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中虚词之教学设计

文言文中虚词之教学设计

文言文中虚词之教学设计
文言文中虚词之教学设计

文言文中虚词“之”的用法

安师大附外语文组黄晓玲【教学设想】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时候,对虚词“之”的用法使用比较费劲,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语感分析外,应该也可以借助语法分析来让学生掌握“之”的用法。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字“之”在古代及现代日常生活的运用;

2、掌握辨析“之”字在初高中文言文的用法;

3、学会通过归纳总结文言文一词多义的方法。

【教学方法】

设疑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文言文常见的两种题型:

1.翻译: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2.选出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何陋之有

B.妾之美我者

C.当余之从师也

D.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这样的题目中的“之”该怎么解释呢?

二、文言文“之”的用法

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中,“之”比较多,用法也较复杂,有作代词用的,也有作助词、动词用的;区分起来也比较费劲。若死记硬背,耗时多而效果不佳。所以在学习中要学会摸索出一套有效的辨析“之”的用法的方法。

1、“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①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②又数刀毙之。——蒲松龄《狼》

③渔人甚异之。(陱渊明《桃花源记》)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第三人称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有时候也作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事”、“那”、“那样”等。

2、“之”作动词用

①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

②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史记陈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杜少府”,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3、“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水陆草木之花。——周敦颐《爱莲说》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情”、“花”、“狱”、)或名词性短语时,“之”前面的词或短语来修饰其后面的名词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用于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刘禹锡《爱莲说》)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③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③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不必译出。

(4)在倒装句中,作为宾语前置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例如: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②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译:宋国有什么罪呢?动词“有”,宾语“陋”、“何罪”,借“之”帮助,把宾语“陋”“何罪”从动词“有”后面提到动词前面。这个“之”只是提宾标志,无实在意义。按现代汉语的说法,“何陋之有?”即为“有何陋?”“宋何罪之有?”即为“宋有何罪?”。

也可作为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例如: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三、课堂小结

总的来说,“之”的用法有这些: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2、作动词,译为“到”,“去”

3、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或定语后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完整word版)中考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中考常用文言虚词复习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在文言文中,根据词是否具有实在意义,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词,另一类是虚词。这两类词在文言中的作用也不同。曾有人这样说,如果说实词是文言文的肉体,那么虚词则是文言文的灵魂。虚词为何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这是由它的灵活性决定的,它的意义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但也正因为这一点,加大了虚词学习的难度。而虚词从去年开始又成为我们临沂中考的考点。我们就必须把握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不过大家不用怕,今天我们就一块来归纳复习几个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 二、复习目标 1.了解文言虚词复习要点:去年临沂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常用虚词的用法与意义; 二、虚词在文言句中的翻译; 2.掌握“之、而、以、于”等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三、考什么 首先请同学们看一下,我们临沂2013年中考《语文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4个文言虚词:之、而、其、以、于、为、焉、者,也、乎、且、则、乃其中“之、而、其、以、于、为”使用的频率很高,当然考试的几率也就更大一些,这节课我们就先来复习这几个虚词的用法。 四、怎么考 复习之前,我们先来看一道题,是2012年我们临沂市的中考题。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和“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中的“以”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因为 B.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来 C.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山市》)用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凭借,依靠 从这道中考题中可以看出: 1、题型设置:为选择题,选项为四个,题干要求判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意同。 2、题料来源:四个选项全选自课内所学课文。 同时,这道中考题告诉我们,必须灵活把握常用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才能得心应手,做对题目,把这两分轻松的收入囊中。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借助题目归纳总结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五、复习归纳 一、“之”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 1、二世杀之()

【中考复习】中考语文八下文言文复习教案

文言文专题复习 课题文言文专题复习(八年级下册)课型复习课 考点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考纲》对文言文阅读考查的要求:“能准确判断语句的停顿,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理解并比较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以等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近年中考都很重视“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分值大都在12分左右。题型是实词的意思、虚词的用法、文句的翻译,断句。这样设题,对引导学生进行扎实的文言文阅读。 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但对关键实虚词的解释,没有学会灵活应用;再者潍坊市中考多考课外文段,学生没有学会知识的迁移,导致考题中一旦出现细节的考察失分会很严重;因此在八年级下册课本的复习时,重点注意文言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以备进行知识迁移。 教学目标1、识记课本上常见文言实词的意思。 2、理解并判断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识记课本上常见文言实词的意思。 2、理解并判断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理解并判断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 课前准备八年级下册课本、复习笔记本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与朱元思书、五柳先生传、马说)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活动一:真题在线,明确文言文考察方式这是2013年中考中有关文言文阅读的题目:使贪 刘基 客有短吴起于魏武侯者,曰:“吴起贪不可用也。”武侯疏吴起。公子成入见曰:“君奚为疏吴起也?”武侯曰:“人言起贪,寡人是以不乐焉。”公子成曰:“君过矣,夫起之能,天下之士莫先焉:惟其贪也,是以来事君,不然君岂能臣之哉?且君自以为与殷汤、周武王孰贤?务光、伯夷天下之不贪者也,汤不能臣务光,武王不能臣伯夷,今有不贪如二人者,其肯为君臣乎?今君之国,东距齐,南距楚,北距韩、赵,西有虎狼之秦,君独以四战活动一:真题在线,明确文言文考察方式 学生做题,并统计练习结果,明确真题考察点在哪里,自己的失误在哪里。 【答案解析】(12分) 14.(1)短:揭短。(2)臣:担任大臣。(3)虎狼:像虎狼一样。(3分,每小题1分)15.B(B项“然”:代词,这样。A 项“焉”:兼词,于之/语气词,与“为”合用,表示疑问语气。C项“以”介词。因为/连词,用来。D项“之”:代词,这件事/ 动词,到……

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高三语文文言虚词复习学案 设计:程国栋 第一课时 文言文阅读——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考纲要求: 《考试说明》关于文言虚词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层级B级。常见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在文中的用法”,就是在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上下文中确定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作用。复习文言虚词,一般不要求同学死记硬背虚词的义项。 教学重点: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掌握虚词选择题的答题技巧 教学过程: 这是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高考考查文言虚词的题型绝大部分是将每个虚词都放在两个句中加以比较来考查其异同,并且一句是出自原文,一句是出自中学课本。课外知识是课内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掌握了课内知识点,特别是掌握了考纲规定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我们就可以在解答考查文言虚词这一小题时自如地运用代入法。答题时先确认判断该虚词在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再看看替代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 根据具体的语境和不同的语法搭配来进行判断,要充分利用语境来辨别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阅读材料中,要根据上下文的特定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我们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这样看来,蔺相如提出的是一个必要条件,两句间是“只有……才……”的关系,因此,“乃”应解释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如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示宾语前置,如:何厌之有。 从语法结构角度切入也是理解文言虚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以勇气闻于诸侯”和“故内惑于郑袖”,结合文意可知,前句的主语是廉颇,是施动者;后句的主语应是楚怀王,是受动者。故第一句中“于”译为“在”,第二句中“于”译为“被”。 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性质,可借助上下文的语境,推断其词性和用法。词

2017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李兵2016-11-17 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考试说明》中确定的18个文言虚词;所谓“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有些资料书把代词也归入虚词范围)。 与文言实词相比较,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二是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三是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四是在汉语的发展历史中,变化比实词大。 近几年高考文言虚词的考查,并不直接单独设题,而是着眼于应用与理解,对文章整体阅读有着一定的帮助,在翻译中会有适当的体现。 文言虚词用法辨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语境推断法 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理解。如“之”字称代内容就必须联系上下文,才能对“之”字所指内容进行确定。再如“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一句里两个“之”:前“之”用在“饶”(州)与“德兴”(县)之间,州与县是从属关系,故应是“的”意思;后“之”用在动词“送”后作宾语,属代词无疑。 2、全句关照法 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有全句意识,许多虚词的意义不实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如作语助词的“也、矣、焉、哉”,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助陈述语气,它们始终是与全句语气“息息相关”。 3、句位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比如“也”,句末助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再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其李广将军之谓乎”,因为“其”不能作主语;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 4、语法分析法 比如有虚词“以”的四个句子?①俅以幸臣躐跻其位;②得全首领以没;③扈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 洪海宁 教学类型:复习课 教具准备:多媒体 引语: 同学们,大家知道,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块奇葩。那里有岳阳楼的壮美,有小石潭的幽静,有桃花源的迷人,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更有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执着。几乎每一课都会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文言文,共同感受这份独特的美吧。 提到文言文,我们就要着眼于中考,中考文言文试题,一般取材于课内,尤其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基本篇目。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文言文内容分析与名句默写等。考查的形式一般分为单项考查和综合考查两种。本节课,我们就前两项内容做一次复习。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项文言实词。 一、文言实词辨析(板书) 1.通假字辨析。(板书) 通假字一般包括同音通假和音近通假两种形式,如“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中的“止”通“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 还如:A.甚矣,汝之不惠 B.河曲智叟亡以应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A项中的“惠”通“慧”,B项中的“亡”通“无”,C项中的“畔”通“叛”。 复习通假字时的一个重点就是对它的解释。通假字的解释有一定的格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老师把这种格式说出来呢? 学生答(略) 教师总结……很好,下面请大家根据这种格式来分析几道题,分析出来的请直接起立回答。 (出示题目) 【练习】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②一厝朔东 ③百废具兴④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⑤将军身被坚执锐⑥为天下唱 学生回答,教师给予鼓励。 师:除了以上所举的几个例子之外,哪位同学能再列举出几个你所熟悉的通假字?请举手。 (教师提问)…… 教师点拨: 【复习方法】通假字数量不多,且大部分在课下注释中有解释,复习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分册集中整理,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教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1.回顾有关文言文的知识点。 2.了解文言文的考点及常见题型。 3.掌握答题的技巧,从容应对中考。 重点:掌握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难点:文言文阅读题的答题技巧应。 教法:1.启发引导法;2、整理归纳法。 学法:“自主——合作——归纳——应用” 教学设想: 利用多媒体课件,目标点击,示例精析,突破重难点;专项练习,及时巩固。 课时安排:1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中考考查方向何陋之有? 2016年文言文阅读考试内容及要求: ①参考注释,结合语境,灵活运用课内文言文知识,理解课外文言文语段的主要内容。 ②理解文中文言词语(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的含义及用法。③掌握基本的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④将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三、2016中考题型: 1、实词解释; 2、虚词用法; 3、特殊句式; 4、文意理解;5、句子翻译。 四、文言文阅读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 (一)中考题型一:实词解释 结合青岛2015年中考试题第8题学习方法: 解释文言字词的方法一: 联想推断法:当试卷上给出某一个加点实词时,应该联想到课文中有关此词的用法和意义,将二者比较,再确定其含义。 (二)中考题型二:虚词用法 师:联想推断法可解答普通实词和特殊词类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词,但对于一词多义词和虚词来说,仅用这一种方法就不够了,下面再给大家介绍另一种方法: 结合青岛2015年中考试题第9题学习方法: 解释文言字词的方法二: 语境代入法:结合整段选文、整个句子上下文的意思来确定某个词的意思,将词义代入原句,看它是否通顺正确。 实战演练:做《王翦伐楚》第1、2题(三)中考题型三:特殊句式 1知识回顾: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其中判断句翻译时要译出();省略句有()、()、()、();倒装句有()、()、()、();被动句有()和()。 2.判断句式: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陶渊明《桃花源记》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屠惧,投以骨。蒲松龄《狼》 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彭端淑《为学》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 尝贻余核舟一。魏学伊《核舟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3.实战演练:做《故事两则》第10题,《王翦伐楚》第3题 (四)中考题型四:文意理解 1.方法指导:如何快速整体把握全文的内容?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 A.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如第一题后面的词语解释,有一个是错的,其它三个是对的,可以帮助理解文章内容。) B.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如第四题)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有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会给出标题。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如青岛2014年中考题《周寻画龙》、2012年《桓公用管仲》、2011年《任贤》)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 另外,需要注意: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高考复习文言文词类活用教案

高考专题复习之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弄清楚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和句子成分组成; 2、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规律解答试题; 3、引导学生运用本次课的方法,能自行归纳其他文言知识规律。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正确、快速判断出活用词,根据活用的常见规律,明确活用类型。 教学难点: 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和句子成分的划分。 教学方法:知识讲授法;问题点拨法和探究讨论法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任何语言的表达都有一定习惯,后人总结规律,便形成语法。文言中所谓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六种形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总结。 二、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 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而划分出来的类别。 划分词类的目的:就是为了讲语言的组织规则,即讲词的语法意义和词的语法功能,讲语言的句法结构。 文言文词类的划分情况: 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进行加工过的文言文的词类划分基本上与现代汉语是一致的,先秦汉语的词类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等十类。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例如: 倚歌而和之。(《赤壁赋》) 2.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动词又可分为使动词、意动词和为动词。例如: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狼》) 3.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者动作、行为的状态的词。例如:。 恐修名之不立。(《离骚》) 4.数词,表示数目的词。例如: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阿房宫赋》)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5.副词,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例如: 太后之色少解。(《触龙说赵太后》) 6.代词,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或数量词的词,叫做代词。例如: 人皆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 7.介词,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等组合起,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或后面,表示处所、方向、时间、对象等等。例如: 师不必贤于师(《师说》) 8.连词,把两个词或两个比词大的单位连接起来的词,例如: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9.语气词,也叫语气助词。语气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但它可以表示提顿、陈述、祈使、疑问、感叹等不同语气。例如: 至丹以荆卿为计,使速祸焉。(《六国论》) 10.叹词,表示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例如: 兰亭已矣(《兰亭集序》) 以上十类词可以合成实词和虚词两大类。能够单独用来回答问题,有比较实在的意义的词叫做实词;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也没有实在的意义,但是有帮助造句的作用的词叫做虚词。一般说来,实词包括名词、

文言文专题复习——常用虚词复习教学设计

课题:文言文专题复习——常用虚词复习 教学目标:了解中考5个常用虚词的考查方式;学会根据语法、语境准确辨析虚词用法含义;能在句子翻译中准确体现虚词含 义。 教学重难点:准确落实句子翻译中的虚词含义,进而带动翻译能力的提升。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PPT课件展示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文言虚词相关知识梳理。 1、文言虚词指文言文中常用的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和代词。 2、连词:连接词、词组、分句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的词。如而、且、则等。 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边,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方式、目的、涉及或比较的对象以及动作的施事者。如于、以、被等。 副词:修饰或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范围、程度、情态、语气的词。如乃、则等。 助词:附着在词、词组、句子后面表示某种附加意义的虚词。如乎、之、者。 3、5个常见虚词。

之、以、于、而、其。 4、文言虚词的特点: (1)、一词多类。比如“之”,就有代词、助词、连词等用法。 (2)、一类多义。比如“以”,做介词,就有“用”、“凭借”、“按照”、“把”等不同意思。 5、虚词:新课标中考卷多一单选题的题型出现。 二、PPT课件展示历届中考真题及文本中典型的句子,明确文言虚词在句意理解上的重要性。 (一)“之”字 幻灯片1 1. 辨析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与用法。 公与之乘() 暮寝而思之()(2013衡阳)已而之细柳军( ) 臣之妾畏臣()(2013衡阳)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孔子云:何陋之有?(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公将鼓之( ) 幻灯片2 2.学生思考后指名答题,多媒体显示答案。 代词,他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复习教案 教学博苑 2012-09-14 1226 5d56b7b40102dzs3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复习教案 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于、与、则、者、之 《考试说明》中确定的18个文言虚词;所谓“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有些资料书把代词也归入虚词范围)

二、基础知识。 1.文言虚词的作用汉语语法的主要表现手段是语序和虚词而不是词类的形态变化。文言虚词的具体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与实词一道组成某些结构(如结构助词“者”“所”“之”等)②联系词、词组、句子乃至段落(如连词、介词、以及语气词中的发语语);③表示语气(如语气助词、词气副词);④修饰限制(如副词);⑤称代(代词);⑥调整语序乃至规定语序(如“唯利是图”中用虚词“是”将宾语“利”提到动词“图”的前面,就是调整语序;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一定位于动词之前,这便是规定语序);⑦表示一定的声音或使音节匀称(前者如叹词,后者如音节助词)。 2.见参考书。 3.复习重点 1、分清虚实。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和虚化而来的,许多词即可作为虚词用也可作为实词用。例如,“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中的“以”字,如果按虚词“把”或“用”来解释显然不合情理,只有依据语境讲成“率领”才符合当时诸侯之间的实情。 2.辨明词义和用法。虚词大多是多义的,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后两个“乎”都相当于介词“于”,但前一个应翻译为“在”,后一个应翻译为“比” 3.通晓古今。有的文言虚词虽然在形式上呗保留了下来,出现在现代汉语里,但其意义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所以”在文言文里表示原因、依据,现在则用来表示结果。再如“于是”在古文里更多的是两个单词,现在则是一个双音词。因此,只有通晓古今,才可避免“以今释古”。 三、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释 1.【而】。本文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后来,“而”字用作虚词,那是属于假借 (1)连词 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例释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④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⑤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接着。例释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

文言虚词专项复习教案

文言虚词专题复习 一、考试说明分析 考试说明中明确“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文言虚词近两年在中考文言文阅读中成为考查的重点。要求掌握的16个常见的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何、焉、与、所、因。 二、教学目标 积累掌握“之、则”两个虚词的多种意义和用法,能准确答题。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联系语境掌握“之、则”两个虚词的多种意义和用法。 2、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会文言知识迁移,同时,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前置作业,整理“之、于”的用法和意义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背景音乐《滴答》,时针不停地在转动,中考倒计时52天,但我相信只要我们抓基础,勤积累,定有突破,今天我们整理“之于”这两个虚词的用法,专家预测今年可能出现这两个词的任何一个,所以我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能掌握这三分。让我们齐读目标。 二、小组交流前置作业,整理补充笔记,准备汇报。 1、学生交流。 2、学生板演讲解(课前已经板演到了黑板上) 要求:提问讲解,并做好补充,简单板书意思即可。 3、教师根据学生不足,再补充,出示例句后,学生汇报意思。 4、学生整理笔记,当堂记忆。 虚词大闯关

(1)一轮对抗赛:小试身手课内“之”字记多少。男女生互相出题考同学,要求:互考,不要重复之的意义,答对一题加一分。 (2)、直击中考,势在必得 (2014年河北) 鲁宗道为谕德①时,居近酒肆②,尝微行就饮肆中③,偶真宗亟④召,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使者先入,约曰:“即⑤上⑥怪公来迟,何以为对?”宗道曰:“第⑦以实言之。”使者曰:“然则公当得罪。”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真宗果问,使者具以宗道言对。帝诘⑧之。宗道谢⑨曰:“有故人自乡里来,臣家贫无杯盘,故就酒家饮。”帝以为忠实可大用。 【注释】①德:负责教育太子的官。②酒肆:酒馆。③微行就饮肆中:这里指鲁宗道乔装改扮前往酒馆饮酒。④亟:急迫地。⑤即:如果。⑥上:皇上,这里指宋真宗。⑦第:只。 ⑧诘:责问。⑨谢:道歉。 10.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B) A.①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B.①盖追先帝之殊遇②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C.①第以实言之②闻之,欣然规往 D.①帝诘之②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研讨:你能说出上文中所有“之”字的意思吗? 二)、勇闯“则”字关 (1)对比自己的笔记整理补充“则”的用法。学生汇报没有搜集到哪个意义,达到当堂记不 (3)学以致用,直击新题: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则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只因范希文应邀作赋,文播寰宇,于是岳阳楼则天下名扬。当世之风,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范氏则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 (1)你若是出题者,你会出什么样的题,请出题并做好答案。 (2)专家们这样出题的: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则”与“于是岳阳楼则天下名扬。”句中的“则”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则凡可以求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B.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初中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初中文言虚词复习 教学目的: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掌握“之而其为以于”的常见用法。 教学方法:归纳总结,讲练结合。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文言虚词“之而其为以于”使用频率高,是武汉考纲要求。在中考试题中,文言虚词一般不作为测试重点,只要求考生对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进行区别,以有助于理解文言语句。 二、考点阐述: 首先让我们看2010年武汉中考题: 10.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例句: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A.何以战 B.不以物喜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D.以塞忠谏之路 1.考点设置:常见虚词“之而其为以于”的意义和用法 2.题型设置:为选择题,选项为四个,题干要求判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意同。 3.题料来源:所选阅读材料以外的例句几乎全选自课内所学课文。 4.考查难度:要求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解题,即解释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和语法功能。 三、复习方法: ①掌握常用虚词的一般用法。 ②通过比较分析,根据语境推断虚词的意义和作用。 ③为常用虚词的每一种用法列举两、三个典型例句。 四、复习常用虚词“之、而、其” 之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

文言文复习教案

文言文阅读 教学目标: 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通过阅读文本,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了解王德用其人其事,学习他令人景仰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文中虚实词的理解 教学难点:整体感知,弄清文意 教学过程: 考点说明《2017语文高考说明》对文言文阅读考试的要求 考题分析 文言文阅读一直是高考语文试题中比较稳定的一个大题,但随着语文课改的推进,在这道题上也出现变化,就北京卷而言,文言客观题在减少,越来越突出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在文言阅读文本上有过去史传文的一统天下变为史传文、记叙文、议论文等多种文本纷出的局面。 高考真题 学生研读文本,提出问题,梳理文意 公讳德用,字符辅,其先真定人也。 至道二年,太宗五路出师,以讨李继迁之叛,而武康公①出夏州。当是时,公为西头供奉官而在武康之侧,年十七,自护②兵当前,所俘斩及得马羊,功为多。及归,公又请殿将。至隘,公以为:“归之至隘而争先,必乱;乱而继迁薄我,必败。”于是又请以所护兵驰前至隘而阵。武康为公令于军曰:“至阵而乱行者,斩!”公亦令曰:“至吾阵而乱行者,吾亦如公令!”至阵,士卒帖③然,以此行而武康公亦为之按辔④。继迁兵相随属,左右皆望公,莫敢近。于是武康公叹曰:“王氏有儿矣!”

明道元年,除福州观察使。军人挟内诏,求为军吏。公争曰:“军人敢挟诏以干军制,后不可复治;且军吏不可使求而得,得则军人必大受其侵。”明肃太后固使与之,公固不奉诏。已而太后亦寤,卒听公。于是天子心贤公,遂以公检校太保、签署枢密院事。公固辞:“武人不学,不足以当大任。” 始,人或以公威名闻天下,而状貌奇伟,疑非人臣之相。御史中丞孔道辅因以为人言如此,公不宜典机密,在上左右。天子不得已,以公为武宁军节度使、徐州大都督府长史,赴本镇,赐手诏慰遣。或闻孔道辅死,以告曰:“是尝害公者,今死矣。”公愀然曰:“孔中丞岂害某者乎?彼其心所以事君,当如此也,惜乎朝廷无一忠臣。” 嘉佑九年,进封鲁国公。明年二月辛未,公以疾薨。 公忠实乐易,与人不疑,不诘小过,望之毅然有不可犯之色。及就之,温如也。平生少玩好,不以名位骄人。而所得禄赐,多散之亲党。善治军旅,宽仁爱士卒,士卒乐为之用。与士大夫游,士大夫亦多服其度,以为莫能窥也。 (选自王安石《临川文集》,有删节) 【注】①武康公:王德用之父王超,谥武康。②护:统率。 ③帖:安定,顺从。④按辔:扣紧马缰缓行。 重点补释 1、公又请殿将:行军时走在最后 2、公不宜典机密:掌管、主管 3、不诘小过:责问 4、公以疾薨:古代把诸侯王或高级官员死亡称薨。 5、已而太后亦寤:寤,同悟,醒悟、觉悟 重点积累 1、以:以讨李继迁之叛

(word完整版)初中文言文阅读复习课教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复习课教案 复习目标: 1、熟悉中考文言文考点。 2、了解“则、而”等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熟练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方法与程序,会翻译文言句子并把握文章大意。 4、能归纳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复习方法:总结归纳法、实战演练法 课前自学导思 1、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文言文阅读训练,说说中考文言文有哪几个考点? 2、请分别谈谈你把握的文言虚词“则、而”等有哪些意义用法? 3、请同学们能够迅速回答解释文言词语、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 4、请同学们仔细回忆,根据平时的做题经验,说说你平时是怎样概括文言文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主要观点态度的。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探究点一:请同学们解释下列三个文言虚词,并根据所学文言文,举出例句归纳这些虚词的其他用法。 则:1、入则羞对其家室() 2、() 3、() 4、() 而:1、旷日持久而不得兽() 2、于是退而疾耕() 3、() 4、() 5、() 其:1、出则愧对其知友() 2、() 3、() 乃:1、乃狗劣也()

2、() 3、() 4、() 5、() 之1、于是猎兽之获() 2、() 3、() 4、() 5、() 探究点二:解释下列文言文实词,并翻译句子,体会解释、翻译的方法。 思考1:解释下列三组加黑加粗词语,体会释词方法。 A、人不对家富则市得良犬 B、乃狗劣也人曰 C 、常过人矣疾耕则家富 同学们能不能根据做题经验,用几个字简要概括解释文言词语的方法? 思考2:翻译下列句子。 (1)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 (2)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 同学们用来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有哪些?能否用几个字简要概括? 探究点三:把握文章内容中心,分析概括人物形象、作者观点态度。 思考1: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请结合自身体验谈谈你是如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 思考2:文中的好猎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合原文谈一谈你的看法。 请结合你的阅读经验简要谈谈你是如何分析人物形象的?

中考文言文复习专题教案

中考文言文复习专题教案 平邑第二中学周辉 复习目标: 1.知道文言实词的考点分类,掌握部分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2.知道文言文筛选信息题常见的题型,掌握筛选信息题的答题技巧。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如果把我们语文比作一棵大树的话,文言文就是这棵大树的根,所以文言文在我们的学习和中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一同走进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近十年我们临沂市文言文都考了哪些课文。(学生观察后自由发言)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近十年有六年考的是纯课内的文言文,两年的课内外比较,两年纯课外。由此可以看出课内文言文的比重还是很大的,分析完这些同学们可以做到胸中有数。 接下来的两个月,对于文言文我们该怎么复习呢?同学们你认为文言文试题可能会考什么?(学生回答)接下来我们一起去看一下考试说明,到底和同学们说的一样吗? 二.考什么?我要明白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4)筛选文中的信息。 (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三.怎么考?我要清楚 接下来我们根据我们临沂市2015年的文言文的5道中考题,我们看看都对应了考纲中的了哪个知识点。 中考实例,投放(2015临沂市中考)《满井游记》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师生明确。师补充:筛选文中的信息这一考点自考试说明出台以来一直有,但却没考到,我认为很重要,这一考点我们这节课重点研究一下。 根据我们去年的中考得分情况,失分比较严重的是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以这两点和筛选信息作为复习的重点。首先我们看一下文言实词的复习。 四.怎么学?我要知道 明确:以九下六单元的文言文《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愚公移山》为例文进行复习指导。(一)文言实词的含义。 1.学生做中考文言文实词题,见学案。 2.做完之后小组讨论分析中考文言实词重点考察有哪几类词语。 师生明确: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多音字 3.学生互问互答 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分类分篇目找出相应的考点,以比赛的形式学生互问互答。(如果时间允许,再增加老师问,学生抢答环节) 4.达标测评(课件出示) 找几名学生上黑板展示,做完后学生同桌互批互改 5.集体讲评 (二)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1.学生做中考文言文虚词题,见学案。 2.学生明确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为、焉、也、以、于、则、者、之。 指导学生巧记文言虚词。 3.由学生共同指出常考且有难度的几个虚词。 4.学生小组为单位,分派或自己选择相关的虚词,以三篇文章为例文,每组设计出一个考题。以小组为单位上黑板展示。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中考《课外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含答案)

中考课外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夯实基础知识,掌握答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2、分析课外文言文的出题规律; 3、掌握课外文言文的解题技巧。 教学重点: 1.夯实基础知识,掌握答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2.掌握课外文言文的解题技巧。 教学难点:夯实课内文言知识,掌握课外文言文的解题技巧。 一、导入: 课前让学生练习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目,并归纳文言文考试分值、形式、题型特点。 二、明确课外文言文试题考查要求: 1、分值:20分 2、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①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文言虚词的作用; ②顺畅朗读,断句停顿; ③句子的翻译和理解; ④理解文意并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3、考查的选文内容: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材料由短小逐渐增加内容,文意由浅显上升阅读难度,选段由一篇文言文和一首古诗词对比性阅读,注重考查生的文言迁移能力。 三、具体考查内容复习及应试策略: 1

(一)、字词 文言文的文意把握以翻译句子和理解句意为前提,而弄懂句意,正确朗读又以理解文言文的字词含义为前提。所以首先要注意对古汉语中虚实词意义的理解和积累。 文言实词的理解: 文言实词的理解,主要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实词,这些词语都有内在的规律可掌握,复习时应从归纳复习并加以识记。 1、一词多义 古代的词以单音节为主,一个词往往有几个义项。许多时候,各个义项之间是有关联的。因此必须掌握最基本的义项,由基本义项而展开的引申义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如:间(1)中间。《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2)参与。《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3)隔开,隔绝。《桃花源记》“遂与外人间隔” 当然,会有些和基本义项相去甚远的意思,这些特殊的义项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把它作为重点并牢牢地记住。 2、古今词义 从古至今,大多数词义发生了变化,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如“江”“河”在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而现在成为河流的统称。(2)词义缩小。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在仅指“妻子”。(3)词义转移。如“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是名词;今天转移为“为了正义事业而献身”。 这类词应将古今词意结合起来记忆,在考试时才能准确辨别。 3、通假字 古今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两字之间只是语音相同或相近,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如“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辩”通“辨”。通假字的复习没有捷径可走,主要靠平时的积累。 4、词类活用 古汉语中,某些实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词句中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词性,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名词作动词;(2)名词作壮语;(3)动词作名词;(4)使动用法;(5)意动用法;(6)形容词作名词;(7) 形容词作动词。 2

中考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xx常用文言虚词复习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在文言文中,根据词是否具有实在意义,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词,另一类是虚词。这两类词在文言中的作用也不同。曾有人这样说,如果说实词是文言文的肉体,那么虚词则是文言文的灵魂。虚词为何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这是由它的灵活性决定的,它的意义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但也正因为这一点,加大了虚词学习的难度。而虚词从去年开始又成为我们临沂中考的考点。我们就必须把握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不过大家不用怕,今天我们就一块来归纳复习几个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 二、复习目标 1.了解文言虚词复习要点:去年临沂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常用虚词的用法与意义; 二、虚词在文言句中的翻译; 2.掌握“之、而、以、于”等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三、考什么 首先请同学们看一下,我们临沂2013年中考《语文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4个文言虚词:之、而、其、以、于、为、焉、者,也、乎、且、则、乃 其中“之、而、其、以、于、为”使用的频率很高,当然考试的几率也就更大一些,这节课我们就先来复习这几个虚词的用法。 四、怎么考 复习之前,我们先来看一道题,是2012年我们临沂市的中考题。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和“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中的“以”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因为 B.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来 C.历历在目,以亿万计(《xx》)用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凭借,依靠从这道中考题中可以看出: 1、题型设置:为选择题,选项为四个,题干要求判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意同。 2、题料来源:四个选项全选自课内所学课文。 同时,这道中考题告诉我们,必须灵活把握常用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才能得心应手,做对题目,把这两分轻松的收入囊中。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借助题目归纳总结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五、复习归纳 一、“之”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 1、二世杀之() 2、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3、xx何罪之有?() 4、xx尝xx之怒乎?() 5、久之,目似瞑() 6、(xx)辍耕之垄上() 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8、固以怪之矣()

部编版2019-2020年语文中考课外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

部编版2019-2020年语文中考课外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夯实基础知识,掌握答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2、分析课外文言文的出题规律; 3、掌握课外文言文的解题技巧。 教学重点: 1.夯实基础知识,掌握答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2.掌握课外文言文的解题技巧。 教学难点:夯实课内文言知识,掌握课外文言文的解题技巧。 一、导入: 课前让学生练习2017—2018年绍兴市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目,并归纳文言文考试分值、形式、题型特点。 二、明确课外文言文试题考查要求: 1、分值:20分 2、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①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文言虚词的作用; ②顺畅朗读,断句停顿; ③句子的翻译和理解; ④理解文意并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3、考查的选文内容: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材料由短小逐渐增加内容,文意由浅显上升阅读难度,选段由一篇文言文和一首古诗词对比性阅读,注重考查生的文言迁移能力。 三、具体考查内容复习及应试策略: (一)、字词 文言文的文意把握以翻译句子和理解句意为前提,而弄懂句意,正确朗读又以理解文言文的字词含义为前提。所以首先要注意对古汉语中虚实词意义的理解和积累。 文言实词的理解: 文言实词的理解,主要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实词,这些词语都有内在的规律可掌握,复习时应从归纳复习并加以识记。 1、一词多义 古代的词以单音节为主,一个词往往有几个义项。许多时候,各个义项之间是有关联的。因此必须掌握最基本的义项,由基本义项而展开的引申义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如:间(1)中间。《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2)参与。《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3)隔开,隔绝。《桃花源记》“遂与外人间隔” 当然,会有些和基本义项相去甚远的意思,这些特殊的义项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把它作为重点并牢牢地记住。 2、古今词义

中考文言文复习——虚词教案 4

文言文复习(虚词)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常用虚词“之、其、而、以、于、因、为、焉、乃、则、然、或”的意义与用法。 【教学重点】通过层层深入的训练,帮助学生有效温习巩固《考纲》中所涉及的十二个常用虚词的常见意义与用法。 【教学难点】有效组织课堂活动,使学生文言虚词的迁移运用能力获得有效提升。 【教具】多媒体。 【教学模式】小组合作 【教学方法】点拨法、激励法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都知道,根据词是否具有实在意义,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实词,另一类是虚词。这两类词在文言文中的作用也不同。曾有人这样说,如果说实词是文言文的肉体,那么虚词则是文言文的灵魂。虚词为何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这是由它的灵活性决定的,它的意义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但也正因为这一点,加大了虚词学习的难度。而虚词一直是我们泰州中考的考点,我们就必须把握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二、明确目标,分组活动。 1.复习目标。 首先我们要知道这节课的复习目标:(看白板,齐读一遍)“熟练掌握常用虚词“之、其、而、以、于、因、为、焉、乃、则、然、或”的意义与用法。”目标里的12个虚词,就是我们泰州中考《考纲》中要求掌握的12个虚词。还有目标达成的关键体现在哪里对“熟练”二字上,何谓熟练如何达成下面我们将通过课堂练习的形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2.活动(一) 那么,现在我们就来进行一个热身。上课之前,老师编了一句话,里面嵌入了12个虚词,把《考纲》中要求掌握的12个虚词都嵌进去了,老师就用这句话来让你们练一练,希望同学们能既准确又快速的说出这14个虚词的语境义。先自由的读两遍,然后花2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小组间的讨论(要求:组长提问,组员回答,组员答不出,组长答,都不会的就做上标记),看一看,哪组同学对虚词的意义掌握的更为熟练。 醉翁亭乃太守以其号名之,滁人或与太守游于此,游则酿泉为酒,因知从太守游而乐,然焉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翻译:醉翁亭是太守用他的号命名这个亭的,滁州人有的和太守到这里游玩,游玩时就用泉水酿酒,因此知道跟着太守游玩欢乐,然而哪里知道太守自有他的乐趣。) (乃:是。以:用。其:代词,他的。之:代词,指醉翁亭。或:有的。于:到。则:就。为:动词,酿造。因:因此。而:连词,表顺承。然:然而。焉:哪里。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其:他的。)有没有问题没有吗其他同学来修正。没有说出的,谁来补充。 其实,这句话就是一个热身,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想不想接受挑战好,下面我们就来链接去年的中考题。 3.活动(二) 自昔词人琢磨之苦,至有一字穷岁月,十年成一赋者。白乐天诗词,疑皆冲口而成,及见今人所藏遗稿,涂窜甚多。欧阳文忠公作文既毕,贴之墙壁,坐卧观之,改正尽善,方出以示人。 蘧①尝于文忠公诸孙望之处,得东坡先生数诗稿,其和欧叔弼诗云:“渊明为小邑。”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