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阅读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阅读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化常识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

1.下面四个称谓均出自《范进中举》,其中是谦称的一项是()

A. 宗师

B. 高邻

C. 贤婿

D. 晚生

【答案】 D

【解析】【分析】D项是谦称。晚生是谦辞,后辈对前辈自谦之称,是旧时文人在前辈面前的谦称。其它三项都是敬辞。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敬辞和谦辞的文化常识。答题时应注意,敬辞又叫尊称,一般指比较尊敬的称呼,是对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针对不同的对象,称呼可有多种。谦称是表示谦虚的自称,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谦称自己不聪明,学识浅薄,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身份低微,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等。“ 宗师、高邻、高邻”都是敬辞,“晚生”是谦辞。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酒杯,在古代有很多称谓。如“觥筹交错”中的“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白”,“金樽清酒斗十千”中的“樽”都是“酒杯”的意思。

B. 明清时期,我国古代白话小说发展到了顶峰,产生了众多不朽的名著。如《西游记》《镜花缘》《水浒传》等。

C. 古代的很多诗文都是作者遭贬谪时所作,如《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唐代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后给侄儿孙湘以示勉励之意的一首诗;《岳阳楼记》是北宋范仲淹被贬谪巴陵郡时写给朋友藤子京的一篇文章。虽是被贬,他们却是共同表达出一种对理想、志节的执着和持守。

D. 句子根据结构可分为单句和复句。“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这是并列复句。

【答案】 C

【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C.《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台湾诗人郑愁予的《乡愁》这首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实物,托物寄意,表达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B. 古代文体“记”以记事为主,如《小石潭记》;“说”则多就事、物、现象抒发感想,常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如《爱莲说》。

C. 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家乡;“长河落日圆”中的“河”指黄河;“晋太元中”的“太元”是年号;《范文正公集》中的“文正”是谥号。

D. 谈吐可显儒雅之风。问候别人的父亲时,可以用“令堂近来身体可好”;写了文章,想请别人指点一二时,可以用“请不吝赐教”。

【答案】 C

【解析】【分析】A.《乡愁》是余光中的作品;

B . 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体“铭”;

D.对别人父亲的尊称是“令尊”,“令堂”是对对方母亲的尊称;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和辨析的能力。要求考生注意平时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识记,注意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能筹交错”“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觥”“白”都有酒杯的意思。

B. 成语“心旷神怡”“气象万千”“峰回路转”均出自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C. “年少万兜鍪”中的“兜鍪”本意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戴的头盔,这里指代士兵。

D.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由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共33篇,分国编次。

【答案】 B

【解析】【分析】A:正确。

B:“心旷神怡”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气象万千“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阳;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峰回路转“出自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C:正确。

D: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文学常识涉及到古今中外众多的作家、作品、体裁和写作技法,零散琐碎,繁多庞杂。这么多的内容,要想掌握它,确非易事。大家平时就注意搜集、归纳、整理。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考试时定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正确地完成此类考题。

5.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一个节日,过年有“除旧”“守岁”等各种习俗。然而随着最近几年过洋节风气的盛行,过中国年的“年味”渐淡。为增加我国传统的“年味”,同学们提出了许多具体建议。下列建议中不是很适合的一项是()

A. 写春联贴家门增加过年喜庆气氛。

B. 挂灯笼舞狮子放爆竹以庆贺新年。

C. 全家人驾车出游过有意义的新年。

D. 街坊邻居之间互相道个喜拜个年。

【答案】 C

【解析】【分析】写春联,挂灯笼舞狮子放爆竹,街坊道喜拜年这几种都属于传统习俗,有“年味”。驾车出游属于现代。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文化常识的能力。要求考生在平时注意文化常识的积累,考生在做该题时要明确题干的内容和要求,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回答,注意对选项进行仔细的辨析。

6.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诫子书》《爱莲说》《陋室铭》《岳阳楼记》《送东阳马生序》《出师表》中的“书”“说”“铭”“记”“序”“表”都是古代的文体。

B. 二十四节气中,立春之后是雨水,小满之后是芒种,处暑之后是立秋,冬至之后是小雪。

C. 我国古代对于不同的朋友关系有不同的称谓,如: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

D. 江南三大名楼是指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闻名)、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因崔颢的《黄鹤楼》而闻名)、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闻名)。

【答案】 B

【解析】【分析】ACD表述正确。B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由此可知,“立秋之后是处暑,大雪之后是冬至”。

故答案为:B

【点评】这道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这些知识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分类识记,答题时能准确地再现这些知识。

7.下列选项中关于文化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曹刿论战》选自国别体史书《左传》,这本史书相传为春秋时齐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B. 古代关于官职升迁变化有专门用语,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谪”为降官之意,大臣辞职还乡则会用“乞骸骨”的委婉说法。

C. 小说以叙述故事情节为中心,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D. 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中小说集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等。

【答案】 B

【解析】【分析】A.改为:《曹刿论战》选自编年体史书《左传》。相传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C.改为: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D《朝花夕拾》是散文集。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理解。考生要注意平时学习中课本内的注释的掌握,多

留心多记忆,注意对选项要逐项审读辨析。

8.温州钟灵毓秀,有许多优美的风景、物品及富有特色的民俗。下列诗句与温州“民俗风物”无关的一项是()

A.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东晋·谢灵运《登池上楼》)

B.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南宋·陆游《游山西村》)

C.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南宋·赵师秀《约客》)

D. 何用游山双不惜,棕鞋也似笋鞋轻。(清朝·方鼎锐《温州竹枝词》)

【答案】 B

【解析】【分析】A. 池上楼位于温州市鹿城区五马街道中山公园积谷山西麓,为纪念南朝诗人谢灵运所建造,因其有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传世,后人遂称该楼为“池上楼”。

B. 本诗句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农家祭社祈年,满着丰收的期待。陆游在这里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C. 赵师秀,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字紫芝,号灵秀,亦称灵芝,又号天乐。南宋诗人。赵师秀是“永嘉四灵”中较出色的诗人。

D. 温州竹枝词始于宋:在刘禹锡等人的倡导下,温州历代有不少诗人,纷纷学写竹枝词,也创作了很多作品,其中不乏意韵俱美的佳作。在清同治年间,温州前后出现了四位诗人,他们是郭钟岳、钱子奇、方鼎锐、戴文俊。他们互相应和,留下《东瓯百咏》、《温州竹枝词》、《瓯江竹枝词》三部书,共三百多首,这是温州竹枝词创作的高峰。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做本题时注意理解诗句内容,明确是否体现温州优美的风景、物品及富有特色的民俗,选出合适的选项。

9.下列文学文化常识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的作者是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B. 范仲淹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世称“范文正公”。

C. 艾青的长诗《向太阳》《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D. 古人讲究礼节,对对方或对方亲属用敬称,如“令郎”“家君”“贤弟”,对自己一方则用谦辞,如“尊君”“舍妹”“小儿”等。

【答案】 D

【解析】【分析】ABC表述正确。D. “家君”属于谦称,“尊君”属于敬称。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

史书体例等。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10.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又名《巨人三传》)和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都是精彩的传记作品。

B. 《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均选自西汉刘向整理编辑的国别体史书《战国策》,用设喻阐述道理是此书的一大特色。

C.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种传统对联张贴时,上下联分居右左,上联末尾字用平声,下联末尾字用仄声。

D. 谦称多为表示自谦的称呼,如“卑职、愚、不才、鄙人”等;尊称多为表示尊敬的称呼,如“大兄、子、贤弟、先生”等。

【答案】 C

【解析】【分析】C.错误,对联尾字为“仄起平落。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河畔婉转的雎鸠、白露时节的蒹葭;菊东篱的悠然,带月荷锄的自在;石壕村中的夜啼、“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呼声……时间的长河,奔涌不息,五千年的文化,渊源流长。

【材料二】国学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历史的星空里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穿越时空,国学将千年积淀的智慧生存法则呈现给世人。国学要真正发挥作用,只有活学活用,把理论与客观实际紧密联系,才能智慧的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惑。

(1)【整合材料探国学】阅读以上两则材料,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2)【陶冶情操用国学】孝敬父母,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这样的典范不胜枚举。请你分别举出一例。

(3)【孔子之道亮国学】孔子作为“至圣”,孟子作为“亚圣”,他们对后世影响深远。请根据自己有的知识,写出与它们有关的成语和故事各一个。

(4)【合作共赢悟国学】古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今有“龟兔双赢理论”;远有“丝绸之路”,近有“一带一路”。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合作共赢”的感悟。

【答案】(1)①中华文化灿烂辉煌;②国学智慧可以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

(2)孝敬父母示例:黄香温席、卧冰求鲤等;尊师重道示例:程门立雪、颜回尊师等。(3)“温故知新、孟母三迁、见贤思齐、韦编三绝、舍生取义、孟母断机”等。

(4)略

【解析】【分析】(1)这是一道压缩语段的题目,压缩语段有拟写新闻标题(或一句话新闻)、提取关键词、概话并评价材料的内容、下定义等几种类型。概括材料的内容要区分材料的文体特征,注意有新闻类、叙述类、说明类、议论类和寓言类,新闻类注意提取新闻的要素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结果,然后根据材料的性质确定重点,重点注意新闻中的导语;叙述类注意事件的过程;说明类注意提取物件的组成、作用,议论类注意提取论点,语言类注意虚构的内容对应的生活中的真实现象。

(2)注意突出题干的要求“孝敬父母,尊师重道”。

(3)注意与“孔子”和“孟子”相关的内容。

(4)注意谈论的重点“合作共赢”。

12.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 我们学过的小说中有不少性格鲜明的少年形象,如鲁迅《故乡》中的少年闰土、曹文轩《孤独之旅》中的杜小康和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英子等。

B. 法国作家莫泊桑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我的叔叔于勒》就选自其小说集《羊脂球》,其代表作品还有《项链》《巴黎圣母院》等。

C. 谦称是表示自谦的称呼,如:卑职、愚、不才、鄙人等。

D. 古人常以“加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代称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和六十岁。

【答案】 B

【解析】【分析】B.文学常识表述有错误。《巴黎圣母院》为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作品。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把握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文学常识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多,既有文学文化常识,如作者的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等,也有作品主题、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写作特色类,还有对作品的品读、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

1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郭沫若是现代著名的剧作家,他的代表性的剧作有《屈原》《棠棣之花》等。

B. “万钟于我何加焉”“一食或尽粟一石”中的“钟”“石”都是古代的容器,也作容量单位。

C. 古时男子十八岁行加冠礼,仪式上男子束发戴帽,后人就常用“冠”或“加冠”表示成年。

D. 《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周亚夫军细柳》分别出自《左传》《战国策》《史记》。这几部书既是史学著作,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深远。

【答案】 C

【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C此题错在“古时男子十八岁行加冠礼”的表述,古时男子行加冠礼是在二十岁。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有文学和文化常识,这些常识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如: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姓名称谓、天文地理等,非常容易记混,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记多练,才能在考试的时候正确答题。

1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古人的名和字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如屈原,名平,字原,“原”即宽阔平坦之意。

B. “吾孰与徐公美”中的“公”和“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臣”都是古代对人的尊称。

C.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风、雅、颂、赋、比、兴合称《诗经》的“六义”。

D.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侧重摹写人情世态,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

【答案】 B

【解析】【分析】ACD表述正确。B.表述有误,“臣”不是古代对人的尊称,这是封建社会官吏对君主的自称。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15.下面是彤彤在“走近汉字”探究活动中,通过不同途径搜集到的资料。请认真阅读,回答问题。

材料一:丰子恺先生在《书法略说》中说:“世界各国的文字,要算我们中国字为最美术的。别国的字,大都用字母拼合成,长短大小,很不均齐。只有我们中国的字,个个一样大小,天生成是美术的。”

材料二:成熟汉字约形成于夏商之际,而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的文字系统,是汉字的童年时期。中国古代一切思想观念、文化、文明都通过汉字这一载体才传布久远,保留至今。

材料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汉字是具有中国标识的文化符号,将使中国的文化传播更为有效,让世界更快更好地认识中国。

(1)通过对图表的分析,你能得出怎样的探究结论?

(2)下面哪本书对完成这次探究活动最有可能提供帮助?()

A.《左传》

B.《说文解字》

C.《朝花夕拾》

D.《论语》

(3)班级组织“走近汉字”主题演讲会,如果你是这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为本次活动设计一个“开场白”。要求:①符合“走近汉字”主题;②不少于60字。

【答案】(1)汉字发展呈现由形象到抽象的演变趋势;根据事物的形象造字,是汉字的造字方法之一;汉字具有美感;汉字是表义文字。

(2)B

(3)略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从图表中得出结论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认真观察表格中出现的文字和数据,结合表格的主题,即可作答。分析图表中的汉字可知汉字发展呈现由形象到抽象的演变趋势;根据事物的形象造字,是汉字的造字方法之一。(2)本题考查把握古代典籍内容,根据探究活动的主题“走近汉字”,结合这几部书的内容来思考即可。A.《左传》为史书;B.《说文解字》为许慎所写的解释文字类的工具书;C.《朝花夕拾》为回忆性散文;D.《论语》为语录体散文。据以上分析可知应选B。(3)本题考查拟写开场白。开场白一般是先写称呼和问候语,然后介绍活动的内容或意义,最后宣布活动开始。围绕“走近汉字”的主题来拟写即可。注意语意要清晰,要有号召性和鼓动性。

故答案为:(1)汉字发展呈现由形象到抽象的演变趋势;根据事物的形象造字,是汉字的造字方法之一;汉字具有美感;汉字是表义文字。

(2)B

(3)略

【点评】(1)本题考查分析统计图表提取信息。注意统计表的名称,表头列出的项目,表格中的极值和表现出来的趋势等。通过表格中的数字和所给的题干要求得到判断。四个方

面:形象到抽象的演变趋势;形象造字是主要造字方法;具有美感;表义文字。

(2)根据题目要求,选取最恰当的典籍,首先要对书的内容有所了解。《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为许慎。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很早的字典之一。编著时首次对“六书”做出了具体的解释。

(3)开场白内容要紧扣主题;语言要亲切,要有激情,以点燃观众的热情;语言的形式要生动活泼。开场白必须在瞬间抓住观众的心,所以要有激情,并且紧扣主题。此题首先要有称呼,然后可以引用相关诗句,也可以在回顾历史的过程中激发同学们对汉字和汉字文化的兴趣。

1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春节是条弯弯的路,一走就是数千年,骨髓里的烙印根深dì①圈。

春节是条弯弯的路,爆竹声声,烟花朵朵,yáo yè②成连绵不断的画幅。

春节是条弯弯的路,摩肩接踵,翘首以盼,一路都是风尘仆仆的脚步。

在农历己亥新年到来之际,让我们为亲朋好友送上最美的祝福!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dì ________②________yáo yè

(2)划线字“翘”的正确读音是()

A.qiáo

B.qiào

(3)“己亥”运用的是我国传统的干支纪年法。下列选项中所用的纪年方法,与此相同的一项是()

A.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

B.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岳阳楼记》)

C.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苏轼《水调歌头》)

D.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张岱《湖心亭看雪》)

【答案】(1)蒂;摇曳

(2)A

(3)C

【解析】【分析】(1)解答这道题,要根据拼音提示写出相应汉字。书写汉字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注意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功能外,还要注意形似字、同音字、易错字的写法,对常见的、易写错的多音多义字应重点关注。本题要注意“蒂”和“曳”的字形。

(2)文本中加点字“翘”的正确读音是qiáo,举起,抬起,向上:~首。~望。读qiào的意思是一头向上仰起:~尾巴。

(3)C项中的“丙辰”是我国传统的干支纪年法。ABD三项是用皇帝或皇帝年号来纪年的。故选C。

故答案为:⑴蒂;摇曳;⑵ A;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汉字的书写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具体的语境,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功能,仔细体会形近字、音近字之间用法的差别,尤其是形声字的形旁,要求学生在平时多留心,以达到正确的书写。

⑵本题考查的是汉字字音的识记和辨析的能力。考查的大多数是常见的易读错的基础字,考生要在平时注意识记和积累,注意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

⑶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中出现的基本的文化常识。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17.学校文学社开展“文学与文化”专题活动邀请市文化馆张老师做专题讲座。

(1)下面是邀请函草稿的正文部分。画线词语表达都不得体的一项是()张老师您好。我校文学社拟邀请您于6月20日9点在学校报告厅为我们做“文学与文化”的专题报告。您学富五车,①久闻大名,如果能来我校对我们②不吝赐教,将是我们的莫大③荣幸。本应④光临寒舍向您表达我们的愿望,无奈学习时间太紧,不能成行,敬希⑤见谅。届时我们一定洗耳恭听,⑥不耻下问。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2)在互动环节,张老师出了一个趣味题:在不考虑平仄的情况下,以“白浪河”为上联,最适合用作下联的一项是()

A.仰天山

B.蓝宝石

C.杨家埠

D.青云山

(3)张老师还提问了很多文学文化常识,同学们作了回答。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现代汉语的很多成语出自古代典籍,如“三十而立”出自《孟子》“一鼓作气”出自《左传》。

B.“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的“节”是符节,符节是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

C.“世先生同在桑梓”中的“桑梓”意为家乡。古时住宅旁常栽种桑树、梓树,后用桑梓代指家乡。

D.“表”作为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于臣下向帝王陈情言事,言辞往往恭敬、恳切。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答案】(1)B

(2)D

(3)A

【解析】【分析】(1)①久闻大名:早就听到对方的盛名。多用作初见面时的客套话。这里还只是邀请赵老师,还没有与张老师见面,故“久闻大名”使用不得体;② 不吝赐教:不吝惜自己的意见,希望给予指导。请人指教的客气话。这里使用得体。③荣幸:指荣耀而幸运。一般是表现自己谦虚的意思。这里使用恰当。④ 光临寒舍:别人到自己家来了,主人欢迎时的谦称,这里使用不恰当;⑤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这里使用不恰当。故①④⑥的表达都不得体。

(2)“白”是表示颜色的词语,可以与“青”“蓝”相对,故排除AC。“白浪”是一个名词,“青云”也是一个名词,而“蓝宝”却不是一个词语。故排除B。故选D。

(3)A“三十而立”出自《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而不是出自《孟子》。

故答案为:⑴B;⑵D;⑶A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语言表达是否得体的能力。要想使语言表达得体,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看准对象,把握分寸;②适应场合,恰当用语;③注意遣词,谦敬恰当;④把握语体,用语准确;⑤认清文体,注意差别。答题时,要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上述几个方面逐一对比,从而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⑵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拟写对联的基本原则有:①对偶原则,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②内容相关原则,要求上下联必须围绕同一话题,内容上或互补,或对立,或承接;③避免重复原则,避免上下联同一位置出现同一词语,也避免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④上仄下平原则,即上联末字押仄声韵,下联末字押平声韵,这个原则在考题中一般放得较宽。

⑶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18.从前有个怀才不遇、仕途不通的文人流落到湘江之滨,联想起战国时期的三闾大夫忠君爱国,却屡遭昏君佞臣排挤打击而被流放的不幸遭遇,便撰写了一副对联:

泪滴湘江流满海

嗟叹嚎啕哽咽喉

(1)“三闾大夫”指________。

(2)试分析这副对联的特点,并说说这种特点对表达内容有何作用。

【答案】(1)屈原

(2)上联每个字的偏旁均为三点水,下联每个字的偏旁都是口字旁。使读者仿佛看到这位穷困潦倒的落魄文人泪流满面的形象,听到他失声痛哭的悲怆呼号。

【解析】【分析】(1)"三闾大夫"是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是主持宗庙祭祀,兼管贵族屈、景、昭三大氏子弟教育的闲差事。屈原贬后任此职。

(2)认真观察这幅对联的每个字,可以看出上联每个字的偏旁均为三点水,下联每个字的偏旁都是口字旁。结合这位文人的遭遇分析理解这种特点对表达内容的作用。因为这位文人怀才不遇、仕途不通,他流落到湘江之滨,就会触景生情,因此这副对联使读者仿佛看到这位穷困潦倒的落魄文人泪流满面的形象,听到他失声痛哭的悲怆呼号。

故答案为:⑴屈原

⑵上联每个字的偏旁均为三点水,下联每个字的偏旁都是口字旁。使读者仿佛看到这位穷困潦倒的落魄文人泪流满面的形象,听到他失声痛哭的悲怆呼号。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辨析。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⑵本题考查赏析对联的能力。赏析的角度很多,如修辞、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或形容词、语言特点、内容、感情、写法等。

19.罗家伦在《学问和智慧》里写道:“有智慧的人……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其问题虽小,而其映射的范围,却往往甚大。”请参与下面一些小问题的探究活动,尝试开启自己的智慧之门。

(1)【诗歌里的“智慧”】唐宋诗词中,常常写到各种自然景物。透过这些景物,我们常常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一些规律。下面两句诗,都反映了一定的物候现象,请探究形成这种物候现象的原因。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2)【经典里的“智慧”】朱光潜先生说,读小说不能仅仅读故事,更要通过感悟、品味、欣赏,读出故事背后的诗意。这诗意就是对社会与人生深刻而独到的发现和认识。《格列佛游记》第三章描写了小人国用比赛绳技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作者这样设计的用意是什么呢?

(3)【生活里的“智慧”】现代社会,广告无处不在。有些广告,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有一些广告,给社会、生活带来了不良影响。下面是部分产品的广告,这类广告在设计上有何共同点?反映了商品广告中在汉字使用上的什么问题?请谈谈你对这类广告创意的看法。

衣衣不舍——某洗衣店广告步步糕升——某蛋糕广告

油备无患——某风油精广告万室具备——某房产公司广告

【答案】(1)纬度差异。北方边塞纬度较高,天气寒冷,所以八月当中原大地尚处夏季时已大雪纷飞。

(2)用意:借此抨击了当时英国宫廷大臣们的昏聩无能,讽刺了高官厚爵获得者们阿谀奉承的丑恶嘴脸,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腐朽。

(3)共同点:都是用“谐音”给成语改头换面,反映了商品广告中在汉字使用上的不规范问题。。这类广告,利用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来吸引消费者眼球,固然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实质上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亵渎,会给汉字的规范、文明的传承带来不良影响,必须加以禁止。

【解析】【分析】(1)注意找到题中提示的关键答点“物候现象”,首先根据所学知识了解什么是“物候现象”,再根据语句的内容分析,第一句的现象是由于“物候现象”有“高下差异”,第二句的现象是由于“纬度差异”。

(2)根据所读所记,仔细回顾《格列佛游记》描写了小人国用比赛绳技的方法来选拔官员的情节内容,从小说批判性主题来分析此情节的讽刺效果。(3)仔细观察几则广告的内容,不难发现他们的共同点都是改用成语,从这些做法,对汉字的正确使用的影响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故答案为:(1)纬度差异。北方边塞纬度较高,天气寒冷,所以八月当中原大地尚处夏季时已大雪纷飞。

(2)用意:借此抨击了当时英国宫廷大臣们的昏聩无能,讽刺了高官厚爵获得者们阿谀奉

承的丑恶嘴脸,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腐朽。

(3)共同点:都是用“谐音”给成语改头换面,反映了商品广告中在汉字使用上的不规范问题。。这类广告,利用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来吸引消费者眼球,固然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实质上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亵渎,会给汉字的规范、文明的传承带来不良影响,必须加以禁止。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探究道理。答题时应注意,“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一句写北方下雪早的特点,体现物候现象和维度的高低有关的科学道理。(2)本题考查理解名著情节安排的用意。答题时应注意,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格列佛游记》第三章描写了小人国用比赛绳技的方法来选拔官员,用极其荒唐可笑的故事情节,影射讽刺英国宫廷大臣们的昏聩无能和丑恶嘴脸,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腐朽。

(3)本题考查分析规范使用广告宣传语。答题时应注意,广告宣传属于公共用语,要符合现代汉语运用的规范要求,从这个角度,结合具体的例子和造成的不好影响来阐述见解。

20.品读古典诗词,感受节日文化,将下列诗歌按传统节日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清明时节时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②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③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④樱桃桑甚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⑤大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A. ③⑤①②④

B. ③⑤①④②

C. ⑤③①②④

D.

⑤③①④②

【答案】 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在平时考生要注意对相关的常识进行积累,注意综合性活动的开展,在活动中了解常识,掌握常识。①句对应的是:清明节;②句对应的是:重阳节;③对应的是:春节;④对应的是端午节⑤对应的是:元宵节

故答案为:B

【点评】考生对传统的节日要知晓,对诗句中所涉及的节日要了解,掌握相关的文化文学常识,完成此题不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