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测试(一)语文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测试(一)语文试题(解析版)

如东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测试(一)

高二语文试题

(2020.10)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5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

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乡愁,是中国诗歌的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首。《乡愁》的美令人瞩目,特别是音乐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上,其中“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四节中同一位置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叠词的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增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乡愁》,犹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余光中等诗人的贡献还在于,他们找回了汉字与汉语的时间性之间的联系,并探索了通过文字排列实现诗歌音乐性的种种结构的道路,这是古典诗歌没有摸索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真正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

(摘编自《新诗鉴赏词典》)材料二:

诗歌的音乐性一向是业界争论的热点问题。

关于诗歌的音乐性,文学评论家谢冕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出,包括新诗在内的所有诗歌都必须包含音乐性。诗歌要有音乐性,没有了音乐性,就与其他的文体没有区别了。而中国新诗缺少的恰恰是音乐性。现在的很多诗人不懂旧体诗,甚至认为旧体诗好写,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诗歌内在的一些规律,不知道怎么用词,不知道声韵上怎么表达才动听。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山说,现代诗没有必要像古诗那样讲究平仄、中间对偶,但讲究语言的和谐还是必要的。李山所强调的向古诗学习,并不是要我们回到传统,而是倡导现代的散体诗如何在借鉴古代汉语有声调这一特点的基础上,创作出符合现代品位、又能充分体现汉语魅力的诗,他认为这是需要大力尝试的。

诗人王久辛说,出现新诗有无音乐性的疑问,是不懂修辞的诗人提出的一个很可笑的疑问。真正懂修辞的诗人是不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的,因为畅达的修辞,高妙、精微、动人的修辞,那种有复合性的修辞,都是对诗歌音乐性的一种大胆的创造、勇敢的探索。诗人西川提出,格律是个假命题。主张诗歌要讲究格

律的人,是“要给新诗立规矩的人”,他称这些人大多是一些创造力匮乏、趣味良好、富有责任感的好心人。他们多以19世纪以前的西方诗歌为参考系,弄出些音步或音尺,但这没什么意义。

(摘编自《辽宁日报》)材料三:

中国新诗走过的一百年里,质疑之声似乎从未断过。诗人郑敏甚至从源头上对新诗做了否定:20世纪之所以没能出现“李白”“杜甫”,原因是“五四”时期引入了西方文化的末流,割断传统,使得白话诗万劫不复。

如此说来,这真是一部让人沮丧的百年新诗史。但是且慢,持不同意见者也大有人在。诗人于坚就坚持认为,“中国20世纪的所有的文学样式,小说、散文、戏剧等等,成就最高的是新诗,被误解最多的是新诗,被忽略最多的也是新诗,这正是伟大的迹象”。

既然如此,我们该如何看待新诗?

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使得国人至今依然不屈不挠地拿新诗与古诗一决高下,依然用发展了几千年的古汉语经验来衡量当下的诗歌创作。中国古典诗歌有着超稳定的审美规范,平仄间的韵律流转充满内外交融的音乐性,起承转合的结构又极为自然。从如此强大的古典诗歌参照系出发,读者对新诗的数落与普遍不满便可以预料:能让人完整记住的新诗名篇凤毛麟角,经典之作屈指可数;新诗语言做不到出神入化;新诗离真正走进大众生活及其内心世界还有距离。

然而,必须正视一个严酷的事实,古典诗歌堪称优美的诗情画意,在后起的新诗这里已经出现了脱节或者转变。新诗与古诗既可比又不可比。可比在于,在诗的本体属性上新诗具有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不可比在于,新诗经过挣脱,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现代新诗与古体诗已然成为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对这两种状态下的诗歌,显然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评价体系或许才是明智之举。

多年来,诗歌界有这么一个共识,新时期的中国诗歌用二三十年的时光,几乎走完了西方现代、后现代诗歌的全部征程,“浓缩”了西方近百年的现代诗、后现代诗发展历史。学习和吸收西方现代诗歌,无疑为中国新诗提供了转型契机,但这种转型不是分阶段的蜕变,而几乎是共时性完成的。中国新诗对西方现代诗歌的吸收,有时消化很好,有时消化不良,有时过于贪食——狼吞虎咽、饥不择食,有时反复挑剔——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以致营养过剩。

在中外诗歌的评价与比照中,人们总是将各国的诗歌菁华与国际级大师串联起来,组成纵深队列的国际军团——从20世纪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的普吕多姆,到爱尔兰的叶芝,再到瑞典的特朗斯特罗姆……多国联军步步进逼,综合全部优势,用世界诗歌的精粹“总和”轻松地把单一国家的百年新诗比了下去。这种缺乏对等参照的评价标准无形中变成自我矮化,拉大了所谓中国诗歌“追赶”世界诗歌的差距。

除了与古代诗歌、西方现代诗歌直接或间接的“对抗”,中国新诗还在通过不断的艺术违规和越界为

自己开疆拓土,发明和发现新的题材、内容、形式和语言,创造新的诗歌范式。新诗自身也形成了自由、多变、求新的小传统,对新诗的接受与评价也应该面对其自身小传统的考核,而不是固执于诗歌大一统的本质主义观念,不必执念新诗必须是古诗的一种分支与延续。

最后,还涉及对前辈诗人的具体评价问题。当下不少诗人对新诗诞生之初的历史成绩持否定态度,如“用今天的眼光看,穆旦和徐志摩的诗歌写作都是二三流”,这种断语相当有代表性。他们用已经大大发展了的现时尺度去审视过去,忽视了任何接受与评价都不能偏离历史特定语境的原则。

(摘编自《人民日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余光中等人探索了新诗音乐性,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使之超越了古典诗歌。

B. 李山认为新诗创作没有必要讲究格律,西川则认为讲究格律会使诗人失去创造力。

C. 于坚认为对新诗的误解、忽略,表明新诗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处境开始变好。

D. 材料三认为,对诗人进行评价不应该抹去时代背景,否则容易做出不恰当的评价。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余光中的《乡愁》借助叠词和数量词表现出的音韵美,显示了深厚的语言功力。

B. 材料一以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为例,证明了中国新诗富有音乐性的特点。

C. 材料二中谢冕与王久辛均认为,要使新诗具有音乐性,诗人就要提高自身素养。

D. 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业界对新诗音乐性的认识不同,争论可能还要持续下去。

3.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典诗歌处于高峰期后的

“熟透”阶段,现代新诗处于生长期,二者不可比。

B. 中国古典诗歌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使得现代新诗具有了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

C. 与西方现代诗歌相比,中国新诗的发展时间短,虽有学习借鉴,依然不够成熟。

D. 新诗经过不断地探索、实践、创新,挖掘自身的元素,逐渐走向了自洽的生长。

4. 材料三是从哪几个角度分析“我们该如何看待新诗”这一问题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 应如何评价百年新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 D 2. D 3. B

4. ①以中国古典诗歌为参照。②以西方现代诗歌为参照。③以自身“小传统”为参照。

5. ①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②形成了自己的“制式”,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③发展时间短,尚不成熟。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

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A项,根据原文说的“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真正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可知“使之超越了古典诗歌”理解错误,他们只是“在这个意义上”,“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

B项,“西川则认为讲究格律会使诗人失去创造力”理解错误,原文说“西川提出,格律是个假命题。主张诗歌要讲究格律的人,是‘要给新诗立规矩的人’,他称这些人大多是一些创造力匮乏、趣味良好、富有责任感的好心人”,不是格律使人失去创造力,而是这些人“大多是一些创造力匮乏、趣味良好、富有责任感的好心人”。

C项,“表明新诗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处境开始变好”理解错误,原文“中国20世纪的所有的文学样式,小说、散文、戏剧等等,成就最高的是新诗,被误解最多的是新诗,被忽略最多的也是新诗,这正是伟大的迹象”的意思是新诗的价值不可低估。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A项,“借助叠词和数量词表现出的音韵美,显示了深厚的语言功力”理解错误,原文说“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增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B项,“证明了中国新诗富有音乐性的特点”错,根据原文“余光中等诗人的贡献还在于,他们找回了汉字与汉语的时间性之间的联系,并探索了通过文字排列实现诗歌音乐性的种种结构的道路”可知,“材料一以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为例”是为了说明余光中等人对中国新诗的贡献。

C项,“材料二中谢冕与王久辛均认为,要使新诗具有音乐性,诗人就要提高自身素养”错,谢冕的观点是所有诗歌都必须包含音乐性,王久辛的观点是音乐性的强弱与诗人修辞能力有关。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作者观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B项,“中国古典诗歌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使得现代新诗具有了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错,根据“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使得国人至今依然不屈不挠地拿新诗与古诗一决高下,依然用发展了几千年的古汉语经验来衡量当下的诗歌创作”“新诗与古诗既可比又不可比。可比在于,在诗的本体属性上新诗具有与母体同

质性的一面;不可比在于,新诗经过挣脱,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现代新诗与古体诗已然成为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可知,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本题要求概括“材料三是从哪几个角度分析‘我们该如何看待新诗’”,根据“从如此强大的古典诗歌参照系出发,读者对新诗的数落与普遍不满便可以预料”“古典诗歌堪称优美的诗情画意,在后起的新诗这里已经出现了脱节或者转变。新诗与古诗既可比又不可比。可比在于,在诗的本体属性上新诗具有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不可比在于,新诗经过挣脱,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现代新诗与古体诗已然成为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分析,可知此处是从中国古典诗歌的角度看待中国新诗;根据“在中外诗歌的评价与比照中,人们总是将各国的诗歌菁华与国际级大师串联起来”“多国联军步步进逼,综合全部优势,用世界诗歌的精粹‘总和’轻松地把单一国家的百年新诗比了下去”分析,可知此处是从西方现代诗歌的角度看待中国新诗;根据“除了与古代诗歌、西方现代诗歌直接或间接的‘对抗’,中国新诗还在通过不断的艺术违规和越界为自己开疆拓土,发明和发现新的题材、内容、形式和语言,创造新的诗歌范式。新诗自身也形成了自由、多变、求新的小传统,对新诗的接受与评价也应该面对其自身小传统的考核”分析,可知此处是从中国新诗自身“小传统”的角度看待新诗。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归纳概括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文本,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快速寻找答题区间,抓住关键词句,归纳要点,顺应问题的方向,然后组织答案。本题要求分析“如何评价百年新诗”,根据原文“余光中等诗人的贡献还在于,他们找回了汉字与汉语的时间性之间的联系,并探索了通过文字排列实现诗歌音乐性的种种结构的道路”“他们真正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可总结出新诗为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根据“中国新诗还在通过不断的艺术违规和越界为自己开疆拓土,发明和发现新的题材、内容、形式和语言,创造新的诗歌范式”,可总结出新诗形成了自己的“制式”,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根据“中国新诗走过的一百年里”“能让人完整记住的新诗名篇凤毛麟角,经典之作屈指可数;新诗语言做不到出神入化;新诗离真正走进大众生活及其内心世界还有距离。”“新时期的中国诗歌用二三十年的时光,几乎走完了西方现代、后现代诗歌的全部征程,‘浓缩’了西方近百年的现代诗、后现代诗发展历史”,可总结出新诗发展时间短,尚不成熟。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莫高窟

余秋雨

莫高窟对面,是三危山。公元366年,一个名叫乐樽的和尚来到这里。他在峰头四顾,突然看到奇景:三危山金光灿烂,烈烈扬扬,像有千佛在跃动,与西边的晚霞遥遥对应。当时的乐樽和尚,刹那间激动万分。他怔怔地站着,眼前是腾燃的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他浑身被照得通红,手上的锡杖也变得水晶般透明。他有所憬悟,把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身来,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使它真正成为圣地。和尚发愿完毕,两方光焰俱黯,苍然暮色压着茫茫沙原。

不久,乐樽和尚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他在化缘之时广为播扬自己的奇遇,远近信士也就纷纷来朝拜胜景。年长日久,新洞窟也一一挖出来了。上至王公,下至平民,或者独筑,或者合资,把自己的信仰和祈祝,全凿进这座陡坡。从此,这个山岙的历史,就离不开工匠斧凿的叮当声。

我来这里时刚过中秋,但朔风已是铺天盖地。一路上都见鼻子冻得通红的外国人在问路,他们不懂中文,只是连声地喊着:“莫高!莫高!”声调圆润,如呼亲人。国内游客更是拥挤,傍晚闭馆时分,还有一批刚刚赶到的游客,在苦苦央求门卫,开方便之门。我不禁对着这堵山坡傻想:它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

比之于埃及金字塔,印度山奇大塔,古罗马斗兽场遗迹,中国的许多文化遗迹常常带有历史层累性。别国遗迹一般修建于一时,兴盛于一时,以后就以纯粹遗迹的方式保存着,让人瞻仰。中国的长城就不是如此,总是代代修建、代代拓伸。长城,作为一种空间的蜿蜒,竟与时间的蜿蜒紧紧对应。中国历史太长、战乱太多、苦难太深,没有哪一种纯粹的遗迹能够长久保存。阿房宫烧了,滕王阁塌了,黄鹤楼则是新近重修。因此,大凡至今轰传的历史圣迹,总是葆有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秉赋。

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因此,我不能不在这暮色压顶的时刻,在山脚前来回徘徊,一点点地找回自己,定一定被震撼了的惊魂。晚风起了,夹着细沙,吹得脸颊发疼。沙漠的月亮,也特别清冷。山脚前有一泓泉流,汩汩有声。夜已深了,莫高窟已经完全沉睡。

第二天一早,我又一次投入人流,去探寻莫高窟的底蕴,尽管毫无自信。游客各种各样。有的排着队,在静听讲解员讲述佛教故事;有的捧着画具,在洞窟里临摹;有的不时拿出笔记写上几句,与身旁的伙伴轻声讨论着学术课题。他们就像焦距不一的镜头,对着同一个拍摄对象,选择着自己所需要的清楚和模糊。

莫高窟确实有着层次丰富的景深,让不同的游客摄取。听故事,学艺术,探历史,寻文化,都未尝不可。一切伟大的艺术,都不会只是呈现自己单方面的生命。它们为观看者存在,它们期待着仰望的人群。一堵壁画,加上壁画前的唏嘘和叹息,才是这堵壁画的立体生命。游客们在观看壁画,也在观看自己。于是,我眼前出现了两个长廊——艺术的长廊和观看者的心灵长廊;也出现了两个景深——历史的景深和民

族心理的景深。

它是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佛教理义已被美的火焰蒸馏,剩下了仪式应有的玄秘、洁净和高超。只要是知闻它的人,都会以一生来投奔这种仪式,接受它的洗礼和熏陶。这个仪式如此宏大,如此广袤。甚至,没有沙漠,也没有莫高窟,没有敦煌。仪式从沙漠的起点已经开始,在沙窝中一串串深深的脚印间,在一个个夜风中的帐篷里,在一具具洁白的遗骨中,在长毛飘飘的骆驼背上。为什么张大千举着油灯从这里带走一些线条,就能风靡世界画坛?只是仪式,只是人性,只是深层的蕴藏。过多地琢磨他们的技法没有多大用处,他们的成功只在于全身心地朝拜过敦煌。

离开敦煌后,我又到别处旅行。我到过另一个佛教艺术圣地,那里山清水秀,交通便利。思维机敏的讲解员把佛教故事与今天的社会新闻、行为规范联系起来,讲了一门古怪的道德课程。听讲者会心微笑,时露愧色。我还到过一个山水胜处,奇峰竞秀,美不胜收。一个导游指着几座略似人体的山峰,讲着一个个贞节故事,如画的山水立时成了一座座道德造型。听讲者满怀兴趣,扑于船头,细细指认。

我真怕,怕这块土地到处是善的堆垒,挤走了美的踪影。为此,我更加思念莫高窟。

什么时候,哪一位大手笔的艺术家,能告诉我莫高窟的真正奥秘?日本井上靖的《敦煌》显然不能令人满意,也许应该有中国的赫尔曼·黑塞,写一部《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把宗教艺术的产生,刻画得如此激动人心,富有现代精神。

不管怎么说,这块土地上应该重新会聚那场人马喧腾、载歌载舞的游行。

我们,是飞天的后人。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莫高窟具有历史层累性特点,生生不息,至今轰传,因而我们看莫高窟不是看标本,而是看生命。

B. 作者对探寻莫高窟的底蕴毫无自信,表现出作者的敬畏与谦逊,也表现出了莫高窟的底蕴深厚。

C. 文中脚印、遗骨等意象,沧桑却不凄凉,表现了莫高窟作为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对人们精神浸润之深。

D. 文章尾段意蕴丰富,寓指我们既是优秀文化的受益者,得其滋养,亦应是优秀文化的传承者。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乐樽和尚受三危山奇景感召开篇,构思独特,动人心魄,也增添了神圣色彩。

B. 文中外国游客的呼喊和迟到游客央求的情景,运用侧面描写,表现了莫高窟的魅力。

C. 倒数第三段运用设问,通过两位外国作家的作品,表达作者探究莫高窟奥秘的期望。

D. 文章融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在对现实与历史的关照中对莫高窟进行了文化阐释。

8. 文章写作者离开敦煌后到别处旅行的所见所感,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9. 余秋雨的散文被称为“文化散文”,本文的“文化味”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答案】6. B 7. C

8. 离开敦煌后,作者所到之地或是佛教艺术圣地或是山水胜处,但却被过多的和社会现实、道德规范相联系,反衬出莫高窟给人的玄秘、洁净和高超之美,表达了作者对“善的堆垒,挤走美的踪影”的担忧,也表达了对莫高窟及其文化的景仰之情。

9. 从选材、内容、语言等方面言之成理即可,如从选材方面,莫高窟不仅是历史圣迹、文化遗迹,更是精神圣地,具有历史生命,折射民族心理等。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思想内容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来筛选比对,分析鉴赏选出正确答案。

B项,“作者对探寻莫高窟的底蕴毫无自信”表述错误。从文本“第二天一早,我又一次投入人流,去探寻莫高窟的底蕴,尽管毫无自信”看,这只是作者表达对莫高窟敬畏的说法,不能真的理解为“毫无自信”。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来筛选比对,分析鉴赏选出正确答案。

C项,“通过两位外国作家的作品,表达作者探究莫高窟奥秘的期望”表述错误。根据文本“日本井上靖的《敦煌》显然不能令人满意,也许应该有中国的赫尔曼?黑塞,写一部《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把宗教艺术的产生,刻画得如此激动人心,富有现代精神”可知,第二位是中国作家作品。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情节的作用。一般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考虑。常见的作用有: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为后面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本题要求简要分析文章写作者离开敦煌后到别处旅行的所见所感,有何用意?根据文本“离开敦煌后,我又到别处旅行。我到过另一个佛教艺术圣地,那里山清水秀,交通便利。思维机敏的讲解员把佛教故事与今天的社会新闻、行为规范联系起来,讲了一门古怪的道德课程。听讲者会心微笑,时露愧色。我还到过一个山水胜处,奇峰竞秀,美不胜收。一个导游指着几座略似人体的山峰,讲着一个个贞节故事,如画的山水立时成了一座座道德造型。听讲者满怀兴趣,扑于船头,细细指认。我真怕,怕这块土地到处是善的堆垒,挤走了美的踪影。为此,我更加思念莫高窟”可知,此段文字从内容的角度为我们交代了作者在离开敦煌后去过佛教艺术圣地与山水胜处,虽然景色都是山清水秀,风景秀美,但是都被过多的和社会现实、道德规范相联系。从结构的角度考虑:这恰好与敦煌莫高窟的“玄秘、洁净和高超”形成对比,反衬出莫

高窟的神秘、圣洁,而下文作者提到“怕这块土地到处是善的堆垒,挤走了美的踪影”从而也表现了作者的深深担忧以及对莫高窟文化的敬仰之情。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根据题干要求,从选材、内容、语言等角度来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言之成理即可。

余秋雨的散文被称为“文化散文”,本文的“文化味”是怎样体现出来的?从语言的角度分析,本文的语言典雅、灵动如诗一般。语言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从而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的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很强,富有了文采。例如“它是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佛教理义已被美的火焰蒸馏,剩下了仪式应有的玄秘、洁净和高超”,为我们展现了莫高窟的与众不同的美。从选材与内容的角度方面考虑,莫高窟不仅是历史圣迹、文化遗迹,更是精神圣地,具有历史生命,折射民族心理,是我们无数中国人的骄傲,而他以此作为选材的内容,巧好能够将他散文“文化味”体现的淋漓尽致。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翟方进,字子威,汝南上蔡人也。家世微贱,至方进父翟公,好学,为郡文学。年十二三,失父孤学,为小史,数为掾史所詈辱。蔡父大奇其形貌,谓曰:“小史有封侯骨,当以经术进。”遂辞后母,欲西至京师受经。母怜其幼,随之长安,织履以给读。

积十余年,经学明习,徒众日广,诸儒称之。后以射策甲科为郎。二三岁,举明经,迁议郎。是时,宿儒有清河胡常,与方进同经,害其能,非之。方进知之,遣门下诸生至常所问大义疑难,因记其说。如是者久之,常知方进之宗让己,内不自得,其后居士大夫之间未尝不称述方进,遂相亲友。

数年,迁朔方刺史,居官不烦苛,所察应条辄举,甚有威名。再迁丞相司直。初,方进新视事,而涓勋亦初拜为司隶,不肯谒丞相,后朝会相见,礼节又倨,方进阴察之,勋私过光禄勋辛庆忌,又出逢帝舅成都侯王商道路,下车立,俟其过,乃就车,于是方进举奏其状,曰:“臣闻国家之兴,尊尊而敬长,爵位上下之礼,王道纲纪。勋不遵礼仪,轻谩宰相,邪谄无常,不宜处位。”上以其所举应科,遂贬勋。

会丞相薛宣坐广汉盗贼群起及太皇太后丧时三辅吏并征发为奸,免为庶人。遂擢方进为丞相。时后母尚在,方进内行修饰,供养甚笃。及后母终,既葬三十六日①,除服起视事,以为身备汉相,不敢逾国家之制。

方进知能有余兼通文法吏事天子甚器重之初定陵侯淳于长虽外戚然以能谋议为九卿新用事方进独与长交称荐之及长坐大逆诛,诸所厚善皆生长免,上以方进大臣,又素重之,为隐讳。方进内惭,上疏谢罪乞骸骨。上报曰:“定陵侯长已伏其辜,君虽交通,朝过夕改,君何疑焉?其见任如此。

为相九岁,灾年,上责,方进即日自缢。天子亲临吊者数至,礼赐异于他相故事。谥曰恭侯。

《汉书·翟方进传》,有删改)【注】①汉文帝遗诏将三年之丧制度变成36天,并垂为定制。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方进知/能有余兼通文法吏事初定陵侯淳于长/虽外戚/然以能谋/议为九卿新用事方进/独与长交称荐之/

B. 方进知能有余/兼通文法吏事/初/定陵侯淳于长虽外戚/然以能谋议为九卿/新用事/方进独与长交/称荐之/

C. 方进知能有余/兼通文法吏事初定/陵侯淳于长虽外戚/然以能谋议/为九卿新用事/方进独与长交/称荐

之/

D. 方进知/能有余兼通文法吏事/初/定陵侯淳于长/虽外戚/然以能谋议为九卿新用事方进/独与长交称荐

之/

11. 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践祚,登上帝位。祚,庙、堂前两台阶中的东阶,天子主持祭祀时登祚,所以“祚”也指帝位。

B. 太牢,古代帝王、诸侯祭祀时,牛、羊、猪三牲全备的称“太牢”,只备羊、猪的称“少牢”。

C. 迁,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升级叫迁升、迁授,降级叫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调。

D. 朔,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而十五叫“望”,每月初一叫“晦”,表示迎接新月。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祈,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翟方进宽容谦逊。他在处理胡常诋毁他的问题时,没有与胡常针锋相对,而是派遣门下诸生去胡常的住所询问疑难问题并记下说法,胡常最终被感动。

B. 翟方进忠直敢言。涓勋不肯拜见丞相,傲慢无礼,但对成都侯礼让有加。翟方进认为这不符合上下之礼、王道纲常,于是上奏皇上。

C. 程方进严于律己。他加强自身修养,供养后母十分孝顺,后母去世,他遵从国家制度,待守丧期结束才回来做官。

D. 翟方进备受重视,翟方进与淳于长交好,等到淳于长因大逆不道被诛杀,与他交好的人都被免罪,皇上却因方进是重臣为其隐瞒。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宿儒有清河胡常,与方进同经,害其能,非之。

(2)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

14. 皇帝为何赐程方进谧号“恭侯”?结合文章,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B 11. D 12. D

13. (1)这时,有一个清河县年高而博学的读书人胡常,和翟方进研究相同的经术,内心嫉妒他的才能,诋毁他。

(2)项羽封有功的各位将领为王,却唯独让大王您到南郑去,这是流放您啊。

14. ①因为翟方进一生为官,无论官职大小,他都以敬畏之心遵从国家法律,以使国家兴盛为己任,做事为人都符合法律条例。这是他最大的功绩。②他敢于检举涓勋不遵礼仪之事,维护王道纲纪。③他严于律己,不徇私。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断句的能力。

“知能”意思是智慧才能,在句子中,“知能有余”是“方进”的谓语部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D。“定陵侯”是专有名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这段话的意思是:翟方进智慧才能有余,兼通法律条文吏事。当初,定陵侯淳于长虽是外戚,然而因为擅长谋划做了九卿,刚任职时,翟方进独和淳于长交往,称赞举荐他。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项,“朔”,应该指每月初一;“晦”,应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项,“与他交好的人都被免罪”错误,原文说“诸所厚善皆坐长免”,意思是说与淳于长交好的人都被免官,不是选项说的“被免罪”。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宿儒,年高而博学的读书人;同经,研究相同的经术;害,嫉妒;非,诋毁。

(2)王,封王;“诸将之有功者”,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有功诸将”,意思是有功的各位将领;是,这;迁,流放。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说明皇帝赐翟方进谥号“恭侯”的原因,首先了解“谥号”的作用。“谥号”是对死去的皇帝、诸侯、大臣以及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的评价性的称号。解答本题还要知道“谥号”的含义,“恭侯”二字是说翟方进对国家法律的维护尊重。①依据“居官不烦苛,所察应条辄举,甚有威名”“遂擢方进为丞相。时后母尚在,方进内行修饰,供养甚笃。及后母终,既葬三十六日,除服起视事,以为身备汉相,不敢逾国家之制”,可知翟方进最大的功绩就是一生为官,无论官职大小,他都以敬畏之心遵从国家法律,以使国家兴盛为己任,做事为人都符合法律条例。②依据“于是方进举奏其状,曰:‘臣闻国家之兴,尊尊而敬长,爵位上下之礼,王道纲纪。勋不遵礼仪,轻谩宰相,邪谄无常,不宜处位。’上以其所举应科,遂贬勋”,可知翟方进敢于检举涓勋不遵礼仪之事,维护王道纲纪。③依据“及长坐大逆诛,诸所厚善皆坐长免,而上以其重臣,为隐讳。方进内惭,上疏谢罪乞骸骨”,可知翟方进严于律己,不徇私。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标准是信达雅,要想翻译得通顺正确,平时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做题时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翟方进,字子威,是汝南上蔡人。他家世代卑微贫贱,直到方进的父亲翟公,(翟公)爱好学问,任郡文学。十二三岁时,父亲去世,无法继续学习,供职为小史,屡次被掾史责骂侮辱。蔡父认为他的形貌不同一般,对他说:“你有封侯的骨相,应该凭借经术得以发展。”于是辞别他的后母,想要西行到京师学习经书。后母可怜他年纪尚小,随他到长安,织布做鞋供方进读书。

如此积累学习了十多年,翟方进在经学方面精通熟悉,徒众一天天多起来,诸儒都称赞他。后来因射策甲科为郎。两三年后,举为明经,升为议郎,这时候,有一个清河县年高而博学的读书人胡常,和翟方进研究相同的经术,内心嫉妒他的才能,诋毁他。翟方进知道了这件事,派遣门下诸生到胡常的住所询问经义的疑难之处,据此记录他的学说。像这样久了,胡常知道翟方进尊重谦让自己,内心不安,那之后便常常在士大夫之间称颂方进,于是相互亲近为友。

几年后,升迁做朔方刺史,为官没有繁杂苛刻的法令,所考察的只要符合律条就办,很有威名。再升任做丞相司直。当初,翟方进刚任职,而涓勋也刚被授予司隶一职,不肯拜见丞相,后来在朝会相见,礼节又傲慢。翟方进暗中观察他,(发现)涓勋私下拜访光禄勋辛庆忌,又一次在外出道路上遇到皇帝的舅舅成都侯王商,涓勋下车站在一旁,等王商走过了才上车,翟方进因此检举他的罪状,说:“我听说国家的兴盛,在于尊敬尊者、敬重长者,遵守爵位上下的礼仪,这是王道纲纪。涓勋不遵礼仪,轻视怠慢宰相,奸邪谄媚没有常心,不应该处在这个位置上。”皇上因为翟方进所检举的符合条律,遂贬涓勋。

恰逢丞相薛宣因广汉地区盗贼群起和太皇太后丧葬之时三辅官吏一起征发徭役犯科作奸的事获罪,被

免去职位贬为百姓。于是提拔翟方进为丞相。当时后母还活着,翟方进加强自身品德修养,供养后母十分虔诚丰厚。等到后母去世,下葬三十六天后,除去丧服才开始办公,认为自己作为汉相,不敢逾越国家的制度。

翟方进智慧才能有余,兼通法律条文吏事。当初,定陵侯淳于长虽是外戚,然而因为擅长谋划做了九卿,刚任职时,翟方进独和淳于长交往,称赞举荐他。等到淳于长犯大逆之罪被杀时,和淳于长相好的众人皆因淳于长被免官,而皇上因为翟方进是重臣,又一向敬重他,替他隐瞒避讳此事。翟方进内心惭愧,上疏谢罪请求免职还乡。皇上答复说:“定陵侯淳于长已认罪,你虽然和他交往,但是早上犯错晚上改正,你还有什么疑虑呢?”翟方进像这样被器重信任。

做丞相做了九年,有一年是灾年,皇上责问他,方进当天上吊身亡。天子多次到达吊丧,礼赐的物品按照旧例与其他丞相不同,谥号为恭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书

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观书有感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于诗中“直下”“三千”两词,写出了书的吸引力之大和读书速度之快,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如饥似渴的读书情状。

B. 于诗写诗人春日一次具体的观书经历,形象地说明开卷有益之理,抒发了对读书生活的喜爱之情。尾联运用衬托手法,突出诗人的书斋生活之美好,表达了勤于读书、高雅不俗的人生志趣。

C. 朱诗借助形象喻理。它以泛舟为例,借助具体的客观事物“江边春水”滚滚滔滔,“蒙冲巨舰”如羽毛般浮起,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D. 朱诗三四句,运用对比手法,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从而突出春水的重要,进而揭示读书的意义。

16. 于诗认为读书的作用有哪些?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①慰藉陪伴:读书可使人如与故友朝夕相随,忧乐与共;②净化心灵:读书可使人沉醉书中,涤荡心胸,感觉清明纯净,心无杂念;③增长(更新)知识:读书就像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可使人不断得到新的营养,获取新的知识;④获取生活的快乐:读书可使人享受书斋生活的美好与高雅,自得其乐。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角度(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进行分析比较,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

B项,“一次具体的观书经历”错误,且不一定是“春日”,这首诗写诗人自我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盛赞读书的作用,并非“一次具体的观书经历”。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及诗人情感态度的能力。理解诗歌的内容可从关键词语入手,联系诗人的经历及创作背景,把握诗人的情感态度。

诗的首联用拟人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表明读书可以让人得到慰藉陪伴,使人如与故友朝夕相随,忧乐与共。

颔联用夸张、比喻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一眼扫过三千字,非确数,而是极言读书之多之快,更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胸无一点尘,是比喻他胸无杂念。说明读书可以净化心灵。

颈联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说明勤读书的好处,表现诗人持之以恒的精神。活水句,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句,是说坚持经常读书,会让人不断地增长、更新知识,就象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东风”句也是说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象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其乐趣令人心旷神怡。

结尾一联,以“金鞍玉勒寻芳客”为陪衬,写出书斋之乐。“勒”为马笼头。“金鞍玉勒”者是富贵公子,再缀以“寻芳客”三字,直是富家浪子。这些人日以寻花问柳为能是,他们和作者是两个不同世界之人,故而他们自然不会相信书斋之中别有一个烂漫的春天。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说明读书可使人享受书斋生活的美好与高雅,获取生活的快乐。

【点睛】古诗词鉴赏常见考查角度有: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无论考查什么都离不开句意及

情感主旨等信息,至少占一半分数,所以要做好鉴赏题,能疏通文字障碍,即准确翻译是前提条件,会翻译才能更准确地解读情感,把握观点态度。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先进》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曾皙所述“暮春咏归图”令人神往,其中讲到他们的春游在外活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列传》中评价《离骚》用平常事物表达极大旨趣,列举近事表达深远意思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礼运》里说到大道施行时,天下是共有的,还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使人们各得其所。

【答案】(1)浴乎沂风乎舞雩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3)男有分女有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

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沂、舞雩、指、迩、见。

三、语言文字运用及名著阅读理解(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刘的茶摊,是一个撑起来的简易木架子。茶,有的用塑料袋装着,有的用罐子盛着,有的散在几个小竹簸箕里。他招呼我坐下,给我泡了一杯“黄金芽”。我端着杯子细细端详,金黄色的茶芯在沸水中不停起伏,但并不急于舒展;茶水则渐渐呈现淡黄色。一股香气微微散开,轻轻弥漫,在我的鼻翼间摇来摇去。水有点烫,我试着品了一小口,略微有点苦。

老刘给我指了指他的家。出家门,没多远,就是茶林;沿溪行,又没多远,就到茶摊。这样的日子很简单,但侍弄那么多株茶树,也够他忙的。

日子散散淡淡,一晃,差不多一年过去了。有一天,我和老刘在微信上聊天。正聊着,老刘发来“视频通话”请求。原来,他连接视频,是想让我看看“茶壶”——红壶、青壶、白壶……错落有致,沿龙池之畔排列着一片茶壶雕塑群,据老刘说,足足有一百多个。“我们村子现在都以茶为生。以前只种茶卖茶,现在变了,我们还要建设茶叶主题的旅游景点呢。”视频里,老刘开心笑着,一脸的阳光……

18.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已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

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

B. 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

永远地睡着了。

C. 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

层秋雨一层凉啦!”

D. 看过石砲沟几十年,这里的山形是没有变化的——峰巅隆起,沟谷下沉,绵延起伏。四十多年前是这样

子,四十多年后依旧如此。

19. 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特点。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茶,分别用塑料袋、罐子、小竹簸箕装着。”从语义上看二者基

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18. D 19. ①使用对称句,句式工整;②文白结合,“沿溪行”有文言色彩,“又没多远”口语

色彩突出;③语气上轻松幽默;④使用短句,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⑤流水句,轻快流利。

20. ①原文用排比句,句式整齐,韵律感强;②原文句子文学色彩更鲜明,更符合整个文段语境;③原文从多个角度铺排,气势更盛;④原文句意更清晰。【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是想让我看看‘茶壶’——红壶、青壶、白壶”的破折号是表示对前面的具体解说,属于解释说明。

A项,破折号引出总括性的说明;

B项,破折号表示突然转变话题或突出语意转折;

C项,破折号表示声音延长;

D项,破折号后是对前面的具体解说,说与解释说明。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语言的能力。

鉴赏品味语言一般可以从修辞角度、语体角度、句式角度、用词角度等几个方面分析。

“出家门,没多远,就是茶林;沿溪行,又没多远,就到茶摊”,从句式的角度来看,这段话主要使用短

句,没有过多的修饰,非常干净利落,同时“出家门,没多远,就是茶林”和“沿溪行,又没多远,就到

茶摊”结构一致,句式工整,且“出……”“沿……”“就到……”采用流水句,流畅轻快;从用词角度

来看,“沿溪行”有文言特色,而“又没多远”又是口语,文白夹杂,富有特色;从这段话的内容来看,

这段话是紧承“老刘给我指了指他的家”而来,后面是介绍老刘家的具体位置,语气上显得轻松幽默。【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语言的能力。

首先理解原文句子和题干中改句的内容。“茶,有的用塑料袋装着,有的用罐子盛着,有的散在几个小竹簸箕里”和“茶,分别用塑料袋、罐子、小竹簸箕装着”是说老刘放茶叶的具体方式;然后分析原文的句子,“有的……,有的……,有的……”采用排比句式,句式非常整齐,读起来很有韵律感;“有的……有的……有的……”使用了排比修辞,而整篇文字文学意味很浓厚,所以原文中的排比句和文章的整体色彩更吻合;文中说“有的用塑料袋装着,有的用罐子盛着,有的散在几个小竹簸箕里”从三种不同储存方式入手铺排,更有气势。改动后的句子虽然也能表达文中的意思,但失去了文学意味,与整个语段的特点不合。

21.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存问题,请找出(只写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连贯。

①“原生态”理念在食品领域的深入人心,②很多人对号称“纯天然”的生鲜奶乐此不疲。③生鲜奶以“现挤”为宣传点,强调更有营养。④其实,与经过加热杀菌的纯奶相比,⑤在营养方面并没有显著差异。⑥生鲜奶如果消毒处理不完善,没有可靠的奶源,⑦很可能会导致有害细菌过高,危害人体,⑧尤其是儿童、老人、孕妇等免疫力低下的人群。⑨所以最好不要直接饮用“生鲜奶”。

【答案】①结构混乱,开头加“随着”,或将“的”去掉。②用词不当,“乐此不疲”“情有独钟”。⑤缺少主语,开头加“两者”或生鲜奶。⑥语序不当,“没有可靠的奶源,消毒处理不完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①“‘原生态’理念在食品领域的深入人心”的中心词是“深入人心”,这句话还没有说完,下一句就转换话题,主语变成“很多人”,这属于结构混乱,可以把句中“的”去掉,让“深入人心”做谓语,还可以在“原生态”前面加“随着”,这样就变成介宾结构,做下一句的状语;②“很多人对号称‘纯天然’的生鲜奶乐此不疲”中“对……乐此不疲”搭配不当,“乐此不疲”意思是“因酷爱干某事而不感觉厌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而句中是说很多人对“纯天然”的生鲜奶感兴趣,应改为“情有独钟”;⑤“在营养方面并没有显著差异”成分残缺,因为前一分句“与经过加热杀菌的纯奶相比”也没有主语,所以⑤中必须又主语,可以添加“两者”或“生鲜奶”;⑥“生鲜奶如果消毒处理不完善,没有可靠的奶源”语序不当,应该先说奶源,再说消毒。

22. 根据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有关章节的内容,回答问题。

田润叶与李向前并无共同语言,润叶为何答应与之结婚?这期间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答案】孙少安另娶他人,田润叶心灰意冷,她稀里糊涂嫁给了李向前。在此期间田润叶的二妈将李向前介绍给田润叶做男朋友,田润叶一直没有同意。适值田润叶的二爸田福军与李向前的父亲李登云政见不合,为了田福军的仕途,田润叶不明就里,稀里糊涂嫁给了李向前。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名著阅读的能力。

田润叶与李向前并无共同语言,润叶答应与李向前结婚,主要是因为孙少安另娶他人了,田润叶心灰意冷。孙少安无法为田润叶提供足够好的生活条件,在权衡利弊后他采用一种沉默的方式拒绝了田润叶的求爱,半年后他娶了山西女子贺秀莲为妻。

田润叶的婶婶曾做过一个媒,想让县革委会主任的儿子李向前和侄女田润叶结成连理,一方面她觉得两人算得上般配,另一方面是想和这个领导结成秦晋之好,以便在事业上相互扶持。可是,那时的田润叶一心只想嫁给孙少安,并不想多加理会。至于那位名为李向前的相亲对象,她并没有好感。然而,这种坚定的拒绝,却在孙少安结婚后,彻底改变了。丢了爱情的润叶,眼里没有了光,不敢再对婚姻抱有希望。在过了几天行尸走肉的生活之后,她决定听从长辈们的安排。

四、写作(60分)

23.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性文章。

如今在微信朋友圈存在大量的投票链接。其中一部分更是涉及未成年人的投票。有的家庭为走捷径,通过刷票公司、买票等操作让孩子的票数高高在上。朋友圈投票开始变成一门“生意”,攀比之风也随之而生。有的家长为买票甚至花上数千元,到最后,所谓的投票变成了一场“烧钱游戏”。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例文

莫让“投票”沦为“拉票”

在这个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代,不知从何时起,网络“拉票”的风潮应运而生,往往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孩子正在参加评选活动,请大家帮忙投票!”“投36号,这是我闺女,拜托!”……试问:此种投票方式真的符合公平原则吗?投票的人真的没有违背良心吗?当然,答案是否定的。我认为,大家应该摆正心里那杆秤,以公正之心投票,莫让“投票”沦为“拉票”。

纵观大千世界,有太多的人在攀比——比穿戴、比成绩、比荣誉,但攀比的过程是否公平呢?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赢得“胜利”,便“倾情”介入,他们不惜花数千元来刷票,雇水军,于是,最初孩子们的实力竞争就演变为家长们的财力比拼了。于是,评选活动就失去了原来的意义,偏离了初衷,也让家长在得知结果后陷入“自己孩子比人家强”这种自欺欺人的怪圈之中。

其实,在每个幼小的孩童心里都安放着一张洁白无瑕的纸,任凭人们去涂抹。若是此时用心书写,绘下俊逸灵动的字迹,那么日后那纸也定会倍加闪耀,映照出流光溢彩的人生。但若是此时就将“网络拉票”、

“虚假评价”等杂色随意地泼到这纸上又会如何?可以预期的是,那些自幼扭曲的价值观终会扭曲出人性上无法弥补的缺失,转而辐射到孩子此后人生的每一个角落,这种负面的影响将会伴随孩子的一生。

莫让“投票”沦为“拉票”吧,如果家长靠拉票赢得了孩子一时的“光荣与梦想”,这暂时是喜了父母,却长久地坏了公正。是的,一次小小的胜利,却是以污染了孩子未来为代价换来的,孰重孰轻,自不必多言。当我们的荣耀来自于依赖变态的“友情支持”,那么,我们早已陷入了关系的束缚,掉进了人情的蛛网。如此恶性竞争,长远看来,为祸大焉!我以为,我们切莫让可贵的情与谊建立在利益的关系上,更不可以用违心的点赞来维持此番情谊。

比奇科默曾说过:“公正不但必须做到,为了令人信服,它还必须被人看到。” 莫让“投票”沦为“拉票”,拉票之风休矣!愿公正之花,在众目睽睽之下,在阳光灿烂的日子,竞相开放!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由材料和任务两部分组成。材料主要围绕家长在微信朋友圈为孩子投票的事情展开,如何正确认识朋友圈投票。材料的大体意思是,孩子网络评选,家长微信拉票,朋友圈风云四起,有的拉票活动甚至成了一门“生意”。这里涉及四方力量:孩子、活动举办方、家长、被拉票者。其核心事件是“家长替孩子拉票”,所以核心人物是家长、孩子。就任务驱动型作文而言,一般有争议点;这则材料的争议点则是家长替孩子拉票是否合适?利弊如何?

对此,我们应该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坚决反对“拉票”的做法,不要让“拉票之风”蔓延。究其根源,从家长的角度看,家长为孩子拉票,把孩子之间的公平竞争演变成家长之间的“金钱”与“人情”的大战,源于家长的强烈的“虚荣心”和“攀比心”,也是家长错误的教育理念——“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出名要趁早”等的体现,更是中国特有的“熟人社会”和中国式“人情社会”以及追名逐利的时代大环境的典型缩影。家长的做法名曰爱之,实则害之。从孩子的角度看,孩子之间的竞争本来是公正公平的,竞争的目的在于促进孩子的提高或选拔优秀人才,良性竞争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家长拉票的做法实则“包办”了孩子的竞争。拉票的做法会让孩子无法正确、客观地看待自己和同伴的能力,影响自我认知;影响孩子正确的竞争观,以为家长包办天经地义;影响孩子的价值观,以为人情交换理所当然;会扭曲了孩子的心灵,寒了那些真正优秀孩子的心等。

写作时,注意写作的任务是谈“你”对此事的认识,“拉票”的目的是为了孩子,所以文章的中心应围绕对孩子的影响来谈,写作的文体必须是“议论文”。

立意:

1.愿以公正心,培育优秀苗;

2.莫让孩子陷入功利漩涡;

3.莫让“爱”溺毙公平之苗;

4.莫让“变味评选”亵渎孩子心灵;

5.众筹的爱,成长的碍;

6.莫让“为儿拉票”沦为“人情绑架”;

7.莫让家长虚荣心污染稚嫩童心;

8.友情的海载不动成长的船;

9.与其人情轰炸,不如自丰羽翼。

素材:

1. 有古谚语说:“没有一滴雨水认为自己制造了洪灾。”在大家都在拉票的如今,你可能意识不到自己正在践踏公平。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为什么要评选?为什么不是几个专家一商量就把结果定了?这不就是为了让各种各样的人从不同视角评定孩子吗?为了让所有的孩子能够公平的竞争,这不也是家长一直呼吁的吗?家长在微信和QQ上为孩子拉票,就有失评选的公平性。加上每个家长都这样做,那评选活动岂不是成了人脉比赛。此外,这样做对孩子也是不利的。孩子就是家长的影子。他如果总是这样以不公平的方式贏得比赛,那么他就会习惯这种不公平的方式,这是很可怕的。他们未来将成为社会的主要力量,而一个公平的社会,不可能靠一批践踏公平的人建立起来。所以我认为,以小见大,公平不是喊出来的,而是靠我们每个人维护出来的。

2.“孩子正在参加评选活动,请大家帮忙给XX孩子投上宝贵的一票,麻烦大家了。”这种消息已经见烦不烦了。一片批驳声中,一句“这是家长爱孩子的表现”差点让我在考场上笑出声。我认为,爱孩子在与切实的支持而非肤浅的胜利。爱孩子不在于肤浅的胜利,为何?先试想,这样一路靠着家长帮忙拉票的孩子长大后会如何?才学本身,是被票刷出来的,自然松松垮垮;孩子人品被虚高的票数惯坏,遇比赛就想着拉票作弊,则想着有父母做靠山;无能无德,无法独立成人,虽可恨,也着实凄惨。而家长们,在一次次拉票的胜利中,牺牲掉了好孩子,充实了自己日益膨胀的虚荣心,他们的拉票行为体现的“爱”是对荣誉的爱,是对旁人艳羡眼神的爱,是对自己“伟大家长”这一形象的爱,却唯独不是对孩子的爱。“爱”的定义是极端个性化的,但都脱不开一句话:“我愿意接受最真实的你,即便这个你十分不堪。”因而,“爱”具体到竞争中家长对孩子的爱,则应是切实的理解与支持,而非无脑刷票。评选活动准备中,家长理解并支持孩子准备;评选结果出来后,孩子获胜,告诉孩子戒骄戒躁,告诉孩子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告诉孩子要学会尊重人;孩子落败,鼓励孩子“你已经很努力了”,告诉孩子他爱的是这个活动内容本身,而非做做样子的。我认为,这才是在竞争评选活动中,父母对孩子的爱的正确方式。

3.如此拉票,伤的是自己的孩子。

在有些人看来,这是家长爱孩子的表现,这样做是想让孩子在胜利中获得鼓励,培养信心,那么,我不禁反问,这样所得来的“胜利”与“信心”是孩子们真正想要的吗?从何时起,我们的孩子已经脆弱到需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