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1.《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1.《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1.《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 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

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

教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

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准备 :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 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

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

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

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

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

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

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

互读检查。

2.请 13 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

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 腊月二十三- - 除夕

-- 正月初一- - 正月十五- - 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

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

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

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

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

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

到? B .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

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

怪兽无关了。

(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说说体会(充足、丰盛)。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

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

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

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

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

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作业:抄写词语

色味双美零七八碎万象更新男女老少灯火通宵日夜

不绝万不得已截然不同张灯结彩各形各色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

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 12 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

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

有?)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

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

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

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如“这不是

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

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都像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

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对于

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地的印象。)

3.对比写法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第一段落采用了反话的写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年的忙碌与热闹,将各种风俗习惯融于其中。第二段则以较浓的抒情色彩写出的喜庆与热闹的气氛。)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春节各地的习俗

2.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五、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 - 腊月二十三- - 除夕- - 正月初一- - 正月十五-

初三英语写作公开课课教案.doc

初三英语写作公开课课教学设计 双沙中学李育新 2011.6.2 课型:专题复习课 教学内容:初三英语书面表达专题复习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掌握书面表达语篇结构的组织技巧。 2.帮助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的连接词、过渡词和过渡句,提高文章的连贯性。 3.培养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构思、罗列提纲的能力。 4. 指导学生小组合作评改学生习作。 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的连接词、过渡词和过渡句,提高文章的连贯性。 2. 培养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构思、罗列提纲及扩展成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的连接词、过渡词和过渡句,提高文章的连贯性。 2. 培养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构思、罗列提纲及扩展成文的能力讨论法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教学辅助手段:电脑(或实物投影仪) 学情分析: 1. 书面表达是写的一种途径,是英语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阶段对于英语写作的要求,实际上是“有指导的写作”(Guided Writing)。它通过提供情景(文字、图画、表格),让学生用学过的英语语言来描述事物或事件并表达一定的思想,以此达成和检验对所学英语语言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客观地说,书面表达一直是我们英语教学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应试的一个难点。 从中考英语试卷的抽样调查情况来看,英语写作是得分最为薄弱的一个题项。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写作练习的时间少,二是教师平时缺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写作知识的指导。(比如,如何用词、句、组段、谋篇等)。这些原因造成了学生从最初不会写盲目写到不愿写。惧怕写,直至最后拒绝写的恶性循环。 2. 学生分析我校学生生源较差,学生英语学习两级分化严重,因此尽管经过3年的学习与训练,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作文得分在6-7分之间甚至更低。书面表达中式英语较多,连贯性较差。很多学生对书面表达中快速构思和罗列提纲能力较差。本堂课希望通过指导、帮助提高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的连接词、过渡词和过渡句,提高文章的连贯性,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构思、罗列提纲能力。 二、教学流程设计

小学语文展示课《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小学语文展示课《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学生并没有听说过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所以对本篇课文一定很感兴趣,在本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说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学习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查找有关老北京的各种习俗的资料。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学习本篇文章。课后,学生可以将家乡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习俗进行对比或了解更多有关春节习俗的信息,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 【说教法与学法】 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精读感悟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说过程】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回忆春节 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一首老北京过春节的歌谣,学生对歌谣一定很感兴趣,以此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继续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北京的春节6 人教新课标

第 1 页《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体会不同作家笔下年的“味道”。 3.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课文按一定顺序、详略得当、抓住民俗特点展开描写的方法。 4. 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学习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体会不同作家笔下年的“味道”,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详略得当、抓住民俗特点展开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全文,情境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第六课,与老舍先生一起初步感受了京味十足的北京春节,说说看,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2、再回忆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北京春节的呢? (时间先后顺序)课件出示:(给一个小小的提示)

你能不能按照时间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 (课文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截然不同,到元宵,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二、分清详略 1、在这些日子的描写当中,老舍先生把什么内容写得比较详细,又把什么内容写的比较简略呢? 快速默读课文,把详写的内容用括号括起来。 2、学生汇报,板书:(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 第 2 页三、深入详写片断,品读课文,感受节日气氛 1、在详写的这些内容中,你最喜欢哪一个部分呢?深入的读读,勾画出你自己印象最深的语句,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2、学生自由读 学生交流: (一)腊八:(课件出示句子) “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农业展览会。” 从“家家都”都可以看出节前人们的忙碌,对春节的重视。 “农业展览会”是说粥里的各种豆、米、干果过非常多,多得好像聚在一起开展览会。(课件演示,腊八粥的图片) 师:多么有意思啊!作者用形象生动的比方,把腊八这天人们的忙碌描写

对一堂高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对一堂高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1. 话题:本阅读课是围绕整个单元的中心话题“Great women”而展开的。 2. 内容:阅读材料是一篇记叙文,描述的是作者Helen Thayer在她60岁生日之际独闯南极的冒险经历。文中描写了她在旅途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一次又一次的克服困难,排除险情和渡过难关的情景,表现了她危难时刻冷静、顽强和乐观的态度。 3. 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篇章的组织脉络;引导学生学会概括主体的阅读技巧和根据主体理解文章细节的能力。 谈论“伟大的女性”,并运用课文中的词汇描述人物。 扫清课文中新词汇的障碍,并注意课文中出现的语言现象。 二、教学实践 step 1. Warming up 1.教学设计 1) 设计思路:以讨论日常生活的话题入手,上课开始就使课堂充满轻松和愉悦的气氛。以I had a dream last night that I visited a special place called …Antarctica? which is always covered with snow. 直接引入,使导入部分具有“切入口小,切入主题快”的效果。 2) More information about Antarctica: its location, the

animals living there, and its beautiful scenery.设计思路:把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来设计关于Antarctica的问题。旨在学生之间设置“信息差”,有利于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在学生的相互交流中培养起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Discussion: Why do polar bears never eat penguins?设计思路:有趣的话题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发挥丰富的想象力。 2.部分教学过程 T: Well done! But now I have a question. As you know, penguins are very lovely. However, I know another animal called polar bear also lives in the snow. So what should we do to prevent polar bears from eating our lovely penguins: S: It?s impossible. Polar bears live in the North Pole while penguins live in South Pole. T: Oh? Really? Thank you! Now I?ll not worry about my lovely penguins. 3.教学后记 针对上述教学活动,我得出三点体会: 1)本活动在设计上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能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兴趣和参与活动的热情,能使阅读前的三个“Warming up activities”真正发挥热身的作用。这就为顺利开展之后的多个活动打下了基础。

《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说课稿

《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说课 稿 《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说课稿 北斗小学郑雪萍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文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想象的能力 (2)、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师:XX年的春节离我们已两个半月了吧!但春节的喜庆与热闹却时时在脑海中回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重温春节的快乐吧! 生听音乐看图片,感受春节的快乐 师:歌曲听完了,我看到同学们都被带回了春节的欢乐气氛中,谁能说说都看到了,听到了或感受到了什么?顺便想想你们是如何过春节的。(生交流) 师:提起春节,咱们有说不完的话题,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作者老舍爷爷,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老北京独特的民族风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板书:北京的春节)齐读课题。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论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板书:腊八---腊月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案

春联 扫除 年糕 充足 店铺 开张 对联 年画 通宵xiāo 间 jiàn 断 除非 光景 万不得已 必定 截然不同 燃放 拜年 寺院 轿车 元宵 张灯结彩 一律 彩绘 广告 分fèn 外 (2) 出示词语,观察特点。 饺子 榛子 栗子 风筝 提示:后面的字是轻声。读得又轻又短。 【出示课件4】(3)词语解释。 腊月:农历十二月。 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的焕然一新。 张灯结彩:挂上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万不得已:表示无可奈何,不得不如此。 分外:超过平常,特别。 光景:境况;状况;情景。 空竹:一种木制的传统健身玩具。 3、体会“京味儿”的语言特点。 【出示课件5】(1)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 中国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著述丰富,善于刻画市民阶层的生活和心理,同时也努力表现时代前进的步伐;文笔生动、幽默,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主要作品有《离婚》《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有《老舍全集》行世。 老舍是杰出的语言大师。他的语言俗白,通俗易懂,朴实无华,京味儿十足。 【出示课件6】(2)出示词语,读一读。 杂拌儿 零七八碎儿 玩意儿 提示:儿化音。后面的“儿”只做卷舌的动作,音不要读出来就可以了。 (3)出示句子,读一读。 a.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b.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提示:闲在:清闲自在。这是北京方言。老舍在《茶馆》里写道:“秦二爷,您怎么这么闲在,想起下茶馆儿来?” 3、初读课文,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从词语切入,体会老舍先生作品的“京味 儿十足”。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一幅幅浓郁的北京春节画面。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北京的春节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1 【说教材】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学生并没有听说过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所以对本篇课文一定很感兴趣,在本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

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说过程】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回忆春节 上课伊始,我出示了一首老北京过春节的歌谣,学生对歌谣一定很感兴趣,以此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继续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回顾写作顺序,分清详略 接着,我让学生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的活动? 学生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在这些节日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并让学生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然后教师做板书。

初中英语教学设计方案及案例分析

英语教学案例分析 彩 虹 普洱市景东县安定镇中学教师:王 U nit7第一课时 七年级上册 一设计思路 营本节课的词汇主要是服饰类的,课型属 于听说课。所以在课前先 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教唱一首英语歌曲,让学生尽快地融入进课堂, 期间还有pairwork,groupwork,把学生分成两人小组或四人小组, 互相对话。这样的活动要进行两次,可以提供给学生充 分的时间进行交流。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前一单元初步学习完有关食物的英语知识之后,本单元进一步地学习有关服饰的知识。而本课时是 着 绕 第一课时,所传授的知识点应该浅显易懂,不应该太难。本课时围 为词汇教学,在 几个关于服饰的词汇和两个询问价钱的句型展开。首先 学习词汇之后,句型的教授也应该把握重点,本课时的主要句型是How muchis??It’s?dollars.Howmuchare??Theyare? dollars.词汇的重点是要区分单复数,还有dollar的用法。 三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Newwords:T-shirt,sweater,bag,hat,skirt,socks,shorts,pants,shoes. (2)Questionsandanswers:Howmuchis/are??It’s/They

are?dollars. (二)能力训练要求 (1)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一系列活动,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 语的能力。 。 乐 (2)体会合作学习所带来的快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 (1)学会重点词汇的发音,单复数形式的掌 握 回答。 (2)学会询问价钱的英语句型及其 难点: (1)表示大小,颜色的形容词同时出现在名词前时,该如何摆 。 放 。 (2)听力2a前,如何充分铺垫,以便于学生跟上录音速度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1)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2)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六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初一的学生对有关服装的知识有些了解所以接受起来应该不难。但是词汇的发音以及概念,却需要老师的及时 续时间 持 指导。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记 忆 的

部编版6下 第一单元第1课《北京的春节》教案1

《北京的春节》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旬”、“仁”、“荔”等加点字,会写“蒜”、“醋”、“饺”、“摊”等15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北京的春节是如何过得,习俗又有什么不同,感受春节的热闹氛围。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语言风格有哪些特点。 教学重点 根据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体会其特点。教学难点 找出一些重点词,从中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1.课件。 2.一些关于春节的照片,课件中展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话题 老师:同学们,愉快的寒假结束啦,今天是我们新学期的第一课,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新课文和我们寒假也有关系呦。先看屏幕上的几张图片,请大家说说图片的小孩在干什么? 学生:放鞭炮,提灯笼,…… 老师:那么这种情形我们在什么节日里看到过呢? 学生:是过新年。 老师:对,每到快过年的一个月前,也就是腊月,我们都会忙活,准备好过年,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老舍在北京的春节,看看老北京的年味儿是什么样的。 二、泛读课文,初步感知 1.作者简介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男,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

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2.创作背景 此文写于解放后的1951年1月,发表在当年的《新观察》杂志的第一卷第二期。当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不久,作者刚从美国回来就写了《我热爱新北京》,从下水道、清洁、灯和水三方面谈了北京的变化。差不多同时他写了《北京的春节》这一篇文章,描写了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和热闹气氛,同时表达了对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 3.预习生字 蒜醋饺摊拌 眨宵燃贩彼 贺轿骆驼恰 4.理解个别词语的含义(课件中重点展示了几个重点词) 腊月:农历十二月。 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亳无共同之处。 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的焕然一新。 张灯结彩:挂上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万不得已:表示无可奈何,不得不如此。 分外:超过平常,特别。 光景:境况;状况;情景。 空竹:一种木制的传统健身玩具。 5.作为北京人,老舍在文章体现出的“北京味儿”十足,试着读一下这些词。 杂拌儿零七碎八儿玩意儿 三、深入研读 1.从课文的第一段,我们就知道了先写的是“腊八”,那么,和腊八相关的习俗有哪些呢? 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学生并没有听说过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所以对本篇课文一定很感兴趣,在本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说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学习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查找有关老北京的各种习俗的资料。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学习本篇文章。课后,学生可以将家乡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习俗进行对比,或了解更多有关春节习俗的信息,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 【说教法与学法】 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精读感悟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

三年级第一节英语课教案

三年级第一节英语课教案 教学内容: 1.师生介绍,帮助学生记住对自己的称呼:Miss… 2.初次认识本册书中的朋友,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整本书的结构,话题。 3.学会简单的问候语:hi,hello….,为下节课的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4.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候 Good morning,class, I’m Miss Yin. 板书:Miss … 教会学生说Miss … (由于学生初次说英语,一定就觉得好笑,或是觉得不好意思张口,鼓励学生大胆张口,只要张嘴的同学就一定给与表扬,声音越响亮,越要表扬。声音适中) 2.有同学愿意用英语和Miss …打个招呼吗?(引导说hi …hello…)指名说。 教师同样给与问候:Hi,… Hello… 表扬学生说英语响亮,举手发言积极,鼓励他们。 3. Play a game: Miss … Says : 可以制作三幅幻灯片:举手,起立,坐下 然后老师配合手势和动作示范:Stand up hands up Sit down

目的在培养学生们上英语课的一些常用的课堂用语的意思理解。 二学生谈谈对英语现有的认识 a其实英语无处不在,你们对英语还有什么认识吗? b学生之间交流。 c指名说说看。 老师事先做一些英语有关的幻灯片如:肯德基,指示路标,汽车的商标等等。 d教师总结:我们每天都可以看见英语,听见英语,书包上、衣服上、路标上、动画片里,广告里……英语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大家把英语学好了,以后大家得生活更精彩更方便。 3.那么怎样才能学好英语? 指名回答。 教师总结:Listen more Act more Speak more 上课时,要仔细看老师,看老师说单词时的口型,耳朵要仔细倾听,听老师的发音,积极举手,嘴巴要大胆张,大胆开口说,(教师板书:认真看、仔细听、积极模仿、大胆说。)做到这四点英语一定能学好。三带学生看英语书 (一)认识书中的朋友。 看封面,这六位活泼可爱的小朋友将在这册书中一直陪伴我们,想认识他们吗?翻开书本characters 你们看到哪些人?说说看吧?(先引导学生分类说,老师再正确示范)

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中华民风民俗 教案--1 北京的春节教案 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生活丰富多彩、习俗独特。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节日、穿着、食物、民居等,这些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无不烙印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展现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让我们随着老舍共同去感受老北京过春节时的热闹与隆重,去体味京味儿十足的春节;跟着沈从文去品尝那饱含着浓浓亲情的腊八粥;到诗人的笔下去体验古代各地不同的民风民俗;去欣赏有着六百多年悠久历史的藏戏艺术,感受高原儿女创造的艺术奇珍。 本单元紧扣“中华民风民俗”这个主题选编了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习作”和“语文园地”的部分内容也与民风民俗有关,学生通过讲述家乡风俗、交流寓意美好的习俗、诵读古诗名篇,能感受和吸收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营养,也能激发学生探究不同民风民俗文化的兴趣。 分类具体内容内容简说教学要点课时安排 课文北京的春节 本文描绘了一幅幅 老北京过春节时的民风 民俗画卷,展示了传统 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 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 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引导学生跟随 作者的描述感受老 北京过春节的隆重 和热闹,领悟民俗 文化的丰富内涵。 2课时

1北京的春节 文本分析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本文的作者——著名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充满京味儿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过春节时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传统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文章按时间顺序,从腊月初旬到正月十九,描述了大量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文章的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学习课文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目标 1.会写15个生字,重点理解“万象更新、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略得当的好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随作者的描 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 重和热闹,理解民俗文化 的丰富内涵。 教 学 难 点 揣摩文章语言,学习作 者为突出老北京过春节的 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课 时 安 排 2课时1.会写“蒜、醋、饺”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饺子、万象、鞭炮、万不 得已”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朝大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描绘了这样一个欢天喜地的节日——春节。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一篇课文,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文章《北京的春节》。我的说课有6个内容:说教材分析、说学情分析、说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计划用时2课时。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二、说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查找有关老北京的各种习俗的资料。课上,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学习。课后,学生可以将自己家乡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习俗进行对比或了解祖国各地、各民族更多有关春节习俗的信息,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 三、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揣摩文章的写法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写法 四、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采用了创设情境法、精读感悟法,评价激励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回忆春节 上课开始,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一副老北京过春节的图片,例如吹糖人、逛庙会、赛骆驼、捏面人等,并把我自己2009年逛北京地坛庙会的情形讲给学生听,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蒜、醋、饺”等15个字,正确读写“饺子、鞭炮”等18个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传统文化。 3.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通过比较阅读,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策略 1.字词学习 本课要求会写15个字,在教学的过程中,可结合词语和具体的语段展开教学,把本课的字和词语分类识记,如“拌、眨”都是动词,“饺子、鞭炮”都是名词。“拌、眨”这两个动词可利用形旁表意的特点进行归类识记,同时通过肢体动作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写字时,可重点指导易写错的字,如“醋”字的左半部分不能写成“西”。 2.阅读理解 文中列举了许多北京过春节的习俗,趣味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初读课文后,可以让学生谈谈北京的春节给自己留下的整体印象,再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表达运用 先通过自主读文来感知文本,再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触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对话氛围,让学生大胆交流生活中自己是怎样过春节

的。在这种对话中不断感悟,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时间,通过课文和课文后的“阅读链接”的对比阅读,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蒜、醋、饺”等15个字,会写“饺子、鞭炮”等18个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师:“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动地迎新春。”一到春节,大街小巷就变得热闹非凡,家家户户都是喜气洋洋。这是我们中国人心中最隆重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板书:春节)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谁来说说你家是怎样过春节的? 2.指名学生回答。 3.师: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民风民俗。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北京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板书课题:北京的春节) 4.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谈话切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家里过春节的情景,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状态,引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学习兴趣。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预习:指名读生词,注意纠正字音。 课件出示 饺子万象鞭炮眨眼通宵间断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三小孙蕾 一、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一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作者老舍先生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了解传统的民风民俗,感受独具魅力的民俗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这是本组教材的主题性内容。本课介绍的都是孩子们很熟悉的习俗,再加上老舍先生通俗明白、幽默诙谐的语言,我想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是比较容易的,一读便知。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我放在了对文章写法的学习上,体会作者是怎样布局谋篇,生动表达的,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而这也正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此,结合高年级学生的认知、学习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2.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二、教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

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本课教学我安排了充分的读,通过自读、齐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分男女生读等形式,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思考。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 语文学习具有生活性与实践性。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所以在教学时,我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体验,把教材与生活有机融合。联系生活经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风俗习惯,激发他们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并将所学写法运用到写作中去。 三、教学过程 为了突破重、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紧扣新课标和教材,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的教学方法,注重听、说、读、写的训练,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了解作者,导入课题。回忆已学或课外阅读的老舍先生的作品,了解他的语言特点。老舍先生作为一个老北京人,他会怎样描写北京这个具有文化底蕴的古老城市的传统节日呢?引起学生阅读兴趣,导入新课,并指导学生有重点地读课题。这一环节使学生对作者的语言特点有一个较清晰的回顾,并加深了对作者的了解,为进一步学习写法做了铺垫。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接着浏览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语文教学二十韵》)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北京的春节是怎样过的,从腊八写到了正月十九,时间跨度很长。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表示时

小学英语一节对话课的教学设计

小学英语一节对话课的教学设计 【课题】unit six at the zoo 【教学重点】在情景中使用small, big, long, short, tall。 【教学难点】have 和has 的对比和使用,让学生在练习中得以掌握。 【教具准备】 1 教师准备教材配套的录音带。 2 教师准备let’s talk / a 部分的教学课件。 3 教师准备第一册unit 4 b let’s chant 的磁带。 4 教师准备所学动物类单词卡片(或玩具)和图片。 5 学生准备相关的动物玩具及面具。(每人至少一个) 【教学过程】 1 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1)日常口语练习。 (2)教师播放第一册unit 4 b let’s chant 的录音带。将cat, pig, monkey, mouse 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学生边指图边跟录音复习歌谣,还能够做出相对应的动作。通过此歌谣能够复习look at …的句型,以及big, fat, funny 等单词。 2 表现新课(presentation) (1)教师为学生播放本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课件,复习单词big, long, short, small, tall。(2)了解so 的用法。 学生读完unit 4 b let’s chant 的歌谣后,教师从黑板上取下pig 的图片,对学生说:look at the pig. it’s so big. 强调so 的语调,并加以“大”的手势。接着,教师拿下mouse 的图片,对学生说:look at the mouse. it’s small. it’s so …示意学生说出:it’s so small. 同样,教师做出“小”的手势。让学生体会so 在句子中的意思是:“强调某种水准”。 (3)教师出示单词卡片或实物对比的方法,再次认读并复习表示大小、长短的单词big, long, short, small, tall。 (4)教师播放let’s talk / a 部分的教学课件,让学生初步了解对话含义。 (5)根据学生对课件的记忆以及平日生活中的观察,让学生说说大象的眼睛、鼻子以及整体的样子。 s:the elephant has a long nose. it has big ears. it has a short tail. it is (so)big. 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些句子用and连接在一起,并带读:look at the elephant, it’s so big. it has a long nose and a short tail. it has small eyes and big ears. (6)再次观看let’s talk / a 部分的教学课件,让学生跟读对话中的句子,模仿发音,要求自然生动。 3 趣味操练(practice) (1)将课件中的声音关闭,为其中的人物配音。 (2)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玩具。先将学生手中的各个玩具单词说一说,然后教师做示范:请一名学生上讲台前,教师指着学生手中的玩具说:a monkey. look at the monkey. it has small ears. it has big eyes and long tail. (etc.)之后,请几个水平较强的学生说说手中动物玩具的样子。 (3)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继续练习简单形容自己、他人或小动物的情况。在此处,教师提示学生注意:形容自己时说:i have big eyes and small mouth. i have …. 形容他人时说:he/she has long hair.

6 北京的春节教案

6北京的春节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 学法 课型 教学目标 1 学会读写本课14个生字,并能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喜庆的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学习课文的表达顺序,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 重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及为突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难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节日蕴含的民俗文化和民族精神。 教学准备 1 童谣文字课件和春晚部分精彩场面的录像。 2学生收集古今描写春节的文章、诗词、春联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为什么喜欢?今年的春节你是怎样过的? 2播放春晚部分精彩场面的录像,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3播放童谣课件,让学生初步了解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北京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4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去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民族文化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通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标自然段序号。 2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理清顺序,感受年味 1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画表示时间的词。 2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汇报交流,在这些日子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你发现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吗? 4自由读文,品年味。 5全班交流汇报,总结年味。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①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 ②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和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的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①找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读一读,说说你的体会。 ②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①正月初一逛庙会,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灯会,能使我们体会到人们清闲、娱乐、高兴的心情。 ②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各自的快乐。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课文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了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你能说说北京的春节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吗?这节课我们着重探究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二、深入阅读,体会写法 1快速读课文,想一想:在文中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哪一天?画相关句子,和小组同学说说自己的感受。 2 深入研读详写部分,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1)指导品读“腊八”。边自由朗读描写“腊八”的语段,边想一想:①腊八的时候,人们做些什么?你们家在这一天会做同样的事吗?②从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语言风格?(2)指导品读“除夕”。联系自己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①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②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③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除夕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把它表现来。 (3)指导品读“正月初一”。小组齐读,边读边思考:①正月初一与除夕的气氛有什么不同? ②正月初一这一天人们都在做些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③你逛过庙会吗?说说你的感受。 (4)指导品读“元宵”。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课文第11、2自然段,从哪些词句中可以感受到元宵的灯特别的多?①勾画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几百盏灯来。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②谈谈自己的体会。 教师小结:第13自然段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每个部分都以表示时间的词开头。作者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