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乙酸》教学设计(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大赛获奖案例)

《乙酸》教学设计(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大赛获奖案例)

《乙酸》教学设计(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大赛获奖案例)
《乙酸》教学设计(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大赛获奖案例)

乙酸》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掌握乙酸的分子结构和主要用途。

(2)、掌握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等化学性质,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及观察、描述、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归纳、总结能力与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乙酸的弱酸性,进一步理解“结构决定性质”的含义。

(2)、通过洗水垢的生活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二、重点难点

1、重点:乙酸的组成和结构、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

2、难点:建立乙酸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并能从结构的角度初步认识乙酸的酯化反应。

三、教学方法

本节采用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充分运用以下教学方法:情境激学法、实验法、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法、自学法、讨论法。

四、课前准备引发学案,准备演示实验所需仪器、药品,编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故事引入】传说在古代山西, 有个叫杜康的人发明了酒。他儿子黑塔也跟杜康学会了酿酒技术。黑塔率族人移居现江苏省镇江市。在那里,他们觉得酿酒后酒糟扔掉可惜,就放在缸里浸泡。到了二十一日的酉时,一开缸,一股从来没有闻过的香气扑鼻而来。在浓郁的香味诱惑下,黑塔尝了一口,酸甜兼备,味道很美,便贮藏着作为“调味浆”。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呢?

【生】醋。

【师】对,它就是“酉”加“二十一日”一一醋。那么醋中主要成分是什么呢?

【生】乙酸。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饮用的食醋,其主要成分是乙酸,因此乙酸又叫醋酸。今天我们主要来学习乙酸。

【板书】乙酸

【师】乙酸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种有机酸,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可以用乙酸除去热水瓶里的水垢,喝点醋可以醒酒,烧鱼时放点醋可以去腥等。

这些应用都是由乙酸的性质决定的,那么物质的性质由什么决定呢?【生】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

(设计意图:通过化学史实、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二、推进新课

教学环节一:乙酸的分子结构

【板书】一、分子结构

【师】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乙酸的分子结构。

【展示】乙酸分子的结构模型

【师】模型中黑色球表示碳原子,蓝色表示氧原子,黄色表示氢原子。由模型可以看出乙酸由哪些元素组成,各种元素原子在乙酸分子中各有几个?

【生】乙酸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分子组成为C2HO2。

【板书】1.分子式:CHQ

H 0

I II

II—c—c—O—II

I

2.结构式:11

3.结构简式:CHCOOH

【师】根据结构简式思考一下,乙酸可以看作是由哪两种基团组成的?

【生】甲基和羧基。

【师】乙酸可以看作是由甲基和羧基所组成的,羧基是乙酸的特征基团。

【板书】特征基团:羧基—COOH

【师】乙酸和乙醇一样都含有一0H但由于受其他基团影响,羧基中的羟基表现得更

为活跃。在性质上与乙醇有很大的区别,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乙酸的性质,先来看一下它的物理性质。

(设计意图:通过对其分子结构的讲解,加深对乙酸分子结构的记忆。)教学环节二:乙酸的物理性质

【板书】二、物理性质

【展示】乙酸样品。

【生】观察其颜色、状态,并闻其气味。

1.常温下为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液体。

【师】实验:水和乙酸混合、乙酸和乙醇混合。

【生】观察现象。

小结:乙酸和水以任意比互溶,易溶于有机溶剂。

【板书】2. 乙酸和水以任意比互溶,易溶于有机溶剂。

【投影】乙酸沸点117.9 C,熔点16.6 C。

【师】乙酸的熔点较低,无水乙酸在较低温度下易结成冰一样的晶体,所以无水乙酸又称冰醋酸。

【板书】3. 无水乙酸在较低温度下易结成冰状晶体,所以无水乙酸又称冰醋酸。

【师】实验中遇到瓶内乙酸结成冰状,如何将其取出?

【生】加热使它融化。

【师】很好,那么能否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该怎么做?【生】不能,用水浴加热。

(设计意图:通过该题的设置,加深对冰醋酸的认识。)教学环节三:乙酸的化学性质

【板书】三、化学性质

【师】乙酸的特征基团是羧基(一C00)乙酸的化学性质主要由羧基决定。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乙酸的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向试管中加入3mL稀醋酸溶液,滴加几滴紫色石蕊溶液,观察现象。

问题1.上述实验说明乙酸具有什么性质?

【生】观察实验现象:溶液变红色,小结:乙酸显酸性。

【师】乙酸师一种有机弱酸,在水溶液中能产生电离。

【板书】1.酸性CHCOOH CHCOGH

【师】乙酸在水溶液中大部分以分子形式存在,一小部分发生电离,所以呈弱酸性。碳酸也是一种弱酸,那么乙酸的酸性和碳酸相比哪个的酸性更弱呢?

【演示】实验:向试管中加入3mL稀醋酸溶液,滴加碳酸钠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师】演示实验。

问题2.乙酸的酸性比碳酸的酸性强还是弱?为什么?

【生】观察实验现象:有气泡产生,小结:乙酸酸性比碳酸强。

【板书】酸性:CHCOOH> 2CO

2CHCOOH+NCO ?2CHCOONa+O+C砂

【师】乙酸是一种弱酸,具有酸的通性,它包括哪些性质?

【生】1.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色。

2.与活泼金属反应。

3.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4.与碱反应。

5.与某些盐反应。

【投影】练习:写出化学方程式。

1.Mg +2CHCOOH^

2.2CH B COOH+

3.CH3COOH + NaOH>

4.CuO+2C3COOT

【生】思考回答。

【师】家庭中经常用食醋浸泡有水垢(主要成分CaCO的暖瓶或水壶,以清

除水垢。这就是利用了醋酸的酸性。

【师】厨师烧鱼时常加醋并加点酒,这样鱼的味道就变得香醇,特别鲜美。

你知道其中的奥秘吗?

【演示】实验:在1支试管中加入两小块碎瓷片、3mL乙醇。然后边振荡试管边慢慢加入2mL浓硫酸和2mL乙酸;按课本图3―― 17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缓慢加热,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液面上。

生成乙酸乙酯的反应

【师】演示实验。

【生】观察实验。

现象:试管内分层,产生水果香味的油状液体。

【师】反应中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物质是乙酸乙酯。像这种酸与醇反应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酯化反应。

【板书】2.酯化反应CHCOOH+HOC CHC0QC5+H0

结合我们以前的知识,水可以看作是由一个羟基和一个氢原子组成的,酯化反应是酸与醇脱去一分子水的过程。乙酸和乙醇中都有羟基,那么到底是哪一个脱去羟基哪一个脱去氢呢?根据分析有两种可能。

【投影】1.醇脱羟基酸脱氢。

2.酸脱羟基醇脱氢。

【师】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确认哪一个反应过程是正确的呢?

科学上利用同位素示踪法来研究确定。

【投影】酯化反应实际断键方式。

【师】采用同位素示踪法确定产物H20中的氧原子的来源对象。根据

CH3COOH-+ta)(2H5 △CH a CO8OC5+HO ,证明产物水中的氧来自于乙

酸,这说明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生】酸脱羟基醇脱氢原子结合生成水。

【师】从反应类型上看,酯化反应又可以看作是取代反应,乙酸乙酯是乙醇分子中的乙氧基(CHCHO-)取代了乙酸分子中羧基上的羟基(一OH,也可以说是乙醇中的氢原子被乙酰基(CHCO-)所取代。酯化反应的产物是酯,可用作香料。酯化反应的逆反应称为酯的水解。

【板书】(1)反应机理:酸脱羟基,醇脱氢结合生成水。

(2)酯化反应可看作是取代反应,也可看作是分子间脱水的反应。

【师】根据本实验,请同学们讨论下列问题:

【投影】1.混合酸的顺序。

2.浓硫酸的作用。

3.加热的目的。

4.饱和碳酸钠的作用。

5.导管的作用。

【生】讨论,得出结论:

1?混合酸加入顺序:乙醇、浓硫酸、乙酸。

2?浓硫酸的作用:催化剂、吸水剂。酯化反应在常温下反应极慢,一般15 年才能达到平衡。

3.加热的目的:提高反应速率;使生成的乙酸乙酯挥发,有利于收集及提高乙醇、乙酸的转化率。

4.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1)中和乙酸,溶解乙醇,以便闻乙酸乙酯的气味。(2)冷凝酯蒸气、降低酯在水中的溶解度,以便使酯分层析出。

5.导管的作用:导气、冷凝。不能将导管插到液面下,防止发生倒吸。

【师】厨师烧鱼时常加醋并加点酒,鱼的味道越香美,这是因为产生了酯类物质。

(设计意图:通过对酯化反应实验的详细分解,目的在于让同学们对酯化反应记得更深刻,更久远。)

【投影】练习1.关于乙酸的性质叙述正确的是()

A.它是四元酸

B.清洗大理石的建筑物用醋酸溶液

C.它的酸性较弱,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

D.它的晶体里有冰,所以称为冰醋酸

答案:C

练习2.关于乙酸的酯化反应叙述正确的是()

A. 属于氧化反应

B. 属于取代反应

C. 酸去氢,醇去羟基

D. 用饱和的氯化钠溶液吸收乙酸乙酯

答案:B

教学环节四:乙酸的用途

【板书】四、用途: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

【生】阅读相关资料,总结乙酸的用途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乙酸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 反应等化学性质,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

四、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第5、6、7题

板书设计

第2课时乙酸、分子结构

1.分子式:GHQ

3.结构简式:CHCOOH

特征基团:羧基一COOH

、物理性质重点掌握乙酸的酸性和酯化

2.结构式:

H 0

I I 1(

(完整word版)化学教学设计范例

湖南省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参赛模板及范例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标题(化学课程标准主题或教材中规定的内容) 一、基本说明 ⒈教学内容所属模块:(注明: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化学反应原理》和《有机化学基础》) ⒉年级: ⒊所用教材出版单位: ⒌所属的章节: ⒍教学时间: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针对本堂课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 2.内容分析:(根据自己对化学课程标准理解和教材中有关内容的把握,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本班学生水平,分析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简要说明教学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 3.学情分析:(简要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及能力水平、对教学内容的了解程度等,预设教学情景) 4.设计思路:(说明教学设计者是如何根据本教学内容及其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指导思想、设立教学程序和设计教学方法的) 三、教学过程 (采用下述的表格式描述,尽量采用写实的方式描述教学过程的真实情景,尽量将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以及教学过程中某些值得注意与思考的现象和事件描

四、教学反思 注意事项: 1.反思不仅要总结本次教学活动的优点和成功之处,同时要注意指出本次教学活动中的值得研究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特别关注在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生成性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通过自己的分析与思考,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改进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2.反思要突出重点,不一定面面俱到,建议采用小标题的方式提点反思的几个方面,不宜太多。要注意在事实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提升,不要单纯罗列事实和现象。但理论的总结又要注意语言通俗简明,并利用本次教学活动的具体证据来论证,不要长篇大论地引用他人文章,或脱离具体教学活动做笼统的理论阐述。 附:教学资源、学生学习过程及典型成果(可选) 教学资源包括:学案、课件及其他教学相关资源。 学习成果包括:学生课前、课上或课后搜集的资料;学生活动过程的图片等;学生的典型作业或制作的各种作品。

高中化学说课稿模板

高中化学说课稿模板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我说课的课题是:《》,本课为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选修),第单元第课。这篇课文在本册课文中的地位是 。学习本课有以下作用: 2、教学目标及依据 根据《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教学重点与难点(突破及途径) 本节教学重点是: 难点原因: 突破途径:

本节教学难点是: 二、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控制变量法、知识迁移法、建立模型法、认识类比法、分组讨论法、问题讨论法、教师导学法、学生自学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学习方法 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渗透学生学法指导,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板书等其作用是: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环节: 导入 激发兴趣,(激发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同样是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

高中化学优质课说课稿

高中化学优质课说课稿 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是高中化学优质课说课稿,欢迎阅读。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 《离子反应》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二节内容。 本节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离子反应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体系上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研究方法上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补充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必备技能,是中学生现在及至以后学习化学、从事化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重点。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初中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之后离子方程式的引入和选修四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酸、碱、盐在水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⑵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⑶能够分辨哪些物质是强电解质哪些物质是弱电解质; ⑷理解电离的概念,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 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碱、盐的定义; ⑵通过独立思考探究碱和盐的定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⑵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及其电离 2、教学难点 电解质的概念;判断哪些物质是电解质,哪些物质是非电解质,哪些物质既不是电解质又不是非电解质;探究碱和盐的定义。 二、说教法 本节在全书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概念多且抽象难懂,为避免枯燥,从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微观粒子的分析,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了解有关概念。 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2、探究、归纳法: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讨论、实验、归纳,最终掌握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微观现象宏观化,有助于学生掌握离子反应。 三、说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的真谛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学习。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注意以下方面: 1、用实验解决问题。新课引入,知识的巩固、升华均用实验。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发挥化学实验最大作用,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上。 2、着重突出了教法对学法的引导。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未知到已知、由个别到一般。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目的。 四、说教学设计 1、课题引入:

(word完整版)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原电池》课堂教学设计 高三化学孙永平 1、分析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为高中化学新课程(人教版)选修4的第四章电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该内容学生在必修2已有一定的了解,本节是该内容的加深,主要是增加了一个盐桥内容。掌握本节知识,对指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电池使用原理、金属腐蚀和防护,研究探索发明新电池有重要意义。 2、了解学情底码 已有基础:对原电池原理有初步认识;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局限认识:氧化剂和还原剂只有接触才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发展方向:通过实验活动对原电池原理形成完整认识,提高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3、明确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深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对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有更完整的认识。学会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能根据反应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电池的设计活动,感悟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体会过程与方法:通过Pb-CuSO 4 控制变量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设计原电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原电池原理应用于化学电源开发的关键作用。 4、研究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原电池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完全分开在两极(两池)发生及盐桥的作用。 5、确定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以“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实验探究,自主分析设计”的学习方式学习。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不断深入认识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最终实现知识和能力上的跨越。 6、教学设计过程和意图 (1)情境导课:让学生举一些手机、电子表等新型电池例子。联系生活,吸引学生注意力,唤起学生学习欲望。 (2)回顾原电池:复习基本概念,温故而知新。 学生回忆原电池的有关内容,调动学生思考,回忆概念为后期探究作准备。

高中化学说课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说课稿) 新一轮的教师招聘又要开始了 你准备好了吗 希望这些课件能对你有些许的帮助 目录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量,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在此之前,学生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或简单的定量角度去学习化学知识,而这一节的学习会使学生对化学中的"量"有一个新的认识。因此教好物质的量的概念,不仅能直接帮助学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关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所以,物质的量的教学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B、通过练习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目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的关系。 (2)能力目标:提高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3)情感目标: A、通过学习概念的推导及应用,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 B、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4)德育目标: A、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的辩证逻辑能力; B、培养学生抽象、联想、想象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C、使学生学习法定计量单位及国家标准中“量和单位”的有关内容。 3.教材的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能根据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 (2)难点: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之间的简单换算;关于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简单换算 二.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根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所以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采取目标分层教学法 课前五分钟检测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微粒间转换的理解与应用,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新课教学主要采取对比归纳法:通过与生活中的某些质量小,数量大的实例对比,指出化学反应中存在的相同情况--提出物质的量的概念;通过与其它基本物理量和单位的对比提出摩尔的概念,帮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和记忆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通

2020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说课大赛

2020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说课大赛 4年一届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观摩暨教学改革研讨会,由中国教 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发起,是高中化学教育工作者展示风采的最高 舞台. 14年的大会于2014年10月22-24日在湖北武汉举行,本次会议 的主要内容有:高中化学有效教学课例现场展示、说课现场展示、微 课评比和总结表彰等.参加这次研讨会的代表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有31个,参与现场观摩的来自全国 各地老师共有2000多人,参赛人数与观摩人数为历届之最. 研讨会分为三个会场,分别在湖北省重点中学武汉二中、武汉六 中和武汉育才高中举行,选手分别分配到相关会场,本次现场展示改 变了以往小班化教学场景方式,由会场学校提供完整的班级学生作为 教学对象,使教学更加贴近实际,更能体现参赛选手对课堂的实际掌 控水平和现场应变能力,也给观摩教师提供原汁原味的教学盛宴.现 场教学选手丰富的课程资源、精巧的构思设计、精彩的课堂导入、 优雅的课堂语言、新颖的实验改进、先进的信息技术、活跃的课堂 氛围、融洽的师生互动、和谐的生生合作、优美的课堂板书、精美 的教学课件和精准的课堂小结,让听课老师受益非浅.教师课堂教学 形式多样化:联系生活、生产实际;采用实验创新改进和实验探究设计;整合先进的手持技术、多媒体展示技术、电子白板、在线测试 和知识网站等网络技术;融入化学史教育;精心创设自然和谐的情境;引入概念图、思维导图和维恩图等;问题引导,思维前行.学生 课堂学习方式多样化:模型动手联接、分组实验、交流讨论、合作共享、角色扮演、视频观看、实物展示等.说课比赛也体现了选手扎实 的教育教学功底.既有精妙的教学设计,也有强有力的教育理论支撑, 它是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在教学实际中的有效应用,充分展示了选手 深厚的教育涵养.

1关于基于核心素养的普通高中课堂《化学键》教学设计案例2

1关于基于核心素养的普通高中课堂《化学键》教学设计案例2

基于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化学键”(必修) 教学设计案例 平阳中学林勇林海量 325400 一、教材和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必修课程“主题3:物质结构基础及化学反应规律”中的“3.2 化学键”。内容标准是,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结合典型实例认识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建立化学键概念。知道分子存在一定的空间结构。认识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实质及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本部分内容是学生第一次在前一节原子结构的基础上,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结构和化学反应的实质。学习内容较为陌生抽象、理论性强,涉及的化学概念多且容易混淆,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难点所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能够用具体的实验等宏观辨识入手,引导学生向微观探析过渡,利用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进行微观探析。 二、教学目标

(1)能从实验现象等宏观角度建构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离子化合物、共价分子等概念,根据物质在熔融状态导电这个事实,学会从微观角度推导该物质内部存在的微粒及其成键类型。 (2)通过实验数据等证据推理,过渡到模型认知,了解可以用球棍模型、比例模型表示分子结构,会用电子式、结构式等符号表征正确表示典型的离子化合物、共价分子的结构,并能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键的断裂同时新键的形成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以此诊断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水平,发展学生对化学键的认识水平。 (3)通过电子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学会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通过分子构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及课时安排 教学重点: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电子式、结构式。

高中化学必修说课稿全套(精选课件)

高中化学必修说课稿全套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说课 稿全套 目录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说课稿错误!未 定义书签。...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气体摩尔体积说课稿?错误!未定义书签。...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说课稿?错误!未定义书签。... 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说课稿)?错误!未定义书签。...文档交流仅 供参考... 离子反应(第二课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说课稿).................... 错误!未定义书签。...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氧化还原反应》说课稿错误!未定义书签。...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说课稿. 错误!未定义书 签。...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说课稿?错误!未定义书 签。...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三课时)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错误!未定义书签。...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一课时钠的重要化合物) 说课稿................ 错误!未定义书签。...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二课时铝的重要化合物)说课稿?错误!未定义书签。...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错误!未定义书签。...文档交流仅 供参考...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错误!未定义书签。...文档交流仅供 参考... 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第一课时)错误!未定 义书签。...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第二课时)错误!未定 义书签。...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第一课时)?错误!未 定义书签。...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高中化学教案醇的教学案例.doc

精品文档 高中化学教案醇的教学案例 篇一:高一化学醇类教学设计篇一:高一化学乙醇教案乙醇的探究式教学设计及案例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及作用在初中学生只是简单地了解乙醇的用途,没有系统的学习其结构和性质。乙醇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又是典型的重要的烃的衍生物;对高一学生来说知识点较多,难度较大;因此,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力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建立“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关于乙醇的结构在初中学生没有接触,让学生在认识乙醇球棍模型的基础上,通过钠与乙醇反应的探究实验,明确羟基的官能团地位,加深对乙醇结构的认识。乙醇的催化氧化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学生没有知识基础;因此,这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做好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是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对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探究,学会由事物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1 / 23 精品文档 的表象解析事物的本质、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通过动手实验,规范学生操作,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验能

力、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解析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揭示问题,讨论释疑,动手实验,学习对比、推断等多种科学探究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3.重点、难点分析(1)本节课的重点:官能团的概念,乙醇的组成和结构简式,乙醇的取代反应与氧化反应。(2)本节课的难点:使学生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并能从结构角度初步认识乙醇的氧化反应。二、教学方法分析本节采用实验探究教学模式提出问题:观察乙醇的物理性质→回忆乙醇的组成→观察乙醇的球棍模型→描述乙醇分子中原子的连接情况→实验验证: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进一步假设乙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断键方式→实验验证:乙醇的氧化反应→总结乙醇的结构和性质→课后活动三教学过程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 2 / 23 精品文档 【背景动画】以古代有关酒的诗词导入新课。【展示】取一瓶无水乙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讨论并得出酒精的一些物理性质,如呈液态,易溶于水,特殊的香味等。【质疑】乙醇与前面学习的有机物(烃)的物理性质有何不同?为什么?让学生进行总结,同时引导学生从结构的角度去考虑性质不同的原因。【展示】展示乙醇的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动手拆插乙醇分子模型,

高中高一化学优质说课稿

高中高一化学优质说课稿 要考好化学,要注意平时应考能力的培养。在综合分析过程中,要狠抓“双基”,交联 成网,把各种知识建立成“块”。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高一化学优质说课稿,希 望能帮助到大家!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化学、必修二、专题二、第一单元《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学过程、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教材分析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是高中化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内 容之一。学生通过对初中化学的学习,了解了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而在前一专题中又学习了化学键的相关知识:一般来说,化学键的键能越大,键就越牢固,物质的化学活性就越小。在此既基础上,就比较容易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首先取决于 反应物分子的内部结构即内因,外界条件如温度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因。在必修1中 学生已经知道了可逆反应的概念,此时,通过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了解 化学反应的限度,知道什么事可逆反应的平衡状态。 因此,教材编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即从易到难,层层推进,保持了学习的连贯性。 二、学习目标的确立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基本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认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并能用于 说明有关问题。 2、认识可逆反应有一定的限度,知道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过程与方法 1、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

高中化学课件说课稿

高中化学课件说课稿 高中化学课件说课稿 高中化学课件说课稿就在下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推荐的《离子反应》说课稿和《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醇)》说课,请看下面:高中化学《离子反应》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离子反应》。 一、教材分析 《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 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体系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补充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必备技能,是中学生现在及至以后学习化学、从事化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提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1)知识目标 A.了解电解质的概念; B.引导学生能够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酸,

碱,盐的本质;C.使学生了解到电解质在溶液中所起反应的实质。 (2)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和动画模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 激发探索研究物质和理论的兴趣,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三、教材的重,难点 (1)重点:理解电解质,电离的定义,会用电离方程式表示物质的电离过程,从电离角度概括出酸,碱,盐的本质。 (2)难点:用电离方程式表示物质的电离过程,对酸,碱,盐本质的理解。 四、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 ”根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法,即以问题为切入口,追踪变化的本质,解释疑惑。 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高中化学全国说课大赛获奖作品:二氧化硫性质说课稿

1 节约意识,从而培养良好的核心素养。 实验教学本节课是二氧化硫酸性氧化物、漂白性、还原性和氧化性四大性质的研究。课堂上首先通过学生预习案中准备的“二氧化硫的危害”和“二氧化硫的用途”正反两个视频的展示引入新课,让学生首先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二氧化硫的制备和四大性质的检验采用学生理论分析性质,并合作探究设计实验方案,然后不断改进方案的方式完成,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通过“如何检验食品中的二氧化硫?和如何做到二氧化硫的减排?”两个问题的研究做到从化学走向社会。 下面详细介绍在课堂上通过和学生不断的探究和改进实验方案后最终确定的二氧化硫的制备和四大性质的检验装置。 一、改进后的实验操作装置图: 二、装置的基本构造及安装方法: 1、输液管中取用70%硫酸(取用方式:关闭输液管开关,捏住软囊部位,把输液管的针头部位插入硫酸中,松开软囊,硫酸自然进入输液管中) 2、小广口试剂瓶中加入亚硫酸钠粉末,然后加入带有检验气体性质纸帶的圆

探究案活动: 【新课引入】:再请学生展示“十三五计划中北京二氧化硫减排需下降35%”视频和“红酒中二氧化硫的用途”两个视频以及二氧化硫的相关素材引入新课 学生活动:展示收集生活中的二氧化硫素材,总结推测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还原性和氧化性。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认真展示及观看,引导学生总结二氧化硫可能具有的性质。设计意图:通过导入生活情景,从众所周知的身边知识入手,熊正反两个角度入手,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首先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 【探究活动一】 指导学生根据预习案中推测的二氧化硫的性质,根据已给药品,设计单一性质的检验方法(药品:70%硫酸、亚硫酸钠粉末、品红试液、硫化钠溶液、氯化钡溶液、石蕊试液、高锰酸钾溶液、酚酞溶液、NaOH溶液)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设计验证单一性质时所需要的方法,以及细节关注。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交流,制定方案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理论联系实际,逐步引导学生思考、递进,得出结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展示】:传统方法制取二氧化硫及验证性质的视频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这套之气装置有什么优点,又有什么缺点?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并进行并讨论,结合该装置的缺点,提出并设计合适的改进方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为创新和发展思维做铺垫。 【探究活动二】: 提出合理化的改进方案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在画图时的思路,提醒对各种仪器的注意事项的理解 学生活动:再次讨论,设计出合理化方案,如图1 设计意图:通过对一种性质的多种装置方法的讨论,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图1 【拓展迁移】 质疑:用矿泉水瓶的收集方式的确起到了在验证时环保的作用。但二氧化硫的产生量很大,而且制取的过程还没有解决,如何再改进? 教师活动:对已制定方案中选择最好的实验方案,再次引导、分析、朝着微型化的方向改进,帮助确定最后的实验方案

教师资格证教学能力高中化学学科教案设计范例

教学能力之化学学科教案设计范例 课题1 空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空气成分的探究实验 (2)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3)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白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培养学生用实验的方法对科学问题进行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四、教学用具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空气的组成 设问1:人的生命活动中能缺少空气吗? 板书:一、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活动:播放光碟 学生讨论回答:你所知道的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二)讲授新课——板书: 1、氧气 2、氮气 3、稀有气体 设问2:为什么氮气和稀有气体能作保护气? 稀有气体在什么方面有特殊用途? 讲授新课——保护空气 1、空气污染 (1)粉尘 (2)有害气体: 设问3:有害气体主要有哪些?它们主要来自何处? 2、空气防治 设问4:如何使重庆的天空更蓝? (三)作业布置 七.教学反思:本课题内容涉及到全新的物理化学知识,特别是学生还不具备有关 压强的知识,想让所有学生理解实验原理非常困难,我认为可以加强实验教学,通 过实验现象的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并且随着不断地练习和物理知识的学习,大部分 学习可以理解,但这个过程十分漫长,不能急于求成,应逐步铺开,并反复强调!

课题2 原子的构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学习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3)运用形象恰当的比喻减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神秘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原子的构成。 2.相对原子质量。 三、教学难点 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2019-2020年高考化学《化学说课的模板》说课稿

2019-2020年高考化学《化学说课的模板》说课稿 大家好,我要讲的这节课是《*****》。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部分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简要说明本说课的内容来自哪一学科、哪一册书、哪一章节)(二)、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 按照《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为贯彻实施《****教学法》,结合校学生实际学情确立如下三维目标:(或者这样衔接:根据教学大纲和本节教材的特点,我设立了以下教学目标:)(或者这样衔接: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难点***********是本节课的难点 3、确立依据 二、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

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或这样衔接:教学方法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节课我通过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启发-掌握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发挥电脑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 (二)、教学手段 (三)、教学媒体的运用 (根据教学内容和采取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做到授之于渔) 三、说学法 (一)、学习方法 (二)、能力培养 四、说教学程序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结合化学新教材的编写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如下尝试: (或者这样衔接: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教学中应以让学生掌握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常见反应为主,不宜把问题向纵深引申。我对本节课的安排如下:) (或者这样衔接:教与学有机结合而对立统一。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体现,教师必须善于驾驭教法,指导学法,完成教学目标,从而使学生愉快地、顺利地、认真地、科学地接受知识。本节课教学设计、意图如下:) (一)、新课导入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全套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说课稿全套 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元素周期表》。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教材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内容。 本章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为框架,先介绍元素周期表,再通过一些事实和实验归纳元素周期律。 本节从化学史引入,直接呈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在学生了解一些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以周期表的纵向结构为线索,以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代表,通过比较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突出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并通过实验和事实来呈现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帮助学生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元素性质与原子核的关系,并由此引出核素和同位素的有关知识。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根据《新课标》,本节内容要求达到“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结合《新课标》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②.在初中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③.通过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知道核素的涵义;认识原子结构相似的一族元素在化学性质上表现出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查找元素周期表发现史,学会运用查阅资料获取信息。 ②.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和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形成概念,发现规律的思维方法。

第五届全国高中化学实验创新说课大赛:二氧化硫的性质

附件2 第五届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活动申 报表

1

二、装置的基本构造及安装方法: 1、输液管中取用70%硫酸(取用方式:关闭输液管开关,捏住软囊部位,把输液管的针头部位插入硫酸中,松开软囊,硫酸自然进入输液管中) 2、小广口试剂瓶中加入亚硫酸钠粉末,然后加入带有检验气体性质纸帶的圆柱桶(圆柱桶制作方法:可以选取多孔卷发器或打孔的小圆柱桶,在圆柱体的四个方位上粘贴四条滤纸条,要有一定的距离,然后在滤纸上分别滴少量的“硫化钠溶液、氯化钡溶液、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高锰酸钾溶液”,注意浸润即可,不要流下) 3、把带有三通装置和输液管的双孔塞塞好,保证气密性。 4、在三通管的两个导管处分别接两个小许愿瓶(许愿瓶的制作方法:在许愿瓶中分别加入少量品红试液、紫色石蕊试液,盖上胶塞。双孔胶塞一个插入导气管,一个插上导气管,并连接气球) 三、实验基本操作方法: 1、检查好气密性后,按上述要求安装好仪器,装好药品后准备实验。 2、打开连在输液管上的三通一端,打开输液管开关,使大气流通,待有液体流下且未进入试剂瓶之前,关闭三通一端,用输液管开关控制流速,保证实验的在密闭系统中顺利畅通。 3、观察圆柱桶表面各滤纸的颜色变化,效果明显(高锰酸钾褪色、硫化钠出现淡黄色、氢氧化钠的酚酞溶液褪色、氯化钡溶液无明显变化) 4、观察许愿瓶中品红颜色微微褪去时,关闭输液管开关(严格控制反应物用量,用瓶内剩余的药品即可使品红完全褪色,紫色石蕊试液变为红色)。 5、实验结束后,用止水夹夹住许愿瓶的进器口,把许愿瓶放入到50度左右的温水浴中,加热一段时间后,两个气球迅速鼓起,过一会冷却后,气球又变瘪,充分证明二氧化硫了漂白的可逆性和溶于水的可逆性。 6、最终实验结束后,用针筒吸取氢氧化钠溶液注入到试剂瓶中,做好尾气处理。

请您提交一份项目式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

请您提交一份项目式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 答:Fe2+与Fe3+的性质与转化教学设计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从本节在《化学1》所处位置看,是在学习了钠、镁、铝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视角,进一步认识变价金属铁。从教材知识体系上看,打破了以往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中的“结构—性质—制备—用途”的传统模式,而是从人们熟悉的这些元素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事例着手,引发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这样使学生在更广阔的视野下,学习相关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或解决与化学相关的生产生活和社会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设计预留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铁是一种中等活泼程度且有可变价态的金属,经过初中以及高中人学以来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铁和酸反应、铁的置换反应、铁和氯气的反应以及金属的通性(与非金属、水、酸、盐反应),“铁的重要化合物”主要涉及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盐。铁的氧化物知识比较简单,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他们能在课前自主学习掌握,所以对本节课内容进行了一些调整,侧重于铁盐和亚铁盐中Fe3+ , Fe2+的性质,结合Fe2+与Fe3+的相互转化的条件来了解氢氧化亚铁、氢氧化铁的性质和制备。学生的难点会在实验方案设计的完整性、试剂选择的可靠性、现象分析的合理性。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的性质及其相互转化,学习基于证据推理的思维方法,形成化学反应是有条件的,实验是研究物质的重要方法等观念,体会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相互转化。 2.通过氢氧化亚铁真面目的揭示,体验物质转化中选择条件、控制转化等的重要意义。 3.体验“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科学验证;分析归纳,方法提升”的科学探究过程,尝试从化罕阴视用有侍生沽甲阴刊顶相现家,开还用1 七罕却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认识物质及其转化的重要价值,发展学生的证据推理、科学探究、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素养。 三、教学思维导图

高中化学甲烷说课稿(共5篇)

篇一:甲烷说课稿 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第1课时 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黄梅三中的吕小霞,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说我的设计思路,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烃作为一切有机物的母体,而甲烷又是最简单的有机物,学生对甲烷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对各种有机物的理解。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希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有机学习方法。 2.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新教材特点,结合高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确定了一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自然界中甲烷的存在及储量情况 ②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刻认识甲烷的结构特点 ③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并掌握甲烷的取代反应原理 ④通过对甲烷结构和性质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建立从结构角度学习有机物性质的有机化学学习模式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探究实验、模型、图片、动画等,培养学生关心科学,研究科学和探索科学的精神 ②通过讲授、讨论、自学、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和比较,类比等科学方法与逻辑方法,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③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可能的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引导学生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②通过甲烷的结构和性质的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甲烷分子的结构和甲烷的取代反应 二、说教法 本节课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自主,相互合作,探究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和教法相呼应,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及时对比、和实验探究等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 四、说教学过程 采用板块教学,分为四个学习板块。即:板块一:甲烷的结构探究;板块二:甲烷的物理性质;板块三:甲烷的氧化反应;板块四:甲烷的取代反应。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评价,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体现用途”的认知关系。具体的教学流程: 【引入】随着“西气东输”工程的顺利实施,越来越多的家庭使用上了天然气,请问天

高中化学全国说课大赛获奖作品:《氨气的综合实验》说课稿

《氨气的综合实验》说课稿 一、设计思路 “实验之于化学,正如双翼之于飞鸟”。实验是化学的基础,也是学习化学的核心所在,在以上思想的指导下,基于对学生知识和认知情感分析,以实验为主线来讲解氨气的性质。 同时教材并不是教学的字典,其中的素材也并不是唯一的经典,克服教材实验的不足,设计实验改进方案,将氨气的制取、收集和喷泉实验,以及氨气和氯化氢反应实验用一套装置进行综合,把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融合在一起。理解氨气性质的内在联系。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四节第一课时,氨气是高中阶段唯一一种碱性气体,是重要的氢化物的代表,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重要的化工产品。从内容上看,它属于物质知识课,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良好教材。从结构上看,它是在学生掌握了硅、氯、硫等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之后展开教学的,为本节课的学习埋下了伏笔,而本节课的学习还对后续的铵盐、硝酸、合成氨的学习起铺垫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氨气的物理性质 ②掌握氨气的化学性质和另一种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③理解喷泉实验原理 2、过程与方法:①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体验和对问题的探究,让学生感受知 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②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化学实验发现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使学生体会化学对环保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和 责任感; ②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 积极思考探索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氨的喷泉实验及其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氨的喷泉实验及其化学性质 五、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圆底烧瓶两个,注射器,烧杯,矿泉水瓶,导管,橡皮管,橡胶塞,止水夹,Y 型管。 实验药品:浓氨水,氢氧化钠,酚酞。 为了落实我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层层推进,来完成本节课的内容。 1、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课堂上给学生呈现一个感兴趣的问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投影】看新闻《氨气泄露事件》 【引入】讲述《氨气泄露事件》中的现场情况,以及由于事件引发的严重后果,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高中化学说课教案-最新范文

高中化学说课教案 篇一:高中化学教师说课稿(共4篇) 篇一:高中化学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化学_____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__________(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是鲁科版xx年级必修x(或选修x)第#单元的第#节第#课时,本节是化学教学 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与高中化学的始终,本节是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介绍为今后学习打下重要的基础,本节内容在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节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通过 ,学生掌握、了解。 2.能力目标:通过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的教学,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导学法、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与导学法相结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实验探究法和导学法,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环节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我设计的导语是()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让学生结合导学稿中(回顾与思考)环节进行自学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环节 3 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请学生先分组讨论。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进而解决教学难点。环节4课堂矫正、拓展延伸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等等之类 环节5课堂小结、巩固迁移 在学习本节教学内容后进行简单的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系统的认识,并通过练习在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