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福建省福州市2020学年高二语文3月月考试题(无答案)

福建省福州市2020学年高二语文3月月考试题(无答案)

福建省福州市2020学年高二语文3月月考试题(无答案)
福建省福州市2020学年高二语文3月月考试题(无答案)

福建省福州市2020学年高二语文3月月考试题(无答案)

一、默写(6分,每空1分)

1.(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悲夫!有如此之势,,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3)各抱地势,。

(4)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5),多于机上之工女。

(6),飞羽觞而醉月。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5分)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选自《六国论》)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3分)

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确定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招致

C.李牧连却.之却:使…退却

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当……时候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暴秦之.欲无厌杳不知其所之.也

B.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举匏尊以.相属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D.赵尝五战于.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选文引用古人的话,以“抱薪救火”为例证,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

B.两段文字均采用对比论证及事实论证的方法,论证文章中心论点,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C.这两段文字体现了苏洵文风特点: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

D.选文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5分)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

..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

..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

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启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节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迨.诸父异爨迨:等到

B.墙往往

..而是往往:到处

C.先妣抚.之甚厚抚:抚养

D.何竟日

..默默在此竟日:整天

7.对“庭中通南北为一”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庭中通\南北为一

B.庭中\通南北\为一

C.庭\中通南北\为一

D.庭中\通\南北为一

8.最后两段文字,写到有关亡妻的几件事:“凭几学书”、“归宁述语”和“手

植枇杷”,对这种写作的安排,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正文已忆及祖母和母亲,这里忆及妻子,以补先前写作之缺憾。

B.这几件事均与“项脊轩”有关,又可表怀念亡妻之意。

C.本文主题在“念旧”,由物及人,亡妻几件事的补记应是顺理成章。

D.三个细节平实真切,尤其是最后一个细节意味深长,融入了作者绵绵不尽之思。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2)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中国古代,关注政治统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到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

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他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你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民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

是不可以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就不必因为他不负传统望而视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他象征着传统而视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和口耳相传里面,他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名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10.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狭隘。

B.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

C.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了重大作用。

D.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还需要侧重考虑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篇。

1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身。

B.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心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

C.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理、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其中有的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

D.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争取的一项是(3分)

A.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层层积累的经典化过程,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B.阅读经典时,如果将其放在那个产生它的历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

C .经典知识如何再生和重建,经典中哪些资源被重新发掘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

D.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是为了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

四.散文阅读(15分)

废墟之美

“废墟”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一个跟文化和美学不相干的贬义词,甚至《现代汉语词典》对“废墟”一词的解释也仅仅是“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并没有错;但若用世界知识来衡量,这样的理解就很不够了。在欧洲,“废墟”的含义自近代以来有了明显的丰富和扩充,这个语词被赋予了更为深厚的内涵。

“废墟”的词义变化是从欧洲的文艺复兴开始的。早在15世纪,人们从偶然的废墟挖掘中发现了古代希腊、罗马时代那些生机勃勃的壁画、雕塑等绝妙艺术品,受到极大的震撼和鼓舞,于是决心以古代为榜样来复兴文学和艺术。古代那些巍峨的神庙和宫殿,尽管多半都在战火和天灾中沦为废墟了,但它们依然令人肃然起敬,不仅引起人们思古的幽情,更激发人们对艺术创造的热情。从那时起,欧洲人就渐渐养成了对所谓“残缺美”的欣赏习惯。于是各地残破的古建筑遗址越来越成为文

学艺术家描写和表现的对象,“文物”的意识也在人们心中萌发了。

废墟的美学价值及品位的提升,另一个重要进程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运动。这一历史时期,欧洲工业化运动的弊端已开始显现出来,加上启蒙运动中提出的“返归自然”的主张,这些都在浪漫主义运动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一些浪漫派作家厌恶工业化的喧嚣,缅怀中世纪的田园生活和情调,创作中喜好远古的题材,追求神奇和神秘,爱好废墟的景象。欧洲常见的古堡遗址很符合他们的审美理想。

第三股推动力量是1820年爱琴海米罗岛上的女性雕塑阿弗洛狄忒,即“断臂维纳斯”的发现。这尊被认为世界上最美的女性雕塑,多少人想复原她的双臂姿势都以失败告终。“断臂维纳斯”也由此作为残缺美的经典永远定格,为废墟的残缺美进入美学殿堂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使保护废墟遗址成为一种文化行为。

有位外国作家在观赏希腊卫城废墟的时候,发出这样的惊叹:“那种想象的喜悦,不是所谓的空想的诗,而是悟性的陶醉。”我国有作家旅欧时也兴发类似的惊叹:“看到一座古堡废墟耸立在多瑙河畔,就像看到了600年前塞尔维亚人的智慧和力量。”美学家朱光潜说:“年代的久远常常使一种最寻常的物体也具有一种美。”那些遥远年代创造的宏伟的宫殿、陵寝、庙宇、城墙、古桥、古塔等,包含着前人非凡的智慧和巨大的辛劳,不管它毁于兵燹还是天灾,都会引起人们的痛惜,抚残体以思整体,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而这种震撼和共鸣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

一见残破的废墟就觉得碍眼,不惜工本修葺一新,这在某种意义上是缺乏文化素养的表现。重修伟大的长城废墟这一“石头的史诗”,修了一段又一段,然后把这些新长城当作旅游点,吸引游人来看这假古董,这是对国民文物意识的严重误导!殊不知这种以假乱真的做法,对那些稍有文物意识的游客来说是倒胃口的。笔者曾多次陪同来自各地的朋友游览长城,人家往往事先就提出要求:“可不要领我们去看新的长城哦!”一次我陪两对外国夫妇游览司马台长城,起初我也不知道它是“修旧如旧”过的,以为是被岁月特赦了的。直到走完最后一个完好的岗楼时,眼前突然出现乱石满地的残破的长城遗迹。大家不约而同喊了起来:“长城在这里呢!”不顾一切地攀爬了起来。不难理解,人家要瞻仰和领悟的是那尽管残破,却带着岁月沧

桑,因而能唤起“悟性的陶醉”的伟大长城废墟,而不是任何用钱就能换来的崭新建筑。

联系近年来重修圆明园的呼声,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无数大拆大建事件,不难看出,关于废墟美的意识在有些人那里还是“○”!

(取材于叶廷芳《保护废墟,欣赏废墟之美》)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对废墟的认知事关国人审美意识的改进,也有利于“修旧如旧”文物保护观念的普及。

B.中国的长城废墟中凝聚岁月沧桑,如同希腊卫城废墟一样,给人一种“悟性的陶醉”。

C.废墟遗存往往透露着前人的非凡智慧和巨大辛劳,从而带给后人以心灵的震撼和共鸣。

D.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之一是纠正《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废墟”这一语词的错误理解。

E.文章既蕴含着历史感兴,也渗透了现实关怀,表达了作者对提升民族文化素质的热望。

14.文章勾勒了欧洲自近代以来理解“废墟”过程中的三个重要历史节点,请分别概括三个节点中人们对“废墟”的不同审美感悟。(4分)

15.本文认为,已成废墟的圆明园遗址不应重修。你是否同意这种意见,说明你的理由。(6分)

五.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60分)粉笔灰怎么飘动?如何才能消除它对师生健康的危害?大部分人可能没有关注,但中学生小郭却注意了,他希望找到解决办法。于是他邀请几位有兴趣的同学组成研究小组,分工合作,并花费大量课余时间自学了大学微积分、流体力学等知识。

尽管小郭因此学业成绩波动,但他们还是赢得了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学校也特地为他们提供了一间创新型实验室。每天课后他们就戴着口罩.在实验室与粉笔灰“亲密接触”,测量粉笔灰的浓度及分布情况。为了得到更准确的数据,他们坚持反复实验。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们的成果获得了具有国际影响的丘成桐科学奖铜奖。

小郭团队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你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