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法 本科 期末复习 重点

国际法 本科 期末复习 重点

国际法 本科 期末复习 重点
国际法 本科 期末复习 重点

国际法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国际法的概念

一.国际法的概念

1.概念:国际法是国家间交往中形成的,主要用以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有法律

拘束力的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的总体。

2.罗马时期有万民法,市民法,万国法(17世纪中叶《国际法与法院》苏支)

被称为“国际法之父”的荷兰学者格劳秀斯与1625年问世的《战争与和平》中就是用万民法来称呼规范国际关系的意志法。

3.18世纪末,英国人边沁最早使用国际法一词。

4.重点题目

(一)国际公法与国际私法的区别

①定义:国际公法国际法是国家间交往中形成的,主要用以调整国家之

间关系的有法律拘束力的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的总体。

国际私法是解决各国在调整其具有涉外因素的民事法律关系问题,发生抵触时的法律适用。

②法律渊源:国际公法条约和习惯国际私法国内立法和司法判例

③实质:国际私法实质上是国内法是涉外民法。

(二)一般国际法与区域国际法的区别

①概念不同:一般国际法是国家间交往中形成的,主要用以调整国家之间关

系的有法律拘束力的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的总体。区域国际法:是仅对某一特定地区内的国家有拘束力的国际法

②适用范围不同

③区域国际法可以独立存在,但不能对一般国际法的原则,规则和制度加以

限制,不能排除一般国际法的适用。

二.国际法的特征

(一).特征

⑴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国家,正在争取建立独立国家的民族,政府间

的国际组织).

⑵国际法的制定者是国家。

⑶国际法的强制力量是依靠国家实施。当一个国家的权利遭到别国侵害时,国

家可以采取相应的制裁措施以制止这种侵权行为,如提起抗议,警告,要求赔偿等。如果国家遭到别国武装侵略时,国家有权单独或依靠集体力量抗击侵略者。

(二)作用

⑴国际法是衡量和裁判国际行为的是非标准

⑵国际法对一切国家都具有约束力

⑶国际法主要是确立国家间某种权利和义务的法律形式

(三)国际法效力的根据

国际法效力的根据是指国际法依靠什么而对国家有约束的效力。

⑴自然法学派代表人物德国普芬道夫

⑵实在法学派他们认为国际法效力的依据不是抽象的人类理性,而是现实的国家意志

关于国际法效力根据,既不是自然法则,也不是国家意志,而应该是各国之间的协议

⑶格劳秀斯派(折中学派)国际法效力的根据为自然法很和国家的同意

⑷规范法学派(凯尔逊派)

第二节国际法的渊源

一.国际法渊源的概念

是指国际法原则,规则,规章和制度形成的方式和程序

国际法的渊源主要有二个: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

《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国际协约国际习惯一般法律原则司法判例及各国权威最高之公法学家学说,作为补助资料

二.国际条约

国际条约是指国际法主体之间依国际法而缔结的具有权利和义务内容的书面协议(合法和有效的条约;一般而言是造法性条约,对于契约性条约,于签订国之间也可作为条约)

比较造法性条约和契约性条约

⒈概念不同:造法性条约则创设新的国际法原则,规则和制度或修改原有的国际法原则,规则和制度契约性条约规定缔约国之间具体的权利义务关系

⒉造法性条约对所有国家具有法律约束力,而契约性条约仅对缔约方有效

⒊性质不同造法性条约可以直接构成国际法渊源,而契约性条约一般不能直接作为国家渊源

三.国际习惯

1.它是指各国重复类似的行为并被认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结果。

2.成为国际习惯的条件①各国重复类似行为(物质因素)②被各国认为具有法律约束力(心理因素)

3.在现代,国际习惯一般是在下述三种情况下形成的

⑴国家间的外交关系,表现于条约,宣言和声明,各种外交文书等

⑵国际组织的实践,如决议,判决等

⑶国家内部行为,如国内法规,判决和行政命令等

比较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的不同

1.概念不同

2.成文与否

3.国际条约是最主要的渊源,国际习惯是最古老的渊源四.一般法律原则

是各个法律体系的某些共有的原则,如时效原则,善意,定案,禁止翻供等,为文明各国所承认。

五.确定法律原则的辅助方法

司法判例及各国权威最高之公法学家学说,作为确定法律原则之辅助资料者。司法判例:主要是指国际法院的判例,同时也应包括国际仲裁庭的判例。

第三节国际法的编纂

一.国际法编纂的意义

是指把现有国际法或国际法某一部门的原则,规则和制度,全面的系统的加以法典化。包括全面编纂和个别编纂,官方编纂和非官方编纂,全球性编纂和区域性编纂。

国际法的编纂并不是国际立法,因为在国际社会中没有也不可能有超越国家的制定国际法的国际立法机构。

二.国际法编纂的发展

(一)个人和学术团体的编纂

早在18世纪末,英国法学家边沁首先提出了国际法编纂的问题。1795年法国格雷瓜尔向法国国民议会提出了一项《国际法宣言》草案21条,为此,他成为国际法编纂著名的先驱者。以后,瑞士人布伦执礼,美国人费尔费和意大利人菲奥雷等人都进行了编纂工作。

. 大规模的官方的国际法编纂是在1899年和1907年二次海牙会议,因此,第一次海牙和平会议在国际法的历史上标志了一个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成立的国际联盟对国际法的编纂才是正式的编纂。

(二)外交会议的编纂

⑴维也纳会议(1815)外交⑵巴黎和会(1856)战争法⑶海牙和平会议(1899 1907)解决争端,战争法

三.联合国的国际法编纂

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国际法委员会章程》,成立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作为联合国逐渐发展与编纂国际法的机关。

第四节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

一.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理论

⑴一元论的国内法优先说认为,国际法是法律,是从属于国内法的次一等的法律或国内法的一部分,国际法的效力来自于国内法。19世纪末,德国法学家耶利内克,佐恩和考夫曼提出。

⑵一元论的国际法优先说,在二战后得到广泛的传播,站在纯粹法学立场上的凯尔逊和菲尔德罗斯等人发展了这个学说他们吧国际法和国内法都看成是同一法律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国际法的地位高与国内法,而且国内法的效力来自于国际法。

⑶二元论被称为国际法与国内法“平行说或对立说”,以德国法学家特里佩尔为代表。

一元论和二元论都不能表达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他们是二个法律体系间的关系,但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⒈他们都是国家制定和参与制定的法律

⒉他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①国内法转换成国际法—主权原则②国际法转换成国内法---1961年《维也纳

关系公约》1986《外交特权和豁免条约》

如:1979年美国通过所谓的“与台湾关系法”,他是美国以国内立法方式违背了自己所应承担的国际义务,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干涉了中国的内政,这是公然对国际法的破坏。(非法性:1.违反一个中国的承诺,把台湾作为一个国家对待2.违反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3.干涉中国内政4.侵犯中国主权5.承担国际法律责任)

二.关于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实践(目前国际法尚没有统一的规则)是指国际法在国内适用问题和国际如何在国内执行国际法的问题。

(一)国际层面:国际法与国内法互不干预

(二)在国内层面:1.原则上是一国国内法的事项。

2.习惯法一般直接适用。

3.对待条约,各国做法各有不同(1)转化式(英国的做法)国际法通过立法机关转化为国内法(2)并入式(3)混合式。美国将条约分为自动执行条约和非自动执行条约。

(三)中国适用问题

1.条约在我国国内的地位

2.以混合式适用

3.在民商事范围内,国际条约可以直接适用

4.在民商事法律范围以外一般采用转化方式

5.我国对国际惯例的适用

6.WTO协议在中国适用。

**民商事案件直接适用一般具有三个条件:

1.案件具有涉外因素

2.我国法律规定与国际条约不同

3.国际条约是我国缔结或参加的。

第五节国际法的历史发展

一.国际法体系产生的主要条件

1.独立主权国家的兴起(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合约)

2.《战争与和平法》问世(格劳秀斯)

二.现代国际法特点

1.新独立国家的兴起

2.国际组织的增加

3.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4.国际条约是当代国际法的主要渊源。

三.中国与国际法

(一)国际法在中国历史上

1.古代中国的国际法遗迹

2.国际法传入中国

(1)林则徐叫人翻译《各国律例》(并不完全)

(2)1864年,美国人丁韪良(威廉.马丁)将惠顿的《国际法原理》译为中文,定名为《万国公法》《公法便览》《公法会通》

(二)新中国对国际法的贡献

1.中国倡导和坚持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2.主张用和平谈判方式解决重大历史遗留问题。

3.倡导了人民外交方式

4.在对待条约的态度上,我国严守签订的国际条约;但是对旧政府所签订的条约,按其性质和内容进行了严格审查,分别给予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的做法。

5.在国籍问题上,我国主张一人一籍,不承认双重国籍,消除和减少无国籍。

第二章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概述

一.国际法基本原则

1.概念:国际法基本原则是指被各国公认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适用于国际法一切效力范围,构成国际法基础的法律原则。

2.特称:(一)各国公认。公认的表现形式是反复出现在国际公约和国际惯例中。

(公认标准)

(二)适用于国际法的一切领域。

(三)构成国际法的基础。

3.例子:①反霸原则是不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②裁军原则是不是国际法的基本

原则?③外层空间自由探索原则是不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都不

是,不符合特称之一。)

二.强行法与国际法基本原则

1.强行法:亦称绝对法或强制规律,指必须绝对服从和执行的法律规范。起源于

罗马法,1969年《维也纳条约公约》。

2.二者比较。相同点:①世界各国或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并公认为不得损抑。②其

法律约束力优于其他国际法原则,规章,制度,都是与国际公共秩

序或公共政策密切相关的。

区别:①强行法见于《条约法公约》的规定,主要适用于各国之间

的条约关系,而国际法基本原则的适用范围是国家的一切行为,包

括适用于国际法各部门。②强行法是由国际实践和国际法院判例来

发展的,而国际法基本原则已经明确规定在国际法律文件中,其中

包括具有特殊意义的《联合国宪章》。

三.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形成与发展

1.基本原则首先出现在国内立法。17—18世纪,资产阶级提出了国家主权原则,

不干涉内政原则等。

2.门罗主义对确立不干涉内政原则起到历史作用。

3.列宁对国际法的贡献。列宁提出了不割地和不赔款的民主原则,给予被压迫民

族享有民族自决权。

4.《巴黎非战公约》放弃战争,宣告互不侵犯原则。《白里安—凯洛格条约》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

5.联合国其他法律文件规定的国际法原则。《联合国宪章》第二条规定7项原则(1)各国主权平等(2)忠实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3)和平解决国际争

(4)禁止以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5)集体协助(6)确保非会员国遵守宪章原则(7)联合国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的事务,这是不干涉内政原则的具体体现。

第二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产生的历史背景

1.最初体现在1954年4月29日签订的《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

2.1954年6月28日中印两国重申了这五项原则。

3.1954年6月29日中缅再一次确认

4.1955年4月28日亚非会议,会议通过十项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

(一)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1.主权的含义:主权一般指国家主权,是国家固有的在国内的最高权力和在国际法上的独立权力。

2.特征:①主权是国家最重要的属性和要素②主权是国家固有的权利,并非某个组织或跳跃赋予的权利③主权在对内表现为领土最高权,在对外关系上表现为独立权④不能把主权绝对化

3.1577年法国政治学博丹在《论共和国》一书中,首先提出主权概念。

4.领土完整的含义:是指一个国家的领土不能非法地被他国侵占,分割和肢解,更不能被兼并。

(二)互不侵犯原则

1.含义:是指各国在相互关系中,不得以任何借口进行侵略;不得以违反国际法的任何其他方法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侵犯另一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得以战争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方法。

2.法律上确立——《联合国宪章》第二条

3.国家实践确立——二战后审判

4.《国际法原则宣言》指出的是禁止非法使用武力,而合法使用武力则是允许的。包括:国家在遭到侵略时进行单独或集体的自卫,联合国安理会为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采取的使用武力的行为。

5.1974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关于侵略定义的决议》以下7种行为属于侵略:

①一个国家的武装部队侵入或攻击另一国的国土②一个国家的武装部队轰炸另一个国家的领土③一个国家的武装部队封锁另一个国家的港口或海岸④一个国家的武装部队攻击另一个国家的陆海空军或商船或民航机⑤一个国家违反其与另一个国家订立的协定所规定的条件,使用其根据协定在接受国领土内驻扎的武装部队,或在协定终止后,延长该项武装部队在该国领土内的驻扎期间⑥一个国家以其领土供另一个国家使用让该国用来对第三国进行侵略行为⑦一个国家或以其名义派遣武装团体,非正规军或雇佣军,对另一个国家进行武力行为。(三)互不干涉内政原则

1含义:是指在国家国际交往中,不得以任何理由或任何方法直接或间接地干预他国主权管辖范围内的一切内政外交事务。

内政:①它是指属于一个国家主权范围内的任何措施和活动。

②内政涉及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制定国家立法和司法制度;规划社会和文

化的发展计划;决定国家的对内对外政策;以及确定条约的缔结,战争与和平等事宜。

③国际法明文禁止的如种族歧视,种族隔离,灭绝种族等国际犯罪行为显然已

经超过了内政范围,决不允许国家以内政为借口,违反国家所应承担的国际义务,以逃脱国际责任。

(四)平等互利原则

1.所谓平等是指在国际关系中,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发达程度如何,一律处于平等地位。

2.所谓互利是指国家在相互关系中,不应该以损害他国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要求,更不能以牺牲他国的权利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应做到顾及彼此的利益。(五)和平共处原则

1.含义:是指各国应和平友好的同时存在,不应该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相互攻击和敌视,甚至消灭对方。促进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合作,发展彼此之间的友好关系。在发生争端时用和平的方法解决争端。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间的关系是互相联系,互为补充的。其中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五项原则的基础和核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是第一项原则的引申和保证,和平共处原则既是一项单独的原则,也是前四项原则总的目的。这样,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成为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构成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际地位)(一)是国际上公认的准则,具有普遍意义(公认的证据:双边条约)

(二)是对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发展

第一:从体系上,它将分散的原则集中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构成

一个指导国际关系的准则。

第二:从内容上丰富和发展了国际法原则。

(三)正确的反映了国际之间关系的特点,从而坚持了国家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原则。

第三章国际法主体

第一节概述

一.国际法主体的概念

国际法主体是指具有独立参加国际关系并直接承受国际法上权利和承担国际法上义务的能力者。

第二节国家

一.国家是国际法的基本主体

(一)国家在国际关系中起着主要的作用

(二)国际法主要是国家之间的法律

(三)国家是完全的国际法主体

二.国家的要素

(一)定居的居民(二)确定的领土(三)政权组织。政权组织是国家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根本特征(四)主权

三.国家的类型

(一)分类:按国家形式:单一国附属国

按国家行驶主权的状况:独立国附属国

按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不发达国家

(二)永久中立国

1.它是根据国际承认或国际条约,在对外关系中承担永久中立义务的国家。

2.义务:(1)不得对他国进行战争或参加其他国家之间的战争。但有权对来自外国的侵略进行自卫(2)不得缔结与中立地位相抵触的条约。(3)不得采取任何可能使自己卷入战争的行动或承担这方面的义务。

四.国家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一般认为,国际的权利可分为基本权利和派生权利两大类。基本权利是国家固有权利,派生的权利是从基本权利推演出来的,或者根据条约取得的。

(一)独立权

是国家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内外事务而不受外界控制和干涉的权利。(二)平等权

是国家在国际法上地位平等的权利。

(三)自保权

是国家保卫自己的生存及独立的权利。(1.该国正受到实际的武力反击2.立即报告安理会3.不影响安理会采取行动4.在安理会采取行动之前)

(四)管辖权

是指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享有豁免权者除外),物和所发生的事件,以及对其领域外特定的人,物和事件所具有的行使管辖的权利。

1.领域管辖

2.国籍管辖是指国家对具有其国籍的人实行管辖的权利

3.保护性管辖是指国家对于外国人在该国领域外侵害该国家及公民的

重大利益的犯罪实行管辖

4.普遍性管辖是指对国际法规定的某些特定的罪行,由于其危害国籍

和平与安全,危及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不论其行为发生地为何地,行为人为何国籍,各国均有权对其进行管辖。

五.国家司法豁免权问题

1.国家元首,外交官员在东道国家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这是一项公认的国际惯例

2.国家行为和国家财产也享有司法豁免权

(1)一国不能将外国作为被告审理(2)一国不能对外国财产扣押(3)一国不能对外国财产强行执行

3.20世纪后出现有限(相对)豁免原则

4.2004年12月联大通过了《联合国国家及其财产豁免公约》,标志着绝对豁免的终结。

第三节其他国际法主体

一.国际组织

作为国际法主体只要表现为:(1)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独立的国际交往的能力(2)承受国际法上权利和义务的能力(3)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二.争取独立的民族

(一)主体资格

1.它仅指遭受外国奴役和殖民压迫的民族

2.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民族解放运动且已建立一些政权组织

3.其权力来源是民族自决原则而不是国家主权

(二)法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1.进行一定的国际交往权利

2.在民族解放战争中适用战争法规

3.接受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援助

第四节国际法上的承认

一.承认的概念和性质

(一)概念:当新的国家或新政府产生时,既存国家对这事实以确认的一种政治和法律行为。

(二)性质:1.承认具有宣告性质宣告说构成说

2.承认是既存国家的单方,任意性的行为

3.承认即使法律行为也是政治行为

(三)特征:1.承认的主体主要是既存国家

2.承认客体主要是新国家新政府

3.承认的性质既是法律行为又是政治行为

二.国家的承认

它是指以一定方式确认某一地区的居民已组成新国家,并表明愿意与之进行交往的国家行为,对国家的承认,一般发生在下列情况

(一)独立(二)合并(三)分离(四)分立

需注意的问题:1.对于合法产生的新国家,大多数国家都予以承认。

2.若该国的成立是在外国的武力挟持下建立的,一般不

予承认,不承认主义1978年金边傀儡政权。

3.对于分离产生的新国家,既存国家不应“过急承认”三.政府的承认

1.新政府产生的原因:通过社会革命或政变取得政权

2.它是指一国在国际法主体地位不变的情势下,由于社会革命或者军事

政变由新政府取代旧政府,既存国家对该新政府的代表其国家资格的确

认,并愿意与之发展,建立正常关系的国家行为。

3.承认原则:①有效统治原则:即既存国家承认新政府的条件取决于该

政府在本国领土内建立起实际控制并有效地行使权利

②托巴主义:1907年厄瓜多尔外长托巴提出,凡是以违反宪法的手段掌

握政权的政府不应该被承认。(中国反对)

③合宪主义:1913年美国总统威尔逊主张,对军事政变或革命而建立的

新政权,不仅不承认它还要采取行动推翻它(最反动中国反对)

④艾斯特拉达主义:1930年9月,墨西哥外长埃斯特拉达发表一项声明,

决定今后在外国发生政变或革命时,将避免从是否给予政府承认的角度,

只限于是否继续保持或断绝同外国政府的关系,而不做出明示的承认。

四.承认的方式

(一)明示承认和默示承认

1.明示承认:是指既存国家以明白的语言,文字对被承认者表示的承认。

(1)函电,声明或照会正式通知被承认者(2)通过条约宣告承认

2.默示承认:是承认者以一种间接地,通过某种行为表示的对被承认者

的承认。(1)建立外交关系(2)建立领事关系并颁发领事领事证书(3)既存国家与被承认者缔结包含政治关系的正式条约(4)在国际组织中投

赞成票或接纳该国或该政府为成员国或具有代表其本国的资格。

(二)法律上的承认和事实上的承认

1. 在对新国家的承认时一般采用法律上的承认,事实上的承认是非正式

的临时的,有限的承认,它常通过具体的行为而不是正式的承认文书表

达。

2.二者的主要区别是:①法律上的承认是永久的,不可撤销的,二事实

上的承认是可撤销的,具有临时的,不稳定的性质。②法律上的承认

直接导致双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全面关系的发生,而事实上的

承认只导致双方政治,军事,外交以外关系的产生。

五.承认的效果

(一)法律承认的法律效果

1.双方可以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和领事关系

2.双方可以缔结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条约或协定

3.承认被承认国或新政府的立法司法行政权利和效力

4.承认被承认者国家财产和国家行为享有行政和司法豁免权,被承认者

具处理在国外财产的权力。

5.支持被承认者参加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

6.法律上的承认在原则上具有溯及力,可溯及至新国家或新政府建立之

(二)事实上承认的法律效果

承认和建交的区别:承认是单方行为,而建交是双方行为;承认是不可

撤销的,永久的,而建交后也是可以撤销的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承认的实践

(一)中国坚持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承认是对新政府的承认

1.中华的成立,对世界国家的数目没有任何影响

2.中华政府一直宣布自己是新政府

3.从一些国家中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承认的电文和照会看是对新政府的承认

4.新中国与旧中国的区别在于阶级本质和国家类型不同

5.中华的建立是通过社会革命方式是新政府成立的方式

(二)中国主张承认不应附加任何条件,提出逆条件承认理论

1.必须不再承认台湾当局

2.中华应该继承前政府在国际上的权利

3.中华应该继承前中国政府在国际上的国家财产,包括处于外国的国家财产

第五节国际法上的继承

一.继承的概念

概念:国际法上的继承是指由于某种法律事实的出现而引起的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从一个承受者转移给另一个承受者的法律行为

特征:1.依主体不同可以分为国家继承,政府继承和国际组织的继承

2.继承的对象是国际法上的权利义务

3.继承发生的原因一般是领土变更的事实和政权更替

二.国家继承

1,国家继承是指由于领土变更的事实而引起的国家之间在国际法上权利和义务的转移

2,领土变更的原因:合并分裂分离独立转移(割让)

(一)条约的继承

概念:条约的继承是指国家继承发生之日对被继承国有效的条约是否对继承国继续有效

一般原则:(1)政治性的条约一般不予继承(2)领土,河流水利等条约应予继承(3)有关中立化或非军事区的条约应于继承(4)商务条约要视

其内容而定,纯商务性条约应继承,带政治倾向的商务条约可不予

继承(5)多边条约取决于新国家是否愿意加入

新独立国家对宗主国或殖民国家等被继承国的签订的条约,没有维持其效力的义务,这在国际法上被称为“白板原则”

(二)国家财产的继承

一个标准二个原则。“一个标准”是被转属的国家财产与领土之间的关联;“二个原则”是随领土转移原则(不动产),实际生存原则(动产)。

(三)国家债务的继承

(1)国家债务可分为国债和地方化债务,地方性债务不属于国家债务

(2)国家债务继承的总原则是转属原则

(3)恶债不予继承是国际法原则恶债是具有与继承国国家及其人民根本利益相违背的用途或违背国际法基本原则而承担的债务

三.政府的继承

政府的继承是指一国际法主体继续存在的情况下,由于革命或政变导致政权更迭,前政府在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转移给新政府的法律关系。

政府继承和国家继承是不同的:1.发生原因不同。国家继承是由于领土变更的事实而引起的。政府继承是因革命或政变导致政权更迭的结果。

2.主体不同。国家继承发生在不同的国际法主体之间,而政府继承则是在同一

国际法主体继续存在的情况下,内部二个政府间的继承。

3.范围上不同:国家继承可能因领土变更的情况不同而分为全部继承和部分继

承,而政府继承一般是全部继承,即凡是符合国际法的前政府在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新政府应予以继承。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继承

(一)关于条约的继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历届政府所签订的一切条约,既不全部承认其继续有效,也不当然全部废除,而是根据条约的性质和内容决定是否予以继承。

(二)关于国家财产的继承

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解放前旧中国政府的财产享有合法的继承权利

(三)关于债务的继承

根据债务的性质区别对待,对于外国政府援助旧政府进行内战的恶意债务不予继承。对于合法债务,主张在友好协商,公平合理的基础上加以解决。

(四)关于国际组织成员资格的继承

有权继承旧政府代表中国所享有的一切合法的国际权利。1979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组织中的一切权利,并把“台湾当局”的代表从联合国及所属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第六节国际法律责任

一.国际法律责任的概述

概述:是指国际法主体对其国际不当行为或损害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上的责任。特征:1.国家,国际组织,正在争取独立的民族是国际法律责任的主体。

2.国际法律责任的起因是国际不当行为或损害行为

3.国际法律责任的性质是法律上的责任

发展:1.扩大了国际法律责任的主体2.扩大了国际法律责任的范围

3.扩大了国际法律责任的根据

4.发展了国际法律责任的形式

二.国际不当行为的责任

(一)主观要素是可归因于国家的行为

(1)国家机关的行为(2)实际上代表国家行事人的行为(3)某些个人的国际不法行为(1.事先不知事后惩罚不负责任 2.事先不知事后不惩罚不负责任 3.指使负责任)

(二)客观要件是违背国际义务

1.国际罪行

2.国际不法行为

(三)国际不当行为的形式

1.终止不法行为2.道歉3.恢复原状4.赔偿5.限制主权

(四)国际不当行为责任的免除情况

1.同意

2.对抗措施

3.不可抗力和偶然事故

4.危难和紧急状态

三.损害后果责任

概念:果责任是指国际法主体从事国际法不加禁止的行为所产生的损害后果的国际责任。

特征:1.损害后果国际法律责任的成立,不必存在不当行为,既是没有违背国际法,只要发生了损害性后果就应承担责任。

2.国际不当行为的国际法律责任适用于国际关系的各个方面,而损害后果

国际法律责任仅适用于某些特定的领域。

3.在因国际不当行为产生的国际法律责任中,违背义务即使没有造成

损害也已构成对责任主体追究责任的理由;而在损害后果责任中,只

有当主体的行为造成实际损害时才被追究国际法律责任。

(总结起来就是1否存在不当行为2范围不同3.责任根据不同4.是否

存在损害后果)

处理:1.国际条约或公约2.双边条约3.司法判例和实践

第四章国家领土

第一节概述

一.领土的概念

概念:国家领土是指处于国家主权支配和管辖下的地球的特定部分

特征:1.国家领土具有确定性和固定性2.国家领土是一个立体空间 3.国家对领土的所有权与管辖权的不可分割性

二.领土的组成部分

(一)领陆

领陆是指一个国家主权管辖范围以内的全部陆地,包括岛屿。世界上没有无陆地的国家

(二)领水

领水是指在国家主权管辖和支配下,位于领海基线以内或与其陆地疆界连接的一定宽度的水域。

(三)领空

(四)领陆和领水的底土

三.领土主权

领土主权是指在领土范围内行驶最高的,排他的权力。

1.领土不可侵犯

2.国家在领土范围内享有属地管辖权

3.国家对领土国的自然资源享有永久权利

四.领土主权的限制

(一)要受国际习惯的限制,也即一般性限制。如领海,群岛国水域允许外国船舶无害通过;在利用边境土地的时候,不得损害邻国的利益

(二)要受条约义务的限制,即特殊的限制

1.共管。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对同一特定领土共同行使主权,但这并不取得对领土的主权,只是对被统治地国家的领土主权的一种限制而已。

2.租借。它是指一国根据条约将其领土的一部分出租或抵押给另一国,在条约规定的期限内,用于条约所规定的目的。

3.国际地役。它是指一国根据条约,将自己的领土在特定的范围内提供给另一国为某种目的而永久使用。

4.势力范围。

第二节内水

一.河流

(一)国内河流

概念:国内河流也可称为内河,是指从河源到河口全部位于一国境内的河流,如长江,黄河。

法律地位:①内河属于国家领土的组成部分②完全处于国家主权的控制与管辖之下③除另有条约规定外,任何外国的船舶都无权在内河航行

(二)界河

概念:界河是指全部或部分流经两国之间,作为分隔两个国家陆地领土的河流法律地位:界河分属于沿岸国家的内水。如界河是可通航的,则以界河的主航道

中心线为界,如界河是不通航的,则以该河流的中间线为界。

(三)多国河流

概念:流经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领土的河流称为多国河流

法律地位:①主权并构成领土的组成部分。河流经过不同的沿岸国家的各段,该段分属沿岸国所有②允许沿岸国船舶通过,多国河流应对所有沿岸国

开放③应照顾到上下游国家的相关利益

(四)国际河流

概念:国际河流是指流经数国并可通航海洋,根据国际条约向一切国家商船开放的河流。

法律地位:①国际河流的法律地位是由国际条约加以规定的②主权领土的组成部分③对所有国家商船开放

国际河流和多国河流的区别:一.国际河流船舶皆能直接通航至海洋。二.具有专

门的国际条约确立平时航行自由的原则。

国际河流地位及航行规则:1.沿岸国对于流经自己的领土那部分河流行驶管辖

权,尤其是对警察,卫生和关说等方面的管辖。河

流流经各国的部分其主权仍属沿岸国所有,但由全

体沿岸国组织委员会进行管理。

2.承认一切国家的船舶在平时都有运输商品以进

行贸易的自由,但沿岸国保留“沿岸航行权”,即

外国船舶不得从事同一沿岸国的各口岸间的航行

3.沿岸国负责管理和维护属于自己管辖的那段河

流的航运,并征收为保证通航所必要的公平捐税。

4.非沿岸国的军舰不享有在河流上航行的自由

5.设立统一的国际委员会

二.运河

概念:运河是指以人工开凿的水道。

法律地位:①一条运河如果全部位于一国境内,则该运河相当于内河,属于该国内水。②在国际实践中,尽管有些运河位于一国境内,由于其两端连接海洋,构成海上交通要道,所以被确立为国际化运河,也被称为“国际运河”或“通洋运河”③国际运河的法律地位有国际条约规定,并根据国际条约或协定的规定,向所有国家的船舶开放。

(一)苏伊士运河

是沟通地中海和红海的一条通洋运河,全长173公里。1888年《君士坦丁堡公约》,主要内容包括:运河在平时和战时对所有国家的商船和军舰一律开放。(二)巴拿马运河

位于巴拿马共和国境内,1901年《海—庞斯福条约》1903年《海—瓦里拉条约》1977年《巴拿马运河条约》《关于巴拿马运河永久中立与运河营运条约》

第三节领土的取得和变更

二.传统国际法上的领土变更方式

(一)先占

先占亦称“占领”(不是指战时的占领),是指一国采取有意识的行动取得当时不在他国主权下的无主土地的领土主权,使之成为本国领土的一部分,并对其行使管辖权。

1.先占只能由国家并以国家名义实行(有效占领:①宣布主权②建立行政

管理机构,移民定居)

2.先占的对象必须是无主土地。

3.主观上必须有占领的意图,并作出一定的意思表示

4.客观上必须实行有效地占领

(二)时效(非法的)

国际法上的时效是指一国对属于他国主权的领土进行长期占有并行使事实上的主权,他国没有或不再反对或提出抗议,该国就依时效取得这块土地的所有权。

国际上的时效与国内民法上时效的区别:1.主观意图不同2.国内民法上物权取得时效有确定的期限,而国际法上以时效的方式取得领土主权则没有确定的年限。

时效不同于先占,他是长时间占有别人的土地。而先占是发现无主土地并加以管理,不一定是长时间。

评价:通过占有他国领土,与现代国际基本原则相违背,国际社会普遍不承认。

(三)添附

是指由于自然地原因或认为的作用形成新的土地。添附有自然添附和人为添附两种。

自然添附有涨摊,三角洲,新生岛屿和废河床等几种方式。

(四)割让

是国家根据条约把自己的部分领土主权转让给他国,从而使他国取得领土的方式。

强制性割让是指一国使用武力或威胁强迫他国签订条约将其领土无代价地转让给该国。(违法)

非强制性割让是指国家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和平的转让其领土的一部分。包括赠与,买卖和交换。(合法)

(五)征服

它是指国家以武力占领他国领土部分或全部,在战争状态结束后将该领土加以兼并的一种取得领土的方式。

征服与割让的不同之处在于:征服并不缔结条约,而将战时所占领的敌国领土,在战后宣布予以兼并;如果战后订有条约,则征服变为割让。

三.现代国际法上允许的领土变更方式

(一)民族自决被压迫民族和被外国奴役的民族(70%)

(二)全民投票

又称为全民公决,是指有居民以投票方式决定领土的归属问题。

条件:①要有合法正当的理由②能够自由表达人民的意愿(国际监督)

(三)收复失地方式:和平的,武力的

(四)交换领土它是指相邻国家间为发展睦邻友好关系,更好的解决边境问题,在协议基础上自愿变更部分领土的归属。

第四节国家边界和边境制度

一,边境的概念

国家边境是确定国家领土范围的界线,是分隔一国领土和他国领土,一国领土和公海或专属经济区,以及一国领空和外层空间的界线。有陆地边界,水域边界,空中边界以及地下边界。

二.边界的形成

(一)因传统习惯而形成的边界

(二)因条约而形成的边界

(三)因继承而形成的边界

三.国家边界的划分

(一)划界的方法

1.自然划界法它是根据相邻国家之间的地理特点,边界地区的自然地形来确定边界线的方法。

(1.)山脉。两国以山脉为界线时,通常以山脉的分水岭为界线,也可以根据协定把边界线定在山脊或某一边山麓,这种山成为界山。

(2)河流。边界线若以河流为界,则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是可以航行的河流,以主航道的中间线为界(水流最深处)如果是不可航行的河流,则以河流的中间线为界,如果界河上有桥梁,一般以桥梁的中间线为界。

(3)湖泊。除国家另有协议外,在以湖泊为界时,各沿岸国一般在湖泊划定中间线作为边界。

2.几何划界法

3.天文学划界法

(二)划界的程序

1.定界。双方签订边界条约,经过时间最长

2.勘界

3.由双方起草边界议定书并绘制地图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和边界问题

(一)中印边界问题

中印边界全长约2000公里,分东中西三段。

①中印两国从未正式的划定过边界,但根据两国历史上的行政管辖范围,

早已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线

②由于《西姆拉条约》是无效的,一次而划定的边界线当然是非法的

③印度单方面认为边界划界以分水岭为界,忽略了中国人民长期生活在喜

马拉雅山南麓的事实

④中国一贯主张,双方应当通过友好协商,公平合理地全面解决边界问题

⑤1987年2月,印在非法侵占“麦克马洪线”以南的中国领土上建立所谓“阿

鲁纳恰尔邦”

(二)南海诸岛问题

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群岛。南海诸岛的争议主要是关于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主权归属问题。

如何看待南海诸岛问题?

1首先发现南海诸岛—秦汉

2最早利用这一部分—唐宋

3最早行使主权进行管辖①派遣水师,巡视边疆②列入版图,进行管辖③进行天文观测④抗议外国进行非法调查活动

4为世界许多国家和国际舆论所承认

5现代国际法不承认时效理论

6“地理临近”“国家安全”说不符合国际法

第五节南极和北极

一.南极

1专为和平目的

2对南极进行科学考察自由和国际合作

3保持南极现状,冻结对南极领土主权要求

4环境与资源保护

5成立由最初缔约国组成的南极条约协商会议

第五章海洋法

二.海洋法的概念

概念:是确定各种海域及其法律地位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法律地位:在法律上可以把海洋分为内海,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公海,国际海底区域以及群岛水域等海域。

三.海洋法的编纂

(一)国际联盟的海洋法编纂

(二)联合国的海洋法编纂

1.第一次海洋法会议

1958年在日内瓦举行,有86国参加。海洋法四公约《领海与毗连区公约》《捕鱼与养护公海资源公约》《大陆架公约》《公海公约》

评价:这四个公约未能反映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要求

2.第二次海洋法公约

1960年在日内瓦举行,88个国家,领海宽度问题,会议没通过任何协议。

3.第三次海洋法公约

从1973年至1982年在纽约召开,167个国家的代表以及近50个国际政治机构的观察员,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到开放签字的截止日期1984年12月9号,已有155个国家和4个实体签署了公约。从1990到1994年共举行了15次会议,对公约第十一部分做了全面的研讨,终于于1994年在联合国大会上通过了《关于执行1982年12月10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十一部分的协定》

评价海洋法公约:1在国际关系和国际条约的重要意义2.它广泛地吸取了传统,同时提出了许多新概念3它基本反映了第三世界国家的要求和主张4不足:军舰通过别国领海问题,相邻国家间海域划界,国际海底开发方面对于大国照顾过多等等。

第三节内海

一.内海概念及法律地位

领海基线内侧的全部海水。国家领土的一部分,完全,排他的主权。

具体表现:1外国船舶未经允许不得航行2外国商船如获准进入,必须遵守沿海国的规章制度3.外国军用船舶必须通过外交途径办理4.沿海国行使属地管辖权二.港口

概念:具有天然条件和人工设备,便于船舶停泊和上下客货的港湾,称为港口。在海岸线上的港口则称为海港。

具体规定:1办理进出港申请手续2船舶航行3港内秩序4.管辖权。根据国家主权原则,国家对其港内的外国籍船舶上发生的一切案件具有管辖权。但在实践中,国家对下列案件予以管辖:案件涉及或损害中国公民的利益的;案件扰乱了中国沿海的安宁和良好秩序的;案件影响重大,经船长或船旗国请求援助的;有关船舶本身海损,污染,追索,赔偿的。

三.海湾

海湾是深入陆地形成明显水曲的那部分海洋。只有当水曲的面积等于或大于以湾口宽度为直径划成的半圆时,才能视为海湾。

(一)湾口宽度小于或等于24海里

1沿岸属于一国的,为该国的内海湾2沿岸不属于一国的,由有关国家协议划分(二)湾口宽度大于24海里

1.宽度超过24海里时,24海里的直线应划在湾口内,此基线以内的水域是沿岸国的内水。2历史性海湾,海岸的沿岸属一国,湾口宽度超过24海里,沿岸国具有历史权利。

四.海峡

概念:海峡是连接两个海洋的一个狭窄天然水道。

分类:1宽度小于或等于24海里的,分别属于两岸国家的领土。

2.宽度超过24海里的超出部分,各国享有航行和飞越的自由。

3.用于国际航行海峡

第三节领海

一领海的概念

是沿着国家的海岸,受国家主权管辖和支配的一定宽度的海水带。

二.领海的划法与宽度

(一)领海基线

1.正常基线(低潮线)

2.直线基线。是指在大陆海岸和海岸外岛屿最外缘上选定适当的基点,将这些点用直线练级起来,形成一条沿着沿海国的折线,这条折线既是领海基线。(二)领海的外部界限

交圆法共同正切线法平行线法

(三)领海的宽度

是指领海基线与领海外部界限之间的距离。公约第三条规定:每一国家有权确定其领海的宽度,直至从按照本公约确定的基线量起不超过12海里的界限为止。三.领海的法律地位和制度

领海是沿海国或群岛国领土的组成部分,国家主权不仅及于领海,也及于领海的上空,河床和底土。

1.沿海国的主权及于领海的水域,上空,海床和底土,外国船舶可以在领海上无害通过,但外国飞机未经许可不得飞越他国领海的上空。

2.沿海国对其领海的一切自然资源享有主权,任何外国未经沿海国许可不得从事自然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活动。

3.沿海国在其领海内保留有“沿海航运权”,任何外国不得在领海内从事从一地到另一地的商务运输活动。

4.沿海国在领海享有属地最高权,因而领海内之一一切人和物(除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者除外)均受沿岸国管辖。

5.沿海国有权制定有关领海的航行,关税,卫生以及保护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的法律,并有权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领海的法律制度

1.领海内的无害通过制度。无害通过权是外国船舶在不损害沿海国和平,安全和良好秩序的条件下,不需事先通知沿海国或取得许可而在该国领海内通过的权利。

2有害行为:⑴对沿海国的主权,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进行任何武力威胁或使用

武力

⑵以任何种类的武器进行武器操练或演习

⑶搜集情报

⑷任何目的在于影响沿海国防或安全的宣传行为

⑸在船上起落或接载任何飞机

⑹在船上发射,降落或接载任何军事装置

⑺违反沿海国海关,财政,移民或卫生法律和规章

⑻任何故意和严重的污染行为

⑼任何捕鱼行动

⑽进行研究或测量活动

⑾干扰沿海国通讯系统和任何其他设施或设备的行为

⑿与通过没有关系的其他任何活动。

3国家在领海内的司法管辖权

①罪行的后果及于沿海国

②罪行属于扰乱当地安宁或领海的良好秩序的性质

③经船长或船旗国外交代表或领事官员请求地方当局予以协助

④这些措施是取缔违法贩运麻醉药品或精神调理物质所必要的。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海制度

中国对领海的主权及于领海上空,领海的海底和底土。

第四节毗连区

概念:毗连区是邻接并由沿海国对海关,移民,财政,卫生等特定事项行使管制的一定宽度的区域。

法律地位:毗连区不同于领海。⑴防止在其领土或领海内违犯其海关,移民,财政,卫生的法律和规章

⑵惩治在其领土或领海内违犯上述法律和规章的行为。

第五节专属经济区

概念:专属经济区是领海以外而邻接领海,自领海基线量起宽度不超过200海里的一个新的海洋区域。

法律地位:这一区域的法律地位既不同于领海,也不同于公海,而是自成一类的海域。

(一)沿海国的权利和义务

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享有专属经济权。对海洋科学研究和保护,海洋环境保护和保全有专属经济权。

(二)其他国家的权利和义务

享有船舶航行和飞机飞越的自由,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

第六节大陆架

一.大陆架的概念

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大陆边外缘海床和底土200海里或不超过2500公尺等深线以外的100海里处最大距离不应超过350公里有陆架,陆坡和陆基构成

二.大陆架的法律地位

沿海国的权利是:1.对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2.建造或授权建造,操作和使用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并对他们享有专属权利

其他国家在大陆架上的权利有:课本122页

三.专属经济区与大陆架的关系

区别:1.权利来源不同2.资源重点不同3. 范围不同122页—123页

四.大陆架划界原则

1.公平原则:《联合国海洋公约》第83条:第一:划界方法要公平第二:结果必须要公平

2.等距离,中间线1958年《大陆架公约》

3.自然延伸原则,北海大陆架划界案《海洋法公约》76条

4.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原则:应以公平原则和自然延伸原则划界

五.中国大陆架情况

东海大陆架渤海大陆架黄海大陆架南海大陆架

第七节

一.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的概念

海峡连接两端是公海或专属经济区,而又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即为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

二.过境通行制

是指船舶和飞机享有在两端都是公海或专属经济区的海峡之间海峡继续不停和迅速过境的权利

三.无害通过权

1.海峡一端连接公海或专属经济区,另一端连接外国领海的

2.海峡是指由海峡沿岸国的一个岛屿和该国大陆形成而该岛向海一面有一条在航行和水文特征方面同样方便的航道

四.过境通过权和无害通过权的区别

1定义2适用对象3对外国潜水艇要求不同4是否可停止

第九节公海

一.公海的概念

是指不包括国家的专属经济区,领海,内水或群岛国的群岛水域的全部海域。二.公海的法律地位

(一)公海不构成任何国家的领土部分,任何国家不得对公海的任何部分主张权利

(二)公海是供世界各国共同使用的海域:航行自由,捕鱼自由,飞越自由,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自由,建造国际法所允许的人工岛屿和其他设施的自由,科学研究的自由

(三)公海应只用于和平目的

三.公海的法律地位

(一)航行制度

1.航行自由。航行权是指一切国家的船舶,不论是商船或是军用船舶都可以在公海的任何部分自由航行,而不受其他国家干预或阻碍,它是公海自由原则所确定的内容

船舶必须悬挂登记国的国旗。

2.船舶的管辖。在公海上航行的船舶仅受船旗国的法律管辖

3.军舰在公海上的权力

⑴紧追权

它是指沿岸国的军舰等有适当理由认为外国商船在本国管辖水域内违反国家的法律和规则,而对该外国商船实行连续追赶的行为。

①紧追权由国家的军舰,军用飞机或其他经特别授权的

政府船舶和飞机行使

②对这种权利的行使是从国家内水,群岛水域,领海或

毗连区内开始,而且只有追逐不曾中断,才可在领

海或毗连区外进行

③追逐只有在外国商船视听所及的距离内发出视觉或

听觉的停驶信号后,才认为开始

④如果当被紧追的船舶进入其本国领海或第三国的领

海时,紧追立即停止

⑤不可停顿,追逐未曾中断

⑥尽量避免使用武力符合必要性和合理性

⑵登临权

概念:是指各国军舰,军用飞机和经授权的国家公务船舶和飞机在公海上代表国家靠近和登上被合理地认为犯有国际法所禁止的上述任何非法行为嫌疑的商船,并进行检查的权利。

1.行使主体:军舰,军用飞机和经授权的政府公务船只行使。

2.行使对象:从事海盗行为,贩卖奴隶,贩运麻醉物品,非法广播,没有国籍,虽悬挂一国旗帜而事实上与军舰属同一国籍嫌疑的外国商船享有登临权。

3.行使区域:公海

两种权利的区别:①区域不同:紧追权范围更大,从内海到公海,登临权只能在公海②紧追权侵犯的是沿岸国的国内法,登临权侵犯的是国际法。

(二)捕鱼制度

(三)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制度

(四)飞行制度

(五)建造人工岛屿

(六)科学研究

第十节国际海底区域

一.概念:国际海底区域,在《海洋法公约》中称“区域”,是指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其底土。

二.法律地位:明确了国际海底区域是全人类共同继承的财产。

(1)所有权是全人类(2)国际海底管理局代表全人类来行使(3)经济效益应因各国分享(4)专为和平目的使用

三.国际海底区域的勘探和开发制度

国际海底区域的勘探和开发,有国际海底管理局予以安排,进行和控制。

平行开发制:是指区域的勘探和开发,既可以有管理局企业部进行,也可以由缔约国及其公私企业。

四.国际海底管理局

(1)大会决策机构(2)理事会执行机构(3)秘书处在企业部独立运行之前,其职务由秘书处履行

第六章空间法

第一节空气空间与国际航空法

一.空气空间的概念

地球表面一定高度的空间

二.法律地位

国际法考试重点简答题

国际法考试重点简答题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考点一 国际法律体制和国际法律制度的简称。 国际社会是国际法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2.国际法所调整的对象是国际关系 3.国际法是对国际社会所有成员具有约束力的各种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 各国之间的协议。 考点二 国际社会所公认 2.具有普遍意义,适用于国际法各个领域 3.构成国际法的基础 4.具有强行法的性质 共同点:国际法基本原则也属于强行法的范畴 区别:强行法规则并不必然包含全局性、普遍性的特点 考点三 同意自卫反措施不可抗力危难紧急情况 考点四 1.国家机关的行为 2.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外交使节的行为 3.国家官员的行为

4.经授权行使政府要素的实体行为 5.交由一国支配的机关的行为 6.越权或违背指示的行为 7.叛乱运动或其他运动的行为 8.经一国确认并当作其自身行为的行为 9.私人行为 考点五 引渡指一国应有管辖权的他国的请求,依据国际法和被请求国的有关规定,将犯有可引渡之罪而被他国通缉的域内之人送交他国进行审判或惩罚。 特征 1.引渡的内容是一国将在该国受到他国通缉的人送交他国审判或惩处 2.引渡是国家间的刑事司法合作行为 3.引渡的法律根据是国际法和国内法的有关规定 4.提出引渡请求的国家必须对所请求的事项具有刑事管辖权 5.引渡的对象是被请求国指控犯有可引渡之罪的人 一般原则 1.双重犯罪原则(相同原则):引渡所涉对象的行为只有依请求国与被请求国的法律均构成犯罪丙应受刑罚处罚时,才能引渡 2.政治犯不引渡原则 3.专一原则(同一原则、罪行特定):指请求国对被引渡的人,只能就引渡请求书中所指控的罪行进行追诉或处罚。

国际公法期末复习终结版

2009年春季学期国际公法考试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 名词解释 判断 填空 单选多选 简答 案例 一、名词解释 1、国际法:是在国际交往中形成的,主要用以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各宗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 2、国际法基本原则:国际社会公认,具有普遍意义,适用于国际法各个领域并构成国际法各个领域并构成国际法基础的法律原则。 3、永久中立国:它指一个国家在其他国家间发生的战争中,不参加任何一方。 4、地方化债务:是以国家名义向外国国家、国际组织或其他国际法主体所付的合法的用于国家领土某一部分的债务。 5、国籍:一个人属于某一国家的国民或公民的法律资格,它表明一个人同某一特定国家之间的固定的法律联系。 6、留居:外国人合法进入一国境内后,可根据所在国的法律和有关国际条约,在该国短期、长期或永久居留。外国人在居留国的权利和义务由该国法律规定。 7、国际河流:是指流经两个以上国经并对所有国家的船舶开放的河流。 8、国际地役:是指一国根据条约对其领土主权所加的一种特殊限制,据此,国家领土的一部分或全部在一定范围内为另一个国家的某种目的或者利益服务。 9、历史性海湾:有关国家对该水域在相当长时期内有效地行使排他性主权,并且得到其他国家默认。 10、无害通过:是指不损害沿海国的和平、良好秩序或安全的通过。 11、专属经济区:是指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一个区域,其宽度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的量其,不超过200海里。 12、临时代办:是在馆长职务空缺或不能执行职位时,被委派暂代行使馆长职务的使馆外交职员。 13、名誉领事:是委派过从接受过当地人士中选任的兼职领事官员,不属于委派国国家工作人员的编制,一般也不领取委派国的薪金,通常从领馆收取的费用中提取报酬。 14、专案法官:遇一案件法官中有当事一方国籍的,则他方可派一专案法官参与该案的审理。专案法官应具有与法官相近的资历,在该案汇总与当选法官权利相同。 15、反措施:是一国针对他国所犯国际不法行为而不得不采取某种不符合自己对他国原已承担的国际义务的一种非武力对抗行为。 16、咨询管辖权:是指国际法院对按照规定向它提出的任何法律问题发表咨询意见的职能。 二、简答 1、国家继承 国家继承:指一国丧失其国际法律人格或丧失一部分领土时,它在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转移给他国(一国或数国)的情况。 引起国家继承的原因: 分裂;

国际法期末整理

国际法主要是以国家之间关系为对象的法律,是指国家在国际交往中形成的有法律拘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 特征:1、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调整的对象主要是国家之间的法律关系。 2、国际法的制定者是国家。国家间通过协议的方式来制定。 3、国际法的强制力量是依靠国家单独或集体的行为实施的。 近代国际法产生的标志:1643-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公会,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认了国家主权和主权平等原则,这是近代国际法最根本的原则和基础,标志着近代国际法正式产生。 国际法效力的根据 1、自然法学派:国际法是自然法,或者说是自然法对国家关系的适用,国际法之所以有效力,是因为国际法以人类良知、人类理性、人类法律意识的共同性等自然法则作为依据。(神学的基础-“规范法学派”) 2、实在法学派:国际法效力的依据不是抽象的人类理性,而是现实的国家意志,这种国家意志具有完全的主权和权威。(权力政治说、政策定向说) 3、格老休斯学派:依据为自然法和国家的同意。折中学派。 4、国际法效力的依据是国家之间的协议,既不是自然法则、也不是国家意志。必须肯定国际法是法律病情应该承认它的作用。国家是姑婆激发的制定者,同时又受到国际法的约束,各国之间的协议构成国际发效力的依据。 国际法的渊源 我们认为国际法渊源是指国际法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第一次出现的地方。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是公认的国际法的渊源。 1、国际条约,是指国际法主体之间根据国际法而缔结的具有权利和义务内容的书面协议。它是国际法的主要渊源。“约定必须遵守”是国际法的重要原则,这是指条约对于缔约的国家具有约束力,而有约束力的条约也就构成了国际法的重要内容。 2、国际习惯,指各国重复类似的行为并被认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结果。某种常例或通例要形成为国际习惯,必须符合两个条件: 第一,各国重复类似行为。但是,这种类似行为必须是合法的行为,非法行为无论重复多长时间,最终都将为国际法所禁止,不能成为国际习惯。第二,被各国认为具有法律拘束力。各国从事类似行为时,在心理上自觉地认为所从事的行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各国的这种“心理因素”是形成国际习惯的关键要素,是国际习惯具有法律拘束力的直接原因。 3、一般法律原则。指为各国法律体系所共有的原则。它可以作为填补条约和习惯的空白,但不是独立的国际法渊源。 4、确立国际法原则的辅助方法 司法判例及各国权威最高之公法学家学说,作为确定法律原则之补助资料。国际司法判例主要是指国际法院的判例,同时也应包括国际仲裁庭的判例。 国际法委员会是国际法的编纂机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于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同印度政府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总理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五项原则是在建立各国间正常关系及进行交流合作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得到中国、印度和缅甸政府共同倡导。

国际法期末考试复习重点大字版

1、国际法调整国家之间关系有法律拘束力原则规则制度总称性质法律性普遍性特征主体是国家政府间国际组织争取独立的民族解放组织/制定者主要是国家/调整对象国际关系/实施靠国家本身的行为 2、国际法主体有能力享有国际法上权利和承担国际法上义务,有能力进行国际关系活动的实体地位有一定的国际交往能力/不同程度地参加国际组织有权采取包括武装斗争的不同方式来争取和维护独立,同时享有接受国际援助的权利特征国际法律关系的参加者/是国际法权利义务的直接承担者 3、渊源国际法作为有效的法律规范所以形成的方式或程序也是国际法的规范第一次出现的场所分类形式渊源指制定国际法的程序和方式即国际条约(国际法主体之间依国际法而缔结的具有权利和义务内容的书面协议/明示/主要渊源/约束缔约国/造法性条约{专门确立修改国际法原则规则制度条约多边}契约性条约{专为缔约国规定权利义务条约})习惯(各国重复类似的行为并被认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结果/默示/古老渊源/约束所有国家)和一般法律原则/实质渊源具有约束力的法律规范,包括成文法和习惯法 4、国际法与国内法一元论主张同属一个法律体系(国际法优先说和国内法优先说)/二元论平行说属于两个不同法律体系互不隶属地位相等/联系论 5、原则被各国公认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适用于国际法一切效力范围构成国际法基础的法律原则特征被各国公认/具有普遍意义适用于国际法一切效力范围/构成国际法基础 6、原则内容国家主权(国家固有权力国家最高最重要属性)互不侵犯(不得以任何借口进行侵略不得以违反国际法的任何其他方法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侵犯另一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得以战争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方法)互不干涉内政(不得以任何理由或任何方法直接或间接地干预他国主权管辖范围内的一切内政外交事务)平等互利(彼此尊重在法律享有平等地位不以损害他国利益的方法或手段谋取特权或利益)国际合作/民族自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善意履行国际义务 7、强行法国家之国际社会全体接受并公认为不容抑损且仅有以后具有同等性质之一般国际法规律始得更改特征普遍性整体性绝对性同:国基原属强范围异:强不仅包括国 二、国家定居在特定的领土之上,并结合在一个独立自主的权力之下的人的集合体要素永久人口/确定领土/政府/主权基本权利独立权(国家按自己意志处理内外事务不受外界控制干涉)平等权(国家在国际法上地位平等)自卫权(国家保卫自己的生存独立)管辖权(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享有豁免权者除外)物和所发生事件及对其领域外特定的人物事件所具有的行使管辖/领域管辖/国籍管辖{国家对具有其国籍的人实行管辖}/保护性管辖{国家对于外国人在该国领域外侵害该国家及公民的重大利益的犯罪管辖}/普遍性管辖{对国际法规定的某些特定罪行,由于其危害国籍和平与安全,危及全人类共同利益不论其行为发生地为何地}2、国家豁免国家根据主权和平等原则不接受他过管辖特权分类管辖豁免未经一国同意不得在其他国家对其诉讼或以其财产作为诉讼标的/执行豁免未经一国同意其他国家不得对其财产采取诉讼保全措施或依据法院判决对其实施强制执行/诉讼程序豁免即使一国放弃管辖豁免未经其同意也不得对他的财产采取诉讼保全措施包括不得强迫其出庭作证或提供证据及其他诉讼行为3、国家承认既存国家对新产生的国家给予的认可,接受由此而产生的法律后果,与新国家建立关系进行交往的行为特征单方面行为/承认新国家或新政府成立的事实及表明愿意与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引起一定法律效果性质构成说主张一个新国家通过承认才被升格为国际法主体/宣告说一个新国家在其成立时就已是一个国际法主体承认只具有宣告确认作用形式明示默示/法律上事实上4、不承认原则承认主体对于违反国际法基本原则造成的事实后情势不得予以承认5、继承由于某种法律事实的出现而引起的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从一个承受者转移给另一个承受者的法律行为特征依主体不同可分国家继承政府继承和国际组织的继承/对象是国际法上权利义务/发生原因是领土变更的事实和政权更替6、国家继承由于领土变更的事实引起一国在国际法上的权利义务被另一国所取代而发生的法律关系条约继承国家继承发生时对被继承国有效的条约是否对继承国继续有效(政治类不继承地域类继承经济类不确定)国家财产继承国家继承发生时,按被继承国法律为该国所拥有的财产权利利益原则国家财产随领土转移由被继承国转属继承/所涉领土实际生存原则(不动产转属继承国动产所涉领土有关继承)7、国家债务(国债地方化债务)继承恶债{国家违反国际法基本原则所举之债}不继承三、国籍一个人属某一国国民或公民的法律资格意义是一项人权/确定属人管辖依据/提供外交保护依据取得因出生取得国籍{单双血统主义出生地混合}/因加入取得国籍{申请婚姻收养}丧失自愿解除国籍/取得外国国籍而丧失国籍/剥夺国籍中国双系血统主义和出生地主义结合/不承认双重国籍/防止减少无国籍人2、外交保护国家对于在外国的本国国民的合法权益遭到所在国违反国际法的侵害而得不到救济时,通过外交机关向加害国提出求偿的行为条件限制本国国民合法权益遭到所在国非法侵害/受害人持续有保护国的实际国籍/用尽当地救济3、引渡国家把当时在其境内的而被别国指控为犯罪或判罪的人,应该国的请求,移交该国审判或处罚的行为原则政治犯不引渡/本国公民不引渡(基于属人管辖)/双重审查制(司法和行政两部门的审查缺一不可)/相同(必须是请求国和被请求国双方的法律都认为是犯罪行为)/罪行特定(只能就作为引渡理由的罪行进行审判或处罚)对象请求引渡国国民/被请求引渡国国民/第三国国民本国公民不引渡4、庇护国家对于因政治原因被追诉或受迫害而请求避难的外国人准其入境居留并给予保护行为对象从事政治或科学活动受迫害的人即政治避难依据宪法引渡法 四、人权经国际人权条约规定或联合国大会决议所宣示予以保护的基本权利分类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特征普遍性平等性相对性特殊性渐进性 五、国家领土处于国家主权管辖下的地球上特定部分包括领陆领水领空底土取得变更方式先占{国家对无主地有效占领取得领土主权}添附{因自然人和人为作用使国家领土扩大人为和自然}时效{一国占有他国某块土地后在相当长时期内不受干扰占有进而取得该地主权}割让{国家将自己领土依条约规定转让他国使他国得此地主权}征服{一国通过武力强占和兼并取得他国土地主权} 六、海洋法确定各海域的法律地位并调整各国在海洋利用各个领域中的关系的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的总体

国际法考试重点(简答题)

考点一 国际法的定义国际法律体制和国际法律制度的简称。 国际法的特征 1.国际社会是国际法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2.国际法所调整的对象是国际关系 3.国际法是对国际社会所有成员具有约束力的各种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 国际法效力的依据各国之间的协议。 考点二 基本原则的特征 1.国际社会所公认 2.具有普遍意义,适用于国际法各个领域 3.构成国际法的基础 4.具有强行法的性质 与强行法的关系共同点:国际法基本原则也属于强行法的范畴 区别:强行法规则并不必然包含全局性、普遍性的特点 考点三 解决国家行为不法性的情况同意自卫反措施不可抗力危难紧急情况 考点四 行为可归于国家而成为国家行为的情形 1.国家机关的行为 2.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外交使节的行为 3.国家官员的行为 4.经授权行使政府要素的实体行为 5.交由一国支配的机关的行为 6.越权或违背指示的行为 7.叛乱运动或其他运动的行为 8.经一国确认并当作其自身行为的行为 9.私人行为 考点五 引渡 引渡指一国应有管辖权的他国的请求,依据国际法和被请求国的有关规定,将犯有可引渡之罪而被他国通缉的域内之人送交他国进行审判或惩罚。 特征 1.引渡的内容是一国将在该国受到他国通缉的人送交他国审判或惩处 2.引渡是国家间的刑事司法合作行为 3.引渡的法律根据是国际法和国内法的有关规定 4.提出引渡请求的国家必须对所请求的事项具有刑事管辖权 5.引渡的对象是被请求国指控犯有可引渡之罪的人 一般原则 1.双重犯罪原则(相同原则):引渡所涉对象的行为只有依请求国与被请求国的法律均构成犯罪丙应受刑罚处罚时,才能引渡 2.政治犯不引渡原则 3.专一原则(同一原则、罪行特定):指请求国对被引渡的人,只能就引渡请求书中所指控的罪行进行追诉或处罚。

国际法期末复习

第一章导论 国际法:国际法,或称国际公法,是指强调国际法主体之间、主要是国家之间关系的,有法律拘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体。 国际法主体:是指有能力享有国际法上权利和承担国际法上义务,有能力进行国际关系活动的实体。 国际法的特征: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国际法的制定主要是通过国家之间的协议来实现的,国际社会没有专门的立法机关;国际法调整的对象是国际关系,主要是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国际法没有居于国家之上的强制机关,国际法的外在强制主要靠国家自己按照国际法,采取个别或集体行动。 国际法的发展概况:(1)古代和中世纪。古代的国际法和国际法实践,以使节法、条约法、战争法规则最多见;中世纪西欧还没有产生中央集权的主权国家这样的国际法主体。古代和中世纪的国际法是萌芽状态的或处于初级阶段,而且是分散的、地区性的,国际法形成为一个法律体系发展起来,出现有系统的国际法学著作,是近代欧洲的事。(2)(1500年前后至20世纪初)近代欧洲国际法开始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结束三十年战争的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和约通过建立欧洲国家体系而为国际法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一时期国际法的发展状况:主权国家,主要是欧洲国家,成为国际法主体;承认国家有战争权;外交代表分为大使,公办,代办。(3)现代国际法。禁止侵略战争和非法使用武力成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成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作为国际法基本主体的国家明显增加,国际法的适用范围显著扩大;国际法新的分支和部门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全球性问题的出现使各国合作日益加强,这些合作主要通过多边条约的形式进行,进一步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国际法的渊源:是指有效的国际法规范产生或形成的过程、程序,或这些规范表现的形式。国际条约:是指国家间、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或国际组织相互间所缔结“而以国际法为准之国际书面协定”。 国际习惯:是指经接受为法律的一般实践、惯例或做法。 国际法的编纂:国际法的编纂狭义一般是指把现有的国际法规则,特别是习惯法规则,加以准确表述和条文化、系统化;广义则一般还包括修订、补充原有规则或提出新的规则,将它们编成条款草案,由一个有权确定的机构,通常是外交会议,予以认可,并通过一定程序,形成为国际公约。 国际法基本原则:是指那些各国公认的,贯彻到国际法各领域的,构成现代国际法基础而具有强行法性质的国际法原则。 关于国家主权绝对性的理解? 答:主权不是绝对的,国家是国际社会的成员,在要求别国尊重自己的主权的同时也有义务尊重别国的主权;国家有义务履行根据国际法和所缔结的条约所承担的义务。 第二章国际法上的国家 国家的基本权利:国家的基本权利是国家作为国际人格者所固有的,由国家主权引申出来的各项权利,也是国家不可缺少的和生存攸关的权利,因而是国际法所确认的、不可剥夺和不可侵犯的。 保护性管辖和普遍性管辖:保护性管辖一般是指,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安全、独立和利益,包括本国国民的生命、财产和利益,而对外国人在该国领域之外,对该国国家或其国民的犯

国际法 期末复习资料

一、现代国际法主体的种类 (一)国家是国际法的基本主体 (二)国际组织是国际法的重要主体 (三)其他国际法主体 1、正在争取独立的民族 2、交战团体和叛乱团体 叛乱团体(insurgent body)是指一国内反抗政府或进行起义的团体。 交战团体是指一国内为政治目的而向本国政府发动内战的交战团体。 3、关于个人的国际法主体资格(战争中,人权中是) 二、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理论 (一)一元论 1、国内法优先说 主张国际法从属于国内法。 2、国际法优先说 主张国内发从属于国际法。 (二)二元论 主张国际法和国内法是两种绝对不同的法律体系,完全分离,不相逾越,也无冲突的可能。 国际法与国内法平行说,以立法的先后时间来决定适用。 (三)联系论 主张国际法与国内法应该是紧密联系,协调一致,互为补充,互相渗透的,而非互相排斥和对立的。 三、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1.各国主权平等原则。 国家主权是国家最重要属性,指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其内外事务的权力。 它有两方面特性:对内最高权和对外独立权。这是联合国及其会员国应遵行的第一项原则。 主权的基本内容。主权作为国家的固有权利,表现为三个方面:对内的最高权、对外的独立权和防止侵略的自卫权。 2.各民族平等及自决原则。 民族自决原则,是指被殖民主义奴役和压迫的民族,有采取国际法确认的一切合法手段,摆脱殖民统治,建立民族独立的主权国家,并选择适合于自己的社会政治制度发展民族经济的权利。 3.禁止非法使用武力原则 禁止非法使用武力原则指各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以武力或武力威胁,侵害任何国家的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不得以任何与联合国宪章或其他国际法原则所不符的方式使用武力。 4.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 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是指国家之间在发生纠纷或争端时,应通过和平方法予以解决,任何使用或企图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的办法来解决争端,都是违反国际法的。 5.不干涉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事件原则。 6.依照宪章进行国际合作原则。 7.诚意履行宪章所负义务原则。 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现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中国和印度、中国和缅甸三个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首先共同倡导的一组系统的国际法原则体系。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原则 互不侵犯原则 互不干涉内政原则 平等互利原则 和平共处原则 五、国家的要素和基本权利 (1)固定的居民 (2)确定的领土 (3)政府 (4)主权(与他国交往的能力)

国际公法期末试题及答案一、二

国际公法试题及答案一 一、填空题 1.国际法的主要渊源有▁▁和▁▁。 2.国际法的制定者是▁▁,没有统一的▁▁来制定、颁布法律和法令。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 4. ▁▁是国际法的基本主体。▁▁是现代国际法主体的观点,已为国际法学界普遍接受,而▁▁的国际法主体资格,实际上已得到国际上的普遍承认。但是▁▁、▁▁都不能作为国际法的主体。 5.国际法上的国家,具有区别于其他非国家实体的四个条件:▁▁、▁▁、▁▁和主权。 6.国家的类型包括单一国和▁▁、独立国和▁▁,此外还有▁▁。 7.国家的基本权利可以概括为以下四项:独立权、▁▁、▁▁和▁▁。 8.国家行为和国家财产享有▁▁。 9.国际法上的承认,主要有对▁▁的承认和对▁▁的承认两种。 10.国际法上的继承包括▁▁、▁▁和国际组织的继承。 11.国家责任的主体主要是▁▁。▁▁和▁▁是引起国家责任的原因,国家责任是一种▁▁。国家责任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2.国家领土包括▁▁、▁▁、▁▁及底土。领土主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及▁▁。 13.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沿海国可以要求从测算其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超过▁▁海里的领海和不超过▁▁的毗连区。

14.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公海自由包括▁▁、▁▁、▁▁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建造国际法所准许的人工岛和其他设施的自由、▁▁、▁▁。 15.国籍的取得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因▁▁而取得,另一种是因▁▁而取得。国籍的丧失可为▁▁和▁▁两种。 16.根据国际实践,各国对外国人待遇,常见的有以下原则:▁▁、▁▁、差别待遇原则和▁▁。 17.在国际法上,国家▁▁引渡罪犯的义务。因而,引渡是根据▁▁进行的。庇护是国家的▁▁行为。引伸于国家的▁▁。 18.国内的外交机关有:▁▁、▁▁、外交部门。一国派驻国外的外交机关有常设的机关和▁▁。根据《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使馆馆长分为▁▁、▁▁、▁▁三级。根据《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领事馆馆长分为四级:▁▁、▁▁、▁▁、▁▁。 19.对一个国家来说,缔约权必须由统一行使。条约的缔结程序,一般说来包括:▁▁、▁▁、▁▁和▁▁。关于条约的遵守,有一项古老的原则,叫“▁▁”。 20.缔约条约的▁▁有权解释条约,因某条约、公约或宪章而创设的国际组织,有权解释之。 21.联合国的重要机关有大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秘书处。 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国际条约:国际习惯(国际惯例) 2.国家:机构 3.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国际法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国际法得概念 国际法(国际公法),指调整国际法主体之间、主要就是国家之间关系得,有法律拘束力得原则、规则与制度得总体。 国际法得特征 1、国际法得主体主要就是国家。此外,还有政府间国际组织,特别就是世界性得国际组织. 2、国际法得制定主要就是通过国家之间得协议来实现得,国际社会没有专门得立法机关。 3、国际法调整得对象就是国际关系,主要就是主权国家之间得关系。 4、在强制实施方面,国际法与国内法不同。 国际法主体得概念 指有能力享有国际法上权利与承担国际法上义务,有能力进行国际关系活动得实体。 国际法主体得类型 (一)国家 (二)正在争取解放得民族或民族解放运动组织 法律地位 1、有一定得国际交往能力 2、不同程度地参加国际组织 3、有权采取包括武装斗争得不同方式来争取与维护独立,同时享有接受国际援助得权利 (三)国际组织 (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四)个人就是不就是国际法主体 国际法得渊源 一、条约 二。国际习惯两个因素构成: 1、物质要件:各国长期实践,反复采用 2、心理要件:法律确信 三、一般法律原则 第一章 导论 四、司法判例、权威法学家学说 五、公允及善良原则 六、国际组织与国际会议得决议 七、“准条约”、“软法" 国际法得基本原则 一、《国际法原则宣言》 (一)禁止非法使用威胁或武力原则 (二)与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 (三)不干涉内政原则 (四)国际合作原则 (五)民族平等与自决原则 (六)各国主权平等原则 (七)履行依宪章所承担义务原则 国家得概念 指定居在特定得领土之上,并结合在一个独立自主得权力之下得人得集合体。 国家四要素: (一)永久得人口(二)确定得领土(三)政府 (四)主权 国家得基本权利 二、与平共处五项原则 (一)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 (二)互不侵犯 (三)互不干涉内政 (四)平等互利 (五)与平共处

国际法期末复习重点

国际法的渊源:国际条约、国际习惯、国际组织的决定或决议、一般法律原则、国际司法裁判 联合国国际宪章七项原则:各国主权平等原则、各民族平等及自决原则、禁止非法使用武力原则、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不干涉任何国家国内管辖原则、通过宪章进行国际合作原则、诚意履行国际宪章所负义务原则 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是国际社会公认、具有普遍意义、适用于国际法各个领域并构成国际法基础的法律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包括一国主权管辖范围内的一切内外事务)、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 国际法的基本主体是国家,其他主体包括国际组织和争取独立的民族 国际法上的承认方式(一)明示承认和默示承认(二)法律上的承认(承认方给予被承认方一种表示愿意与之全面交往的永久的正式承认)和事实上的承认(承认方给予被承认方一种愿意与之交往的暂时的非正式承认)(三)单独承认和集体承认 承认是一种政治法律行为,会产生一系列的政治和法律后果 法律上的承认效果:(1)实现承认国与被承认国之间的关系正常化,为建立外交关系和领事关系奠定基础(2)承认并尊重被承认国的法律和法令的效力(3)承认被承认国的国家及其财产的司法豁免权。 / 不承认原则:承认主体对于违反国际法基本原则造成的事实或情势不得予以承认, 国家继承是指一国由于领土的变更的法律事实,其在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依法转移给他国。 与主体资格相关联的条约不继承(新独立国家)政治性的条约不继承(同盟、共同防御、仲裁)经济性条约平等或者不平等选择继承 政府继承是指一国由于革命或者政变导致的政权更迭,旧政府代表国家所承担的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转移给新政府所发生的法律关系。 ¥ 国家的要素:定居的居民、确定的领土、主权、政府 国家的类型:单一国和复合国、独立国和附属国、永久中立国

1、国际法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国际公法02_0001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 道试题,共 50 分。) 1. 地面国家为了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有权保留( A )。 A. 国内运输权 B. 飞行专属权 C. 机场的建造权 D. 航行资料专有权 2. 英国的( B )在1618年写成的《闭海论》中,反对格老秀斯的海洋自由论点,提出英国有权占有其周围的海洋。 A. 格老秀斯 B. 赛尔登 C. 宾刻舒克 D. 真蒂利斯 3. 我国采取( B )方法划定领海基线。 A. 正常基线法 B. 直线基线法 C. 自然基线法 D. 几何直线法 4. 根据1971年《赔偿责任公约》的规定,发射国对其发射的空间实体在( B )造成的损害应负有赔偿的绝对责任。 A. 在地球表面以外的地方 B. 地球表面 C. 月球表面 D. 公海 5. 人类的第一次外空活动是( A )。 A. 前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B. 美国宇航员乘宇宙飞船遨游太空 C. 美国宇宙飞船飞入太空 D. 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 6. 公海自由制度意味着公海是( A )。 A. 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B. “无主物” C. 国家不享有任何权利的海域 D. 国家享有主权权利的海域 7. 重于空气的飞机载人飞行成功是( A )。 A. 1903年 B. 1783年 C. 1918年 D. 1957年 8. 目前确立外层空间法的最重要的公约是( D )。 A. 营救协定 B. 赔偿责任公约 C. 东京协定 D. 外层空间条约 9. 沿海国对违反其法律规章的外国船舶可在公海上行使(B )。 A. 登临权 B. 紧追权 C. 执法权 D. 攻击权 10. 国际法上的无害通过制度适用于( B )。 A. 内水 B. 领海 C. 毗连区 D. 专属经济区 11. 马六甲海峡是( A )。 A. 领峡 B. 公海海峡 C. 内海峡 D. 自由海域 12. 除群岛国的情形外,领海基线向陆一面的海域叫做( C )。 A. 内陆水 B. 领海 C. 内水 D. 毗连区 13. ()是指以海水退潮时离海岸最远的那条线做为领海的基线。 A. 正常基线法 B. 直线基线法 C. 折线基线法 D. 几何直线法 14. 将“飞行中”定义为航空器从装载完毕,机舱外部各门均已关闭时起,直至打开任一机舱门以便卸载时为止的公约是( D )。 A. 东京公约 B. 海牙公约 C. 巴黎公约 D. 蒙特利尔公约的补充议定书 15.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在联合国主持下于1982年第( ) 次海洋法会议上通过的。 A. 一 B. 二 C. 三 D. 四 16. 在群岛国的群岛海道上适用( A )。 A. 通过制度 B. 无害通过制度 C. 自由航行制度 D. 条约规定的制度 17. 国际海底区域是(B) A. 公海海底 B. 国家管辖范围之外的海床、海洋及其底土 C. 大陆架 D. 专属经济区的海床和底土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毗连区的宽度是(C ) A. 24海里 B. 30海里 C. 从领海基线至其外部界线距离24海里 D. 6海里 19. 过境通行制度适用于( C )。 A. 内海 B. 历史性海湾 C. 国际航行的海峡 D. 群岛水域

国际商法,期末复习

国际商法复习要点 说明:前面带有“!”考的可能性很大,带有“无,不用背”的可以略过。 第一章导论 1.国际商法的基本概念 国际商法是调整跨越国界的商事关系以及与此有关的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国际商事可分为三类: (1)货物贸易;(2)国际技术转让与知识产权许可贸易;(3)外国直接投资 国际商法的主体:(1)参加国际商事活动的国际组织;(2)不同国家的公司、企业和个人国际商法的客体: (1)不同国家之间的商事关系; (2)营业地跨越国界的公司、企业、个人和其他经济组织之间的商事关系; (3)各国在管理对外商事活动过程中同公司、企业或个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商事关系。 国际商法的内容: (1)有关调整国际货物买卖方面的法规; (2)有关管理国际商事活动方面的法规; (3)有关处理国际商事争议方面的法规。 2.国际商法的主要法律渊源 主要有三个:即国际商事条约、国际商事惯例和各国有关商事的国内立法。 所谓国际条约,是指国家间所缔结的以国际法为准则的国际书面协定。 所谓国际商事惯例,是指在国际商事的交往中,由于长期地反复的国际实践而逐渐形成的并受到较普遍遵守的一些商事原则和规则。 3.两大法系的概念、所属国家和地区、主要法律渊源、主要特征(了解) 大陆法系英美法系 概念以罗马法为基础,以法国民法典与德国民法典 为范本,欧洲大陆各国的法律和仿照这样的法 律而建立的其他国家或地区法律的总称。以英国的普通法为基础的英国及其原殖民地的法律以及仿照这样的法律而建立的其他国家和地区法律的总称。 所属国家和地区除法国和德国之外,许多欧洲国家,例如瑞士、 意大利、比利时、卢森堡、荷兰、西班牙、葡 萄牙、奥地利、丹麦、挪威、芬兰、瑞典和希 腊等国; 整个拉丁美洲、非洲的一部分、近东的一些国 家以及日本、泰国和旧中国; 在属于英美法系的国家中某些国家的个别地 区例如美国的路易斯安那州、加拿大的魁北克 省和英国的苏格兰等 (*中国的澳门地区) 除英美之外,过去曾受英国殖民地 统治的国家和地区,例如加拿大、 澳大利亚、新西兰、爱尔兰、马来 西亚、新加坡、巴基斯坦以及中国 的香港地区等 (南非、斯里兰卡和菲律宾是大陆 法与普通法的混合) 主要法律 渊源 成文法判例法 主要法意识一般、抽象具体、实际审理案件实体法程序法

国际法考试重点

国际法复习材料 [国际法的渊源] 是指国际法规则作为有效的法律规则存在和表现的形式。 一,国际条约二,国际习惯,三,一般法律原则 5国际习惯 各国在其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规则。 两个要素:必须有通例存在;存在的通例已被各国接受为法律。 6一般法律原则 是指能适用于国际关系的各国法律体系中的某些共有的原则。如(时效原则,禁止反言原则,善意原则) 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1,国际法基本原则含义 是指那些被各国公认和接受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适用于国际法各个领域的,构成国际法基础的法律原则。2,国际法的基本原则的特征 一,国际社会公认 二,具有普遍约束力 三,适用于一切国际法领域 四,构成国际法体系的基础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一,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二,互不侵犯 三,互不干涉内政 四,平等互利 五,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现代国际法基本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4,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一,国家主权平等原则(*) 二,禁止以武力相威胁或适用武力的原则 三,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 四,不干涉内政原则(*) 五,善意履行国际义务原则 六,国际合作原则 七,民族自决原则

5,国家主权平等原则 每一国均享有充分主权之固有权利; 每一国均有义务尊重其他国家之人格; 国家之领土完整及政治独立不得侵犯; 每一国均有权利自由选择并发展其政治、社会、经济及文化制度; 每一国均有责任充分并一秉诚意履行其国际义务,并与其他国家和平共处。 第四章 1,国家主体 国际法主体是指具有享受国际法上的权利和独立承担国际法上义务的能力的国际法律关系的独立参加者。 2,构成国际法主体的要件主要有: 1 有独立参与国际法律关系的能力; 2 有直接享受国际法上权利的能力; 3 有直接承担国际法上义务的能力。 3、为什么国家是国际法的基本主体? 答:国家是国际法的基本主体,是指国家在国际法律关系中处于一种主要的、基本的地位。国家之所以是国际法的基本主体,是由国家的特性以及它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具体是由以下情况决定: <1>、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始终处于最主要的地位和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国际关系是国际法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国际关系,主要就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或者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 <2>、只有国家才拥有完全的法律行为能力和权利能力,因此,国家可以独立自主的对外进行交往,行使国际法上的权利,承担国际法上的义务。国家的这种能力是由国家具有主权这一特性决定的。 <3>、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国际法的主要调整对象。从国际法的内容来看,主要是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规则、原则和规章的制度。这也充分说明只有国家才是国际法是基本主体。 4,国家的要素: 定居的居民 确定的领土 政权组织 主权 5,国家的基本权利: 一,独立权:指国家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本国对内对外事务,不受他国的控制和干涉的权利。 二,平等权: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平等的权利。

国际法期末总结

【名词解释】 1.国际习惯(international custom):经接受为法律的一般实践、惯例或做法 2.强行法(jus cogens):在国际社会中必须绝对执行和严格遵守的,不得随意选弃、违反或更改的国际法规范 3.永久中立国(permanent neutralized state):根据国际承认或国际条约,在对外关系中担任永久中立义务的国家 4.国家豁免(state immunity):一国的国家行为或国家财产,非经该国同意,不受外国管辖 5.用尽当地救济(exhaustion of local remedies):受害者本人应用尽在居留国的所有救济程序(司法、行政),如此还不能实现其合法权利时,其国籍国即可行使外交保护权 6.引渡(extradition):一国应外国的请求,根据条约或互惠原则,将处在其境内的被外国指控为犯罪或判刑的人移交给请求国,以便处罚或判刑的司法协助行为 7.庇护(asylum):国家对因政治原因被追诉或受迫害而请求避难的外国人,准其入境、居留,并予以保护的行为 8.全民公决(referendum):国际法承认在特定条件下,由某一领土上的居民投票决定领土归属 9.群岛基线(archipelagic baseline):划分群岛国主权海域的界线,指连接群岛最外缘各岛屿和各个干礁最外缘各点的直线 10.无害通过权(right of innocent passage):不损害沿海国和平、良好秩序或安全的通过的权利 11.过境通行(transit passage):专为在连接公海或专属经济区的一个部分与公海或专属经济区的另一个部分的海峡以继续不停和迅速过境的目的而行使航行和飞越的自由 12.紧追权(right of hot pursuit):沿海国当局在有充分理由认为外国船舶在其内水、群岛水域、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或大陆架上,包括大陆架设施周围的安全地带内,违反该国法律和规章时,可对该国船舶进行紧追 13.登临权(right of visit):一国军舰对公海上的外国船只有合理根据认为其从事海盗、奴隶贩卖、未经许可的广播、没有国籍等嫌疑的,享有登临该船的权利,甚至可以进行搜查14.平行开发制(single exploitation system):区域资源的开发权由联合国海洋管理局企业部开发和由缔约国或国营公司担保下的具有缔约国国籍或由这类国家的国民有效控制的自然人和法人与管理局以协作方式开发 15.加权表决制(weighted voting):根据一定标准和规则,分别给予国际组织成员以不同票数或不等值的投票权的表决制度 16.联合国专门机构(specialized agencies):根据特别协定而与联合国建立关系,或联合国决定而创立的对某一特定领域有国际责任的全球性、政府间、专门的国际组织 17.双重否决权(double veto):联合国安理会每一个常任理事国享有的,以投反对票阻止安理会关于实质事项和先决问题的决议通过的权利 18.条约必须信守(pacta sunt servanda):条约依法缔结生效后,即对各方当事国具有约束力,必须由各当事国善意履行 19.条约保留(reservations to treaties):一国在签署、批准、接受、赞同或加入条约时所做

[法学]国际公法期末复习要点

★区分能够承担国际责任的主体: 国际法效力通说观点:国际法效力的根据是各国统治阶级的意志,但是这种意志不可能是各国的共同意志,而是体现在国际习惯和条约中的“各国的协调意志”。其理由是,国际法是各国公认的,不可能只代表一国的统治阶级的意志,而只能是代表各国统治阶级的意志,而各国的统治阶级,特别是不同的政治、社会制度的各国的统治阶级,不可能设想都抱有共同的意志,而只能是“各国的协调意志”。 条约必守原则:凡有效之条约对其各当事国有拘束力,必须由各该国善意履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互尊重主权,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国家主权学说:(笔记) 永久中立国概念:指在国际关系中保持长久的中立地位的国家。 义务(限制):1、除本身自卫外,不得参加其他国际战争和武装冲突;2、不得缔结与其中立地位不相符合的条约,如军事同盟条约、共同防御条约和保证条约;3、不得采取任何可能使其卷入战争或武装冲突的行动,或承担这方面的义务。 自卫权的理解:当国家遭到外来的武力攻击时,实施单独的或集体的武力抗拒攻击者,以保卫自身的生存,独立和安全的权力。权力行使的限制:1、国家遭到实际的武力攻击;2、应在安理会采取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办法之前;3、向安理会报告实施的自卫措施 ★普遍管辖权概念:指所有国家都有权对国际法上规定的严重危害国际社会普遍利益的犯罪实行管辖,而不论罪行发生何处。国家豁免:略看 ★国家承认:(什么是国家承认,内容,构成要件) ★国家财产继承的原则(重点记忆):笔记 不动产:跟随领土一并继承; 动产:领土实际生存原则 不同国籍的取得方式,能够在案例中判断个人具体取得哪个国家的国籍(众合) 最惠国待遇的概念及其例外情况。概念:是指在相同条件下和特定范围内,一国给予另一国国民的待遇不低于它现在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国民的待遇,包括特权、优惠、免除、不禁止、不限制等。例外情况:1.施惠国给予其邻国国民的优惠待遇;2.关税同盟内的优惠,自由贸易区和经济共同体内的优惠;3.发达国家专门给予发展中国家的优惠;4.国际条约规定的其他不适用最惠国待遇情形(关于行使出入海洋权利的并因顾及内陆国的特殊地理位置而规定其权利和便利的特别协定,不适用最惠国条款) 外交保护的条件:1、保护国的公民或受其保护的其他人遭到所在国的非法侵害;2、受害人持续具有保护国的实际国籍或经常居住在该国;3、用尽当地的救济。 用尽当地救济:概念:是指国家在进行外交保护前,要求受害人寻求并用完加害国提供的救济办法及他们的所有程序。理解(众合) 引渡的条件:符合双重归罪的条件,也称相同原则。即被请求引渡的人所实施的行为,按请求国和被请求国的法律规定都构成犯罪,具有可罚性。若为了起诉犯罪进行引渡,则对该犯罪人的监禁或剥夺自由的处罚要达到一定的期间,各国法律规定一般不少于1——2年。若是为执行刑罚而引渡,要求尚未执行的刑罚一般不低于4到6个月。 庇护的概念:是指国家对于因政治原因遭到追诉或迫害而请求避难的外国人,准其入境、居留和给予保护。 ★关于难民的身份如何对待,理解原则 ★界河管理(笔记),注意规则(众合) ★先占与时效的区别: 领海基线的概念:测算领海宽度的起始线。

国际法主要知识点整理

国际法 第一章导论 案例 国际法的概念 国际法的效力根据 国际法的渊源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 国际法基本原则 第一节国际法的概念 一、国际法的名称(international law, law of nations, droit international ) 罗马法jus gentium万民法,格老秀斯(Hugo Grotius)叫万国法,边沁叫国际法。 国际法在19世纪中叶正式传入中国。1864年丁韙良(William Martin)将惠顿Wheaton 《国际法原理》译成《万国公法》。清末,“国际法”一词由日本传入中国。 一、国际法的名称(续):三类国际法规范 1.普遍国际法(universal international law):适用于一切国家和其他国际法主体。两个概念“对国际社会整体的义务”,对一切人的义务(erga omnes obligations)。 2.一般国际法(general international law):对绝大多数国家有拘束力的,除了一贯反对的国家。 3.区域国际法regional int. law 或特别国际法special int. law:世界上某个区域内的国家在相互交往中发展起来的,仅仅适用于这些国家之间关系的国际法规则,如所谓“美洲国际法”。 现行法lex lata和应有法lex ferenda。 二、国际法的定义 影响国际法定义的因素:对国际法的主体、性质、范围以及效力根据等基本问题有不同见解。 国际(公)法public international law主要是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有法律拘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国际法是在国家之间的相互交往中形成的,它是法律的一个特殊体系。 国际法的调整对象使它有别于国际私法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law on conflict of laws和跨国法transnational law 。 国际私法主要是解决不同国家之间的民商事法律冲突问题,又称为“法律冲突法”或“法律的冲突”。跨国法是调整一切跨越国界的行为或事件的法律,它适用于国家相互之间的关系、国家与外国个人或公司法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国家的个人之间的关系。 三、国际法的特征 国际法是法律,因为它是①由对国际社会成员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各种行为规范组成的, 在国家之间的关系中,②国际法原则、规则和制度是经常被遵守的,③任何国际法主体若违反国际法的规范,将构成国际不法行为,并由此而承担相应的国家法律责任。(不法使用武力的后果包括:A.UN制裁;B.受害者可行使单独或集体的自卫;C.违反不使用武力原则的行为无效;D.承担国际责任;E.承担武力被削弱的义务;F.战争策动者个人将受到刑事审判。) 路易斯·亨金:几乎所有国家在几乎所有的时候都遵守这些国家几乎所有的国际法规,履行其几乎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