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另一只眼看宁波智慧城市建设_宁波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人文精神维度构建_陈伟惠_韩银菲

另一只眼看宁波智慧城市建设_宁波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人文精神维度构建_陈伟惠_韩银菲

另一只眼看宁波智慧城市建设_宁波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人文精神维度构建_陈伟惠_韩银菲
另一只眼看宁波智慧城市建设_宁波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人文精神维度构建_陈伟惠_韩银菲

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总第221期

2014年第3期Serial No .221

No .3,2014一、智慧城市内涵

智慧城市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维基、社交网络、FabLab、Living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营造有利于创新涌现的生态,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1]。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之后的高级形态。相对于数字城市,智慧城市更多地聚焦在社会管理创新、民生保障改善等城市管理和服务层面,深入推动城市产业体系转型升级,切实带动城市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改造提升。

建设智慧城市,需要发展两大坚实维度:一是发展物质文明的自然科技维度,二是升华精神文明的城市文化维度。

自然科技维度。一个智慧的城市,无处不存在着信息科技。它意味着城市管理者通过信息基础设施和实体基础设施的高效建设,利用网络技术和IT技术实现智能化,为各行各业创造价值,为人们构筑完美生活。

城市文化维度。城市文化软实力是城市竞争力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城市综合实力的提升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城市文化软实力是以文化创新为核心,文化产业为载体,打造文艺精品和文化品牌为手段,通过增强文化的竞争力来推

动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智慧宁波城市发展现状

宁波的城市发展模式和定位是智慧城市,但是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宁波将以物联网概念为代表的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为城市发展的目标,忽略了智慧城市发展的另一维度城市文化的构建。智慧城市不仅强调信息、知识的重要性,更重视社会文化、资源环境、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多元文化的容忍度和包容性、自由度、高效透明的政府以及人力资本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为了避免宁波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出现城市文化遗漏的失误,同样为了规范并约束智慧宁波城市文化的发展方向以及智慧宁波的可持续发展,宁波有必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城市文化评价指标体系。宁波在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强化“智慧港口”建设的同时,忽略了借助自身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的优势,强化特色智慧宁波城市文化的建设,以特色智慧宁波城市文化的构建为智慧宁波的建设夯实智慧的源泉。

三、基于智慧城市的城市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确立智慧城市的城市文化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智慧城市文化的一个核心和关键的环节。指标体系涵盖是否全面,

收稿日期:2013-10-19

基金项目:2012年度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2012R422017);2012年度宁波工程学院王伟明助创基金的资助

作者简介:陈伟惠(1991-),女,浙江温州人,本科,从事市场营销研究;韩银菲(1991-),女,浙江杭州人,本科,从事市场营销研究;通讯作者:焦勇兵(1967-),男,河南西平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从事城市营销、高科技营销管理、网络营销管理等研究。

另一只眼看宁波智慧城市建设

———宁波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人文精神维度构建

陈伟惠,韩银菲,焦勇兵

(宁波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摘要:2010年宁波市抓住了“家门口”举办世博会的历史性机遇,推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当前,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方兴未艾,但大多数智慧城市的发展重心集中在信息技术的自然科学上,忽略了人文精神对整个城市思想的主导。因此,针对宁波智慧城市建设,有必要全面地、系统地探讨宁波智慧城市建设中城市文化的构建问题。根据对实证分析结果的探讨和总结,具有针对性地给出宁波市政府等城市管理者的政策建议:一就智慧宁波城市文化的构建而言,究竟采取何种路径较为合适,为宁波市政府等城市管理者提供管理意涵;二就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发和打造智慧产业,从而更有效地构建宁波城市文化。

关键词:智慧城市;人文精神;构建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3-0231-04

序号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

1物质文化城市环境

城市规模适度指数、社会公平指数、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道路面积、人均居住用

地面积

产业结构

第三产业GDP比重、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

比重、外贸依存度

2制度文化人才发展制度高校和科研院所数量、高校在校大学生数、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信息管理制度立法、管理模式、信息控制、道德规范

3精神文化城市文化交流文化多样性指数、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数、万人拥有互联网数、百人拥有固定、移动电话数创新科技

研发密集度、万人R&D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万名R&D活动人员科技论文数、万名就

业人员专利授权量

层次结构是否清晰合理,直接关系到评价质量的好坏。智慧城市文化建设效果的分类涉及到诸多方面,要对其进行合理地评价分类,必须建立完善的指标体系[2]。智慧城市文化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泛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大指标,通过城市环境、产业结构等为导向的智慧城市文化评价指标体系,反映智慧城市文化实现的程度(见表1)。

表1智慧城市文化评价指标

(一)智慧城市文化的物质文化指标

智慧城市的物质文化是一种表层文化,包括花卉、草地、行道树、市场上流通的各种商品、垃圾处理设施、水源及给排水设施、公共住宅、城市通讯设施、城市道路、城市建筑以及城市布局等等自然人工环境所构建成的,形成了城市物质文化的外壳。本文提出针对智慧城市城市文化之物质文化的主要评价指标有城市环境、产业结构两个指标。

城市环境是智慧城市有序发展的有力保障,充分体现了城市人的能力和智慧。城市环境主要包括五个评价点:城市规模适度指数、社会公平指数、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道路面积、人均居住用地面积。城市规模适度是一个智慧城市在充分发挥其功能的前提之下,最恰当的规模大小。社会公平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是一个智慧城市文明的象征,对于提升城市生活质量和城市和谐尤为重要。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是城市建成区各类型绿地合计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比率。其高低是衡量智慧城市环境质量及居民生活福利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人均道路面积指标是衡量城市通行质量的指标之一,反映了智慧城市通行的便利程度。人均住房面积反映了市民居住环境的拥挤程度,是反映智慧城市宜居程度的关键。

城市产业结构是城市中各产业的构成以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率关系。智慧城市能够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能够为劳动者提供充分就业的机会,能够推广应用先进的产业技术而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本文主要选择了以下四点来评价智慧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水平:第三产业GDP比重、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外贸依存度。一个地区的经济越发达,第三产业的比重就越大,第一产业的比重就越小,所以选择了第三产业GDP比重和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增加值之比。智慧城市的产业结构正不断向知识型、高附加值产业演进,对城市经济的贡献率占有主导地位的便是以创意、文化产业为主导的知识型服务经济,因此鼓励创新,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值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高低,反映的是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3]。而外贸依存度代表的则是区域或城市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体现的是产业与国际接轨的实力。

(二)智慧城市文化的制度文化指标

制度文化规定着城市文化发展的走向和机制,也直接影响着城市文化的发展、形态和属性的是城市的制度文化,是城市文化的中层结构。因此,本文针对智慧城市城市文化的制度文化,提出两个关键评价指标:人才发展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

国家地区综合实力的提高,归根结底主要在于人才问题上占有优势。一个城市拥有人才的数量与质量是其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代表着智慧城市未来实现以智慧为基础发展的能力。本文提出智慧城市的人才发展机制的主要三点:高校和科研院所数量、高校在校大学生数、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知识、信息汇集与扩散的重要场所,为经济发展模式由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提供有力的支撑。高校大学生数体现了智慧城市的知识型人才结构,是智慧城市人力资源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一个智慧城市高级人才储备情况及人力资源素质的体现。而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从人力资源素质角度反映了智慧城市进行科技创新的能力。

智慧城市的侧重点是在于以信息技术来打造整个城市的智能化、物联化、和感知化,推动城市的智慧化建设。因此,在信息技术充斥整个智慧城市,信息技术成为主导力量时,完善的信息管理制度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本文初步提出从立法、管理模式、信息控制、道德规范四个方面来对智慧城市的信息管理制度进行评价。

(三)智慧城市文化的精神文化指标

精神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核心,包括了一个城市的习俗、法律、道德、艺术、信仰、知识以及城市人所获得的其他一切习惯和能力。它是城市人的心理状态和思想观念,是以文字和人脑为载体的理念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城市本质内涵、城市精神和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概括与浓缩。本文针对智慧城市文化的精神层面,提出了城市文化交流和创新科技两个指标。

城市文化具有多样型,是文化创新的基础,不同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进程中追求共性的特征,但同时也应更加彰显个性与独特的魅力。文化的交流既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又有利于城市吸收外来城市的先进技术,更有利于城市文化的发展与丰富。城市文化交流主要涵盖四项指标:文化多样性指数、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数、万人拥有互联网数、百人拥有固定、移动电话数。文化多样性指数体现了智慧城市

建设的城市文化的丰富性,文化多样性可以开拓智慧城市生产者的思维方式,提升创新能力;伴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交流愈加频繁。知识文化交流、信息传递已经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资源。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数、百人拥有固定、移动电话数、百人拥有互联网数是衡量智慧城市文化基础状况及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智慧城市的主导力量是信息科技,一个区域或者一个城市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就能在产业分工链条中处于高端位置,就能创造促进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所以城市创新就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和最重要的标识[4]。本文主要从以下四块评价智慧城市的创新科技:研发密集度、万人R&D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万名R&D活动人员科技论文数、万名就业人员专利授权量。研发密集度是指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它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国家或区域科技投入水平最重要、最综合的指标。万人R&D科学家和工程师则决定了城市以智慧为基础的发展潜力。

四、基于智慧城市文化评价体系分析宁波城市文化存在问题

(一)缺少人性关怀,功能性不强

宁波在城市中心地带花费巨资建立风格基本相同的城市广场。城市广场建设的初衷是好的,但在实际上却俨然成了城市的门面,领导的政绩,在服务便利于城市居民方面实在不敢恭维。城市建设如果缺乏突出特色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厚重感,就像没有灵魂和血肉的躯壳,丧失活力和发展潜力。纵使表面看似再辉煌的繁荣,也注定是徒有其表。

(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够合理,市场化程度低

宁波第三产业虽然在整体上逐渐往发展潜力大、起点高的新兴行业倾斜,基本上已经形成了新兴行业和传统行业共同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但是其新兴产业相对滞后发展,仍以餐饮业、传统贸易为主。另外宁波服务业出了交通运输、餐饮贸易零售批发、部分社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市场化程度较高外,其他服务行业市场化程度仍然很低[5]。

(三)人才队伍建设不乐观

首先是宁波科教基础薄弱,育才不佳。宁波拥有高校11所,其中985工程0所,211工程0所,本科8所,专科3所。从这些简单的数据上可以看出宁波人才总量仍是偏少的,而且人才质量还是欠佳,高层次人才缺乏,人才的增长速度赶不上一线城市。其次是宁波留才不佳。“一流人才去海外,二流人才去国内,三流人才留宁波”。由于宁波在建设人才队伍中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对宁波本地工作的优秀人才不够重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重引进、轻使用的现象,而且引进的人才可以享受到人才优惠政策,本地人才却享受不到相应的优惠政策。最后是宁波引才不佳。宁波专门为国际人才提供的居住、服务体系并未真正建立,相配套的国际人才的休闲娱乐、卫生保健、子女就学等方面的建设都比较滞后。

(四)信息管理仍有待加强

信息化建设虽然受到宁波政府的高度重视,信息化基础设施更是重点落实,信息管理的局部应用已经取得成效,但是各类系统林立,全局考虑缺乏,各单项应用之间互不协调,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并不统一。

(五)公益性文化产品正向推拉力度不够“加速”精神空乏

公益性文化产品应该是城市中新型关系的粘合剂,它是城市里的每一个人都应该享有的权利,并在精神塑造、情操陶冶等方面发挥着最基础的作用。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种基础性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来。公益性文化产品的供给不足会影响到精神文化的建设进程,在某种程度更是会加速精神文化的空乏。市民在忙碌的工作结束之后休闲放松的公益性场地稀少,文化基础设施不充足、配备不人性化,对城市中未成年、残疾人、老年人和外来务工人员等特殊群体的公益性文化产品的缺乏,公共文化商业色彩浓重,群众参与大众文化活动的范围小等等都是公益性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的表现。

(六)城市文化脱离城市自身特质,定位单一

城市文化的重点在于能通过城市文化进行身份识别,在于与众不同,在于特色。只有这样的城市文化才能让城市散发出持久的魅力,才能带给城市持久而广泛的效益。当前,宁波包容兼蓄,海纳百川,积极与世界文化接轨,致力于打造国际性文化都市。但是这样的文化定位与其他城市相比并不存在差异化优势,只是泛泛而谈;这样的城市文化在城市的发展中只能发挥着基础性的指导作用,并不能增强城市的发展动力。这样的城市文化定位是每个城市共有的,并不是城市独有的,共有的城市文化是打造不出与众不同的气质。城市文化定位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在于理解城市的历史,审视城市的现在,预见城市的未来,整合和提炼城市内的历史和现在、物质和非物质的要素。

五、加快智慧宁波城市文化构建的政策建议

基于宁波当前智慧城市建设中城市文化构建的存在问题,本文同样依据城市文化结构的分析,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提出推进智慧宁波城市文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智慧宁波城市文化构建的物质文化层面

1.基于宁波创新创业的文化特质,加快形成覆盖全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城市文化发展布局,建设布局合理、网络健全、服务优质、运营高效、发展均衡、覆盖全城的公共文化体系。按照优化结构、均衡布局、突出重点、分级配置的思路,大力推进科技馆、艺术馆、文化馆、体育馆、博物馆、图书馆、影剧院、文化广场、广电网、互联网、社区文化服务网点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基本形成遍布城区的15分钟文化圈。

2.大力发展智慧文化产业,为城市机理植入智慧基因。文化产业是智慧城市建设实施文化战略的重要领域。宁波文化产业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有助于提高城市的整体品位。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宁波城市的知识结构不断优化,为宁波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种新的动力。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对城市经济及社会发展产生综合的联动效应。智慧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宁波发展文化产业不仅仅源自文化,也反作用于文化,有助于宁波的智慧文化的发展。

(二)智慧宁波城市文化构建的制度文化层面

1.健全智慧城市人才发展机制引进创建智慧城市的各类拔尖人才、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大力培养智慧城市建设高层次复合型实用人才、高层次领导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以及信息产业、企业家人才和重点企业紧缺人才、现代服务业和国际化涉外人才等。同时加(下转293页)

(上接233页)强基础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建立文化工作者继续教育等制度,积极推进智慧人才的培养。当然宁波城市文化的建设不是单项作业,它需要全市人民的积极响应和参与,齐心协力共同构建。

2.提高社会参与度。社会参与是城市形象的“意”。各类规划上报审批时,公众代表反映的意见必须要求附上。大型公共建筑、广场等重要建设项目的方案座谈会、研讨会,将邀请由政府确定的有一定代表性的公众参与,必要时,还将在拟建地挂牌展示建设方案,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接受市民的评议和监督,没有“公众意见书”的规划和建设将不予审批。

(三)智慧宁波城市文化构建的精神文化层面

1.加强与国际智慧城市的文化接轨。宁波作为国内第一个系统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还是处于摸索状态。因此,与国际智慧城市的文化交流,能够帮助智慧宁波更加全面健康地成长。例如,美国迪比克市能够分享城市资源整合的智慧文化,瑞典能够分享智慧交通的智慧文化,爱尔兰能够分享自然环境的智慧文化,日本能够分享数字信息技术融入生产生活的智慧文化,韩国仁川能够分享城市管理的智慧文化等等。

2.重视历史文化资源的完整保护。城市的记忆体现了地区的本土文化,是城市形象保持自我特色的王牌,是城市规划独立性的“灵感”。因此,要注重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整体性,即由单一的对历史遗存的保护转向对历史遗存与环境的保护,历史遗存形成要素的保护,也就是整体性、关联性保护。同时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力求原汁原味。最后是提高

当地居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积极性,逐步形成常态化、持续性、自觉性的保护机制。

宁波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宁波特色文化空间营造的基础。通过重现、整合和扩充历史遗迹和文化要素,展示和激活历史文化空间。通过历史文化景观保护与再开发,打造宁波特色文化空间。将保护、发掘历史文化遗迹和修复、兴建文化设施相结合。文化构成的精神要素中的人文精神,追求的是精神世界的真善美,强调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最高精神境界。

六、结论

而今智慧宁波的智慧项目可谓遍地开花,涉及食品系统、供应链、医疗、零售、电网、制造、金融、气象等多个领域。这些智慧将带给社会更多价值:经济的繁荣、无障碍的沟通、随需应变的企业、更为便捷的生活,也能创造出更多的市场需求和工作岗位,最终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值得一提的是,智慧宁波的成长是可持续发展,而它可持续成长的源泉则来自“城市文化”,城市文化作为宁波智慧城市的灵魂是举足轻重的。因此,宁波在专注物联网等自然科技的研究,大力发展智慧宁波的硬件实力时,必须同样重视其智慧文化软实力的同步发展。智慧宁波将以智能化、自动化提高城市的情商,以充满灵性、人文化、创造力的智慧文化提高城市的情商。智慧基因将因城市文化的构建而植入智慧宁波的城市肌理中,使整个城市成为智慧的人!

参考文献:[1]智慧城市

宁波先行[J].智慧城市,2012,(6):7-9.

[2]李贤毅,邓晓宇.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电信网技术,2011,(10):44-45.

[3]Optimizing Design of Landscape Symbol and Image-Building of City Culture [J].2010:12-25.[4]邓贤峰,王乾晨.复兴南京城市文化的“智慧”路径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11):16-18.[5]王敏旋.九议宁波智慧城市建设[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1,(2):36-39.

[责任编辑王玉妹]

镇,

受到处罚的可能更大。这对于一个刚假释或者缓刑、管制等的犯罪分子来说,其负罪感已使他们难以抬头做人,再加上司法所拒绝将其纳入社区矫正,有可能导致他们再被处罚,这时就可能会直接导致其对社区矫正产生抵触心理,对社区矫正执行机关产生不信任,或者逃避社区矫正,使社区矫正不能及时进行,严重打击了社区矫正对象参加社区矫正的积极性,更严重的是还可能滋长报复犯罪心理和其他犯罪心理,给社区、社会埋下安全隐患。

第二,自下而上的社区矫正工作联系机制有利于防止部分抱着侥幸心理的社区矫正对象逃避社区矫正。对于配有乡镇检察室乡镇,检察机关收到社区矫正法律文书而司法行政机关没有及时收到时,经过乡镇检察室监督发现并将相关法律文书发送至司法所,而司法所以未到司法行政机关报到或有档无人为由拒绝将其纳入社区矫正,这就出现了当地司法所不接收,当地司法行政机关不知道的情况,从而使这些社区矫正对象处于无人监管的盲区,导致某些社区矫正对象抱着侥幸心理而干脆不去报到,逃避社区矫正,或外出打工,或逍遥法外。通过建立自下而上的工作联系机制,司法所将检察室发送的相关法律文书上报至当地司法行政机关,再由当地司法行政机关及时组织查找,并通报决定机关,这样,就能及时使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的矫正对象无处可逃,从而扫除社区矫正监督盲区,打消逃避社区矫正的侥幸心理。

参考文献:

[1]金亮.检察机关行政执法监督若干问题探讨[J].老区建设,2010,(10):46-49.

[2]黄胜.浅析检察机关强化行政执法监督的必要性及其建构[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1,(4).[3]张建伟.刑事错案原因与对策的域外观察[N].检察日报,2013-05-02(4).

[4]夏方珍,储建新.论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在实务中的突出问题与对策[EB/OL].正义网,2012-08-03.

[责任编辑魏杰]

!!!!!!!!!!!!!!!!!!!!!!!!!!!!!!!!!!!!!!!!!!!!!

决策建议稿:宁波智慧城市建设路线图研究

宁波智慧城市建设路线图研究 决策建议 智慧城市建设路线图是一种指引人们达到智慧城市建设目标的含有图片的说明性文档,是对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建设目标、时间跨度、复杂任务和抽象概念的形象化处理与描绘;它集中反应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灵魂,贯穿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始终。宁波智慧城市建设以来,虽然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同时也暴露出一定的问题,从各个侧面反应出由于智慧城市路线图的缺少,没能达到整体建设形象呈现,缺乏清晰、准确的行动指南。 一、宁波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民众需求调研稍显不足 建设智慧城市,是为市民服务的。以新加坡为例,在“iN2015”计划制定过程中,IDA 通过组织“畅想IT!iN2015”竞赛和公共座谈会等方式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意见,得到了新加坡公众的积极响应,可以说“iN2015”计划是由民众、企业和政府共同创造的一项全民工程。但是我市在做智慧城市规划时,由于时间等条件限制,需求调研不够深入。课题组随机对100名宁波市民进行了街头调查,83%的人知道宁波在建智慧城市,但是不知道宁波的智慧城市建设在建什么内容,也说不清楚宁波智慧城市建设对自己有什么益处。如此这般,智慧城市建设目标没有完全和民众的需求对接,民众智慧,民众体验没有充分体现,稍显不足。 (二)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宁波特色”不够鲜明 虽然国内外各个城市都提出了各自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但大都缺乏特色,“千城一面”。而就这点而言,宁波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同大多城市一样,“宁波特色”性还略显缺乏,缺少

如新加坡的“iN2015”、韩国的“U-Korea”和“数字南昌”、“感知无锡”、“生态沈阳”这样引领性、标语性的鲜明目标,对民众的愿景性、导引性不强,难以形成合力。 (三)市(县)、区产业发展布局规划缺少 智慧城市发展需要规划相应的产业布局,明确各区域发展方向,形成各自特色与合力。如杭州制定了《杭州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对城市核心区、支撑区、拓展区进行了相应的区域产业发展规划。而宁波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目前尚无统一布局,导致市(县)、区发展没有目标性。 (四)管理、推进体制动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1)智慧城市建设项目部门合作机制有待加强。智慧城市建设包含很多具体的工程项目,基本上是按政府已有职能部门的管理范围来划分,比如,智慧健康就由市卫生局负责,智慧交通方面的事归属市交通委等等。这种传统的垂直式的组织形式必将造成若干个互不相通的封闭式系统并存,形成信息孤岛,重复基础设施建设,资源上的浪费和用户体验上的不一致性等等问题。 (2)激励机制缺少。“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所有上级单位的设想都需要基层单去具体实施和完成。因此很多工作的推进都设立了奖励经费(比如市节能办)。而宁波智慧城市建设并没有设立相应的奖励经费,基层单位人员做与不做一个样,也导致了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推进积极性不高。 (3)对内宣传不足。宁波智慧城市建设主对主要受众——市民的宣传还比较缺少。尽管有智慧家居体验馆和智博会等大型活动,但市民参与度不强。以智慧家居体验为例,市民需要预约成功方能前去体验。 (5)评价体系的内涵性、操作性不强

中共宁波市委_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

中共宁波市委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 (2010年9月17日) 为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把为深宁波现在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推向新阶段,市委、市政府特作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 一、 充分认识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意义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建设智慧城市,促进现代化社会智慧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智慧城市,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知识经济的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以信息技术高度集成、信息资源综合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建设智慧城市,促进信息技术在自主创新、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资源配置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发挥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有利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有利于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使宁波抢占未来制高点、争创发展新优势,把现代化国际抗口城市建设全面推向新阶段的战略举措。全市上下必须充分认识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性和紧追性,抢抓机遇,齐心协力,扎实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二、 建设智慧城市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和市委“六大联动、六大提升”决策部署,坚持以智慧应用为导向,以智慧产业发展为基础,以市场需求和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智慧应用体系、智慧产业基地和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力度,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融合,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把宁波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推向新阶段。 (二)基本原则。建设智慧城市,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合力推进的原则。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积极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市民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推进体系,不断增强建设智慧城市的整体合力。 ——坚持立足产业、发展应用的原则。切实把培育智慧产业作为建设智慧城市的立足点,大力推动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各类新兴智慧型产品和服务的研发制造和广泛应用,着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坚持基础先行、创新引领的原则。加强与电信、广电运营商等大企业的合作,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智慧城市发展提供安全、可靠、超前的基础保障;推进技术创新、应用商业模式创新、行业应用标准和制度创新,提高智慧城市建设的联合攻关能力、协同创新能力和市场开发能力。

余姚市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

余姚市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 作者:来源:余姚市政府网站添加日期:11年12月29日 余姚市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 (2011-2015年) 一、前言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信息产品的应用无处不在。智慧城市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融合为基础,以信息技术高度集成、信息资源综合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智慧城市”源于2008年底美国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当前,以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为代表的智慧化发展迅猛,“智慧化”已成为世界各国信息化发展的远景和目标。自2009以来,全国掀起以物联网产业为核心的“智慧城市”发展热潮,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地相继启动“智慧城市”建设,将“智慧城市”提升为城市转型发展核心战略。 建设智慧城市,将促进信息技术在自主创新、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资源配置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发挥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有利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有利于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建设智慧城市为争创区域发展新优势,奋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提供了良好契机。 建设智慧城市是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的机遇,加快城市向信息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宁波市委、市政府从战略的高度,审时度势,提出了《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2011-2015)》,明确了智慧城市的建设内容和要求。 为顺应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宁波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决策部署,根据国家、省“十二五”信息化规划、宁波市智慧城市总体规划思路和要求及《余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了《余姚市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 二、建设现状 1、政府信息技术核心应用体系初步形成。我市电子政务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建成了统一的电子政务内外网络平台,政府门户网站基本覆盖全市各乡镇、街道和部门,全市统一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投入运行,监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业务系统相继投入运行,极大地提高了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行政效率。

宁波市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几点思考

宁波市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几点思考 随着全球物联网、新一代移动宽带网络、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轮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深入应用,信息化发展正酝酿着重大变革和新的突破,向更高阶段的智慧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一些国家、地区和城市率先提出了建设智慧国家、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例如,新加坡提出了2015年建成“智慧国”的计划,台北市提出了建设智慧台北的发展战略。前不久,我作为省委巡视组成员之一,参与了宁波智慧城市建设主题调研,并就推进宁波智慧城市建设形成了几点思考。 关于智慧城市内涵的理解 什么是智慧城市?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过,大家更多的还是基于IBM于2009年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的认识。具体地说,就是把传感器嵌入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物联网”,再与互联网相联,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并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从而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由于IBM提出“智慧地球”战略主要是基于自身的商业利益驱动,因此,IBM对智慧城市的理解侧重于自身优势的技术方案和应用系统层面。 如果我们把智慧城市作为一个城市的整体发展战略,必须要找准定位,全面理解和把握智慧城市的内涵。宁波站在一个更高层面来认识智慧城市,把它定位为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六个能力”上,即“具有更全面灵活的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互联互通和相互感知能力,更高效安全的信息处理和信息资源整合能力,更科学的监测、预警、分析、预测和决策能力,更高水平的远距离控制执行和智能化执行能力,更协调的跨部门、多层级、异地点合作能力,以及更强的创新发展能力”。其核心特征是信息资源作为知识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成为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驱动力,而不仅是物联网在公共基础设施方面的应用。宁波关于智慧城市的定位抓住了智慧城市的核心问题,是合适的。 宁波市提出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意义重大 今年初,宁波市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了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新理念,并引起了中央有关部委和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肯定。

(完整版)《智慧城市》考试全试题库答案与解析

第一套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 共30题) 1 . 服务支撑平台标准规范体系不包括哪项内容? A服务监督规范 服务元数据规范 服务分类规范 服务管理规范 2 . 下列选项中,哪项不属于当前城市管理中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盲目决策 城市管理以部门为中心 C城市管理以公众为中心 分散管控 3 . 关于传统的信息系统建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系统建设的目标非常明确 系统建设是相对静止的 系统建设不会有大的变化 D系统建设是动态的 4 .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宁波市在2011~2012年所发布的“智慧城市”指导文件的是? 《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 《宁波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2011~2015)》 C《“智慧宁波”建设总体规划2012~2015)》

《2012年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计划》 5 . 智慧城市的典型应用领域中,为其他领域的智慧应用提供重要支撑的基础核心领域是? 智慧公共服务 智慧交通 C智慧政务 智慧教育 6 . 根据调研,就用户(政府、事业单位)而言,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首要重点在于? 数据采集与获取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C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 智能化应用建设 7 . 根据调研,在“智慧城市重点建设方向”中,用户(政府、事业单位)与企业的关注点差异最大的是? 数据采集与获取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 D智能化应用建设 8 . 下列哪一个项不属于传感技术处理信息的方式? A分解 压缩

融合 识别 9 . 下列选项中,哪一项是新一代电信网的基础,以及三网融合的结合点? 互联网 BI P优化光网络 物联网 广播电视网 10 . 下列选项中,有关智慧制造系统“深度互连层”的表述,错误的是? 降低产品制造成本 B对多个工厂实现分散管理 实现有效的信息共享和资源调配 为制造企业提供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 11 . 济宁市围绕建设省信息技术产业基地核心目标,其基础是?智慧城市应用 B智慧产业发展 信息资料整合共享 教育信息资源共享 12 . 下列选项中,属于智慧城市的公共信息平台中二级平台的是?政务云平台 教育云平台

中共宁波市委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

中共宁波市委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 甬党[2010]14号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把宁波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推向新阶段,市委、市政府特作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 一、充分认识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意义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建设智慧城市,促进现代社会智慧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智慧城市,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以信息技术高度集成、信息资源综合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建设智慧城市,促进信息技术在自主创新、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资源配置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发挥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有利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有利于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宁波抢占未来制高点、争创发展新优势,把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全面推向新阶段的战略举措。全市上下必须充分认识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抢抓机遇,齐心协力,扎实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二、建设智慧城市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和市委“六大联动、六大提升”决策部署,坚持以智慧应用为导向,以智慧产业发展为基础,以市场需求和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智慧应用体系、智慧产业基地和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力度,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融合,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把宁波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推向新阶段。 (二)基本原则。建设智慧城市,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合力推进的原则。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积极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市民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推进体系,不断增强建设智慧城市的整体合力。 ——坚持立足产业、发展应用的原则。切实把培育智慧产业作为建设智慧城市的立足点,大力推动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各类新兴智慧型产品和服务的研发制造和广泛应用,着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坚持基础先行、创新引领的原则。加强与电信、广电运营商等大企业的合作,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智慧城市发展提供安全、可靠、超前的基础保障;推进技术创新、应用商业模式创新、行业应用标准和制度创新,提高智慧城市建设的联合攻关能力、协同创新能力和市场开发能力。

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探索

.23 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探索 一顾德道? 摘一要:宁波市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三但存在信息资源共享较难二法规标准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三未来,宁波市将进一步加强信息资源共享,完善相关法规标准,强化民生服务,优化智慧产业发展环境,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三 关键词:宁波市一智慧城市一实践 一一引言 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当前世界关注的热点,不仅是各个城市把握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的机遇,同时也是推动城市数字化二网络化向智能化发展,加快向信息社会迈进的必然趋势三2010年,宁波市抓住上海世博会首个主题论坛成功举办的契机,依托城市化进程加快二城市信息化总体水平领先等优势,研究出台了‘中共宁波市委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甬党 2010 14号),在国内率先系统部署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并在‘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中,把加快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一项主要任务,列入全市 六个加快 重大战略三在智慧城市的探索实践中,紧紧围绕建设管理高效便捷二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和谐二居民生活平安幸福二资源优势充分利用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注重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推0 62?顾德道,经济学硕士,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宁波市智慧城市规划标准发展研究院院长,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研究员,浙江万里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智慧城市行政管理二研究与规划等方面工作三

进十大智慧应用体系二六大智慧产业基地二智慧基础设施和居民信息应用能力建设,强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整合共享,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荣获了 2011中国城市信息化卓越成就奖 智慧城市领军城市 和 2012中国智慧城市推进十强城市 等称号三与此同时,推进过程中也存在着信息资源共享较难二法规标准建设滞后二智慧民生服务有待加强二智慧产业发展水平不够高等难点问题三宁波市将进一步强化推进措施,抓好重点突破,更加深入有效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升现代化水平三 二一宁波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做法 宁波市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按照‘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2011~2015)“的总体思路和要求,有序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大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二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平台二智慧应用系统等项目建设和智慧产业发展,促进了信息资源融合共享,提升了智慧应用水平,培育壮大了智慧产业三 (一)抓机制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宁波市自创建智慧城市以来,一直非常重视体制机制建设,将其作为智慧城 市建设的重要保障三 1.强化政策扶持机制 在‘中共宁波市委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和‘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2011~2015)“的框架指导下,宁波市每年滚动制订智慧城市建设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工作任务和具体措施三各县(市)区和市级部门根据市总体部署,编制相应的实施方案,细化工作任务,落实责任主体三同时,市政府每年安排智慧城市专项扶持资金,并相应研究制定了宁波市‘智慧城市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暂行)“,重点对智慧城市基础性项目二共享性项目和重大应用项目,以及智慧产业基地建设进行扶持三各县(市)区也根据各自 情况出台了一批引导智慧城市建设的地方政策三 2.强化组织协调机制 宁波市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建设的组织建设和智力支撑,2010年成立了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二5个相关试点工作推进协调小组和宁波市智慧城 162

如何建设智慧城市

如何建设智慧城市 一、单选题(单选题) 共 6 题 题号: 1 本题分数:5.52 分 智慧城市五大主题任务:社会民生更幸福、城市建设更合理、城市运营更科学、环境保护更有效和()。 A、网络传输更顺畅 B、信息服务更全面 C、基础设施更多样 D、经济发展更持续 题号: 2 本题分数:5.52 分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作,每一个应用系统也是一个系统工作,“智慧交通”建设内容可理解成“314工程”,即“三张网络、一个中心、四个应用平台”,其中“一个中心”是指:() A、运输中心 B、数据中心 C、应急中心 D、指挥中心 题号: 3 本题分数:5.52 分 “智慧旅游”特性不包括以下()内容。 A、旅游项目开发,提供更多的旅游资源 B、基础设施旅游资源信息化,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 C、融合服务的信息化,实现信息的全覆盖,使管理更加科学 D、监管应急的信息化,提高管理和决策的能力 题号: 4 本题分数:5.52 分 在智慧城市建设上,提出“城市化到城郊化发展、建设绿色城市、垃圾再循环”的城市是()。 A、韩国的首尔 B、美国的纽约

C、日本的东京 D、荷兰的阿姆斯特丹 题号: 5 本题分数:5.52 分 智慧政务的基本内容不包括以下()内容。 A、智慧服务(提高服务水平) B、智慧管理(推动管理创新,提高效能) C、智慧决策(提升科学决策水平) D、智慧方法(提高工作能力) 题号: 6 本题分数:5.52 分 一般来说,城市发展经历四个阶段:原始阶段、前工业化城市、工业化城市和()。 A、后工业化城市 B、未来城市 C、信息化城市 D、智慧城市 二、多选题(多选题) 共 4 题 题号: 7 本题分数:2.76 分 世界发展的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这就是地球村(世界是平的). A、信息化 B、绿色 C、智慧 D、软性 题号: 8 本题分数:2.76 分 2010年10月2 日,由科技部主办的首届“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论坛”在武汉举行,提出了()主题。此后,全国有100多个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 A、发展更科学 B、管理更高效

2017继续教育《智慧城市》题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4分, 共5题) 1.在发展智慧城市的过程中,通常利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手段包括?答案正确互联网 云计算 电话通信 快速交通 2.下列选项中,企业最为关注的三个“智慧城市支撑技术”包括?答案错误 云计算技术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 三网融合 物联网技术 3.下列选项中,属于实现城市交通智能化的关键在于?答案正确 交通信息的实时性 交通信息的科学性 交通信息的全面性 交通信息的准确性 4.物流系统SaaS服务主要是面向平台的不同对象,为其提供?答案正确 联盟车库 车管家 物流供应链 配货通 5.济宁市工作的重点体现在?答案正确 建设统一的网络中枢平台 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水平 实施信息惠民工程

发展智慧产业 三、判断题(每题2分, 共10题) 1.通过调研,用户(政府、事业单位)和企业均认为“政府的统一规划指导”是推动智慧城市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答案错误 正确 错误 2.基于SOA来建立统一灵活的IT基础体系结构,通过创建与具体技术和最终用户访问终端无关的服务,应用于各种用户的多种服务渠道,可保证一致的用户体验,提高用户的满意度。答案正确 正确 错误 3.SOA主要是技术支持,并不提供系统集成开发的主要方法及策略。答案正确 正确 错误 4.城市数据融合中包含的虚拟数据视图、海量数据汇聚与存储、数据融合与处理和智能挖掘几个方面都涉及大数据技术。答案正确 正确 错误 5.智慧城市建设中,数据参考模型是通过数据的差异化来达到数据的共享和交换。答案正确 正确 错误 6.ETC区能够满足广大司乘人员在服务区享受到集“停车、加油、修理、餐饮、娱乐、住宿、物流”等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答案正确 正确 错误 7.行业资源整合与服务平台架构需灵活,可扩展性强,可实现软件系统应用厂商相关的AP

宁波市智慧城市发展总体规划

宁波市智慧城市发展总体规划 (征求意见稿) 宁波市信息产业局 二〇一〇年八月三十日

目录 一、宁波市发展智慧城市的现实基础 (2) (一)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2) (二)信息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2) (三)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成效明显 (3) (四)公共服务和管理领域信息化深入推进 (3) (五)农村农业信息化加快推进 (4) (六)信息化发展环境有了较大改善 (4) 二、宁波市发展智慧城市面临的形势分析 (4) (一)机遇 (5) (二)挑战 (6) 三、宁波市智慧城市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7) (一)指导思想 (7) (二)基本原则 (7) (三)总体目标 (8) 四、宁波“十二五”智慧城市发展的主要任务 (9) (一)围绕走向信息社会的新要求,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9) (二)围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大力推进智慧城市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11 (三)围绕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新要求,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13) (四)围绕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新要求,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14) (五)围绕和谐社会建设的新要求,大力推进智慧民生应用体系建设 (19) (六)围绕公共服务改进的新要求,大力推进智慧公共服务应用体系建设 (22) (七)围绕城市建设管理的新要求,大力推进智慧公共管理应用体系建设 (24) 五、宁波智慧城市发展的保障措施 (27) (一)建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 (27) (二)建立科学务实的推进机制 (27) (三)建立完善要素保障机制 (28)

宁波市智慧城市发展总体规划 前言 当前我们正面临全球物联网、新一代移动宽带网络、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同时知识经济进一步发展,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信息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在此背景下,一些国家、地区和城市率先提出了建设智慧国家、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例如,新加坡提出了2015年建成“智慧国”的计划,台北市提出了建设“智慧台北”的发展战略。我国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高度重视,已将其列为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加以重点推进。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对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进行部署,温总理在调研无锡传感网基地时,再次提出了要加快物联网发展。深圳、南京、昆山等市也都各有侧重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从城市信息化,走向智慧城市,这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智慧城市,是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的多样化组合为基础,更加广泛深入地推进基础性与应用型信息系统开发建设和各类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把已有的各种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从而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形成技术集成、综合应用、高端发展的现代化、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城市。智慧城市具有更全面灵活的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互联互通和相互感知能力,更高效安全的信息处理和信息资源整合能力,更科学的监测、预警、分析、预测和决策能力,更高水平的远距离控制执行和智能化执行能力,更协调的跨部门、多层级、异地点合作能力,以及更强的创新发展能力,是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人文、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的新模式。 从宁波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来看,未来五年以及更长的时间,将处于创新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宁波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管理和居民生活要求进一步提高的时期,既面临着新一轮发展机遇,也面临着环境资源、产业发展、城市交通、城市管理、居民就业等方面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把握城市发展新机遇,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深化新一轮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大力推动智慧应用系统和智慧产业发展,对于破解城市发展难题,进一步提升我市科学发展水平、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宁波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不能抓住新一轮信息技术发展的机遇为宁波经济社会发展所用,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议题。 从宁波的信息化发展情况来看,城市信息化总体水平位于全国前列,具备了向智慧城市

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2011—2015)

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2011—2015) 一、基本内涵 智慧城市,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汇聚人的智慧,赋予物以智能,使汇集智慧的人和具备智能的物互存互动、互补互促,以实现经济社会活动最优化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和新形态。其背景,一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难题亟待破解;二是居民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增加;三是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四是全球信息通信技术、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加速发展。其基础,一是城市设施物品充分感知;二是信息网络互联互通;三是信息资源深度整合;四是知识管理普及深入。其根本是要以人为本,以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为支撑,让人汇聚智慧,让物具有智能,让汇集智慧的人和具备智能的物互存互动、互补互促,实现经济社会活动最优化。其核心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信息和知识资源。其关键,一是城市管理服务流程的重塑优化,决策运行的智能化、协同化、精准化和高效化;二是产业的智能化和智能产业的集聚化;三是居民信息、知识获取利用能力建设的普及深入化和常态化;四是资源环境的智能化和低耗化。其目的,一是实现经济社会科学管理、民生服务高品优质;二是实现现代产业又大又强;三是实现人文素质先进优秀;四是实现资源环境绿色友好。 二、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和市委“六个加快”战略部署,把握物联网等新一轮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机遇,坚持以智慧应用为导向,以智慧产业发展为基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智慧应用体系、智慧产业基地、智慧基础设施和居民信息应用能力建设,强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整合共享,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把宁波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推向新阶段。 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合力推进的原则。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积极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推进体系,不断增强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体合力。 ——坚持培育产业、发展应用的原则。切实把培育智慧产业作为建设智慧城市的立足点,大力推动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各类新兴智慧型产品和服务的研发制造和广泛应用,着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坚持基础先行、创新引领的原则。加强与电信、广电运营商等大企业的合作,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智慧城市发展提供安全可靠、适度超前的基础保障;推进技术创新、应用商业模式创新、行业应用标准和制度创新,提高智慧城市建设的联合攻关能力、协同创新能力和市场开发能力。 ——坚持重点突破、示范带动的原则。围绕我市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升级的战略重点、群众对公共服务的迫切要求,找准突破口,先行先试,着力推进智慧产业基地和重点领域智慧应用体系建设,以试点和示范带动智慧城市建设全面发展。 ——坚持开放合作、注重实效的原则。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对外开放合作,汇聚全球智慧和资源,更好地为宁波智慧城市建设服务。 ——坚持立足民生、以人为本的原则。突出服务民生、方便群众,开展智慧应用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城乡居民信息和知识获取利用能力,发挥全体市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三、主要目标 到2015年,宁波信息化水平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智慧城市智慧应用体系、智慧产业基地、智慧基础设施和居民信息应用能力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建成一批智慧城市示范工程,智慧城市应用商业模式创建和标准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力争在优势领域形成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引领能力,为建成智慧城市奠定基础。具体目标如下:

智慧城市建设在浙江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e11329614.html, 智慧城市建设在浙江 作者:浙江省经信智慧城市规划研究院 来源:《信息化建设》2015年第10期 浙江智慧城市示范试点建设稳步推进,20个示范试点项目分三批同步推进,形成了快-中-慢、试点-带动-示范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体系。智慧化应用实效突出,目前,全省20个试点项目已有90%以上示范试点项目完成系统建设并投入应用,多项应用成果成为国内、省内或行业领域内首创。例如,智慧高速系统投入运行以来,全省高速公路在流量同比增加15.28%的情况下,拥堵时间同比减少90.21小时,沪杭甬路段交通事故率同比下降10%以上。 智慧城市成为现代浙江发展新标杆 成效凸显 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全省先后在智慧城市大型专用软件、装备电子(软件)、云工程与云服务、智慧医疗等领域组织开展了重点企业研究院创建工作。目前已建成四批21家企业研究院,形成2700多人的研发队伍。技术创新成效显著,例如,云工程与云服务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立项研发33项,形成有效专利数19项,开发新产品13项。产业化应用效益突出,累计共完成项目成果订单转化近110项。 智慧城市发展支撑环境持续优化,在政策措施上,省政府出台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务实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智慧城市、信息化领域的政策文件,对推进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做出了工作部署。在标准规范上,起草制定《浙江省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五年行动计划》,明确规定5年内要推进16项标准化重大工程。在宣传推广上,以世界互联网大会、中国(宁波)智慧城市技术与应用博览会等为窗口和载体,集中展示了我省智慧城市示范试点项目的最新应用成果。在人才建设上,依托省智慧城市咨询委、国家智慧城市培训基地、智慧城市规划研究院、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智慧城市项目等引进培养了大批优秀专业人才。 亮点纷呈 顶层设计推动有力,成立了智慧城市建设试点领导小组和省智慧城市建设决策咨询委员会,负责项目统筹协调和顶层设计。各地市出台一系列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政策意见,推动智慧城市发展。 运营模式创新突破,以项目载体组建专业化公司运作为切入点,在企业运营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突破,目前已有12个项目组建了专业化的运营公司。例如,智慧安居由浙江航天长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成立诸暨分公司,推进工程本地化服务。 服务模式政府首购,创新提出一揽子解决问题的外包服务,例如,在智慧高速、智慧城管等7个项目上首创政府向企业购买云服务模式。

宁波智慧城市和智慧物流

宁波智慧城市和智慧物流 宁波的智慧城市和智慧物流宁波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 IBM 公司日前就“宁波国际智慧物流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园项目” 举行合作备忘录签约仪式,双方将就物流产业在管理、服务、技术、人才培养等重要领域展开深入合作,同时 IBM 公司宣布计划在宁波成立 IBM 中国开发中心(宁波)分中心及 IBM 中国开发中心物流行业解决方案中心。在推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如何进一步打造区域经济特色,加快新兴产业的发展,宁波市与 IBM 的合作给了我们新的启迪。一、港口特色孕育智能产业港口特色孕育智能产业如何打造区域经济特色,如何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宁波市委常委、副市长余红艺说: “宁波市是一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去年宁波港完成货物吞吐量 3.8 亿吨,居国内第二、世界第四,集装箱吞吐量超 1000 万标箱,居国内第四、国际第八,所以宁波经济发展要紧紧围绕港口经济这个龙头来做文章,产业转型升级也要紧紧围绕这个主题来做文章” 。在港口经济中最为活跃也是最为有发展空间的产业就是物流。数据显示,中国物流行业的成本高达 30%,而国外物流行业的成本只有不到 10%,如果物流行业的整体成本能下降 10%,中国的产品就能提高10%的利润,所以物流产业的提升对整个经济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宁波拥有物流企业近 5000 家,庞大的物流企业群体和得天独厚的港口基础为发展物流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产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所以宁波一方面强调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另一方面以巨大的物流需求市场来孵化物流信息服务业。基于这样的思路,宁波高新区启动了宁波国际智慧物流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园的建设。通过物流业的转型升级并带动物流信息服务业发展,仅仅是宁波转型升级的其中一个抓手。在宁波无论是城市经济还是相关的细分行业都有很大的转型提升的需求,而这些产业的转型与提升其实是伴随着特色新兴产业的孕育的。二、智慧物

《智慧城市》考试全题库与答案(1)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 共30题) 1 . 服务支撑平台标准规范体系不包括哪项内容? A服务监督规范 服务元数据规范 服务分类规范 服务管理规范 2 . 下列选项中,哪项不属于当前城市管理中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盲目决策 城市管理以部门为中心 C城市管理以公众为中心 分散管控 3 . 关于传统的信息系统建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系统建设的目标非常明确 系统建设是相对静止的 系统建设不会有大的变化 D系统建设是动态的 4 .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宁波市在2011~2012年所发布的“智慧城市”指导文件的是? 《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 《宁波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2011~2015)》 C《“智慧宁波”建设总体规划2012~2015)》 《2012年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计划》 5 . 智慧城市的典型应用领域中,为其他领域的智慧应用提供重要支撑的基础核心领域是? 智慧公共服务 智慧交通 C智慧政务 智慧教育 6 . 根据调研,就用户(政府、事业单位)而言,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首要重点在于? 数据采集与获取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C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 智能化应用建设 7 . 根据调研,在“智慧城市重点建设方向”中,用户(政府、事业单位)与企业的关注点差异最大的是? 数据采集与获取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 D智能化应用建设 8 . 下列哪一个项不属于传感技术处理信息的方式? A分解 压缩

识别 9 . 下列选项中,哪一项是新一代电信网的基础,以及三网融合的结合点? 互联网 BI P优化光网络 物联网 广播电视网 10 . 下列选项中,有关智慧制造系统“深度互连层”的表述,错误的是? 降低产品制造成本 B对多个工厂实现分散管理 实现有效的信息共享和资源调配 为制造企业提供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 11 . 济宁市围绕建设省信息技术产业基地核心目标,其基础是?智慧城市应用 B智慧产业发展 信息资料整合共享 教育信息资源共享 12 . 下列选项中,属于智慧城市的公共信息平台中二级平台的是?政务云平台教育云平台 企业云平台 D软件开发平台 13 .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智慧城市项目建设中数据融合类标准的是? A云计算技术 数据融合与处理 数据汇聚及存储 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虚拟数据模型 14 .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智慧城市信息安全标准的是? 数据安全 安全管理 系统安全 D设备安全 15 . 从全国范围看,截至2011年末,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 48.57% B51.27% 54.27% 57.27% 16 . 下列选项中,成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重要手段的是? 政绩考核 B信息技术 传播技术 资源分配 17 . 智慧政府作为城市信息化新一轮发展的主线,第一步是? 产业的智能化 智能产业的集聚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