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简答题(参照人卫完整)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简答题(参照人卫完整)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简答题(参照人卫完整)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简答题(参照人卫完整)

第一章

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该学科重点阐述该系统识别抗原和危险信号后发生免疫应答和清除抗原的规律,探讨免疫功能缺陷所致疾病及其发生机制,为这些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和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如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和寄生虫等。)以及其他有害物质。若免疫防御功能缺陷或缺如,会引起免疫缺陷病;若应答过强,则在清除病原体的同时,也会导致组织损伤和功能异常,如发生超敏反应疾病等。

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基因突变形成的肿瘤细胞,坏死或衰老细胞。若免疫监视功能低下,可能会导致肿瘤的发生。

免疫自稳: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机制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一般情况下,机体不会对自身组织和细胞发生免疫应答,这称为自身免疫耐受,这赋予了机体识别自身和非己的能力,如果自身免疫耐受被打破,免疫调节紊乱,则会导致自身免疫疾病和过敏性疾病。

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非己”的全过程,可分为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

问答题:

试述免疫系统的功能。

免疫功能是机体识别和清除外来侵入抗原和体内突变、死亡细胞来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功能的总称。概括为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免疫自稳(…)。免疫系统的组成

试比较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

第二章

名词解释: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人和其他哺乳类动

物的中枢免疫器官包括胸腺和骨髓。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等。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主要指呼吸道、肠道、泌尿生殖道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无不被膜的淋巴组织,以及带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PP以及阑尾等。黏膜免疫系统是人体重要的防御屏障,是发生局部黏膜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M细胞:即微皱褶细胞,是散在分布于肠派尔集合淋巴组织滤泡上皮细胞间的一种特化的抗原转运细胞,可通过吸附、胞饮、内吞等方式摄取肠腔内抗原类物质转运给凹腔内的巨噬细胞和DC,进而启动免疫应答。

淋巴系统归巢:指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寄居外周免疫器官和特定组织的过程。

淋巴细胞再循环:指淋巴组织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和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简答题:

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意义。

淋巴细胞再循环的生物学意义为:1、使体内淋巴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分布更为合理,有益于增强免疫功能。2、有利于增加免疫细胞和抗原及APC接触的机会,引起适应性免疫应答。3、有利于将免疫器官和组织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将免疫信息传递到全身免疫细胞,动员各种免疫细胞迁移到病原体、肿瘤和相关抗原性物质区域,发挥免疫效应。因此,淋巴细胞再循环是维持免疫应答和发挥免疫功能的必要条件。

简述免疫器官的组成和作用。

免疫器官按其发生和作用可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二者通过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相联系。中枢免疫器官发生较早,由胸腺和骨髓组成,多功能造血干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发育为成熟的免疫细胞后经血液循环运送到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外周免疫器官发生较晚,由淋巴结、脾脏、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等构成,是成熟免疫细胞寄居的场所,接受相关抗原刺激后发生免疫应答。淋巴细胞、单核细胞通过血液和淋巴循环进出外周免疫器官,构成完整的免疫系统网络。通过血液、淋巴、血液-淋巴循环网络,可以使固有免疫细胞迁移到病原体及抗原异物部位,发挥抗感染免疫作用,也可以使迁移到该部位的卡抗原提成细胞,加工提呈抗原物质后转运给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发挥免疫效应。

第三章

名词解释:

抗原(Ag):是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是指能被T、B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BCR)识别级结合,激活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具有免疫应答的效应物质,并能结合效应物质,发挥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

半抗原(happen):即不完全抗原。是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不能单独诱导免疫应答,即不具备免疫原性,但当其和大分子蛋白质或多聚赖氨酸交联或结合后

可以获得免疫原性

,诱导免疫反应。半抗原可以结合免疫应答效应物质,即具有免疫反应性。

抗原表位(epitope):又称抗原决定基。是抗原决定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与T、B细胞抗原受体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最小结构和功能单位。

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I-Ag):某些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不需要T细胞的帮助,又称非T细胞性依赖抗原,如脂多糖和荚膜多糖。

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如病原微生物、生物大分子、血清蛋白等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必须依赖T细胞的帮助,又称T细胞依赖性抗原。佐剂(adjuvant):指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到机体内,可增强机体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被广泛和应用与预防接种疫苗的成分,常见的有卡介苗(BCG)、氢氧化铝、低甲基化CpG寡核苷酸等。

简答题:

抗原的基本特性。

抗原具备两个特性: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免疫原性是指抗原被T、B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TCR、BCR识别及结合,诱导机体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能力。免疫反应性是指抗原与诱导产生的适应性应答的效应产物(活化的T/B细胞和抗体)特异性结合的能力。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抗原称为完全抗原。

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的异同。

比较TD-Ag与TI-Ag的特点。

超抗原的性质及作用机制。

超抗原(SAG)为多克隆激活剂,只需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激活人体总T

细胞库2%-20%的T细胞,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作用机制为,超抗原不像普通抗原结合于MHC分子沟槽内,而是一端直接结合于TCR Vβ链CDR3外侧区域,另一端交联MHCⅡ类分子抗原结合槽外侧,以完整蛋白形式激活T细胞,不涉及MHC抗原提呈及TCR识别,无MHC限制性。

简述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1、抗原的异物性,异物性越强,免疫原性越强。

2、抗原的理化性质,包括化学性质、分子量、结构复杂性、分子构象、易接近性、物理状态等。

3、宿主的遗传、年龄、性别、健康状态因素。

4、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皮内>皮下)。

第四章

名词解释:

抗体(Ab):是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的浆细胞产生的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ADCC: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抗体的Fab段结合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的抗原表位,其FC段与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等)结合,介导杀伤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

单克隆抗体(mAb):仅针对一种抗原表位的特异性抗体。由抗原大蛋白免疫的小鼠产生的多克隆B细胞和永生的骨髓瘤细胞杂交的分泌单一表位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产生。优点是是结构单一、易于制备、特异性强、纯度高。

调理作用:指细菌特异性抗体以其Fab段与相应细菌抗原表位结合,其Fc段与巨噬细胞或中性粒细胞表面FcR结合,通过抗体桥联作用,增强吞噬细胞吞噬细菌能力。

问答题:

简述免疫球蛋白基本结构和生物学功能。

基本结构:免疫球蛋白单体由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通过链间二硫键组成,重链近N端1/4或轻链近N端1/2除氨基酸多变,称为V区,占重链的1/4和轻链的1/2;重链和轻链近C段氨基酸序列稳定,为C区(恒定区),占重链的3/4和轻链的1/2。根据重链种类的不同分为五类,不同的重链与轻链结合,分为IgG、M、A、E、D。轻链有两种,因此分为两型。铰链区位于CH1与CH2之间,有丰富的脯氨酸,以伸展弯曲,可以改变Y两轴距离,便于同时结合抗原表位。

生物学功能:V区的主要功能为识别和特异性结合抗原,由CDR1、2、3决定,其余为骨架区,在体内表现为抗细菌、毒素、病毒等;体外为抗原抗体反应。C 区功能为:1、激活补体,因结合抗原后CH2、3变构,IgM、G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而IgA、E可通过旁路途径激活补体。2、与Fc受体结合,经Fc段与不同细胞对应受体结合,发挥ADCC、调理作用、超敏反应等作用。3、穿过胎盘,IgG是唯一可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的抗体。4、免疫调节,具有正、负作用。抗体Fc段作用。(上同C区)

激活补体、ADCC、穿过胎盘、超敏反应、免疫调节(具体化)。

第五章

名词解释:

补体:补体是存在于正常人血清、组织液、细胞膜表面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糖蛋白,因其对特异性抗体具有辅助和补充作用,故称其补体。

MAC:即膜攻击复合物,是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共同末端通路,有附着在细胞膜表面的C5b6789复合物形成跨膜小孔,使水、离子和可溶性小分子透过胞膜,导致细胞内渗透压降低,细胞溶解。

简答题: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补体活化的共同终末效应是在细胞膜表面形成膜攻击复合体(MAC)介导的细胞溶解效应,在补体活化过程中,产生多个活性片段与细胞膜表面相应受体结合介导多种生物学功能。主要包括:1、细胞毒作用,由膜攻击复合体(MAC)介导;2、调理吞噬作用,主要由C3b、iC3b和C4b片段结合细菌或其他颗粒表面介导;3、炎症反应,主要由C3a、C4a、C5a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结合介导;4、清除免疫复合物,又称免疫黏附作用,由红细胞CR1结合复合物上C3b后介导。补体激活有哪三条途径,各自的生物学意义。

补体激活途径主要包括经典途径、旁路途径和凝集素途径。经典途径是由IgG 或IgM结合膜型抗原或可溶性抗原所形成免疫复合物启动的,所以在感染后期(恢复期)才能发挥作用,并参与抵挡相同病原体再次感染机体。旁路途径是由自发产生的C3b粘附于细菌、病毒、真菌感染的细胞表面启动,故无需抗体的参与,在感染早期或初次感染发挥作用。凝集素途径是由FCN或MBL识别病原体表面的N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启动,也无需抗体参与,故也在感染早期或初次感染发挥作用。

简述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过程。

答: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

(1) 识别阶段:抗原与抗体(IgM、IgG) 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C1。C1是由C1q、C1r、Cls组成的多聚体复合物。当两个以上的C1q头部被抗体结合固定后,其构象发生改变,依次激活C1r、C1s,并裂解为大小片段。

(2)激活阶段:活化的Cls依次酶解C4、C2,形成C复合物,即C3转化酶,后者进一-步酶解C3并形成C,即C5转化酶。

(3) 效应阶段: C5与C5转化酶中的C3b结合,并被裂解成C5a和C5b,前者释放入液相,后者仍结合于细胞表面,并可依次与C6、C7、C8、C9结合,形成C5b6789,即MAC。MAC可在胞膜上形成小孔,使得小的可溶性分子、离子以及水分子可自由透过胞膜,但蛋白质之类的大分子却难以从胞浆中逸出,最终导致胞内渗透压降低,细胞溶解。

第六章

名词解释:

细胞因子(ck):是由免疫细胞和组织细胞分泌的在细胞间起调控作用的一种小分子可溶性蛋白质,通过结合相应受体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和效应,调控免疫应答,在一定条件下参与炎症等多种疾病的发生。

细胞因子风暴:又称高细胞因子血症,指机体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引起全身炎症反应,严重时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简答题:

简述细胞因子的种类、共同特性和生物学功能。

根据细胞因子结构和功能可分为六类。分别为白细胞介素(IL)、集落刺激因子(CSF)、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N)、转化因子(GF)、趋化因子(chemokine)。

共同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细胞因子的基本特征:1、小分子可溶性蛋白质,多为糖蛋白;2、高效性,极低浓度就有很好的生物活性;3、结合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发挥生物学作用;4、可诱导产生,具有自限性;5、半衰期短;6、作用范围小。细胞因子的作用方式:1、自分泌方式;2、旁分泌方式;3、内分泌方式。细胞因子发挥功能的特点:1、多效性;2、重叠性;3、协同性;4、拮抗性;

5、网络性。

生物学功能:1、调控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的功能,包括在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发育、分化、活化的功能。2、调控机体的免疫应答,直接或间接调控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包括抗感染作用(抗菌免疫、抗病毒免疫)、抗肿瘤作用、诱导细胞凋亡。3、刺激造血功能。

第七章

名词解释:

CD分子: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称为CD。

黏附分子:是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接触和结合的分子,黏附分子通过配体-受体结合方式,使细胞与细胞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发生黏附。

白细胞分化抗原:是指造血干细胞分化不同谱系,各个细胞谱系分化不同阶段,以及成熟细胞活化过程中,细胞表面表达的标记分子。

第八章

名词解释:

MHC:是指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编码产物具有抗原提呈、调控免疫应答强度和控制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等功能。

HLA:是人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即是人类MHC编码产物,因其首先在白细胞表面发现而得名。

MHC限制性:指T细胞以其TCR对抗原肽和自身MHC分子进行双重识别,即T细胞只能识别自身MHC分子提呈的抗原肽。CD4+Th识别二类分子提呈的外源性抗原肽,CD8+CTL识别一类分子提呈的内源性抗原肽。

简答题:

简述MHC分子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作为抗原提呈分子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1、T细胞以TCR和TCR辅助受体(CD4/CD8)实现对MHC-抗原肽的双重识别,决定T细胞识别抗原的MHC限制性,CD4Th识别MHC二类分子提呈的外源性抗原肽,CD8+CTL识别MHC一类提呈的内源性抗原肽。2、MHC参与对非己MHC分子抗原的加工提呈和胸腺T细胞的发育分化(阴性选择和阳性选择)。3、MHC多态性是造成疾病易感性个体差异的主要原因,由于不同MHC分子加工提呈不同的抗原肽,赋予了不同个体抗病能力的差异。4、参与构成种群免疫反应的异质性。5、参与移植排斥反应。

作为调节分子参与固有免疫应答。1、经典三类基因编码补体成分…2、非经典一类编码配体分子。3、炎症相关基因,应激。

第九章

名词解释:

BCR:存在于B细胞表面,是B细胞的标志,是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受体,为膜表面免疫球蛋白(mIg),mIgV区能特异性结合抗原,BCR复合物还有两对异二聚体组成的信号转导分子Igα、Igβ,其功能是辅助mIg向B细胞转导活化信号,参与mIg链的表达与转运。

问答题:

简述B细胞的功能。

B细胞的主要功能是产生抗体介导体液免疫应答,还可以作为抗原提呈细胞加工可溶性抗原,分泌细胞因子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1、产生抗体介导体液免疫:B细胞可以产生抗体介导体液免疫应答,具有中和作用,介导ADCC、调理吞噬、激活补体和超敏反应等作用。

2、提成抗原:B细胞也可以作为抗原提呈细胞摄取、加工并提呈抗原,在再次免疫应答发挥抗原提呈作用,尤其是可溶性抗原。

3、免疫调节:B细胞可以分泌细胞因子(IL-6、IL-10、TNF-α)参与调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NK细胞和T细胞作用。Breg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以及表达FasL和CD1d发挥免疫调节。

简述B细胞的分类和主要功能。

根据所处活化阶段可分为:1、初始B细胞;2、效应B细胞;3、记忆B细胞。根据是否发挥固有免疫应答或适应性免疫应答可分为:B1和B2细胞。B1细胞占总数5%-10%,主要定居于腹膜腔、胸膜腔和肠道黏膜固有淋巴组织,由胎肝发育而来,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小鼠表面标志分子为CD5(人无),属于固有免疫细胞,合成低亲和力IgM(天然抗体),多反应性。主要针对碳水化合物(如细菌多糖)无需Th细胞辅助,与自身免疫病有关。B2细胞是分泌抗体参与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细胞,因定居与外周淋巴器官的滤泡区,也称滤泡B细胞。在抗原刺激和Th细胞辅助生产浆细胞,产生抗体,行使体液免疫功能。初次感染后形成记忆B细胞,再次感染时可快速发生免疫应答。

第十章

名词解释:

TCR:T细胞抗原识别受体,是T细胞表面识别和结合抗原肽的结构。

阳性选择:指在胸腺皮质中,未成熟的DP表达的多样特异性TCR识别胸腺上皮细胞表面的自身抗原肽-自身MHC一类分子或自身抗原肽-自身MHC二类分子。简述T细胞分类和依据。

根据T细胞活化阶段可分为:初始T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T细胞;根据TCR 不同,可分为αβT细胞和γ*T细胞;根据CD分子不同可分为:CD4+T细胞和CD8+T细胞;根据功能特征分CD4+Th细胞、CD8+CTL细胞和Treg细胞。

简述CTL杀伤靶细胞机制。

1、分泌穿孔素、颗粒酶、淋巴毒素等直接杀伤靶细胞;

2、通过高表达FasL和分泌TNF-α,分别与靶细胞的Fas和TNF受体结合,通过Fas-FasL途径和TNF-TNFR途径诱导靶细胞凋亡。

第十一章

名词解释:

抗原提呈细胞:能够加工抗原并将抗原以抗原肽-MHC复合物的形式提呈给T细

胞的一类细胞,在机体免疫识别、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起重要作用。

外源性抗原:来自细胞外的抗原,例如:吞噬的细胞、细菌和蛋白抗原等。

内源性抗原:在细胞内合成的抗原,例如:病毒蛋白、肿瘤抗原和某些自身抗原等。

简答题:

简述MHC一类分子抗原提呈途径。

MHC一类分子抗原提呈途径主要提呈内源性抗原,胞质抗原先被泛素化,继而在免疫蛋白酶体被降解,抗原肽经TAP转运至内质网腔与新组装的MHC一类分子结合,MHC一类分子合成α链后与伴侣蛋白结合,再与β2m组装成完整的MHC一类分子和TAP接触,利于抗原肽与MHC分子结合,经修饰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通过高尔基体转运至细胞膜上,提呈给CD8+T细胞。

简述MHC二类分子抗原提呈途径。

MHC二类分子抗原提呈途径主要提呈外源性抗原,APC主要通过模式识别受体识别外源性抗原,经胞饮、内化、吞噬和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摄取抗原,被摄取的抗原经内体或吞噬溶酶体与M二C融合被其中的酶类降解为抗原肽。内质网中新合成的MHC二类分子α链和β链与Ii结合为(αβIi)3九聚体,九聚体经高尔基体形成M二C,Ii被酶解,仅留CLIP。在M二C中,HLA-DM介导高亲和力抗原肽置换CLIP,形成稳定的抗原肽-MHC二类分子复合物,转运至细胞膜表面,提呈给CD4+T细胞。

第十二章

名词解释:

细胞免疫应答: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转化为效应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所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可分为:T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阶段;T细胞活化增殖分化阶段;效应T细胞产生和效应阶段。

免疫突触(immunological synapse):TCR特异性识别抗原后,LFA-1构象改变,增强了与ICAM-1的亲和力,从而稳定并延长了T细胞与APC的结合的时间,细胞与APC接合面形成了接触。起初,TCR-PMHC分布于周围,然后向中央移动,逐渐形成了一组TCR-PMHC为中央,周围是LFA-1-ICAM-1等共刺激分子的接触面,称为免疫突触。

第十三章

名词解释:

体液免疫应答:抗原进入机体诱导相应的特异性B细胞增殖活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进入体液,发挥免疫效应。因抗体存在于体液,故称为体液免疫应答。

抗体亲和力成熟:在初次免疫应答中,大量抗原会激活不同亲和力BCR的B细胞克隆,而这些B细胞克隆一般产生低亲和力抗体,当大量抗原被清除,或发生再次免疫应答,仅有少量抗原出现时,高亲和力BCR的B细胞克隆可以优先结合抗原并得到扩增,最终产生高亲和力抗体,此即抗体亲和力成熟。

Ig类别转换:B细胞在完成IgV区基因重排后,其子代基因均表达同一个IgV 基因,但IgC区(恒定区)的表达在接受抗原刺激而细胞成熟并增殖的过程中是可变的。每一个B细胞开始一般均表达IgM,在免疫应答首先分泌IgM,后来可表达IgG、IgA、IgE,而IgV区不变,这种可变区不变而抗体类别发生变化的过

程称为Ig类别转换。

简答题:

初次免疫应答和再次免疫应答的不同点。

1、再次免疫应答潜伏期短;

2、再次免疫应答抗体生成速度快,很快达到平台期;

3、再次免疫应答抗原诱导剂量少;

4、再次免疫应答抗体持续时间长;

5、再次免疫应答主要产生高亲和力抗体IgG,而初次免疫应答主要产生低亲和力抗体IgM。

B细胞对TD、TI-1、TI-2抗原免疫应答的异同。

第十四章

名词解释:

固有免疫应答:是指机体固有免疫细胞和分子在识别病原体及其产物或体内凋亡/畸变细胞等非己异物后,迅速活化有效吞噬、杀伤和清除病原体和非己异物,产生非特异性免疫防御、监视、自稳等保护作用的生理功能。

PRR:模式识别受体,广泛存在于固有免疫细胞细胞膜表面、胞内器室膜内、胞浆和血液的一类能直接识别外来病原体及其产物或宿主内畸变/凋亡细胞上某些共有特定模式分子结构的受体。

病原体相关模式分子:PAMP,是指某些病原体及其产物上所共有的高度保守,且对病原体生存和致病性不可或缺的特定分子结构。

简答题:

简述N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机制。

在自身组织细胞表面MHC 一类分子正常表达的情况下,NK细胞因杀伤抑制受体作用占主导地位而不能杀伤自身组织细胞,当细胞癌变时,MHC一类分子缺失或表达低下(迷失自己),NK细胞杀伤抑制受体功能丧失,同时上述靶细胞异常表达或上调表达某些非MHC一类配体分子(诱导自己),为NK细胞表面NK2GD/NCR杀伤活化受体提供了新的/数量充足的靶标。NK细胞通过上述迷失自己和诱导自己两种结合模式激活,通过脱颗粒释放颗粒酶、穿孔素、TNF-α和FasL等作用杀伤肿瘤靶细胞。

第十五章

名词解释:

派尔集合淋巴结(PP):指位于小肠壁向肠腔突起的圆顶状结构,人体内约含100~200个,富含T细胞,B细胞滤泡和树突状细胞,是启动肠道免疫的关键部位。

第十六章

名词解释:

免疫耐受(immune tolerance):在针对不同外来抗原产生有效应答的同时,机体免疫系统要维持对自身抗原的无反应性,这种无反应性称为免疫耐受。

耐受分离:口服抗原使CD4+T细胞分泌TGF-β和IL-4,这些细胞因子使特异性B细胞分泌IgA,在黏膜局部发挥免疫效应,同时诱导Treg产生全身免疫耐受。简答题:

简述T、B细胞免疫耐受的特点。

不同剂量的抗原诱导的耐受所靶向的淋巴细胞不同。低剂量的TI抗原诱导T细胞耐受,即低带耐受;高剂量的TD抗原能同时诱导T、B细胞耐受,即高带耐受。T细胞所需诱导的抗原量少,发生快(24h内),持续时间长;而B细胞耐受所需抗原剂量大,发生慢,持续时间短。

影响免疫耐受状态建立的有哪些因素。

1、抗原的剂量。

2、抗原的种类。

3、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

4、抗原存在时间。

5、抗原的表位的性质。

6、机体自身因素。

第十七章

名词解释:

免疫调节(immune regulation):是指免疫应答过程中,免疫细胞间、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间、免疫系统和机体其他系统间相互作用,构成一个相互协调和制约的结构和功能网络,感知免疫应答维持在合理强度发生调控,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

AICD: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指免疫细胞活化发挥免疫效应后,诱导的一种自发性细胞凋亡,机制为免疫细胞活化后表达FasL与免疫细胞表面Fas结合,诱导细胞凋亡,目的是限制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克隆的容量。

简答题:

免疫调节的意义。

免疫调节是多因素参与的生物学现象,贯穿整个免疫应答,包括正向调节和负向调节。免疫应答的目的是控制免疫应答的强度和时限,在机体有效清除外来抗原的同时,减少对自身组织的损伤,一般是由体内免疫抑制分子和细胞发挥作用。任何一个调节环节的紊乱,都会导致机体局部或全身的免疫异常,造成组织损伤,例如,免疫调节功能异常导致机体不能对“非己”抗原产生有效免疫应答,会丧失免疫功能;如果对自身产生强烈免疫攻击,则会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利用免疫调节的机制,开发干预免疫调节的手段,用于自身免疫病、超敏反应、肿瘤和严重感染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第十八章

名词解释:

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受到某些Ag刺激后,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又称过敏反应或变态反应。

变应原:是指能够选择性诱导机体产生IgE抗体的免疫应答,产生速发型过敏反

应的抗原性物质。

简答题:

简述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属于哪一种超敏反应,其发病机制如何。

Ⅰ型超敏反应。青霉素本身无免疫原性,但其降解产物可与组织蛋白共价结合形成完全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致敏。当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时,其降解产物与组织蛋白复合物可通过交联结合靶细胞表面特异性IgE分子而触发过敏反应,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试比较在二型和三型超敏反应疾病发生过程中,其参与因素有何异同?

相同点:都有IgM和IgG参与,都通过IgM和IgG结合抗原后引起一系列过敏反应。

不同点:补体作用不同(二型是细胞毒作用,三型是调理趋化作用→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炎症);三型为免疫复合物型,二型为细胞毒型过敏反应。

第十九章

名词解释:

自身免疫:(autoimmunity):是指免疫系统对机体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的能力,存在于所有个体,一般情况下不对机体造成伤害。

自身免疫疾病(autoimmune disease):是指机体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导致的疾病状态,在机体内可检测出自身抗体和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造成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

分子模拟(molecular mimicry):一些微生物和正常细胞或细胞外成分具有相似的抗原表位,在入侵机体发生免疫应答也能攻击机体细胞和细胞外成分,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这个现象称为分子模拟。

隐蔽抗原(cryptic antigen):存在于脑、睾丸、眼部等免疫隔离部位,自胚胎期从未与自身免疫系统接触的自身抗原成分,称之为隐蔽抗原,如精子、甲状腺球蛋白、眼晶状体蛋白等。

第二十章

名词解释:

免疫缺陷病(IDD):指免疫系统先天发育功能障碍或后天损伤导致免疫应答功能降低或缺陷所出现的以反复持续感染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

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机体,导致细胞免疫严重障碍,引起以机会性感染、肿瘤、神经系统疾病为主要病变的综合征。

第二十一章

名词解释:

肿瘤抗原:是指在肿瘤发生、发展中新出现的或过度表达的抗原物质。

肿瘤相关性抗原(TAA):指非肿瘤细胞特有的,也存在于正常细胞或组织上的抗原,在细胞癌变时含量上升,这类抗原一般出现量的改变而无肿瘤特异性。肿瘤特异性抗原(TSA):指肿瘤细胞特有的,只存在于某种肿瘤细胞而不出现于正常组织细胞的新抗原。

第二十二章

名词解释:

宿主抗移植物反应(HVGR):正常个体接受同种异体移植物移植后,其免疫系统会攻击移植物,此即宿主抗移植物反应。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当受者免疫功能严重低下,接受同种异体移植物含

有大量免疫细胞,免疫细胞可被受者组织相容性复合物激活,产生针对受者组织器官的免疫应答,导致组织损伤,即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可见于骨髓移植术后。

第二十四章

名词解释:

人工主动免疫:是指用人工制备的疫苗接种给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性应答,预防感染的措施,人工主动免疫制剂有类毒素、死疫苗、减毒活疫苗等。

人工被动免疫:是给人体注射含有特异抗体的免疫血清、细胞因子制剂等,治疗和紧急预防的措施。人工被动免疫制剂有细胞因子制剂、单克隆抗体制剂、人免疫球蛋白制剂、抗毒素等。

统计学名词解释简答

名词解释 统计总体: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单位的整体。统计总体的特征:同质性、差异性、大量性。 总体单位:个体,指构成总体的各个单位。 统计指标:简称指标,用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其数值。任一概念都包含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特征有总体性、数量性、综合性、具体性。 统计标志:在统计中,总体单位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的名称。标志是统计研究的起点,总体单位是标志的载体,是标志的承担者,统计研究是从登记标志开始的,并通过对标志的综合来反映总体的数 量特征。可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或不变标志和变异标志。 统计调查: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预定目的、要求和任务,运用各种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有关现象的各个单位的资料,对客观事实进行登记,取得真实可靠的原始资料的工作过程。 统计调查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环节。统计调查的好坏,将影响统计资料的正确与否,从而影 响统计质量。统计调查的要求:准确性、及时性、全面性、系统性。 普查:是根据统计任务的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调查范围:1.属于一定时点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总量(如人口普查)。2.反映一定时期现象的总量(如出生人口总数)。优点:所获资料 更详细,有较高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缺点:工作量大,花费时间长,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 财力。主要作用:在于掌握某些关系国计民生、国情国力的数据,获得比较准确的信息。 抽样调查:指从所要研究的总体中,按照随机原则,抽取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将调查整理得出的数量特征,用以推断总体综合数量特征的一种非全面调查组织形式。特点:随机性、推断性。优点: 经济性、时效性、准确性、灵活性。应用范围:①对总体不可能或不必要进行全面调查,但要 掌握总体某些现象的全面数值②用抽样调查资料修正全面调查资料。作用:①承担全面调查无 法或很难承担的调查任务。如气象调查。②与全面调查结合,可以发挥相互补充、校对的作用。 ③进行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④用来检验总体特征的某些假设,为行动决策提供依据。抽样调 查的组织形式:纯随机抽样、机械抽样、类型抽样、整群抽样、阶段抽样。 典型调查:根据调查目的和要求,在对研究总体作全面分析后,有意识地从中选取少数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一种非全面调查。优点:节省人力、物力,既可搜集统计资料,又可分析 研究问题。缺点:资料不齐全,缺乏代表性。主要作用:1.弥补全面调查不足(获取其它统计调 查方法不能得到的统计资料;补充完善统计报表;验证全面调查数据的真实性。2.进行估算某些 指标数值。 重点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是在调查对象中选择重点单位进行的调查,但这部分重点单位占总体的绝大比重。优点:省事、省力,能用较少的代价及时搜集到总体的基本情况和基本趋势。缺点: 资料受重点单位影响大,资料一般不齐全。 统计整理: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预定目的,对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科学加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建立统计数据库,以满足多方面、多层次的反复需要的工作过程。作用:统计整理是统计工作过程 的重要阶段,它是实现从个体单位标志值过渡到总体数量特征值的必经阶段,是统计分析的前 提。其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统计分析的效果。 绝对指标:又称总量指标,有时也称绝对数。是用来说明一定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的总量。它包括总体总量和标志总量。 相对指标:又称相对数,是两个相联系指标的比值。作分母的指标为基数,分子为表数。通过相对指标可反映现象间的相互关系和对比关系。一般分为有名数和无名数。种类有:计划完成相对指标、 结构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数。 平均指标:又称统计平均数,它是度量频率分布集中趋势或中心位置的指标。也是社会经济统计中最常用的综合指标。它是在同质总体内各总体单位某一数量标志的一般水平。一般有两种分类:静态 平均数、动态平均数。

(完整版)医学免疫学简答题

1.简述固有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概念及作用。 答:固有性免疫是个体出生时就具有的天然免疫,通过遗传获得,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非特异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作用:在感染早期,产生一定的免疫应答,包括皮肤、黏膜物理屏障作用以及局部细胞分泌杀菌物质的化学效应,有非特异性效应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进行杀伤,及血液和体液中效应分子的生物学作用。 适应性免疫是个体出生后,受到外来异物刺激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免疫,针对某一特定的异物抗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作用:经识别抗原成分后开始分化增殖的T、B细胞产生免疫应答,经一段时间后生成效应细胞,杀伤清除病原体,起主导作用。 2.简述免疫系统具有双重功能(防卫、致病)的理论基础。 答:免疫系统通过对“自己”或“非己”抗原性异物的识别和应答,来维持自身稳定和平衡。免疫系统在免疫功能正常条件下,对非己抗原产生排异效应,对自身抗原成分产生不应答状态,对机体正常运行具有一定的防卫作用;但当免疫功能失调时,免疫应答可造成机体组织损伤,例如免疫应答反应水平过高或过低,或者对自身组织细胞产生免疫应答,调节功能发生紊乱,这就导致免疫性相关疾病的发生。 3.简述BCR多样性产生的机制。 答:BCR(B细胞抗原受体)是通过其V区抗原结合部位来识别抗原的,BCR的V区,尤其是V区的CDR1、CDR2和CDR3氨基酸序列的多样性,决定了对抗原识别的多样性。造成BCR多样性的机制主要有 1)组合造成的多样性:编码BCR重链V区的基因有V、D、J三种,编码轻链V区的有V和J两种,而且每一基因又是由很多的基因片段组成。这样,重链基因的组合和重链基因与轻链基因的组合将产生众多不同特异性的BCR。 2)连接造成的多样性:编码CDR3的基因位于轻链V、J或重链V、D、J片段的连接处,两个基因片段的连接可丢失或加入数个核苷酸,从而增加了CDR3的多样性。 3)体细胞高度突变造成的多样性:在BCR各基因片段重排完成后,其V区基因也可发生突变,而且突变频率较高,因而增加其多样性。 4.简述细胞因子共同的基本特征。 小分子蛋白(8-30KD);可溶性;高效性,在较低浓度下即有生物学活性;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效应;可诱导产生;半衰期短;效应范围小,绝大对数近距离发挥作用。

统计学名词解释

1、统计学 统计学是一门阐明如何去采集、整理、显示、描述、分析数据和由数据得出结论的一系列概念、原理、原则、方法和技术的科学,是一门独立的、实用性很强的通用方法论科学。 2、指标和标志 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或特征的名称。指标是说明总体综合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数字资料。 3、总体、样本和单位 统计总体是统计所要研究的对象的全体,它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体所构成的整体。简称总体。构成总体的个体则称为总体单位,简称单位。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单位。 4、统计调查 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要求、采用科学的方法,有组织有计划的搜集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它是取得统计数据的重要手段。 5、统计绝对数和统计相对数 反映总体规模的绝对数量值,在社会经济统计中称为总量指标。统计相对数是两个有联系的指标数值之比,用以反映现象间的联系和对比关系。 6、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时期指标是反映总体在一段时期内累计总量的数字资料,是流量。时点指标是反映总体在某一时刻上具有的总量的数字资料,是存量。 7、抽样估计和假设检验 抽样估计是指根据所抽取的样本特征来估计总体特征的统计方法。假设检验是先对总体的某一数据提出假设,然后抽取样本,运用样本数据来检验假设成立与否。 8、变量和变异 标志的具体表现和指标的具体数值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称为变异。数量标志和指标在统计中称为变量。 9、参数和统计量 参数是反映总体特征的一些变量,包括总体平均数、总体方差、总体标准差等。统计量是反映样本特征的一些变量,包括样本平均数、样本方差、样本标准差等。 10、抽样平均误差 样本平均数与总体平均数之间的平均离散程度称之为抽样平均误差,简称为抽样误差。重复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为总体标准差的1/n。 11、抽样极限误差 抽样极限误差是指样本统计量和总体参数之间抽样误差的可能范围。我们用样本统计量变动的上限或下限与总体参数的绝对值表示抽样误差的可能范围,称为极限误差或允许误差。 12、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 重复抽样也称为回置抽样,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个样本时,每次抽取一个样本单位时都放回的抽样方式。不重复抽样也叫不回置抽样,它是在每次抽取样本单位时都不放回的抽样方式。13、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点估计也叫定值估计,就是直接用抽样平均数代替总体平均数,用抽样成数代替总体成数。区间估计是在一定概率保证下,用样本统计量和抽样平均误差去推断总体参数的可能范围的估计方法。 14、统计指数 广义上来说,它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对比关系的相对指标。狭义上来说,它是反映不能直接相加对比的复杂总体综合变动的动态相对数。 15、综合法总指数 凡是一个总量指标可以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指标时,将其中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因素指

医学免疫学问答题期末考试题

免疫思考题 第一章: 1.免疫的概念。 免疫:机体对“自己”或“非己”的识别,并排除“非己”以保持体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反应。免疫对机体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当抗原性异物进入机体后,机体能识别“自己”或“非己”,并通过特异性免疫应答,排除非己的抗原性异物,对自身物质不发生免疫应答而形成免疫耐受. 2.免疫应答的类型。 体内有两种免疫应答类型:一是固有性免疫应答,又称为非特异性免疫;二是适应性免疫应答,又称为特异性免疫。 第一章: 1.免疫器官的组成。 免疫器官的组成及其在免疫中的主要作用:根据功能分中枢和外周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哺乳动物的中枢免疫器官有骨髓和胸腺;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和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主要包括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2.胸腺、骨髓、脾脏、淋巴结的功能。 胸腺是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具有免疫调节功能,屏障作用:血—胸腺屏障;骨髓是分化、产生血细胞的场所:多能造血干细胞,是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发生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脾脏是T、B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同时能合成生物活性物质,还具有过滤作用。淋巴结也是T、B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也具有过滤作用。第二章: 1.什么是抗原、抗原表位? 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是抗原。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原表位。 2.抗原有哪些基本特性? 两大特性: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免疫原性即指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及致敏淋 巴细胞的特性。免疫反应性即指抗原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3.简述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一、抗原的理化性质体现在分子大小,大分子物质含表位数量较多,有强免疫原性;化学组成,蛋白质是良好抗原,多糖和多肽也有一定免疫原性,脂质和单独的核酸免疫原性差;抗原表位的易接近性;物理形状;佐剂使用。二、抗原与机体的相互作用 4.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T细胞决定簇 B细胞决定簇 *表位受体 TCR BCR *MHC分子必需不需 表位性质主要是变性多肽天然多肽、多糖、脂多糖、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论述题大题

1 、简述补体系统的组成与主要生物学功能。 组成: ①补体系统的固有成分 ②补体调节蛋白 ③补体受体 功能:补体旁路途径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经典途径在感染中、晚期发挥作用。 ①、细胞毒作用:参与宿主抗感染、抗肿瘤; ②、调理作用: C3b/C4b 可作为非特异性调理素介导调理作用; ③、免疫复合物清除作用:将免疫复合物随血流运输到肝脏,被吞噬细胞清除; ④、炎症介质作用:C3a/C5a 的过敏毒素作用、 C5a 的趋化和激活作用、 C2a 的激肽样作用,引起炎症性充血和水肿; ⑤、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 2 、补体激活的三个途径: 经典途径: ①激活物为抗原或免疫复合物, C1q 识别 ② C3 转化酶和 C5 转化酶分别是 C4b2a 和 C4b2a3b ③其启动有赖于特异性抗体产生,故在感染后期或恢复期才能发挥作用,或参与抵御相同病原体再次感染机体 旁路途径: ①激活物为细菌、真菌或病毒感染细胞等,直接激活 C3 ② C3 转化酶和 C5 转化酶分别是 C3bBb 和 C3bBb3b ③其启动无需抗体产生,故在感染早期或初次感染就能发挥作用 ④存在正反馈放大环 MBL (凝激素)途径: ①激活物非常广泛,主要是多种病原微生物表面的 N 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由MBL 识别 ②除识别机制有别于经典途径外,后续过程基本相同

③其无需抗体即可激活补体,故在感染早期或对免疫个体发挥抗感染效应 ④对上两种途径具有交叉促进作用 3 、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过程及比较: 经典途径 / 旁路途径 /MBL 途径 激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 / 内毒素、酵母多糖、凝聚 IgA/ 病原微生物、糖类配体 参与成分: C1-C9/ C3 、 C5-C9 、 B 、 D 、 P/ C2-C9 、 MBL 、 MASP C3 转化酶: C4b2a/ C3bBb/C4b 2a 、 C3bBb C5 转化酶: C4b 2a 3b/ C3bBb3b/ C4b 2a 3b 、 C3bBb3b 作用:特异性免疫 / 非特异性免疫 / 非特异性免疫 4 、试述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全过程。 经典激活途径指主要由 C1q 与激活物( IC )结合后,顺序活化 C1r 、 C1s 、 C4 、C2 、 C3 ,形成 C3 转化酶( C4b2b )与 C5 转化酶( C4b2b3b )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它是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效应方式。 5 、补体系统可通过以下方式介导炎症反应 激肽样作用: C2a 能增加血管通透性,引起炎症性充血; 过敏毒素作用: C3a 、 C4a 、 C5a 可使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介质,引起炎症性充血、水肿; 趋化作用: C3a ,C5a 能吸引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等向炎症部位聚集,引起炎性细胞侵润。 6 、简述补体参与宿主早期抗感染免疫的方式。 第一,溶解细胞、细菌和病毒。通过三条途径激活补体,形成攻膜复合体,从而导致靶细胞的溶解 第二,调理作用,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 C3b 、 C4b 、 iC3b 能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第三,引起炎症反应。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了具有炎症作用的活性片断,其中,C3a C5a 具有过敏毒素作用, C3a C5a C567 具有趋化作用。 7.简述I g生物学功能。 一、V区功能

【缩印整理版】医学统计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统计学(Statistics):运用概率论、数理统计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数据的搜集;分析;解释;表达的科学。 总体(population):大同小异的研究对象全体。更确切的说,总体是指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的全部研究单位的观测值。 样本(sample):来自总体的部分个体,更确切的说,应该是部分个体的观察值。样本应该具有代表性,能反映总体的特征。利用样本信息可以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 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在抽样过程中由于抽样的偶然性而出现的误差。表现为总体参数与样本统计量的差异,以及多个样本统计量之间的差异。可用标准误描述其大小。 标准误(Standard Error) 样本统计量的标准差,反映样本统计量的离散程度,也间接反映了抽样误差的大小。样本均数的标准差称为均数的标准误。均数标准误大小与标准差呈正比,与样本例数的平方根呈反比,故欲降低抽样误差,可增加样本例数 区间估计(interval estimation):将样本统计量与标准误结合起来,确定一个具有较大置信度的包含总体参数的范围,该范围称为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又称可信区间。 参考值范围描述绝大多数正常人的某项指标所在范围;正态分布法(标准差)、百分位数法,参考值范围用于判断某项指标是否正常 置信区间揭示的是按一定置信度估计总体参数所在的范围。t分布法、正态分布法(标准误)、二项分布法。置信区间估计总体参数所在范围 可信区间:按预先给定的概率确定的包含未知总体参数的可能范围。该范围称为总体参数的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它的确切含义是:可信区间包含总体参数的可 能性是1- α ,而不是总体参数落在该范围的可能性为1-α 。 参数统计(parametric statistics) 非参数统计(nonparametric statistics)是指在统计检验中不需要假定总体分布形式和计算参数估计量,直接对比较数据(x)的分布进行统计检验的方法。 变异(variation):对于同质的各观察单位,其某变量值之间的差异 同质(homogeneity):研究对象具有的相同的状况或属性等共性。 回归系数有单位,而相关系数无单位 β为回归直线的斜率(slope)参数,又称回归系数(regression coefficient)。 线性相关系数(linear correlation coefficient):又称Pearson积差相关系数(Pearson product moment coefficient),是定量描述两个变量间线性关系的密切程度与相关方向的统计指标。 参数(parameter):描述总体特征的统计指标。 统计量(statistic):描述样本特征的统计指标。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对照 (control) 对受试对象不施加处理因素的状态。在确定接受处理因素的实验组时,要同时设立对照组 重复 (replication)相同实验条件下进行多次实验或多次观察。整个实验的重复;观察多个受试对象(样本量);同一受试对象重复观察。作用是估计变异大小和降低变异 随机化(randomization) 采用随机的方式,使每个受试对象都有同等的机会被抽取或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 I类错误(假阳性错误)真实情况为H0是成立的,但检验结果为H0不成立,这样的错误称为I类错误。其发生的概率用α表示。在假设检验中作为检验水准。一般取0.05或0.01。 II类错误(假阴性错误)真实情况为H1是成立的,但检验结果为H1不成立,这样的错误称为II类错误。其发生的概率用β表示。由于其取值取决于H1 ,因此在假设检验中无法确定。 变异指标是用于描述一组观察值围绕中心位置散布的范围,即描述离散趋势的统计指标。数值越大,说明数据越离散,反之越集中。极差 (range);四分位数间距(quartile range);方差(variance);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平均数指标用于描述一组同质观察值的集中趋势,反映一组观察值的平均水平。算术均数(arithmetic mean);几何均数(geometric mean);中位数(median);众数(mode) 单纯抽样将调查总体的全部观察单位编号,从而形成抽样框架,在抽样框架中随机抽取部分观察单位组成样本。每个观察对象都有相同的机会被抽中系统抽样又称机械抽样。按照某种顺序给总体中的个体编号,然后随机地抽取一个号码作为第一个调查个体,其他的调查个体则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系统”地抽取。最常用的方法是等距抽样 分层抽样先将总体中全部个体按某种特征分成若干“层”,再从每一层内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组成样本。分层特征与研究目的有关。按各层比例抽样。为减少抽样误差,要求层内误差最小,层间误 差最大。 整群抽样先将总体分成若干“群”,从中随机抽取 几个群,抽取群内的所有观察单位组成调查样本。 “群”的确定与研究目的无关。为减少抽样误差, 需多抽几个“群”。 方差分析:又称变异数分析或 F检验,适用于对多 个平均值进行总体的假设检验,以检验实验所得的 多个平均值是否来自相同总体。 析因设计(factorial design)实验:凡同时配置两个 或两个以上处理因素,这些因素的各水平又具有完 全组合的实验,统称为析因设计(factorial design) 实验。 随机区组设计(randomized block design)是事先 将全部受试对象按某种可能与实验因素有关的特征 分为若干个区组(block),使每一区组内的受试对 象例数与处理因素的分组数相等,使每个实验组从 每一区组得到一例受试对象。 单向方差分析(one way analysis of variance)是指 处理因素只有一个。这个处理因素包含有多个离散 的水平,分析在不同处理水平上应变量的平均值是 否来自相同总体。 (2)计数资料:将观察单位按某种属性或类别分组, 所得的观察单位数称为计数资料 (count data)。计数资料亦称定性资料或分类资料。 其观察值是定性的,表现为互不相容的类别或属性。 如调查某地某时的男、女性人口数;治疗一批患者, 其治疗效果为有效、无效的人数;调查一批少数民 族居民的A、B、AB、O 四种血型的人数等。 (3)等级资料:将观察单位按测量结果的某种属性 的不同程度分组,所得各组的观察单位数,称为等 级资料(ordinal data)。等级资料又称有序变量。如 患者的治疗结果可分为治愈、好转、有效、无效或 死亡,各种结果既是分类结果,又有顺序和等级差 别,但这种差别却不能准确测量;一批肾病患者尿 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分为+、++、+++等。 随机变量(random variable)是指取指不能事先确 定的观察结果。随机变量的具体内容虽然是各式各 样的,但共同的特点是不能用一个常数来表示,而 且,理论上讲,每个变量的取值服从特定的概率分 布。 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用于观察指标单 位不同或均数相差较大时两组资料变异程度的比 较。用CV 表示。计算:标准差/均数*100% 直线回归(linear regression)建立一个描述应变量 依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直线方程, 并要求各点与该直线纵向距离的平方和为最小。直 线回归是回归分析中最基本、最简单的一种,故又 称简单回归(simple regression)。 回归系数(regression coefficient )即直线的斜率 (slope),在直线回归方程中用b 表示,b 的统计意 义为X每增(减)一个单位时,Y平均改变b 个单 位。 相关系数r:用以描述两个随机变量之间线性相关 关系的密切程度与相关方向的统计指标。 秩次:变量值按照从小到大顺序所编的秩序号称为 秩次(rank)。 秩和:各组秩次的合计称为秩和(rank sum),是非 参数检验的基本统计量。 方差(variance):方差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离散情 况,由离均差的平方和除以样本个数得到。 检验效能:1- β称为检验效能(power of test),它是 指当两总体确有差别,按规定的检验水准a 所能发 现该差异的能力。 百分位数(percentile)是将n 个观察值从小到大依 次排列,再把它们的位次 依次转化为百分位。百分位数的另一个重要用途是 确定医学参考值范围 随机误差(random error)又称偶然误差,是指排 除了系统误差后尚存的误差。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使观察值不按方向性和系统性而随机的变化。误差 变量一般服从正态分布。随机误差可以通过统计处 理来估计。 一、统计表有哪些要素构成的?制表的注意事项有 哪些? 一般来说,统计表由标题、标目、线条和数字、备 注五部分组成。但备注并不是必需的内容,可以根 据需要出现。 1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最好一张表突出一个中心, 不易太多中心,如果需要说明多个中心,可分成多 张统计表。 2合理安排主语和谓语的位置:对于表中任意一行, 从左至右,通过简短的连接词,可连成成一句通顺 的句子。 3表中数据要认真核对,保证准确可靠 二、为什么不宜用t 检验对多组均数进行比较? 如果用t检验进行多个样本均数的两两比较,则会 增加犯I 类错误的概率。 经检验得到拒绝H0 ,认为两组之间有差别的结论 可能犯I类错误的概率为α,不犯I类错误的概率为 1- α.每次判断均不犯I类错误的概率为(1- α)k, k为比较的次数,上例α=0.05, k=3,则均不犯错误 的概率为( 1- 0.05)3 =0.86. 至少有一次判断犯I 类错误的概率为1-(1- α)k 三、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按实验设计的类型,将全部观察值间的变异分解成 两个或多个组成部分,然后将各部分的变异与随机 误差进行比较(每个部分的变异可由某因素的作用 来解释),以判断各部分的变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 义,从而推断不同样本所代表的总体均数是否相同。 五、简述直线相关与回归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1.回归说明依存关系,直线回归用于说明两 变量间数量依存变化的关系,描述y如何依赖于x 而变化;相关说明相关关系,直线相关用于说明两 变量间的直线相关关系,此时两变量的关系是平等 的 2.r与b有区别:r说明具有直线关系的两个 变量间相关的密切程度与相关方向; b表示x每改 变一个单位,y平均增(减)多少个单位; 3.资料要求不同:直线回归要求应变量 y是来自正态总体的随机变量,而x可以是来自正 态总体的随机变量,也可以是严密控制、精确测量 的变量,相关分析则要求x,y是来自双变量正态分 布总体的随机变量。 4.取值范围:-∞

《医学免疫学》习题集(题库+答案)

免疫学习题集和参考答案 第一章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其展望 一、选择题 【A型题】 1.免疫是指 A.机体排除病原微生物的功能 B.机体清除损伤和衰老细胞的功能 C.机体抗感染的防御功能 D.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E.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突变细胞的功能 2. 最早用人痘苗预防天花的国家是 A.法国 B.中国 C.英国 D.美国 E.印度 3. 免疫对机体是 A.有害的 B.有利的 C.有害无利 D.有利无害 E.正常条件下有利,异常条件下有害 4. 机体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 A.肿瘤 B.超敏反应 C.移植排斥反应 D.免疫耐受 E.自身免疫病 5. 针对特定抗原的免疫应答过强易导致 A.肿瘤 B.超敏反应 C.移植排斥反应 D.反复感染 E.免疫缺陷病 6. 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功能称为 A.免疫监视 B.免疫自稳 C.免疫耐受 D.免疫防御

E.免疫调节 7. 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的功能称为 A.免疫监视 B.免疫缺陷 C.免疫耐受 D.免疫防御 E.免疫调节 8. 首次用于人工被动免疫的制剂是 A.破伤风抗毒素 B.破伤风类素素 C.肉毒类毒素 D.白喉类素素 E.白喉抗毒素 9. 首次应用类毒素进行预防接种的科学家是 A.Pasteur B.Behring C.Jenner D.Border E.Burner 10.最早发明减毒活疫苗的科学家是 A.Jenner B.Koch C.Porter D.Burnet E.Pasteur 11.英国科学家Jenner发明了 A. 白喉抗毒素 B.狂犬疫苗 C.人痘苗 D.牛痘苗 E.卡介苗 12.创建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学者是 A. .Koch和Pasteur B. Miller和Good C. Milstein和K?hler D. Tislius和Kabat E. Porter和Edelman 13.最早提出克隆选择学说的科学家是 A. Burnet B. Border C.Porter D. Jenner E.Pasteur 14.免疫系统的组成是 A、中枢免疫器官、周围免疫器官 B、免疫细胞、粘附免疫系统、中枢免疫器官 C、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皮肤免疫系统 D、免疫分子、粘附免疫系统、皮肤免疫系统 E、免疫器官、免疫组织、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X型题】 1.免疫细胞包括 A.淋巴细胞 B.单核-巨噬细胞 C.抗原提呈细胞 D.粒细胞 E.红细胞 2.下列哪些细胞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能力? A.巨噬细胞 B.T细胞

《医学免疫学》知识点总结(文库)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免疫(immunity):是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的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 抗原的概念稍后会介绍,这里通俗的说,就是机体认为不是自己的,外界来的大分子物质。比如输血,如果输的血型与自身的血型不同,机体就认为这种血是外来的“抗原”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机体的免疫功能概括为: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自身稳定 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⒈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也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长期进化中逐步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特点:先天具有,无免疫记忆,无特异性。 ⒉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由T、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后,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清除抗原;须经历克隆增殖; 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②活化增殖阶段③效应阶段 三个主要特点①特异性②耐受性③记忆性 因需要细胞的活化、增殖等较复杂过程,故所需时间较长

第二章免疫组织与器官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一、骨髓 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 ㈠骨髓的功能 ⒈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⒉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⒊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二、胸腺 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㈠胸腺的结构 胸腺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又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 ㈡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等)组成,其在胸腺细胞分化发育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作用。 ㈢胸腺的功能 ⒈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⒉免疫调节⒊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第二节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一、淋巴结 1. T、B细胞定居的场所⒉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⒊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⒋过滤作用(过滤淋巴液)

医学免疫学考试题库重点带答案_第17章超敏反应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 一、单项选择 1、由细胞免疫介导的变态反应就是型: A、I 型 B、Ⅱ型 C、Ⅲ型 D、Ⅳ型 E、以上都不就是 2、I 型过敏反应可通过下列哪种成分转移给正常人? A、患者的致敏淋巴细胞 B、患者的血清 C、致敏淋巴细胞释放的转移因子 D、巨噬细胞释放的淋巴细胞激活因子 E、以上均不就是 3、关于Ⅱ型变态反应下列哪项就是错误的? A、属于细胞毒型 B、有NK 细胞与巨噬细胞参与 C、没有补体参与 D、可由病菌与自身组织间的共同抗原引起 E、就是由IgG 与IgM 介导的 4、下列疾病属于III 型变态反应的就是: A、特应性皮炎 B、输血反应 C、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 D、接触性皮炎 E、移植排斥反应 5、I 型超敏反应主要就是由哪一种抗体介导的 A.IgG B.IgM C.IgE D.IgA E.IgD 6、参与I 型超敏反应主要的细胞就是: A.肥大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 B.B 细胞 C.T 细胞 D.NK 细胞 E.内皮细胞 7、不属于I 型超敏反应的疾病就是 A.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B.花粉过敏引起哮喘 C.皮肤荨麻疹 D.红细胞溶解破坏导致的输血反应 E.过敏性鼻炎 8、不属于I 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的就是: A.变应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 B.IgE 与致敏靶细胞表面IgE 受体结合 C.肥大细胞发生脱颗粒 D.组胺等生物活性介质引起相应症状 E.IgG 激活补体溶解破坏靶细胞 9、在抢救过敏性休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药物就是: A. 肾上腺素 B. 阿司匹林 C. 青霉素 D. 抗血清 E. 扑尔敏 10、某同学,每年春季便出现流鼻涕、打喷嚏不止,可能的原因就是对花粉产生了: A.I 型超敏反应 B.II 型超敏反应 C.III 型超敏反应 D.IV 型超敏反应 E.不属于超敏反应 11、不属于II 型超敏反应的疾病就是: A.新生儿溶血症 B.花粉过敏引起哮喘 C.红细胞溶解破坏导致的输血反应 D.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E.Graves’病(甲状腺功能亢进) 12、下列关于II 型超敏反应错误的就是 A.自身组织细胞就是受到攻击的靶细胞 B.输血反应就是典型的II 型超敏反应 C.参与的抗体主要就是IgG 与IgM D.吞噬细胞与NK 细胞的杀伤就是组织损伤的直接原因 E.参与的抗体主要就是IgE 13、II 型超敏反应中的靶抗原不包括 A.ABO 血型抗原 B.链球菌胞壁成分与关节组织的共同抗原 C.改变了的自身抗原 D.结合在自身细胞表面的抗原 E.游离的病毒颗粒 14、新生儿溶血症属于哪一型超敏反应 A.I 型 B.II 型 C.III 型 D.IV 型 E.不属于超敏反应 15、Ⅰ型超敏反应不具有的特点就是: A.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与遗传背景 B.发生迅速,消退也快

医学免疫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医学免疫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姓名:学号:记分: 一单选择题以下每一考题下面有A、B、C、D、E 5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一个最佳答案,填在括号内 1.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 B ) A.骨髓 B.胸腺 C.腔上囊 D.淋巴结 E.脾 2.人类T细胞不具备的受体是( C ) A.E受体 B.IgG Fc受体 C.C3b受体 D.DHA受体 E.IL—2受体3.关于IgA下述哪项是正确的( E ) A.二聚体IgA结合抗原的亲合力,高于单体IgA B.IgA1主要存在于血清中C.sIgA是膜局部免疫的最重要因素 D.sIgA具有免疫排除功能 E.以上均正确4.与类风湿因子有关的Ig是( C ) A.IgG B.IgA C.IgM D.IgD E. IgE 5.惟一能通过胎盘的Ig是( A ) A.IgG B.IgA C.IgM D.IgD E.IgE 6.决定Ig的类和亚类的部位是( D ) A.VL十VH B.VL十CL C.铰链区 D.DH E.CL 7.体液补体抑制因子是( D ) A.C1qB.IgG1 C.IL-2 D.H因子 E.B因子 8.各种单体抗体分子都有的特性是( B ) A.分子量在10万以下 B.具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抗原结合部位 C.H链与L链借非共价键相联 D.能结合补体 E.能促进吞噬9.单克隆抗体的应用不包括( C ) A.肿瘤的诊断 B.肿瘤的治疗 C.血清Cl-含量测定 D.激素水平测定 E.细胞受体测定 10.关于细胞因子( E ) A.细胞因子是由细胞产生的 B.单一细胞因子可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C.细胞因子可以自分泌和旁分泌两种方式发挥作用 D.细胞因子的作用不是孤立存在的 E.以上均正确 11.既属于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又属于造血因子受体超家族的是( D ) A.IL-6受体、IL-2受体 B.IL-2受体、IL-4受体 C.IFN-α受体、IFN-γ受体 D.IL-8受体 E.IL-1受体 12.宿主的天然抵抗力( A ) A.经遗传而获得 B.感染病原微生物而获得 C.接种菌苗或疫苗而获得 D.母体的抗体(IgG)通过胎盘给婴儿而获得 E.给宿主转输致敏巴细胞而获得 13.5种免疫球蛋白的划分是根据( D ) A.H链和L链均不同 B.V区不同 C.L链不同 D.H链不同 E.连接H链的二硫键位置和数目不同

医学免疫学试题及答案

医学免疫学试题及答案(三) 一、名词解释(翻译并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CAM(cell adhesion molecules) 2、ADCC(antibody-deppendent-mediated cytotoxicity) 3、TD-Ag (Thymus dependent antigen) 4、Adjuvant 5、Epitope 二选择题:(每题只选一个最佳答案,每题1分,共30分) 1、免疫对机体是() A、有害的 B、有利的 C、正常条件下有利,异常条件下有害 D、有利无害 E、有害无利 2、不成熟B细胞表达的mIg主要为() A、mIgA B、mIgM C、mIgD D、mIgG E、mIgE 3、免疫系统的组成是() A、中枢免疫器官、周围免疫器官 B、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 子 C、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皮肤免疫系统 D、免疫分子、黏膜免疫系统、皮肤免疫系统 E、免疫细胞、黏膜免疫系统、中枢免疫器官 4、科学家Jenner发明了() A、白喉抗毒素 B、狂犬疫苗 C、人痘苗 D、牛痘苗 E、卡介苗 5、关于抗体,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抗体都是体外产生的 B、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液、体液、黏膜表面及分泌液中 C、抗体是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D、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 E、抗体是指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6、抗体与抗原结合的部位是()

A、CH区 B、VH区 C、VH与VL区 D、VL区 E、CL 区 7、在种系发生过程中最早出现的Ig是() A、IgG B、IgD C、IgE D、IgM E、IgA 8、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共同点是() A、所需离子相同 B、参与的补体成分相同 C、C3转化酶的组成相同 D、具有共同的末端通路即MAC的形成及其溶解细胞效应相同 E、激活物质相同 9、与mIg共同组成BCR复合物的是() A、CD19和CD21 B、CD28和CD152 C、CD79a和CD79b D、CD80和 CD86 E、CD40和CD40L 10、下列物质中,属分泌型模式识别受体的是() A、α-防御素 B、甘露糖受体 C、乳铁蛋白 D、C-反应蛋 白 E、Toll样受体 11、与抗原结合后,激活补体能力最强的Ig 是() A.IgG2 B.IgG3 C.IgE D.SIgA E.IgM 12、胸腺是() A.外周免疫器官B.T 细胞与外来特异性抗原相遇的场所C.中枢免疫器官 D.B 细胞获得抗原特异性受体的场所E.巨噬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 13、有多个重复B表位的抗原是:() A. Supper antigen B. TD-Ag C. TI-Ag D. 构象决定 基 E. 线性决定基 14、哪两类Ig 的H 链有4 个CH 功能区:() A.IgA 和IgG B.IgE 和IgM C.IgD 和IgG D.IgA 和 IgM E.IgD 和IgE 15、直接特异杀伤靶细胞的是:()

统计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

名词解释 一、分类数据(categorical data )是只能归于某一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它是对事物进行分类的结果,数据表现为类别,使用文字来表述的。 二、顺序数据(ran k data )是只能归于某一有序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 三、数值型数据(metric data )是按数字尺度测量的观察值,其结果表现为具体的数值。 四、系统抽样(systematic sampling )将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抽样单位)按一定顺序排列,在规定的范围内随机的抽取一个单位作为初始单位,然后按事先规定好的规则确定其他样本单位,这种抽样方法被称为系统抽样。 五、非概率抽样(non-probability sampling )是相对于概率抽样而言的,指抽取样本时不是依据随机原则,而是根据研究目的对数据的要求,采取某种方式从总体中抽出部分单位对其实施调查。 六、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 )是由于抽样的随机性引起的样本结果与总体真值之间的误差。 七、四分位数(quartile)也称四分位点,他是一组数据排序后处于25%和75%位置上的值。四分位数是通过3个点将全部数据等分为4部分,其中每部分包括25%的数据。 八、离散系数也成为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它是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其相应的平均数之比。其计算公式为: s s v x = 离散系数是测度数据离散程度的相对统计量,主要是用于比较不同样本数据的离散程度。离散系数大,说明数据的离散程度也大;离散系数小,说明数据的离散程度也小。 九、泊松分布(Poisson distribution )是用来描述在一指定时间范围内或在指定的面积或体积之内某一事件出现的次数的分布。 十、中心极限定理(central limit theorem ):设从均值μ、2σ(有限)的任意一个总体中抽取样本量为n 的样本,当n 充分大时,样本均值X 的抽样分布近似服从均值为μ、方差2σ/n 的正态分布。 十一、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在区间估计中,有样本统计量所构造的总体参数的估计区间称为置信区间,其中区间的最小值称为置信上限。 十二、显著性水平(significant level)是一个统计专有名词,在假设检验中,它的含义是当原假设正确时却被拒绝的概率或风险,其实这就是前面所说假设检验中犯弃真错误的概率,它是由人们根据检验的要求确定的,通常取0.05α=或0.01α=,这表明,当做出接受原假设的决定时,其正确的概率为95%或99%。 十三、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 A )就是通过检验各总体的均值是否相等来判断分类型自变量对数值型因变量是否有显著影响。 十四、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 )是根据样本数据计算的度量两个变量之间线性关系强度的统计量。 十五、回归模型(regression model )对于具有线性关系的两个变量,可以用一个线性方程来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描述因变量y 如何依赖于自变量x 和误差项ε的方程称为回归模型。 十六、点估计 利用估计的回归方程,对于x 的一个特定值0x ,求出y 的一个估计值就是点估计。点估计可分为两种:一是平均值的点估计;二是个别值的点估计。 十七、时间序列(time series )是同一现象在不同时间上的相继观察值排列而成的序列。 十八、指数平滑法(exponential smoothing )是通过对过去的观察值加权平均进行预测的一种方法,该方法使t+1期的预测值等于t 期的实际观察值与t 期的预测值的加权平均值。 十九、指数,或称统计指数,是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数量变化的一种重要统计方法。指数是测定多项内容数量综合变动的相对数。这个概念中包含两个重点:第一个要点是指数的实质是测定多项内容;指数概念的第二个要点是其表现形式为动态相对数,既然是动态相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