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临床现状与需求

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临床现状与需求

脑血管病的康复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专家论坛?脑血管病的康复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王茂斌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A 康复医学介入脑血管病的后续治疗虽然已近半个世纪,但其效果直到近年来才得到循证医学证实并被学术界认可,有关卒中单元和社区康复的研究尤其引人注目。 1 卒中单元的比较研究 狭义的卒中单元是指在医院内的一定区域,如卒中病房内,由神经、康复科医师、专职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语言康复师、心理医师、社会工作者和专业护理人员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对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 A)患者进行全面的药物治疗、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等,以改善预后、提高疗效的卒中管理模式。这种综合管理模式为患者提供了立体的和多方位的服务。广义的卒中单元把卒中患者的管理延续到出院后的家庭医疗、社区医疗和社会收容机构医疗,形成卒中管理的社会系统工程。 卒中单元起源于欧洲。1950年北爱尔兰Ada m s 率先报道了组织化的卒中服务模式,即在老年病房建立卒中康复组。真正意义的卒中单元最早建于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其中某些卒中单元模仿了心脏重症监护单元(cardiac intensive care unit)的模式。然而,由于缺乏针对急性卒中的治疗手段,各种形式的卒中管理模式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如移动卒中小组(mobile str oke tea m)、卒中服务(str oke service)和急性神经血管单元(acute neur ovascular unit)等。1962年,Feldman等报道了卒中康复系统的第1个随机对照研究(RCT)。1980年,报道了第1个卒中单元的大样本病例研究(>300例),证实了其短期疗效。从20世纪90年代起,学术界开始借助“循证医学”模式确认卒中单元的有效性。即通过随机对照和盲法研究,进行多中心大样本临床试验,并取得了重要成果[1]。经循证医学方法评价,关于卒中单元最初的和最有价值的研究结果见表1。 这些研究从循证医学的角度确认卒中单元对卒中患者的综合处理最为有效。众所周知,在卒中单元中,康复处理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脑血管病的康复干预通过卒中单元而表现出来的效果确定,有循证医学依据。此后,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卒中医学基本都建立在卒中单元的基础之上,卒中康复医疗也因此获得了大力推广。在我国,目前已有一些大的医疗单位开始建立卒中单元,但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除超早期医疗处理(如3h内完成转运、影像学诊断和溶栓治疗等)所需必要的人员、财力和设备难以处于时刻准备的状态外,缺少正规的康复医学专业人才(包括康复医师、康复护士、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矫形支具师等),也是一个巨大障碍。但无论如何,卒中单元在我国都必将逐步成长和壮大起来。 2 卒中社区和家庭康复与医疗机构中康复干预的比较 由于脑血管病后相应功能的恢复建立在大脑可塑性和大脑功能重组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因此,需要长时间、维持性甚至终生性的康复训练。而且,较早进入社区和家庭,可得到家庭的支持,花费较低,既有利于长期康复训练的实施,又有利于患者言语、认知、情感和心理功能的恢复。因此,早期出院、尽快转到社区和家庭的问题也得到了广泛研究。在发达国家,主要进行了机构康复(患者在医院内进行强化康复)和社区康复(主要形式是日间医院和回到家庭)的比较研究。后者通常由经过正规培训的专业社区康复小组和人员进行康复处理。机构康复与早期出院到社区的比较研究,见表2。 作者单位:100053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医学科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护理常规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护理常规 一、评估与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的文化水平、心理状态及对介入治疗的认知程度。 2.评估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及肢体活动情况。 3.评估患者有无造影剂过敏及凝血功能障碍。 4.观察穿刺部位的皮肤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二、护理措施 1.评估患者心理状态,指导患者及家属了解治疗的目的、过程、可能出现的意外或并发症,征得家属的理解和签字同意。 2.遵医嘱术前用药并行碘过敏试验,做好各项化验检查:如血型、血常规、出凝血时间、D-二聚体等。 3. 准备沙袋、心电监护、注射泵、造影剂等用药。 4.建立可靠的静脉通路,尽量减少穿刺,防止出血及淤斑。 5.遵医嘱备皮,手术前一日沐浴、更衣;遵医嘱留置导尿管、心电监护等。 6.遵医嘱禁食、禁水、禁药:局麻者4~6小时,全麻者9~12小时。 7.遵医嘱给药,并调节输液速度和记录给药时间、剂量等。 8.严密监测术中生命体征及神志、瞳孔的变化,出现病情变化立即配合抢救。 9.注意观察患者全身情况,如有无语言沟通障碍、肢体运动及感

觉障碍;有无寒战、高热等不良反应;有无皮肤受压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10.遵医嘱输氧和心电监护。 11.保持各种管道的通畅。 12.密切观察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根据医嘱要求控制血压在目标范围内;密切观察患者四肢活动、语言状况及足背动脉搏动等情况,并与术前比较,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 13.密切观察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和肢体远端皮肤颜色、温度等,防止动脉栓塞;观察局部有无渗血、血肿,指导患者咳嗽或呕吐时按压穿刺部位,避免因腹压增加而导致伤口出血。 14.术后平卧,穿刺部位按压30分钟后加压包扎或 Ikg沙袋压迫 6~8小时,穿刺侧肢体取伸展位继续制动2~4小时。穿刺后8小时左右可行侧卧位,24小时内卧床体息、限制活动。 15.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或抗凝药物,定期监测凝血功能,观察有无皮肤、黏膜、消化道出血;有无发热、皮疹、哮喘、恶心、腹泻等药物不良反应。 16.预防颅内高压、脑血栓形成、颅内血管破裂出血、急性血管闭寒、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17.卧床期间协助生活护理,避免增加腹压的动作,术后休息2~3天,禁忌头颈部按摩,避免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和剧烈运动,防止球囊或钢圈脱落移位。 18.无麻醉反应可进食清淡易消化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促进

脑血管病介入规范

脑血管病介入规范

————————————————————————————————作者: ————————————————————————————————日期:

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为规范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所称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是指经血管穿刺径路进入颈动脉或椎动脉及以上的颅内外血管内实施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主要为治疗技术),包括以抢救为目的的脑血栓的急诊溶栓和颅底血管大出血的急诊血管闭塞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此技术限定在三级医院进行,并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和放射科的诊疗科目,有血管造影导管室和重症监护室。 (三)神经外科 开展脑血管疾病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40张,其技术水平达到三级医院神经外科专业重点科室技术标准。 (四)神经内科

开展脑血管疾病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40张,其技术水平达到三级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专业重点科室技术标准。 (五)放射科 具有较高的神经放射学诊断水平、配备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并能进行清楚的无创脑血管成像检查。 血管造影导管室是进行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的必须条件,要求如下: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 2.配备800mA,120KV以上的血管造影机,具有电动操作功能、数字减影功能和“路途”功能和测量功能,具有术中手推造影功能。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配备能够熟练操作血管造影机的放射技师和熟悉导管室工作及抢救程序的导管室护士。 3.具有高压注射器。 4.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有氧气通道、除颤器、吸引器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5.有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微导管、微导丝、弹簧圈、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现状以及进展分析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现状以及进展分析 由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现象较为急骤,且致死率、致残率均较高,因此,临床中十分重视该种疾病有效治疗方法的研究。若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受到及时救治及合理干预,将有利于取得较好的预后成效。现阶段,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药物方法有很多,此文就该病的药物治疗现状及其进展情况作以下综述。 标签:缺血性脑血管病;药物治疗;现状及展望 1 前言 临床中接收的大部分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均因其脑动脉血栓而发病,如果脑动脉出现堵塞现象,脑组织将会随之发生缺氧、缺血,并在极短时间内出现”缺血瀑布样反应”的一系列病症问题。从当前的药物治疗现状来看,用于治疗此病的方法多以降低病人脑部组织损伤程度、延长脑神经元寿命为主要目的,现在就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现状及其进展展开综述。 2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患上缺血性脑血管病后,多数病人都会表现出血液高凝状态的症状,向病人予以抗血小板凝聚的相关药物,有利于消除因血小板过度凝聚而诱发的血管堵塞现象。阿司匹林是一种环氧化酶抑制剂,其可促使TXA2快速合成,进而阻断血小板聚集以及释放反应,同时阿司匹林半衰期在15~30 min内,通常在1~3小时内可使血药浓度达到峰值,药物起效较为快速。和阿司匹林的药效相比,氯吡格雷、噻氯匹定用于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更加明显,也受到了临床医疗工作者的普遍关注,并将其使用于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除此之外,有关研究指出,阿哌沙班用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中,有助减少体循环栓塞、卒中等的出现率及致死率,并且未增加病人用药期间大出血风险。当前,临床中以多药联用的方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特别是实施颅内動脉支架置入手术后需要联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药物展开治疗[1]。 3 溶栓治疗 溶栓治疗指的是:向病人给予某些药物以促使阻塞血管的栓子较快溶解,并实现血管再通、恢复血流。现阶段,溶栓治疗分为动脉溶栓、静脉溶栓两种,当中静脉溶栓在临床中的运用时间相对较长,且技术更为成熟,特别是针对远端性血管阻塞的疗效甚为理想。常见的溶栓剂有尿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激活剂及链激酶等。尿激酶一般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发6小时内的临床治疗中,该药经大量试验证实其有效安全,并通过了国家审核批准。重组组织型纤溶酶激活剂用在病人病发3小时内治疗中,此药在血管再通方面的疗效较佳,也有助于治疗病人的颅内出血症状。链激酶属于较常见的溶栓治疗药剂,一般用在病发后3~4.5小时内的治疗中,虽然能取得一定程度的效果,但此药容易增高血管出血的临床风险,故此临床中多不建议使用此溶栓药物。动脉溶栓是用于紧急救治缺血性脑

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导管技术和材料、计算机等科学的迅速发展,血管内介入技 术在治疗脑血管病方面日臻成熟,以其微创、安全、有效等特点受到医生与患者的肯定, 目前已成为脑血管病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以下几个领域尤其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 1 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早期,介入治疗仅适用于动脉瘤形态 和部位不适合手术夹闭或临床状态较差的患者。随着导管技术和栓塞材料的不断改进,介 入技术逐渐成熟,现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方法。近期一项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试验(International Subarachnoid Aneurysm Trial,ISAT) 对血管内弹簧圈栓塞和神经外科夹闭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前者能够提高患者术 后1年独立生活的机会。对于未破裂动脉瘤的治疗与否目前国际上仍然存在较多争议,需 要综合评估干预治疗的风险和效益,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订处理方案。国外文献提示, 介入治疗能够降低未破裂动脉瘤自然病程中的破裂风险,确切结论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介入治疗安全性、有效性的提高无疑有赖于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发展。近年来,在GDC 电解可脱弹簧圈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多种用于颅内动脉瘤栓塞的新型材料,如三维弹簧圈、生物涂层弹簧圈、水膨胀弹簧圈、液体栓塞剂,以及与弹簧圈固位技术(Coil-retention Technique,CRT)配合使用的颅内专用支架、封堵球囊等辅助材料。所谓CRT,是指利 用三维弹簧圈的“成篮性”或球囊、支架、双微导管等辅助措施,重建动脉瘤瘤颈,使弹簧 圈稳妥地停留于瘤腔内,目的是在保留载瘤动脉的前提下将动脉瘤隔绝于血循环之外。该

儿童脑血管疾病的现状及展望

圄匾』b型堂盘查!螋生!旦箜堑鲞箜!塑堑!』堂:地坐型2塑:y丛:堑:№:! 儿童脑血管疾病的现状及展望P吣andprospect0feerebrovasodardiseaseinchildren 邹丽萍 【关键词】脑血管损伤;脑血管意外;抗凝药 1对儿童脑血管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现状 近年来对儿童脑血管疾病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儿 童脑血管疾病在临床表现方面与成年人有着明显的差 异,例如有的儿童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影像学检查 却出现脑梗死的病灶;儿童静脉窦血栓形成有的只表 现为头痛或癫痫;而“卒中样发作”的儿童却有可能是 偏头痛或代谢性疾病引起的,而没有明显的血管因素。 儿童脑血管疾病类型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变化…,儿 童卒中的危险因素较成年人更为复杂,后者主要与动 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酗酒以及吸烟等 危险因素有关,但是这些危险因素在儿童卒中病例中 却很少见。因此,儿童卒中的临床诊断更为困难。 近10年来,人们对儿童卒中危险因素的认识得到 进一步提高。在许多病例中,卒中发作与否同疾病触 发因素的存在有关,在儿童中最常见的触发因素包括 外伤、感染、先天性心脏病或者镰状细胞性贫血等所表 现的血栓异常状态。需要指出的是镰状细胞性疾病和 其他血液高凝状态(如蛋白质C、S缺陷,抗凝血酶Ⅲ 和凝血因子V基因Leiden突变等)主要常见于西方国 家儿童卒中病例,而在我国汉族儿童中这些危险因素 则十分罕见,可能与不同的种族背景有关。然而至目 前为止,在我国大陆地区(尤其北方地区)尚无系统全 面地对儿童卒中病例进行病因学分析的报道。我们课 题组通过对近10年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 院312例卒中患儿的病因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发现 脑血管动、静脉畸形虽然是西方发达国家出血性卒中 的首要病因,但本组资料中动静脉畸形仅占6.4%,而 大部分患)L(88.3%)在卒中发作前就具有明显出血倾 向,其中以维生素K缺乏最为常见幢J。近年来,发达 国家自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明显减少,然而发展中国 家(包括中国)这种现象仍十分普遍,可能与单纯母乳 DOI:10.3760/ema.j.ism.1673-4408.2009.01.001 基金项目:首都医学发展基金资助项目(2005-1012) 作者单位: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儿童医学中?Ldt,内科?述评? 喂养、妊娠期间滥用药物、胎儿宫内或产时窒息以及在 出生后未常规使用维生素K预防等因素有关。而且 本组资料中亦未发现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 居住环境、既往卒中史以及阳性血管疾病家族史等,与 儿童卒中发作之间存在任何相关性,进一步说明遗传 和先天性疾病在儿童卒中发病中可能占有更重要的地 位。儿童脑卒中与多种遗传和代谢疾病有关,与心源 性脑卒中有关的致病因素包括二尖瓣脱垂和马凡综合 征等。10%的患儿镰状细胞性疾病有脑卒中表现,儿 童首次发病以脑卒中发病多见,多于lO岁前发病。早 期引起颅内动脉远端和大脑前、中动脉近端闭塞性动 脉瘤而产生脑梗死症状。先天性心脏病是儿童脑卒中 的重要危险因素,患儿在正常情况下左心室压力大于 右心室,血液自左向右分流,但在某些情况下如右心室 血液流出受阻、肺动脉狭窄、肺动脉高压等血液流动的 梯度发生逆转时,心脏血栓从静脉流向动脉系统可引 起心脏栓塞性卒中bJ。 与成年入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卒中发作的重要危 险因素不同,我们必须关注一些儿童特有的缺血性脑 血管病的临床诊断,其中包括镰状红细胞相关的动脉 病、烟雾病、暂时性脑动脉病(transientcerebralartery disease,亿A)㈨1和动脉剥离症。因为对前两种疾病已 有广泛的认识,本文不再赘述,重点论及儿童’I℃A和 动脉剥离症。因为TCA的诊断越来越明确,似乎是儿 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动脉病变类型,因此,病 毒感染和(或)炎症导致的大、中动脉急性血管炎可能 是TCA潜在的最主要的病理生理机制。我们曾经把 这类疾病称为儿童特发性缺血性中风,发现与组织相 容性复合体一B51(HLA.B51)相关,特别是在17例mA. B51阳性患儿中13例有前驱的呼吸道感染史,推测可 能是由患儿的免疫遗传素质决定的,并存在某种感染 促发的脑血管炎【6】。如果动脉缺血性脑卒中发作前 12个月以内患儿曾出现水痘病毒感染,则被称为“水 痘感染后血管病”。本病确诊还需要在磁共振血管造 影术(MRA)和(或)CT血管造影上表现为两个最基本万方数据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全文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全文目录: 第一章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 1 我国脑血管病的流行现状与发展趋势 2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管理 3 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脑卒中的二级预防 1 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 2 脑卒中复发的二级预防措施 第三章卒中单元 第四章脑卒中的院前处理 第五章急诊诊断及处理 第六章常见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2 脑梗死

3 脑出血 4 蛛网膜下腔出血 5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第七章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 第一节出血性脑血管病 第二节缺血性脑血管病 第八章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第一节颅内动脉瘤 第二节脑动静脉畸形 第三节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第九章主要并发症的处理 1 颅内压增高 2 血压的调控 3 肺炎及肺水肿 4 血糖改变

5 吞咽困难 6 上消化道出血 7 尿失禁与尿路感染 8 脑卒中后抑郁与焦虑状态 9 心脏损害 10 急性肾功能衰竭 11 水电解质紊乱 12 深部静脉血栓形成与肺栓塞 13 脑卒中继发癫痫 14 褥疮 15 体温异常 第十章脑血管病的护理 1 急诊常规护理 2 昏迷的护理 3 瘫痪的护理

4 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5 褥疮的护理 第十一章脑血管病的康复 第一节脑卒中康复的基本条件 第二节主要神经功能障碍的康复 附录Ⅰ 脑血管疾病分类(1995年) 附录Ⅱ 常用脑卒中量表 附录Ⅲ 相关疾病临床常用药物参考 第一章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概述) 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系指发病前的预防,即通过早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使脑血管病不发生或推迟发病年龄的目的。从流行病学角度看,只有一级预防才能降低疾病的人群发病率。所以对于病死率及致残率很高的脑血管病来说,重视并加强开展一级预防的意义远远大于二级预防。 第一节我国脑血管病的流行现状与发展趋势

脑血管病介入试题3

缺血试题 (5) 主动脉弓的Casserly分型 Allen试验 WASID研究 锁骨下动脉盗血 Moyamoya病和Moyamoya现象 (10)不同检查方法(颈动脉超声、CTA、MRA)在颈动脉狭窄局部病变评估中的临床应用 (10)简述脑血管灌注检查的相关参数及其临床意义 (10)评估脑血管储备能力的临床检查方法 (10)血管成形术后高灌注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 (10)颈动脉狭窄常用的测量方法及其优缺点 (10)颅内动脉狭窄血管成形术的主要方法 (10)简述颅内血管狭窄成形术中球囊扩张支架和自膨式支架在手术准备和术中操作中的不同 (10)Simon导管成袢的部位与方法 (10)慢性颅内外闭塞性病变行血管再通术中,如何判断导丝是否进入闭塞段以远的血管真腔内部 (10)经桡动脉造影的术前准备、穿刺注意事项、导管选择及简要操作方法 (10)颅内血管狭窄及闭塞性病变常见的代偿途径 (10)颈动脉支架术中因近段血管迂曲导致导引导管到位困难的主要原因及其相应处理方法(20)颅内外血管狭窄病变常用的工作角度 (20)颈动脉血管成形术常用的保护装置的分类及其代表产品,各种产品的优缺点 (20)颈动脉支架的分类及其常用的代表产品,不同产品的特性 (20)颈动脉支架术中术后常见并发症及其处理 (20)颅外血管狭窄及闭塞性病变常见的代偿途径 (20)颅内血管狭窄血管成形术常见的并发症及其处理 出血试题 (5) 简述全脑血管造成常见的胚胎及原始动脉 Heubner回返动脉:ACA最大及最长的穿支,起源于A2段(34%~50%)、A1段(17%~45%)、ACoA(5%~20%)。RAH自其起点即返折向后成一锐角。内侧豆纹动脉及Heubner返动脉,供血尾状核头部、内囊前肢及部分基底节。 丛点脉络膜前动脉在脚间池和鞍上池内向后内方走行,在经脉络膜裂进入侧脑室下角供应脉络膜丛,进入脉络膜裂那一点成为丛点。介入治疗时,越过丛点以后相对安全,不至于出现并发症。 Blister-like Aneurysm

国内心脑血管药品市场情况

国内心脑血管药品市场情况 我国心脑血管病患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年龄呈年轻化趋势。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造成死亡的人数约260万,平均每小时死亡300 人。 根据卫生部统计资料分析,我国心脑血管病患者中老年患者占绝对比重,城市患者多于农村,脑力劳动者多于体力劳动者。我国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心脑血管患病率高达70%以上,预计到2005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超过3个亿,由于老年人是脑血管病的主要发病群体;庞大的消费群体将为我国心脑血管药物市场提供快速发展基础。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心脑血管疾病药物市场 1998年、1999年、20O0年销售分别为亿元。 106亿元、14亿元,2001年185亿元,1999~2001 年市场销售年均增长速度达29.6%,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但我国心脑血管疾病药物的总销售额在整个医药市场仅列第3位,销售额仅次于抗感染类用药和胃肠道类用药居于第3位(世界药品销售额中心脑血管用药居第1位,第2位和第3位分别是类用药和胃肠道类用药)。 从1999年北京.上海等10大城市典型医院用药比重看,1999年心血管系统用药比重前5位的城市分别是北京17.5%、杭州14.7%、哈尔滨14.3%、广州13.4%和上海12.1%,其中用药比重和增长速度均较高的城市主要有:北京(增速29%)、杭州(增速42.4%)、广州(增速28.3%)和上海(增速 39.8%),可以看出上述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根据2001年16城市入网医院用药统计,亚类产品销售金额前20位排序情况看,心脏病治疗用药达7.38亿元,居于第3位;周围血管扩张药心血管系统用药2.03亿元,居于第11位,抗血栓形成药 1.38亿元,居于第18位。钙通道阻滞剂和作用于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药物分别为2.48亿元和1.75亿元,居于第10位和第12位。

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现状:每年有300万人因心脑

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现状:每年有300万人因心脑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现状:每年有 300万人因心脑 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现状:每年有300万人因心脑血管疾病猝死,700万人因脑卒中而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1、我国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300万人以上。 2、目前,我国脑卒中幸存者约有700万人,其中75%的患者留有永久性残疾(偏瘫、失语、意识模糊、昏迷、大小便失禁等状态)。这些惊人的数据说明心脑血管疾病已经给我们全世界、全国、全社会以及全人类带来了沉重的恶果。脑卒中也许在很多人看来并不是很可怕,但可怕得是患病之后被疾病的折磨,那种求生不能、求死也难的感受,也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明白…… 我们何必要等到病发的时候再去后悔去弥补,著名心脑血管疾病专家洪昭光告诉我们:花1元钱预防,可以减少100元的治疗费用。心脑血管疾病,应以预防为主~ 很多不重视保健的人,30岁的人有60岁的血管,当然容易发生猝死,猝死发生率取决于血管质量。血管是生命交通线,人体所需的营养和氧气都是通过血管川流不息地输送到全身各处。 随着年龄的增长、不良生活习惯、以及高血压等因素的影响,人的动脉血管会发生硬化。动脉硬化时血管内膜会形成粥样斑块,这就是血栓。如同水管内年久会形成水垢及铁锈一样,血栓会越积越厚,阻断或减少了动脉血液的供应,导致患者因心肌梗塞或脑中风而猝死。动脉硬化的血管也如同天长日久老化的塑料管一样,非常脆弱。一旦病人情绪激动或用力的时候,极易发生 破裂,所以心脑血管病人因脑血管破裂猝死在卫生间和牌桌上的事屡见不鲜。

猝死的发生率取决于血管质量。好的血管极富弹性、血液清洁、管道通畅。不好的血管内腔狭窄、硬化、脆化易破。最危险的是:当血管堵塞60% 时人们是感觉不到的,70%时仅仅是有感觉,只有当血管阻塞达到75%以上的时候,患者才会有明显感觉,而这个时候已经非常危险了。目前,心脑血管疾病越来越呈年轻化趋势。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因心脑血管疾病猝死的事件常见诸报端。前不久因心肌梗塞死去的28岁的浙江卫视美女主持人梁薇就是其中一例。经事后解剖检验,那些不到30岁就发生猝死的年轻人,血管质量还不及60岁老人的血管。所有这些悲剧都提示我们:爱护生命,维护血管健康,必须从现在抓起,从预防抓起~ 有这些症状就要警惕脑中风、猝死随时会发生:1、经常头晕目眩反复出现瞬间眩晕,视物旋转,几秒钟后便恢复常态。2、四肢麻木出现手脚肢体麻木、活动不便的异常感觉。3、眼睛突然发黑或单眼突然发黑,看不见东西,几秒钟或几十秒钟后便完全恢复正常:这是脑缺血引起视网膜缺血所致。4、不明原因的摔倒或者走路像踩棉花:由于脑血管硬化,引起脑缺血,运动神经失灵,可产生供给失调与平衡障碍,而容易摔倒、走路摇晃不稳。5、说话吐字不清:脑供血不足时,人体运动功能的神经失灵,常见症状之一是突然说话不灵或吐字不清,甚至不会说话,但持续时间短,最长不超过24小时。6、频繁打哈欠:如果无疲倦、睡眠不足等原因,出现连续的打哈欠,这可能是由于脑动脉硬化、缺血,引起脑组织慢性缺血缺氧的表现。7、精神改变:如嗜睡,或性格一反常态,变得沉默寡言,或多语急躁,或出现短暂智力衰退。8、流鼻血经医学观察,高血压病人反复鼻出血,也可能会发生脑溢血。 心脑血管疾病不要等到生病后才治疗,预防远比治疗更重要。我国每年300万人因心脑血管疾病而死亡,同时有脑卒中幸存者约700万人,其中75%的患者留有永久性残疾(偏瘫、失语、意识模糊、昏迷、大小便失禁等状态)。

脑血管疾病患者脑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分析 李蕾

脑血管疾病患者脑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分析李蕾 发表时间:2016-08-07T11:42:37.733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12期作者:李蕾 [导读] 在脑血管疾病患者中使用脑血管造影诊断和介入治疗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病情的好转。 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163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脑血管造影(DSA)诊断及介入治疗情况。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09年6月-2013年6月接诊的5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的DSA诊断及治疗情况。结果:50例患者中,出血性和出血前脑血管疾病27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19例,其他脑血管疾病4例。实施介入治疗的11例患者中,实施动脉瘤介入栓堵治疗5例,实施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3例,实施骨下动脉支架置入术2例,实施海绵窦动静脉瘘介入栓堵术1例。结论:在脑血管疾病患者中使用脑血管造影诊断和介入治疗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病情的好转。 关键词:脑血管疾病;脑血管造影术;神经介入 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CVD)是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的脑部疾病的总称。在临床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较为常见,主要是由于脑血管突然破裂或者突然关闭而导致脑血管支配区域脑组织的功能障碍[1]。主要的临床表现有中风不语、半身不遂等,或称之为脑卒中或脑中风。病情较轻的患者常常要经过3~6个月的治疗方可逐渐恢复,实现生活自理;病情较重的往往导致患者昏迷、死亡或产生严重后遗症[2]。目前,脑血管疾病在我国人口因致残或死亡原因中占据首位,脑血管疾病患者超过700万,而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3]。本文对脑血管疾病患者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诊断及介入治疗进行了分析总结,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6月-2013年6月接诊的经DSA诊断和介入治疗的5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29例,女21例,年龄21~78岁,平均(49.8±1.6)岁。主要脑血管疾病: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动眼神经麻痹11例,脑室出血8例,缺血性卒中9例,颅内静脉窦血栓8例,海绵窦动静脉瘘9例。所有患者均符合2005年修订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和第四届全国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4]。 1.2 脑血管造影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术前均向患者及其家属明确告知手术目的、术中及术后注意事项,可能产生的手术风险、手术并发症及预防措施,双方签署医患知情同意书;(2)脑血管造影纳入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外血管出血性和缺血性病变、自发性脑内血肿、CT或者MRI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变;(3)脑血管造影排除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碘过敏、心、肝或肾功能不全或衰竭、脑疝晚期、脑干功能衰竭。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DSA诊断,50例患者中,出血性和出血前脑血管疾病27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19例,其他脑血管疾病4例。实施介入治疗的11例患者中,实施动脉瘤介入栓堵治疗5例,实施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3例,实施骨下动脉支架置入术2例,实施海绵窦动静脉瘘介入栓堵术的1例。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脑血管疾病中常见的一类,主要是由于一系列的病变使得管腔变窄、血栓闭塞,进而导致脑局部缺氧缺血和软化坏死[5]。该疾病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严重的威胁,因此要积极加强对脑血管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6-8]。目前,血管内的干预治疗因其具有传统药物治疗不可替代的优势而逐渐在临床中获得广泛的应用[9]。缺血性脑血管病是脑血管疾病中常见的一类,主要是由于一系列的病变使得管腔变窄、血栓闭塞,进而导致脑局部缺氧缺血和软化坏死[10]。作为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最佳标准,脑血管造影是各种介入治疗的基础。然而脑血管造影容易带来其他的并发症,因此要加强对相关并发症的预防,主要可以从造影的步骤、完整性、操作过程的注意事项以及造影时使用生理盐水持续灌注动脉鞘等方面出发来避免并发症的出现[11-12]。近年来,我国脑血管患者数量逐渐增多,对中年以上人群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本研究中采用DSA诊断,50例患者中,出血性和出血前脑血管疾病27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19例,其他脑血管疾病4例。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血管内介入技术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关于这一疾病的治疗尚未找到一个非常好的治疗方法,介入治疗必将为缺血性血管疾病的患者带来福音。本研究对缺血性血管疾病患者实施血管内介入技术均获成功。 综上所述,脑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对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只要严格刷选合适的病症,对其适应病例、材料和方法进行充分的术前评估,结合严谨而成熟的操作技术,对术后并发症及预后妥善处理和观察随访,脑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一定会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带来质的飞跃。这不仅可以促进患者病情的好转,而且可以提高医院的声誉,进而使医院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周志明,周广怡,卢婷媳,等.后循环缺血患者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评价[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1,12(6):986-988. [2]喻茂杰,刘晓华,刘甲辰,等.血小板聚集试验预测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与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92-93. [3]刘武,罗伟良,陈伟奇.48例脑梗死患者全脑血管造影分析[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8(5):456-457. [4]王鹏,陈波,陆陪松.脑血管造影DSA术常见并发症及防治对策[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5(12):1947-1948. [5]宋涛,龙丽华,李辉萍,等.40例脑血管病患者颈部血管超声及脑血管造影的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5):104-105. [6]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撰写组.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54-160.

心脑血管疾病现状

心脑血管疾病现状 作者:苏哲心脑血管专栏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539 更新时间:2006-11-29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粘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缺血性或出血性的疾病,包括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脑梗塞、脑痴呆、脑出血等。心脑血管疾病是当今世界上威胁人类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已超过肿瘤而跃居世界第一。目前,全球有高血压患者6亿人,高血压患病率约10%。 2005年中国卫生部公布的资料显示:中国人口的总死亡率中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高居首位,城市居民脑血管死亡率达21.2%,心脏病死亡率17.9%;而农村居民脑血管死亡率也达21.2 %,心脏病死亡率11.8%。中国每年有大约26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每天大约7000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大约每12秒钟1个。近十几年35-55岁男性心肌梗死死亡增加速度最快。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肥胖、吸烟都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在人们积极防治高血压的今天,脑出血事件减少,但是对于胆固醇重视和防治不够,因为高胆固醇血症引起的心肌梗死发病率显著上升,脑中风发病率也居高不下,心脑血管疾病趋于年轻化,以上种种迹象表明,胆固醇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2006年5月14日在北京召开的卫生部“十年百项”2006年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和中国心力衰竭教育计划启动会新闻发布会上,以上两个项目的负责人、我国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呼吁,胆固醇防治刻不容缓。 冠心病全称冠状动脉硬变化心脏病,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心绞痛为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胸闷、心区刺痛、心绞痛、心律不齐,严重时会发生心肌梗塞,造成心力衰竭,危及生命。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主要症状,是由于急性暂时性心肌缺血、缺氧所引起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胸部压迫窒息感、闷胀、剧烈烧灼样疼痛,一般疼痛持续1-5分钟,心绞痛会加重冠心病的病情,并造成心力衰竭和猝死。心肌梗塞是指冠状动脉的某一分支闭塞、血流中断,造成该分支所营养的心肌持久缺血、缺氧,是心脏病死亡的首要原因。其主要症状为:突发时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痛,且疼痛持续半小时左右,呼吸短促、头昏、恶心、寒战、多汗、脉搏细微、皮肤湿冷等重病病容,严重时会出现晕厥或休克。 心脑血管疾病的基本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而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最直接的原因是高血脂症。当血脂(主要指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超过正常值限时,就称为高脂血症,它是富裕生活带来的恶疾,它对人体的损害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并且是全身性的,由此引起一系列心、脑、肾的损害。它的发展步骤是这样的:高脂血症→血管硬化→血压增高→心脑供血不足→心脑血管意外(即中风或冠心病)。冠心病、脑中风、高血压、老年痴呆、糖尿病等老年性心脑血管疾病都可能合并高脂血症。因此,预防高脂血症和动脉硬化应是我们特别关注的焦点。

1 我国脑血管病的流行现状与发展趋势 4

脑梗死的预防和治疗 1 我国脑血管病发病情况及其危害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明显改变,加之迅速到来的人口老龄化,目前脑血管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据卫生部疾控中心资料显示,无论是城市或农村,脑血管病近年在全部死亡病因顺位中都呈现明显前移的趋势。城市居民脑血管病死亡已上升至第一、二位,农村地区90年代后期升至第二位。脑血管病有四高特征;既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因此防治脑卒中已经迫在眉睫,而降低卒中发病率和病死率的根本出路在于预防。 2 什么是脑梗死 我们知道脑血管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疾病。脑血管病包括缺血性脑血管和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缺血性脑血管病占全部脑血管病的60%-80%。缺血性脑血管病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硬化性脑梗死,脑栓塞,腔隙性脑梗塞等。其中脑梗塞最常见。 那什么叫脑梗死哪,脑梗死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的突然减少或停止,造成该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坏死、软化,并伴有相应部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缺失的症壯。 3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1.高血压:我们知道高血压是导致脑卒中的一个公认的最重要的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之一。收缩压每升高10毫米汞柱脑卒中危险增加49%,舒张压每升高10毫米汞柱脑卒中危险增加46%.血压越高脑卒中发病率越高。脑出血病人有高血压占81%,脑梗死病人有高血压的占45%.,高血压病人脑卒中发病率是没有高血压的2倍。降低血压可降低脑卒中发病率。不适当降压过度也是是诱发脑梗塞的重要原因。 2糖尿病: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主要是因为血糖升高造成血粘度增高同时导致脑动脉硬化,有糖尿病比非糖尿病人脑卒中发病率高2--3倍。 3心脏病:是另一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房颤,心肌梗死、先天性瓣膜病、附壁血栓、扩张性心肌病冠心病心衰等。有心脏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比没有心脏病者高2倍。 4血脂增高是引发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动脉硬化是老年人发生脑梗塞的直接原因。当血脂升高时脑梗死发生率升高。 5 、吸烟、酗酒,吸烟是导致脑梗塞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烟中含有大量的尼古丁等有毒物质,会引起血液中的脂质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从而会致使血粘度增高。吸烟者(包括被动吸烟)比不吸烟者患脑血管病的几率高出2倍。而饮酒则会导致血液中含有大量的酒精,酒精会使脑血管发生收缩、痉挛的作用。脑梗死发生率随饮酒量增加而增加。 6颈动脉狭窄或动脉炎. 7 肥胖体重超过正常人20%肥胖的人多伴有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动脉硬化。其中高血压发生率是正常人的2.9倍 8生活不规律、劳累过度或休息不好:劳累过度或休息不好易引起血压波动或血液动力学发生改变,易引起脑血栓的形成。 9、精神情绪不稳:情绪恶劣,尤其是暴怒或长期忧郁、焦虑,可引起血管神经调节失常,或导致脑血管收缩,是诱发脑梗塞的重要诱因。 10 不可控因素,年龄40岁以后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性别,男性多于女性,脑卒中家族史,有脑血管病家族史发病率是没有家族史的4倍。寒冷季节气发病率高,脑梗死12月份发病率高。。 4脑梗死有哪些临床表现,

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脑血管病得血管内介入治疗 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导管技术与材料、计算机等科学得迅速发展,血管内介入技术在治疗脑血管病方面日臻成熟,以其微创、安全、有效等特点受到医生与患者得肯定,目前已成为脑血管病得重要治疗方法之一。以下几个领域尤其受到临床医生得关注。?1颅内动脉瘤得介入治疗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早期,介入治疗仅适用于动脉瘤形态与部位不适合手术夹闭或临床状态较差得患者。随着导管技术与栓塞材料得不断改进,介入技术逐渐成熟,现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得重要方法。近期一项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试验(International Subarachnoid Aneurysm Trial,ISAT)对血管内弹簧圈栓塞与神经外科夹闭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前者能够提高患者术后1年独立生活得机会。对于未破裂动脉瘤得治疗与否目前国际上仍然存在较多争议,需要综合评估干预治疗得风险与效益,根据患者得个体差异制订处理方案。国外文献提示,介入治疗能够降低未破裂动脉瘤自然病程中得破裂风险,确切结论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介入治疗安全性、有效性得提高无疑有赖于新技术与新材料得发展、近年来,在GDC电解可脱弹簧圈得基础上,又出现了多种用于颅内动脉瘤栓塞得新型材料,如三维弹簧圈、生物涂层弹簧圈、水膨胀弹簧圈、液体栓塞剂,以及与弹簧圈固位技术(Coil-retentionTech nique,CRT)配合使用得颅内专用支架、封堵球囊等辅助材料。所谓CRT,就是指利用三维弹簧圈得“成篮性”或球囊、支架、双微导管等辅助措施,重建动脉瘤瘤颈,使弹簧圈稳妥地停留于瘤腔内,目得就是在保留载瘤动脉得前提下将动脉瘤隔绝于血循环之外、该技术主要

脑血管病介入规范

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为规范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使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所称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是指经血管穿刺径路进入颈动脉或椎动脉及以上的颅内外血管内实施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主要为治疗技术),包括以抢救为目的的脑血栓的急诊溶栓和颅底血管大出血的急诊血管闭塞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应当和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此技术限定在三级医院进行,并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和放射科的诊疗科目,有血管造影导管室和重症监护室。 (三)神经外科 开展脑血管疾病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40张,其技术水平达到三级医院神经外科专业重点科室技术标准。 (四)神经内科 开展脑血管疾病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40张,

其技术水平达到三级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专业重点科室技术标准。 (五)放射科 具有较高的神经放射学诊断水平、配备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并能进行清楚的无创脑血管成像检查。 血管造影导管室是进行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的必须条件,要求如下: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 2.配备800mA,120KV以上的血管造影机,具有电动操作功能、数字减影功能和“路途”功能和测量功能,具有术中手推造影功能。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配备能够熟练操作血管造影机的放射技师和熟悉导管室工作及抢救程序的导管室护士。 3.具有高压注射器。 4.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有氧气通道、除颤器、吸引器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5.有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微导管、微导丝、弹簧圈、胶等栓塞剂以及其他物品、药品的存放柜,有专人负责登记保

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最新版】

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导管技术和材料、计算机等科学的迅速发展血管内介入技术在治疗脑血管病方面日臻成熟以其微创、安全、有效等特点受到医生与患者的肯定目前已成为脑血管病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以下几个领域尤其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 1、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早期介入治疗仅适用于动脉瘤形态和部位不适合手术夹闭或临床状态较差的患者。随着导管技术和栓塞材料的不断改进介入技术逐渐成熟现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方法。近期一项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试验(InternationalSubarachnoidAneurysmTrialISAT)对血管内弹簧圈栓塞和神经外科夹闭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前者能够提高患者术后1年独立生活的机会。对于未破裂动脉瘤的治疗与否目前国际上仍然存在较多争议需要综合评估干预治疗的风险和效益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订处理方案。国外文献提示介入治疗能够降低未破裂动脉瘤自然病程中的破裂风险确切结论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介入治疗安全性、有效性的提高无疑有赖于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发

展。近年来在GDC电解可脱弹簧圈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多种用于颅内动脉瘤栓塞的新型材料如三维弹簧圈、生物涂层弹簧圈、水膨胀弹簧圈、液体栓塞剂以及与弹簧圈固位技术(Coil-retentionTechniqueCRT)配合使用的颅内专用支架、封堵球囊等辅助材料。所谓CRT是指利用三维弹簧圈的“成篮性”或球囊、支架、双微导管等辅助措施重建动脉瘤瘤颈使弹簧圈稳妥地停留于瘤腔内目的是在保留载瘤动脉的前提下将动脉瘤隔绝于血循环之外。该技术主要适用于颅内宽颈或梭形动脉瘤。多种栓塞技术、材料的联合应用拓宽了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适应症并进一步提高了治疗效果。相信随着材料学、方法学的进步以及临床经验的积累介入治疗有望成为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治疗。 2、脑动静脉畸形的介入治疗 氰丙烯酸正丁酯(N-butyl-2-cyanoacrylateNBCA)做为粘附性液体栓塞材料的代表用于介入治疗脑动静脉畸形已有十多年时间。神经介入医生在这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使脑动静脉畸形经栓塞后流量降低继而适于手术切除或放射治疗还可使部分病变通过单纯栓塞即达到治愈。非粘附性液体栓塞材料Onyx的出现改变了NBCA在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治疗方面一统天下的现状甚至可以说Onyx的应用是神经外科介入材料发展史上继GDC可脱弹簧圈问世后的又一里程碑式的进步。Onyx包括次乙烯醇异分子聚合物(Ethylene-vinylAlcoholCopolymerEVOH)、二甲基亚砜溶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