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文搞定常见重症肌无力严重程度量表

一文搞定常见重症肌无力严重程度量表

一文搞定常见重症肌无力严重程度量表
一文搞定常见重症肌无力严重程度量表

一文搞定常见重症肌无力严重程度量表

2016-05-31 来源:医脉通

重症肌无力严重程度量表QMGSMGCMMSARS-MG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疾病,通过评分量表,可以对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定量评估,从而更为直观地评价患者病情,有助于进行临床观察、判断药物疗效。

评价重症肌无力严重程度的量表多种多样,本文将对4种常见的量表进行介绍,以期对临床实践有所帮助。

(以下量表点击后可查看大图)

重症肌无力定量评分(QMGS)

该量表于2000年由美国重症肌无力协会提出[1-2],完成完整量表所需时间约25分钟,使用时需要测试设备辅助,包括手持握力计和秒表计时。

条目数:13个

总分:0~39分

病情评估:得分越高提示病情越重

重症肌无力复合量表(MGC)

与其它量表相比,该量表较为“年轻”,由Burns等人于2010年提出[3]。该量表的完成时间所需时间少于5分钟,特点是需要医生检查与患者病史相结合。

条目数:10个

总分:0~50分

病情评估:得分越高提示病情越重

肌无力肌肉量表(MMS)

该量表由Gajdos等人研制,于1997年正式发表于神经病学年鉴杂志[4]。需要注意的是,与其它量表相比,该量表无呼吸肌相关评估内容。

条目数:9个

总分:0~100分

病情评估:得分越高提示病情越轻

重症肌无力绝对和相对评分法(ARS-MG)

该量表为我国许贤豪教授设计,于1997年发表[5],现被用于《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2版,以及《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版。量表分为绝对评分和相对评分两部分,其中相对评分为通过公式计算得出。

条目数:8个

总分:0~60分

病情评估:得分越高提示病情越重

量表简评

目前已有多种工具用于评价MG的严重程度,根据高翔等人的研究[6],上述4种严重程度量表信度和效度良好,均能可靠有效地评价MG的严重程度。

不同的量表特点和优势也有所差异,ARS-MG为我国自主设计,更适用于我国患者群体,但国外的量表同样有值得借鉴之处,临床上可根据评价内容、量表详略程度及使用目的做出选择。在MG的量表研制方面,国内仍然有待进一步研究,期待未来能够诞生出更加适合于中国国情的量表[7]。

相关共识及指南下载:

《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2版

《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版

参考文献:

[1] Penn A S, Sanders D B, Jaretzki A, et al. Myasthenia gravis: recommendations for clinical research standards[J]. 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 2000, 55(1):16-23.

[2] 马铮, 蒋耀光, 王如文,等. 重症肌无力协会临床分型及定量评分的应用体会[J].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04, 20(2):89-92.

[3] Burns T M, Conaway M, Sanders D B. The MG Composite: A valid and reliable outcome measure for myasthenia gravis.[J]. Neurology, 2010, 74(18):1434-1440.

[4] Gajdos D P, Sylvie Chevret MD PhD, Bernard Clair M D, et al. Clinical trial of plasma exchange and high-dose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in myasthenia gravis[J]. Annals of Neurology, 1997, 41(6):789-96.

[5] 王秀云, 许贤豪. 重症肌无力病人的临床绝对评分法和相对评分法[J].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7(2):87-90.

[6] 高翔, 张栩, 杨欢,等. 重症肌无力严重程度量表的评价[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6, 49(5):375-381.

[7] 罗迪, 刘凤斌, 侯政昆. 国内外重症肌无力临床结局评价常用量表介绍与评价[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3, 39(4):249-253.

重症肌无力案例资料(优质严制)

重症肌无力案例资料 复视 介绍:双眼复视是每一眼单独看没问题,而双眼一起看是出现重影。多是眼肌麻痹引起。复视的原因很多,大抵是眼睛的外眼肌无力或麻痹所引起,而外眼肌是由脑神经所控制,所以脑神经或大脑本身的疾病都可能引起复视。 引起复视的原因: 复视的原因很多,大抵是眼睛的外眼肌无力或麻痹所引起,而外眼肌是由脑神经所控制,所以脑神经或大脑本身的疾病都可能引起复视。 1单眼复视 .“单眼复视”是由于眼部本身疾病所引起。原因有:屈光不正(特别是散光)、角膜病变、白内障、水晶体脱位、虹膜萎缩、虹膜手术除(成为二个瞳孔)、玻璃体视网膜病。此外,歇斯底里症及诈盲也会产生单眼复视。 2双眼复视 .“双眼复视”则是眼肌或其支配的脑神经病变所引起。其原因有:肌无力症、糖尿病、甲状腺突眼症、脑瘤、中风、动脉瘤、多发性神经硬化症、咽癌、外伤(眼窝壁爆裂,导致外眼肌被卡住)等。 溴吡斯的明 溴吡斯的明 拼音名:Xiubisidiming 英文名:Pyridostigmine Bromide 中文名称:溴吡斯的明 英文名称:Pyridostigmine Bromide 英文别名:3-(Dimethylcarbamoyloxy)-1-methylpyridinium Bromide 分子式:C9H13BrN2O2 分子量:261.12 纯度:>98.0% 性状: 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味苦;有引湿性。 本品在水、乙醇或氯仿中极易溶解,在石油醚或乙醚中极微溶解。 熔点本品的熔点(附录ⅥC)为153 ~157 ℃。 吸收系数取本品,精密称定,加水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 中约含25μg 的溶液,照分光光度法(附录ⅣA),在269nm 的波长处测定吸收度,吸收系数(E1% 1cm )

疲劳量表

疲劳量表-14(Fatigue Scale-14,FS-14)系英国King’s College Hospital心理医学研究室的Trudie Chalder及Queen Mary’s University Hospital的G.Berelowitz等许多专家于1992年共同编制的。 疲劳一直是一个很难定义与描述的症状,尤其是疲劳的主观感觉方面。为了寻求对疲劳进行流行病学和症状学研究的更好的方法,Trudie Chalder等人研制出了FS-14量表,用来测定疲劳症状的严重性,评估临床疗效,以及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筛选疲劳病例。 疲劳量表FS-14由14个条目组成,每个条目都是一个与疲劳相关的问题。根据其内容与受试者实际情况的符合与否,回答“是”或“否”。14个条目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疲劳的轻重,经主成分分析将14个条目分为两类,一类反映躯体疲劳(Physical Fatigue),包括第1~8共8个条目;一类反映脑力疲劳(Mental Fatigue),包括第9~14共6个条目。 疲劳量表 (该量表适用于16岁以上成年人) 1、你有过被疲劳困扰的经历吗?是否 2、你是否需要更多的休息?是否 3、你感觉到犯困或昏昏欲睡吗?是否 4、你在着手做事情时是否感到费力?是否 5、你在着手做事情时并不感到费力, 但当你继续进行时是否感到力不从心?是否 6、你感觉到体力不够吗?是否 7、你感觉到你的肌肉力量比以前减小了吗?是否 8、你感觉到虚弱吗?是否 脑力疲劳 9、你集中注意力有困难吗?是否 *10、你在思考问题时头脑象往常一样 清晰、敏捷吗?是否 11、你在讲话时出现口头不利落吗?是否 12、讲话时,你发现找到一个合适 的字眼很困难吗?是否 *13、你现在的记忆力象往常一样吗?是否 *14、你还喜欢做过去习惯做的事情吗?是否 结果评定: 请受试者仔细阅读每一条目或检查者逐一提问,根据最适合受试者的情况圈出“是”或“否”,除了第10、13、14条3个条目为反向计分,即回答“是”计为0分,回答“否”计为“1”分,其它11个条目都为正向计分,即回答“是”计为“1”分,回答“否”计为“0”分。将第1~8条8个条目的分值相加即得躯体疲劳分值,将第9~14条6个条目的分值相加即得脑力疲劳分值,而疲劳总分值为躯体及脑力疲劳分值之和。躯体疲劳分值最高为8,脑力疲劳分值最高为

人格权十大经典案例和分析

人格权十大经典案例和分析 一、“好一朵蔷薇花”案。1987 入选理由:最早发生的媒体诽谤名誉权的案件 「案情」1985年1月18日,某日报发表了长篇通讯《蔷薇怨》,《人民日报》予以转载,对某县农机公司统计员王某某与单位领导的不正之风斗争的事迹作了报道。嗣后,女作家刘某到该县体验生活,根据一些人的反映,认为《蔷薇怨》的内容失实,以“为正视听,换回《蔷薇怨》给某县带来的严重困难”为写作目的,撰写了“纪实小说”《特号产品王某某》。文章使用真实姓名,声称“要展览一下王某某”,在文章的人物对话中,使用“小妖精”、“大妖怪”、“流氓”、“疯狗”、“政治骗子”、“扒手”、“造反派”、“江西出产的特号产品”、“一贯的恶霸”、“小辣椒”、“专门的营私者”、“南方怪味鸡”和“打斗演员”等语言,侮辱王某某人格。该文在《女子文学》、《法制文学选刊》、《江河文学》和《文汇月刊》4个刊物发表,发行64。9万册。王某某向法院起诉,要求刘某和发表这篇作品的刊物承担侵害名誉权的民事责任。法院支持了原告的诉讼请求。 「点评」这个案件是《民法通则》实施后最早发生的一件极有影响的侵害名誉权案件。案件的典型性在于:第一,它涉及的是文学作品的侵权问题,写作小说会不会侵害人格权。案例的回答是,文学作品以及其他任何文字作品,只要是用来侮辱诽谤他人的,都能构成侵权的行为方式。第二,在事实基本真实的作品中,只有侮辱的语言,是不是构成侵权责任。案例的回答是,无论是纪实性的文章还是评论的文章,事实不真实,当然构成侵权;事实真实但使用了侮辱、诽谤的语言,使他人的名誉受到损害的,也构成侵权。第三,构成侵害名誉权的损害事实究竟应当怎样认定。法律并不要求受害人一定要造成痛不欲生、寻死觅活的后果才是精神损害事实,才能够构成侵权责任的损害事实要件,而是侮辱、诽谤的言辞已经被第三人知道,即“公布”,即为造成了侵权的损害事实。因此,这个案例是非常经典的,在人格权法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二、“女经理隐私被宣扬并加以批判”案。1987 入选理由:最早的隐私权受到侵害被认定为侵害名誉权的案件 「案情」1987年,被告曲某担任某供销公司的副经理,原告洪某系该公司经理、党支部书记。二人在工作中配合不够默契,曲某对洪某有成见。一次洪某外出,忘记将办公桌的抽屉锁好,曲某趁机翻看,见有洪某的一本日记,便擅自翻阅,发现洪某在日记中记载她对初恋男友的倾心、怀念、思恋的感情,自我倾诉对该男友的相思之苦,把自己比作安娜,把该男友比作渥伦斯基,把自己的丈夫比作卡列宁,感到自己陷入苦闷而无力解脱。曲某见此如获至宝,将相关的内容摘记下来,组织成了证明洪某道德败坏、生活作风不端正的材料,复印数份,寄送组织、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又召开公司职工大会,在会上宣读了洪某日记中的部分内容,并加以夸张、歪曲的解释。洪某回到单位后,职工对其疏远躲避,有关领导又找其谈话,洪某方知内情。她为维护自己的隐私权和名誉权,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判令被告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法院认为曲某的行为构成侵权,支持了原告的诉讼主张。 「点评」《民法通则》没有规定隐私权,因此隐私权究竟是不是一个人格权,受到很多人的质疑。在实践中,隐私权受到侵害的案件不断发生,需要对受害人予以法律保护。最高司法机关在司法解释中确定,对隐私权采取间接保护方式进行保护,即侵害隐私权使受害人的名誉受到侵害的,按照名誉权的法律规定处理。本案就是最为典型的一个。事实证明,对于隐私权的间接保护方式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没有确立对隐私权直接保护的制度,就无法全面、完善地保护隐私权。尽管最高法院在2001年做出了对隐私利益采取直接保护方式的司法解释,但是,仅仅承认隐私权是一个人格利益而不是权利,显然是不对的。可

广泛性焦虑障碍第七

广泛性焦虑障碍 一、定义 广泛性焦虑障碍(GAD)是一种以焦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障碍,患者常常有原因不明的提心吊胆、紧张不安,并有显着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肌肉紧张及运动性不安。患者往往能够认识到这些担忧是过度和不恰当的,但不能控制,因难以忍受而感到痛苦。病程不定,但趋于波动并称为慢性。 多数GAD患者合并有抑郁障碍或其他焦虑障碍,称为共病现象。常见的共病有抑郁障碍、惊恐障碍、强迫障碍等,共病造成GAD的诊断和治疗困难。 二、流行病学 GAD是最常见的焦虑障碍,终生患病率约为%%,在普通人群中年患病率%%,45—55岁年龄组比例最高,女性患者是男性患者的2倍。GAD常为慢性病程,国外资料显示患者在明确诊断前已经有10年病程者并不少见。 三、病因与发病机制 1.遗传:荟萃分析表明GAD有家族聚集性,遗传度大约为32%。 2.神经生物学: (1)神经影像学:目前研究的重点是杏仁核,研究发现GAD的青少年杏仁核体积增大,前额叶背内测体积也增加;杏仁核、前扣带回和前额叶背内测活动增加,并与焦虑的严重程度正相关;而前额叶背外侧活动相对下降。(2)神经生化 ①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焦虑伴有警觉程度增高和 交感神经活动增强的表现,提示患者的肾上腺素能活动增加。某些可以降低去甲肾上腺素能活动的药物如可乐定,有减轻焦虑的作用。? ②?5-羟色胺的作用:??5-羟色胺释放增加时,出现明显焦虑反应。??? ③γ-氨基丁酸的作用:γ-氨基丁酸有抗焦虑的作用。焦虑也许与γ-氨基 丁酸的功能不足有关。 ④乳酸盐的作用:静脉注射乳酸盐可以引起惊恐发作,是焦虑症研究的重 大进展之一。乳酸盐的致焦虑作用已在制造焦虑模型及检验抗焦虑药物的疗效中得到应用。 ⑤另外,尚有研究发现,广泛性焦虑症患者的血浆肾上腺素、促肾上腺皮 质激素及白细胞介素Ⅱ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而皮质醇却低于对照组。待焦虑症状缓解后,上述各生理指标均恢复正常。 3.心理学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焦虑是对某些环境刺激的恐惧而形成的一种条件反射。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焦虑源于内在的心理冲突,是童年或少年期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冲突在成年后被激活,从而形成焦虑。在临床上,一些焦虑障碍的患者病前有应激性生活事件,特别是威胁性事件更易导致焦虑发作。近来的研究显示童年时期发展的不安全的依恋关系、对照料者的矛盾情感、父母的过度保护、被虐待和威胁、与养育者过多分离均可能是焦虑产生的原因。 四、临床表现 GAD起病缓慢,可与一些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尽管部分患者可自行缓解,但多表现为反复发作,症状迁延,病程漫长者社会功能下降。 1.精神性焦虑:精神上的过度担心是焦虑症状的核心。表现为对未来可能发生 的、难以预料的某种危险或不幸事件经常担心。有的患者不能明确意识到他担心的对象或内容,而只是一种提心吊胆、惶恐不安的强烈内心体验,称为

疲劳量表

. 疲劳量表-14(Fatigue Scale-14,FS-14)系英国King's College Hospital心理医学研究室的Trudie Chalder及Queen Mary's University Hospital的G.Berelowitz等许多专家于1992年共同编制的。 疲劳一直是一个很难定义与描述的症状,尤其是疲劳的主观感觉方面。为了寻求对疲劳进行流行病学和症状学研究的更好的方法,Trudie Chalder等人研制出了FS-14量表,用来测定疲劳症状的严重性,评估临床疗效,以及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筛选疲劳病例。 疲劳量表FS-14由14个条目组成,每个条目都是一个与疲劳相关的问题。根据其内容与受试者实际情况的符合与否,回答“是”或“否”。14个条目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疲劳的轻重,经主成分分析将14个条目分为两类,一类反映躯体疲劳(Physical Fatigue),包括第1~8共8个条目;一类反映脑力疲劳(Mental Fatigue),包括第9~14共6个条目。 疲劳量表 (该量表适用于16岁以上成年人) 1、你有过被疲劳困扰的经历吗?是否 2、你是否需要更多的休息?是否 3、你感觉到犯困或昏昏欲睡吗?是否 4、你在着手做事情时是否感到费力?是否 5、你在着手做事情时并不感到费力, 但当你继续进行时是否感到力不从心?是否 6、你感觉到体力不够吗?是否 7、你感觉到你的肌肉力量比以前减小了吗?是否 8、你感觉到虚弱吗?是否 脑力疲劳 9、你集中注意力有困难吗?是否 *10、你在思考问题时头脑象往常一样 清晰、敏捷吗?是否 11、你在讲话时出现口头不利落吗?是否 12、讲话时,你发现找到一个合适 的字眼很困难吗?是否 *13、你现在的记忆力象往常一样吗?是否 *14、你还喜欢做过去习惯做的事情吗?是否 结果评定: 请受试者仔细阅读每一条目或检查者逐一提问,根据最适合受试者的情况圈出“是”或“否”,除了第10、13、14条3个条目为反向计分,即回答“是”计为0分,回答“否”计为“1”分,其它11个条目都为正向计分,即回答“是”计为“1”分,回答“否”计为“0”分。将第1~8条8个条目的分值相加即得躯

重症肌无力的诊断方法有哪些

重症肌无力的诊断方法有哪些 重症肌无力发病初期患者往往感到眼或肢体酸胀不适,或视物模糊,容易疲劳,天气炎热或月经来潮时疲乏加重。随着病情发展,骨骼肌明显疲乏无力,显著特点是肌无力于下午或傍晚劳累后加重,晨起或休息后减轻。很多患者会误以为是轻症,没有及时治疗,这对于患者的健康有很大的威胁,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临床上常用的诊断与鉴别方法。 重症肌无力的诊断检查方法: 1、疲劳试验 按临床表现,可针对某部分受累肌进行试验,如令患者进行提睑肌或肢体肌反复动作以观察其活动是否易于疲乏。 2、药物试验 系确诊本病患者可予新斯的明0. 5 ~ 1. 0 mg肌注,以观察肌无力的恢复情况。观察注射后15~30 min,若症状有改善则系阳性反应。 3、肌电图 神经重复刺激为诊断本病敏感而实用的办法。本病患者对低频率(3Hz)刺激诱发电位下降较大(衰减约10%以上),出现递减反应支持本病诊断。单纤维肌电图可出现颤抖(Jitter)增加且出现阻滞,其阳性率可达85%~90%。 4、AChR抗体测定 为诊断本病的较特异性实验室指标,80%~90%患者血清中有这种抗体存在。尚应注意有无并发甲亢、胸腺瘤以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进行胸部X线片、胸部CT、MRI检查及心电图、甲状腺功能(T3、T4、TSH) 等相应检查。 5、新斯的明试验 成年人一般用新斯的明1~1.5mg肌注,若注射后10~15分钟症状改善,30~60分钟达到高峰,持续2-3小时,即为新斯的明试验阳性。

6、胸腺CT和MRI 可以发现胸腺增生或胸腺瘤,必要时应行强化扫描进一步明确。 7、重复电刺激 重复神经电刺激为常用的具有确诊价值的检查方法。利用电极刺激运动神经,记录肌肉的反映电位振幅,若患者肌肉电位逐渐衰退,提示神经肌肉接头处病变的可能。 8、单纤维肌电图 单纤维肌电图是较重复神经电刺激更为敏感的神经肌肉接头传导异常的检测手段。可以在重复神经电刺激和临床症状均正常时根据“颤抖”的增加而发现神经肌肉传导的异常,在所有肌无力检查中,灵敏度最高。 9、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滴度的检测 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滴度的检测对重症肌无力的诊断具有特征性意义。80%~90%的全身型和60%的眼肌型重症肌无力可以检测到血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抗体滴度的高低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并不完全一致。 重症肌无力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1)脑干或脑神经病变:此类疾病无肌疲劳的特点,新斯的明试验阴性,常有瞳孔改变、舌肌萎缩、感觉障碍和锥体束征。 (2)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发病较急,有神经根痛症状,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象,无肌疲劳的特点,新斯的明试验阴性。 (3)突眼性眼肌麻痹: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并发症,有甲状腺肿大、突眼、心率加快等症状,可作同位素和甲状腺功能检查不难鉴别。 (4)Lambert-Eaton综合征:又称类重症肌无力,为一组自身免疫性疾病。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常见于50---70岁,约2/3患者伴有癌肿,尤其是小细胞癌。其肌无力主要表现在肢体近端,较少侵犯眼外肌和延髓所支配的肌肉,肌肉活动后也易疲劳,但如继续用力活动数秒,肌力却可获得暂时的改善。肌电图示单个电刺激的动作电位波幅低于正常,而高频电刺激时,波幅明显增高.用抗胆碱酯酶药物无效,而切除肿瘤后症状可改善。

构音障碍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运动性构音障碍的治疗 郑涛 (学号:0810053911 专业:08级特殊教育) 摘要:通过对一例构音障碍患者的治疗过程的观察和深入分析,结合构音障碍的相关理论对构音障碍的治疗过程进行整理及评价。 关键词:运动性构音障碍;病因;治疗方法 运动性构音障碍,简称构音障碍。是由于大脑损伤,神经病变,与语言有关的肌肉麻痹、收缩力减弱或运动不协调所导致的语言障碍。病因多为脑血管意外、脑肿瘤、脑瘫、肌萎缩侧索硬化症、重症肌无力、小脑损伤、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等[1]。按照解剖学和言语声学特点可分为痉挛型、弛缓型、失调型、运动过强型、运动过弱型及混合型六种构音障碍。病情有轻有重,儿童比成人有更多的康复机会,但是具体的康复情况要取决于具体病因。 一、案例简介 经过诊断,影像学上诊断为缺氧性脑病,弥漫性脑萎缩,临床诊断为缺氧性脑病恢复期,语言诊断为运动性构音障碍。

观察到的训练过程主要有: 1、训练发音。长时发音和短时间发音,训练音调、平仄高低都要训练,在此过程中有 发音不好的要用压舌板压舌头训练发音; 2、引导气流。捏住鼻子让气流从嘴出来,训练吹纸条,练习吹气; 3、训练拼音。将声母和韵母拼合发音,使患者掌握构音方法; 4、训练说话。讲一个个单字结合成一句话,让患者练习说句子,在说话过程中就体现 了训练拼音、发音、气流和长短音的作用,可以说效果很好,整个治疗过程是环环相扣,卓有成效的。 二、案例分析 从所知的病因及诊断中,我们可以看到患者是缺氧性脑病,小脑萎缩,四脑室略大,弥漫性脑萎缩,因此患者的症状应属于混合型构音障碍,偏重于失调型。在一系列语言训练中我们观察到他发音器官运动异常,特别是软腭运动异常,理解力没有问题。同时我们观察到患者自发语少,发音吃力,鼻扇气严重,发音不准,一些音节气流难以控制,音量小,气息弱,音质震颤,音调异常低沉。 根据这些特点治疗师对他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1、头颈部及发音器官协调性训练 2、呼吸训练 3、发音训练 4、复述训练 每次训练前我们都能看到治疗师首先对患者进行放松运动训练,治疗过程中会依据具体情况对患者进行吞咽动作的加训,最简单与常见的是让患者喝水,既缓解了患者在训练过程中的口渴,又训练了他的吞咽相关肌肉的运动。

心理测评量表清单之医院版

心理测评量表清单 ——医院版医院是向人提供医疗护理服务为主要目的的机构,伴随着社会发展,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医院的重视,目前国内各大医院纷纷设立心理咨询科室,在临床上主要涉及精神分裂、情感障碍、酒依赖、睡眠 障碍、性心理、心理治疗、心理咨询与评估等问题。京师博仁心理测评档案管理系统医院版,根据患者 的心理特点,可进行包括人格、心理健康、情绪、自我评价等方面的专业测评,为每位病患建立专门的 心理档案,为有效的缓解和改善患者心理疾病提供科学参考依据,让每一位患者和家庭重新过上幸福、 和谐的生活。本文通过对心理测评档案管理系统医院版量表进行简要解析,以帮助选择和购买专业、实用、可信赖的心理测评系统。 一、量表类别介绍 类别名称类别介绍 针对儿童的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儿童心理行为评定 等问题进行测验,来了解儿童当前的心理行为。 针对受测者的依赖性、意志力、支配性等心理特征进行测验,来了解受测者个性与气质测验 的个性与气质。 针对家庭中的亲子教育、婚姻冲突、家庭环境等问题进行测验,来了解受测婚姻家庭测验 者的家庭环境对他心理行为的影响。 针对受测者的强迫、精神分裂、精神衰弱、抑郁、偏执等症状进行测验,来精神障碍评定 了解受测者是否存在精神障碍。 针对受测者的孤独、压力、焦虑等问题进行测验,来了解受测者当前的情绪情绪评定 状态。 针对人格特点、依据人格理论,从特定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测人格测验 试,来了解受测者的人格特点。 认知状况评定通过对老年人等其他特殊人群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进行测试,来考

二、量表清单

京师博仁心理应用设备事业部致力于研究推广专业实用可信赖的心理应用设备!为您提供专业、实用、可信赖的心理产品及相关服务,助力心理行业的蓬勃发展。

超低频技术治重症肌无力的真实案例!

李某,男,19岁。患者于农忙时过度劳累后出现双侧眼睑下垂、复视晨轻暮重、休息后减轻劳累后加重现象。于当地医院行新斯的明试验阳性,诊断为“重症肌无力”,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2周后感冒致病情加重,四肢无力,行走困难,上肢抬举费力。患者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 入院情况:双眼睑下垂,眼球活动不灵活,复视,四肢无力,行走困难,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神倦懒言,无咀嚼、呛咳、呼吸及吞咽困难,家族中无同类病患者。体检显示37℃、P86次/分、R19次/分、BP120/78mmHg,双眼睑下垂,双侧咬肌及颞肌力可,双上肢肌力Ⅲ级,肌张力可,肘腱反射(+),Hoffmann sig(-),双下肢肌力Ⅳ级,肌张力可,跟、膝腱反射(+),Babinski sign (-),踝阵挛(-)。肌电图示:低频电刺激衰减明显高频无递增;新斯的明试验阳性;肌疲劳试验阳性。 诊断为:重症肌无力;辨症属:痿证,奇阳亏虚型。 采用“超低频电磁导入技术”与口服强效中药进行治疗。一月后患者病情稍有好转,眼睑下垂减轻,眼球转动较前灵活,仍感四肢无力。调整治疗两个月后眼睑下垂明显好转,晨起1个小时内可完全正常,复视仍存在,但可自行洗脸、穿衣。三个月后明显好转,眼睑下垂消失,复视消失,眼球灵活,四肢力量已基本正常。 “超低频电磁导入技术”堪称科学尖端技术,该技术疗法针对肌无力、重症肌无力、肌肉萎缩、肌营养不良、格林巴利综合症、运动神经元病、干燥综合征、多发性肌炎、末梢神经炎、痿症、多发性硬化症、皮肌炎、侧索硬化症、僵人综合征、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空洞症、周期性瘫痪、痹症、胸腺瘤、低钾、脊髓炎等痿症疾病的不同特点,选择对应腧穴配穴治疗,达到了十分显著的治疗效果。临床证实,“超低频电磁导入技术”与调理脏腑的口服中药配合治疗,比单一口服药治疗显效尤为突出,可大大缩短治疗时间。

抑郁自评量表 心理测试题

精品文档 [标签:标题] 篇一:抑郁自评量表(SDS) 一、题目 *为反向评分项分数□□ 二、简介和记分 抑郁自评量表(SDS) 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是由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的William W. K. Zung于1965年编制的,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抑郁自评量表之一,用于衡量抑郁状态的轻重程度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 抑郁自评量表(SDS)由20个陈述句组成。每一条目相当于一个有关症状,按1-4级评分。评定时间跨度为最近一周。20个条目反映抑郁状态四组特异性症状: 1. 精神性-情感症状,包括抑郁心境和哭泣; 2. 躯体性障碍,包含情绪的日间差异、睡眠障碍、食欲减退、性欲减退、体重减轻、便秘、心动过速和易疲劳; 3. 精神运动性障碍,包含精神运动性迟滞和激越; 4. 抑郁的心理障碍,包含思维混乱、无望感、易激惹、犹豫不决、自我贬值、空虚感、反复思考自杀和不满足。 抑郁自评量表(SDS)为短程自评量表和问卷,能有效地反映抑郁状态的有关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和变化情况,评分不受年龄、性别、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并且操作方便,容易掌握,因而应用十分广泛,可用于心理咨询中判断来访者的抑郁程度,也可特别应用于综合医院以发现抑郁症病人。 评分说明:SDS按症状出现频度评定,分4个等级:从无或偶尔、有时、经常、总是如此。若为正向评分题,依次评分粗分1、2、3、4。反向评分题(前文中有*号者),则评分4、3、2、1。总分在20—80分之间。 SDS评定的抑郁严重度指数按下列公式计算:抑郁严重度指数=各条目累计分/80(最高总分)。指数范围为0.25~1.0,指数越高,抑郁程度越重。 Zung氏等提出抑郁严重度指数在0.5以下者为无抑郁;0.50~0.59为轻微至轻度抑郁;0.60~ 0.69为中至重度抑郁;0.70以上为重度抑郁。(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195) 三、解释和常模(有划分) 解释 姓名:1 性别:女年龄:25 测验日期:2008.06.03 原始分:20 标准分:25 专家提示: 结论及建议:正常。您最近没有抑郁情绪。请继续保持。 姓名:0000 性别:男年龄:37 测验日期:2005.09.04 原始分:48 标准分:60 专家提示: 结论及建议:轻度抑郁状态。请进行自我调节,或寻求他人的支持、帮助。 您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您经常:早晨心情沉重、体重减轻、头脑不清楚、感到自己无用。 您有时:饭量下降、感到做事困难、觉得未来没有希望、觉得难以下决定、生活没有意义、不

惊恐障碍患者生活事件和家庭功能的对照分析

惊恐障碍患者生活事件和家庭功能的对照分 析 作者:蓝利明王静朱培俊吴素琴 【关键词】惊恐 惊恐障碍的社会心理因素日益得到重视,研究范围不断扩大,涉及到应激源、个人的评价作用、家庭功能等多方面。而且研究结果不尽相同,存在较大的争议。作者试图从生活事件和家庭功能角度对40例惊恐障碍患者和40例正常人进行对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因惊恐障碍入住本院心身科40例患者(惊恐障碍组,简称患者组);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惊恐障碍诊断标准。男11例,女29例;年龄24~50岁。病程2个月~5年。已婚32例,未婚8例。高中以上学历32例,初中8例。正常对照组(对照组)40例,均为本院职工及其家属,排除本人及其一级亲属既往、现在的精神疾病和药物滥用史。男15例,女25例;年龄18~52岁。已婚30例,未婚10例;高中以上学历33例,初中7例。两组性别、年龄、婚姻、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所有患者均为自愿参加。 1.2 方法 采用生活事件量表(LES)、分别对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1](FES-CV),对患者组进

行问卷调查,调查的时间为患者病前家庭环境状况,结果与中国常模对照。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用SPSS 10.0软件,采用卡方和t检验。 2 结果 患者组与对照组应激事件比较见表1;患者组与对照组在过去1年中所承受的应激事件包括生活事件总刺激量、负性事件刺激量、正性事件刺激量,家庭有关问题以夫妻感情不好、配偶一方有外遇、性生活不满意或独身、家庭经济困难为主;工作学习中问题以工作学习中压力大、对现职工作不满意、生活规律重大变动为主;社交与其他问题中主要为被人误会、错怪、诬告、议论、意外惊吓等。患者组与中国常模的家庭环境状况比较见表2;患者组与中国常模对照在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文化性、娱乐性和组织性因子分均明显较低,而矛盾性较中国常模高,在道德宗教观和控制性的因子两者差异无显著性。表1 患者组与对照组应激事件比较(略)注:*P<0.05,**P<0.001 表2 患者组与中国常模的家庭环境状况比较(略)注:*P<0.05,**P<0.001 3 讨论 惊恐障碍是一类急性严重焦虑发作,患者在发作时常有濒死体验,临床上常容易与心脏病误诊。GormanJM等学者近年来提出了有关惊恐发作的神经生物学假说,并试图解释为什么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心理治疗都是有效的治疗方式。目前认为,动物对条件性恐惧的

焦虑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第六章焦虑障碍 第一节概述 焦虑障碍(anxiety disorder)是一组以焦虑症状群为主要临床相的精神障碍的总称。焦虑障碍的特点是过度恐惧和焦虑,以及相关的行为障碍。恐惧是指面临具体不利的或危险的处境时出现的焦虑反应,焦虑是指缺乏相应的客观因素下出现内心极度不安的期待状态,伴有紧张不安和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状。根据ICD-11和DSM-5的疾病分类,目前的焦虑障碍包括:①广泛性焦虑障碍;②惊恐障碍;③场所恐惧症;④社交焦虑障碍;⑤特定恐惧障碍;⑥分离性焦虑障碍; ⑦选择性缄默;⑧其他药物或躯体疾病所致焦虑障碍。本章的焦虑障碍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场所恐惧症、社交焦虑障碍和特定恐惧障碍这5种常见类型。 一、流行病学 2019年发布的中国精神卫生调查(CHMS)结果显示,焦虑障碍是我国最常见的精神障碍,年患病率为5.0%,终生患病率为7.6%。焦虑障碍可发生于各个年龄,通常起病于儿童期或少年期,到成年期就诊。焦虑障碍有性别差异,女性患者是男性的2倍。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的焦虑症状越来越常见,并常与抑郁症状共存。研究发现,焦虑障碍的共病率很高,可以同时共病一种或多种精神障碍。 二、病理、病因及发病机制 焦虑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涉及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生物因素包括遗传、生物节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HPA)功能失调、神经递质平衡失调等。心理因素包括童年经历、性格特点、生活事件等。社

会因素包括社会文化、生活节奏、经济状况等。与焦虑障碍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焦虑障碍家族史,童年期焦虑障碍病史,童年期不良的养育方式,应激性或创伤性生活事件,女性,离异,丧偶,失业,经济困难,共病精神障碍(尤其抑郁障碍)等。 三、临床特征 焦虑障碍的临床表现为焦虑症状群,包括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精神症状表现为焦虑、担忧、害怕、恐惧、紧张不安;躯体症状表现为心慌、胸闷、气短、口干、出汗、肌紧张性震颤、颜面潮红、苍白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目前主要依据焦虑的临床症状群和病程来确定特定的焦虑障碍。在诊断焦虑障碍前,应做相应的实验室检查以排除躯体疾病。部分躯体疾病可以出现焦虑症状,如二尖瓣脱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常规的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包括:心电图、心脏彩超、甲状腺功能检查、肾脏B超,头颅磁共振等。 焦虑症状存在与否及严重程度可通过焦虑症状的评估量表评定。常用的焦虑症状评估量表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焦虑自评量表(SA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超过50%的焦虑障碍患者伴有抑郁症状,故对焦虑障碍患者需要同时进行抑郁症状评估。常用的抑郁症状评估量表包括: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焦虑障碍患者常有一定的人格特质,故需要对焦虑障碍患者进行人格测定,以便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情况,指导治疗。常用的人格测定包括艾森克人格测定(EPQ)、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定(MMPI)。

重症肌无力的鉴别诊断 低钾血症鉴别鉴别诊断.txt.doc

眼外肌受累病变通常限于眼外肌,一般不会累及到眼内肌(瞳孔缩小或扩大),容易与其他疾病引起的眼 睑下垂、复视、斜视、眼球运动障碍等相混淆。动眼神经麻痹糖尿病、颅内炎性肉芽肿、动脉瘤等疾病可引起 动眼神经病变而导致的眼肌麻痹,表现为单侧眼睑下垂,眼球内收和上下视受限。除糖尿病外,其他病因导致的动眼神经麻痹常常伴有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也就是说常有眼内肌受累表现。而MG主要累及的是上睑提肌和支配眼球运动的眼外肌,瞳孔很少受到影响。也有个别报道MG患者可以出现眼内肌受累表现,但是这种现象很少见。另外,上述疾病导致的眼肌麻痹往往没有像MG的病情波动性、晨轻暮重的特点,抗胆碱酯酶治疗也是无效的。 先天性眼睑下垂先天性眼睑下垂是指自出生或婴儿期逐渐出现上睑提肌松弛,上睑下垂遮盖部分或全部瞳孔的异常状态。患儿出生几天后仍迟迟睁不开眼睛,大多为单侧,也可为双侧,一般不伴有斜视、复视等症状。因此,遇到儿童眼睑下垂时要注意询问病史,如果出生或婴儿期就有眼睑下垂,症状长期无明显变化,各种药物治疗无效,首先考虑为先天性眼睑下垂,而不是MG。 眼睑痉挛眼睑痉挛常为两侧对称,不能随意睁开眼睑;令其睁眼反而闭得更紧。眼球运动正常,眼轮匝肌肌力正常,抗胆碱酯酶药物试验(即“新斯的明”试验)阴性。本病病因不明,神经刺激可能为本病发病主要原因。重症肌无力 也可以出现睁眼困难,但重症肌无力患者睁眼、闭眼都无力,常伴有复视、斜视、眼球活动不灵活等;而眼睑痉挛患者闭眼有力,常伴有畏光、流泪,症状无晨轻暮重。 老年性上眼睑下垂有些老年人眼球后部脂肪组织瘦瘪,眼球稍后退,甚至手指尖可插入瘦削老人的眶缘内,眶隔筋膜松弛,眼睑变薄,但一般没有复视、斜视,没有晨轻暮重的特点,新斯的明试验阴性。 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CPEO)线粒体脑肌病中的一种类型,此病主要表现为慢性进行性眼外肌瘫痪,常累及双眼 ,瘫痪程度常不对称,病人出现眼睑下垂,眼球各方向运动受限,复视,也可有肢体近端无力,症状进行性加重,易被误诊为MG的眼肌型。但CPEO症状缺少波动性,新斯的明试验阴性。实验室检查常有血乳酸浓度增高。进一步确诊需要肌肉活检,电镜发现线粒体形态异常,数目增多,组织化学染色可见明显破碎红纤维(RRF)。 全身骨骼肌(包括咽喉肌)受累 四肢肌群无力,常伴眼外肌受累,并有咀嚼、吞咽、言语困难,极少数合并肌肉萎缩,需要鉴别的疾病有以下几种。眼咽型肌营养不良症MG和眼咽型肌营养不良症都可以出现眼睑下垂和吞咽困难,但重症肌无力出现眼睑下垂可以是 单侧或双侧,也可以出现双眼睑交替下垂。眼睑下垂和吞咽困难症状时轻时重,而且有的病人症状发展较快,服用新斯的明、强的松等症状可以改善;而眼咽型肌营养不良症为遗传性疾病,起病隐袭,眼睑下垂和吞咽困难常常缓慢发展 ,症状短时间内不会有波动性变化,新斯的明试验阴性。如果鉴别困难可以借助单纤维肌电图、重复频率刺激等检查。 Lambert-Eaton综合症又称癌性肌无力综合征,多见于小细胞未分化型肺癌或其他肿瘤。本病自身免疫的靶器官 为突触前膜的钙离子通道,使乙酰胆碱的释放减少,导致肌无力。其临床表现也是骨骼肌无力,但受累肌群分布与MG 有 所不同。该病常侵犯四肢近端肌肉,亦可累及咽喉和面部表情肌肉,眼肌很少累及。在主动运动后肌力可有暂时性增加,持续运动后肌无力加重。肌电图重复频率刺激时可出现波幅“高频递增、低频递减”的现象。血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 水平不高,多数对新斯的明缺乏反应。怀疑此病时,应全面查找原发肿瘤。Fisher综合征为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神经根炎(格林-巴利综合征)的变异型,主要表现为双侧眼外肌麻痹、小 脑性共济失调和四肢腱反射消失三大主征,如伴有肢体肌力弱,也甚轻微。眼肌麻痹表现为两侧对称,眼外肌是完全性或接近完全性麻痹,而眼内肌麻痹程度常较轻。与MG鉴别要点是本病发病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前有前驱感染史,患 者 有明显小脑性共济失调表现;抗胆碱酯酶药物试验阴性;脑脊液为轻度或中度蛋白增高,可出现寡克隆区带,细胞数正常:病程常呈良性,可在数周或数月内完全恢复。脑干病变极少数MG患者查体可发现锥体束征阳性,机制与MG 的中枢系统免疫泛化有关,易误诊为中枢神经系统病 变。但是如果患者一侧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另一侧上下肢麻木、无力,病理反射阳性,则提示为脑干病变所致。此类病人病情进展快,要及时做头颅CT或核磁共振检查确诊。多发性肌炎与MG一样起病隐袭,缓慢进展,近端肌无力为主。但多发性肌炎一般不侵犯眼外肌,可有肌痛、压痛 ,常伴其他结缔组织病,肌电图呈典型的肌源性改变,肌酶明显升高,一般不难鉴别两者。对不典型病例,可作肌肉活检明确诊断。慢性甲亢性肌肉病甲亢和MG均为自身免疫疾病,约3%~6%的MG患者合并甲亢,甲亢患者并发MG的比率小于 1%,两种疾病可同时或先后罹患,且MG可发生在甲亢病程的各个阶段。临床上甲亢伴MG要与慢性甲亢性肌肉病相鉴 别 ,前者主要累及眼部肌群,有眼睑下垂,眼球运动障碍和复视,晨轻暮重,对新斯的明有良好反应;后者起病慢,早期最多累及肩或髋带近端肌群,其次是远端肌群,进行性肌无力,消瘦,甚至萎缩。甲亢肌无力为持续性,病程中无明显波动,随甲亢的好转而恢复,对新斯的明一般无效,尿肌酸排泄增高有助于鉴别。 呼吸肌受累 MG患者如病变侵犯呼吸肌则出现呼吸困难,称为“重症肌无力危象”,是致死的主要原因,有些息者病情进展迅速

心理学测试量表网址大全

心理学测试量表网址大全 气质测试 https://www.doczj.com/doc/3c7361381.html,/test/temper.htm 自卑感与抑郁症测试 https://www.doczj.com/doc/3c7361381.html,/xlcs/zy05.htm 强迫症与自主性测试 https://www.doczj.com/doc/3c7361381.html,/xlcs/zy06.htm 疑病症与自罪感 https://www.doczj.com/doc/3c7361381.html,/xlcs/zy07.htm(哈佛大学的心理学课题)https://www.doczj.com/doc/3c7361381.html,/group/topic/1136151/ 心理年龄自测 https://www.doczj.com/doc/3c7361381.html,/xlcs/zy32.htm 心理健康测试 https://www.doczj.com/doc/3c7361381.html,/group/topic/1252250/ HAMD抑郁症专业量表 https://www.doczj.com/doc/3c7361381.html,/group/topic/1221272/ 抑郁测试(通俗易懂版) https://www.doczj.com/doc/3c7361381.html,/group/topic/1983675/ 疲劳自测 https://www.doczj.com/doc/3c7361381.html,/group/topic/1370835/ 你留给人的第一印象如何 https://www.doczj.com/doc/3c7361381.html,/group/topic/1115645/

分辨真爱和迷恋 https://www.doczj.com/doc/3c7361381.html,/group/topic/1356999/ 辨别你的天生情人,找到最适合你的恋爱方案 https://www.doczj.com/doc/3c7361381.html,/group/topic/1525914/ 专业心理学量表测试:你的性别角色类型(心理性别)https://www.doczj.com/doc/3c7361381.html,/group/topic/1503960/ 测试一下你是偏男性女性还是中性? https://www.doczj.com/doc/3c7361381.html,/group/topic/1157883/ 你是哪類思考型人? https://www.doczj.com/doc/3c7361381.html,/group/topic/1672153/ SCL90症状自测 https://www.doczj.com/doc/3c7361381.html,/group/topic/1680774/ 人格倾向 九型人格测试题 https://www.doczj.com/doc/3c7361381.html,/group/topic/1183043/ 艾森克人格问卷 https://www.doczj.com/doc/3c7361381.html,/group/topic/1288104/ 费尔人格测试 https://www.doczj.com/doc/3c7361381.html,/group/topic/1367273/ 凯尔西16人格测试,非常专业。

心理治疗在惊恐障碍急诊处理中的应用

心理治疗在惊恐障碍急诊处理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2-11-14T15:36:15.84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5期供稿作者:曹巍巍王佩佩鞠波 [导读] 目的探讨心理治疗在惊恐障碍患者急救中的效果。方法将急诊就诊的30名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和常规治疗组加心理治疗组(B组)。 曹巍巍王佩佩鞠波 (烟台市解放军第107医院 264002) 【中图分类号】R39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5-0226-02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治疗在惊恐障碍患者急救中的效果。方法将急诊就诊的30名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和常规治疗组加心理治疗组(B组)。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在治疗前后评定患者情绪变化,根据患者主诉病情是否好转来评定治疗是否有效。结果治疗后B组HAMA评分明显低于A组,B组治疗后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结论心理治疗结合药物治疗能有效缓解惊恐障碍的焦虑情绪,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惊恐障碍心理治疗 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PD)是以反复出现显著的心悸、出汗、震颤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同时伴以强烈的濒死感或失控感,害怕产生不幸后果为特征的一种急性焦虑障碍[1]。随着近年急诊就诊的惊恐障碍患者的增多,对医护人员的惊恐障碍的识别和急救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医疗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医疗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的转变,惊恐障碍的处理不应单纯给予药物治疗,而应结合必要的心理支持,以快速缓解患者的躯体症状,使其最大程度获益。本文拟探讨心理治疗在惊恐障碍急救处理中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随机选择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到我院就诊的惊恐障碍患者30名。其中女18例,男12例,平均年龄35±2岁。将30名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和常规治疗组加心理治疗组(B组)。 1.2工具 1.2.1在治疗前和治疗后次日用HAMA评定患者情绪变化。HAMA包括14个项目,每项采用0分-4分的5级评分法,各级的标准为:0分为无症状;1分为轻;2分为中等;3分为重;4分为极重。HAMA评分标准:>29分为严重焦虑,24~29分为明显焦虑,14~23分为焦虑,7~l3分为可能焦虑,<7分为无焦虑。 1.2.2以治疗后次日病情好转与否来评定临床治疗是否有效。 1.3方法 1.3.1 药物治疗对所有患者均给予氯硝安定和黛力新口服抗焦虑。对由自主神经兴奋引起躯体症状(如心动过速、震颤)的患者给予心得安口服。 1.3.2心理干预:①放松训练。惊恐发作时,医生、护士态度沉着、冷静、陪伴在病人身边,耐心倾听,对其感受表示理解和同情,并指导简单的放松训练如深吸气→屏气→缓慢呼气,向病人表示发作时不会危及生命,疾病属功能性,完全能够治愈等,增强病人对治疗的信心。②认知重建。对病人发病时的躯体感觉和情感体验给予合理的解释,让病人意识到这类感觉和体验是良性的,对健康不会造成严重损害。如心悸是对紧张性事件的一种夸大的正常反应,而不是心脏疾病的体征,使病人明白自己并没有身体气管的疾病,其痛苦主要是精神上的痛苦,以消除其疑虑和恐惧心理;帮助病人找出致病因素,正确分析生活事件的客观方面,并能恰如其分地评价个人性格、心情、态度在发病中所起的作用[2]。③心理支持。根据不同病人的特点随时进行健康宣教,讲解疾病的性质、概念、临床表现、治疗、药理作用等,使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积极配合治疗,消除担心自己疾病会再次发作的恐惧心理。 1.3.3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A、B两组治疗前后HAMA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A组和B组治疗前后HAMA评分比较(x-±s) A组(n=15) B组(n=15) 治疗前 27.5±7.6 28.2±6.5 治疗后 18.3±6.0* 14.9±5.3# 注:*P<0.01,#P<0.01 表1显示治疗后A组、B组HAMA评分均比治疗前降低(P<0.01)。再对治疗后A、B两组HAMA平均进行t检验,B组HAMA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1)。 2.2 A组和B组治疗后的有效率比较(见表2)。 表2 A组和B组治疗后有效率的比较(%) 有效无效合计有效率(%) A组 11 4 15 73.33* B组 15 0 15 100* 合计 26 3 30 86.67 注:*P<0.01 表2显示B组治疗后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P<0.01)。 3 讨论 惊恐障碍属于焦虑症的一种,属于焦虑症的急性发作。因其发作时多有濒死感,患者极其痛苦,所以迅速缓解发作是惊恐障碍的治疗目标。目前惊恐障碍的发病机制主要有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通路的改变和认知障碍两种。患者对自身轻微的躯体症状或外界各种应激因素错误应对的方式,灾难化的理解,很可能是触发惊恐发作的关键所在[3]。药物治疗可以阻断惊恐发作的过程,但不能阻断患者对惊恐发作本身的错误认识,而这正是触发反复惊恐发作的主要原因。心理干预则是阻断惊恐发作触发的主要手段。故本研究将干预神经递质通路和改善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