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报告肌力评定.doc

报告肌力评定.doc

报告肌力评定.doc
报告肌力评定.doc

肌力评定

?概述

肌力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最大力量。肌力测试是肌肉功能评定的重要方法,尤其是对肌肉骨骼系统病损及周围神经病损患者的功能评定十分重要。同时,肌力测试也是评定康复治疗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适应症

1.用性肌肉功能障碍——由制动、运动减少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肌肉失用性改变,导致肌肉功能障碍。

2.肌源性肌肉功能障碍——肌肉病变引起的肌肉萎缩或肌力减弱。

3.神经源性肌肉功能障碍——由神经病变引起的肌肉功能障碍。

4.关节源性肌肉功能障碍——由关节疾病或损伤引起的肌力减弱,肌肉功能障碍。

5.其他肌肉功能障碍——由于其他原因引起的肌肉功能障碍等。

6.正常人群的肌肉功能评定——作为健康人或运动员的体质评定指标。

?禁忌症

关节不稳、骨折未愈合又未做内固定、急性渗出性滑膜炎、严重疼痛、关节活动范围极度受限、急性扭伤、骨关节肿瘤等。

?仪器设备

临床上肌力评定方法有手法肌力评定和器械肌力评定。在器械肌力评定方面,需要应用等长测力仪、等张测力仪或等速测力仪等,可根据需要选用不同测试仪器。

?操作程序及方法

1.手法肌力评定在特定体位下让患者做标准动作,通过触摸肌腹、观察肌肉对抗肢体自身重力及由检查者用手法施加的阻力,观察患者完成动作的能力,从而评定患者的肌力。

(1)程序

①正确摆放患者的体位及被检测部位的位置。

②充分暴露患者的受测试部位,近端肢体固定。

③检查测试部位的轮廓,比较两侧肢体同名肌的对称性,必要时测量两侧肢体的周径大小。

④上肢、下肢及躯干肌群的手法肌力检查方法见表2-5、表2-6和表2-7。

表2-5 上肢主要肌肉的手法肌力检查

表2-6 下肢主要肌肉的手法肌力检查

表2-7 躯干主要肌肉的手法肌力检查

表2-7 躯干主要肌肉的手法肌力检查(续)

(2)基本原则

①依据评定者施加阻力大小并与健侧对照进行判断。

②依据肌肉或肌群能否做对抗重力(垂直运动)运动进行判断。

③依据肌肉能否做全范围的运动进行判断。

④如肌肉收缩不能引起关节活动时,依靠目测或触诊肌肉有无收缩进行判断。

(3)评定标准:

①如能完成运动并能克服充分的阻力与健侧相近,为5级肌力;

②能克服中等阻力为4级肌力;

③能对抗并仅能抵抗肢体自身重量完成动作,为3级肌力;

④如不能克服肢体自身重量完成运动,但能在水平面上、无负荷下完成运动,为2级肌力;

⑤如无明显运动可见,但能触到肌肉收缩,为l级肌力;如无可感觉到的肌肉收缩,则为0级肌力。

在手法肌力评定中,可根据检查情况使用“-”或“+”号。常

用手法肌力检查的评定标准见表2-8。

表2-8 手法肌力检查评定标准

(4)注意事项

①检查前应向患者说明检查目的、步骤、方法和感受,消除患者的紧张,取得最大合作。

②为了准确把握施加阻力的大小,应首先检查健侧同名肌。

③保持正确的检测位置,以确保正确判断肌力的级别。防止替代动作出现错误的肌力评定结果。

④施加阻力时,要注意阻力的方向应尽可能与肌肉或肌群牵拉力的方向相反;施加阻力的点,应在肌肉附着处的远端部位上。

⑤在消除重力影响方面,可采用让肌肉或肌群在水平而光滑的表

面上活动;或用悬吊带将测试部位吊起悬空,随肌肉活动而同步地做水平运动。

⑥评定中如有疼痛、肿胀或痉挛,应在结果记录中注明。

⑦尽可能在同一体位完成所需检查的肌力情况,以减少患者因不断变换体位带来的不便。

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损伤所致的痉挛性瘫痪不宜进行手法肌力检查。

2.器械肌力测定——手法肌力达3级以上时,可用专门的器械进行肌力检查,这种测试可取得较精确的定量数据,根据测试时肌肉的不同收缩方式分为以下3种肌力评定方法。

(1)等长肌力测定:在标准姿势或体位下用不同的测力器测定一组肌群在等长收缩时所能产生的最大肌力。常用的检查方法有:

①握力测定:用握力计进行测试,测试时上肢在体侧下垂,握力计表面向外,将把手调节至适当宽度,重复测定2~3次,取最大值。握力的大小可用握力指数评定。握力指数=握力(kg)/体重(kg)×100%。通常握力指数>50%为正常。

②捏力测定:用拇指与其他手指相对捏压握力计或捏力计即可测定捏力的大小,该测试反映拇对掌肌及屈肌的肌力大小,其正常值约为握力的30%。

③背拉力测定:用拉力计测定,测试时双膝伸直,将把手调节到膝关节以上高度,然后做伸腰动作,用力向上拉把手。背肌力的大小可用拉力指数评定。拉力指数=拉力(kg)/体重(kg)×100%。通常拉力

指数正常值:男性为105%~200%,女性为100%~150%。注意:此测定方法易引起腰痛患者症状加重,不宜用于腰痛患者或老年人以及骨质疏松患者。

④四肢大关节肌肉测定:用等速测力仪测定,测试时将测试程序设定为等长测试模式(运动速度为0o/s),以测定一组肌群的最大力矩值、最大力矩维持时间及其他肌肉功能相关参数。

(2)等张肌力测定:在标准姿势或体位下测定一组肌群在做等张收缩时能使关节做全幅度运动时的最大阻力。

①运动负荷:哑铃、沙袋、杠铃片或其他定量负重的运动器械。

②测试指标:以试举重物进行测试,做1次运动所能承受的最大阻力称1次最大阻力(1RM),完成10次连续运动所能承受的最大阻力为10次最大阻力(10RM的)。

③注意事项:进行等张肌力测试时须对试用阻力作适当估计,若多次反复试举,宜使肌肉产生疲劳,影响测试结果。

(3)等速肌力测定:运用等速测试仪器可以测定肌肉在进行等速运动时肌力大小和肌肉功能。测定范围包括四肢大关节运动肌群及腰背肌的力量大小,可提供运动功能评定、运动系统伤病的辅助诊断及疗效评价的准确指标。

①测试前准备:开机,校准仪器。

②测试体位:根据测试要求,摆放患者体位,对患者进行良好固定。

③调节测试仪器:根据不同测试肌群,调节仪器的动力头位置,

使关节活动轴心与动力头的轴心相对应;调节动力臂的长度;设定关节解剖0o位和关节活动范围;必要时进行肢体称重。

④测试方式:分为等速向心测试和等速离心测试。等速向心测试指肌肉采用向心收缩方式,即肌肉收缩时纤维缩短。等速离心测试指肌肉采用离心收缩方式,即肌肉收缩时纤维被动延长。临床常用等速向心收缩方式进行测试。

⑤测定速度:选用慢速和快速两种测试速度。测试速度在60o/s 或60o/s以下时为慢速测试,主要测定肌肉力量;测试速度在180o/s 或180o/s以上时为快速测试,主要测定肌肉耐力。

⑥测试次数:在正式测试前,应先让患者进行3~4次预测试,以使患者熟悉测试方法和要领。慢速测试时,测试次数为4~6次;快速测试时,测试次数为20~30次。

⑦间歇时间:测试中每种测试速度之间通常间歇1min,以使肌肉有短暂休息。耐力测试后需要间歇1.5min以上。两侧肢体的测试问应间歇3~5min。

⑧测试频率:测试频率应根据伤病的愈合情况以及训练的效果决定。一般在康复训练中,为了评价康复治疗的疗效,宜每月测试1次。

(4)等速肌力评定指标

①峰力矩:指肌肉收缩产生的最大力矩输出,即力矩曲线上最高点处的力矩值,代表了肌肉收缩产生的最大肌力。单位为牛[顿]·米(N·m)

②峰力矩体重比:指单位体重的峰力矩值,代表肌肉收缩的相对

肌力,可用于不同体重的个体或人群之间的肌力比较。

③峰力矩角度:指力矩曲线中,峰力矩所对应的角度,代表肌肉收缩的最佳用力角度。

④总做功:即力矩曲线下的总面积。单位为焦[耳] (J)。

⑤平均功率:指单位时间内肌肉的作功量,反映了肌肉作功的效率。单位为瓦(W)。

⑥力矩加速能:指肌肉收缩最初1/8s的作功量,即前1/8s力矩曲线下的面积,代表肌肉收缩的暴发能力。单位为焦[耳] (J)。

⑦耐力比:指肌肉重复收缩时的耐疲劳能力。耐力比的单位常用百分比表示。

⑧原动肌与拮抗肌峰力矩比:主要判断关节活动中拮抗肌群之间的肌力平衡情况,对判断关节稳定性有一定意义。

3.肌肉耐力评定——肌肉耐力是指肌力所能维持的时间。常用的评定方法如下。

(1)四肢关节肌肉耐力测定

①等长肌肉耐力测定:在等速测试仪上设定运动速度为0o/s,测定肌群以最大等长收缩起始至收缩力衰减50%的维持时间。

②等速肌肉耐力测定:在等速测试仪上以180o/s的运动速度连续做最大收缩20~25次,计末5次或10次与首5次或10次的作功量之比,即可测定肌肉耐力比,作为判断肌肉耐力的指标。

(2)背肌和腹肌的耐力评定

①背肌耐力评定:患者俯卧位,两手抱头,脐部以上的上身部分

在床缘外,固定双下肢,伸直后背部,使上体凌空成超过水平位,若低于水平位为终止。记录其能维持此姿势位的最长时间,一般以1min 为正常值。

②腹肌耐力评定:患者仰卧位,两下肢伸直并拢,抬高45o,记录其能维持的最长时间,也以1min为正常值(注意此时实际不仅评定腹肌耐力,同时还评定了髂腰肌的耐力)。

?注意事项

1.器械测试仪器在测试前需要先行校准,以保证测试结果的可靠性。

2.测试前摆放好患者的体位,近端肢体应妥善固定,按标准摆放体位,防止替代动作。同名肌检查时,应先健侧后患侧,以利于两侧比较。

3.测试中应告诉患者如何正确地按测试要求进行肌肉收缩,并给予适当的预测试,使患者熟悉测试方法。

4.测试中应给予适当鼓励的指令,提高患者用力的兴奋性,以便获得最大肌力。

5.避免在运动后、疲劳时及饱餐后进行肌力测试。

6.有心血管疾病者,进行肌力测试时,应注意避免屏气使劲。

肌力测定方法

1.手法肌力评定 ②充分暴露患者的受测试部位,近端肢体固定。 ④上肢、下肢及躯干肌群的手法肌力检查方法见表1、表2、表3。 (2)基本原则: ②依据肌肉或肌群能否作对抗重力(垂直运动)运动进行判断。

③依据肌肉能否作全范围的运动进行判断。 ④如肌肉收缩不能引起关节活动时,依靠目测或触诊肌肉有无收缩进行判断。 (3)评定标准:如能完成运动并能克服充分的阻力与健侧相近,为5级肌力;能克服中等阻力为4级肌力;能对抗并仅能抵抗肢体自身重量完成动作,为3级肌力;如不能克服肢体自身重量完成运动,但能在水平面上、无负荷下完成运动,为2级肌力;如无明显运动可见,但能触到肌肉收缩,为1级肌力;如无可感觉到的肌肉收缩,则为0级肌力。 在手法肌力评定中,可根据检查情况使用“-”或“+”号。 常用手法肌力检查的评定标准见表4。 ①检查前应向患者说明检查目的、步骤、方法和感受,消除患者的紧张,取得最大合作。 ②为了准确把握施加阻力的大小,应首先检查健侧同名肌。 ③保持正确的检测位置,以确保正确判断肌力的级别。防止替代动作出现错误的肌力评定。

④施加阻力时,要注意阻力的方向应尽可能与肌肉或肌群牵拉力的方向相反;施加阻力的点,应在肌肉附着处的远端部位上。 ⑤在消除重力影响方面,可采用让肌肉或肌群在水平而光滑的表面上活动;或用悬吊带将测试部位吊起悬空,随肌肉活动而同步地作水平运动。 ⑦尽可能在同一体位完成所需检查的肌力情况,以减少患者因不断变换体位带来的不便。 2.器械肌力测定 肌力达3级以上时,可用专门的器械进行肌力检查,这种测试可取得较精确的定量数据,根据测试时肌肉的不同收缩方式分为以下3种肌力评定方法。 (1)等长肌力测定:在标准姿位下用不同的测力器测定一组肌群在等长收缩时所能产生的最大肌力。常用的检查方法有: ①握力测定:用握力计进行测试,测试时上肢在体侧下垂,握力计表面向外,将把手调节至适当宽度,重复测定2~3次,取最大

肌力评定内容

肌力评定 概述 肌力就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最大力量。肌力测试就是肌肉功能评定的重要方法,尤其就是对肌肉骨骼系统病损、以及周围神经病损患者的功能评定十分重要。同时,肌力测试也可作为评定康复治疗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4 适应证 肌力评定的适应证包括: 1、失用性肌肉功能障碍由制动、运动减少或其她原因引起的肌肉失用性改变,导致肌肉功能障碍。 2、肌源性肌肉功能障碍肌肉病变引起的肌肉萎缩或肌力减弱。 3、神经源性肌肉功能障碍由神经病变引起的肌肉功能障碍。 4、关节源性肌肉功能障碍由关节疾病或损伤引起的肌力减弱,肌肉功能障碍。 5、其她肌肉功能障碍由于其她原因引起的肌 五级肌力评定 分0-5六级。 0级完全测不到肌肉收缩。 1级有肌肉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 2级可以在床上水平移动但不能抵抗重力作用肢体抬不起来。 3级可抬起肢体但不能抵抗外力, 4级可抵抗较弱的外力。 5级正常人的肌力。 测定方法 器械肌力测定 肌力达3级以上时,可用专门的器械进行肌力检查,这种测试可取得较精确的定量数据,根据测试时肌肉的不同收缩方式分为以下3种肌力评定方法。 (1)等长肌力测定:在标准姿位下用不同的测力器测定一组肌群在等长收缩时所能产生的最大肌力。常用的检查方法有: ①握力测定:用握力计进行测试,测试时上肢在体侧下垂,握力计表面向外,将把手调节至适当宽度,重复测定2~3次,取最大值。握力的大小可用握力指数评定。握力指数=握力(kg)/体重(kg)×100%。通常握力指数大于50%为正常。

②捏力测定:用拇指与其她手指相对捏压握力计或捏力计即可测定捏力的大小,该测试反映拇对掌肌及屈曲肌的肌力大小,其正常值约为握力的30%。 ③背拉力测定:用拉力计测定,测试时双膝伸直,将把手调节到膝关节以上高度,然后作伸腰动作,用力向上拉把手。背肌力的大小可用拉力指数评定。拉力指数=拉力(kg)/体重(kg)×100%。通常拉力指数正常值:男性为105%~200%,女性为100%~150%。注意:此测试方法易引起腰痛患者症状加重,不宜用于腰痛患者或老年人以及骨质疏松患者。 ④四肢大关节肌肉测定:用等速测力仪测定,测试时将测试程序设定为等长测试模式(运动速度为0°/s),以测定一组肌群的最大力矩值、最大力矩维持时间及其她肌肉功能相关参数。 (2)等张肌力测定:在标准姿位下测定一组肌群在作等张收缩时能使关节作全幅度运动时的最大阻力。 ①运动负荷:哑铃、砂袋、杠铃片或其她定量负重的运动器械。 ②测试指标:以试举重物进行测试,作1次运动所能承受的最大阻力称1次最大阻力 (1RM),完成10次连续运动所能承受的最大阻力为10次最大阻力(10RM)。 ③注意事项:进行等张肌力测试时须对试用阻力作适当估计,若多次反复试举,宜使肌肉产生疲劳,影响测试结果。 (3)等速肌力测定:运用等速测试仪器可以测定肌肉在进行等速运动时肌力大小与肌肉功能。测定范围包括四肢大关节运动肌群及腰背肌的力量大小,可提供运动功能评定、运动系统伤病的辅助诊断及疗效评价的准确指标。 ①测试仪器:采用专门的等速测试仪器。 ②程序: A、测试前准备:开机,校准仪器。 B、测试体位:根据测试要求,摆放患者体位,对患者进行良好固定。 C、调节测试仪器:根据不同测试肌群,调节仪器的动力头位置,使关节活动轴心与动力头的轴心相对应;调节动力臂的长度;设定关节解剖0°位与关节活动范围;必要时进行肢体称重。 D、测试方式:分为等速向心测试与等速离心测试。等速向心测试指肌肉采用向心收缩方式,即肌肉收缩时纤维缩短。等速离心测试指肌肉采用离心收缩方式,即肌肉收缩时纤维被动延长。临床常用等速向心收缩方式进行测试。 E、测定速度:选用慢速与快速两种测试速度。测试速度在60°/s或60°/s以下时为慢速测试,主要测定肌肉力量;测试速度在180°/s或180°/s以上时为快速测试,主要测定肌肉耐力。 F、测试次数:在正式测试前,应先让患者进行3~4次预测试,以使患者熟悉测试方法与要领。慢速测试时,测试次数为4~6次;快速测试时,测试次数为20~30次。

肌力的评定

肌力的评定 一、肌力概述 肌力:是指肌肉收缩产生最大的力量,又称绝对肌力。 耐力:肌肉持续维持一定强度的等长收缩或多次一定强度的等张(速)收缩的能力称为耐力。耐力可分为持续耐力和重复耐力。其大小可以用从开始收缩到出现疲劳时已完成的收缩总次数或所经历的时间来衡量。 二、回顾与肌肉相关的知识 肌肉依据结构不同可分为平滑肌、心肌和骨骼肌。这里主要讨论骨骼肌。骨骼肌受躯体神经支配,直接受人的意志控制,故称为随意肌,是运动系统的动力部分。 粗肌丝:肌球蛋白 ⑴骨骼肌的生物学特性:骨骼肌→肌束→肌纤维→肌原纤维肌动蛋白 肌浆细肌丝:原肌球蛋白 肌钙蛋白 ⑵骨骼肌的力学作用: 原动肌:产生原动力,直接完成动作的肌群称原动肌。 拮抗肌:每一个关节至少配布;两组运动方向完全相反的肌肉,这些在作用上相互对抗的肌肉成为拮抗肌。 固定肌:固定肌肉相对固定的一端(定点)所附着的骨骼,以防产生不必要的动作,协同原动肌发挥对肢体运动的动力作用。参与这种固定作用的肌群,通常称为固定肌。 中和肌:其作用为抵消原动肌收缩时所产生的一部分不需要的动作。 副动肌、固定肌和中和肌通常称为协同肌。 ⑶肌肉收缩的形式: 等张收缩又称动力性收缩,肌肉收缩时肌纤维张力基本保持不变,而肌纤维的长度发生改变,,从而产生关节活动的肌肉收缩方式称为等张收缩。等张收缩根据肌肉收缩时肌纤维长度的不同改变分为等张向心性收缩和等张离心性收缩。等张向心性收缩即肌肉收缩时,肌纤维长度变短,肌肉起止点相互接近。如肱二头肌的向心性收缩可使肘关节屈曲。等张离心性收缩即肌肉收缩时肌纤维长度变长,肌肉起止点相互远离,此时肌肉收缩主要在于控制肢体坠落速度。 等长收缩又称静力性收缩,指肌肉收缩时,肌纤维长度没有改变,也不产生关节活动,肌纤维收缩的做工表现为肌张力增高。 等速收缩指肌肉收缩时,产生肌张力变化,而带动的关节运动的速度是由仪器设定不变的。 ⑷影响肌力的因素: 肌肉的生理横截面积:指肌肉内各纤维束的横截面只之和。 肌肉的初长度:即收缩前的长度。因肌肉是弹性物质,故在生理限度内肌肉在收缩前被牵拉至适宜的长度,则收缩时肌力较大。当肌肉被牵拉至静息长度的1.2倍时,肌力最大。 肌肉的募集:同时投入收缩的运动单位数越大,肌力也越大,成为肌肉的募集。 此外,肌纤维的走向和肌腱长轴的关系、杠杆效率和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功能的协调性都对肌力的大小产生影响。

肌力细分级标准分级

肌力细分级标准分级 Lovett肌力分级标准表 级别名称标准相当正常肌力的% 0 零(Zero,0)无可测知的肌肉收缩 0 1 微缩(Trace,T)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引起关节运动 10 2 差(Poor,P)在减重状态下能作关节全范围运动 25 3 可(Fair,F)能杭重力作关节全范围运动,但不能抗阻力 50 4 良好(Good,G)能抗重力、抗一定阻力运动 75 5 正常(Norlna1,N)能抗重力、抗充分阻力运动 100 每一级又可用“+”和“-”号进一步细分。如测得的肌力比某级稍强时,可在该级的右上角加“+”号,稍差时则在右上角加“-”号,以补充分级的不足。其具体标准见表2-2。 表2-2 肌力细分级标准分级 评价标准 O 无可测知的肌肉收缩 1 可触及肌肉有轻微收缩,但无关节运动 1+及肌肉有强力收缩,但无关节运动 2-去除肢体重力的影响,关节能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的1/2以上,但不能达最大活动范围 2 去除肢体重力的影响,关节能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

2+去除肢体重力的影响,关节能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如抗重力,可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的 1/2 以下 3-抗肢体本身重力,关节能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的1/2以上,但不能达最大活动范围 3 抗肢体本身重力,关节能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 3+抗肢体本身重力,关节能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且在运动终末可抗轻度阻力 4-能抗比轻度稍大的阻力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 4 能抗中等度阻力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 4+能抗比中等度稍大的阻力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 5-能抗较充分阻力稍小的阻力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 5 能抗充分阻力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

肌力评定内容

肌力评定 概述 4 适应证 肌力评定的适应证包括: 1.失用性肌肉功能障碍由制动、运动减少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肌肉失用性改变,导致肌肉功能障碍。 2.肌源性肌肉功能障碍肌肉病变引起的肌肉萎缩或肌力减弱。 3.神经源性肌肉功能障碍由神经病变引起的肌肉功能障碍。 4.关节源性肌肉功能障碍由关节疾病或损伤引起的肌力减弱,肌肉功能障碍。 5.其他肌肉功能障碍由于其他原因引起的肌 五级肌力评定 分0-5六级。 0级完全测不到肌肉收缩。 1级有肌肉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 2级可以在床上水平移动但不能抵抗重力作用肢体抬不起来。 3级可抬起肢体但不能抵抗外力, 4级可抵抗较弱的外力。 5级正常人的肌力。 测定方法 器械肌力测定 肌力达3级以上时,可用专门的器械进行肌力检查,这种测试可取得较精确的定量数据,根据测试时肌肉的不同收缩方式分为以下3种肌力评定方法。 (1)等长肌力测定:在标准姿位下用不同的测力器测定一组肌群在等长收缩时所能产生的最大肌力。常用的检查方法有: ①握力测定:用握力计进行测试,测试时上肢在体侧下垂,握力计表面向外,将把手调节至适当宽度,重复测定2~3次,取最大值。握力的大小可用握力指数评定。握力指数=握力(kg)/体重(kg)×100%。通常握力指数大于50%为正常。

②捏力测定:用拇指与其他手指相对捏压握力计或捏力计即可测定捏力的大小,该测试反映拇对掌肌及屈曲肌的肌力大小,其正常值约为握力的30%。 ③背拉力测定:用拉力计测定,测试时双膝伸直,将把手调节到膝关节以上高度,然后作伸腰动作,用力向上拉把手。背肌力的大小可用拉力指数评定。拉力指数=拉力(kg)/体重(kg)×100%。通常拉力指数正常值:男性为105%~200%,女性为100%~150%。注意:此测试方法易引起腰痛患者症状加重,不宜用于腰痛患者或老年人以及骨质疏松患者。 ④四肢大关节肌肉测定:用等速测力仪测定,测试时将测试程序设定为等长测试模式(运动速度为0°/s),以测定一组肌群的最大力矩值、最大力矩维持时间及其他肌肉功能相关参数。 (2)等张肌力测定:在标准姿位下测定一组肌群在作等张收缩时能使关节作全幅度运动时的最大阻力。 ①运动负荷:哑铃、砂袋、杠铃片或其他定量负重的运动器械。 ②测试指标:以试举重物进行测试,作1次运动所能承受的最大阻力称1次最大阻力(1RM),完成10次连续运动所能承受的最大阻力为10次最大阻力(10RM)。 ③注意事项:进行等张肌力测试时须对试用阻力作适当估计,若多次反复试举,宜使肌肉产生疲劳,影响测试结果。 (3)等速肌力测定:运用等速测试仪器可以测定肌肉在进行等速运动时肌力大小和肌肉功能。测定范围包括四肢大关节运动肌群及腰背肌的力量大小,可提供运动功能评定、运动系统伤病的辅助诊断及疗效评价的准确指标。 ①测试仪器:采用专门的等速测试仪器。 ②程序: A.测试前准备:开机,校准仪器。 B.测试体位:根据测试要求,摆放患者体位,对患者进行良好固定。 C.调节测试仪器:根据不同测试肌群,调节仪器的动力头位置,使关节活动轴心与动力头的轴心相对应;调节动力臂的长度;设定关节解剖0°位和关节活动范围;必要时进行肢体称重。 D.测试方式:分为等速向心测试和等速离心测试。等速向心测试指肌肉采用向心收缩方式,即肌肉收缩时纤维缩短。等速离心测试指肌肉采用离心收缩方式,即肌肉收缩时纤维被动延长。临床常用等速向心收缩方式进行测试。 E.测定速度:选用慢速和快速两种测试速度。测试速度在60°/s或60°/s以下时为慢速测试,主要测定肌肉力量;测试速度在180°/s或180°/s以上时为快速测试,主要测定肌肉耐力。 F.测试次数:在正式测试前,应先让患者进行3~4次预测试,以使患者熟悉测试方法和要领。慢速测试时,测试次数为4~6次;快速测试时,测试次数为20~30次。

肌力评定量表

(一)Lovett分级法 (二)百分数分级法:这一方法按照抗重力运动幅度和抗阻力运动幅度为依据,将肌力从0~100%加以分级,同时在平定中还加入了受试者存在的疲劳因素。 (三)MRC分级法:这一方法在Lovett分级法的基础上运动幅度的程度和施加阻力的程度等进一步细分,若被测肌力比某级稍强时,可在此级右上角加’+”,稍差则 在右上角加“-“,以弥补Lovett分级法评分标准的不足。

评定标准的依据 (1)重力因素 1)当肌肉(或肌群)能对抗重力进行全关节活动范围运动(垂直运动)时,则定为3级。 2)在去除重力情况下能作全关节活动范围运动(水平运动时),则定位2级。 3)当无法作水平运动时,也可用垂直面上达到部分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来替代,此时也定位2级。 (2)肌肉(或肌群)收缩迹象 1)当有轻微收缩但无关节活动时,定位1级。 2)当无收缩迹象时定为0级。 (3)外加阻力:对肌力在3级以上的肌肉(或肌群)人为施加阻力,并根据施加阻力的大小评定4级和5级肌力。有时也可通过对阻力大小的进一步细化,而采用“+“、”-“。 (4)运动幅度:通过运动幅度的划分可增加评定的客观性,尤其是在重力检查时。 1)若运动幅度达不到1/2全关节活动范围时,则评定为低一级标准加“+“的水平。 2)若运动幅度达到1/2全关节活动范围以上,但尚在全关节活动范围值以内时,则评定为高一级标准加“—“的水平。 操作方法 (1)选择温暖的房间,使患者保持姿势的平面应良好固定。 (2)患者适当地去除一些可能影响评定结果的衣物。 (3)向患者解释评定的目的,以使患者理解,并予以良好的配合。 (4)通过关节活动度评定检查所涉及的所有关节。 (5)评定前,将患者评定所涉及的身体节段按要求置于稳定的位置。 (6)评定者按要求用手将患者所需评定的躯干或肢体固定,使之处于能够单纯完成某一动作的最佳位置,并避免相应关节的随意活动,减少协同肌、拮抗肌等的作用。 (7)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分别采用重力检查、肌肉收缩检查、抗阻检查和运动幅度检查方法。首先应采用重力检查(垂直向上抗重力的全关节活动范围主动收 缩);若能完成,则进一步观察其抗阻收缩情况和所完成的抗阻收缩水平能否

肌力评定

肌力评定 肌力(muscle strength)是指肌肉收缩的力量。肌力评定是测定受试者在主动运动时肌肉和肌群产生的最大收缩力量。肌力评定是对神经、肌肉功能状态的一种检查方法,也是评定神经、肌肉损害程度和范围的一种重要手段。肌力评定分徒手肌力检查和器械肌力测定。1.徒手肌力检查 (1)概念徒手肌力检查(MMT)是根据受检肌肉和肌群的功能,让受试者处于不同的检查体位,然后嘱其分别在去除重力、抗重力和抗阻力的条件下做一定的动作,按照动作的活动范围及抗重力和抗阻力的情况将肌力进行分级。 (2)特点①简便,不需要特殊的检查器具。②以自身各肢体的重量作为肌力评定标准,能够反映出与个人体格相对应的力量,比器械肌力测得数值更具有实用价值。③定量分级标准较粗略。④只能表明肌力的大小,不能表明肌肉收缩耐力。 (3)检查标准国际上普遍应用的徒手肌力检查是1916年美国哈佛大学Lovett教授的6级分级法(表3-1)。 表3-1 MMT肌力分级标准

1983年,美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在Lovett分级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即MRC肌力分级法(表3-2)。 表3-2 MRC肌力分级法

(4)人体主要肌肉或肌群的徒手肌力检查方法(表3-3)表3-3 上肢和下肢主要肌肉的手法肌力检查 肌群 检查方法 1级2级3级4级5级 肩前屈肌群仰卧,试图 屈肩时可 触及三角 肌前部收 缩 向对侧侧卧, 上侧 上肢放在滑 板上,肩可 主动屈曲 坐位,肩内旋, 掌心向下,可 克服重 力屈肩 坐位,肩内旋, 掌心向下,阻力 加于上臂远端, 能抗中等阻力屈 肩 坐位,肩内旋, 掌心向下,阻 力加于上臂远 端,能抗较大 阻力屈肩 肩外展肌仰卧,试图 肩外展时 同左,上肢放 在滑板上,肩 坐位,屈肘肩 外展90°,可 坐位,屈肘,肩 外展90°,阻力 坐位,屈肘, 肩外展90°,阻

肌力评定量表

肌力评定内容 目前肌力评估方法大致分两种:手法肌力检查、器械肌力检查 手法肌力检查目前有3种标准:Lovett分级、M.R.C.分级、Kendall百分比器械肌力检查下又分:等长肌力测试、等张肌力检查、等速肌力测定。一、肌力检查与评价 肌力是指肌肉兴奋后收缩所产生的动力和张力,耐力则指维持一定时间收缩或多次反复收缩的能力。决定肌力大小的因素有神经系统功能状态、肌肉的生理横断面、收缩前的肌肉长度和肌肉作用力臂长度,而耐力的大小则和可以取得的肌收缩的能量有关。肌力检查的方法及评定: (一)手法检查与MMT(Manual Muscle Testing)六级标准衡量这种检查方法为目前最常用,衡量标准已为各国学者所认可。 1【检查方法】 先嘱被检查者作主动运动,注意观察其运动的力量和幅度;然后检查者给予一定的阻力,让被检查者作对抗运动,以判断肌力是否正常。依次检查各关节的运动力量,并注意两侧对比。 (1)上肢肌力: 双上肢前平举、侧平举、后举检查看关节肌肉力量;屈肘、伸肘,检查肱二头肌、肱三肌力量;屈腕、伸腕,检查腕部肌力量; 五指分开相对、并拢、屈曲、伸直,检查各指关节肌肉力量。(2)下肢肌力:仰卧位直抬腿、大腿内收、外展,检查髋关节屈曲、内收、外展肌肉力量;仰卧位直抬腿及膝关节屈曲,检查伸髋及屈膝肌群力量; 仰卧位双下肢伸直,踝关节跖屈、背屈、内翻、外翻,检查踝关节肌肉力量。 2【评定标准】 0级完全瘫痪,肌力完全丧失。 Ⅰ级可见到或触摸到肌肉轻微的收缩,但无肢体运动。 Ⅱ级肢体可在床上移动,但不能抬起。 Ⅲ级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对抗阻力。 Ⅳ级能作对抗阻力的运动,但肌力减弱。 Ⅴ级肌力正常二、肌张力【定义】 肌肉静止松弛状态下的紧张度称为肌张力。肌张力是维持身本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并表现为多种形式。如人在静卧休息时,身体各部肌肉所具有的张力称静止

肌力评定

肌力评定 肌力(muscle strength)是指在肌肉骨骼系统负荷的情况下,肌肉为维持姿势、启动或控制运动而产生一定张力的能力。也可认为是肌肉收缩时产生的最大力量,又称为绝对肌力。肌力评估是测定受试者在主动运动时肌肉或肌群的力量,以此评估肌肉的功能状态。 一、肌肉的分类 (一)原动肌又称主动肌,是指发起和完成一个动作的主动作肌或肌群,如股四头肌是伸膝的原动肌。 (二)拮抗肌是指与原动肌作用相反的肌肉或肌群。例如伸肘时,肱三头肌使肘关节伸直,而肱二头肌的作用与之相反,为拮抗肌。 (三)协同肌又称合作肌,是配合原动肌并随原动肌一同收缩的肌肉或肌群。分为副动肌、中和肌、固定肌三种类型。 二、肌肉收缩类型 (一)等长收缩即静力性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肌张力增加,但肌纤维长度基本无变化,不产生关节运动的收缩方式,这种方式有助于固定体位。 (二)等张收缩即动力性收缩,是指在肌肉收缩过程中,肌张力基本不变,但肌纤维长度伸长或缩短,从而引起关节运动的收缩方式。 1.向心性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肌肉起止点彼此靠近,肌纤维长度缩短的收缩方式,如屈肘时的肱二头肌收缩。 2.离心性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肌肉起止点彼此远离,肌纤维长度增加的收缩方式。是对抗关节运动的拮抗肌所产生的收缩,其作用与关节运动方向相反,如依靠前臂重力伸肘时,肱二头肌离心性收缩以控制前臂坠落的速度。 三、肌力评定目的 1. 确定有无肌力减弱及肌力减弱的部位与程度; 2. 辅助某些神经肌肉疾病的损伤定位诊断; 3. 预防肌力失衡引起的损伤或畸形; 4. 为康复方案的制订提供指导依据;客观评价康复治疗、训练的效果。 四、结果记录与分析 (一)记录内容与方法 依据肌力分级标准记录肌力等级:0~5级,必要时注明“+”,“-”号;若关节活动受限,应记录范围;有痉挛、挛缩、疼痛或未能按规定体位检查时等应注明。 (二)结果分析 根据Lovett 分级法评定标准或MRC分级法评定标准判断患者的肌力等级,并分析造成肌力障碍的原因。 常用的肌力测定方法有徒手肌力评定和器械测试两大类,徒手肌力评定(manual muscle testing,MMT)于1916年由Lovett提出,以后有所改进。评定时采用Lovett 分级法评定标准(表5-1)或MRC分级法评定标准(表5-2),要求受试者在标准测试体位下,即在减重力、抗重力和抗阻力的条件下,完成标准动作。检查时主要的依据因素包括:①检查者施加的阻力大小并与健侧对比;②肌肉能否抗重力运动;③关节能否做全范围运动;④关节运动主动肌有无收缩。 表5-1 Lovett 分级法评定标准

肌力评定-两种方法

肌力评定-两种方法 5 能对抗的阻力与正常相应肌肉的相同,且能作全范围的活动 5- 能对抗的阻力与5级相同,但活动范围<100%而大于50% 4 + 在活动的初、中期能对抗的阻力与4级相同,但在末期能对抗5级的阻力 4 能对抗阻力,但其大小达不到5级的水平 4- 能对抗的阻力与4级相同,但活动范围<100%而大于50% 3 + 能抗重力作全关节活动范围的活动,并能在运动末期对抗一定的阻力 3 能抗重力运动,且能完成100%的范围,但不能对抗任何阻力 3- 能作抗重力运动,但活动范围<100%而大于50% 2 + 能抗重力运动,但活动范围<50% 2 不能抗重力,但在消除重力影响后能作全关节活动范围的活动 2- 即使在消除重力影响下能活动,但活动范围<100%而大于50% 1 触诊能发现有肌肉收缩,但不能引起任何关节活动 0 无任何肌肉收缩迹象《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 5 能对抗的阻力与正常相应肌肉的相同(充分阻力),且能作全范围的活动 5- 能对抗较充分阻力稍小的阻力,活动范围100% 4+ 能对抗比中等程度稍大的阻力,活动范围100% 4 能对抗中等度阻力,活动范围100% 4- 能对抗比轻度稍大的阻力,活动范围100% 3+ 能抗重力作全关节活动范围的活动,并能在运动末期对抗轻度的阻力 3 能抗重力运动,且能完成100%的范围,但不能对抗任何阻力 3- 能作抗重力运动,但活动范围<100%而大于50% 2+ 能抗重力运动,但活动范围<50% 2 不能抗重力,但在消除重力影响后能作全关节活动范围的活动 2- 即使在消除重力影响下能活动,但活动范围<100%而大于50% 1+ 触诊能发现有强力肌肉收缩,但不能引起任何关节活动 1 触诊能发现有轻微肌肉收缩,但不能引起任何关节活动 0 无任何肌肉收缩迹象美国医学研究会M、R、C肌力分级

心肺复苏操作考核及评分标准

徒手心肺复苏技术操作考核评分表 姓名: 培训专业: 送培单位: 分 解 分 3 总 分 得 分 项目 技术操作要求 1.操作 仪表端庄,服装整洁(衣帽鞋),修剪指甲。 5 2 者准备 2 用物准备:硬木板 1块、纱布(弯盘、蹅脚板)等。 复苏目标:操作快速有效恢复猝死患者呼吸循环和意识。 现场安全性判断:查看周围环境是否安全。 1 2.计划 1 ①判断患者意识:呼叫患者、轻拍患者肩部,轻拍重唤,两侧呼唤“同志,你 怎么了?”口述无意识。 5 ②判断患者呼吸、颈动脉搏动:通过眼看:胸部有无起伏,无起伏表示呼吸停 止。判断呼吸同时,术者食指和中指指尖触及患者气管正中部(相当于喉结的 部位),旁开两指(或向同侧下方滑动 2-3厘米),至胸锁乳突肌前缘凹陷处。 判断时间为<10秒。 3.评估 患者及 呼救 25 15 5 如无意识、呼吸、脉搏立即大声呼救,寻求他人帮助(来人啊!救命啊!请拨 打 120/或通知医生,准备除颤器)。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步骤 C-A-B )。 胸外心脏按压:C ①体位放置:患者仰卧位坚实平面(外伤患者保护颈椎),检查是否硬板床, 如为软床,胸下需垫胸外按压板,解开衣扣,腰带,暴露胸部,四肢无扭 曲,去枕; ② ③ 按压部位:胸骨中下 1/3交界处或剑突上 2指处;乳头连线与胸骨交叉点 按压手法:一手掌根部放于按压部位,另一只手平行重叠于此手背上, 手指上翘、并拢,只以掌根部接触按压部位,双臂位于患者胸骨的正上 方,双肘关节伸直,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抬起时胸壁充分回弹; 按压幅度:5~6cm ; 20 ④ ⑤ 按压频率:100~120次/min ;按压 30次后执行“A ” 开放气道:A 15 15 ①如有明确呼吸道分泌物,应当清理呼吸道、口鼻部,取下活动义齿。 ②采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下颌、耳垂与身体长轴垂直。 人工呼吸:B 4.操作 55 要点 (口对口人工呼吸)①口对口人工呼吸。压额、捏鼻、包口吹气(双唇包绕病 人口部形成封闭腔,用力吹气,吹气时间 1s )。用眼睛余光观察病人胸廓是否 抬起。吹气量 500~600ml 。吹毕,松开鼻孔 1-2s ,注意观察胸廓复原情况, 见胸廓抬起即可。吹气两口后,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简易呼吸器使用):使用 E-C 手法压紧球囊面罩,观察病人胸廓是否抬起。 单手按压气囊到底,送气量 500~600ml ,送气时间 1s 。 2次人工呼吸时间小于 10秒 按胸外按压:呼吸比率 30:2,CAB 程序操作 5个循环后,再次判断患者颈 动脉搏动及呼吸<10秒,如已恢复,进行进一步的生命支持。如颈动脉搏动及 呼吸未恢复,继续上述操作 5个循环后再次判断。 5 复苏成功,安置患者,协助转医院/或继续抢救,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生命体 征变化。

肌力评定

肌力评定 概述 肌力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最大力量。肌力测试是肌肉功能评定的重要方法,尤其是对肌肉骨骼系统病损及周围神经病损患者的功能评定十分重要。同时,肌力测试也是评定康复治疗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适应症 1.用性肌肉功能障碍——由制动、运动减少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肌肉失用性改变,导致肌肉功能障碍。 2.肌源性肌肉功能障碍——肌肉病变引起的肌肉萎缩或肌力减弱。 3.神经源性肌肉功能障碍——由神经病变引起的肌肉功能障碍。 4.关节源性肌肉功能障碍——由关节疾病或损伤引起的肌力减弱,肌肉功能障碍。 5.其他肌肉功能障碍——由于其他原因引起的肌肉功能障碍等。 6.正常人群的肌肉功能评定——作为健康人或运动员的体质评定指标。 禁忌症 关节不稳、骨折未愈合又未做内固定、急性渗出性滑膜炎、严重疼痛、关节活动范围极度受限、急性扭伤、骨关节肿瘤等。

仪器设备 临床上肌力评定方法有手法肌力评定和器械肌力评定。在器械肌力评定方面,需要应用等长测力仪、等张测力仪或等速测力仪等,可根据需要选用不同测试仪器。 操作程序及方法 1.手法肌力评定在特定体位下让患者做标准动作,通过触摸肌腹、观察肌肉对抗肢体自身重力及由检查者用手法施加的阻力,观察患者完成动作的能力,从而评定患者的肌力。 (1)程序 ①正确摆放患者的体位及被检测部位的位置。 ②充分暴露患者的受测试部位,近端肢体固定。 ③检查测试部位的轮廓,比较两侧肢体同名肌的对称性,必要时测量两侧肢体的周径大小。 ④上肢、下肢及躯干肌群的手法肌力检查方法见表2-5、表2-6和表2-7。 表2-5 上肢主要肌肉的手法肌力检查

表2-6 下肢主要肌肉的手法肌力检查

肌力评定

肌力评定 ?概述 肌力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最大力量。肌力测试是肌肉功能评定的重要方法,尤其是对肌肉骨骼系统病损及周围神经病损患者的功能评定十分重要。同时,肌力测试也是评定康复治疗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适应症 1.用性肌肉功能障碍——由制动、运动减少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肌肉失用性改变,导致肌肉功能障碍。 2.肌源性肌肉功能障碍——肌肉病变引起的肌肉萎缩或肌力减弱。 3.神经源性肌肉功能障碍——由神经病变引起的肌肉功能障碍。 4.关节源性肌肉功能障碍——由关节疾病或损伤引起的肌力减弱,肌肉功能障碍。 5.其他肌肉功能障碍——由于其他原因引起的肌肉功能障碍等。 6.正常人群的肌肉功能评定——作为健康人或运动员的体质评定指标。 ?禁忌症 关节不稳、骨折未愈合又未做内固定、急性渗出性滑膜炎、严重疼痛、关节活动范围极度受限、急性扭伤、骨关节肿瘤等。

?仪器设备 临床上肌力评定方法有手法肌力评定和器械肌力评定。在器械肌力评定方面,需要应用等长测力仪、等张测力仪或等速测力仪等,可根据需要选用不同测试仪器。 ?操作程序及方法 1.手法肌力评定在特定体位下让患者做标准动作,通过触摸肌腹、观察肌肉对抗肢体自身重力及由检查者用手法施加的阻力,观察患者完成动作的能力,从而评定患者的肌力。 (1)程序 ①正确摆放患者的体位及被检测部位的位置。 ②充分暴露患者的受测试部位,近端肢体固定。 ③检查测试部位的轮廓,比较两侧肢体同名肌的对称性,必要时测量两侧肢体的周径大小。 ④上肢、下肢及躯干肌群的手法肌力检查方法见表2-5、表2-6和表2-7。 表2-5 上肢主要肌肉的手法肌力检查

表2-6 下肢主要肌肉的手法肌力检查

肌力及肌张力的评定

肌力及肌张力的评定 目前肌力评估方法大致分两种:手法肌力检查、器械肌力检查 手法肌力检查目前有3种标准:Lovett分级、M.R.C.分级、Kendall 百分比 器械肌力检查下又分:等长肌力测试、等张肌力检查、等速肌力测定。 一、肌力检查与评价 肌力是指肌肉兴奋后收缩所产生的动力和张力,耐力则指维持一定时间收缩或多次反复收缩的能力。决定肌力大小的因素有神经系统功能状态、肌肉的生理横断面、收缩前的肌肉长度和肌肉作用力臂长度,而耐力的大小则和可以取得的肌收缩的能量有关。 1、肌力检查的方法及评定: 手法检查与MMT(Manual Muscle Testing)六级标准衡量。这种检查方法为目前最常用,衡量标准已为各国学者所认可。 1、检查方法 先嘱被检查者作主动运动,注意观察其运动的力量和幅度;然后检查者给予一定的阻力,让被检查者作对抗运动,以判断肌力是否正常。依次检查各关节的运动力量,并注意两侧对比。

(1)上肢肌力: 双上肢前平举、侧平举、后举检查看关节肌肉力量; 屈肘、伸肘,检查肱二头肌、肱三肌力量; 屈腕、伸腕,检查腕部肌力量; 五指分开相对、并拢、屈曲、伸直,检查各指关节肌肉力量。(2)下肢肌力: 仰卧位直抬腿、大腿内收、外展,检查髋关节屈曲、内收、外展肌肉力量; 仰卧位直抬腿及膝关节屈曲,检查伸髋及屈膝肌群力量; 仰卧位双下肢伸直,踝关节跖屈、背屈、内翻、外翻,检查踝关节肌肉力量。 2、评定标准 0级完全瘫痪,肌力完全丧失。 Ⅰ级可见到或触摸到肌肉轻微的收缩,但无肢体运动。 Ⅱ级肢体可在床上移动,但不能抬起。 Ⅲ级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对抗阻力。

肌力评定

肌力是指肌肉或肌群收缩的力量。肌力评定皆在评估肌力大小,确定肌力障碍程度、制定康复治疗方案、评定康复疗效,判断预后。 一、肌肉分类 人类肢体的复杂动作需要靠多组肌肉恰当的合作才能完成,根据这些肌肉参加动作时所起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原动肌、拮抗肌、固定肌、中和肌,在神经支配下完成复杂的精细动作和运动。 1.原动肌直接完成动作的肌群称原动肌。其中起主要作用者为主动肌,协助或帮助完成动作或仅在动作的某一阶段起作用的称为副动肌。 2.拮抗肌与原动肌作用相反的肌群称为拮抗肌。在原动肌收缩时,拮抗肌可以协调地放松或作适当的离心收缩,保持关节活动的稳定性和动作的准确性,防止关节的损伤。 3.固定肌为了充分发挥原动肌对肢体运动的动力作用,必须将原动肌相对固定的一端(定点)所附着的骨骼或附近的一连串骨骼充分固定,使主动肌拉力方向能始终朝着关节运动的方向,参与上述固定作用的肌群称为固定肌。 4.中和肌在原动肌完成多种动作时,需要另一些肌肉协助完成,这些肌肉的作用为抵消原动肌收缩时所产生的一部分不需要的动作,使动作更准确、更经济,这些肌肉的作用称为中和肌。 副动肌、固定肌和中和肌在肌肉活动中起协同辅助的作用,又称为协同肌。 2.拮抗肌与原动肌作用相反的肌群称为拮抗肌。在原动肌收缩时,拮抗肌可以协调地放松或作适当的离心收缩,保持关节活动的稳定性和动作的准确性,防止关节的损伤。 3.固定肌为了充分发挥原动肌对肢体运动的动力作用,必须将原动肌相对固定的一端(定点)所附着的骨骼或附近的一连串骨骼充分固定,使主动肌拉力方向能始终朝着关节运动的方向,参与上述固定作用的肌群称为固定肌。 4.中和肌在原动肌完成多种动作时,需要另一些肌肉协助完成,这些肌肉的作用为抵消原动肌收缩时所产生的一部分不需要的动作,使动作更准确、更经济,这些肌肉的作用称为中和肌。副动肌、固定肌和中和肌在肌肉活动中起协同辅助的作用,又称为协同肌。 二、肌肉收缩类型 (一)等张收缩 等张收缩也称为动力性收缩,其特点是在肌肉收缩时肌张力基本保持不变,肌肉的长度发生变化,产生关节运动。

详细肌力分级

肌力分级标准 (2010-05-23 08:32:19) 转载▼ 标签: 分类:运动损伤与康复 健身 肌力 阻力 重力 关节 体育 临床医学肌力分级 分级描述 0级肌肉完全麻痹,触诊肌肉完全无收缩力【完全瘫痪,不能作任何自由运动】 1级Ⅰ级肌肉有主动收缩力,但不能带动关节活动【可见肌肉轻微收缩】 2级Ⅱ级可以带动关节水平活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引力【肢体能在床上平行移动】 3级Ⅲ级能对抗地心引力做主动关节活动,但不能对抗阻力肢体可以克服地心吸收力,能抬离床面. 4级Ⅳ级能对抗较大的阻力,但比正常者弱【肢体能做对抗外界阻力的运动】 5级Ⅴ级正常肌力【肌力正常,运动自如】 Lovett肌力分级标准表

级别名称标准相当正常肌力的% 0 零(Zero,0)无可测知的肌肉收 缩 0 1 微缩(Trace,T)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引起关节运 动 10 2 差(Poor,P)在减重状态下能作关节全范围运 动 25 3 可(Fair,F)能杭重力作关节全范围运动,但不能抗阻 力 50 4 良好(Good,G)能抗重力、抗一定阻力运 动 75 5 正常(Norlna1,N)能抗重力、抗充分阻力运 动 100 每一级又可用“+”和“-”号进一步细分。如测得的肌力比某级稍强时,可在该级的右上角加“+”号,稍差时则在右上角加“-”号,以补充分级的不足。其具体标准见表2-2。 肌力细分级标准分级 评价标准 O 无可测知的肌肉收缩 1 可触及肌肉有轻微收缩,但无关节运动 1+ 及肌肉有强力收缩,但无关节运动 2- 去除肢体重力的影响,关节能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的1/2以上,但不能达最大活动范围 2 去除肢体重力的影响,关节能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 2+ 去除肢体重力的影响,关节能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如抗重力,可活动到最大活动范围的 1/2 以下

肌力评定内容.pdf

目前肌力评估方法大致分两种:手法肌力检查、器械肌力检查 手法肌力检查目前有3种标准:Lovett分级、M.R.C.分级、Kendall百分比 器械肌力检查下又分:等长肌力测试、等张肌力检查、等速肌力测定。 一、肌力检查与评价 肌力是指肌肉兴奋后收缩所产生的动力和张力,耐力则指维持一定时间收缩或多次反复收缩 的能力。决定肌力大小的因素有神经系统功能状态、肌肉的生理横断面、收缩前的肌肉长度和肌肉作用力臂长度,而耐力的大小则和可以取得的肌收缩的能量有关。 肌力检查的方法及评定: (一)手法检查与MMT(Manual Muscle Testing)六级标准衡量 这种检查方法为目前最常用,衡量标准已为各国学者所认可。 1【检查方法】 先嘱被检查者作主动运动,注意观察其运动的力量和幅度;然后检查者给予一定的阻力,让被检查者作对抗运动,以判断肌力是否正常。依次检查各关节的运动力量,并注意两侧对比。 (1)上肢肌力: 双上肢前平举、侧平举、后举检查看关节肌肉力量; 屈肘、伸肘,检查肱二头肌、肱三肌力量; 屈腕、伸腕,检查腕部肌力量; 五指分开相对、并拢、屈曲、伸直,检查各指关节肌肉力量。(2)下肢肌力: 仰卧位直抬腿、大腿内收、外展,检查髋关节屈曲、内收、外展肌肉力量; 仰卧位直抬腿及膝关节屈曲,检查伸髋及屈膝肌群力量; 仰卧位双下肢伸直,踝关节跖屈、背屈、内翻、外翻,检查踝关节肌肉力量。 2【评定标准】 0级完全瘫痪,肌力完全丧失。 Ⅰ级可见到或触摸到肌肉轻微的收缩,但无肢体运动。 Ⅱ级肢体可在床上移动,但不能抬起。

Ⅲ级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对抗阻力。 Ⅳ级能作对抗阻力的运动,但肌力减弱。 Ⅴ级肌力正常 二、肌张力 【定义】 肌肉静止松弛状态下的紧张度称为肌张力。肌张力是维持身本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 础,并表现为多种形式。如人在静卧休息时,身体各部肌肉所具有的张力称静止性肌张力。 躯体站立时,虽不见肌肉显著收缩,但躯体前后肌肉亦保持一定张力,以维持站立姿势和身体稳定,称为姿势性肌张力。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张力,称为运动性肌张力,是保证肌肉运 动连续、平滑(无颤抖、抽搐、痉挛)的重要因素。 【临床表现】 1.肌张力减低:表现为肌肉软,不能保持正常外形及弹力,被动运动时的阻力较正常减退, 活动幅度大,见于周围神经疾患、深感觉障碍疾患、小脑疾患、低血钾瘫痪,可见于某些深 昏迷患者及肌肉疾病患者。低碍肌肉松弛时被活动肌体所遇到的阻力减退,肌内缺乏膨胀的肌腹和正常的韧性而松弛。可因损害部位不同而临床表现有异。脊髓前角损害时伴按节段性分布的肌无力、萎缩、无感觉障碍、有肌纤维震颤。周围神经损害时伴肌无力、萎缩、感觉障碍、腱反射常减退或消失。某些肌 肉和神经接头病变肌张力降低,肌无力、伴或不伴肌萎缩,无肌纤维震颤及感觉障碍。脊髓后索或周围神经的本体感觉纤维损害时常伴有感觉及深反射消失,步行呈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小脑系统损害时伴运动性共济失调,步行呈蹒跚步态。新纹状体病变时伴舞蹈样运动。 2.肌张力增高:表现为骨肉较坚实,被动运动时阻力较正常增大,活动幅度受限。也可分痉挛性、呈强直性两种。痉挛性的肌张力增高伴发于锥本束损害,脊髓反射受到易化。被动运 动患者关节时,在肌张力增高情况下出现阻抗感,这种阻抗感与被运动的速度有关。快速地牵伸在缩短状态中的肌肉时立即引起收缩、感到痉挛状态,牵伸到一定幅度时,阻力又突然消失,即所谓摺刀样肌张力增高。痉挛性肌张力增高和“痉挛”无关,后者单指一种不自主 的肌收缩。强直性肌张力增高见于某些锥体外系病变中的特殊张力变化,其肌张力增高有选择性,上肢以内收肌、屈肌与旋前肌为主,下肢以伸肌肌张力增高占优势。被动运动患者肢体时所遇到的阻力一般比痉挛性者小,但和肌肉当时的长度即收缩形态并无关系,在伸肌和屈肌间也没有区别。无论动作的速度、幅度、方向如何,都遇到同等的阻力。这种肌张力增 高称为铅管样强直,如因伴发震颤而产生交替性的松、紧变化,称为齿轮样强直。去大脑强直时肌张力明显增高,四肢强直,下肢伸直位,上肢屈曲头向后背。

肌力评定量表

(一)Lovett分级法 分级 1 2 3 4 5 (二)百分数分级法:这一方法按照抗重力运动幅度和抗阻力运动幅度为依据,将肌力从0~100%加以分级,同时在平定中还加入了受试者存在的疲劳因素。 (三)MRC分级法:这一方法在Lovett分级法的基础上运动幅度的程度和施加阻力的程度等进一步细分,若被测肌力比某级稍强时,可在此级右上角加’+”,稍差则在右上角加“-“,以弥补Lovett分级法评分标准的不足。 级别 5 5- 4+ 4 4- 3+ 3 3-

2+ 2 2- 1 0英文简写 N N- G+ G G- F+ F F- P+ P P- T Z特征 能对抗与正常相应肌肉相同的阻力,且能作全范围的活动能对抗与5级相同的阻力,但活动范围在50%~100%之间在活动的初、中期能对抗的阻力与4级相同,但在末期能对抗5级阻力 能对抗阻力,且能完成全范围的活动,但阻力达不到5级水平

能对抗的阻力与4级同,但活动范围在50%~100%之间情况与3级相仿,但在运动末期能对抗一定的阻力能对抗重力运动,且能完成全范围的活动,但不能对抗任 何阻力 能对抗重力运动,但活动范围在50%~100%之间能对抗重力运动,但运动范围小于50%不能抗重力,但在消除重力影响后能作全范围运动消除重力影响时能活动,但活动范围在50%~100%之间触诊能发现有肌肉收缩,但不引起任何关节运动 无任何肌肉收缩 表现 无可见或可感觉到的肌肉收缩 可扪及肌肉轻微收缩,但无关节活动 在消除重力姿势下能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 能抗重力作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但不能抗阻力 能抗重力和一定的阻力运动 能抗重力和充分阻力的运动 评定标准的依据 (1)重力因素 1)当肌肉(或肌群)能对抗重力进行全关节活动范围运动(垂直运动)时,则定为3级。 2)在去除重力情况下能作全关节活动范围运动(水平运动时),则定位2级。

肌力评定

肌力评定————适应症 失用性肌萎缩:由制动、运动减少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肌肉失用性改变,导致肌肉功能障碍。肌源性肌萎缩:肌肉病变引起的肌肉萎缩或肌力减弱。 神经源性肌萎缩:由神经病变引起的肌肉功能障碍。 关节源性肌无力:由关节疾病或损伤引起的肌力减弱,肌肉功能障碍。 其他:由于其他原因引起的肌肉功能障碍等。 正常人群:健康人或运动员的体质评定指标。 肌力评定————禁忌证 关节不稳 骨折未愈合 急性渗出性滑膜炎 严重疼痛 关节活动范围极度受限 急性扭伤 骨关节肿瘤 肌张力是指人体在安静休息的情况下,肌肉保持一定紧张状态的能力,它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以及正常活动的基础。 肌张力评定————适应症 失用性:由制动、运动减少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肌肉失用性改变,导致肌肉功能障碍。 肌源性:肌肉病变引起的肌肉萎缩或肌力减弱。 神经源性:由神经病变引起的肌肉功能障碍。 周围性神经损伤:降低,弛缓性瘫痪 中枢性神经损伤:增高,痉挛性瘫痪 肌力评定————注意事项 测定前应向受试者说明检查目的、步骤、方法和感受 选择适当的测试时机,疲劳时、运动后、饱餐后不宜进行 必须遵循测试的标准姿势,防止替代动作 先查健侧后查患侧,两侧对比 先抗重力后抗阻力,抗阻力必须使用同一强度,阻力应加在被测关节的远端(不是肢体的远端) 肌张力评定————注意事项 测定前应向受试者说明检查目的、步骤、方法和感受 使患者了解测试全过程,消除紧张 按测试要求的动作方式及用力程度,正确地进行肌张力检查 测试前摆放好体位 为了准确把握施加阻力的大小,应首先检查健侧同名肌,进行左右侧对比 室温应保持在22~24℃

关节活动范围异常原因 关节内 结构异常 先天性发育 游离体 损伤 关节内骨折 半月板 韧带 关节腔积液 关节外 关节周围水肿、疼痛 关节周围肌肉瘫痪或无力 软组织缩短与挛缩 关节周围软组织疤痕与粘连 运动控制障碍 平衡类型 静态平衡 是指人体在无外力作用下维持某种固定姿势的过程。 它是一种姿势或稳定状态 肌肉的等长收缩 动态平衡 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一种能力。包括自我动态平衡、他人动态平衡 肌肉的等张收缩 自我动态平衡 他人动态平衡 平衡评定 平衡的评价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衡量: (1)静态无干扰姿势的维持能力; (2)受干扰状态下静态姿势的控制能力; (3)主动运动过程中的平衡控制能力; (4)主动运动过程中受干扰时平衡的控制能力。 平衡评定————方法 主观评定 观察 静态平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