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

1.读右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图中4个点的气压关系为①<②<③<④

B.甲地多晴朗天气

C.甲地温度高于乙地 D.气流由甲地流向乙地

读我国某地区年雾日天数等值线图(图中②③④均为省级

中心城市)。回答2~3题。

2.“晚见江山雾,宵闻夜雨来”能形象写照图中

A.城市①②B.城市②③

C.城市③④ D.城市①④

3. 图示地区“夜雨”现象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A.锋面气旋 B.台风

C.地形雨D.热力环流

下图为“某月沿90°E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

读图回答4~5题。

4.上述“某月”是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5.该月份甲地盛行风向及气候特征分别是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读“相对湿度同温度的关系图”回答6~8题。

6.有关气温与湿度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湿度从凌晨4时起逐渐加大

B.湿度随气温的升高而降低

C.湿度随气温的升高而增加

D.气温在正午12时达最大值

7.该地可能是下列哪个城市

A.东京

B.乌兰巴托

C.罗马

D.阿伯丁

8.该地该日的天气状况是

A.全天无任何降水过程

B.下午3时有降水过程

C.上午10时许有降水过程

D.凌晨4时有可能产生霜冻

气候判断

1.表中“X”的值可能是

A.—4 B.0 C.4 D.12 2.该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最不利因素是

A.光热条件不足 B.水热组合不好 C.土壤肥力不足

D.灌溉水源差 读几种气温和降水量年内变化范围图,完成3~4题。 3.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气候类型正确的是 A.①是热带沙漠气候 B.②是热带雨林气候

C.③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D.④是热带草原气候

4.图中②代表的气候类型最大的分布区在

A.亚马孙平原地区 B.撒哈拉沙漠地区 C.西西伯利亚地区 D.西欧地区

下图中数字代表高雄、开普敦、淮北、芝加哥等4个城市。根据图示资料判断5~7题。

5.4个城市中,7月气温低于1月气温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6.图中城市②是

A.高雄 B.开普敦 C.淮北 D.芝加哥 7.下列因素中,对城市④1月气温 影响较大的是 A.附近有寒流经过 B.附近有暖流经过 C.地处北回归线附近 D.受赤道低气压控制

右下图是根据甲、乙、丙三地各月平均气温和各月平均降水量所作的区间统计图,读图完成8~10题。

8.丙的气候类型可能是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热带雨林气候 D.热带草原气候 9.甲气候类型区盛产的作物是

A.棉花 B.甜菜 B.葡萄 D.甘蔗 10.甲、乙气候在地区上的分布差异是 A.甲在大陆东岸乙在大陆西岸

B.甲在亚热带大陆西岸乙在亚热带大陆东岸 C.甲在内陆乙在沿海

D.甲、乙同处于温带大陆东岸

读下图,甲、乙、丙、丁四个地区的气温雷达图和降水柱状图,回答11~14题。

11.四个地区中,昼夜长短变化最小的是

A.甲B.乙C.丙D.丁

12.四个地区中,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的是

A.甲B.乙C.丙D.丁

13.四个地区中,冬春季节农业生产易受干旱、寒潮、沙尘暴影响的是

A.甲B.乙C.丙D.丁

14.从气候条件考虑,不适宜乙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混合农业B.水稻种植业C.乳畜业D.园艺业

读下图,回答15~16题。

15.甲地仅位于

A.北半球B.南半球

C.东半球D.西半球

16.关于甲地气候类型的成因与分布

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B.成因是信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C.分布在南、北纬20°~30°大陆西岸D.分布在南、北纬大陆30°~40°西岸

读下图,回答17~18题。

17.若P地常年受西风带影响,推测该地位于

A.欧洲西部B.美国西部沿海

C.非洲西南沿海D.南美西南沿海

18.若P地全年受西风和副高交替控制,

则P地的气候类型可能是

A.热带雨林气候B.温带海洋性气候

C.地中海气候D.亚热带季风气候

下图示意陆地(用110°E代表)与海洋(用160°E代表)气压梯度(大陆气压与海洋气压之差,单位:百帕)的时空分布状况。图甲表示多年平均情况,图乙表示某年情况。读图完成19~20题。

19.结合图中信息判断,正常年份北半球夏季风最强的地区大致位于

A .赤道附近大陆东岸

B .副热带地区大陆东岸

C .赤道附近大陆西岸

D .副热带地区大陆西岸 20.图乙所示年份的上半年,冬、夏季风势力与多年平均状况相比

A .冬季风偏强,夏季风偏弱

B .冬、夏季风均偏强

C .冬季风偏弱,夏季风偏强

D .冬、夏季风均偏弱 21.图中负值中心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大洋东、西岸洋流性质的变化

B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C .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变化

D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天气系统及等压线

下图(a)为某日08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图(b)显示④地24小时内风的变

化。读图,回答1~2题。 1.图(a)中( )

A .①比②风速大

B .①比③云量少

C .②比③气压低

D .②比④气温高 2.锋通过④地的时间可能为( ) A .上午B .下午 C .傍晚 D .夜间

锋面形成或加强的过程叫锋生,锋面消失或减弱的过程叫锋消。下图中T 1、T 2、T 3为等温线, t 1、t 2、t 3为气流辐合或辐散过程中的三个时刻,回答

3~4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气温梯度为t 1>t 2>t 3

B .图中沿虚线方向表示气流辐合过程

C .图中沿实线方向表示锋消现象

D .水平温度梯度变大是锋生的主要标志 4.我国大部分处于温带,冷、暖气团活动

频繁,锋生现象十分明显。下列地区中属于主要锋生地带的是

A .四川盆地

B .西北地区

C .东北—内蒙古—带

D .青藏地区 右图中实线为锋线且正向东南方向移动,虚线范围内为雨区。读图回答5~6题。 5.该天气系统形成的典型天气是 A .一场春雨一场暖 B .一场秋雨一场寒

C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D .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

6.若该锋线两侧a 、b 、c 三点的气压对比是a b c =>,则下列气压对比正确的是 A .e c > B .b d > C .c d = D .d a >

我国是世界上受台风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2008年7月29日,强台风“凤凰”在福建省再次登陆,造成严重危害。图一为“北半球易形成台风海区分布示意图”;图二为福建某城市在此次台风天气过程中的风向和风力变化图。风杆(长线段)上绘有风尾(短线段)的一方指示风向。每一道风尾表示风力2级,一个风旗表示风力8~12级。读图,回答7~8题。

7.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形成于图一中的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8.在图二所示天气过程中,此次台风中心的移动方向是

A .由西北移向东南

B .由东北移向西南

C .由东南移向西北

D .由西南移向东北

图10示意我国东南地区某月某日6时的气压形势图,L 为低压,图中天气系统以200千米/天的速度东移。读图10,完成9~11题 9、图中M 线为

A.低压槽线,其两侧气流大致向内运动

B.高压脊线,其两侧气流大致向内运动

C.低压槽线,其两侧气流大致向外运动 D .高压脊线,其两侧气流大致向外运动 10、从当前至24小时后,甲地风向的变化情况是 A.由偏北风变为偏南风 B .由偏南风变为偏西风 C.由偏西风变为偏北风

D.由偏东风变为偏北风 11、气象部门发布了暴雨预报,估计甲地降暴雨的时长约为 A.2~4小时 B . 7~9小时 C.15~18小时 D. 22~24小时

读下图,回答12~14题。

12.图中河流的流向为( )

A 东北流向西南 B 东南流向西北 C 西北流向东南 D 西南流向东北

13.如上图中等压线为一闭合等压线的部分,则图示地区( )

A气流以上升运动为主 B大部分地区天气晴朗 C可能有台风 D应该是亚洲高压中心

14.若此图所示为我国某地区,则关于图中河流叙述正确的是( )

A此时正处于汛期B径流季节变化大

C冰期可能长达半年D为两岸的甜菜种植提供灌溉水源

图4为某区域沿9°N附近某天气系统某时的气象资料示意图。甲岛国是以种植园经济为主的农业国家。读图,完成15~16题。

15.此时,图中

A.天气系统水平气流呈顺时针旋转辐合

B.气压最低区域降水量较小

C.天气系统移动方向为西南

D.P地近地面风向为西南风

16.甲岛国

A.位于南亚,东临太平洋

B.人口集中分布在中部丘陵地带

C.西南部年降水量多于东南部

D.气温年较差较大

下图为某大陆东部地区示意图,图中MN线上地球自转线速度相

等,等压线示意某年1月6日14时气压状况,虚线为一锋面,

该锋面以150千米/天的速度向东南方向移动。读图完成17-18

题。

17.读图可知

A. 图示锋面为暖锋

B. 图示区域位于南半球

C. 图中甲地此时吹东北风

D. 图示区域东部地区海拔低于西部地

18. 7日16时,甲地的天气状况可能是

A. 晴空万里

B. 狂风大作

C. 大风降温降雨

D. 阴雨连绵

下图中a、b、c线为等压线,箭头表示A地风向,d、e线为等温线,f线为等高线。读图回答19~20题。

19.根据图中信息可以推断

A.a<b<c

B.d>e

C.若e为0°C,则河流出现凌汛

D.图中湖泊可能为咸水湖

20.若天气系统向东南移动,A地即将迎来的天气变化可能为

A.晴朗、气温高、气压低

B.晴朗、气温低、气压高

C.阴雨、气温降低、气压升高

D.阴雨、气温升高、气压降低

感知高考题

1.甲图中能反映气温受地势影响较大的曲线是 A.①B.② C.③ D.④

2.乙图中代表重庆、拉萨日照年变化的曲线是

A.Ⅱ、Ⅰ

B.Ⅱ、Ⅲ

C.Ⅳ、Ⅰ

D.Ⅳ、Ⅲ

3.四城市中气温曲线与日照曲线组

合正确的是

A.①—Ⅲ

B.②—Ⅱ

C.③—Ⅳ

D.

④—

4下图所示国家人口稠密,经济以传统农牧业为主,森林覆盖率为29%。完成下列要求。

(1)简述该国地形、地势特点。

(2)推测该国降水特点及成因。

(3)分析该国水能资源的开发条件。

(4)说明该国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人为原因。

5.D湖泊(图6a)的湖面海拔约3800米,降水资料如图6b所示。D湖沿岸地区地形平坦,发现有大量古代农耕遗迹,包括相互交织的人工堆土高台、人工水渠(图6c),以及人工运河和水塘。

a b

c

图6

(1)推测D湖沿岸地区气温的年变化、日变化特征,并简述原因。(2)归纳D湖沿岸地区的降水特征。

(3)指出威胁D湖沿岸地区发展耕作业的主要气象灾害及发生时间。(4)说明该农耕系统对防治这些气象灾害的作用。

6.读下图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图中曲线为多年平均等降水量线(单位:mm)。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描述图中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

其形成原因。

(1)绝大部分为高山地区山地,北高南低,地表高差悬殊,山高坡陡。

(2)特点:除北部高山地区外年降水丰富,,集中于夏(雨)季。成因:夏(雨)季,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的丰沛水汽,受地形抬升,降水丰富。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降水较少。(3)山高谷深,河流多,水量大,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经济落后,经济投入不足,技术力量缺乏。

(4)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森林破坏和水土流失。

人为原因: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少),(经济落后)传统农牧业发展生活能源需求,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很大。

(1)(年均温较低),年变化(年较差)较小,因为海拔高,地处热带(低纬度地区);日变化(日较差)较大,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增温快,夜晚散热快(按高度推测日最低温度可能降到0℃及以下)。

(2)年降水量约600(580—620之间皆可)毫米,集中于夏季(1—3月或12月至次年3月)。

(3)低温、冻害,夜间;洪涝灾害,夏季(雨季、1—3月或12月至次年3月);旱灾,其他季节(4—12月或4—11月,答秋、冬、春季即可)。

(4)(沟渠、水塘与高台交织,)排水通畅利于雨季防洪,灌溉方便利于旱季抗旱;水体增温和降温的速度比陆地慢,因此,增大水体面积,并使水面与高台(合理)交错分布,可减小气温变化幅度,尤其可提高夜间温度,有效减少低温、冻害对高台农作物的损害。

(1)(12分)分布特征: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多;西北部和部分山区降水最多,达800mm以上;东南部降水最少,在300mm以下。原因:自东向西受来自大西洋西风带的影响越强,降水越多;自南向北受西风带的控制时间越长,影响越大.降水越多;山区处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降水量较多。(每点2分)

(2)(12分)夏季高温少雨,热量充足,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橄榄养分的积累;冬季温和多雨,有利于油橄榄越冬;丘陵低山为主的地形有利于油橄榄的种植;欧洲人口稠密,有广阔的消费市场;沿海,交通发达,有利于油橄榄出口。(每点2分)

(3)(12分)地理位置优越,扼守地中海和黑海的交通要冲(3分);海岸线曲折漫长,多优良港湾(3分);欧洲地区经济发达,腹地广阔;位于世界上资源能源运输繁忙的航线。(每点3分,任答三点)。

热力环流--练习题

热力环流--练习题

————————————————————————————————作者:————————————————————————————————日期: ?

热力环流练习题 1.下列四幅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图(图中曲线表示等压面,直线表示等高面)中,正确的是() 2.图一中四幅热力环流图与图二所示气压分布状态图相符的是( ) 高 地 3.图中各点关系正确的是( ) A.a点比c点的气压高 B.c点比d点的气压低 ?C.c点比d点的气温高 D.d点比b点的气压高 读“某季节我国东部沿海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图2),回答4 ~ 5题。 4.四地气压大小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D> C > A > B B.A >B > D > C ?C.C > D> A > B?? D.C > D > B > A 5.此季节,图中所示大陆上的等温线 ?①向高纬凸出?②向低纬凸出 ③向北凸出??④向南凸出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6.图中C、D两地的天气状况是( ) A.C地气温高于乙地 B.C地多为晴朗天气 C.D地盛行下沉气流D.D地温度小于甲地 7.关于图中气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C、A之间气流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气压差 B.D、B之间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C.水平气压梯度力只影响C、D之间的风速 D.产生四地间环流的根本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示意图,回答8~9题。 8.关于图示甲、乙、丙、丁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气温:甲>乙>丁>丙 B.海拔:丙>丁>甲>乙 C.密度:乙>甲>丁>丙 D.气压:甲>乙>丙>丁 9.此时,图中M地吹()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2011·盐城一模)图Ⅰ示意某沿海地区海陆风 形成的热力环流剖面图,图Ⅱ为该地区近地面与 600米高空垂直气压差的分布状况。读图,回答10~11题。 10.有关气压分布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地气压低于②地B.③地气压高于④地 C.近地面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①地比②地低 D.高空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④地比③地更高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的风向为东南风B.b为上升气流C.c的风向为西南风D.d为上升气流 12、右图中曲线表示某时刻近地面的等压面,以下说法正确的 是 A.正午时刻,图中裸地附近的等压面一天中弯曲幅度最大 B.在近地面同一高度上,林地气压高于裸地 C.图示时刻,近地面的气流分别由裸地和林地流向水库 D.林地湿度较大,主要是有来自水库的湿润气流 13.下面四幅图表示的热力环流中,错误的是

热力环流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在南、北纬30度附近海面,风不经常来做客,这可苦坏了古代航海的商人。因为他们不得不把准备运往美洲大陆的马匹放在船上,等待顺风的到来,结果由于经常等不到风,致使大批马匹因缺少草料而死亡,大量马匹也只能命丧大海。人们因此给这个令人苦恼的无风带起了一个非常古怪的名字—马纬度。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学习了这节课以后,你就会得到问题的答案。我们已经学习了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下面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什么是热力环流? 生: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叫热力环流。 师: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一种形式,引起大气运动的跟本原因是由于各纬度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温度的差异。大气运动的形式主要有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垂直运动主要表现为上升和下沉,水平运动即是风。近地面的风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风向的是哪些? 生: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 影响风向的有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师: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最简单的热力环流,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样运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运动规律 板书: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36第一段,思考:1.什么是大气环流? 2.大气环流有什么意义? 教师总结: 1.大气环流是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2.促使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板书:(一)、大气环流及意义 师:同学们利用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给出两个近地面的点,甲地受冷,乙地受热,让学生完成热力环流简图。 设问:如果上面说的 A 地是极地, B 地是赤道,这样大范围的大气会如何运动呢? 过渡:“全球的大气到底是如何运动的呢?”这就是我们这堂课要学习的重点内容。 下面我们一起先做一个活动。 (活动)P33活动 看图2.9“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师:(强调)假设在地表均匀且地球不自转,也就没有了地转偏向。由于高低纬度获得太阳辐射不同,在赤道和极地间就会产生热量差异,那么在赤道和极地间会形成怎样的大气运动? 生:热力环流。 师:就半球而言,是单圈环流。在教材第33页图2.9中标出大气运动的方向箭头,表示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并比较赤道与极地近地面气压的高低。

微专题 热力环流原理及运用

微专题:热力环流原理及运用 1、热力环流形成原因: 2、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及类型: 3、热力(大气)环流意义: 4、人类活动对热力环流影响: 下图为长江河谷某地冬季某时刻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示时刻,下列说法最可能的是 A.空气质量①④两处最差 B.a处的气温比b处低 C.②③处有逆温现象发生 D.江面以下沉气流为主 2.晴天中,图c、d两点距离最近的时间最可能是 A.8时 B.12时 C.14时 D.18时 3.据图推断,该日图示河谷地区最不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A.夜雨 B.雾霾 C.洪涝 D.冻害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4.若a为某地地形剖面图,则乙地地形一定不可能是() A.向斜山 B.背斜山 C.向斜谷 D.断块山 5.若a为某区域近地面等压面,且甲、乙两地海拔相同,则 ( ) A.气压:甲>乙 B.气温:甲<乙 C.甲地盛行下沉气流 D.乙地以晴朗天气为主 现在影视剧中往往让女主角面朝大海,在海风吹拂下让头发向后飘逸以反映女主角的快乐心情。下图中甲、乙两图分别是“北半球某滨海地区海陆环流图”和“气温变化特征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6.甲图中①、②、③、④四处气温最高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7.为了完成女主角头发向后飘逸的场景,如果你是导演,结合乙图你会选择的拍摄时间段为 A.16时至次日8时 B.6时至18时 C.18时至次日6时 D.8时至16时 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下图为洞庭湖某时刻测得的湖陆风垂直结构示意图。据图完成下列各题。 8.据图文材料可知,此时 A.③处风力小于①处 B.④处更易形成降水 C.①处为陆风 D.②处盛行上升气流 9.有关某沿湖城市与洞庭湖间,湖陆风相互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围湖造陆使湖陆风增强 B.城市规模扩大使湖陆风减弱 C.湖陆风使城市昼夜温差减小 D.湖陆风使城市湿度下降 “冷岛效应”指地球上干旱地区的绿洲、湖泊,其夏季昼夜气温比附近沙漠、戈壁低,温差最高可达30℃左右,这是由于周围戈壁沙漠的高温气流在大气的平流作用下,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形成一种温润凉爽的小气候,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0.“冷岛效应”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受控大气环流的差异 B.绿洲与沙漠热力性质差异 C.阳光照射强弱的差异 D.绿洲与沙漠距海远近不同 11.“冷岛效应”会使绿洲地区 A.年降水量增多 B.热量交换变缓 C.水汽蒸发加快 D.地面风速增强

专题一: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专题一: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2013-9-14) 考 纲 点 击 大气受热过程 (1)大气的受热过程。 (2)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3)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一、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 补充:大气成分的变化 ①大气中的水汽和固体杂质的含量因时因地而异 例:地面有植被覆盖,水汽含量增多,而固体杂质含量变少。我国北方地区冬春季节,气候干旱,大气中水汽含量少,而固体杂质多。 ②人类活动对干洁空气成分比例的影响 例:人类活动燃烧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使大气中的CO2增多。冰箱、冰柜的广泛使用,大气中的氟氯烃含量增多(制冷工业发展以前,大气中没有氟氯烃化合物),氟氯烃能破坏大气中的臭氧,使大气中的臭氧减少。 ③保护大气环境 2、大气的垂直分层: ( 1 ) 对流层:大气底层,厚度随季节和纬度变化;气温随高度递减;各层中最薄,但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空气对流强烈,天气复杂多样。 (2)平流层:大气中臭氧的主要分布区。因其大量吸收太阳紫外辐射,所以气温随高度递增。空气做平流运动,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利于航天飞行。 ( 3 ) 高层大气:从平流层顶到3000千米的高空范围。密度小,与星际空间接近。该层中有大量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电离层。电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波。 二、大气受热过程

补充: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弄清地面辐射与大气辐射之间的关系是理解大气保温效应的关键。如下图: (1)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大部分的地面辐射被吸收而增温,然后它再以辐射、对流的方式向高层大气传送热量。所以说,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 (2)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近地面大气吸热增温后,也向外进行辐射,叫大气辐射。大气辐射中一小部分向上,散失到宇宙 空间;其余绝大部分是向下的,因其与地面辐射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使得大气把从地面辐射中获取的热量还给了地面,所以说大气对地面起着保温效应。 作用 形式 参与作用 的大气成分 波长段 作用特点 实例 吸收 臭氧 (平流层) 紫外线 吸收强烈,有选 择性,对可见光 吸收得很少 平流层气温 随海拔高度 增加而上升 水汽、CO 2 (对流层) 红外线 反射 较大颗粒 尘埃、云层 各种波长同 样被反射 无选择性,云层 越厚,反射越强 夏季多云的 白天,气温不 会太高(偏低) 散射 空气分子、 微小尘埃 波长较短的 可见光(蓝 光、紫光) 向四面八方散 射,有选择性 晴朗的天空 呈蔚蓝色 颗粒较大的 尘埃、雾粒、 小水滴 各种波长同 样被散射 无选择性 阴天的天空 灰蒙蒙的 大气上界 地面 太阳辐射 地面吸收 大气吸收 地面增温 地面辐射 大气 吸收 射向宇宙空间 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辐射射向地面 二、大气受热过程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 “大气还大地” 大气增温

高三微专题——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训练(第三周) 图11示意我国新疆某地区地形状况及风向频率,甲地有大片的绿洲,每年大风日数约160天左右,年平均风速达到6.2米/秒,是我国最早进行风能开发的区域。 (1)结合热力环流的原理,分析甲乙之间夏季盛行西北风的原因。(8分) (2)从地形特征的角度,分析甲地多大风的主要原因。(8分) (3)评价甲地发展风力发电的条件。(12分) 新鲜葡萄直接在太阳光下暴晒,制成的葡萄干 会发酸。乙地区夏季利用荫房(如图12)晾 制的葡萄干享誉世界。荫房是指状如碉楼的土 坯建筑,四壁镂出密密麻麻的洞孔,在房内设 置挂架,以挂晾葡萄。 (4)从当地气候条件的角度,说明乙地夏季 利用荫房晾制葡萄干的理由。(9分)

参考答案: (1)甲地以绿洲分布为主(1分),乙地以沙漠分布为主(1分),由于沙漠的热容量较绿洲小(2分),夏季增温较绿洲快(2分),在乙地附近形成热低压,即甲地(海平面)气压高于乙地,风从甲地吹向乙地(2分)。 (2)甲地位于两山之间的谷地(2分),且谷地为西北—东南走向(2分)。盛行的西(北)风(或答“与谷地走向一致的气流”,2分)受狭管效应的影响,速度在谷地加快,导致风大(2分)。 (3)有利:风能资源丰富;地价低;人口稀少,移民费用低;风电开发历史悠久;离北部电力需求地(市场)较近。(每点3分,任答3点即可,共9分。)不利:资金缺乏:技术落后;生态环境较脆弱。(任答1点即可,3分。) (4)该地降水稀少(1分),夏季光照强度大且时间长(或白昼长,太阳高度较大)(2分),多干热风(2分),荫房四壁的孔洞既便于通风(2分),又避免阳光照射导致葡萄干发酸(2分)。 参考答案: (1)甲地以绿洲分布为主(1分),乙地以沙漠分布为主(1分),由于沙漠的热容量较绿洲小(2分),夏季增温较绿洲快(2分),在乙地附近形成热低压,即甲地(海平面)气压高于乙地,风从甲地吹向乙地(2分)。 (2)甲地位于两山之间的谷地(2分),且谷地为西北—东南走向(2分)。盛行的西(北)风(或答“与谷地走向一致的气流”,2分)受狭管效应的影响,速度在谷地加快,导致风大(2分)。 (3)有利:风能资源丰富;地价低;人口稀少,移民费用低;风电开发历史悠久;离北部电力需求地(市场)较近。(每点3分,任答3点即可,共9分。)不利:资金缺乏:技术落后;生态环境较脆弱。(任答1点即可,3分。) (4)该地降水稀少(1分),夏季光照强度大且时间长(或白昼长,太阳高度较大)(2分),多干热风(2分),荫房四壁的孔洞既便于通风(2分),又避免阳光照射导致葡萄干发酸(2分)。 参考答案: (1)甲地以绿洲分布为主(1分),乙地以沙漠分布为主(1分),由于沙漠的热容量较绿洲小(2分),夏季增温较绿洲快(2分),在乙地附近形成热低压,即甲地(海平面)气压高于乙地,风从甲地吹向乙地(2分)。 (2)甲地位于两山之间的谷地(2分),且谷地为西北—东南走向(2分)。盛行的西(北)风(或答“与谷地走向一致的气流”,2分)受狭管效应的影响,速度在谷地加快,导致风大(2分)。 (3)有利:风能资源丰富;地价低;人口稀少,移民费用低;风电开发历史悠久;离北部电力需求地(市场)较近。(每点3分,任答3点即可,共9分。)不利:资金缺乏:技术落后;生态环境较脆弱。(任答1点即可,3分。) (4)该地降水稀少(1分),夏季光照强度大且时间长(或白昼长,太阳高度较大)(2分),多干热风(2分),荫房四壁的孔洞既便于通风(2分),又避免阳光照射导致葡萄干发酸(2分)。

专题四热力环流

1 / 41 / 4 专题 热力环流 一、热力环流 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气压差异 大气运动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高低纬度间的太阳辐射差异(冷热不均) (2)热力环流 1、概念: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形成: 近地面冷热不均→气流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 水平运动 热力环流 ①高低气压: 无论在上空还是在近地面, “高”、“低”比较的前提条件都是在同一海拔高度上,即一般相 对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而言 近地面,一般气温高的地方气压低,气温低的地方气压高 就某处气压大小而言,近地面气压高于高空气压,且高低空的气压名称相对 ②等压面: 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 同一等压面上各处气压相等 等压面上凸的地方为高压区 等压面下凹的地方为低压区 ③等压线: 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相等的各点的连线 判断气压高低,既要考虑高度因素又要结合等压面的凹凸状况。 例题1读图6-2 , 判断正确的叙述。 A .图中四点的气压①<②<③<④ B .甲地多晴朗天气 C .甲地温度高于乙地 D .气流由甲地流向乙地 例题2读图6-7,回答(1)~(3)题。 (1)若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温度:a>b>c>d B .气压:d>a>b>c C .引起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 D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 (2)若此图是城郊环流侧视图.③处为绿地,则通过此环流对 大范围:全球大气环流 小范围:热力环流 受 受 冷却 高 低 高 等压面 A B C D

2 / 42 / 4 东 西 地面 1000M 等压面 等高 1 2 3 4 5 A B C 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 ( ) A .净化、增温 B .净化、增湿 C.增温、增湿 D.减湿、减温 例3.下图为北半球某地的气压状况,是由热力作用引起的,读图后回答: (1)图中1、2、3、4、5表示气压相等的数码是 ; (2)1、2、3、4、5中表示气压最高的数码是 ; (3)1、2、3、4、5中表示气压最低的数码是 ; (4)A 、C 两处气温较高的是 处; (5)用“→”完成图中的热力环流 (6)如考虑摩擦力,B 点吹 风 (7)A 、B 、C 三点都位于同一纬度,此时若地球位于近日点时,则A 点处在 (陆地或海洋) 例4读某城某日清晨低层大气剖面图,回答: 读某城某日清晨低层大气剖面图,回答。 (1)图中气温分布异常部分是①②③中的_______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 (2)该城市工业高度集中,汽车数以百万计,当天发生了重大的烟雾事件,造成这一事件的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气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地形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几种重要的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是一种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山谷山坡冷热不均、人类活动都有可能导致热力环流的形成。 ①城市风 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消耗大量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因而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使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人们称之为“城市热岛”。由于城市热岛效应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地区上升,在郊区下沉,下沉气流又从近地面流向城市中心,因此在城市和效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如上图),称为城市风。因为城市人类活动释放大量的人为热及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产生“温室效应”,而形成“城市热岛”。在大气环流较弱时,出现气流在城市上升,郊区下沉,再由郊区回流到城市的热力环流,为“城郊环流”。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工厂选址、卫星城选址等都要考虑其不利影响,尽可能位于城郊环流的外围。(为保护城市大气环境,在城市规划时,要研究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一方面将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在城市风下沉的距离之外,以避免工厂排放的污染物流向城区;另一方面,应将工业卫星城建在城市风环流之外,以避免相互污染。)除此之外城市还有“城市雨岛”效应。 ②海陆风 白天,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陆面气温比海面高,陆地上的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下降;海面因有下沉气流而气压升高,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空气由海洋吹向了海风。夜间,陆地冷却比海洋快,气温比海面低,近地面气压高于海面,空气由陆地吹向海洋,这就形成了陆风。(如上图) ③山谷风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教案

课程序号: 0547 《学科教案》 题目:《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教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授课教师: 提交时间: 成绩: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教案

【教师】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有关热力环流的实验视频。在这个实验视频的左下角放的是一碗热水,右下角则是一碗冰块,等会儿请同学们仔细观看在这两个碗上方的白色水汽是怎么运动的?然后 【学生】观看实验,某个学生回答···(热水碗上方白色水汽向上运动,冰块碗上方白色水汽向下

【教师】请同学来看这张图,并结合书本的内容,思考当地面受热均匀时,每个空气柱中的空气提示:高空与地面相比)?说明了什么?等压面分布有什么特点? (空气分子均匀分布,但高空中空气密度较近地面小,说明在同一高度的水平方向上气压都相等,并且近地面气压大于高空气压。等压面与地面平行。 【转承】当受热不均匀时,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发生了垂直运动。 【教师】当空气发生了上述的垂直运动后,那么请问现在气压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又发生了什么 (在A处近地面由于空气上升密度减小形成低压,高空变为了高压;相应的两处的近地面由于空气下沉密度增大而形成高压,则高空变为低压。) 【教师】此时同一高度上的等压面还会是水平的吗?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等压面出现弯曲) 【教师讲解】此时由于空气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出现了差异。那么,等压面肯定不会水平,而是出现了弯曲。在A地高空,原来气压值为1020hpa 因此要往高处找一个气压值为1020hpa的点,同理在B、C两处的高空气压减小, 1020hpa的点,然后将重新找到的气压值都为1020hpa的点用曲线连接起来,这 1020hpa的等压面。在近地面情况相似。 综上,等压面会呈现“凸高凹地”的情况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与应用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与应用 湖南省冷水江市第七中学姜辉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解答实际生活生产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本课由问题→小实验和多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给出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城市热岛效应”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②通过实验活动,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③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二、重点难点 (一)重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应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等现象。 (二)难点 冷热不均引起气压高低变化和等压面弯曲的特点。 三、教学思路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对于理解由于热力原因而引起的大气运动,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后面学习气压带和风带起到至关重要的铺垫作用。为此设计了以下活动: 1、地理小实验,让学生直观、真实感受热力环流、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以及气流运动特点。为学生能顺力画出环流图埋下伏笔。 2、观看多媒体演示,解决热力环流过程中气压分布与气流分布之间的关系。理解等压面的概念。 3、案例和拓展探究。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等内容简要分析。目的是让学生更加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的能力。 四、教法与学法 1、教法:实验演示法、引导总结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2、学法:合作实验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学习法等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蜡烛、香、纸板、1000ml的量筒)等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实验引入课题-----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与应用 (一)、师生实验------感受热力环流 实验步骤: (1) 、将点着的香伸入量筒纸板点有蜡烛的一侧,观察香烟的运动方向 (2) 、将点着的香伸入量筒纸板没有蜡烛的一侧,观察香烟的运动方向 (两侧条件有何不同,思考:香烟飘动的原因是什么) 实验结论------从实验中我们知道:香烟两侧冷热不均使香烟向点有蜡烛一方飘动,即气体向蜡烛方向流动。 我们把这种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过渡:为什么冷热不均会产生热力环流呢,它是怎么产生的呢? (二)、探究热力环流形成原理 1、热力环流形成原理 热→气体受热上升→近地面低压,高空高压 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 冷→气体收缩下沉→近地面高压,高空低压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 【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学习目标】 1.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作用。 2.运用图示说明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的关系。 3.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4.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能解释有关的自然现象,如城市热岛效应。 【课前知识梳理】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能量来源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受热过程(填出①~⑨代表的含义)) ( 名称具体过程结果 地面增温过 程 大部分A__________________透过大气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 大气增温过程地面增温后以B__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向近地 面大气传递热量 使大气增温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少部分太阳辐射的吸收 或反射 (2)两个作用 保温作用:弥补了地面热量损失,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3、意义 (思考)1、为什么“高处不胜寒”? 二、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太阳辐射能的________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________差异。 2、热力环流——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 (1)概念: 是由_______________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__________的最简单形式。 (2)形成过程 ①A地受热,空气上升,形成________; D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________; ②B、F地冷却,空气下沉,形成________; C、E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________;

③同一水平面上,气流由________流 向________,在图中用箭头标出空气的运动方向。 (3)常见形式: ________、城市风、山谷风。 (思考)2、古诗云“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你能解释巴山为何多夜雨吗? 【课堂互动探究】 ★知识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活动一) 1、结合教材图2.2,回答下列问题。 (1)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如果用“大气保温作用”概括,你认为合适吗? (2)据图分析,为什么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 (3)阴天的白天气温比较低的原因? (4)在晚秋和寒冬,为什在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5)请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新疆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归纳总结】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分析一地白天气温的高低,主要考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主要方式 O 3(平流层)吸收紫外线 有选择性CO 2(对流层)吸收红外线 吸收可见光的吸收很少 削弱方式最弱 例子:平流层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上升 无选择性 表现:云层、较大颗粒的尘埃 (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越强) 反射削弱方式最强 例子: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 世界最热的地区不在赤道,而在北纬20o-30o 的沙漠地区 树阴下,房间里无阳光处仍然明亮 日出天已明,日落天不黑 散射若质点是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时→有选择性(波长越短,散射越明显) 如晴朗的天空蔚蓝色 若质点是颗粒较大的尘埃、雾粒、小水滴时→无选择性 如在阴天时,或者大气中尘埃、烟雾较多时,天空呈灰白色 2、大气的温室效应—(分析一地夜晚气温的高低,要考虑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强弱) (1)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及其转化 (2)大气保温作用原理 常见现象 两种情况 反射 散射 吸 收 太阳辐射 O 3→紫外线 CO 2→红外线 地面 大气上界 图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太阳辐地面升大气升大气辐地面辐地面保 透过大气 短 波 辐 射 大气吸收 长波辐射 大气逆辐射 长波辐射

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 1.读右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图中4个点的气压关系为①<②<③<④ B.甲地多晴朗天气 C.甲地温度高于乙地 D.气流由甲地流向乙地 读我国某地区年雾日天数等值线图(图中②③④均为省级 中心城市)。回答2~3题。 2.“晚见江山雾,宵闻夜雨来”能形象写照图中 A.城市①②B.城市②③ C.城市③④ D.城市①④ 3. 图示地区“夜雨”现象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A.锋面气旋 B.台风 C.地形雨D.热力环流 下图为“某月沿90°E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 读图回答4~5题。 4.上述“某月”是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5.该月份甲地盛行风向及气候特征分别是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读“相对湿度同温度的关系图”回答6~8题。 6.有关气温与湿度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湿度从凌晨4时起逐渐加大 B.湿度随气温的升高而降低 C.湿度随气温的升高而增加 D.气温在正午12时达最大值 7.该地可能是下列哪个城市 A.东京 B.乌兰巴托 C.罗马 D.阿伯丁 8.该地该日的天气状况是 A.全天无任何降水过程 B.下午3时有降水过程 C.上午10时许有降水过程 D.凌晨4时有可能产生霜冻

气候判断 1.表中“X”的值可能是 A.—4 B.0 C.4 D.12 2.该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最不利因素是 A.光热条件不足 B.水热组合不好 C.土壤肥力不足 D.灌溉水源差 读几种气温和降水量年内变化范围图,完成3~4题。 3.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气候类型正确的是 A.①是热带沙漠气候 B.②是热带雨林气候 C.③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D.④是热带草原气候 4.图中②代表的气候类型最大的分布区在 A.亚马孙平原地区 B.撒哈拉沙漠地区 C.西西伯利亚地区 D.西欧地区 下图中数字代表高雄、开普敦、淮北、芝加哥等4个城市。根据图示资料判断5~7题。 5.4个城市中,7月气温低于1月气温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6.图中城市②是 A.高雄 B.开普敦 C.淮北 D.芝加哥 7.下列因素中,对城市④1月气温 影响较大的是 A.附近有寒流经过 B.附近有暖流经过 C.地处北回归线附近 D.受赤道低气压控制 右下图是根据甲、乙、丙三地各月平均气温和各月平均降水量所作的区间统计图,读图完成8~10题。 8.丙的气候类型可能是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热带雨林气候 D.热带草原气候 9.甲气候类型区盛产的作物是 A.棉花 B.甜菜 B.葡萄 D.甘蔗 10.甲、乙气候在地区上的分布差异是 A.甲在大陆东岸乙在大陆西岸 B.甲在亚热带大陆西岸乙在亚热带大陆东岸 C.甲在内陆乙在沿海 D.甲、乙同处于温带大陆东岸 读下图,甲、乙、丙、丁四个地区的气温雷达图和降水柱状图,回答11~14题。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大气运动的最基本形式——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探索 ◆教学思想方法: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使学生形成基本的地理素养。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求从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认识出发,通过开展活动,引导学生识图、绘图,理论联系实际等形式,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探索自然地理奥秘的过程,亨受到学习的乐趣,进而提升学生主动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与愿望,更好地学习对自己、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达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与要求。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一节内容在全书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多,但内容却是极其重要的。重点介绍了对整个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具有深刻影响的基本自然地理过程之一——大气运动的基本状况(大气热力环流的产生——发展——演变),通过教学内容的设置安排,完成从地理现象到地理成因的探索,从感性知识到理性思维的提升。 ◆从第一单元对学生地球观的感知培养到从第二单元开始的自然地理组成要素分析,再到第五单元(§5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的整体综合,本节内容既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又作为大气运动的开篇,起到提纲携领的作用。 ◆通过学生对活动的自主探究,完成对地理基本分析方法的归纳与总结(结果——原因,发现地理问题——收集、分析、整理材料——解决问题——地理语言表达)。热力环流过程分析方法和原理可以迁移到自然界存在的其他形式的热力环流,同时又是理解众多大气运动理论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考虑,结合高中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理解) ◆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能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的热力过程,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观察力、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并将其转化为地理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亲生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在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中激发学生探索地理问题的兴趣中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与方法 鉴于模块一教材的基础地位,从高一开始,学生开始接触系统的地理理论知识,但是在此之前,学生头脑中对地理学科特征、地理概念、研究内容与方法的认识很少或者很零碎,在学习热力环流的形成模式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有更为清晰的认识,故确定其为重点。 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热力环流因果关系的先后顺序 ◆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 这些内容原理性强,学生对大气运动的了解又较为抽象,因此确定这些内容为本节难点。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教学设计(中图板) 镇安中学:侯启斌 一、课标要求 该部分内容授课1课时,课标要求为“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现象”。该标准旨在让学生认识导致大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及全球气候变化奠定基础。热力环流是继大气受热过程之后的一一个重要原理,大气不均匀受热主要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性质差异引起。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热源,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环流则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依据。不同尺度的大气环流表现形式不同,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都可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所以,需要借助示意图,以大气、太阳辐射地面这三个自然地理要素综合的逻辑关系这条主线与根据学生心理认知特点选择的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理论与实际联系、逻辑方法与直观方法结合的这条主线交织,解释一个原理: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不均匀受热的结果。 二、教材剖析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地理必修I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流”第二个大标题“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第一部分内容。

该部分承接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大气运动”的开篇,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的最佳切人口,主要讲述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这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同时它位于大气水平运动之前,为学生学习“气压带和风带”“三圈环流”等知识做铺垫,这些知识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和内容延伸,各部分内容前后关联性很强,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从内容选择来看,该部分与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水平运动是因果关系。但从学习方法来看,是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的延伸,对后面一节的学习方法起引导作用。所以要让学生学会绘图、举例、运用原理,将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归到感性认识将教材中隐含的综合思维育人价值挖掘出来。 三、学情简析 高一学生好奇心强,对未知知识有探究欲望,但自主学习能力较欠缺,乐于在小组合作探究这样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学生刚学的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是必备的知识技能基础,已学初中物理知识中气压、气温、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热胀冷缩、比热容等有助于理解该部分内容。学生未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想象力较差,故综合思维水平低,学科理念尚未形成,难以想象和理解抽象概念,难以把握对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难以将大气与物理知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地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而

高考地理考点专题热力环流

考点10 热力环流 考点热度★★★☆☆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具体如下图所示: (1)近地面冷热与气流垂直运动有何关系? 提示:近地面热,气流上升;近地面冷,气流下沉。 (2)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高低有何关系? 提示:近地面气压总是大于高空的气压。 (3)近地面的气压高低与近地面冷热有何关系? 提示:近地面热,形成低压;近地面冷,形成高压。 (4)气流的水平运动流向有何特点? 提示: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及应用 1.形成原因 掌握热力环流要抓住“一个过程、两个方向、三个关系”

(1)一个过程 近地面冷热不均――→ 引起 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 造成 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 导致 空气的水平运动――→ 形成 热力环流。 (2)两个气流运动方向 ①垂直运动——受热上升,冷却下沉。 ②水平运动——从高压指向低压。 (3)三个关系 ①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类型相反关系 ②温压关系:热低压、冷高压(如上图中甲、乙、丙三地所示)。 ③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如上图中a 、b 、c 、d 处所示)。 2.常见热力环流 (1)海陆风 ①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 ①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所以,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 (3)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①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②影响与应用: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在下沉距离之外。

2019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3第一课时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教学设计语文

教学设计 2.3.1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 从宏观上看,第二章从分别从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对地球的物质组成和能量传输进行教材的组织,热力环流是大气圈部分的重要组成内容,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 从微观上看,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太阳辐射导致地面冷热不均,从而引起空气在垂直方向上的上升或下降运动,又由于空气垂直运动导致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出现差异,最终引起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由高压流向低压。本节课教材内容层层展开,逻辑性和层次性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情分析】 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难点主要在于三方面: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故感到很难把握对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感到这些知识与应用无关。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总的来说,对大气的了解,总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能够具备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④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 ②通过热力环流的事例,培养学生从学习中和生活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②通过对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等问题的探讨学,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进一步提高环境意识,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 ③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完整word版)热力环流专题练习题

① ② ③ ④ 热力环流练习题 1、关于气压、高度、气温三者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 B .在同一高度上,气温高则气压高 C .在同一高度上,气温高则气压低 D .空气总是由气压低的地方流向气压高的地方 读甲、乙两地等压面分布示意图5—12。 2. 下列四幅热力环流示意图中,与图5—12所示气压分布状态相符的是 ( ) 3. 下列关于等压面分布示意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甲地为海洋,乙地为陆地 B. 乙地可能出现阴雨天气 C. ①处气压比②处高 D. 甲地可能形成台风 4、北半球一架飞机在高空从东向西飞行,它的左侧是高气压、右侧是低气压,则此时的境况是 A .飞机在顺风飞行 B .飞机在逆风飞行 C .风从南侧吹来 D .风从北侧吹来 5. 夏季晴朗的夜晚,我们站在海边,面对大海,所感到的风一般是 ( ) A. 迎面吹来 B. 背后吹来 C. 左侧吹来 D. 右侧吹来 6、下图中的等压面分布正确的是( ) A 、①和③ B 、②和④ C 、③和④ D 、④和① 7.下列对风向的描述正确的是 ( ) ①晚上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③如果地球不自转,近地面,风从两极直接吹向赤道 ②晚上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④如果地球不自转,近地面,风从赤道直接吹向两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下列热力环流图中,画法正确的是() A、①和③ B、②和③ C、①和④ D、②和④ 9.若甲、乙为相距不远的陆地,a、c为水平气流,b、d为垂直气流, 则甲、乙、丙、丁四处气压的关系为() 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 C.乙>甲>丁>丙 D.甲>乙>丁>丙 10.若甲地为郊区,乙地为城市,其余条件与上题相同,从环境效益的角度考虑, 不宜在甲地建立的企业是() A.造纸厂 B.水泥厂 C.家具厂 D.电子厂 图为某季节我国东部沿海某区域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示意图。 11.图中各地的气压值 A.甲>乙>丁>丙B.乙>甲>丙>丁 C.丙>丁>甲>乙D.丁>丙>乙>甲 12.图中甲、乙两地的天气状况是 A.甲地气温高于乙地 B.甲地多为晴朗天气 C.乙地盛行下沉气流 D.乙地温度小于甲地 13.下图表示因冷热差异引起的大气运动,图中S代表地面,箭头代表气流方向,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气温值G>H B.气压值H最高 C.G为城郊,H为市区 D.G处比H处易出现阴雨

热力环流形成原理及应用教案

《热力环流形成原理及应用》的教案 【课标解读】 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对此知识点没有识记和原理理解上的具体要求,只是作为认识大气运动的基础知识进行了解和体验,但热力环流作为大气运动中最重要的基本原理,是理解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其移动的基础知识,教材上亦有详尽表述,所以将此部分作为重点和难点知识组织教学。 【设计思想】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应用,是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是理解大气运动的基础知识,而大气运动的直接结果,在世界各地形成了迥异的气候类型,进而影响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由于大气运动的抽象性及其复杂性,使学生理解掌握该知识点的难度较大,如何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预设有效地教学过程以化解难点,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更是教师教学理念、教学风格乃至教学思想的反映。 本节课设计的主要目标是如何将看不见、摸不着的大气运动再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理解其过程,然后配合准确精炼的语言,细致到位的分析,归纳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随后的环节不再是知识的再现,而是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重视知识的运用,以课堂提升和合作探究的形式分析海陆风的形成,对海陆风延伸到海陆之间的冬夏季节环流,主要为后续学习做铺垫,最后安排讨论城市热岛环流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及城市布局相关问题,使学生能学以致用,用学到的地理学原理解决身边的地理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和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 2、能够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分析和思考身边的地理现象和问题,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具备一定的地理思考能力,并对他人的观点有一定的评价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现实问题的提出引出学生对热力环流的思考和兴趣。 2、运用板图分析,学生能够说出热力环流中大气的运动过程及气压变化情况,进而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3、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的形成,学生能学以致用,画出热力循环图。 4、通过重点、考点知识总结加深学生的记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培养探索大气环境的兴趣。 2、通过探究大气环境中的实际问题,激发求知欲,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教学难点热力环流中大气水平方向的气压变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