,股东可以提起股东知情权侵权之诉。

3.3.2.股东召集权纠纷

股东召集权纠纷,是指有权召集股东会或者董事会的主体怠于行使权利,或者适格股东提议召集股东会或者董事会遭到拒绝时,股东以公司违反公司章程或者《公司法》规定,没有按期召开股东会议为由,请求法院责令公司依法召集、召开股东会或者董事会的纠纷。

3.3.3.股东提案权纠纷

股东提案权,是指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3%以上股份的股东,可以在股东会召开10日前提出临时提案并书面提交董事会的权利。董事会应当在收到提案后2日内通知其他股东,并将该临时提案提交股东会审议。

3.3.4.股东人事权纠纷

3.3.

4.1、选举更换董事、监事请求之诉。股东提议召开临时股东会,要求更换董事、监事,而董事会拒绝召开股东会更换董事、监事的情况,股东有权以公司为被告提起召开临时股东会更换董事、监事的请求之诉。

3.3.

4.2.违法选举董事、监事的股东会决议无效之诉。我国《公司法》第147条规定五种情形的人不得担任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管人员,公司违反上述规定的,股东可以提起违法选举董事、监事的股东会决议无效之诉。

3.3.5.股东表决权纠纷

股东表决权属于股东的固有权、共益权,除法律规定外,公司章程或者股东会决议不得予以限制或者剥夺。股东会议侵害股东表决权的,股东可以公司为被告提起侵权之诉。

股东滥用表决权纠纷,股东与股东会讨论的决议事项有利害关系时,该股东或者其代理人不得就其持有的股份行使表决权。因此,为了保证股东会决议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应当排除利害关系股东的表决权。如果存在上述情形的,其他股东可以滥用表决权为由向公司提起股东会决议撤销之诉。

3.3.6.股东认购优先权纠纷

3.3.6.1.新股认购优先权纠纷。新股认购优先权,是指股东基于公司股东的资格和地位,在公司发行新股或者增资时,优先于第三人按照自己原有的持股比例认购新股的权利。侵犯股东优先认购权的,股东可以公司为被告提起侵权之诉。

3.3.6.2.股东请求停止增资或者新股发行之诉。新股发行剥夺了股东的新股认购优先权,或者未经股东会符合法定比例的股东表决通过,或者以不合理的

低价发行新股,损害股东现有股份的持股比例利益的,股东有权以公司为被告提起请求停止发行之诉。

3.3.7.公司盈余分配权纠纷

公司盈余分配权纠纷,也称为股利分配请求权纠纷,是指公司盈利但不向股东分配利润,或者公司过分提取任意公积金而损害股东的股利分配权,从而发生公司盈余分配权纠纷。

3.3.7.1.股东请求公司分配利润之诉。公司弥补亏损和提取公积金后所余税后利润,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分取红利,股份有限公司按照股东持有的股份比例分配。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已经股东会批准,但是公司拖延支付或者拒绝支付,股东可以向公司提起利润分配给付之诉。

3.3.7.2.违法分配利润的返还之诉。股东会或者董事会在公司弥补亏损和提取法定公积金之前向股东分配利润的,股东必须将违反规定分配的利润退还公司。因此,股东可以向公司提起股东会议决议无效之诉,公司可以向领取利润的股东提起不当得利返还之诉。

3.3.8.股份收购请求权纠纷

股份收购请求权,是指在法定情形下,对公司股东会决议投反对票的股东所享有的要求公司以合理的价格收购其股份的权利。侵害股东收购权的,股东可以提起股份收购请求权之诉。

我国《公司法》第75条规定了有限责任公司的异议股东的股份收购请求权。有限责任公司具有人合性,属于封闭性公司,股东无法通过公开市场自由转让其股权,《公司法》规定在五年连续盈利、公司合并分立、转让主要财产、解散事由出现公司继续存续的情形下,异议股东可以要求公司收购其股份,同时赋予股东行使请求权受阻时的救济权利。

我国《公司法》第143条规定了股份有限公司的异议股东的股份收购请求权。股份有限公司具有资合性,属于开放性公司,决定了其股份转让较为自由,尤其是上市公司的异议股东,可以随时通过证券市场转让其股份。所以,《公司法》仅规定了公司合并分立的情形下,股东可以要求公司收购其股份,并未直接作出给予法律救济的安排。

3.3.9.股权转让纠纷

股权转让纠纷,是指股东之间、股东与第三人之间进行股权转让而发生的纠纷。有限责任公司是兼具人合性和资合性的公司,公司法对其股权转让作了限制性规定,如需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其他股东的优先购买权等;股份有限公司是资合性的公司,公司法对其股权转让基本不作限制,以自由转让为原则、限制转让为例外。

3.3.9.1.股权转让无效之诉。我国《公司法》规定了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优先购买权。拟转让股权的股东应向其他股东告知拟转让价格等主要条件。股东与股东以外的人订立股权转让合同,转让价格或者其他条件低于向其他股东告知的价格或者条件时,其他股东可以主张撤销股权转让合同。

3.3.9.2.股权转让给付之诉。股权转让除非是资不抵债或者净资产为零的情况,股权转让都是有偿的,并体现在股权转让协议中。如果受让股东不按期支付转让价款的,则转让股东可以受让股东为被告提起股权转让给付之诉。

3.3.9.3.股权转让赔偿之诉。股权转让协议中,转让股东承诺并保证转让股份没有任何权利负担或者瑕疵。受让股东受让股权后,发现转让股东违反了该保证,可以转让股东为被告提起损害赔偿之诉。

3.3.9.

4.股份转让侵权之诉。公司违反法律规定限制股东转让股权的,或者以股东会决议或者董事会决议强制转让股权或者强行决定股权转让价格、付款时间或者其他条件的,权利受侵犯的股东可以公司为被告提起侵权之诉。

3.3.9.5.优先购买权侵权之诉。有限责任公司经股东同意转让的股权,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其他股东的优先购买权是法定的优先权,公司股东会决议或者公司章程不得剥夺。否则,股东可以公司为被告提起优先购买权请求之诉和股东会决议无效之诉。

3.3.9.6.办理股权转让手续请求之诉。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依法转让股权后,公司不及时变更股东名册和工商登记,因此,转让股东或者受让股东可以公司为被告提起办理转让手续请求之诉。转让合同中约定转让方有协助义务而不予协助的,受让方可以将转让方和公司作为共同被告。

3.3.10.股权继承纠纷

股权继承纠纷,是指公司的股东死亡后,继承人为了继承或者争夺股权和高管人员的职位与公司的其他股东之间发生的纠纷。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继承纯属普通财产权利的继承,任何人不得限制或者剥夺继承人依法取得股权。有限责任公司可以对继承人继承股东资格作出限制,公司章程可以授权公司或者其他股东以合理的价格收购被继承人的股权。

3.4、股东滥用股东权利损害股东利益赔偿纠纷

3.4.1.股东承担连带责任的代偿给付之诉

股东因承担责任超过其所应当承担的比例或者数额时,承担责任的股东可以向其他应当承担连带责任的股东提起代偿给付之诉。但是,公司人格否认案件中承担责任的控制股东不得向其他股东提起追偿之诉。

3.4.2.股东越权代理无效之诉或者赔偿之诉

股东可以委托代理人出席股东会,并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表决权。受托股东在代理行使表决权时,超越授权范围,则委托股东可以向受托股东提起代理行为无效之诉或者赔偿之诉。

3.5、股东派生诉讼

股东派生诉讼,是当公司的利益受到控制股东、董事、监事、高管人员或者第三人的侵害,而公司拒绝或者怠于行使诉权的情况下,为了维护公司的利益,法律赋予具备法定资格的股东代表公司对侵权人提起诉讼并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3.6、股东除名纠纷

股东除名纠纷,是指有限责任公司以股东违反出资义务或者出资存在瑕疵为由,起诉请求解除其股东资格的纠纷。

3.7、公司损害高管人员利益赔偿纠纷

3.7.1.股东会决议解除董事职务的效力确认之诉

董事在任期届满前,股东会不得无故解除其职务。虽然股东会有权决议更好董事,但是应当具备正当理由。如无正当理由,股东会不得随意解除董事职务,否则董事有权向公司提起股东会决议无效之诉。

3.7.2.董事会决议无效或者撤销之诉

董事为了谋取其所代表的股东的利益而形成董事会决议违法法律法规或者损害其他股东利益时,其他董事有权以公司为被告提起董事会决议无效之诉或者撤销之诉。

3.7.3.侵害监事职权的侵权之诉

监事会是公司制度中制约董事、高管人员滥用权利,维护股东利益的重要保障。当公司法规定的监事会职权受到股东会、董事会或者高管人员的限制或者剥夺时,监事有权向公司提起侵权之诉。

3.8、公司损害债权人利益赔偿纠纷

3.8.1.违法发行股票、债券的损害赔偿之诉

公司对违法发行股票、公司债券的责任,是指在公司为发行股票、公司债券而与投资者订立合同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过错致使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而给股票或者公司债券持有人造成损失所用承担的赔偿责任。

3.8.2.中介机构的损害赔偿之诉

承担资产评估、验资或者验证的机构因其出具的评估结果、验资或者验证证明不实,给公司债权人造成损失的,除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外,在其评估或者证明不实的金额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应当首先由公司承担责任,中介机构承担补充责任。

3.8.3.公司对董事、高管人员越权代表公司行为的责任

董事、高管人员的越权代表公司的行为分为“无权代表”和“表见代表”两种形式,无论越权代表公司的行为是表见代表,还是无权代表,只要给公司造成损害,作为行为人的董事或者高管人员应当对公司承担赔偿责任,公司在法定条件下对第三人承担责任。

3.8.4.公司对分公司不能清偿债务的责任。

分公司是由公司设立的、领取营业执照的、从事经营活动的分支机构。分公司是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由公司承担其民事责任。公司对分公司承担的民事责任的性质属于无限责任的性质。分公司的债权人应当首先向分公司提起权利主张,在分公司财产不足以清偿时,才能要求公司承担分公司不能清偿部分的债务的责任。

3.9、关联公司纠纷

关联公司纠纷,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具有独立法律人格的公司之间基于关联关系而形成的企业团体,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与其直接或者间接控制的企业之间,基于关联关系在资金、经营、购销、利润、财产或者担保等方面发生的关联交易而产生的纠纷。关联公司的法律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关联公司的界定、关联交易的识别、关联交易的规则和关联公司的责任,是传统公司制度发展为现代公司制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3.10、职工权益纠纷

3.10.1.劳动争议

3.10.1.1.劳动合同纠纷

3.10.1.1.1.确认劳动关系纠纷。确认劳动关系纠纷,是指职工与企业就劳动关系是否存在、劳动关系是否终止和劳动关系是否有效等问题而发生的争议。

3.10.1.1.2.集体劳动合同纠纷。集体劳动合同纠纷,是指职工与企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签订的书面协议而发生的纠纷。

3.10.1.1.3.劳务派遣合同纠纷。劳务派遣合同纠纷,是指用人单位可以根据自身工作和发展需要,通过劳务服务公司,派遣所需要的各类人员,实行劳务派遣后,实际用人单位与劳务派遣组织签订劳务派遣合同,劳务派遣组织

与劳务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实际用人单位与劳务人员之间只有使用关系,没有聘用合同关系。

3.10.1.1.

4.非全日制用工纠纷。非全日制用工纠纷,是指以小时计酬,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4小时,累计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24小时的用工形式。《劳动合同法》扩大了非全日制用工的计酬方式,缩短了关于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者在同一家用人单位的平均每日工作时间和累计每周工作时间的规定,保护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3.10.1.1.5.追索劳动报酬纠纷。追索劳动报酬纠纷,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履行劳动合同期间,因劳动报酬所发生的争议。

3.10.1.1.6.经济补偿金纠纷。经济补偿金纠纷,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因依法应当给予劳动者的经济补偿而发生的争议。

3.10.2.社会保险纠纷

3.10.2.1.养老保险纠纷,是指劳动者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合同的年龄界限或者因丧失劳动能力后依法获得生活保障的保险。

3.10.2.2.医疗保险纠纷,是每时向劳动者部分或者全部提供预防和治疗疾病的费用,并保证其在病假期间的经济来源,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险。3.10.2.3.工伤保险纠纷,是指劳动者在从事生产劳动或者与之相关的工作时,发生意外伤害,包括事故伤残、职业病以及因这两种情况造成死亡时,由政府向劳动者本人或者其供养的直系亲属提供物质帮助的一项社会福利制度。

3.10.2.

4.失业保险纠纷,是劳动者因失业而丧失经济来源时,按法律规定的时限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险。

3.10.2.5.生育保险纠纷,是指向法定范围内的妇女部分或者全部提供怀孕、生产、哺育期间的医护费用,保证产假和哺育假期间的经济来源,使其不至于因生育而基本生活需求没有保障的保险。

3.10.3.福利待遇纠纷

福利待遇纠纷,是指用工单位与劳动者因为福利待遇问题而发生的纠纷。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和《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法律的颁布,福利待遇纠纷不断出现。

3.10.

4.人事争议纠纷

人事争议,是指单位与其工作人员之间因辞职、辞退、履行聘用聘任合同而引起的纠纷。

3.10.

4.1.辞职争议

辞职争议,是指聘任制公务员、军队文职人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因辞职与单位发生的争议。

3.10.

4.2.辞退争议

辞退争议,是指聘任制公务员、军队文职人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因辞退与单位发生的争议。

3.10.

4.3.聘任、聘用合同争议

聘任、聘用合同争议,是指聘任制公务员、军队文职人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因履行聘任、聘用合同而与单位发生的争议。聘任制公务员与所在机关之间因履行聘任合同发生争议,军队文职人员与聘用单位之间因履行聘任合同发生争议,经过人事争议仲裁机构仲裁后,如果当事人不服仲裁向法院起诉,法院应当作为人事争议来处理。

3.10.5.职工持股纠纷

职工持股纠纷,是指公司职工因持有公司股份而产生投资关系,由此而产生的纠纷。职工持股,是由公司内部职工认购本公司的股份,委托工会或者职工持股会作为社团法人托管运作,工会或者职工持股会代表进入董事会参与按股份享红利的新型股权形式。

3.11、公司担保纠纷

3.11.1.公司为第三人提供担保的纠纷

公司向其他企业投资或者为他人提供担保,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董事会或者股东会决议;公司章程对投资或者担保的总额及单项投资或者担保的数额有限额规定的,不得超过规定的限额。

3.11.2.公司为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的纠纷

公司为公司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的,必须经股东会决议。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支配的股东,不得参加表决。该项表决由出席会议的其他股东所持表决权的过半数通过。

3.11.3.上市公司提供担保的纠纷

上市公司在一年内担保金额超过公司资产总额30%的,应当由股东会作出决议,并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2/3以上通过。

3.11.4.股权质押纠纷

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出质,如果向其他股东出质的应予准许;如果向股东以外人出质的,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否则出质无效。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持有的股份,董事、监事、高管人员持有的股份,不得作为质权的标的。国有股权出质的须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批。公司不得接受本公司的股票作为质权的标的。

3.11.5.股东提供担保的诉讼

3.11.5.1.股东提供担保的性质。股东对公司的借款应为公司资本总额的一部分,公司为筹建开业的资本无论以何种方式投入公司,都将视为是公司的自有资本。

3.11.5.2.股东提供贷款的性质。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在公司需要增加自有资本时向公司提供的借贷资本,即使是第三人向公司提供的贷款,由公司股东担保的,那么该第三人将不会被视为普通的债权人。他在向公司主张债权之前,必须先向提供担保的股东求偿。

3.12、公司变更纠纷

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应当符合法律规定的股份有限公司的条件。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有限责任公司,应当符合法律规定的有限责任公司的条件。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的,或者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有限责任公司的,公司变更前的债权、债务由变更后的公司承继。

3.13、公司承包纠纷

公司承包纠纷,是指发包公司概括授予承包人在承包期间享有经营管理权限,承包人对公司承包期间发生的全部债务承担清偿责任,股东对公司债务仍然承担有限责任的一种经营方式。公司承包经营直接影响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涉及投资收益和亏损的分配、对内决策权和对外代表权的权利义务安排。因此,公司承包经营不可避免发生纠纷。

3.14、公司收购纠纷

公司收购纠纷,是指购买者在购买公司股份以获得其控制权的过程中与被收购者之间发生的纠纷。上市公司收购包括要约收购和协议收购。要约收购,

民事诉讼证据

第十四章民事诉讼证据 [提要]证据问题是民事诉讼的核心。在证据制度面前,证明责任和证明目标是关键, 它引导着当事人的举证和质证,影响和制约着法官对证据的采信。民谚曰:“打官司就是打 证据。”因此,本章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本章,要正确认识民事诉讼证据制度 的基本原理和精神;理解和掌握证据的概念、特征、证据的分类和形式、民事诉讼中的证明 对象和证明标准;准确把握证明责任的概念、分配以及意义;正确理解和运用当事人的举证、 质证和人民法院查证、认证制度,提高运用证据实现司法公正,保障正当利益的能力。 重点问题: ●证据是证明案件事实的根据,作为法院定案根据的证据具有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 三个基本属性;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种类包括: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七种; ●证明责任的本质是事实真伪不明所引起的败诉风险,证明责任的功能是事实真伪不明 时引导法院作出裁判,即哪一方当事人负责任,便将不利的裁判后果判归该方当事人承担; ●我国宜采用法律要件分类说作为分配证明责任的学说,我国民事诉讼中分配证明责任 的一般规则是当事人须对法律规范中对其有利的要件事实承担证明责任; ●提供证据的责任,是指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为避免败诉危险而向法院提供证据的必要,这一责任与证明责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证明责任是固定的责任,在诉讼过程中不会发 生转移,提供证据的责任是动态的责任,会随着法官心证的变化而转移; ●证明标准,是指法官在诉讼中认定案件事实所要达到的证明程度,民事诉讼通常的证 明标准是高度盖然性,即法官从证据中虽然尚未形成事实必定如此的确信,但在内心中形成 了事实极有可能或非常有可能如此的。 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民事诉讼证据概述 一、民事诉讼证据界定 (一)民事诉讼证据的概念 何谓民事诉讼证据呢?诉讼法学者的认识不统一,主要有以下几种主张: 1.客观事实说。主张者认为民事诉讼证据是能够直接或间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客观事实。 2.手段说。认为民事诉讼证据是诉讼主体在诉讼活动中用以查明案件事实的各种手段。 也称为证据形式,即法律明确规定的各种证据形式。如书证、物证、鉴定结论等。 3.内容与形式统一说。认为民事诉讼证据由内容和形式共同构成。证据的内容即事实材料;证据的形式,也成为证明手段,它是证据的各种表现形式。所有诉讼上的证据都是事实与证明手段的统一体。 在上述的各种观点中,我们认为内容和形式统一说是正确的。所谓证据的内容是指各种与案件有关的事实;所谓证据的形式是指已为法律确认的各种形式。《民事诉讼法》第63条规定:“证据有下列几种:(1)书证;(2)物证;(3)证人证言;(4)视听资料;(5)当事人的陈述;(6)鉴定结论;(7)勘验笔录。” (二)民事诉讼证据的特征 对于民事诉讼证据特征问题,我国证据法学者认识不太一致。在法律真实证明目标和高度盖然性证明标准下,证据的特征应当是真实性、关联性和法律性。为此,《若干规定》第50条规定:“质证时,当事人应当围绕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针对证据证明力有无以及证

论民事诉讼中的证据交换制度

[内容提要]证据交换制度无论是对于强化诉讼公正还是对于提高诉讼效率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国外该制度司法实践的成功也表明了这一点。我国近段已用司法解释的形式在民事诉讼中创建了该项制度的雏形,但还很不完善,在效力上也值得怀疑,因而很有必要进行重构。 [关键词]审前准备;举证时效;证据交换 一、证据交换制度在民事诉讼中的作用 在《布莱克辞典》中,证据交换[1]指“了解原先所不知道的,揭露和展示原先隐藏起来的诉讼资料。”一般来说,证据交换制度在民事诉讼中具有如下作用: (一)有利于诉讼公正的强化 当事人双方在庭审前交换证据,相互对对方的证据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可以有效地避免“证据袭击”所带来的恶果,从而强化诉讼公正的实现。“证据袭击”指

的是一方当事人在对方当事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在庭审阶段提出新的证据。“证据袭击”曾是证据随时提出主义诉讼制度下当事人及其代理乐于运用的一项“诉讼技巧”,甚至美其名曰“杀手锏”,但这样的“诉讼技巧”或曰“杀手锏”是有害的,因它无助于案件审理朝最大限度接近案件本来面目方向发展,正如美国最高法院法官威廉?布伦南(WilliamBrennan)所指出的,必须强调对事实的探求,而不应是竞技[2].实际上,如果当事人不允许在庭审阶段提出新的证据而只能在庭审前交换证据让双方对对方证据都有充分了解,则当事人双方都有相同的、公平的机会去准备质证意见,以便在庭审时对对方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进行质证,这样双方的诉讼地位才可能是真正平等的,基本上不会出现一方处于劣势而另一方处于强势的情况,只会出现一方理由充足而另一方理由不充足或双方理由相当的情况,这样也有助于法院认证,法院依此作出的裁判也才可能是公正的。 (二)有利于诉讼的实现 证据交换制度确立后,当事人为尽量避免因不交换证据而带来的不利后果,通常都会充分发挥其各自积极性而去收集并交换证据,当事人的这种努力其实就是诉讼民主的体现。当当事人一方不用担心因“证据袭击”而带来的被动、尴尬时,因“证据袭击”而自动产生的“证据袭击”方的“诉讼霸权”[3]也就没有存在的土壤了,“诉讼霸权”的消失意味着诉讼民主的产生。另一方面,证据交换制度的确立

行政诉讼法期末重点整理

第一章行政诉讼法概述 行政诉讼的概念(掌握) 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被法律、法规、规章授予行政职权组织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定程序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决的活动或制度。 行政诉讼又被称为“民告官” 行政诉讼法的概念:行政诉讼法是关于行政诉讼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概念:行政诉讼法律关系,是指由行政诉讼法律规范所调整的,在行政诉讼中形成的人民法院与行政诉讼参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行政诉讼基本原则的分类 (一)行政诉讼的一般原则 1.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原则 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 3.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原则 4.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原则 5.辩论原则 6.人民检察院对行政诉讼进行法律监督的原则 行政诉讼法特有的原则---合法性审查原则 1.行政诉讼的合法性审查 (重点) 要求: ①行政诉讼的客体是具体行政行为 ②法院审查具体行政行为只监督审查合法性,而不审查合理性。 ③只作判断性评价。司法判决不彻底,司法审查有限性。(合法维持,违法撤销) 例外:显失公正的法院可以变更 第二章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概括是和列举式(正面列举,反面排出)结合 对受案范围的正面列举都为具体行政行为(会判断是否为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诉讼法》第11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下列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的诉讼: 1.对拘留、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不服的;2.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 3.认为行政机关侵犯法律规定的经营自主权的; 4.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和执照,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者不予答复的;5.申请行政机关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不予答复的;6.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的; 7.认为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 8.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 除前款规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提起诉讼的其他行政案件

民事诉讼证据相关问题汇编

民事诉讼证据相关问题汇编 阅读提示:民事诉讼的核心就是证据,举证质证也是民事诉讼庭审最关键的部分,对证据本身的研究以及对证据规则的掌握,关系到诉讼的成败。本文对我们平时在民事诉讼中经常遇到的涉及证据的相关热点、难点、易混淆问题的法律规定、法理分析、法院裁判、专家解读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汇编,以供大家在诉讼时参考使用。 一、在民事诉讼庭审中围绕什么内容进行质证? 在民事诉讼质证阶段,经常会遇到当事人这样发表质证意见:“对该证据的真实性没有异议,对证据的证明目的有异议”,甚至有些审判法官也要求当事人这样发表质证意见,这种质证方式严格来讲是不规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50条规定:“质证时,当事人应当围绕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针对证据证明力有无以及证明力大小,进行质疑、说明与辩驳。”可见,在质证阶段,应首先对证据的三性进行质证,再对证明目的进行质证,而不是只对真实性和证明目的进行质证。 二、在质证中关于证据三性的顺序应如何排列? 证据的三性是指证据的“关联性、合法性和真实性”,其排列反映了法庭质证和认证的逻辑顺序或者思维逻辑,也是“三性”所具有的不同功能的要求,贯穿于举证、质证和认证的全过程,决定着证据与非证据、定案根据与非定案根据之间的界限,也决定了证明力的有无及

大小。《民事证据规定》第50条对三性的排列顺序是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但随后最高院在《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39条中,将排列顺序修正为关联性、合法性和真实性。个人认为按《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规定》的排列较为合理。对于证据材料,应首先审查是否与待证事实相关即是否具有关联性,如果不具有关联性,直接排除,无需对其合法性和真实性进行质证;如果具有关联性,再进一步审查是否具有合法性。如果不具有合法性,直接排除,不再继续审查其是否具有真实性;如果具有合法性,再进一步审查是否具有真实性。由于合法性是对证据的正当性的判断,即使证据是真实的,也应当因其违法而排除,因而在审查顺序上将合法性排在真实性前面,符合证据活动的规律。因此,个人理解应当按照关联性、合法性、真实性的顺序进行质证,而对证据证明力大小问题的质证应当放在最后进行。 三、在庭审过程中应当如何质证? 质证的内容或质证意见的类型包括: 1、无异议,对证据的关联性、合法性与真实性均没有争议。 2、有异议,包括以下类型: ①是否属于新的证据异议,认为证据的提供超过了举证期限,法院的举证期限如何规定。但是,要注意新的民事诉讼法对于证据提交超过举证期限的新规定“……当事人逾期提供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责令其说明理由;拒不说明理由或者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根据不同情形可以不予采纳该证据,或者采纳该证据但予以训诫、罚款”放

民事诉讼证据种类有哪些

民事诉讼证据种类有哪些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民事诉讼证据有以下几种。 (1)书证。(2)物证。凡是用物品的外形、特征、质量等证明待证事实的一部或全部的,称为物证。(3)视听资料。(4)证人证言。 (5)当事人陈述。当事人在诉讼中向人民法院所作的关于案件事实的叙述,称为当事人陈述。(6)鉴定结论。(7)勘验笔录。 根据案件的不同性质,诉讼也有不同的分类,一般来说,可以分为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当然,案件的性质不同,诉讼的证据也是不同的。那么民事诉讼证据种类有哪些?如何认定?下面,就让的小编详细的为您介绍一下吧! 一、民事诉讼证据种类有哪些? 1、书证。是指以文字、符号、图形等所记载的内容或表达的思想来证明案件真实的证据。这种物品之所以称为书证,不仅因它的外观呈书面形式,而更重要的是它记载或表示的内容能够证明案件事实。从司法实践来看,书证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书证的表达方式上来看,有书写的、打印的,也有刻制的等;

从书证的载体上来看,有纸张、竹木、布料以及石块等。而具体的表现形式上,常见的有合同、文书、票据、商标图案等等。因此,书证的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各种书面文件,但有时也表现为各种物品。书证在民事诉讼中是普遍被应用的一种证据,在民事诉讼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物证。物证是指以其存在的形状、质量、规格、特征等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物证是通过其外部特征和自身所体现的属性来证明案件的真实情况,它不受人们主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物证是民事诉讼中重要的证据之一。民事诉讼中常见的物证有:争议的标的物(房屋、物品等);侵权所损害的物体(加工的物品、衣物等);遗留的痕迹(印记、指纹)等等。 3、视听资料。视听资料,是指利用录音、录像、电子计算机储存的资料和数据等来证明案件事实的一种证据。它包括录相带、录音片、传真资料、电影胶卷、微型胶卷、电话录音、雷达扫描资料和电脑贮存数据和资料等。外国民事诉讼法一般都没有将视听资料作为一种独立的证据类型对待,仅将其归入书证和物证的种类中,我国民事诉讼法鉴于其具有独立的特点,将其归为一类独立的证据加以使用。 4、证人证言。证人是指知晓案件事实并应当事人的要求和法院的传唤到法庭作证的人,证人就案件事实向法院所作的陈述称为证人证言。

船舶类型

船舶类型 添加时间:2009-5-10查看:73次 在国际航运生产活动中,投入营运的船舶类犁繁多,大小不一,经济技术性能各异。归纳起来,主要分为四大类,即干杂货运输船舶、干散货船、液货船和顶推及拖带船队,现简单分述如下。 一、干杂货运输船舶 属于这类船舶的主要有:普通杂货船、托盘运输船、集装箱船、滚装船、载驳船、冷藏船以及多用途船等。 1.普通杂货船 普通杂货船主要是指用于载运各种包装、桶装以及成箱、成捆等件杂货的船舶。 2.托盘运输船 托盘运输船是指专门用于载运托盘货物的船舶,其主要特点是在船上设置舷门,开启后有可升降调节的平台。 所谓托盘,是一种成组化工具,在托盘面上积聚一定量的货物形成一个整件的运输单元,以便于采用机械设施进行搬运、装卸和堆存。根据货物成组化方式的不同,托盘可分为三种:在港口将货物堆码在托盘上的,称“港口托盘”;在发货人处将货物直接固定于托盘上的称“货主托盘”;在两港间周转使用的托盘称“船东托盘”。 3.集装箱船 集装箱船是指以载运集装箱为主的运输船舶,一般航行在固定航线上。它与其他船舶的显著区别是它由船和箱两个部分组成。由于集装箱船装载的是大小及形状为标准规格的“箱货”,这就使其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 (1)船舶外形 由于集装箱船航速要求较高,因此其外形狭长,型线瘦削,且常设置球鼻艏。机舱通常设在尾部或中部靠后,以使较为丰满的中部用于装载集装箱。但是,船舶的上层建筑也有设在船首部的,这样驾驶视线好,纵倾调整方便,不影响甲板上装箱,船员居住条件改善。缺点是驾驶室与机舱的距离拉长。 (2)船体结构

由于集装箱的装载特点,集装箱船的结构采用单甲板、大开口,且常为双船壳,以利于集装箱的装载和卸载。鉴于船用集装箱的尺寸已标准化,因此装载集装箱的货舱尺度也规格化,其长、宽、深尺度依集装箱尺寸和必要的间隙而定。 (3)技术性能 首先,由于集装箱船装卸效率高,为加快船舶周转,要求其具有较高航速,通常为20~30海里川、时,高的达到33海里川、时,但在石油价格高涨的背景下,航速有所下降。其次,集装箱船对稳性要求较高,其原因之一是:由于甲板上要堆放货箱,以加大装载量,这就会引起重心升高,受风面积和风压力臂增大;其原因之二是:在港内装卸作业时,船的横倾角应不大于5度,否则集装箱在装卸时易被导轨卡住;其原因之三是:为减小甲板 上集装箱绑扎系统的受力和箱内货物对箱体的作用力,横摇周期要大,摆幅要小。 (4)设备装置 较大型的集装箱船在舱内设有格栅结构,用以防止因船舶摇荡而使集装箱在舱内移动。其次,为防止由于船舶的运动而引起堆放在甲板上的集装箱倾覆或移动,需要设置固缚装置。另外,集装箱船上还有集装箱的角配件,以便于集装箱的起吊、堆存和在舱 内的固定。 4.滚装船 凡是借助轮子滚上滚下装卸作业的船舶都属于滚装船范畴。其主要特点就是将船舶垂直方向的装卸改变为水平方向的装卸。具体来说,是把装有集装箱及其件杂货的半挂车或装有货物的带轮托盘作为运输单元,有牵引车或叉车直接进出船舶货舱的装卸。 滚装装卸系统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带轮运输,即是将托盘车连同货件或集装箱一起装入舱内进行运输;二是不带轮运输,即在运输单元被送入船舱后用铲车或跨运车等进行堆放作业,空底盘车拖回码头。 滚装船的关键设备是船与码头的连接桥梁——跳板,以及各层甲板之间的连通设备——斜坡道和升降机。 5.载驳船 载驳船又称子母船,它是将驳船装在母船上进行运输;其目的是将船、港、货综合协调,使货物的起运地和目的地尽可能地进行直达联系,避免中间倒载,实现水上的“门到门”运输。载驳船有以下几种类型:

行政诉讼证据的运用

行政诉讼证据的运用 行政诉讼是解决行政争议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作为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时,有权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受案人民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并出裁判。行政诉讼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司法权对行政权进行监督,确保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保障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而证据是整个诉讼活动的核心和基础,也是诉讼事务中最实际的问题。人称“打官司就是打证据”,充分地说明了证据的地位和作用。在行政诉讼中正确的运用证据有利于查明和认定案件事实、正确适用法律做出裁判,保护诉讼各方的合法权益。 一、证据的概念和特征 (一)证据的概念 行政诉讼证据是指依法收集并经审查核实,能够证明行政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 证据力和证明力是与证据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

证据的证据力,又称证据能力、证据的适格性,是指证据材料进入诉讼,作为定案根据的资格和条件,特别是法律所规定的程序条件和合法形式。所以只有具备证据合法条件的证据,才能具有证据力,而不是所有的证据材料都具有的。不过这些证据材料一旦经过查证属实,收集程序合法,即可作为定案根据的证据,它就有证据力,能证明案件的某一事实。因此所有的证据材料到证据需要经过对证据材料的识别过程和对其证据力的把握过程。 证据的证明力,又称证据的证明能力,是指证据所具有的内在的事实对案件事实的证明价值和证明作用,即人们常说的可信性、可靠性和可采性。在具体的案件中,特定证据对于待定事实有无证明力以及证明力大小,取决于该证据本身与待证事实有无联系以及联系的紧密强弱程度。一般而言,如果该证据与待定事实之间的联系紧密,则该证据的证明力较强,在诉讼中所起的证明作用就较大。 证据力是证据所必须有的形式要件,证明力是证据所必须具有的内容和实质要件。所有的证据材料只有形式合法,内容具有对案件事实的证明价值,才能被采纳为定案依据。 (二)证据的特征,包括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 行政诉讼证据的和刑事、民事诉讼证据一样都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证据种类立法规定

证据种类立法规定 1、本证与反证本证与反证,是按照主张某种事实存在或否认对方主张事实的存在来划分的。 2、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是按照民事诉讼证据与证明对象的关系来划分的。 诉讼时效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财产保全证据行政诉讼法行政强制法刑事案件审理期限 众所周知,证据不管在何种诉讼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着诉讼的结果。但是在三大诉讼中,对证据种类立法规定并不完全相同,存在着些许差异。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聊聊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中关于证据种类的规定。 一、刑事诉讼法中关于证据种类的法律规定 根据新的刑事诉讼法(2012年3月14日颁布,2013年1月1日起生效)第五章证据中之规定: 第四十八条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都是证据。 证据包括:

(一)物证; (二)书证; (三)证人证言; (四)被害人陈述;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六)鉴定意见; (七)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 (八)视听资料、电子数据。 二、民事诉讼法中证据种类的立法规定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民事诉讼证据有以下几种。 (1)书证。凡是用文字、符号、图画在某一物体上表达人的思想,其内容可以证明待证事实的一部或全部的,称为书证。 (2)物证。凡是用物品的外形、特征、质量等证明待证事实的一部或全部的,称为物证。 (3)视听资料。凡是利用录像、录音磁带反映出的图像和音响,或以电脑储存的资料来证明待证事实的证据,称为视听资料。

(4)证人证言。诉讼参加人以外的其他人知道本案的有关情况,应由人民法院传唤,到庭所作的陈述,或者向人民法院提交的书面陈述,称为证人证言。 (5)当事人陈述。当事人在诉讼中向人民法院所作的关于案件事实的叙述,称为当事人陈述。 (6)鉴定结论。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对某些专门性问题,指定具有专业知识的人进行鉴定,从而作出科学的分析,提出结论性的意见,称为鉴定结论。 (7)勘验笔录。人民法院审判人员为了查明案情,对与争议有关的现场或者物品,亲自进行勘查检验,进行拍照、测量,将勘验情况和结果制成笔录,称为勘验笔录。 三、行政诉讼法中证据种类的立法规定 《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三条证据包括: (一)书证; (二)物证; (三)视听资料; (四)电子数据; (五)证人证言;

行政诉讼判决的种类有什么

行政诉讼判决的种类有什么 (1)具体行政行为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的,判决维持。 (2)具体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判决撤消或者部分撤消,并可以判决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①主要证据不足的; ②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 ③违反法定程序的; ④超越职权的; ⑤滥用职权的。 (3)被告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职责的,判决其在一定期限内履行。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可以判决变更。 (1)人民法院认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但不适宜判决维持或者驳回诉讼请求的,可以作出确认其合法或者有效的判决。 (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作出确认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者无效的判决: ①被告不履行法定职责,但判决责令其履行法定职责已无实际意义的; ②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违法,但不具有可撤消内容的; ③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依法不成立或者无效的。 [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54条、第57条]《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54条、第57条:

第五十四条人民法院经过审理,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做出以下判决: (一)具体行政行为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的,判决维持。 (二)具体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判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并可以判决被告重新做出具体行政行为: 1.主要证据不足的; 2.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 3.违反法定程序的; 4.超越职权的; 5.滥用职权的。 (三)被告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职责的,判决其在一定期限内履行。 (四)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可以直接判决变更具体行政行为。 第五十七条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做出第一审判决。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高级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审理 第一审案件需要延长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相关阅读: 行政诉讼判决的概念与种类 行政诉讼判决的概念。行政诉讼判决,简称行政判决,是指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终结时,根据审理所查清的事实,依据法律规定 对行政案件实体问题做出的结论性处理决定。行政诉讼判决是人民 法院行使国家行政审判权对行政机关进行监督的集中体现,是人民 法院处理解决争议的基本手段,也是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和当事 人参加诉讼的结果的表现形式。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对行政诉讼判决作出不同的划分。按照审级标准可将判决分为一审判决、二审判决和再审判决;按照判决是否 发生法律效力可将判决分为生效判决和未生效判决;等等。

律师提示:民事诉讼中,如何收集和使用证据

律师提示:民事诉讼中,如何收集和使用证据 案例:私下录音成证据,诉讼中定责 刘立明想出售自己的一套房屋,于是联系上了一家中介公司寻找买主。经中介公司提供发布信息,田青青表示有意购买刘立明的房屋。 经过看房,协商,在中介公司刘立明与田青青签订了《房屋买卖居间协议》,明确了房屋价款、交款时间、交房时间和过户时间等基本条款,并明确两周内双方签订书面《房屋买卖协议》。在《房屋买卖居间协议》中,双方约定买卖定金为1万元,如果刘立明反悔不出售房屋双倍返还定金,如果田青青反悔不买房子,定金不予返还。协议签订当天,田青青支付了1万元定金。可是后来,双方并未正式签订《房屋买卖协议》,未进行交易。 后,田青青到法院以违约为由起诉刘立明,说刘立明反悔不愿意出售房屋,要求刘立明双倍返还双方约定的定金2万元。 在法庭上刘立明表示不是自己反悔,而是田青青因为没有准备好购房款,所以反悔不愿意购买房屋,所以双方才未签订《房屋买卖协议》,所以定金不应该返还。 对于双方到底谁违约,双方各执一词,在诉讼中田青青向法院提供了几段田青青与刘立明通电话时的录音,在这几段录音中有田青青在双方约定的签订合同日期过后催促刘立明签订合同的内容和刘立明表示不想出售房屋的意思表示。还有确定双方不能交易后,田青青要求刘立明双倍返还定金和刘立明表示原数返还可以,不同意双倍返还的内容。 对于田青青提供的录音内容,刘立明很意外,经过反复听录音的内容,刘立明表示录音中说话的人确实是自己和田青青,但是他认为自己并没有说过那些违约的话,这录音是田青青通过剪辑伪造的。 当法官询问刘立明是否申请对录音是否剪辑进行鉴定时,刘立明拒绝申请鉴定,表示这录音是私下录的,未经自己同意,是非法的,不能成为证据。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 双方对不能进行交易是哪一方违约有争议,对此原告田青青提供了电话录音作证据,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录音证据是允许的证据,原告取得上述证据的途径并不违法。 对于录音的真实性被告未表异议,但认为录音经过剪辑,可实行对录音是否经过剪辑并不申请鉴定,所以法院采信录音证据。而被告主张原告违约,并未提供证据。 据此,法院认定被告刘立明构成违约,应该双倍返还定金2万元。 在这个案件当中,田青青据以胜诉的证据就是录音,很多人经常会问,私下录音能成为证据吗?能达到目的吗? 对此,应该综合地去看: 在与对方交涉过程中私下录音所取得的证据并不违法,可以成为证据使用,但是是否能定案,还要结合案情和本案的其它证据综合考虑。 那种认为私下录音都是非法的看法是错误的,当然如果录音手段或过程中涉及有非法手段,可能会导致无效。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七十条: 一方当事人提出的下列证据,对方当事人提出异议但没有足以反驳的相反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确认其证明力:

船舶分类、种类大全

船舶分类、种类大全(原创) 船舶得分类、种类按照不同得方法划分得,本文根据我得造船知识,并参照了一些船舶专业书籍与互联网上得一些文章整理出来,试图找到最全得船舶分类与种类划分。 一、船舶分类得方法?现代船舶就是为交通运输、港口建设、渔业生产与科研勘测等服务得,随着工业得发展,船舶服务面得扩大,船舶也日趋专业化。不同得部门对船舶有不同得要求,使用权船舶得航行区域、航行状态、推进方式、动力装置、造船材料与用途等到方面也各不同,因而船舶种类繁多,而这些船舶在船型上、构造上、运用性能上与设备上又各有特点。 1、船舶得航行区域:船舶按航行区域可分为海洋船反作用、港湾船舶与内河船舶三种。航行内湖泊上得船舶一般也归入内河船舶类。 2、船舶航行得状态:船舶按航行状态可归纳为浮行、滑行、腾空航行三种.浮行就是指船舶在航行时,船体得重量与排水量相等而瓢浮在水面航行得船舶(又叫做排水量船)。水下潜航得船舶也属于浮行。滑行船舶就是指高速状态下航行时,船体得大部分被水得动力作用抬起,在水面滑行。滑行时船得排水量小于静止时得排水量,同时减小了湿表面积,水阻力大大减小,使船得速度加快。如快艇、水翼艇。腾空航行船舶就是船身在完全脱离水面得状态下航行得。如气垫船与冲翼艇。 3、推进方式:船舶按进方式可分为原始得撑篙、拉绎、划桨、摇橹等人力推进得船舶与风力推进得帆船;机械推进得明轮船,喷水船、螺旋桨船、以及空气推进船等。dc 明轮就是船舶以机器作为动力以来,最古老得一种推进器.以后又出现把推进哭装在船得艉部水面以下部分得螺旋桨推进器,后来,对少数殊要求得船舶有得在艉部螺旋桨上加上导管,也有在艏部加装辅助得螺旋桨。大多数船舶螺旋桨得叶片就是固定得,对经常驻要求改变工况得船,采用可调螺距得螺旋桨。浅水航道中得船舶还有喷水推进得.全浮式气垫船与腾空艇上则用空气螺旋桨推进。 4、动力装置:船舶按动力装置得种类可分为蒸汽机船、内燃机船,。电力推进船与核动力装置船。早期使用得蒸汽往复机目前已被淘汰.汽轮机(有蒸汽轮机与燃汽轮机)在一些高速客船与军舰上使用.现在各类船舶应用最广得就是柴油机动力装置。小艇上也有用汽油机作为动力得。电动推进船就是以内燃机或蒸汽机驱动发电机(或直接用蓄电池)发电,再带动与螺旋桨联成一体得电动机来推进船舶.这种动力装置得螺旋桨转速可任意调节,且操作简单、操纵方便,为有特殊要求得船舶采用,如潜艇、破冰船厂、科学考察船、火车渡船等。核动力装置就是当前世界上较先进得动力装置,它以核反应堆通过原子核得反应,产生蒸汽热能来驱动汽轮机运转。 二、船舶得分类?由于船舶得发展,现代船舶得种类很多,可以有各种各样得分类方法,如按船体材料分,有木船、钢船、水泥船与玻璃钢船等;按航行区域分,有远洋船、近洋船、沿海船与内河船等;按动力装置分,有蒸汽机船、内燃机船、汽轮机船、电动船与核动力船等;按推进方式分,有明轮船、螺旋桨船、平旋推进器船与风帆助航船等;按航行方式分,有自航船与非自航船;按航行状态分,有排水型与非排水型船。而最能说明船

行政程序与行政诉讼法学试卷3

《行政程序与行政诉讼法学》模拟试题(三)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 A. 3日 B. 5日 C. 7日 D. 10日 答案:B 解析: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 2、行政诉讼过程中,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内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有关材料,并提出答辩状。 A. 3日 B. 5日 C. 7日 D. 10日 答案:D 解析: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有关材料,并提出答辩状。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 3、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时,认为地方行政规章与国务院部、委规章不一的,由( )。 A. 参照地方行政规章 B. 参照国务院部、委规章 C. 由最高人民法院送请国务院作出解释或者裁决 D. 由最高人民法院作出解释 答案:C 解析:根据《行政诉讼法》第53条规定,人民法院认为地方人民政府制定、发布的规章与国务院部、委制定、发布的规章不一致的,由最高人民法院送请国务院作出解释或者裁决。 4、人民法院以( )为由,判决撤销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可以作出与原具体行政行为相同的具体行政行为。 A. 主要证据不足 B. 违反法定程序

C. 超越职权 D. 滥用职权 答案:B 解析:《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规定,人民法院以违反法定程序为由,判决撤销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不受《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的限制。即行政机关可以作出与原具体行政行为相同的具体行政行为。 5、行政诉讼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内作出第一审判决。 A. 15日 B. 一个月 C. 三个月 D. 六个月 答案:C 解析: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行政诉讼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3个月内作出第一审判决。 6、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逾期不提起上诉的,第一审判决发生法律效力。A. 15日 B. 一个月 C. 三个月 D. 六个月 答案:A 解析: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逾期不提起上诉的,第一审判决发生法律效力。 7、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的,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逾期不提起上诉的,第一审裁定发生法律效力。A. 3日 B. 10日 C. 15日 D. 30日 答案:B 解析: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的,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10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逾期不提起上诉的,第一审裁定发生法律效力。 8、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应当在收到上诉状之日起()内作出终审判决。 A. 一个月内 B. 二个月内

行政诉讼判决有哪些种类-

行政诉讼判决有哪些种类? 公民与行政机关之间发生争议,提起行政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那么法院会根据具体案件作出不精通的判决,具体行政行为适用法律是否正确、行政机关是否应该履行相应的职责,这都是法院作出判决的依据,本文整理了行政诉讼判决的种类以及其适用的情形。 公民与行政机关之间发生争议,提起行政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那么法院会根据具体案件作出不精通的判决,具体行政行为适用法律是否正确、行政机关是否应该履行相应的职责,这都是法院作出判决的依据,本文整理了行政诉讼判决的种类以及其适用的情形。 人民法院经过审理,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以下判决: (1)具体行政行为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的,判决维持。 (2)具体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判决撤消或者部分撤消,并可以判决被告重新作

出具体行政行为: ① 主要证据不足的; ② 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 ③ 违反法定程序的; ④ 超越职权的; ⑤ 滥用职权的。 (3)被告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职责的,判决其在一定期限内履行。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可以判决变更。 (1) 人民法院认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但不适宜判决维持或者驳回诉讼请求的,可以作出确认其合法或者有效的判决。 (2)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作出确认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者无效的判决: ① 被告不履行法定职责,但判决责令其履行法定职责已无实际意义的; ② 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违法,但不具有可撤消内容的; ③ 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依法不成立或者无效的。 [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54条、第57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54条、第57条: 第五十四条人民法院经过审理,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做出以下判决: (一) 具体行政行为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的,判决维持。 (二) 具体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判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并可以判决被告重新做出具体行政行为: 1.主要证据不足的; 2.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 3.违反法定程序的; 4. 超越职权的; 5. 滥用职权的。 (三) 被告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职责的,判决其在一定期限内履行。 (四) 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可以直接判决变更具体行政行为。

国际常见船舶类型

《国际船舶分类》 油船(Oil Tanker) 也就是石油油船,是一种散装运输油品的商船。根据运输油品的类型可以分为两个大类,原油油船和成品油船。 ①原油船(Crude Tanker),用于将大量未加工的原油从提取处运输到精炼处。 ②成品油船(Product Tanker),一般船型较小,用于将加工好的石化产品从精炼处运输到就近的消费市场。 油船在国际上一般以载重吨(DWT)的大小进行分类,下文所说的船舶大小均指载重吨。 载重吨(DWT) 顾名思义,载重吨是指船舶允许装载货物的重量,分为总载重吨和净载重吨。总载重吨是指在任意的吃水下,所能允许船舶装载的最大重量,其数值等于船舶满载排水量减去空船排水量。在不同的海区、不同盐度、不同纬度和季节,总载重吨的数额并不一致,诸如国际航行海船一般有热带淡水、淡水、热带、夏季、冬季、北大西洋冬季等不同的载重吨位,木材船还有木材载重吨位。这些吨位都以载重线的方式勘绘在船体上。 净载重吨是指在具体的某个航次中,船舶所能装载的最大货物重量。 也就是总载重吨减去燃油、柴油、淡水、备件、物料、供应品、船员和/或旅客及其行李以及船舶常数(包括船底壳附着物、机械内油品残留物等)所得到的载重吨位。 我们熟悉的干散货船、油轮的分类,例如好望角型、巴拿马型、灵便型、阿芙拉型、苏伊士型……等,均是以载重吨为标准划分。下面我把根据不同载重吨级所划分的油船类型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1)沿海油轮(Coastal)

大小:3000-100吨 沿海油轮是最小的油轮类型,一般用于沿海水域的油品运输并能够在较浅水域靠泊。主要运输煤油、加热油、燃料油和化学品。 2)小油轮(Small) 大小:100-19000吨 这种油轮比沿海油轮大一些,也主要用于沿海水域的油品运输,运输的类别与沿海油轮相同,也是煤油、加热油、燃料油和化学品。 3)小灵便型油船(Handysize) 大小:19000-25000吨 该船型的特点是灵活性强,吃水浅,船长短(170m-180m),舱数量多,所以需求量很大,是一种很受欢迎的船型,但一般并不用于长途的运输。 4)大灵便型油船(Handymax) 大小:25000-45000吨 大灵便型油船就是小灵便型油船的扩大版。 5)LR1型油船(Large/Long Range One) 大小:45000-700吨 6)LR2型油船(Large/Long Range Two) 大小:700-1000吨 7)xx型船(Panamax) 大小:500-800吨 巴拿马型船是指能够通过巴拿马运河的油船,水闸为1000ft*110ft*85ft (ft:

行政诉讼法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行政诉讼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40题) 1、下列哪种情形当事人必须先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得才能提起行政诉讼? (A ) A、县政府为汪某颁发集体土地使用证,杨某认为该行为侵犯了自己已有得集体土地使用权 B、高某因为偷税被某税务机关处罚,高某不服 C、派出所因顾某打架对其作了处罚,顾某认为处罚太重 D、对县国土资源局作出得处罚不服 2、法院因主要证据不足判决撤销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并判令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后,被告以同一事实与理由作出与原具体行政行为基本相同得具体行政行为,原告向法院提起诉讼得,法院下列哪种做法就是正确得?(D ) A、确认被告重新作出得具体行政行为违法 B、确认被告重新作出得具体行政行为无效 C、判决撤销该具体行政行为,并判令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D、判决撤销该具体行政行为,并向该行政机关得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人事机关提出司法建议 3、合伙企业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得,应以(B)为原告 A。所有合伙人 B、合伙企业核准登记得字号 C、执行合伙企业事务得合伙人 D、合伙企业主要负责人

4、钟某就是某市一位刑满释放人员,为了生计打算开一家商店,于就是向该市工商局申请办理营业执照,但就是多次办理时工商局均不予受理,理由就是钟某有犯罪前科。于就是钟某向该市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根据以上事实,下列说法错误得就是(C) A、若该市人民法院受理,在一审期间,该市工商局受理了钟某办理营业执照得申请,钟某不撤诉,法院应当判决确认市工商局原先行政不作为违法 B、若该市人民法院7日内既不立案也不作出裁定,钟某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诉 C、若该市人民法院7日内既不立案也不作出裁定,钟某向上一级人民法院起诉,上一级法院应当自行审理 D、若钟某既向该市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又向上一级工商行政机关提起复议,该市人民法院与上一级工商行政机关同时受理,钟某可以自己选择管辖 5、同一行政诉讼案件原告为5人以上得,可以推选( C )诉讼代表人 A、2名以上B、1至3名C、1至5名 D、视具体人数确定 6、林某不服甲县环保局得处罚决定提起行政诉讼,甲县法院以超过起诉期限为由裁定不予受理.林某向乙市中级法院上诉,乙市中级法院经审理发现林某得起诉并未超过起诉期限,符合行政诉讼起诉条件.乙市中级法院应如何处理?(D )

行政诉讼练习题

、单项选择题 ) 1、以下原则属于行政诉讼法特有原则的是( )。 A 独立审判原则 B .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原则 C.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原则 D ?审查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原则 )2、下列有关我国行政诉讼内容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行政诉讼的被告必须是行政主体 B 行政诉讼的原告不能是行政机关 C 行政诉讼的审查对象是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 D 行政诉讼的审理机关是人民法院内部的行政审判庭 )3、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表明了( )。 A 法院可以受理所有行政案件 B 其他国家机关不能受理行政案件 C 法院与其他的国家机关处理行政争议的权限分工 D 以上答案都对 )4、下列行政行为中不属于可诉范围的是( )。 A 交警部门作出的吊销驾驶执照的行为 B 公安人员强制将精神病人带离闹市行为 C 工商部门拒绝发给申请者营业执照行为 D 交通警察对交通事故的损害赔偿进行的调解处理 )5、下列行为属于国家行为的是( )。 A 外交部与某国签订国际条约 B 全国人大制定行政程序法 C 安全局逮捕涉嫌间谍犯罪的甲某 D 公安机关对违反出入境管理法的美国公民甲某处以拘留 3 天的处罚 )6、复以机关的下列哪些决定属于“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①维持原具体行政行 为;②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③部分撤销了原具体行政行 为;④变更了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处理结果( ) C ②③④ D ②③ )。 C 海事法院 D 专门法院 )法院来管辖。 C 中级人民法院 D 不动产所在地 ) 9、人民法院认为应当追加被告而原告不同意追加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其作为 ( )参加诉讼。 A 被告 B 第三人 C 原告 D 共同诉讼人 ) 10、法律、法规或者规章授权行使行政职权的行政机关内设机构、派出机构或者其 他组织,超过法定授权范围实施行政行为,当事人不服提起行政诉讼,应以 ( )为被告。 A 实施该行为的机构或者组织 B 实施行为的机构或组织所属的行政机关 C 该机构或组织与其所属的行政机关为共同被告 D 该机构或组织所属的行政机关为被告,该机构或组织为第三人 ( )11、农民吴某承包地 A 村土地被县政府征收,则吴某可以( )。 A 以自己的名义起诉 B .以A 村的名义起诉 C 不具有原告资格 D 只能作为共同诉讼人参加诉讼 ) 12、环保局和工商局针对 A 企业共同作出处罚决定,则( )。 A 只有工商局具有被告资格 B 环保局可成为诉讼第三人 C 工商局可成为诉讼第三人 D 环保局和工商局可成为共同被告 ) 13、公民因被限制人身自由而不能提起诉讼的,其近亲属( )。 ( ( ( ( ( ( ( ( A ③④ B ①③④ ) 7、重大涉外案件由下列法院管辖( A 基层法院 B 中级法院 ) 8、因不动产提起的诉讼由( 原告所在地 被告所在地

民事诉讼中伪造证据

民事诉讼中伪造证据的相关责任 我国与伪证相关的罪名有:伪证罪;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证据、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妨害作证罪,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等。有趣的是,刑法307条没有305和306条的“在刑事诉讼中”的文字,除犯罪主体类型外,307和306条规定的犯罪行为也惊人地相似,立法者大概已预料到了民事伪证的危害性,特将307条单独另立。 不过,不少人,特别是非法律专业人士居然认为,刑法没有为劳动纠纷/劳动争议中的民事伪证设计相应的罪名。其实,这多半是由于我国对伪证罪定义的过于狭窄而导致误解的,国际上伪证罪的定义大多包括了我国刑法305/306/307的内容,这也是我国很多国民的当然认为,而我国刑法的伪证罪实为“在刑事诉讼中的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犯的伪证罪”。此定义有点难以理解。我本人反伪证时就曾将劳动纠纷引起的民事诉讼中的帮助伪造证据罪或妨害作证罪当作伪证罪向公安报案,不过,我报案时书面指出伪证者触犯了刑法307条。 刑事诉讼中的伪证者较易定罪。定罪民事诉讼中的伪证者的依据有哪些呢? 1,刑法第三百零七条: 以暴力、威胁、贿买等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妨害作证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此条法律外延广阔无限,几乎为开放性法律条款,可用于制裁任何诉讼中任何形式的伪证行为。立法者专门立此条款的用意只能被理解为为了最大程度地维护社会的诚信,公平,公正和正义,这也同中国法院网提倡的公平,民主,自由,进步的精神相吻合的。 2,民事诉讼法第111条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 此条法律的关键点在于情节的轻重,要根据伪证是否影响案件事实,有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如法官误判),伪证者的主观故意程度和动机,伪证者心智是否正常,是否及时自首悔改而定。从公平公正的角度出发,既然伪证者以其卑劣的手段不公平地加害了被伪证者,那么,真相大白后,伪证者就有法律义务接受公正的惩罚。 3,刑法第十三条……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 伪证者侵犯的是被伪证者各种形式的权利,给被伪证者造成了难以磨灭甚至永久性的伤害,且极大地浪费了法律资源,蓄意挑战了司法和法律公正,扭曲了善良人的诚信观念,破坏了社会的和谐团结,其对社会的危害性远远大于那种轻微的偷盗刑事罪。 4,刑法第十四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由伪证引起的司法不公正的后果是什么,我想大家都知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