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劳动市场

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劳动市场

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劳动市场
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劳动市场

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劳动市场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市场机制下资源有效配置的一门学科,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引入市场,突破了原计划经济对生产力的桎梏,激发了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使中国的经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也由此得到空前的提高。但是,微观经济学是基于西方私有经济制度产生的市场经济理论,以生产资料私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主体的自由决策为其基本前提;而中国的经济体制则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形态,这一经济形态具有集中、高效动员经济资源的效率优势。基础和前提条件不同,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西方市场经济运行方式的差别,这就要求微观经济学在教学过程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前提,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微观经济学思想,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

在微观经济理论中,劳动力要素市场中的劳动也被视为商品,价格也由劳动的供求决定,这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有较大的反差。因此,在介绍劳动要素市场时,必须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思想进行科学地识别如下几个问题:

一、如何认识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是说明市场的供求力量及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即基于分散决策的各市场主体(市场的买方和卖方)通过价格信号达到市场均衡状态,或买方的购买意愿和卖方

的出售意愿相等的状态,在市场的竞争作用下,这种市场均衡状态可以实现帕累托效率标准下的社会最优,也就是能达到不损害社会一些人的利益就无法增进另一些人的利益的资源配置状态。简言之,就是每一个自利的市场参与人都以自认为“最好”的选择做出行动,整个社会也会产生“最好”的结果。

不可否认,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确实会产生效率,这一点已经为我国的经济改革实践所证实,它产生效率的原因可以由以下几方面解释:一是市场参与主体的利益激励,这种激励不断产生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二是竞争机制,市场竞争将淘汰低效率的市场参与者;三是价格作为公共信息极大地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搜寻成本。

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市场配置资源存在盲目性,这种盲目性会导致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不仅破坏已经生产出来的社会财富,还会严重抵制生产的动力,阻碍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迄今仍无法预测和预防经济危机的发生。同时还应看到,市场竞争产生效率的条件在现实中并不总是得到满足,如果存在经济活动的外部性、公共产品、垄断以及信息不对称,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就不能有效发挥,这就需要引入市场外部力量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需要其它力量介入和修正,公有制经济为这一介入和修正提供了基础,在充分发挥计划和预见性的基础上,国家基于公有制的资源调配能力可以成为修正市场盲目性的现实力量。

二、微观经济学中的效用论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

微观经济学解释消费者行为是基于效用论思想,认为消费者的市场购买行为是在自己的预算约束下最大化效用水平的选择结果。就解释决策经济主体的一般行为而言,这一方法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因为如何将效用一般化为行动目标,那么任何个人甚至组织的行为都基于其目标,因此,(有约束的)目标最大化就成为最优分析的一般框架。

然而,在效用论中,无论基数效用还是序数效用,效用都是消费者的主观感受,无法用客观指标来衡量,然而微观在经济学理论中总是将其货币化,以假定的货币单位来度量这种心理评判,这一点,即便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中也并未得到认同,在无法割舍效用概念的情形下,只能以效用的可加性假设为前提进行理论扮演。

与使用主观评价的效用概念进行理论推导的微观经济学不同,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基于客观的劳动量作为价值形成的要素,商品的价值是社会平均劳动的凝结,而商品价格是价格的表现形式,这样,商品世界的价格就是客观的量,而不是基于效用的主观评价或主观认定的结果。

三、如何认识企业与生产的性质

在微观经济学中,根据西方微观经济理论,企业被认为是生产或服务的生产组织,企业的生产是通过组织生产要素投入获得产出的技术过程。在私有产权假设下,企业的目标就是通过生产

实现利润最大化,而企业利润是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要素的报酬。因此,生产只是企业实现利润的手段,而利润则是生产的终极目标。利润是企业生产和存在的唯一动力,繁荣经济、丰富市场供给是追求利润激励下生产行为附带产生的结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生产也是通过企业实现的,但生产的目标一开始就通过增加市场供给提高社会生活水平,这一目标本身有助于克服市场组织下生产的盲目性。

只有借助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才能正确地解释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关系。微观经济学承认所有生产要素对产出价值的贡献,并且所有要素都按其边际生产力参与产品价值的分配,要素分配所得就是它的产出(贡献)。根据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原理,只有劳动是价值的源泉,资本和土地要虽然素参与生产过程,并且是生产过程必不可少的要素,但它们并不创造价值,这些要素从产品中获得分配也并不是因为它们创造了价值,而是凭借私有产权获得的报酬,是分配的劳动价值。

四、效率与公平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

在微观经济学中,效率和公平是独立的:效率可以在任何可能的资源配置状态下实现。当资源配置表现为一些人占有绝大多数资源而另一些只占有很少的资源,很明显这样的分配是有失公平的;当然公平并不等于平均,所以,微观经济学对于这种“规范”性问题的判断标准之一是不存在妒嫉:如果穷人不妒忌富人,虽然财富分配不平等,但仍然是“公平”的。显然,当人们无法

去判别穷人是否妒嫉这一心理效应时,这一标准就变成了为分配不公辩护的借口。

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有效率的社会财富的创造不能归少数人占有,消灭贫穷是党和政府一贯的目标和努力方向。因此,在追求经济发展(即追求效率)的同时,还要兼顾公平目标,既要将蛋糕做大,又要将其分匀,使社会大众都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总之,微观经济学揭示了市场运行的规律性,可以给我们很多对经济发展有益的启示;但是,西方的微观经济理论有其特定的制度背景和前提条件,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这些理论批判地吸收,才能准确理解和正确运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