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我市法治城市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我市法治城市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齐齐哈尔市法治城市建设的几点思考

中共齐齐哈尔市委党校王宇

【摘要】法治城市建设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具体实践,是优化社会法治环境、促进地方法治建设、提高各项事业法治化管理水平的重要载体。本文立足于齐齐哈尔市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结合齐齐哈尔市拥有地方立法权的特点,从完善地方法律规范体系、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推进政务公开进程、全面开展普法教育等方面作为切入点,对齐齐哈尔市法治城市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有效论证了齐齐哈尔市法治城市建设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法治城市地方立法法治政府政务公开信仰

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一体化推进”,指明了国家、政府、社会发展进程中法治建设的重要性,我市作为黑龙江省两个拥有地方立法权的城市之一,更应当把法治城市建设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

一、完善地方法律规范体系,护航各项事业依法有序发展

完善的地方法律规范体系是法治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硬件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要于法有据”,各项工作的进行都应当是先有制度,而后依照制度的规定具体施行。我市是黑龙江省两个拥有地方立法权的城市之一,应当充分发挥好地方立法的作用,完善地方法律规范体系,做到“科学立法”,为我市各项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只有“有法可依”,才能依法办事,才能对权力进行有效的规制和约束,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完善地方法律规范体系应当从以下几

个方面入手:

(一)树立“科学立法、立有用之法”的理念。推进法治城市建设首先是科学立法,立有用之法。地方立法权的存在是中央和地方治理分工的需要,也是地方发挥积极性、更好履行治理职能的制度保证。但地方立法也存在着诸如立法质量较低、地方保护主义等问题,因此我市的地方立法要严格遵守《立法法》的规定,以宪法为“母法”,遵从宪法,在不违反宪法、法律和其他上位法的前提下,制定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统一的地方法律规范。同时要与时俱进,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法律进行适时修改,以适应我市法治建设的需要。立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我市人大立法咨询专家的作用,对所立之法进行充分论证、研讨,保障立法质量。

(二)注重地方立法与市情性契合性。完善地方法律规范体系应当统观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全局,根据我市的发展环境,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法律规范。例如,城市化过程中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应当通过立法予以明确,保障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权益。调研过程中发现,有的地方农民土地被征收后,给予的是最低生活保障,并没有纳入城市社会保障范围,既然农民的土地已经被征收,农民由此不再是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其身份已经发生变化,转变为“市民”,谋生的手段也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因此应当将其纳入城市社会保障的范围。我市应当通过地方立法对此予以明确规定,保障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的合法权益。

(三)完善地方法律规范体系应当对现有的规范性文件进行整理。在现有宪法法律框架下,根据宪法法律至上的原则,对我市的红头文件进行梳理,凡是与现行政策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应当及时予以修改或者废止。一是要深刻认识清理法规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法规清理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来部署和开展,法规清理的实质就是要通过修改、废止法规来更好地发挥立法在引

领、推动和保障改革方面的重要作用。二是市常委会法工委要牵头认真研究梳理各方面提出的清理建议,对哪些法规需要修改或废止,哪些法规可以保留,要逐项进行研究,提出科学的清理意见。三是要研究建立法规清理工作长效机制。对国家出台了新的法律法规或者修改了法律法规,中央出台了有关改革的重大决策,本市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出台了重大改革措施且遇到法规障碍的,要及时对照检查我市的地方性法规,加强研究论证,对与上位法不一致或明显不适应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的法规,要及时开展法规清理工作,该废止的废止,该修改的修改。

二、建设法治政府,确保依法行政深入展开

建设法治政府是法治城市创建活动的核心内容,也是法治城市建设的前提和保障。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目标,为法治政府建设设定了时间表。

(一)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审批制度。这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内容,应当按照“规范审批、重心下移、简化手续、方便市民”的要求,建立行政审批大厅,集中办理全市各类行政审批事项。各县区应当按照市里的统一规定尽快建立行政审批大厅,并且要实现行政审批的市县区融合,达到为民、便民、以人为本的目的。

(二)约束行政权力,规范政府行为。这是法治政府的本质要求,也是建设法治政府的核心内容。一是要明晰政府各部门的行政职权,防止政出多门、管理“真空”、重复执法等问题。二是对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的解读要尊重法律。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因为工作需要或者应行政相对人的请求,需要对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进行解读。解读时应当在法律规范的框架内,依照当前的方针政策进行解读,不能因为方便工作或者仅凭个人的理解进行解读。三是要建立综合执法部门,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执法是法治政府建设的关键,执法人员

的素质是决定执法水平高低的关键。政府首先是一个服务型政府,政府工作人员应当首先要为人民群众服好务。执法人员是直接与行政相对人接触的,他们的行为往往代表政府的行为和形象,因此应当建立专门的行政执法部门和专业的行政执法队伍,提高执法的质量。四是要全面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从法律的专业角度,为政府提供法律咨询,研究法律难题,为我市的法治建设献言献策。

(三)培养法律人才,助力法治政府建设。目前我市的各级政府及各个单位专门的法律人才不多,甚至个别单位法制部门的人员并不是法律专业的,只是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从事法治工作,在工作中难免会发生误读误用法律规范的问题,严重损害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甚至严重影响到政府形象。因此我市应当加大对法律人才重视和培养,充实到各级政府和各个单位。一是要引进法律专业人才,通过公开招考或者选调的方式,引进一批法律人才;二是选送法治工作岗位或者有潜力的机关工作人员到法学院校进修;三是在我市开展法治工作人员培训工作,按照不同的类别、层次,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提高我市法治工作人员的法律素质。

(四)加强社区自治管理,搞好法治特色小区建设。一是社区建设模式转变需要法律确认。以前社区建设模式是以政府为主、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为辅的模式,现在社区建设的模式是“党委领导、政府执行和负责、社会支持和协助、公众参与协商”的模式。政府下放权利给社区,还权于居民、以推进社区工作的法治化、民主化。只有健全完备的法制才能杜绝政府权利滥用,防止社区权利滥用,确保社区法治化进程。二是要完善居民自治制度。明确居民自治的主体、权利和义务、程序等基本问题。三是要明确界定社区服务的范围和内容。四是要营造良好的城市社区法治氛围。社区在走依法管理、依法自治的道路的过程中,应当解决好各类法律问题,例如物业管理中的问题、社区矫正问题等。城市社区居民要学法知法,要有运用法律的手段来保障自己权利的意识。城市社区法律服务

中心要加强社区居民和干部的法律知识的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城市社区干部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水平,同时提高居民自我保护的意识。社区法律服务机构和法律事务志愿者要及时正确的做好法律服务工作,为城市社区的居民排忧解难,为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创造

三、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打造阳光政府升级版

近年来,我市政务公开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力领导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得到了较好的贯彻落实,政务公开体系的建设、完善与发展实践得到了社会认可,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是从总体看,目前我市政务公开工作仍存在发展不平衡、公开广度深度不够、质量不高、工作调控乏力、制约监督工作不到位等问题。新形势下,我市政务公开工作应当将着力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把政务公开工作作为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环节。一是坚持不懈地开展思想教育。通过组织政务公开培训和学习,强化各地区各部门特别是主要领导对政务公开工作的认识,增强做好政务公开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持之以恒地开展宣传教育。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对政务公开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舆论宣传,形成正确看待政务公开工作、全面推进阳光政务的舆论氛围。三是坚持经常地开展普法教育。普及《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促使各地区各部门特别是主要领导,将信息公开工作放在法律层面看待,自觉维护和遵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应有的权威与尊严。

(二)创新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确保政务公开工作全面、深入、持久、高质量开展。一是不断健全和完善政务公开工作制度。在信息公开实践中,充实、调整和完善现有制度,增强相关制度的科学性、前瞻性、针对性、连续性和有效性,不断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探索新时期信息公开工作的规律,以制度的不断充实完善来规范、校正政府各部门的信息公开行为。二是不断探索适合我市实

际的激励和制约机制。社会管理形势的日趋严峻要求行政权力更加阳光、更加透明、更加健康,需要尽早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作为政务公开工作的保障。三是不断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政府信息公开经验。把眼光放远,把眼界放宽,加强借鉴和引进工作,通过有效的借鉴与我市实际相结合,走有自己特色的政府信息公开道路。

(三)持续密切关注相关的网络消息,营造政务公开的良好环境。当前国内一些民生问题引发的争论最初都始于网上的知名社区和论坛,针对当前社会管理问题突出的实际,需要未雨绸缪,防微杜渐,责成专业机构关注出现在我市、或对我市有借鉴意义的相关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确认、分析、研究和处理。该公布的及时公布,该辟谣的辟谣,没有问题也要打好预防针,提前做好准备,努力营造一个公众认可、信任的政府信息公开环境,(四)继续完善创新政府信息公开渠道,编织高效、快捷的政府信息公开网络。四中全会将“政务公开”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当前政务公开工作的反应速度、响应能力、处理态度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随着三网融合时代的到来,新媒体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与潮流,从我市媒体发展实际看,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打造全新的政务公开网络,在巩固和发挥网络、电视栏目、电话、报纸等载体公开的基础上,利用我市数字电视起步早、普及率高的优势,深入挖掘数字电视的信息交流互动平台功能,让需要公开的信息直接走向电视用户终端,让各层次、各阶段的受众群都能在第一时间了解政府信息,实现信息公开的最大化。同时,在遇有重大事件发生时,应将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落到实处,推到前台,增加信息公开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努力形成点线面立体交叉、有机结合的信息公开网络,确保政务公开工作服务于民,造福于民。

四、开展普法教育,培育全民法律信仰

法学家伯尔曼曾经说:“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一个国家公

众法律信仰的培养对于其法治化的形成,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培养社会公众的法律信仰能很好地促成一国法治精神的形成,从而达到一国法治化状态的确立。

在普法教育上我市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今后更要结合“六五”普法,开展全面普法教育,普法下基层、进社区。让人民群众学法、知法、守法、用法。一方面,通过普法培训,让人民群众知法、懂法、守法。通过普法,让人民群众学到法律知识,能够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怎么做是合法的,那些事情不能做,一旦做了要承担哪些法律责任,起到法的教育和预防作用。可以有效的减少纠纷和刑事案件的发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通过普法培训,让人民群众学会“用法”。通过普法培训,让人民群众知道,如何通过法律途径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转变过去“信访不信法”的观念,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自觉的守法,自觉的用法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全社会形成遵从法律的氛围。

培育全民法律信仰,是法治政府、法治城市建设的前提基础。只有人民信仰法律、遵从法律,政府依法办事才会得到尊重,司法机关依法裁决才会得到认可,法治的力量才会得到彰显,法治城市建设的目标才会实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