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度小学毕业复习最新说明文阅读理解10例带内容答案

2018年度小学毕业复习最新说明文阅读理解10例带内容答案

2018年度小学毕业复习最新说明文阅读理解10例带内容答案
2018年度小学毕业复习最新说明文阅读理解10例带内容答案

说明文阅读练习题

一、雾

①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秋冬时节,当低层大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低层大气中出现的水汽凝结物悬浮在空中,并使能见度的水平距离小于1千米,气象学上把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

②雾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空气中能容纳一定量的水汽,气温越高,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越多,反之越少。白天的温度一般比较高,空气中可容纳较多的水汽;到了夜晚,地面热量的散失,使地面温度下降,同时影响接近地面的空气层,使空气的温度也降低,当温度低到空气不能容纳原先所有的水汽时,过剩的水汽便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浮游在近地面的大气中,雾就形成了。

一定的危害。据测定,雾滴中含有的对人体有害的酸、碱、盐、胺、酚、尘埃、病原微生物等物质的比例,比通常的大气水滴高出几十倍。人们如果在雾中活动,就会吸入雾中的这些有害物质,从而可能诱发或加重气管炎、咽喉炎、结膜炎等诸多疾病。

④既然雾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那么怎样才能消除它呢?

⑤针对雾形成的过程,

我们可以进行人工消雾。

所谓人工消雾就是指用人工影响的方式消除局部区

年12月,陕西就曾通过播撒液态二氧化碳来改变雾的存在形式,使其变成雪后降落。经过现场勘察,在第一次作业20分钟后,距离作业现场下风方1.2千米处开始降雪,降雪时间持续约3小时。降雪后有效区域内能见度由原来的不足20米增加到了300米。

1.给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

2.用自己的话概括雾是怎样形成的。(不超过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③段中划线的“容易”能否去掉?请说出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③段从哪些方面说明了雾的危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第⑤段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第⑤段所举的陕西消雾的例子属于人工消雾的哪种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zhuó(2)huǎn

2.低空中的水汽因温度降低而不能被空气完全容纳,过剩水汽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悬浮在低空中,就形成了雾。

3.不能去掉。因为“容易”起限制作用,表示可能性大。如果去掉,所说内容就绝对化了,与实际不符。

4.文章第③段从以下三个方面说明了雾的危害:雾对交通的影响,雾对农业生产的危害,雾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5.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人工消雾的三种方法。

6.吸湿法。

(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二、蚂蚁的文明

境的能力很强,(B)无论是高山洞穴,还是冰天雪地,或者戈壁沙漠,到处都可以找到它们的踪迹。昆虫学家发现,蚂蚁是一种高级社团性昆虫。(C)

刚出生的幼蚁,它们在专门的“托儿所”里度过自己的童年。在“托儿所”里有职业“保育员”,这些“保育员”经常带领“婴儿”在“托儿所”附近散步。蚂蚁一旦生病,有“医生”给以精心治疗。“医生”每天实行预防性检查。当蚂蚁受伤时,“医生”就会小心翼翼地舔它的患处,分泌一种胶质来为“伤员”治病。

在南美洲有一种会种庄稼的蚂蚁,它们先在树木裂缝中装满泥土,然后在这些独特的土地上栽种各式各样的作物。一到收获季节,所有成员全力以赴,一起参加收割庄稼的劳动。有些蚂蚁家族利用自己的前院后宅来种植庄稼。它们把收得的果实作为粮食,而把又短又软的禾秸作为建筑材料。

在墨西哥南部森林中,有一种会放牧的蚂蚁。它们能“豢养”和“放牧”一种罕见的蝶形幼虫,以获取它们身上的分泌物。每晚,它们把幼虫驱赶到寄生植物的顶叶上去“放牧”。拂晓,蚂蚁又把幼虫赶回地面洞口,留下一些蚂蚁守卫。

蚂蚁还具有一种类似人的灵敏性和感情的本能。当同伴或幼蚁死亡时,蚂蚁明显地表现出闷闷不乐。它们还有送葬仪式哩!“掘坟穴工人”把已故者抬到坟地,坟地通常位于自己的家园附近,掩埋深度为2—2.5厘米。

罗马尼亚昆虫学家认为,蚂蚁的某种先天性本能对其生命活动具有极大的意义。(D)至于说到与人类的关系,某些专家认为,蚂蚁是害虫。这是因为,它会给人类带来危害,例如有些红蚁专门鲸吞植物的根和茎,使农作物生长不良,甚至枯萎死亡。然而,有不少蚂蚁却是十分有益的。据有关昆虫学家称,有一种竹筒蚁可食害虫60种以上。在我国的台湾和福建,利用竹筒蚁防治甘蔗螟虫已有相当长的历史。苏联科学家发现,有些蚂蚁是森林的天然保护者,因而他们正在对蚂蚁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和对植林效果的影响等进行研究。

(选自《新民晚报》有删改)

小题3:.“它们的行为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在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一句是从原文中抽出的,把这句放

小题4:. “据统计,全世界有7,000多种蚂蚁,它们的个体数远远超过所有其他陆生动物。”这句中“远远”“所有”能不能删去?为什么?(3分)

小题5:.人类还有一个新定义——人是文明动物。文明是人类所独有的,那么你如何看待蚂蚁的“文明”?

(3分)

小题1:劳动情感

小题1:列数字举例子

小题1:C

小题1:不能删去,“远远”“所有”准确说明了蚂蚁的种类之多。

小题1:蚂蚁的“文明”其实是一种本能,蚂蚁的类似于人类的文明但与自觉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人类文明又有本质的不同。

三、饮水与健康

①一个健康的人,有足够的水喝,即使一段时间内不进食,也能维持生命。如果没有水,三天就会导致死亡。如果在酷暑的沙漠中,甚至坚持不到两个小时,死神就会降临。所以《本草纲目》把水放在第一章。中国的先人有“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水补”的说法。为什么水对人如此重要?

②人体内三分之二以上是水。水是传送养分至人体各个组织、排泄人体废物、体液(如血液)循环的载体,是消化食物、润滑关节和各内脏器官以及调节体温所必须的物质。水是含有溶解性矿物质的血液系统的一部分,它同溶解的钙、镁一样,对维持身体组织的健康必不可少。

③喝足够的水有利于防病治病。比如可以预防感冒,并使感冒患者早愈。其原因在于,感冒大多数由病毒引起,身体的皮肤和黏膜是防御病毒和病菌入侵的免疫机制的第一道防线,足够地饮水,可避免皮肤和黏膜干燥,有利于阻止细菌和病毒进入人体。足够的水可促使人体排除废物,使患者早愈。

④喝足够的水有利于营造好的心情。人如果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状态,身体就无法抵御细菌或病毒的入侵。所以我们在心情烦躁时,应多饮水。水本身对人体有安神镇静作用,有利于人体健康。老年人睡前喝少量的水,可很快安神入睡。

⑤喝足够的水,可以延缓衰老,有利于长寿。人体衰老的过程,就是人体脱水的过程。例如老年人皱纹增多,就是皮肤干燥、脱水引起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水占人体体重的比例会逐渐下降。已知水占人体

⑥那么人一天需要喝多少水呢?正常人体内的水总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摄入和排出量相差无几,变化幅度为1%—2%。美国科学家测定,一个体重65千克的中年人,通过尿液、皮肤蒸发等多种途径,每日排出水的总量为2569毫升。为保持人体内水的平衡,每日必须补充2560毫升左右的水。但我们所需的水,不完全来自饮水,粮食、肉类、蔬菜、水果等食品中也含有水,所以每日需要从饮水中获取的水,约需1200毫升。常用饮水杯容量为200毫升,即每天约需饮6—8杯,才能说饮了足够的水。当然,这是指正常状态,在高温天气和运动、劳动强度大的情况下,还要补充约三分之一的饮水量。

⑦还要注意,喝可乐等饮料不能代替喝水。饮料多为酸性,经常喝酸性的饮料,会使机体酸性物质增多,容易产生疲劳,导致免疫功能降低。

小题1:本文扣住饮水,着重说明了什么内容?

小题2:本文是从哪四个方面来说明“饮水与健康”之间的关系的?

小题3:文章第⑤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具体作用是什么?

小题4:在我们周围,尤其是夏季,不少人爱以喝饮料代替喝水。请你结合本文有关知识,给这些人写几句建议的话。

2019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题:《维生素D》

2019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题:《维生素D》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21题。(18分) 1.【材料一】 美国专家研究发现,在同一年龄段的妇女中,缺乏维生素D的体质指数(BMI)平均要比维生素D水平正常的妇女高3.4.体质指数是评价18岁以上成人群体营养状况的常用指标,它不仅对反应体型胖瘦程度较为敏感,而且对皮褶厚度、上臂围等营养状况指标的相关性也较高。其计算公式为:BMI=体重(千克)/[身高(米)]2。 世界卫生组织对成人BMI的划分是:正常范围为18.5~24.9.<18.5为低体重(营养不足),≥25为超重,肥胖前状态是25~29.9.一级肥胖30~34.9.二级肥胖35~39.9.三级肥胖≥40.这一标准为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此前也有研究发现,维生素D是身体制造瘦素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瘦素又称“脂肪抑制素”,是肥胖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其对机体能量代谢和肥胖的发生有重要作用。一方面,瘦素作用于下丘脑的摄食中枢,产生饱腹感从而抑制摄食行为;另一方面,瘦素广泛作用于肝脏、肾脏、脑组织、脂肪组织等的瘦素受体,使其活跃,增加能量消耗。 肥胖人中有95%以上的人存在内源性瘦素缺乏和瘦素抵抗。 (摘自《百科知识》2017年04A期,有修改) 【材料二】 人体90%的维生素D来源于人体自身的合成,另外10%来于食物。通过食物摄入维生素D分为两类,来源于植物的是维生素D2.来源于动物的是维生素D3.天论是植物、动物,还是人类,合成维生素D都需要日光的照射。人类皮肤中存在维生素D的前体-7-脱氢胆固醇,经过日光的作用后就会变成维生素D3.但是这种维生素D3还不是活性成分,它还需要经过血液运输到肝脏、肾脏进行两次活化后才变成活性维生素D.我们通过食物摄取的维生素D经过肠道吸收后,同样也要经常肝肾的活化,最终才能为身体利用。 维生素D只在特定的食物中含量较多,因此如果想通过食物补充维生素D.你就要有意识的吃一下几种食物:1.深海鱼:各种深海鱼的鱼肉或鱼卵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其中三文鱼含量最高,其次是金枪鱼、红鳟鱼;2.牛奶:无论是全脂还是脱脂牛奶,都含有天然维生素D.而且目前市场上很多牛奶还会额外强化维生素D;3.鸡蛋:鸡蛋的蛋黄部分含有非常多的维生素D;4.动物肝脏:其中鸡肝维生素D含量较多,

2018年江苏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说明文阅读4篇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 2018年江苏省说明文阅读4篇 鲨鱼是海洋系统的“整容师” 柳静 ①鲨鱼是海洋中的庞然大物,也是食肉类的凶猛鱼类,号称“海中狼”。可是,最近它被贴上了“整容师”的标签,因为它可以改变海洋中很多鱼的眼睛和尾鳍的尺寸。听到这些,你是否感到十分惊讶呢? ②原来,在海洋系统中,许多小鱼都有着较大的眼睛和有力的尾鳍,帮助它们及时发现并快速躲避鲨鱼的攻击与吞食。尤其在鲨鱼出没捕食的低光环境下更是如此:一定尺寸的尾鳍可以保证鱼类突然加速游动,以此来远离鲨鱼的追捕。但是,在2018年1月,西澳大利亚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发现,近年来由于人类对鲨鱼的大量猎杀,导致多种鲨鱼濒临灭绝。鲨鱼数量的减少,使得其他鱼类的生存得到了暂时的和平安稳,导致它们的形态也正在发生明显的改变,如眼睛变小,尾鳍变小。因此,鲨鱼就成了海洋系统里的“整容师”。 ③研究人员对澳大利亚西北海域罗利沙洲和斯科特礁两个珊瑚礁系统中7种不同的鱼类专门进行了对比分析。这两个珊瑚礁有着相似的自然环境,但不同的是,罗利沙洲禁止捕鱼,鲨鱼数量比较稳定,而斯科特礁允许对鲨鱼进行商业捕捞,且已经特持续了一百多年。研究人员分别在两个珊瑚礁海域进行了采样捕捞,并测量出了所捕捞鱼的体长、体宽、眼部和尾鳍大小。结果发现,与罗利沙洲的鱼类相比,斯科特礁同种鱼类的眼睛尺寸小46%,尾鳍尺寸小40%。 ④研究人员解释说,人类捕捞鯊鱼使其数量减少,会造成一- 系列生态后果,小鱼的的眼睛及尾鳍尺寸等发生变化仅仅是一个方面,其实,鲨鱼数量的减少还在悄悄地影响着其他海洋生态系统。 ⑤首先,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那些体弱多病,基因突变导致畸形的鱼,就不会及时被消灭,进化过程中的优胜劣汰也不能更好地延续下去。那些没有被吃掉的弱鱼,病鱼就会一直繁殖下去,直到基因退化,这不利于种群的健康发展,对整个海洋生物多样性,优化性将是一个致命打击。 ⑥其次,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将使海洋生态环境无法正常维持,水质环境会进一步恶化。因为,鲨鱼是海洋系统名副其实的“清道夫 ...”。它可以通过清理腐烂的大型海洋动物尸体,来净化海洋生态环境。 ⑦由此看来,鲨鱼在保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称它为海洋系统的“整容师”一点儿也不为过。(选自《知识窗》,2018年第4期,有删改) 11.鲨鱼在保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中发挥了哪些方面的作用? (3分) 12.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分) 13.阅读下列句子,按要求作答。(4 分)

最新-2018年中考说明文阅读理解题集锦 精品

2018年中考说明文阅读理解题集锦 安徽省歙县二中程鸣 一、(2018年浙江省宁波市) 共生:双赢的生存智慧 ①一提起生物进化,映入人们脑海的多半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八个字。在漫长的进化历史过程中,唯有战胜对手的幸运儿才能赢得大自然的青睐,拿到参加下一场物种角力的入场券。然而,大自然并不只是沿着单一的路线前行,“合则双赢,争则俱败”,体现互助与合作精神的共生或许是影响历史进程的另一重大因素。 ②从表面上看,共生关系只是存在于残酷竞争中的权宜之计,是在特定条件下的偶合而已。然而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却发现,这种生存战略同样是大自然的选择,是另一条进化道路——共生进化的产物。它提供了共生双方的任何一方不能产生的物质,带来了任何一方都不能产生的效率。 ③共生的形态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它存在于各层次、各种类生物的互动之中。海葵虾,顾名思义,对美丽的海葵(腔肠动物)情有独钟,它总是夹着海葵浪迹于海底世界。一遇危险,自有长着含毒触角的海葵出面摆平。这样一来,海葵虾可以放心觅食,不必为安全多费心机;而生性慵懒、喜静不喜动的海葵只要从共生伙伴的食物中分一杯羹就足以果腹。 ④动物之间的共生的现象是这样,植物与动物共生的现象也不少见。生活在墨西哥的一种蚂蚁把巢筑在刺槐中空的树干中,享用刺槐叶柄部位分泌的富含糖分的汁液。作为回报,蚂蚁则负责植物的安全工作,一旦刺槐的敌人——食叶昆虫及其幼虫、草食动物——靠近时,盛怒的蚁群就会蜂拥而出,与入侵者做殊死搏斗,直到把它们赶走。除此之外,蚂蚁还可以清除对刺槐造成威胁的寄生植物。当这些植物靠近时,蚂蚁就会毫不客气地上前啃掉它们的藤条和嫩芽。 ⑤高等植物与真菌的共生早已为人类所熟知。在这种共生关系中,真菌的菌丝体长在植物的根部,吸收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而植物则可以从真菌的分解物中吸取养料。 ⑥其实,在生物界发展的初期,不确定和不平衡因素充斥于物种之间,它们的关系表现出高度的对抗性。对抗越激烈,对自身乃至生物界造成的破坏就越大。这不仅破坏了生物之间的平衡,而且对生态发展造成灾害。要保持生态平衡,就要依靠生物共生所带来的正面作用。 ⑦同样,共生现象也给人类很好的启示。 (选自2005年6月号《世界博览》,有删改) 7.请根据文中的有关语句,说说什么是“生物共生”。(3分) 8.生物共生存在于各种类生物的互动之中。本文列举了、和三种类型的生物共生现象。(3分) 9.第①段中加点的“或许”在句中有什么表达作用?(2分) 10.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介绍了生物的共生现象。 B.本文语言平实准确而不乏生动形象。 C.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D.本文主要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11.文章最后精悍到“共生现象也给人类很好的启示”,读了本文,你获得了什么启示?(3分)

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精选汇编 说明文阅读

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选编说明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位次的讲究 ①《红楼梦》第三回讲到了林妹妹进荣国府,处处小心,先是为坐到哪个位置,她就颇费了一番思量,比如舅母王夫人处,黛玉“就只向东边的椅子上坐了”,到了吃饭的时候,凤姐让黛玉坐在右边第一张椅子上,黛玉也十分推让。 ②林妹妹之所以在“坐在哪里”这个问题,这么谨慎,是怕在这个极其讲究礼仪的家庭里,行差踏错,让人笑话。在古代,中国人非常讲究座次的尊卑。 ③首先,我们要弄明白的是,南、北、东、西四个方位哪个为尊,哪个为卑。我国古代建筑通常是前堂后室。“堂”一般不住人,只举行孝行大礼的地方,这种时候最尊贵的座位是南向(坐北朝南),其次是西向,再次是东向,最后是北向。例如古代帝王召见群臣议事,都是坐在北边朝南的位置上,因此,古人常说:“南面称帝”。而“室”一般为长方形,东西长而南北窄,所以在室内举行活动时,一般遵循“东向为尊,西向为卑”的原则,例如,汉明帝与老师杨荣交谈时,为表达对杨荣的尊敬,就安排杨荣坐在靠西边,面朝东的位置,后来,人们把塾师也称为“西席”。 ④至于左与右,谁为尊,谁为卑的问题,就此叫复杂了。周朝规定,诸侯朝见天子,宴饮以左为尊,用兵打仗,则右边为尊,左右尊卑,要视乎场合而定,到了战国、秦、西汉的时候,“右”似乎成了尊位,《廉颇蔺相如列传》里就有“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的记载,然而到了东汉、魏晋、南北朝,左右排序又有了新的变化,以“左”为大,例如赤壁之战,孙权“以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同为都督,周瑜尊于程普。这种情况直到元朝,才恢复了官职的“右尊”,明朝建立以后,又再次变为“左”尊,自此“左尊右卑”一直延续到今天。 ⑤所以,在传说戏剧舞台上,我们现在仍然可以看到远道而来的客人坐在左边,而主人总是右侧陪坐。于是也就出现了《红楼梦》里,黛玉被请到左边席面上的描写了。 (有删改) 1、对于位次如何讲究,本文是从哪两方面进行具体说明的?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后面小题。 鲨鱼是海洋系统的“整容师” ①鲨鱼是海洋中的庞然大物,也是食肉类的凶猛鱼类,号称“海中狼”。可是,最近它被贴上了“整容师”的标签,因为它可以改变海洋中很多鱼的眼睛和尾鳍的尺寸。听到这些,你是否感到十分惊讶呢? ②原来,在海洋系统中,许多小鱼都有着较大的眼睛和有力的尾鳍,帮助它们及时发现并快速躲避鲨鱼的攻击与吞食。尤其在鲨鱼出没捕食的低光环境下更是如此:一定尺寸的尾鳍可以保证鱼类突然加速游动,以此来远离鲨鱼的追捕。但是,在2018年1月,西澳大利亚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发现,近年来由于人类对鲨鱼的大量猎杀,导致多种鲨鱼濒临灭绝。鲨鱼数量的减少,使得其他鱼类的生存得到了暂时的和平安稳,导致它们的形态也正在发生明显的改变,如眼睛变小,尾鳍变小。因此,鲨鱼就成了海洋系统里的“整容师”。 ③研究人员对澳大利亚西北海域罗利沙洲和斯科特礁两个珊瑚礁系统中7种不同的鱼类专门进行了对比分析。这两个珊瑚礁有着相似的自然环境,但不同的是,罗利沙洲禁止捕鱼,鲨鱼数量比较稳定,而斯科特礁允许对鲨鱼进行商业捕捞,且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研究人员分别在两个珊瑚礁海域进行了采样捕捞,并测量出了所捕捞鱼的体长、体宽、眼部和尾鳍大小。结果发现,与罗利沙洲的鱼类相比,斯科特礁同种鱼类的眼睛尺寸小46%,尾鳍尺寸小40%。 ④研究人员解释说,人类捕捞鯊鱼使其数量减少,会造成一系列生态后果,小鱼的眼睛及尾鳍尺寸等发生变化仅仅是一个方面,其实,鲨鱼数量的减少还在悄悄地影响着其他海洋生态系统。 ⑤首先,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那些体弱多病,基因突变导致畸形的鱼,就不会及时被消灭,进化过程中的优胜劣汰也不能更好地延续下去。那些没有被吃掉的弱鱼,病鱼就会一直繁殖下去,直到基因退化,这不利于种群的健康发展,对整个海洋生物多样性,优化性将是一个致命打击。 ⑥其次,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将使海洋生态环境无法正常维持,水质环境会进一步恶化。因为,鲨鱼是海洋系统名副其实的“清道夫”。它可以通过清理腐烂的大型海洋动物尸体,来净化海洋生态环境。 ⑦由此看来,鲨鱼在保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称它为海洋系统的“整容师”一点儿也不为过。 (选自《知识窗》,2018年第4期,有删改)(1)为什么说鲨鱼是海洋系统的“整容师”?阅读全文,概括回答。 (2)指出下面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①可是,最近它被贴上了“整容师”的标签,因为它可以改变海洋中很多鱼的眼睛和尾鰭的尺寸。________ ②结果发现,与罗利沙洲的鱼类相比,斯科特礁同种鱼类的眼睛尺寸小46%,尾鲭尺寸小40%。________

上海市15区2018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 说明文阅读专题

说明文阅读专题 宝山嘉定区 (一)阅读下文,完成15-19题。(19分) 塑料污染席卷海洋 ①曾几何时,用于灌装软饮料的玻璃瓶逐渐被塑料瓶所取代。与前者相比,塑料瓶不仅方便轻巧,易于加工制造,生产成本低廉;而且更容易塑形涂彩,打扮得漂漂亮亮。由于具备这些优点,在大众软饮料消费市场上,塑料瓶包装迅速挤占了玻璃瓶的市场份额,基本上做到了一统天下。 ②据某机构透露,仅某家跨国软饮料企业每年生产的塑料瓶就超过1100亿只。这是一个怎样的数量呢?打个比方,如果将这些塑料瓶连起来,可以在地球和月亮间往返37次。 ③不过,在现实中,这些一次性塑料瓶不是上了天,而是下了海。 ④据有关方面的数据统计,如今,每分钟就有一卡车的塑料垃圾进入海洋。自然,被倒入海洋中的塑料垃圾的数量,只会超过这个统计数据。由于塑料是一种难以降解的物质,因此,海洋污染问题已经变得日趋严重。 ⑤事实上,塑料瓶等塑料垃圾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块塑料缠绕大的海洋动物,如鲸鱼和海龟等,小块塑料则被误认为是食物,在海洋动物食用后令它们中毒或无法消化。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估计,每年有数十万海洋生物因海洋塑料而死亡。 ⑥塑料正在进入海洋食物链的每个层级,甚至回到我们的餐桌上。最新的研究发现,在牡蛎、贻贝和鱼类中,均检出了微塑料。科学家研究显示,塑料还无法有效被食物链吸收,不管其在何处被消化,都会将毒素带到我们餐盘中。 ⑦令人遗憾的是,在关于塑料瓶生产和使用的调查中,没有一家被调查公司承诺减少他们生产的一次性塑料瓶的数量。相反,他们大都致力于所谓“轻量化”研发——使塑料瓶更薄,以降低成本。但是,“轻量化”的努力远远不能弥补塑料生产总量的巨大增长所带来的危害。要阻止海洋污染的进一步恶化,减少一次性塑料特别是一次性塑料瓶的生产数量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⑧研究显示,如果对塑料造成的海洋污染情况置之不理的话,其影响不只是对于海洋渔业、旅游业等等。科学家预测,到2050年,海洋中的塑料垃圾总量将超过鱼类总量。届时,人类面临的,不仅是自己的食物种类、环境质量问题,而且还有我们能不能继续生存的问题。 ⑨因此,减少塑料瓶对环境尤其是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做。除了从自

山东省德州市2018年中考语文专题 复习十二 说明文阅读测试

专题十二说明文阅读 一、(2017·德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亭 朱千华 ①江山无限景,都取一亭中.亭,停也,人所停集也.凡驿亭,邮亭,园亭,并取此义为名.这是汉代许慎对亭的定义.说起亭,忽然想起清代扬州笔记作家李斗,他在《扬 州画舫录》中说,扬州以园亭胜.园亭,就是指园林.当然,扬州的亭也 是别具一格的.以五亭桥最为有名.五亭桥,是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史上的 一朵奇葩,又称莲花桥.亭与桥结合,形成亭桥.分为五亭,莲花状,聚 集于一桥,亭亭之间连以短廊,形成完整屋面.清人黄惺庵赞此桥:“扬 州好,高跨五亭桥,面面清波涵月镜,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 ②亭虽小,自古以来,在传统园林建筑中,亭是不可或缺的构成要 素.如果园林是一篇文章,那么其中的亭,就是园林的句读,是文章中的标点符号.一座园林里没亭,就像一篇文章没有句读.明代袁中郎游香山,觉得“香山,山色轩楹,比碧云殊胜……龙潭水光千项,荷香十里,长堤迂曲回环,垂杨夹道,大有江南风景”.但美中有不足,他说:“无亭榭可布几筵耳.”四周群山郁苍,群木荟蔚,景致殊美.若有一亭,供三两知己摆点酒菜,喝上几盅,方才快意. ③山水之间,有亭可憩,方能渐入佳境,将山水之美,与人文情趣融为一体.登山途中,或风景佳处,皆有亭.流泉自幽涧中或隐或现,曲折而下,激石有声,铿锵如琴.苏轼说:“唯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亭虽小,在瞬间又被无限放大.古人作画,亦多置亭,为点缀.元代画家倪云林,每画山水,则多置空亭,他写下名句:“亭下不逢人,夕阳澹秋影.”张宜题倪画《溪亭山色图》,诗云:“石滑岩前雨,泉香树杪风.江山无限影,都聚一亭中.” (节选自《雨打芭蕉落闲庭》,有删改) 1.第①段用大量的文字介绍五亭桥,为什么这样写?(2分) 2.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以第②段为例具体分析.(2分) 3.以第③段为例,简析本文的语言特色.(2分) 二、(2016·德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芙蓉原指荷花,即所谓“出水芙蓉”;有时也指木芙蓉.荷花是水生草本植物,盛夏开花;木芙蓉是 木本植物,属落叶性灌木,秋天开花.由诗词字句前后的内容用词,可推断所称 “芙蓉”所指为何.凡诗词内容所言,属夏季景观或水生植物,则所言之“芙 蓉”当为荷花.李商隐《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和杜荀鹤 《春宫怨》“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所指均为荷花.凡诗意可判断所描述 为秋季景观、木本植物、生长在岸上,且和菊(黄花)或桂同时出现者,所言之 “芙蓉”当为木芙蓉,如柳宗元《芙蓉亭》:“新亭俯朱槛,嘉木开芙蓉.”已 言明此“芙蓉”为“嘉木”,指的是木芙蓉. (节选自潘富俊《草木缘情》,有删改) 1.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请简要分析.(3分) 2.下面诗句中的“芙蓉”是指荷花还是木芙蓉?结合选文简析.(2分) 十月芙蓉花满枝,天庭驿骑赐寒衣.

2020说明文阅读中考预测(上传)

2020中考说明文预测题与解析 (共30页大多是原创题) 目录 1.说明方法作用题 2.说明文语言分析题 3.说明语段作用题 4.春眠何以不觉晓 5.二十四节气原来如此诗意 6.会飞的火车 7.廊亭桥 8.路由器也智能 9.绿豆那些事儿 10.绿色疗法 11.气候可能影响语言的形成和演化. 12.食物为何挂在树上 13.跳出地球 14.庭院深深 15.微塑料 16.舞蹈的建筑 17.音乐能使我们更聪明吗 说明文阅读题型分析及答题公式 说明方法作用题 考点分析: 中考说明文考查的说明方法主要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等。一篇文章并不会运用单一的说明方法,而往往是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对说明的内容进行介绍说明。 答题公式: 1.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X×的事例,具体直观地说明了×××的内容。 2.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列举×X×数字,直观准确地说明了X××的内容。 3.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XX×比作×××,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地说明了×××的内容。 4.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XX和X××进行比较,鲜明突出地说明了×X×的内容。 5.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将×××的特征进行分类,条理清晰地说明了XXX的内容。 6.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地说明了×XX的内容。 注意:在对说明内容进行概括时,范围应由句到段到全文;关于作者情感的流露,根据实际情况,酌情作答。 例文一 鲨鱼是海洋系统的“整容师” 柳静 ①鲨鱼是海洋中的庞然大物,也是食肉类的凶猛鱼类,号称“海中狼”。可是,最近它被贴上了“整容师”的标签,因为它可以改变海洋中很多鱼的眼睛和尾鳍的尺寸。听到这些,你是否感到十分惊讶呢? ②原来,在海洋系统中,许多小鱼都有着较大的眼睛和有力的尾鳍,帮助它们及时发现并快

福建省九地市2018届中考语文质检试卷分类汇编: 说明文阅读专题(附答案)

说明文阅读 (2018.福州质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湿地和森林一样重要 ①大家知道,森林是“制造”氧气的“天然工厂”。地球上的绿色植物每年要吸收4000亿吨二氧化碳, 释放2000亿吨氧气,这绝大部分 ....是森林的“功劳”。人类和绝大多数生物,都需要靠绿色植物制造的氧气来生存。除此之外,森林还是天然的吸尘器,1亩森林一年能吸附2.4吨粉尘。森林中有许多树木可以吸收有害气体,杀死空气中的病菌,从而净化大气环境。 ②相比森林来说,湿地似乎离我们比较远,它对生态环境的贡献,在过去更是受到较少的关注。所谓湿地,一般是指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由于长期被水淹没或有大片浅水区域,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土壤系统。我国湿地面积约有6600万公顷(还不包括江河、池塘等),占世界湿地总面积的10%,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我国湿地的主要类型包括沼泽、湖泊、河流、浅海水域、水库、河口、海岸滩涂、池塘、稻田等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 ③别小看湿地,它可是和森林、海洋并列的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这是因为湿地对各种各样的污染物具有很强的净化和分解作用,在地球生态系统中发挥着巨大的“解毒”功能。在湿地上生长着茂密的植物,伴生其中的有各种水生动物以及肉眼不可见却数量庞大的微生物群体。随水流入湿地的各种污染物,或直接被土壤阻截,或被湿地动植物利用,或被湿地微生物分解。整体上看,湿地就像一个巨大的天然净水器。 ④湿地还有很重要的蓄水功能。在天气多雨、河流涨水的时候,湿地就像“海绵”一样储存过量的水分,减缓洪水的流速和流量。等天气转好,洪峰退去,储存在湿地中的水再通过下渗的方式来补充地下水。 ⑤由此可见,湿地对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一点也不逊于森林。 1.下列表述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湿地、森林、海洋是地球上的三大生态系统。 B.森林被誉为天然的氧气制造工厂和净水器。 C.地球上的绿色植物每年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 D.湿地一般指水体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 2.根据文章内容,简述湿地的作用。 3.联系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第①段中加点词“绝大部分”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2)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 1.B 2.湿地对各种各样的污染物具有很强的净化和分解作用。(或:湿地在地球生态系统中发挥着巨大的“解毒”功能);湿地还有很重要的蓄水功能。 3.(1)不能删去。“绝大部分”表示了范围,说明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主要是森林的“功劳”,但不是全部,用“绝大部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湿地比作海绵,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湿地的蓄水功能。

湖北省部分地市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汇编05说明文阅读(含答案)

05说明文阅读 恩施州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16-19题。(11分) ①盥洗,这是每个人日常起居最先做的功课。早在西周时期,我们的祖先便已形成了这一习惯。《礼记·内则》云:“鸡初鸣,咸盥漱。”说明古人有早起盥洗、漱口的习惯。那时筷子还没有被广泛使用,就餐时人们往往共用一个盛饭器,以手抓饭,所以饭前也需要洗手。除此之外,盥洗还是古代仪礼之一,用水使手洁净,以示对神对人的恭敬。那么,古人又是怎样盥洗的呢?有哪些细节可值得我们后人借鉴? ②古汉语“盥洗”一词,所指的范围较广,当然主要是指洗脸和净手,与我们今天使用的词义相近。不过,古人把盥洗用具归在礼器一类,故具有相应的礼仪性质。这一点,又与我们现在的生活习惯有着很大的不同。“盥”字甲骨文,是一上下结构的会意字。上面,是手的象形,下面,为一有水的盆。两者相合,像一只手放在盆里承水冲洗。造字本意就是在盆里洗手。金文与甲骨文字形相近,但又有所不同。上面,由原一只手变成两只手,而盆里的水则由水滴变成,像有水从上倒下,两手接水冲洗;下面(皿)是接水的容器。 ③《说文解字》曰:“盥,澡手也。从臼、水,临皿。”徐中舒《甲骨文字典》云:“盥字的甲骨文字形从爪,在皿中,象于皿中澡手之形。”“盥”字初文反映其本义仅指洗手,后来词义扩大,洗脸洗手均称为“盥”,如盥栉指梳洗,盥沐指洗脸,而现代的盥洗室,是既可洗手也可洗脸,爱美女性还可用来化妆的。 ④从“盥”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我们可大致知道古人是怎样洗手的。那时洗手的器皿主要有两件,且是配套的:一件叫匜(yí),用来往手上浇水;一件是盘,用来接洗手洒下来的水。匜和盘都是盥洗用具,前者注水,后者承水,两者相互配套。先秦时期,匜、盘多以青铜制作,十分精美,这在先秦乃至秦汉的墓葬中常有发现。匜最早出现于西周中期,流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其形制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瓢,底部常铸有三足或四足。青铜器中的盘最早出现于商代早期,到战国时才连渐消失。 16.请给上文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2分) 17.第③段中划线部分除了运用作诠释、举例子外,还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段中运用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是什么?(3分) 18.第段中“那时筷子还没有被广泛使用”中的“广泛”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19.仿照示例,从“歪、休”两个字中任选一字加以解说。(3分) 示例:“盥”字,上面是手的象形,下面表示有水的盆,意思是在盆里洗手。

广东省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说明文阅读59篇(2003—2018)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 广东省说明文阅读59篇(2003—2018) 微塑料,海洋中的新型污染物 ①最近,一篇关于英国女王向塑料宣战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据说白金汉宫等王室房产内将禁用抛弃式塑料吸管和塑料瓶。这一新闻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海洋塑料污染问题的关切。 ②塑料垃圾是海洋不能承受之重。据统计,全球每年有1000万—2000万吨的塑料垃圾进入海洋,随时间的流逝破碎成不计其数的微塑料存在于水体中,能够存在数百年时间。 ③微塑料,指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个体。如今,微塑料的分布区域已遍及地球各个角落,从近岸河口区域到大洋,从赤道海域到南北极,从海洋的表层到大洋的超深渊带,人类都发现了它的踪迹。根据来源,微塑料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初生微塑料,其成品就是微塑料粒,例如日化用品中含有的微塑料及塑料微珠在运输过程中泄露进入环境;另一类是次生微塑料,也就是体积较大的塑料垃圾进入自然环境后,经光照、物理、化学及生物降解作用,碎片化形成的微塑料。 ④海洋微塑料极易被生物当作饵料而误食。这是由于其与海洋食物链底端生物处于相同的尺寸范围,而且表面可以附着微生物和其它海洋生物。在食物网的流动过程中,对生物产生物理和化学上的危害。例如,无法被消化也不容易排出体外的微塑料,在海洋生物的消化道中长期累积,会使生物产生饱腹感,导致营养不良甚至因无法摄食而死亡;微塑料自身的化学毒性以及从环境中吸附的化学毒物,可能会对摄食的生物产生直接伤害,并且可能在食物链中的各个水平生物体内富集。 ⑤相对于渫浮的藻类和其他生物残骸等自然物质,微塑料的性质稳定,但是,微塑料也可能造成入侵物种及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因为在海洋环境中的微塑料就像一艘乘风破浪的小船,能搭载附着在表面的微生物随洋流旅行,其中部分有害微藻和水产致病菌,可能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⑥现在,荷兰、澳大利亚和美国都发明了海洋塑料垃圾收集装置,对塑料垃圾有很好的效果,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投入运行后的管理,包括收集的塑料垃圾如何进一步分类、利用等。此外,如果没有政府的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推广工作也会困难重重。 ⑦面对现在海洋塑料污染问题,我们从上到下都应该行动起来。让我们共同向海洋中的新型污染物”宣战!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4月13日;有删改) 链接: 科学家己经在许多食品中发现了微塑料。有研究表明,平均每只海洋生物贻贝中含有1.8个微塑料粒,每公斤食盐中含有1~10个,每瓶啤酒中甚至含有上百个。微塑料对人的危害要考虑剂量。东海每立方米的海水中只含有几个甚至不到一个微塑料粒,虽然微塑料可以通过水产品等进入人类食物链,但其对人类健康是否造成危害还未被科学证实。 (选自《南方周末》2018年5月17日;有删改) 12下列对“微塑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2018年辽宁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说明文阅读7篇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 2018年辽宁省说明文阅读7篇 食物为何挂在树上 ①在广阔的非洲大草原上,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奇特的现象:死去的长颈鹿和羚羊被挂在树杈上。不过,这些动物的死与人类并无关系,它们是被天敌猎豹捕杀之后挂在树上的。 ②那么,猎豹为什么要把食物挂在树上呢?是为了风干做腊肉?那简直是开玩笑,一头羚羊仅需几天就被猎豹吃完了,不可能放那么久。猎豹选择这种特殊的食物储存方式,原因竟然是为了防止鬣狗偷吃。 ③鬣狗虽然从颜值到爆发力都拼不过猎豹,但是生性凶残,而且贼心不死,总想不劳而获。可以说,鬣狗是猎豹这一草原霸主最头疼的“邻居”。每当猎豹开始捕猎,鬣狗总会伺机而动,等到猎物死去,鬣狗会迅速围上来分一杯羹。通常情况下,鬣狗群起而上,猎豹防不胜防,也只能任由它们掠夺;有时食物争夺得太过激烈,鬣狗群甚至会将一只猎豹活活杀死。 ④当然了,并不是每一次猎豹捕食都会遭遇“抢劫”。但是进食时如果不加以防范,还是会被鬣狗发现。鬣狗没有爬树这项技能,为了安静地享用美食,猎豹就将猎物叼到树上,完美避开这些恼人的家伙。 ⑤说起来,猎豹为了运货上树也是蛮拼的。据科学家估算,一只猎豹叼着一只体重约为自身两倍的小长颈鹿爬上树,所花费的力气相当于一个成年人举着两千个汉堡一口气上两层楼。 ⑥尽管辛苦,但是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对于肩负着抚养重任的母豹而言,这一举措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猎物一旦被偷,幼崽的口粮就没了,直接影响小猎豹的成活率,对猎豹种群的延续尤为不利。 ⑦除了猎豹,还有一些野兽也会贮存一时吃不完的猎物,以防其他动物偷吃。例如黄鼬常把捕获的鼠类拖入自己居住的洞中,窖藏起来;老虎和棕熊会用灌木枝条以及枯枝落叶将食物隐藏起来,同时全力保护这片区域,抵御入侵者的掠夺。 ⑧许多鸟类也存在贮食行为,如星鸦为了防止食物被偷吃,会含着松子飞到离巢稍远一些的贮存地点,贮存地点少则一个,多则上千个。它们用喙将松子插入土层中,再以泥土和草掩埋,临走还要压上一个小石块才放心。 ⑨在动物界,小到蚂蚁,大到虎豹,不少动物都有贮食行为。这一做法既是防患于未然,以应对恶劣天气带来的觅食不利和食物短缺,更是为了应对激烈的食物竞争。这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选自《读者》2018年第8期) 22.请概括选文第②~⑥段说明的主要内容。(3分) 【答案】猎豹把食物挂在树上的原因。(3分) 23.请分析选文第②段加点词语的作用。(3分) 一头羚羊仅.需几天就被猎豹吃完了,不可能放那么久。 【答案】“仅”是“只”的意思,表强调,起修饰限定作用(1分),说明

湖北省2018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真题各市汇编

湖北省2018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真题各市汇编 恩施州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16-19题。(11分) ①盥洗,这是每个人日常起居最先做的功课。早在西周时期,我们的祖先便已形成了这一习惯。《礼记·内则》云:“鸡初鸣,咸盥漱。”说明古人有早起盥洗、漱口的习惯。那时筷子还没有被广泛使用,就餐时人们往往共用一个盛饭器,以手抓饭,所以饭前也需要洗手。除此之外,盥洗还是古代仪礼之一,用水使手洁净,以示对神对人的恭敬。那么,古人又是怎样盥洗的呢?有哪些细节可值得我们后人借鉴? ②古汉语“盥洗”一词,所指的范围较广,当然主要是指洗脸和净手,与我们今天使用的词义相近。不过,古人把盥洗用具归在礼器一类,故具有相应的礼仪性质。这一点,又与我们现在的生活习惯有着很大的不同。“盥”字甲骨文,是一上下结构的会意字。上面,是手的象形,下面,为一有水的盆。两者相合,像一只手放在盆里承水冲洗。造字本意就是在盆里洗手。金文与甲骨文字形相近,但又有所不同。上面,由原一只手变成两只手,而盆里的水则由水滴变成,像有水从上倒下,两手接水冲洗;下面(皿)是接水的容器。 ③《说文解字》曰:“盥,澡手也。从臼、水,临皿。”徐中舒《甲骨文字典》云:“盥字的甲骨文字形从爪,在皿中,象于皿中澡手之形。”“盥”字初文反映其本义仅指洗手,后来词义扩大,洗脸洗手均称为“盥”,如盥栉指梳洗,盥沐指洗脸,而现代的盥洗室,是既可洗手也可洗脸,爱美女性还可用来化妆的。 ④从“盥”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我们可大致知道古人是怎样洗手的。那时洗手的器皿主要有两件,且是配套的:一件叫匜(yí),用来往手上浇水;一件是盘,用来接洗手洒下来的水。匜和盘都是盥洗用具,前者注水,后者承水,两者相互配套。先秦时期,匜、盘多以青铜制作,十分精美,这在先秦乃至秦汉的墓葬中常有发现。匜最早出现于西周中期,流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其形制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瓢,底部常铸有三足或四足。青铜器中的盘最早出现于商代早期,到战国时才连渐消失。 16.请给上文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2分) 17.第③段中划线部分除了运用作诠释、举例子外,还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段中运用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是什么?(3分) 18.第段中“那时筷子还没有被广泛使用”中的“广泛”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19.仿照示例,从“歪、休”两个字中任选一字加以解说。(3分)

2018年中考试题汇编之说明文阅读一

2018年中考试题汇编之说明文阅读一

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汇编之说明文阅读(一)三、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2~14题。(9分) 漫话石鼓文 ①汉字的演变是由甲骨文到金文,由金文到篆书,由篆书到隶书,然后才是现在使用的楷书和行书。但事实上,篆书又分大篆和小篆,小篆现在还比较多见,大篆则仅以石鼓文为代表。由于石鼓文的发现早于殷墟甲骨文,曾被当做中国最早的文字,因此,石鼓文极受历代学者们的重视。 石鼓文 ②什么是石鼓文呢?就是刻在十块鼓形石上的文字,也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石刻文字。作

为国宝,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石鼓上刻的都是四言诗,每面石鼓上一首,内容为歌颂国君游猎情况。其字体既不同于金文,又不同于小篆;其字形比金文更整齐,结构又近于小篆,显然是由金文向小篆过渡的一种字体;其书法字体多取长方形,体势整肃,端庄凝重,笔力稳健,在汉字发展史上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因而为历代学者所重视。 ③据史籍记载,石鼓于唐代初年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出土,后被置于陈仓(今宝鸡市附近)之野。当时在凤翔做官的郑余庆移至凤翔夫子庙予以保护。经五代战乱,全部散失。入宋,凤翔太守司马池四处寻访,集得九鼓,至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找到另一鼓。北宋末年移至汴京保存,宋徽宗下令以金涂字,以示贵重。金兵攻占汴京,以为奇物,于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运至燕京(今北京市)。元代又散失于草野之中,后被国子助教成钧发现,由兵部派车运回国子监,这以后就一直保存在北京。到1933年,被运往南京,埋于地下。解放后访得,再运回北京。 ④关于石鼓文的时代,唐代张怀瓘等人以为周文王时物,韦应物等人以为周宣王时物,至南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 三、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2~14题。(9分) 漫话石鼓文 ①汉字的演变是由甲骨文到金文,由金文到篆书,由篆书到隶书,然后才是现在使用的楷书和行书。但事实上,篆书又分大 篆和小篆,小篆现在还比较多见,大篆则仅以石鼓文为代表。由 于石鼓文的发现早于殷墟甲骨文,曾被当做中国最早的文字,因此,石鼓文极受历代学者们的重视。 石鼓文 ②什么是石鼓文呢?就是刻在十块鼓形石上的文字,也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石刻文字。作为国宝,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石 鼓上刻的都是四言诗,每面石鼓上一首,内容为歌颂国君游猎情

况。其字体既不同于金文,又不同于小篆;其字形比金文更整齐,结构又近于小篆,显然是由金文向小篆过渡的一种字体;其书法字体多取长方形,体势整肃,端庄凝重,笔力稳健,在汉字发展 史上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因而为历代学者所重视。 ③据史籍记载,石鼓于唐代初年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出土,后被臵于陈仓(今宝鸡市附近)之野。当时在凤翔做官的郑余庆移 至凤翔夫子庙予以保护。经五代战乱,全部散失。入宋,凤翔太 守司马池四处寻访,集得九鼓,至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找到另一鼓。北宋末年移至汴京保存,宋徽宗下令以金涂字,以示 贵重。金兵攻占汴京,以为奇物,于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运至燕京(今北京市)。元代又散失于草野之中,后被国子助教 成钧发现,由兵部派车运回国子监,这以后就一直保存在北京。 到1933年,被运往南京,埋于地下。解放后访得,再运回北京。 ④关于石鼓文的时代,唐代张怀瓘等人以为周文王时物,韦应物等人以为周宣王时物,至南宋史学家郑樵始提出石鼓文为秦 刻石:今人马衡以为秦穆公时物,郭沫若以为秦襄公时物,唐兰 则考为秦献公十一年刻。可以认为,石鼓文是春秋时期秦国的石刻文字,是研究汉字发展和石刻艺术的重要文物之一。 (选文略有改动) 1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石鼓文的发现早于殷墟甲骨文,它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 字。

2018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理解专项复习试题

说明文阅读理解专项复习 (本试题共100分,时间120分钟) 【一】强大的“足球草”(14分) 黄增强 ①2016年8月5日至8月21日,举世瞩目的第31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足球比赛在里约热内卢的马拉卡纳体育场和奥林匹克体育场竞技场进行。赛场上,运动员们激烈的足球比赛令我意犹未尽,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世界杯赛场上的“足球草”。它们被运动员疯狂地踩来踩去,不但不低头,反倒茁壮成长, 世界上有一种能专门用在足球场上名叫“足球草”的草吗?当然没有!目前,人类还没有发现一种能满足所有球场需求、能专门种植在球场上的草。 ②要满足足球这种高强度、激烈对抗的运动需求,足球场草坪草必须满足几个条件:为了尽可能降低运动员受伤的几率,草必须软;为了不影响球的回弹率,草坪草的弹性也得好。最重要的一点,草的耐践踏能力要特别强大,要有一种“球员虐我千百遍,我只待他如初恋”的乐观主义精神,还得有较强的恢复能力,抗旱、寒、虫、病等能力。 ③即使要求如此苛刻,人们也找出了很多满足条件的草坪草的种类。草坪草的种类草坪草分为冷季型草坪草和暖季型草坪草。我国北方通常用冷季型的草坪草来建植球场,如草地早熟禾、多年生黑麦草、高羊茅等种类,最适宜生长温度为17℃~25℃。高羊茅在我国运营成本较低的球场中非常常见,是冷季型草坪草中最耐干旱、最耐践踏的草种,适应的土壤类型广泛,耐贫薄,对肥料反应敏感,抗盐碱能力好。相比之下,多年生黑麦草就娇气多了,对低温非常敏感,但耐践踏,长得快,最关键的是草坪质地柔软,软到让你真想上去摔上一两跤。 ④我国南方用暖季型草坪草建植球场,如,狗牙根和结缕草。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5℃~30℃。前者素有暖季型草坪草“当家草种”之称,广泛应用于南方的各种球场、高尔夫果岭、公园中、质地细腻、色泽浓绿,还耐踩;至于结缕草,它非常“耐操”,抗旱、耐磨又耐踩,弹性很好。适于大面积种植,但有叶片质地较硬、绿期短的硬伤。 ⑤欧州、南美等“足球发达国家”使用的草坪草从物种上来说和国内是一样的,这次巴西世界杯上也不例外。 ⑥目前,世界最先进的足球场草坪管理技术是DESSO GrassMaster体系,2014年巴西世界杯采用的就是这种草坪管理技术。 ⑦草坪草的设计团队由草坪专家、顾问、俱乐部老板及相关人员组成。设计时需要考虑当地气候、场地用途等诸多因素。设计完成后,要做的是铺设地下排水系统,只有排水良好的场地,才能适应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比赛要求。排水系统铺设完毕后,需要在场地表层覆上富含堆肥的沙层。将人工纤维植入20厘米深的土层,要求最高的纤维高度不能高于地面2厘米,这样人工纤维就不会对球的运行造成不利的影响。接下来是播种草种。据当地条件,选择合适的草种进行播种,当然,如果需要加快进程的话,也可以直接铺上合适的草皮。随着草的生长,自然草的根部便会与人工纤维相互交织,这些被人工纤维锚定的自然草最终会形成一个平坦、牢固而且稳定的运动场。利用这种技术建植成的草坪不仅草坪质量更高,而且球的滚动距离和回弹率等也更好。由于草坪更加稳定,运动场的强度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⑧那么,足球场上的一道道色带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主要有物理、化学、生物三种方法。化学方法是染色。生物方法是给草坪追肥或者是喷生长调节剂。例如,给小草根外追氮肥或钾肥,以达到增色或减色的效果。物理方法是用剪草机或镇压机在草坪上按一定幅度不同方向修剪或压制出条纹。 ⑩表面上看,“足球草”是那么的强大。其实,“足球草”强大的背后凝聚着默默无闻,勤勉工作的专业团队工作人员的奉献精神! 1.文章主体部分(②~⑧自然段)介绍了有关草坪草的哪些知识?(3分) 2.第③④两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4分) 3.第⑤段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4根据选文第⑥⑦段,完成下面的图表。(3分) 草坪管理示意图 → 【二】可以吃的餐具(18分) 余之敏 在印度的一家餐馆,几个年轻人聚餐。他们吃完了外卖,接下来的一幕让所有看到的人讶异:他们一个个居然在吃餐具,而且还吃得津津有味!其实你无须讶异。因为这是印度的一家Bakeys公司举办的活动,旨在想方设法普及这样的场景——推广一种可以食用的餐具而说起这一发明,Bakeys公司其实5年前就着手进行了。 早在2010年的一天,Narayana 到饭馆吃饭,餐桌上摆放的一叠叠一次性餐具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他想起不久前看到的“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性餐具使用国,每年会消耗掉1200亿份一次性餐具”,当时他还觉得夸大其词,但现在他信了,且震惊了。因为作为化学专业出身的他深知这些塑料制品自然降解非常耗时间(一个塑料瓶在自然情况下完全分解需要450年左右);如果废物再利用,中途加工还是要污染环境的。而如果采取焚烧,无疑会加重污染环境。想到此,他忧心忡忡,下决心一定要研制出一种可持续使用的餐具。 可是,该从哪里入手呢?午饭没心思吃,他陷入了沉思。这时,妻子的一碗高粱面端上了桌,见此,他突然灵感大发:对,就以易成活且价格低廉的高粱做原料! 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告知研制人员时,大家无不疑虑:用高粱做餐具,不加添加剂可以么?还有,它能耐多少温度?能保存多长时间?……种种问题都被摆了出来。见大家有畏难情绪,Narayana非常激动“还没尝试,就畏首畏尾,行吗?要知道自信才能创造奇迹。再说了,不还有一个我吗?我会付全责的。”见此,大伙儿不好意思地相互看了看,纷纷表示赞同。 在研制过程中,Narayana建议大家务必多调配一些口味,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2020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会飞的火车》练习及答案解析

阅读《会飞的火车》一文,回答下面小题。 会飞的火车 ①我们通常所见到的火车都是有轮子的,但也有一种会“飞”的火车,它不需要轮子就可以在轨道上行进,这就是磁悬浮列车。磁悬浮列车的发明者是海曼·肯佩尔。 ②海曼·肯佩尔出生在位于德国与荷兰边境的下萨克森州的一个小镇拉腾。一天,肯佩尔异想天开,希望火车也可以像天上的飞机一样,没有轮子就能够飞行于地面之上。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努力钻研电学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从电磁铁的特性中获得了灵感。 ③大家都非常熟悉磁铁,磁铁具有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点。如果是电磁铁,断开电源,铁芯由于没有了电流立即去磁,肯佩尔想,如果把很多电磁铁装在火车上及地面的轨道上,这样火车就会因为它们产生相互排斥的力量而悬浮起来,如果再找到可以令悬浮的火车前进的方法,那火车就可以抛开轮子了,而且这样的行驶速度会远远大于普通火车。 ④因此,肯佩尔开始在自己家的地窖里创造高速火车模型。他把发动机的部件——转子(转子是电动机的转动部分,由转轴、转子铁芯、转子绕组、风扇等部分组成)和定子线圈(定子是电动机的不动部分,由定子铁芯、定子绕组和机座等构成)平铺在地面上,并且让10万赫兹的振荡电流通过它,果然和预想的一样,电磁力使火车模型悬浮了起来。1934年,肯佩尔申请并获得了磁悬浮列车专利。 ⑤1969年,第一台磁悬浮列车在德国研制成功。 ⑥1974年,日本研制出小型碰悬浮列车,并于1985年在国际科学技术博览会上进行现场表演,总计约有11万人次试乘。 ⑦1994年,世界上第一条从柏林到汉堡的磁悬浮列车铁路正式开始动工修建。运行于其上的列车速度快于高速列车2/3,而票价则与高速列车相差无几。 ⑧我国已经在上海至杭州建造了一条磁悬浮铁路,全长170千米,列车速度可达500千米/小时。乘客乖超高速磁悬浮列车,仅需20分钟就可从上海到达杭州。 ⑨磁悬浮列车的发展前景十分美好,如今,它正期着超导磁悬浮列车和真空隧道磁悬浮飞车方向发展。超导磁悬浮列车用的是没有电阻的超导电磁线圈,即使经过很长时间,电流量也不会衰减,又进一步提高了列车速度。真空隧道磁悬浮飞车是设想修建一条长距离被抽成真空的地铁隧道,由于运行中几乎没有空气阻力,列车速度可达2.3万千米/小时。当理想变成现实以后,磁悬浮列车便会真的飞起来。 (摘自《科学百科大讲堂》2018年3月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