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衣食住行

中国古代衣食住行

中国古代衣食住行
中国古代衣食住行

中国古代衣食住行

文学院 2010410291 杨同玉

中国是一个历史大国,历史文化悠久,中国古代衣食住行也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今天我们研究我国的古代的衣食住行对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远意义。

一、衣着和佩饰

衣的含义:衣有广义和狭义两个含义:狭义的衣专指上衣。广义的衣包括了一切用以蔽体的东西。

1.头衣头衣

头衣又称元服。元的本义既是头。加元服就是行冠礼。古代贵族与平民的头衣有很大的区别。贵族戴冠、弁、冕,平民戴帻。

冠:贵族男子所戴的普通帽子。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是成人的标志,是贵族男子的常服。该戴冠而不戴的,是不合礼的。有人为了合乎礼,甚至献出生命。冠的作用主要是把头发束住,同时也是一种装饰。冠圈的两旁有丝绳,用来在下巴上打结,将冠固定在头顶上,这两根丝绳就是缨。戴冠前要将头发盘在头顶上打成髻,用纚(或写作縰,是一块黑色的帛)把发髻包住,然后再戴冠。戴上冠后,还要用笄(先秦叫笄,汉代以后叫簪)左右横穿过冠圈和发髻再加以固定。女子不戴冠,只用笄或簪固定发髻。后来固定冠冕的叫衡笄,只固定头发的叫发髻。留全发、戴冠、巾,是中原地区的正常装束,非中原地区则以披发为常。

2.体衣体衣

裘:皮衣,毛向外。国君和贵族穿狐皮的裘要罩上与狐毛颜色相宜的裼衣。犬羊之裘是庶人穿的,不加裼。袍:絮了乱麻或旧丝棉的长衣。古代上衣的领子有两种:一种是交领,衣领直接连着左右襟,衣襟在胸前相交,左襟压右襟,在右腋下挽结。另一种是直领,领子从颈后沿左右绕到胸前,平行地下垂。袪:袖口、袖子。带:古人的上衣外面要系带。大带通常用丝制成。绅:古人长衣外要系带,大带在腹前打结,余下的下垂部分就是绅。布:和褐是同类的东西,区别是布细褐粗。读书人未做官时穿的常服用布制成,所以布衣就成了未做官的读书人的代称。古代的下衣有裳、绔、恽。裳:裙。古代男子也穿裙。绔:也写作袴,裤子。古代的裤子只有两个裤筒,没有前后裆。纨绔是有钱人穿的,纨是织造得较为细致的生绢,由来纨绔专指富贵而又不务正业者。

3.足衣足衣

履:古曰屦,汉以后曰履,今曰鞋。用草编制的称草屦,草鞋又称躧,又写作蹝、屣。草鞋为贱物,所以古人常以脱屣、弃屣比喻事情之容易或对人事看得很轻。菅屣也是草鞋。葛屣是用葛藤纤维编制的,介乎草麻之间,所以比一般的草鞋要贵重一些。

4.佩饰佩饰

环:重要的佩玉。其形为环,当中的空心直径与四周玉的宽度相等。环佩多指妇女的佩饰。杜甫《咏怀古迹》:“画图省识春风面,佩环空归月夜魂。” 玦:重要的佩玉。即环缺了一块。玦的名称来源于决,而其形状又是环形断开,所以古人常用来寓义决、断之义。

二、饮食和器皿

1.主食主食

五谷:黍、稷、麦、菽、麻。麻算作谷类,是因为麻子也是充饥之物。六谷:

黍、稷、麦、菽、麻,再加上稻。黍:即黍子,又叫黄米。稷:小米。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稷是最重要的粮食。稷是五谷之长,所以谷神也叫稷。麦:古代写作来。大麦叫麰,也写作牟。

2.肉食肉食

古人肉食中以牛、羊、猪为最重要,狗肉也是肉食的主要来源之一。三牲:牛、羊、豕。三牲齐备叫太牢,只用牛羊叫少牢。太牢是最隆重的礼。牛:农业生产的工具,饲养不及羊、猪迅速。羊:较普通的肉食。羔肉美于大羊。豕:又称彘,豚是小猪,又写作豘。豚肉胜于大猪,所以,阳货馈孔子豚,不能算是很轻的礼物。狗:古人喜欢吃狗肉。吠狗是看门狗,走狗是猎狗。屠狗是一个专门的职业。历代达官贵人都极重视口腹之欲,山珍海味无不厌饱。古代的吃法多种多样。如:炙:烤肉。燔也是烤。郑玄说:“柔者炙之,干者燔之。” 脍:细切的鱼和肉。

3.酒和调料.

酒《尚书》有“酒诰”篇,为周成王告诫殷的遗民以纣为鉴,不要沉湎于酒。殷商酒器种类也极多,当时的饮酒风气非常盛。古代的酒不是烈性的,一般都是黍子或高粱(秫)煮烂后加上酒母酿成的。古代烹饪的调料:古代调味不用糖,甘甜之味用梅。易溶的蔗糖大约唐代才有,我国原来的糖其实是今之麦芽糖,难以入菜,唐人以前糖称饴。饴是胶状的,掺以米粉之类的东西使它略硬一些,就叫饧。到宋代时糖才是蔗糖。

4.食器和饮食习惯食器和饮食习惯

上古的炊具鼎:用来煮肉或盛肉的青铜容器,常用来煮全牲,所以比较大,有圆腹三足和方腹四足两种,腹下烧火,鼎口有耳,便于抬举。鬲:用来煮粥,其形近鼎,三足空,与腹相通,为的是最大限度受火,加快米熟的速度。镬:圆形大腑,无足。因为鼎受火过烈容易使足部损害,所以镬作为煮肉器更为常用。古有汤镬酷刑,将人扔入镬内就汤煮而死,谓之烹。甑:蒸饭的工具,像今天的笼屉。甑放在鬲上,鬲中置水,上下部合为一套就叫甑,也有的甑是做成一个整体的。甑常与釜配套使用,所以古书上常甑釜连用。

三、宫室和起居

1.

宫室

古代住宅门、寝门、堂、户的位置住宅最外面是大门,门外有屏,叫萧墙,今称照壁。后代据此称内讧为萧墙之祸。周代大门一般是三开间,中间是明间,为门,左右各一间为塾。门内为庭,即院子。主体建筑由堂、室、房组成,都建在高台之上。最前面的是堂,堂东西两面墙叫序。堂靠庭的一边有两根柱子,称东楹和西楹。堂的作用是活动和待客行礼的地方。堂的正面没有墙,堂前有两个阶梯,称东阶和西阶。古人在室外尊左,因此西阶是宾客走的。堂的一面无墙,其边、角都暴露在外。堂边叫廉,廉必直,所以后来说廉正、廉洁。宫阙园林宫阙园林。阙:古代宫廷大门外两个高大的建筑物,一左一右夹住宫廷的出口,像缺了一块,故名。阙又名观、魏、象魏。其功用为构成宫廷的气势,便于了解守卫和公布告示。观:宫廷内独立的宫殿。列观是一般的殿堂。殿堂称观,是因为它们高大便于观览。殿:就是堂。从汉代起叫殿,并逐渐成为宫廷和庙宇的高大房屋的专名。在殿堂所在的庭院四周建的房子叫廊或庑。

古人的坐姿是:两膝着地,两脚脚背朝下,臀部落在脚后跟。如果将臀部抬起上身挺直,叫做长跪,也叫跽,这是准备站起来的姿势,也是对人表示尊

敬。箕:即箕踞,是一种很随便的坐法。两腿可以平伸,身与腿形成近似直角,其形像簸箕。如果有外人在场,这种坐法是对客人的不尊敬。如果不是有意傲人,箕踞就是不拘小节的表现。几:长方形的炕桌。几的作用是在坐时可以依凭小憩。

2.宫阙园林宫阙园林

阙:古代宫廷大门外两个高大的建筑物,一左一右夹住宫廷的出口,像缺了一块,故名。阙又名观、魏、象魏。其功用为构成宫廷的气势,便于了解守卫和公布告示。观:宫廷内独立的宫殿。列观是一般的殿堂。殿堂称观,是因为它们高大便于观览。殿:就是堂。从汉代起叫殿,并逐渐成为宫廷和庙宇的高大房屋的专名。在殿堂所在的庭院四周建的房子叫廊或庑。

四、车马和交通

1.车马车

古代常以驷为单位计数车辆,其车子上主要部件的名称;古人乘车方面“立乘”与“尊者”、“御者”、“车右”的所指;古代车子因质科、用途不同而名称不同的情况;“传车”的含义。战国以前陆行的主要工具是马驾的车。马车不但平时用以载人载物,还是战争中的主要工具。车马在古代文献中是经常连在一起说的,说到马就包括有车,说到车就包括有马。古代驾车以四马为常。《大雅烝民》:“四牡彭彭,八鸾(铃)锵锵。”也有驾两匹马的,叫做骈。驾三匹马的叫做骖。也有驾六匹马的。

1.车马车

古代的车只有一根辕,驾辕的马叫服马,两旁的马叫骖。古人尚左,如果需要解下马来另作他用就解左骖,这是对别人的尊重。古代驾车人在车厢正中或左边,释左骖也比较方便,不妨碍继续驾驭。古人以四马为常,所以常以驷为单位计数车辆

2.步行.

古代士大夫外出是不步行的。孔子在他不做官以后还说:“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但是人总得走路,而士大夫们的走路就有跟多的规矩,成为礼的一个部分。古人对走路的动作分辨得很细,“行”、“步”、“趋”、“走”的所指:两脚进曰行,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

研究古代的衣食住行对我们更好的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对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刻意义。

生活在非洲的中国人,对非洲的见闻

都是实话,国内的假新闻太多了,报导国外的新闻总不能也带假吧?我可没排着队拿钱哦……来非洲的中国同胞日益增多,有不少朋友也抱着想来非洲赚一桶金的想法,为此,修罗特在此提一些忠告,也许有些话你不太喜欢听,但是,湊合着听听吧,希望能给要来非洲、打算来非洲的同胞带来一些借鉴。 1、如果你想到非洲做生意,请你不要对非洲抱太大的希望,毕竟,希望越大,失望更大。非洲虽然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大陆,但是,贫穷并不代表消费低,非洲的消费水平,足以媲美欧美,甚至过犹不及,所以想到非洲做生意的同胞,至少得有几十万甚至百万以上人民币才行,毕竟,在非洲做生意,需要很大的本钱。 2、非洲充满着机会,但是,并不是机会就是机遇,有时候,机会更多的是杀机,像一些高利润的产品,如药、农机等,往往都是垄断的,你想分其中一份羹,就等同于抢别人的生意,抢黑人的生意只是竞争,抢同胞的生意,就会被打被杀,别说我扯蛋,出来前自己好好调查,不是真正信得过的人,别太相信,特别是一边发货一边接货的生意,货发了,对方称未收到货,而是把货吞了,这很正常,在非洲,收不收到货,经常是无据可询,人家随便一个理由就可以打发你。 3、黑人虽然懒,虽然笨,但是,不要不把黑人的生命当生命。所以,请那些想到非洲开诊所的同胞别那么缺德,别当厨师的也出来开诊所当医生,别连针都不懂打就装13装得很专业似的,更别医死了人还不知死,依然挂着“中国诊所”的招牌到处招摇撞骗。什么高维生素针,什么人参针,除了这些针,你们还会打其他的吗?没错,这些针打不死

人,而且还可以赚很多医药费,但是,如果总拿这些针忽悠黑人,甚至忽悠同胞,那么,真正的病被耽搁了怎么办?做人要有道德观,做医生更需要医德,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4、诊所和餐厅是同胞在海外最喜欢做的两种生意。餐厅可以做,但是卖淫的事就别搞了,除了菲律宾酒吧外,非洲中亚洲酒吧就属中国酒吧最多了,搞得黑人把所有的黄皮肤人开的酒吧都以为是中国酒吧,甚至有朋友稍微穿得性感一点都被误以为是卖的。你想卖淫,怕丢脸,可以跑到离家乡远的省份去,犯得着一定来非洲吗?有些人不但到非洲开妓寨,而且还要拉上一些国内的无知少女来,有些甚至连自己的亲生外甥女都骗,这还是人吗?而那些无敌的少女被拉到非洲后,连爱滋都不懂得是什么,黑人的生意也做,俨然不知道非洲的很多国家爱滋病患率有50%以上,一些红灯区甚至在75%以上,想想那些喜欢出来玩的黑人,身上患病的几率有多少就清楚了。而现在世界卫生组织更是一个傻13的组织,拼命吹捧保险套的妙处,避孕都不是100%,何况爱滋呢,搞得所有的小姐都以为有了保险套,爱滋就能百分之百杜绝一样,这不等同于自杀吗? 5、如果你决意来非洲了,那么,请作好准备,作好孤身奋战的准备。在非洲,既然来了,就要好好地活下去,如果你是外派的,可能有公司护着你,为你排难解纷,但是,如果是做生意呢?如果你确认你可以自己解决,那么,没问题,但是,犯法的事就别干了,别存在侥幸心理,黑人别的不聪明,贪污钱的本领可大。有什么事,即使你有理了,

语文教师必读书目

推荐:大师谈语文教育教学之书籍 以下书籍皆可到卓越网上订到: 1.《跟大师学语文:文章讲话》,叶圣陶、夏丏尊著,中华书局出版。 2.《跟大师学语文:文话七十二讲》,叶圣陶、夏丏尊著,中华书局出版。 3.《跟大师学语文:语文随笔》,叶圣陶、夏丏尊著,中华书局出版。 4.《跟大师学语文:怎样写作》,叶圣陶,夏丏尊著,中华书局出版。 5.《文心》,叶圣陶、夏丏尊著,三联书店出版。 6.《国文百八课》,夏丏尊、叶绍均著,三联书店出版。 7.《经典常谈》,朱自清著,三联书店出版。 8.《语文杂记》,吕叔湘著,三联书店出版。 9.《语文常谈》,吕叔湘著,三联书店出版。 10.《语文闲谈》,周有光著,三联书店出版。 11.《文章修养》,唐弢著,三联书店出版。 12.《作文入门》,梁启超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13.《文章作法》,夏丏尊、刘熏宇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14.《季羡林说写作》,季羡林著,中国书店出版。 15.《文章例话》,周振甫著,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16.《朱自清语文教学经验》,朱自清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17.《叶圣陶教育名篇》,叶圣陶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18.《夏丏尊教育名篇》,夏丏尊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19.《作文杂谈》,张中行著,中华书局出版。 20.《文言津逮》,张中行著,中华书局出版。

一、语文教育史的书 1、《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初版) 2、《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 3、郑国民教授的专著《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我国近现代语文教育的变革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4、顾黄初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初版) 5、倪文锦教授等主编的《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 二、语文教育大师的经典性专著 1、《叶圣陶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版)的第13、14、15三卷 2、《文心》 3、叶先生又与朱自清先生编写的《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 4、《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中第二、三卷 5、《国文教学》和《标准与尺度》 6、朱光潜先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第十三封信《谈美》,《诗论》、《我与文学及其他》,《谈修养》和《谈文学》 7、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作文法讲义》(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8、《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9、吕叔湘先生《语文常谈》

传统作文之中国传统饮食礼仪论文

中国传统饮食礼仪论文 【篇一:浅析中国餐桌礼仪论文】 浅析中国餐桌礼仪文化 140511133钟子祺 摘要:餐桌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也是一种社 交手段,在用餐过程中,人的修养礼仪可由言行举止体现出来。正 确的餐桌礼仪不仅显得优雅大方,更能给人以良好的印象。然而, 在中西融合的今天,许多中餐礼仪却常常被人忽视,导致尴尬的场 面发生,因此,掌握一些餐桌礼仪在社交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字:餐桌礼仪;入座;进餐;离席;茶文化;酒文化; 中西差异; 0.引言 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餐饮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至少在周代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善的饮食礼仪制度,并对西 方餐桌文化产生一定影响。自改革开放至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餐饮作为一项国计民生的大事越来越成为社会和媒体关注的焦点。而餐桌礼仪却因为其繁琐性和冗余性遭到人们的普遍忽视。基 于此背景作者深感现代国人缺乏餐饮礼仪的基础认识和准确定位。 于是在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编成此文,旨在希望国人通过文章 能够具备对于中餐礼仪基本认知并了解中西方餐饮礼仪方面的差异,同时愿此文为中国餐饮礼仪文化研究添砖加瓦。 ①“饮食所以合欢也。”中国人享受集体聚餐或饮宴的热闹氛围。餐桌,是考验一个人修养的重要场所,吃,是中国人协调人际关系的 一种方式。②“在中国,人们最重要的社交活动既是请客吃饭,而且 名目繁多,某些成功人士一天中花的时间最多的就是吃饭,一个长 期不能参加应酬的人可能就被社会淘汰了或者成为‘无用’之人”。大 家同夹一盘菜,共饮一碗汤的“群享”模式触发了欢乐气氛,举杯提 箸之间协调人际关系。但是在正式的中餐宴席中还是有很多讲究的。 1. 席位安排 “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 下 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最后自己坐在离门最近处的座位上。若是圆桌,则 正对大门的为主客,主客左右手边的位置,则以离主客的距离来看,

走近古人的生活衣食住行

5.1走近古人的生活衣食住行 知识目标 1、了解中国古人的衣食住行,认识其中的著名作品; 2、对古代各个时期的艺术概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对各个不同时期的与衣食住行相关的艺术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赏析与衣食住行相关的艺术,体会古人的生活方式。 教学难点 以点盖面,重点讲述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及其社会背景。 教具 教材、多媒体影像课件。 学具 课本、课外学生自已收集的相关资料、图片。 学法指导 欣赏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谁的生活能离得开衣、食、住、行呢?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在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里,精心设计,热情创造,将澎湃的生命化作了生活艺术的结晶、依靠智慧使生活艺术化,更使艺术生活化。 二、新授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关于古人的衣食住行是怎样的? 生答后师总结: A、衣是指古人的服装,古代达官贵人着丝绸的服装,老百姓着布衣。 B、食是指古人的饮食器具,最早有陶、鼎等,后又有了瓷器。 C、住是指与古人的起居相关的家居、家具及其审美,如明清家居、家具等。 D行是指与古人出行相关的舟、船、车、马等。 在欣赏过程中,我们既可从造型、纹饰、色彩、材质、技艺等方面领略设计的实用与美观,又可以从中探究当时的历史背景、文化状态、宗教礼仪等更深层面的东西。

课件展示: ①从秦汉时期的丝织品图片开始至明清织绣的服装为止,准备一个系列的图片,重点放在清代丝织品的服装上,着重讲解清帝王龙袍便服。后妃的服饰也可以准备一些配合使用。 ②南通蓝印花布服装图片、花布手工制作过程图片、历史上常用的花布图案。 ③南京云锦图案、云锦服饰。 中国是多民族的大家庭,服饰具有多样性,这其中不乏多种经典服装。 课件展示(二):食 “民以食为天”,跟食有关的器物,有青铜的食具,酒具,盛水器等,青铜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是世界冶金铸造史上最早的合金。红铜加入锡,铅,成为一种新的合金,这种合金历经几千年的化学反应,其表面出现一层青灰色的锈,所以今人称之为“青铜”。瓷器脱胎于陶器,由于它的轻便,一直被沿用至今。世界上许多民族的祖先,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下,各自都独立地发明创造了陶器,惟有瓷器是由中国人发明,在公元五六世纪前后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 课件内容: ①各类青铜器图片若干,重点讲解鼎类的社会背景及鼎在那个年代的意义,着重赏析《司母戊大方鼎》。 ②瓷器图片若干、重点图片为清代的一至二幅精美瓷器图片。重点放在元清花瓷(讲一个瓷器即可)厦清代的一个精品瓷器上,主要从造型到胎质、图案、釉色等方面加以阐述。 课件展示一部分瓷器图片,请同学们谈一谈其材料内容及特色是怎样的。 课件展示: ①准备历代古人起居的房屋图片若干(带有环境的图片几幅)。典型的明清皇宫(故宫)图片几幅,江南典型的家居图片若干。 ②明清家具图片若干 明清家具,在国际上素有“艺术家具”、“文人家具”之美称,其艺术造诣如此之高,与当时的文人雅士直接参与设计和监制有关,加之均采用紫檀、黄花梨、楠木等名贵木材制造,使之更显尊贵高雅。 故宫太和殿体现了皇家的居住,他们的“大客厅”的布置方式。另一重点讲解江南厅堂的布置及讲究的摆设和皇家大殿形成对比,让学生自己作个小结。 课件展示: 1、由舟到船的过渡型图片若干。(若找不到系统的图片,找一些典型的图片也可)

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解放日报/2007年/4月/29日/第008版 思想者·连载·广告 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许纪霖教授在上海政法学院的演讲 近十年以来,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许多人对当代中国的复杂现象迷惑不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自我认同的?这个时代的精神生活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这个时代的核心价值和公共文化又是什么?这一切,都是我们无法绕过的大时代中的大问题。 为什么富裕地区庙里香火旺 现代化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性事件,便是神圣的超越世界的崩溃 当代中国,已经全面进入了现代化。所谓现代化,从精神形态而言,按照马克斯·韦伯的经典论述,这是一个世俗化的时代,是一个除魅的时代,是一个价值多神的时代,是一个工具理性替代价值理性的时代。 在前现代的传统社会,无论欧洲还是中国,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上,都有一种超越的神圣价值。这种神圣价值,或者以上帝这样的人格神、造物主、意志主宰的形态存在,或者以天命、天理、良知等形态出现。这个神圣世界,提供了世俗世界的核心价值、终极关怀和生活的意义。然而,现代化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性事件,便是神圣的超越世界的崩溃。世界进入了一个韦伯所说的祛除神魅的时代。人替代超越之物成为自己精神的主宰。人们的终极关怀、价值源头和生活的意义不待外求,而要从世俗生活本身自我产生,精神生活开始走向世俗化。 当超越的神圣世界失落之后,世俗社会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公共文化的共同基础是什么?这些本来都不成为问题的问题,如今都发生了问题。 社会的主流思维模式从传统社会的价值理性逐渐转向现代社会的工具理性。人们考量生活和行动的重心,不再是衡量其有何终极性意义,而是作为达到特定世俗目的之手段,是否有效和合理。人的精神生活不再追求超越的意义,达到上帝的彼岸,或成为现世的道德圣人,而是看其在现实生活中占有了多少具有社会象征资本的稀缺资源。由此,个人的自我理解也发生了变化。这一物欲主义的世界观和个人观,在一个生产欲望、消费至上的资本主义市场社会之中,便呈现为消费主义的世俗意识形态。 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这一彻底的、全面的世俗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精神现象,目前正借助经济、文化和人员流动的全球化大潮,正在向全世界蔓延,也深刻影响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和全球化大潮中,世俗化大潮铺天盖地,不仅垄断了经济和社会生活,而且也侵蚀到精神生活领域。市场社会的出现,使得市场的金钱逻辑成为生活本身的逻辑,在全球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强烈支援下,物欲主义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倒性优势价值观,侵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为什么一个千年礼仪之邦,一旦进入世俗化社会,物欲主义的出现会比其他世俗化的发达国家更凶猛?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乃是中国在进入世俗化社会的时候,宗教同时发生了衰落。一旦市场经济激发起人性中的原始欲望,那种没有灵魂的、赤裸裸的物欲主义便很容易迅速弥漫。 物欲主义的价值观和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即便在当代的日常生活中获得了主流地位,但与以往的宗教、哲学和道德学说相比,它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即它不具有超越和神圣的性质,无法成为一套进入宪法、教科书、宗教、公民教育等主流建制的冠冕堂皇话语。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的实践层面,它已经被公众默认了,成为不言而喻的“潜伦理”、“潜规则”,但永远无法登堂入室。于是,物欲主义便自我包装。在当代传媒和广告所呈现出来的物欲,都不是直观地、赤裸裸地呈

中国民俗文化的中的衣食住行

中国民俗文化的中的衣食住行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众多,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多元民俗文化如尘峰叠起,让中国文化显得更加错落有致,回味无穷。其实,民俗文化不是一个多么高深的概论,它其实就实实在在地流传在人们日常平凡而普通的生活中,与我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今天,我们选修课的第一次课,就来谈谈中国民俗文化的中的衣食住行。时间关系,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主要讲的内容是中国古代居住和出行民俗。 首先,我想先用一个大家熟悉的成语来引入今天的第一个专题: “登堂入室”登“堂入室”与古代房屋格局 登堂入室”见《论语先进》篇: “子曰: , 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译成白话是,孔子说: 子路(子路名由)学问已经不错了,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为什么明明是 说“堂和室”,怎么和学问扯上关系了呢?我们要就从了解古代房屋格局入手。 古代的“堂”指正厅,“室”指内室。古代房屋的格局,就是先入门再升堂最后入室,后来“登堂入室”转义用来表示做学问的几个阶段。“登堂入室”犹如今天的俗话“到家”,比喻学问达到了精深地步。 要深入理解这个成语的表达,我们就必须了解古代的房屋格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原始人最早利用天然崖洞避风挡寒,后来逐渐发展出在平地上建造浅穴式的房屋。再进一步发展,有了地上建筑,用版筑方法立墙,用木料建造屋顶。随着部落的扩大,兴建城市,宫廷和贵族的房屋建筑逐渐讲究起来。 周代时,房屋建筑已形成明确的格局,结合出土遗址和古文献记载可了解当时的情况。 贵族的住宅用墙垣围住,垣有门,门内为庭,即院子。讲究的住宅还要设一道二门,即闺,又叫寝门。 大门与二门之间的院落为外庭,二门以内的院落为内庭 从大门走过庭院,就来到居住的主体建筑前。主体建筑由堂、室、房组成,都建在高台上,一般都是坐北朝南。

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

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 一、宴饮之礼 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层次的进行,到达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标准来指导和约束。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守则。 维吾尔族待客,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糕点、冰糖,夏日还要加上水果,给客人先斟上茶水或奶茶。吃抓饭前,要提一壶水为客人净手。共盘抓饭,不能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回盘中。饭毕,待主人拾掇好食具后,客人才可离席。蒙古族认为马奶酒是圣洁的饮料,用它招待贵客。宴客时很讲究仪节,吃手抓羊肉,要将羊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献给客人。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将全羊各部位一起入锅煮熟,开宴时将羊肉块盛入大盘,尾巴朝外。主人请客人切羊荐骨,或由长者动刀,宾主同餐。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现代的规范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得过满。上菜先冷后

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金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在古代正式的延宴中,座次的排定及宴饮仪礼是非常认真的,有时显得相当庄重,有的朝代皇帝还曾下诏整肃,不容许随便行事。宋真宗曾下诏批评朝中筵宴仪容下端的现象,事见《宋史礼志十六》的记述: 景德二年(1005年)九月,诏曰:朝会陈仪,衣冠就列,将以训上下、彰文物,宜慎等威,用符纪律。况屡颁于条令,宜自顾于典刑。稍历岁时,渐成懈慢。特申明制,以儆具僚。自今宴会,宜令御史台预定位次,各令端肃,不得喧哗。违者,殿上委大夫、中丞,朵殿委知杂御史、侍御史,廊下委左右巡使,察视弹奏;同职殿直以上赴起居、入殿庭行私礼者,委閤门弹奏;其军员,令殿前侍卫司各差都校一人提辖,但亏失礼容,即送所属勘断讫奏。 朝中筵宴,预宴者动辄成百上千,免不了会生出一些混乱,所以组织和管理显得非常重要。史籍上有关这方面的记载其实不太多,我们可以由《明会典》上读到相关的文字,可以想象古代的一般情形。诸宴通例说: (筵宴)先期,礼部行各衙门,开与宴官员职名,画位次进呈,仍悬长安门示众。宴之日,纠仪御史四人,二人立于殿东西,二人立于丹墀左右。锦衣卫、鸿胪寺、礼科亦各委官纠举。 凡午门外饮赐筵宴,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习题准光禄寺,将与宴官员各照衙门官品,开写职衔姓名,贴注席上。务于候朝外所整

中国古代礼仪

中国古代礼仪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 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 “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 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古代政治礼仪 ①祭天 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②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宗庙之祭 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④对先师先圣的祭祀 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

中国人的生活态度

说到传统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就不能不说到我们儒家的文化。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佛的避世,道的超脱,法的阴狠,阴阳的术数,墨的摩顶放踵,都没有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关注国事民瘼的济世心怀、注视立身上事的道德形象对中国人的影响大。正因为如此,很多中国人,哪怕身处绝境,也不会轻易地悲观绝望,他们坚信天无绝人之路。现代哲学家加缪指出,哲学的根本问题是自杀问题。这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无法理解的。否极泰来,赛翁失马,中国人有的是自我平衡的种种教条和绝招。 悲苦中的西方人有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作心灵的依托。而失意的中国人没有这个灿烂的背景作阴郁心境的光源,便只好依靠自己,从现实中自我肯定和激励,有时也只能掩住深刻之悲情在强颜的欢笑,咽泪而歌,饮血而唱。其实,这不是更深的悲苦么?不过,太理性的生存方式,使中国人即使心空万物,却仍能流连人世;即使人生如寄,依旧还一往情深。因此,中国人很难做到一了百了,也很难做到超验脱俗。他们中没有真正的隐士,有的只是故作洒脱的智者:他们中没有彻底的悲观者,有的只是念念不忘东山再起的俗子。他们总是会在理性的判断后寻找到属于自身的一丝慰藉。所以,中国人信奉的是提得起放得下,倡导的是能屈能伸,这就很容易演变为处为人上的能方能圆的世故和滑头。而好死不如赖活这样的话,就有很浓很烈的无赖流氓气息。 中国传统文化很强调依靠自我,很推崇自力更生的生活态度,以至于中国传统的和尚也比印度的和尚更能提倡劳动自助。印度的和尚是完全靠化缘过日子的,中国的和尚却还有自己种的土地。这也反映出中国的宗教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满了温暖的世俗气息,在寺院中也弥漫着居家过日子的隐约氛围。无疑,这与儒家的只有此岸没有彼岸不无关联。因为没有彼岸,所以坚信成佛靠自己,哪怕在寺院中修练也不能超然于现实之上。因为没有彼岸,所以很多时候就远离幻想远离形而上的层面。 浸透了儒学的中国人,是很温暖、很感性、很实际的一群人,少有垓下之刎的壮士,多的是卧薪尝胆的英雄;少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大悲悯,多有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的小情怀。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呈现的是中国人的无奈但又很会释怀: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展露的是中国人的故作达观 在基督教那里,空间化的时间终止在上帝的怀抱中;在中国人这里,空间化的时间终止在人的怀抱。一个是多个世界的时空,一个是单个世界的栖所;一个是非理性又排除日常情感体验的超然状态;一个是既融化理性又接纳日常情感体验的世俗生活。中国人既无上帝的怀抱可以偎依,又无迷幻的来生可以向往,更无瑰丽的天堂可以进发,便只有老老实实争取现世的权财欲、亲子情、男女爱、朋友义、故国思、家园恋、师生谊及林林总总会使生活幸福的利益。当然,中国儒家文化和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同众多的文化一样,不乏矛盾丛生之处。 儒家文化导致了传统中国人的生活态度是,上不沾天,即不向往天堂:下不着地,即不惧怕地狱。他们脚踏着土地,关注着自己的脚印,想到的只是赶快回家,在那盆炭火边温暖自己的生命和人生。家是他们的起点,也是他们的归宿。他们即使仰望星空,看到的也只是温馨的仕女形象一一嫦娥,让一个误服了药的凡间女子维系住天与地的关联。在他们的意念深处,一切都不可能与大地截然分割开来。从本质上来说,他们永远生活在自己的屋顶之上,永远在离自己家门口很近的地方走人生的征途,完成着生命的种种仪式。 梁漱溟先生称:孔子的学说不是一种思想,而是一种生活。也就是说,了解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也就大体了解了传统中国人的生活态度。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17庖丁解牛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

庖丁解牛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中.《经首》之会中:合乎 B.批大郤,导.大窾导:引导 C.族.庖月更刀,折也族:众 D.讠桀然已解,如土委.地委:卸落 【答案】B(导:顺着,循着,有导入之意)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吾属今为.之虏矣 B.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苛政猛于.虎也 C.而.刀刃者无厚吾尝终日而.思矣 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常以.身翼蔽沛公 【答案】D(A.介词,给,替/介词,被。B.介词,从/介词,比。C.连词,可是/连词,表修饰,可译为“地”。D.均为介词,用)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砉然向然,奏刀然B.技盖至此乎 C.技经肯綮之未尝D.善刀而藏之 【答案】C(A.“向”通“响”。B.“盖”通“盍”。D.“善”通“缮”)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迟 A.视为止,行为 .. ,每至于族 B.虽然 .. C.依乎天理 ,批大郤,导大窾 .. 见全牛也 D.三年之后,未尝 .. 【答案】D(A.古义:动作,因此。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B.古义:即使

这样。今义:转折连词。C.古义:本来的样子,文中指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 二、文本阅读 阅读《庖丁解牛》全文,完成后面的题。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庖丁释. 刀对曰 释:拭擦 B .臣以神遇. 而不以目视 遇:会合、接触 C .彼节者有间. 间:间隙 D .每至于族. 族:(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答案】A(释:放下)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进乎.技矣依乎.天理 B.?????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C.????? 吾见其难为.斩木为.兵 D.????? 因.其固然因.地制宜 【答案】C(A.均为介词,相当于“于”。B.均为连词,但,却。C.动词,做/介词,作为,当作。D.均为介词,依照)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选自《庄子·养生主》,《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作品。 B .《庖丁解牛》是一个寓言故事,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生动直观,使抽象的“道境”形象化。 C .文章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

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

---------------------------------------------------------------范文最新推荐------------------------------------------------------ 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 中国饮食礼仪是我们最引以为豪的传统文化之一。下面有小编整理的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欢迎阅读! 一、宴饮之礼 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维吾尔族待客,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糕点、冰糖,夏日还要加上水果,给客人先斟上茶水或奶茶。吃抓饭前,要提一壶水为客人净手。共盘抓饭,不能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回盘中。饭毕,待主人收拾好食具后,客人才可离席。蒙古族认为马奶酒是圣洁的饮料,用它款待贵客。宴客时很讲究仪节,吃手抓羊肉,要将羊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献给客人。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将全羊各部位一起入锅煮熟,开宴时将羊肉块盛入大盘,尾巴朝外。主人请客人切羊荐骨,或由长者动刀,宾主同餐。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 1/ 17

礼相谢。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现代的标准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得过满。上菜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金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在古代正式的延宴中,座次的排定及宴饮仪礼是非常认真的,有时显得相当严肃,有的朝代皇帝还曾下诏整肃,不容许随便行事。宋真宗曾下诏批评朝中筵宴仪容下端的现象,事见《宋史礼志十六》的记述: 景德二年(1005年)九月,诏曰:朝会陈仪,衣冠就列,将以训上下、彰文物,宜慎等威,用符纪律。况屡颁于条令,宜自顾于典刑。稍历岁时,渐成懈慢。特申明制,以儆具僚。自今宴会,宜令御史台预定位次,各令端肃,不得喧哗。违者,殿上委大夫、中丞,朵殿委知杂御史、侍御史,廊下委左右巡使,察视弹奏;同职殿直以上赴起居、入殿庭行私礼者,委閤门弹奏;其军员,令殿前侍卫司各差都校一人提辖,但亏失礼容,即送所属勘断讫奏。 朝中筵宴,预宴者动辄成百上千,免不了会生出一些混乱,所以组织和管理显得非常重要。史籍上有关这方面的记载并不太多,我们可以由《明会典》上读到相关的文字,可以想象古代的一般情形。诸宴通例说: (筵宴)先期,礼部行各衙门,开与宴官员职名,画位次进呈,仍悬长安门示众。宴之日,纠仪御史四人,二人立于殿东西,二人立于丹

《古代的衣食住行》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 肉食是古人副食的主体,一方面在于游牧生活的习惯在进入农业社会以后不会很快消失,另一方面是由于蔬菜的栽培还处于较初级的阶段,野生者多,家种者少。富贵之家以一些菜蔬为配料,贫贱者以野蔬充饥。蔬菜在副食中所占的比例增大,这不但反映着菜圃技术的提高,而且也与烹饪工具和技术的改进相适应。 古人肉食中以牛、羊、猪最为重要。 牛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饲养也不及羊、猪迅速,所以《王制》上规定:“诸侯无故 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郑玄注:“‘故’谓祭享。”但是这只是书面文章,实际上从来没有被历代统治者遵守。《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载,秦师袭郑,郑国商人 弦高路遇秦师,于是“以牛十二犒师”。几万人的军队只送去十二头牛,未免太少了,但由于牛的珍贵,因此这份犒劳也不算轻。而军队吃牛肉,这就透露出《王制》所说并非实际情况。又如《史记·冯唐列传》:“魏尚出私养钱,五日一椎(击杀)牛,享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这一方面说明杀牛是任意的,另一方面军吏等人五天吃一顿 牛肉就为魏尚效命,边塞得以保全,也足见牛的“力量”之大了。 羊是较普通的肉食。杨恽《报孙会宗书》:“田家作(劳动)苦,岁时伏腊,烹羊炰羔,斗酒自劳。”杨恽虽然曾被封侯,广有产业,但此时已被废为庶人,自称“戮力耕桑”,他这里说的大体是一般有产者的生活。《汉书·卢绾传》:“绾亲(指父亲)与高祖太上皇相爱,及生男,高祖、绾同日生,里中持羊、酒贺两家。”以羊、酒相贺,既是“里中”的习惯,也符合刘、卢两家当时的身份地位。 猪也较普遍。《孟子·梁惠王上》:“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豕又称彘,豚是小猪,又写作豘。孟子列数家畜时,一句话中两次说到猪,足见它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世说新语·任诞》:“阮籍当葬母,蒸一肥豚,饮酒二斗。”肥豚与酒,即所谓美食,都是丧葬之礼所不容,阮籍葬母而大吃,此其所以为放诞。又:“刘道真少时常渔草泽,善歌啸,闻者莫不留连。有一老妪,识其非常人,甚乐其歌啸,乃杀豚进之。道真食豚尽,了不谢。妪见不饱,又进一豚,食半余半,乃还之。后为吏部郎,妪儿为小令史,道真超用之(破格提拔),不知所由。问母,母告之。于是赍牛、酒诣道真。道真曰:‘去,去!无可复用相报。’”刘宝一顿就吃了一只半豚,可见豚之小,其肥嫩可知;豚乃美味,足见老妪之情,所以他做官后设法相报;老妪之子进以牛、酒,是因为刘宝地位变了,礼需与人相称,又可见牛高于豚。《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馈)孔子豚。”权势显赫的阳货送给著名学者豚,并想借对方回拜的机会见面,这说明按当时的标准看,一只豚已经不是很轻的礼了。 ——摘选自许嘉璐《中国古代衣食住行》5.下列关于“古人肉食”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入农业社会后残留有游牧生活的习惯,是古人以肉食为主食的原因之一。

中国古代的传统饮食礼仪

中国古代的传统饮食礼仪 【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宴饮之礼】 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少数民族待客,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糕点、冰糖,夏日还要加上水果,给客人先斟上茶水或奶茶。吃抓饭前,要提一壶水为客人净手。共盘抓饭,不能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回盘中。饭毕,待主人收拾好食具后,客人才可离席。蒙古族认为马奶酒是圣洁的饮料,用它款待贵客。宴客时很讲究仪节,吃手抓羊肉,要将羊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献给客人。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将全羊各部位一起入锅煮熟,开宴时将羊肉块盛入大盘,尾巴朝外。主人请客人切羊荐骨,或由长者动刀,宾主同餐。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现代的标准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得过满。上菜先冷

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金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在古代正式的延宴中,座次的排定及宴饮仪礼是非常认真的,有时显得相当严肃,有的朝代皇帝还曾下诏整肃,不容许随便行事。宋真宗曾下诏批评朝中筵宴仪容下端的现象,事见《宋史·礼志十六》的记述: 景德二年(1005年)九月,诏曰:朝会陈仪,衣冠就列,将以训上下、彰文物,宜慎等威,用符纪律。况屡颁于条令,宜自顾于典刑。稍历岁时,渐成懈慢。特申明制,以儆具僚。自今宴会,宜令御史台预定位次,各令端肃,不得喧哗。违者,殿上委大夫、中丞,朵殿委知杂御史、侍御史,廊下委左右巡使,察视弹奏;同职殿直以上赴起居、入殿庭行私礼者,委閤门弹奏;其军员,令殿前侍卫司各差都校一人提辖,但亏失礼容,即送所属勘断讫奏。…… 朝中筵宴,预宴者动辄成百上千,免不了会生出一些混乱,所以组织和管理显得非常重要。史籍上有关这方面的记载并不太多,我们可以由《明会典》上读到相关的文字,可以想象古代的一般情形。“诸宴通例”说:(筵宴)先期,礼部行各衙门,开与宴官员职名,画位次进呈,仍悬长安门示众。宴之日,纠仪御史四人,二人立于殿东西,二人立于丹墀左右。锦衣卫、鸿胪寺、礼科亦各委官纠举。 凡午门外饮赐筵宴,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题准光禄寺,将与宴官员各照衙门官品,开写职衔姓名,贴注席上。

古代人地衣食住行

古代人的衣食住行.txt骗子太多,傻子明显不够用了。我就是在路上斩棘杀龙游江过河攀上塔顶负责吻醒你的公主。第五讲中国古代的衣食住行 第一节衣着和佩饰 ? 狭义的衣专指上衣; ? 广义的衣包括了一切蔽体的东西。有:头衣、上衣、下衣、足衣。 一、古代的头衣 ? 头衣又称元服。元本义即是头。加元服就是行冠礼。 ? 古代贵族与平民的头衣区别很严格。 ? 贵族戴冠、冕、弁; ? 平民戴帻。 (一)冠、冕、弁 (二)帻、陌头、幞头、角巾 ? 1.帻——平民百姓的头衣 ? 帻的作用是盖住发髻,可以一直盖到前额。 ? 应劭《汉宫仪》上说:“帻者古之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所服也。” 2.陌头、绡头、帩头 3.幞(fú)头 ? 《新唐书?輿服志》说:“幞头起于后周,便武事者也。” ?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孙策传》:‘张津常著绛帕头’。帕头者,巾帻之类,犹今言幞头也。” 4.角巾 ? “角巾”,其实就是幞头的原始形态。角巾多用于士子,因巾上带有棱角而得名。制出东汉,流行于魏晋。 (三)妇女的头饰 ? 1.髲(bì)髢(dí)、巾帼、发笄、发簪、发钗、步摇 二、体衣 ? 1.上衣 ? 襦,短上衣叫襦(rú)。 ? 《说文》:“襦,短衣也。” ? 襦是一般人(包括奴仆)平时所服。 ? 地位低下的劳动妇女,一年四季均穿短衣。 深衣 ? 深衣是贵族上朝和祭祀时穿的,庶人以深衣为礼服。 ? 《礼记》有《深衣》篇,《经典释文》引郑玄注:“深衣者连衣裳而纯之以采也。” ? 《礼记?深衣》说:“短毋见肤,长毋被土。”孔颖达疏:“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孙希旦集解:“人身虽有长短,而深衣皆以及踝为度也。” 2.寒衣 ? (1)裘 ? 古人最常见的冬服是裘。 ? 狐裘和豹裘最为珍贵,为达官贵人所服。

中国人生活中的三大怪圈

生活中的怪圈 迟雅 大自然中有许多让人琢磨不透的怪圈。社会生活中,也有许多怪圈,而且这种怪圈古已有之。年长一点的人都知道,辛亥革命以前的妇女几乎要都裹小脚,以至于我们的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一个歇后语: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裹小脚是件很麻烦、很痛苦的事情。很好的脚,用白布紧紧地裹住,缠成了一个地瓜型,因此叫地瓜脚。令人不解是,这种惨无人道的东西,竟然成为一种时尚。在那个时候,女人以脚小为美,比较著名的有“三寸金莲”。因为脚大了不好嫁,所以,女人及其女孩的父母们忍受着肉体和内心的痛苦实施裹脚酷刑。据说那个时候,女人在出嫁时刚一下轿,头上蒙着盖头,人们首先要看她的脚,如果脚是小的,吹鼓手就吹细声细调的曲子,予以赞美;如果是脚比较大,就吹粗声粗气的带有讽刺意味的曲子。可见这种怪圈文化已经浸透到人们的脑髓里了。有谁敢不进入这种怪圈!不仅是平头百姓没有力量和勇气抗拒,就是皇帝也表现得无能为力。康熙可以算上是千古一帝了,可是,据说康熙当年就曾主张“天足”,可是由于怪圈的力量,没有推行得了。天足理想也只有在满足人中实施。今天,如果想检验一个人是否是满族,重点看一看他的脚趾就能断定个八九不离十。因为汉族人的小脚趾甲盖都不是囫囵的,这是因为祖祖辈辈裹小脚造成的灾害。真是让人想不到,这怪圈的贻害还源远流长!

现实生活中,我们只要稍加注意,就可发现一些怪圈。比如赶礼,许多人因为赶礼闹得不得安宁,但是又不能不赶,有时一天要去好几家随礼,赶路搭车,因此叫赶礼。急着要做的事情一大堆,不得不暂时放下,因为要去赶礼。礼多人不怪,人情大似圣旨。尽管大家都有腻烦心理,但是又不得不在这个怪圈中奔波,尤其是当自己家里有个红白喜事时,更是一丝不苟。社会上每个人似乎都是怪圈上的一个点。这些点连成了线,线围成了怪圈。有权有势的人想借用操办给自己收礼创造一个合理化的机会,平民百姓想借用这个机会减少以前和以后常年赶礼的损失。因此,大事小情,都要给亲亲朋友一个“信”。结婚有婚宴,生孩子有满月宴,过生日有寿宴,盖房子有上梁仪式,搬新家有乔迁温锅,上大学、上中专、上职高有状元宴…… 古今官场上也都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怪圈。为什么要当官?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实现社会价值。可是,怎么才能在官场上混得好呢?又拍又送,提拔重用;不拍不送,原地不动。升迁本来应该靠德能勤绩,然而你会发现频频杀出“黑马”,多半是裙带关系或者权钱交易。钱从哪里来,对于工薪阶层来说,路是明摆着的。为了堵住这个路,国家党政机关中有纪律检查委员会,有监察局,有反贪局……很多官场上的后生,原本是很清纯的,后来被“逼良为娼”而就堕落了。一开始是小打小闹,后来是一不做二不休,再后来是贪得无厌,道德沦丧。当官的初衷本来是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本来是想名利兼得,结果是利还可以,名却腥臭。陷入了做人与做官的双重怪圈。再严重的,东窗事发,全栽了。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吐血整理)复习应考资料(完整版)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 第一节初民的歌谣 识记: 1、古代典籍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①《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②《河图玉版》: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发而舞。。 ③《宋书·符瑞志》即帝位……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 2、《周易·贲卦》六四爻辞、《中孚》九二爻辞、《弹歌》、伊耆氏《蜡辞》 ①《周易·贲卦》六四爻辞: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筮辞) ②《中孚》九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③《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制造弓弹打猎的生活情状) ④伊耆氏《蜡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咒语) 理解: 1、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2、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 识记:神话的基本特性 ①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②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③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④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 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理解:神话与传说的联系与区别。 ①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②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③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④在实际的存在形态上,每一个神话系统中往往都是神话和传说交织并存的。 应用: 1、我国神话的主要类别及其代表作品 ①创世神话 《三五历纪》:盘古开天辟地;《风俗通》:女娲造人 ②自然灾害神话 《淮南子》: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山海经》大禹治水 ③战争神话 《山海经》:阪泉大战 2、我国神话的精神内涵特征 ①不论是以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是以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地围绕着人的生存 这个主题; ②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满着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 ③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3、我国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①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