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培养幼儿绘画创作表现能力

如何培养幼儿绘画创作表现能力

如何培养幼儿绘画创作表现能力
如何培养幼儿绘画创作表现能力

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大胆表达、创造的能力在幼儿绘画创造规律的基础上,认真领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进行具体的教育实践探索,在教育行为中调整和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认识绘画中的幼儿,使绘画活动成为幼儿爱玩的“游戏”,成为幼儿大胆表达自己情绪和认识的一种“语言”,达到树立幼儿自信心、大胆表达,又开发幼儿的创造力,更好地发挥绘画活动独特的内在价值。

研究过程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师在不断实践和反思中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在促进幼儿大胆表达、创造的同时,提升自己儿童画的审美,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儿童则在一次次的自我创造中,实现理想,张扬个性,发展技能,体验成功,促进创造性人格的形成。

一、什么是儿童绘画活动

绘画是通过线条、色彩、明暗、透视、构图等造型语言,在纸、木板、布等平面上,创造出直接可感的,具有一定形状、体积、质感和空间感的艺术形象。它所表现的范围甚广,从直接可视的外在物象到精神生活的表象世界,均可以表现出来,作为绘画描写的对象。

儿童的绘画主要是用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在平面的纸上画出直接可视的物象。儿童的绘画反映儿童的天性,是表现儿童的思维活动,用于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视觉语言,也是儿童早期智力开发的一种形式。儿童画是儿童心理活动和个性人格的体现,具有它独特的审美特点。其中生动稚拙、无拘无束是儿童画最为明显的特征之一。

由于儿童画的天真活泼,我们在表现形式上很难给儿童画严格界定。

二、把握问题的关键点,从内容的表现形式上多角度去研究促进幼儿大胆表达创造的能力

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的目标和幼儿的能力,整理出教学活动的先后顺序,每个活动内容的具体活动计划都要提前制定做到心中有数。结合教法,帮助幼儿建立大胆表达创造的合理途径。我们在进行绘画内容选择的时候,必须要先进行“三位一体”的研究,对幼儿的能力水平、所要选择的教育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采取何种教学方法都做到心中有数。比如:小班幼儿初期,我们为幼儿设计了活动“绕线团”,活动前,我们就拿真的毛线团让孩子看、摸、放、绕,对“绕线团”的过程进行充分的体验。通过实际观察操作,增强幼儿的绘画技能。而后依次设计了“关住大灰狼”、“小羊吃草”“给鲤鱼妈妈穿衣服”等活动,虽然都是绘画线条,但注意了从易到难的活动设计,每次活动都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发展、有提升。幼儿从动作不受控制逐渐到手眼较协调的画线,再到能够用手腕和手指画各种图形、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绘画活动。这使得幼儿虽然没能够画出具体形象,但已经能够意识到所画的线条与实物和自己的经验之间的关系。他们大部分能够明显表达出自己的意图,有的一边画一边自言自语,解说他们的作品。画面也开始出现一些象征性的符号及相似的线条和简单的图形。很多时候幼儿的作品没有预定的意图,因此,这一时期,命名活动一般都放在作品完成后。他们会根据自己作品的形象和自己的实际经验,通过联想为作品命名。

对教材以外的内容要根据中小班各年龄特点总结出适合幼儿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总结制定计划,让其更好地服务于幼儿。从而更好的促进幼儿大胆表达创造能力的提升。艺术创造本身就是儿童进行思考、想象、尝试和发现的过程。在设计绘画活动时,恰当的选材是调动儿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因素之一,它能拓宽儿童的思路,激发儿童的想象力,而不恰当的选材在某种程度上则会束缚孩子的想象力。因此,选材应考虑孩子的特点,给儿童选择一些童趣的或拟人化的内容题材,以吸引住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从而激发他们创作欲望。美术内容的选择一定要突破以涂色、简单的线条画为主的模式,为孩子提供多种材料,为他们创造宽松的环境,允许幼儿用材料大胆地表现他们感受强烈的事物,让幼儿尝试改变绘画对象的形状、颜色、质地、功能等,满足自我表现和创造的需要,培养创新精神。

让幼儿学会观察世界、学会表现生活,在绘画过程充满情感体验。幼儿美术创作的前提是观察,没有对生活、对世界的观察,就没有感受。教师在绘画教学过程中,应改变过去只讲“形”,不讲“神”;只重“像”,不重“美”的状况。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一幅好的幼儿绘画作品,应是孩子心灵的真实写照;反映幼儿个性和童趣的作品,才是最美的作品。幼儿在绘画活动中用“心”去参与,才会真正感受到美术活动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例如:“好看的烟火”通过让幼儿观看烟火的前期铺垫,鼓励幼儿结合自己的感知经验,创造性的表现“美丽的烟火”。“好朋友”的绘画活动中,通过引导幼儿交流、回忆自己和好朋友在一起的

一些快乐有趣的场景,创造性的表现作品内容。教师要支持幼儿富于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绘画过程中注重孩子的情感体验,兴趣的培养,个性的张扬,让孩子在绘画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和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不管幼儿选择的是亮色还是暗色,都是幼儿内心情感的流露,或是对美的一种独特感悟,我们都没有任何理由去责备他们。如:“好看的手绢”、“五彩的石子”、“美丽的海洋”由于石子和海洋等物体的大小、颜色、花纹没有固定模式,不管孩子们怎样去表现,都能获得成功。选择内容本身就能让孩子们自如地表现并获得自信。在幼儿每次绘画之前,教师尽可能提供实物、图片或光盘,让幼儿充分观察和感知;不断丰富知识,积累经验,提高观察能力,培养观察兴趣,为他们进行美术表现和创造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让幼儿自然地把对生活的认识与感受在作品中创造性地表现出来。

“绘画是儿童心灵的窗口,它反映儿童内心的情感世界”。因此,好的选材能起到开启儿童心灵的作用。老师在选材时,不要担心孩子的造型能力,怕他们画得不像,其实绘画最主要的是要表达和表现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三、选择正确有效的指导方法,培养幼儿大胆表达创造的能力

(一)绘画活动以幼儿为主体,尊重幼儿的意愿,使幼儿的想象与创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1、尊重幼儿的意愿、尊重幼儿绘画表达的方式和方法。

幼儿时期,由于孩子没有旧的知识经验的束缚,自由的空间比较

大,想象大胆,并有自己独特的绘画表达方式。所以同样一个主题,由于幼儿各自的生活经验的差异,就会导致他们各自的想法不同,从而表达方式也各有特点。

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想法、尊重幼儿的表现方式,真诚鼓励幼儿大胆自由地画自己想画的画和喜欢的画,画与别人不同的画。此外,由于幼儿们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比较接近,孩子最容易从同伴间获得学习,产生灵感。因此每次绘画活动之后还应该让幼儿互相展示自己的作品,引导幼儿互相欣赏、互相评价。这样比较有利于幼儿互相启发和互相学习,并且丰富幼儿的表现方式,从而在实践中提高审美能力和表现力。

2、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幼儿绘画发展的规律。

涂鸦期的儿童只满足于“动”的快感,不在意自己画了什么,这是他们探索世界、发泄情绪的一种方式。所以对该阶段的幼儿,教师须像鼓励他们走路说话一样鼓励他们涂鸦,以激发幼儿对涂鸦的兴趣和愿望。

象征期的儿童已经不满足于“乱涂乱画”,他们想要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想法,对自己画的东西有自己的见解,但是由于经验的限制,常常不能很完美表现自己所想的。所以这个阶段,教师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多观察,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应将重心放在激发、维持幼儿对色彩的兴趣与丰富他们对色彩的敏感度上。

图式期儿童已经能够以自我为中心创造了许多独特的绘画方法,在造型、色彩和构图上较象征期有明显的进步。这个阶段教师要多引

导幼儿进行观察和概括,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大胆的、有个性的创作。对幼儿在绘画表现过程中出现的困难,要及时而有差异的对幼儿进行必要的引导与帮助。

(二)恰当处理幼儿绘画技能与幼儿自主创造的关系。

在幼儿园阶段的绘画教学中,孩子应该要学会用点、线、面等绘画语言来把握和表现事物的形态、情节,并能用自己的想象进行创新。而教师必须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去引导他们获得这些必要的技能。

1、引导幼儿对事物进行观察与概括,提高幼儿绘画的表现力。

观察是儿童进行创造表象的基础,这种观察与一般观察不同,它必须是一种审美的观察。这种观察强调对被观察事物的主要组成部分的形态、各部分的特征及结构变化的规律、相互之间的关系等要素进行观察与感知。观察后,需要引导幼儿把这些特征进行概括,并转化为绘画的符号。

2、引导幼儿研究事物结构变化的规律,发现表现事物不同形象、不同形态的方法。

(1)研究构成事物的主要部分的要素不变,突出特征,变化其要素的形状,掌握表现同一事物不同形态的方法。

(2)寻找事物变化的规律,变化事物部分要素的位置,发现各种姿态和动作变化的方法。

3、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在生活中积累各种体验和经验,促进幼儿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的发展,从而提高创造表现能力。

绘画创造表现力的核心就是创造,任何创造都是来源于现实又高

于现实的。让幼儿多参与各种各样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活动,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及相应的情感体验,这样儿童的经验和情感积累多了,就会使一些有联系的经验和情感相互发生碰撞而擦出创造的火花。儿童在掌握一定绘画技巧的基础上,一旦在经验和情感上得到共鸣,就能够通过想象,在绘画表现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使画面具有一定的场景和情节,而不仅仅只是角色形象的简单叠加。

四、利用不同形式的绘画活动,发展幼儿大胆表达、创造的能力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他们对生活中的事物充满了好奇,而绘画在世界上存在了几千年了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也在生活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同样绘画对于幼儿来说也发挥很大的作用。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是这样描述的:“艺术活动是幼儿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并指出这种表达是自由的表达、是创造性的表达”所以我们可以把绘画看成是语言的延伸,幼儿可以通过绘画宣泄成长中的烦恼,我们可以通过绘画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帮助幼儿感受生活、热爱生活、丰富知识、发展能力等。所以我们要了解绘画要充分的利用好绘画,让幼儿在绘画活动中大胆地表达、大胆地创造。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艺术教育改革的部分有这样一段话:“回望近……这一误会就是大半个世纪。经年累积,被这种历史的误会所“误导”的儿童何止几个亿!”不难看出我们已经意识到绘画教学的一个错误,然而学完关于艺术领域的思想后,我们开始走入下一个盲区。

从目前的教育现状看,教师在实施的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盲区:有

的教师不敢演示了;有的教师不敢教具体的教育内容了,对于教材中的绘画活动画页也心存疑虑;在教具体事物的绘画中,如何让幼儿明白怎样画,有没有比演示法更好的方法,才不是依样画葫芦等……这些疑惑一直以来影响着我们的教学,所以在我们要搞清楚这些疑虑,真正的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一)寻根问源,回到原点,重新认识绘画。

在我们产生这些疑惑的同时,我发现这与绘画的基本形式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绘画的形式按其使用的材料可以有很多种,但是从幼儿的主观意识来看,它可以分为命题画与非命题画两种。在命题画中往往会给人以依样画葫芦的错觉,要使得绘画教学不依样画葫芦,我们又该怎样教,幼儿的绘画技能该如何传授,这一疑问的具体根源就是“命题”两个字。而非命题画呢?同样我们也产生这样的疑虑,非命题画是不是就是我们提倡的教育理念,如果是我们又该怎样传授绘画技能……。这个“非命题”是这一问题的根源。针对这些我们对命题画与非命题画进行了学习,并结合实际的教学懂得怎样进行教学,理解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传达的真正的教育理念。

(二)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的看待幼儿绘画活动,从而促进幼儿大胆表达、创造能力的提升。

之所以提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是让我想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批评绘画教学的一个错误的极左思想同时,也给很多的教师造成了并产生了极右的思想,使得我们的绘画教学出现一个混乱的局面,要么是不敢教、要么还是老套路、要么就是无目的乱教,

针对这些情况,我向教师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回过头来重新学习。绘画教学,从我们教育实践中找到适合幼儿绘画教学的发展道路,最后在多次研究讨论中我得到启示,事物的发展规律是:“一定的量变会引起质变”。根据这一理论依据可以看出要想通过绘画活动达到提高幼儿大胆表达、创造的能力,是必须通过多次的绘画才能实现的。这里我们根据绘画形式的定义,也可以看到事物出现这样的对应关系。命题画对应量,非命题画对应质。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如果在幼儿绘画的初期让幼儿进行创造是很难的,作品呈现出杂乱无章,当你记录幼儿的绘画作品时,他自己也说不出自己画的是什么?所以说命题画与非命题画之间没有对错之分,他们是事物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和必然结果。从哲学的另一理论“事物关系的相对论”来看,命题画也不是依样画葫芦,而是一定范围内的创造。教师在教授的时候要传达一个思想一个无限创造的思想,举例来说:今天我们来画人,以前老师会拿过来范例让孩子进行绘画,而今天我们要让幼儿自己去观察人的特征,它可以画不同的人,这个人可以干不同的事儿。从而使我们看到命题画中包含非命题画,而非命题画也包含命题画。他们又是一种相互包含的关系。这两层关系的确立之后,我们再具体分析,如何让幼儿通过这一次次的绘画达到大胆表达、创造的能力呢?我国的基本国策“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给我带来了灵感,我将这一观点与我们绘画教学相联系,就产生这样的一个教育思想。在命题画与非命题画的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

以发展幼儿大胆表达、创造为中心,以幼儿客观能动为主体,以提高幼儿的绘画技能为两个基本点。

(三)教师要端正自己教学态度,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科学的看幼儿绘画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幼儿通过绘画活动大胆创造表达,其决定权不在幼儿而是在老师。以往出现的种种问题都是老师思想在左右着孩子的发展,所以教师要正确的认识命题画与非命题画。命题画教什么?怎样教?非命题画教什么?怎样教?经过课堂上实践得出如下表:

定义旧认识新认识

命题画和命题作文

一样,规定

题目,必须

按题目要求

进行绘画。

以前教师

在授课时往往是

死命题。说画苹

果就画苹果,教

师指导的策略死

板单一、不灵活,

孩子们就是机器

没有思想。

现在是活命题,还是拿画苹果

为例,教师会让幼儿充分的去观察

了解苹果的不同形态,生长环境等

等,这样幼儿再创造的时候就不一

样了,也更加的生动有内容。

非命题画

和非命

题作文有些

像,但是更

像是日记想

写什么就写

什么想画什

么就画什

么,是一定

范围内的意

愿。

非命题给人

的认识就是自由

的进行绘画,没

有条条框框,是

我们现在追求的

教育理念。

它是多次命题画的产物,是幼

儿有了丰富的绘画知识后所产生

的必然结果。对比两种情况后得出

的结论:在幼儿入园初期幼儿进行

绘画时往往是一团团毫无规律的

线条,在多次活动后内容逐渐丰富

起来,而且在画面上出现是以前所

学过的内容居多。

在命题画中教师要传授一些必要的技法知识。可以教给幼儿观察事物的方法、分析概括事物形状的技法、合理安排构图的技法等。非命题画来源于一次次的命题画经验,是丰富经验后的创造。可以说命题画是画好非命题画的前提,在幼儿绘画教学中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教师在教授技法的同时发展幼儿的思维创造,在发展幼儿思维创造活动中教授技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们随心所欲的,用手中的画笔来表现他们眼中的世界!

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去认识了解儿童绘画,遵循儿童绘画的发展阶段特点,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创设一个良好的绘画环境,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鼓励其大胆想象和大胆创造,并且在绘画过程中促进想象和创造。这才是开掘儿童绘画天赋,培养儿童绘画创造表现能力的最优方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2]肖川:《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年

[3]刘云艳:《幼儿园教学艺术》,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4]李生兰:《学前教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5]郭亦勤:《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指导》,上海:复旦出版社,2008年

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 一、涂鸦阶段(约1.5—3.5岁) (一)未控制的涂鸦 1.时间:涂鸦开始后的半年左右 2.特点:无规律可循的点、线混杂图,涂到画纸之外 3.原因: (1)不知道自己的运笔动作和涂鸦结果之间的直接联系 (2)握笔的动作——手掌和手指共同操作,肩部、手臂和肘部无控制动作(3)大小肌肉尚在发展 (二)有控制的涂鸦 1.时间:2岁左右 2.特点:重复的或具有上下左右方向性的各种线条,能将涂鸦控制在画纸之内 3.原因: (1)能知道自己的运笔动作和涂鸦结果之间的直接联系 (2)手眼协调 (3)控制肌肉动作 (三)圆形涂鸦 1.时间:2岁半左右 2.特点:圆圈线条,涡形线、不闭合及闭合的圆圈、复线圆圈 3.原因: (1)能知道自己的运笔动作和涂鸦结果之间的直接联系 (2)手眼控制和协调 (3)关节和肌肉更加灵活 (四)命名涂鸦 1.时间:涂鸦过程中开始说故事 2.特点:具有明显的表达意图,对涂鸦进行命名 3.涂鸦出现的原因: 涂鸦是儿童绘画活动的起始阶段 (1)源于儿童身体运动的需求,随着身体运动能力和协调性的提高逐渐发展(2)源于儿童探索周围世界的欲望

4.“涂鸦滞后”现象 一些没有条件看见别人写字或画画的孩子,即使到达涂鸦期的年龄,也没有出现涂鸦活动。 模仿是影响涂鸦行为出现的重要因素之一。 5.当儿童出于涂鸦期,成人应持的态度和发挥的作用如下: (1)成人应该重视儿童的涂鸦,切不可认为是孩子的随意胡闹而加以制止。 (2)成人应该在儿童涂鸦期发挥适当的作用。 二、象征阶段(约3.5—5岁) (一)图形 简单几何形和线条的组合,与想表现的真实事物想去甚远,具有象征性的意义。 典型代表:“蝌蚪人” (二)色彩 1.能够识别主要的色相,有颜色个人偏好 2.象征阶段初期,用色不受物体固有色的限制,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自由涂抹自己偏好的物体。 3.象征阶段后期,逐渐按照物体固有色选择色彩,可以用方向一致的线条均匀地涂色,并图在轮廓线以内。 (三)构图 一个个独立的形象罗列在画面上,各个形象在大小、位置、间隔等方面并没有刻意安排,它们在共同的空间里的相互关系没有任何法则可循,但又确实有一定的表现主题。 (四)成人的态度和作用

绘画活动对幼儿能力培养和发展的重要性

绘画活动对幼儿能力培养和发展的重要性 在不断进步、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据社会学家预测,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头脑敏锐、思路独特,同时又是积极进取,对社会充满爱心的人才。现在的幼儿正是二十一世纪祖国建设的生力军,如何使他们成为合格的接班人,成为新世纪的主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众所周知,幼儿期是各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数年的工作经验所得,我认为,绘画活动对幼儿能力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绘画是一种感受、思考、幻想相结合的活动。幼儿通过绘画认识周围的世界,表达内心感受。因此,幼儿绘画无论是对其智力的发展还是个性的健全,都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一、培养兴趣产生自信心。喜欢什么?想做什么?都是源于兴趣。当然兴趣有天赋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后天的培养,当孩子对绘画产生兴趣之初,大多出于好奇,如果过了好奇的时机而不去巩固,那就没有兴致画了,因此,应该让幼儿先动手画一些非常简单而又有趣的画,而且要对初学画画的儿童进行正面引导,采取多表扬,鼓励的方法让幼儿把兴趣持续下去,启发他们如果在某处改进一下,下次一定比这次画的更好。这样做可以使幼儿在潜意识中产生牢固的自信心,因为心理因素是很重要的。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和自我价值的正确认识、体验和充分估价。自信心对幼儿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起着调节作用。 二、培养幼儿观察力。 画过画的人都知道,画画是一种视觉艺术活动,不管是临摹、写生或创作都是观察后才能进行的,观察能力强的人,对所画作品的敏锐程度也强,反之,观察能力较差的人,他的作品就不能表现出事物的逼真性。大同小异,幼儿绘画也需要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要把握客体的形状、大小、各部分的比例关系,这就需要他对客观事物作细致的观察,不仅要注意事物的整体,还要注意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细节,多发现比较事物之间的不同。有一次,我给幼儿描述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要求幼儿根据我的描述画一幅画,幼儿的作品表现的非常生动、美丽。画的田野,随层而变,远处的朦胧用浅色,近处的颜色较明亮、鲜艳。大树也逐层而变,内圈深绿,中间浅绿,外层黄绿,层次鲜明。那位小朋友告诉我,内层绿色是因为树叶长的多,越往外树叶长的越少,阳光照射树叶就是黄色的。瞧!观察的多仔细,多有趣啊!作为老师,应该在观察方面多指导,以提高其观察的敏锐度。在提供绘画的客体时,尽量少用仿制品,而要让幼儿对着实体绘画,要多看看大自然。还是画大树,教师首先引导他们去观察大树,在观察的时候还要提示其特点:比比树干什么形状?树冠什么形状?各是什么颜色,再具体点,叶子什么形状,这样就能促使他们有兴趣的去观察,从而把大树的形象牢牢记在脑子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培养观察力的最佳效果,做到“下笔如有数”。 三、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尊重幼儿美术作品的创造性。 想象是智慧的翅膀,是一切发明、创造的源泉,应大力鼓励幼儿把自己的想象表现出来。进行绘画课时,我都将背景空出来,鼓励幼儿自由想象添画,并强调添画和别人不一样的背景,构成不同的情节,幼儿的作品往往内容丰富,不拘一格,充满想象。因此,培养幼儿想象力关键的一点就是给幼儿足够的空间,自由发挥。有一次,我发现班级的一位家长对他儿子的画非常不理解,并说:“我花钱买纸、买笔,就是让你瞎画吗?”我看了那位幼儿的画,整幅画面五颜六色,初看是显的乱,但深入的看下去,不难发现构图的新颖和用色的大胆。其实这正表现了孩子与其自身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创造性。幼儿园和家庭都要为发展这种创造性提供条件,让它更好的发展。对于孩子一些创造性的问题和想法,教师和家长都要予以鼓励,促使他们“标新立异”,提问是孩子积累知识,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所以成人要鼓励孩子对习以为常的现象和已被普遍接受的结论持怀疑态度,勇于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和想法,对孩子新颖独特的想法要给予赞赏;想的幼稚或是提错了,也不要简单否定,而要耐心的告诉他错在哪,应该怎样正确的提问和回答。

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

一、涂鸦阶段(约—岁) (一)未控制的涂鸦 1.时间:涂鸦开始后的半年左右 2.特点:无规律可循的点、线混杂图,涂到画纸之外 3.原因: (1)不知道自己的运笔动作和涂鸦结果之间的直接联系 (2)握笔的动作——手掌和手指共同操作,肩部、手臂和肘部无控制动作(3)大小肌肉尚在发展 (二)有控制的涂鸦 1.时间:2岁左右 2.特点:重复的或具有上下左右方向的各种线条,能将涂鸦控制在画纸之内 3.原因: (1)能知道自己的运笔动作和涂鸦结果之间的直接联系 (2)手眼协调 (3)控制肌肉动作 (三)圆形涂鸦 1.时间:2岁半左右 2.特点:圆圈线条,涡形线、不闭合及闭合的圆圈、复线圆圈 3.原因: (1)能知道自己的运笔动作和涂鸦结果之间的直接联系 (2)手眼控制和协调 (3)关节和肌肉更加灵活 (四)命名涂鸦 1.时间:涂鸦过程中开始说故事 2.特点:具有明显的表达意图,对涂鸦进行命名 3.涂鸦出现的原因: 涂鸦是儿童绘画活动的起始阶段 (1)源于儿童身体运动的需求,随着身体运动能力和协调性的提高逐渐发展(2)源于儿童探索周围世界的欲望 4.“涂鸦滞后”现象

一些没有条件看见别人写字或画画的孩子,即使到达涂鸦期的年龄,也没有出现涂鸦活动。 模仿是影响涂鸦行为出现的重要因素之一。 5.当儿童出于涂鸦期,成人应持的态度和发挥的作用如下: (1)成人应该重视儿童的涂鸦,切不可认为是孩子的随意胡闹而加以制止。 (2)成人应该在儿童涂鸦期发挥适当的作用。 二、象征阶段(约—5岁) (一)图形 简单几何形和线条的组合,与想表现的真实事物想去甚远,具有象征性的意义。 典型代表:“蝌蚪人” (二)色彩 1.能够识别主要的色相,有颜色个人偏好 2.象征阶段初期,用色不受物体固有色的限制,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自由涂抹自己偏好的物体。 3.象征阶段后期,逐渐按照物体固有色选择色彩,可以用方向一致的线条均匀地涂色,并图在轮廓线以内。 (三)构图 一个个独立的形象罗列在画面上,各个形象在大小、位置、间隔等方面并没有刻意安排,它们在共同的空间里的相互关系没有任何法则可循,但又确实有一定的表现主题。 (四)成人的态度和作用 1.保护儿童的绘画兴趣 2.提供适当绘画工具

如何培养幼儿的绘画能力

如何培养幼儿的绘画能力 人脑的左半部支配抽象思维,右半部支配总体形象信息。而目前部分家长和教师重视的文字、数字这些教育内容,则使很多幼儿左脑负担过重、右脑锻炼不足,这种现象有损于幼儿正常、和谐的发展。美术教育就是用有趣、新奇的刺激,启发和诱导幼儿去感知事物的外形、结构,主要通过想象和形象思维,有利于右脑的发育。那么怎样去培养孩子绘画能力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以言语引导孩子绘画 当孩子想要画一件事物,却不知如何表现时,请您以“言语”来引导他去做画。例如:孩子想画“大象”,您可先和他一起讨论大象的特征,若能辅以图片或书籍,加深孩子的印象,甚至带孩子到动物园观看,都能加强孩子对画作内容的表现欲望及构成概念。然后,鼓励孩子以基本形状――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分别做头部、身躯、四肢的描绘。“想一想,大象的头和长长的鼻子像什么形状?圆形还是长方形?”“很好!身体又是什么形状呢?”…… 若要进一步丰富孩子的绘画内容,则可和孩子共同讨论分享,掌握何人、何时、何地、何事的原则,对孩子做言语上的刺激。以画烤肉为例,问孩子:“你和谁一起去呢?”“在什么地方烤肉呢?草地?河边?”“是早上、傍晚,还

是晚上烤肉呢?”“除了烤肉,你们还做了哪些事?聊天?喝饮料?唱歌?打球?” 二、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 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更是帮助孩子在艺术天地成长的重要方式。举例来说:带孩子去动物园、游泳、烤肉、爬山、唱歌、跳舞……甚至生活中的吃饭、洗澡、刷牙、睡觉等点点滴滴,都是丰富孩子作画灵感的最佳来源。孩子要透过亲身的体验,才能描绘出生动、真挚、充满情感的作品,不会老是画一些内容空洞、缺乏变化、让父母纳闷的画了。这样的作品,即使在技术上还不成熟,也能打动看画人的心,孩子更能在绘画过程中得到满足。 三、提供能引起共鸣的图画书 借助图画书引导孩子作画,可培养他判断、选择与整合的能力。不过,图画书内容要合乎幼儿的语言理解程度,并且以图书为主、文字为辅。 像幼儿园里的孩子喜欢幽默风趣、充满新奇与想象的图画书。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各国民间故事,或近代创作中的《好饿的毛毛虫》、《下雨了》、《变色龙》等书,都是扩展孩子认知经验及刺激想象力的好作品。图画书的故事结构最好有三、四段不同的情况或高潮,且要易于描绘,孩子作画时才能得心应手,甚而将几个高潮加以整合,选择一段表现在画中。

绘画对幼儿能力培养和发展的重要性

绘画对幼儿能力培养和发展的重要性 一、培养兴趣产生自信心。 喜欢什么?想做什么?都是源于兴趣。当然兴趣有天赋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后天的培养,当孩子对绘画产生兴趣之初,大多出于好奇,如果过了好奇的时机而不去巩固,那就没有兴致画了,因此,应该让幼儿先动手画一些非常简单而又有趣的画,而且要对初学画画的儿童进行正面引导,采取多表扬,鼓励的方法让幼儿把兴趣持续下去,启发他们如果在某处改进一下,下次一定比这次画的更好。这样做可以使幼儿在潜意识中产生牢固的自信心,因为心理因素是很重要的。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和自我价值的正确认识、体验和充分估价。自信心对幼儿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起着调节作用。 二、培养幼儿观察力。 画过画的人都知道,画画是一种视觉艺术活动,不管是临摹、写生或创作都是观察后才能进行的,观察能力强的人,对所画作品的敏锐程度也强,反之,观察能力较差的人,他的作品就不能表现出事物的逼真性。大同小异,幼儿绘画也需要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要把握客体的形状、大小、各部分的比例关系,这就需要他对客观事物作细致的观察,不仅要注意事物的整体,还要注意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细节,多发现比较事物之间的不同。有一次,我给幼儿描述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要求幼儿根据我的

描述画一幅画,幼儿的作品表现的非常生动、美丽。画的田野,随层而变,远处的朦胧用浅色,近处的颜色较明亮、鲜艳。大树也逐层而变,内圈深绿,中间浅绿,外层黄绿,层次鲜明。那位小朋友告诉我,内层绿色是因为树叶长的多,越往外树叶长的越少,阳光照射树叶就是黄色的。瞧!观察的多仔细,多有趣啊!作为老师,应该在观察方面多指导,以提高其观察的敏锐度。在提供绘画的客体时,尽量少用仿制品,而要让幼儿对着实体绘画,要多看看大自然。还是画大树,教师首先引导他们去观察大树,在观察的时候还要提示其特点:比比树干什么形状?树冠什么形状?各是什么颜色,再具体点,叶子什么形状,这样就能促使他们有兴趣的去观察,从而把大树的形象牢牢记在脑子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培养观察力的最佳效果,做到“下笔如有数”。 三、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尊重幼儿美术作品的创造性。 想象是智慧的翅膀,是一切发明、创造的源泉,应大力鼓励幼儿把自己的想象表现出来。进行绘画课时,我都将背景空出来,鼓励幼儿自由想象添画,并强调添画和别人不一样的背景,构成不同的情节,幼儿的作品往往内容丰富,不拘一格,充满想象。因此,培养幼儿想象力关键的一点就是给幼儿足够的空间,自由发挥。有一次,我发现班级的一位家长对他儿子的画非常不理解,并说:“我花钱买纸、买笔,就是让你瞎画吗?”我看了那位幼儿的画,整幅画面五颜六色,初看是显的乱,但深入的看下去,不难发现构图的新颖和用色的大胆。其实这正表现了孩子与其自

浅谈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与培养

浅谈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与培养 一、学前儿童绘画的重要性 绘画是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形式之一,但要让幼儿真正的喜欢绘画,运用绘画表达自己的感受却不是一件易事,绘画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和意境,可以加强幼儿对生活的认识和热爱,绘画中的线条、色彩、形状等最能锻练孩子的视觉敏感,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有利于智力的培养和表现技能的提高。 知识不等于智力。在绘画中能培养幼儿多方面的能力,比如通过对实物的观察、记忆、比较发展认识能力;通过分析、概括、取舍发展思维能力;通过联想、虚构发展创造能力。当然,这几种能力不是孤立的,是互相联系的,就如一个人完成一项工作是多种能力的综合。 首先,观察是孩子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进发创造力的基础。当然观察不是所谓的随便一看,在心理学上称为有意的、有计划地视知觉活动。各种工作都离不开观察。比如画家齐白石以画虾著称,他把虾给画“活”了。可见在此背后,有谁会想到,他用水缸养虾置于案头,每时每刻都在注意细致地观察虾的各种动态。所以在绘画中能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也是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途径。其次,思维是人脑对现实的加工反映。我们观察到的东西,经过分析、概括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掌握发展规律,从而有所发明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对幼儿学习掌握和运用知识十分重要。要让幼儿通过画画,多看、多听、多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参加各项有意义的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幼儿多动脑筋想问题,培养动脑筋的习惯。 第三,幼儿的想象是以无意想象为主,不是有目的的想象,他们的想象也容易变化转移,一般是看什么想什么,听到什么想什么,接触到什么想什么。画画时,一会儿画这个,一会儿画那个。如果让孩子听一些歌曲、乐曲,从音乐艺术中感染、熏陶孩子的感情,也会启迪孩子的想象力,并注意引导,他们会创造出许多新奇的画面,更是激励孩子的创造火花绚丽夺目。最后,在绘画中包括记忆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能力等也进一步得到提高。 二、学前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特点 (一)生理上的发展特点 由于幼儿时期是小肌肉发展异常迅速的时期,幼儿手部肌肉动作从不协调到逐步协调,在操作过程中明显地表露出来。 2岁半—4岁左右的幼儿开始接触美术工具材料时,由于缺乏手眼一致和控制动作的能

如何培养幼儿绘画创作表现能力

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大胆表达、创造的能力在幼儿绘画创造规律的基础上,认真领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进行具体的教育实践探索,在教育行为中调整和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认识绘画中的幼儿,使绘画活动成为幼儿爱玩的“游戏”,成为幼儿大胆表达自己情绪和认识的一种“语言”,达到树立幼儿自信心、大胆表达,又开发幼儿的创造力,更好地发挥绘画活动独特的内在价值。 研究过程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师在不断实践和反思中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在促进幼儿大胆表达、创造的同时,提升自己儿童画的审美,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儿童则在一次次的自我创造中,实现理想,张扬个性,发展技能,体验成功,促进创造性人格的形成。 一、什么是儿童绘画活动 绘画是通过线条、色彩、明暗、透视、构图等造型语言,在纸、木板、布等平面上,创造出直接可感的,具有一定形状、体积、质感和空间感的艺术形象。它所表现的范围甚广,从直接可视的外在物象到精神生活的表象世界,均可以表现出来,作为绘画描写的对象。 儿童的绘画主要是用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在平面的纸上画出直接可视的物象。儿童的绘画反映儿童的天性,是表现儿童的思维活动,用于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视觉语言,也是儿童早期智力开发的一种形式。儿童画是儿童心理活动和个性人格的体现,具有它独特的审美特点。其中生动稚拙、无拘无束是儿童画最为明显的特征之一。

由于儿童画的天真活泼,我们在表现形式上很难给儿童画严格界定。 二、把握问题的关键点,从内容的表现形式上多角度去研究促进幼儿大胆表达创造的能力 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的目标和幼儿的能力,整理出教学活动的先后顺序,每个活动内容的具体活动计划都要提前制定做到心中有数。结合教法,帮助幼儿建立大胆表达创造的合理途径。我们在进行绘画内容选择的时候,必须要先进行“三位一体”的研究,对幼儿的能力水平、所要选择的教育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采取何种教学方法都做到心中有数。比如:小班幼儿初期,我们为幼儿设计了活动“绕线团”,活动前,我们就拿真的毛线团让孩子看、摸、放、绕,对“绕线团”的过程进行充分的体验。通过实际观察操作,增强幼儿的绘画技能。而后依次设计了“关住大灰狼”、“小羊吃草”“给鲤鱼妈妈穿衣服”等活动,虽然都是绘画线条,但注意了从易到难的活动设计,每次活动都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发展、有提升。幼儿从动作不受控制逐渐到手眼较协调的画线,再到能够用手腕和手指画各种图形、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绘画活动。这使得幼儿虽然没能够画出具体形象,但已经能够意识到所画的线条与实物和自己的经验之间的关系。他们大部分能够明显表达出自己的意图,有的一边画一边自言自语,解说他们的作品。画面也开始出现一些象征性的符号及相似的线条和简单的图形。很多时候幼儿的作品没有预定的意图,因此,这一时期,命名活动一般都放在作品完成后。他们会根据自己作品的形象和自己的实际经验,通过联想为作品命名。

从“美术”中培养幼儿的核心素养

从“美术”中培养幼儿的核心素养

从“美术”中培养幼儿的核心素养 当幼儿的核心素养成为幼教界的热门词语,也引起我们许多幼儿教师的深思!(有关幼儿核心素养,见文末摘要,参考文献) 我觉得,要培养起幼儿的核心素养,首先教师就必须具备教育的核心素养。那么,教师的核心素养都有哪些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所有老师去正视。我认为教师的核心素养是指教师对幼儿的教育情怀和教育能力。 一、教育情怀 正所谓“博爱满天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出发点,爱是高楼大厦的根基。孩子是我们未来的种子,需要我们每位老师用心灌溉,悉心呵护,才会萌芽成长。 在工作实践中,我也深深感受到爱的情怀对于孩子的教育意义非凡!教师如果给孩子一个充满笑意的眼神,孩子同样会感受到你对他的关怀与爱,或许你还会收获他一个欢喜的笑容。孩子都喜欢公平公正、讲道理、和蔼可亲的老师,对待孩子,有多少耐心就有多少回报,再牛,再调皮的孩子都是可以慢慢感化的!教师付出的这些爱的情怀都将是日后孩子对教师一步一个脚印建立起来的信任。 二、教育能力 第一是学科文化底蕴,换句话就是说你做幼儿教师的功

美术的社会领域也是十分广泛,包括建筑,服装,工业造型等艺术设计领域。美术深入生活方方面面。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所以,美术这门学科对于学前儿童的艺术启蒙性意义非凡!它的作用就像是一把开门的钥匙,指路的明灯。 二、美术发展幼儿各项素养与能力 第一,发展儿童观察能力和审美、欣赏、感知能力,形成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艺术情感。 学前儿童美术教学,虽然还只能局限于较低的层次上,但是同样需要通过对形体感,色彩感,线条的韵律感,材质感,构图感和空间感等方面的培养,使幼儿从视觉形象的欣赏,到动手表现和操作创造,从中获得审美教育! 第二,培养丰富情感,画画有利于儿童感情宣泄,放松身心。 艺术陶冶人情操,人生来就对美有强烈的意识,对美的情感的追求,不仅仅是成人的专利,在幼儿的幼小的心灵里,对美的意识更是一种妙不可言的感受。他们带着好奇探索着这个世界,对一切创造美的事物,跃跃欲试。美育对人的精神陶冶,正是提升幼儿核心素养的好办法!

幼儿绘画教学文献综述

幼儿绘画教学文献综述 发表时间:2015-09-18T11:48:40.723Z 来源:《素质教育》2015年10月总第186期供稿作者:张立美[导读] 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儿童喜欢画画,是出于自身生理需要而产生的心理需要并通过各种符号来表现内心世界的一种语言形式。张立美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绘画是儿童早期生命探索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促进儿童发展的重要艺术活动,虽一直受关注,但现状不容乐观。本文从儿童绘画水平阶段划分、表现的能力以及绘画教学问题三方面分析和整理了当今国内外关于幼儿绘画方面的相关文献。两者综合,更能对幼儿绘画有深入了解。 关键词:绘画阶段能力 一、国内外关于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理论的研究 儿童喜欢画画,是出于自身生理需要而产生的心理需要并通过各种符号来表现内心世界的一种语言形式。我们研究儿童绘画,就要先了解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阶段。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理论研究有了10多年的历史,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如下观点:德国心理学家哥饮修泰纳在他的《儿童图画能力的发展》中把儿童学习绘画分成五个阶段,其中涉及幼儿的有:(1)错画期——1至3岁幼儿乱画各种线条;(2)图式期——3至6岁儿童能描画稍具形状的记号、象征或图式;(3)对线及形发生感性的时期——6至9岁儿童稍大后,会对用线描画形状大感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零点计划”项目主持人加德纳在《儿童对艺术的知觉》一文中将儿童绘画能力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其中前两个涉及幼儿:(1)婴儿知觉期——出生至2岁。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认识他人和一些几何形的物体,也就是发展最初的知觉力。(2)符号认知期——2至7岁。这一时期儿童开始在一定文化背景上掌握图像、手势、声音、数形式和语言等多种符号的意义。但是,由于相应知识的不足,对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一般而言不大能把握。 国内关于儿童绘画能力的研究,最早是陈鹤琴先生,随着研究的深入,各种有影响的理论也逐渐被大家熟知和认可。下面仅就有代表性的论述加以介绍。陈鹤琴把幼儿绘画发展分为三个时期:(1)涂鸦期(1岁-2岁),具体的有波形图、丝图、圆形图。(2)象征期(2岁-3岁),有普遍性的象征阶段、类别性的象征阶段、个别性的象征阶段。(3)定型期(3岁-7岁),其特点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正面到侧面、从呆板到有生气,并有时间、空间概念,懂得构图,也懂得用画来分辨性别和年龄,还能用语言来解释自己的画。庞丽娟在《幼儿园美术教学法》一书中将幼儿绘画能力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1)涂鸦期——2至3岁。幼儿没有明确的绘画构思和目的,以游戏的形式任意进行划线活动,画出的线条轻淡、杂乱、不成形,是一种借助于笔在纸上画出一定线条的娱乐活动。(2)形象期——幼儿已具有初步的绘画构思,能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绘画,画出的形象基本成形。同时,在形象期中,幼儿对于物体形象的颜色表现和相互关系的处理也开始有明显的发展。 对国内外学者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进行梳理,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各种理论在各时期年龄阶段的划分上存在差异,所描述的特征也略有不同,但在儿童绘画发展的过程方面基本上是一致的,且各个阶段的核心特征也相似。总结前人经验,幼儿绘画阶段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涂鸦期(2-3岁)。这一时期儿童主要是漫无目的地乱画,无构思和目的,画的线条杂乱且颜色单一。(2)线条期(3-4岁)。此阶段的儿童能画不同的线条、曲线,有时会出现封闭图形;不仅能从右下方向左上方逆向描绘,甚至能用一些图形象征一些大脑中突然闪现的事物。(3)象征期(4-6岁)。此时儿童在绘画之前有粗略的构思和目的,有了空间概念,画出的作品外形大部分不完全,有时会在图中显现出瞬间情感变化,能用简单的语言解释自己的画,根据现实中事物的原貌或根据自己审美认知对绘画进行涂色。有的孩子甚至会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观察和感知融入到绘画中。这些理论成果为进一步研究出更科学的、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理论提供了翔实的研究资料。 二、儿童在绘画中表现出的主要能力 在20世纪40年代和60年代,巴克和哈默提出了房树人绘画投射测验,他们最先将人物画作为投射测验的工具,探测绘画中表现的个体发展能力。如今绘画心理方法更科学,内容范围更广阔,作品的解释理论更丰富。总结来看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种能力:1.情感能力。儿童可以借助线条、形象和色彩等要素直接表达自己的各种情感。2.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刘晓东认为,梦想能使儿童进入一个比现实世界更诗意、更宏大的世界。3.观察、联想和记忆能力。要引导孩子观察和体验,增加孩子大脑表象储存量。这样,在儿童绘画过程中通过引导、启发儿童联想就会发现儿童会在绘画中展现不同的场景。 三、关于绘画教学问题的探究 总得来说,国内对于儿童绘画的研究刚刚起步,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正向多样化迈进,在评价方面正在逐步以儿童为中心。但有不足之处:1.教学工具单一。2.模仿是主要学习方式,学生自由发挥空间小,儿童的作品大多千篇一律。因此建议在绘画时适当增加一些仿真模型或提供一些主题图片,使儿童在原有图式上进行深加工和创新。3.说画讲画的教学,课后老师只是简单拍照,很少给儿童提建议和指导,孩子们也没有机会交流。因此建议给予指导,委婉指出需改进的地方,同时增加同伴评价,培养孩子的自我定位。参考文献 [1]孔起英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2)。 [2]郑三元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一个天真的梦想[J].学前教育研究,2002,(1)。

幼儿绘画能力培养研究的反思

幼儿绘画能力培养研究的反思 幼儿绘画能力培养研究的反思 一直以来如何开展好评价,发挥评价的作用,促进幼儿各方面发展却困惑着我们。 下面这些现象使我对绘画活动中的评价进行了深深的反思。 1、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涂涂画画、美工活动几乎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兴趣。当他们无拘无束的表现自己的内心感受时是那样的专注、认真与自信。可是在正规绘画教学活动中,我们却又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我不会画”“老师我不想画了”一些幼儿对绘画的畏惧、厌倦、畏难情绪深深的刺痛了我。 2、评价活动一般是绘画结束后对绘画结果的评价,往往是教师主导匆匆而过,孩子们似乎也没有真正听进去。效果不明显。 3、过多的注重对绘画结果和绘画技能技巧的评价,并且用一个标准衡量所有幼儿,忽视了幼儿的个性差异,发展水平的差异,忽视了幼儿内心世界的变化,兴趣情感的激发。使得能力较弱的幼儿不敢做画,不想做画了。 幼儿绘画创作过程中的评价,这是促进幼儿智力、能力、情感发展的有效途径。创作过程中评价的实施途径与方法。 1、自主性与引导性相结合 教师不仅要锻炼幼儿的自主作画还要让有目地的去引导幼儿,这样幼儿才能有目地的去想象画画。 2、目标性与变通性相结合 教学活动的目标是我们教师在活动之前设计好的,但艺术活动却有其特殊性。在同一活动的评价中,随着一些意想不到情况的出现,评价

也要随之改变。如:在活动《可爱的花宝宝》中,目标是学画表情,增加情感体验。张子轩给花宝宝画上了发卡,我请他说一说,他说:“花宝宝带发卡就更漂亮了。乍一看孩子的绘画脱离了目标。但是,幼儿绘画中有创造就应该给予及时的肯定与渗透。当宁宁的想法得到老师的肯定后,激发了许多幼儿争相打扮自己的花宝宝。进一步拓宽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有时教师可以对看似乱七八糟的作品仔细询问一下。因为原本绘画活动就渗透了幼儿的各种情感,教师必须站在幼儿的角度上,用幼儿的眼光去理解他们试图表现的内容。即使与活动目标背道而驰也要体会他们的情感。运用笑脸和恰当的评语谈出自己的体会和对幼儿的期望。 3、单一性与全面性相结合 原来的绘画评价只重知识和技能,而如今既要关注幼儿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在绘画过程中的评价上,不仅应该有美术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还要关注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审美情趣、态度习惯、兴趣爱好、构思创意、探索表现等全面的综合能力。因为端正的学习态度,高涨的学习热情,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的学习情感是幼儿健康发展的根基。只有开展这方面的评价才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绘画过程中的评价,培养和保护了幼儿绘画的兴趣,提高了幼儿绘画的积极性。增强了幼儿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幼儿绘画发展特点

幼儿绘画的发展特点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幼儿绘画的发展特点。绘画是幼儿表达自己美好愿望的语言和符号,它反映着幼儿智力的发展情况。研究幼儿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绘画特征,探讨其变化发展规律,有利于实施美术教育,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发展他们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幼儿在绘画上表现出三个明显的阶段特征,那就是:涂鸦期、象征期和形象期。严格来说,幼儿真正意义上的绘画是从形象期开始的,涂鸦期是一个萌芽时期,象征期是前后两个阶段之间的一个过渡。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三个阶段的特点。 幼儿的涂鸦没有表现的意图,只是一种画线活动,而且涂鸦线条是凌乱的,不成形的,也不代表任何事物。那么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从生理方面讲,由于发育不完善和充分,这时的幼儿不能画出准确的线条和图形,因此形成涂鸦。涂鸦增强幼儿手的力量,锻炼了手的灵活准确性,为以后真正绘画打下基础。从心里方面看幼儿涂鸦与他们的直觉行动思维的心理水平有关,不能脱离行动,因此他们画出的东西及不成形也不代表任何事物。一般认为涂鸦线条可分为四种水平:杂乱线、单一线、圆形线和命名线。 杂乱线是幼儿最初画出的线条,杂乱线中很少有重复画出的线条,一次画出的线条中包含了多种线条参杂在一起,线条长短不一,也几不流畅,手的动作显得毫无把握。 单一线是幼儿经过一段时间后能重复画出长短不一的倾斜线后螺旋线。表明幼儿对手有所控制。所以外国有些作家吧这种线称作“控制线”。 圆形线是幼儿在图画中对自己的动作和结果逐渐加深了解,他们尝试并重复画出各种各样的园。从作品中科看出幼儿了努力控制动作的方向、力度和幅度。 命名线是幼儿将图形与线条结合起来,发现与他们自己经验中的某些事物相似,于是给他们起名字。命名画与成熟的绘画有本质的区别:一时命名线先画线再想到联系,而真正的绘画一开始就有目的;二是命名画离开语言的解释就失去表现的意义。 其实涂鸦的实质是幼儿没有绘画的构思和目的,是他们感知动作有了一定的发展与协调之后对环境做出的新探索,是一种新的动作练习。从结果看涂鸦不代表任何事物。 对于幼儿为什么会涂鸦,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其中有些较著名的理论,我们来看一下。心理学派的解释是幼儿涂鸦是一种报复和反抗的行为,借此来引起母亲的注意和关怀。有些学者认为儿童涂鸦的起因是模仿。他们认为当幼儿的智力和肌肉发展到一定程度,外来刺激使他们开始模仿他人用笔在纸上涂抹。柏特和罗文菲尔德等认为肌肉运动所产生的满足于快感是幼儿涂鸦的原因。 象征期是一个过渡时期,发生于学前初期,大约在三岁左右。幼儿开始产生表现的意图,能用极简单的图形和线条将事物的特征表现出来。 这一时期,幼儿绘画的水平是不稳定的,有时好时坏的现象,正是因为他们处于尝试探索之中,不稳定是必然的。所以看待幼儿作品要全面衡量。

学绘画可以培养孩子四种能力

学绘画可培养孩子四种能力 2012-10-08 15:48:01 来源: 中国新闻网() 有0人参与 在绘画中,通过对实物的观察、记忆、比较发展认识能力;通过分析、概括、取舍发展思维能力;通过联想、虚构发展创造能力。当然,几种能力不是孤立的,是互相联系的,一个人完成一件工作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为了叙述方便,下面分别讲一讲怎样通过绘画培养这几种能力。 1.观察能力。观察是孩子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进发创造力的基础。当然观察不是随便一看,心理学上称有意的、有计划的视知觉活动。各种工作都离不开观察。伟大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时,对其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画家齐白石说:“吾画虾数十年使得其神。”他用水缸养虾置于案头,每时每刻注意细致观察虾的各种动态,才把虾画“活”了。孩子的学习也和观察有直接关系,观察能力强的孩子读写能力也强,容易分辨字形笔划的细致差别。孩子作文容丰富,描写生动,与他从小学会观察有很大关系。 我们应创造条件开阔孩子的眼界,丰富孩子的生活,让他们以愉快的心情去认识生活。从他们最感兴趣的事物入手。哪里有他们自己的乐趣,他们观察得就认真、仔细,画出来的画就越具体、生动。孩子会发现别人没有注意的细节。把这些观察和发现记录下来,就是《观

察日记》。可以做景物的观察,如季节的种种变化(春、夏、秋、冬、风、晴、雨、雪),时间的变化(早晨、中午、晚上)。孩子到公园去观察树的四季变化、水面的波纹、亭榭和远山等自然景色。在节假日,有大的活动场面,让孩子现场观察,做到整体观察看气氛,局部观察看特征。动物是孩子最感兴趣的,个性突出的大象、长颈鹿、猴子往往最吸引孩子。可到动物园去观察它们的不同形态、不同生活习性。孩子会把它们比作人的家庭(爸爸、妈妈的孩子),画的动物就显得活泼可爱,也可以让孩子自己绘制动物故事。 孩子对画人感到比较困难,虽然每天和人接触最多、最熟悉,但往往熟视无睹,不太注意,所以画出的人没有特点差别。可以引导孩子从家里人观察起。人的外貌,在穿衣上就有很多不同,只要他细观察,抓住特征,进行比较,就会发现人的千差万别,当然孩子对人的观察不可能细致到相貌和表情特征。儿童绘画时期,只要画出不同人的衣服、发型区别就行了。 孩子在观察中,注意力不易集中。为了提高观察效果,观察前可提出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观察,边看边提问题。观察容的选择、深浅的要求应根据孩子年龄水平而定,低幼年龄浅显些,简单些,学会以后再逐渐复杂些。有的需要反复观察,加深认识。可以先整体后局部的观察,也可以先局部后整体的观察。还可以用比较的方法,让孩子分辨事物的相同与不同。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从小学画是从画鸡蛋开始的。他的老师对他说:“你别以为画蛋容易,其实一千个鸡蛋中没有两个是相同的。”这就是要他学会观察与比较。我们指导孩子观察也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物件入手。家里的生活用具(家具、瓶罐、盒子、锅盆等)形状很单纯,还有适合的几何形体(方体、圆柱体、锥体等),都可以培养孩子认识物体的概括能力。当然,孩子画个物件总伴有自己的感想,如妈妈的书包、爸爸的书桌、我的玩具、我的家。静止的物件带上感情的色彩,就生动起来了。

儿童绘画的发展阶段

儿童绘画的发展阶段,各阶段又有哪些特点? 儿童绘画发展要经历如下几个阶段: 一、涂鸦期(1岁半-4岁) 二、象征期(4岁-5岁) 三、概念化期(5岁-8岁) 四、写实期(8岁-15岁) 儿童绘画各阶段的特征如下: 一、涂鸦期(1岁半-4岁)未分化的涂鸦(1岁半-2岁)由于动作比协调,儿童在纸上划出一些随机的点和杂乱的、不规则的线条.靠整个手臂的前后摆动来决定线条的方向,常常涂抹出纸外.有控制的涂鸦期(2-3岁) 由于联系和生理的发育,儿童的动作逐渐协调.儿童能在纸上划出一些重复的线条.手的腕关节活动较前期灵活,儿童的涂鸦已能控制在整张纸内.命名涂鸦期(3-3岁半)开始意识到所画的线条与实物或自己的经验之间的联系,有明显表达的意图.在涂鸦时一边画一边自言自语地说明了自己所画的东西.此阶段末,逐渐形成简单的象形图样,迈向下一个发展阶段. 二、象征期(3岁半-5岁)造型:儿童常用所画的图像表达自己的意图,但这些图像与事物实体没有直接的关系.仅仅是用简单的几何图形和线条组合来代替实物,只具备事物的最基本部分,没有整体感.色彩:辨别能力有所提高,对颜色开始有自己的喜好,通常表现为喜欢纯度高的、鲜艳明快的原色.并用喜欢的颜色来描绘物体.开始注意按事物的固有色选择相应的颜色涂染,染色时显得杂乱无章,既无顺序,也不均匀.构图:用一种随机、偶然的方式把物体安排在画面上.把每个物体每个人都画成单独的形象,不注意物体的大小比例.但已开始试图表现物体的空间关系. 三、图式期(5岁-7岁)造型:儿童喜欢用线条描述物体形象的轮廓,并用较为流畅的线条表现物体的整体形象,试图将部分与部分融合为整体,还能用一些细节来表现物体的基本特征,其结构合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基本正确.色彩:儿童对色彩的认识日趋精细和完善,注意按照物体的固有色来着色,用色彩来表达情感的能力有显着提高,涂色时不仅能做到均匀地涂,而且不涂出轮廓线.构图:开始注意物体的大小比例,但还把不住分寸.有时会夸大感知印象深的东西.形象与

怎样培养幼儿的绘画技能

怎样培养幼儿的绘画技能 【摘要】绘画是幼儿表达自己内心美好愿望的语言。绘画活动中,兴趣尤为重要。幼儿有了绘画的欲望,在教师精心指导,积极鼓励下,同伴的相互学习中。幼儿的绘画技能会迅速的提高。从而使他们情绪情感得以发展,也培养了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关键词】幼儿绘画兴趣技能评价展示 幼儿喜爱画画,在幼儿的生活中,他们常常会在各种场合自发的作画。因为,绘画是幼儿表达自己美好愿望的语言。在幼儿园里,常常会看到孩子们长时间陶醉于这种充满乐趣的想象当中,这往往是幼儿最投入、最快乐的时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目的是:“1、萌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有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2、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自己的经验,情绪和想象。 3、培养幼儿美术的观察力、感受力、想象力、创造力、掌握简单的美术技能。”作为幼儿教师,为了使幼儿在活动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展现自己的个性特点及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教学中,我们怎样培养幼儿的绘画能力呢? 一、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幼儿绘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激发孩子去好好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语)”。只要教师重视兴趣的培养,幼儿学习绘画的兴趣、技能会越来越高,越来越强。在教学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寓教于乐来培养幼儿兴趣,发挥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1、选择有趣的内容,激发绘画的兴趣。 兴趣与好奇紧密联系,好奇是兴趣的先导,没有好奇的心理就不会产生兴趣。因此,教师在选材上要下功夫,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绘画特点来选择内容,选择幼儿生活中熟悉的感兴趣的,具有较强吸引力的题材。如:幼儿喜欢的小动物、交通工具、房屋、天空、花草、树木等等。 2、用多种绘画形式,激发绘画的兴趣。

幼儿绘画构图能力的发展及指导

幼儿绘画构图能力的发展及指导 摘要]在形象分布方面,幼儿绘画构图的水平由低到高分为零乱式、并列式、散点式、遮挡式;在处理形象主次关系方面,幼儿绘画构图的水平由低到高分为罗列形象、以空间关系安排形象、形成主题与背景。依据幼儿绘画构图能力的发展,对小班幼儿绘画的指导应侧重于鼓励幼儿大胆地作画、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对中班幼儿绘画的指导应重点强调通过多种形式观察物体、进行简单的构图练习、通过情感体验来表现空间关系;对大班幼儿绘画的指导应重点强调进行情节画的创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构图练习、通过欣赏感受大师作品中的构图形式。 [关键词]幼儿;绘画;构图;能力发展;指导 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认为:“技巧是个人使用材料来表现的方法……技巧的发展完全取决于个人的需要,它是极端个人化的,因此技巧不能加以解释或传授,每一位儿童都得发展自己的技巧。”(罗恩菲尔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王德育译.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27)然而,我们认为,儿童可以自然而然地形成某种技巧的观点是非常理想化的,儿童要发展其个别的技巧必须得有教师的指导,当然这种指导要基于教师对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水平与特点的了解。 构图能力指绘画者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一个整体的能力。构图是绘画语言要素之一,在儿童的绘画中,有着与线条、色彩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时,构图也反映了儿童认知发展的水平和特征。 Claire Colomb在分析了197名儿童的绘画作品后发现,年龄越小的儿童,其绘画作品越不能清楚表现出各形象之间的联系,即形象之间相互独立,毫无联系,画面整体感觉偏向画纸的边缘,或是毫无目的一味将空间填满。年幼的儿童常用,一种水平式的构图方式进行绘画,作品形象往往忽略了空间安排及事物的比例关系,随着儿童认知水平的提高,其绘画作品开始有了一定的空间感觉,并能表达一定的主题。从这种分析可以看出幼儿绘画构图的一个大致发展趋势:由无表现意图转向有表现意图,能把图形和线条简单组合并表现出来,而后转向有目的有意识的美术创作,绘画形象由最初的相互对立、无联系向着统一、有联系转变。 本文通过对3.5岁±3个月、4.5岁±3个月、5.5岁±3个月、6.5岁±3月四个年龄段共80个幼儿所画共240幅命题作品《人、树、房子》的分析,希望了解各年龄阶段幼儿构图能力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教师根据幼儿已有的绘画经验进行适时、适当的指导,帮助幼儿掌握正确而简单的构图方式、形成自己的构图技巧提供可兹借鉴的依据。 一、幼儿绘画构图能力的发展 (一)形象分布能力的发展 调查表明,幼儿的年龄对画面的形象分布有着极其显著的影响。

谈幼儿绘画能力的培养

浅谈幼儿绘画能力的培养 【内容摘要】绘画是幼儿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幼儿良好的艺术修养、陶冶幼儿情操的重要途径。而对于刚开始学绘画的幼儿来说,让他将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要最大限度的提高和发展幼儿的绘画能力,使幼儿在活动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自己的个性特点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想象力、创造力、兴趣 【正文】 绘画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幼儿从小就喜欢乱涂乱画,把乱涂乱画作为一种自由的游戏活动。自己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无拘无束。美术活动恰恰符合幼儿的天性,反映了幼儿的本质,通过美术活动能生动形象的表现客观事物,促进幼儿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发展。绘画活动中兴趣非常重要,幼儿有了兴趣,才有作画的愿望,才能更迅速地提高绘画技能,但如何将幼儿潜在的绘画兴趣挖掘,这需要我们老师不断研究和发现。 一、注重幼儿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是求知和成才的起点。一般来说,幼儿在美术活动的开始一段时间都有一定的兴趣,但是这种自发的兴趣多属于浅层兴趣,往往带有情绪色彩,容易停留在“好玩”“我喜欢”的水平上。这种兴趣容易转移,也易于波动。在美术教育中激发兴趣的目的是将浅层兴趣引伸,并提高到一定深度的美术创作上。例如:在美术活动《跳迪斯科》中,我先放上一段迪斯科音乐,鼓励幼儿积极、自由地跳,感受跳迪斯科时的气氛,然后出示画有柔和线条和抖动线条的卡片,让幼儿分辨哪张更有跳迪斯科的味道,从而引导幼儿由线条的抖动表现一种奔放的美。正因为引导时幼儿有亲身感受跳迪斯科的经验,才有了一次成功的创作活动。 喜欢什么?想做什么?都是源于兴趣。当然兴趣有天赋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后天的培养,当孩子对绘画产生兴趣之初,大多出于好奇,如果过了好奇的时机而不去巩固,那就没有兴致画了,因此,应该让幼儿先动手画一些非常简单而又有趣的画,而且要对初学画画的儿童进行正面引导,采取多表扬,鼓励的方法让幼儿把兴趣持续下去,启发他们如果在某处改进一下,下次一定比这次画的更好。这样做可以使幼儿在潜意识中产生牢固的自信心,因为心理因素是很重要的。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和自我价值的正确认识、体验和充分估价。自信心对幼儿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起着调节作用。 二、让幼儿自由地画 我们要给孩子自由画画的机会,幼儿是把绘画当作一种游戏来对待,在这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