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工业数据通信与控制网络知识点总结

2016工业数据通信与控制网络知识点总结

2016工业数据通信与控制网络知识点总结
2016工业数据通信与控制网络知识点总结

一. 基础部分 1
1. 控制网络与计算机网络相比主要特点有: 2. 信号所含频率分量的集合称为 。 。
;频谱所占的频率宽度称之为
3. 局域网常用的拓外结构有_____ _三种。 4. 按交换方式来分类,可以分为 _ _三种。
5. 按照信息的传输方向,通信方式可分为_ _三种。 6.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OSI 中,共分七个层次,分别是 7.常用的有线通信介质主要有 。 。 。 。
8. PROFIBUS 由以下三个兼容部分组成: 9. Profibus 中报文的海明距离是指 10. LonWorks 采用了
,从而使网络通信的设计简化成为参数设置,增加了通信的可靠性。 。 。
11.LonWorks 的现场控制节点的典型功能块包括: 12. LonWorks 拥有三个处理单元的神经元芯片 13. LonTalk 协议提供了
四种类型的报文服务。 电平和 电平。 。 _传送。
14. CAN 总线上具有两种互补的逻辑数值:
15. 按照地理分布距离和覆盖范围来看,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
16.PROFIBUS 的总线存取方式有:主站之间采用_ _传送,主站和从站之间采用_ 17. PROFIBUS 的 OSI 模型由_ _组成三层模型。 。
18. CAN 的 ISO/OSI 参考模型的层次结构分为 20. CAN 总线上用
两个互补的逻辑值表示“0”和“1” 。 方法来编码。 。 位标识符的 和 。 位标识符的 。
21. CAN 报文的位流根据 23.多路复用技术有 24. CAN 报文帧格包含
25. 局域网 LAN 必须具备 5 种基本部件,分别是 26. 在环形拓扑结构的网络中,通常拥有 27. 在令牌环网络中,令牌被定义为
的节点允许在网络中传送信息。 ,只有得到令牌的站点才可以发送信息。 。 。
28. 德国的工业 4.0 项目主要分为三大主题: 29、工业以太网中实现实时性的机制主要包括 30、工厂自动化网络的分层结构为
三个层次。 。 。
31、交换式控制网络中,交换技术常采用两种工作方式: 32、现场总线的通信系统中,常用的通信介质主要有 33、Profibus 由以下三个兼容部分组成: 34、本质安全技术是指保证电气设备在 35、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主要特征是采用 36、控制网络与计算机网络相比主要特点有: 。
环境下安全使用的一种技术。 方式取代 。 。 信号。
37、LonWorks 神经元芯片内部有三个微处理器,分别是 38、CAN 总线存在 5 种错误类型,包括 。
第 1 页 共 4 页

40、Rockwell 推出的 3 种 CIP 网络分别是
。 。 。 。 。 。 ,它是以 为基础设计的。
41、CAN 总线对应 ISO/OSI 参考模型的层次结构分别为 42、局域网 LAN 必须具备 5 种基本部件,分别是 43、CAN 的直接通信距离最远达 ,通信速率最高可达
44、Profibus 有三种可选的传输技术,分别是: 46、TCP/IP 协议模型中,第 3、4 层分别是
47、专门为 LonWorks 的神经元芯片设计的编程语言叫 48、在 CIP 网络中, 是以 CAN 作为底层网络协议。 ,其中,地址
49、Modbus 总线的寻址空间为 50. 光纤分为
为广播地址。 。 ,二是得益于 。
两种类型,其传输原理都是基于光的
52. 现场总线之所以具有较高的测控性能,一是得益于 53. 一个 CAN 数据帧最多可以发送 54. 在数据通讯系统中,通常采用 55. CAN 总线的数据链路层包括: 56. 集线器和路由器分别运行于 OSI 模型的 57. 交换机和路由器分别运行与 OSI 模型的 个字节数据。
等3种数据交换方式。 。 。
58. 在不同的网络之间实现分组的存贮和转发,并在网络层提供协议转换的网络互连器称为 59. CAN2.0A 和 CAN2.0B 的主要区别是 。

二. 基础部分 2
1.现场总线 2.工业以太网 3.本质安全技术 4.控制网络 5. 计算机网络 6. 总线仲裁:7.多路复用:8. 网桥:9.网络协议:10. 基带传输:11. 载波传输:12.宽带 传输 13.工业系统中的 DDE 通信
三.基础部分 3
1.中继器与放大器的区别。 2.请简述现场总线技术的特点 3.现场总线通信模型有哪些主要特点? 4.CAN 总线的通信模型包括哪些层次,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5.工业以太网络有哪些特点? 6.简述什么是总线仲裁? 8. 简述工业以太网面临的两大问题? 9. 针对目前商业以太网协议不提供面向工业应用的应用层协议的问题,解决办法是什么? 10.工业企业网的特性有哪些? 11. 简述三层交换机的基本原理和优点。 12. 什么是控制网络?简述工业控制网络的几个发展阶段。 13. 什么是现场总线及现场总线的技术特点是什么? 14. 简要分析 OSI 参考模型和 TCP/IP 参考模型两者的异同之处。 15. 什么是工业以太网?简述以太网进入工业应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6、简述 OPC 在工业控制系统中的作用。 17. 与 DCS 系统相比,FCS 有哪些特点?有哪些优越性? 18. 一个典型的工厂自动化系统应该分为几层网络结构? 19、简述 CIP 网络中生产者/消费者模型的基本原理。 20、 CAN 总线的主要特点? 第
2
页 (共 4 页)

21、 PROFIBUS 的总线存取控制机制是什么? 22、简述 Lonworks 网络中,网络变量和显式报文的区别? 23. 简述工业 4.0。 24. 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领域中的 DPI 技术是什么? 25. NCS 系统的优点是什么? 26. 影响网络控制系统 NCS 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 27、简述光纤的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
四、基础部分 4
1.CRC 校验码是网络通信中普通采用的形式,假设待发送的消息为 1000100101,生成多项式选用 G=X +X +X +1,CRC 校验码为多少,发送方发出的信息是什么? 解: CRC 基本原理:
5 4 2
所以,根据待发送的消息 10 0010 0101,可得 信息字段代码:
m( x ) = x 9 + x 5 + x 2 + 1
代码为: 10 0010 0101
生成多项式:
G ( x) = x5 + x 4 + x 2 + 1 m( x) x5 = x14 + x10 + x 7 + x5
代码为:11 0101
代码为:100 0100 1010 0000
m( x) x5 再与 G ( x) 进行模 2 的除法运算,相当于按位异或,即
1 0 0 0 1 0 0 1 0 1 0 0 0 0 0 1 1 0 1 0 1 -----------------------------------0 1 0 1 1 1 0 1 0 1 0 0 0 0 0 1 1 0 1 0 1 -----------------------------------0 0 1 1 0 1 1 1 0 1 0 0 0 0 0 1 1 0 1 0 1 -----------------------------------0 0 0 0 1 0 0 1 0 0 0 0 0 1 1 0 1 0 1 -----------------------------------0 1 0 0 0 1 0 0 0 1 1 0 1 0 1 第 3 页 共 4 页

-----------------------------------0 1 0 1 1 1 0 0 1 1 0 1 0 1 -----------------------------------0 1 1 0 1 1 0 1 1 0 1 0 1 -----------------------------------0 0 0 0 1 1 发送方发出的信息:100010010111 <--------------余数 即校验码

4
页 (共 4 页)

计算机网络 期末 知识点 总结

目录 第一章 (2) 计算机网络的常用数据交换技术。 (2)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2)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性能指标 (3) 协议的基本概念及组成要素。 (3) 协议与服务的关系。 (4) OSI七层模型和TCP/IP 。 (4) 第二章 (4) 物理层与传输媒体的接口特性。 (4) 奈奎斯特准则和香农公式的具体内容、参数及其含义。 (5) 奈氏准则 (5) 香农公式 (5) 计算机网络中常用的有线传输介质。 (6) 计算机网络中常用的信道复用技术及其原理。 (6) 常用的宽带接入技术。 (6) 第三章 (7) 数据链路层必须解决的三个基本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7) 循环冗余检验码的计算。 (7) 局域网的工作层次及特点。 (7) 网卡的作用及工作层次。 (8) 以太网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的英文缩写、中文名称及含义。 (8) 扩展以太网的方法及特点。 (8) 高速以太网的标准名称及其所代表的含义。 (9) 第四章 (9) 虚电路和数据报两种服务的优缺点(区别)。 (9) IP地址和物理地址的关系。 (10) 分类IP地址的分类标准。 (10) 子网IP地址的原理及划分和表示方法。 (10) 子网掩码的概念,A、B、C类IP地址的默认子网掩码,子网掩码的计算,子网地址的计算。 (10) CIDR地址的概念及CIDR地址块。 (11) IP数据报的基本构成。 (11) RIP、OSPF、BGP路由选择协议的主要特点。 (12) 第五章 (12) 运输层的作用。 (12) TCP/IP体系的运输层的两个协议的名称及特点。 (12) TCP可靠传输的原理及实现方法。 (12) TCP的流量控制。 (13) TCP拥塞控制的实现方法。 (13) TCP建立连接的三次握手机制。 (13) 第六章 (13) 域名系统DNS的作用。 (13) 因特网的域名结构及顶级域名的构成情况。 (14) 中国的顶级域名及二级域名的设置情况。 (14) 电子邮件系统的构成及所使用的协议。 (15)

网络技术应用复习知识点汇总

网络技术应用复习知识点 一、因特网应用 因特网诞生于 1969 年初,前身是阿帕网,我国的四大骨干网: CERNET、CSTNET、Chinanet、ChinaGBN。 (一)因特网应用技术的基本使用方法: 1、因特网服务的基本类型:远程登录( Telnet )、文件传输(ftp)、信息浏览和检索、电子公告牌系统( BBS )、电子等。 2、因特网服务组织的类型、提供的服务与服务特点: ISP(因特网服务提供商):主要提供因特网的接入服务。 ICP(因特网容提供商):提供因特网信息检索、整理、加工等服务,如新浪、搜狐等。 ASP(因特网应用服务提供商):主要为企、事业单位进行信息化建设及开展电子商务提供各种基于因特网的应用服务。 3、因特网的应用领域:电子商务、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网上娱乐等。 4、因特网应用的发展趋势: 1 )网格计算:是分布式计算的一种,它利用网络将大型计算机和个人计算机设备集中在一起,使计算能力大幅提升。 2 )虚拟现实技术:伴随多媒体技术发展起来的计算机新技术,它利用三维图形生成技术、多传感交互技术以及高分辨显示技术,生成三维逼真的虚拟环境,供用户研究或训练。它融合了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多个信息技术分支。

3 )无线网络应用技术 (二)、搜索引擎的分类、原理及特点

因特网信息检索发展趋势:多媒体信息检索,专业垂直搜索引擎。(三)利用因特网获取信息 1、常见因特网信息交流工具(: 2、因特网交流的优势与局限性 二、网络技术基础 (一)网络的主要功能 1、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有三大功能: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分布处理。 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按照覆盖围分:

计算机网络 知识点总结

【精品】计算机网络个人概要总结 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多个独立的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互连起来的系统,以实现彼此交换信息(通信)和共享资源的目的。 2. 计算机网络功能:(1)数据通信。(2)资源共享。(3)并行和分布式处理(数据处理)。(4)提高可靠性。(5)好的可扩充性。 3. 计算机网络从逻辑功能上可以分为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4. 计算机网络基本网络拓扑结构有五种:全连接形、星形、树形、总线形、环形。 5. 按网络的作用范围来分,网络可分为3类: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 6. 网络延迟时间主要包括:排队延迟、访问延迟、发送时间、传播延迟。 7. 网络协议:为主机与主机之间、主机与通信子网之间或子网

中各通信节点之间的通信而使用的,是通信双方必须遵守的,事先约定好的规则、标准或约定。 8. 网络协议的三要素:语法、语义、时序(同步)。 9. 网络协议采用分层方式的优点:各层之间是独立的。灵活性好。结构上可分隔开。易于实现和维护。有利于标准化工作。 10. 网络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的各个层次及其相关协议的集合,是对计算机网络所完成功能的精确定义。 11. OSI模型采用七层结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12. 物理层:实现透明地传送比特流。负责建立、保持和拆除物理链路;比特如何编码。传送单位是比特(bit)。 13. 数据链路层:实现无差错帧传送,包括把原始比特流分帧、排序、设置检错、确认、重发、流控等功能;负责建立、维护和释放数据链路;传送信息的单位是帧(frame)。 14. 网络层:实现分组传送,选择合适的路由器和交换节点,透

计算机网络技术考点个人总结

第一章概述 一、普遍传输技术:(1)广播式链接:广播网络(一对所有,机器选择接收)、多播网络(一对多,)(2)点到点链接:单播(点对点,一对一) 越小,地理位臵局部化的网络倾向于使用广播床书模式,而大的网络通常使用点到点的传输模式。 二、网络分类 按覆盖范围分: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广域网(WAN) 广域网由通信子网连接起来的,通信线路和路由器(不包含主机)的集合构成了子网。 按传输媒介分:铜线、双绞线、光纤、无线链路 三、协议 概念:通信双方关于如何进行通信的一种约定,规定对等实体之间所交换的消息或者分组的格式和含义。 三要素:(1)语法用来规定信息格式; (2)语义用来说明通信双方应当怎么做; (3)定时关系详细说明事件的先后顺序。 接口:在每一对相邻层之间是接口,接口定义了下层向上层提供哪些原语操作和服务 服务:某一层向它上一层提供一组原语(操作),定义用户执行哪些操作,但不涉及如何实现。 实体:任何可以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在许多情况下,实体就是一个特定的软件模块。 网络体系结构:层和协议的集合称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体系结构定义计算机设备和其他设备如何连接在一起以形成一个允许用户共享信息和资源的通信系统 四、面向连接与无连接的服务 面向连接的服务:为了使用面向连接的网络服务,用户首先要建立一个连接,然后使用该链接,最后释放连接,传输数据保持原来的顺序。面向连接的服务是基于电话系统模型的。如:文件传输、报文序列和字流节(远程登录)、数字化的语音 面向无连接的服务:每一条报文都携带了完整的目标地址,每条报文都可以被系统独立的路由,首先发送的报文会先到达(不排除延迟)。基于邮政系统模型。如:不可靠的数据报(电子垃圾邮件)、有确认的数据报(挂号信)、请求—应答(数据库查询) 五、参考模型 OSI参考模型:物理层(为数据链路层提供物理连接,以便透明的传送比特流) 数据链路层(传送以帧为单位的数据,采用差错控制与流量控制) 网络层(控制子网运行过程) 传输层(提供可靠端到端的服务,透明的传送报文) 会话层(会话进程之间的通信,管理数据交换) 表示层(所传递信息的语法和语义) 应用层(最高层,包含各种协议) TCP/IP参考模型:主机至网络层(相当于OSI的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 互联网层(相当于OSI的网络层) 传输层(相当于OSI的传输层) 应用层(相当于OSI的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 两模型的比较:OSI的核心:(1)服务;(2)接口;(3)协议 OSI的协议比TCP/IP有更好的隐蔽性,当技术发生变化的时候,OSI协议相对更加容易被替换为新的协议,且OSI更具通用性。协议一定会符合TCP/IP模型,但TCP/IP不适合任何其他的协议栈。OSI模型的网络层同时支持无连接和面向连接的通信,但是传输层上只支持面向连接的通信。TCP/IP的网络层上只有一种模式(即无连接通信),但是在传输层上同时支持两种通信模式。 缺点:

(完整版)计算机网络考试知识点超强总结

计算机网络考试重点总结(完整必看) 1.计算机网络:利用通信手段,把地理上分散的、能够以相互共享资源(硬件、软件和数据等)的方式有机地连接起来的、而各自又具备独立功能的自主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外部特征:自主计算机系统、互连和共享资源。内部:协议 2.网络分类:1)根据网络中的交换技术分类:电路交换网;报文交换网;分组交换网;帧中继网;ATM网等。2)网络拓朴结构进行:星型网;树形网;总线型网;环形网;网状网;混合网等。4)网络的作用地理范围:广域网。局域网。城域网(范围在广域网和局域网之间)个域网 网络协议三要素:语义、语法、时序或同步。语义:协议元素的定义。语法:协议元素的结构与格式。规则(时序):协议事件执行顺序。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模型和各层协议的集合。 3.TCP/IP的四层功能:1)应用层:应用层协议提供远程访问和资源共享及各种应用服务。2)传输层:提供端到端的数据传送服务;为应用层隐藏底层网络的细节。3)网络层:处理来自传输层的报文发送请求;处理入境数据报;处理ICMP报文。4)网络接口层:包括用于物理连接、传输的所有功能。 为何分层:目的是把各种特定的功能分离开来,使其实现对其他层次来说是可见的。分层结构使各个层次的设计和测试相对独立。各层分别实现不同的功能,下层为上层提供服务,各层不必理会其他的服务是如何实现的,因此,层1实现方式的改变将不会影响层2。 协议分层的原则:保证通信双方收到的内容和发出的内容完全一致。每层都建立在它的下层之上,下层向上层提供透明服务,上层调用下层服务,并屏蔽下层工作过程。 OSI七层,TCP/IP五层,四层:

网络技术知识点总结

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备考复习资料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 1、计算机的四特点:有信息处理的特性,有广泛适应的特性,有灵活选择的特性。有正确应用的特性。(此条不需要知道) 2、计算机的发展阶段:经历了以下5个阶段(它们是并行关系): 大型机阶段(1946年ENIAC、1958年103、1959年104机)、 小型机阶段、微型机阶段(2005年5月1日联想完成了收购美国IBM公司的全球PC业务)、客户机/服务器阶段(对等网络与非对等网络的概念) 互联网阶段(Arpanet是1969年美国国防部运营,在1983年正式使用TCP/IP协议;在1991年6月我国第一条与国际互联网连接的专线建成,它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接到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直线加速器中心;在1994年实现4大主干网互连,即全功能连接或正式连接;1993年WWW技术出现,网页浏览开始盛行。 3、计算机应用领域:科学计算(模拟核爆炸、模拟经济运行模型、中长期天气预报)、事务处理(不涉及复杂的数学问题,但数据量大、实时性强)、过程控制(常使用微控制器芯片或者低档微处理芯片)、辅助工程(CAD,CAM,CAE,CAI,CAT)、人工智能、网络应用、多媒体应用。 4、计算机种类: 按照传统的分类方法:分为6大类:大型主机、小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工作站、巨型计算机、小巨型机。 按照现实的分类方法:分为5大类:服务器、工作站(有大屏幕显示器)、台式机、笔记本、手持设备(PDA等)。 服务器:按应用范围分类:入门、工作组、部门、企业级服务器;按处理器结构分:CISC、RISC、VLIW(即EPIC)服务器; 按机箱结构分:台式、机架式、机柜式、刀片式(支持热插拔,每个刀片是一个主板,可以运行独立操作系统); 工作站:按软硬件平台:基于RISC和UNIX-OS的专业工作站;基于Intel和Windows-OS 的PC工作站。 5、计算机的技术指标: (1)字长:8个二进制位是一个字节。(2)速度:MIPS:单字长定点指令的平均执行速度,M:百万;MFLOPS:单字长浮点指令的平均执行速度。(3)容量:字节Byte用B表示,1TB=1024GB(以210换算)≈103GB≈106MB≈109KB≈1012B。 (4)带宽(数据传输率) :1Gbps(10亿)=103Mbps(百万)=106Kbps(千)=109bps。(5)可靠性:用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和平均故障修复时间MTTR来表示。(6)版本 6、微处理器简史:Intel8080(8位)→Intel8088(16位)→奔腾(32位)→安腾(64位)EPIC 7、奔腾芯片的技术特点:奔腾32位芯片,主要用于台式机和笔记本,奔腾采用了精简指令RISC技术。 (1)超标量技术:通过内置多条流水线来同时执行多个处理,其实质是用空间换取时间;两条整数指令流水线,一条浮点指令流水线。 (2)超流水线技术:通过细化流水,提高主频,使得机器在一个周期内完成一个甚至多个操作,其实质是用时间换取空间。 奔腾采用每条流水线分为四级流水:指令预取,译码,执行和写回结果。(3)分支预测:分值目标缓存器动态的预测程序分支的转移情况。(4)双cache哈佛结构:指令与数据分开存储。 (5)固化常用指令。(6)增强的64位数据总线:内部总线是32位,与存储器之间的外部总线

网络与数据通信作业答案教学提纲

一、选择题 C 1. 下列哪项不属于电路交换结点的组成部分。 (A)数字交换机 (B)网络接口 (C)控制单元 (D)用户环路 C 2. 下列哪项不属于纵横交换机的局限性。 (A)交叉点的数量以相连站点数量的平方数上升 (B)一个交叉点的损坏使得在该交叉点上相交的线路所属的设备之间无法连接 (C)交叉点利用率很低 (D)金属交叉点采用半导体门电路,造价高。 B 3. 下列哪项不属于分组交换的优点。 (A)线路的效率较高 (B)以恒定的数据率进行交换 (C)网络中通信量拥挤时,分组仍可能被接收 (D)能够使用优先级 C 4. 下列哪项不属于数据报优点。 (A)省掉了呼叫建立过程 (B)如果网络的某一部分发生了拥塞,结点可以为数据报选择一条绕过拥塞区域的路由(C)一个结点出现故障,其后的分组可以找一条替换路由绕过该结点 (D)没有必要为在每个结点上为每个分组选择路由,分组在网络中传送速度更快 D 5. 下列哪项不属于分布式路由选择的特点。 (A)路由选择的判决可能是由各结点完成的 (B)每个结点可能从相邻(直接连接的)的结点上搜集到一些信息

(C)结点从它感兴趣的任何一条潜在路由上的所有结点中获取信息 (D)存在一个中心结点,它从所有结点上获取信息 B 6. 下列哪项不属于洪泛法路由选择的特点。 (A)在源点和终点之间所有可能的路由都被尝试过。 (B)发送到分组中,至少有一个副本是使用最小跳数路由到达终点。 (C)所有直接或间接地与源结点相连的结点全部都被访问到。 (D)网络中的通信量负荷不高。 B 7. 在结点和结点之间交换有关网络状态的信息,路由选择的判决随网络条件的变化而改变,该路由选择策略为 (A)固定式 (B)洪泛式 (C)随机式 (D)自适应式 A 8. 下列哪项不属于自适应路由选择的缺点。 (A)路由选择的判决复杂,增加了网络结点的处理负担 (B)交换信息多,交换频率快会增加网络负荷,导致性能下降。 (C)网络发送故障或者拥塞时,无法避免故障和拥塞区域。 (D)自适应策略可能反应得太快,导致阻塞产生振荡。 A 9. ARPANET中第三代路由选择算法的代价函数是以()而不是以时延为中心。 (A)时延 (B)利用率 (C)容量 (D)吞吐量

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知识点总结

2017年9月三级网络技术知识考点 1.弹性分组环(RPR)中每一个节点都执行SRP公平算法,与FDDI一样使用双环结构。传统的FDDI环中,当源结点向目的结点成功发送一个数据帧之后,这个数据帧要由源结点从环中回收,而RPR环限制数据帧只在源结点与目的结点之间的光纤段上传输,当源结点成功发送一个数据帧之后,这个数据帧由目的结点从环中回收。 RPR采用自愈环设计思路,能在50ms时间内,隔离出现故障的结点和光纤段,提供SDH级的快速保护和恢复,同时不需要像SDH那样必须有专用的带宽,因此又进一步提高了环带宽的利用率。 RPR将沿顺时针传输的光纤环叫做外环,将沿逆时针传输的光纤环叫做内环。内环和外环都可以用统计复用的方法传输IP分组。 2.RAID是磁盘阵列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磁盘存储容量但是不能提高容错能力。 3.目前宽带城域网保证服务质量QoS要求的技术主要有: 资源预留(RSVP)、区分服务(DiffServ)和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 4.无源光纤网PON,按照ITU标准可分为两部分: 1、OC-3,155.520 Mbps 的对称业务。 2、上行OC-3,155.520 Mbps,下行OC-12,622.080 Mbps的不对称业务。 5.无线接入技术主要有:WLAN、WiMAX、WiFi、WMAN和Ad hoc等。 6.802.11标准的重点在于解决局域网范围的移动结点通信问题; 802.16标准的重点是解决建筑物之间的数据通信问题; 802.16a增加了非视距和对无线网格网结构的支持,用于固定结点接入。 7.光纤传输信号可通过很长的距离,无需中继。 Cable Modom使计算机发出的数据信号于电缆传输的射频信号实现相互之间的转换,并将信道分为上行信道和下行信道。 ASDL提供的非对称宽带特性,上行速率64 kbps~640 kbps,下行速率500 kbps~ 7 Mbps。 802.11b定义了使用直序扩频技术,传输速率为1 Mbps、2 Mbps、5.5Mbps与11Mbps的无线局域网标准。 将传输速率提高到54 Mbps的是802.11a和802.119。 8.中继器工作在物理层。 9.水平布线子系统电缆长度应该在90米以内,信息插座应在内部做固定线连接。 10.电缆调制解调器(Cable Modem)专门为利用有线电视网进行数据传输而设计。Cable Modem 把用户计算机与有线电视同轴电缆连接起来。 11.服务器总体性能不仅仅取决于CPU数量,而且与CPU主频、系统内存、网络速度等都有关系。 12. 所谓"带内"与"带外"网络管理是以传统的电信网络为基准的利用传统的电信网络进行网络管理称为"带内",利用IP网络及协议进行网络管理的则称为"带外",宽带城域网对汇聚层及其以上设备采取带外管理,对汇聚层以下采用带内管理。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总结资料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总结 1. 网络层次划分 2. OSI七层网络模型 3. IP地址 4. 子网掩码及网络划分 5. ARP/RARP协议 6. 路由选择协议 7. TCP/IP协议 8. UDP协议 9. DNS协议 10. NAT协议 11. DHCP协议 12. HTTP协议 13. 一个举例 计算机网络学习的核心内容就是网络协议的学习。网络协议是为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者说是约定的集合。因为不同用户的数据终端可能采取的字符集是不同的,两者需要进行通信,必须要在一定的标准上进行。一个很形象地比喻就是我们的语言,我们大天朝地广人多,地方性语言也非常丰富,而且方言之间差距巨大。A地区的方言可能B地区的人根本无法接受,所以我们要为全国人名进行沟通建立一个语言标准,这就是我们的普通话的作用。同样,放眼全球,我们与外国友人沟通的标准语言是英语,所以我们才要苦逼的学习英语。 计算机网络协议同我们的语言一样,多种多样。而ARPA公司与1977年到1979年推出了一种名为ARPANET的网络协议受到了广泛的热捧,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推出了人尽皆知的TCP/IP标准网络协议。目前TCP/IP协议已经成为Internet中的“通用语言”,下图为不同计算机群之间利用TCP/IP进行通信的示意图。 1. 网络层次划分

为了使不同计算机厂家生产的计算机能够相互通信,以便在更大的范围内建立计算机网络,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78年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即著名的OSI/RM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Reference Model)。它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通信协议划分为七层,自下而上依次为:物理层(Physics Layer)、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网络层(Network Layer)、传输层(Transport Layer)、会话层(Session Layer)、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其中第四层完成数据传送服务,上面三层面向用户。 除了标准的OSI七层模型以外,常见的网络层次划分还有TCP/IP四层协议以及TCP/IP五层协议,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 2. OSI七层网络模型 TCP/IP协议毫无疑问是互联网的基础协议,没有它就根本不可能上网,任何和互联网有关的操作都离不开TCP/IP协议。不管是OSI七层模型还是TCP/IP 的四层、五层模型,每一层中都要自己的专属协议,完成自己相应的工作以及与上下层级之间进行沟通。由于OSI七层模型为网络的标准层次划分,所以我们以OSI七层模型为例从下向上进行一一介绍。

《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期末考试

湖北文理学院2013-2014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试卷 一选择题(每空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 到对应的空中,每空2分,共20分) 1.网络是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多个独立的的集合。 A 局域网系统 B 多协议路由器 C 操作系统 D 自治计算机 2.局域网的协议结构一般不包括。 A 物理层 B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C 数据链路层 D网络层 3.完成路径选择功能是在OSI参考模型的。 A 物理层 B 数据链路层 C 网络层 D 传输层 4.目前实际存在的广域网主要是采用结构。 A 总线拓朴 B 环型拓朴 C 网状拓朴 D 星型拓朴 5.面向比特同步的帧数据段中出现位串01111101,则进行比特填充后输出的位串是。 A 011111001 B 011110101 C 011111101 D 011101101 6. 已知循环冗余码生成多项式G(x)=x5+x4+x+1,若信息位10101100,则冗余码是。 A 01101 B 01100 C 1101 D 1100 7.IP协议规定每个C类网络最多可以有台主机。 A 254 B 256 C 32 D 1024 8.对193.100.60.0网络,若子网掩码设置成255.255.255.192,则每个子网最多可接入台机器。 A 254 B 126 C 62 D 30 9. 在OSI参考模型中,数据链路层的数据服务单元是。 A 帧 B 报文 C 分组 D 比特序列 10.下面属于数据链路层协议的是 A PPP B ARP(网络层) C IP(网络层) D RARP(网络层) 二判断题(请判断每题对错,在每题后的括号中,对的打√, 错的打×,每小题2分,共10分) 1.IP协议是一种面向连接的网络协议。(×) 2.10吉比特以太网不使用CSMA/CD协议。(√) 3.ARP协议在当前TCP/IP网络使用的频率很低(高)。 ( ×) 4.以太网的最短帧长不能小于256(64)个字节。 ( ×) 5.在当前网络传输中,接收方只检错,不纠错。(√)

计算机网络期末复习题型总结

计算机网络内容总结 第一章网络概述 一、计算机网络最重要的功能:连通性、共享性(填) 二、因特网的两大组成部分:边缘部分、核心部分(填) 1、主机A和主机B通信,实质上是主机A的某个进程同主机B的某个进程通信。 2、网络边缘的端系统之间的通信方式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客户—服务器方式(C/S)、 对等方式(P2P) 3、在网络核心部分起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的关键构件,其 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选) 三、三种交换方式: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填) 1、电路交换:整个报文的比特流连续地从源点直达终点。电话交换机是电路交换,“建 立连接—通话—释放连接”,电路交换的线路的传输效率往往很低。 2、报文交换:整个报文先传送到相邻结点,全部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 一个结点。 3、分组交换:单个分组(整个报文的一部分)传送到相邻结点,存储下来后查找转 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存储转发技术,主机是为用户进行信息处理的, 路由器是用来转发分组的,即进行分组交换。(选) 四、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按地域(中英文名称):广域网(WAN)、城域网(MAN)、局域 网(LAN)、个人区域网(PAN)(填) 五、(简答)时延:时延的4个组成部分、计算。 六、协议(定义、三要素及其含义):定义: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 准或约定称为协议。三要素及其含义:(1)语法: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2)语义: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3)同步: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填选) 七、 5层体系结构各层及功能:(填) 应用层(applicationlayer)为用户应用进程提供服务 运输层(transportlayer)为主机中进程间通信提供服务 网络层(networklayer)为主机间通信提供服务 数据链路层(datalinklayer)相邻结点间的无错传输 物理层(physicallayer)透明地传输原始的比特流 第二章物理层 一、关于信道(通信方式三种):单向通信、半双工通信、全双工通信(填) 1、单向通信又称单工通信,无线电广播,有线电广播,电视广播 2、双向交替通信又称半双工通信,对讲机 3、双向同时通信又称全双工通信(选) 二、常用的导向性传输媒体包括: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填) 三、常用的非导向传输媒体:短波;微波:地面接力、卫星(填) 四、信道复用:FDM、TDM、STDM、WDM(名称、复用方法、特点):(填选选) FDM:频分复用,复用方法:整个带宽划分为多个频段,不同用户使用不同频段。特 点:所有用户在通信过程中占用不同的频带宽度。 TDM:时分复用,复用方法:将时间划分为一段段等长的时分复用帧(TDM帧)。TDM 帧划分为N个时隙。每一个用户在一个TDM帧中占用一个固定时隙。特点:所有用户在不 同的时间占用整个频带宽度。 1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版运输层知识点总结

运输层 运输层之间的通信是进程与进程之间的,通过端口的 一、运输层协议概述 1、从通信和信息处理的角度看,运输层向它上面的应用层提供通信服务,它属于面向通信部分的最高层,同时也是用户功能中的最低层。 2、当网络的边缘部分中的两个主机使用网络的核心部分的功能进行端到端的通信时,只有位于网络边缘部分的主机的协议栈才有运输层,而网络核心部分中的路由器在转发分组时都只用到下三层的功能。 3、两个主机进行通信实际上就是两个主机中的应用进程互相通信。 4、运输层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复用和分用。通过端口实现。 5、网络层为主机之间提供逻辑通信,运输层为应用进程之间提供端到端的逻辑通信 6、当运输层采用面向连接的TCP 协议时,尽管下面的网络是不可靠的(只提供尽最大努力服务),但这种逻辑通信信道就相当于一条全双工的可靠信道。当运输层采用无连接的UDP协议时,这种逻辑通信信道是一条不可靠信道。 7、两个对等运输实体在通信时传送的数据单位叫作运输协议数据单元TPDU 8、UDP 在传送数据之前不需要先建立连接。虽然UDP 不提供可靠交付,但在某些情况下UDP 是一种最有效的工作方式;TCP 则提供面向连接的服务。 9、运输层的UDP 用户数据报与网际层的IP数据报的区别:IP 数据报要经过互连网中许多路由器的存储转发,但UDP 用户数据报是在运输层的端到端抽象的逻辑信道中传送的。 10、硬件端口与软件端口的区别:在协议栈层间的抽象的协议端口是软件端口。路由器或交换机上的端口是硬件端口。硬件端口是不同硬件设备进行交互的接口,而软件端口是应用层的各种协议进程与运输实体进行层间交互的一种地址。 11、端口用一个16 位端口号进行标志。 12、端口号只具有本地意义,即端口号只是为了标志本计算机应用层中的各进程。在因特网中不同计算机的相同端口号是没有联系的。 13、端口的分类:熟知端口和登记端口号合称为服务器端使用的端口号 ?熟知端口,数值一般为0~1023。 ?登记端口号,数值为1024~49151,为没有熟知端口号的应用程序使用的。使用这个 范围的端口号必须在IANA 登记,以防止重复。 ?客户端口号或短暂端口号,数值为49152~65535,留给客户进程选择暂时使用。 二、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1、UDP只是在IP 的数据报服务之上增加了端口的功能和差错检测的功能。 2、UDP 的主要特点 ?UDP 是无连接的,即发送数据之前不需要建立连接。 ?UDP 使用尽最大努力交付,即不保证可靠交付,同时也不使用拥塞控制。 ?UDP 是面向报文的。 ?UDP 支持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和多对多的交互通信。 ?UDP 的首部开销小,只有8 个字节。 ?UDP没有拥塞控制,很适合多媒体通信的要求 3、发送方UDP 对应用程序交下来的报文,在添加首部后就向下交付IP 层。UDP 对应用层交下来的报文,既不合并,也不拆分,而是保留这些报文的边界。 4、UDP 的首部格式(每个部分各两个字节) 源端口(不需要回送时可填0),目的端口,长度(包括数据部分,最小为8字节),检验和

数据通信与网络答案04

CHAPTER 4 Digital Transmission Solutions to Odd-Numbered Review Questions and Exercises Review Questions 1.The three different techniques described in this chapter are line coding, block cod- ing, and scrambling. 3.The data rate defines the number of data elements (bits) sent in 1s. The unit is bits per second (bps). The signal rate is the number of signal elements sent in 1s. The unit is the baud. 5.When the voltage level in a digital signal is constant for a while, the spectrum cre- ates very low frequencies, called DC components, that present problems for a sys- tem that cannot pass low frequencies. 7.In this chapter, we introduced unipolar, polar, bipolar, multilevel, and multitran- sition coding. 9.Scrambling, as discussed in this chapter, is a technique that substitutes long zero- level pulses with a combination of other levels without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bits. 11.In parallel transmission we send data several bits at a time. In serial transmission we send data one bit at a time. Exercises 13.We use the formula s = c × N × (1/r) for each case. We let c = 1/2. a.r = 1 → s = (1/2) × (1 Mbps) × 1/1= 500kbaud b.r = 1/2 → s = (1/2) × (1 Mbps) × 1/(1/2) = 1 Mbaud c.r = 2 → s = (1/2) × (1 Mbps) × 1/2= 250 Kbaud d.r = 4/3 → s = (1/2) × (1 Mbps) × 1/(4/3) = 375 Kbaud 15.See Figure 4.1 Bandwidth is proportional to (3/8)N which is within the range in Table 4.1 (B = 0 to N) for the NRZ-L scheme. 17.See Figure 4.2.Bandwidth is proportional to (12.5 / 8)N which is within the range in Table 4.1 (B = N to B = 2N) for the Manchester scheme. 1

新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网络技术知识点总结

新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网络技术知识点总 结 分析:考试形式:选择题和填空题,6个的选择题和2个填空题共10分,都是基本概念。 1、计算机的四特点:有信息处理的特性,有广泛适应的特性,有灵活选择的特性。有正确应用的特性。(此条不需要知道) 2、计算机的发展阶段:经历了以下5个阶段(它们是并行关系):大型机阶段( 58、59年103、104机)、小型机阶段、微型机阶段、客户机/服务器阶段(对等网络与非对等网络的概念)和互联网阶段(Arpanet是1969年美国国防部运营,在1983年正式使用 TCP/IP协议;在1991年6月我国第一条与国际互联网连接的专线建成,它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接到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直线加速器中心;在1994年实现4大主干网互连,即全功能连接或正式连接;1993年WWW技术出现,网页浏览开始盛行。 3、应用领域:科学计算、事务处理、过程控制、辅助工程(CAD,CAM,CAE,CAI,CAT)、人工智能、网络应用。 4、计算机种类:

按照传统的分类方法:分为6大类:大型主机、小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工作站、巨型计算机、小巨型机。 按照现实的分类方法:分为5大类:服务器、工作站(有大屏幕显示器)、台式机、笔记本、手持设备(PDA等)。 服务器:按应用范围分类:入门、工作组、部门、企业级服务器;按处理器结构分:CIS C、RIS C、VLIW(即EPIC)服务器;按机箱结构分:台式、机架式、机柜式、刀片式(支持热插拔);工作站:按软硬件平台:基于RISC和UNIX-OS的专业工作站;基于Intel和Windows-OS的PC 工作站。 5、计算机的技术指标: (1)字长:8个二进制位是一个字节。(2)速度:MIPS:单字长定点指令的平均执行速度,M:百万;MFLOPS:单字长浮点指令的平均执行速度。(3)容量:字节Byte用B表示, 1TB=1024GB≈103GB≈106MB≈109KB≈1012B。 (4)带宽(数据传输率) XXXXX:bps。(5)可靠性:用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和平均故障修复时间MTTR来表示。(6)版本 6、微处理器简史:Intel8080(8位)→Intel8088(16位)→奔腾(32位)→安腾(64位)

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整理

第2章物理层 2.1①物理层的作用:启动、维护和关闭数据链路之间实体进行比特传输的物理连接。(这种连接可能通过中继系统,在中继系统内的传输也是在物理层的。) ②物理层与传输媒体的关系:可将物理层的主要任务可描述为确定与传输媒体的接口有关的四种特性;物理层设计时主要考虑的是如何在连接开放系统的传输介质上传输各种数据的比特流。 ③四种特性极其含义: 机械特性:接口所用接线器的形状和尺寸、引线数目和排列、固定和锁定装置尺寸。 电气特性:接口线上电压值范围、速率、阻抗、距离、0和1电压的含义。 功能特性:接口线的名称、功能、意义。 规程特性(过程特性):对不同功能的各种可能事件的出现顺序、动作顺序。 ④串行传输和并行传输: 2.2①通信系统组成:源系统(包括源点和发送器)→传输系统(或传输网络)→目的系统(包括接收器和终点)。 ②数据:运送消息的实体,通常是有意义的符号序列,这种信息的表示可用计算机处理或产生。 信号:数据或电气或电磁的表现。 信道:表示向某个方向传送信息的媒体。 ③信号类型 模拟信号(连续信号):代表消息的参数的取值是连续的。如语音。 数字信号(离散信号):代表消息的参数的取值是离散的。如电话网中继器上传送的信号。基带信号(即基本频带信号):来自信源的信号。 宽带信号(即仅在一段频率范围内能通过信道):经过载波调制之后的信号。 ④信号与信道的关系:信道是信号的传输通路。 ⑤通信方式(信息交互):单向通信(单工)、双向交替通信(半双工)、双向同时通信(全双工)。 ⑦码元:信号的基本单元(波形)。 ⑥信噪比:信号的平均功率和噪声的平均功率之比,常记为S/N。 ⑧奈氏定理和香农公式的结论 奈氏定理:在任何信道中,码元传输的速率是有上限的,传输速率超过此上限,就会出现严重的码间串扰的问题,使接收端对码元的判决(即识别)成为不可能。 香农公式:信道的带宽或信道中的信噪比越大,信息的极限传输速率就越高。(意义:只要信息传输速率低于信道的极限信息传输速率,就一定可以找到某种方法来实现无差错的传输) 2.3①传输媒体分类 引导型传输媒体 双绞线:又分为屏蔽双绞线(STP)和无屏蔽双绞线,采用规则的方法绞合——绞合可减少对相邻导线的电磁干扰。特点是越粗通信距离越远,价格便宜,使用广泛,是最古老的传输媒体。 同轴电缆:由内导体铜质芯线、绝缘层、网状编织的外导体屏蔽层以及保护塑料外层所组成。特点是抗干扰特性,被广泛用于传输较高速率的数据。 光缆:分为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后者较好。特点:通信容量大;传输损耗小,适合远距离传输;抗雷电和电磁干扰性能好;保密性好,不易被窃听或截取数据;体积小,重量轻。

2018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网络技术知识点总结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网络技术知识点看书第一遍: 仔细认真,不放过任何一个字;结果:知道大纲就行。第二遍: 详细,理解,标出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点,解决所有课后题。 第三遍:理解所有内容,熟悉课本T做历年真题前4套T结合真题看课本T做剩下几套真题T看书、真题T过关。 自2018 年 3 月的全国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考试采用16 年版新版笔试教材,部分内容有改动;上机考试采用在xp 操作系统下VisualC++环境的C语言编程,您可以认为无变化;另,考试大纲没有变化,虽然称16年新大纲,但继续 采用的13年版(您也可以认为是08 年版)考试大纲。 笔试教材部分变动主要如下: 1、删除第七章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但大纲上明确表示有这一章,不敢保证不考,所以您应该有保留旧版本教材的必要); 2、拆分第五章因特网基础为第五章第六章; 3、原来第六章网络安全顺延到第七章,部分内容有更新; 4、改动第八章网络技术展望为网络应用技术(组播技术、P2P网络、即时通信系统、IPTV、VoIP、网络搜索技术); 5、其他章节部分有改动,比例约为20%;不影响以前的知识点。 6、笔试教材习题改动较大(新版习题也将是09 年3 月考试的重要题目); 7、虽然新教材部分变动,如您能保证自02年笔试历年真题都会做且理解,保证您2018年9月及格,但更好成绩需要您努 力。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 分析:考试形式:选择题和填空题, 6 个的选择题和 2 个填空题共10分,都是基本概念。 1、计算机的四特点:有信息处理的特性,有广泛适应的特性,有灵活选择的特性。有正确应用的特性。(此条不需要知道) 2、计算机的发展阶段:经历了以下5个阶段(它们是并行关系):大型机阶段(58、59年10 3、104机)、小型机阶 段、微型机阶段、客户机/服务器阶段(对等网络与非对等网络的概念)和互联网阶段(Arpanet 是 1 969年美国国防部运营,在 1 983年正式使用TCP/IP 协议;在1991 年6月我国第一条与国际互联网连接的专线建成,它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 究所接到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直线加速器中心;在1994年实现4大主干网互连,即全功能连接或正式连接;1993 年WW技术出现,网页浏览开始盛行。 3、应用领域:科学计算、事务处理、过程控制、辅助工程(CAD, CAM CAE CAI, CAT卜人工智能、网络应用。 4、计算机种类:按照传统的分类方法:分为6大类:大型主机、小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工作站、巨型计算机、小 巨型机。按照现实的分类方法:分为5大类:服务器、工作站(有大屏幕显示器)、台式机、笔记本、手持设备(PDA等)。服务器:按应用范围分类:入门、工作组、部门、企业级服务器;按处理器结构分:CISC、RISC、VLIW(即EPIC)服务器;按机箱结构分:台式、机架式、机柜式、刀片式(支持热插拔); 工作站:按软硬件平台:基于RISC和UNIX-OS的专业工作站;基于Intel和Windows-OS的PC工作站。 5、计算机的技术指标: (1)字长:8个二进制位是一个字节。(2)速度:MIPS:单字长定点指令的平均执行速度,M:百万;MFLOPS单字长 浮点指令的平均执行速度。(3)容量:字节Byte用B表示,1TB=1024GB? 103GB^ 106M衣109KB~ 1012B。 (4)带宽(数据传输率):bps。(5)可靠性:用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和平均故障修复时间MTTR来表示。(6)版本 6、微处理器简史:Intel8080 (8位)T Intel8088 (16位)T奔腾(32位)T安腾(64位) 7、奔腾芯片的技术特点:奔腾32位芯片,主要用于台式机和笔记本,奔腾采用了精简指令RISC技术。 (1)超标量技术:通过内置多条流水线来同时执行多个处理,其实质是用空间换取时间;两条整数指令流水线,一条浮点指令流水线。 (2)超流水线技术:通过细化流水,提高主频,使得机器在一个周期内完成一个甚至多个操作,其实质是用时间换取空 间。奔腾采用每条流水线分为四级流水:指令预取,译码,执行和写回结果。(3)分支预测:分值目标缓存器动态的预 测程序分支的转移情况。(4)双CACHED佛结构:指令与数据分开存储。(5)固化常用指令。(6)增强的64位数据总线:内部总线是32位,与存储器之间的外部总线增为64位。(7)采用PCI (外围部件接口)标准的局部总线。(8)错误检测既功能用于校验技术。(9)内建能源效率技术。(10)支持多重处理,即多CPU系统;目前的CPU由提高主频到多核处理。 &安腾芯片的技术特点:安腾是64位芯片,主要用于服务器和工作站;安腾采用简明并行指令计算(EPIC)技术; 奔腾系列为32位,精简指令技术RISC;286、386复杂指令系统CISC。奔三增加了:SSE StreamingSIMDExtensions 流式的单指令流、多数据流扩展指令。 9、主机板与插卡的组成: (1)主机板简称主板或母板,由5部分组成(CPU存储器、总线、插槽、电源)与主板的分类(cpu、插槽、T、X)。 (2)网络卡又称为适配器卡,代号NIC,其功能为:a:实现与主机总线的通讯连接,解释并执行主机的控制命令°b: 实现数据链路层的功能,如形成数据帧,差错校验,发送接收等。c:实现物理层的功能。 10、jsj 系统的组成:硬件系统具有原子特性(芯片、板卡、设备、网络)与软件系统具有比特特性;且具有同步性。 11、软件的分类:按用途:系统软件(如操作系统,最核心部分)、应用软件;按授权:商业、共享、自由软件; 12、软件开发:软件的生命周期中,通常分为三大阶段,每个阶段又分若干子阶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