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乞巧》教学设计

《乞巧》教学设计

《乞巧》教学设计
《乞巧》教学设计

《乞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乞”等四个生字。

2.能字正腔圆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4.适度拓展,增强语言积淀。

【教学重点与难点】

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并揭题质疑

1.平时喜欢读民间或神话故事吗?

2.课件出示:盘古开天地等民间或神话故事.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就跟其中的一个民间故事相关,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

4.指导”乞”字的书写及读音及音变.

5.简介作者.

6.再次齐读课题,并质疑课题.

一、初读古诗,读通诗句

1.请你们翻开书,自由的朗读全诗注意听清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难读的字就多读几遍

2.指名读

3.(齐读)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试着读出古诗的节奏

4.师生合作读,读出古诗的节奏.

5.再次齐读.

二、借助故事,品读涵咏(学习前两句诗)

1.指几名读诗句,再齐读.

2.读了这两句诗,你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比较“宵”和“霄”的异同,及今宵、碧霄的意思)

3.这就是浩瀚无际的青天,(课件出示碧霄图)谁能用你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你看到的碧霄?

4.读了这两句诗,你还知道什么?(引出牛郎织女的故事)

5.结合动画师小结牛郎织女的故事,感受渡河桥及了解鹊桥的意象.)

6.创设情境读

三、走进七夕,渐入古诗意境(学习后两句诗)

1.天上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那地上的人们在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读出诗句。

2.乞巧方式有哪些呢?谁来跟大家介绍介绍。那乞巧方式这么多,最普遍的方式是什么呢?

3.诗中说的是哪种的乞巧方式呢?

4.透过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抓住几万条、尽体会穿的红丝线很多条,抓住家家体会乞巧节的人多)

5.抓住”尽”字谈体会(师介绍织女作理解铺垫)

6.所以哪怕夜深了,她们还是望着秋月不停地穿呀穿呀,那是为什么呢?

7.体会”望”的内涵,祈望幸福﹑渴望幸福……

8.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9.难怪唐朝诗人崔颢看到这样的情景留下了这样的诗句(引出崔颢的诗句)

10.是啊,家家户户的姑娘都出来对月穿针,所以又有人把七夕节叫成了女儿节或少女节。在当时,民间有一首非常有名的民谣叫《乞巧歌》,它是这样写的。

11.生齐读,师生合作读

12.同学们,在这七夕的夜空下,远望浩瀚的银河和半弯月亮,你想对织女乞点什么吗或许下怎样的心愿呢?

13.让我们把自己美好的心愿都送到诗句当中去吧

四、诵读古诗,感受古诗美

1.齐读

2、指导背诵.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像《乞巧》这样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还有很多很多,你还知道哪些呢?老师这边也有几首,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欣赏吧!

六、小结

今天这节课不但仅是激动更是幸福因为我和同学们一起渡过一节美好的古诗教学课,在古诗和故事的国渡里自由飞翔。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是诗的国渡故事摇篮,同学们能够去搜集这方面的古诗和民间故事。在即将下课之前呢,老师还想送一句话给大家,这就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让中华民族的灿烂瑰宝——古诗、民间故事,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

古诗乞巧

古诗《乞巧》教学设计 大木小学李霞 一、教材简析:《乞巧》是人教社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二、设计理念:借助古诗这一教学素材,通过“读、议、想、说”等灵活多变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地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古诗境界,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三、学习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首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有自己的话讲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有关乞巧节的民风民俗。 四、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受古时候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老师和你们一样也喜欢古诗。下面哪个同学能背一背自己熟悉的古诗?(学生背古诗) 2、师:同学们,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一首好诗,蕴含着一幅生动的画面,有的还包含着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让人读后回味无穷。现在,老师也想背一首给你们听,好吗?(师背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 3、师:这是一首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是写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的古诗。这节课,我们还要一起来学习另一首写我国传统节日乞巧节的古诗——《乞巧》。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拿起右手跟我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生齐读)指导“乞”、“巧”的变调,都读三声)看到这个“乞”字,很容易让你想到什么字?(生:气球的“气”)在书写时有什么不同?(生:“气”中间有一横,而“乞”中间没有一横。)师提示:“气”的最后一笔横斜钩,而“乞”的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谁能说说“乞”是什么意思?(生:乞求。)再来看看“巧”字,谁能用它组词。(指名说)师:很好。“巧”字什么意思?(指名说,生:巧手)谁能完整地说说诗题是什么意思?(指名说,生:乞求一双巧手)再齐读课题。 2、师: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写的。(板书林杰)师介绍:林杰是一位很了不起的诗人,他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时就能写诗。一下笔就能写成一篇好文章。

小学三年级语文:《乞巧》教案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乞巧》教案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Qiaoqiao" lesson pla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乞巧》教案 教学目标: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体会“字形字义相联系区别同音字、形近字”的方法。2.理解《乞巧》这首诗诗句的意思,渗透“利用注释,抓重点词语,通过故事,背景资料袋”等读懂诗句的重要方法。3.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乞巧节的来历和民风民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蕴涵的丰富民间文化的魅力。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且背诵。教学重难点:以三维目标的整合为前提,基于学生已有学习基础及语文能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从“文字”到“文学”而“文化”,对诗歌从“意思”到“意味”而“意蕴”,在自身能力不断增长的同时,发现诗歌中“隐藏”的世界。课前准备:学生预习《乞巧》这首诗,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教学过程:一、开课书诗题 1.今天,我们将走进我国诗歌集大成的唐朝,去学习一首唐诗:《乞巧》。请大家举起右手,跟老师一起写题目(板书:乞巧) 2.“乞”字的最后一笔——横折弯钩,特别传神,看到这笔你想到什么?它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乞”字的意思——向人讨,乞求。我们的汉字要顺

着它的意思想就有意思了。 3.题目会写了,知道题目《乞巧》是什么意思吗?从哪里知道的?(利用注释,是我们学习诗歌时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二、读诗,背诗,写诗 1.自由反复读全诗,注意把字音读正确,诗句读通顺。2.抽读检查1,注意字正腔圆,字字落实。抽读检查2,注意有板有眼,读出诗的节奏。齐读检查 3.会读了,能背吗?试试看。会背的,站起来,背一背。 4.挑战难度升级,谁敢来写写这首诗,四行二十八个字,能写正确吗?三、抓重点词,理解第一行诗句“七夕今宵看碧宵”1.先看看第一位同学写的,写正确了吗?下面同桌看看,最容易写错的字。2.“宵”和“霄”这两个字读音完全相同,字形又十分相似,的确很容易弄混淆,你有什么好办法帮我们区分这两个字?联系它们的意思想,“宵”的意思是夜晚,晚上我们都待在家里,所以和“家”字一样是个宝盖头;“霄”是指天空,空中有云有雨,所以取了它的雨字头表义是我们汉字最大的特点,所以将字形和字义联系起来,就能尽可能地避免写错别字。3.两个“宵、霄”字写对了,意思也弄明白了。七月初七这天夜里仰望天空。怎样的天空被称作“碧霄”呢?它让我们想到哪些词语?4.(课件出示图画)原来在第一行的七个字中藏着这样的一片碧海青天,藏着这样一幅美丽的画卷,谁来用你的朗读把这藏着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四、讲故事,理解第二

小学语文_2传统节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转、热”两个易错生字。 2.加深对“节日、春节”等传统节日的认识,并了解我国传统节 日的庆祝方式方法。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联系生活,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 【教学重难点】 1.加深对“节日、春节”等传统节日的认识,并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 庆祝方式方法。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联系生活,选一两个节日,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 【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准备与我国传统节日有关的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复习巩固生字:转和热的书写及笔画。 二、品读释疑

1.随文讲解,理解文意: (1)读课文,想一想:本文共几句话?介绍了几个哪些传统节日?(串珠问题1) 本文介绍了7 个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 (2)这些传统节日带给人们的是什么?(核心问题) 团圆、喜庆、吉祥和希望。 (3)哪些句子是描写这些传统节日的特有风俗的?(串珠问题 2) ①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 “人欢笑”写出过春节时,人们的心里很高兴。 重读“欢笑”,要读出人们过春节的无比高兴的的心情。 ②说一说:本句介绍了春节的哪些典型习俗?你知道春节的习俗,除了这些习俗外还有什么? 本句话介绍了春节的习俗“贴窗花,放鞭炮”。春节习俗还有:包饺子、拜年、给压岁钱,还有贴春联。 ③元宵节,看花灯,大街小巷人如潮。 a. 以热情、愉悦的语气朗读描写人们过元宵节的句子,重读“看花灯、人如潮”等词语。 b. 写出了元宵节人们到大街小巷看花灯的习俗。 c.“大街小巷人如潮”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大街上的热闹场景,人们像潮水一样,

关于七夕节的古诗

关于七夕节的古诗 导读:1、七夕穿针 柳恽 代马秋不归,缁纨无复绪。 迎寒理衣缝,映月抽纤缕。 的皪愁睇光,连娟思眉聚。 清露下罗衣,秋风吹玉柱。 流阴稍已多,馀光亦难取。 2、七夕二首·其一 德容 玉露金风报素秋,穿针楼上独含愁。 双星何事今宵会,遗我庭前月一钩。 3、七夕 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4、行香子·七夕 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5、鹊桥仙·纤云弄巧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6、七夕 李贺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7、浣溪沙·七夕年年信不违 毛文锡 七夕年年信不违,银河清浅白云微,蟾光鹊影伯劳飞。 每恨蟪蛄怜婺女,几回娇妒下鸳机,今宵嘉会两依依。 8、荔枝香近·七夕 吴文英

睡轻时闻,晚鹊噪庭树。又说今夕天津,西畔重欢遇。 蛛丝暗锁红楼,燕子穿帘处。天上、未比人间更情苦。 秋鬓改,妒月姊、长眉妩。过雨西风,数叶井梧愁舞。 梦入蓝桥,几点疏星映朱户。泪湿沙边凝伫。 9、诉衷情·七夕 吴文英 西风吹鹤到人间。凉月满缑山。银河万里秋浪,重载客槎还。 河汉女,巧云鬟。夜阑干。钗头新约,针眼娇颦,楼上秋寒。 10、韩庄闸舟中七夕 姚燮 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 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 11、鹧鸪天·当日佳期鹊误传 晏几道 当日佳期鹊误传。至今犹作断肠仙。桥成汉渚星波外,人在鸾歌凤舞前。 欢尽夜,别经年。别多欢少奈何天。情知此会无长计,咫尺凉蟾亦未圆。 12、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吴文英 露蛩初响,机杼还催织。婺星为情慵懒,伫立明河侧。

《乞巧》教学设计

《乞巧》教学设计 《乞巧》教学设计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它蕴含了一个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激发他们阅读其他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的兴趣,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乞巧》浅显易懂,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读代讲的形式,通过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来理解诗意,让学生真真切切体验诗歌的意境美。 主要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浩瀚的宇宙,总是充满神秘,让我们对它产生许多美妙的遐想。当我们看到那皎洁的月亮,你想到了怎样的神话故事?(学生: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那夜空中美丽的银河,又让你联想到什么呢?(学生:牛郎织女)虽然我们知道这些都不存在,但我们依然为这些美丽的传说着迷。 2、过渡: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古诗和这两个故事有关。 板书课题: 29、古诗两首:乞巧。 (学生读题)

怎样记住这个“乞”字? (板书:乞—气。乞字是“乙”,气字是“”) 3、“乞巧”是一个古代节日。生打开书本齐读文中注释。 二、自读自悟,粗通诗意 1、(大家出出点子,准备怎样学)课件出示古诗,选择学习方法。 板书: 读议背写 2、学生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然后同桌互相检查。 3、指名读古诗,评一评字音读准了吗? 师:唐代诗人林杰精通书法棋艺,小时候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下笔即成章。《乞巧》就是他的一首名诗。 4、师范读,生齐读。 5、大家发现了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宵—霄)有什么不同呢?部首不同意思呢?生。师:理解诗意,除了看注释,也是一个好方法。 6、选择适合自己方法和小伙伴合作学习这首诗。想一想,议一议,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7、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自己的收获,好吗? 8、再次轻声读诗句,想想:有什么疑问吗?生质疑: “碧霄”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要穿许多的红丝?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乞巧》教学实录

《乞巧》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既要关注到文本的人文性,更要关注到文本的工具性。至于工具性,就是在教学中要关注文本中一些语言文字的训练点,注重学生的言语习得的过程,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掌握学习语文的多种方法。 【教材分析】 《乞巧》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讲读课文,本组课文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将再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本篇课文是唐代著名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在诵读中深刻体会牛郎织女塑造的浪漫主义情境,感受诗歌意境的丰富及民间故事的神奇魅力。 【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学生对乞巧节不太熟悉,所以,课前组织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情境中去,通过读、悟、赏等形式让学生真正理解这首古诗,体会古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能力水平:学生虽具备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但三年级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单一,在以导为主的基础上,适当渗透学法。

3、情感态度:《乞巧》这首诗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远,乞巧节我们这些 地方的孩子更陌生,理解诗意就更有难度了。因此,采用多种形式的读, 让他们在读中悟出诗意学生可能对诗中的乞巧节不了解,应多补充相关 资料,解决学生的疑问。 【 设计理念】《乞巧》是人教版第六册的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再一次把学生带 回到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想象的是多么丰富。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想象丰富, 流传广泛的古诗。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而故事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的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 学中主要通过读、思、议、想、说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寻知识,进入古 诗意境。老师创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在探究过程中自 悟自得。 【教学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等四个生字。 2、能有节奏、有韵律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 追求幸福的情感。 4、增强语言文字学习的兴趣,培养美好情操。 【教学重难点】

乞巧教学反思

《乞巧》教学反思 《乞巧》是人教社新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一首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智巧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培根说过:“读诗使人灵秀。”那是因为诗中有意境。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是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也就是意境互动教学策略,事实证明还是比较成功的。 1、借画面互动: 《乞巧》这首诗有两幅大的画面:一是天上,碧霄只是背景,而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才是主画面,这在教材的底图很清晰;二是人间乞巧的场面。除了在课前加几个晚班搜索到了让我中意的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外,在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配乐再现画面,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2、借音律互动: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在教学中让音乐成为拉近时空、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是我的初衷。在朗读在背诵在想象的时候,我本想选用经典名曲《阳关三叠》作为背景音乐,可后来又觉得学生 难以从中体会到牛郎织女的相思之苦、重逢之喜、人间姑娘的乞巧之切。于是,我便用《西游记》插曲《女儿情》取而代之,音乐响起,缠绵悱恻,宛若将人带至几千年前的时空,怎能不激发起在座的学生、家长无边的遐想呢? 3、借吟诵互动: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吟诵是古诗教学很多老师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我教学时由学生背诗入课,教师吟诗入题。课中吟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味、入诗境。 4、借想象互动: 丰富的想象是这首诗明显的写法特点。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画面,想象人间乞巧的场面,最后请学生大胆地向织女祈愿,启发学生吟诗明志,用说来体会诗人的志趣,体验乞巧的民俗,学生自己借诗咏志,借想象抒情怀。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作为古诗教学,尤其要注意以读带讲、多读多悟,这样才能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这样学生才会不满足于当一个听众,更会自主的去读,也会读得更动听,读得更动情,读得更感人。这是我此堂课的薄弱环节,也是以后要与各位同仁共同 努力之处。篇二:乞巧教学设计与反思 《乞巧》教学设计与反思 乌市第三十小学杨蓓蓓 【教学目标】 1、会写“乞”等四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4、将古诗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在荡漾激情的字里行间感受汉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描写乞巧节的诗句_古诗大全

精心整理描写乞巧节的诗句_古诗大全 描写乞巧节的诗句(1) 《壬申七夕》原文 ②何逊《七夕》诗:“仙车驻七襄,凤驾出天演。” ③日薄:(七日)将晚时日光渐淡。嫣:同蔫,蔫萎不鲜活。 ④桂嫩:指初七夜新月半圆。

⑤古乐府《陇西行》:“天上仁何所有,历历种白榆。”榆,星榆。天上群星罗列,如白偷林立。榆高星斜,谓斗转星移,银河影斜。 描写乞巧节的诗句(2) 上片侧重写七夕儿女幸福欢快景象。“天上低昂似旧,人间儿女成狂”二句紧扣“新秋”,分写“天上”与“人间”七夕情景。低昂,是起伏升降的意思。 上句说天上日落月升、斗转星移等天象变化,依然像从前一样。“似旧”二字,意在言外,暗示人间却与自然界的景象不同,发生了巨大变化。暗逗结尾两句。

下句说人间儿女也象从前一样,狂欢欢度七夕。“成狂”即包“似旧”之意,言外有无限感慨。在词人看来,经历过人间沧桑巨变的人们,新秋七夕,本应深怀黍离之悲,但今天人们竟依旧狂欢。这种景象不免使词人感慨万千。 沧海屡变为桑田的典故,下句以“银河”切“新秋”。诗人梦见在海底超越枯桑,又梦见在天上看尽银河风浪。这里虽明为纪梦,实为借梦来表达对于世事苍桑与人事巨变的感受。这两句尤其突出全文寄意。结末二句起到了画龙点眼的作用。有此二句,不但上片“儿女成狂”的情景讽慨自深,就连过片的“新凉”、“相思”也都获得了特殊的含义。

作者以自己作为独醒的爱国者与普通人相对照,抒发了自己眷怀故国的深沉悲壮的情感,是这首词构思和章法上的基本特点。 描写乞巧节的诗句(3) 直截,” ,是纤薄的云层。“弄巧”是写纤薄云层很轻柔,随风飘动,形态不断变化,像是巧妙地织出了许多美丽的图案。传说织女手很巧,善于纺织,所以古代民间习俗,妇女就在七月七日晚上摆出瓜果食品向织女“乞巧”,同时用线穿针,希望织女给予她们纺织刺绣的工巧。词人在这里以“纤云”的千姿百态,想象为织女的巧手织出的各式各样的云锦。这都表现出词人善于扣住题目去展开描写,而不流于浮泛。“飞星传恨”

部编版小学语文《乞巧》公开课优质课教案

古诗《乞巧》教学设计 预习单: 1.《乞巧》我读了()遍; 2.通过查资料、查工具书、问大人,我理解了 (); 3.我还有的疑问是 (); 4.读一读故事《牛郎织女》 教学目标: 1.认识诗中生字,会写3个生字,辨清“宵、霄、气、乞”形近字,理解“今宵、碧霄”意思 2. 借助资料袋、民间故事,在想象中,以及在欣赏拓展的诗句中,理解古诗大意,感受故事的美好,感受乞巧节的热闹和有趣;并在有感情地吟诵中感受古诗蕴涵的丰富民间文化的魅力。 3.透过“望”字,感受古代人们寄托的美好的愿望的形式——民间传说。认识民间故事,初步区别民间故事与学过的神话故事,激发阅读的兴趣。 4.能抓人物关系概括地说故事,也能想象画面生动地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 借助资料袋、民间故事,在想象中,以及在欣赏拓展的诗句中,理解古诗大意,感受故事的美好,感受乞巧节的热闹和有趣;并在有感情地吟诵中感受 古诗蕴涵的丰富民间文化的魅力。 预设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竞猜故事,导入新课

师:老师今天为大家带来了一些故事的图片,想看吗?你们如果知道,就大声喊出这些故事的名字。(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牛郎织女、嫦娥奔月) 课前你读了故事《牛郎织女》,说说知道故事里讲了哪些人?选两到三个人物,简单地说说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一、诗题引入 1.板书课题,指导认识并理解“乞”的字形字义 首先,请同学们看老师写古诗题目“乞巧”,注意这个“乞”字,它跟哪个字很像?(气)什么地方又不一样?(强调两点:不能多一横;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写好弯——圆润,指导书写。 仔细观察,这一笔像一个怎样的画面?它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乞的意思——向人讨,乞求,有些汉字我们就可以观其形知其意。 师:“巧”字左小右大,要注意“竖折折钩”中竖与第二个折要稍稍倾斜。指导书写。 2.读诗题 二、读通诗句 预习反馈 一读:读准确 二读:读得有节奏 三读:读出味道——押ao韵 三、学习《乞巧》

七夕节,教你如何乞巧

七夕节,教你如何乞巧 七夕节又叫做乞巧节,女人自古以来都是以“巧”作为自己的特长,生活中有个巧媳妇,也会有助于日子过得蒸蒸日上。时至今日,女性的命运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是怎样在生活中做到“巧”依然是女人的一项基本功。尤其是在购物当中,女人们经常会彼此分享自己的购物经验,以此来让身边的闺蜜能够少走弯路,买到自己称心如意的商品。 我们经常在办公室中悄悄在QQ上发给同事“这个链接不错,收藏一下,他家东西挺好。”或者在假期约上同事到某某自己觉得很好的商场购物。这不,最近的一家网店“时尚优品”就在闺蜜中间流传了开来。 来到“时尚优品”,就算是真正的乞到了巧,在这里不但商品都货真价实,而且应有尽有,能够让你花费最短的时间,最合适的价钱,买到自己称心如意的商品。厨房中少了商品一,不用着急,鼠标轻轻一点,我们立刻为您送货上门,让您为家人准备出丰盛的三餐;天气变化,应该换衣服了,来到这里逛一逛,立刻找到适合您的商品二,帮您靓丽的度过这个季节。 七夕节如期而至,中国的情人节,在女生们相约购物的同时,男生们也在为送女友什么礼物发愁了。送茶叶蛋以表示自己定会让对方过上好日子吧,估计会被平底锅打飞。这七夕在古时候那可是让女孩子拜七姐乞巧的,如今却成了考研男孩子是不是够心灵手巧的节日。“时尚优品”除了能够帮助女人做一个巧媳妇、巧闺女之外,还能够帮助男性朋友博取伴侣的欢心。这不七夕节到了,是不是正在犯愁应该送点什么礼物好呢?鼠标轻轻一点,琳琅满目的商品就展现在了您的眼前,商品三就是一个七夕馈赠伴侣的最佳选择,让它为您带去最真挚的爱和关怀。 七夕节到了,我们自然想起了美丽灵巧的七仙女,有了“时尚优品”这个平台,再也不用羡慕,也不用拜七姐乞巧了。一个简单的动作,让您做生活中的七仙女!

乞巧教学反思范文

乞巧教学反思范文 乞巧教学反思(通用3篇)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帮大家的乞巧教学反思(通用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乞巧》这首诗是围绕民间传说故事《牛郎织女》来写的,主要写了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上牛郎织女在鹊桥上喜相会,而人间的少女忙乞巧的热闹场面。 根据教学要求,我把“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设为重点;把“理解诗句意思”设为难点。为了攻克这个难点,我在课前向学生印发了《牛郎织女》的故事,以便在课堂通过讲故事来理解诗意。但在课前没有指导学生如何去讲这个故事,以至在课堂上学生不知如何去讲,不敢举手。讲起来也比较冗长,耗时过多,影响了后面的教学,使整节课的侧重点偏向讲故事这一环节,有些本末倒置了。 在生字教学时,安排了“抄写古诗”一环。本意在于记住生字的同时,也为后面的背诵古诗打下基础。但效果不是很好。记住生字

可安排写生字,抄写整首诗要的时间太多,影响其他环节的时间安排。背诵古诗可以在指导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来进行背诵。 就整节课而言,学生的朗读和老师的指导朗读都是不够的,到最后还有学生读不出诗的节奏,这对于古诗教学来说,也是一个比较大的缺陷。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我们准备作出以下调整: 1、做好课前准备,指导学生如何简要地讲故事。 2、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指导朗读,留充分的时间给学生练习朗读、背诵。 通过调整,整节课在时间上的安排比较合理,每个环节过渡也比较自然。在每一个环节中,执教者都能激励学生大胆地发言,学生也比较积极。在整个教学流程中,以读为重点,做到了指导与练习相结合,设计了范读,吟诵,个别读,齐读,边读边想。有些地方还进行强化读,让诗境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文《乞巧》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文《乞巧》教学设计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而且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了解古诗中的传统文化,体会古诗表达的感情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精练的语言、明快的韵律、丰富的内容、悠远的意境,深深吸引着我们。这些古诗或描写自然美景,或反映亲情友情,而今天我们则要学习一首记录传统文化的古诗。 2、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题目。师提示:看看这个“乞”字,你想提醒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板书:乞—气。乞字中间少一横,乞字是“”,气字是“”)同学们在书写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哦!记住这一对形近字:气乞。 (齐读组词) 1、课下老师已经布置了收集资料,谁能说说乞巧是什

么意思? 2、生汇报,师总结。 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这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他的一首诗。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一读,请记住,读书有三到,(生:谓心到、眼到、口到)所以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学生练读)大家仔细听听,他读准了字音了吗?谁能把字音全部读准? 2、指名读,正音。 3、自由练读,要求字正腔圆,注意字音字形。 4、大家注意了哪些字的字音字形?(宵—霄,用点标出来)区别这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那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汇报布置预习的结果(“宵”是晚上,“霄”是天空)记住这一对形近字。 5、除了字正腔圆,你还能把这首诗读的更好吗?生练习,汇报读诗,老师指导。再读古诗,读出节奏韵律。 6、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读了几遍了,开始上课时老师说这首诗是记录什么的一首诗?仔细读读,你能发现诗中蕴藏的哪些传统文化? 7、学生汇报,老师相机板书:传统节日、传统习俗、神话故事。 重点总结七夕节的的资料。

古诗乞巧的教案范文

古诗乞巧的教案范文 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一起来看看古诗介绍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学习目标: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一年来老师与你们共同诵读了许多经典的古诗名句那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积累了些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呢?找出来读给大家听(学生诵读《清明》、《元日》、《寒食》、《九月九日亿山东兄弟》) 2、那同学们在平时学习古诗时有什么好的方法?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吧你可以先说说?(学生回答: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我会多读几遍来理解诗的意思;我会看注释查字典来理解;我会把诗背下来或者记在古诗积累本中;我会上网查资料或者看课外书;我会想去了解诗人和朝代;我会向同学、老师、爸爸妈妈请教)

3、过渡:原来学习古诗有这么多的好方法啊可以多读、多背、多记也可以查字典、查资料、看注释还可以想别人请教那就带着这些好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吧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读出课题(学生读题)看看这个“乞”字你想提醒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板书:乞—气乞字中间少一横乞字是“”气字是“”)同学们在书写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哦再读读课题(学生读题) 2、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这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他的一首 诗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一读请记住读书有三到(生:谓心到、眼到、口到)所以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学生练读)大家仔细听 听他读准了字音了?谁能把字音全部读准?(指名读) 3、正音:大家发现了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宵—霄用点标出来)那你来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 字是雨字头)那这两个字意思呢?快想字典请教吧(“宵”是晚上“霄”是天空)字典真是我们学习上不可缺少的好伙伴啊来我们再齐读古诗 注意读准(字音)(学生齐读古诗) 4、古人云:独而无学友(生:则孤陋而寡闻)这句名言意思呢?(生:一个人单独学习而没有一起学习的朋友就会见闻少知识浅薄)对那就 找到你身边的同学用上你们的好方法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课后资料袋

描写七夕节的古诗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林杰《乞巧》 人间梦隔西风,算天上、年华一瞬。——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佚名《迢迢牵牛星》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恨人间、会少离多,万古千秋今夕。——张埜《夺锦标·七夕》 织女牵牛送夕阳,临看不觉鹊桥长。——德容《七夕二首·其二》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林杰《乞巧》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卢挚《沉醉东风·七夕》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李商隐《马嵬·其二》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罗隐《七夕》 两情缠绵忽如故。复畏秋风生晓路。——王建《七夕曲》 每恨蟪蛄怜婺女,几回娇妒下鸳机,今宵嘉会两依依。——毛文锡《浣溪沙·七夕年年信不违》 寻思不似鹊桥人,犹自得、一年一度。——赵以夫《鹊桥仙·富沙七夕为友人赋》幸回郎意且斯须,一年中别今始初。——王建《七夕曲》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李商隐《辛未七夕》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范成大《鹊桥仙·七夕》 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孟浩然《他乡七夕》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李贺《七夕》 七夕年年信不违,银河清浅白云微,蟾光鹊影伯劳飞。——毛文锡《浣溪沙·七夕年年信不违》 二秋叶神媛,七夕望仙妃。——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夜色银河情一片。轻帐偷欢,银烛罗屏怨。——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又说今夕天津,西畔重欢遇。——吴文英《荔枝香近·七夕》 鹊桥波里出,龙车霄外飞。——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李商隐《辛未七夕》 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李商隐《壬申七夕》 穿针人在合欢楼,正月露、玉盘高泻。——严蕊《鹊桥仙·碧梧初出》 新秋逢闰,鹊桥重驾,两度人间乞巧。——顾太清《鹊桥仙·云林瞩题闰七夕联吟图》东飞乌鹊西飞燕。盈盈一水经年见。——陈师道《菩萨蛮·七夕》 千家闭户无砧杵,七夕何人望斗牛。——李嘉祐《早秋京口旅泊章侍御寄书相问因以赠之时七夕》 一道xxxx渺渺,千声xx过 玲玲。——xx《七夕》 双星何事今宵会,遗我庭前月一钩。——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此夜星繁河正白,人传织女牵牛客。——沈佺期《七夕曝衣篇》 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孟浩然《他乡七夕》 玉露金风报素秋,穿针楼上独含愁。——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河边独自看星宿,夜织天丝难接续。——王建《七夕曲》

三年级下册《乞巧》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乞巧》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乞巧》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1、三年级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单一,在以导为主的基础上,适当渗透学法。 2、学生可能对诗中的乞巧节不了解,应多补充相关资料,解决学生的疑问。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29课《乞巧》 教材分析:《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诗。诗句想象丰富、浅显易懂,通过美丽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教学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等四个生字。 2、能有节奏、有韵律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4、增强语言文字学习的兴趣,培养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深入情境,富于节奏、有韵律的朗读,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乞巧是本诗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神话故事,想不想听? 2、教师讲《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 3、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与这个故事有关。 板书课题:乞巧。 认读音节,强调读音。 指导书写:乞、巧。比较:乞与气。强调两个字最后一笔的区别。 [设计意图:由故事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关注乞与巧的音节,让学生注意两个三声字在一起时音的变化。] 过渡:同学们,乞巧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二、解新题,知作者: 1、理解课题 出示资料袋:相传织女美丽无比,心灵手巧,她能用丝织出特别美丽的锦锻。人间的女子们都盼望自己也能像织女一样美丽灵巧。于是,她们纷纷在七月七日牛郞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向织女乞求智巧,称为“乞巧”。 思考:从资料中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 小结:乞巧是人间的女子向织女乞求心灵手巧。 [设计意图:加深了解乞巧的来历及含义,为下文学习诗句作铺垫。] 2、认识作者。 出示林杰的简介:林杰,字智周,唐代诗人。小时侯非常聪明,六岁写诗,出口成章。他还精通书法、棋艺,有“小神童”的称号。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传统节日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2.传统节日 〖教学内容〗 教科书P31~32内容。 〖教学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能正确识读本课出现的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我国传统文化节日,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感,同时激发自觉探究更多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正确识读本课出现的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我国的一些民间习俗和一些基本的民俗知识。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_课时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1

中国有一些传统节日,小朋友们知道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些传统节日,分别都有哪些风俗习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指名读,评价。 1.自由读一读课文,画出本课生字,指名读,齐读。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2.(课件出示)填空:本课讲了______种传统节日,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拍手、齐读儿歌。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识记生字:(课件出示) (1)认读生字,重点认读儿歌中的生字,自读生字。(2)开火车读、齐读。 (3)正音。(4)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它们;还可以用换一换的方法记住它们;还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记住它们。) 2.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学生看笔顺图,指导书写生字的笔顺,教师点拨笔画较多的字。(2)看生字笔顺表,记忆生字笔顺。(3)教师讲解笔画名称和笔顺,扩词。(4)在田字格中范写,讲解每个笔画在其中的位置,学生按笔顺说说笔画名称。学生互相交流,老师重点指导。(5)老师范写生字,学生描红。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样才能把这些生字写美观? (6)展示学生作业,点评优缺点。 四、及时训练,当堂达标 1.同学们,读完儿歌,你们认识很多我国传统节日,请你们借助拼音,再读读这些词语,比一比,看谁能把这些字音读准。(课件出示:带拼音词语) 2.刚才借助拼音,大家都能够读准字音,现在,老师把它们头上的拼音帽子摘掉了,你还能认识它们吗?同桌互读,开火车读,齐读。 2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_课时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乞巧古诗的诗意-七夕乞巧古诗

乞巧古诗的诗意|七夕乞巧古诗 【--七夕情人节】 大家都知道西方有个情人节,中国传统的爱情故事牛郎与织女也演绎出了中国的情人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七夕情人节!下面是关于七夕乞巧古诗的内容,欢迎阅读! 1、《七夕》 (宋)晏几道 当日佳期鹊误传,至今犹作断肠仙。 桥成汉渚星波外,人在鸾歌凤舞前。 欢尽夜,别经年,别多欢少奈何天。 情知此会无长计,咫尺凉蟾亦未圆。 2、《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3、《七夕》 崔涂

年年七夕渡瑶轩,谁道秋期有泪痕。自是人间一周岁,何妨天上只黄昏。4、《鹊桥仙》 卢炳 馀霞散绮,明河翻雪。隐隐鹊桥初结。牛郎织女两逢迎,胜却、人间欢悦。一宵相会,经年离别。此语真成浪说。细思怎得似嫦娥,解独宿、广寒宫阙。 5、《七夕》 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6、《七夕》 清江 七夕景迢迢,相逢只一宵。 月为开帐烛,云作渡河桥。 映水金冠动,当风玉佩摇。 惟愁更漏促,离别在明朝。 7、《七夕》 乐府诗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8、《七夕》 曹松 牛女相期七夕秋,相逢俱喜鹊横流。彤云缥缈回金辂,明月婵娟挂玉钩。燕羽几曾添别恨,花容终不更含羞。更残便是分襟处,晓箭东来射翠楼。 9、《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0、《七夕赋咏成篇》 许敬宗 一年抱怨嗟长别,七夕含态始言归。飘飘罗袜光天步,灼灼新妆鉴月辉。情催巧笑开星靥,不惜呈露解云衣。

部编版小学语文《乞巧》教案

《乞巧》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展示的动人故事,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认会写4个生字。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并背诵本首古诗。 3、热爱祖国的神话故事,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读懂古诗内容,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2、了解这个神话故事,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读懂古诗内容,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知道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元宵、端午、七夕、中秋、重阳……) 在上新课之前老师与你们来做一个小小的游戏,老师诵古诗的第一句,其余的由同学们来补充好吗?(独在异乡为异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节日的古诗《乞巧》。

板书课题 《乞巧》 (让学生伸出自己的小手一起跟老师写“乞巧”并齐读一遍)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读) 1、诗人简介。这首古诗的作者是林杰。唐代诗人。林杰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卒,年仅十七。这是他流传下来两首古诗中的一首。 2、生自由读古诗。 3、指名读(同学正音)。 (1)、乞(qǐ) (2)、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字的字形呢?(比气字少了一横) (3)、有同学知道怎么组词吗?(乞讨、乞求、乞丐……) 4、学生再读古诗。 提示:每首诗都有它的韵律存在,如果把它的节奏读出来,会更好听。让学生按自己停顿的方式读读这首诗。 (师范读。让学生在停顿的地方画出“/”。)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句(问、解) 让学生在不理解的字、字词句后面打上“?”再总结。 1、学习“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他们相会时,不仅牛郎和织女是这么高兴,连人间女子也是非常的高兴的。 (1)请同学们读“家家乞巧望秋月”

乞巧中的教学反思

乞巧中的教学反思 乞巧中的教学反思 《乞巧》是人教社新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一首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智巧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培根说过:“读诗使人灵秀。”那是因为诗中有意境。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是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也就是意境互动教学策略,事实证明还是比较成功的。 1、借画面互动: 《乞巧》这首诗有两幅大的画面:一是天上,碧霄只是背景,而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才是主画面,这在教材的底图很清晰;二是人间乞巧的场面。除了在课前加几个晚班搜索到了让我中意的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外,在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配乐再现画面,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 2、借音律互动: 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在教学中让音乐成为拉近时空、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是我的初衷。在朗读在背诵在想象的时候,我本想选用经典名曲《阳关三叠》作为背景音乐,可后来又觉得学生难以

从中体会到牛郎织女的相思之苦、重逢之喜、人间姑娘的乞巧之切。于是,我便用《西游记》插曲《女儿情》取而代之,音乐响起,缠绵悱恻,宛若将人带至几千年前的时空,怎能不激发起在座的学生、家长无边的遐想呢? 3、借吟诵互动: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吟诵是古诗教学很多老师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我教学时由学生背诗入课,教师吟诗入题。课中吟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味、入诗境。 4、借想象互动: 丰富的`想象是这首诗明显的写法特点。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画面,想象人间乞巧的场面,最后请学生大胆地向织女祈愿,启发学生吟诗明志,用说来体会诗人的志趣,体验乞巧的民俗,学生自己借诗咏志,借想象抒情怀。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作为古诗教学,尤其要注意以读带讲、多读多悟,这样才能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这样学生才会不满足于当一个听众,更会自主的去读,也会读得更动听,读得更动情,读得更感人。这是我此堂课的薄弱环节,也是以后要与各位同仁共同努力之处。

有关七夕的诗句

篇一:关于七夕的诗句 关于七夕的诗句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 (五代·后唐)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 (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醉答君东 (明)汤显祖 玉名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 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韩庄闸舟中七夕 (清)姚燮 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 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鹧鸪天七夕 宋晏几道 当日佳期鹊误传,至今犹作断肠仙。桥成汉渚星波外,人在鸾歌凤舞前。 欢尽夜,别经年,别多欢少奈何天。情知此会无长计,咫尺凉蟾亦未圆。宋柳永 炎光初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 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女,抬粉面云鬓相亚。钿合金钗私语处,算谁在回廊影下?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 七夕醉答君东 (明)汤显祖 玉名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 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韩庄闸舟中七夕 (清)姚燮 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 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 古诗十九首之一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年代】:现当代 【作者】:柔昆 【作品】:集句咏七夕相思欲写相思意, 相思泪滴相思字。 眉间心上, 脉脉此情谁寄? 鸳鸯帐里鸳鸯被, 鸳鸯枕上鸳鸯睡。 天上人间, 幽幽此恨谁知。 【年代】:元 【作者】:乔吉 【作品】:折桂令七夕赠歌者 【内容】: 崔徽休写丹青, 雨弱云娇,水秀山明。 箸点歌唇,葱枝纤手,好个卿卿。水洒不着春妆整整, 风吹的倒玉立亭亭, 浅醉微醒,谁伴云屏? 今夜新凉,卧看双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