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儿童诗歌作品教学的意义与策略】初中现代诗歌教学策略.doc

【试论儿童诗歌作品教学的意义与策略】初中现代诗歌教学策略.doc

【试论儿童诗歌作品教学的意义与策略】初中现代诗歌教学策略.doc
【试论儿童诗歌作品教学的意义与策略】初中现代诗歌教学策略.doc

【试论儿童诗歌作品教学的意义与策略】初中现

代诗歌教学策略

儿童诗歌教学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取功利的价值观,是无功利欲求的观照。荷尔德林的诗句中曾说过:“人,充满劳绩,却诗意地栖居大地。”这告诉我们,人在为物质生存保有生命,而辛苦劳作。但同时,还会为一种灵魂的提升,精神的享受而在大地上诗意地生存。要诗意栖居大地就要过一种诗性的生活。读诗、写诗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同时,读诗、写诗的本身就是诗意的栖居。诗歌教学是古代教育的优良传统。孔子《六艺》中就有《诗》这门功课。用诗歌来对儿童进行语文教学正是继承和发扬了诗歌的精神。而当下儿童诗歌的教学存在着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一、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1.教材中儿童诗歌数量的贫乏纵观小学语文课本,一至六年级的课文中儿童诗歌仅只有十几首,而且以低年级为主。如金波的《鲜花和星星》、冰心的《雨后》等,对于学生来说,这样富有情趣的诗歌的数量还是少了一些。谭旭东老师在《童诗在困境中挣扎》一文中将童诗的尴尬处境精辟地概括为:(1)儿童文学家庭里的失宠儿;(2)新诗家族里的流浪儿。2.教学方法单一诗歌往往用凝练的语句去表达丰富的内容,短短几十个字就能展现诗意的美景。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片面地对诗歌进行分析,将流畅的语句肢解为单纯的字或词,在分析字词的过程中,不但一点点抹杀了孩子对诗歌仅存的那点好奇心,而且破坏了诗歌所创设的那种意境,那种美好。3.儿童诗创作的苍白当下的语文课堂,儿童诗创作也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大部分老师总是认为学生的能力有限,诗

歌的创作对孩子来说是很难的。于是,课堂上只是读诗、解诗,很少涉及儿童诗歌的创作。在台湾,语文教学明确规定,小学低段的课文以韵文为主,小学生从写诗到写文,写诗是写文的基础。台湾教育界认为,让低段的孩子写诗比写文更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二、诗歌教学策略的思考面对以上问题,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反复琢磨,希望能通过以下方法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幸福地徜徉于诗海。1.及时的补充儿童热爱大自然,倾情于多样的生活,但又很难将自己对生活的这份喜爱、这份体悟表达出来。许多儿童诗歌作品则做到了,帮助儿童更准确、更细致地去感受生活,更活泼、更鲜活地去描摹大自然。因而,在使用教材进行教学时,可以通过一首诗的教学,拓展一个作家诗歌阅读;由一位儿童诗人诗歌的阅读,拓展到其他儿童诗人创作的诗歌的阅读。这样,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走进诗歌的世界,感受诗意的美好。诗人笔下的星空、明月、春风、夏雨、秋实、冬雪、飞鸟、走兽……都与孩子的情感水乳交融。比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二册第14课《鲜花和星星》时,笔者在课堂上与孩子们一起欣赏了著名儿童诗人金波的这首小诗,在反复朗读之后,在看图背诵之后,孩子们是越来越喜欢这首小诗,因为诗中的鲜花是那么美丽,那么繁多。置身于花海,孩子们仿佛就是花海中的一朵花或一只蝶;诗中的星星更是勾起了笔者与孩子共同的回忆——在晴朗的夜空下,举起小手,一颗一颗数着满天的星星。于是,出示金波的儿童诗集《长出翅膀的太阳》就水到渠成了。孩子们带着对儿童诗歌的好奇,带着对金波的崇拜走进书中,走进一首首小诗里。2.儿童的立场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保有一颗童心,这样,才能和学生一起用学生的眼睛、学生的性情去学

习甚至欣赏一首童诗。如今,我们总是站在成年人的立场去阅读儿童诗,总觉得那些诗歌平淡无奇,没有深度,有时甚至会怀疑诗人的想象力。总之,把一切看得太过简单,太过容易,缺少了那份童真,缺少了那份浪漫。我们真的是应该站在儿童的立场去思考,怎样上好儿童诗的课?(1)读一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这句话让我深深地明白了朗读在儿童诗歌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儿童诗简单易懂,形象生动。首先可以鼓励孩子各自去大声朗读。自主性的阅读充分发挥了孩子的主动性,让孩子在朗读中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然后,让全体孩子拿着书本,大声朗读。此时,因为有了对诗歌的理解,他们朗读起来,就津津有味了。最后,个别学生示范性地朗读,更是可以激起孩子学习诗歌的热情。各具特色的朗读让孩子对诗歌的学习充满了浓厚的兴趣。(2)想一想。记得严清老师在听完周益民老师执教的《力量,在冥思中拔节》后,曾说:“这堂课,我们不禁去关心蝴蝶的命运,不禁跟孩子一起通过美的文字去领略一种美的感情,去体悟一种人生的哲理,去享用一种凄美的诗意。这种很宝贵的情感是文化,这种很质朴的哲理是文化,这种凄美色彩的诗意是文化。”是啊,诗歌中内藏的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是诗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课堂上,孩子在大声朗读之后的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由“闹”到“静”,鲜明的对比,更是给孩子插上了思考的翅膀,在诗中让思绪飞扬,在诗中让情感交融。比如,雪天,我领着我的小狗/从冰上走过/小狗也会叹息/它说,很寂寞。——《雪天,我领着我的小狗》短短的几句话,纯净得令人心颤。读了之后,我们眼前马上会出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纯美意境。整个天地之间是一片纯净的雪白,在

这样的世界里,仿佛只剩下“我”和那只可爱的小狗,悄悄地从冰上走过,就如画家手执画笔,在一块巨大而洁白的画布上轻轻地画下两条生命律动的线。世界仿佛静止了,但生命就如冰面下的河水一样在涌动。简单的语言和凄美的画面表达的是一种纯净、寂寞的思想。这看似简单的诗句却透着深意,透着深度。孩子们可以根据诗句去思考,读了诗句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围绕这两个问题,诗歌的情感就跃然纸上了。我们真的是需要站在儿童的立场去思考我们的诗歌教学的课堂,也只有当我们站在儿童的立场才能在课堂上与孩子交流,与孩子共同成长。(3)做一做。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说:“儿童的情感易于被激起,一旦他们的认识活动能伴随着情感,那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会更为丰富,更为深刻,也更为主动。”《雨后》是冰心奶奶的诗歌作品,描写了一场大雨过后,广场上美丽、快乐的情景。一对小兄妹在广场上尽情地嬉戏,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课堂上,教者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童年生活的趣意盎然,体会童真童趣。用动作的再现,一步步走进诗中,一点点走进人物内心里。诗中“小哥哥使劲地踩着水,把水花儿溅起多高。他喊:“妹,小心,滑!”说着自己就滑了一跤!”及“她咬着唇儿、提着裙儿,轻轻地小心地跑,心里却希望自己也摔这么痛快的一跤!”小哥哥玩水的样子与小妹妹玩水的时候的表现有什么不一样?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表演一一再现,并通过一举手一投足去逐步地体会:同样是玩水,男孩子和女孩子就是不一样,从而感受到冰心奶奶有多了不起。

初中古诗词赏析教学方法探究

初中古诗词赏析教学方法探究 摘要:本文从沉潜诵读熟背于心、了解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读诗要抓诗眼、体会写作手法的表达效果等方面探究了诗词赏析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诵读背景诗眼意象手法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是了解承传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古诗词鉴赏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古诗词鉴赏教学,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去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修养?下面就古诗词鉴赏教学作一些探讨: 一、沉潜诵读,熟背于心 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诵读能力、赏析能力和迁移能力的培养三个方面,其中诵读是基础。《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初中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不仅可以扩展学生视野、夯实语文功底,而且能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和爱国主义精神,对学生人格的造就和发展亦有重要意义。欣赏古代诗词,首先是

诵读能力的培养。 诵读不仅在于读和品味古诗,更在于熟背于心。海外学人刘铭绍先生认为,读诗,“除了复古,别无他法”。复古之意,乃背诵也。”只有通过大量的背诵,记住了优秀的语言材料,积累储存了大量的语言模式,才能形成语感,品味诗意,增加人文底蕴,真正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 二、了解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 诗歌是用一种用凝练的语言集中反映生活的文学形式。诗人的生平、经历、境遇等都会在诗歌中有所体现,并形成诗人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个性,决定着诗歌的特殊主题。如杜甫穷困潦倒、乱世流离的不幸及忧国忧民的情杯,刘禹锡、苏轼屡遭贬官的经历,辛弃疾、陆游遭排挤打击、报国无门的无奈等。 另外,诗人自身的经历与境遇离不开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背景,学习古诗词要善于把诗作与写作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考察。因此,在鉴赏古诗词课前,可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写作背景,他们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的认识和了解会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赏读诗歌打开方便之门。 三、读诗要抓诗眼 所谓诗眼,就是指作品中那些最能表现主旨、显得特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新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并在附录中列出70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也新增了许多优秀诗词,这让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急于求成,教学肓目性和随意性较大,步入以下几个误区:一是倾盆大雨式的背诵。教师为了赶进度,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天天要求背诵一首。二是信口开河式的问答。教师没有精心备课,指导时随意提几个问题,草草了事。三是填鸭注入式的串讲。为了节省时间,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四是囫囵吞枣式的翻译。教师仅把诗歌大意告诉学生就算完成任务。这些方法仅仅满足于语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学生难以根本的体会诗歌最美的情感。诗词是生命的歌,是美的化身,是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粮。诗词的阅读与欣赏应当超越单纯的训诂文字、诠释词语的范围,跨入语义学与美学的领域,用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然而,现今不少语文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学的定量化、技术化和精确化;教师仍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研究标准答案上;依然要求学生采用”死抠字词——理解句意——总结思想“的老三套做法,条分缕析、肢解原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千古佳句。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蕴藏着的美感被扫荡殆尽,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也深受影响。所以我认为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时候应该遵循以下几个策略: 策略一:资源整合,在把握基点中生情。 1、整合同主题的作品: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改变传统“逐首教学”“逐环教学”的模式,资源整合,主题凝聚,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笔者在教学《赠汪伦》时,先播放名曲《送别》,然后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让学生大致了解异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送别”的主旋律如同一汪清泉流淌在孩子的心间,激荡着他们的情感。 2、把握同题材的作品: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比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柳宗元的《江雪》后,出示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提出自学要求:这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希望你运用上一首诗学到的办法,自己来学懂这首诗。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就发现这两首诗的地点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但心情不一样,一个是苦闷的,一个是怡然自得的。前一首诗有一种“傲气”,后一首诗有一种“霸气”。此时,穿插一些背景材料,《江雪》是在柳宗元流放永州官场失意时写的,而王士祯仕途得意,当时任刑部尚书,这样,让学生比较阅读,学生“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比较阅读中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比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3、延伸同诗人的作品:这样做的目的一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二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比如,学习课内经

浅谈儿童诗的教学策略——以儿童诗《我想》为例

浅谈儿童诗的教学策略——以儿童诗《我想》为例 发表时间:2018-11-08T10:53:32.32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38期作者:黄宁娟[导读]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儿童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让儿童诗浸润我们的语文课堂。广西崇左市江州区江南第一小学532200 摘要:在儿童的精神成长中,诗歌的作用不言而喻。在今天高速信息社会,特别是少年儿童依旧需要诗歌的滋养,需要通过诗歌自己获得生存的自信与意义,获得精神的升华、安慰与愉悦,记住勇气、自豪、善良和奋斗精神。为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儿童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让儿童诗浸润我们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儿童诗诵读品析仿写积累 在语文教学中,课标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下面,我就结合自己执教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中的一首儿童诗《我想》为例,谈谈自己对儿童诗教学的粗浅看法。 一、诵读,读中感悟 1.听读,整体感知。创设良好的诗的氛围是诗歌教学的前提。根据不同的诗歌使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听听录音泛读或教师泛读,能感受到诗的整体感情基调,是轻松活泼还是悲伤难过,不必急于分析或是大声朗读。如在《我想》一课中,我先出示春天的画面,然后问:在美好的春天里,看到美好的春光,你会想些什么?创设情境,先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春天,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下文的学习做铺垫。再引出著名作家高洪波以《我想》为题,写了一个孩子热爱春天、热爱自然,在春天里的美好想象,奠定了诗歌的情感基调。在学生自己诵读过后,教师再范读,这时的泛读不是强加、不是灌输,而是引导,让学生在听中体会老师是怎么读出孩子们在春天丰富的想象的。 2.自由读,个性感悟。学生对诗的内容、基调有了大概了解后,可根据不同的诗歌体裁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指导学生读的层次和要求要明确,读得通顺流利,读出韵律和节奏美。在交流中,可让学生想象画面,再自读,读诗不在于声大,而在于用情,读出自己与作者情感的共鸣。在《我想》第一小节的设计中,侧重指导朗读,举一反三,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学以致用。如诗中的小主人,他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呢?你能不能用自己的朗读表现这美妙的想象呢?学生读后,适时引导,要注意重读和停顿的地方,体会诗中的情趣,读出诗歌的感情。必要时,老师可再泛读,指导学生听,与之前对比,让学生再读。 二、品析诗句,培养语感 1.品评难解字词句。如《我想》第一小节中的“悠”是什么意思,写出了什么?在理解的过程中,就帮助学生感受到了诗中孩子美好的愿望。在第三小节中三个表示看的词语“看、望、瞧”,同义而不重复,用词精妙。把蓝天当做学习的课堂,体会孩子想法的大胆。 2.想象诗歌中的意象。诗人往往通过构建独特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如《我想》在学生自读、自悟后,让学生说说诗中的孩子有哪些美好的愿望?你觉得他还会有哪些愿望?学生会畅所欲言,从中就让学生感受到孩子那许多美妙的幻想以及对美和自由的追求和幻想。 3.赏析写作技法、修辞手法。诗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含蓄美是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了增强表达效果,诗歌中常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在学习中,让学生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我想》一诗共五节,前四节运用排比手法描绘“我”的四个愿望,形象由浅显直白到意蕴深厚,层层递进,次第呈现。作者在这四节里大胆想象、巧用比拟,物我一体:把自己的手安在桃树上,带着一串花苞;把脚丫接在柳树上,汲取营养;把眼睛装在风筝上,看白云瞧太阳;把自己种在土地上,变幻出春天的花草。既生动形象,又顽皮可爱、充满童趣。 三、仿写,勇于创造 儿童诗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尤其独特的语言特点。分行的语言,重复的句式,相似的段落,都是学生模仿创作极佳的学习范本,很多儿童诗的教学都可以以读为主,以仿写为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儿童诗的魅力。在学了《我想》之后,我请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迅速浏览一遍,看看每一节的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然后引导学生不要局限于课文的意象,把眼光投向大自然的其他景物,去触发我们的想象,并抓住事物的特点,选择一或两个事物进行仿写。通过仿写,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四、积累,从课内到课外 学生的学习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诗歌的学习也一样,仅仅教好课本上的诗歌,还达不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广泛阅读,大量积累的要求。每首诗的教学学习不仅局限于“这一首”,可以借“这一首”架起通向“其他首”这样的桥梁的作用。这样从一首到多首,从课内到课外,就可以不断丰富学生诗歌的积累。诗歌的滋养,儿童的精神必将不断升华,语文素养必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马娟静待花开——儿童诗《我想》教学[J].小学教学设计,2016,(4)。 [2]费莲浸润在诗意的童年里——从儿童诗《我想》一堂课谈起[J].快乐阅读,2016,(8)。

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的几种方法

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的几种方法 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其感情真挚动人,其词藻耐人琢磨,面对着如此优秀的文化遗产,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去学习呢?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的摸索、研究,在品味《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基础之上,对于中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有了一些个人的见解: 一、注重积累反复诵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现在首要的缺憾就是积累,文化积淀浅薄。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为宝贵、最为精彩的一部分,我们更应无条件的大量地去积累,内化为我们自身的财富。所以,我首先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讲诗的能力,即每节语文课前放手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轮流讲诗。第一次可由老师为同学示范,使学生清楚诗歌快速讲析的步骤:范读——练读——作者——诗意——赏析——背诵。这样每册课本的古诗词笔者都要求学生背诵,诗词的内容也会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这样,学生度过三年的初中生活后,将会有一笔古诗词知识财富了。但是,光靠课前的五分钟学诗未免显得太微不足道了些,为了加强学生对于诗歌的掌握,每天的晨读时间要求学生进行相互背诵的常规活动,随时抽查。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习古诗词更要有这番毅力,所以,在晨读时间中,每周至少要抽出三天时间进行全体同学的诗词诵读,让大家在吸纳新诗之时巩固旧诗,温故知新,效果良好。 二、讲究方法深入研讨 古典诗词文字简约,蕴涵丰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细嚼后的强行灌输,此种做法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面对传统教学,我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再融合《新课标》主动探究等理念,以期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综合能力,故在诗歌教学中体会归纳以下几种方法: (一)了解背景。 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赏诗,需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所以研赏古诗词课前,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此诗或词之意,同时亦丰富了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等的认识了解,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该人之作及他人该时期之作打开了方便之门。 (二)品析名句。 讲究锻字炼词,作者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等作品中。抓住关键字、词、句

现代诗歌赏析方法

现代诗歌赏析方法 诗歌鉴赏方法 诗歌圣地是人类的精神后花园,聚焦了美景,凝结着美情。现代诗歌更具情理义,更富新美力。它想象丰富,构思巧妙,极富音乐节奏,能凝练地反映时代生活,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结合教学,我觉得,鉴赏现代诗歌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鉴赏语言 1、反复诵读,品味韵律。 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而诗歌,一般都具备旋律、节奏、押韵这三个韵律要素,适宜诵读。古代诗人很讲究在“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诗的语言要在朗诵时顺口流畅,欣赏时悦耳动听,要富有抑扬顿挫、起伏迭宕的韵律美和流畅回环的音乐感。作为鉴赏者也要从诗歌的音韵与节奏中,体会出其中的音乐美。就诵读方法看,一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二要帮助学生入情入境,三要采用多种形式激趣。诵读让学生获得的不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对深层的,以及对整体感受全诗内容也有切实的帮助。浅咏低吟戴望舒的诗句:“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反复吟诵品味,体会诗歌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调、动听的旋律,就不难领略诗歌内涵,包括音乐美、情感美。优秀诗歌十分讲究音乐美,席勒甚至认为“诗里的音乐在我心中鸣响,常常超过其内容的鲜明表象”。我国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一大批现代诗人,很重视诗歌的音乐美,他们的诗歌行数、字数整整齐齐,停顿、韵脚斩截自然,遣词造句绘声绘色。欣赏诗歌时我们反复诵读,熟悉诗歌的节奏韵律,就会领悟诗歌语言体现的音乐美。 2、抓关键词,推敲语言.

诗是精炼的语言,一句话乃至一个字,里面蕴藏着深厚的旨趣,所以诗家以一字称工,刻意锤炼,以求其精深。对诗歌的炼字进行推敲,从而品味语言的隽美。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叠词等都是关键词。而古典诗歌(特别是律诗)“诗眼”一般出现在上下两句中相对称的位置上,而且要是五言律诗,就出现在第三或第五个字上,一般都是动词或形容词。它是诗人用心琢磨的结果,因而也最富表达力,最为“精炼传神”。如上例中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诗眼都分别在上下两句中的第三个字上。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诗眼则分别在上下两句中的第五个字上。(着重号为笔者所加)至于七律、绝句和其它体裁的诗歌,其诗眼出现的位置则不太固定。分析“好处”:分析诗眼的好处,就是要结合诗眼所在的整个诗句所表达的意境、形象或情理(有时还需要结合整首诗的意境或中心),来充分发掘其丰富的意蕴,把握其优美的艺术效果,进而用精炼的语言表述出来。推敲炼字技巧,赏析语言隽永美。 二、鉴赏形象 1、捕捉意象,体察诗情 “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如《我爱这土地》中的“鸟”、“土地”、“河流”、“风”、“黎明”等就是寄予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具体可感的事物,即为意象。诗歌是抒情的,除了少数直接抒情,大多数都要为情感抒发找个可代表、可象征、可寄托的具体的“象”。要体味诗情就必须解开意象。因此把握意象是真正解读诗歌的第一步。 把握意象,必须在利用已知的基础上初步把握诗歌的风格、情感基调。诗人描写的图景是与其思想感情和谐统一的,美景当

诗歌阅读教学设计的策略

诗歌阅读教学设计的策略 首先,这是人类情感本能的需要。为什么所有民族最古老的文学都是诗歌?因为诗歌原本是内心的歌唱,是生命节奏、内心节律的相呼应,具有强烈的内在节奏与旋律。“诗”与“歌”原本一体,最初甚至是诗歌、音乐、舞蹈的三位一体。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够理解为什么自南北朝到唐代人们始终热衷于从音韵、格律的角度展开对诗歌的研究,为什么宋代的词牌、元曲的曲牌,均从节奏与旋律音乐性入手变革诗歌。 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即便不从思想内容上看,单看其韵脚、节奏、气势乃至虚词,均有酣畅痛快之感! 其次,诗歌还是人性的需要。人性向最细腻、最深厚、最高尚、最美丽处发展需要借助诗歌。诗歌确保人性与世界的联通。海德格尔醉心于荷尔德林诗歌研究:人类理性觉醒以来,过分的理性制造了逻辑严密的世界,并以语言显示这一世界。人们用语言认知并思考表达这一世界时,给万物命名并且使万物只以名称显示。语言使人类丧失了对世界的直接感受力,使得人类只能够以概念代替事物,以逻辑代替感情。诗歌,是对现代理性社会这一弊端的拯救。[1] 最后,诗歌是语文教育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如此规定中学诗歌教学的基本目标: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中学语文教育有两大基本目标:实用与文学教育的协调发育。文学艺术的极致是诗歌,被誉为文字与灵魂之舞的诗歌,必然成为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的重要文体。 一、诗歌的体式特征 诗歌是一种以凝练的语言抒发情感的文学文类。其主要特点是:①语词凝练;②结构跳跃;③富于节奏和韵律。 诗歌以抒情为主,但有些诗歌也包含叙事成分。根据抒情和叙事元素在诗歌中比重的不同,人们将诗歌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 根据是否遵守格律规范这一标准,诗歌可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白话诗)。[2] 1.古体诗体式特征 古体诗古朴、凝重,形式自由。这类诗歌具有较强的散文化特征:语序平直,意脉连贯清晰,只要在诗句间加上少许虚词即成散文。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古体诗意脉连贯自有其缘由。因为古体诗一般篇幅较长,如果没有一以贯之的意义脉络,将为读者阅读带来困难。而意脉连贯这一特点,就成为古体诗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例如,有教师教学《将进酒》,就用几个问题梳理了全诗脉络[3]:李白劝谁喝酒?李白劝朋友怎样喝酒的呢?李白自己怎样饮?李白为何如此豪饮狂饮?这些问题逐层深入,很好地展示了诗歌的内在层次,符合古体诗意脉连贯的特征。 2.格律诗体式特征 格律诗自南朝齐梁肇始而成熟于唐代,形成了一整套精致周密的结构。[4] (1)在语音序列上,格律诗根据汉语言文字的特性,对中国诗歌的音声序列进行了整体设计,通过字与字、语与句(包括声调与韵脚)之间的变化,设计出一套声律样式,具体规定诗歌中每一个字的声韵调,使诗歌显现出铿锵抑扬、变化和谐的节奏之美,从而实现了“诗”与“歌”的合体。 事实上,汉语中的四声平仄通常都暗含情感指向或意义内涵。例如,近代人谢云飞曾在其《文学与声律》一书中论及平声清扬平和,仄声急促凄切。开口呼有欢快妖娆意义,微灰韵有气馁抑郁之感。而王力《汉语史稿》亦称音韵与意义相关。赵元任解说《白雪歌送武判

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特点。 2、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特点。 2、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具准备 教学资料 教学时间 安排两个课时 一、导语设计 现代诗歌又称新诗,一般指“五四”以后在继承发扬民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诗歌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而逐渐发展形成的诗歌。具有形式自由、韵律灵活、自然清新的特点。新诗采用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诗家语”),它高度凝练,大幅跳跃,富有暗示性。“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刘勰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作家诗人创作时,是先有了情思抒发的冲动,再发而为文辞形成作品,读者必先通过文辞才能了解作品传达的情思。这样,由文辞入手,去解读作品,发幽探微,即使是隐微的内容,也会使它显露出来。因此,在阅读鉴赏现代诗歌时,就必须把握其语言特点,从解读诗歌语言入手,进而探究诗歌的意蕴和思想内涵。 现代诗歌冲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语言趋于口语化、散文化,其语言与散

文的距离缩短,但仍具有自己的特点。 二、现代诗歌鉴赏 (一)现代诗歌的特点 1、分行排列 押韵,读起来顺口,而且应富有感情地去读,不能像读新闻那样客观冷静、语气平缓。 2、饱含真情 比如流沙河的《哄小儿》中有这样的诗句: 莫要跑到外面去, 去到外面有人骂, 只怪爸爸连累你, 乖乖儿, 快用鞭子打。 虽然是普通的场景,却表达出极为复杂、悲痛、深切的思想感情,感人泪下。 3、立意新颖 王夫之说过:“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苏轼也说:“诗者,不可以言语求而得,必将深观其意焉。”这是强调意的重要性,实际上意不光重要,还应该新颖,应该写出“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新意来,应该有独特新奇的发现和感受。 再如:辛笛的《寄心》: 经过一夜的不平静, 决定把这颗心, 贴上八分邮票, 寄出去就是了。 简朴自然,平中见奇。 4、联想自然 联想自然即从眼前的事物触发灵感,联想到彼事物,把彼此自然联结起来,没有牵强附会之感。如杨树林的《雄鸡》: 高高的黑板前,

一年级儿童诗歌教学策略

一年级儿童诗歌教学策略 ------将所学诗歌运用到生活、情境中 在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材中,诗歌总共出现25首,其中开篇为上学歌,意在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劳动、热爱祖国的价值观。拼音教学中有9首,主要为巩固拼音的学习。课文教学7首,识字教学4首,侧重点在于识字,语文园地4首,意在亲子共读,让学生感受阅读快乐,激发阅读兴趣。样的诗句可以成为儿童内心世界的容器,成为儿童认知世界的道路和拐杖。”那么,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展现儿童诗歌的魅力呢?如何让学生将所学诗歌运用到情境中呢? 一、多种形式朗读 教学儿童诗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把字音读准,把逗号或句号分隔的断句断恰当,把句子里的词语和词语间该停顿的地方停顿准确,即把句子读通顺。自由朗读后,教师要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可以请每个学生读一句,可以男女生各读一句,可以小组每组读一句,也可以同桌共读一句,如果诗歌短小,可让学生单独示范读,其他学生帮忙更正。朗读环节,教师要保证朗读时间充裕,力求全班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 二、领悟意境 简短的儿童诗中会出现为数不多的形容词或动词,这些词对拓展儿童语言,培养语感至关重要。如《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教学中,教师可以紧扣词语“小小的”和“弯弯的”,引导学生想象船儿和月儿的形状,并带着动作读一读。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插图引导学生看图。教师可以在读诗前提问:图上画了什么?读诗后提问:哪几句诗反映的是图上的内容?如《影子》和《明天要远足》两篇诗歌,单看图上孩童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表情,就能知道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诗中感性的语言符号一旦有与之相契合的鲜明形象,学生的情感体验就会更深刻,更令之难忘。 三、模仿创作,加以运用 《家》是一首学生喜爱的儿童诗,诗歌把学生带到了广袤富饶的大自然中,去寻找每种生灵赖以生存的地方。诗文最后升华到祖国是我们的家,读来真切感人,一种质朴单纯的归属感萦绕于怀。学完后教师提问:“蓝天还是谁的家?”学生们炸开了锅:“蓝天是风筝的家”“蓝天是飞机的家”“蓝天是海鸥的家”“蓝天是外星人的家”“蓝天是晚霞的家”……学生们大胆表达,从蓝天到泥土,学生给出了极富个性和创意的答案。教师继续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引导学生把主语蓝天、树林、小河、泥土换一换,完成填空:_______是_______的家。

中考古诗词鉴赏的五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中考古诗词鉴赏的五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来源于网络2012-10-08 09:15 【大中小】【我要纠错】古诗词鉴赏题是中考语文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纵观历年中考试题不难发现,这类题目一般文字浅易,学生对考点也比较熟悉,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 一、品味炼字类 [题目形式] (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 (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应对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问题:首句中的“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的意思,结合“音书”一词,可以理解为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含义,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所作,突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故答案应为:写出了 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二、名句赏析类 [题目形式] (1)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

(2)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 (3)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应对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问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 解析:这两句诗之所以被后人传诵,是因为它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向人们揭示了深刻的哲理。 首先应明确景物的特点,可理解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的树木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然后说出这句诗所蕴含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三、主旨情感类 [题目形式] (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3)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及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初中阶段所学诗歌情感大体可分为: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热爱大自然、关心民生等。 [题型示例]

古诗文教学策略

诗歌教学策略,古诗文教学的策略 一、经典诗文,诵读感悟 古诗文的教学常用的就是诵读教学法,诵读渗透全过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初读,读对读准,字正腔圆。再读,读出节奏,有板有眼。深读,读出意境,有滋有味。古诗文的读,有讲究平仄规律的诵读,有半读半唱的吟读,有和着古曲的唱读,有且歌且舞的美读。在引导下读,边想象边读,范读,带读,伴读,在读中感悟语言,读中想象意境,领会诗人情感。古诗吟唱教学法是指在教学生平长仄短的规律后,借助老师的手势,体态引导学生吟读古诗,这有些像合唱时的指挥。如:“春风不度玉门关”,加了手势,学生果然就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了。所谓唱读,即借古音乐配合,将诗唱出。如:配《阳关三叠》学唱《送元二使安西》,还可用《明月几时有》的旋律唱《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手舞足蹈的读,如老师用手拍节奏,带领学生读出诗的韵味。 另外,就是以诗作答,反复诵读,层层推进。 课例4:《泊船瓜洲》诗中,老师说:桃花又开了,小草又绿了,燕子又回来了,然而诗人却离开了,有道是故土难离,诗人不禁想——生答:“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怎能不问——生答:“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是不得不问——生答:“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怎能不想,怎能不问——生答:“明月何时照我还” 回忆了家乡,回忆了亲人之后,老师又对比问:团团圆圆一家亲,还能吗?眼前只见——生答:“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和朋友一块饮酒,还能吗?眼前只见——生答:“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也许他一去不能回呀,再看一眼——生答:“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种乡思啊,惟有问明月——生答:“明月何时照我还”;这种乡思啊,只能问明月——生答:“明月何时照我还”。 在反复多次的吟诵之后,学生不仅熟读了诗文,也更深沉的理解了诗人的情感。 二、自读自悟,领会诗意 除了借助注释,工具书,自己初步理解诗意,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技巧。 (二)抓诗眼、词眼 有些诗,有表达诗意或诗人情感的词,这就是诗眼、词眼。教师敏锐的抓住诗眼、词眼,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显得大气智慧,避免了单调的逐词逐句的讲解,而使古诗的教学支离破碎。 《清平乐?村居》中,窦老师抓住了“醉”“卧”“最”几个词眼。尤其是“卧”字的处理,甚妙。一开始,学生以为小儿偷懒,顽皮,窦老师先让学生说说换成“趴”“躺”好不好?启发学生体会“卧”可侧卧、仰卧、趴卧,是最舒服的姿势,又唤起学生在草地上卧着,打滚的记忆,感受卧的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又想到静卧时的安静,安详,心无旁骛,他也许在想,莲蓬带回家要给两个哥哥吃,还要给年迈的父母吃。到此,学生也就从这一卧字,感受到了小儿的可爱,明白了最喜小儿的缘由。 《如梦令》中,老师抓住一个“醉”字,从词中想象画面:让人陶醉的景——“溪亭”“日暮”“惊起一滩鸥鹭”,感受李清照的幸福生活,品出她这醉的是“乐酒”,又通过《声声慢》对比,感悟醉的是苦酒。以诗引诗,学生对李清照的人,词风就有了全面的了解。 (三)板画助学 课例9:《泊船瓜洲》一诗的教学,可采用板画助学。“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三个地名之间的位置,让学生根据注释,在画上填上地名,直观形象的理解了诗意:京口和瓜洲隔江相对,京口和钟山只隔着几座山。 三、深入悟读,想象意境 古诗词难教,很大一个原因在于诗的意境难以带领学生进入,因为古诗的写作年代久远情景

现代诗歌的教学策略

现代诗歌的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诗歌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广的,诗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审美情趣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能促进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诗歌教学应当充分体现新课标“语文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理念。 本册教材共十个单元,编入古诗四首,现代诗歌五首。现代诗歌是相对古诗词来说的,现代诗歌语言含蓄、委婉,常常运用意象表达作者内心的感受。语句中多用比喻、排比、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它是对生活现象的再现,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独白,是学生感受生活的媒介,是读者走进作者心灵的桥梁。 现代诗歌有什么特点呢? 1.现代诗一般以句子,词组为诗行。 2.现代诗篇无定句、句无定字, 诗行长短不一,参差错落。 3.现代诗的段落可以整首诗为一段(节),也可以一首诗分为若干段(节)。 4.现代诗大多押韵,押韵让句子更优美,但不一定要句句都押。 5.现代诗精炼不拖泥带水,用最简洁的文字容纳最丰富的内容。 现代诗歌以其凝炼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有别于其他文体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我们,在现代诗歌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培

养学生的读诗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古今诗歌都具有抒情性、形象性、音乐美、含蓄美等特点,抓住诗歌的特点进行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十册教材中编入的现代诗歌有《大人们这样说》、《神奇的书》、《用目光倾听》、《种子的梦》、《囚歌》。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怎样进行现代诗歌的有效教学,怎样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意境,怎样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呢?下面谈谈我对现代诗歌教学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诗歌教学的基础环节 (一)诵读。 瓦雷里说:诗歌不是思想;它是将声音神圣化。 文学的骄子是诗歌,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到唐诗宋词到现代诗,源远流长。我国古代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可见诵读是开启理解一首诗歌大门的金钥匙。 所谓诵读,就是大声的读,熟读成诵。南宋朱熹对诵读的看法是,“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清代古文家曾国藩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可见,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疾徐有致,还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全身心地投入,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 而我们平时的诗歌教学,往往满足于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教师常常急于将字词的解释告诉学生,结果诗歌学习变成了被动的接受和机械的记忆,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停留在诗歌的浅表。 首先,诗歌的语言凝炼,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抒情性,读起来节奏鲜明,琅琅上口,惟有反复诵读,才能充分感受其韵律之魅力,增强语感。 其次,诗无达诂,有很多诗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同样一个意思如果用大白话说出来就索然无味了。诗歌教学重要的不是老师的讲解如何精辟,教学技巧如何高超,而是要把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引领学生反复吟咏,使学生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如:《神奇的书》,这首诗语言简明,生动形象,适于朗读.教学时,教师注重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从而体会书的神奇、美丽以及给人的兴奋和震撼.如初读诗歌时,让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诗歌,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在学生初步了解诗的大体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默读、自由读来体会诗的意境;精读升华感情时,让学生通过齐读、同桌合作读、接读、比赛读等多种形式,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二)诵读的方法。 对于诗歌的教学,教师要教有所得,学生要学有所获。反复诵读是一种心理感应的过程,

儿童诗教学策略分析教学提纲

儿童诗教学策略分析 小学阶段的孩子天真、质朴、富有幻想。儿童诗教学恰恰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一是儿童的天性是好奇,好幻想,儿童诗教学能投其所好,最大程度地激发儿童习作的兴趣。二是儿童想像力发展较早,儿童诗教学可以用其所长,把儿童潜在的想像力发展成创造思维能力。三是儿童诗语言的精炼、音韵优美的特点,对于规范孩子的语言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儿童诗是为少年儿童创作的,符合他们的心理和审美特点。它具有情感高洁、想象丰富、童趣盎然、语言精美等特点。这就使得儿童诗和一般的阅读材料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儿童诗的重点往往不是叙事,而是抒情;其次,儿童诗的语言精美、凝练,较多的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最后,儿童诗里有着丰富的想象,是的诗歌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因此,以讲读文章的方法来教授诗歌,往往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针对儿童诗的这些特点,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一些教学策略。 (一)听童诗的声音——读诗 1.推荐优秀的儿童诗作品读诗首先要有优秀的作品。儿歌是儿童诗的“童年”。儿歌在词语运用上讲究顺口自然,注重语音外在表现形式上的音乐感,追求幽默、机警的谐趣,适宜于歌唱游戏,因此,最容易被刚入学的学生接受和喜爱。老师结合课文中的儿歌儿童诗教学,向刚入学的孩子推荐了《新编儿歌365首》。他短小,有趣,非常适合一、二年级的孩子阅读、背诵。金波、圣野等一大批著名儿童诗人专门为低龄儿童创作的儿歌贴近他们的生活和认知水平,符合他们的心理,大大地拓展学生阅读儿童诗渠道,同时也为识字提供了很大的实践空间。 2、提高学生对儿童诗的理解金波、叶圣陶等著名的儿童诗人,他们都具有天生的与儿童的亲和能力。他们创作的许多儿歌都早已被学生所熟悉,如叶圣陶爷爷的《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学生早在幼儿园就能朗朗背诵了。读诗不等同于把诗读一下,要细细地咀嚼,慢慢地体会,才能尝到诗的滋味。因此在课堂中给予必要的指导,通过介绍这些儿童诗人的故事和他们的作品,拉近诗人和孩子们的距离,增进孩子对诗歌的理解。 (二)练诗的体操——说诗,填诗 设计“课中课”,读诗品诗多积累如何对学生进行童诗教学呢?是单独拿出整节语文课对他们进行“填鸭式”灌输吗?这样学生会不会厌倦呢?还是将这些童诗作为每天的“甜品”,让他们尝一点就爱上这甜丝丝的味道?再三思量后,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开展“课中课”教学,即在每一次语文课上抽出5分钟的时间开展读诗、品诗活动。让学生感受诗歌、吟诵诗歌、热爱诗歌。学生很喜欢这样的教学安排。 (1)寻因法的训练技巧 兔子→受人欺侮……哭红了脸…… 星星→树枝把天空戳了许多窟窿…… 石榴→开心笑得露暴牙笑迎秋姐姐 太阳→怕和我比早起输得脸红……涂脂抹粉……喝醉了酒…… 草莓的痘痘→化装时忘了……长雀斑了…… 小雨点→想出来透气……乌云妈妈的孩子…… 雪花→小姑娘梳的六个小辫子……

浅谈诗歌鉴赏的教学方法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浅谈诗歌鉴赏的教学方法 近年高考中,古诗鉴赏是必考的题目,且选材主要是唐诗宋词, 题型的数量大多为1—2个。而2006年高考诗歌鉴赏的范围从唐宋 诗词扩大到了晋诗(北京卷第12题陶渊明《移居》其二)、元曲(浙 江卷第16题无名氏《溪边小径舟横渡》、上海卷第14—16题张可 久的《山中书事》)和清诗(重庆卷第13题张维屏《新雷》、龚自 珍《己亥杂诗》其五),湖南卷、湖北卷中出现了两首诗歌的比较 鉴赏。虽然选材范围宽了,但仔细研究,考点仍是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这就要求我 们在平常的诗歌教学中围绕考点教给学生诗歌鉴赏的方法。下面我 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浅谈一下如何进行诗歌鉴赏教学。 一、分析学情 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诗歌,但大多只是能背,或 是意译诗歌,对高考如何考查诗歌却是一无所知的。 二、明确考点 研读考纲,告诉学生诗歌鉴赏中的高考考点,即考查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这 样就可以让学生做到有的放矢,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给学生诗歌鉴赏的专业术语

具体来说,诗歌鉴赏的专业术语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类别方面。如古体诗和近体诗、咏史诗、咏物诗、绝句和律诗等。(2)风格方面。如豪放、雄奇、沉郁、婉约、含蓄、清新、风趣等。(3)语言特点。如清新、含蓄、平淡、绚丽、简洁等。(4)表达技巧。如对比比较、以古说今、以动写静、静景动写、情景交融等。(5)常见的意象。如树木类、花草类、动物类、风霜雨雪水云类等。(6)情感方面。如喜悦、失望、寂寞、恬淡、旷达等。(7)其他方面。如首颔颈尾、联想想象、意象意境、平仄对仗、音韵声律等。 四、用好教材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1、2单元)主要是诗歌鉴赏,教师应根据侧重点的不同,以教材中的诗歌为例,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举一反三,让学生懂得如何鉴赏、如何表述。 (一)引导学生感受形象,把握意境 诗歌的形象往往指叙事诗中叙述的人物,写景诗中的景物,抒情诗中的抒情对象,以及诗歌中提到的可让读者联想到的具体形象。这些形象往往包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例如,鉴赏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中第二段“开荒南野际……鸡鸣桑树巅”时可这样逐层设问:1.该段描绘了哪些景物?2.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展训练一(感受景物形象): 滁州西涧

现代诗歌教学方法

诵读、品情、悟境——浅谈现代诗歌的教学 杨媛瑗 诗歌是通过精炼、生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来创造鲜明独特的形象,构成优美而深远的意境,能够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作者思想感情,表达作者理想愿望的文学体裁。而现代诗歌在感情抒发上则显得更加奔放,其不受旧体诗严格的格律所套,不讲究语言外在的格律,只注重诗歌内在的旋律与和谐的节奏。因此,现代诗歌的教学应从语言、感情、意境等三大方面入手。 一、诵读,品味节奏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诗歌可以说是语言艺术的尖端。现代诗歌的语言也常讲究精炼、形象、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教学过程中,必须首先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诗歌,进而品味诗的语言,才能更好地去体验诗的感情,领会诗的意境。朗读现代诗歌可分三步走: (一)初读,读准字音和节奏。要求学生在语言层次上通读全诗。发音方面,要吐字清晰,准确有力,分清四声;在体现诗的节奏和韵律方面,应根据诗歌的内容和感情表达的需要,运用好重音和停顿。朗读也和说话一样,不能一口气说完,中间要有适当的停顿,一方面是朗读的人需要换口气,另一方面听的人需要想一想,记一记,所以要有短暂的间歇停顿。现代诗歌又有它的特点,有的三个字一停顿,有的两个字一停顿不等,显得节奏感特别强。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中“远远的街——灯——明了”,停顿就是错的,因为诗句的愿意是指一物——街灯,而不是指街和灯两件事物,所以节奏停顿和重音应为:远远的——街灯——明了。停顿时还要注意一般把停顿前的一个字的读音拉长一点。至于时间的长短,则根据整首诗的节奏和意思而定,做到“声断意不断,语断情不断”,犹如书法行书中的“笔断意连”。初读时可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组合,好、中、差搭配,学生可以四、五人作一组,互相读给组员听,组员之间互相点评,互相纠正,读准字音和节奏,达到共同进步。实践证明,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这是完全可能的事,学生的潜能只要挖掘出来,那是很巨大的。 (二)情读。即有表情地朗读,以体会现代诗歌的情感节奏,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仔细揣摩作者的感情,并通过朗读的轻重缓急和声调的抑扬顿挫表达出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策略 1、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是意境深远,感情丰富,语言简练,节奏感强,这些特点使得诗歌易于朗诵,朗诵可以提高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韵律,形式,并逐渐把诗歌的语言转变为自己的语言,创作出优美的诗篇。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再者经过反复诵读,便能理解诗歌的含义,“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进而体会出诗的意境以及所蕴含的感情,使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 2、利用插图,自我想象 课文中的插图能准确的呈现出诗歌中所描述的景象,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直观的去感受诗中的美景,在有限的画面里去引发学生的想象。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尽,一枝红杏出墙来。”课文中的插图发挥出了他的作用,主人家满园春天的景色,显得是那样的生机盎然,大家都认为可能是主人怕客人破坏了这满园的美景,才久久不开门,但这美丽的景色怎么能阻止客人去欣赏呢,看!一枝红杏就伸出了墙外。利用文中的插图把可以把学生的想象发挥到极致,这时教师再加以引导使学生领会出诗歌的魅力。 3、介绍作者、背景及题材,深入理解诗歌 对于一首诗歌,诗人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心情什么情况下写出来的,都会在诗中多多少少的展现出来,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感情与诗人显然完全不同,如果不去加以了解作者所在的时代以及写作背景,显然是不能深入的理解诗歌的,更谈不上理解诗歌所呈现出来的思想感情了。而了解诗歌的题材,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如陆游的《示儿》,这是诗人的绝笔同时又是一份遗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诗人在生命即将终结之际,觉得今生唯一遗憾的是看不到国家统一,并叮嘱儿子在“家祭”时别忘了把“王师北定中原日”告诉于他,作者这种深厚的爱国之情,不得不让人感慨万千。教师通过对诗歌作者、背景、及题材的介绍,对诗歌教学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