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卓越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修订稿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卓越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修订稿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卓越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修订稿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卓越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修订稿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卓越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

与实践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卓越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摘要】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旨在促进学生卓越发展和学校卓越发展。浙江省嘉善县泗洲中学构建了“弘毅、睿智、健硕、优雅、善群”校本课程群,在实施过程中,以立德树人为先导,在德育活动中培育学生卓越发展的核心素养;以多样性课程内容为依托,在选择性学习中促进卓越学生个性化发展;以学生论坛为平台,让学生在鼓舞与启发中共同迈向卓越。采用荣誉晋级体系和学分认定体系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卓越发展校本课程进行评价,取得显着成效。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生发展;卓越学生;校本课程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促进初中生卓越发展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课题编号:2015SC15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2-0004-03

构建符合核心素养基本要求、促进学生卓越发展、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校本课程体系,无疑是促进学校卓越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代优质学校的主要标志。浙江省嘉善县泗洲中学坚持改革创新,致力于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2015年,“促进初中生卓越发展的校本

课程开发与实施”获得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近3年来,浙江省嘉善县泗洲中学(以下简称“我校”)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框架,开发了“弘毅睿智健硕优雅善群”五大校本课程群,并在全校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取得了显着成效。本文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方面,对我校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卓越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概括与总结,希冀对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所助益。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卓越发展校本课程目标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开发出来的课程,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办学宗旨,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学校在原有校本课程的基础上,结合“精诚办学、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通过对本校及社区资源的调查与分析,定位于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卓越发展校本课程,与“弘毅睿智健硕优雅善群”培养目标吻合,促进学生卓越发展和学校卓越发展。

1. 培育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卓越发展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核心素养反映了

学生发展的需要,为促进学生卓越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下,结合我校“弘毅睿智健硕优雅善群”的培养目标,开发了促进学生卓越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其具体目标如下:

一是在强健体魄层面,实施体魄锻炼课程,大课间活动课程扩容扩时(25分钟变成40分钟),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增强体质,强健体魄。让学生至少掌握一项体育运动技能,达到一定竞技水平,形成体育运动爱好,养成终身运动锻炼的习惯。

二是在健全人格层面,把德育融入国家课程中,让每一位老师都承担起培育学生健康人格的任务。同时在拓展性课程中综合实施人格成长课程,分阶段开发与实施“入学指导课程”“军训励志课程”“法制与安全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理想目标教育课程”“感恩教育课程”“富门寒教课程”等德育课程,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及其他志愿者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提高公民道德素养,锻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树立学生服务社会的志向与愿望。

三是在人文素养方面,实施文学艺术课程,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

美的能力。陶冶心智,修养性情,以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学生生命底色,培育学生终身受益的文学艺术素养。

四是在科学精神层面,实施科技探究课程,丰富学生的科学技术知识,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问题探究与解决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念,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2. 推进课程改革,促进学校卓越发展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这一举措将改变以往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使学校拥有一定程度的课程自主权。在深化新课程改革进程中,我校加强学习、深入研究、积极作为,结合学校的传统优势、文化积淀和实际情况,开展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卓越发展校本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践。基于“卓越学校,卓越人才”的学校发展愿景,针对为学生卓越发展奠定基础的现实需求,我校明确提出了“五个具有”的学生培养目标:具有持续的学习能力和优异的学业成绩,具有良好的习惯和坚韧的性格,具有广泛的爱好和突出的特长,具有良好的体能和健康的心理,具有国际的视野和宽广的胸怀。而这些培养目标都必

须通过学校特定的课程设置以及具体实施来逐步达成。因此,我校将校本课程开发置于旨在促进学生卓越发展的核心素养框架下加以考虑,从而进一步推进学校的课程改革,加大卓越人才的培养力度,迈开卓越发展的步伐。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卓越发展校本课程体系

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是以学校发展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我校在促进学生卓越发展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过程中,秉承“精诚办学、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坚持“弘毅、睿智、健硕、优雅、善群”的培养目标,构建了具有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体系,具体如图1所示:

1. 弘毅课程群:旨在增加学生的人文底蕴,促进学生人格成长。主要涵?w以下三类课程:主题教育类、节典活动类、自主管理类。

2. 睿智课程群:旨在促进学科学习兴趣,锻炼具有学科特点的思维活动,提升学科思维品质,培养和实践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等。主要涵盖以下三类课程:知识拓展类、科技创新类、未来畅想类。

3. 健硕课程群:旨在促使学生养成一项体育运动爱好,终身受用。主要涵盖以下三类课程:活动健身类、竞技训练类、兴趣游戏类。

4. 优雅课程群:旨在培养学生的内涵素养、文艺素养和形体意识,提升学生生活品质。主要涵盖以下三类课程:风度气质类、衣着形象类、艺术素养类。

5. 善群课程群:旨在培养学生人际交往、合作与竞争的基本能力。主要涵盖以下三类课程:人与自然类、人际关系类、国际理解类。

上述五类校本课程群,旨在多形式、多途径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促进学生卓越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W生卓越发展校本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将编制好的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是实现预期的课程理想,达到预期的课程目的,实现预期的教育结果的手段。设计完美、富有价值的学校课程编制出来后,如果束之高阁,那么结果还是等于零,理想的课程设计必须付诸实施。基于以上认识,我校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卓越发展校本课程,采取了行之有效的实施措施。

1. 以立德树人为先导,在德育活动中培育学生卓越发展的核心素养

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和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我校在促进学生卓越发展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过程中,以立德树人为先导,在活动中培育学生卓越发展的核心素养,让核心素养真正成为立德树人的灵魂。我校德育工作包含生命健康教育、安全教育、人际交往教育、环境保护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

五大系列教育活动。在一系列德育活动过程中,我校始终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总而言之,用德育活动构建校园幸福工程,为孩子们成长撑起一片美丽的天空,是我校德育活动的亮点与特色,也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卓越发展的重要举措。

2. 以多样性课程内容为依托,在选择性学习中促进卓越学生个性化发展

依据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卓越发展校本课程目标,我校除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外,还开设了多种类型的校本课程;既有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社会、思想品德等基础性,也有知识拓展性课程、社团活动、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多样性课程内容的设置,着眼于激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并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途径和学习经历,促进学生的个性与社会化的和谐发展。在传统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扩大了课程范围:更注重提供与先进文化、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以及社会实践相适应的课程内容;更注重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广泛接触科学、技术、社会与人文等多方面的知识;更注重密切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满足学生多样性的学习需求,在选择性学习中丰富学生的学习经

验。在基于核心素养的促进卓越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我校注重“三个结合”,即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结合、长课程与短课程相结合、学生走班与教师走班相结合,让学生在菜单式的课程内容中,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进行学习,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选择学习的能力,促进基于核心素养的卓越学生个性化发展。

3. 以学生论坛为平台,让学生在鼓舞与启发中共同迈向卓越

通过建立论坛来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讨论关于学生卓越发展的相关问题,展现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通过聆听身边同学追求卓越、走向卓越的实例,从而得到启发与鼓舞。譬如,在2016年暑期举办的学生卓越发展论坛上,我校学生会主席黄驭洋、知名小作家陈书缘、火箭模型制作能手邵钦和张贞贤、吴艺鲲、金亿6名同学代表发言。他们分别从做好学生干部、从事小说创作、开展科技创新以及学习书法、舞蹈等方面,阐述了自己克服困难、追求卓越的艰辛和乐趣,诠释了坚持是追求卓越最好品质的道理。我们还聘请了杭州师范大学的6位专家,分别对6名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高度评价了6名同学的精彩演讲,并从理论上进行深入剖析。

专家们认为,要追求卓越,就要立德,就要有担当力、人格魅力,还要有洞察力、自信力;要追求卓越,就要做到坚持不懈,而热爱是坚持的前提;要追求卓越,就要做到主动学习,主动追求。专家们还指出,卓越不是少数人的事,凡人也可以追求卓越,小事中也可成就卓越。通过学生论坛,一方面为卓越学生搭建了一个个人展示的舞台,让其他学生从中得到鼓舞与启发,从而共同走向卓越。另一方面,通过专家引领,指明了学生追求卓越、迈向卓越的光明大道。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卓越发展校本课程评价

我校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卓越发展校本课程在学生卓越发展目标的引领下,指向学生核心素质的提升,所以课程评价也与学生的核心素质评价有机紧密整合起来,通过评价激励共同推进卓越学生发展目标的达成,其评价主要通过荣誉晋级体系和学分认定体系进行。

1.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卓越发展校本课程之荣誉晋级评价体系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卓越发展校本课程采用荣誉晋级评价体系,分单项先进、优秀少年、卓越学子三个层级,获三个及以上相关课程活动中的单项先进可参评该课程群优秀少年,而获三个及以上优秀少年可参评卓越学子。(如图2)一般单项先进在七年级评选,优秀少年在八年级

评选,卓越学子在九年级评选。我校校本课程荣誉晋级评价体系,以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为基础,鼓励学生积极向上,不断进取,最终迈向卓越。 2.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卓越发展校本课程之学分认定评价体系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卓越发展校本课程另一个评价体系是学分认定评价体系,它由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组织学分认定,根据课程的性质,学分认定形式主要分为三种:(1)学业认定。主要适用于睿智课程群以及其他便于纸笔测试的选修课程。学生参加该课程的学习,课时数不少于规定课时的三分之二,学习过程表现良好,参加学校组织的考试(或考查)并合格,即可取得相应学分。

(2)证书认定。适用于弘毅课程群、健硕课程群和优雅课程群以及与竞赛相关的拓展性课程。学生参加社会机构培训,或参加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考试或比赛,获得某项资格或等级证书,均可向学校申请学分,同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根据发证单位的资质、学习记录和证书,按照标准折合并认定学分。

(3)过程记录。主要适用于弘毅和善群课程群。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通过活动的总结与评价,经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审核,可获得相应的学分。

(4)以基本学分和奖励学分组合进行学业评价。一是基本学分:按照国家基础性课程和拓展类课程,完成规定学时并考验合格给予规定学分,不合格不给学分,补考合格再给予学分。在整个初中阶段,必须取得规定的最低学时学分才能毕业。二是奖励学分:由于基本学分只能反映学生完成初中学习的基本水平,不能反映学生的特色发展水平。为此,增设奖励学分,其目的是鼓励学生特色发展。这种奖励学分制度,学生在完成课程规定的知识、能力及社会实践活动等的同时,兼顾学生的特色发展,从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更好地发展才能和潜力。

参考文献:

[1] 赵婀娜.今天,为何要提“核心素养”[N].人民日报,2016-10-13.

[3] (美)艾C奥恩斯坦,费朗西斯P汉金斯着.课程、原理和问题(第三版)[M].柯森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10.

[4] 李波.如何理解“立德树人”

(编辑:赵悦)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学习资料

致力于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 六大素养树立学生成长“标杆” 9月13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委托课题、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 该研究成果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对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分析这六大素养,可以发现其中不少描述融入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比如,在文化基础主要表现描述中就包含“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在自主发展主要表现描述中包含“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在社会参与主要表现

描述中包含“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等。 “对‘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最根本问题的回答和解决,必须基于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必须依靠科学的思考和方法。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解读与具体化,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方面。”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带领研究团队承担这项教育部重大委托课题,遴选和界定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也是21世纪中国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林崇德介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充分反映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据了解,该课题组会聚国内多所高校近百名研究人员,在总体设计、统筹谋划的基础上,综合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国际比较研究、教育政策研究、传统文化分析、现行课标分析、实证调查研究,全方位、多层次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反复修改完善,历时3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其间,访谈了12个界别的608名有代表性访谈对象,问卷调查了566名专家学者、校长和企业家等,汇总形成约351万字的访谈记录和大量调查数据。

关于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要求

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要求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起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相比今年2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正式版本的核心素养体系明显“瘦身”,更加体现“核心”的价值。征求意见稿共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9大素养、25个基本要点。此次发布的核心素养则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18个基本要点,从总体数量上来说减少了3大素养,基本要点也减少了7个。 据了解,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13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微博]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微博]、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今后在学校教育中到底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课题组相关负责人表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今后将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教育评价等三个方面进行落实。 比如,今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成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核心素养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 六大核心素养敲定,看看到底是哪些? 总体框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 核心素养为当代世界所普遍重视,是各国际组织与政府在进行教育改革与课程改革时密切关注的热点。推进核心素养引导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需要深入剖析核心素养的历史演变、内涵特征、基本框架、政策定位,为构建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奠定理论基础。 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历史演变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比较现代的词汇,但蕴含的思想由来已久。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一直都是教育家、哲学家探讨的核心。 (一)东西方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以“品德”为中心的人才观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方,苏格拉底教育人们要“努力成为有德行的人”。“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伦理学最重要的命题。到后来,无论是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或是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都提出公民必须拥有的几种主要德性(commit virtue),如正义、智慧、勇敢、懂得节制等,由此构成古典理论下的公民素养。同时,亚里士多德希望城邦公民也要具有公民参与的精神。在我国,以孔子为代表的思想家们也很早就围绕健全人格进行了思考,可将其归纳为“内圣外王”的传统人才观,认为人最重要的是德行修养;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主张教育学生自幼就须“洒扫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开始,以修养其孝悌忠信之道”,并强调“立志”“主敬”“存养”“省察”“力行”的人才培养方法和途径。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在传统的人才标准中,人们都将高尚的道德品性列为第一位,而这些德性品质也正体现了先哲们对人才培养内涵的理解。 (二)工业社会到来后逐渐出现了以“能力”为中心的人才观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工业社会的到来,人们普遍加强了对专门行业技能及职业需求导向的关键能力的重视。于是,以“能力”为中心,20世纪不同学科取向下的研究者对素养的概念内涵进行了新的思考与分析,使其变得更加丰富。皮亚杰在发展科学领域将能力解释为一般智力,通过同化和顺应双向建构过程实现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诺姆·乔姆斯基(Avram Noam Chomsky)在能力-表现模型中提出了“与生俱来的语言能力”;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将智力分为九种智能,为我们理解能力或素养的概念提供了新视角;斯宾塞等人提出的素质“冰

中国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是什么

中国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是什么? 培养孩子,最重要的是什么?相信很多家长、老师都明白,成绩和分数都不是最重要的,能力和素养,才是培养孩子最重要的核心。 9月13日上午,北师大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这项历时三年权威出炉的研究成果,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做了详细阐释。据透露,这份核心素养可是事关今后的课标修订、课程建设、学生评价等众多事项哦。 以前我们都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应该换成这句话,有了六大核心素养,走遍天下都不怕。到底有哪六大核心素养呢? 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的知名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人员和一线教育工作者代表等参加了会议。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六大核心素养敲定,看看到底是哪些?

【总体框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解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解读 要说这两年教育流行语排行榜,“核心素养”一定榜上有名。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关注“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最根本的教育问题。这是当前全社会都在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它不仅关系到国家、社会的发展,也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家庭的未来,尤其是对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是一个必须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人的发展不仅仅是考个高分数,上个好大学。而是需要人的核心素质和核心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回顾素质教育改革的历程,我们不禁要思考,教育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应该培养学生哪些关键性的核心素养,才能让孩子们将来能够更好地健康发展、幸福生活,才能够使他们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 一、核心素养的研究背景和价值定位 为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有三个背景:(二屏)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党的教育方针从宏观层面规定了教育的培养目标,对于我国的人才培养具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把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更有利于其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二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各国都在思考21世纪的学生应具备哪些核心素养才能成功适应未来社会这一前瞻性战略问题,核心素养研究浪潮席卷全球。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升教育国际竞争力,也必须解决这一关键问题。三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迫切需要。近年来,素质教育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宜性不强,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等具体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进一步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建立以“学生核心素养”为统领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本要点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本要点 总体框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主要表现 那么,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具体包括哪些要点呢?小编也很好奇。仔细一看,原来六大素养还具体细化为人文积淀、国家认同、批判质疑等18个要点,各要点也确定了重点关注的内涵。 文化基础——人文底蕴 1、人文积淀 重点是: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2、人文情怀 重点是: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3、审美情趣 重点是: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文化基础——科学精神

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敲定 2016年09月18日11:14???作者:??? 重磅消息!千呼万唤始出来!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标的“源头”、中高考评价的“风向标”,当前教育界最火爆的“热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今天正式出炉。?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起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相比今年2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正式版本的核心素养体系明显“瘦身”,更加体现“核心”的价值。征求意见稿共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9大素养、25个基本要点。此次发布的核心素养则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18个基本要点,从总体数量上来说减少了3大素养,基本要点也减少了7个。? 据了解,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13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今后在学校教育中到底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课题组相关负责人表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今后将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教育评价等三个方面进行落实。? 比如,今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成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核心素养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训材料(一)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训材料(一) 一、什么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核心素养的研究背景和价值定位 为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有三个背景。 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把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更有利于其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 二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升教育国际竞争力,也必须解决这一关键问题。 三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迫切需要。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 三、“核心素养”主要内容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具有宏观指导性质的教育思想,主要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重在转变教育目标指向,从单纯强调应试应考转向更加关注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人。 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具体阐述,可以使新时期素质教育目标更加清晰,内涵更加丰富,也更加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

(来自网络) 一、概念的区别 学科核心素养是针对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学科本质的、具有一般发展属性的品质与能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针对学生在一个阶段的学习形成的一般发展,包括重要的和关键的品格和能力。 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联系 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下,根据具体学科的特征和育人的特殊功能确定的。 1.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处于上位,是指向学生整体的全面的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处于下位,但同样指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 学科核心素养的总和不等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方面学科教学不是学校教育的全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并非全部由学科课程与教学完成。另一方面,学科核心素养中可能存在对于学科本身是重要的和关键的,而在学生的整体发展看并非关键的核心素养。 例如,数学中的几何直观,对于解决数学问题属于关键能力,可以作为数学的核心素养之一,但对于学生的一般发展未必是关键能力。 2.各学科课程与教学是形成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学科课程与教学目标既要由学科本身的特殊性决定,同时也要受制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总目标。 学科的课程与教学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又要关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学科教学同时承担着学科目标的实现和学生一般发展目标的实现。 3.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具有跨学科性,但无法完全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实现。 每一个学科都有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任务,同样也是实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学生的核心素养既有跨学科性,又必须通过各学科的课程教学实现。提出学科核心素养并不意味着在学科课程与教学中只重视与学科密切相关的学科核心素养,而是要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

最新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内容

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敲定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起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六大核心素养敲定,看看到底是哪些? 总体框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 二十一世纪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在2015 年的一件大事就是普通高级中学多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目前,各学科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已完成,正在广泛征询各学科专家学者、一线教师的意见。这一轮各科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的一大亮点就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生学业质量标准”的正式完整提出。之所以说是“正式完整提出”,是因为这两个理念在2003 年颁布的高级中学各科课程标准(试验本)中通过“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而有所体现,但没有提高到一个有理论支撑的、系统的规定的高度上来。而这次的修订稿,则将这两大理念,在“课程性质”一节中概括点出,进而在“课程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内容与学业质量标准”两部分中全面完整地予以阐述,并在以共产主义世界观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的教育理论的高度上予以系统化、实用化。 这里,我们且来看看《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稿)》中对“学科核心素养”这一重要理念是如何界定和说明的。学生学习外语的目的,不仅是学习到一项语言技能,同时应注重通过外语学习和对外国文化的了解与借鉴,促进学生自身价值观、人生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质的提高。这一目标和理念,应当说是多年来“一以贯之,与时俱进”的。 之所以说“一以贯之”,是因为早自上世纪我国制定各科课程大纲以来,就曾提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是达到自身“又红又专”的过程。这一提法,日后发展为“德、育、体、美全面发展”。到2003 年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本则发展为人文性目标和工具性目标的融合统一的理念。这就是“一以贯之”。 而之所以说“与时俱进”,是因为课程标准的修订,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形势。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远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次高中各科课程标准的修订,正是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将党中央提出的“立德树人”的主旨贯彻到课程标准之中,因而才有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 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养成,要通过社会参与、自主发展和文化修养三个

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当前教育界最火爆的“热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起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据了解,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13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今后在学校教育中到底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课题组相关负责人表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

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今后将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教育评价等三个方面进行落实。 比如,今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成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核心素养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 总体框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

中学生六大核心素养与高考作文

中学生六大核心素养与高考作文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事关今后的课标修订、课程建设、 学生评价等众多事项,因此也被誉为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标的“源头”、中高考评价的“风向标”。而这其中的六大素养甚至可以看作是2017年高考作文必考的六大“母题”。 一、人文底蕴 什么是人文底蕴?一般来说,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包括人文景观、人文科学、人文精神三个方面。而底蕴则包含着三层含义:文明的积累、蕴涵的才识、深刻的含义。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1.人文积淀 重点: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指向很明确,有意识地去做就可以了。“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中的“认识”是指了解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实践”是指用实际行动改造世界和社会。这两点需要我们拿出自己的智慧,并做到长期坚持训练自己。 2.人文情怀 重点: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情怀是指充满着某种感情的心境,而感情是指对人或对事物关切、喜爱的心情。我们培养起了对人文领域的一切人或事物关切、喜爱的心情,拥有人文情怀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3.审美情趣 重点: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审美是体味品评人、事物或艺术品的美;情趣,则是指人的性情和志趣、情调和趣味。当我们知道这里的艺术领域主要包括文学、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后,有意识地坚持用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等方法去体味品评,即可培养起健康的审美情趣。 真题解析 1.2015年高考浙江卷作文试题

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那么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格为重要了。 一、保护、尊重是核心素养发展的基础 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受教育者有能力过更健康的生活。生活是动态的、变化的,教育也不是固定僵化的,不要把过于宏大、笼统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生硬地灌输给儿童,而是引导用积极的生活经验与态度认同正面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想用成人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是很糟糕的事情。太看重输赢、成功、成才,很可能适得其反,因为小学儿童的生命小苗刚刚破土,生命之树开始生长,生命之花远未绽放。我以为,这个阶段培养儿童,在一定意义上,保护、尊重比开发更加重要,过度开发有可能酿成日后的悲剧。教育要让儿童认识到学习活动是自己有意义的劳动,是体现自己生命价值最重要的活动形式,儿童需要在这种劳动过程和积极快乐地参与中发展自己的素养。清华附小确立了“为学生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的育人使命,体现他们对小学教育的价值追求:一是聪慧,即聪明和智慧,育人目标不仅是知识传授、能力发展,而且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和智慧发展;二是高尚,是对学生人格道德素养的培养目标,体现了他们希望培养的学生有高尚的人格和道德素养;三是奠基,是对小学阶段性目标的界定,体现了注重培养的阶段性和适应性;四是人生,是对学生生命全过程的关注,关注了学生的持续发展。清华附小以聪慧与高尚为儿童奠定生命底色,并具象为“身心健康、成志于学、天下情怀、审美雅趣、学会改变”五大核心素养,有利于儿童形成完整的人格。这样的理念落实在课堂上,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样态。我曾经听过窦桂梅校长两次课,第一次是她带领学生阅读绘本《我爸爸》,在书中认识了那个虽有缺点,却也不乏可爱,最重要的是永远爱我的父亲的形象。当课堂的最后,在温暖的音乐声中,学生模仿着书中的句式说出“我爸爸像长颈鹿一样高,像大猩猩一样强壮”“我爸爸的肚子像西瓜一样圆”“我爸爸像雨水一样温柔”“我爸爸笑的时候像蛋糕一样甜”……一份感动涌上心头,让我不禁湿润了眼眶。此后我又听过她执教《大脚丫跳芭蕾》,让我们惊讶的是道德教育专家希望学生建立的价值观,从四五年级的孩子嘴里竟然十分自然地、理直气壮、生动地表达出来。应该怎样对儿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按理不到特定的年龄,儿童并不能理解抽象的概念,但是核心价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 上唐中心小学付义泉手机: 新课程改革已经有好几年了,虽然我们在素质教育各方面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至少我们在思想上对素质教育有了一个较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但是作为一名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一名扎根农村教育近三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师,我深深地感受到当今咱们学校的教育,尤其是农村学校的教育存在着众所周知不容忽视的问题:重智轻德。从上到下单纯地、一味地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校考不好,局长给压力,老师考不好,校长给压力,学生考不好,老师、家长给压力,这样我们教师的教育培养方向自然发生扭曲,与我们的教育方针、任务脱离轨道。习主席提出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当今教育所提出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立德树人,又如何得以实现?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这样一个现实环境下又应如何重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学理解和实践? 一、重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理解 为了更好地理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意义,我查找、收集并理解了一些资料。我们先要明白一个概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关键能力。它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落到学校教育上,它就同学科课程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是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是教学升华为教育。而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这个词汇在新课标中前后共出现十多次,是课标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核心概念。那什么是“语文素养”呢?按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的说法,“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

凝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对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分析这六大素养,可以发现其中不少描述融入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比如,在文化基础主要表现描述中就包含“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在自主发展主要表现描述中包含“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在社会参与主要表现描述中包含“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等。 “对‘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最根本问题的回答和解决,必须基于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必须依靠科学的思考和方法。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解读与具体化,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方面。”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带领研究团队承担这项教育部重大委托课题,遴选和界定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也是21世纪中国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林崇德介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充分反映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据了解,该课题组会聚国内多所高校近百名研究人员,在总体设计、统筹谋划的基础上,综合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国际比较研究、教育政策研究、传统文化分析、现行课标分析、实证调查研究,全方位、多层次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反复修改完善,历时3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其间,访谈了12个界别的608名有代表性访谈对象,问卷调查了566名专家学者、校长和企业家等,汇总形成约351万字的访谈记录和大量调查数据。 为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我们梳理不同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发现这些教育方针相对来说比较宏观,要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将它们进一步具体化、系统化和细化,转化为学生应该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素养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林崇德坦言,尽管素质教育己深入人心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国长期存在的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问题,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效。全面系统地凝练和描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标,建立基于核心素养发展情况的评价标准,是对素质教育内

我国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是什么

中国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是什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六大核心素养敲定,看看到底是哪些? 【总体框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主要表现】 那么,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具体包括哪些要点呢?小编也很好奇。仔细一看,原来六大素养还具体细化为人文积淀、国家认同、批判质疑等18个要点,各要点也确定了重点关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初步认识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初步认识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起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今后在学校教育中到底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今后将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教育评价等三个方面进行落实。比如,今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成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核心素养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核心素养是国家发展战略,尤其是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在教育改革领域的主要体现和具体要求,同时,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根本任务在教育领域落实的重要措施和必要途径。 对于学校,首先要认识到核心素养提出的必然性。 我们可以作一简要回顾。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们国家就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入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