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回归到生命本质

教育回归到生命本质

教育回归到生命本质
教育回归到生命本质

教育回归到生命本质

我们在地球上生活的每一个人,都是极其宝贵,且独一无二的生命体。这生命体,之所以特别,在于,他(或者她)特别要依存于一种关系上的满足,才能让灵魂“吃得饱”。这人锦衣玉食,仍不觉快乐,这人知晓万事,却颇感虚无,却是一个拥抱,一丝安慰,一份甜蜜的爱的关系,才能叫这人从灵魂深处活过来,充满活力,幸福满溢。

非常奇妙的是,地球上的大自然,其中奔跑着,生长着,并浇灌和流动着的,其间也是千丝万缕不能割断的生命联结与互相转化。而天体物质,也无不依托于相互的关系,在互相依存当中,一起奏响宇宙的美妙乐章。

我们无法否认,关系上的满足是我们生命的需要。可以说,我们人与人之间,我们与自然环境之间,都是多么的彼此需要,互相依赖。

人,若失去了构建关系享受关系的能力,才是真正失去了“幸福”!

1938年,哈佛大学开展了一项史上成人发展历时最长的研究。这项名叫The Grant & Glueck Study的研究至今已经持续了76年。在此期间,他们跟踪记录了724位男性,从少年到老年的工作、生活和健康状况等。七百多位研究对象中,至今还活着的大约有60%,而他们也都已经九十多岁。

当年的研究人员从哈佛大学本科生中选出了268名高材生,另外,从波士顿贫民区选出了456名家庭贫困的小男孩。这批研究对象经历了二战、经济萧条、经济复苏、金融海啸,他们结婚、离婚、升职、当选、失败、东山再起、一蹶不振,有人顺利退休安度晚年,有人自毁健康早早夭亡。Robert Waldinger教授说,在他们研究的一开始,不管贫富,年轻人都坚信名望、财富和成就是他们过上好日子的保证。而回顾他们的一生,他们发现并非如此。最后,到今年,他们的研究结果发现,一个人幸福与否,与他们所处阶层,贫富差距都没有直接相关。也就是说哪个阶层都有幸福与不幸福的,贫富也同样。最终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with community.”(译文:在长达75年的跟踪研究后,我们发现最幸福的人们,就是那些和自己的家人、朋友和周围人有着亲密关系的人。)——哈佛大学著名“幸福研究”项目第四任主管罗伯特·瓦尔丁格博士

这项颇具说服力的研究让我们看到,在真正时间满足的维度里,唯有与人与世界的关系健康融合,才能成就一个人的幸福感。对人类幸福的研究,为我们确立教育的本质带来了非常重大的意义。

教育是生命体的工程,是着眼于一生之久的生命健康和幸福。教育的对象,是“人”,是“生命”,必须立足于生命的本质需要和根本特征来实行。因此,教育必定是上升到“哲学”甚至更高层次的人生命题。

不知从何时起,AI(人工智能)成为了人类不得不马上面对的“未来”。从科学专家,至平民百姓,反应都是喜忧参半。AI发展这种突如其来的提速,也使得教育回归到生命本质层次,显得更为迫在眉睫。

其实,AI无法与人类相比,纵然某日它能成就的智慧与伟业超过过去一切人类历史高度,它也仍然无法拥有“幸福”。AI不知道幸福是什么。AI没有生命的互动,灵魂的交流,彼此的相爱。而这些才是人类真正拥有的“独特砝码”。站好这个更高的位置,才能成为AI 的驾驭者。

但是,如果我们人,也不幸福,那就真的不如AI了。换句话说,既不聪明,也不幸福。我们可以承认我们没有AI智能,但是,我们可以拥有“幸福”,这就是“美好的关系”。教育在这个高度来配合,才能真正发挥人类的优势。

教育亟需变革,来面对这种新形势的挑战。可是似乎人们并不清楚变革的方向。现在的教育着眼的知识、技能,将来,在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发展速度面前,转眼将被替代。我们拥有的经验、即时判断分析的能力,将被大数据库分析、云计算、机器学习能力的强大优势取

代。并且,AI拥有比人类更优势的不受身体和环境影响的客观执行力。如果说,过去机器手臂,只出现在精密工艺流水线。如今,AI开始挑战人类的智能工作领域,并且迟早取而代之。

这其实,对人类而言,也是极其好的一个契机。让我们重新回归到人生命无可取代的价值认定和发挥里。

人类近现代,特别工业革命以来,教育对人的定位,就是在一部庞大的社会机器里,一个个不同位置的运转零件。不同的分工,不同的位置,被赋予了不同的价值。受教育,或者学习的目的,都只有一个,为了“工作”。因此,幼年者,只知“学”,不知为何。及至步入社会前,有学者,定位为“谋求更好的工作,通过财富和权力的递增,实现自我的价值。”弃学者,谋生求职,有些已经丧失寻求人生真正的价值和意义的动力。

这不由再让人联想到之前提到的哈佛“幸福研究”。研究对象中,有一位从哈佛毕业,最好的工作,就是“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确实,那又怎样呢?美国总统的工作,也不过是美国国家运转机器当中的一个零部件,作为生命个体,做总统部件的和做鞋匠的,在幸福研究的结论当中,位置的不同,并没有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幸福度差异。

教育需要从这样的定位当中突破出来。重新回归到生命的本质。

生命的本质,在于“正确健康的关系”。在关系当中满足踏实的人,工作、技能和智慧都能超常发挥,给周围人甚至全社会都是正面的影响和祝福。在生活中,没有一个关系满足的人,即使拥有超群的智力,甚至财富和地位,都常被“孤独”辖制,没有真正生命健康发挥的自由。

基于这样的生命本质的认识,我们将教育定位在“生命的相交”。这样才能抓住教育的本质,才能真正透过教育尊重和发挥“人”这生命体的价值和意义。

教育是生命的相交。教育就是生活,是生命成长过程当中的一种融合。甚至不能独立分割成一块,教育本身就是生命的进程。是在教育当中经历,人生命的本质,那就是“相交”,就是“关系”。

让教育回归本质,呼唤全人的生命教育

让教育回归本质,呼唤全人的生命教育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社会环境的纷繁复杂,使青少年学生的生理成熟期明显 提前,极易产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同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 主义等给青少年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导致一些青少年产生了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为失控 等现象。 而现代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也使家庭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家庭教育还存在和青少年成长 需要不相适应的方面,相当一部分家长不了解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忽视了青少年渴 望得到理解与尊重的需求,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孩子或者期望值过高,或者 漠不关心,或者过分包揽,或者放任自流,加剧了部分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如厌学、离家出走、自杀等,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如此种种,都与家庭教育的缺失有着 密切关联。 中国的教育在抓学生知识及技能的培养方面非常有成效,但在关注学生生命成长方面表 现不佳,因此,我们必须关注的是:学生在知识的学习成长中,有无生存的技巧和生活的能力?有无感恩之心?有无团队精神?有无善良、勇敢、仁爱、责任、诚信等等品质?应该说,许多学生在这些方面非常欠缺,众多学生人生方向与目标不明,人生的意义与价值难觅,学 习过程中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并导致其生存品质低下;轻则陷入了郁闷、无聊、纠结、“活得很累”,严重者则发展到——网瘾、自闭、斗殴、自残,再严重者就沦入到——吸毒、自杀、伤害他人的种种困境之中。 面对青少年成长中的种种问题,单以传统的“德育”和“素质教育”等已经不够,我们应该 呼吁让教育回归本质——从“教书”回归“育人”的本质。因此,迫切需要在学校中寻找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来加以解决,在家庭教育中贯穿更为契合本质的理念来加以运用,而全社会也需要 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这时候,一种新的教育门类——生命教育开始得到普遍的关注,我们 应该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大力推广生命教育,开设有关生命教育的专门课程,并在其他各 门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意识,将生命教育运用到家庭、社会的方方面面中,以此来增强学 生们的生命意识,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和谐生命,使学生们摆脱生命困顿,获得健康的成长、快乐的生活与幸福成功的人生。 二、生命教育的发展与内涵 从20世纪60年代世界各国和地区开始的生命教育,在21世纪之后已深刻地影响到中国。生命教育的历史,一直可以追溯到1964年,日本学者谷口雅春出版了《生命的实相》 一书,首先提倡“生命的教育”的重要性。1968年,美国知名作家、演说家、作曲家、摄影家杰·唐纳·华特士在加州北部内华达山脚下的丘陵地带正式创建了“阿南达村”学校,这是一个从 幼儿园到中学的学校集团。而“阿南达”是梵语,意指“喜悦”,说明生命教育是一种在学习中 可以释放自我压力、寻找生命中成长快乐的教育。约10年之后的1979年,澳大利亚悉尼成 立了“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al center: LEC),这应该是西方国家最早使用“生命教育” 概念(life education)的机构,该中心主要从事的工作是防止“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 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从1997年开始,前台湾省教育厅厅长陈英豪首先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概念与愿景。其产生的背景是:一些质优女生(品学兼优)的自杀;后来发生于1999年 台湾9·21大地震中大量生命的丧失;许多青少年对生命不尊重、不珍惜的现实。“……有鉴于 当时台湾物质生活的追求欲望,已凌驾了心灵方面的追求,社会快速朝向多元化发展,导致 人们缺乏一套能够肯定自己、稳固人际关系、增进守法精神的伦理观;再加上层出不穷的社 会问题,已经影响到青少年身心发展,举凡飙车、自杀、校园伤害事件在当时也时有所闻。”(徐敏雄:《台湾生命教育的发展历程:MANNHEIM知识社会学的分析》,国立编译馆主编,师大书苑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247页。)现在,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和我国 的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都普遍地开展了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生命教育。从2004年开

生命教育课程

生命教育课程营丘镇河头中学

前言 (1) 课程目标 (2) 基本原则 (3) 课程内容 (4) 实施途径 (8) 实施措施 (9) 适用年级 (10) 课时安排 (10) 珍爱生命 (11) 生命教育故事 (14) 吸烟的危害 (18) 珍爱生命,安全出行 (22) 热爱生命的故事 (29) 珍爱生命,安全第一 (32)

近年来,因生命教育的缺失,社会压力的加大,导致青少年自杀、自残现象不断发生。根据《中国青年报》等有关权威机构披露:在17-34岁的青少年中,自杀已经成为第一死因。另据报道,在北京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会议上,有关部门透露,2005年,北京高校有15名大学生自杀身亡。与此同时,青少年伤害甚至杀害其他生命的事件也屡屡发生。如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害同学事件;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还有近期发生的复旦大学研究生虐杀小猫事件等等。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自杀和心理疾病这一世纪之痛,在少年中也逐渐蔓延开来,呈现一种低龄化趋势。 最近,黑龙江省讷河市第一良种场小学的两名小学生,在因为迟到受到老师批评后,喝下农药自杀身亡。据报道,台湾嘉义县小学5年级10岁的黄姓女童因为功课压力太大,居然在自家的猪舍上吊身亡。 近年来,国内的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小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总数的10%左右;初中生占15%左右;高中生约为19%。他们普遍存在着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情绪反常、神经衰弱、社交困难、学习不良、学校恐怖、吸烟酗酒,乃至自杀、残害他人性命等事件。这些数据和案例让人触目惊心。它的背后透露的是:让广大青少年接受生命教育已迫在眉睫。 -1-

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

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 ——西陵区得胜街小学校外教育小课题研究活动的点滴做法温家宝总理在一次讲话中指出,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内容。反思总理的讲话,当今时代我国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要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近年来,西陵区得胜街小学秉承已有的开放教育特色,积极开展校外教育有效性研究,力求通过校外教育小课题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健康人格,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让校外教育成为学生将语文、数学、科学、艺术等学科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的最有效途径,并最终成为一门立足社会,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发展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和谐、全面发展的一门社会综合实践课程,实现校内教育、校外教育融合,实现大教育观。一、以小课题研究为翼,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新教育应采用新的理论和方式方法来改造学生的经验,以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得小的校外教育小课题研究活动正是这样一种以学生主动探究来解决问题的新的学理、新的方法,它打破了学生“坐而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其目的也就是通过学生的“行动”即主动探究实践来改造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不断增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的全面的素质和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紧紧围绕开放教育“六学会”目标——“会学习、会生活、会健体、会合作、会引领、会创新”,以探究学习为主题来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每个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选择自己想要探究的方向,确定小课题探究内容。孩子们打破年级班级的界限,自由组合成探究小队,进行分工,并选择相关辅导教师,形成了与正式的课堂教学截然不同的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局面。学生们在校外教育小课题研究活动中体验到了与其他同学的竞争与合作,培养了多方面的社会技能、兴趣爱好乃至特长。活动流程图如下: 第一阶段:确定小课题探究内容。第一步自主确定探究主题每个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选择自己想要探究的方向,确定主题。第二步自由组合成探究小组并确定组长和辅导教师。选择同一主题的学生自由组合成一个探究小组,下面可设5——7人成为一个探究小队,进行分工,并选择相关辅导教师。 第三步制订探究计划每组的同学根据所选的主题讨论出探究活动的目标、开展活动的具体步骤,制订探究计划。第二阶段:开展探究实践活动。第四步进行调查访问根据活动目标,收集资料,设计调查问卷,开展外出调查活动。第五步整理和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对调查问卷进行汇总和分析,讨论后得出结论,填写到《探究小本》上。第三阶段:探究活动展示汇报第六步在班级中向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各组同学精心制作演示文稿,向全班同学展示探究过程,分享实践活动成果。第四阶段:探究活动小结。第七步参加校级“校外教育实践活动大讲坛”以年级组为单位,推荐优秀探究小队代表,从个人的角度或集体的角度谈出自己的参加探究活动的感受。各队员整理探究实践活动日记。辅导教师撰写探究实践活动报告,所有资料进行汇总归档。二、以“做中学”为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得小的教师鼓励、指导、带领学生去大自然、社区、农村、博物馆……学生们通过多种方式获取大自然、人类社会历史、文化的知识,在研究性学习中,以“做”为中心亲自进行实践探究,在行动中思考,在行动中收获,在行动中成长。主要采取三个步骤:①做前问。着重引导学生产生问题,方法有两种:一是学生质疑生惑,二是教师设疑激趣。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明确自己在探究活动中应解决的问题和任务;②做中学。在探究过程的中间环节,着重学生的体验感悟,自主学习。安排实践操作的内容让学生亲身参与,全体参与;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强调生生合作,围绕主题探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与习惯;③做后思。在完成探究任务的基础上,重视总结交流,互相倾听,知道解决前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类生命个体健康成长,实现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教育应该是踏踏实实做事,是对生命的涵养。教育不是挖掘分数的机器,不是升学的工具,不是谋取职位的阶梯,而是丰富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载体。 学校应该给学生什么应该给学生幸福的人生,生活的质量和生命的质量。所以我们坚持对下负责就是最好的对上负责的原则,对学生负责就是最好的对上级负责。这个观点提出后,引起很多人不理解。可我们就是这样定位的。所以我们从校长到老师都应该想大事,做小事。想大事就是不要只盯着我们的课堂,只盯着自己一所学校,应该胸怀天下,把我们的教育和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这样我们再做起事来才不至于坠入教育应试或者是功利主义的泥潭。 现在的教育不是如何创新的问题,而是如何回归的问题。教育要回归于生活,回归于农业,回归于儿童,回归于游戏。教育回归于生活:这一个观点是陶行知先生的。当前的教育不是如何创新的问题,而是应该回归,要回到教育的本源。 教育回归于农业:每一个学生就像一粒种子,他可能是一棵大树的种子,也可能是一个玉米的种子,或许是一个小麦的种子,学校能给这个生命的只有温度、湿度、养分……要按学生的发展需要去引

导、积淀,循序渐进地涵养,然后根据他所处的环境、经历,不断提高自己的追求,慢慢的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活出自己的尊严,活出自己的精彩。我们不追求每个学生都成才,但我们希望每个学生都幸福。教育回归于儿童: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孩子生活在他自己的世界里,我们整个课程的设计都力争做到体现这一理念。教育回归于游戏:我们设计了栏目教学,使原来沉闷的课堂活跃了,孩子们非常喜欢。 经典点评:当前,由于缺少对“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学校应该给学生什么”的追问,导致很多人对教育改革感到非常迷惘,只能跟着上级的指挥棒转,没有了方向感。只有站在较高的理论层面上对教育的终极价值进行哲学思考,才能破解当前的理论困境。现在,知识经济全球化的趋向势不可挡,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具有“中国情怀、世界眼光”的一代新人是教育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只有胸怀这样的历史担当,把教育与民族命运联系起来,带着这种厚重的历史责任感,才会有投身教育改革的自觉意识。读懂了“四个回归”,我们对学生种种表现也就能够“接纳”了。

关于中学生生命教育的意义

关于中学生生命教育的意义 辉县市胡桥乡中心校郭新童正确的生命意识与生命信念的缺乏是当前中学生中存在的一个普遍而严峻的现实。这个问题已经引起教育界普遍的关注和重视,关涉中学生的自杀行为,重在预防,破除中学生自杀的诱因是必要的直接的措施,但要从根本上对中学生自杀进行防控,生命教育能从观念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死、正确对待生命中的苦难和挫折、养成一种对生命的敬畏感。 一、生命教育的内容:生命教育就是培养、发展、提升生命认识、生命情感、生命意志和生 命行为亦即生命意识水平和价值的教育。 ( 一) 了解生命: 就是要了解生命的来源、组成、特点、规律、价值和真谛。而要做到这 一点, 就必须在生物课堂上及其它活动中传授有关生命科学的知识。 ( 二) 敬畏生命: “敬畏”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情感。生命是大自然中的神妙、美好、伟 大之物, 所以就对他产生敬畏的情感。这种敬畏感不是迷信, 而是一种值得培养的高尚的社会 情感。 ( 三) 尊重生命: 尊重生命也是一个种情感。在这个世界上, 最可贵、最有价值的就是生命。一个人不仅要尊重自己的生命, 而且也要尊重他人的, 乃至一切动物和植物的生命。 ( 四) 热爱生命: 在敬畏生命与尊重生命的基础上, 还要进一步热爱生命。热爱是一种稳 定、深厚的情感, 它只会加深、加固, 而不会淡薄、消失。每一个人既要珍惜自己的生命, 也要珍爱他人的生命。而且, 只有热爱自己生命的人, 才懂得对他人生命的热爱; 也只有热爱他人生命的人, 才能真正地热爱自己的生命。生命的真正价值体现在相互热爱之中: 充分理解和把握自我生命的人, 就一定会对他人的生命负责. ( 五) 保护生命: 在敬畏、尊重、热爱生命的基础上, 还要进一步对生命加以保护。只有真正爱生命的人, 才会自觉地保护生命; 同样, 也只有注意保护生命的人, 才会有对生命的真正 的爱。 ( 六) 提升生命: 就是要提升生命的地位、作用、价值和质量。 二、中学生对生命漠视原因的分析 为何有些中学生未能走完自己的全部生命历程,却在如梦般的青春岁月里,选择了轻 生?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1. 中学生身心特点以及对生命的漠视。 在他们眼里,生命不值得敬畏,与自已所面临的困境(学习、心理负担)相比,生命显 得太渺小。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期,是个体从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他们具有半儿童、半成人、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充满着独立和依赖、冲动和冷静、成熟和幼稚等错综复杂 的矛盾。随着生理上的迅速成长,心理发展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明显变化,观察力增强了, 注意力较前有了进步,思维力有了全面提高,自我意识也得到了迅速加强,而思维的批判性尚待成熟,容易造成主观和片面。情绪情感日渐发展,但两极性严重,因而也最容易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 2. 中学生挫折承受力过于脆弱。 现在的中学生,挫折承受力脆弱,一旦遇到挫折,他们往往就会采取极端的行为。

学校生命教育的工作计划

学校生命教育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宗旨,以全面建设和谐社会为落脚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提高生命质量,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二、教育目标 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对小学生进行健康、安全、成长、价值与关怀的教育,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形成学校、家庭与社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生命教育实施体系。 三、教育主题 本年度生命教育包括生命意义,居家安全,预防流行性疾病,网络信息安全。 ㈠生命如歌。包括生命之歌、智慧之歌、诚信之歌、礼仪之歌等专题。㈡真情感动。包括感恩父母、师恩难忘、友谊天长地久、祖国在我心中等专题。 ㈢阳光心灵。包括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同学互助、关爱学生等。

四、教育内容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自身的生长发育特点,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掌握自我保护、应对灾难的基本技能;学会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悦纳自我、接纳他人;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学会欣赏人类文化。 五、实施途径 有机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充分运用学科教学,传授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利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坚持以实践体验为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重视营造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人际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一)学科教学 科学(自然)、体育、品德与社会等学科是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要在这些学科的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意识,挖掘显性和隐含的生命教育内容,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也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同时充分运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例作为教学资源,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展生命教育活动。 (二)课外活动

林格《教育是没有用的---回归教育本质》读后感

林格《教育是没有用的---回归教育本质》 读后感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林格《教育是没有用的---回归教育本质》读后感 因为参加了我校一次教师研讨读书会,讨论的中心话题同样围绕一本书--教育是没有用的吗?这本《教育是没有用的》书是全国100所知名中小学校长联名推荐老师阅读,在温州书城一度卖到脱销,而讨论会上也引发了我校老师们的激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好的学生不是学校教出来的,在学生成功的道路上,老师只是阶段性的领路人而已;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比教育更好的方式,去改变一个孩子的现在和未来。 带着研讨会上的激动和困惑,我回家坐下来重新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阅读着这本书,对书中林格先生提到的观点进行了深深地反思。 林格先生在开篇里提到:我走了很多学校,面对过数以万计的家长,有一个强烈的感觉,我们现在的老师和家长太累了。我们的教育承担了不应由它来承担的过多的社会压力:升学、就业、致富、当官司、

成名成家。这些压力通过考试、升学的途径,全部加到了中小学生的和家长、教师的身上。有一位全国着名的女老师对我说:“我们每天至少需要工作12小时以上,周末也基本上没有休息,没有时间与人交往,所以也就没有什么朋友,连家庭都照顾不了,甚至性生活都不合谐。”我听了很震惊。很多人把原因全部归结到应试教育体制上去,我不赞同。我认为解放老师和家长的出路在于转变观念,从教育内涵方面寻找突破口,才是正道。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情是无条件保护甚至扞卫孩子的主动性,而不是控制它。 确实,现在我们对教育的期待,总是把与各种未来的名利之实捆绑起来了。同样作为一名家长,我希望现在自己所有的努力只是为了让孩子以后享有更多的自由。这种自由度体现在:自由的选择去做喜欢的事情;自由地选择自己生活的方式;自由地选择自己游走的空间。而这一切自由的前提,是他要拥有足够的能量。我们只要播下这棵种子,以爱的水与阳光去浇灌,它总会发芽生长,但至于它要朝哪个方向生长,或者在什么时候结果,结什么样的果,却是超出我们的预期与无法控制的。 林格先生提到:教育,应当回归到心灵深处。历史止的圣人先哲,用了不同的词阐述基本的心性。基

生命教育的意义

生命教育的意义[日期:2010-04- 10] 来源:作者: [字体: 大中小] 生命教育的意义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是智慧、力量和一切美好情感的惟一载体。生命教育不是一门专门的课程,是要渗透到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三大载体的作用。生命教育是一项涉及到学校、家庭、社区和全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要注重学校、家庭与社会相结合,形成生命教育的合力。 在学校教育学生要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是学校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把学生作为一个真正的人来对待,尊重他们的人格与个性,保证他们有相对的人格自尊与自由。他们的任务不只是“学习”,而应该是“成长”。特别是不要把他们作为我们自己的“替身”,作为我们达到或实现某种理想与目的的“工具”。应该让他们去追求自己的个性与自由,不要让他们成为学习的机器,给他们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自由、快乐和幸福的生活。 实施生命教育,需要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整体规划生命教育的内容序列,使“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教育内容在小学低年级阶段,以“认识生命”为重点教育内容,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生命现象。生命教育的目的,

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培养学生珍惜、尊重、热爱生命的态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使学生善待生命、完康成长。可以说,生命教育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生命教育不是一门课程,而是要渗透到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三大载体的作用。注重发挥自然、生命科学、社会、科学、思想品德、体育与健身等学科的优势,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注重发挥音乐、美术等隐性学科所蕴涵的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生命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教育。在小学实施生命教育,关键是教师要具有强烈的生命教育意识和有效实施生命教育的能力。 生命教育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要求。只有通过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对小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和生命与关怀的教育,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

让教育回归本质有感

让教育回归本质 “教育改变人生”是我们时常放在嘴边的一句话,但许多人却没有真正领会其中的含义,简单地将其归之为“升学名言警句”,殊不知这其实是曲解。近来,通读叶圣陶先生的《教育与人生》一书,真可谓是受益匪浅。叶老四十八篇的教育论著让教育回归了本质,对“教育改变人生”这一命题做出了深刻的阐释。 长期以来,在高考指挥棒下,小学教育也成了一件功利性的事情:小学教育是为了升学服务的,六年的努力只不过是为了换取一纸通知,填鸭式教育也越来越泛滥,虽然我们一个劲儿地提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实际上,教育的本质已经变了味道,如今,课改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中,在这种情况下,重新审视小学教育的本质已经变得十分重要了。而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以教育认识自己、以教育革新自己、以教育成就自己”这一观点可以成为我们叩开课改大门的敲门砖。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即生成,教育就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其目标就是培养全人”,同样,叶圣陶先生的这三个观点传递的也是如此。叶老在《小学教育的改造》一文中表达了“养成习惯、陶冶性情”的观点,这与雅斯贝尔斯的“教育与生成”不谋而合,随后叶老在《读书和受教育》一文中,更深刻地指出:“必得把某些精要的东西化为自身的血肉,养成永久的习惯,终身以之,永远实践,这才对于做人真有用处。”这就把养成好习惯提到怎样做全面发展的高度。不难看出,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个习惯既包括

知识方面的,也包括做人方面的。而习惯的主体是“学生”,不是“教师”,这就意味着课堂上的主体是“学生”不是“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应该改变,老师教与学生学的比例尽量调整到“3:7”。从“帮助学生学”到“引导自学”,再到“教是为了不教”,这将是小学教育演变的脉络,也是我们在将来不断追求的目标。 叶圣陶先生的《教育与人生》是一本逻辑性非常强的文艺理论作品,虽然部分文章发表于数十年前,但却丝毫无损其思想的厚重内涵。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而一本好的文艺理论著作则可以促进一门科学的发展,叶圣陶老先生的作品是教育学中的精品,当之无愧。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类生命个体健康成长,实现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教育应该是踏踏实实做事,是对生命的涵养。教育不是挖掘分数的机器,不是升学的工具,不是谋取职位的阶梯,而是丰富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载体。 学校应该给学生什么?应该给学生幸福的人生,生活的质量和生命的质量。所以我们坚持对下负责就是最好的对上负责的原则,对学生负责就是最好的对上级负责。这个观点提出后,引起很多人不理解。可我们就是这样定位的。所以我们从校长到老师都应该想大事,做小事。想大事就是不要只盯着我们的课堂,只盯着自己一所学校,应该胸怀天下,把我们的教育和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这样我们再做起事来才不至于坠入教育应试或者是功利主义的泥潭。 现在的教育不是如何创新的问题,而是如何回归的问题。教育要回归于生活,回归于农业,回归于儿童,回归于游戏。教育回归于生活:这一个观点是陶行知先生的。当前的教育不是如何创新的问题,而是应该回归,要回到教育的本源。 教育回归于农业:每一个学生就像一粒种子,他可能是一棵大树的种子,也可能是一个玉米的种子,或许是一个小麦的种子,学校能给这个生命的只有温度、湿度、养分……要按学生的发展需要去引导、积淀,循序渐进地涵养,然后根据他所处的环境、经历,不断提高自己的追求,慢慢的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活出自己的尊严,活出自己的

精彩。我们不追求每个学生都成才,但我们希望每个学生都幸福。教育回归于儿童: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孩子生活在他自己的世界里,我们整个课程的设计都力争做到体现这一理念。教育回归于游戏:我们设计了栏目教学,使原来沉闷的课堂活跃了,孩子们非常喜欢。 经典点评:当前,由于缺少对“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学校应该给学生什么?”的追问,导致很多人对教育改革感到非常迷惘,只能跟着上级的指挥棒转,没有了方向感。只有站在较高的理论层面上对教育的终极价值进行哲学思考,才能破解当前的理论困境。现在,知识经济全球化的趋向势不可挡,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具有“中国情怀、世界眼光”的一代新人是教育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只有胸怀这样的历史担当,把教育与民族命运联系起来,带着这种厚重的历史责任感,才会有投身教育改革的自觉意识。读懂了“四个回归”,我们对学生种种表现也就能够“接纳”了。

生命教育的意义

让生命教育融入学生的生活 生命,是一个人拥有其他一切的绝对前提。生命是教育的逻辑起点和最高目的,教育必须遵循人的生命规律。关注生命,是当前教育研究的一个新动向。如何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开发生命,是我们进行“生命教育”课题的出发点。进入21世纪,随着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日益严重,生命教育将对提升人生境界、开发人的生命潜能、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尤其对占世界人口22%的中国来说,生命教育对切实有效地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更具有现实意义。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层次论,把人的需要按其顺序分为五类,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事实上,人类的生理需要、生存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也是最重要的需要。只有生理需要、生存需要满足后,才会有高一层次的需要。 因此,从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层面提出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性教育、预防爱滋病教育、毒品预防教育、安全教育、环保教育以及国际理解教育,更贴近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一、在课堂中追寻生命的意义 目前国内很多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倾向于从“预防自杀”而不是从“发展”的视角看生命教育。其实,我觉得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要引认识和了解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意义,创造生命的意义,其次,通过课堂、活动等多渠道的生命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现象,比如说,让学生了解生命诞生的过程,回忆成长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生命既崇高伟大又脆弱渺小,因此应善待生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能再来,也不能重生,因此必须珍惜,永不得放弃生命。再次,通过录像观摩、加强对“珍爱生命,拒绝毒品”,创建“无毒校园”的专题教育,通过专题教育,并制定行动计划的形式,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毒品预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掌握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做“珍爱生命,拒绝毒品”的人。在课后的体会中,学生门纷纷写了自己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理解,以及珍视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态度。 二、在死亡教育中诠释生命的价值 中国人是忌讳谈论死亡的,家长们在对孩子谈起死亡话题时,要么闪烁其辞有意敷衍,要么就是诸如化蝶高飞、破茧重生之类的美好童话。在这种教育下,孩子对于死亡并没有一个正确、科学的认识,在他们眼中,死亡可能是一次轻易且美妙的体验,也可能是一个无法参透的沉重恐惧,这样的极端观点让他们在成长中很难洞悉死亡的真容。因此,开展死亡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正如培根所说,随死亡而来的东西,比死亡本身更可怕。正视死亡决不是正视尸体那么简单,如果学校组织学生参观火葬场可能会加剧他们对死亡的恐惧。事实上,死亡教育包括生命的探索、自我与人际两个最基本的方面。因此,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生命意义的讲解上,而不是熟悉死亡后的程序。在课堂上,我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形式帮助学生培养坚强的品质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比如让学生设想一下如果自己只剩下10天,自己会做哪十件最重要的事。使他们认识到死亡是一个无法避免的必然,但在人们心中有许多情感足以压倒对死亡的恐惧:亲情可以淡化死亡,友情可以舒缓死亡,追求可以淡忘死亡,崇高可以藐视死亡,信念可以超越死亡。在有限的生命旅程中应当更积极地探索生命,更积极地体验与别人共存的幸福,进而用坚强的品质延伸生命的长度,用积极的生活拓宽生命的宽度。惟有这样的死亡教育,才能使学生们意识到生命是一个完美的奇迹。 三、在社团活动中丰富生命的内涵 只有当一个人在生命成长过程中充分发掘出内在的潜能,实现自由而充分的,持续而富有主体性、创造性的发展,并把学习当作自我需要、自我实现教育才能成功。为此,学校开展了多项活动,努力使学生的个性、天性在校园大放异彩,一是不用一个模式去培养学生,不单纯以分数去评价学生,二是组建丰富多彩的课程和活动,并给学生学习选择权和时间支配权。学校成立了十多个学生社团,开展了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从而使整个校园洋溢着活泼向上的学习气氛。其中,心理社团除了在每周一次的活动中,教他们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之外,经常组织有趣的心理游戏或活动,还让学生轮流对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较普遍的问题,如: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和预防、青春期异性交往、考试焦虑等问题进行专题的调查和访问,然后把自己的调查结果或所感所悟通过学校广播介绍给其他同学。这样一系列的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心智的发展,能力的提高;而且,促进了他们个性的完善。有的学生,本来性格非常孤僻,渐渐的,变得合群了,也会主动去关心同学了;还有的学生,原来很自卑,逐渐恢复了自信,也乐于展现自己的能力了。

熊丙奇教授:《教育公平:让教育回归本质》

熊丙奇教授:《教育公平:让教育回归本质》 一、编辑推荐: 教育,每一步都与个人息息相关,公平,你我必须关注 1、熊丙奇对教育公平的深切关注。杨东平鼎力推荐。 2、他用自己的思考告诉公众,争取公平的权益,与每一个普通人相关。 3、不抱怨,不责问,出于知识分子的良知,对教育困境给出可尝试的解决方案。 二、内容简介: 每一个人都不是旁观者。 也许你可以无视打工子女在城市无法求学,因为那不是你的孩子。 也许你反对随迁子女在大城市高考,因为那会侵占你孩子的高考利益。 也许你也赞成把不听话有疾病的孩子赶出教室,因为这会影响聪明的孩子学习。 然而,在一个没有公平保障的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不公平的受害者。 熊丙奇教授本着一份对教育公平的关切之情,关注弱势群体的入学问题,关注教育资源的分配难题,关注学校在这个社会的多元定位问题。这是一个公民对教育公平的呼唤,这是一个知识分子对目前教育困境的思考。不抱怨,不责问,出于知识分子的良知,对教育困境给出可尝试的解决方案。 三、作者简介: 熊丙奇,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博士,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高校校报研究会理事长。熊丙奇博士主编、编著、著作的书有:《教育的挑战》《大学有问题》、《体制迷墙》、《天下无墙》、《教育熊视》等20种30余版次。为《中国教育报》《新京报》、《北京青年报》、《南方都市报》等报专栏作者。2009年被中国教育电视台、腾讯网联合评为“2009年度致敬之教育时评家”。2011年获评网易“年度教育时评家”、央广十大教育改革杰出人物。 四、目录 序 第一部分抛荒 被抛弃的村小——撤点并校 被边缘的群体——留守与流动儿童 被抛弃的教师——代课教师 第二部分撕裂 被资源撕裂——好学校、坏学校 被分数撕裂——差生、优生 被身份撕裂——富生、穷生 被利益撕裂——本地人、外地人 第三部分梦碎 底层固化——新读书无用论 大学梦碎——名校情结 就业梦碎——父辈就业 第四部分畸变 分数至上——全盘应试 城市思维——剥夺弱者 权力通道——教育腐败 第五部分出路 均衡资源——打破利益链 补偿公平——消除特权 救济权利——依法治教 多元发展——推进教改

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现状及对策

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现状及对策 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现状及对策 程燕 湘潭大学心理教育与咨询中心,411105 摘要生命意识是个体对生命存在及其价值的一种自觉感悟和态度,是 生命教育的高级层面。 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尚在蹒跚行进期,需要加大政策扶 持力度,强化教师生命教育意识,构建系统化生命意识教育体系,在体验 中帮助学生正确看待生命,学会生存技能,利用多途径打造全方位生命意 识教育空间,以切实推动高校生命意识教育地开展。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641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1674-5884201312-0023-03 我国高等教育在学生知识增长方面抓得很有成效,但在关注学生生命 成长方面却存在缺陷郑晓江,2011。 资料显示,自杀成为 15 岁至 34 岁人群的首位死因,占自杀死亡人数 的 19 肖水源,2007;每年至少有 100 名大学生轻生,自杀未遂者为自杀 死亡人数的 10-20 倍,潜藏着自杀意念的人更是数不胜数费立鹏,2007; 大学生自杀事件已成为我国高校突出的社会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

生命作为教育的逻辑起点,更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大力加强高校生命 教育力量,切实提升大学生生命意识水平,迫在眉睫。 一概念界定 目前,国内对生命教育、生命意识教育的概念及内涵并无统一界定, 呈多样与模糊状态。 一生命教育 《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生命教育是旨在帮 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 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 郑晓江则认为, 生命教育即是关于生存、 生活、 生命以及生死的教育, 包括有关生命的九大议题认知生命、体验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悦 纳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发展生命、不朽生命。 刘济良提出,生命教育是在学生物质性生命的前提下,在个体生命的 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 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 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 煌。 无论从何种角度出发,生命教育都有着丰富的内涵,是一个多纬度、 多层次的内容体系。 生命教育涵盖了一切为了生命的教育,关涉一切有生之命,为了生命 的一切,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内在形式,其宗旨就在 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潜质,提升生命品质,实现生命价值。

回归教育本质的实践与探索

回归教育育人本质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类生命个体健康地成长,实现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当今教育形势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之下已然大为改观,但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忽略了许多本该重视的东西,背离了教育的本质。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落实“育人”的教育本质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就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途径。 关键字:教育本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教育的本质,即“教育的实质、内核”,历史上,众多教育学者和专家对此有独到的见解。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这说明,教育旨在“育人”,其本质是人的发展,也就是说,教育的过程就是发掘人的天性、潜能以及潜在价值的过程。 “育人”,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光是要培养“才”,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教育必须立足于培养一个具备健全人格、崇高道德、肩负历史责任感的现代人。所以,教育决不仅仅是传授某一项技术,而更应当是传承一种素养,传播一种大智慧。 教育的本质也具有时代性。在21世纪的今天,教育的本质理念应该着力于:反省人的存在,挖掘人的潜能,塑造健全的人格,建设先进的文明。 一、当今教育现状分析及回归育人本质实践过程中的问题 教育育人本质的实现,主要还是通过学校这一场所来进行,并且需要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恰当的教育模式为先导。然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片面追求升学率,德育被边缘化……这些现象在基础教育中依然层出不穷。下面我将具体来谈谈这些问题:(一)应试教育依然扎实,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政绩观挥之不去 由于“高考”、“中考”这些指挥棒的影响,教育历来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忽视能力与价值观的培养,三维目标中后两项的贯彻实施稍显不足。我国虽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并且已颇有成效,但应试教育的大旗依然屹立不倒。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有些课堂依然存在“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评价机制也往往是比较单一,只以考试论英雄的现象时有发生。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在专业知识领域内比较扎实,但社会适应能力不强,无法满足时代对人才素养方面的要求。

生命教育的意义

生命教育得意义[日期:2010041 0] 来源: 作者: [字体: 大中小] 生命教育得意义 人最宝贵得就是生命,生命就是智慧、力量与一切美好情感得惟一载体。生命教育不就是一门专门得课程,就是要渗透到学校所有得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三大载体得作用。生命教育就是一项涉及到学校、家庭、社区与全社会方方面面得系统工程,要注重学校、家庭与社会相结合,形成生命教育得合力。 在学校教育学生要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就是学校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得责任。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把学生作为一个真正得人来对待,尊重她们得人格与个性,保证她们有相对得人格自尊与自由。她们得任务不只就是“学习”,而应该就是“成长”。特别就是不要把她们作为我们自己得“替身”,作为我们达到或实现某种理想与目得得“工具”。应该让她们去追求自己得个性与自由,不要让她们成为学习得机器,给她们充足得时间与空间,让她们自由、快乐与幸福得生活。 实施生命教育,需要按照学生得身心发展特点与教育规律,整体规划生命教育得内容序列,使“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得教育内容在小学低年级阶段,以“认识生命”为重点教育内容,着重帮助与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与认识生命现象。生命教育得目得,就是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得生命,培养学生珍惜、尊重、热爱生命得态度,增强对生活得信心与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得生命观,使学生善待生命、完康成长。可以说,生命教育既就是人得全面发展得内在要求,也就是促进人得全面发展得重要手段。 生命教育不就是一门课程,而就是要渗透到学校所有得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三大载体得作用。注重发挥自然、生命科学、社会、科学、思想品德、体育与健身等学科得优势,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得生命教育。注重发挥音乐、美术等隐性学科所蕴涵得丰富得生命教育内容。生命教育得关键,就是教师教育。在小学实施生命教育,关键就是教师要具有强烈得生命教育意识与有效实施生命教育得能力。 生命教育既就是人得全面发展得需要,也就是学生健康成长得迫切要求。只有通过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对小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与生命与关怀得教育,帮助与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与自然之间得关系,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得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得意义与价值,才能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得态度,学会欣赏与热爱自己得生命,进而学会对她人生命得尊重、关怀与欣赏,树立正确得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 生命化教育与生命教育 一、生命化教育 1、代表人物 张文质,教育学者,诗人,198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系“生命化教育”得倡者与实践者,生命化教育课题总负责人。

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意识研究综述-文档资料

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意识研究综述 一、生命教育意识的必要性长春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曾经在一部分小学生中做过这样一项活动,给孩子们每人发一张白纸,让他们在纸的左侧写上活着的理由,右侧写上死去的理由。结果令人心惊不已:多数孩子在纸的右侧列举了长长一列“死的理由”,而在纸的左侧只给“活着”留下星星点点两三条理由。 某报载,南方一个山区,几个小学女孩子外出打猪草。期间,一个女孩想用猪草算命,看看谁的命好谁的命不好。算的结果是几个人的命都不好。回家的路上,为首的孩子说:“命这么不好还回家干嘛?上学干嘛?不如死了算了。”有的孩子反对,屈于从众心理的压力,只好就范。几个妙龄女孩子手拉手一步步走向深深的河水。 东北某地,一批小学、初中的孩子结成了团伙,一个孩子自称为王,定了人人要有“忠心”的戒律。一天,“大王”要考验他的属下,他集合了这群孩子,命令两个孩子当场自杀以献忠心。 可怜两颗幼小的心脏就这样停止了跳动。 泰戈尔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很想知道对于这些“激动”赴死的孩子来说,“死”到底意味着什么?对于死亡之于个体的绝对意义的丧失他们了解多少?什么使他们对生命如此轻视,对死亡如此无畏?为什么他们除了死亡之外竟无从选择?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调查分析,自杀已成为我国15至34岁人群的主要死因。生命的丧失,生命意识的淡漠,生命意义的迷失,一再以暴虐的方式警示我们,尊崇生命、善待生命已经是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最为需要的教育。生命教育就是在尊崇个体物质性生命的基础上,遵循生命规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统统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其填塞生命活力,具有康健人格、鲜明个性和创造智慧的教育。 意识,是指生物由其物理感知系统能够感知的特征总和以及相关的感知处理活动。广义的意识概念认定意识是赋予现实的心理现象的总体,是作为直接经验的个人的主观现象,表现为知、情、意三者的统一。生命意识是指人对生命的存在、价值及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强调生命的本体价值,引导人爱护生命、尊崇生命、强调生命的终极意义,探索生命的皈依,强调在生活中体现生命的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