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附录:社交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社交行为的影响调查问卷 2

附录:社交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社交行为的影响调查问卷 2

附录:社交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社交行为的影响调查问卷 2
附录:社交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社交行为的影响调查问卷 2

社交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社交行为的影响调查问卷

第1题:您的性别:

A. 男

B. 女

第2题:您使用社交网络的时间大致已有年了

A. 1年以下

B. 1-3年

C. 3-5年

D. 5年以上

第3题:您是如何接触到社交网络的?

A.同学、朋友的主动推荐

B.通过网络广告的宣传

C.无意中看到好友在使用

D.自己在网络上偶然发现

E.其他请写明:[详细]

第4题:您是在何种原因的驱使下使用社交网络的?(最多可选2项)[多选题]

A.自己很新奇,主动尝试一下

B.在朋友、同学的大力推荐才开始使用

C.看到大家都在用,也就随着用了

D. 为了更方便的联系同学好友才使用

E. 为了通过社交网站拓宽人际面

F. 为了更方便的了解到某些信息和动态

G.其他请写明:[详细]

第5题:您每天花费在社交网络的时间大概有多久?

A. 0-0.5小时

B. 0.5-1小时

C.1-2小时 D .2-3小时 E. 3小时以上

第6题:您登陆社交网络的平均频率为多少?

A.每天一到两次

B.每天三到五次

C.每天五到十次

D.说不清,有时间就会登陆

E.几天登陆一次

F.偶尔登陆几次

G.其他

第7题:您觉得社交网络的哪些功能对于您最有帮助并经常使用呢?(最多可选3项)[多选题]

A.结交新朋友

B.关注已有好友动态,保持密切联系

C.参与在线游戏及趣味应用

D.阅读学习心得、考试攻略等知识性文章

E.了解新闻时事

F.发布信息,组织各类活动

G.关注各类幽默故事、新奇趣闻

H.其他请写明:[详细]

第8题:您是否感觉使用社交网络曾影响了您预定的作息安排?

A. 完全没有,反而帮我获得了许多有用信息

B.有时控制不住自己,偶尔耽误了某些事情

C.有时控制不住自己,偶尔耽误了某些事情

D.其他请写明:[详细]

第9题:如果因为某些原因无法保持原有的登陆频率,您的感受是:

A.非常不自在,难以接受

B.会感到不舒适,但可以接受

C.一开始无所谓,但长时间之后会感到不适

D.已很久不使用,没感觉其他

E. 请写明:[详细]

第10题:您通常如何对待社交网络上遇到的各种类型的消息分享和转发?

A.只围观不传播

B.对喜欢的内容有选择性的转发

C.看到别人在转自己也就转了,没考虑太多 D .其他请写明:[详细]

第11题:对于转发的内容,您是否曾主动去别处搜索查找以证实其可靠性?

A.从没考虑过

B.没有查询,但会先判断一下是否可信才转发

C.仅偶尔对部分内容查询证实才转发

D. 如果未经证实不会轻易转发

E.其他请写明:[详细]

第12题:您通常如何评判在社交网络平台传播和转发的新闻和言论?

A.完全可信

B.大部分可信

C.不好说,自己也常常感到矛盾

D.不太可信

E.绝不可信

F. 会受自己某些观点的影响去相信部分内容

G.只相信自己查询证明过的内容

H.其他请写明:[详细]

第13题:您与社交网络上的陌生人的接触情况是怎样的?

A.大部分情况下都会接受对方的请求,也会主动向对方发出邀请

B.有针对性和选择地接受一部分请求和发出好友邀请

C. 大部分情况下都会接受对方的申请,但很少或不会发出邀请

D.只是有针对性和选择地接受请求,很少或不会发出邀请

E.通常不怎么接受别人的请求,但会主动发出好友邀请

F.既不会接受请求也不会主动发出邀请

G.其他请写明:[详细]

第14题:如果您主动接受或发出对于陌生人的请求,是出于何种原因?(最多可选两项)[多选题]

A.出于好奇希望进一步了解某人

B.兴趣爱好相同

C.结识更多的朋友,多一条倾诉和交流的途径

D.拓宽人际面,以便日后相互帮助

E.随机发出邀请或接受请求而已,没想那么多

F.其他请写明:[详细]

第15题:如果您拒绝别人的好友请求或很少发出好友邀请,是出于何种原因?(最多可选两项)[多选题] A.安全防范 B兴趣爱好不合 C.不习惯适应接触陌生人 D.反感对方 E.感觉已认识足够多的好友,不想花费太多精力 F.其他请写明:[详细]

第16题:您是否感觉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您的交际面?

A.是

B.说不清,可能有一定帮助

C.没有

D.其他请写明:[详细]

第17题:您认为在社交网络中的虚拟友情与现实生活中的友情是否有不同之处?

A.没有不同之处

B.本质上是相同的情感,其他差别不大

C.说不清楚,二者各有不可替代性

D.有很大不同

E.完全不同

F.其他请写明:[详细]

第18题:如果您认为不同,那么请针对社交网络方式来说二者的不同体现在哪些方面?(最多可选2项)[多选题]

A.可靠性高 B可靠性低 C交流程度高 D 交流程度低 E谈论话题范围更广 F谈论话题范围更小 G.交友范围宽 H交友范围窄 J感情更深厚 K 感情浅 L其他请写明[详细]

第19题:您觉得社交网络对于您现实生活中的心理、社交行为等方面的影响是什么样的?

A.特别积极的影响,感到十分快乐、自信、开朗,更加愿意和别人接触并收获了许多知识和信息

B.有一定积极影响,感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快乐和满足并收获了一些东西

C.中性地,没有什么过激影响和什么明显变化

D有一定消极影响,感觉不太适应现实中的交流方式/感觉浪费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E.有特别消极的影响,感觉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交流差距太大,比原来更加自卑和畏缩了/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F.其他请写明:[详细]

第20题:您觉得造成上述积极影响的可能原因是什么?(最多可选两项)[多选题]

A.社交网络放大了亲朋好友之间的感情与联系

B.社交网络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

C.社交网络开阔视野、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D.社交网络降低了沟通成本,使自己接触到了渴望接触的个人或群体

E.其他请写明:[详细]

第21题:您觉得造成上述消极影响的原因是什么?(最多可选两项)[多选题]

A.某些时刻个人隐私受到侵犯

B.缺乏意志力,沉溺其中无法自拔

C. 感到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交流方式落差太大,无法适应

D.流言蜚语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E.其他请写明:[详细]

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研究

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研究 【内容摘要】:20世纪末,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互联网以磅礴的气势加入了大众传播的行列,以其巨大的影响力改变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手段,网络很快得到大学生的普遍关注和积极参与,它已成为大学生人际沟通的重要方式,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结合大学生群体及网络的特点,探讨网络吸引青少年的动因,并分析了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正负面双重影响。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人际交往;双刃剑;影响 【导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正在迅速进入现代生活的每个角落,当前高校大学生更是能充分利用大学的便利条件,以良好的知识结构和外语基础,畅游网络的海洋。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我国互联网用户中80%左右是35岁以下的青少年,这其中90%以上又都是大学生。为什么网络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渠道?笔者认为,要探讨这个问题,既要从主体(当代大学生群体)出发,也要兼顾客体(网络)。正是大学生群体相对于其他群体的特殊性,以及网络交往方式相对于传统交往方式的特殊性,这两者叠合而共同造成了上述新现象。网络人际交往是对传统人际交往方式的重要补充,对当代大学生具有多方面的影响,正像很多新科技、

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一样,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给人际交往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使人际交往活动产生了异化。正确认识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发挥其正面影响,规避其负面作用,使网络为我所用,在网络时代树立科学的人际交往观,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关于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社会的特点、网络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网络社会伦理道德问题等方面。其中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虽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相关研究散见于少量报刊、杂志,缺乏对此话题整体性、系统性的理论研究;二是原因的分析上不够全面,主要只从网络的特点考虑;三是关于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分析较为大略,研究的内容欠深入;四是研究成果应用性不强,提供的对策皆是泛泛而论,缺乏可操作的应对方法。本文在综合阅读多篇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主体的特点及网络客体的特点,分析网络交往成为大学生主要交往方式的原因;并根据以往文献分析,总结了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的正负面双重影响。 一、网络交往成为大学生主要人际交往方式的原因 大学生自身的特征是他们选择网络交往的内部动因,网络交往本身的特点,是大学生选择网络交往的外部诱因。 (一)主体(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关于社交网络的理论研究

关于社交网络的理论研究 社交的逻辑 社交网络的理论研究是一个很久就开始的事情了,以下列出4个基础论断,作为后续产品论述的前提(其实很多在产品中体现的还很不好)。 关系对人的影响在于,六度分隔所描述的是弱连接,通过弱连接,我们可以传递消息,创造合作机会;但如果关注人们之间是如何互相产生影响的,就必须关注强连接,尼古拉斯?克里斯塔斯基将称为“三度影响力原则”(人类行为深受三度以内朋友的影响),这种现象的出现原因,既包括行为习惯上的影响,也包括观念上的影响。 群体对人的影响,主要是极化,即群体愚蠢或群体智慧。理论上,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分工互补,就可形成紧密的群。《乌合之众》里讲到,群体对于个体有着极端放大和缩小的能力,可以没有责任的暴虐成为暴民,也可以用高尚情感使之舍生赴死(领袖们打动群众需要言之凿凿,信誓旦旦的重复和强大意志的感染)。情绪化、简单化和跟随成本大大降低,是群对个人行为带来的影响。新浪微博的运营,就是典型的时尚流行话题带动,名人引导,最后完成群体讨论和活跃的。 另一方面,群体是可以产生超越个体的群体智能的,《失控》里称之为“涌现”(整体才具有,孤立部分及其总合不具有的性质)。这个在人类社会尚无很好的范例,亚马逊的相关商

品精准推荐,可能算群体预测吧,但在自然界涌现有很多范例,比如水分子朝一个方向运动会形成漩涡,白蚁可以构筑相当于人类数千层楼高的蚁巢,且通风卫生情况良好。 北京大学计算机系李晓明教授为《大连接》一书所写的推荐语:“社会网络”不仅是‘网络’更是‘社会’,深合我心。互联网的社交产品,就是要遵循规则,帮助用户使用、经营、扩展其社交关系,将整个社交网络经营成良好运转的虚拟社会。 社交的产品 社交产品主要论述四个部分:关系社交产品、内容社交产品、服务社交产品和社交产品的运营。 关系社交产品 扎克伯格在Facebook上市前公开信中写道:“人际关系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人们分享得越多——即便只是与密友或家人分享——文化就越开放,对于他人的生活和观点的理解也就越深。我们认为,它能够创造更多、更强的人际关系,并帮助人们接触到更多不同观点。”这就是平台型的关系社交产品的主要思路。 实名动态(FEED)、好友关系(推荐)、个人主页(Profile)是关系社交产品的基本构成,持续不断的优化FEED的聚合和展现形态,进而激励更多的分享(含评论转发),不断基于标签推荐用户添加好友,不断引导用户浏览好友的个人空间,以此完成关系链的活跃和建设,其中相册、日志、活动和投票,是关系社交产品的基础分享应用和UGC内容来源。

大学生社交网络现状与影响

大学生社交网络的使用现状 网络的普及,使得我们的沟通和生活变得更加便利,我们也越来越依赖网络。我们的生活已经逐步网络化。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较2012年底增加265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4.1%,较2012年底提升了2.0个百分点。学生群体构成了中国网络用户的重要群体,占到了26.8%,其中大学生占到七成左右。 大学生,作为网民中的主力军,在社交网络上也是最为活跃的群体。社交网络即社交网络服务,源自英文SNS(即Social Network Service或Social Net-working Software),主要是基于公共的网络平台,帮助人们建立、反映、以及维系社会人际关系的社会性服务网络或社会化服务网络。目前国内社交网络平台主要有微博、微信及以人人网、开心网为典型代表的SNS网站等。 社交网络在大学生生活中占据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社交网络在塑造着大学生群体的社交模式和生活习惯,影响着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和世界观。大学生群体利用不同的社交网络工具建立并巩固自己的人际关系,分享着自己生活的点滴,浏览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 目前,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主要是通过移动端,而移动端的便利性也让大学生得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有调查显示,大学生每天都会使用社交网络,使用时长普遍在1-2个小时。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上主要活动是浏览信息,发状态和留言评论。 大学生选择社交网络的动机普遍是为了巩固已有的人际关系。一方面,绝大部分大学生的社交网络好友都是自己身边真实存在并且认识的人,通过社交网络结交新朋友在大学生群体中较罕见。另一方面,无论是在微博、微信还是人人网为代表的SNS网站上,关注好友动态都是大学生的首要选择。通过了解好友,关注好友在做什么,适时地留言评论来增进与好友之间的感情。尽管社交网络让我们具备了无限扩大交际圈的可能,但事实上,众多研究都表明大学生在虚拟世界的交往范围很大程度上与现实社交圈重叠,与身边的人如同学、朋友、家人进行网络交往的比例最高。 此外,获取信息和知识是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另一重要动机。通过在微博

关于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调查分析报告

关于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调查报告

————————————————————————————————作者:————————————————————————————————日期:

目录一、调查报告 二、参考文献 三、附录 1、问卷样卷 2、问卷分析 3、心得体会

关于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调查报告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中,人际交往是我们不可避免的,也是我们应当学会的重要技巧之一。对于大学生来说,当网络已然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自热网络上的人际交往也成为我们需要掌握的。相对于现实中的面对面,网络交往时乃是一种新型的交往方式,是指交往主体在网络上发生互动,并在交往过程中构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即网络人际关系。在此基础上,网络主体逐渐形成网络群体,虚拟社区,甚至于整个网络社会。网络中得人际交往是主体的社会行动在网络空间中的延伸,随着信息时代的高数发展,网络正以迅猛的速度向纵深推进,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融入到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而今天的大学生是比以往任何时期都热衷于人际交往,网络交往自然也不例外。据调查(以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为例)发现,目前大学生上网率已达99%,且有85%以上的大学生会高频率地使用各种聊天工具与网友进行聊天。由此不难推测,今天的大学生已成为网络群体中的一股主力军。网络交往自然而然的就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想要在网络中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网也是我们大学生所期望的。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主要方式 1.使用聊天工具(QQ,MSN等)进行网上聊天。据调查发现,大 学生中拥有QQ号的已经占到99%以上,也就是说我们90后这 一代大学生使用的聊天工具主要以腾讯QQ为主,且几乎人人 都有一个。当然,还有同时使用其他工具的,比如MSN等都占

社交网络用户的心理需求分析

社交网络用户的心理需求分析 用户在社交网络里的行为逻辑是用户个人的真实写照,在社交网络里的自我个性特点,也反映了用户的真实个性,如果能准确把握用户的行为逻辑,那么将有助于你做出符合大众用户的社交功能。一款社交产品的成功必须能够准确把握用户在其中的心理变化,哪些莫名火爆的应用背后到底是什么? 笔者不才,就几个简单的用户行为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在我简述几个行为的同时,看看你自己有没有同感? 1、不同社交应用的不同社会角色 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在不同的社会场景下,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即会有不同的表现,这是一种社会效应,即使映射到社交网络,无论在你微博、微信、QQ、人人上,你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留意一下你自己的各种不同社交应用,每次你打开它一定是不同的意图,继而获取信息和产生内容的初衷也会有所不同。有人会说,我有的好友在不同的社交应用里同时更新一样的内容作何解释?不要忘了,获取社交信息和用户产生内容是两种行为,可能他在获取的阶段是不同的社交初衷。 这就是我为年轻人高呼“爸妈来了,这个应用我不用了”的现象做出的解释,除了青春期遗留下来的逆反心里,企图标新立异有意采取不同的态度和行为来引起别人的注意和得到

社会认同之外,单一的大众性社交应用将现实社会不同场景下的社会关系高度重合在一个社交场景里,难免让人感到“隐私”没了,在不同的场合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的时候自然就有不同的语言行为规范,一个父母面前温顺可人的角色怎么能容忍客串成在朋友当中破粗口胡吃海喝的角色。 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一些老牌的社交应用里,即使我们经常登录,也再也不会更新内容的现象,因为像 QQ 这样的社交应用,根基太早,从家庭朋友社交场景到工作关系场景,社交关系太过臃肿,不是一个很好的展现自我的平台,还是应该将它着重定位在即时通讯吧。随着微信将手机通讯录和 QQ 好友关系链都移植到了自己的社交关系里,即使在朋友圈里更新可以设置可见范围分组,比起这种在下游手动添加范围,我宁愿有个从始至终都是一个社会场景的应用。 还有两个相对成型的特定社交分类,即职业社交与婚恋交友,用户其实都是在扮演特定的社会角色;婚恋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3d13302243.html,的邵光荣曾表示,社交本身并不是需求,而是手段,不同的社交都是有着不同的目的,一旦某个平台的社交功能无法达到用户的目的,用户也就会沉默或离开,社交其实也就不存在了。意思无外乎也是说用户需要扮演角色来达到某种目的。 2、自我“隐私”保护和窥探他人“隐私” 为什么要在隐私上加引号?因为在社交网络我们自主公开的生活隐私不能纯粹意义上算隐私。先说说第一种行为,你的好友会经常直播自己的生活或者一天上传几十张自拍照,人类是群居动物,群居本能分两级:第一级寻求群体认可,心理学上认为,“爱向别人炫”是一

社会网络研究

社会科学中的网络分析 在过去的这个十年,跨越物理和社会科学的网络研究突然引发了极大的研究兴趣。对社会学家来说,网络理论像是一个大金矿,可以解释从心理学到经济学跨大范围的学科内出现的社会现象。这里,我们回顾社会学家试图用社会网络分析来解释的一些事情,并对此领域通行的基本假设、目标和解释机制给出一个简要概括。我们希望给从物理学到社会学的研究人员都对认识网络现象的前提和结果感兴趣的人,搭建一个对话的平台。 在社会科学中最潜在思想中的一个部分,就是认为个体是深深扎根于社会关系和相互作用之中的。对于从柏拉图时代起就困扰的一个问题,社会秩序问题:一个自主的个体如何合作来共同创造一个持久的功能化社会,社会网络理论给出一个答案。网络理论还解释了无数的社会现象,从个体的创造力到合作效用。网络研究在今天很“火”,在科学网站上有大量的文章,在过去的十年以“社会网络”为主题的文章数几乎翻了三倍。科学的读者已经对物理和生物上的网络研究已经很熟悉,但是可能不太了解在社会学中的网络研究。 历史 在1932年的秋天,在纽约州北部的哈德森女子学校出现了流行逃跑。在仅2周的时间里,14个女孩子逃走——是平时的30倍比率。雅各布,一个精神病医生,认为逃跑风潮跟女孩子人个人个性和动机关系不大,而是和一个基础的社会网络上逃跑处于的地位有关。雅各布和他的同事海伦,在哈德森用社会关系定量学画出了社会网络(如图1所示),社会定量学是一门测量并绘图表示出个体对于其他个体的主观感觉的一门技术。雅各布认为,这个社会网络中的链接为女孩子间的社会影响和思想的流动提供了通道。也许甚至女孩子们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确是他们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决定了他们是否以及什么时候会逃跑。

关于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调查报告

目录一、调查报告 二、参考文献 三、附录 1、问卷样卷 2、问卷分析 3、心得体会

关于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调查报告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中,人际交往是我们不可避免的,也是我们应当学会的重要技巧之一。对于大学生来说,当网络已然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自热网络上的人际交往也成为我们需要掌握的。相对于现实中的面对面,网络交往时乃是一种新型的交往方式,是指交往主体在网络上发生互动,并在交往过程中构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即网络人际关系。在此基础上,网络主体逐渐形成网络群体,虚拟社区,甚至于整个网络社会。网络中得人际交往是主体的社会行动在网络空间中的延伸,随着信息时代的高数发展,网络正以迅猛的速度向纵深推进,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融入到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而今天的大学生是比以往任何时期都热衷于人际交往,网络交往自然也不例外。据调查(以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为例)发现,目前大学生上网率已达99%,且有85%以上的大学生会高频率地使用各种聊天工具与网友进行聊天。由此不难推测,今天的大学生已成为网络群体中的一股主力军。网络交往自然而然的就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想要在网络中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网也是我们大学生所期望的。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主要方式 1.使用聊天工具(QQ,MSN等)进行网上聊天。据调查发现, 大学生中拥有QQ号的已经占到99%以上,也就是说我们90 后这一代大学生使用的聊天工具主要以腾讯QQ为主,且几乎 人人都有一个。当然,还有同时使用其他工具的,比如MSN

等都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些聊天工具功能强大,特别值得提出的一点就是其视频通话功能,这能够满足大学生这一特殊消费群体的通讯要求。当然,与网友之间交流使用的更多的是“手说”这一方式。聊天运用最多的就是全文本的聊天方式,所谓全文本,是靠手试敲击键盘输入文字,进行交谈,固有美其名曰“手说”。 2.在BBS及论坛上发表意见进行交流。BBS即为电子公告牌,它 和传统公告牌有一定相识之处,但是有大大超过了原有公告牌的功能和地域限制,主要运用于集体信息发布,信息交流互相讨论,集聊天为一体的工具,也是大学生进行网络交往的最主要平台之一。大型尤其是各高校的校园网上,一般都设置有BBS,通过BBS,大学生可以非常便捷地了解到学校,院(系)的各种动态,以及自己希望掌握的其他信息。论坛与BBS其实并无本质的区别,在论坛上发帖与网友进行某一话题的讨论也是大学生经常进行的网上活动之一。据调查发现,有40%以上的同学愿意在BBS发言或在论坛中发帖与网友进行交流。大学生处于BBS中或论坛里可以自由自在的发言,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这也成为大学生喜欢的一种网络交流方式。 3.使用E-mail进行交流。E-mail即电子。据调查显示,有95% 以上的同学有自己固定的电子。通过申请免费电子发送和接收电子,也是大学生最便捷,最实惠的网络交往之一。由于电子可以一并传送附件,包括音频,视频文件,方便快捷。因此几

2017年中国社交网络现状研究及发展趋势报告

2017-2023年中国社交网络行业市场供需预测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目 录)

2017-2023年中国社交网络行业市场供需预测及投资战略咨询 报告(目录) 2015年3月-2016年3月中国社交网络PC端月度覆盖人数近5亿,移动端月度覆盖人数超过3亿,均保持在较高水平。中国社交网络营销具有良好的用户基础。 2015年3月-2016年3月中国社交网络月度覆盖人数走势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

报告目录: 第1章:全球社交网络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1.1 全球社交网络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1.1.1 全球社交网络市场规模分析 1.1.2 全球社交网络用户规模分析 1.1.3 全球社交网络排名分析 1.1.4 全球社交网络发展趋势分析 (1)主流社交网络用户增幅持续下降 (2)长尾社交应用继续涌现并快速增长(3)从用户量剧增到广告收入剧增 (4)社交购物将广泛普及 (5)FacebookLive将使流媒体直播成为主流(6)社交媒体客服质量显著提升 1.2 美国社交网络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1.2.1 美国社交网络市场规模分析 1.2.2 美国社交网络用户规模分析 1.2.3 美国社交网络渗透率分析 1.2.4 美国社交网络用户粘性分析 1.2.5 美国社交网络盈利模式分析 (1)网络广告 (2)用户付费

1.2.6 美国社交网络广告支出市场地位 1.2.7 美国社交网络发展趋势分析 (1)社交媒体将继续作为重要新闻信源 (2)年轻用户青睐“阅后即焚”App (3)社交平台增长不再一往无前——Facebook四年无显著增长1.3 英国社交网络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1.3.1 英国社交网络市场规模分析 1.3.2 英国社交网络用户规模分析 1.3.3 英国社交网络渗透率分析 1.3.4 英国社交网络用户粘性分析 1.3.5 英国社交网络盈利模式分析 1.3.6 英国社交网络广告支出市场地位 1.3.7 英国社交网络发展趋势分析 1.4 日本社交网络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1.4.1 日本社交网络市场规模分析 1.4.2 日本社交网络用户规模分析 1.4.3 日本社交网络渗透率分析 1.4.4 日本社交网络用户粘性分析 1.4.5 日本社交网络盈利模式分析 1.4.6 日本社交网络发展趋势分析 第2章:中国社交网络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的研究.

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的研究 摘要:社交网络是近几年产生、发展、兴起的,给人们的现代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社交网络具有传统网络的一般特征,又具有其独特性,它是以人为中心建立的网络社 交。社交网站是互联网由分散的网络应用向以人为中心的网络应用平台转化的必由之路,是互联网发展由浅层向深入,由分散到集中,由以应用为核心到以人为核心的转变。 关键词:社交网络、社交网站、社交网站用户行为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5-0000-01 据艾瑞咨询最新发布的《2011年中国社交化电子商务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社交网络的用户规模已经达到3.7亿,较2010年增长17.6%,预计到2014年这一规模将达到5.1 亿人,社交化元素已成为中国互联网中的基础性应用。从社交网络用户数据快速增长上来看,社交网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使用社交网络,他的 用户行为特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本文以文献综述法进行总结归纳研究。 1.社交网络和社交网站 1.1社交网络的定义 自社交网络诞生以来,有关学者和专家就对社交网络的概念定义和内涵解释存在不少争议,且国内外的学者对社交网络的研究更多的集中于其商业及社交价值,加之社交网络 这一存在还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使得学界对社交网络的定义更加模糊不清。 国外学者Antelman(2003)对社交网络的定义是:社交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个 人空间,用户在空间里上传个人资料,兴趣爱好,并且不断更新自我状态与信息,同时连接聚集到一 个或多个可信赖的朋友或同事群体中,使用社交网络提供的多种应用工具丰富充实空间里的信息资料,同时达到增进群体内部关系的目的。黄婷(2009)在总结社交网络特点 的基础上将社交网络服务定义为:社交网络服务(SNS)是以网站为载体,通过为用户提供各种交互功能,以帮助用户拓展社交圈为目的的服务类产品。 --!> 综合网络及国内外学者对社交网络的研究,本文将社交网络定义为:以社交软件(Social Network Software)为工具,以社交网站(Social Network Site)为载体,通过一系列 网站应用为人们提供社会性网络服务,帮助人们建立网络社交关系的交往平台。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社交网站。 1.2 社交网站的特点

网络社交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查报告

潍坊学院《概论》课程 社会实践报告 学生姓名:高振科 所在院系: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建筑学 学号:10281250137 任课教师:赵爽 2012年5月

网络社交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查报告 1.选题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已使网络空间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第二空间。随着网络虚拟社交的不断普及,这种新的交际方式已在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与生活方式、道德意识、价值观念乃至行为规范。那么,网络交往究竟对大学生有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学习小组以“大学生网络社交”为主题对潍坊学院的所有在校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研究大学生网络社交利与弊,以及大学生如何正确利用网络交往 2. 选题目的与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完善,网络时代已经来临。“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大学校园中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一些专家学者不无夸张地说,“网络文化”是继语言文字的产生和形成,以及活字印刷的发明之后,人类文化发展的第四个里程碑。。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交流的便捷,深得同学们的关注和喜爱。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网络也成为一些不法分子散布谣言、歪理邪说、乃至传播色情信息的工具。为了弄清网络对大学生影响的问题的基本情况,我们学习小组对我校全曰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大学生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研究网络社交对大学生诸方面的利与弊。 一、调查时间:2012年4月1号到2012年4月30号 二、调查地点:潍坊学院

三、调查方式: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调查内容包括:受访者的性别,年级,使用哪些社交网站,使用社交网站的时间长短,使用社交网站对于其日常生活的影响,登陆社交网站的时间长度,频率,登陆社交网站的心态,原因,生活中如何获得信息等等。 四 .内容: 一、调查背景 如今是二十一世纪,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网络的时代。网络已经进入各个领域,无论在经济、政治、日常生活或者军事方面,都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网络已成为这个世界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在,网络文化这一新兴文化正在我国迅速普及,由于其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迥异于以往所有的文化,这就必然会对传统文化造成很大的冲击。现在,网络文化已经为大学校园中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那么,网络文化究竟对大学生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二、调查方法和过程 本次调研我们学习小组采用的是随机问卷调查为主,访谈和文献研究为辅的方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大学生上网的动机和意向;二网络给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哪些冲击和变化;三是大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和看法。为了了解这一问题,我们三人组在针对我院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名为“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的随机问卷调查。共发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特征有哪些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特征有哪些 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是指大学生置身于网络空间,并通过网络技术进行人际交往的过程。网络人际交往是在网络技术发展日趋成熟的过程中孕育而生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特征*内容。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特征 1、网络人际交往的隐匿性 网络的最显著特征是它的隐匿性,在网络中可以轻易的隐匿自己的身份和身体,不再有现实交往中身份、外形、气质、语言表达能力、贫富的限制,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和方式与他人进行交往,而不必担心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2、网络人际交往的开放性 传统的大学生人际交往常受到很多限制,具有条块性。比如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交往方式。大家在交往中不自觉的形成了不同的小圈子,不属于同一圈子的人很难进入到另一领域的交往圈子。这也就意味着想要进入一个交往圈子前,必须先具有某一种身份。而网络则不需要这样,对所有

有条件上网的大学生来说,网络是完全开放的,没有条块的限制,没有交往圈子的限制,只要你愿意就可以融入到另一群体中去。 3、网络人际交往的平等性 网络上的所有信息、文化都是开放的,是大家可以共享的资源,所以网络上所有人在获取信息和交往的时候也是平等的。在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交往通常会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根本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由于身份、出身、年龄、性别、经济等现实因素的不平等,必然使得大学生在现实交往中渴望和追求的人人平等变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想。但网络恰恰给大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实现毫无利益冲突的精神地位平等的平台,使大学生平等交往成为可能。 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1、拓展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范围 由于人际交往通常受地域环境和生活范围的限制,范围较窄。而网络的出现使人们可以与在线的世界各地的朋友建立和保持联系。可以通过即时通讯软件与任何在线的朋友视频聊天,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向千里之外的朋友表达心声,可以通过论坛与网友讨论问题。只要一部电脑,有网络,就能以极少的经济代价维持这种超时空的人际交往。这些使得学习时间紧,生活圈子狭窄,同时又经济实力薄弱的大学生拓展了他们人际交往的范围。

基于数据挖掘的校园社交网络用户行为分析毕业设计论文

基于数据挖掘的校园社交网络用户行为分析毕业设计论文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社交网络,简称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在Web2.0浪潮中已发展为社会化媒体中一个主要平台。据最新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3年1月15 日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较2011年底提升3.8个百分点。同时报告显示,社交网络应用持续呈现增长趋势,截止2012年12月,国内社交网络用户总数已达2.75亿,占到了全部网民人数的48.8%,增速保持在10%以上。 与此同时在2010年之后社交网络又出现两大新增长点:其一微博用户持续增长,微博用户规模在2012年达到3.09亿,较2011年底增长了5873万。虽然微博急速扩张的阶段已经结束,但年增幅仍能达到23.5%;其二用户逐渐移动化成为了社交网络用户增长的又一亮点,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4.2亿,较上年底增加约6440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上年底的69.3%提升至74.5%,随着手机智能化,相当一部分用户访问和发送微博的行为发生在手机终端上,为社交网站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此外“社交化”已经作为一种重要的功能元素,正在全面融合到各类互联网应用中。一方面,2012年涌现出大批具备社交基因的新应用,包括图片社交、私密社交、购物分享等,尤其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由于手机天生的通讯功能,2012年许多热门移动应用都具备社交功能;另一方面,搜索、网购、媒体等互联网应用正在融合社交因素,以丰富自身的功能、提升用户体验,创新服务和盈利模式。在整个互联网都走向社交化的大趋势下,传统的实名制社交网站也不断增加平台功能,在原

大学生网络社交现状调查报告

大学生网络社交现状调查报告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个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网络社会正在悄然形成。互联网技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即网络社交。网络社交以其快速、便捷、廉价等优点,成为了大学生日益喜爱的新型社交方式,并迅速成为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针对大学生的网络社交,笔者进行了一次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了大学生网络社交各方面的状况,并对其中的一些相关因素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社交,现状,差异 一、调查背景及问题 信息技术革命作为一种伟大的生产力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资料,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时空观念和生活方式。在全球,一个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网络社会正在悄然形成。网络日益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计算机网络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进入大学校园,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休闲娱乐的重要工具。特别是随着高校校园网络的广泛建设以及校园内外Internet网的开通。大学生上网的人数越来越多。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lc)2001年1月的调查报告显示,截止2000年底,中国网民已达2250万人,大学生是其中最活跃的群体,全国高校大学生经常上网的人数已达网民总数的40%左右。这说明大学生群体已成为我国网民的主体。网络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社交理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今天在人们的社交范围中,网络社交占了一定比例。尽管这不是人们社交方式的主流,但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交方式,人们对网络社交抱有浓厚的兴趣! 那么,现在的问题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常用的网络社交方式是哪些?他们的网络好友有多少?每周所花费的上网时间有多久?是否存在某些原因导致其上网时间产生差异?大学生上网的动机有哪些?笔者在这篇论文中所报告的一项调查研究希望能够就这些问题进行解答。

社交网络数据挖掘方法研究

社交网络数据挖掘方法研究 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网络应该是最熟悉的,它影响着我们生活得方方面面,通过网络进行社交活动也是现在网络的一个巨大的作用,各种各样的社交软件层出不穷,研究社交网络数据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巨大的数据量和复杂的数据形式导致研究社交网络数据挖掘方法存在许多困难。社交网络数据挖掘的第一步也是基础步骤就是数据分类。下文中研究的数据类型主要是数值型数据,这就大大减小了数据处理的难度,研究的内容是微博用户信息,通过常用的数据挖掘方法决策树算法,研究微博用户分类的有效的规则,得出用户分类信息。 1.1 研究背景 社交网络的发展和壮大使社交网络数据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价值也是毋庸置疑的,如何能利用这些信息帮助企业发展是目前研究的重点。与传统的网络形式相比,社交网络具有它独特的性质,首先,对于用户来说,他给用户更多的权限和自主性。这也就使得社交网络的数据更加的多样和复杂,内容也越来越丰满,社交网络还呈现出更加明显的群体特征,他会将具有相同特质的用户更紧密的来联系在一起。最最重要的特征是他传播信息的速度,这个速度是及时的,非常迅速,扩散范围特别的广,传统的研究方法与模型应用于社交网络数据时,推广率极低,错误率较高,传播速度低,所以创新数据挖掘方法是研究重点。在研究社交网络数据时,必须分析选择合适的挖掘方法。 目前,国内流行的社交软件有微博、微信、QQ、知乎等新兴APP,只微博就有腾讯、新浪、搜狐等几家公司,其中新浪微博是目前看来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微博之一。新浪微博已经渗透到年轻人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影响舆论,改变人们的思想方式,对人们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在对社交网络数据进行分析时,我们选择了新浪微博软件,因为新浪微博使用群体多,具有典型性,网站的点击量也是最大的,所以,选择微博用户信息进行研究挖掘,分析微博用户的信息数据,能得到更具有代表性和准确性的结论[1]。

大学生使用网络社交平台调查分析报告

大学生使用网络社交平台的情况 调查分析报告 一、调查背景 网络社交平台就是人们通过网络来进行社交,结识更多有相同 兴趣爱好的人,并且通过这个平台来用于相互联系,是新时代最 为流行的社交方式。当今大学生使用手机及电脑已经成为生活与学习娱乐的一部分,在互联网不断地发展和成熟的今天,网络社 交平台越来越重要。网络正广泛深入地渗透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日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学习及工作方式,大学生作为信息时代最活跃的人群,已经成为网络使用的主要用户。 二、调查目的 调查大学生网络社交平台的使用情况是为了了解网络社交平台可以给大学生们带来什么影响,大学生用于网络社交的时间,大学生对于网络社交平台的看法,在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中社交平台是一个什么地位,与长辈是否会也有网络社交平台的沟通。 三、调查方案 我们小组采用问卷调查法(抽样方法)进行调查,为保证全面

了解各类学生情况,在网络上拟定好关于大学生使用网络社交平 台情况的问卷调查,发送给班级同学以及认识的大学朋友,并邀其扩散。 四、问卷数据汇总: 共有208人填写调查问卷 1、您的性别是: 男,47.37% 女,52.63% 2、您所处的年级是:

人数 156 15 22 16 穴「74.64^ 大三# 10.53% 3、 您的专业类别是: 所属专业 类别 文科 理科 工科 艺术 人数 100 50 41 48 真四「7.66% 穴二 7A8%

4、您常用的社交平台有哪些: lOO^a 97.61^ 80% & 9.86% 60% 40% 26.79^ 20^ QQ 微博微信人人百度贴天涯论其他吧坛 5、您平均多久使用一次社交软件: -天务况83.73% b 两次便用时间间隔超

大学生网络社交利弊

一、社会实践选题与方案设计 1、选题:大学生网络社交 2、选题目的意义: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引导大学生进行科学健康的网络社交。 3、方案设计 (1)研究思路确定主题——运用各种工具查找资料——问卷调查——整理数据 ——总结归纳。 (2)研究方法网络工具文献参考学校问卷调查 (3)时间安排 5 月 17-5 月 20 日搜集资料(书籍,网上)设计问卷,5 月 21-5 月 22 日发放及回收问卷 5 月 23-5月25 日分析与总结。 (4)参考文献 王玉鹏苗淼吴永《中国科技信息》 2008 第23期 冬鹤《中国科技信息》 2009 第13期 红薇《社会科学》 2007 第5期 唐·泰普斯科特.数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生活主》(晓开等译) [M].:东北财经大学,2003 二、社会实践报告容 社会化网络交往是以现实的人际关系为基础的网络交往,是网络交往随着互联网发展产生的交往形式。社会化网络的出现,诞生了以此为基础的新的交往方式,社会化网络交往。互联网技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即网络交往。网络交往由于其快速、便捷、廉价等优点,迅速成为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 信息时代要求大学生具备辨别分析有价值的信息同时,要具备收集信息、发布信息的网络能力。适当的、合理的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发展是很有益处的。大学生是社会化网络的最主要使用群体,也是社会化网络交往的主要用户,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使用社会化网络进行交往为研究容,了解大学生社会化网络交往现状,并对大学生网络交往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1)大学生网络交往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当今社会,信息网络世界愈来愈成为大学生精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网络世界全新的人际互动模式,导致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等方面发生深刻变化,产生了一种全新人际关系。这种全新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都会产生强烈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对网络人际交往进行研究,有效应对网络交往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正确引导大学生扩大交往空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网络交往行为调查报告

大学生网络交往行为调查报告对大学生的网络交往行为开展相关的调查,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大学生网络交往行为调查报告,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摘要: 大学生网络交往是大学生一种重要交往方式,已经有研究者对其进行了许多角度的研究。本文就以往研究中对网络交主、大学生网络交往的目的和特点、网络交往对大学生发展影响的研究作一简要的总结,以揭示其对大学生教育的意义。 关键词: 网络交往;大学生 互联网技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即网络交往。网络交往由于其快速、便捷、廉价等优点,迅速成为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根据XX年4月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五城市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其影响的调查报告,约50%的青少年用户有保持电子邮件联系的朋友,%的青少年在聊天室或BBS上经常发言:约有%的青少年用户使用ICQ与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联系。而大学生占了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

信息时代要求大学生具备辨别分析有价值的信息同时,要具备收集信息、发布信息的网络能力。适当的、合理的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发展是很有益处的:但是由于不当的网络交往,许多大学生因此而引起了人际交往问题、网络成瘾,严重影响了其自身健康的成长和发展。大学生网络交往的现象已经引起了心理学家越来越多的关注与研究。本文试图对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做一综述的介绍,并对今后的研究与教育实践提出一些建议。 一、网络交往及其特点 网络交往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其所提供的社会互动服务功能而产生的。对其,不同研究者有着不同的界定。一般认为网络交往就是人们基于网络通信技术条件下,通过数字化信息进行各种信息交流,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信息、情感、物质的交流活动。当前网络技术发展的水平看,网络交往主要有E-mail、BBS、聊天室、虚拟社区、网络游戏等形式,可以满足人们信息沟通、情感满足、电子商务和休闲娱乐等需要。 网络人际交往的特点:网络人际交往CMC(eommunicationmediated computCr)是通过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的人际交往,同传统的人际交往F2F(face to face)相比较,网络人际交往有着不同于现实人际交往的独特特征,

大学生社交网络开题报告材料

实用文档 2013届本科生大文类科研工具SPSS实训过程 开题报告 题目(中文):社会交往类网站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题目(英文):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communication Websiteon unversity students' 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 院系名称: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 专业名称:广播电视编导 学生姓名:贾天润 201327030101 指导老师:蔡宇辉 湖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应用系 二零一五年九月

本科生SPSS研究实训(论文)开题报告表 社会交往类网站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以湖南大学为例 题目 一、设计(论文)选题的依据 1:问题提出 当代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迅速更新,使得互联网成为一个重要的新媒体。互联网对人类的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网民不仅希望在网络上浏览、搜集各种信息,更希望在互联网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掌握传播的主动权。因此,网络社交平台应运而生,它便于人们在网络社区上交流,并形成自己的网络社交社区。近年来,中国网络社区的使用人数也在不断增长。大学生是我们祖国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中国梦复兴的重任。他们易于接受新技术、新思想,会把新型的网络社交平台应用在自己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在新型网络社交下形成的虚拟人际关系或多或少会影响到现实中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生活和学习,也是今后走入社会的必备条件。当前,有一部分学生面临现实人际关系的困扰。因此,探讨网络社交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意义重大。各种网络社交平台如人人网等,拓展了学生们的人际圈,为大学生提供了社会支持。正如一个硬币有两个面,如果应用不当,也会带来许多弊端:沉溺于网络游戏和交友会占用过多时间和精力;沉迷于网络交际会加重现实交际能力的缺失;迷失在网络虚拟里会导致现实交往的信任危机;若沉浸在网络“亚文化”圈中,也会受到不良文化思想的干扰。为此,调查研究社交网站对大学生人家关系的影响对树立当代大学生文化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2:选题目的 由QQ、MSN、微博、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IM)和Facebook、人人网、开心网等社交网络服务平台(SNS)组成的现代网络社交工具,正是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而产生的时代产物。它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日益成熟和完善,不仅提供了人际交往的新方式,加快了联系速度,降低了交往成本,提高了交往效率,而且使人际交往从个人所熟悉的强联系人群,延伸到了原本遥远、陌生的弱联系人群。大学生是诸种现代网络社交工具最为主要的接受者和使用者之一,网络社交工具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交往的必备工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克服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扩大了大学生的交往空间,拓展了交往手段,改变了人们的认识和行为方式,但与此同时,网络社交工具也使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在某些情况。深入研究并提出解决针对策略,对优化大学生健康良好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网络交往角色的虚拟性、交往方式的间接性、交往行为的直接性、交往关系的平等性等特点给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作为现实人际交往的一种延伸,网络人际交往弥补了现实人际交往中的时空局限,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大学生在现实交往中也表现出了不同以往的特点:他们的交往方式更加主动直接,交往面更加宽阔,交往的主体 意识增强。但是,另一方面也使大学生人际交往暴露了越来越多的新问题,使本应在现实中发挥补充作用的网络人际交往却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的能力,而且还引发了一系列心理问题。如:人际情感的疏远,交往信任的危机,自我中心、情感冷漠、缺乏沟通能力,逃避现实等。大学生的现实交往是否受到网

社交网络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社交网络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序言: 社交网络,作为新兴的人际交往平台,既能做到实时网络社交,又没有即时聊天软件(QQ 等)在宽广度上的缺陷,正逐步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 毫无疑问,它给现今大学生生活添加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强大的信息传播能力、多种多样的精彩应用、随时随地手机登陆的便利……同学们通过社交网络展现自己,认识新朋友,了解老朋友的变化,口中多了一个个流行词“水人人”、“发微薄”,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悄然变得丰富。 然而,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生活亦有不可否认的冲击和负面影响——一些人成为了“人人狂人”“微薄狂人”,被社交网络占用了自己的正常学习、休息时间;一些人空闲时变得倾向于投身网络而非现实,公交上、地铁里、饭桌前随处可见“埋头苦干”者。 笔者自高中接触社交网络至今4年,对其特点与影响有亲身经历,社交网络对身边同龄人的影响每天都可以感受到,遂起意就社交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开展本次社会实践。 正文: 一,社交网络的定义与起源 社交网络,源自英文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的翻译,中文直译为社会性服务网络,意译为社交网络服务。 二,关于《社交网络对当代大学生(大一)的影响》问卷调查 1,问卷信息: 发起时间:2012年5月7日 截止时间:2012年5月9日 样本总数:30 原始数据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3d13302243.html,/report/1524764.aspx 2,问卷原文及单题统计: 第1题我的性别是[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男 14 46.67% 女 16 53.33%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30 第2题 我现在读____ [单选题] 第3题 我平时主要使用____ [多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人人网 29 96.67% Facebook 0 0% 豆瓣 3 10% 新浪微博 12 40% 饭否 2 6.67% 腾讯微博 1 3.33% qq-zone 8 26.67% Twitter 0% 选项 小计 比例 大一 30 100% 大二 0 0% 大三 0 0% 大四 0 0% 研究生及以上 0 0%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3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