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呼吸作用计算,呼吸方式装置图

呼吸作用计算,呼吸方式装置图

呼吸作用计算,呼吸方式装置图
呼吸作用计算,呼吸方式装置图

呼吸作用相关计算图形题

1、蚕豆种子萌发过程中CO2释放和O2吸收速率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种子在破土前质量一直在减小

B.48h后细胞呼吸底物不只是糖类

C.二氧化碳的产生场所为线粒体基质

D.12~24h期间,细胞呼吸的主要方式为需氧呼吸

2、下图表示某植物非绿色器官在不同氧气浓度下氧气的吸收量和二氧化碳的释放量,N点

后O2的吸收量大于CO2释放量,据图分析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M点是贮藏该器官的最适氧气浓度,此时无氧呼吸的强度最低

B.该器官呼吸作用过程中不只是氧化分解糖类物质

C.N点时,该器官氧气的吸收量和二氧化碳的释放量相等,说明其只进行有氧呼吸

D.O点时,该器官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是细胞中的线粒体基质

3、如图表示某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氧浓度为a、b、c、d时,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氧浓度为a时,最适于贮藏该植物器官

B. 氧浓度为b时,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是有氧呼吸的5倍

C. 氧浓度为c时,无氧呼吸最弱

D. 氧浓度为d时,有氧呼吸强度与无氧呼吸强度相等

4、在a 、b 、c 、d 条件下,测得某植物种子萌发时C02和O 2体积变化的相对

值如下表。若底物是葡萄糖,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a 条件下,呼吸产物除C02外还有酒精和乳酸

B .b 条件下,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比无氧呼吸多

C .c 条件下,无氧呼吸最弱

D .d 条件下,产生的CO 2全部来自线粒体

5、有一瓶混有酵母菌和葡萄糖的培养液,当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其产生的

酒精和CO2的量如图所示(两种细胞呼吸速率相等),在氧浓度为a 时

A .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

B .2/3的葡萄糖用于无氧呼吸

C .1/3的葡萄糖用于无氧呼吸

D .酵母菌停止发酵

6、有一瓶酵母菌和葡萄糖的混合培养液,当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其产生的

C 2H 5OH 和CO 2量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氧浓度(%) a b c

d 产生CO 2的量 9 mol 12.5 mol 15 mol 30 mol

产生酒精的量 9 mol 6.5 mol 6 mol

0 mol A.氧浓度为b 时,经有氧呼吸产生的CO 2为6 mol

B .a 值不可能为0

C .氧浓度为c 时,所消耗的葡萄糖中有50%通过酒精发酵

D .d 浓度时只进行有氧呼吸

7某实验室用两种方式进行酵母菌发酵葡萄糖生产酒精。甲发酵罐中保留一定量的氧气,乙

发酵罐中没有氧气,其余条件相同且适宜。实验过程中每小时测定两发酵罐中氧气和酒精物质的量,记录数据并绘成下面的坐标图。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实验结束时甲、乙两发酵罐中产生的

二氧化碳之比为6:5

B.甲、乙两发酵罐分别在第5小时和第3

小时内无氧呼吸速率最快

C.甲发酵罐实验结果表明在有氧气存在时

酵母菌无法进行无氧呼吸

D.该实验证明向葡萄糖溶液中通入大量的

氧气可以提高酒精的产量

判断细胞呼吸方式装置图

Ⅲ.实验方法:按照下图将实验材料和用具装好。

9、不同种类的种子中储存的营养物质的种类不同.在科学研究中常用RQ(RQ=

释放的二氧化碳体积/消耗的氧气体积)来表示生物的有氧呼吸的能源物质的不同.如何图是测定发芽种子呼吸熵的两个装置图,请回答:

(1)装置一中的小瓶中加入NaOH溶液的目的是

(2)若发芽种子已长出幼苗,进行该实验时,应将装置放置在何种条件下进行?

;原因是

(3)小琪同学来做这个实验,她将同一种正在发芽的种子等量分装入两个装置.假定其他操作步骤无误,她发现装置一中的着色液向左移动,而装置二中的着色液位置却不发生改变,则可推定该种子发芽过程所消耗的能源物质主要是,理由

是.若发现装置一与装置二中的着色液均匀向左移动,则该种子发芽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物质主要是,理由是

线粒体结构题

10、科学家在研究线粒体组分时,首先将线粒体放在低渗溶液中获得涨破的外膜,经离心

后将外膜与线粒体内膜包裹的基质分开。再用超声波破坏线粒体内膜,破裂的内膜自动闭合成小泡,然后用尿素处理这些小泡,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研究人员发现,在适宜成分溶液中,线粒体含F0—F1内膜小泡能完成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反应,即实现________的氧化,生成________,并能合成大量ATP。

(2)线粒体内膜上的F0—F1颗粒物是ATP合成酶(见图),其结构由突出于膜外的亲水头部和嵌入膜内的________尾部组成,其功能是在跨膜H+浓度梯度推动下合成ATP。为了研究ATP合成酶的结构与合成ATP的关系,用尿素破坏内膜小泡将F1颗粒与小泡分开,

检测处理前后ATP的合成。若处理之前,在条件下,含颗粒内膜小泡能合成ATP;处理后含颗粒内膜小泡不能合成ATP,说明F1颗粒的功能是催化ATP的合成。

(3)将线粒体放入低渗溶液中,外膜涨破的原理是。用离心方法能将外膜与线粒体内膜包裹的基质分开,原因是。线粒体基质中可能含有的化学成分有(填选项前的字母)。

a.水b.丙酮酸c.葡萄糖d.ATP e.核苷酸f.氨基酸

呼吸系统构造图(详细)知识讲解

呼吸系统构造图(详细)

呼吸系统(RespiratorySystem)是执行机体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的总称。呼吸系统的机能主要是与外界的进行气体交换,呼出二氧化碳,吸进新鲜氧气,完成气体吐故纳新。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 人体呼吸系统解剖结构(图) 头孢克肟颗粒 人体解剖学对呼吸系统的定义 机体在进行新陈代谢过程中,经呼吸系统不断地从外界吸入氧,由循环系统将氧运送至全身的组织和细胞,同时将细胞和组织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再通过循环系统运送到呼吸系统排出体外.因此,呼吸系统由气体通行的呼吸道和气体交换的肺所组成。 呼吸道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内的各级支气管分支所组成。从鼻到喉这一段称上呼吸道;气管、支气管及肺内的各级支气管的分支这一段为下呼吸道。其中,鼻是气体出入的门户,又是感受嗅觉的感受器官;咽不仅是气体的通道,还是食物的通道;喉兼

有发音的功能。呼吸道要很好地完成气体通行的任务,必须保持通畅,这是怎样实现的呢?它是依靠骨和软骨作支架来保证的。例如,鼻腔就是由骨和软骨围成的;喉的支架全部由软骨构成;气管和支气管的壁上也少不了软骨。一旦呼吸道的软骨消失,就移行为肺组织。由于有软骨的支撑,使呼吸道的每一部分都不致于塌陷,使气体得以畅通无阻,因此,如果呼吸道的某一部位发生狭窄或阻塞都会影响气体的通行,使病人发生呼吸困难。 任何生物都必须呼吸,只是呼吸的方式和结构不同而已。一些低等动物的呼吸极其简单,而高等动物和人的呼吸极为复杂。呼吸系统的进化和演变也是随动物的演化逐步形成的。单细胞动物和二胚层动物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它们分别通过细胞膜和体壁细胞直接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三胚层动物才出现了专门的呼吸器官。随着动物的演变,代谢增高,出现了比较完整的呼吸器。气体交换的方式也有了改变,外界的氧不是直接进入细胞,而是通过呼吸器官进入血液,由血液运送至全身的组织和细胞,再把它们的代谢产物之一,即二氧化碳带至肺排出去。鱼类用腮呼吸;两栖类幼体动物用腮呼吸,成体后由于生活在陆地上,出现了囊状的肺;爬行类肺呈蜂窝状,呼吸面积进一步扩大;哺乳类的肺分化更为复杂,呼吸面积更加扩大,呼吸道也逐渐分化完善。人类由于劳动和语言的影响,呼吸器官发展到了更高级更完备的阶段。它不仅执行着气体通行和交换的任务,而且具有嗅觉和协助语言等多种功能。这是任何动物所不能比拟的

人体呼吸系统结构解剖示意图

人体呼吸系统结构解剖示意图 人体解剖学对呼吸系统的定义 机体在进行新陈代谢过程中,经呼吸系统不断地从外界吸入氧,由循环系统将氧运送至全身的组织和细胞,同时将细胞和组织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再通过循环系统运送到呼吸系统排出体外.因此,呼吸系统由气体通行的呼吸道和气体交换的肺所组成。 呼吸道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内的各级支气管分支所组成。从鼻到喉这一段称上呼吸道;气管、支气管及肺内的各级支气管的分支这一段为下呼吸道。其中,鼻是气体出入的门户,又是感受嗅觉的感受器官;咽不仅是气体的通道,还是食物的通道;喉兼有发音的功能。呼吸道要很好地完成气体通行的任务,必须保持通畅,这是怎样实现的呢?它是依靠骨和软骨作支架来保证的。例如,鼻腔就是由骨和软骨围成的;喉的支架全部由软骨构成;气管和支气管的壁上也少不了软骨。一旦呼吸道的软骨消失,就移行为肺组织。由于有软骨的支撑,使呼吸道的每一部分都不致于塌陷,使气体得以畅通无阻,因此,如果呼吸道的某一部位发生狭窄或阻塞都会影响气体的通行,使病人发生呼吸困难。 任何生物都必须呼吸,只是呼吸的方式和结构不同而已。一些低等动物的呼吸极其简单,而高等动物和人的呼吸

极为复杂。呼吸系统的进化和演变也是随动物的演化逐步形成的。单细胞动物和二胚层动物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它们分别通过细胞膜和体壁细胞直接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三胚层动物才出现了专门的呼吸器官。随着动物的演变,代谢增高,出现了比较完整的呼吸器。气体交换的方式也有了改变,外界的氧不是直接进入细胞,而是通过呼吸器官进入血液,由血液运送至全身的组织和细胞,再把它们的代谢产物之一,即二氧化碳带至肺排出去。鱼类用腮呼吸;两栖类幼体动物用腮呼吸,成体后由于生活在陆地上,出现了囊状的肺;爬行类肺呈蜂窝状,呼吸面积进一步扩大;哺乳类的肺分化更为复杂,呼吸面积更加扩大,呼吸道也逐渐分化完善。人类由于劳动和语言的影响,呼吸器官发展到了更高级更完备的阶段。它不仅执行着气体通行和交换的任务,而且具有嗅觉和协助语言等多种功能。这是任何动物所不能比拟的。 1真实的处女膜图片 2女性生殖器官解剖图 3女性生殖系统图片详解 4真实高清拍摄处女膜 5女性外生殖器实图 6实拍女性生殖器官 7真实的阴道解剖图 8女性生殖器解剖图祥解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计算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关计算 一、知识基础 二、相关练习 1.对不同地区农作物的光合作用速率、作物产量及太阳辐射量作比较,如下表所示: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A.对太阳能利用率最低的是英国甜菜 B.以色列玉米呼吸作用的消耗率最大 C.高的太阳辐射量,能使作物有高的光合作用量,但不一定有高的作物产量 D.作物产量高的地区,往往不是太阳辐射高的热带,而是在昼夜温差大的温带 2.将状况相同的某种绿叶分成四等组,在不同温度下分别暗处理1h,再光照1h(光强相同),测其重量变化,得到如下表的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B

A.该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约是27℃ B.该植物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约是29℃ C.27~29℃下的净光合速率相等 D.30℃下的真正光合作用速率为2mg/h 3.右图为某绿色植物在25℃时光照强度与氧气释放速度之间 的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C A.在500lux下,此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 B.在1000lux下,此植物每小时氧气的释放量为0ml C.在1500lux下,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速度为5ml/h D.在4000lux下,此植物氧气的释放量为15ml 4.一学生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将小球藻放在一只 玻璃容器内,使之处于气密封状态。实验在保持适 宜温度的暗室中进行,并从第5分钟起给予光照。 实验中仪器记录了该容器内氧气量的变化,结果如 右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在0~5分钟之间氧气量减少的原因是 。 (2)给予光照后氧气量马上增加的原因是。 (3)在5~20分钟之间,氧气量增加的速率逐渐减小,这是因为。 溶液后,氧气产生量呈直线上升,这是因为 (4)加入少量的NaHCO 3 。 (5)加入NaHCO 溶液后,平均每分钟释放摩尔的氧气。 3 (1)呼吸作用消耗了容器中的氧气 (2)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大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 浓度逐渐减少,光合作用速率逐渐下降 (3)光合作用使密闭容器内的CO 2

“生物的呼吸作用”知识点总结

“生物的呼吸作用”知识点总结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生物的呼吸作用 名词: 1、呼吸作用(不是呼吸):指生物体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2、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3、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4、发酵:微生物的无氧呼吸。 语句:

1、有氧呼吸:①场所:先在细胞质的基质,后在线粒体。②过程:第一阶段、(葡萄糖)C6H12O6→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细胞质的基质);第二阶段、2C3H4O3(丙酮酸)→6CO2+20[H]+少量能量(线粒体);第三阶段、24[H]+O2→12H2O+大量能量(线粒体)。 2、无氧呼吸(有氧呼吸是由无氧呼吸进化而来):①场所:始终在细胞质基质②过程: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相同;第二阶段、2C3H4O3(丙酮酸)→C2H5OH(酒精)+CO2(或C3H6O3乳酸)②高等植物被淹产生酒精(如水稻),(苹果、梨可以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高等植物某些器官(如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产生乳酸,高等动物和人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3、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区别和联系①场所: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第二、三阶段在线粒体②O2和酶: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不需O2,;第三阶段:需O2,第一、二、三阶段需不同酶;无氧呼吸--不需O2,需不同酶。③氧化分解:有氧呼吸--彻底,无氧呼吸--不彻底。④能量释放:有氧呼吸(释放大量能量38ATP)---1mol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共释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有1161kJ左右的能量储存在ATP中;无氧呼吸(释放少量能量2ATP)--1mol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共放出196.65kJ能量,其中61.08kJ储存在ATP中。⑤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曲线图归纳总结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曲线图归纳总结 1.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 (1)图中纵坐标代表总(实际或真正)光合作用速率还是净光合作用速率? 光合总产量和光合净产量常用的判定方法: 总(实际或真正)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①表观(净)光合速率通常用O2的表观释放量、2的表观吸收量或有机物积累量来表示。 ②总 (实际或真正)光合速率通常用O2产生量、2固定量或有机物制造(合成)量来表示。 ③呼吸速率只能在黑暗条件下测定。通常用黑暗中2释放量、O2吸收量或有机物消耗量来表示。本图纵坐标代表的是净光合速率。 (2)相关的点和线段代表的生物学含义如何? ,植物只进00A点时光照强度为,光合作用速率为A点: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由此点获得的信息是:呼吸速率为的绝对值,因此净光合速率为负值。点:实际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光合作用与呼吸B。表现为既0作用两者处于动态衡),净光合作用速率为,此点为光合作用补偿点。也不吸收不释放22点: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值时,光合作用速率达到 C点为光合作用速率达到最大值()最大值。此点对应的M 时所对应的最低光照强度,此光照强度为光合作用饱和点。。总22除了用于光合作用外还有剩余,表现为向外界释放段:此时光照较弱,此时呼吸作用产生的光合作用速率小于呼吸速率,因此净光合速率为负值。 。总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2段:此时光照较强,呼吸产生的2不够光合作用所用,表现为从外界吸收吸速率,因此净光合速率为正值。段: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速率逐渐增加。1 / 7 段:当光照强度超过一定值时,光合作用速率不再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段、段限制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限制因素为横坐标之外的主要受横坐标的限制,当达到最大值之后,在纵坐标没有达到最大值之前,其

呼吸系统解剖图谱图片

医学学生必备呼吸系统详解: 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解剖图谱图片 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respiratory system由呼吸道和肺二部分组成。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鼻腔、咽、喉为上呼吸道,气管和支气管为下呼吸道。 一、鼻 鼻nose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分,能净化吸入的空气并调节其温度和湿度,它也是嗅觉器官,还可辅助发音。鼻包括外鼻、鼻腔和鼻旁窦三部分。 1.外鼻 外鼻是指突出于面部的部分,由骨和软骨为支架,外面覆以皮肤构成。上端较窄,位于两眼之间叫鼻根,下端高突的部分叫鼻尖,中央的隆起部叫鼻背,鼻尖两侧向外方膨隆的部分叫鼻翼。 2.鼻腔 鼻腔nasal cavity以骨性鼻腔和软骨为基础,表面衬以粘膜和皮肤而构成。鼻腔由鼻中隔分为左、右两腔,前方经鼻孔通外界,后方经鼻后孔通咽腔。每侧鼻腔可分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两个部分。 鼻前庭是指由鼻翼所围成的扩大的空间。 固有鼻腔是指鼻前庭以后的部分,后借鼻后孔通咽。每侧鼻腔有上、下、内、外四个壁。上壁较狭窄。下壁即口腔顶,由硬腭构成。内侧壁为鼻中隔,由骨性鼻中隔和鼻中隔软骨共同构成。外侧壁有三个鼻甲,由上而下依次为上鼻甲、中鼻甲和下鼻甲,各鼻甲下方的间隙分别叫上鼻道、中鼻道和下鼻道。上鼻甲的后上方的凹窝叫蝶筛隐窝。各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间隙叫总鼻道。中、上鼻道和蝶筛隐窝有鼻旁窦开口,下鼻道有鼻泪管开口。

固有鼻腔粘膜按其性质可分为嗅部和呼吸部。嗅部粘膜为上鼻甲以上及其相对的鼻中隔部分,呈淡黄色或苍白色,内含嗅细胞,能感受气味的刺激。其余部分为呼吸部粘膜。 3.鼻旁窦 鼻旁窦四对,由骨性鼻旁窦表面衬以粘膜构成,鼻旁窦开口与鼻腔。 上颌窦最大,位于上颌骨体内,上壁是眶下壁;下壁邻近上颌磨牙,紧邻骨质菲薄的牙根,故牙根感染常波及上颌窦;前壁在眶下孔下方处较薄,进行上颌窦手术时即由此处凿开;内侧壁为鼻腔外侧壁,邻近中、下鼻道,在下鼻道上部骨质较薄,上颌窦穿刺即由此处刺入。上颌窦开口位置较高,所以上颌窦发炎化脓时引流不畅。额窦开口于半月裂孔前端。筛窦开口于中鼻道和上鼻道。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 二、喉 喉larynx是呼吸道,也是发声器官,位于颈前部,相当于第4-6颈椎体范围。上方以韧带和肌肉系于舌骨,下方续于气管。前面覆以皮肤、颈筋膜和舌骨下肌群。后方与咽紧密相连,其后壁即喉咽腔前壁。两侧有颈部血管、神经和甲状腺侧叶。

与呼吸作用有关的计算

三.与呼吸作用有关的计算 【知识回顾】 呼吸作用的计算会涉及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之间葡萄糖的消耗量、氧气的消耗量、二氧化碳的生成量、能量、产生A TP的量等计算问题。 1.细胞呼吸的总反应式 (1)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 (2)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C6H12O6——→2C2H5OH(酒精)+2CO2+少量能量[酵母菌、植物细胞在无氧条件下的呼吸] C6H12O6——→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高等动物和人体的骨骼肌细胞、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胡萝卜的叶、玉米的胚等细胞在无氧条件下的呼吸,蛔虫和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细胞核)无线粒体,也只进行无氧呼吸。] 2.细胞呼吸的能量关系 (1)有氧呼吸1mol葡萄糖彻底分解释放2870kJ能量,1161kJ储存在ATP中,形成38ATP (第一阶段形成2ATP、第二阶段形成2A TP、第三阶段形成34ATP),其余以热能散失。(2)无氧呼吸——乳酸发酵与酒精发酵 在无氧呼吸的乳酸发酵与酒精发酵过程中,第一阶段产生2A TP;第二阶段释放的能量太少,不足于形成ATP,释放的能量全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如果消化了相同物质的量的葡萄糖,在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中,转移到ATP的能量与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是相同的,都是61.08kJ /mol,形成2A TP,但释放的能量要多一些,1mol葡萄糖分解成酒精释放225.94kJ能量,1mol葡萄糖分解成乳酸释放196.65kJ能量,61.08kJ储存在A TP 中,其余以热能散失。 3.呼吸类型 (1)O2的浓度对细胞呼吸的影响 O2浓度直接影响呼吸作用的性质。O2浓度为0时只进行无氧呼吸;浓度为10%以下时,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浓度为10%以上时,只进行有氧呼吸。 (2)细胞呼吸时气体的变化情况(以植物为例) ①如果只进行有氧呼吸,则吸收的氧气量和放出的二氧化碳量相等; ②如果只进行无氧呼吸,则不吸收氧气,能放出二氧化碳; ③如果既有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则吸收的氧气量小于放出的二氧化碳量。【例题讲解】 〖例题1〗酵母菌发酵产生CO2的摩尔数为N,在安静情况下,人消耗同样数量的葡萄糖可以产生的CO2量是(B) A.1/3Nmol B.3Nmol C.6Nmol D.12Nmol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细胞呼吸的有关计算。 〖解析〗酵母菌发酵产生CO2的摩尔数为N,由反应式“C6H12O6——→2C2H5OH(酒精)+2CO2+少量能量”需消耗N/2的葡萄糖;由人通过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反应式“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人消耗N/2的葡萄糖,可产生3N的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有关曲线图像题解题要点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有关曲线图像题解题要点: (一)、搞清楚“量”的关系: 凡是曲线图,总是反映一定变量的关系、在有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曲线题中,尽管牵涉到的量不多,但由于生化反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像一般的数学函数,所牵涉到的“量”往往都有它的特殊含义。含义很容易混淆,如吸收量和利用量,释放量和产生量,有机物产生产生量、净生产量(或积累量)和消耗量等等,如果这些量的区别和关系搞不清楚。解题可就很容易出差错。 (二)、“黑暗”条件的理解: 凡是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曲线图的题中,光照的有无或强弱也往往是形影不离。当题目结出黑暗条件(或光照强度为零)时,我们脑子组就要考虑到什么生理活动在进行。什么生你活动不在进行,为什么有的实验要在黑暗条件下进行? 我们应十分注意黑暗条件:①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生理过程中.光合作用必须要有光的条件下才能进行,而呼吸作用有光无光都能进行;②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也必须要有光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而暗反应有光无光都能进行(只要有足够的[H]和ATP):③黑暗时释放CO2,吸收O2。消耗体内的有机物;④长时间黑暗对植物不能正常生长;⑤黑暗是测定呼吸速率和光合速率实验中的关键条件之一。 (三)、理解“零值”的含义: 在分析曲线图时,十分关键的是要理解CO2吸收值为零值的生物学含义。CO2的吸收量为零值,这并不是表示此时不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而是表示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当,表现为环境中CO2的量没有发生变化。对“零值”的理解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光照情况下,吸收CO2的量为零量,表示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当,并不是说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②零值以下,表示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吸收CO2量为负值(即释放CO2)。吸收O2,消耗体内的有机物,异化作用>同化作用。长时间为零或负值,植物不能正常生长;③零值以上,表示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吸收CO2,释放O2,光合作用产物有积累,同化作用>异化作用。植物能正常生长。 (四)、曲线”极限”点分析: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增强而增强,但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强度时,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即光合作用强度达到极限点。分析这个极限点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①极限点表示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值时,光合作用强度最高,光照强度再增加,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②极限点以前,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增强而增强,此时,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限制因素是光照强度,影响的是光反应;③极限点以后,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限制因素不是光照强度,而是温度和环境中的CO2,主要影响的是暗光反应;④此极限点是判断光合作用强度曲线图像正误的关键;⑤此极限点是判断阴生植物还是阳生植物的着手点,因为阴生植物是生活在光照较弱的环境中,光合作用强度到达极限点时,所要求的照比阳生植物低;⑥如果是人工提供光照,就要考虑节能问题,光照强度只要控制在这个光合作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关计算题解法探究(01)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关计算题解法探究 植物的新陈代谢历年来都是高考的“主角”,而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知识为背景的试题历来是高考生物命题的重点和热点。在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中,尤其是上海、广东、江苏等地的试题中,有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综合计算题经常出现。这类试题涉及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两大生理过程,同时还与化学知识相结合,是综合性较强的热点试题。不少考生在解答此类试题时常常感到困惑,甚至不知如何分析。本文将通过知识整理和典例精析的形式,帮助考生掌握这类计算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一.明确净光合速率,真正光合速率的表示方法及相互关系。 1.表示方法: 净光合速率通常以o2释放量,或co2二氧化碳或有机物积累量来表示;真正光合速率(也称 为总光合速率或实际光合速率)通常用o2产生量,co2固定量或有机物的产生量来表示。 2.相互关系 在黑暗条件下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因此此时测得o2吸收量(即空气中o2的减少量)或co2释放量(即空气中的co2增加量)直接反应呼吸速率。 在光照条件下,植物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此时测得的空气中的o2增加量(或co2的减少量)比植物实际光合作用所产生的o2量(或消耗的co2量)要少,因为植物在光合作 用的同时也在通过呼吸作用消耗o2,放出co2。因此此时测得的数值并不能反映植物的实际光合速率,而反映出表观光合速率或称净光合速率。图像如下:(5-1) 光合作用总反应式:6CO2 +12H2O——→ C6H12O6 + 6H2O+6O2 解题的时候把我以下5点: (1)反应前后的摩尔比是进行有关计算的基础。 (2)光合作用释放6个o2全部来自光反应阶段原料H20的分解。 (3)光反应阶段需要12个H20,光解产物24个【H】,在暗反应中用于还原6个co2,并产生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的计算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的计算 (1)有光时,植物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真正光合速率=表观光合速率+呼吸速率,黑暗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呼吸速率=外界环境中O2减少量或CO2增加量/(单位时间·单位面积)。 (2)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且两种呼吸都能产生CO2,若放出的CO2的体积与吸收的O2的体积比为1:1,则只进行有氧呼吸;若放出的CO2的体积与吸收的O2的体积比大于1,则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共存;若只有CO2的放出而无O2的吸收,则只进行无氧呼吸。 例4.(2006上海)一密闭容器中加入葡萄糖溶液和酵母菌,1小时后测得该容器中O2减少24mL,CO2增加48mL,则在1小时内酒精发酵所消耗的葡萄糖量是有氧呼吸的() A.1/3倍B.1/2倍C.2倍D.3倍 解析:根据有氧呼吸反应式可知: 根据无氧呼吸反应式可知: 氧气减少了24,可知有氧呼吸产生了24ml CO2,又因CO2共增加,可知无氧呼吸产生了24ml CO2。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CO2量相同的情况下,根据公式可计算出其消耗葡萄糖的比为1:3。答案:D 例5.某植株在黑暗处每小时释放0.02mol CO2,而光照强度为的光照下(其他条件不变),每小时吸收0.06mol CO2,若在光照强度为的光照下光合速度减半,则每小时吸收CO2的量为() A.0 mol B.0.02 mol C.0.03 mol D.0.04mol 解析:植株在黑暗处释放0.02mol CO2表明呼吸作用释放CO2量为0.02mol,在a光照下每小时吸收CO20.06mol意味着光合作用实际量为0.06+0.02=0.08molCO2,若光照强度为(1/2)a时光合速度减半,即减为0.04mol,此时呼吸释放CO2仍为0.02mol故需从外界吸收0.02mol CO2。答案:B

细胞呼吸方式的计算和判定

细胞呼吸方式的判定和计算 一、有关细胞呼吸计算的规律总结 规律一:细胞有氧呼吸时CO2:O2=1:1,无氧呼吸时 C02:02=2:0。 规律二: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时,酒精发酵与有氧呼吸产生的CO2物质的量之比为1:3。 规律三:产生同样数量的ATP 时,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9:1。 规律四:在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气体变化计算及酶速率比较时,应使用C6H12O6+6H2O+602→6CO2+12H20+能量 和 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这两个反应式,并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规律进行解答。 规律五:如果在题干中没有给出所要计算的具体数值,只有体积比,则可将此比值当成实际体积(或物质的量)进行计算,最后求解。 二、 判定细胞呼吸的方式 有氧呼吸:C6H12O6+6H2O+602→6CO2+12H20+能量 无氧呼吸:C 6H 12O 6?→? 酵 2CO 2+2C 2H 5OH+能量 分析上面两个化学反应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判定细胞呼吸的方式: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判断 如果消耗氧气,则一定是有氧呼吸;如果产物中有水,则一定是有氧呼吸;如果产物中有酒精或乳酸,则为无氧呼吸。 例1、现有一瓶混有酵母菌和葡萄糖的培养液,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其产生的酒精和CO 2的相对量如下图所示。问:在氧浓度为a 时 A 、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 B 、被分解的葡萄糖中约67%用于无氧呼吸 C 、被分解的葡萄糖中约33%用于无氧呼吸 D 、酵母菌停止无氧呼吸 2、根据反应场所判断 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三阶段在线粒体中);无氧呼吸(细胞质基质中)。 例2、下列四支试管中分别含有不同化学物质和活性酵母茵细胞制备物。在适宜温度下,会严生C02的试管有 ①葡萄糖+细胞膜已破裂的细胞 ②葡萄糖+线粒体 ③丙酮酸+线粒体 ④葡萄糖+细胞质基质 A 、①②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④ 3、根据反应中的物质的量关系进行判断 根据反应中的物质的量关系,进行判断具体的推理思路如下: (1)当消耗的O 2量=O ,气体的总体积增加,只有无氧呼吸。 (2)当 4 3 22=CO O 时,气体的总体积增加,既有有氧呼吸又有无氧呼吸,

初中生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一、课标要求 1、掌握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过程、生理作用和意义 2、识记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 3、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4、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5、呼吸作用与温度、水分的关系 6、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 二、知识疏理 (一)教材解读 1.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是个重点,经常考) ①将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让叶片内的有机物运走消耗干净; ②用黑纸片将叶的一部分遮住后再移到阳光下的目的:进行对照; ③叶片在酒精中隔水加热的原因:让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最后叶片变成黄白色; ④叶片的见光部分遇碘变蓝。说明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结论: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2.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反应式 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就叫光合作用。 光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叶绿体 3.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场所 ①原料:二氧化碳+水②条件:光能 ③产物:有机物+氧④场所:叶绿体中 4.光合作用的意义 ①制造的有机物为自身提供营养物质,也是动物和人的食物来源。 ②有机物中储存的能量,是地球上一切生命所必需的最终能量来源。 ③产生氧气,吸收二氧化碳,维持生物圈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碳——氧平衡)。 5.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在农业生产上,要保证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尤其是光。种植农作物时,

应该合理密植。 6.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①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 ②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7、呼吸作用的概念、反应式及场所 呼吸作用——植物体吸收空气中的氧,将体内的有机物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 场所:主要在线粒体内进行。 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 8、呼吸作用意义 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供给植物各种生命活动需要,一部分转变成热量散发出去。 9、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的氧,超过了自身对氧的需要,其余的氧都以气体的形式排到了大气中;绿色植物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样就维持了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简称碳—氧平衡。 10、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呼吸作用所分解的有机物,是光合作用合成的。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能量,是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 11、教材中有关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实验(教师重点讲解)

呼吸系统构造图(详细)

呼吸系统(RespiratorySystem )是执行机体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的总称。呼吸系 统的机能主要是与外界的进行气体交换, 呼出二氧化碳,吸进新鲜氧气,完成气体吐故纳新。 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 人体呼吸系统解剖结构(图) 人体解剖学对呼吸系统的定义 机体在进行新陈代谢过程中,经呼吸系统不断地从外界吸入氧, 由循环系统将氧运送至 全身的组织和细胞,同时将细胞和组织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再通过循环系统运送到呼吸系统排 出体外?因此,呼吸系统由气体通行的呼吸道和气体交换的肺所组成。 呼吸道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内的各级支气管分支所组成。从鼻到喉这一段 称上呼吸道;气管、支气管及肺内的各级支气管的分支这一段为下呼吸道。 其中,鼻是气体 出入的门户,又是感受嗅觉的感受器官;咽不仅是气体的通道,还是食物的通道 ;喉兼有发 音的功能。 呼吸道要很好地完成气体通行的任务, 必须保持通畅, 这是怎样实现的呢?它是 依靠上畏甲3 启 腔 下鉀- □腔 一 甲状软骨 和软骨 mm --W f 咽 气管 吐叶 气管 - 下叶(X 肺” 肋隔隐窝 头抱克肟颗粒

骨和软骨作支架来保证的。例如,鼻腔就是由骨和软骨围成的;喉的支架全部由软骨构成;气管和支气管的壁上也少不了软骨。一旦呼吸道的软骨消失,就移行为肺组织。由于有软骨的支撑,使呼吸道的每一部分都不致于塌陷,使气体得以畅通无阻,因此,如果呼吸道的某一部位发生狭窄或阻塞都会影响气体的通行,使病人发生呼吸困难。 任何生物都必须呼吸,只是呼吸的方式和结构不同而已。一些低等动物的呼吸极其简单,而高等动物和人的呼吸极为复杂。呼吸系统的进化和演变也是随动物的演化逐步形成的。单细胞动物和二胚层动物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它们分别通过细胞膜和体壁细胞直接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三胚层动物才出现了专门的呼吸器官。随着动物的演变,代谢增高,出现了比较完整的呼吸器。气体交换的方式也有了改变,外界的氧不是直接进入细胞,而是通过呼吸器官进入血液,由血液运送至全身的组织和细胞,再把它们的代谢产物之一,即二氧化碳带至肺排出去。鱼类用腮呼吸;两栖类幼体动物用腮呼吸,成体后由于生活在陆地上,出现了囊状的肺;爬行类肺呈蜂窝状,呼吸面积进一步扩大;哺乳类的肺分化更为复杂,呼吸面积更加扩大,呼吸道也逐渐分化完善。人类由于劳动和语言的影响,呼吸器官发展到了更高级更完备的阶段。它不仅执行着气体通行和交换的任务,而且具有嗅觉和协助语言等多种功能。这是任何动物所不能比拟的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相关计算

解析题目: 例1 将某种绿色植物的叶片,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中。研究在10℃、20℃的温度下,分别置于5000勒克斯、20000勒克斯光照和黑暗条件下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结果如图所示。 (1)该叶片的呼吸速率在20℃下是10℃下的倍。 (2)该叶片在10℃、5000勒克斯的光照条件下,每小时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氧气量是 mg。 (3)该叶片在20℃、20000勒克斯的光照条件下,如果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都是葡萄糖,每小时产生的葡萄糖为 mg。 解析: 1、要弄清题干中告诉我们的信息是什么?——要抓住所示气体量变化量为实际测得的,即“植物从外界吸收的氧气量是净产量,而不是植物实际的产生量”是关键。 2、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每小时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氧气量和每小时产生的葡萄糖是实际产生量还是净产量(均为实际产量)。 (1)黑暗时因只进行呼吸作用,因此测得的氧气吸收量就是它实际消耗的O2量,在200C时呼吸速率:1.5mg,在100C时呼吸速率:0.5mg,因此该叶片的呼吸速率在200C时是100C时的3倍; (2)光照时测得的O2释放量则是释放到外界的,是净产量。 光合作用实际产生的氧气量=测得的+自身呼吸消耗的 =释放的O2量3.5 mg(净产量)+ 呼吸消耗0.5mg =4mg (3)光合作用实际产生的氧气量=测得的+自身呼吸消耗的 =释放的O2量6 mg(净产量)+ 呼吸消耗1.5mg =7.5mg

根据反应式,设产生葡萄糖为X,则 6CO2+12H2O C6H12O6+6O2+ 6H2O 180 192 X 7.5 X = 180× 7.5 ÷ 192=7.03 mg 参考答案:(1)3 (2)4 (3)7.03 例2 在25℃,有氧条件下,某植物在黑暗中,每小时产生CO2为44mg,给予充足光照后,每小时吸收44mgCO2,则该植物每小时实际合成的C6H12O6的量为 mg。 解析: 教师:首先,该植物在黑暗中产生的CO2来自有氧呼吸,因此测得的产生的CO2就是呼吸作用实际消耗量。其次,该植物每小时向外界吸收CO244mg为测量值,即为光合作用净产量。 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以量化的形式表达出来。 光合作用实际消耗的CO2量=测得的+自身呼吸产生的 = CO2吸收量44 mg(净产量)+ 呼吸产生CO244mg =88mg 据光合作用反应方程式: 6CO2+12H2O C6H12O6 +6O2+6 H2O 264 180 88 X X =88×180÷264 则该植物每小时实际合成C6H12O6 为60 mg。 教师小节: 其中A1、A2、A3这三项可以按1:6:6的摩尔比计算;B1、B2、B3;C1、C2、C3也可以按1:6:6的摩尔比计算。 呼吸作用葡萄糖消耗量亦可由黑暗中测得的氧气消耗量(减少量)或CO2释放量(增加量)通过呼吸作用总反应式求出。 C6H12O6+6O2+ 6H2O 6CO2+12H2O+能量 例3:有一位科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将10g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分离开来,在离体条件下分别测定其光合作用中CO2的吸收量和呼吸作用中CO2的释放量,图A曲线表示:分别在15℃和30℃条件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计算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计算 1、将某绿色植物置于密封的玻璃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给以充足的光照,容器内CO2的含量每小时减少了36mg、放在黑暗条件下,容器内CO2含量每小时增加8mg,据实验测定,该植物在上述光照条件下每小时制造葡萄糖30mg。回答: (1)上述条件下,光照时细胞呼吸的强度与黑暗时细胞呼吸的强度_____(相等) (2)在光照时该植物每小时葡萄糖的净生产量是_________mg。(24.55 mg ) (3) 若在一昼夜中给4小时光照、20小时黑暗,此植物体内有机物的含量是 A 增加B减少 C 不变 D 先减后增 2、(8分)将一株植物置于密闭的容器中,用红外测量仪进行测量,测量时间均为1小时,测定 (1)在25 ℃条件下,若这株植物在充分光照条件下1小时积累的有机物都是葡萄糖,则1小 时积累葡萄糖 g。(0.06) (2)在25 ℃条件下,这株植物在充分光照下1小时总共制造葡萄糖 g。(0.09) (3)如果一天有10小时充分光照,其余时间在黑暗下度过,如果光照时的温度为25℃,黑暗 时的温度为15℃,则一昼夜积累葡萄糖 g.( 0.39) (4)从以上计算可知,种在新疆地区的西瓜比种在江浙一带的甜,其原因之一是。(昼夜温差大、积累葡萄糖多) 3、藻类和草履虫在光下生活于同一溶液中。已知草履虫每星期消耗0.1 mol葡萄糖,藻类每星 期消耗0.12 mol葡萄糖。现在该溶液中每星期葡萄糖的净产量为0.03 mol。这一溶液中每星期 A.0.03 mol B.0.60 mol C.1.32 mol D.0.18 mol 4、在光合作用下,要保持叶绿体中五碳化合物数量不变,同时合成1mol葡萄糖,暗反应中将产生多少摩尔三碳化合物 A 2mol B 4mol C 6mol D 12mol 若该植物处于白天均温30℃,晚上均温15℃,有效日照15 h环境下,请预测该植物1 d中积累 的葡萄糖为 A.765 mg B.1485 mg C.315 mg D.540 mg 6、有一瓶子有酵母菌的葡萄糖液,吸进氧气的体积与放出CO2的体积之比是3:5,这是因为 A 有1/2的葡萄糖用于有氧呼吸 B 有2/3的葡萄糖用于有氧呼吸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图像赏析

专题《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图像赏析》专题 1、从细胞器的角度分析理解 某种状态下,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内外气体交换情况如下图所示: 解读:①图1表示:黑暗中,只进行细胞呼吸;②图2表示:细胞呼吸速率>光合作用速率;③图3表示:细胞呼吸速率=光合作用速率;④图4表示:细胞呼吸速率<光合作用速率。 2、从物理模型曲线图分析理解 图1 此图是分析其他曲线图的工具,要求学生能从点、线段等绝度熟练掌握其生理作用

解读:①A 点时,只进行呼吸作用;②AB 段,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③B 点时,呼吸作用强度等于光合作用强度;④BC 段及C 点以后,呼吸作用强度小于光合作用强度。 拓展曲线图:(1)植物一昼夜CO2吸收量和CO2释放量的变化 解读:图2是春末植物一昼夜CO2吸收量和CO2释放量的变化,B 点开始有光照,F 点光照消失,C 、E 点时的光照为光补偿点,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没有“午休现象”。 图3是盛夏植物一昼夜CO2吸收量和CO2释放量的变化,B 点开始有光照,H 点光照消失,C 、G 点时的光照为光补偿点,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DEF 为“午休现象”。 (2)植物一昼夜引起玻璃钟罩内CO2浓度变化的坐标曲线 解读:图4显示植物一昼夜引起玻璃钟罩内CO2浓度变化,B 点、C 点对应光补偿点时刻,此时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该曲线反映植物一昼夜有有机物积累。 3、装置图分析 将某装置放在光照充足、温度适宜的环境中,装置设计情况如下图所示(注:装置的烧杯中放入NaHCO3缓冲溶液可维持装置中的CO2浓度): 春末 盛夏 图 2 图 3 . . . . 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的点 玻璃罩内的CO 2 浓度 0 24 12 18 6 . . . . A B C D 时间/h 图4 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的点

呼吸系统的组成.教学设计

《呼吸系统的组成》教学设计韶关市第九中学王燕娟一.教学分析 本节内容是初中生物新教材(北师大版)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中的第十章第二节人体获得氧气的过程内容。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下节课呼吸运动引起的《肺通气》及《肺换气》的过程打下基础,做好知识铺垫。呼吸是人体生存的基本生理活动,学生本身知道只要人活着就必须进行呼吸作用,鼻是用来呼吸的器官,但对呼吸时还有哪些器官参与,这些器官对吸入的气体有什么作用,了解比较少。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描述呼吸系统的组成,并解释呼吸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根据七年级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表现为学生心理上的发育还不成熟,思维模式仍然有明显的形象思维痕迹,对于枯燥的和深奥的描述更是缺乏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过渡的经验,对交流的本质的分析尚不够深入,不能主动透彻的去分析和总结现有的资料,但学生的好奇心很强。应该采取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上着手,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突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引用资料、数据、图片,结合运用多媒体,联系贴近生活的事例,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和环保意识。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描述呼吸系统的组成; (2)了解呼吸道各部分及其对吸入空气的处理作用; (3)理解肺部适于气体交换的形态结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尝试和观察,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和交流, 培养合作学习及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呼吸道对吸入气体的处理作用,倡导学生 讲究个人呼吸卫生,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描述呼吸系统的组成,解释呼吸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呼吸道对气体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健康意识。 五.教学策略 呼吸系统的组成是本节的基础知识部分,为后面的肺通气及肺换气的学习埋下伏笔。呼吸系统的组成虽不难理解,但是学生不能直观地看到其内部的结构,只能通过图文等资料分析探究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通过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是有限的,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形成科学的

3与呼吸作用有关的计算

三.与呼吸作用有关得计算 【知识回顾】 呼吸作用得计算会涉及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之间葡萄糖得消耗量、氧气得消耗量、二氧化碳得生成量、能量、产生A TP得量等计算问题。 1.细胞呼吸得总反应式 (1)有氧呼吸得总反应式: 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 (2)无氧呼吸得总反应式: C6H12O6——→2C2H5OH(酒精)+2CO2+少量能量[酵母菌、植物细胞在无氧条件下得呼吸] C6H12O6——→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高等动物与人体得骨骼肌细胞、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胡萝卜得叶、玉米得胚等细胞在无氧条件下得呼吸,蛔虫与人体成熟得红细胞中(无细胞核)无线粒体,也只进行无氧呼吸。] 2.细胞呼吸得能量关系 (1)有氧呼吸1mol葡萄糖彻底分解释放2870kJ能量,1161kJ储存在ATP中,形成38A TP(第一阶段形成2ATP、第二阶段形成2A TP、第三阶段形成34ATP),其余以热能散失。 (2)无氧呼吸——乳酸发酵与酒精发酵 在无氧呼吸得乳酸发酵与酒精发酵过程中,第一阶段产生2A TP;第二阶段释放得能量太少,不足于形成ATP,释放得能量全部以热能得形式散失了。如果消化了相同物质得量得葡萄糖,在产生酒精得无氧呼吸中,转移到A TP得能量与产生乳酸得无氧呼吸就是相同得,都就是61、08kJ /mol,形成2ATP,但释放得能量要多一些,1mol葡萄糖分解成酒精释放225、94kJ能量,1mol葡萄糖分解成乳酸释放196、65kJ能量,61、08kJ储存在ATP中,其余以热能散失。 3.呼吸类型 (1)O2得浓度对细胞呼吸得影响 O2浓度直接影响呼吸作用得性质。O2浓度为0时只进行无氧呼吸;浓度为10%以下时,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浓度为10%以上时,只进行有氧呼吸。 (2)细胞呼吸时气体得变化情况(以植物为例) ①如果只进行有氧呼吸,则吸收得氧气量与放出得二氧化碳量相等; ②如果只进行无氧呼吸,则不吸收氧气,能放出二氧化碳; ③如果既有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则吸收得氧气量小于放出得二氧化碳量。 【例题讲解】 〖例题1〗酵母菌发酵产生CO2得摩尔数为N,在安静情况下,人消耗同样数量得葡萄

呼吸作用计算,呼吸方式装置图

呼吸作用相关计算图形题 1、蚕豆种子萌发过程中CO2释放和O2吸收速率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种子在破土前质量一直在减小 B.48h后细胞呼吸底物不只是糖类 C.二氧化碳的产生场所为线粒体基质 D.12~24h期间,细胞呼吸的主要方式为需氧呼吸 2、下图表示某植物非绿色器官在不同氧气浓度下氧气的吸收量和二氧化碳的释放量,N点 后O2的吸收量大于CO2释放量,据图分析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M点是贮藏该器官的最适氧气浓度,此时无氧呼吸的强度最低 B.该器官呼吸作用过程中不只是氧化分解糖类物质 C.N点时,该器官氧气的吸收量和二氧化碳的释放量相等,说明其只进行有氧呼吸 D.O点时,该器官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是细胞中的线粒体基质 3、如图表示某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氧浓度为a、b、c、d时,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氧浓度为a时,最适于贮藏该植物器官 B. 氧浓度为b时,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是有氧呼吸的5倍 C. 氧浓度为c时,无氧呼吸最弱 D. 氧浓度为d时,有氧呼吸强度与无氧呼吸强度相等

4、在a 、b 、c 、d 条件下,测得某植物种子萌发时C02和O 2体积变化的相对 值如下表。若底物是葡萄糖,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a 条件下,呼吸产物除C02外还有酒精和乳酸 B .b 条件下,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比无氧呼吸多 C .c 条件下,无氧呼吸最弱 D .d 条件下,产生的CO 2全部来自线粒体 5、有一瓶混有酵母菌和葡萄糖的培养液,当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其产生的 酒精和CO2的量如图所示(两种细胞呼吸速率相等),在氧浓度为a 时 A .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 B .2/3的葡萄糖用于无氧呼吸 C .1/3的葡萄糖用于无氧呼吸 D .酵母菌停止发酵 6、有一瓶酵母菌和葡萄糖的混合培养液,当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其产生的 C 2H 5OH 和CO 2量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氧浓度(%) a b c d 产生CO 2的量 9 mol 12.5 mol 15 mol 30 mol 产生酒精的量 9 mol 6.5 mol 6 mol 0 mol A.氧浓度为b 时,经有氧呼吸产生的CO 2为6 mol B .a 值不可能为0 C .氧浓度为c 时,所消耗的葡萄糖中有50%通过酒精发酵 D .d 浓度时只进行有氧呼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