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课件】当代中国外交教学大纲

【政治课件】当代中国外交教学大纲

【政治课件】当代中国外交教学大纲
【政治课件】当代中国外交教学大纲

社会发展学院《当代中国外交》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数:36 学分:2 适用专业:外交学专业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当代中国外交》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并能对当代中国外交的内容作系统分析,使学生达到提高基本素质、培养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情况,进一步运用所学外交学知识以及与外交学知识密切相关的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知识,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综合,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结合事例加以运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在实际工作中的综合能力。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当代外交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了解世界大势的作用。是一门很强的基础理论学科。

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使本科学生了解并掌握当代中国外交(1949~2001年)的基本发展历程、不同时期的重大事件、人物等,了解并掌握本专业国内外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及研究动态,扩大专业视野,奠定较为扎实的专业基本功。

课程任务:本课程讲授以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为主线,结合历史史实进行分析讲解。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建国以来中国外交的基本知识,使同学们达到提高基本素质、培养基本技能,并能较为全面地了解当代中国外交等。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在掌握中国外交史和世界历史的基础上,能够系统地、较为全面地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观点和基础理论

2.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学过的知识加以叙述、解释、归纳,并且能够把某一事实或者概念分解为若干部分,指出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或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关系。

3.使学生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运用所学知识,达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要求。

四、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独立自主,保障安全(1949—1955)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家独立自主的外交品格和形象,要求学生掌握抗美援朝战争;了解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的背景和获得的成果;使学生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以及积极意义;在此基础上,能够了解亚非会议的基本知识。

基本概念:要求学生掌握中国独立自主外交的理论意义、保障新中国安全与独立自主外交的必然联系。

重点和难点:

重点:抗美援朝战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点:日内瓦会议中复杂外交关系

思考题:

1.抗美援朝战争的国际影响是什么?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什么积极效果?对中国的国际影响有什么大的作用?

3.论述日内瓦会议的后果。

4.这一时期中美关系如何,对东亚和国际社会有什么影响?

5.中国在建国后为什么要实行“一边倒”政策?

教学内容:

第一节展现国家独立自主的外交品格和形象

一、确立对外根本立场和总政策

二、独立自主精神在建交问题上的贯彻

三、维护国家主权,反对帝国主义敌视,肃清帝国主义特权

四、区别对待不同国家和国际力量

五、加强同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关系,缔结中苏同盟

第二节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一、对美国侵略朝鲜的严正警告

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义举

三、停战谈判的进行和边谈边打

四、坚持按日内瓦公约实行战俘遣返

五、停战协定的签订

第三节参加日内瓦会议,促成印度支那停战协议

一、日内瓦会议召开的背景

二、日内瓦会议关于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两个议程

三、印度支那问题谈判绕过礁石和中国代表团的贡献

四、日内瓦协议与印支停战

第四节控诉美国侵略台湾,反对美国干涉中国沿海岛屿问题

一、中国代表在国际场合严正控诉美国侵略台湾

二、侵朝战争失败后美国加紧拼凑对中国的军事包围圈

三、中国人民解放沿海岛屿和美国的干涉

四、美国国内就金门、马祖问题掀起反华战争喧嚣及其收场

第五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亚非会议的成功举行和中国打开外交局面

一、朝鲜战争期间联合国内亚阿集团的出现

二、中国同亚洲民族主义国家关系的增进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三、亚非会议的举行和中国代表团做出的贡献

四、亚非会议期间中国增进同民族主义国家关系的努力

第二章对外多方矛盾关系和反美统战(1955—1965)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的对外多方矛盾的表现,为了维护自己的独立和安全,中国积极建立反对美国的统一战线。与此同时,中国和苏联的分歧和外交关系。要求学生掌握了解中印的谈判和冲突;使学生理解中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广泛发展同亚非国家的关系的积极意义;在此基础上,能够了解中国支持民族解放运动的基本知识。

基本概念:中美大使级会谈中美国对华的立场和态度,中国建立反对美国的统一战线的理论;中苏分歧和两国关系逐渐恶化中,中国的理论根据。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美大使级会谈,中印谈判和冲突

难点:中苏关系分歧和逐渐恶化

思考题:

1.中美大使级会谈中美国对华的立场和态度是什么?

2.为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中国做出了哪些努力和措施?对中国的国际影响有什么大的作用?

3.中印谈判和冲突的原因和过程是什么?。

4.这一时期中美关系如何,对中国和国际社会有什么影响?

5.中苏大辩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教学内容:

第一节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努力

一、中国赞成缔结集体和平公约

二、中美会谈的举行和平民回国协议的达成

三、中美大使级会谈反映的美国对华立场和态度

四、通过民间外交和贸易等事务开展同日本和西方国家的关系

第二节反对美国对亚非拉的国际警察行径和对中国“八·二三事件”的干涉

一、反对美国势力介入中东、威胁阿拉伯民族运动和武装入侵黎巴嫩

二、反对美国对中国“八·二三事件”的军事威胁和挑衅

三、美国在印支制造紧张局势和中国参加关于老挝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第三节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华侨问题及广泛发展同亚非国家的关系

一、中国同缅甸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

二、中国同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蒙古等国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

三、华侨问题和印尼排华事件的起落

四、亚非会议后中国同民族主义国家关系的发展和援助原则的宣告

第四节中印谈判和冲突

一、印度干涉中国处理西藏上层人士的叛乱

二、印度挑起边界流血事件

三、中国总理赴新德里谈判

四、1961、1962年间印度不断恶化对华关系

五、印度的大规模军事挑衅和中国被迫自卫反击

六、中国争取国际同情和中印边境形势趋于基本平静

第五节中苏大辩论和国家关系的逐渐恶化

一、50年代前期中苏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

二、1956、1957年间中国对苏联有批评有维护

三、1958年苏联的两个建议和1959年9月9日塔斯社声明及中国的反应

四、布加勒斯特会议和苏联开始恶化同中国的关系

五、1960年莫斯科会议后中苏短时间的妥协和解及1962年后中苏辩论重新激化

六、1963年7月出现中苏国家关系恶化的新阶段

七、中苏大辩论的性质及评价

第六节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和各国人民反侵略压迫的正义斗争

一、继续支持反对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的斗争

二、继续支持反侵略干涉的斗争

三、广泛接待亚非拉民族民主革命志士和毛泽东公开发表支持亚非拉各国正义斗争的声明和谈话

第三章“反帝必反修”和反对两霸(1965—1972)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反帝必反修”和反对两霸的理论基础,要求学生中苏公开分裂和敌视的基本过程;使学生理解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对外两面开弓、强化革命主张的反映;在此基础上,掌握中国对民族主义国家的援助较前更加突出的原因。

基本概念:中国“反帝必反修”和反对两霸及其理论,美国改善中美关系的理论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苏关系的严重恶化及其“中苏同盟”的终结。

难点: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出现松动。

思考题:

1.中国为什么支持越南南方人民反对美国侵越战争?

2.中苏公开分裂和敌视的过程是什么?

3.“珍宝岛事件”和中苏边境冲突增加对中国内政产生了什么不良影响?

4.中国对外两面开弓、反对两霸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5.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出现松动对中国外交的积极作用如何?

教学内容:

第一节支持越老柬三国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

一、支持越南南方人民反对美国和吴庭艳当局的镇压和迫害

二、全力支持越南人民反对美国侵越战争

三、对美军1970年侵柬和1971年侵老的强烈反应

四、中国支持1973年1月越美巴黎协定

第二节中苏公开分裂和敌视

一、莫斯科“三月会议”和中苏执政党关系公开破裂

二、中国采取不同苏联搞统一战线和联合行动的政策

三、中国谴责苏联侵捷和判断苏联沦为社会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

四、“珍宝岛事件”和中苏边境冲突增加

五、苏联对中国核设施的军事威胁和中国的严正态度

六、中苏边界谈判

七、苏联关于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主张和中国的反应

第三节对外两面开弓、强化革命主张和及时的调整

一、第二次亚非会议的筹备及其无限期延期

二、中国“文化大革命”前夕一些亚非国家恶化同中国的关系

三、两面开弓下的外交心态和“文化大革命”期间某种孤立态势

四、改变突出意识形态的外交并同许多国家修复和改善关系

第四节对民族主义国家支持反侵略斗争和加强经济援助

一、支持巴基斯坦抗印斗争

二、支持中东人民反对1967年以色列发动的“六·五战争”

三、毛泽东发表支持多米尼加人民反对美国武装侵略的声明

四、对民族主义国家的援助较前更见突出

第五节尼克松访华和中美发表《上海公报》

一、尼克松上台后对中国作出改善关系的姿态

二、中国对国际形势的再探讨

三、基辛格秘密访华

四、美国阻挠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的最后挣扎及其失败

五、尼克松访华和《上海公报》的发表

第四章三个世界的划分和联美反苏(1972—1979)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美苏争霸形势下警惕苏联的进攻和实现中美建交;中国确立新的国际战略;要求学生掌握反对苏联支持下的越南地区霸权主义;使学生了解中国反对苏联霸权主义对第三世界国家干涉内政、扩张势力和直接的军事进攻。

基本概念:“三个世界”的划分;中苏美三大角关系。

重点和难点:

重点:联美抗苏,中国确立新的国际战略。

难点:越南地区霸权主义。

思考题:

1.毛泽东划分“三个世界”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2.霸权主义在这一时期有什么重要表现?对中国和对国际什么大的影响?

3.论述在新形势下,中国确立新的国际战略是什么?

4.这一时期的中美关系如何,对东亚和国际社会有什么影响?

5.中国联美抗苏对中国有什么积极影响?

教学内容:

第一节美苏争霸形势下警惕苏联的进攻和实现中美建交

一、中国确定新的国际战略

二、美苏中大三角关系下美国对华关系正常化的迟缓行动

三、中美外交关系的建立和台湾问题障碍的存在

第二节广泛发展同西方大国的关系

一、中日建交和缔结和平友好条约

二、中国同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广泛建交

第三节反对苏联支持下的越南地区霸权主义

一、1975年前后越南地区霸权主义的出现和中国的政策

二、反对越南反华排华和中越举行谈判

三、对越南的武装挑衅进行自卫还击和中越再度举行谈判

四、支持柬埔寨人民反对越南军事占领的斗争

第四节反对苏联对第三世界国家干涉内政、扩张势力和直接的军事进攻

一、反对苏联在安哥拉、扎伊尔、非洲之角等地干涉内政、扩张势力的行径

二、反对苏联在阿富汗的侵略干涉和军事占领

三、中国正式终止“中苏同盟”

第五节支持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继续支持反殖民主义反侵略

一、继续发展同第三世界各国和一般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二、继续支持发展中国家维护主权和支持更多国家摆脱殖民统治

三、支持国际上日渐增多的建立和平区和无核区的主张

四、中国参加联合国第6次特别大会,支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第五章不结盟与和平、发展为主题(1979—1989)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中美关系的曲折发展,中苏关系障碍的逐渐克服和正常关系的恢复;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对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和努力;使学生了解中国在新形势下的外交政策的根本改变。

基本概念:不结盟运动;和平、发展成为世界潮流的理论。

重点和难点:

重点:八·一七公报;塔什干讲话;海参崴讲话。

难点:中美关系的曲折发展。

思考题:

1.“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对于世界的和平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2.中国对于“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的态度和实际行动是什么?

3.论述在新形势下,中国确立新的国际战略是什么?

4.这一时期中国确立的国际新秩序的主张如何?为此做出了什么努力?

5.这一时期中国是如何全方位地发展同各类国家关系的?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美关系的曲折发展

一、中美建交初期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二、美国售台武器事件和中美“八·一七公报”的发表

三、中国执行对美苏都不结盟的政策

四、中美关系出现平稳发展

五、中美关系的障碍

第二节中苏关系障碍的逐渐克服和正常关系的恢复

一、80年代初苏联仍为中国在国际上的主要谴责对象

二、勃列日涅夫的塔什干讲话与中苏关系解冻

三、戈尔巴乔夫的海参崴讲话和中苏接触增多

四、戈尔巴乔夫访华和中苏关系正常化

第三节谈判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争端,全方位发展同各类国家关系

一、中国“一国两制”主张的提出

二、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和联合声明的发表

三、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谈判和联合声明的发表

四、争取就中印边界问题同印度举行谈判

五、全面发展中日关系及就“教科书”、“光华寮”和钓鱼岛等问题的交涉

六、按照五项原则全方位地发展同各国关系

第四节对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和努力

一、中国对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确认

二、主张“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做出努力

三、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

四、中国对外政策总目标的新内容和国际政治新秩序的提出

第六章韬光养晦,有所作为(1989—1995)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美国带头对中国制裁,中国面对压力,反对制裁,保持尊严的斗争;要求学生掌握面对苏、东变故,中国韬光养晦,恪守和平共处,掌握全局,不扛旗;使学生了解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紧抓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基本概念:美国充当“人权法官”;中国韬光养晦、恪守和平共处的理论。

重点和难点:

重点:美国带头制裁中国,中国韬光养晦,恪守和平共处。

难点:香港、澳门问题上中国的进展。

思考题:

1.为什么美国带头对中国采取制裁措施?

2.面对压力,中国反对制裁,保持尊严的方针是什么?

3.为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中国的态度是什么?采取了哪些措施?

4.美国充当“人权法官”,干涉中国内政的表现如何?

5.在台湾问题上,中美关系的矛盾是什么?中美双方的态度如何?

教学内容:

第一节面对压力,反对制裁,保持尊严

一、美国带头对中国制裁

二、中国沉着冷静,反对制裁

三、西方制裁的失败

第二节认清当前形势,韬光养晦

一、面对苏、东变故,恪守和平共处,掌握全局,不扛旗,不当头

二、对海湾战争和洛克比空难事件显示超脱

三、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紧抓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四、正确掌握“韬光养晦”,继续贯彻“有所作为”

五、重视同美欧的关系

六、在经济贸易和知识产权等问题上反对美国的霸道做法

第三节突出睦邻友好,坚持谈判解决争端

一、重视发展同俄罗斯的友好合作关系

二、发展同蒙古和中亚诸国的睦邻友好关系

三、搁置主权争议,争取同东盟国家睦邻友好

四、在普遍睦邻友好的格局下争取更多的互利合作关系

第四节实现和维护国家统一

一、香港、澳门问题上的进展

二、反对在台湾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

三、反对国外势力为西藏分裂主义撑腰

第五节加强出访,扩大求同,重视南北关系,强调平等合理

一、广泛出访交流,维护中国正确立场,求同存异,广交朋友

二、在多边国际场合加强为“南方”发展的需要呼吁

第七章推动世界多极化、强调国际关系民主化(1996—2001)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对美发展关系的重要性;要求学生掌握缔结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广泛建立伙伴关系的内容;使学生了解中国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重视和积极发展同东盟国家的关系;要求学生认识为了加强国际友好交往,中国重视融入国际社会,显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广泛加强友好交往,积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基本概念:对美发展关系的重要性;中国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的理论基础。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建立中俄睦邻友好关系

难点: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实现。

思考题:

1.中国积极对美发展关系的重要性表现在哪里?

2.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有什么重要影响?

3.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主要过程是什么?有什么积极意义?

4.中国提出了什么样的国际问题主张和重要思想?

5.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的立足点在哪里?为什么?

教学内容:

第一节重视发展对美关系,反对霸权,不搞对抗

一、反对美国干涉台湾问题和美国重新强调对华正常接触

二、中国重视对美关系和中美领导人互访

三、反对美国对华霸权主义侵扰和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

第二节缔结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广泛建立伙伴关系推动世界多极化

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和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

二、从“上海五国元首会晤”到“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三、支持俄罗斯维护“反导条约”和中俄反对美国“导弹防御系统”计划的共识

四、广泛建立伙伴关系,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

第三节推广周边睦邻友好,重视和积极发展同东盟国家的关系

一、警惕中日关系中的消极因素,始终重视中日友好的主流

二、重视和发展同东盟国家的关系

三、中国与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的关系

四、中国同朝、韩、越、蒙等国关系的新发展

五、妥善解决边界问题和处理有关争议问题

六、加强国际友好交往,重视融入国际社会,参加世界贸易组织

第四节坚决维护国家统—,反对外来干涉和分裂主义

一、香港、澳门回归的实现

二、反对外来势力在台湾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

三、反对敌对势力利用达赖集团搞分裂主义

四、反对“东突”民族分裂主义和恐怖主义

第五节提出国际问题主张和重要思想

一、主张正确对待地区和国际的热点问题

二、提出一些重要思想观点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该课程和其它课程有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其预修课程主要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近代外交史》、《中国现代外交史》、《世界古代史》、《世界中世纪史》、《世界近现代史》等;其后续课程主要有《世界当代史》、《国际关系史》、《中美关系史》、《中俄关系史》、《中日关系史》等。

六、教学时数分配

《当代中国外交》教学时数分配表

总学时:36学时学分:2学分

七、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谢益显.当代中国外交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参考书目:

1.裴坚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2.周恩来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3.韩念龙.当代中国外交.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4.毛泽东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5.伍修权.在外交部八年的经历.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3.

6.谢益显.当代中国外交思想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

7.钱其琛.外交十记.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8.〔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9.〔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第四版).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

10.宫力.毛泽东与美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3.

11.靳德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

八、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

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课堂讨论教学为辅。与此同时,尽量多使用多媒体教学。

九、考核方式

(1)出勤率及学习态度:10%

(2)课堂讨论、课堂点评:10%

(3)布置书面作业,全批全改:10%

(4)考试(注重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70%

制订:李海红教研室:执笔人:李海红审定人:

2013思政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比较政治制度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 一、课程说明 【课程ID】【课程修习类型】必修 【学分数】 3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开课学院】政治经济学院【建议修读学期】三春 【学时数】48 【先修课程】无 1.课程介绍: 《比较政治制度研究》是以比较研究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制度为内容,分析当代不同国家各类政治制度包括议会制度、政党制度、司法制度、行政体制等共性和特性。通过学习,初步掌握比较政治制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行政学和国际政治研究打下必不可少的基础。通过学习和讨论,运用比较分析方法、了解各种各类政治制度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学会鉴别和善于吸收各种各类政治制度中一切于我有用的治理和管理经验,并以此提高理论和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基本素质。 《》Course code: Total hours: 48 Credits:3 Courses: optional course. Apply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profession. 2.课程的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3.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比较政治制度研究》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正确地掌握比较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加深对当代西方国家现行政治制度的认识,开拓学生的视野,进而增强学生的政治意识,树立全局观念和现代政治信念,培育政治文化。通过对各国政治制度以及具体方面的比较,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并增强学生对政治现象与政治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4.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及要求: 《比较政治制度研究》是一门研究各国政治制度与体制的课程,与《政治学概论》或《政治学导论》等课程有密切关系,同时,与《世界通史》或《西方文明史》等课程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在本课程的学习中,要求学生在政治学理论、世界历史以及中国近现代史等方面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储备。 5.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课外阅读与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具体操作:要求学生根据相关课本内容,必须阅读教师推荐书目与材料,并围绕问题进行分组讨论,讨论的结果要以文稿的形式上交授课教师。1.教师讲授(讲授核心内容、分析具体问题、设置讨论议题); 2.课后阅读(阅读相关书目和材料); 3. 课堂讨论(每小组设置发言人,由发言人阐释观点,小组同学提供补充意见,其他同学评议或提问质疑,最后发言资料与文稿上交教师。)6课程政策: 本课程对学生的要求如下:1. 学生要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按时到课;2.学生要认真听讲,围绕课堂主题, 踊跃发言;3. 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合作探究

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政治学原理》是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开放教育的一门必修课,是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骨干基础课。 本课程72学时,4学分,开设一个学期。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全面了解政治学科的基本知识;系统掌握政治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深入理解政治研究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形成和确立基本的政治思维。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和分工 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骨干基础课,政治学原理是界定政治与行政之界限、明确二者关系的基础,它与管理类课程、政策类课程和政治制度类课程,特别是文官(或公务员)制度类课程具有密切的关系,它是学生掌握行政学专业知识的第一道门槛。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简明、系统地向学生阐述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及其发展规律。 2、采用多种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要求。 3、安排形成性考核,关注教学过程的监控、评价和反馈。 四、教学方法与形式的建议 1、按照“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学习方式,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多种形式的辅导为次。 2、文字教材是教学的根本依据,内容详尽,结构完整,体例合理,是学生必备和必读的文本。 3、音像教材是形象、生动地展现课程内容的辅助教材,它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4、网上答疑、直播课堂、课程讨论、电话、信件、面授辅导、文字辅助教材等多种教学形式,可以提供及时、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5、鼓励学生创造性思考,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互助学习、案例分析、社会调查等形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西方思想史教学大纲

《西方政治思想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地位和教学目标 西方政治思想史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是政治学学科体系的基础。它使学生了解当代政治学基本内容的历史形成和积累的过程,从纵向维度上理解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同时,它也是了解西方政治文明本质和特征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观察当代西方政治现象不可或缺的基本视角。了解西方政治思想发展演变的过程,对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课程主要学习西方政治思想(或政治学理论)的产生、发展、演变,认识人类政治观念发展的内在规律、政治学知识的积累过程、政治思想与政治史发展的互动关系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方政治思想的优秀成果,开阔知识视野,提高政治思维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导论(2学时)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方法;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意义 2、教学难点:西方政治思想史几个主要概念的联系和区别;西方政治思想史发展脉络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2、研究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方法 3、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线索 4、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意义 了解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解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意义。掌握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发展脉络。 (二)第一章古代希腊政治思想(6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古希腊政治思想的特点;智者的政治思想;苏格拉底的政治思想;柏拉图哲学家治国思想;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研究方法。 2、教学难点: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分类学说;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异同点。

传播学概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25120030 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任课教师: 学分:3 周学时 3 面向对象:2015学年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广播电视编导、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媒体艺术、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摄影、社会学等专业本科生 预修课程要求:《新闻基础知识》,《大众媒介概论》 一、课程介绍 (一)中文简介 本课程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一、传播学的历史和研究对象: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体系和意义、传播学的渊源与孕育、传播学地位的产生与确立、传播学的现状和趋势。二、传播过程及其相关要素:传播的概念、特点、分类、革命、模式和功能;传播者、传播信息、传播符号、传播媒介、受众和传播环境。三、传播谋略和效果监测:介绍传播的技巧和计谋、传播效果理论研究和模型建构。 (二)英文简介 This course is a degree program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Zhejiang University. It includes three parts: a) The history and object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research object, system and meaning; the origin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establishment of status;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b) Process and elements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concept, characteristic, classification, revolution, mod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disseminators, information, symbol, media and audience;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c) Communication strategy and effect: communication skill and strategy, media effect theory and mode construction. The Methods of discussion and case study will be used in this course. 二、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传播学(Communicology/Communication Science),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学研究者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同其他学科一样,传播学的学科建设也强调积累、批判、创新。经过一代代传播学者的努力和发展,传播学已经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人类学等邻近学科那里汲取了很多养分,逐步发展成一门位于诸多学科交叉、边缘地带的具有一定应用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中国政治制度史》是历史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中国政治制度史》以中国历代国家政权性质、政体构成形式,以及有关国家各种典章制度为研究对象,是一门基础性的理论研究学科。 (二)教学目的:本课程以中国历代政治制度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在全面了解中国历代国家政权性质、政体构成形式,以及有关国家各种典章制度演变历史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理解和分析中国历代政治制度的能力,使学生了解中国优秀的政治文化,从而更好地对中国现代政治制度所面临的问题症结及出路进行历史的理论性探讨,也为他们将来从事政治学相关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内容:绪论;元首制度;中央、地方行政制度;宦官制度;监察制度;官吏选任制度等。 (四)教学时数:全部课程的教学总时数约36个课时(一学期,周2课时) (五)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讨论,多媒体演示(PPT演示、音像资料等)。 二、本文 第一章导论 教学要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史;国体;政体;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分期。 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内容:本章在界定政治制度、政治制度史等概念的基础上,讲述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学科特征、研究对象、任务,分期,研究现状等问题,以便更好的学习和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一节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学科特征、研究对象和任务(1学时) 一、学科特征 二、研究对象与任务 第二节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学时) 一、历代关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著作 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 第三节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分期问题及传统政治制度的特征(1学时) 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分期问题 二、传统政治制度的特征 第二章元首制度 教学要点:元首;先秦时代代王权的特征;皇帝制度。 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讲述先秦时期王权的确立,发展、变化,秦汉时期皇帝制度的形成、秦汉至明清皇帝制度的发展变化、皇权的强弱变化。 第一节先秦时代的王与王权(2学时) 第二节皇帝制度的形成与演变(1学时) 第三节隋唐五代皇帝制度的发展(2学时)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大纲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2A015027] 课程中文名称:当代西方政治思潮 课程英文名称:Contemporary Western Political Trends of Thought 一、课程基本情况 1.学分:2 学时:36 (理论学时:36 实验学时:0 ) 2.课程类别:专业方向选修课 3.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4.适用对象:本科 5.先修课程:政治学,西方政治思想史 二、课程性质、目标、要求及特色 本门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选修课程。是对《西方政治思想史》和《政治学概论》的拓展和延伸,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西方社会、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和分析问题能力,进而增进学生对西方社会政治生活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认识。它主要研究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西方政治舞台上各种政治思潮的观点冲突和发展演变的基本轨迹,以及各种政治思潮的发展变化与西方社会发展变化之间的联系。该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要采取研究型教学法,通过讲授、讨论等方式方法。在讲授时,在讲清各种思潮理论观点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各种知识、各种思潮的理论观点基础上,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研究问题上,以深化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学习与研究。 本课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内容上注意了立足中国,放眼西方,既介绍又评论,在教学过程中,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重在使学生能够对精华和糟粕进行辨析,能够对疑难理论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够对错误观点进行有理有据的批判,同时紧扣现实作对比研究,以求正确总结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经验教训,为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提供借鉴。 三、课程内容、要求及建议学时分配 第一章导论(共3学时) (一)教学内容: 知识要点:什么是政治,什么是政治思潮,西方政治思潮的历史演变,当代西方政治中流行的主要思潮,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特点,研究的意义。 教学重点:什么是政治思潮,当代西方政治中流行的几个主要思潮,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特点。 教学难点: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特点,研究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意义。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什么是政治、政治思潮、政治思想与政治思潮的区别联系,掌握当代西方政治中的主要思潮和特点,了解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历史演变,理解学习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意义。 第二章自由主义政治思潮(共6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新自由主义的思想来源:古典自由主义 知识要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想,(17---18世纪),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的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付逸飞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英文) 社会学概论Sociology 课程类别A公共基础课B专业基础课C专业限选课D专业任选课学时(学分)共48 学时(4学分),其中理论教学48学时,课内实验教学0 学时 适用学科专业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考核方式考试 责任审核人签字院长:教学院长: 二、课程简介 社会学是对社会进行综合性研究的学科,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一百六十多年来,社会学伴随着社会变化并作为其反映逐渐发展、壮大、成熟起来。 社会学具有综合性的特点,综合运用了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手段。学习这门课程,会了解到社会的构成、社会的发展规律、人们之间的互动方式、社会制度和社会设置等等。 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社会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像生物有机体那样的联系。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不能独立的存在。要研究社会,必须把它放入复杂的关系中,分析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 社会学是由于社会上存在着诸多社会问题,学者们企图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产生的。研究社会学的目的就是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三、知识点 (一)基本知识点 (1)社会学的含义 (2)社会的构成要素 (3)社会学的历史沿革 (4)人的社会化 (5)社会互动 (6)初级社会群体 (7)社会组织 (8)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 (9)社区 (10)社会制度 (11)社会问题 (12)社会控制 (13)社会变迁 (14)社会的现代化 (15)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二)重要知识点 (1)社会的构成要素 (2)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 (3)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区 四、基本要求 (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 一、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三、社会学的学科特点与功能 教学要求: 1、了解社会学的历史沿革。 2、理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3、了解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和功能。 第二章社会及社会结构 一、什么是社会 二、社会结构 三、社会类型 四、关于社会的几种理论视角 教学要求: 1、了解社会的概念。 2、掌握社会结构。 第三章文化 一、什么是文化 二、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三、多元文化 教学要求: 1、了解文化的概念。 2、掌握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3、了解多元文化 第四章社会化 一、社会化的涵义与内容 二、社会化的条件与过程 三、社会角色 教学要求: 1、了解社会化的含义。 2、掌握社会化的内容。 3、了解社会化的机构。 4、张吾社会化的过程。 第五章社会互动 一、社会互动的类型及意义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 三、集体行为

《政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教学大纲201010

《政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教学大纲 导论政治与政治学 一、政治的基本概念 15世纪法国的政治哲学家布丹从主权着眼,把政治视为与主权相关的国家制度与国家组织。意大利的政治思想家马基雅弗利以彻底的现实主义态度和纯粹的经验主义方法,把政治从其它社会现象中剥离出来,将其与权力等同。17、18世纪西方的政治概念更正式、更严格。启蒙思想家们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是立法、执法、守法的过程,法国政治思想家孟德斯鸠是这种政治观的集中表达者。孙中山先生提出:“政治两个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 政治是指参与公共生活的个人、团体或组织为现实的目标,通过支配、影响、获取和运用公共权力,而做出公共决策以及分配社会价值或利益的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治的论述 1、政治的本质特征——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揭示了政治的本质特征,即“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的政治,其本质、其内容以及政治关系、政治方式等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政治集中表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关系和各种社会经济利益。 2、政治的属性——阶级性 其一,政治的内容不是单一的、固定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和更新。阶级斗争只是政治一个阶段、一个方面的任务,而不是它唯一的内容和永恒的主题。其二,政治不仅表现了阶级矛盾和阶级关系,也表现了人民内部各个阶层、各个集团之间的关系,因而,调节、整合人民内部的各种关系和矛盾,同样是政治的功能。 3、政治的根本问题——国家政治权力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政治中最本质的东西即国家政权机构”;“政治就是参与国事,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的活动方式、任务和内容。” 4、“政治是一种科学,是一种艺术” 政治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客观现象,其形成与发展均受客观规律支配 三、政治的特征 1、至上性。政治的至上性表现为它居于整个社会之上,权威性地控制与调节着社会全局的功能。政如党可以领导整个社会,政治权力能够超越一切社会权力;政治领袖可以影响千百万人的命运……。 2、渗透性。政治渗透于各种社会活动之中,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由昨天的非政治问题演变为今天的政治问题。 3、全局性。政治所涉及和处理的问题是事关社会全局的大问题,它要以社会整体的最高利益来评价和限定个人的需求,政治所关心的是那些整合了个人需求的社会公共利益、公共价值、公共目标及相关的社会公共事务。 4、综合性。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调节机制,仅靠自身单一的规范与手段是不够的。它必须集理性、情感、信仰的力量于一身,综合运用法律、道德、宗教等规范与手段才能履行自己的功能。 四、政治与经济、道德的关系 1、政治与经济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是一种辩证的关系。一方面,经济是基础,是政治存在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政治是经济的反映,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其具体体现为:(1)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着社

李芹编著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社会学概论 2.课程类别:限选 3.适用专业:历史学、管理学、政治学、教育学、及其他相关文科专业4.课程地位:一般 5.总学时:36 6.总学分:2 7.先修课程:西方社会学史社会统计学社会调查方法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基本任务和学科体系;了解西方和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基本过程;社会学的一些主要流派及其理论;理解并掌握社会学的基本范畴、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学会运用社会学理论观察、理解和分析一些具体的社会现象,并学会运用社会理论和方法来思考和解决社会问题。使学生能够全面客观的认识社会现实,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大局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4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对社会学的发展历程作简单考察,介绍一些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观点,以使我们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对社会学的内容、特点及其作用的介绍,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程的内容与教学目的。学习社会学史,以了解社会学产生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了解社会学发展史上的著名人物及流派。介绍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若干观点,另外简单介绍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并对社会学中国化作一些思考。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社会学的内容、特点。 第三节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第四节社会学的作用及其现实意义 第二章社会及社会运行(4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社会的起源与演进,考察社会的角度,社会结构分析,社会要素中人口因素及环境因素分析,社会运行的条件与机制分析等。要求对社会发展、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有基本的认识和初步的思考。 第一节社会及社会的功能 第二节社会的结构 第三节社会运行 第三章社会化(3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社会化的定义、研究社会化的角度,分析人的社会化的影响因素、社会化的内容与过程、我国社会中人的社会化环境的若干问题等。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 第二节社会化的过程和内容 第三节社会化的方式与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第四节社会化的理论 第五节自我与人格 第四章社区(4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本科课程教学大纲(2009版) (征求意见稿) 教务处编印 二〇〇九年六月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The Governmental Processes of Contemporary China 课程编号:4341047 课程属性:专业方向课 学分: 2学分 学时: 32学时(讲课:32学时) 课程性质:选修 先修课程:政治学原理当代中国政府过程 适用专业:公共事业管理本科生 教材: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复旦大学出版社,浦兴祖主编,2005年版。 开课院系:公共事业管理系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该课程主要介绍当代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选举制度;国家行政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制度等。通过学习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了解行政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为巩固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而做出努力。授课时要做到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既要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又要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要求将各章节知识点分为掌握、熟悉、理解、了解、初步了解等) 1.绪论(讲课2学时) (1)掌握政治制度的涵义 (2)掌握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3)理解政治制度与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的关系 (4)理解坚持和完善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讲课8学时) (1)熟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掌握民主集中制原则 (3)熟悉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职权和工作程序 (4)理解如何改革和完善人大制度。 3.选举制度(讲课4学时) (1)掌握选举制度的原则 (2)熟悉选举的组织和程序 (3)理解如何改革与完善我国的选举制度。 4.国家行政制度(讲课8学时) (1)掌握行政与行政制度的内涵 (2)了解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法律地位、职权、机构设置 (3)熟悉国家行政体制的改革趋势 (4)理解行政机构改革出现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原因

《中外政治制度比较》教学大纲

《中外政治制度比较》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开课学期: 学时:40学时学分: 教学方式:专题讲授、集中讨论开课单位:经济与政法学院 一、课程教学要求: 本课程是政治学及其相关专业必修课。它以政治制度比较研究为内容,着重分析当代中西方国家代议制度、行政制度、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各类政治制度的共性和个性。目的在于使学生初步掌握比较政治制度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理论,对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具体特点和运行机制有进一步的、更为系统的认识和理解,进而对中西方政治制度的有效性和局限性有一个科学的评价,从而对我国具体政治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基本内容、基本环节形成理性和科学的认识。 本课程采取课堂讲授与集中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 考核方式:专题讨论+学术论文。 二、课程教学内容: 由于中外政治制度比较的内容众多,教学时数有限(40学时),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将依据政治学专业的特点和现代民主政治的支柱性内容择其重点组织教学内容。 第一讲绪论 本讲从总体上介绍中外政治制度比较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学科发展、意义作用和研究方法。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重点:中外政治制度比较的作用和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政治制度的概念 主要内容: 一、什么是政治制度(1学时) 1、中外学界对政治制度的理解 2、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的关系 二、为什么要对中外政治制度进行比较(1学时) 1、制度比较擦亮政治的眼睛 2、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它山之石,为我所用 三、怎样进行中外政治制度的比较(2学时)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第二讲代议制度比较 本讲主要介绍了代议制度的一般理论,中西方代议制度在组织结构、功能效应方面的异同点,代议制度比较对完善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启迪作用。 教学时数:10学时。讲授8学时,讨论2学时。 教学重点:中西代议制度组织结构比较,中西代议制度功能效应比较。 教学难点:中西代议制度功能效应比较,中西代议制度比较的启迪作用。 主要内容: 一、代议制度基本理论概述(2学时) 1、代议制度及其相关范畴 2、代议制度的基本特征 3、代议制度的基本功能 4、代议制度的基本原则 二、中西代议制度组织结构比较(2学时) (一)、共同点 1、在议员或代表产生方式上,都有各自认可的条件、按一定法律程序经选举产生,并按一定选民比例加基本数分配议员或代表的名额,而且都是届期制。 2、在议员或代表的权利与义务上,都有提案权、讨论表决权、咨询权、言论免责权、人身自由保护权,承担向选民或人民负责的义务。 3、在内部组织结构上,都有一个负责召集和主持会议的指导机构,有一个大会负责组织和领导会务服务工作的秘书长,有协助审议的各种委员会和工作机构。 (二)、不同点 1、代议机关组成人员的阶级基础不同,履行职责的方式不一样。 2、在内部组织结构上,资本主义议会设置议长和议会党团,社会主义人民代表大会设置常设机关,这是各自独存的。 3、在权力结构方面,资本主义议会只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立法机关,而社会主义人民代表机关不仅是国家的立法机关,而且是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全权机关。 4、在组织活动原则上,资本主义议会制是“分权制衡”,社会主义人民代表制是“议行合一”(或民主集中制)。 三、中西代议制度功能效应比较(2学时)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职业生 涯规划书 作为一个大二的学生,还有两年的时间就要跟社会进行真真切切的接触了。满怀着憧憬与抱负,希望可以走出校园后一展身手,最终找到自己的正确位置。但是,社会竞争的激烈与残酷,人心的险恶与世态的炎凉,使我们这些人生阅历尚浅的青年一代的心中多了一丝担忧。 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与实现自我价值,我需要规划好自己的未来,树立长期与短期的目标,寻求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下面我将从自我分析、职业分析、职业定位、计划实施和评估调整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自我分析 1、职业兴趣 作为一个典型的双子座女生,我具有一定程度的双重性格,一方面喜欢想象性丰富的自由创造性活动,一方面又倾向于遵守规则,既喜欢抽象的观念性活动,又倾向于满足固定化的事务活动。我比较能接受常规惯例性的工作,不适合过于挑战性和变化的工作,但也可以适当的刺激由此带动我的主观能动性。在工作中,我倾向于恪守事务规则,但往往对人并不十分苛求,乐于维护道德良知并有责任感,既喜欢幻想,但也注重现实。本着正经

的做事,认真工作,追求完美的原则,虽然接受按部就班的工作,但也乐于有所创新。 2、职业能力 我比较突出的五项技能是: 批判性思考——在解决问题时,运用逻辑分析和推理的方法,鉴别不同方案、决议或方法的优劣。判断和决策——思考多种可 选行动或操作的相对得失,从中选择出最适当的一个。积极倾听——注意倾听他人的讲话,理解要点,在恰当的时机提问,不在 不合适的时候打断对方的讲话。 口头表达——通过口头交谈有效地向他人传递信息。 人际敏感——关注他人的反应,理解他们为什么做出这样的 反应。 3、个人特质 我考虑问题理智、清晰、简洁,不受他人影响,能客观地批 判一切,运用高度理性的思维做出判断,不以情感为依据。用批 判的眼光审视一切,如果形势需要,会非常坚强和果断。不屈从 于权威,并且很聪明,有判断力,对自己要求严格,近乎完美, 甚至也这样去要求别人,尤其讨厌那些不知所措、混乱和低效率 的人。同时,我高度重视知识,能够很快将获取的信息进行系统 整合,把情况的有利与不利方面看的很清楚。在我感兴趣的领域里,会投入令人难以置信的精力、专心和动力。但是,我有时只 注重自己,很少去理解他人,自以为是,对他人没有耐心,总是

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政治学原理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Science课程编码:Z111201 总学时/总学分:48/3理论学时/理论学分:44/2.75实验学时/实验学分:4/0.25适用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公共事业管理开课单位:政法学院 一、课程性质及目的 1、课程性质:专业专业基础必修课 2、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现代政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初步的政治分析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政治科学及其相关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具体要求: (1)了解政治学主要分析范式和分析方法。初步具备分析政治问题的学术能力。 (2)掌握政治学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及其历史流变。 (3)重点掌握政治学基本理论及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和主要分析方法。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4学时 第一节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一、政治的含义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三、政治学的研究范围 四、政治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二节政治学的历史发展和研究方法 一、中国古代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学的历史演变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 三、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意义 四、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要求】

一、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正确把握政治的含义,了解政治学研究的范围和内容,明确学习政治学的意义,树立正确的政治观,掌握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二、本章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三、复习题与思考题 1、对比当代西方关于“政治”具有代表性的4种概念界说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治的论述,谈谈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特征。 2、从社会大系统的角度思考政治与经济、法律、宗教、道德等社会现象的关系。 四、扩展阅读书目 《政治学基础》,第一编,王浦驹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第二章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 【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二章 4学时 第一节政治主体 一、政治主体的涵义及特征 二、政治角色理论与政治主体的类型 第二节政治权力 一、权力的涵义及特点 二、政治权力的涵义及特点 三、政治权力的作用 第三节政治权利 一、政治权利的含义 二、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 三、政治权利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作用 【教学要求】 一、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政治主体的含义、特征,掌握权力、政治权力、公共权力的含义和特征,了解分权理论、国家主权理论、政治合法性的基本内容,并能运用合法性理论分析政治认同问题。理解和掌握政治权利的涵义、特性,不同类型社会政治权利的发展、内容和作用。 二、本章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三、复习题与思考题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大纲

《中国政治制度史》 教学大纲 【说明】 课程名称:中国政治制度史 学时数及学分:周3 × 18 周= 54 学时 3学分 教材:《中国政治制度史》(二版)韦庆远柏桦编著 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使学生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一般线索以及相关典 章制度的必要历史知识;在此基础之上,初步了解中国政治制度研究的基本方法,重要学术论著、研究者和最新研究动态;培养专业意识、学习历史分析和掌握研究型思维方式。 有关教法的原则性建议: 对该课的学习,不应仅满足于结构形式上的图解和演变过程的缕述,而应将历代制度置于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阶级关系和政治局势中进行辨析和探索。通过该课的学习,应达到分析总结和借鉴历史经验教训的目的。 【本文】 绪论 教学目的: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特点、研究现状、重要文献、意义及方法。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 教学手段:比较法图示法 授课时数:4课时 内容要点: 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对象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活动、政治状况、政治思想学说 二、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 君主专制、宗法血缘、政权神权的结合、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 贵族特权与官僚政治、行政权力包揽一切、等级差别、因俗而治 三、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和参考书 1、研究概况 早期研究、近现代研究、新中国的研究 2、参考资料 经书诸子类、正史会要类、政书典章诏令类、工具书类、研究考论类、档案方志类、野史笔记类 四、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和方法 1、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

继承发扬优秀的政治文化、增强忧患意识、提高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实专业知识、完善知识结构 2、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方法 学以致用、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作业与思考: 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学习和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史知识有什么理论和实践意义? 3、名词解释:官僚政治《三通》政书会要 【参考书目】 1、韦庆远王德宝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高教出版社,1992年。 2、[美]戴维·S·兰德斯《国富国穷》新华出版社,2001年。 3、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 4、刘泽华:《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 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7年。 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教学目的:了解中国文明的起源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 教学手段:比较法讨论法图示法 授课时数:6课时 内容要点: 第一节原始社会出现的政治制度萌芽 一、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游团、酋邦制、尧舜禹 二、原始社会氏族组织 原始人群、氏族、胞族、部落 三、部落联盟和酋邦组织 军事民主制、部落联盟、大同社会、小康社会 四、从习惯到制度的转变过程 神权、强权、政权 第二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国际政治学概论教学大纲

《国际政治学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3043025 学时数: 51学时(含课外学时) 学分: 3学分 适用对象:公共管理学院三年级政治与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 考核要求:闭卷考试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陈岳主编,《国际政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主要参考书目: 1.梁守德,洪银娴. 《国际政治学概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 2.王逸舟. 《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上诲人民出版社,1995 3.倪世雄等.《世纪风云的产儿——当代国际关系理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4.张季良. 《国际关系学概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 5 陈汉文. 《在国际舞台上》.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6.张历历等.《现代国际关系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7.[美] 卡尔·多伊奇.《国际关系分析》.北京:世界知识出版仕,1992 8.[美] 罗伯持·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北京: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杜,1994 9.[美] 罗伯持·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 政治》.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 10.[美] 莫顿·卡普兰.《国际政治的系统和过程》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9 11.[美] 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 12.[美] 肯尼思·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 13.[美] 詹姆斯·多尔蒂等. 《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 14 [美] 威廉·奥尔森等.《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杜,1987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国际政治学概论》是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一门极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通过国际政治学概论知识的讲解、国内外相关著作的解读,以及对当今世界热点问题分析的结合。旨在培养高素质的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的专门人才,以及具备国际知识、国际战略意识和世界眼光的人才。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该课程要求理解和掌握国际政治学基础理论,理解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国际政治体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教学大纲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教学大纲 制定与修订时间:1997年制定,2002年修订,2004年再修订,2008年第三次修订。2011年第四次修订 适用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行政管理学 总课时量:54课时 开课系(所):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教材: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第三版)》,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是政治学与行政学和行政管理学的专业主干课,是课程体系中起“提纲协领”作用的专业核心课,不仅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了解中国政治发展提供基本的制度框架和实际政治发展背景知识,而且引发学生对“中国地方政府研究”、“农村政治学”、“市政学”、“比较政治学”等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为这些课程教学的开展,提供必备的专业知识积累。而且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其他专业课程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政府和政治发展问题,打通学科之间的人为壁垒,开拓学生视野。 二、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内容、重点和课时分配 第一单元研究方法与理论框架(6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政府过程方法论的起源、发展以及在研究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中的特殊性和适用性,重点在于使学生树立“概念即方法”的方法论思想,为学生进一步开展初步的学术探索打基础。 教学内容: 1.“体制研究方法”与“过程研究方法” 2.政府、政府过程的含义与“偏离”假设 3.政府过程研究方法的基本框架:1+4+2 4.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教学重点:政府概念;政府过程学说的方法论特征;政府过程方法的中国适用性 第二单元中国政治的基本问题与主要特点(9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的政治结构的基本构成、党政关系的发展以及中国政治的主要特点,重点在于为学生提供学习“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基本政治背景,要求学生在既有的政治体制与制度框架中实事求是地了解、学习、思考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问题。 教学内容: 1.中国的政治权力结构:6+1+2 2.党的领导地位、党的执政地位与宪法

行政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行政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70020 学分:3 总学时:54 大纲执笔人:孙荣大纲审核人: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行政管理学是研究国家行政组织对社会进行有效管理规则的一门科学,它对国家行政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行政管理学内容丰富,既要研究行政组织等“硬件”部分,又要研究行政决策等“软件”部分;既要研究行政制度等“静态”方面,又要研究行政执行等“动态”方面,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并重的学科。 二、课程基本要求 通过讲授行政管理的知识,让学生加深理解行政学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行政管理的逻辑结构、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范畴。通过联系国内外行政管理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还将介绍国际公共行政学专业领域内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从而培养学生对理论前沿问题的兴趣,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 三、课程基本内容 本课程紧密结合当代中国行政管理的实践,分析评述行政原理、环境、领导、职能、组织、人事、决策、信息、心理、方法和行政效率等有关行政管理最一般的概念和原则,同时注重阐述这些概念和原则间的内在联系,充分体现本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行政原理 第三章行政环境第四章行政职能 第五章行政领导第六章行政组织 第七章人事行政第八章行政决策 第九章行政执行与行政协调第十章行政信息 第十一章行政监督第十二章行政方法 第十三章行政效率第十四章公共财政 第十五章行政伦理第十六章行政问责 第十七章政府绩效管理第十八章危机管理和行政改革

四、试验或上机内容 本课程在每章开始讲述均以与实际工作相关的提示引出该章的问题、要点,每章讲述结束后安排一个典型案例及问题,力求使学生通过讨论、回答每章后所附的典型案例问题,以及其后的复习思考题,在弄清原理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进行对照思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掌握行政学的基本原理。 每个学生至少选一个专题在讨论中作主题发言,可多人(限三人)选同一个专题,每次课集中讨论一个专题。每个发言者提前一周提供发言提纲和相关参考文献。发言内容大体应包括以下四个层次:1.是什么情况?(The Situation) 2.出了什么问题?(Problems or Difficulties) 3.问题是如何形成的?(Reasons & Process) 4.分析问题时应考虑那些影响因素?(Effective Factors) 五、前修课程要求 《政治学原理》、《比较政治制度》、《法学概论》等。 六、学时分配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孙荣、徐红:《行政学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2、周世逑:《行政管理》.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 3、夏书章:《行政管理学》.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 4、唐代望:《现代行政管理学教程》.湖南科技出版社.1985年8月 5、黄达强、刘怡昌:《行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4月 6、王沪宁、竺乾威:《行政学导论》.上海三联出版社.1988年7月 7、(法)夏尔·德巴什:《行政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4月 8、(美)理查德·斯蒂尔曼二世:《公共行政学:概念与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 9、李军鹏:《公共行政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 10、张国庆: 《公共行政学》(第三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10月

比较政治学课程教学大纲

比较政治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主任:赵沛执笔人:赵沛开课单位:法学院公共管理系编写日期: 2005 课程编码: 6413113 课程中文名称:比较政治学课程英文名称: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 开课对象:行政管理系开课学期: 7 学分: 3 ;总学时: 54 ;理论课学时: 54 先修课程:《政治学原理》、《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行政学原理》 基本教材:比较政治学导论张小劲、景跃进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第1版。 参考书: 1.曹沛霖、徐宗士主编.比较政府体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2.罗荣渠主编.各国现代化比较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3.唐晓等.当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 4.[美]阿尔蒙德,小鲍威尔.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展望.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5.[美]达尔.现代政治分析.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6.[美]奇尔科特.比较政治学理论:新范式的探索.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比较政治学是为法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方向课,目的是通过对比较政治学的方法、理论体系以及比较政治学的发展规律的学习与探讨,使学生初步掌握比较政治学的基本知识,从而为进一步开拓政治学与国际政治学的研究领域打好基础,并引导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思考和探讨可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借鉴的理论模式和制度模式。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掌握比较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对比较政治学的性质、方法论、理论体系、发展历史与变迁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 3、对政治制度规律的历史发展和未来趋势有较全面的把握。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6学时) 第一节比较政治学的性质 一、比较和比较研究 二、政治与政治学 三、政治学与比较政治学 第二节比较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一、规范性理解意义上的比较政治学 二、经验性理解意义上的比较政治学 第三节比较政治学的基本功用 一、比较政治学的优长 二、比较政治研究的基本功能 第一篇作为方法论的比较政治学 第二章比较政治学的历史发展和变迁(4学时) 第一节比较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一、早期的比较政治研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