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课题: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编写人:裴刘学校历史教研组周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两汉时农业发展的表现:水利的兴修,农具的改进,农作物的种植。

(2)掌握两汉时手工业发展的表现:丝织技术的提高和冶炼技术的进步。

(3)掌握两汉时商业繁荣的表现;城市的兴盛,交通的发展,商业场所的出现,商品种类的增多以及了解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

2.能力目标

(1)通过思考和概括两汉农业、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2)通过思考和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两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与手工业、商业发展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编讲历史故事,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通过阅读地图、图片、史料,多方面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3)通过列表形式培养学生比较、概括、归纳的能力。

4.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经济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通过对两汉的经济发展的学习,探索出终极的经济原因,总结一定的经济规律。

(2)两汉时期的大一统局面,促使经济迅速发展。国家的稳定,民族间的密切交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3)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我国后世的经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2、教学难点: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重农抑商政策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辩证关系。

三、课前预习题

1、两汉时有哪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分别取得了什么效果?

2、两汉农业的发展,除了水利兴修之外,它的另一个表现是农具的改进,试举例说明。

3、根据课本列举出丝织业、冶铁业发展的表现。

4、汉代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有那些?

四、教学过程:

导入:首先我们对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来回顾一下,经过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的风雨夹击,汉高祖刘邦建立了汉朝,西汉之初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怎样的景象?统治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又是如何做的呢?

生:经济萧条、国家贫困、一片荒凉的景象。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赋税、徭役、兵役负担,注重农业发展。

汉武帝时实现了政治、经济、思想、军事上的大一统。

多媒体出示歌谣:

“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1、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

2、这首歌是称赞哪个皇帝接受白公建议开凿渠,给百姓带来的好处。

首先,请同学们分成三组自由阅读,了解本课的大致概况,然后分别进入实况:以农民、手工业者、

商人的身份介绍自己的国家和生活。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教师适当加以指导。(10分钟)

一、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多媒体出示史料一:

“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在下游(今河南濮阳附近)决口,泛滥16个郡,20多年都

没能堵住……西汉后期,水利长期失修黄河又泛滥成灾。”

假如你是汉武帝,面对此情此景你将怎样办???

[师]:在两汉时期,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使黄河之水变的水旱从人,统治者都采取了什么措施?

生:汉武帝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学生复述)

[师]:由此看来,两汉时大规模治理黄河有两次,一次是汉武帝时,一次是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板书]汉武帝时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黄河

生:田蚡是为了个人的私利不让治河的。因为他的田产在黄河北岸,河道南移,可使他免除水患。

武帝又迷信思想,所以会听田蚡的话。

当黄河决堤影响到财政收入了,汉武帝才派人去治理,而且亲自力行。

[师]:这次治理有何效果?

生:黄河有八十多年没有泛滥。到景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这次黄河有八百多年没有改道。

[教师过渡]:两汉农业的发展,除了水利兴修之外,它的另一个表现为农具的改进。

[师]:如果你生活在两汉时期,你是一位农民,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你可以怎么做?

生:①在耕犁上安装犁壁。便于翻土碎土。(这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

②发明了耧车,用于播种,大大提高了播种速度。

③使用二牛抬杠的方法,节省了人力,提高了速度,增加了产量。

(扶犁者用牛鼻串环来控制牛的方向,用犁箭来控制犁的深度。)

[板书]农业工具:犁壁出现、二牛抬杠法、耧车

[补充]课本第73页耧车

耧车的构成分为种子箱、播种器、输种管、开沟器、牵引装置。由牛牵引,利用前进时的摇摆振动,使种子由种子箱落入播种器和输种管,然后通过开沟器上的小孔摇落于耧腿开的沟内。优点在于

将开沟、下种两项作业合二为一,播种均匀,深浅一致且能节省种子,一次可播两行,提高了劳动效率。

[师]:由此可以看出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那么大家思考一下汉代我国农业生

产处于世界先进行列的原因是什么?

生:(1)劳动人民善于创造和发明,制造了一批先进的生产工具。

(2)统治者重视农业,轻徭薄赋,减轻人民的负担。

[师]:下面我们再看下农作物的种植(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当时种植的农作物有哪些?)

生:南北分别以水稻、小麦为主;桑麻广泛种植。

[师]:请同学们想一下,当时大规模的种桑、种麻为了什么?

生:种桑为了养蚕,种麻为了织布。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目,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二、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师]:你是位手工业者,你以何为生?

生:我进行纺织,我用提花机织出的丝绸质地精良、薄如蝉翼,我还会染色,能织出精美的花纹,

这些东西深受外国人的喜爱。

[补充]:丝绸是中国驰名世界的传统产品,古代西方称中国为“丝国”,中国通往西域各国的商路叫丝绸之路。种桑养蚕最早的是中国,而且长期是世界上唯一种桑养蚕的国家。到了汉代就已经有了很高的纺织技术。20世纪70年代发掘的长沙马王堆汉墓,给我们提供了实物证据。仅在一号墓中,就出土了丝织品成衣五十多件(不包括穿在死者身上的),衣料四十多卷,此外,还有绣枕、香巾、鞋袜和香囊等。丝织品种类别也由很多,简单就是一个汉代丝绸博物馆。其中一件素纱单衣,衣长128厘米,袖长190厘米,薄如蝉翼,轻软透明,总重量才49克令人赞叹不已。

[师]:除了纺织,还有其他的吗?

生:我还会冶铁。

[补充]:当时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用于冶铁,这节约了我们作坊的人力,而且用这种工具冶的铁质量非常好。我们还在劳动中提炼了的钢材制作方法,这是我国发明的。

[师]:这种水排工具的发明,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这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由于冶铁效率和铸造技术的提高,也进一步促进了铁器的普遍使用。铁质兵器已逐步取代青铜兵器。从汉代长安武库遗址出土的兵器看,都是用钢材制成的。

多媒体出示史料二: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今河南卫辉人也)。”“公元31年,迁南阳太守……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具功多,百姓便之”---------《后汉书. 杜诗传》

请说出史料中的人物、发明及意义

三、商业的兴盛

[师]前面我们简单地了解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那么,谁能概括一下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关系?(学生讨论)

生:农业发展关系着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师:的确如此,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师]:当时你们生活在长安和洛阳,生活环境怎么样?

生:①规模宏大、繁荣。二京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大城市。

②环境好:街道宽阔笔直,两旁绿树成荫,还有较为完备的排水沟,下水道。

[补充]:下面请同学们看75页的东汉市集画像砖,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两汉商业活动的具体情况。这个画像砖出土于四川广汉周村,砖左边有一门,门上题“东市门”。砖右端是市楼。市楼又名“旗亭”,是市场交易管理机构。楼顶上装饰一只凤,二楼上悬挂一个鼓,早晚击鼓以通告开闭门市。楼下端坐两人,可能是管理市场的官吏。市门与市楼之间为交易场所,有摆摊贩卖的,有讨价还价的。这块画像砖,生动地反映了东汉市集交易繁忙的景象。

[师]:除了我们上面讲过的以外,两汉时期,在城市管理方面还有一些规定,这些规定对不对?你怎么看?

生:回答

[教师总结]: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对与不对来概括,对于这些规定我们应该看到好的一面,比如保护环境,规范市场秩序。当然也有不好的一面,比如对商业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则不利于商业的发展。

出示资料:

1、“人不得顾,车不得旋。”

2、“一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引导学生释义理解:

(1)大街上人很多人不能回头车不能转头-----反映了东汉市集交易繁忙的景象

(2)以贫求富,务农不如作工,做工不如经商,刺绣文彩不如倚门做买卖

[师]:城市如此繁华,那统治者应该很鼓励你们了?像现在咱们还主张大力引进外资呢?

生:那个时候可不这样,汉代统治者担心农业生产受到影响,采取抑商政策。

[师]:两汉时期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限制商业的发展,而且还不允许商人做官,不允许穿丝绸衣服,不允许上人的子女读书,这些政策都不利于商业的发展。但仍然没能阻碍到城市的繁荣和商业的发展。

合作探究:两汉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有那些?

生:汉武帝经济大一统:把盐铁铸币权收回中央,统一铸五铢钱。

[师]:前面我们讲汉武帝大一统时期,他实行大一统有一个客观背景是商人势力膨胀,诸侯坐大。由于经商致富快,尽管汉代商人地位很低,但还是有人弃农抑商。到汉代中期出现了一些大商人,他们家财万贯,权势很大,不利于中央的集权统一。因此,汉武帝时开始采取抑制商人的措施,其中统一铸币权和盐铁官营就是实现经济上大一统的重要措施。

课堂小结:请同学们自己依据提纲回首一下本课所学,将重点知识巩固好。

板书设计:第十三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随堂训练:

1、东汉时,负责治理黄河的著名水利专家是

A 、卫青

B 王景C、张骞 D 、张角

2、耧车是一种新型

A、交通工具

B、播种工具

C、收割工具

D、灌溉工具

3、铁器数量大为增加,铁制兵器已取代青铜是在

A、汉代

B、秦代

C、战国

D、春秋

4、汉朝时,我国北方普遍种植的农作物是

A、小麦

B、玉米

C、水稻

D、高梁

5、汉武帝时,中央统一铸造的钱币是

A、圆形方孔铜钱

B、五铢钱

C、铲形钱

D、刀形钱

6、下列汉代城市中有专门的商业区——“市”的是

A、长安

B、洛阳

C、临淄

D、南阳

7、杜诗发明水排,主要用途是

A、灌溉

B、利用水利鼓风冶铁

C、耕地

D、利用水利生产丝绸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基础达标 一、选择题 1、对于黄河的治理,西汉、东汉比较重视的两个皇帝是() A汉高祖、光武帝B汉文帝、汉质帝 C汉武帝、光武帝D汉武帝、汉明帝 2、东汉时期,黄河经常泛滥成灾。为此,一位水利专家主持进行治理,此后黄河八百年没有改道。这位 水利专家是() A张衡B王景C杜诗D郦道元 3、早在哪一个时期,我国就已经使用提花机织出精美的花纹() A商朝B西周C秦朝D汉代 4、发明水排的是() A西汉的王景B东汉的杜诗 C东汉的王景D西汉的杜诗 5、铁制兵器已逐步取代青铜器是在() A商朝B西周C秦朝D汉代 6、见右图,此发明的用途是() A冶铁B灌溉C播种D犁地 7、为了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大规模治理黄河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D颁布“推恩令” 二、填空题 1.自古以来,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在哺育中华儿女的同时,也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为此,西汉和东汉时,大规模治理黄河的皇帝分别是、。另外,还有东汉著名的水利专家。同时,两汉时期的农业也有很大发展,具体表现有:的进步;的出现;和桑麻的普遍种植。 2.汉代的丝织品,已经使用,而且技术也很高,能织出精美的花纹,呈现出万紫千红的色彩。

3.汉代冶铁技术处于当时世界前列。东汉,发明了,比欧洲早年。汉代的铁器数量大为增加,兵器已逐步取代青铜兵器。汉代还发明了制作方法。 4.汉武帝时将地方的和收归中央,统一铸造,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大城市,称东西二京。长安城有专门的商业区——“市”。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汉武帝和汉明帝的相同历史功绩是() A.反击匈奴B.治理黄河C.提倡节俭D.弘扬佛法 2.下面几项重大发明,属于东汉时的是() A.温室栽培蔬菜B.发明耧车 C.发明水排D.在耕犁上安装犁壁 3.(2007年,湖南模拟)西汉发明的新型播种工具是() A.简车B.翻车C.耧车D.水排 4.新型生产工具的发明,促进了两汉经济的发展。水排的发明主要用于() A.农业B.冶铁业C.冶钢业D.丝织业 5.我国是世界上最先发明钢材的国家,其时间大概是() A.春秋战国B.秦朝C.汉朝D.三国时期 6.汉武帝时期,人们使用得最多的钱币是() A.圆形方孔钱B.刀形币C.五诛钱D.银元 7.下列促进大一统局面的措施属于经济方面的是() A.统一铸币,盐铁官营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兴办太学D.颁布“推恩令”,重视人才 8.在西汉的都城长安城内,有被叫做“市”的地方,这是专门的() A.文化区B.生活区C.商业区D.行政区 9.汉朝时,被人们称作东西二京的是() A.咸阳、临淄B.临淄、洛阳 C.洛阳、长安D.咸阳、长安 二、材料解析题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

两汉经济的发展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两汉经济的发展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基础达标 一、选择题 1、对于黄河的治理,西汉、东汉比较重视的两个皇帝是() A汉高祖、光武帝 B汉帝、汉质帝 汉武帝、光武帝 D汉武帝、汉明帝 2、东汉时期,黄河经常泛滥成灾。为此,一位水利专家主持进行治理,此后黄河八百年没有改道。这位水利专家是() A张衡 B王景杜诗 D郦道元 3、早在哪一个时期,我国就已经使用提花机织出精美的花纹() A商朝 B西周秦朝 D汉代 4、发明水排的是() A西汉的王景 B东汉的杜诗 东汉的王景 D西汉的杜诗 5、铁制兵器已逐步取代青铜器是在() A商朝 B西周秦朝 D汉代 6、见右图,此发明的用途是()

A冶铁 B灌溉播种 D犁地 7、为了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大规模治理黄河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D颁布“推恩令” 二、填空题 1.自古以,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在哺育中华儿女的同时,也给人民带了灾难。为此,西汉和东汉时,大规模治理黄河的皇帝分别是、。另外,还有东汉著名的水利专家。同时,两汉时期的农业也有很大发展,具体表现有:的进步;的出现;和桑麻的普遍种植。 2.汉代的丝织品,已经使用,而且技术也很高,能织出精美的花纹,呈现出万紫千红的色彩。 知识空间 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在长沙市区东郊四千米处的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汉墓陈列馆现设在湖南省博物馆院内。1972年至1974年先后在长沙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挖掘出土。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值,其出土物异常珍贵。从三号墓中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经考证,比《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可能还要早,书中记载了52种疾病,还提到了100多种疾病的名称,共载方280多个,所用药物计240多个。这是我国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经济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国 际形势看,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合作已经启动,但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自从经历“9.11”事件之后本国经济陷入低迷,至今尚未全 面恢复;日本经济则长期低速徘徊.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 积极的措施,例如:正式加入WTO;推动APEC的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加强同中亚国家的合作等;但整体外部形势依然严峻。这就需要我们从内部经济入手,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国内经济中,由于存在众多的问题,无法一一列举,所以本文试图从通货膨胀、失业、GDP的增长几个方面来探讨影响中国经济的原因,并且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对三条曲线的复合与分析 (一)三条曲线在一个坐标系中的复合:图一(% (二)三条曲线各自特点的分析 A、GDP增长率曲线 1、曲线走势:最近中国十几年的GDP增长率变动呈现前快后慢的特点。在第一个阶段,1991——1996年,GDP增长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平均达到11.6%;而在第二个阶段,1997——2001年间,GDP增长保持平稳中速的增长趋势,平均达到 7.8%。前后两个阶段平均增长率差异较大,呈现出比较明显的 阶段性特点。 2、原因

1)、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基于以下方面: 第一,经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经济衰退,当时称之为“市 场疲软”之后,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 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二,邓小平同志的南巡,一方面澄清 了许多人认识上的误区,另一方面,他以个人的远见,在宏观上 为中国创造了一种宽松、积极的氛围,加速了经济的增长。 2)、1997——2001年经济增速下降,主要是以下原因:首先,在经历了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一些经济指标过热,造成诸如通货膨胀水平过高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国家在宏观上需要执行一套稳健、收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其次,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虽然没有对我国经济造成直接破坏,但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整体外贸环境。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传统东南亚国家进口市场的缩小,外贸行业整体效益的下滑,对我们这个外贸依存度非常高的国家来说,对经济增速的下降造成了实际的 压力。第三,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要求,我国陆续开放了一批部门和行业,大力下调平均关税水平;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国内原本受到很大程度保护的许多产业顿时感受到巨大 的压力,使得这些传统上的经济增长点在实际推动经济增长时显 得力不从心。 B、通货膨胀水平曲线 1、曲线走势:1992——2001年中国通货膨胀水平呈现先 高后低、先正后负的情况,同样具有阶段性的特点。1992——1996年间,平均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保持在12.2%,而1997——2001年其平均水平仅为-0.6%。两个阶段相差13%,这种有趣的现象非常值得我们研究。 2、原因

最新浅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浅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论文关键词】经济发展问题改进措施 【论文摘要】党的十六大以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行势,面对国内经济改革的发展与稳定的艰巨任务,全国各族人民在胡主席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我国的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 1 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呈现一派祥和的景象。同时也要清醒的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首先使是在经济的发展中如何注意对环境的保护。由于粗放型的增长使我们付出了过大的环境代价。某些地区的企业为了满足致富的需要,大量的排污,使空气和水质发生严重的污染。据媒体报道:地处江南地区的生命资源太湖遭到了严重的污染。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的发源地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由于中国是燃煤大国,传统的燃煤技术使得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废气排放到空气中,空气和水质的污染将使人的生命和健康受到严重的威胁,这种以牺牲环境和人民健康为代价而换来的高速发展的GDP是不受欢迎的,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容的。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与民生有关的问题是居高不下的房价。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应该使大多数人能够买的起住房,能够安居乐业;但是事实却相反,2007年以来,全国特别是大中城市,房价飙升,居民的收入积累赶不上房价的上涨幅度,只好放弃买房。有的居民采取贷款购房的办法,但每月还款的负担很重,几十年的还款

计划使他们喘不过气来。与民生有关的另一个问题是我国目前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号召下,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人民的收入差距开始拉大。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相当一部分城镇居民下岗失业,居民的收入差距逐年拉大,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收入差距很大,因此也引起了一部分人对一部分人的不信任,产生了“仇富” 心理。在众多媒体报道的案例说明,在大城市的边缘地区,中西部落后地区,犯罪案件频发,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胡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说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农业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城市建设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所以农村中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在“知识改变命运”的号召下,农村中成长的下一代,也千方百计地离开农村,长此下去,发展农业的人力资源将严重缺乏。在房地产“暴利”的驱动之下,有些地区把粮田变成商品房的开放地,因此我国耕地面积在逐年缩小。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 2 今后的改进措施

两汉经济的发展.doc

两汉经济的发展 一、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2.概括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3.思考和概括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认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讨论探究等形式,掌握两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取得的新成就,认识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增强民族自豪感;初步认识重大发明对社会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与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教学难点: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三、教学方法1.问题导学法。教师质疑,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疑,培养学生通过两汉经济的发展,认识经济的发展与政治的统一、文化的积累是密不可分的。2.图文结合法。充分利用图片和文字,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3.归纳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综合能力。比如两汉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的成就等运用此法。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板书设计第14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两汉经济的发展

七、教学过程[课堂导入]激情导入:同学们,你知道炒菜、炒饭,可你知道炒钢吗?炒钢是西汉中期出现的一种新技术,冶炼的方法是先将生铁加热到液态或半液态,然后鼓风或加进精矿粉,降低生铁的含碳量,使其成钢。由于在冶炼中要不断搅拌,好像炒菜一样,因而得名,而欧洲的炒钢技术在18世纪中叶才出现。由此可见我国的经济在汉代就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汉时期的经济。(板书:第14课两汉经济的发展)(设计意图:)初一起始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重,运用生活实际的经验作为切入点,抓住学生对炒钢技术的好奇,在课堂导入时激发学生学习两汉经济发展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有利于创造积极的课堂学习氛围。[自主学习]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过渡]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利建设,在两汉时期是如何注重兴修水利的?[教师引导]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一个子目: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回答问题:在何时,谁对黄河进行了治理,效果如何?(板书:农业: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学生阅读……学生回答:1.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下令治理黄河,亲临治河工地,命随从的文官武将都去背柴草,堵塞决口。经过治理,有八十多年,黄河下游没有发生过大水灾。2.东汉明帝时令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修河,修筑了千余里的黄河大堤,在以后八百多年里,黄河没有改道。(多媒体展示答案和相关图片)(设计意图)用最简洁的问题导学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有目标的阅读指定内容,从而最有效的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案)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备课人:王建辉 知识回顾: 1.公元前202年, 建立汉朝,定都 。 2.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 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3.在思想上,汉武帝接受 的建议,实行“ 、 ”,就是把 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还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 举办全国最高学府 。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 2.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发展,手工业取得许多新的成就,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本课重点与难点知识: 重点知识:1.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2.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3.东西二京 难点知识: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课前预习,课内探究】: 一.治理黄河与农业的进步 (请同学仔细阅读教材P72——P73页前三段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西汉时期,哪位皇帝曾经下令治理黄河? 2.东汉时期,哪位皇帝曾经下令治理黄河?主持修河的水利专家是谁? 二.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 1.汉代,已经使用什么机器生产丝织品? 2.根据《东汉冶铁水排模型》,回答框中的问题: 探究与交流一(动脑筋): 阅读左边这段文字,说一说,田蚡为什么不让武帝治河?武帝为什么会听他的话? 田蚡是为了个人的私利不让治河的。因为他的田产在黄河北岸,河道南移,可使他的田地免除水患。武帝有迷信思想,所以才会听田蚡的话。 三.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和商业的繁荣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4页最后三段文字,思考并回答有关问题) 1.汉武帝中央集权的经济是什么? 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2.这项措施在当时具有什么重要作用? 东汉冶铁水排模型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现状 内容摘要:我们国家作为世界上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政府依据本国国情适时适度调节本国经济政策,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经济实力不断攀升,增长速度持续增加,经济上的飞速发展令我们国家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资源与环境问题,就业与失业问题,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等。 关键词: 资源与环境就业与失业发展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基于中国的国情和处在国际日新月异环境的大背景下。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而且还为以后的经济发展埋下了一点隐患。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预测防范这些隐患,都是我们值得研究的课题。 第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显现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资源与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中国虽是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国家,但人口多。再加上过去中国发展经济一直都是靠消耗自然资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拉动经济增长,尽管后来政府采取了相关措施来缓解发展与环境的问题,但成效并不是很大,这样的做法只是杯水车薪而已。另外再加上在发展的过程中,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时至今日,不难发现在社会和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问题也接踵而来。很多地方都因为环境问题而给当地造成巨大损失,甚至有的地方还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存和人生健康。如云南就有一个小村庄就因为当地工厂乱排放工业废弃物而污染当地水源,导致全村大部分居民里患癌症,成为“癌症村”。因此当我们在强调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注重社会和环境效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二、就业和失业问题日益突出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进一步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奠定基础。 通过思考和概括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我们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我们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使我们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发展,手工业取得许多新的成就,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这是炎黄子孙的骄傲。这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主题是两汉经济发展的表现,课文紧扣此题从三个方面展开叙述。首先,农业的进步,包括黄河的治理,耕犁的进步,耧车的出现,小麦、水稻和桑麻的普遍种植。第二,手工业的新成就,包括丝织业的发展和冶铁技术的提高。第三,商业的繁荣,包括交通的发达,钱币的铸造以及长安、洛阳的繁荣。 “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是本课的重点子目。古代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反映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上。两汉农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兴修水利、改进农耕技术、粮食作物的种植以及桑麻的种植等。两汉手工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在讲述这两个重点子目时,不要仅局限于讲述其具体表现,还应注意其内在联系,如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进步提供了有利条件,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兴盛。

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讲述经济发展的内容,不能就事论事,忽略它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关系,这样就不容易讲深讲透。因此,在讲解时,既要深入分析本课课文的内容,又要跳出本课,结合前后篇目,联系到两汉时期的政治、文化、民族关系等等,注意贯彻历史的、辩证的观点。 农业的进步:水利汉武帝治理黄河 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 农具耕犁:安装了犁壁(二牛抬扛耕作方法) 耧车:播种工具 农作物南北分别以水稻、小麦为主 桑麻广泛种植 学法指导 1.本课导入框的提示、子目中间的小字、引用的史料原文、插图、插问及活动与探究部分是对正文的形象说明和补充,要有选择地阅读和思考,以加深对正文的理解和认识。如利用导入框提示了解白渠的“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的作用,以便对汉代水利兴修有一较全面的认识。又如阅读引自《后汉书》的描述水排功效的史料,有助于我们理解水排的发明给当时生产、生活带来的好处。再如观察《东汉市集画像砖》一图,有助于我们体会两汉商业的繁荣景象。 2.本课所涉及的人物主要有三位,对于汉武帝,通过前一课学习已了解其雄才大略在政治、思想等方面的体现,为学完整个两汉历史后全面评价这一人物奠定基础。对于王景、杜诗两位人物,记住其功劳即可。 3.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是本课的重点,可列表归纳掌握。

两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两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西汉前202-8年长安刘邦 王莽新政8-23年长安王莽 东汉25-220 洛阳刘秀 “楚汉之争”:封建统治者争夺地位的战争。 豪强地主势力发展;外戚宦官专权; 封建割据局面形成; 政治: 1.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 1)中央集权的发展 ①汉初采用郡国并行制; ★刘邦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想以此巩同皇权、稳定刘氏的天下。 ★汉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中央和封国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汉景帝时吴王刘濞联合其他六国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②汉武帝刘彻实行“推恩令”“附益之法”,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这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督。后期分全国为13州(监察区),设刺史,负责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东汉时刺史全力日增,至东汉末年发展为州郡县三级。 ④大败匈奴;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到中亚细亚到欧洲) 2)君主专制的演进 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 汉武帝时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削弱相权。形成“中朝”——决策机构。 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称为“外朝”——执行机构 东汉光武帝扩大尚书权力,使尚书台成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为中枢机构 3.)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外儒内法 4.)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汉:察举制,举孝廉 经济: 1.农业生产的发展 ①铁器改进推广;犁壁;一牛挽犁牛耕法。 ②水利:漕渠、白渠、坎儿井和东汉王景治黄河。 ③播种耧车。 2.手工业: 两汉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煤炭作燃料;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丝织业发达 陆路、海上“丝绸之路” 3.商业的发展: ①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并严禁商人购置土地;实行盐铁官营等,全面控制工商业。私营工商业者受到沉重打击,再也无法与国家抗衡。对“市”管理严格,商业区和居住区严格分开, ②全国性商业中心形成:长安和五都; ③外贸发展:西汉时,由于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国丝绸远销欧洲,使中国获得了“丝国”的称号。 文化: 1. 西汉初的黄老之学汉初“无为而治”。: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懦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董仲舒:《天人三策》、《春秋繁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

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面貌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观。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谈及中国的经济。经济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毋庸置疑,中国的经济发展是非常迅猛的。经济的腾飞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市场经济日趋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减缓。中央为实现“保八”“维稳”等目的也采取了一系列措 施。回归中国经济本质,其发展减缓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 从国际方面看,首屈一指的自然是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对全世界经济产生 了重大影响,作为活跃在世界市场上的中国自然也没能逃出它的魔爪。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在短时间内波及全球,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出口贸易受到严重影响。国内经济也受到干扰,通货膨胀,失业率上升,社会民生问题层出不穷。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式严峻,加之中国经济自身存在弊端,其受影 响程度可见一斑。再者,美国等国家实施的贸易保护政策,对中国贸易的发展有着极强的制约作用。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在国际贸易发展极为迅速。占有的市场比率也在逐步上升,由此引得一些国家的焦虑和恐慌,更是被某些大国拿来当牵制中国发展的理由。 国内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国际市场,能源资源消耗消耗大,环境损害成本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科技强度不大,凡此种种皆对经济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我国现在经济仍以农业、制造业为主,尤其是加工制造业产品多用以出口。而其产品技术含量低,对外依赖大。众多“MADE IN CHINA”的背后体现的其实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受到严峻挑战。物极必反,过犹不及,中国以能源资源、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方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经济的发展趋势。加大科技投入,扩大内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电子信息行业已经刻不容缓。 第二,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扩大。中国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这是显而易见的。其原因有地理位置因素,有国家政策的影响,也有文化及教育水平的差异。沿海地区以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国家给予的优厚的政策扶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国家近年来虽然出台了相关措施来支援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整体看来,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仍旧很大,并且短时间内难以解决。除此之外,城乡差异就显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课题: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编写人:裴刘学校历史教研组周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两汉时农业发展的表现:水利的兴修,农具的改进,农作物的种植。 (2)掌握两汉时手工业发展的表现:丝织技术的提高和冶炼技术的进步。 (3)掌握两汉时商业繁荣的表现;城市的兴盛,交通的发展,商业场所的出现,商品种类的增多以及了解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 2.能力目标 (1)通过思考和概括两汉农业、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2)通过思考和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两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与手工业、商业发展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编讲历史故事,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通过阅读地图、图片、史料,多方面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3)通过列表形式培养学生比较、概括、归纳的能力。 4.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经济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通过对两汉的经济发展的学习,探索出终极的经济原因,总结一定的经济规律。 (2)两汉时期的大一统局面,促使经济迅速发展。国家的稳定,民族间的密切交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3)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我国后世的经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2、教学难点: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重农抑商政策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辩证关系。 三、课前预习题 1、两汉时有哪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分别取得了什么效果? 2、两汉农业的发展,除了水利兴修之外,它的另一个表现是农具的改进,试举例说明。 3、根据课本列举出丝织业、冶铁业发展的表现。 4、汉代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有那些? 四、教学过程: 导入:首先我们对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来回顾一下,经过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的风雨夹击,汉高祖刘邦建立了汉朝,西汉之初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怎样的景象?统治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又是如何做的呢? 生:经济萧条、国家贫困、一片荒凉的景象。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赋税、徭役、兵役负担,注重农业发展。 汉武帝时实现了政治、经济、思想、军事上的大一统。 多媒体出示歌谣: “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1、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

两汉经济的发展

两汉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为我国两汉盛世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使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2 过程与方法 教学中用谈话法,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 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期, 这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 [重点和难点] “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是本课的重点子目。 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汉武帝相关多媒体 [授课过程] 1.教师可以导入框中的歌谣导入新课。 2.讲述农耕技术的改进时,可分为三个方面讲解: 一、农业成就: 1、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时,两次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 二、丝织业:汉朝丝织品已使用提花机。 三冶铁: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利鼓风冶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对于这些,学生由于接触太少,不易理解,教师可借助于计算机、 录像片、投影仪、挂图或模型进行讲解,增强直观性,启发学生的想像力。 3、经济措施:1、汉武帝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中央统一铸造发行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2、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称为东西二京,商业区叫“市”。

关于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重点介绍汉武帝时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关于两汉商业的繁荣情况,可将重点放在介绍长安、洛阳的繁盛,包括城市的规模、布局、商业活动等方面。可结合本课的活动与探究进行讲解。 4.讲完全课,教师可对农业、手工业、商业三者间的关系,让学生动手制作图表展示。对两汉经济繁荣原因的分析。对于程度较好班级,可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回答,对于程度较差的班级,教师应提示、启发,引导其回答,最后进行小结。 5、作业:课后习题 附:板书设计 一、农业成就: 1、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时,两次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 二、丝织业:汉朝使用提花机。 三冶铁:杜诗发明水排,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四、经济措施: 1、汉武帝将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统铸五铢钱,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2、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称为东西二京,商业区叫“市”。

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学校:泾源高级中学 教师:马仙龙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泾源高级中学马仙龙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奠定基础。通过思考和概括两汉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通过知史鉴今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根据新课程理念,把现代信息技术与本课内容进行整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为主,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促进,通过师生共研,生生合作,由浅入深达到教学所预期的目标。同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给以恰当的评价。在本课商业的繁荣一目中,通过动脑筋的思考,使学生会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通过知史鉴今使学生联系发展的分析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发展,手工业

取得许多新的成就,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这是炎黄子孙的骄傲。这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学生在培养能力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价值观,为做到这一点,我通过知史鉴今和课后延伸的学习,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理想。 二、教学重点: 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 三、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 叙述与讲解,图表填写,史料填写,联系对比,联系记忆,问题探究,引导归纳,合作讨论。 五、教学媒体 搜集影音,图片资料,运用多媒体,进行循序渐进的启发式教学. 六、授课课型:新授课。 七、授课课时:一课时 八、授课时间:2013年11月22日 九、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复习导入。

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论文

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论文 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论文导读 《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6》对分享经济下的概念是: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整合,分享海量的分散化闲置资源,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经济活动总和。从对共享经济的定义和概述中可提炼出三点:一是可利用的闲置资源;二是共享平台高效供需对接;三是资源供需双方的积极参与。 共享经济概述 (一)共享经济的成因和内涵 共享经济是一种新兴经济形态。1987年,美国学者马科斯·费尔逊、琼·斯潘思提出分享消费是在满足日常需求的同时愿意与他人建立关系的经济活动。雷切尔·波茨曼、鲁斯·罗杰斯在《我的就是你的:协作消费的崛起》一书中,进一步发展了分享消费的观点,指出客户的需求不再局限于拥有物品的所有权而是使用需求获得满足。罗宾·蔡斯在《共享经济:重构未来商业新模式》一书中,把共享经济的含义

归为三部分:产能过剩(闲置资源)、共享平台、人人参与。共享经济鼓励物品的所有权者与目标使用者基于共享平台,提高闲置资源的使用效率,提倡人与人之间以互信的方式交流、生活。 从对共享经济的定义和概述中可提炼出三点:一是可利用的闲置资源;二是共享平台高效供需对接;三是资源供需双方的积极参与。 共享经济包含共享平台、供给方、需求方三个必须主体。 1.共享平台 基于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把可利用的闲置资源位置应用大数据基本算法等精准实时对接供给端与需求端,平台本身对共享的物品与服务没有所有权,未对其进行相应的固定成本支出,提供的仅仅是必须的服务与法定的监管,属于轻资产运营,收入来自交易的抽成。 2.供给方 供给方无论是个体或是组织,只要拥有闲置可用的资源,并且愿意为获取一定收益而暂时性转移产品使用权或服务,供给方的本质是在获取额外收益的同时而不自觉地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进一步体会我国古代历史 上的两汉盛世奠定基础。 学习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学习难点: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课堂导入: 1、引导学生复习前课内容导入,如提问:西汉和东汉初年统治者采取了什么经济政策? 出现了什么局面? 2、激情导入:同学们,你知道炒菜、炒饭,可你知道炒钢吗?炒钢是西汉中期出现的 一种新技术,冶炼的方法是先将生铁加热到液态或半液态,然后鼓风或加进精矿粉,降低生铁的含碳量,使其成钢。由于在冶炼中要不断搅拌,好像炒菜一样,因而得名,而欧洲的炒钢技术在18世纪中叶才出现。由此可见我国的经济在汉代就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汉时期的经济。 自主学习:(用1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农业的成就: 1、水利:西汉__________、东汉__________治理黄河 2、农具: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物: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手工业的成就 1、丝织业:①______________②代表____________ 2、冶铁业:①___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铁制兵器代替青铜兵器。 ③_________我国最早发明炒钢技术 三、商业繁荣: 1、大一统的经济措施及作用:_________________ 2、东西二京:长安、洛阳 ①规模宏大:人口_________、________。 ②布局合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商业区___________市 合作探究: 1.讨论两汉经济繁荣的原因 页动脑筋 2.P 72 页活动与探究 3.P 75 精讲点拨:1. 讲述农耕技术的改进时,可分为两个方面讲解:一是农具的改进,包括犁壁和耧车的发明;二是牛耕技术的改进,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法。对于这 些,学生由于接触太少,不易理解,教师可借助于计算机、录像片、投影仪、 挂图或模型进行讲解,增强直观性,启发学生的想像力。与第7课内容相联 系。 2.两汉农业的进步表现在兴修水利、农具的改进和农作物的种植三个方面。 3.提花机是一种提花设备,能在织物上织出花纹。 4、解释五铢钱。并同秦朝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比较。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经济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毋庸置疑,中国的经济发展是非常迅猛的。经济的腾飞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市场经济日趋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减缓。中央为实现“保八”“维稳”等目的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回归中国经济本质,其发展减缓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 从国际方面看,首屈一指的自然是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对全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活跃在世界市场上的中国自然也没能逃出它的魔爪。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在短时间内波及全球,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出口贸易受到严重影响。国内经济也受到干扰,通货膨胀,失业率上升,社会民生问题层出不穷。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式严峻,加之中国经济自身存在弊端,其受影响程度可见一斑。 再者,美国等国家实施的贸易保护政策,对中国贸易的发展有着极强的制约作用。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在国际贸易发展极为迅速。占有的市场比率也在逐步上升,由此引得一些国家的焦虑和恐慌,更是被某些大国拿来当牵制中国发展的理由。 国内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国际市场,能源资源消耗消耗大,环境损害成本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科技强度不大,凡此种种皆对经济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我国现在经济仍以农业、制造业为主,尤其是加工制造业产品多用以出口。而其产品技术含量低,对外依赖大。众多“MADE IN CHINA”的背后体现的其实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受到严峻挑战。物极必反,过犹不及,中国以能源资源、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方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经济的发展趋势。加大科技投入,扩大内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电子信息行业已经刻不容缓。 第二,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扩大。中国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这是显而易见的。其原因有地理位置因素,有国家政策的影响,也有文化及教育水平的差异。沿海地区以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国家给予的优厚的政策扶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国家近年来虽然出台了相关措施来支援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整体看来,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仍旧很大,并且短时间内难以解决。除此之外,城乡差异就显得尤为突出。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推进,城乡差异也愈趋拉大。无论是在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民主政治的推进还是在文化教育方面,农村都明显的落后于城市。有些偏远山村甚至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给不用谈达到小康水平了。这种畸形的发展使得中国的经济严重不平衡,从富人很富,穷人很穷的现状我们不难看出这种差异所导致的后果。 第三,法律法规不健全,不科学。作为一个法治社会,法律的完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市场经济时代,经济犯罪必然是不可避免的。可是事实上因为法律建设上的缺失,一些罪行没有对应的法律规范作依据,使得违法犯罪者钻空子,以不正当途径敛财,危害社会利益。

两汉经济的发展练习题

人教新课标历史七年级上册学案与同步练习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进一步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奠定基础。 学习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学习难点: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课堂导入: 1、引导学生复习前课内容导入,如提问:西汉和东汉初年统治者采取了什么经济政策?出现了什么局面? 2、激情导入:同学们,你知道炒菜、炒饭,可你知道炒钢吗?炒钢是西汉中期出现的一种新技术,冶炼的方法是先将生铁加热到液态或半液态,然后鼓风或加进精矿粉,降低生铁的含碳量,使其成钢。由于在冶炼中要不断搅拌,好像炒菜一样,因而得名,而欧洲的炒钢技术在18世纪中叶才出现。由此可见我国的经济在汉代就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汉时期的经济。 自主学习:(用1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农业的成就: 1、水利:西汉__________、东汉__________治理黄河 2、农具: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物: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手工业的成就 1、丝织业:①______________②代表____________ 知识改变命运

2、冶铁业:①___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铁制兵器代替青铜兵器。 ③_________我国最早发明炒钢技术 三、商业繁荣: 1、大一统的经济措施及作用:_________________ 2、东西二京:长安、洛阳 ①规模宏大:人口_________、________。 ②布局合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商业区___________市 合作探究: 1.讨论两汉经济繁荣的原因 2.P72页动脑筋 3.P75页活动与探究 精讲点拨: 1. 讲述农耕技术的改进时,可分为两个方面讲解:一是农具的改进,包括犁壁和耧车的发明;二是牛耕技术的改进,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法。对于这些,学生由于接触太少,不易理解,教师可借助于计算机、录像片、投影仪、挂图或模型进行讲解,增强直观性,启发学生的想像力。与第7课内容相联系。 2.两汉农业的进步表现在兴修水利、农具的改进和农作物的种植三个 知识改变命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