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道练习题的教后反思

一道练习题的教后反思

一道练习题的教后反思
一道练习题的教后反思

一道练习题的教后反思

——对估算意识、策略的探索

刘玉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课本四年级《数学》上册,第63页,练习十,第十一题“一个粮店3天售出大米的数量分别是430千克、380千克、407千克,这个粮店30天大约售出大米多少千克?”此题是在教学完《三位数乘二位数》这一单元后,对这一单元进行整理和复习的一道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稍复杂问题的练习。我在教学前认真阅读了教参,了解编者的意图是通过这道题的练习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提倡解题策略的多样化。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交流机会,通过交流使学生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因此,我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通过读题了解题目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找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同桌相互交流、探讨解题方法,最后请学生发言,全班交流。

先请一位平时数学成绩比较优秀的同学,他提出了这样的解题方法:先算出三天的总和430+380+407=1217(千克),然后用30÷3=10,再用1217×10=12170(千克)。我们承认这是一种较完美的解题方法,他思路清晰,并且很好地利用了前面刚刚训练过的积的变化规律来处理问题,结论正确。

接着又有一位同学提出了如下的解题方法:(430+380+407)÷3≈406(千克),先求出平均每天大约售出多少千克,然后再求30天的,406×30=12180(千克),学生思路清晰,方法可行,结果正确,

给予肯定。

又有一位同学举起了手,他说:430、380都是整十,我也可以把407看成410,然后430+380+410=1220(千克),再用1220÷3约等于408近似看着410,然后用410×30=12300(千克),该生在计算的过程中一开始就用到了估算,力求计算简便,我紧接着问了一句“你为什么想到可以先估算呢?”他回答说“我是从问题中发现的,问题是说30天大约售出大米多少千克,是要我们估算的。”我及时地给予了这位同学充分的肯定。然后再一次提出还有没有其它的解题方法,可是再也没有同学举手。

从上面三位同学的发言的情况来看,已经完成了教参的要求,达到了该题的教学目标。然而,我觉得余兴末尽,这道题还没有完成,还没有达到要求。首先,我们从这道题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来看,三天的销售情况是430千克、380千克、407千克,来源于生活实际,同时也隐藏了每天的销售数量是不相等的,不确定的,后来的销售情况有可能相同,但更多的可能是不相同的,是在一个区域内变化的,因此,提出的问题是30天大约可以销售大米多少千克?,突击“大约”二字,应该选择估算的解题策略。我觉得430稍大于400、380稍小于400、407接近400,我们可以大胆地估计每天的销售量为400千克,然后用400乘以30等于12000千克,30天大约销售12000千克,计算简便,符合实际。学生没有想到这一点,老师是否应该适时给予点拔,让学生学会去这样思考呢?我认为相当有必要,且必须讲述清楚。为此我谈下面两个方面的想法:

一、从目前教学的现状来看,学生的估算意思比较淡薄,估算还没有真正深入学生的心,没有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不能很好地利用估算这种方法。这道题上面已经分析过了,题目提供的信息,前三天的销售情况是不确定的,是变化的,然后的30天销售情况肯定也是变化的,有多有少的,我们不可能通过这三天的销售情况来对30天的销售情况作出精确的计算,只能是一种估算。《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这也是新课标的一个亮点,我体会编者在编写这道习题时的编写意图侧重点也应该是“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数学课程标准》语),并且估算也是这一单元的一个教学重点,因此,当学生提出上面三种解答方式之后,还应该从估算这一角度给学生予以点拔、提醒,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让学生从长期的精确计算的思维定势中走出来,唤发学生的估算意识,让学生真正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用估算,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如何唤起学生的这种感觉、这种意思呢?我们不妨作如下尝试,让学生在已知信息三天销售情况的基础上大胆去猜想,去推测第4天、第5天的销售情况,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后来销售情况不可能是这三天中的哪一种情况,肯定是有所变化的,且总会在400千克左右浮动,顺理成章地产生用400千克来估算30天的销售情况。

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估算要从特定的情境出发,结合具

体的情境灵活决定把数估大一些或估小一些,而很少训练学生观察数量的变化,来灵活估算,这也是学生估算方法、策略的缺失。根据大纲的要求,估算的方法不确定,但必须符合两个要求,一是要符合实际,二是要计算简便。也就是说估算基本方法的内涵是一要接近准确值(符合实际)二确实给计算带来方便(一般是将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上面提到的学生的第三种算法首先他也想到了估算,但在实际操作计算中,并没有给我们的计算带来多大的方便,好像是在为估算而估算,缺少了估算的本质意义。当学生已经产生了估算的意思后,教师应在方法上给予及时的指导,让学生能够合理地选择估算的方法、策略,尽可能地让学生较多地掌握估算的方法、策略,以达到训练学生合理选择估算策略的能力。因此,我觉得后面这估算方法必须让学生了解,以利引导学生进一步探求更好的更多的解题方法。

总之,估算教学不像四则运算那样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探索的地方,确实还需要我们做出更多的思考。以上是本人的不成熟的思考,写出来让同行斧正。

例题教学反思

1 重视课堂教学例题的反思 浙江省慈溪市庵东初级中学 冯剑峰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艺术,教无定法,教学的效益跟教师的“个体”有关,每位教师有不同的特点,教学的差异也就不可避免的产生。我们的前辈顾泠沅教授,他就曾经讲过,同样的3道例题,就算一样的时间,进一样的班级,但他的教学效果跟别人就不一样,他把原因归结为教师的人格魅力。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技术,它就可以在不同环境、不同对象下被复制,是一种科学。这种说法初一听,没有前一种说法有道理,但我们要追求教学效益的更大化,必须在承认教学是艺术的前提下,研究教学中的各个细节,所以教学被分解为六大环节,不断有人研究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成果也层出不穷,像布卢姆、布鲁纳、杜威等等,专家举不胜举。事实也说明,他们的研究给教学确实带来了质的变化,因此教学是科学的说法,不由我们不信。 今天我们也把教学当作是一门科学。是科学就有它内在的规律,在教学中如果能掌握、并能运用好这种规律,对我们的工作来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接下来,我就数学教学例题的反思与大家交流交流。 我认为例题的反思至少有两种途径。 一、做好试题归类,提纲挈领 如在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教学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教学我也做过类似的尝试。 1、如右图,AD 、BE 是△ABC 的高,F 、G 分别是DE 中点,求证FG DE 。 学生对这个图形的认识不够深入,相当一部分学生是有 困难的。假设是下面一题,他们更无从下手了。 24、如下图,AD 、BE 是△ABC 的 高,相交于H 。F 、G 分别是AB 、CH 的中点,问:线段FG 与线段DE 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 什么? 针对这些问题,图形一个比一个复杂,我们教师就一定要教会学生从复杂图形中寻找出基本元素,这需要我们

初中信息技术《初识Excel》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信息技术《初识Excel》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初识Excel》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认识Excel的工作界面及其组成;认识行、列和单元格;并能准确录入数据。让学生掌握修改数据的方法和修改工作表标签的操作。通过本节中录入数据的实例,掌握制作数据表的基本方法,为本章的学习打下基础。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Windows的基本操作和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的基本技巧,这些知识与技能为本章Excel 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很少或从未接触有关数据处理的知识,对Excel 的学习是有一定的兴趣,但是由于学生的学习受到学生个体的知识水平与抽象思维的影响,因此在Excel的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Excel的基本功能; (2)学会启动和退出Excel的操作,认识Excel工作表的编辑环境; (3)理解工作表的行、列和单元格和区域的概念; (4)掌握单元格数据的录入与修改的操作; (5)学会修改工作表标签名的操作。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在Excel数据表格中录入数据,初步掌握制作数据工作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现代信息管理意识,知道使用电子表格进行信息管理可以做到有条理,规范化和高效率,激发学习Excel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Excel窗口的组成,录入和修改单元格中的数据。 难点:录入和修改单元格中的数据,工作簿与工作表的区别。 教学过程 了解Excel的基本功能教师:展示表格、数据管理、图表等Excel截图。 引入:如果要制作这样的数据表可以通过学习本章节后制作出来。学生观看数据图表,了解Excel软件的基本功能。设计引入,并通过身边的例子来让学生对Excel软件的功能有初步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反思

初一人教版《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反思4月10日我向班级讲授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这节课,同时也是通过这次讲授,来回报我班学生的学习情况。 自我接任七年二班以后,在校长的大力支持下,和学校的教学方针指导下,我校自创了“课前演讲―精讲精练―总结反思”教学模式,自使用以来我始终坚持学校教学模式,虽然使用一年,但还不太熟练,但却感到受益菲浅。 我校新型教学模式的确定,实际上是针对学习对象需求而确定的。是以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在此模式下,只有积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才能确立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所以教师理论扎实、必须科学设计、精心实施,使其成为最优化的教学体系。在教学行动中加大引导,相互探究;使学生在自觉和不自觉的学习活动中,达到对已有知识结构的丰富和优化。教师应当按照课程标准对学生进行课程辅导,精讲重难点问题,并答疑解惑,消除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建构知识时存在的盲点和误区。只有夯实理论基础,学生才能进一步将这些知识与社会中发生的典型案例相结合,达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能力的目的。 本课的设计是从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问题人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民族自豪感,让学生经历从不同角度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法的过程,体现出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消元为思想,观看相同未知数的系数相等或相反,利用等式的性

质消元,重点探究怎么消元,为什么这样消元,使学生感到利用加减消元有时能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更为简单,这样学生接受新知就顺理成章。.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等式性质和消元思想基础上,初步提取重要数学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后展开的.根据建构主义理念,学生完全有能力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去同化新知识,主动地将其纳人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所以本课的通篇整体设计,突出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样板作用,让学生在类比中,主动迁移知识,建立起新的概念.使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较深刻的印象是很有必要的。 但遗憾的是,自己对课程标准还不熟练,处于皮毛阶段,有很多地方没有掌握和处理好。特别是精讲的环节。作为教师的我还是没能从旧的模式中走出来,没能很好放手给学生,讲的太多;平日对学生训练不够,学生回答问题不够严紧;最后小结上处理过于繁琐等等。 总之,本节课有成功之处,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在课模的研究与探索上,我还要下功夫,力求达到更完美。

(完整版)对一堂高中英语公开课的评析与反思

对一堂高中英语公开课的评析与反思 日前,笔者有幸观摩了桂林市七星区桂林第一中学文坚老师的一堂自治区级公开课。与以往人们所熟悉的公开课不同的是:文坚老师执教的这节公开课多了点“实效”,少了点“形式”;多了点“沉稳”,少了点“浮躁”;多了点“实在”,少了点“表演”。最重要的是,不论是她的课堂活动设计,还是她的课堂教学行为,无不体现出其“眼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的教学思想。现将笔者对这堂课的拙见与各位同仁分享。 一、教材分析: Wildlife Protection(NSEFC必修2Unit4)这个单元的中心话题是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文坚老师执教的是该单元Using language部分的Speaking和Writing。该部分是这个单元的最后一个教学课时,要求学生用前几节课中所学的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有关知识进行“说”和“写”。教材编写中,Speaking部分要求学生选择一种濒临灭绝的动物,根据已了解的关于该动物的信息,分析其濒临灭绝的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办法以拯救该动物。同时,使学生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学会运用“表示意图(intention)和目的(purpose)”的句式结构;Writing部分则要求学生给WWF写一封信,根据上面讨论的结果,建议他们采取有效措施,拯救这些濒危的动物,其目的是引导学生熟知写信的格式与措辞。因此,这一课时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完成Speaking和Writing的任务,增强学生运用英语表达思想的意识,激发其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其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树立其英语学习的信心,培养其合作精神,并使其在共同体验和探究中学会运用语言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增强学生保护环境和保护动物的意识,这也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二、课堂教学亮点及评析 [亮点一] 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class, let's have a competition----spell the new words of this unit. Now, you are Group A, and you are Group B. I'll tell you the Chinese meaning of the word, and then you should spell the word for us. If you are the first to spell the word correctly, your group can get ten points. I am the judge. And could you help us to record the points for each group? (教师邀请前排的一名学生到黑板前帮助记录各组的分数。) 赏析: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说”和“写”。众所周知,说和写都是语言的输出部分,而语言的输出必定要以大量的输入为基础。执教老师充分考虑到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词汇量不足等特点,先设计一个环节,让学生回忆这个单元已经学过的关于endangered animals的单词和词组,这既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和复习,又作为本节课的导入部分,为下面的教学环节----speaking and writing做好铺垫,并为学生能在此后的几个课堂活动中体会到学习的成功打下了伏笔,从中可见执教老师的独具匠心。 此外,竞赛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尤其是高一学生,他们不会像初中学生那样不经意间在上课调皮捣蛋,也不会像高三学生那样在高考指挥棒的重压下只知“埋头苦干”,他们活泼好动,争强好胜,个性鲜明,求知欲强,爱自我表现。执教老师正是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上课伊始,就让学生沉浸在竞争的氛围中。因此,在课堂上,学生们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抢答积极,学生的参与度很高。于是,在上课一开始就形成了一个小小的高潮,为整堂课的教学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亮点二] 在Speaking部分前,执教老师先让学生观看一些endangered animals的图片,然后设计了以下的情景,作为学生进入Speaking的前奏曲: Suppose you are an endangered animal. Today is the last day for you to live on the earth.

习题讲评的教学反思

反思我的教学 教学是一种艺术。要想把教学工作做得更好,就必须对自己的教学不断地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查漏补遗。下面我就自己本次习题Assignment Units 3/4讲评课进行一下反思: 首先是备课方面。我认为自己还存在“背课”现象。我只是在机械地或者盲目地去记忆或者背诵语言点。我仅仅满足于自己记住了这些语言点。而很少根据学生的答案分布去充分备课。学生选择哪一个选项,都有他们自己的理由。而我目前所欠缺的就是不能根据学生的答案分布去排除学生的错误想法;而是仅仅停留在正确答案的讲解上。就是有的时候,自己有意识去纠正学生的错误想法,自己也不知道从何处下手,找不到切入点。当碰到一些相当刁钻的问题的时候,自己更是束手无策,无能为力,不知道怎么巧妙地将此问题化解,如as与while的区别等等。再有就是备课的时候,没有很好地明确讲每道题目的思路方法明确,呈现的是一种乱的状态。总之,我的备课方面,还不能完全做到备学生。再有就是自己的语言知识急需加强。 再有就是讲课方面。自己的目光不关注学生,把目光停留在了卷子,与学生没有眼神的交流。表情过于严肃,不自然,教态拘谨不大方。但是声音响亮,抑扬顿挫。板书设计过于简单,但是主要语言点一目了然,比较清晰明了。自己的教学语言,没有经过锤炼,罗嗦麻烦;而且没有幽默性的语言,课堂气氛有些沉闷,肯定给学生的感觉是“烦”。但是我也注意了以提问的方式,来让学生回忆旧知识,让学生保持适当的紧张度。我还有很多无效语言,如“明白了吗?记完了吗?”等等。讲的过程中有停顿现象,这肯定会浪费时间,不能充分地利用时间,从而使得整堂课出现了前松后紧的现象。尤其是讲解完型填空的是,对自己的语言的表达能力真是一个挑战。为了节省时间,自己应该坚决不讲得分率在90%以上的题目,把时间留给得分率

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

中职《计算机基础》项目教学设计 ——用WORD制作电子报为例 课程内容:WORD排版操作 所属学科:计算机基础 课程学时:2节课 教学对象:中专一年级 学习环境:计算机机房,每人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学生可以上网查找所需要的资料 一、中职《计算机基础》项目教学设计基本流程概述 二、项目学习教学设计的背景

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笔者所在校是国家级重点学校,教学对象是刚入学的新生,他们对职业中专的学习,尤其是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有较强的新鲜感。学习之初,让学生们多完成一些类似职业岗位要的任务,对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有益处同时,有助于学生走出初中的学习模式,适应中专的学习,建立高效的学习方法,快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为学生将来主动适应工作需要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认识,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文档编辑与管理”模块的教学中,笔设计了用Word 制作电子报的任务。制作电子报虽在教学及研究中常常被采用,不新形式,但以制作电子报为学习Word的载体有无可替代的优势:(1)综合性强,及众多知识点,有一定难度,提高学生应用Word软件的实战水平;(2)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3)学生经历了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利用信息、表达信息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电子报的主题为“我的职业目标”。专业技能是中职学生实现职业目标的基础中职生要成功地步入社会,寻找到适合自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就业平台,首先必须一技之长。职业教育即就业教育,学生入学时虽己选择了专业,但一些学生对自学习的专业缺乏深入的了解,专业思想不牢,学习意识不强。制作电子报“我的职目标”,要求学生立足自己的专业,规划出近期的职业目标。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不仅能掌握Word图文混排、艺术化版面设计的技术,并且能加深对所学专业的认识熟知专业技能与就业的密切关系,巩固专业思想,激发学习专业技能的动力。在项目教学中,一个合适的项目可使学生形成学习的热情和期待完成的兴奋。 三、项目学习教学设计的理念 1.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中心 项目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过程来获得学习。因此,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学习教学设计主要是从学生现有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出发,结合职业学校不同专业特点,设计与之相关的问题,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中心来开展教学。2.从经验、项目和反思中获得学习在项目学习教学设计中,经验是项目的基础,学生要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项目来验证方法正确与否,如果项目失败,则在此项目的反思过程中总结新的经验并改进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再次通过项目进行检验,依此类推。因此项目学习是“从做中学”、“从反思中学”以及“在学习中学会学习”的有机结合,是一个循环进行的项目—反思的过程,学生主要是通过交流已有的知识经验,并通过项目、反思来获得学习的。 3.注重操作技能培养 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的掌握,对学生利用其解决工作和生活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至关重要,对其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能力也是有着一定的影响。所以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学习教学设计中,教学的目标主要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为主,逐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项目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教师在项目学习中只是作为学习的指导者,参与小组学习并适时给予恰当的指导,整个学习过程是在学生的相互协作中完成的。因此,项目学习教学设计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通过适当的问题或情景等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强调团队合作 学生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与小组成员相互交流经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互助来共同解决问题。这个过程更注重团队的合作能力,所以项目学习教学设计要强调团队合作,要让学生在项目学习中,既能发展智力、训练思维,又可以提高他们的团队意

一元二次方程解法教学反思

一元二次方程解法教学反思 绥滨二中蒋海峰 配方法解方程教学反思 本节共分3课时,第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转化得到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配方法,第二课时利用配方法解数字系数的一般一元二次方程,第3课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又进一步训练用配方法解题的技能。 在教学中最关键的是让学生掌握配方,配方的对象是含有未知数的二次三项式,其理论依据是完全平方式,配方的方法是通过添项: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构成完全平方式,对学生来说,要理解和掌握它,确实感到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及课后批改中发现学生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在利用添项来使等式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公式时,等式的右边忘了加。 在开平方这一步骤中,学生要么只有正、没有负的,要么右边忘了开方。 当一元二次方程有二次项的系数不为1时,在添项这一步骤时,没有将系数化为1,就直接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因此,要纠正以上错误,必须让学生多做练习、上台表演、当场讲评,才能熟练掌握。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真正认识到了自己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对我今后课堂教学有了一定引领方向有了很大的帮助。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主要有以下3点: 1. 找出a,b,c的相应的数值 2. 验判别式是否大于等于0 3. 当判别式的数值符合条件,可以利用公式求根. 在讲解过程中,我没让学生进行(1)(2)步就直接用公式求根,第 一次接触求根公式,学生可以说非常陌生,由于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结果出现错误较多. 1. a,b,c的符号问题出错,在方程中学生往往在找某个项的系数时总是丢掉前面的符号 2. 求根公式本身就很难,形式复杂,代入数值后出错很多.

浙江省优质课《我的母亲》教学设计+点评+反思

浙江省优质课《我的母亲》教学设计+点评+反思湖州四中沈旦 一、设计理念: 构建本色课堂,突出语文味道。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因此,我们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教师应帮助学生寻找并打开进入作者心灵的精神通道,让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交流感情或碰撞思想,并在阅读实践中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和情感的培养。 任何文本或话语都是由一定言语材料组合而成的,它外显为一定的语言文字形式,内含着一定的思想和情感。语文课的味道在于"细读品味",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触摸作者的内心世界,在反复涵咏的过程中碰撞情感的火花。 二、文本解读: 《我的母亲》节选自《胡适自传》中"九年的家乡教育"部分,文章重点不是写母亲的形象而是写母亲对胡适的训导和影响,表达胡适对母亲真挚而深沉的感激之情。文章语言质朴无华而又饱含深情,读来让人感动不已。 三、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主干深入理解文章主旨,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引导学生从作者质朴的文字中品读出母亲对作者的巨大影响以及作

者对母亲深沉的感激之情。通过此文的学习,培养学生体味母亲、学会理解、懂得感恩的情感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文章重点写了母亲对胡适的言教和身教,整堂课立足这一点,开 展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段、句、词来感受和体会母亲对胡适的教育和影响。因为母亲这种的教子方法与现代社会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困难,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验胡适的心理,从而理解母亲的这种独特的教育。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作者照片、简介。 学生谈对胡适的印象、感觉。 教师引出课文:许多名人、伟人的背后都站着一位伟大的母亲。 (二)与作者对话。 作者最想对母亲表达的是什么感情?找到直接抒发作者对母亲感 激之情的段落(4、13两段)并朗读,细细品读关键词句,如:第4段中的"恩"和第13段中的"极大极深 * "、"如果…"、"都"等词句,从中感受胡适对母亲真挚而深沉的感情,并理解文章主旨:感激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和极大极深 * 。 (二)与文本对话。 从4、13两段中的"训练"和"影响"分别引导学生阅读文章两部分 内容:5-7段、8-12段。 1、母亲对胡适的"做人的训练"有许多独特之处,对此你如何看待?

初三物理一道回声问题教学反思

初三物理一道回声问题教学反思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既具有表象性,又具有抽象性,既具有规律性又具有变化性,这使得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难以把握,出现了许多解题误区。 例: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在进入隧道口提前鸣笛,火车速度为20m/s,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司机在鸣笛后9s听到自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求①火车开始鸣笛处距隧道口距离②听到回声时火车距隧道口的距离 错解一:已知,V声=340m/s V车=20m/s t =9s 分析:因为声音的所走的时间与车所走的时间相等, 所以 S声= V声·t=340m/s·9s=3060m S车= V车·t=20m/s·9s=180m 所以S1= S声/2 =3060m/2=1530 m S2=S1-180m=1350m 答火车开始鸣笛处距隧道口距离1530m②听到回声时火车距隧道口的距离1350m 错解二,已知,V声=340m/s V车=20m/s t =9s 所以 S声= V声·t=340m/s·9s=3060m S车= V车·t=20m/s·9s=180m S2= S声/2 =3060m/2=1530m S= S声/2—S车=3060m/2+180=1710m

答火车开始鸣笛处距隧道口距离1530m②听到回声时火车距隧道口的距离1710m 正解已知,V声=340m/s V车=20m/s t =9s 分析,因为汽车鸣笛后,声音与车同时前进,人又听到回声,说明车与声音走过的时间相同即都是9s S声= V声·t=340m/s·9s=3060m S车= V车·t=20m/s·9s=180m 所以S1=( S车+S声)/2=1620m S2= S1-S车=1440m 答火车开始鸣笛处距隧道口距离1530m②听到回声时火车距隧道口的距离1710m 分析学生做错,存在很多问题,下面就我的几点看法浅谈一下: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建立模型意识的培养 理想的物理模型,即是物理科学体系典范,也是解决现实物理问题不可或缺的依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及时向学生建立的基本物理模型的。并要求学生牢固把握住这些基本的物理模型,并且在具体应用解决物理问题时。引导学生如何根据题设条件,从物理规律出发,通过分析、综合、类比等,使思维从纷繁复杂的具体问题中抽象、构造出我们熟悉的物理模型。然后应用掌握的相关知识予以解决。在本题中学生不会做题,说明学生对声音的理解还不透,声音学生看不见,摸不着,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传播时走的是什么路线,向那个方向传播的,学生都理解的不清楚。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洛阳伊滨区诸葛镇第二初级中学姚治明 对于一元二次方程,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过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和分式方程的知识,也是以后学习二次函数的基础。是初中教材中一个重要的内容,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教学之前的思考 基于教材的特点,我把重心放在关注学生的学法上。通过分析本章的难点和所教班的实际情况,我认为教学的难点在于如何理顺配方法、公式法、分解因式法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 二、实施教学所遇到的难点 在把握了本章的重难点之后,我把教学中心放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三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上。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虽然已经清楚三种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但同时也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基本运算不过关。绝大多数同学都知道解方程的方法,但却不能保证计算的准确性。这里也透露出新教材的一个特点:很重视学生思维上的培养,却忽视了基本计算能力的训练,似乎认为每个学生都能达到一学就会的理想境界。第二,解方程的方法不灵活。学习了三种方法之后,知道了公式法是最通用的方

法,所以也就认为公式法绝对比配方法好用多了。但实际并非完全如此,通用并不意味着简单。 三、教学后的及时改进 为了解决"配方法、公式法"谁更好用?很多学生都明白公式法是在配方法上基础上的推导出来,并且有一个通用公式可算,所以学生潜意识已经认为公式法更简单 通过现场测试,很多同学又一次回到首先移项,接着只能用公式法的做法上。其实,在这里学生让没有抓住配方法的精髓。这两题依然是可以用配方法,而且很快就可以解出来。 四、反思 1、备课应该更加务实。 在以后教学中,我要吸取这一章教学的有益经验。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5篇。不仅要抓整体,更要注意一些重要细节,及时发现教学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隐性问题。例如:按照惯例,对于应用题学生的难点都在于如何找等量关系和列方程,故最容易忽视的是解方程的细节。例如上文中的例4,很多学生在学习公式法之后,都会很自然将方程的左边展开,继而使用公式法,从而解方程会变得十分复杂。 2、在教学中如何能够使学生学得简单,让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一道数学思考题的教学反思

一道数学思考题的教学反思 陈婧 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后面有一道思考题:把21、22、23、24、25、26、27、28、29这九个数填到圆圈 里,使横行、竖行、斜行上三个数相加都等于75.这道题目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其实有相当大的难度,怎样教学才能让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呢?课上我是这么做的,自认为还可以,现在写下来和各位老师共同探讨,希望得到您的指点。 上课时我将题目抛给学生,先让他们试着做一做。几分钟后他们的脸上出现了愁容,有的记得叫起来:“怎么做啊?”于是我和孩子们共同研究起来:你找到哪三个数相加等于75?学生找到21+29+25=75;22+28+25=75;23+27+25=75;24+26+25=75.想一想,还有吗?我们又共同找到第一个算式中29不动,让25少1,21多1(22+29+24)、第二个算式中28不动,让25少1,22多1(23+28+24),同样的方法又找到21+28+26;22+27+26.一共有8个算式,摆在一起,让学生看看有什么发现。很快他们发现25用了4次,22、24、26、28各出现3次,21、23、27、29各出现2次。这时我让学生观察题中的图中哪个位置的数出现5次(中心位置)、哪个位置的数出现3次(四个顶角位置)、哪个位置的数出现2次(四条边的中间位置)。接下来我们开始根据以上的发现填数:将5放在中心位置;22、24、26、28放在四个顶角;21、23、27、29放在四条边的中间。这时有的孩子高兴地笑了,有的孩子还是发现不行,我又和他们进行细微的

调整,最后答案出来了。这时我没有满足于有了答案,我让孩子们认真观察这道题的答案,看看有没有什么发现?最后他们发现:中间的数5放在图的中心位置;处在第2、4、6、8(双数)位置的数填在四个顶角,而且都是从左往后放置;剩下的单数放在每条边的中间(最小的放在两个最大双数中间、最大的放在两个最小双数中间,剩下两个就好放了。)教学到现在,我们基本上研究出了解题的方法。接下来我们又尝试用这个方法解决几道类型题: 将1、2、3、4、5、6、7、8、9填到圆圈中,使得每个横行、竖行、斜行上的三个数相加都等于15. 将1、3、5、7、9、11、13、15、17填到圆圈中,使得每个横行、竖行、斜行上的三个数相加,和都相等。 将5、10、15、20、25、30、35、40、45填到圆圈中,使得每个横行、竖行、斜行上的三个数相加,和都相等。 这几道题解决完以后,有的同学就发现了这9各数都是按照每次多几的规律排列的。这个发现很精彩,我又让能力强的孩子试着编一道这样的题来考考大家,他们编出将2、4、6、8、10、12、14、16、18填到圆圈中,使得每一横行、竖行、斜行的三个数相加,和相等。将11、12、13、14、15、16、17、18、19填到圆圈中使得横行、竖行、斜行三个数相加,和相等。 这道思考题的教学,我们用了大概一节课的时间,我觉得是很值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经历了尝试、探索、猜想、验证的过程,在探索解题思路的过程中,他们的解题技巧的到提高。我想,今

认识多媒体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一节“认识多媒体”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多媒体技术是当今信息技术领域最活跃的技术之一,教材介绍了多媒体技术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入门知识,概括性较强,偏重于理论教学,实践环节不多,但教学意义却十分重要,在渗透德育工作以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方面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的灌输概念,要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和体验,让学生在轻松、平等的氛围下探究知识点。 ■学情分析 对于思维活跃、喜欢新生事物的初一学生来说,认识多媒体的知识正是他们所喜欢和欢迎的。故学生学习本课时,兴趣极高,求知欲强。在本课教学过程中,尽量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操作欲望。牢牢抓住本课特点——“认识”,以认识多媒体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对象,改变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以认识多媒体技术给人类生活、学习、工作带来的影响为线索,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整合信息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自学能力、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独立意识和团体协作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媒体、多媒体、多媒体技术、多媒体系统的含义。 (2)让学生了解媒体的类型、多媒体的常见元素及特征。 (3)了解多媒体计算机和多媒体系统的组成。 2.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能从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感受各种媒体及其作用。 (2)使学生能从实践中分析多媒体的含义与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体验媒体和多媒体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关注多媒体技术对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影响。 (2)通过选用有教育意义的多媒体作品,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一元二次方程(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一元二次方程(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杨乔 一元二次方程是学生对于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分式方程及不等式知识的延续和深化,也是今后学生学习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方程、二次函数等知识的基础。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教学之前的思考 基于教材特点,在总体设计思路上,本章遵循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拓展、应用”的模式,于是我的具体操作为:通过丰富实例(如“地毯四周有多宽”“梯子的底端华东多少米”等具体问题情境)的分析建立一元二次方程,让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并从中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的思想。 二、实施教学所遇到的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对一元二次方程及相关概念的深刻认识及准确判断,难点在于把问题情境向数学模型的转化,所以基于对重难点的把握,我先在课前对已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复习,如整式、整式方程、一元一次方程及其一般形式等;然后用两个贴近生活的实例进行着重分析并配有动态图以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引导学生自主列出方程并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通过进一步对学生的引导,使其观察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并自然过渡至讲授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概念及判断上;最后回归“应用、拓展”,沿袭课堂最初的探索模式进行深入探究。

三、教学后的反思 1.虽然本节课的内容由实例引入,最后也将利用新知建立实际问要有自己的课堂文化 课堂文化是课堂教学的“土壤”,是课堂教学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元气”,是课堂教学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题的模型,但由于引入题目稍多及后续应用问题选取难度较大导致时间没有把握准确,针对此问题有两方面改进措施:(1)备课应更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及本节的主要内容,适当更换由浅入深的应用题目;(2)可以将后两题移至以后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的课程中再去讲授。 2.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中的二次项系数的要求“”这个条件应着重强调“当且仅当”的充要性。 3.个人基本技能需持续提高,如板书字体应书写工整、避免口头语(“然后”等)、教学用语不能过于随意、语速要适中、要有抑扬顿挫等。 总之,概念课的教学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课堂的中心与各环节的时间分配,切忌增加过多内容而导致冲淡主题。 感谢学校组织的听评课活动,给我一个展示锻炼的机会!感谢领导及前辈对我的关心与细心指导!感谢我班全体同学们与我教学相长!我将继续努力,完善自我,争取新的进步! 2016.03 02=++c bx ax 0,,≠a c b a 为常数,0≠a

省级中小学优质课课堂评价标准与细则解读

省级中小学优质课课堂评价标准与细则 解读 一、仪表端庄,教态亲切、自然。(10分) 二、温故到位,导入新课自然、有趣。(5分) 三、语言流利,表达顺畅、有感染力、自然、富有逻辑性、普通话标准并富有情感。(语言语调标准)(10分) 四、重点、难点讲练突出、适当并符合知识建构理论。(20分) 五、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使用得当。(15分) 六、在教学方法方面基本采用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启发诱导,学思结合的当代教育新理念。(15分) 七、课堂气氛活跃,双边活动充分,“收、放”恰当,并具有有效性和可控性。(10分)

八、课堂评价新视野的“六种状态”良好。(10分) 九、板书工整,书写速度快,板书内容的主、副区布局合理。(5分) 十、时间分布合理。(5分) 一、仪表端庄,教态自然。 这一要求基本都能做到,可以说是给分项,但优质课的级别越高,要求也越高。 什么是教态?教态是老师的态度和体态的总称,教态是老师自身形象的体现,教态包括五项内容:1.表情,2.眼神,3.手势,4.站立和走姿,5.服饰。 ①表情——恰当地运用表情表达老师的感情及对学生

的意愿,如友好、期望、赞许以及友善的批评等。表情可以使学生感到亲切,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②眼神——眼神要平等、和蔼、亲切多与全体学生的目光接触,千万不要只看好学生,或考试成绩在班级前十五名学生,更不要不看学生,目光不宜移动过快,不要在优秀生身上停留时间过长。平等和亲切是眼神和表情的关键。 ③手势——手势有助说话,表达教师的思维,手势应舒展自如,切忌机械单一。我们可以在电影列宁在1918的讲话中受到启发。 ④站立、走姿——走路、站立的姿势应端庄大方,移动应缓慢,站立的姿势和位置选择恰当,相对固定,必要时应走到学生中间,与同学们进行感情交流,使学生听清发音,但正面退回讲台,千万不要将臀部无数次对着学生,更不要单脚站立或倚墙、靠窗。 ⑤服饰——服饰要整洁、大方;不戴不适当的饰物,

一道练习题的教后反思

一道练习题的教后反思 ——对估算意识、策略的探索 刘玉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课本四年级《数学》上册,第63页,练习十,第十一题“一个粮店3天售出大米的数量分别是430千克、380千克、407千克,这个粮店30天大约售出大米多少千克?”此题是在教学完《三位数乘二位数》这一单元后,对这一单元进行整理和复习的一道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稍复杂问题的练习。我在教学前认真阅读了教参,了解编者的意图是通过这道题的练习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提倡解题策略的多样化。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交流机会,通过交流使学生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因此,我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通过读题了解题目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找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同桌相互交流、探讨解题方法,最后请学生发言,全班交流。 先请一位平时数学成绩比较优秀的同学,他提出了这样的解题方法:先算出三天的总和430+380+407=1217(千克),然后用30÷3=10,再用1217×10=12170(千克)。我们承认这是一种较完美的解题方法,他思路清晰,并且很好地利用了前面刚刚训练过的积的变化规律来处理问题,结论正确。 接着又有一位同学提出了如下的解题方法:(430+380+407)÷3≈406(千克),先求出平均每天大约售出多少千克,然后再求30天的,406×30=12180(千克),学生思路清晰,方法可行,结果正确,

给予肯定。 又有一位同学举起了手,他说:430、380都是整十,我也可以把407看成410,然后430+380+410=1220(千克),再用1220÷3约等于408近似看着410,然后用410×30=12300(千克),该生在计算的过程中一开始就用到了估算,力求计算简便,我紧接着问了一句“你为什么想到可以先估算呢?”他回答说“我是从问题中发现的,问题是说30天大约售出大米多少千克,是要我们估算的。”我及时地给予了这位同学充分的肯定。然后再一次提出还有没有其它的解题方法,可是再也没有同学举手。 从上面三位同学的发言的情况来看,已经完成了教参的要求,达到了该题的教学目标。然而,我觉得余兴末尽,这道题还没有完成,还没有达到要求。首先,我们从这道题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来看,三天的销售情况是430千克、380千克、407千克,来源于生活实际,同时也隐藏了每天的销售数量是不相等的,不确定的,后来的销售情况有可能相同,但更多的可能是不相同的,是在一个区域内变化的,因此,提出的问题是30天大约可以销售大米多少千克?,突击“大约”二字,应该选择估算的解题策略。我觉得430稍大于400、380稍小于400、407接近400,我们可以大胆地估计每天的销售量为400千克,然后用400乘以30等于12000千克,30天大约销售12000千克,计算简便,符合实际。学生没有想到这一点,老师是否应该适时给予点拔,让学生学会去这样思考呢?我认为相当有必要,且必须讲述清楚。为此我谈下面两个方面的想法:

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浏览“我的电脑”》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10课浏览“我的电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让学生对电脑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在我的电脑里找到文件存放在计算机的什么地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做一个良好的信息公民。 过程与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重点:查找驱动器中的文件夹和文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媒介:计算机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我们已经知道了如何创建文件,了解了什么是文件夹,可我们的文件存放在计算机的什么地方,我们怎样才能找到它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二、新授 1、认识“我的电脑” 双击桌面上“我的电脑”图标,打开这个窗口。说一说:“我的电脑”窗口里的图标有哪些是你认识的?请说出来。在“我的电脑”窗口中,列出了计算机安装的全部驱动器。

(1)“英寸软盘(A:)”图标表示3.5英寸软驱,用“A:”的符号表示,读作“A盘” (2)(C:)和(D:)图标是硬盘的图标,一台计算机通常会有2—3个硬盘图标。“C:”和“D:”是C盘和D盘的符号。 (3)(E:)图标是光驱的图标,在多媒体计算机中一般都会有这个图标。 窗口中的其他图标是一些专用的文件夹,图标上都有一个表示类型的图案。 2、查找驱动器中的文件夹和文件 用“我的电脑”查找文件,是从查看某个硬盘开始的。双击“我的电脑”中的某个硬盘的图标,可以打开表示那个硬盘的窗口,显示这个硬盘中所有的文件夹和文件。 双击需要查找的子文件夹,就可浏览这个子文件夹中的所有子文件夹和文件……就这样一级一级的查找下去,直到找到所需要查找的文件。 现在我们来寻找前两节课创建的“练习1”文件,看看它放在哪里。 (1)在“我的电脑”窗口中,双击C盘图标,打开C盘窗口; (2)在C盘窗口中,找到并双击“My Documents”文件夹; (3)在这个文件夹窗口中,我们就可以找到“练习1”这个文件了。 小知识:“My Documents”就是“我的文档”,是Windows专门为操作者指定的一个文件夹,操作者自己创建的文件,只要不做特别的指定,一般都存放在这个文件夹里。 小技巧:在向前查找文件的过程中,单击工具栏上的“后退”按钮,要以退回到前一次查找的文件夹。如果单击“后退”旁边带有下拉箭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的设定: 一、教学知识点: (1). 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 理解二次函数与x 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根和没有实根. (3).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 =h 交点的横坐标.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2).通过观察二次函数与x 轴交点的个数,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3).通过学生共同观察和讨论,培养合作交流意识.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 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2)、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重点:(1).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2).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根和没有实根. (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 =h 交点的横坐标. 教学难点:(1).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的过程.

(2).理解二次函数与x 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解决重难点的方法1、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我们已学过一元一次方程kx+b=0 (k≠0)和一次函数y =kx+b (k≠0)的关系,你还记得吗?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当一次函数中的函数值y =0时,一次函数y =kx+b就转化成了一元一次方程kx+b=0,且一次函数的图像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一元一次方程kx+b=0的解. 现在我们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它们之间是否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呢?本节课我们将探索这个问题.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九年级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基础,利用函数图像求解相应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学生并不是很熟悉,刚开始还是习惯利用求根公式求解一元二次方程,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能理解相应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的交点即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但是学生认为没有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简单。在实际教学中,数形结合的思想,融入数学练习中。

【3荷花3教学反思,省一等奖优质课,第3位老师】中班优质课视频一等奖

【3荷花3教学反思,省一等奖优质课,第3位老师】中班优质课视频一等奖 《荷花》教学反思今天,和学生一起学习了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写景散文《荷花》。课文描写了公园里盛开了一池美丽的荷花,荷花有各种各样的姿态以及我看荷花时的感受。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一、朗读感悟,体会优美的语言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文章语句优美,充满想象,让人读后能身临其境,赏心悦目。为了让学生能好好体味文章语言文字的美,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那一池婀娜多姿、千姿百态的荷花,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采取多种多样的读书形式来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有个人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等。学生们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读得津津有味,声情并茂,似乎自己也变成了一朵亭亭玉立的荷花。 二、抓住留白,指导想象说话这节课我觉得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利用课文的留白进行写话指导,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 第四小节中有一处留白:“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我抓住了最后的省略号,问学生,还有谁会告诉我些什么?提醒学生抓住清晨荷塘的时间和地点的特点,展开大胆丰

富的想象。学生的回答:“蝴蝶飞过来,告诉我她要为我授粉。”“小鸟飞过来,告诉我,今天早晨它看到的事情。”“一只小青蛙跳到荷叶上,告诉我在池塘游玩的乐趣。”等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这节课,我借助美丽的范文,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受到熏陶,收到了教师与学生共同双赢的效果。但自己的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炼。课堂教学中,点拨语、评价语等语言设计,还不够到位,必须好好斟酌,应该更有针对性。今后要努力发现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