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中国电影的上海想象(1990-2013)

当代中国电影的上海想象(1990-2013)

当代中国电影的上海想象(1990-2013)
当代中国电影的上海想象(1990-2013)

当代中国电影的上海想象(1990-2013)

从媒介地理学的视角来看,当代中国电影的“上海想象”是对上海——这座背负暧昧历史身份、指向中国未来、飘浮在全球化最前沿的城市发起的种种“想象的地理”,它们之间既有共同的面相,又有各自不同的“地图”。本文基于媒介地理学的研究视角,借鉴媒介地理学的主要研究范式,分别从生产地理、空间、时间、地方等维度考察当代中国电影的“上海想象”,探寻其背后潜藏的权力关系和文化意义,揭示“上海想象”和全球化语境及都市变革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当代中国电影置身于电影生态剧变的背景和消费社会的游戏规则之中,始终在“商业性-艺术性”、“全球化-本土化”、“传统-现代”、“历史-当下”等多重夹缝中探索着“上海想象”的多种可能性。这种探索虽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当代中国电影的“上海想象”仍在纷繁芜杂的语境中努力重构着“上海”——这个中国最特殊的“地方”的意义。一个更具开放性和包容力、散发着自由气息、又独具魅力的“上海”在影像文本中呼之欲出。一种自由、平等的启蒙意识,以及更具普世意义的平等、民主的价值观在影像中滋生、蔓延,这就是当代中国电影“上海想象”的革命性意义。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在简要描述中国电影的“上海想象”史和转型期中国电影“上海想象”的语境和背景之后,对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指出目前的研究普遍存在重视不够、系统性欠缺、狭隘的地方文化主义立场等问题,并提出了本文基于“媒介地理学”的研究视角。第一章“‘上海想象’的生产地理”主要从“影像生产”的角度,勾勒“上海想象”生产环境

上的地理变迁及其文化意义。首先,就影像生产资本从本地性到跨国(地)性的地理变化,分析“上海想象”自“本土化”到“边界模糊”的总体面貌变迁;其次,由不同创作群体各异的地理身份出发,勾勒、解读“上海想象”的几种主要路径。第二章“‘上海想象’中的空间建构:都市变革的显影”分别从“空间整体与混杂的博弈”、“空间流动”、“空间拼贴与戏仿”三个方面分析“上海想象”的空间范式及其与都市变革的关系。“上海想象”通过空间整体性与混杂性的博弈,

勾勒出迥然不同的都市空间体验,折射出转型期中国多元的意识形态和各种权力间的碰撞与角力;“流动性”普遍存在于“上海想象”的空间建构中,这是对先天混杂、又时处急剧变革中的上海空间的真实反映,更是影像媒介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上海空间的一种主动性建构;“上海想象”还通过拼贴、戏仿等方式对空间进行碎化、移植和重组,这既是后大都市时代空间经验的影像化呈现,也是对后现代城市空间的一种媒介化生产。第三章“‘过去’—‘未来’:‘上海想象’的时间危机”从“时间”维度对作为大众文化的“上海想象”进行批判性解读。“上海想象”通过“将时间空间化”、用时尚符码制造“现在”的狂欢等策略,填平了一座城市的历史深度,停止了大众对时间、生存的追问。关于“时间”的共同经验被再造成碎片化、模式化、感官化的“空间感”,从而制造出指向消费的“城市认同”。这种“认同”由于缺乏内在支撑的文化肌理和真切的体验、记忆,显得虚幻、脆弱。这是作为大众文化的“上海想象”难以摆脱的时间困境,它正是以此为代价,参与到消费社会“媒介地理”的生产之中。第四章“多地性:

全球化中的‘上海’重构”将视线对准“上海想象”在地理维度上的一个重要标识——多地性,即在一个影像文本内部,通过迁徙、交通、通信、想象等各种途径,使某一个地点与其他地点之间互相连通,并以此构建起叙事基本框架的策略。通过对“多地性”的聚焦式研究,分别梳理了“上海想象”中三种主要的多地性建构模式,即“上海-海外”、“上海-港台”、“上海-内地”,分析它们的特点和规律,进而解析“多地性”为“上海”——这个作为“地方”的概念注入新鲜活力的方式,揭示“上海想象”在全球化中艰难定位自身和重构“地方”的路径。结语“大写‘上海’:‘全球-本土城市’与‘传奇之城’”将中国电影的“上海想象”放置在“全球-本土”的尺度范畴内,分别从“地方记忆的文化召唤”、“全球经验中的地方认同”和“自由开放的流动枢纽站”三个层面总结“上海想象”在新的历史语境下书写“上海”的能动性策略。在“本土性”对“全球性”多种形式的回应与调适过程中,“上海”被大写为“全球-本土城市”和“传奇之城”。正是在“全球”与“本土”的裂痕和缝隙中,一种有关自由的启蒙意识,一种更具普世意义的平等、民主的价值观逐渐滋生和蔓延,这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影大写“上海”的革命性意义。

中国电影国际获奖记录.pdf

中国电影国际获奖记录 五(2001年——2005年) 2001年 《海鲜》(大陆)——导演朱文 获第58届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当代电影单元评委团特别奖 获第23届法国南特三大洲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最佳男主角奖 《紫日》(大陆)——导演冯小宁 获美国夏威夷电影节观众评出的“最佳影片”大奖 《一声叹息》(大陆)——导演冯小刚 获第24届埃及开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字塔奖”、最佳男主角奖、最佳女主角奖、最佳编剧奖、特别提及奖 《卧虎藏龙》(台湾)——导演李安,周润发、杨紫琼、章子怡主演 获第73届美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最佳摄影(鲍德熹)、最佳艺术指导 /道具装饰(叶锦添)、最佳音乐(谭盾)( 2001年2月) 获第16届美国独立精神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女配角( 2001年3月)获第58届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最佳导演奖 获波士顿影评人协会最佳摄影与最佳外语片奖 获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影片 获英国影艺学院电影奖最佳导演、最佳电影配乐、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外 语片奖“金面奖”( 2001年2月)

《十七岁的单车》(大陆)——导演王小帅,周迅、崔林、李滨、高媛媛主演获第51届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最佳新进男演员(崔林、李滨)《爱你爱我》(大陆)——导演林正盛,张震、李心洁、戴立忍、高明骏、郭静纯主演 获第51届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鬼子来了》(大陆)——导演姜文,姜文主演 获美国夏威夷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你那边几点》(台湾)——导演蔡明亮,李康生、陈湘琪、苗天、陈昭荣主演获第54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技术大奖(杜笃之) 《千禧曼波》(台湾)——导演侯孝贤,舒淇、钮承泽、高捷、段钧豪主演获第54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技术大奖(杜笃之) 《那山那人那狗》(大陆,1998)——导演霍建起: 获2001年度日本电影笔会最佳外国影片第1名 获日本电影艺术奖最佳外国电影奖 获日本每日电影奖最佳外国影片第1名 《八矿》(大陆)——导演晓鹏 获第23届法国真实电影节伊文思奖 《站台》(大陆)——导演贾樟柯 获瑞士佛里堡国际电影节唐吉珂德奖、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 获新加坡国际电影节青年电影奖 获阿根廷布宜诺斯艾丽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电影奖 全美影评人协会2000年未在美国公演十大佳片第一名。

论20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对

论20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对“明星制”的突破 陈永祥 【专题名称】影视艺术 【专题号】J8 【复印期号】2013年04期 【原文出处】《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2期第84~88页 【英文标题】Left-wing Moive Breakthrough of "Star System" in the 1930s 【作者简介】陈永祥,广州大学教授,历史学博士,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广州大学俗文化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006。 【内容提要】电影自19世纪末传入中国后,迅速崛起为广受国人欢迎的大众艺术,为近代中国女性步入社会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到20世纪30年代, 电影女明星成了上海引人注目的社会群体,“明星制”成为一时之 风。针对“明星制”的弊端,左翼电影采取多种措施,对其予以批评 并试图突破其藩篱。但宥于当时中国电影发展之现实,“明星制”终 究未能发生根本改观。 Since its introduction into China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movie soon became a popular public art, providing a new platform for modern Chinese women to enter society, and by 1930s, movie actresses had become a dramatic social group in Shanghai. To criticize and break through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star system" which was then prevalent, various measures were taken by left-wing movies. But restricted by the reality of movie development, "star system" was not fundamentally reformed.【日期】2012-10-08 【关键词】左翼电影/电影女演员/明星制/突破left-wing film/movie actress/star system/breakthroughUU8879974 中图分类号:J 9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94X(2012)12-0084-05 20世纪30年代,电影女演员的形象和演技得到观众进一步认可,女明星成为上海引人注目的社会群体,诸如“电影皇后”选举、“标准美人”加冠等活动,使电影界的“明星制”之风盛行一时。“明星制”在其发展初期,固然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为电影界培养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知名演员。但由于过分追逐商业利润,“明星制”所带来的“明星效应”在社会各界引起了不良反应,不利于电影新人的培养,成为提升电影艺术的障碍。为了克服“明星制”的弊端,左翼电影采取多种措施对其予以批评并试图突破其藩篱。但宥于当时中国电影发展之现实,“明星制”终究未能发生根本改观。 一 电影自19世纪末传入中国后,迅速崛起为广受国人欢迎的大众艺术。随之,以

世界、中国电影奖分类介绍(超强版附一览表)

世界、中国电影奖分类介绍(超强版附一览表) 值奥斯卡金像奖颁发之际,本人特搜集整理了19项世界、中国有关电影奖项,以作分享。本片包含了国际四大电影奖、中国三大电影奖、九大国际A类电影节以及其他国内影视奖项。 ——johnlee 世界四大电影奖(奥斯卡&欧洲三大奖) 1.奥斯卡金像奖 奥斯卡金像奖,简称奥斯卡奖,也即学院奖(Academy Award),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颁发。1928年设立,每年一次在美国洛杉矶好莱坞举行,旨在鼓励优秀电影的创作与发展,半个多世纪以来享有盛誉,不仅是美国电影业界年度最重要的活动,也倍受世界瞩目。奥斯卡金像奖与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被视为世界影坛最重要的四大电影奖。

金棕榈奖前身为“金鸭奖”,是戛纳(gā nà)电影节至高无上的大奖,相当于奥斯卡方面的“最佳影片”,因其奖杯为金制棕榈枝,故称“金棕榈”——这是由于戛纳这座法国南部的滨海城市,在金银两色的沙滩上到处种植着高大挺拔的棕榈树。从1946年第一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开始设置。 必须说明,短片单元还有一座金棕榈奖,相当于奥斯卡方面的“最佳真人短片”。但约定俗成的“金棕榈大奖”,仅指主竞赛单元的那枚棕榈枝(长片)。金棕榈难于攻陷的程度毫不亚于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小 金人。

金熊奖(Golden Bear)是柏林国际电影节授予电影的最高奖项。主要授予最佳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等。 柏林国际电影节[2],原名西柏林国际电影节,欧洲第一流的国际电影节之一。五十年代初由阿尔弗莱德〃鲍尔发起筹划,得到了当时的联邦德国政府和电影界的支持和帮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举行第一届。 80年代,每年30~40个国家和地区参加,放映影片200~300部。电影节每年举行一次。原在6~7月间举行,1978年起,为了和法国的戛纳国际电影节竞争,提前至2月底到3月初举行,为期两周。由于柏林市徽为熊,柏林影展的大奖便称为金熊奖。影展除竞赛部份外,另有非竞赛影片及青年电影以及各项回顾展。

从当下电影节看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f14752194.html, 从当下电影节看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 作者:冀艳 来源:《电影评介》2012年第17期 [摘要] 中国电影已步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当下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规模的电影节的举办推动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中国电影既要树立全球化意识,又要立足本民族特色,这才是中国电影长远发展之路。 [关键词] 电影电影节全球化民族特色 伴随着中国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作为文化载体的电影也在不断地蓬勃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快速成长的黄金时期,中国电影不仅要在立足本土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发展具有民族多样化的艺术,更要以开放的姿态勇敢的面对全球化浪潮,努力与国际电影市场接轨。因此在电影艺术不断走向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迫切需要有国际影响的电影节与不断升温的观影热情和日益增长的票房数字相匹配。通过电影节这个媒介,为优秀的导演、演员及作品提供展示的平台,为致力于中国电影制作的团队提供洽谈与合作的机会,从而促进中国电影与国际电影的交流与沟通,振兴国产电影之路,以求探索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 “电影的确是人们,特别是一代年轻人生活中重要的心灵伴侣,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知识、情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生活趣味,影响着社会,甚至影响着历史。”①因此,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负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形象、精神和意识形态。而电影节作为对一个时期电影的总结和评价,它的意义应该是如何将电影更好地呈现给广大的受众群体,在给观众带来视觉和心理娱乐享受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今后的生活中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以及情感态度,激活国民的现实生活热情,塑造出民众理想的人生。因此,我们需要举办具有规模和品牌影响力的电影节,从而推动中国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和中外电影的积极合作。 到目前为止,中国最权威的且最有影响力的电影节已有五个,他们分别是:华语影片制 作事业最崇高的荣誉奖台湾金马奖;香港最具权威性的电影颁奖礼活动香港金像奖;代表观众意见和专家意见的金鸡百花奖;中国唯一一个世界十三大电影节之一的上海国际电影以及在2010年诞生的又一个国际性的大型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其中金马奖和金像奖作为对优良 华语片以及优秀电影工作者所提供的一项竞赛奖励,对华人电影事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和鼓励。金鸡百花奖既代表着观众对电影的看法和评价,也是中国电影界专业性评选的最高奖;历经13届发展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依托中国电影产业快速发展和电影全球化大趋势,已经初步形成了完整而清晰的活动机制。而后起之秀北京国际电影节则更具成熟性、创新性和开放性。 电影节,齐聚电影人和影迷来共享全球电影盛宴。对于电影人是一次重要的仪式,红毯上的星光璀璨、论坛上的群雄激辩,无不展示着电影人的努力与成绩;而对于影迷,则是一场盛大的狂欢,影迷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参与到电影节中,作為电影节的半个主人,表现出对电影

论左翼电影对上海都市的批判(一)

论左翼电影对上海都市的批判(一) 〔摘要〕本文从现代性与都市文化理论出发来论述中国左翼电影是怎样呈述和阐释上海都市景观的,并进而揭示出隐藏在其视像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话语及其建构策略。因为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左翼电影中,对上海都市景观的“捕捉”或想象也是一个重要的叙述策略。结合众多的左翼电影作品来看,它们对城市进行批判的一个重要意图在于宣扬阶级对立观念和揭示都市社会的腐朽黑暗。除了通过城市场景来揭露阶级对立,一部分左翼电影还以蒙太奇组合镜头来影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统治下上海都市的半殖民地性质。 〔关键词〕左翼电影;现代性;都市;批判 一 电影与城市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城市生活方式的异质性、多元化、碎片化、开放性等特征都为电影叙事提供了深广的意义表现空间。城市成为电影叙事的重要生成场域,同时也是作家经验与叙述方式的诞生之地。 上海的西方现代性体验成为促使中国左翼电影发生的最原初动力之一,上海现代性给中国左翼知识分子所带来的重要体验主要包括两个层面:其一是城市的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社会阶层的急剧分化与财富的巨大悬殊;其二是上海的西式建筑作为西方现代性的产物给中国左翼知识分子带来的一种殖民主义创伤。左翼知识分子对上海城市的自我体验的主体性,势必要在电影文本中予以客观化,因此,分析中国左翼电影是怎样呈述和阐释上海都市景观的,并进而揭示出隐藏在其视像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话语及其建构策略很有必要。因为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左翼电影中,对都市景观的“捕捉”或想象也是一个重要的叙述策略。 一般说来,都市性格的心理基础包含在强烈刺激的紧张之中,这种紧张产生于内部和外部刺激快速而持续的变化。左翼电影将目光聚集在上海都市的某一特定的时刻和特定场景,这种反反复复的刺激性印象毕竟是现代都市的产物。在左翼人士眼中,上海都市基本上是一个异化和非人格化的场所,所谓“都市问题”,如失业、贫困、社会动荡、拥挤、无根漂泊,等等,在这座中国最大的城市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中国左翼电影对上海都市空间的想象、建构和审视,是与阶级、民族等意识形态观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正如孙绍谊先生所言:“左翼文化运动反帝反封建和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双重政治使命及意识形态立场,决定了上海这座城市在其彻底政治变革的吁求中只能处于负面的位置。作为一座中国政府只拥有有限控制力的半殖民地城市,上海在左翼人士眼中当然只能唤起其民族耻辱感和危机感。但另一方面,由于上海被视为是帝国主义势力控制中国的典型表征,因此它常常被想象成某种新的社会和文化秩序得以再生或重建的废墟。从这一层面上说,上海这座城市或可被视为是某种‘必要的邪恶’,因为正是由于它对‘中国性’的越轨挑战及其政治经济上对外国势力控制的无言默许才使民族自救和民族革命的左翼吁求变得合法化。”①因此,左翼电影人士的都市批判立场明确基于马克思的阶级分析观点以及面对外国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侵略所产生的国家民族危机感。但是迫于国民政府当局的电影审查,左翼电影剧作家对中国观众的思想影响并不是直截了当地向他们灌输明显的政治意识形态观念,而是通过描写那些局限于很小的城市空间中的小市民的工作和生活状况,来折射社会等级,并用善、恶世界之间的对比来隐喻城市与乡村。在这种隐喻式的叙事模式中,用来影射上海城市的色调往往以灰暗的面貌出现,成为反面形象;而乡村则成为人们心目中道德上的理想“他者”。 结合众多的左翼电影作品来看,它们对城市进行批判的一个重要意图在于宣扬阶级对立观念和揭示都市社会的腐朽黑暗。 由夏衍编剧、沈西苓导演的《上海二十四小时》中,影片一开始就是这样的城市场景:马路上车水马龙、摩天大楼俯视下的街道犹如两条爬行的蚁阵。编剧夏衍采用了小说式叙事体,以童工被机器轧伤为契机,通过精心设置的平行蒙太奇镜头,叙述了工人与资本家在一天之

历届上海电影节获奖名单(第一届至2012年)

历届上海电影节获奖名单 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1993年) 金爵奖最佳影片:《无言的山丘》(中国台湾) 金爵奖最佳导演:林权泽《悲歌一曲》(韩国) 金爵奖最佳男演员:简?德克莱尔《达恩斯教授》(比利时)金爵奖最佳女演员:吴贞孩《悲歌一曲》(韩国) 评委会特别奖:《笼民》(中国香港) 第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1995年) 金爵奖最佳影片:《打破沉默》(瑞士) 金爵奖最佳导演:埃里克?克劳森《我童年的交响乐》(丹麦)金爵奖最佳男演员:让?皮埃尔?马瑞勒《自由列车》(法国)金爵奖最佳女演员:郭柯宇《红樱桃》(中国) 评委会特别奖:《火屋》(阿根廷)《美国女儿》(俄罗斯)第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1997年) 金爵奖最佳影片:《门德尔》(挪威) 金爵奖最佳导演:菲尔?阿格兰德《丛林人》(英国) 金爵奖最佳男演员:米歇尔?比高利《旅伴》(意大利) 金爵奖最佳女演员:潘予《安居》(中国) 评委会特别奖: 《安居》(中国) 《门德尔》(挪威)

第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1999年) 金爵奖最佳影片:《小镇里的国界线》(土耳其) 银爵奖最佳影片:《幕后的演员》(挪威) 金爵奖最佳导演:山田洋次《新的旅程》(日本) 金爵奖最佳男演员:阿曼德?赞基《笑一笑,你会更动人》(埃及)金爵奖最佳女演员:艾丽娅《一代天娇成吉思汗》(中国) 金爵奖最佳音乐:《野女》(奥地利) 金爵奖最佳技术:《仲夏夜之梦》(美国) 评委会特别奖:《悬情疯人院》(新西兰) 第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2001年) 金爵奖最佳影片:《反托拉斯行动》(美国) 金爵奖最佳导演:《反托拉斯行动》(美国) 金爵奖最佳男演员:丹尼尔?奥特沃尔《下岗风波》(法国) 金爵奖最佳女演员:彭玉《月圆今宵》(中国) 斯坦尼拉娃?塞林斯卡《富则思变》(波兰) 金爵奖最佳音乐:《凤囚狂沙》(乌兹别克) 金爵奖最佳技术:《夺标奇缘》(美国) 第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2002年) 金爵奖最佳影片:《生活秀》(中国) 评委会特别奖:岩井俊二《豆蔻年华》(日本) 金爵奖最佳导演:大卫?凯撒《鲻鱼》(澳大利亚)

20XX年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主题海报及评委

20XX年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主题海报及评委 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海报曝光吕克贝松领衔陈可辛周迅金基德等6大评委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公布评委会名单,主席吕克贝松领衔,由陈可辛,周迅,金基德,费多尔·邦达尔丘克,罗伯特·马克·卡门,费尔南多·梅里尔斯6人组成评委会成员。 3月16日上午,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厅举行,发布会上,组委会公布了本届电影节“天坛奖”国际评委会评委名单、介绍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筹备情况、特色亮点、“北京展映”单元的进展情况以及嘉年华活动概况,同时公布了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官方海报。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将于4月16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开、闭幕式将移师怀柔雁栖湖景区。 “天坛奖”国际评委会主席由法国著名导演吕克·贝松担任,其余6名国际评委会成员分别是:俄罗斯著名演员、导演、制片人费多尔·邦达尔丘克;中国香港著名导演、监制陈可辛;美国著名编剧、制片罗伯特·马克·卡门;韩国著名导演、编剧金基德;巴西著名制片人、导演、编剧费尔南多·梅里尔斯;中国著名演员周迅。 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整体活动包括,主竞赛单元“天坛奖”评奖、开幕式、北京展映、北京策划·主题论坛、电影市场、电影嘉年华、闭幕式暨颁奖典礼七大主体活动。 电影节开、闭幕式分别于4月16日和23日在怀柔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电影节期间,在北京30余家电影机构、高等院校举办“北京展映”活动,展映360余部电影精品佳作;4月17日、18日、22日在北京饭店和中国电影博物馆分别举办中外电影合作论坛、国际影业集团高峰论坛、探寻电影之美高峰论坛三场主题论坛;4月17日至20日,在中华世纪坛举办“电影市场”活动;4月15日至24日,在怀柔区雁栖湖和市内20余家展映影院举办“电影嘉年华”活动。除七大主体活动外,还精心组织了“华语电影新焦点”单元、“注目未来”单元、纪录单元、“经典京剧电影”单元、电影音乐会,国际首映影片红毯仪式、主创见面会、新片发布会、新闻发布会等百余项活动。

上海节庆活动(2)

1、上海旅游节时间:每年9月中旬的一个星期六至10月上旬在上海举行。地点:2012年:开幕仪式将在宝山区的吴淞口国际邮轮港举行。2013年:淮海路。1990年首次举办,原名黄浦旅游节,1996年更名为上海旅游节,该节由上海市旅游事业委员会、上海市经济委员会、上海市文广影视管理局共同主办,以“人民大众的节日”为定位,以“走进美好与欢乐”为主题,通过观光、休闲、娱乐、文体、会展、美食、购物等几个大类多姿多彩的特色旅游产品和近百项活动,集中展示了上海的都市风光、都市文化和都市商业。上海旅游节已经成为上海市一项固定的全市性大型节庆活动,每年吸引了800余万市民和游客。 2、上海国际时尚服饰展览会时间:2012上海国际时尚服饰展览会将于二零一二年三月十三日至十五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N1、N2号馆举办。2013年3月12至14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作为每年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是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大型经贸文化类活动。它与上海艺术节、旅游节、国际电影电视节同为上海市四大节庆活动)最重要的活动之一,Mode Shanghai是通过整合会展各项服务和功能、流行趋势和时尚品牌发布、高峰论坛和研讨会等形式的活动,聚集国内外时尚品牌汇聚一起的一场盛会,Mode Shanghai 所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展位,是一种商业模式的优良氛围,是高效贸易平台的整合。 3、上海国际电影节(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时间:上海电影节始办于1993年10月,每两年一届。地点:(第十四届的)主会场设在上海影城,大光明等8家电影院为分会场。电影节宗旨是:增进各国、各地区电影界人士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促进世界电影艺术的繁荣。从第5届(2001年)起改为每年举办一届。是中国国内第一个国际电影节,在中国有很高的重要性。上海国际电影节是经国务院批准、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同意的中国第一个的国际A类电影节,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上海市政府主办,上海国际电影节组织委员会承办。 4、上海国际艺术节,时间:从1999年起,每年举办一届,时间一般在11月1日至12月1日。地点:上海市主会场,2012年第十四届上首设无锡分会场。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办,上海市人民政府承办的国家级国际艺术节,是我国最高规格的对外文化交流节庆活动之一。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以吸收世界优秀文化,弘扬中华民族艺术,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为宗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从1999年起,每年举办一届,时间一般在11月1日至12月1日。 (以上四个被称为上海四大节庆活动) 5、上海桃花节一年一度的上海桃花节,将在时间:每年3月27日到4月25日,地点:上海浦东原南汇的五大桃园等主要景区举办。今年是第23届。上海当地人一向有春赏桃花的习俗,南汇是最重要的赏花地之一,近年来举办... 上海全民健身节,每年11月。节日期间将举行多项大型活动,数十万人踊跃参加。 6、上海国际钢雕艺术节时间:不固定,一般为每年的9、10或11月地点:宝山区。作为宣传宝山“低碳·环保”旅游的一张名片,上海国际钢雕艺术节始创于2007年,迄今为止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先后以“钢显创意、艺塑地标”、“绿色、环保”和“环保新理念,绿色新生活”为主题,聚合海内外钢雕作品千余件,吸引游客人数三十余万人,引起了良好的

民国时期的上海电影与城市文化

民国时期的上海电影与城市文化 作者:张英进发布时间:2004-8-25 13:20:40 一电影与「知识考古学」 以陈凯歌、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电影的成功,使中国电影研究自80年代中期开始就成为在西方颇有学术价值的研究领域。与此相反,1949年以前的电影却罕有问津者。本书的一个直接目的就是将学者的注意力转移到1910-40年之间的中国电影。对民国时期城市文化语境下的早期中国电影进行持续的研究,将大大地扩阔中国电影研究的历史视角。除此之外,本书的第二个目标是将电影建构为民国时期重要的文化力量,并将电影研究与正在发展的上海文化史研究联系起来。本书将论证,电影文化作为特定社会政治语境下的文化现象,是一个能为现代中国知识考古学提供丰富资源的据点。 我在这里引用福柯(Michel Foucault)「知识考古学」的概念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1。首先,民国时期的大众电影文化还没在中国研究领域得到深入探索,大量文献研究还有待于电影与历史学者去做。其次,由于大批原创电影流失,早期中国电影的探索就像考古学一样旨在挖掘人文遗迹。它必然根据那些繁杂的资料来源,像广告、影迷杂志、电影说明书、海报、影评、传记等,来描述这些文化现象在早期历史文本中的构造和功能。第三,由于文献不能被彻底描述,这些被考古研究所披露的信息有待进一步提炼甚至修改。而新文献的出现将对那些文化遗迹的制作、管理、发行、流通、运作的种种假设提出新的挑战。有鉴于此,本书在方法论上与知识考古学相连接,系统地研究那些丰富的文化遗迹和文献,而这些文献往往是被现代中国的标准化的社会政治历史书籍所埋葬和草率处理掉。 本文将简述本书所集论文,并把它们分为三大主题:机构与革新、再现与实践、建构与争辩。最后,我将通过对某些文献来源的概述,指出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题目。 二电影与城市文化:机构与革新 本书的第一部分,「电影罗曼史:茶馆、影院、观众」,侧重于1910-30年间城市电影观众所感兴趣的家庭罗曼史。张真的〈茶馆、影戏、《劳工之爱情》〉,讨论1922年的由郑正秋所写的这部尚存的最早电影短片。该文叙述了20年代传统中国戏剧的巨大影响渐渐被电影手段和情节处理所取代的过程。在重构茶馆文化气氛的同时,张真指出电影从戏剧的外在性(滑稽戏的表演)到情节的内在性(心理动机)的转变留下了很多矛盾,这些矛盾在当时需要以阶级和性别的观念来解释。 从机构的历史来看,中国电影工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不只是张真所说的茶馆文化,还包括文明戏。郑正秋早期的影戏中就体现了文明戏的模式。二十世纪初,文明戏本身的改变很大,由清末与政治息息相关的创作转化为家庭伦理剧。郑正秋的文明戏传统,尤其是它对城市文化和流行趣味的重新重视,被后来的电影投资者和制片人所采用。因此,它也可以说是20年代上海电影观众和电影工业定型的重要因素。

北京国际电影节

xx国际电影节 北京国际电影节(Beijin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创办于2011年,是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以国际性、专业性、创新性、开放性和高端化、市场化为定位大型电影主题活动,旨在融汇国内国际电影资源,搭建展示交流交易平台,将成为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的重点文化活动,打造东方影视之都的核心活动,每年举办一届。年轻的北京电影节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国际电影交易市场,交易额紧追世界最大的戛纳电影节电影交易市场,2012年获得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的认可与承认(FIAPF)成为国际A类电影节。 简介 一、活动主旨 融汇国内国际电影资源,搭建展示交流交易平台。 二、活动影响 1.国际性、专业性、创新性和高端化、市场化的大型电影主题活动; 2.中国电影产业走向世界和与国际合作交流交易的重要平台; 3.北京建设国家文化中心的重点文化活动;[1] 4.亚洲最大的国际电影交易市场,交易额紧追世界最大欧洲的戛纳电影节电影交易市场。[2] 意义 北京国际电影节(BJIFF)的诞生,回应了业界多年来的呼声。在电影节举办期间,无论是国际友人还是国内知名人士,在谈到北京举办国际电影节的感受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北京早该有这样的电影节了”。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主席赛吉·洛赛克兴奋地表示: 他非常高兴在北京终于有了国际电影节,这是北京宣传中国自己的电影的新纪元。

北京作为一个大国首都,既古老又现代,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完全有能力主办大型国际电影节。波兰华沙国际电影节主席史蒂芬·劳丁认为,中国拥有悠久的电影历史,中国可能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市场,这自然就将“BJIFF”置于非同一般的起点。可以说,北京国际电影节的诞生是众望所归。 北京国际电影节在举办过程中,也得到了中外嘉宾、广大群众和新闻媒体的多方称赞,并被寄予厚望,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展现首善之区的文化魅力。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席马尔科·穆勒指出,北京国际电影节在北京诞生了,令人欣喜的是北京国际电影节正在传递着一种崭新的文化。北京国际电影节的诞生提供了一个更加自由的平台,这个平台上面不同的语言、文化都有充分的体现,人们可以探讨做电影的各种新方式;俄罗斯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选片委员会主任基里尔·拉兹洛戈夫认为,北京国际电影节本身就是一件能够引起轰动的事件。中国首都北京以它丰富多彩的历史完美契合了在中国举办电影盛事的初衷,深信在不远的将来它将成为世界重要的文化盛事之一。 澳大利亚Tropfest 国际短片电影节主席约翰.波尔森表示: 这是他第一次来北京,而这第一次,带给了他更多的震惊;从开幕式到国际电影节主席论坛,他对第一次举办北京国际电影节就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感到不可思议;他希望北京国际电影节也能够成为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国际电影节,并对北京带给世界影人这样一个优秀的电影节活动表示感谢。波兰华沙国际电影节主席史蒂芬·劳丁认为,依托迅速发展的庞大市场,北京国际电影节有希望迅速崛起,成为世界主要的电影节之一。十年、二十年之后,一些曾经来过北京的人会说,中国电影和电影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同时,也有一些具体细节的小事感动着我们,美国夏威夷国际电影节执行主席查克·波勒为我们一流的接待服务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所感动,有一天专程来到组委会接待中心,给了我们的工作人员三盒巧克力,真诚地表达他对电影节组委会的谢意!虽然相逢只有短短数天,很多国际来宾和我们的工作人员结下了友谊,临行时对电影季高度赞扬,并祝北京国际电影节越办越好,有的电影节主席还为工作人员写了感谢信。

中国电影史(部分名词解释) 左翼电影:指1933年到1935年底中国

中国电影史(部分名词解释) 左翼电影:指1933年到1935年底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在上海开展的左翼电影运动及拍摄的一批反帝反封建电影。早在1931年9月,左翼剧联就提出了电影要暴露帝国主义的侵略、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剥削以及国民党政权的压迫,描写工农群众的反抗斗争并指出知识分子的出路,1933年,由明星、联华、艺华等公司拍摄的约三十几部电影,都遵循了反帝反封建的制片路线,表现了工人、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斗争,代表作有:夏衍编剧、程步高导演的《狂流》、《春蚕》,沈西苓的《女性的呐喊》,孙瑜的《大路》,吴永刚的《神女》等等。 国防电影:指在“国防文学”号召下提出的在1936年提出的电影创作口号及摄制的电影,旨在发起“一个最大限度地动员文艺上的一切救亡力量的运动”,主张电影工作者在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以电影为武器,更好地为抗敌斗争服务。受当时条件的限制,未能很好地解决理论和实践问题,但对电影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代表作费穆的《狼山喋血记》,沈西苓的《十字街头》,吴永刚的《壮志凌云》,袁牧之的《马路天使》等等。 十七年电影:指1949到1966年,中国电影在继承三、四十年代进步电影和解放军革命文艺两方面传统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传统与优势,开辟了中国电影的新阶段。在风格上,十七年电影主要的样式是戏剧式的,主要以革命的正剧为主,喜剧电影(如吕班的《新局长到来之前》、《未完成的喜剧》)、散文电影(如水华的《林家铺子》、谢铁骊的《早春二月》等)也有所发展,它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艺传统,体现了现实性和时代感,注重人物形象塑造,造就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电影艺术家,然而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电影直接为政治服务,导致作品缺乏艺术生命力,没有深入去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很少借鉴外国电影的艺术成就,对电影本体的研究基本上没有展开。 新时期电影:指1977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的中国电影,经过十年劫难,中国电影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在最初两年多的时间里,最多表现的是揭露“四人帮”丑恶罪行的揭露,在艺术上却难以摆脱原有的创作原则和创作模式,一直到1979年,影坛上出现了冲破“三突出”原则和陈旧创作观念束缚、带有艺术创作个性的影片,如李俊的《归心似箭》、《小花》、《瞧这一家子》、《苦恼人的笑》、《生活的颤音》,这些影片在题材上大胆拓展,艺术手法大胆创新,在人物形象塑造、艺术结构、电影语言上都有了明显的深化和发展,构成了中国电影第一次创作的浪潮。而在80年代初,更加出现了老中青三代导演各放异彩的壮观局面,第三代导演作品有谢晋的《天云山传奇》、水华的《伤逝》、汤晓丹《南昌起义》、成荫的《西安事变》等,第四代导演作品有张暖忻的《沙鸥》、吴永刚的《巴山夜雨》、吴贻弓的《城南旧事》等,第五代导演作品有张军钊的《一个与八个》、陈凯歌的《黄土地》、田壮壮的《猎场扎撒》、吴子牛的《喋血黑谷》、黄建新的《黑炮事件》、张艺谋的《红高粱》等。 文革电影:文化大革命十年间,中国电影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十七年电影取得的成就被全盘否定,整个电影事业几乎停滞不前,很多电影工作者遭到了迫害,甚至致死。对电影来说,文革意味着只剩下三部电影:《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文革电影最重要的特点是创作的“三突出”原则,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在美学方面,采用“敌远我近,敌小我大,敌暗我明,敌俯我仰”,色调对敌用冷,对我用暖,造成了极其虚假、公式化的套路,抹

上海大学生国际微电影节

上海大学生国际微电影节 【篇一:2011中国腾讯微电影大赛策划】 2011中国(北京)微电影节:微电影大赛 1.大赛介绍 三分钟可以干什么?三分钟的视频短片可以让旭日阳刚从地下通道 走上星光大道;三分钟的微电影也可以让你从现实走向梦想;我们 的青春与生命,是献给被梦想蛊惑的那三分钟的热泪。在电影这个 艺术形式蓬勃发展的今天,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a代,每一个 人只需要一台摄像机、一个梦想、一点创意,就可以用影像来展现 这个大千世界,通过镜头和影音创意成最不真实的电影短片来表现 最真实的万象世界。我们热爱影像,因为留不住时间。 中国(北京)国际微电影节是由中国高校文化创意产业联盟主办, 腾讯网协办、百余家媒体支持,并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微博)、中 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微博招生办)、中央戏剧学院、首都师范大学(招生办 首都师范大学招生办听众:8742人 +收听已收听最新消息 2011年4月29日 11:11#高招微咨询#今天 的访谈到此结束,我们会不断更新相关信息,也欢迎大家登录我校 首页以及打电话咨询!我校的招生办电话是:010-********或010-********更多)等100所高校联盟合作成就大学生微电影创作的活 动比赛。 在电影这个艺术形式蓬勃发展的今天,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每一个人只需要一台dv、一个梦想、一点创意,就可以用影像来展 现这个大千世界,通过镜头和影音创意成最不真实的电影短片来表 现最真实的万象世界。 大学生微电影大赛就是这样一个让大学生不再是三点一线为学业平 平淡淡的日复一日; 不再是为补贴生活,在街头,在商场,在家教的 路上; 不再是为毕业将即,而工作无从着落而苦闷,而迷茫,而无助; 而是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创意的光影平台。 作为微电影的主要参与力量,广大的大学生群体没有雄厚的资金, 没有先进的设备,没有豪华的阵容,也无法拍摄出出鸿篇巨制。但是,我们有的是创意,有的是激情,有的是对于梦想的执着。我们 将用青春和生命来献给我们最热爱的事业,哪怕只有短短的三分钟。我们要用最短的时间去做最深刻的表达。

电影发行放映渠道相关调查电影制片方→电影发行方→电影院线

电影发行放映渠道相关调查 电影制片方→电影发行方→电影院线→签约影城(签约影院或自主影院)一、电影制片方(发行方和制片方多已整合) 电影制片方相当于产品的制造工厂,主营收入为电影版权销售,以影片票房分账为主,一般不低于票房的40%,同时还包括电视播映权收入、音像版权收入和电影衍生产品收入。 衍生产品收入:电影植入性广告、贴片广告、公关活动广告。 二、电影发行方(发行方和制片方多已整合) 电影发行方类似于代理厂商。通过竞争从制片方取得电影的发行权。主要 工作内容是分析影片题材、影片质量、观众洗好程度来决定用什么样的方式推广到电影院。其推广工作包括与院线协商安排电影上映档期,与媒体联系计划安排电影的宣传广告和宣传活动。 其主营收入为电影的分账与制片方共享40%分账。其中国产影片有分账 和买断形式。进口影片只有分账形式。发行公司还可经营的业务为:经营电影广告代理、影片销售及相关中介代理、物业租赁与管理、电影放映设备销售、影剧院设备的供应及装修、音像连锁。 三、电影放映方(院线) 院线,是指由一个发行主体(如电影公司或制片公司)和若干电影院组合 形成,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发行机制。其经营模式类似目前的“连锁店”,但它不是同一品牌影院的连锁化,而是给各个电影院提供片源的公司,以及在映期间为影院提供影片宣传品和宣传活动等。相当于商品的批发商。一般票房分账为7-10%。

四、影院 电影院,是电影最终放映处,相当于商品的零售商。 在中国当今的“院线制”电影发行放映机制下,一个影院需加盟在一家院线公司体系内,由这家院线公司向这个电影院提供片源。同时,这个影院公司向这家院线公司交纳相应的片租和管理费。影院的票房分成一般不高于 50%。 电影院分为2种: 1.签约的电影院:是指资产跟院线公司是没有直接联系,当然它要想放电影的话,它必须要加盟一家院线,所以它们是合作关系。 2.自主投资影院:电影的资产的部分有院线的资金进去,或者是参股或者是控股,或者是全资。 票房分成比例: 国产电影票房分账,扣除5%电影专项资金,3.3%营业税剩下的票房:原则上制片商不低于40%,院线7-10%,影院不高于50%,具体多少比例具体协商。 海外引进片:扣除5%电影专项资金,3.3%营业税后:海外制片商35%,发行商(例如中影/华夏)17%,影院和院线48%。 附:国内各个产业链重要公司 1.制作方 略 2.发行方 国内院线资料(截止2007年底) 中影星美院线银幕数:232影院数:75 四川太平洋院线银幕数:138影院数:45 中影数字院线银幕数:183影院数:不详 中影南方新干线银幕数:143影院数:82 上海联和电影院线银幕数:217影院数:79 北京新影联银幕数:211影院数:84 上海大光明院线银幕数:25影院数:17

电影节开幕式主持词

电影节开幕式主持词 篇一:第1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主持词 第15届上海国际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这里是上海大剧院,各位电视机前的观众,此刻您正在收看的是我们为各位现场直播的第1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的颁奖盛典。而在新浪娱乐、新浪微博、优酷和东方上收看我们络直播的朋友们,也欢迎你们的加入。 同时希望各位通过新浪微博和我们来进行实时的互动。首先,请允许我们来介绍一下出席本次盛典的各位领导和贵宾,他们是……欢迎各位的光临! 今天在座的有很多都是见证着我们上海国际电影节成长起来的老朋友、老前辈,所以在这里呢,也允许我们说一句:欢迎各位回家。因为电影的召唤呢,每一年我们都要踏上一次返乡之旅,一次回到中国电影发祥地的探缘之旅。事实上电影本身也是人类回归精神家园的一次旅行。这是一条充满着梦想和荣耀的光影之路,同时也是一条充满着温暖的回家之路。所以呢,这样一个承载着我们梦想,寄托着我们心灵的家也因为在座的各位而显得特别的温暖。谢谢大家。 在这里,我们也特别要感谢凯迪拉克,东方航空、上海

农商银行等一直以来都支持我们的合作伙伴。那今晚呢,第1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将随着金爵奖的揭晓而正式落下帷幕。那我们共同再一次来见证电影艺术的魅力,见证金爵奖的第15次荣耀诞生。电影人的梦想永不落幕。今晚承载着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的奖杯将在这里第15次荣耀诞生。 每一年,金爵奖的参赛影片都是内容多样,风格迥异。有一些是前辈的全新力作,有一些呢,也是我们新人的崛起之作。但是近20年来,我们的评判标准都是始终如一的,那就是坚持艺术至上,坚持用人文情怀来关注普通人的生活。也就因为着金爵的纯正,使得每一次金爵奖的诞生才使我们心中都充满着那种温暖。那接下来的时间呢,让我们通过大屏幕来回顾一下本次报名角逐金爵奖的17部参赛影片。 篇二:大学生电影节主持词 大学生电影节主持词 男:尊敬的各位领导 女:各位来宾 男:现场的老师们 女: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晚上好! 男:这里是大学生电影节颁奖典礼的晚会现场! 女:非常荣幸,能在这个心情飞扬的青春之夜,在三江

新知启蒙与左翼话语渗透——中华书局1936年版《电影浅说》解读

文章编号:1003 - 9104(2019)03 - 0130 - 06 n 贾斌武新知启蒙与左翼话语渗透—中华书局1936年版《电影浅说》解读 | 130 ^ HUNDRED SCHOOLS IN ARTS 新知启蒙与左翼话语渗透 —中华书局1936年版《电影浅说》解读 贾斌武 (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江苏徐州221009) 摘要:作为一本中学生电影读物,诞生于2〇世纪30年代的《电影浅说》一书在普及 电影知识,提高中学生的电影媒介素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在具体的内容编排和 教授方法上,它将专业性和对儿童的适用性有效结合了起来,其图文并茂、融电影知识于生 动有趣的故事中的尝试对今天的中小学电影教育亦不无启发。与此同时,由于两位编写者 的左翼电影人身份,《电影浅说》一书带上了强烈的左翼色彩。联系20世纪30年代的政治 语境与文化思潮可以发现,中小学电影教育。表面上看似是对少年儿童的“争夺”,实际上 却是左右双方的文化领导权之争。 关键词:《电影浅说》;电影教育;左翼话语 中图分类号:J 90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电影的成长与都市传媒出版 业的繁荣有着密切的关联。在中国电影的初创年代, 由纸媒所构成的大众媒介对民众电影知识的普及和 观影文化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其中不 得不提的是创立于1897年的商务印书馆。作为民国 时期实力最为雄厚的现代出版企业,商务印书馆不仅 直接介人了新兴的中国电影事业,^29—40而且在普及 电影知识、推动电影教育方面亦功不可没。[2]相比于 商务印书馆,民国时期另一家大型出版机构中华书局 尽管在中小学教科书等领域与前者展开激烈的竞争, 但在普及电影知识和实施电影教育方面却鲜有建树, 新兴的电影艺术也迟迟未能进人其启蒙事业规划。 这一状况直到进人20世纪30年代才有所改观。 1936年出版的《电影浅说》一书即是中华书局对当时 风起云涌的新兴电影运动和教育电影思潮的一次回 *应。《电影浅说》于1936年6月由中华书局发行,该 书彩色封面,内文黑白印刷,共计57页。书中内容涉 及电影的视觉原理、电影的发明、电影公司各部门的 职责分工、中外电影史、电影鉴赏以及电影民众化等。 自出版之后,这本面向中学生的电影读物便一直畅 销,从1936年到1949年,该书至少再版过5次。这 在民国时期出版的电影类书籍中恐怕亦是十分罕见 的。这本书的编写者沈西苓与石凌鹤,分别是留学日 本的左翼电影导演和电影评论家,他们的视野较为开 阔,对于电影艺术有着精深的研究。《电影浅说》一 书内容丰富,涉及电影艺术的方方面面,编写者在保 证专业性的同时还能兼顾趣味性,其图文并茂,将电 影知识融人故事中的设计,在今天看来依然颇具创 意。更重要的是,这本诞生于抗战前夕的中学生课外*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现代电影文学资料挖掘、整理与资料库建设”(项目编号:18ZDA 262)阶段 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贾斌武(1987-),男,汉,陕西宝鸡人,南京大学文学(戏剧与影视学)博士,美囯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访问学者,江苏师范大学 传媒与影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电影历史与理论。

电影知识竞赛(2015.11.18)

1、中国第一部的有声电影是B A、《马路天使》 B、《歌女红牡丹》 C、《渔光曲》 D、《新儿女英雄传》 2、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奖的电影是:C A、《神女》 B、《歌女红牡丹》 C、《渔光曲》 D、《生死恨》 3、从《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到《三个白痴》都在国际电影舞台上获得十分好的成绩与口碑。请问这两部电影由有“宝莱坞”之称哪个国家所制造?D A泰国的曼谷 B 美国的洛杉矶C英国的伦敦D印度的孟买 4、著名导演王家卫,是首位在戛纳国际电影展中获得最佳导演奖的华人导演。他成功地建构了一种独特的“王家卫式”的电影美学。其中“四月十六号。一九六零年四月十六号下午三点之前的一分钟你和我在一起,因为你我会记住这一分钟。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是一分钟的朋友,这是事实,你改变不了,因为已经过去了。我明天会再来”的这一句经典台词是出自他的哪一部电影?D A、《春光乍泄》 B、《花样年华》 C、《阿飞正传》 D、《重庆森林》 5、著名导演李安凭借下列哪部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B A 、《色戒》 B 、《断背山》 C 、《卧虎藏龙》 D 、《喜宴》 6、侯孝贤是台湾新电影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童年往事》、《悲情城市》、《最好的时光》等都在华语电影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请问他的电影风格是?D A、善于运用灯光与人物的交错与重叠的效果表现人物的复杂的内心世界。 B、喜爱采用浪漫动人的旋律渲染故事的气氛与节奏。 C、善于运用远近镜头的错换来营造独特的视觉效果 D、喜爱使用长镜头、空镜头与固定机位,让人物直接在镜头中说故事。 7、黑帮电影一直都是港片最主要的类型片之一,但近年来却有不复当年之感。而《无间道》的出现,无疑将香港的黑帮电影带入新的境界,同时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香港电影。片中梁朝伟与刘德华在音响店里试音响,是用哪一首歌? B A、《无间道》 B、《被遗忘的时光》 C、《夜上海》 D、《不了情》 8、在中国经典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年轻女教师魏敏芝为了筹钱到城里找她的学生,于是领着她的学生去赚钱,请问是什么工作?A A、搬砖头 B、帮人耕田种菜 C、厂里做小工 D、卖血 9、荣获第60届柏林电影节新生代最佳影片水晶熊大奖的《岁月神偷》讲叙了怎样的故事?D A、三位老人回忆过去青春年华,发现岁月原来已经偷走他们无数的理想与激情,留下的只有虚弱的身体与空洞的灵魂。 B、穿梭在时间隧道的“神偷”,他见证了许多历史事件的发生,却始终无力回天。 C、一位威震四方的名盗决定实行偷天换日的大买卖,被盗的正是“岁月”。 D、一个普通家庭的平安幸福在一夜之间陡生变故、支离破碎……面对岁月这个最大的“神偷”,顽强不屈的人该如何去抵抗 10、张国荣,虽已成为了传奇的绝响,但这个名字将永远留在这个时代里,留在我们的心里。请问下列哪些是他的电影作品B A、《胭脂扣》《霸王别姬》《重庆森林》《花样年华》 B、《倩女幽魂》《霸王别姬》《胭脂扣》《春光乍泄》 C、《东邪西毒》《阿飞正传》《旺角卡门》《倩女幽魂》 D、《旺角卡门》《重庆森林》《花样年华》《春光乍泄》 11、在香港《赌神》一系列的电影当中,周润发每次开赌都会做一件事,请问是什么事?B A、用眼睛电一下对手示意 B、吃巧克力C 、咬牙签D、双手合十摩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