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焊接冶金学(基本原理)习题总结

最新焊接冶金学(基本原理)习题总结

最新焊接冶金学(基本原理)习题总结
最新焊接冶金学(基本原理)习题总结

焊接冶金学(基本原理)部分习题及答案

绪论

一、什么是焊接,其物理本质是什么?

1、定义:焊接通过加热或加压;或两者并用,使焊件达到原子结合,从而形成永久性连接工艺。

2、物理本质:焊接的物理本质是使两个独立的工件实现了原子间结合,对于金属而言,既实现了金属键结合。

二、怎样才能实现焊接,应有什么外界条件?

1、对被焊接的材质施加压力:目的是破坏接触表面的氧化膜,使结合处增加有效的接触面积,从而达到紧密接触。

2、对被焊材料加热(局部或整体):对金属来讲,使结合处达到塑性或熔化状态,此时接触面的氧化膜迅速破坏,降低金属变形的阻力,加热也会增加原于的振动能,促进扩散、再结晶、化学反应和结晶过程的进行。

三、试述熔焊、钎焊在本质上有何区别?

钎焊母材不溶化,熔焊母材溶化。

1. 温度场定义,分类及其影响因素。

1、定义:焊接接头上某一瞬间各点的温度分布状态。

2、分类:

1) 稳定温度场——温度场各点温度不随时间而变动;

2) 非稳定温度场——温度场各点随时间而变动;

3) 准稳定温度场——温度随时间暂时不变动,热饱和状态;或随热源一起移动。

3、影响因素:

1) 热源的性质

2) 焊接线能量

3) 被焊金属的热物理性质

a. 热导率

b. 比热容

c. 容积比热容

d. 热扩散率

e. 热焓

f. 表面散热系数

4) 焊件厚板及形状

第一章

二、焊接化学冶金分为哪几个反应区,各区有何特点?

1、药皮反应区:指焊条受热后,直到焊条药皮熔点前发生的一些反应。(100-1200℃)

1) 水分蒸发:100 ℃吸附水的蒸发,200-400 ℃结晶水的去除,化合水在更高温度下析出

2) 某些物质分解:形成Co ,CO2,H2O ,O2等气体

3) 铁合金氧化 :先期氧化,降低气相的氧化性

2、熔滴反应区:指熔滴形成、长大、脱离焊条、过渡到整个熔池

1) 温度高:1800-2400℃

2) 与气体、熔渣的接触面积大 :1000-10000 cm2/kg

3) 时间短速度快:0.01-0.1s ;0.0001-0.001s

4) 熔渣和熔滴金属进行强烈的搅拌,混合.

3、熔池反应区

1) 反应速度低

熔池T 1600~1900℃低于熔滴T ;比表面积,接触面积小300~1300cm2/kg ;时间长,手工焊3~8秒埋弧焊6~25s

2) 熔池温度不均匀的突出特点

熔池前斗部分发生金属熔化和气体的吸收,利于吸热反应熔池后斗部分发生金属凝固和气体的析出,利于放热反应

3) 具有一定的搅拌作用

促进焊缝成分的均匀化,有助于加快反应速度,有益于气体和夹渣物的排除。然而,没有熔滴阶段激烈。

三、焊接区内有那些气体?它们是怎样产生的?

1、种类: 金属及熔渣蒸气

2、来源:

1) 焊接材料

2) 气体介质

3) 焊丝和母材表面上的油锈等杂质

4) 金属和熔渣的蒸发产生的气体

3、供给途径:一部分是直接输入或侵入的原始气体;另一部分是通过物化反应所生成的气体。

1) 有机物的分解和燃烧:纤维素的氧化分解

2) 碳酸盐和高价氧化物的分解

四、为什么电弧焊时熔化金属的含氮量高于它的正常溶解度?

电弧中受激的氮分子,特别是氮原子的溶解速度比没受激的氮分子要快得多;电弧中的氮离子N +在氧化性电弧气氛中形成NO ,遇到温度较低的液态金属它分解为N 和O ,N 迅速溶于金属。

五、氮对焊接质量有哪些影响?控制焊缝含氮量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61052222()71210m C H O mO mCO mH +=+23lg (/)8920/7.54

p CO CaCO T =-+32CaCO CaO CO =+32MgCO MgO CO =+23lg (/)5785/ 6.27p CO MgCO T =-+22222N O O H H CO CO 、、、、、

1、影响:

1) 促进焊缝中气孔的形成,金属凝固时氮气来不及逸出;

2) 改变焊缝的力学性能,氮能提高焊缝的强度和硬度,但会使焊缝的塑性和韧性降低;

3) 时效脆化,针状氮化物Fe4N ,造成塑性和韧性下降。加入Ti ,Al 可形成稳定的化合物,可抑制这种脆化现象。

2、主要措施:

1) 机械保护:气一渣保护、渣保护、气体保护、抽真空。对于适渣型焊条:保护效果取决于药皮的数量及成分。

2) 焊接工艺规范影响:U ↓, I↑, 直流反接

3) 焊丝成分的影响:

增加焊丝或药皮中的Ti 的含量可生成稳定的氮化物;

增加含碳量可降低氮在金属中的溶解度。

六、手弧焊时,氢通过哪些途径向液态铁中溶解?写出溶解反应及规律?

1、氢以原子或质子形式溶入(气保焊)

2、以 溶入(电渣焊)

氢通过熔渣向金属中溶解时,氢先溶于熔渣,然后再以 向金属中过渡

七、氢对焊接质量有那些影响?如何加以控制?

1、影响:

暂态现象:脆化、白点、经时效、热处理可消除

永久现象:气孔、改变组织、显微斑点、冷裂纹、不可消除

1) 氢脆:氢在室温附近, 氢溶解在金属晶格中,引起钢的塑性严重下降现象

2) 白点 :肉眼可见,直径0.5~3mm 中心处有气孔或小的夹渣,外围有塑性裂断的痕迹,象鱼眼似的也称“鱼眼”.

3) 气孔

4) 组织变化和显微斑点:焊缝金属A —M 时,由于氢在A 有较大的溶解度,当含氢量高的焊缝自A 化,温度冷却时,引起局部A 过冷残余A 增加,残余A —M 时,富氢的组织内产生大的内应力,造成显微裂纹

5) 产生冷裂纹

2、控制氢的措施

1) 限制焊接材料的含氢量,药皮成分

2) 严格清理工件及焊丝:去锈、油污、吸附水分

十、CO2保护焊焊接低合金钢时,应采用什么焊丝?为什么?

用普通焊丝(H08A )进行保护焊时,由于碳的氧化在焊缝中产生气体,同时合金元素烧损,焊缝含氧量增大。所以必须采用含硅、锰高的焊丝(H08Mn2Si )或药芯焊丝,以利于脱氧,获得优质焊缝。

十一、分子理论和离子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分子理论:

1) 液态熔渣由自由氧化物及其复合物的分子组成

自由氧化物: SiO2 , CaO , Al2O3

氧化物复合物:SiO2·CaO

2) .自由氧化物与其复合氧化物处于化合与分解的平衡状态

-][OH -][OH 22()2()H O O OH --+2()2()[]2[]2[]Fe OH Fe O H -+++Q SiO CaO SiO CaO +?+.)

(2SiO CaO k ?=

当T ↑k ↓自由氧化物↑浓度复合物浓度↓熔渣活性↑

T ↓k ↑自由氧化物浓度↓复合物浓度↑熔渣活性↓

3) 只有自由氧化物才能与金属作用

2、离子理论

熔渣的离子理论是在研究熔渣电化学性质的基础上提出的。与分子理论相比,更接近熔渣的实际情况。

1) 熔滴是由简单和复杂的离子组成的电中性溶液

负电性大的元素以阴离子形式存在 负电性小的元素以阳离子形式存在 碱性渣中 少,氧以自由氧离子形式存在

酸性渣中 多,形式复杂的离子.

之间形成离子团,极性键结合.

2) 离子的分布,聚集和相互作用取决于它的综合矩

综合矩=Z/r r= 其子Z —离子电荷(静电单位)

r —离子半径

离子综合矩越大,静电场愈强,与其它离子作用力愈大

3) 液态熔渣与金属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原子与离子交换电荷的过程

离子理论 由于离子交换电荷、运动、形成电流.

3、分子-离子共存理论:

十二、什么是长渣和短渣?其适用性有何不同?

十三、论述焊接熔渣对金属的氧化途径及影响因素。

1、氧化途径

1) 置换氧化:指被焊金属与其他金属或非金属的氧化物发生置换反应而导致的氧化

2) 扩散氧化:是指熔渣中的氧化物通过扩散进入被焊金属而使金属增氧

2、影响因素

1) 置换氧化:活性熔渣对金属的氧化能力与其活性系数AF 有关。对于熔炼焊剂而言,活度AF 与焊剂组成物的质量分数w 和焊剂的碱度B1有关。

2) 扩散氧化:在一定的温度下,增加熔渣中FeO 的含量,FeO 将向钢液中扩散,从而使焊缝中含氧量增加。

十四、焊缝金属脱氧的途径有哪些?脱氧效果如何?

()[][]e e F O C F CO +=+↑

2..F Cl O

---2..Ca K Fe +++

O S i -,,/T r Z r ↑↑↓

110nm -]

[)(2][2)(24Si Fe Fe Si +=+++42422SiO SiO O --=+2O S i 2O S i

1、先期脱氧:药皮反应区, 碳酸盐分解为O 2和CO 2

温度低,先期脱氧的效果不充分

2、沉淀脱氧:是指溶解在液态金属中的脱氧剂将被焊金属及其合金从其氧化物中还原出来,并使脱氧产物浮到熔渣中的脱氧方式。主要在熔滴和熔池中进行。常用的脱氧剂为Mn 、Si 。

1) M n 的脱氧

2) S i 的脱氧.

3) S i/Mn 联合脱氧

3、扩散脱氧:是指被焊金属的氧化物通过扩散从液态金属进入熔渣,从而降低焊缝含氧量的一种方式。脱氧的程度由分配定律决定。

1) 扩散脱氧的效果主要与温度和熔渣的性质有关

L=(FeO)/[FeO] T ↓ L ↑,FeO 易向熔渣过渡

在相同温度下,酸性渣比碱性渣易使Fe 向熔渣中分配

2) 扩散脱氧是不充分在熔池的尾部进行的,导致扩散脱氧。

第二章

一、焊条药皮的作用及组成?

1、药皮的作用:

1) 机械保护作用(造渣、造气)

2) 冶金处理作用(脱氧、合金化)

3) 工艺性能改善作用(稳弧、脱渣、成形)

2、药皮的组成:

1) 焊条药皮是由具有不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多种材料混合而成的涂层。

2) 这些材料包括氧化物、碳酸盐、硅酸盐、有机物、氟化物、金属和铁合金等。

3) 按药皮功能可分为稳弧剂、造气剂、造渣剂、脱氧剂、合金剂、粘接剂和成形剂。

二、指出焊条型号所代表的含义,并以E4303和E5015为例加以说明。

焊条的型号是按国家有关标准与国际标准确定的。以结构钢为例,型号编制法为字母“E ”表示焊条,第一、二位表示熔敷金属最小抗拉强度,第三位数字表示焊条的焊接位置,第三、四位数字表示焊接电流种类及药皮类型。 E 4 3 0 3

三、焊条的工艺性能包括哪些方面?

1、 焊接电弧的稳定性

2、 焊缝成形

3、 各种位置焊接的适应性

222n m

nMe mO Me O +=2n m nMe mCO Me O mCO +=+表示焊条药皮为钛钙型,并可采用交流或直流正、反接焊接 表示焊条适用于全位置焊接 表示熔敷金属抗拉强度的最小值 表示焊条

4、飞溅

5、脱渣性

6、焊条熔化速度

7、焊条药皮发红

8、焊接烟尘

四、试对比分析酸性焊条及碱性焊条的工艺性能、冶金性能。

1、酸性焊条:

1) 氧化性强,对金属有较强的氧化作用,机械性能特别是冲击韧性比碱性低;

2) 酸性渣脱硫、磷困难,抗裂性差;

3) 焊接工艺性能良好,成形美观,对锈、油、水份的敏感性不大,抗气孔能力强;

4) 电源交直流两用,直流正接。

2、碱性焊条:

1) 熔敷金属含氢量低,抗裂性好,冲击韧性高;

2) 对锈、油、水份敏感,操作不当易产生气孔;

3) 电弧稳定性差,只能采用直流,深坡口脱渣性不好,焊接时烟尘较大,要注意通风

和防护。

五、试分析低氢型碱性焊条降低发尘量及毒性的主要途径。

低氢型碳钢焊条的焊接烟尘量高于钛钙型焊条,烟尘中危害最大的是KF,NaF,而钠钾主要存在于水玻璃中,故可用树脂来降低水玻璃的粘性作用。

六、低氢型焊条为什么对于铁锈、油污、水份很敏感?

低氢焊条的熔渣不具有氧化性,一旦有氢侵入熔池,将很难脱出,所以低氢焊条对于铁锈、油污,水分很敏感,必须严格控制氢的来源才可以保证焊接质量。

第三章

二、试述熔池的结晶线速度与焊接速度的关系。

晶粒生长的平均线速度是变化的:晶粒成长方向和线速度是变化的,在熔合处最小,在焊道中心处最大(等于焊接速度)。在焊接热源功率一定时,焊接速度越大,晶粒的成长速度也越大。

三、简述熔池的结晶形态,并分析结晶速度、温度梯度和浓度对结晶形态的影响。

晶体形态主要有平面结晶、胞状结晶、胞状树枝结晶、树枝状结晶、等轴结晶。在焊缝的熔化边界,由于温度梯度G较大,结晶速度R又较小,故成分过冷接近于0,所以平面结晶得到发展,随着远离熔化边界向焊缝中心过渡时,温度梯度G变小,而结晶速度增大,所以结晶形态将由平面晶和胞状晶树枝胞状晶一直到等轴晶发展。

四、分析焊缝和熔合区的化学不均匀性,为什么会形成这种不均匀性?

所谓的化学不均匀性指的是结晶过程中化学成分的一种偏析现象。

焊接过程中的偏析包括:

1、显微偏析(或枝晶偏析)

形成原因:焊接时冷却速度大,液固界面溶质来不及扩散,纯金属先结晶,杂质后结晶,形成晶粒边界或一个晶粒内部亚晶界或树枝晶的晶枝之间的成分偏析。

2、宏观偏析(区域偏析)

形成原因:当焊速极大,焊缝以柱状晶长大时,把杂质推向熔池中心,中心杂质浓度升高,形成焊缝边缘到焊缝中心的成分不均匀性。

3、层状偏析(由于化学成分不均匀性引起分层现象)

形成原因:由于结晶过程周期性变化(结晶潜热和熔滴过渡时热量的输入周期性变化)导致晶体成长速度R 发生周期性变化,R 升高,结晶前沿溶质浓度升高,R 减小,结晶前沿的溶质浓度减少,最终形成溶质浓度层状变化的偏析层。

六、试述氢气和CO气孔的形成原因、特征及如何防止。

1、氢气孔:

产生原因:焊接过程中,熔池金属吸收大量的氢气,在冷却和结晶过程中,氢的溶解度发生了急剧下降,熔池冷却速度快,来不及逸出,残存在内部,发生了氢的过饱和,使焊缝中形成具有喇叭口形的表面气孔。

特征:多出现在焊缝表面,断面形状多为螺钉状,从焊缝表面看呈园喇叭口形,气孔的四周有光滑内壁。有个别残存在内部,以小圆球状存在。

防止措施:①限制焊接材料的含氢量(药皮成分);②严格清理工件及焊丝(去锈、油污、吸附水分);③冶金处理;④调整焊接规范;⑤焊后脱氢处理。

2、CO气孔:

产生原因:高温冶金反应。CO不溶于液态金属,在高温时,CO以气泡的形式猛烈地逸出,但熔池结晶时,η↑,CO不易逸出,此反应为吸热反应,促使结晶速度加快,CO形成气泡不能逸出,沿结晶方向形成条虫形内气孔。

特征:焊缝内部,条虫状,表面光滑。

防止措施:①冶金方面:降低熔渣的氧化性;适当增加焊条药皮和焊剂的氧化性组成物;焊条用前进行烘干处理,并尽可能消除焊材上的铁锈和氧化皮等。②工艺方面:正确选择焊接工艺参数;选合理的电流种类和极性(一般直流反接时气孔最小);工艺操作得当。

第四章

二、建立焊接条件下CCT图的意义何在?

可以比较方便地预测焊接热影响区的组织和性能。并能作为选择焊接线能量、预热温度和制定焊接工艺的依据。

三、相同条件下焊接45钢和40Cr钢,哪一种钢淬硬倾向大,为什么?

在相同的条件下焊接45钢和40Cr钢,45钢的淬硬倾向大。因为45钢不含碳化物形成元素,奥氏体开始长大温度低,高温区晶粒粗大,容易形成粗大的马氏体,而40Cr含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强碳化物分解温度高,碳化物的存在会阻碍奥氏体晶粒长大,形成细小的马氏体;钢的淬硬倾向取决于钢的含碳量,45钢的含碳量比40Cr高。

四、HAZ脆化类型有哪些?

1、粗晶脆化

2、组织脆化

①M-A组元脆化②析出脆化③遗传脆化

3、HAZ的热应变时效脆化

①静应变时效脆化②动应变时效脆化

五、易淬火钢的HAZ区组织特征分布及力学性能如何?

1、焊前为正火或退火状态,焊前母材为F+P(S、B)组织,HAZ主要由完全淬火区和不

完全淬火区组成。

1) 完全淬火区最后得到淬火组织为M或M+B,力学性能硬而脆;

2) 不完全淬火区最后得到淬火组织为M+F混合组织,力学性能硬而脆。

2、焊前母材为调质态,调质后母材为回火组织,其 HAZ分为:

1) 完全淬火区(组织特点与正火状态下完全相同,为M 类型组织),力学性能硬而脆;

2) 不完全淬火区(组织状态与正火状态下完全相同,为M+F 类型的混合组织),力学性能硬而脆;

3) 回火区(母材被加热到的T m 处于AC 1~T 回(调质处理时的回火温度),发生回火软化现象,原因与强化相的析出有关)。

六、不易淬火钢的HAZ 区组织特征分布及力学性能如何?

1、 熔合区(半熔化区),温度处于固液相线之间,晶粒粗大,可能出现魏氏组织,硬化后易产生裂纹,塑性不好;

2、 过热区(固相线至1100℃范围),粗晶与细晶交替混合;

3、 相变重结晶区(正火区,温度在Ac 3以上),晶粒细化,机械性能良好;

4、 不完全重结晶区( 温度处于Ac 1-Ac 3之间),粗大铁素体和细小珠光体、铁素体机械性能不均匀,急冷时可出现高碳马氏体。

七、HAZ 最大硬度意义是什么,影响因素哪些?

1、意义:采用HAZ 最大硬度H max 作为一个因子来评价金属的焊接性,不仅反映了化学成分的作用,同时放映了不同组织形态的作用。

2、影响因素:是含碳量、合金元素及冷却条件等。

八、碳当量的定义,表达方式有哪些,试用范围有何区别?

1、定义:将钢铁中各种合金元素对共晶点实际碳量的影响折算成碳的增减,这样算的的碳量称为“碳当量”。

2、表达方式及适用范围:

1) ()5

156V Mo Cr Ni Cu Mn C CE IIW ++++++= 适用于中、高强度的非调质低合金高强度钢(900MPa ~500σb =)

2) ()14

4540246V Mo Cr Ni Si Mn C Ceq WES ++++++= 适用于低碳调质的低合金高强度钢(1000MPa ~500σb =) 3) B V Mo Ni Cr Cu Mn Si C P cm 510

15602030++++++++= 适用于C=0.07%~0.22%,MPa 1000~400σb =的低合金高强度钢

4) ()??

? ??+++++++++=B Nb V Mo Cr Ni Cu Mn Si C A C CEN 5520151624 十一、分析M-A 组元的形成原因及其对焊缝性能的影响

第五章

一、简述焊接裂纹的种类及其特征和产生的原因。

按产生裂纹的本质来分,焊接裂纹可分为五大类:

1、热裂纹

产生:在焊接时高温下产生。

特征:宏观看, 沿焊缝的轴向成纵向分布(连续或继续)也可看到缝横向裂纹,裂口均有较明显的氧化色彩,表面无光泽,微观看,沿晶粒边界(包括亚晶界)分布,属于沿晶断裂性质。热裂纹又分为结晶裂纹、液化裂纹和多边化裂纹等三类。

2、再热裂纹

产生:由于重新加热(热处理)过程中产生称再热裂纹—消除应力处理裂纹。

特征:多发生的低合金高强钢、珠光体耐热钢、奥氏体不锈钢和某些镍基合金的焊接热影响区粗晶部位。再热裂纹的敏感温度,视钢种的不同约550~650℃。

3、冷裂纹

产生:温度区间在+100℃~-75℃之间。

特征(断口):宏观断口具有发亮的金属光泽的脆性断裂特征。微观看:晶间断裂,但也可穿晶(晶内)断裂,也可晶间和穿晶混合断裂。冷裂纹又分为延迟裂纹、淬硬脆化裂纹(淬火裂纹)、低塑性脆化裂纹等三类。

4、层状撕裂

产生:由于轧制母材内部存在有分层的夹杂物(特别是硫化物夹杂物)和焊接时产生的垂直轧制方向的应力,使热影响区附近地方产生呈“台阶”状的层状断裂并有穿晶发展。

特征:它属于低温开裂,一般低合金钢,撕裂的温度不超过400℃;常发生在厚壁结构的T型接头、十字接头和角接头,是一种难以修复的失效类型。

5、应力腐蚀裂纹

产生:金属材料在某些特定介质和拉应力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延迟破裂现象,称应力腐蚀裂纹。

特征:形态如同枯干的树枝,从表面向深处发展,大多属于晶间断裂性质,少数也有穿晶断裂。从端口来看,为典型的脆性断口。

二、焊接结晶裂纹的形成过程及条件是什么?

1、过程:在焊缝金属凝固结晶的后期,低熔点共晶物被排挤在晶界,形成一种所谓的“液态薄膜”,在焊接拉应力作用下,就可能在这薄弱地带开裂,产生结晶裂纹。

2、条件:必要条件是拉伸应力。焊缝在脆性温度区间所承受的拉伸应变大于焊缝金属所具有塑性,或者说焊缝金属在脆性温度区间内的塑性储备量()s e?小于零时就会产生结晶裂纹。

三、结晶裂纹冶金和力学影响因素有哪些?防治措施有哪些?

1、冶金因素

1) 结晶温度区间

2) 合金元素

3) 低熔共晶形态

4) 结晶组织形态及组织对结晶裂纹的影响

2、力学因素

在焊接时脆性温度区内金属的强度要小在脆性温度区内金属所承受的拉伸应力。

产生结晶裂纹的充分条件:σσ

产生结晶裂纹的条件是冶金因素和力共同作用,二者缺一不可。

3、防止措施

1) 冶金方面

①控制焊缝中有害杂质的含量

限制S 、P 、C 含量S 、P<0.03-0.04

焊丝C<0.12% (低碳钢)

焊接高合金钢,焊丝超低碳焊丝

②改善焊缝的一次结晶

细化晶粒,加入Mo 、V 、Ti 、Nb 、Zr 、Al 双相组织

③限制熔合比

④利用“愈合作用”

2) 工艺方面(减少拉应力)

四、什么是脆性温度区间?在脆性温度区间内为什么金属的塑性很低?

1、脆性温度区间:熔池金属进入固液阶段,由于液态金属少,主要是那些低熔点共晶,在拉伸应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微小缝隙都无法填充,只有稍有拉伸应力存在就有产生裂纹的可能,该区间称为脆性温度区间。[金属在固相线上下温度范围内延伸率极低,金属呈现脆性断裂,把该温度区间定义为脆性温度区间]

2、由于该区间液态金属的流动困难,延伸率低,金属呈脆性断裂,故该区间的金属塑性很低

五、综合分析脆性温度区及在该区内金属的塑性和变形增长率之间的影响因素。

1、在脆性温度区间内金属的塑性越小,越容易产生结晶裂纹,它主要决定于化学成分,凝固条件,偏析程度,晶粒大小和方向等冶金因素。

2、脆性温度区间内,随温度下降,由于收缩产生的拉伸应力增大,应变得增长率将增大,产生结晶裂纹,应变增长率的大小主要决定于金属的热胀系数,焊接接头的刚度,焊缝位置,焊接规范大小,温度场分布等因素。

六、试述焊接冷裂纹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特征:

冷裂纹的起源多发生在具有缺口效应的焊接热影响区或有物理化学不均匀的氢聚集的局部地带。有时沿晶界扩散断裂,有时是穿断裂。冷裂纹主要发生在焊缝金属中。

2、影响因素:

1)钢种化学成分的影响,钢种的碳含量越高,淬硬倾向越大,即增大冷裂纹的敏感性;

2)拘束应力的影响;

3)氢的有害影响;

4)焊接工艺对冷裂纹的影响,包括焊接线能量、预热、焊后后热、多层焊的影响。

十、一般低合金钢,冷裂纹为什么具有延迟现象?为什么容易在焊接HAZ 产生?

1、氢在低碳钢中的扩散速度很快,焊接过程中大部分氢可以逸出金属,而且低碳钢焊接时一般不形成脆硬的M ,所以不会产生延迟裂纹;而高合金钢而言(如18-8不锈钢),氢的扩散速度低,溶解度较大,也不易在局部聚集产生延迟裂纹;高碳钢、中碳钢、中合金钢和部分含碳较多的低合金高强钢中,氢的扩散速度来不及逸出金属,又不能完全受到抑制,在金属内发生局部聚集,引起延迟裂纹现象。

2、由于焊缝中存在大量氢,周围母材含氢量少,致使氢由焊缝向HAZ 扩散;焊缝先

于母材在高温下发生相变,由A分解为F+P等组织由于氢在其中溶解度小进一步促进氢向HAZ扩散,此时HAZ仍处于奥氏体态。因氢的扩散速度很小不能扩散到离焊缝边界较远母材中,因此在焊缝与母材的交界HAZ中形成H的富集区,当该区由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时,氢便以过饱和状态留在奥氏体中,当氢的浓度足够高就会产生延迟裂纹。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归纳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概述 一、组织行为学的含义 1.组织行为是指一定组织中个体、群体和整个组织三者之间以及整个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各种行为。 2.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从而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3.研究对象:成员个人,群体,整个组织以及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行为。 4.本质:1)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影响方式 2)组织的各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整个组织绩效的影响 5.研究组织行为的目的: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员工的行为 二、组织行为学的性质与特点 1.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特征有:1)边缘性、综合性、跨学科性 2)两重性:艺术性,科学性 3)实用性 2.相关学科和组织行为学的关系:p8 3.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内容

5.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p10 三、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1.管理科学的发展p2 19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主要理论有: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侧重于企业基层人员的操作分析、组织原则和工作监督; 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主要集中于高层的管理原则,如企业的计划、不同层次组织的协调、控制等 马克斯?韦伯:组织理论——认为组织应是一个等级森严、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金字塔结构,为“直线式”组织结构奠定了理论基础。 这三种理论的共同缺点是,轻视或忽视组织中人的因素,仅仅把人看成是一台机器,而完全没有考虑人的思想、情感、主观能动性。 2.行为管理理论的产生p4 产生原因——古典管理学派缺陷:强调物质因素作用,忽视人的主观能动;强调物质鼓励,忽视了社会需要;强调正式组织,忽视非正式组织。单纯科学设计、奖金刺激、等级分明指挥系统不能带来持久活力。紧张而单调劳动和日益严重剥削激起工人们有组织反抗。 标志性事件——梅奥及其领导的霍桑试验 (1924年~1932年在美国芝加哥郊外的西方电器公司霍桑电话机工厂中进行的试验。) 试验背景:1)霍桑工厂的状况:工资较高、福利待遇好但工作效率低下 2)劳资矛盾日益突出 3)工人不是经济人——只追求经济利益 4)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使人们的民主参与意识增强 5)工人的文化水平提高,脑力劳动比例增加,简单的管理方式越来越不可行。 6)希望对工人行为的研究掌握其规律,提高管理水平。 霍桑试验的结果:生产效率不仅受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受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的影响。 霍桑试验结论:1)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 2)非正式组织的存在 3)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和他周围人的关系。 满意的员工是高效的员工。 3.人群关系理论(行为学派时代)p5 主要是对工人在生产中的行为以及产生这些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以便调节企业中的人际关系,提高生产。 主要代表人物:梅奥、马斯洛、赫茨伯格 主要理论:x理论与经济人假设、霍桑实验与社会人假设、Y理论与自我实现人假设、行为科学理论、超Y理论与复杂人假设(权变的观点) 人权关系理论——人力资源学派——组织行为学兴起 4.积极组织行为学:对积极心理品质和能力的测量、开发和有效管理的研究和应用,从而实现提高个体、群体和组织的绩效。 概念:它强调积极心理品质和能力的可测量、可开发和绩效相关性。 积极心理因素: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主观幸福感和恢复力P17 研究对象: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积极的社会环境p16 积极心理资本的开发:p19 四、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 主要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心理测验法、案例法、情景模拟法、系统法p12 第二章知觉、归因理论与个人决策 一、个体的知觉与认识过程

集合-基础知识点汇总与练习-复习版

集合知识点总结 一、集合的概念 教学目标:理解集合、子集的概念,能利用集合中元素的性质解决问 题,掌握集合问题的常规处理方法. 教学重点:集合中元素的3个性质,集合的3种表示方法,集合语言、集合思想的运用.: 一)主要知识: 1.集合、子集、空集的概念; 2.集合中元素的3个性质,集合的3 种表示方法; 3. 若有限集A有n个元素,则A的子集有2n个,真子集有2n 1,非空子集有2n 1个,非空真子集有2n 2个. 二、集合的运算 教学目标:理解交集、并集、全集、补集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运算性 质,能利用数轴或文氏图进行集合的运算,进一步掌握 集合问题的常规处理方法. 教学重点:交集、并集、补集的求法,集合语言、集合思想的运用. 一)主要知识: 1. 交集、并集、全集、补集的概念; 2. AI B A A B,AUB A A B; 3. C U AI C U B C U (AUB),C U AUC U B C U(AI B). 二)主要方法: 1. 求交集、并集、补集,要充分发挥数轴或文氏图的作用;

2.含参数的问题,要有讨论的意识,分类讨论时要防止在空集上出 问题; 3.集合的化简是实施运算的前提,等价转化常是顺利解题的关键. 考点要点总结与归纳 一、集合有关概念 1. 集合的概念:能够确切指定的一些对象的全体。 2. 集合是由元素组成的 集合通常用大写字母A、B、C,…表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a b、c, …表示。 3. 集合中元素的性质: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1)确定性:一个元素要么属于这个集合,要么不属于这个集 合,绝无模棱两可的情况。如:世界上最高的山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个体,相同的元素只能 出现一次。如:由HAPPY 的字母组成的集合{H,A,P,Y} ( 3)无 序性:集合中的元素在描述时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 女口:{a,b,c}和{a,c,b}是表示同一个集合 4.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元素a是集合A中的元素,记做a€ A,读作“ a属于集合A”; (2)元素a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记做a?A,读作“a不属于集合A”。 5. 集合的表示方法:自然语言法, 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 ( 1)自然语言法:用文字叙述的形式描述集合。如大于等于2 且小于等于8 的偶数

焊接冶金学习题总结

焊接冶金学(基本原理) 部分习题及答案 绪论 一、什么是焊接,其物理本质是什么? 1、定义:焊接通过加热或加压;或两者并用,使焊件达到原子结合,从而形成永久性连接工艺。 2、物理本质:焊接的物理本质是使两个独立的工件实现了原子间结合,对于金属而言,既实现了金属键结合。 二、怎样才能实现焊接,应有什么外界条件? 1、对被焊接的材质施加压力:目的是破坏接触表面的氧化膜,使结合处增加有效的接触面积,从而达到紧密接触。 2、对被焊材料加热(局部或整体):对金属来讲,使结合处达到塑性或熔化状态,此时接触面的氧化膜迅速破坏,降低金属变形的阻力,加热也会增加原于的振动能,促进扩散、再结晶、化学反应和结晶过程的进行。 三、试述熔焊、钎焊在本质上有何区别? 钎焊母材不溶化,熔焊母材溶化。 1.温度场定义,分类及其影响因素。 1、定义:焊接接头上某一瞬间各点的温度分布状态。 2、分类: 1)稳定温度场——温度场各点温度不随时间而变动; 2)非稳定温度场——温度场各点随时间而变动; 3)准稳定温度场——温度随时间暂时不变动,热饱和状态;或随热源一起移动。 3、影响因素: 1)热源的性质 2)焊接线能量 3)被焊金属的热物理性质

a.热导率 b.比热容 c.容积比热容 d.热扩散率 e.热焓 f.表面散热系数 4)焊件厚板及形状

第一章 二、焊接化学冶金分为哪几个反应区,各区有何特点? 1、药皮反应区:指焊条受热后,直到焊条药皮熔点前发生的一些反应。(100-1200℃) 1)水分蒸发:100 ℃吸附水的蒸发,200-400 ℃结晶水的去除,化合水在更高 温度下析出 2)某些物质分解:形成Co,CO2,H2O,O2等气体 3)铁合金氧化:先期氧化,降低气相的氧化性 2、熔滴反应区:指熔滴形成、长大、脱离焊条、过渡到整个熔池 1)温度高:1800-2400℃ 2)与气体、熔渣的接触面积大:1000-10000 cm2/kg 3)时间短速度快:;熔渣和熔滴金属进行强烈的搅拌,混合. 3、熔池反应区 1)反应速度低 熔池T 1600~1900℃低于熔滴T ;比表面积,接触面积小300~1300cm2/kg;时间长,手工焊3~8秒埋弧焊6~25s 2)熔池温度不均匀的突出特点 熔池前斗部分发生金属熔化和气体的吸收,利于吸热反应熔池后斗部分发生金属凝固和气体的析出,利于放热反应 3)具有一定的搅拌作用 促进焊缝成分的均匀化,有助于加快反应速度,有益于气体和夹渣物的排除。然而,没有熔滴阶段激烈。 三、焊接区内有那些气体?它们是怎样产生的? 1、种类:金属及熔渣蒸气 2、来源: 1)焊接材料 2)气体介质

(机械)(焊接)焊接冶金学(基本原理)习题

焊接冶金学(基本原理)习题 绪论 1.试述焊接、钎焊和粘接在本质上有何区别? 2.怎样才能实现焊接,应有什么外界条件? 3.能实现焊接的能源大致哪几种?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4.焊接电弧加热区的特点及其热分布? 5.焊接接头的形成及其经历的过程,它们对焊接质量有何影响? 6.试述提高焊缝金属强韧性的途径? 7.什么是焊接,其物理本质是什么? 8.焊接冶金研究的内容有哪些 第一章焊接化学冶金 1.焊接化学冶金与炼钢相比,在原材料方面和反应条件方面主要有哪些不同? 2.调控焊缝化学成分有哪两种手段?它们怎样影响焊缝化学成分? 3.焊接区内气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它们是怎样产生的? 4为什么电弧焊时熔化金属的含氮量高于它的正常溶解度? 5.氮对焊接质量有哪些影响?控制焊缝含氮量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6.手弧焊时,氢通过哪些途径向液态铁中溶解?写出溶解反应及规律? 7.氢对焊接质量有哪些影响? 8既然随着碱度的增加水蒸气在熔渣中的溶解度增大,为什么在低氢型焊条熔敷金属中的含氢量反而比酸性焊条少? 9. 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对手工电弧焊时焊缝含氢量的影响。 10.今欲制造超低氢焊条([H]<1cm3/100g),问设计药皮配方时应采取什么措施? 11. 氧对焊接质量有哪些影响?应采取什么措施减少焊缝含氧量? 12.保护焊焊接低合金钢时,应采用什么焊丝?为什么? 13.在焊接过程中熔渣起哪些作用?设计焊条、焊剂时应主要调控熔渣的哪些物化性质?为什么? 14.测得熔渣的化学成分为:CaO41.94%、28.34%、23.76%、FeO5.78%、7.23%、3.57%、MnO3.74%、4.25%,计算熔渣的碱度和,并判断该渣的酸碱性。 15.已知在碱性渣和酸性渣中各含有15%的FeO,熔池的平均温度为1700℃,问在该温度下平衡时分配到熔池中的FeO量各为多少?为什么在两种情况下分配到熔池中的FeO量不同?为什么焊缝中实际含FeO量远小于平衡时的含量? 16.既然熔渣的碱度越高,其中的自由氧越多,为什么碱性焊条焊缝含氧量比酸性焊条焊缝含氧量低? 17.为什么焊接高铝钢时,即使焊条药皮中不含,只是由于用水玻璃作粘结剂,焊缝还会严重增硅? 18. 综合分析熔渣中的CaF2在焊接化学冶金过程是所起的作用。 19.综合分析熔渣的碱度对金属的氧化、脱氧、脱硫、脱磷、合金过渡的影响。 20.什么是焊接化学冶金过程,手工电弧焊冶金过程分几个阶段,各阶段反应条件有何不同,主要进行哪些物理 化学反应? 21.什么是熔合比,其影响因素有哪些,研究熔合比在实际生产中有什么意义?

军队文职管理类组织行为学考点总结

组织行为学

考点一、组织行为学概念与特征 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系统对组织行为影响的学科,它通过对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的研究,来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与心理学(对个体)、社会学(群体)以及人类学(组织系统)的有关,是一门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 主要特征:1、边缘性:表现为多学科的交叉性。 2、两重性:自然属性(反映人的一般规律);阶级性(反映人的社会规律的社会属性) 3、应用型:应用性学科。相对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理论性学科。 4、科学性:研究中采用各种研究方法,借助科学仪器,科学统计、分析。 5、权变性:以人的心理和行为为研究对象,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千变万化。 考点二、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史

组织行为学的代表人及主要理论观点 一、泰勒:科学管理理论。 实验:1、搬运生铁块实验;2、使用铁锹实验;3、技术切削实验。 科学管理的核心:1、组织中的工作行为要标准化和科学化。2、要通过工作业绩和工作报酬挂钩促进劳资利益统一。 具体内容:工作行为的动作研究,确定操作规程和动作规范,操作科学化。 科学选择工作,培训工作使用标准的操作方法。 制定科学的工艺流程 实行计件工资 提倡把管理计划工作从执行性劳动中分离出来。 科学管理使用甘特图进行计划控制。 二、马克斯·韦伯(组织理论之父):组织理论-官僚模型 核心:组织活动要通过职务或职位,而不是通过个人或世袭地位来管理。组织以权力为基础,合理合法、神授、家族工业组织等。 官僚模型的主要管理理念:1、明确分工;2、职位阶层;3、法规条例;4、不讲人情;5、支薪用人;6、书面案卷;7、资源控制 这种组织不灵活,专制独裁,不利于组织目标实现。 三、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 1、企业活动类别: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会计活动、安全活动和管理活动。强调管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管理的要素: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四、胡戈·闵斯特伯格:工业心理学工业心理学之父 重视心理学在工业的作用: 1、将重点放到人的身上 2、从心理上帮助工人提高效率 3、在人的思想上提出有利于管理和效率的想法,强调科学方法得到社会效益 五、梅奥:人际关系理论 霍桑效应:当人们知道他们被别人观察时,他们的行为会与平常不一样。 工人的行为不仅仅收工资的刺激,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的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人际关系。 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效率逻辑和感情逻辑 3、新的领导力在于提高工人满意度 人际关系理论具有很大的实用性,但是‘社会人’模式过于简单,侧重个体的激励,过于强调非正式组织对个人行为的影响,过分轻视人的经济欲望;忽视了整体战略规划在目标、方向和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忽视外部环境中劳动力的供求关系、社会状况、经济状况及工会对职工的影响。

集合经典例题总结

集合经典例题讲解 集合元素的“三性”及其应用 集合的特征是学好集合的基础,是解集合题的关键,它主要指集合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这些性质为我们提供了解题的依据,特别是元素的互异性,稍有不慎,就易出错. 例1 已知集合A={a ,a +b ,a +2b },B={a ,a q ,a 2q },其中a 0≠,A=B,求q 的值. 例2 设A={x∣2x +(b+2)x+b+1=0,b∈R },求A中所有元素之和. 例3 已知集合=A {2,3,2a +4a +2},B ={0,7,2a +4a -2,2-a },且A I B={3,7},求a 值. 分析: 集合易错题分析 1.进行集合的交、并、补运算时,不要忘了全集和空集的特殊情况,不要忘记了借助数轴和文氏图进行求解. 2.你会用补集的思想解决有关问题吗? 3.求不等式(方程)的解集,或求定义域(值域)时,你按要求写成集合的形式了吗? 1、忽略φ的存在: 例题1、已知A={x|121m x m +≤≤-},B={x|25x -≤≤},若A ?B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2、分不清四种集合:{}()x y f x =、{}()y y f x =、{},)()x y y f x =(、{}()()x g x f x ≥的区别. 例题2、已知函数()x f y =,[]b a x ,∈,那么集合 ()()[]{}(){}2,,,,=∈=x y x b a x x f y y x I 中元素的个数为…………………………………………………………………………() (A )1(B )0(C )1或0(D )1或2 3、搞不清楚是否能取得边界值: 例题3、A={x|x<-2或x>10},B={x|x<1-m 或x>1+m}且B ?A ,求m 的范围. 例4、已知集合{}R x x y y P ∈+-==,22,{}R x x y x Q ∈+-==,2,那么Q P I 等于() A.(0,2),(1,1)B.{(0,2),(1,1)}C.{1,2}D. {}2≤y y 集合与方程 例1、已知{}φ=∈=+++=+R A R x x p x x A I ,,01)2(2,求实数p 的取值范围。 例2、已知集合(){}(){}20,01,02,2≤≤=+-==+-+=x y x y x B y mx x y x A 和,如果φ≠B A I ,求 实数a 的取值范围。 例3、已知集合()(){} 30)1()1(,,123,2=-+-=??????+=--=y a x a y x B a x y y x A ,若φ=B A I ,求实数a 的值。 集合学习中的错误种种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在集合学习中,由于对概念理解不清或考虑问题不全面等,稍不留心就会不知不觉地产生错误,本文归纳集合学习中的种种错误,认期帮助同学们避免此类错误的再次发生. 一、混淆集合中元素的形成 例 集合{}()|0A x y x y =+=,,{}()|2B x y x y =-=,,则A B =I 忽视空集的特殊性 例 已知{}|(1)10A x m x =-+=,{}2|230B x x x =--=,若A B ?,则m 的值为 没有弄清全集的含义

焊接冶金学—材料焊接性课后答案

第三章:合金结构焊接热影响区( HAZ最高硬度 1.分析热轧钢和正火钢的强化方式和主强化元素又什么不同,二者的焊接性有何差别?在制定焊接工艺时要注意什么问题?答:热轧钢的强化方式有:( 1)固溶强化,主要强化元素:Mn,Si 。( 2)细晶 强化,主要强化元素: Nb,V。(3)沉淀强化,主要强化元素:Nb,V. ;正火钢的强化方式:( 1)固溶强化, 主要强化元素:强的合金元素( 2)细晶强化,主要强化元素:V,Nb,Ti,Mo ( 3)沉淀强化,主要强化元素: Nb,V,Ti,Mo. ;焊接性:热轧钢含有少量的合金元素,碳当量较低冷裂纹倾向不大,正火钢含有合金元素较多,淬硬性有所增加,碳当量低冷裂纹倾向不大。热轧钢被加热到1200 C以上的热影响区可能产生粗晶脆 化,韧性明显降低,而是、正火钢在该条件下粗晶区的V析出相基本固溶,抑制 A长大及组织细化作用被 削弱,粗晶区易出现粗大晶粒及上贝氏体、 M-A 等导致韧性下降和时效敏感性增大。制定焊接工艺时根据材料的结构、板厚、使用性能要求及生产条件选择焊接方法。 2. 分析Q345的焊接性特点,给出相应的焊接材料及焊接工艺要求。答:Q345钢属于热轧钢,其碳当量小 于0.4 %,焊接性良好,一般不需要预热和严格控制焊接热输入,从脆硬倾向上,Q345钢连续冷却时,珠 光体转变右移,使快冷下的铁素体析出,剩下富碳奥氏体来不及转变为珠光体,而转变为含碳量高的贝氏 体与马氏体具有淬硬倾向,Q345刚含碳量低含锰高,具有良好的抗热裂性能,在Q345刚中加入V、Nb达 到沉淀强化作用可以消除焊接接头中的应力裂纹。被加热到1200 C以上的热影响区过热区可能产生粗晶脆 化,韧性明显降低,Q345钢经过600CX 1h退火处理,韧性大幅提高,热应变脆化倾向明显减小。;焊接材料:对焊条电弧焊焊条的选择:E5系列。埋弧焊:焊剂 SJ501,焊丝H08A/H08MnA电渣焊:焊剂HJ431、 HJ360焊丝H08MnMo A CO2气体保护焊:H08系列和YJ5系列。预热温度:100?150C。焊后热处理:电弧焊一般不进行或600?650 C回火。电渣焊 900?930 C正火,600?650 C回火 3. Q345与Q390焊接性有何差异? Q345焊接工艺是否适用于 Q390焊接,为什么?答:Q345与Q390都属 于热轧钢,化学成分基本相同,只是Q390的Mn含量高于Q345,从而使Q390的碳当量大于 Q345,所以Q390 的淬硬性和冷裂纹倾向大于Q345,其余的焊接性基本相同。Q345的焊接工艺不一定适用于 Q390的焊接, 因为Q390的碳当量较大,一级Q345的热输入叫宽,有可能使Q390的热输入过大会引起接头区过热的加剧或热输入过小使冷裂纹倾向增大,过热区的脆化也变的严重。 4. 低合金高强钢焊接时,选择焊接材料的原则是什么?焊后热处理对焊接材料有什么影响?答:选择原 则:考虑焊缝及热影响区组织状态对焊接接头强韧性的影响。由于一般不进行焊后热处理,要求焊缝金属在焊态下应接近母材的力学性能。中碳调质钢,根据焊缝受力条件,性能要求及焊后热处理情况进行选择焊接材料,对于焊后需要进行处理的构件,焊缝金属的化学成分应与基体金属相近。 5. 分析低碳调质钢焊接时可能出现的问题?简述低碳调质钢的焊接工艺要点,典型的低碳调质钢如 (14MnMoNiB HQ70 HQ80)的焊接热输入应控制在什么范围?在什么情况下采用预热措施,为什么有最低预热温度要求,如何确定最高预热温度。(P81)答:焊接时易发生脆化,焊接时由于热循环作用使热影 响区强度和韧性下降。焊接工艺特点:①要求马氏体转变时的冷却速度不能太快,使马氏体有一自回火” 作用,以防止冷裂纹的产生;② 要求在800~500C之间的冷却速度大于产生脆性混合组织的临界速度。此外,焊后一般不需热处理,采用多道多层工艺,采用窄焊道而不用横向摆动的运条技术 ; 典型的低碳调质钢在 Wc> 0.18 %时不应提高冷速,Wc< 0.18 %时可提高冷速(减小热输入)焊接热输入应控制在小于 481KJ/cm;当焊接热输入提高到最大允许值裂纹还不能避免时,就必须采用预热措施,当预热温度过高时不仅对防止冷裂纹没有必要,反而会使800?500C的冷却速度低于出现脆性混合组织的临界冷却速度,使 热影响区韧性下降,所以需要避免不必要的提高预热温度,包括层间温度,因此有最低预热温度。通过实验后确定钢材的焊接热输入的最大允许值,然后根据最大热输入时冷裂纹倾向再来考虑,是否需要采取预热和预热温度大小,包括最高预热温度。 6. 低碳调质钢和中碳调质钢都属于调质钢,他们的焊接热影响区脆化机制是否相同?为什么低碳钢在调质 状态下焊接可以保证焊接质量,而中碳调质钢一般要求焊后热处理?答:低碳调质钢:在循环作用下, t8/5 继续增加时,低碳钢调质钢发生脆化,原因是奥氏体粗化和上贝氏体与M-A组元的形成。中碳调质钢:由

最新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组织行为学1、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2、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 3、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3、组织模型:个体水平、群体水平、组织系统水平。 4、因变量:生产率、缺勤率、流动率、工作场所中的偏常行为、组织公民行为、工作满意度。自变量:个体水平变量、群体水平变量、组织系统水平变量。 5、工作场所中的偏常行为:违反重要的组织规则从而威胁组织或者其他成员的利益的主动行为 7、组织行为学面对的挑战和机遇:回应经济压力、回应全球化、管理劳动力多元化、改善顾客服务、改善人际技能、激发创新和变革、应对“临时性”、在网络化组织中工作、帮助员工平衡工作与生活中的冲突、创造积极的工作环境、改善道德行为 组织多元化1、多元化分层:表面层次多元化,深层次多元化 2、能力:个体能够成功完成工作中各项任务的可能性。智力能力,体质能力,情绪能力 态度1、态度:关于物体、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性陈述,反映了一个人对某一对象的内心感受 2、态度的构成: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3、认知失调:个体可以察觉到的两个或更多态度之间或者行为和态度之间的任何不一致 4、态度方面最有力的调节变量:态度的重要性、态度的具体性、态度的可提取性、是否存在社会压力以及个体对于这种态度是否具有直接经验 5、态度的类型: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组织承诺(三个维度:情感承诺,持续承诺,规范承诺),感知到的组织支持,员工敬业度,工作态度间的差异。 6、测量工作满意度方法:单一整体评估法,工作要素综合评价法 7、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工作本身,薪酬,晋升机会,主管,同事,人格 8、满意和不满意的员工反应:退出,建议,忠诚,怠工。 情绪1、情感:一种统称,包括人们体验的所有感情。包括情绪和心境两个部分。

集合典型题总结和方法分析

集合类型题 一、有关参数类集合关系问题 1、已知集合{x A =|}0232=+-x ax 至多有一个元素,则a 的取值范围 ;若至少有一个元素,则a 的取值范围 。 2、(2013山西运城模拟题) (1)已知A={x |-30,R x ∈},B={x|02=+-p x x },且A B ?,求实数p 的范围。 7、已知集合A={x|0232≤+-x x },B={x|1≤x ≤a },且≠B ?。 (1)若B A ?,求a 的取值范围; (2)若A B ?,求a 的取值范围。 8、集合A={x|-2≤x ≤5},B={x|m+1≤x ≤2m-1}. (1)若A B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2)当Z x ∈时,求A 的非空真子集个数; (3)当R x ∈时,不存在元素x 使A x ∈,且B x ∈同时成立,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9、已知{}33,)1(,222++++=a a a a A ,若A ∈1,求实数a 的值. 10、已知集合{}{} 012,082222=-++==--=a ax x x B x x x A ,当A B ?时,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二、有关参数类集合基本运算问题 1、(2013年浙江温州统考)已知集合A={x|-2≤x ≤5},集合B={x|m+1≤x ≤2m-1},

焊接冶金学-材料焊接性-课后答案 李亚江版

焊接冶金学材料-焊接性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概述 第二章:焊接性及其实验评定 1.了解焊接性的基本概念。什么是工艺焊接性?影响工艺焊接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焊接性是指同质材料或异质材料在制造工艺条件下,能够焊接形成完整接头并满足预期使用要求的能力。影响因素:材料因素、设计因素、工艺因素、服役环境。 第三章:合金结构钢 1.分析热轧钢和正火钢的强化方式和主强化元素又什么不同,二者的焊接性有何差别?在制定焊接工艺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答:热轧钢的强化方式有:(1)固溶强化,主要强化元素:Mn,Si。(2)细晶强化,主要强化元素:Nb,V。(3)沉淀强化,主要强化元素:Nb,V.;正火钢的强化方式:(1)固溶强化,主要强化元素:强的合金元素(2)细晶强化,主要强化元素:V,Nb,Ti,Mo(3)沉淀强化,主要强化元素:Nb,V,Ti,Mo.;焊接性:热轧钢含有少量的合金元素,碳当量较低冷裂纹倾向不大,正火钢含有合金元素较多,淬硬性有所增加,碳当量低冷裂纹倾向不大。热轧钢被加热到1200℃以

上的热影响区可能产生粗晶脆化,韧性明显降低,而是、正火钢在该条件下粗晶区的V析出相基本固溶,抑制A长大及组织细化作用被削弱,粗晶区易出现粗大晶粒及上贝、M-A等导致韧性下降和时效敏感性增大。制定焊接工艺时根据材料的结构、板厚、使用性能要求及生产条件选择焊接。 2.分析Q345的焊接性特点,给出相应的焊接材料及焊接工艺要求。 答:Q345钢属于热轧钢,其碳当量小于0.4%,焊接性良好,一般不需要预热和严格控制焊接热输入,从脆硬倾向上,Q345钢连续冷却时,珠光体转变右移,使快冷下的铁素体析出,剩下富碳奥氏体来不及转变为珠光体,而转变为含碳量高的贝氏体与马氏体具有淬硬倾向,Q345刚含碳量低含锰高,具有良好的抗热裂性能,在Q345刚中加入V、Nb达到沉淀强化作用可以消除焊接接头中的应力裂纹。被加热到1200℃以上的热影响区过热区可能产生粗晶脆化,韧性明显降低,Q345钢经过600℃×1h退火处理,韧性大幅提高,热应变脆化倾向明显减小。;焊接材料:对焊条电弧焊焊条的选择:E5系列。埋弧焊:焊剂SJ501,焊丝H08A/H08MnA.电渣焊:焊剂HJ431、HJ360焊丝H08MnMoA。CO2气体保护焊:H08系列和YJ5系列。预热温度:100~150℃。焊后热处理:电弧焊一般不进行或600~650℃回火。电渣焊900~930℃正火,600~650℃回火

组织行为学重点整理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1、影响组织有效性的因素: ①环境因素(组织外部因素):可预测性、复杂性、敌对性; ②组织因素:结构、技术、规模、年限; ③管理政策和实践因素:战略、控制、领导、报酬、沟通、决策; ④员工因素:目标、技能、动机、态度、价值观。 2、20世纪60年代中叶之后,行为科学的又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对组织行为的研究,主要论述企业性组织中人和群体的行为。 3、1911年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的面世标志着科学管理从此诞生。 4、霍桑实验:1924-1932年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所属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 ①霍桑实验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照明实验、福利实验、访谈实验、观察实验。 ②霍桑实验的一个重大贡献在于,它不同意泰勒把人只看成是“会说话的机器”或人的活动只是受金钱的驱使,认为人是“社会人”。 另一个重大的贡献是,它发现并证实了“非正式群体”的存在,这种“非正式群体”有其特殊的规范、感情和倾向,控制着每个成员的行为,甚至影响整个正式群体的活动。 ③经梅奥归纳、总结,整理成《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于1933年正式出版,由此形成了著名的人群关系学说。 5、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组织行为学是在心理学、生理学、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多种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形成的新学科。 6、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有:①自然实验法;②行为观察法;③心理测验法;

④现场调查法。 第二章个人行为基础 7、社会知觉的范围:①对他人的知觉;②人际知觉;③自我知觉。 8、自我概念:就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莱米认为,自我概念是综合现在及过去对自己观察而获得的有关自己的知觉组织,是对自己的一种看法与想法。 9、归因: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10、归因理论:有凯利的归因理论,维纳的三维归因理论。 维纳的三维归因理论:人们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主要归因于四个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 维纳的归因模式: 11、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①认知失调理论的假说:认知元素之间的矛盾或失调,使个体心理上的不快感和压迫感加剧,这时人们就设法减轻或消除不协调关系,从而促使个人的态度发生改变。 ②认知失调主要有两种来源:一是个人的决策行为,即需要在多个有同等价值的

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经典题型总结(高分必备)

慧诚教育2017年秋季高中数学讲义 必修一第一章复习 知识点一集合的概念 1.集合 一般地,把一些能够________________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________构成的集合(或集),通常用大写拉丁字母A,B,C,…来表示. 2.元素 构成集合的____________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拉丁字母a,b,c,…来表示. 3.空集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 知识点二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1.属于 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________集合A,记作a________A. 2.不属于 如果a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就说a________集合A,记作a________A. 知识点三集合的特性及分类 1.集合元素的特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________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________元素的集合. 3.常用数集及符号表示 名称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整数集实数集 符号N N*或N+Z Q R 知识点四集合的表示方法 1.列举法 把集合的元素________________,并用花括号“{}”括起来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列举法.

2.描述法 用集合所含元素的________表示集合的方法称为描述法.知识点五集合与集合的关系 1.子集与真子集 定义符号语言图形语言(Venn图) 子集如果集合A中的________元素 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我们就 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 集合A为集合B的子集 ________(或 ________) 真子集如果集合A?B,但存在元素 ________,且________,我们 称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 ________(或 ________) 2.子集的性质 (1)规定:空集是____________的子集,也就是说,对任意集合A,都有________. (2)任何一个集合A都是它本身的子集,即________. (3)如果A?B,B?C,则________. (4)如果A?B,B?C,则________. 3.集合相等 定义符号语言图形图言(Venn图) 集合相等如果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 (A?B),且 ________________,此时, 集合A与集合B中的元素是 一样的,因此,集合A与集 合B相等 A=B 4.集合相等的性质 如果A?B,B?A,则A=B;反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焊接冶金学(基本原理)

绪论 一、焊接过程的物理本质 1.焊接:被焊工件的材质(同种或异种),通过加热或加压或二者并用,并且用或不用填充材料,使工件的材质达到原子问的结合而形成永久性连接的工艺过程称为焊接。 物理本质:1)宏观:焊接接头破坏需要外加能量和焊接的的不可拆卸性(永久性)2)微观:焊接是在焊件之间实现原子间结合。 2.怎样才能实现焊接,应有什么外界条件? 从理论来讲,就是当两个被焊好的固体金属表面接近到相距原子平衡距离时,就可以在接触表面上进行扩散、再结晶等物理化学过程,从而形成金属键,达到焊接的目的。然而,这只是理论上的条件,事实上即使是经过精细加工的表面,在微观上也会存在凹凸不平之处,更何况在一般金属的表面上还常常带有氮化膜、油污和水分等吸附层。这样,就会阻碍金属表面的紧密接触。 为了克服阻碍金属表面紧密接触的各种因素,在焊接工艺上采取以下两种措施: 1)对被焊接的材质施加压力目的是破坏接触表面的氧化膜,使结合处增加有效的接触面积,从而达到紧密接触。 2)对被焊材料加热(局部或整体) 对金属来讲,使结合处达到塑性或熔化状态,此时接触面的氧化膜迅速破坏,降低金属变形的阻力,加热也会增加原于的振动能,促进扩散、再结晶、化学反应和结晶过程的进行。 二、焊接热源的种类及其特征 1)电弧热:利用气体介质放电过程所产生的热能作为焊接热源。 2)化学热:利用可燃和助燃气体或铝、镁热剂进行化学反应时所产生的热能作为热源。3)电阻热:利用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电阻热作为热源。 4)高频感应热:对于有磁性的金属材料可利用高频感应所产生的二次电流作为热源,在局部集中加热,实现高速焊接。如高频焊管等。 5)摩擦热:由机械摩擦而产生的热能作为热源。 6)等离子焰:电弧放电或高频放电产生高度电离的离子流,它本身携带大量的热能和动能,利用这种能量进行焊接。 7)电子束:利用高压高速运动的电子在真空中猛烈轰击金属局部表面,使这种动能转化为热能作为热源。 8)激光束:通过受激辐射而使放射增强的光即激光,经过聚焦产生能量高度集中的激光束作为热源。 三、熔焊加热特点及焊接接头的形成 (一)焊件上加热区的能量分布 热源把热能传给焊件是通过焊件上一定的作用面积进行的。对于电弧焊来讲,这个作用面积称为加热区,加热区又可分为加热斑点区和活性斑点区; 1)活性斑点区活性斑点区是带电质点(电子和离于)集中轰击的部位,并把电能转为热能; 2)加热斑点区在加热斑点区焊件受热是通过电弧的辐射和周围介质的对流进行的。在该区内热量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中心高,边缘低,如同立体高斯锥体. (二)焊接接头的形成: 熔焊时焊接接头的形成,一般都要经历加热、熔化、冶金反应、凝固结晶、固态相变,直至形成焊接接头。 (l)焊接热过程:熔焊时被焊金属在热源作用下发生局部受热和熔化,使整个焊接过程自始至终都是在焊接热过程中发生和发展的。它与冶金反应、凝固结晶和固态相变、焊接温度场和应力变形等均有密切的关系。

焊接金属学相关问题及答案

焊接金属学复习题答案 (以下6题答案未找到) 9. 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对手工电弧焊时焊缝含氢量的影响。 12.保护焊焊接低合金钢时,应采用什么焊丝?为什么? 在焊接化学冶金过程是所起的作用。 18. 综合分析熔渣中的CaF 2 2.综合分析碱性焊条药皮中CaF2的作用及对焊缝的性能的影响。 5.试对比分析酸性焊条及碱性焊条的工艺性能、冶金性能和焊缝金属的力学性能 11.综合比较J422和J507焊条的工艺性能与冶金性能? 1.试述熔化焊接、钎焊和粘接在本质上有何区别? 熔化焊接:使两个被焊材料之间(母材与焊缝)形成共同的晶粒 针焊:只是钎料熔化,而母材不熔化,故在连理处一般不易形成共同的晶粒,只是在钎料与母材之间形成有相互原于渗透的机械结合 粘接:是靠粘结剂与母材之间的粘合作用,一般来讲没有原子的相互渗透或扩散 2.怎样才能实现焊接,应有什么外界条件? 从理论来讲,就是当两个被焊好的固体金属表面接近到相距原子平衡距离时,就可以在接触表面上进行扩散、再结晶等物理化学过程,从而形成金属键,达到焊接的目的。然而,这只是理论上的条件,事实上即使是经过精细加工的表面,在微观上也会存在凹凸不平之处,更何况在一般金属的表面上还常常带有氮化膜、油污和水分等吸附层。这样,就会阻碍金属表面的紧密接触。 为了克服阻碍金属表面紧密接触的各种因素,在焊接工艺上采取以下两种措施: . (1)对被焊接的材质施加压力目的是破坏接触表面的氧化膜,使结合处增加有效的接触面积,从而达到紧密接触。 (2)对被焊材料加热(局部或整体) 对金属来讲,使结合处达到塑性或熔化状态,此时接触面的氧化膜迅速破坏,降低金属变形的阻力,加热也会增加原于的振动能,促进扩散、再结晶、化学反应和结晶过程的进行。 3.能实现焊接的能源大致哪几种?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见课本p3 :热源种类 4.焊接电弧加热区的特点及其热分布?(详见:焊接冶金学(基本原理)p4) 热源把热能传给焊件是通过焊件上一定的作用面积进行的。对于电弧焊来讲,这个作用面积称为加热区,如果再进一步分析时,加热区又可分为加热斑点区和活性斑点区 (1)活性斑点区活性斑点区是带电质点(电子和离于)集中轰击的部位,并把电能转为热能 (2)加热斑点区在加热斑点区焊件受热是通过电弧的辐射和周围介质的对流进行的。 7.什么是焊接,其物理本质是什么? 对于焊接来讲,概括来说,它的定义如下:被焊工件的材质(同种或异种),通过加热或 加压或二者并用,并且用或不用填充材料,使工件的材质达到原子问的结合而形成永久性连 接的工艺过程称为焊接。 物理本质:1,宏观:焊接接头破坏需要外加能量和焊接的的不可拆卸性(永久性) 2,微观:焊接是在焊件之间实现原子间结合 8.焊接冶金研究的内容有哪些(详见:焊接冶金学(基本原理)p16) 它主要研究在各种焊接工艺条件下,冶金反应与焊缝金属成分、性能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研究的目的在于运用这些规律合理地选择焊接材料,控制焊缝金属的成分和性能使之符合使用要求,设计创造新的焊接材料。 9.焊接化学冶金与炼钢相比,在原材料方面和反应条件方面主要有哪些不同? 见课本p6 11.焊接区内气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它们是怎样产生的?(详见:焊接冶金学(基本原理)p29) 焊接区内的气体主要来源于焊接材料 产生:1.有机物的分解和燃烧2.碳酸盐和高价氧化物的分解3.材料的蒸发 12为什么电弧焊时熔化金属的含氮量高于它的正常溶解度?(详见:焊接冶金学(基本原理)p34)

组织行为学考点归纳

1、研究组织行为学,涉及两个基本问题。第一个是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影响方式。第二个问题涉及组织的各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整个组织绩效的影响。 2、组织: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1. 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2.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 3.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3、管理职能中人的因素:在管理职能的讨论中,人的因素占有重要的地位。计划、组织、控制都必须以对组织人力资源的掌握为前提,理解员工行为的规律性。而激励、领导则更是在满足员工需求的基础上指导和影响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而作出努力和贡献的过程 4、管理技能中人的因素:作为一名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管理技能包括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三大方面。 5、组织行为:个人、群体、组织 6、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三个基本分析单元--个人、群体、组织中,前两个单元--组织中个人行为和群体行为的研究构成组织行为学的微观理论。把组织行为学作为基本的分析单元而进行研究,构成组织行为学的宏观理论。 7、组织行为学定义: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8、组织行为学定义三层含义:(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4)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9、在运用统计方法建立的组织行为学模型中,因变量通常有生产率、缺勤率、流动性、工作满意度等指标(组织承诺、组织主人翁意识) 10、人性假设理论:(一)经济人假设:美国工业心理学家麦格雷戈(X 理论)(二)社会人假设:梅奥(霍桑试验)(三)自我实现人假设: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阿吉雷斯的“成熟不成熟”理论、麦格雷戈Y理论(四)复杂人假设:埃德加·沙因 11、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求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12、需要层次理论主要论点:低层次需要得到相对的满足之后,就会产生更高一级的需求,只有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行为。 13、人的行为是环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14、需要转变为动机有两个条件:一是需要到一定强度,产生满足需求的愿望;二是需要对象(目标)的确定。 15、价值观体系的由来:一部分是遗传的,其余则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民族文化,家庭教育,教师,朋友等 16、价值观的分类:(一)斯普朗格尔的价值观分类:理性价值观、唯美价值观、政治价值观、社会价值观、经济价值观、宗教价值观(二)罗可齐的价值观分类:包括两种价值观类型:一种称为终极价值观,另一种称为工具价值观 17、社会知觉中的若干效应: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对比效应、与我相似效应、严格、宽大与平均倾向、定型效应(定势效应) 18、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效应是指人对人的知觉中留下的第一印象能够以同样的性质影响着人们再一次发生的知觉。如果在对一个人的知觉过程中,某人给我们留下了比较美好的第一印象,这种印象就将影响到以后我们对他(她)的知觉。反之亦然。即使我们感知的某人表现已经变化了,第一印象形成的影响,也将是缓慢地、滞后地改变的。这种效应告诉我们,在看待别人时,一定要避免受第一印象的不良影响。看人不能先入为主,要有发展的眼光,以第一印象为先导,连续观察感知,反复深入甄别,防止对人的错误判断和错误结论。另一方面,凡是领导者、公关人员、供销人员、做群众工作的管理人员等,一定要注意给自己的工作对象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这又确实是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的良好基础。19、归因理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