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文献综述

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文献综述

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文献综述
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文献综述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影响因素及挑战

——文献综述与趋势

技经学习小组

(浙江工业大学经贸学院,杭州)

摘要: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国际化发展成为越来越多中小企业的必然选择。本文在参考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概括简述了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因素,分析了中小企业在该进程中所遇到的挑战,并预测了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对之后的深入研究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中小企业国际化;国际化经营;影响因素;挑战;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越来越向纵深发展,企业要生存、发展不得不参与国家竞争,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实质就是国际化的进程。而随着一些中小企业实力的增强,中小企业基于自身竞争力进行国际化拓展已成为可能(田家林,徐立岗,王丰,2008)。针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因素,及我国中小企业在这一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等议题,中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

一.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因素

企业国际化经营是企业国际性地利用生产要素和管理技能,从事跨越国界的工商活动。包括商品的进出口贸易、技术授权、对外直接投资、国际工程承包、管理合同、合作生产、国际劳务输出等(汪秀英,2001),因此在高度竞争环境中,国际化不仅仅是生存的必需,而且也是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Asuman Atik,2012)。

1. 从企业文化角度看,企业文化的发展趋向于国际化的意图,使得企业更有能力且有意愿去追求国际化的机遇( Autio et al., 2000; Zucchella et al., 2007),这说明一个更具有创造力和战斗力的企业氛围更适合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另一方面,企业的凝聚力是面对国际化进程重重挑战的最牢固的根基。

2.从中小企业企业家度看,企业家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尤为突出,其中影响中小企业国际化的企业家因素主要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特质和企业家社会资本,前两者直接发挥影响作用的同时,还通过企业家社会资本的桥梁作用影响着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深度和广度(钱海燕,张骁,2009)。

3.从中小企业自身人力资源配置角度看,知识、技能、天赋、经验这些组成人力资源的部分为企业提供了价值,这些价值关系到企业的国际化(Fletcher, 2004),并且企业拥有者和管理者

的国际化经验,这些经验包括对国外文化的认知度和国外经商实践,使得企业在国际化中,趋向于取得更好的绩效。(Brush and Chaganti, 1 99 8; Leonidou et al., 1998 ),原先拥有国家化管理经验的出口管理者是影响中小企业从事出口活动的主要推动者(Ibeh and Young, 2001 ),在中小企业国际化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 从市场角度看,中小企业内外部运营环境是主要影响因素,该因素影响了企业的运作能力,特别是在国外市场环境下(e.g., Ibeh, 2003 )。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威尔斯(Louis T . Wells, 1983)在1983年出版的《第三世界跨国企业》一书中提出了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海外市场竞争优势:拥有为小市场需求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低收入国家制成品市场的一个普遍特质是需求量有限,大规模生产技术无法从这种小市场需求中获得规模效益。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式开发了满足小市场需求的生产技术而获得竞争优势,这种小规模特征往往是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有很大的灵活性,适合小批量生产。近年来,海外本土市场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程度越来越深,实验性证据表明,特定的战略重点(相对于知识密集型、国际网络和国际化经验来说)在国际化进程的变革中是决定性的成功因素。具体地来说,为建立维护当地关系所作出的持续努力、在东道国环境中有前瞻性的企业定位和有着多样化预期的灵活战略焦点分别积极地影响着国际承诺在东道国的程度、范围和发展程度(Igor Kalinic and Cipriano Forza, 2011)。

二.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挑战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这是由于中国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决定的,也受制于企业的内部经营环境和外部经营环境。国内学者对影响中小企业国际化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中小企业资金不足、融资困难造成抗风险能力差,并且受资金规模限制

中小企业要进入国际市场必须有一流的产品、一流的技术,而这些都需要足够的资金帮助和支持。但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政策体制的问题,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一直被冷落,这当然有中小企业自身的问题(董惠梅,2003)。

在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如果后续资金不足,将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甚至导致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夭折。同时,中小企业多半产品单一,技术水平低,加之同类产品在市场中的无序竞争,在市场竞争中明显处于弱势。

在国际上,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本国的政策性金融机构。而我国的金融体系还很不健全,资本市场尚不发达,国有银行体系未与国际接轨,银行对企业的海外投资项目缺乏科学和全面的评估,存在“陪贷”现象,即使是普通的大企业获得进出口银行贷款尚且不易,中小企业要想获得支持就更难(郭赞伟,2009;田家林,徐立岗,王丰,2008)。

崔太康(2011)认为企业要进入国际市场,必须有一定的资金支持。否则,难以迈开“走出去”的步伐,即使“走出去”,也无力开展业务。由于融资困难,许多中小企业很难实现“走出去”迈向国际市场的发展战略。

2.中小企业缺乏国际化经营人才

董惠梅(2003)提出由于我国中小企业长期以来,立足于国内市场的开拓和发展,忽略了对外向型人才的储备和培养,加之多数中小企业用人制度不健全,人才观念淡薄,缺乏相应的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致使许多人才流失,这已经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

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这一原理也适用于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小企业跨国投资也需要大量通晓国际商业惯例、法律,具有全球眼光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而我国尚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此类人才甚为缺乏,实力不够雄厚的中小企业很难吸引到这些人才。中小企业缺乏优秀的管理人才,对海外子公司的管理也较落后,或者对海外子公司完全放任不管,或者对海外子公司管得过严,从而造成海外子公司的效益不佳,影响到国内总公司的生产经营,甚至导致总公司出现经营危机(田家林,徐立岗,王丰,2008)。

郭赞伟(2009)认为人才不足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中小企业不像大企业分工那么细,往往需要“全才”。在国际化经营时,缺乏既懂国际经济与贸易实务,又能懂经营管理的人才。

3.中小企业研发投入少,技术创新能力低,产品附加值低

从总体上看,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普遍较低,技术老化严重。我国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十分低下。大量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低下必将影响中小企业的长期发展。另外,虽然我国中小企业已经享受到了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中技术外溢的局部利益,但是我国企业对于许多引进技术缺乏吸收消化,创新不够,缺乏技术地方化优势(田家林,徐立岗,王丰,2008)。

郭赞伟(2009)提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更低。除了高新技术企业,多数中小企业的研究开发投入偏少,国内有许多中小企业甚至没有这方面的投入。中小企业由于资金、人才和技术积累的不足,技术水平不高,创新能力有限,这无疑阻挡了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步伐。

由于中小企业规模、资金和资金融通方面的限制,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方面大大落后于大企业。很多中小企业产品开发能力弱,升级换代速度慢,很难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崔太康,2011)。

4.中小企业管理水平低

崔太康(2011)认为我国中小企业大多在创业时以血缘、地缘为纽带,夫妻店、兄弟店广泛存在。与大企业相比,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管理水平低、管理方式落后,有许多中小企业还没有完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管理和经营企业,存在着一些“家长式”管理和“家族式”企业,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这样很难与国际惯例接轨。

在人事管理上,中小企业普遍缺乏开拓海外市场的合格人才,这是因为中小企业在选拔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方面的观念严重滞后,缺乏一套科学选人、用人、换人的制度。我国的中小企业是在我国工业化初始阶段和经济转轨的进程中崛起的,因而带有这个特定条件下的明显特征(田家林,徐立岗,王丰,2008)。

5.产出规模小,技术装备率低,难以达成规模经济

我国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还不能像发达国家一样,在现代化过程中实现小型企业“巨大化”,由于技术装备率低,产出规模较小,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田家林,徐立岗,王丰,2008)。

6. 产品结构性矛盾突出。结构性矛盾突出

田家林,徐立岗,王丰(2008)等人认为以上问题是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但它在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过程中表现得更加突出,已经严重危及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主要表现为:生产经营的商品雷同,企业产品之间的竞争激烈。产品结构档次低,技术含量低,居于产业链末端。产业的关联度差,企业间组织联系松散,而且可塑性差,与上游产品无关联,与下游产品相平行,不易形成网络式的关联。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大多数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型初加工产品为主,突出的特点是“三多三少”,粗加工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低附加值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一般产品多,名牌产品少。中小企业缺乏质量意识、创新意识和品牌信用意识,产品和产品结构落后,直接影响其进入国际市场的步伐(崔太康,2011)。

7.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品牌意识,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我国是全球国际贸易的第三大国,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品牌在国际竞争中仍处于从属地位,自主品牌出口不足10%,低附加值产品大量出口带来包括节能环保、贸易摩擦等一系列问题。面对机遇和挑战,中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品牌强国,迫切需要我们加快实施名牌战略,迅速提升“中国制造”的竞争力,以高质量的产品和良好的品牌形象占领国际市场。然而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品牌观念不成熟,没有意识到品牌对消费者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没有意识到品牌代表着企业的产品质量、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员工素质和商业信用;没有意识到品牌是企业竞争力的综合体现,更没有将创名牌与企业利益和长远发展联系起来(郭赞伟,2009)。

8. 不熟悉国际市场的营销环境

董惠梅(2003)认为由于我国中小企业规模相对较小,资金少,产品档次不高,形式也较单一,没有形成自己的出口品牌优势,致使大多数中小企业长期以来立足国内市场在进行跨国经营时,由于自身信息获取和加工处理能力较低,中小企业常常在开展海外投资时缺乏对目标市场的准确分析预测(田家林,徐立岗,王丰,2008)。

三、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对策

1. 提高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理顺管理体制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划分标准基本上还是传统的区域和所有制标准,大致上将其划分为国有、集体所有、个体私营、乡镇以及三资等几种形式。这样的管理体制划分方式极易导致由于无法进行较为统一的协调和规划,而出现的各自为营的局面。笔者建议,要适当的增强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的职能,各个地方政府也要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将对中小企业具有管理权限的分散的机构加以整合,组建专门的机构负责指导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康晨,2011)。

2. 转变政府职能, 改善、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服务

钱小利(2004)认为,政府行政方式应从权力、管理型更多地向服务型方向转变, 各个政府部门应从权力的掌握、支配、行使者的角色向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服务者角色转变。只有政府职能、角色和政府工作人员彻底转变“官本位”的观念, 树立以企业为本位的思想, 在对中小企业实施必须的法律管理、依法执政的同时, 更多地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种服务, 才能使中小企业的发展真正步入快车道。

3. 深化金融市场改革

中小企业融资难, 难在哪里? 根本原因是金融市场不健全, 企业融资渠道单一, 主要是通过银行间接融资。在金融市场发达的国家, 中小企业从银行间接融资只是一小部分, 大部分是通过“二板市场”直接融资、创业投资机构融资、各种基金会融资、社会相互转借, 以及风险投资等。所以有必要对国内金融市场进行改革(陈乃醒,2004)。

4. 加快培育技术创新能力

中小企业竞争力较弱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技术的创新、开发、转化及其管理的能力和体系。为此,政府应在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经营业者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投资机制等方面予以有效扶持。一是建立技术创新基地,二是激发创新精神,三是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狄娜,2011)。

5. 发展风险投资事业,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中小企业创业投资虽较大型企业少, 但创业投资却由于其经营的不稳定性又面临更大风险。因此应适应中小企业创业投资的这些特点, 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事业。风险投资一般采取股权投资形式, 投资者在向新兴中小企业提供创业资金的同时, 还可向其提供技术咨询、管理经验、市场营销等资本经营服务(钱小利,2004)。

6. 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 联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组织官办或支持民办中介机构, 为中小企业提供管理信息咨询、人才教育培训、经营诊断及指导、技术开发、营销对策以及防止破产等各个领域的服务, 增强中小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吕庆华,2004)。

四.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1.国际化进程中,中小企业规模会不断壮大

Walters和Sam iee ( 1990) 研究了企业规模对出口计划和业绩的影响。研究表明, 小企业和中等企业在出口计划领域、组织上和态度上、信息收集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他们的结论表明, 企业规模是影响出口行为的一个重要变量。国内市场的规模、企业的出口经验、企业的管理和资源状况是国际化的重要因素(贾驰,2010)。

2. 持续增强企业创新力成为生存必要

对423个中等以及小型的制造业企业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 大量出口的企业更多地关注于发展新产品, 这些企业视其产品是具有价格竞争力的, 并且是独特的, 这些企业的产品多为高科技的(贾驰,2010)。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高科技化、国际化的必由之路。要允许和鼓励有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资本和智力成果参与企业分配,奖励有特殊贡献的员工,特别是奖励科技和经营管理人员,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崔太康,2011)。

3.“抱团”,能为解决中小企业国际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新的素材和途径

从战略联盟理论的视角来看,所谓中小企业“抱团”策略,就是中小企业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联合起来,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克服和解决依靠单个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无法克服的困难,实现企业发展目标。不仅能有效地解决了中小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也为进一步研究中小企业战略联盟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素材(杭言勇,2009)。

4.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将会得到政府更为有利的支持

目前,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虽然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但是政府政策制定是否合理仍然能对中小企业的国际化成长产生很大的影响。政府推进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应努力建立新型的政府和中小企业关系,以市场为导向,构建新型的政府行为理念和行为方式,为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谢晓辉,2008)。

5.中小企业发展将逐渐走上集约型发展的道路

我国企业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增长方式粗放,结构不合理,技术装备落后,管理水平低。产业结构中低能耗的第三产业(产值能耗为第二产业产值能耗的43%)特别是服务业明显滞后,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为33%,而世界平均水平约63%;第二产业中高能耗重化工业比重高,工业化仍以量的扩张为主,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能源消费结构中优质能源比重低;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根据有关单位的研究,按单位产品能耗和终端用能设备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目前中国的节能潜力约为3 亿吨标准煤(傅晓军,2009年)。

6.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品牌意识愈见增强,形成其核心竞争力

我国是全球国际贸易的第三大国,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品牌在国际竞争中仍处于从属地位,自主品牌出口不足10%,低附加值产品大量出口带来包括节能环保、贸易摩擦等一系列问题。面对机遇和挑战,中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品牌强国,迫切需要我们加快实施名牌战略,迅速提升“中国制造”的竞争力,以高质量的产品和良好的品牌形象占领国际市场。然而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品牌观念不成熟,没有意识到品牌对消费者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没有意识到品牌代表着企业的产品质量、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员工素质和商业信用;没有意识到品牌是企业竞争力的综合体现,更没有将创名牌与企业利益和长远发展联系起来(郭赞伟,2009年)。

7. 结合成跨国战略联盟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尚处于起步中,因此面临着资金缺乏、专业人才不足等问题。而跨国战略联盟这种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为达到共同战略目标,在国际范围内通过各种协议等结合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盟模式,可以很好地增强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中小企业与国外公司或科研机构结盟的过程中,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理念,求同存异,积累经验,更甚者,可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公司信誉(董惠梅,2003)。

8. 以集群化方式共同发展

鉴于中小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核心竞争力差等缺陷,要实现国际化,中小企业可以选择多个企业凝结在一起。这样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设施共享,快捷获取信息、技术、服务等便利条件,且还可以保持原有企业灵活机动、反应迅速等优点(田家林,徐立岗,王丰,2008)。

9. 创立自主品牌

我国大多数企业还在走贴牌之路,虽盈利颇丰,然长远考虑,中小企业国际化若想长久立足于国际各个品牌之中,必然要有自己的品牌。品牌是产品的通行证,质量却是品牌的基础,要打响自主品牌,不可避免需要企业加强质量把关。因此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中,必要会越来越加强品牌管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郭赞伟,2009)。

10. 逐渐形成企业之间网络化组织

任何企业都不是单一存在的,它们的各种销售都需要依赖其他企业。中小企业之间网络化组织作为企业间人际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的载体, 是中小企业国际化过程中重要的资源之一。企业间信息资源的共享、管理的多元化和技术与经验的交流都需要通过企业之间网络化组织来实现。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与大型跨国公司之间形成的网络化组织,由大型跨国公司制定技术方向,利用中小企业特有的灵便型,互惠互利(赵锦春, 冯德连,2009)。

【参考文献】

[1] 崔太康,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策略 [J] .国际市场,2011,7:85—88

[2] 陈乃醒,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N].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3] 董惠梅,跨国战略联盟--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战略选择 [N].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

[4] 狄娜,中国中小企业的现状与发展 [C].中国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12

年年会论文集,2011

[5] 傅晓军,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企业导报2009,10:60—61

[6] 郭赞伟,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策略思考 [J]. 生产力研究,2009,16:104—105

[7] 杭言勇,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化过程中“抱团”策略的实证分析,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报 [N].2009 ,3:48—51

[8] 贾驰,企业规模、企业创新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影响[J].企业物流, 2010,41:45—46

[9] 康晨,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对策 [J].中国商贸,2011

[10] 吕庆华,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 [J].北方经贸,2004

[11] 钱小利,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N].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12] 钱海燕,张骁. 基于企业家视角的中小企业国际化研究 [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9

[13] 田家林,徐立岗,王丰.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分析 [J]. 经济师,2008, 12 : 229—230

[14] 汪秀英. 中小企业内向型国际化 [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1,4

[15] 谢晓辉,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的对策研究[N].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16] 赵锦春,冯德连,中小企业国际化制约因素的研究综述与趋势[N].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6

[17] Asuman Atik,A Strategic Investment Decision:“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ME”: A Multiple Appraisal Approach and Illustration with a Case Study,2012

[18] Autio E, Sapienza HJ, Almeida JG. Effects of age at entry, knowledge intensity, and imitability on international growth. Acad Manage J 2000;43(5):909 – 24.

[19] beh KIN, Young S. Exporting as an entrepreneurial act an empirical study of Nigerian firms. Eur J Mark 2001;35(5/6):5 66 – 86.

[20] Brush C, Chaganti R. Business without glamor An analysis of resources on performance by size and age in small service retail firms. J Bus Venturing 1998;14:233 –57.

[21] Fletcher D.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 ship and small business. Entrepreneurship Reg Dev 2004;16:289 – 305 (July).

[22] Ibeh KIN. Toward a contingency framework of export entrepreneurship: conceptualisations and empirical evidence. Small Bus Ec on 2003;20:49–68.

[23] Igor Kalinic and Cipriano Forza , Rapi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raditional SME: Between gradualist models and born global ,2011

[24] Louis T.Well.(1983).Third World Multinationals:the rise of foreign investment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The MIT Press

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和障碍

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和障碍 班级:17金融数学 学号:2017106142 姓名:余佳欣

人民币国际化是人民币逐渐从中国的主权货币发展成为主要国际货币的过程。在当前“一超多元”的国际货币格局下,人民币想要打破国际市场对美元、欧元(1.1202, 0.0019, 0.17%)的使用惯性、路径依赖,获得广泛使用的网络效应,最终实现与中国经济和贸易地位相匹配的货币地位,仍然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进程。 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流通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境内,而是可以在境外流通,从而在国际间发挥记账单位、交易媒介、支付手段和价值贮藏手段职能,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及市场干预工具的过程。 近些年来,在我国与周边国家的边境贸易中,人民币已经被普遍作为了支付和结算的硬通货,尤其是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已经有官方正式承认和公开宣布人民币为自由兑换货币。 人民币国际化指数现状 1.人民币国际化调整巩固,RII触底后强势反弹。2017年,全球经济形势复苏向好,贸易与投资回暖,发达经济体增长势头巩固,新兴市场企稳回升。中国经济在转型升级的压力下保持稳健,新动能更加强劲,增长表现好于预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一年内连续四次上调中国GDP增速预测。综合国力提升,改革开放有序推进,夯实了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基础。市场需求企稳回升,摆脱“恐慌”回归理性,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内源动力。在此基础上,跨境人民币使用政策体系以及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为人民币跨境与离岸使用创造了便利条件。总体来看,2017年人民币国际化逐渐消化前期负面冲击与预期,在波动中显著回升,在全球货币体系中保持稳定地位。截至2017年4季度,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为3.13(图1),同比上升44.80%,强势反弹,基本回归至2015年水平。 人民币国际化指数 【民币国际化指数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国际货币研究所编制的,旨在客观的描述人民币在国际经济活动当中实际使用程度的一个综合的量化指标,使用这个指标既可以跟踪全球范围内贸易计价、金融交易和外汇储备等三个方面人民币份额的发展的动态,也可以比较方便的与其他的主要国际货币进行横向的比较。】 2.资本金融项下人民币使用取得突破性进展。2017年,人民币国际金融计价交易功能得到夯实,频现亮点。海外人民币资金池已走出低谷,人民币国际信贷全球占比同比增长1.01%,呈现止跌回升态势。“债券通”进一步加快中国资本市场开放步伐,熊猫债市场稳步向

企业品牌营销的文献综述

浙江财经学院毕业论文 (或毕业设计) 文献综述 企业品牌营销的文献综述 学生姓名章瑶指导教师陈颖 二级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名称市场营销 班级08市场营销C1班学号 0803240137 2009年10月30日

企业品牌营销的文献综述 摘要:现今社会是一个品牌竞争的时代,因此品牌的意义非同小可,本文主要对品牌的内涵及作用进行了研究,同时论述了品牌塑造的过程,包括品牌形象的打造、品牌定位和品牌文化的确立、品牌资产的重要以及品牌传播的策略,从中发现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品牌营销未来发展的前景。本文认为在今后的品牌营销中应当要更加注重情感与体验的渗透,将品牌赋予更多的思想与个性,吸引和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在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功效的期望的同时还能满足消费者在情感及心理上的需求。 关键字:品牌;品牌形象;品牌定位;品牌文化;品牌资产;品牌传播 一、关于企业品牌的研究 (一)品牌的概念 品牌(Brand)一词来源于古挪威文字Brandr,意思是“烙印”,它非常形象地表达了品牌的真谛——“如何在消费者心中留下烙印”。关于品牌的定义有很多,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品牌都有不同的理解。在国内外众多学者的著作中,对于品牌的解释基本与下述说法相类似,都是从最直观、最外在的品牌识别功能出发,将品牌视作一种特殊符号,并没有揭示品牌的完整内涵。比如:美国营销学家菲利普·科特勒(2009)为品牌下的定义是:“品牌就是一个名字、称谓、符号或设计,或是上述的总和,其目的是要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有别于其他竞争者。” 大卫·奥格威(2009)认为,品牌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象征,它是产品属性、名称、包装、价格、历史、声誉、广告风格的整体组合。品牌同时是因为消费者对其使用的印象及自身的经验而有所界定。 乔春洋(2005)指出,品牌是多种元素与信息的结合体,是一种具有影响力及专有性的无形资产,它不仅是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武器,更是对消费者的一种承诺和保证。而品牌的强弱、价值、竞争力、影响力等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各

文化全球化研究文献综述

THE SOUTH OF CHINA TODAY 2009.11 今日南国2009年11月(总第139期) 今日南国 THE SOUTH OF CHINA TODAY NO.11,2009(Cumulatively ,NO.139) 一、研究背景 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 在全世界范围内日益凸显的一种新现 象,反映了当代时代的总体特征和主要 趋势。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 心、包含世界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 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 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 自吉登斯提出了全球化的完整理论之后,国内外学者对此的关注度越来越 高,学者关注的角度和程度都不一样。这 些研究所涉及的面很广,很少有学者对 这些研究进行整理,因此,本研究就这些 研究的一个方面进行整理是必要的。 二、文献搜索在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方面,本文主要采用的是文献法。国内文献搜素中,首先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 系列数据库”中以“全球化文化”为“主题”或“关键词”或“题名”,限定学科为社会学和统计学进行搜索。因为关于“全球化文化”的文章最早出现在1993年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所以搜索年限是从1990年以后开始的。由搜索的结果整理可以看出:各学科对全球化文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各年份的研究成果呈现上升趋势。三、研究内容在所学者对此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1.文化认同。认同就是主体对自己身份、角色、地位和关系的定位的一种认识和把握,即一种自我意识。文化认同即对自身文化身份和地位的一种自觉和把握。文化认同表现在众多方面,政治、经济、伦理、宗教、语言和观念凡同人类的活动有关的一切领域几乎都是文化的领域,因此都存在文化认同的问题。 一方面,有学者认为即使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文化在21世纪并不会随大流,丧失自己的文化个性,而是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文化魅力在世界文化的多元格局中显示出独有的地方性。麻国庆站在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认为文化的 选择性使得族群的认同、地方文化的认同与跨国文化圈———华人文化圈的认同在一种良性的状态下展开。民族文化的“无意识的传承” 传统,进行着“有意识的创造”,这种创造的过程,正是一种“文化的生产”与“消费”的过程。这种“生产”和“消费”并没有脱离固有的文化传统。同 时,这一过程,也从单一的民族文化的领 域进入到地域共同体之中。 张卫东教授选择中国饮食和西方麦当劳在饮食目的、饮食的制作和饮食的 选择三个方面的碰撞和互动的案例,证 明了中国饮食并没有被西化,但是另一 方面也没有阻碍西方快餐。另一方面,也有学者认为,正因为文化认同,致使我国传统文化的丧失。吕传庭等学者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提出由于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侵入,我国城市规划工作者在文化认同的背景下,所获取的外来文化都是肢解的、片断的直观印象,并非是真正的文化内涵。2.文化冲突。刘晓研和胡永辉指出全球化已对各国的很多社会活动产生了不同影响,尤其是西方霸权文化伴随这 一浪潮不断扩张,使人们的文化意识逐 渐“西化”。同时,他们也批判了在东西方 文化交流与碰撞中失却自己民族身份的 作者和批评家。他们提出民族国家在推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同时,应坚持自己 的文化立场和文化主体性。从历史来看,伴随经济、军事、政治而来的往往是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在全球化时代,不同的价值取向在文化碰撞的过程中会产生冲突。强势国家会借助经济、军事、政治上的优越地位,迫使他国接受自己的价值观念。文化 本身的异质性也是产生价值冲突的重要 根源。对个人权利的尊重与对国家集体利益重视的差别,对人性善与恶的不同认识,对人的私利行为与利他行为的不同评价,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等不同的文化传统都隐含着自己的价值系统,并显示在社会风俗和社会政治制度层面,这标志着文化及其价值的异质性差异。 霍志钊在他的研究中,阐述在乡村都市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在发展中造成文化变迁二者所产生的矛盾,探讨了在全球化进程中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的关系,提出了文化自觉是文化保护的思想基础。 四、对研究现状的评价 尽管学术界对此问题进行了很多的探讨和研究,但是就社会学这一领域来说,对此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广泛,大多都是围绕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对待西方文化侵入的反应和表现,同时他们提出了应对“西化”的措施。但是却很少有学者从更深入的角度分析这种现象。 其次,文化包括很多方面,在这些研究中,有少数的学者提到了休闲和消费文化,对文化的其他方面研究得不够,甚至是没有。 最后,在这方面的研究方法上,大多都是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以文献为主的研究方法占绝大部分。 全球化仍然对各国各个方面有着很大的影响,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是怎样的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文化如何保持自己的地方性、本土性,这些都值得学者关注,以个人、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领域对此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参考文献] [1]韩勇.全球化背景下的青年社交[J].青年探索,2006,(4). [2]王金宝.吉登斯全球化理论的深度解读及其批判[J].哲学研究,2007,(6). [作者简介]符琼(1985-),女,湖北恩施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8社会学专业硕士。 文化全球化研究文献综述 符琼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都 610064) [摘要]全球化已经是当今世界的一种趋势,国内外学者对此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本文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里 索所有关于文化全球化的文章,对所有文章进行简单地梳理。在梳理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冲突两方面。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认同;文化冲突[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190-(2009)11-0236-01 236

文献综述范文 (2)

xxx问题研究文献综述(标题) xx(作者) 摘要:XXXX (摘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简短概括你本文的主要研究的内容是什么。一般1,2句话即可。第二部分写:“国内学者对xx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以及“本文从xxx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之类的总结性套话,最好能稍作总结。 其中第一部分,如果你不会写又或者懒得写,个人建议可以拷贝他人相关论文的摘要部分,然后做适当修改和调整即可。毕竟你研究的主题和你网上下载的相关论文的主题是基本一致的,故可以借鉴网上论文的摘要。但是请注意别一字不动的全拷贝,适当整合,修改。别让我发现你一个字都没改动过! 第二部分,如同我上面所说的写。若能简短总结下你接下来打算从哪几个方面来综述,那是最好了;如果不能,我也不勉强了,写两句套话也行。 以下给出个摘要的例子,仅供参考。其中绿色代表我所说的第一部分;黄色代表第二部分。 例一: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为城市繁荣和农村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他们的社会保障程度低, 近乎游离于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之外。近年来理论与实务界对此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在对这些成果进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 简要评析了总体研究现状, 并指出当前亟待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 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例二:我国当代大学生自杀问题文献综述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校自杀率呈上升趋势,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国内学者对大

学生自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主要对2003-2007 五年间大学生自杀问题的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述,内容涉及自杀态度、自杀原因、自杀意念、自杀量表、大学生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等方面的研究。 例三: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的文献综述 摘要:自比较优势理论创立以来,该理论一直都是指导国际贸易活动的准则、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然而面对新的经济形势时,比较优势理论也不断经受着其反对者理论和经验验证上的挑战。在其追随者们不懈地努力下,比较优势理论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使得即使在贸易理论辈出的今天它依然在国际贸易中保持着其毫无争议的主流地位。本文就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过程进行简单的梳理,勾勒了比较优势理论演进的大概脉络,最后简要讨论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的实践意义。 ) 关键词:xxx (找几个关键词;3,4个差不多了。彼此之间用分号“;”隔开。) 前言(或称为导言) ( 前言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争论焦点,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前言分两部分写。 第一部分是介绍研究的主题,目的,以及相关概念,定义等。这部分我建议你们完全拷贝黏贴别人的论文的前言部分。比如你想写电力系统改革方面的文献综述,那么就在网上论文数据库中输入电力系统改革这几个关键字样后,会弹出许多的与此主题相关的论文。随便找其中的一篇,它的前言部分都会介绍电力系统改革方面的相关情况。这部分你们选择一

企业文化外文参考文献

Corporate Culture The concept of enterprise culture Enterprise culture is formed in the long-term of the venture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among the enterprise staf. They cultivate the common goal, the highest value standard, basic beliefs and behavior. It contains a very rich content, including business philosophy, value concept, the spirit of enterprise, enterprise morality, group consciousness, enterprise image, enterprise system. Its core is the spirit of the enterprise and values. The value of enterprise culture 1.Enterprise culture affects the enterprise’s life Culture is informal. But it exist everywhere and every time. In the developing of an enterprise, things informal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at of formal, software is usually more important the hardware. This is not only the character of modern economy, but also the outcome of enterprise culture’s effect in long time. Enterprise culture is the spirit of the enterprise, is the power that drives the enterprise developing, and is the best way for the enterprise to get the growth of its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needs culture and the culture can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In any case, there will be no long time development without culture’ support. 2.Enterprise culture builds the enterprise’s core competence The 1960’s the core content of enterprise competition is technology , in the 70 s, it is management, in the 80’ s, it is marketing, in the 90’s, it is the brand, and the 21’st century the core competition between enterprises is the culture. Enterprise's short-term prosperity can get in so many ways, but the enterprise long time growth can be only from the power of the excellent enterprise culture, the effect of suitable culture on the development and growth of enterprises is huge, because it has infinite driving force on the staff. The spirit and ideas is the core of the enterprise’s culture. When a good enterprise culture establishment, it brings the wisdom of the group, the spirit of collaboration, fresh vitality, this is equivalent to for enterprise with a powerful engine for enterpris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can uninterruptedly supply spiritual power for the enterprise. Culture the best way to mobilize the staff of an enterprise. It brings staff home feeling in their work. It is the resource of the cohesive power inside and the expansionary force outside of the enterprise. The concept of brand culture Brand culture is the core of brand value, it include the value concept, grade, appeal, express feelings of the brand, the value of the brand culture is that it brings items of the brand to the flourish spirit world of human being. Brand culture not only can bring people good feeling but also improve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brand. Brand culture mainly has three level content: the first level is the brand value system, which is made up of a series of concept of brand owners and operators, including the pursuit of quality concept, management concept, service concept, social concept and so on; The second level is the behavior model of the brand, includi ng the operator’s management and marketing strategy, market development means, transmission channels, service mechanism and attitude, etc. The third level is the brand in the visual image level. This aspect mainly includes the name of the brand, brand appeal, brand identification, product external image and so on. The brand culture construction is

人民币国际化外文文献及文献综述

本份文档包含:关于该选题的外文文献、文献综述 一、外文文献 标题:T hei n ternat i onal i za t ion oft heRMB,capit a lm a r ke tope nn es s,an dfi na ncia l reforms inC hi na 作者: Aizenman,Joshua 期刊: BOFIT DiscussionPapers 卷: 4;期: 1;页: 4-26;年份:2015 T hei n ternat i onaliz a ti ono f t heRMB,capi t almarke t openne s s,andfi n an c ialre f orm s in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Chinese financial and trade integrationinrecentdecades,andthechallengesfacingChinainthecomingyears.Chinahadbee napr i meexampleof e xport- ledg row t h,benefi t in g fromle a r ni n g b y doing,andby adoptingforeignknow- how,supportedbyacomplexindustrialpolicy.Whiletheresultant growth has been spectacular, it comes with hidden but growing costs and distortions. The Chinese exported growth path has been challenged by its ownsuccess,and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forced China toward rebalancing, which is a workinprogress.Refle c ti ng onth e int e r na ti on alizati onoft heCNY,one e xpect s t he rapid accelera ting of thecommercial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CNY. In contrast, there areno clear-cut reasons to rush with the full CNY financial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 gains from CNY financial internationalization areoverrated. Keywords: export led growth, CNY internationalization, mercantilism,financialintegration,FDI. This paper overviews the Chinese financialand tradeintegration in recent decades. We start by evaluating the history of Chinese growth-cum-financialpolicies,arguingthattheexport-ledgrowthofChina was a highly successful policy, as hasbeenvividlyillustratedbytheunprecedentedcatchingupofChinesesizewiththeU.S.[either in current dollar or adjusted for PPP]. Yet, the remarkable success ofthisprocess sowed its end, and the need for China to rebalance its economy.Looking

经济全球化文献综述

经济全球化文献综述 摘要: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已经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和大趋势,它对世界各国经济都有很重要的影响。虽然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效应均是利弊兼而有之,但前者无疑是最大的赢家, 而后者则面临更大的挑战和风险。对我国来说,我们应该抓住机遇,积极应对,趋利避害,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勇敢迎接挑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正负效应; 一、何谓经济全球化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7年报告中指出:化全球化是通过贸易、资金流动、技术创新、信息网络和文化交流,使各国经济在世界范围高度融合,各国经济通过不断增长的各类商品和劳务的广泛输送,通过国际资金的流动,通过技术更快更广泛的传播,形成相互依赖关系。同时还有人指出:全球化指的是在货物、资本、生产、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加速发展的条件下,全球市场经济进一步形成,国家和其他政治力量出现整合和重组,各国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大大加强。 虞学群认为,世界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间的广泛的普遍的联系和交往。即世界各国、各地区在经济的各个领域,包括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等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竞争,使全球经济由于地理因素所造成的阻碍日益减少,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世界经济的这种发展态势和发展进程、发展趋势就称为“世界经济全球化”。 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唐海燕认为,从历史上看,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进程确实已经存在了几百年,并且经历了四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16世纪到18世纪。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以后,原先各个相互分离的区域性市场逐渐连接成世界市场,由此第一次出现了“生产与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全球化的高速发展趋势。 第二阶段是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大规模展开,尤其是由此导致的世界生产力的增长和资本输出的大规模进行,把越来越多的国家卷入到国际市场的密网之中。统一的国际市场的形成推动了这一时期经济全球化的大发展。同时,由于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新兴资本大国同老牌资本大国重新分割了世界殖民地市场,形成了这个时期的殖民地国家经济“变成了世界金融资本活动的一些环节”的全球化。 第三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到70年代。殖民地体系的瓦解、民族国家的兴起、

文献综述的定稿,优秀的范例

关于我国经济依附式增长的几点思考 ――文献综述 学生:,09国际经济与贸易 指导老师:,商学院经济系 一、经济增长的概念和定义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投资量、劳动量、生产率水平。用现价计算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用不变价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的速度。 二、文献综述 (一)理论回顾 国际贸易分工的理论依据和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依据如下: (1)支持国际贸易的理论 1、绝对优势(成本)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是由资产阶级经济学古典学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国际贸易理论的鼻祖亚当·斯密 (Adam Smith,1723-1790)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交换是人类的天然的倾向,是出于利己心并为达到利己的目的而进行的活动,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分工是由交换引起的,分工的原则是各自集中生产具有优势的产品,而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的生产条件。亚当·斯密的结论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基于地域、自然条件不同形成的商品的绝对差异,一个国家输出的商品,一定在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即生产成本绝对低于他国的商品。 2、比较优势(成本)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由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各国不一定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绝对低(即绝对有利)的产品,而只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相对低(即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产品,便可以进行对外贸易,并能够从中获益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由个人推及国家,李嘉图认为,国家间也应该按照“两优

企业存货管理中的问题和对策外文文献

淮阴工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外文资料翻译 系(院):江淮学院 专业:会计学 姓名:孙露铭 学号:3082113127 外文出处:The 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用外文写)Engineers Agency,2007:27-33 附件: 1.外文资料翻译译文;2.外文原文。

附件1:外文资料翻译译文 供应链下的多级存货管理 从历史上看,多级供应链、仓库、分销商、零售商等,已经通过大量的库存缓冲被独立管理。竞争压力的增加和市场的全球化迫使企业发展能够快速满足客户需要的供应链。为了保持竞争力,降低库存,这些企业必须交互使用多级库存管理,同时降低运营成本,改善客户服务。 因各种不同的原因,存货以不同形式存在在供应链中。在整个供应链中,存货管理失衡,经常会引起“牛鞭效应”,即需求逆流而上,逐级变异放大的一个阶段。这种效应引起企业过多的存货积压,使收入减少,运输效率降低,扰乱了库存计划和产品生产计划,同时降低了企业的服务水平。 许多学者已经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且强调了对有效地满足客户需求的供应链各阶段之间进行整合的必要性。除了整合问题,为了确定一个有效地供应链库存政策,还必须处理不确定性问题。除了对供应和需求的不确定性,与生产和销售过程相关的信息延迟也是供应链的一个特点。 多级供应链中的库存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因为有许多方面两者都必须相互配合,协调合作。它们还必须对它们的库存进行协调安排。有许多因素使成功的库存管理变得复杂,例如。需求的不确定、交货时间、投产日期、产品价格、成本等,尤其是在不确定性的需求和交货时间下,管理者不能够将多级供应链中的存货管理得最优。 大多数制造企业被组织起来形成了一个制造和分销为一体的网络,这个网络包括了原材料的采购、加工和产品的销售。当一个产品经过多个阶段才到达最终用户时,多级或者多层次生产/分销网络这些代名词也和前面所述的这样的网络意思相

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和展望解析

《国际经济评论》2011年第3期 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和展望* [日]露口洋介 【内容提要】2009年7月,中国当局允许在跨境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之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迅速增长,可以说人民币的国际化迈出了一大步。但就目前来看,人民币结算仅限于经常项目和一部分资本项目,尽管人民币交易在香港已较自由,但达到“国际化”程度还尚须时日。中国当局允许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目的之一是摆脱过度依赖美元。在人民币完全实现“国际化”之前,推动货币多元化是一种次善之策,而日中间贸易结算使用日元对两国也是一种选择。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外汇管制跨境贸易结算资本项目管制 中国人民银行在2009年7月启动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并在2010年6 月扩大了试点范围,包括取消境外地域限制等。这一系列举措,让人们关注到人民币的国际化[1]已经开始启动。本文就当前开展中的人民币国际化的实际情况和今后的展望予以讨论。 一、人民币是一种什么样的货币? (一人民币的交易情况 在人民币获准可与境外结算以后,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哪些具体变化呢? 作者系信金中央金库上席顾问。写作该文时作者系日本银行国际局亚洲金融合作中心特别研究员。本文由日本银行国际局亚洲金融合作中心吴冰翻译。 *本稿为修订稿,原登载于《东亚》月刊(2010年9月号霞山会。本文笔者个人见解,不代表日本银行、信金中央金库的立场。

[1]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政府并不使用“人民币国际化”这种表达方式。一般使用“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 109 国际经济评论 首先,我们来看人民币交易情况的特征。[1]2007年4月人民币日均交易额为150亿美元,仅占全球外汇交易额的0.5%(2010年4月为0.9%,交易额很少。而同一时期的美元占比为85.6%,欧元为37.0%,日元为17.2%。[2]人民币外汇交易的对象货币基本上100%是美元。[3] 其次,来看比较贸易额和外汇交易额的比重。全球外汇交易额大约是贸易额的30倍左右,但人民币的该数字却只有2倍,新西兰元约250倍,美元约200倍,日元约100倍。可以看出,伴有资本交易的人民币外汇交易比率与其他货币相比非常低。即便从2010年4月的数据来看,人民币也仅为3.5倍,与美元、日元分别为240、140的倍率相去甚远。 另外,境内市场非居民的人民币交易也基本不存在。而美元、日元、欧元等主要货币在境内市场非居民中的交易比率超过50%。除日元以外,亚洲主要货币的该比率均在25%左右。这表明非居民的境内人民币交易受到严格管制。 再看境外人民币交易,基本上一种是被称为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的交易(NDF。它是以人民币远期为交易对象,但实际交易结算是用美元等外币进行清算,不存在人民币的交割。根据东京外汇市场委员会统计,2007年4月在东京市场的人民币交易中,97%为NDF。[4]可以说在境外,人民币原则上并没有向账户汇款那样以实际交割的形式交易。[5]像这样的货币在实际业务中被称作不可交割货币。 (二中国对人民币外汇交易的管制 人民币外汇交易特征的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是中国对外汇交易的管制。下面,我们把对跨境资金流动(贸易收付、借贷等资本交易的管制,和对汇兑交易的管

人民币国际化相关的文献综述

人民币国际化相关的文献综述 国际国内关于货币国际化的研究,国外研究起步相对较早,理论也相对较成熟。国内研究基本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开始,国内的研究主要围绕人民币国际化这一主题展开。 一、国外文献综述 由于国外学者对货币国际化的研究较早,理论也相对较成熟。通过对国际货币形成的历史的研究和探讨,通过对国际货币使用情况和国际货币格局变化的分析,西方学者对国际货币的一些特性和影响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主要从不同的角度对货币国际化的条件和影响两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货币国际化的定义、特性以及条件 Cohen(1971)最早从货币职能的角度定义国际货币,他认为国际货币的职能是货币国内职能在国外的扩展。部门和官方机构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将一种货币的使用扩展到该货币发行国以外时,这种货币就发展到了国际货币的层次。 Hartmann (1998)进一步发展了Cohen的定义,他对国际化货币的不同职能进行了分类:作为支付手段,国际化货币在国际贸易和资本交易中被私人用作媒介货币,在外汇市场干预中被官方用作干预工具;作为记账单位,国际化货币被用于商品贸易和金融交易的计价,被官方部门用于确定汇率平价;作为价值储藏手段,国际化货币形成的金融资产是构成私人部门资产组合的主要部分,也是构成官方储备资产的源泉`。 蒙代尔(2003)则从货币流通范围的角度给出了货币国际化的定义,他认为,当货币流通范围超出法定的流通区域,该货币就国际化了。 判断一国货币是否国际化,一般主要有以下几个标准:(1)该国货币自由兑换在国际交易支付中所占的比重;(2)该国货币是否发挥执行价格标准,国际清算货币的作用;(3)该国货币在国际投资中所占的比重;(4)该国货币是否发挥国际储备资产的职能(国际储备货币); (5)该国货币在国际借贷活动中所占的比重;(6)该国货币是否具有国际干预货币的作用;(7)该国货币是否在世界范围内发挥价值尺度。 最早涉及货币国际化条件的研究来自于Grassman(1973)。他通过考察丹麦和瑞典贸易中的计价货币,发现无论是丹麦还是瑞典,都有习惯以生产者使用的货币作计价货币的行为,这一发现后来被称Grassman定律。 Bergstern (1975)提出货币国际化的四个条件:第一是历史惯性。在20世纪早期,英国的国际贸易规模、经济规模已经没有优势,但人们已经习惯使用英镑,英镑仍作为当时国际的主要货币,主要是历史惯性;第二,该国的金融规模与国际贸易。通常,一国在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中所占比例越大,非居民对该国货币的需求就越大;第三,发达而开放的金融市场。非居民持有一国货币,必然是因为有增值保值的需求,这就需要有一个可交易的金融市场提供给该国货币;第四,对该国货币价值的信心。一国货币作为储藏手段和国际支付,从内在来看,要求其保持稳定的价值。美元在1973年至1990年间累计跃值了 47%,导致美元在国际储备中的份额也有所下降。 Krugman (1980)认为,作为国际交易媒介货币(vehicle currency),即国际本位货币,交易成本(包括信息成本、转换费用等)必须最低。而交易成本是随着交易量的增加而递减的,因此,具有最低交易成本,即具有最大交易量的货币,会成为国际媒介货币 Wincoop(2002)在研究制成品贸易中本国货币和贸易伙伴国货币的计价选择时发现,决定计价货币选择的两个主要因素是:市场份额和产品差异度。他认为,出口国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越高,产品的差异度越大,可替代性越低,出口商越可能以本国货币定价。

文献综述范例模板

文献综述 学生姓名学号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市场营销 题目关于中华老字号品牌发展的文献综述指导教师 2017 年 6 月

一、前言 中华老字号品牌是我国商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但如今由于消费行为、传播环境的碎片化与多元化、民族意识的回归等因素,给老字号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改变当今老字号面临的逐渐衰亡的现象,重振老字号品牌。本文搜集了20篇相关文献并根据各家学者的观点,整理汇总成一篇文献综述。先是对中华老字号的概念和界定做归纳整理,接着对当今中华老字号发展的现状情况进行了搜集整合,着重分析了当下中华老字号面临的问题,如缺乏创新、品牌传播方式落后、商标保护意识薄弱等问题。同时根据各位学者针对问题提出的相关建议做了整理,以便为今后对中华老字号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作用。 二、正文 (一)、中华老字号的概念和界定 老字号是数百年商业和手工业竞争中留下的珍品,都各自经历了艰苦奋斗的发家史而最终统领一行。中华老字号的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不同的解释,以下有几种不同的,具有代表性的概念和界定: 熊长博(2011)在《中医药老字号的现代化之路》中指出:2006年商务部官方认定的中华老字号定义是指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除此之外,品牌的创建时长不得低于50年。[1]程国鹰(2011)在《中华老字号杏花村“汾酒”品牌创新策略研究》里将中华老字号的界定整理出来,具体为:品牌创立于1956年(含)以前,传承独特的产品、技艺或服务,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企业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内地资本和港澳台地区资本相对控股,经营状况良好,且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 刘婧维(2014)在《中华老字号企业网络营销研究》中认为中华老字号是指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沿袭和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独特的工艺,历史悠久,取得了社会广泛认同,赢得了良好信誉的产品品牌。[3]

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文献综述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影响因素及挑战 ——文献综述与趋势 技经学习小组 (浙江工业大学经贸学院,杭州) 摘要: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国际化发展成为越来越多中小企业的必然选择。本文在参考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概括简述了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因素,分析了中小企业在该进程中所遇到的挑战,并预测了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对之后的深入研究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中小企业国际化;国际化经营;影响因素;挑战;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越来越向纵深发展,企业要生存、发展不得不参与国家竞争,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实质就是国际化的进程。而随着一些中小企业实力的增强,中小企业基于自身竞争力进行国际化拓展已成为可能(田家林,徐立岗,王丰,2008)。针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因素,及我国中小企业在这一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等议题,中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 一.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因素 企业国际化经营是企业国际性地利用生产要素和管理技能,从事跨越国界的工商活动。包括商品的进出口贸易、技术授权、对外直接投资、国际工程承包、管理合同、合作生产、国际劳务输出等(汪秀英,2001),因此在高度竞争环境中,国际化不仅仅是生存的必需,而且也是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Asuman Atik,2012)。 1. 从企业文化角度看,企业文化的发展趋向于国际化的意图,使得企业更有能力且有意愿去追求国际化的机遇( Autio et al., 2000; Zucchella et al., 2007),这说明一个更具有创造力和战斗力的企业氛围更适合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另一方面,企业的凝聚力是面对国际化进程重重挑战的最牢固的根基。 2.从中小企业企业家度看,企业家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尤为突出,其中影响中小企业国际化的企业家因素主要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特质和企业家社会资本,前两者直接发挥影响作用的同时,还通过企业家社会资本的桥梁作用影响着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深度和广度(钱海燕,张骁,2009)。 3.从中小企业自身人力资源配置角度看,知识、技能、天赋、经验这些组成人力资源的部分为企业提供了价值,这些价值关系到企业的国际化(Fletcher, 2004),并且企业拥有者和管理者

推荐-浙江纺织业出口竞争力分析文献综述 精品

题目:浙江纺织业出口竞争力分析 一、引言 纺织业的出口竞争力,可以归属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范畴。对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国外开展的比较早,国内对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最早设计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是比较优势理论,它认为比较优势即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决定着一国或地区的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而其后的竞争优势理论认为,有利的条件不一定能使一国或地区的某产业形成国际竞争力,相反,一定程度的不利条件往往成为刺激一国特定产业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出口竞争力的来源和概念 (一)出口竞争力来源 目前竞争优势可以分为产品,产业,企业,国家四个层次,竞争力也分为产品,产业,企业,国家四个层次。其中产业的出口竞争力是属于国际竞争力的范畴的,本文通过研究国际竞争力来分析出口竞争力。[1] 长期以来,人们就试图解释在国际贸易形式中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来源问题,其中比较优势学说是一个经典理论. 世界经济论坛和洛桑国际管理来法学院的观点是,目前关于国际竞争力研究方面公认的和比较权威的观点。[2]国际竞争力的概念不能说已经很完整,很精确,但是也为我们理解国际竞争力的含义提供很大的帮助,对于国际竞争力理论的理解, 1、出口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具有的某种能力。 2、出口竞争力的概念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层次:国家(或地区)、行业、企业和产品。[3] 3、出口竞争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能只用本国的经济增长和出口额的增长速度来衡量,因为整个世界的经济都在发展。[4] 4、出口竞争力也不仅仅是由产品的价格和生产能力所确定的。[5] (二)出口竞争力概念

出口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技术水平、产业结构、生产率等综合国力的体现,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定义可推断出口竞争力的概念为:出口竞争力是指在现有的宏观环境和产业发展水平上,在国外市场上以较低的产业(服务)成本和与众不同的产品(服务)特性来取得最佳市场份额和利润的能力。[6]出口竞争力所要研究的主演问题就是一国商品或劳务如何发挥优势在国外市场立足并占领国外市场。[7]综上所诉,本文认为,所谓出口竞争力也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或企业在各种环境中从事经济或政治等等能力。 三、国外对于产业出口竞争力的研究 (一)国外对于产业出口竞争力的理论回顾 1、来自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解释 比较优势理论:按照李嘉图[8]比较优势理论来说,各国应该致力于生产比较优势的产品,在国际交换中取其相对劣势的产品,进口那些需要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要素生产的产品。竞争优势理论:一国的某个产业能够兴旺发达的根本原因就是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的创新机制和高生产效率。 从著名的产业竞争力研究专家波特[9]教授所著中可以看出:一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力大致可以四阶段: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财富驱动阶段,前三个阶段是产业国际竞争力增长时期,第四个阶段则是下降时期。 [10] 哈佛商学院的米歇尔波特(1990) 在《国家竞争优势》中则提出国家内部竞争环境是由四大因素形成,他们可以促进或阻碍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其中由要素禀赋、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公司的策略结构和竞争构成,而且特别强调了政府行为对四大因素的影响,提出政府应完善和维护市场竞争规则建立相关制度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构成竞争优势理论基础。引入国内后曾在我国掀起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讨论热潮。发展成为延续至今的现代竞争理论。其观点认为,任何国家的产业出口竞争力都是由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两方面因素所决定。传统的比较优势强调各国比较成本和资源禀赋的状况,比较优势最终归结为价格竞争,而竞争优势更强调非价格竞争和创新竞争。比较优势的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