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上《多变的天气》教案

七年级上《多变的天气》教案

七年级上《多变的天气》教案
七年级上《多变的天气》教案

七年级上《多变的天气》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天气的概念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知道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初步学会阅读或收看天气预

报和卫星云图,会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

3.了解上海主要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措施;

方法与过程:

1.通过交流讨论,了解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重要性;

2.通过天气播报的形式,了解常用的天气符号在天气预

报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增强安全应对灾害的避险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渗透生命科学

教育。

[教学重点]: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天气符号,学会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

[教学难点]:识别天气图及其应用

[教学说明]:

天气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学生也较为熟悉。为此在课前让学生搜集近期天气资料、与天气变化有关照片在课堂中

交流信息,激发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讲到天气与人类的

关系时援引了一些新闻图片,从实际出发组织学生讨论,认

识天气对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性。由于预备年级学生年龄小,思维特点以感性思维为主,所以在课堂中引用两段视频

片段,一段是近期的天气预报,让学生看了以后了解天气预

报的内容和过程,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播报天气,熟练掌握

各种天气符号。另一段录象是今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的宣传

片花,旨在使学生认识天气灾害的严重后果,由于今年世界

气象日的主题是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设计一些防灾问题,

以图解答,向学生介绍应对措施,增强学生防灾避险的意识

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

出示一组不同天气状况的图片,说说这些图片都与什么有关?

板书课题:多变的天气

二.新课讲授

(一).天气及其影响

什么是天气?

①天气的概念

②出示一组天气图片,说出表示的天气状况,还有哪些天气?

③举一反三:说说下列词语哪些表示天气?

电闪雷鸣四季如春冬长夏短风和日丽

天气与人类

①学生交流:a.介绍最近一周来的天气预报(表格罗列数据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曲线变化图)

b.介绍最近这段时间来天气变化给校内外带来的影响(学生照相机拍下的照片)

②出示一组天气与各行各业相关的图片,学生说说还有哪些天气影响生产的例子.

③小结过渡:天气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有时它起着

积极的作用,有时也有消极作用,如果能够预知近期的天气,就可以早做准备,趋利避害。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途径了解

天气情况呢?

(二)天气预报

什么是天气预报?播放一段天气预报的片段,观察天气预报主要报告哪些内容?

卫星云图

①在刚才的天气预报中,在介绍沙尘暴时出现在屏幕上的

是什么图?

②卫星云图的特点(文字显示)

③卫星云图的制作(图片出示)

④动态卫星云图的观测:卫星云图上的不同颜色表示什么

天气状况?

天气符号展开想象,巧记天气符号

风的符号

①讲解:风的符号包含两层含义,风向和风级(文字出示).

②出示风向图讲解:风向标由风尾和风杆两部分组成。有

风尾的一头指示方向,风从那里来,风尾所在一头在平面上

的位置就是风向。在图中空白处练习读出相应的风向。

③继续讲解风级的判断:风力有风尾表示。风力的大小有0-12个级别组成。一道风尾表示2级,半道风尾表示1级。在图中空白处练习读出相应的风级。

练习反馈

①分组练习②天气播报

(三).灾害性天气

播放一段自然灾害片段,注意观察录象中有哪些属灾害性

天气?录象片段来自今年哪一天天气预报的片花?今年世界

气象日的主题是什么?

影响上海的灾害性天气

①出示画面,谈谈上海的灾害性天气是哪些?可能对上海

造成了哪些影响??

②出示上海天气预警信号及采取举措表格,辨别主要灾害信号及其级别。

面对灾害,你准备好了吗?

出示一系列面对灾害是产生的问题,请学生谈谈应该采取

哪些应对举措?最后给出图片答案。

更多地理教学设计分享,尽在查字典地理网!

青岛版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教案

新课标青岛版初中信息技术 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1课《信息的特征》 课题:第1课 一、案例背景信息 模块/章节第1单元第1课信息的特征 年级:七年级 所用教材版本:初中信息技术青岛出版社 学时数:1课时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认识信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 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技能目标 能够正确识别信息合法地利用和发布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信息意识,养成善于甄别信息的习惯。 2.内容分析 重、难点和疑点 信息的特征 三、教与学的实际过程描述

教学阶段及其所用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激趣导入 提高兴趣 读“阅读与思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回答 信息传递的错误 创设情趣学习新知新授信息的特征: 1. 信息无处不在 2. 信息具有载体依附性 3. 信息具有价值性 4. 信息具有时效性 5. 信息具有共享性 信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之中。 信息必须借助于某种物质载体才能得以呈现。

信息是有价值的。 信息是有时间限制的 信息可以无限使用,公平共享 作业P4大显身手 教学反思这节课主要是理论课,需要学生了解信息的特征有哪些,会区分信息的正与误 板书信息的特征: 1信息无处不在 2信息具有载体依附性 3信息具有价值性 4信息具有时效性 5信息具有共享性 课题:第2课现代信息技术与生活 一、案例背景信息 模块/章节第1单元第2课 年级:七年级 所用教材版本:初中信息技术青岛出版社 学时数:1课时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多变的天气》教案

《多变的天气》教案 1、导入新课播放中小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动画片“海尔兄弟”主题歌,请同学们思考歌词唱到了什么?从而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出本节课《多变的天气》。 2、预习新课① 什么是天气?怎样描述天气?天气的特征是什么?② 天气和气候的区别?③ 天气的影响?④ 通常天气预报要说明哪些情况?天气分析和天气预报的重要依据是什么?卫星云图中的各种颜色分别表示什么?⑤ 空气质量的高低与什么有关?用什么来表示?结合课后活动谈谈我们身边有哪些大气污染现象?保护环境,我们该怎么做?学生预习新课,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展示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后回答问题,教师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完成预习任务。(1)本课的第一个重要内容是“天气及其影响”。第一步,通过阅读教材,让学生简单了解什么是天气。第二步,着重说明怎样描述天气。采用多媒体,举例介绍几种天气的状况,如晴、多云、下雪、阴、雾、闪电、雨后天晴等,通过短暂的天气情境再现,可激发学生产生无限的暇想,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人们是怎样用语言来描述天气的语言。第三步,分析天气特征。首先,投影三则材料,即七月的天孩子的脸、东边日出西边雨、暴雨前后;然后,请同学们讨论三则材料分别说明了天气有哪些特征;讨论后由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通

过课堂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体现了新课改理念中的认知与情意的统一;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来天气的三个基本特征。进而突破本节分析天气特征这一难点。第四步,举例说明天气与人息息相关。首先,提问“天气究竟对人类社会有哪些方面的影响呢?”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活动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然后,展示“天气与交通、天气与农业、天气与军事等信息资料”。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天气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2)本课的第二个重要内容是“明天的天气怎样”。第一步,学生讨论问题。让同学们讨论,了解“明天的天气怎样”有哪些主要途径?学生会说出许多的答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是学习对生产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通过讨论会使学生认识到,收听天气预报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第二步,播放视频资料。播放一段中央电视台的电视天气预报,学生观看后我会提问:天气预报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呢?请同学们大胆探究,之后展示天气预报生产过程图,让学生在感性认识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同时,受到科学精神教育。第三步,看懂天气预报。首先,我提出问题:假如没有播报员的解说,你能看懂天气预报中出现的卫星云图与天气符号吗?其次,引导学生识别卫星云图,主要是让学生识别卫星云图中的不同颜色说表示的含义,即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雨区。再次,引导学生识别天气符号,通过投影出示主要天气符号图,引导学生通过分类记忆、形象记忆来熟悉天气符号。图文合一,可激发学生学习兴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学习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第3课远古的传说…………………………………………….() 第二学习主题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4课夏朝和商朝……………………………………………() 第5课西周的兴亡……………………………………………() 第6课春秋争霸………………………………………………() 第7课战国争雄………………………………………………() 第8课商鞅变法……………………………………………….() 第三学习主题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9课秦朝的统一…………………………………………...() 第10课秦末农民起义………………………………………..() 第11课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第12课张骞通西域…………………………………………..() 第13课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第四学习主题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4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15课南方的初步开发……………………………………..() 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第五学习主题中国古代文化 第17课青铜工艺的杰出成就……………………………….() 第18课卓越的工程…………………………………………..() 第19课科学技术的重大成果………………………………..() 第20课汉字的演变…………………………………………..() 第21课活跃的学术思想……………………………………..() 第22课文学、史学与宗教…………………………………..() 第23课多姿多彩的艺术……………………………………..() 1-1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一、元谋人 时间:约170万年前 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历史地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牙齿化石、使用粗糙石器

地理七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案

《多变的天气》试讲稿 课题:多变的天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能用事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联系实际区别天气与气候。通过对天气与气候的特点分析学生学会用 分析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解答地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良好习惯;增强自身应对变化多端的天气的防护意识,进而增强对大气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教学难点: 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 教学方法: 问题导向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 学法: 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观察法、对比法、综合分析法。 课时:1课时 教具使用:大洲轮廓图卡片、地球仪、地理图册 教学过程: 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请首先请两位同学表演场景对话,让学生们注意观看。 场景对话如下。 小明:天可真热啊,烈日炎炎,骄阳似火,我都快中暑了。我真想去北方避暑。唉,对了, 我的好朋友小亮,他家搬到了黑龙江的齐齐哈尔,那里肯定很凉快,不如我去他那里避一避暑。对,我得赶快给他打电话。喂,你好!是小亮吗?我是小明。 小亮:你好你好!小明,好久不见了,你还好吗? 小明:好什么呀!天太热了,我都快中暑了,上海这一个星期持续高温,每天气温都在35℃以上,这不,我给你打电话,想去你那里避暑。 小亮:你可千万别来,我这里一连下了三天大雨,电闪雷鸣,树被风吹断了,铁路让洪水冲 垮了。 小明:那可怎么办呢?要不等天好了,你给我打电话吧。 小亮:打电话多费钱啊!我们去看天气预报吧。 小明:对啊,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天气早知道。我们现在就去查看天气预报。

幼儿园中班科学《多变的天气》教案

幼儿园中班科学《多变的天气》教案 [教材简解] 天气,与每个人的生活休戚相关,也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幼儿的生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提出了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的目标,而了解天气的变化,正是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认识的重要内容之一。 阴晴雨雪、沙尘、雾霾……,幼儿每天都能体验到天气的变化,对天气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却缺少进一步的经验提升,如何引导他们对熟悉的自然现象产生关注,感受天气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获得经验的提升、总结和初步的系统化,是设计这一活动的出发点。 进入中班下学期,幼儿的观察、探究等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尝试用语言、图画等表现事物的特征,积累了简单的记录经验。结合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活动从认识形象的天气符号入手,引导幼儿发现天气的多变,从而引发关注,并通过合作配图、交流讨论,真切感受天气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并引发后续的关注。

[设计理念] 充分体现《纲要》和《指南》精神的科学教学活动是以幼儿为主体的,它不仅仅关注科学知识的获得,还更重视科学素养的养成、科学兴趣的培养。“多变的天气”这一教学活动,以“多变”为主题,通过三个环节的不同设计,使幼儿主动发现天气的多变,感受天气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发对天气的关注。环节一,利用天气与符号间的多次转换,形象地了解天气的变化,并与环节三链接,体现“多变”的主题;环节二设置了有意义的情境,以配图形式,将天气与幼儿生活相联系,让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发现,知道在不同的天气下需要做合适的事情。同时通过交流讨论,分享同伴间不同的思考;环节三既是对前面经验的链接,又为后续关注提供铺垫。 [目标预设] 1.认识晴、雨、雪、雾等天气符号,发现天气是多变的,引发对天气的关注。 2.知道在不同天气需要做合适的事情,感受天气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活动准备]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案1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事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联系实际区别天气与气候。 2.通过对天气与气候的特点分析使学生学会分析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解答地理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对大气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教学难点】

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 ■教学方法 【教法】 问题导向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 【学法】 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观察法、对比法、综合分析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有个机会让你免费去海南旅游,你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呢?你的父母最关心什么问题呢?学生回答问题。 师:相信天气与安全问题,是每个人首先要考虑的事情。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谈谈天气的有关知识。出示题目──多变的天气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一、天气及其影响──谈天论气话天气 问题1:哪位同学能描述一下我们这里昨天和今天的天气呢?(从身边的事情谈起,让学生感受地理

就在身边。)学生交流发言。 (一)天气与气候 先出示一组不同天气的图片,请学生用语言描述一下自己所看到的内容。 师:刚才同学们都描述了图片中的天气情况,你能总结一下他们都用到了哪些词语吗?天气有什么特点呢?学生交流发言。 师总结:天气就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的大气状况,它是经常变化的。通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词语描述,此外还有冰雹、沙尘暴、台风等。(图片展示)

初中七年级初一信息技术上下册全册教案.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上学期使用)

第一章:生活在信息社会 第1课时信息与信息社会 教学内容:信息与信息社会 教学目的: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涵义和主要特点,知道人们获取信息的基本途径,增强信息意识。 教学过程: 一、学生看书,并进行实践。 二、精讲: 1、信息:人们通常把数据图片、文字、影像等在载体中传递,叫着信息。 2、信息的获取: 人们主要用眼及其它感官来获取信息。 3、信息的处理: 人工处理 机器处理:主要是指用计算机处理。 4、信息社会: 三、小结: 信息的概念和信息的处理方法 四、学生练习: 什么是信息?什么是信息技术? 第2课时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教学目的: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涵义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过程: 一、学生看书: 二、精讲: 1、通信技术的应用 2、微电子技术及其应用 3、电子计算机及其应用

科学处理 数据处理 实时控制 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教学 办公自动化 人工智能 多媒体应用 网络应用 三、小结: 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 四、练习: 什么是信息技术?它由那些技术组成? 什么是通信技术? 电子计算机主要用于那些领域? 第3课时信息技术的发展 教学内容:信息技术的发展 教学目的:了解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教学过程: 一、学生看书: 二、精讲及板书: 1、计算机的KCB-300发展历程 2、通信技术的发展 3、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小型化 网络化 4、生物计算机 三、小结: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四、练习:

1、计算机发展经历了那几代? 2、计算机向什么方向发展? 3、我国计算机发展的情况怎样? 第4课时信息社会的道德和意识 教学内容:信息社会的道德和意识 教学目的: 1、了解计算机病毒的特征以及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2、引导学生遵守网络上的道德规范以及了解学习信息技术的意义与方法。 3、教育学生养成计算机使用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计算机病毒的几个特征。 2.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教学难点: 计算机使用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一定都生过病,人为什么么会生病,很多情况下是因为感染了病毒。不但人体会感染病毒,电脑也会感染病毒。计算机病毒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各类媒体对计算机病毒的报道越来越多。同学们一定听说过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会给计算机带来很多危害,下面我们请同学来交流一下你们听说过的病毒以及病毒会给计算机带来一些什么危害。 (请同学交流) 二.新授: (一)信息安全 1、计算机病毒的特征 其实啊,电脑病毒也是一种程序,就像“写字板”“画图”一样,不过“写字板”“画图”可以帮助我们做事情,而电脑病毒只会给我们的电脑搞破坏。 刚刚同学们讲了很多病毒以及它们的危害,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电脑病毒的特征: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全册)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元谋人 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2、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3、生活情况: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4、发现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 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 3、体貌特征:上肢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生产工具) 4、生产生活状况采集、狩猎; 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 5、社会组织:过群居生活,原始社会。 6、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三、山顶洞人 1、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距今约三万年; 2、体貌特征: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 3、生产工具:磨已掌握钻孔光技术和磨制技术(骨针); 4、观念:已经有了审美的观念。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我国古代关于农耕的传说: (1)伏羲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 (2)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一、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 二、原始农业的发展 1、兴起时间:约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 2、兴起地区: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3、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4、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看图:课本第6页半坡居民原始复原图和第8页河姆渡居民复原图: (1)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 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因为南方地区潮湿温热,既能通风防潮,又可防蛇虫之害。 (2)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干旱寒冷,风沙大,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风挡雨,又可以保暖。 (3)两种房屋结构的不同,是由什么决定的,说明了什么? 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决定的。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与自然协调发展,已经能够适应自然环境。 (4)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人类的生产生活必须要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做到因地适宜、科学合理。

天津市宝坻区七年级地理上册3.1多变的天气教案新人教版

多变的天气 七年级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地理七年级学生 1课时 宝坻区大口屯初级中学 本节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 主要涉及到天气和气候定义及其区别,天气预报等知识。通过本节课学习,为后面章节中气温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世界气候类型分布等的教学打下基础。而气候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章内容是以后学生生活、参与生产的必备知识。 (一)知识目标:1、学会正确使用天气述语。2、识别不同的天气符号。3、学会识读卫星云图、城市天气预报图。 (二)能力目标1、培养读图能力。2、培养收集各种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良好习惯, 2、学会寻找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引发兴趣,并将学会的知识用于生活。 天气对七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教材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天气现象导入,介绍天气对我们的影响,对学生来说,只要能获取天气预报并看懂天气预报的内容即可。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通过设计课前作业引导学生进行开放式探究学习。 3、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感性材料入手,去理解知识,培养能力。 4、通过问题探讨、分组抢答、模拟训练、方案设计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学会把有关天气知识与人类生活联系起来。 2、了解人类对大气的负面影响及解决措施。 教师:展示学生的答案,启发学生补充 更多与天气有关的人类活动例子,尤其 是学生感兴趣的实例(如卖炭翁、哈尔 滨的冰灯、天气与心情、天气与疾病等)学生练习:完成课本P43活动题1、2 通过比较加深学生对 “天气”两个特征的 认识 教师谈话式启发引导: ①通过再次观看录像片,通常天气预报最基本的内容包括什么? 天气预报图用什么表示天气状况?学生回答:温度、降水、风、阴晴。 在边问边答中让学生 识读卫星云图。

信息技术清华版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1课轻松变脸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表格和文本互相转换的使用意义 2、掌握“表格转换成文本”的操作。 3、掌握“文本转换成表格”的操作。 过程与方法 教师引导、讲解和演示,学生 培养根据任务选择工具和操作方法的信息小组合作。 情感与价值观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表格转换成文本和文本转换成表格的使用场合,即合理使用 技术。 2、表格转换成文本和文本转换成表格的操作方法。 3、选择恰当的分隔符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和学生小组合作 五、教学准备 WORD文档、PPT 六、教学用具 计算机

七、教学过程

八、板书 九、教学反思

第2课文明礼仪 课业类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标签类文档。 2、能制作“文明礼仪值日生”标签。 过程与方法 分析-模仿-领悟,通过范例,举一反三,掌握同类知识的规律。情感与价值观 了解日常生活中的标签类产品。 教学重难点 1、标签文档的特点及制作过程和方法。 2、设置标签。 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和学生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第3课复习课 课业类型 复习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习巩固文本和表格之间的转换 2、复习巩固标签类型文档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分析-模仿-领悟,通过范例,举一反三,掌握同类知识的规律。 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复习巩固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文字分隔符的应用 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和学生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知识点复习 师: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上两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有没有同学想说一下? 生: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表格、文本的相互转换和标签类文档的制作。 师:在制作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生:在表格、文本的转换中我们应注意根据文本或表格的内容对文字分隔符的进行设置。在制作标签类文档时应注意标签大学和纸张之间的设置。 二、操作复习练习

多变的天气 名师教案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 认识环境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计算机与地理学科整合,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3、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 为习惯。 教学重点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培养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方法 讲解法、提问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从早晨到现在,我们一直感受着天气的变化,那么,什么是天气呢?谁能说一下今天的天气情况怎么样,有什么特点? 生:学生根据当时的情况回答。 教学新课 (版书)一、天气及其影响 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注意“短时间”、“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因而天气有多变的特点,同一时刻不同地方天气不同,同一地方不同时刻天气有变化。 天气对人类有那些影响呢? 资料:长江中游和四川盆地伏旱天气的危害。 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 两道思考题:1人类喜欢这种天气吗?为什么? 2、这种天气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生:阅读、讨论、回答。学生可能回答得很肤浅,教师讲述这一带受副高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结束语:人类不喜欢这种天气,但这种天气的产生有人类活动的影响。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应该注意人类活动要规避灾害性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减少天气灾害对生产生活的危害,所以我们要学会阅读和看懂天气预报。 (版书)二、明天的天气会怎么样? 1、城市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

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教案

初中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教案 教学计划 (1) 第一章:生活在信息社会 (2) 第1课时信息与信息社会 (3) 第2课时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4) 第3课时信息技术的发展 (5) 第4课时信息社会的道德和意识 (6) 第二章:学会操作计算机 (7) 第5课时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7) 第6课时计算机的分类及计算机的文化 (9) 第7课时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10) 第8课时学会正确开、关机 .......................................................... 11第9、10课时初识Windows XP与鼠标操作.................................. 11第11课时键盘操作与练习.............................................................. 14第12课时汉字输入....................................................................... 15第13课时Windows的画图—绘图工具箱 ..................................... 16第14课时画方形和圆形图形 ........................................................ 17第15课时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操作.............................................. 18第16课时文件与文件夹的管理..................................................... 20第17课时资源管理器................................................................... 21第三章:上网浏览(6课时) ......................................................... 23第一课走进Internet ................................................................. 23第二课认识浏览器 ..................................................................... 23第三课网上浏览和搜索.............................................................. 24第四课浏览“中国少年雏鹰网 ..................................................... 24第五课下载信息......................................................................... 25第23课时网络与道德................................................................... 27第四章:word的使用 ..................................................................... 28文字处理软件WORD2000(8课时) ............................................ 28第一节 WORD基本操作.............................................................. 28第二节文本的基本编辑 .................................................................. 29第三节表格的建立与编辑.............................................................. 30第四节图文混排 .......................................................................... 31制作小报(2课时)........................................................................ 32

幼儿园多变的天气教案

幼儿园多变的天气教案 幼儿园多变的天气教案 一.活动目的 1.了解阴天,雷电,下雨和彩虹的景象. 2.表达对天气的感受. 3.辨别乐器的声音. 4.锻炼大肌肉的活动能力. 5.利用天气的特点创作脸谱. 二.活动准备 1.实物图片"幼儿园多变的天气教案" 2.沙槌,铃鼓. 3.图画纸,彩笔,绳子. 4.幼儿自备的小棍子(一次性筷子或雪糕棍). 5.<<夏天的雷雨>>的音乐. 三.活动过程 1.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课题. 小朋友喜欢猜谜语吗? 老师请你们猜个谜语好吗? 大哥天上叫;二哥把灯照;三哥来喷水;四哥把扇摇. (打雷,闪电,下雨,刮风) 小朋友真聪明.天空像个娃娃的脸,变来变去.有时阴天,有时晴天,有时雷电,有时刮风,有时下雨,有时雨过天晴还会出现美丽的彩虹呢. 2.老师这儿有几种不同的天气景象,请小朋友帮老师辨别一下是什么天气好吗?

出示图片,请幼儿说说各个景色的特点,以及对不同天气的感受. (1).出示阴天图片. 这是什么天气?从哪看出来的?阴天天空是什么样子的?阴天的时候小朋友心情好吗? (2).出示闪电图片. 这是什么天气?天空是什么样子的?听到雷声你会有什么感觉? (3).出示雨天图片. 这是什么天气?从哪看出来的?下雨天是什么样子的?出门方便吗? (4).出示彩虹图片. 上面有什么?这是什么天气?天空的颜色呢?彩虹看起来像什么?下 雨后人的感觉怎样? 3.小朋友说的真好.现在老师请你们闭上眼睛,听一听什么乐器在 唱歌好吗? 摇动沙槌和铃鼓. 听听什么乐器在唱歌? (1).沙槌发出的声音像什么?请小朋友跟随沙槌发出的声音学一下,小雨点是怎样从天空落下来的. (2).铃鼓发出的声音像什么?请小朋友设计一下雷电的动作好吗? 4.学的真像!老师带了几个娃娃来跟小朋友玩,你门想知道它们是 谁吗? 出示老师制作的不同天气的脸谱. 想知道它们是怎么做的吗? 示范做法并讲解. 先在图画纸上画上阴天,雷电,下雨和彩虹的图画,然后剪下来贴在棍子上。还可以把绳子挽成死结,然后把绳子贴在下雨脸谱上,增加脸 谱的动感. 和幼儿一起制作脸谱,教师辅导. 5.脸谱做的真漂亮,咱们一起和脸谱娃娃跳舞好吗?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总结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总结,人教版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1、距今时间: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2、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3、生产生活状况:会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4、结论: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二、北京人: 1、距今时间: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 2、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 3、体质形态:保留猿的某些特征(手脚分工明显,能直立行走)。 4、生产生活状况:(1)会打制石器(2)过着群居生活(3)会使用天然火,并会保存火种。 三、山顶洞人: 1、距今时间:距今约3万年 2、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 3、体质形态: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4、生产生活状况:(1)会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2)已会人工取火,靠采集渔猎为生。(3)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4)使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5)过着氏族公社的生活。 第2 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 原始人类距今时间发现地点生产活动生产工具生活活动 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七千年长江流域浙江省余姚市农业:种植水稻; 畜牧业:饲养家畜; 手工业:制造陶器,制造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磨制石器、骨器(耒耜耕地)、木器主食大米,住着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已经挖掘水井 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 黄河流域陕西 西安农业:种植粟和蔬菜;畜牧业:饲养猪狗,渔猎; 手工业:制造彩陶(有最早文字雏形—刻画符号),纺线织布制衣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骨器、木器主食粟(小米),副食鱼、肉、蔬菜;住着半地穴式房屋,屋内有灶炕,供炊煮和取暖用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也是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大汶口文化: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山顶洞人比北京人的进步图 代表文化距今时间体质形态工具制造用火生产活动观念社会组织 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保留猿的某些特征打制粗糙的石器使用天然火采集

龙教版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教案信息与信息技术

龙教版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教案:信息与信息技术 龙教版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教案:信息与信息技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什么是信息和信息技术; 能够举例说明信息的各个特征; 能够认识一些常见的信息处理设备; 了解什么是信息道德以及使用信息资源的注意事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讲解,小组讨论并举例说明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信息。信息技术,信息有哪些特征;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扩展信息技术知识面,了解更多的信息处理设备;通过自主探究,了解什么是信息道德,增强学生信息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增强学生信息意识。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一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材分析 本节课向学生介绍了什么是信息、信息的特征;举例说明什么是信息技术;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一些常见的信息处理设备。【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学生学习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旨在使学生了解一些信息技术基本知识,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强学生信息意识,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打下基础。为学生适应信息社会背景下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领作用。 【教法选择] 任务驱动、协作学习、探究学习。 [教学重点】” 专什么是信息、信息技术,能够举例说明信息的各个特征; 会认识一些常见的信息处理设备; 分了解什么是信息道德以及使用信息资源的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 命理解什么是信息和信息技术。 【教学过程】 一、图片欣赏,创设情境 教师活动 1.展示一组有趣的、积极向上的图片供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欣赏同时,对图片反映出来的信息作出适当的分析,从而弓!出课题。 学生活动 欣赏图片,发现相关信息,引起学习兴趣,确立学习目标。 二、实例讲解,直观形象。 教师活动 1.在学生对信息有所理解的基础上,出示一些关于信息特征的实例、数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逐步消化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2.提出问题:“同学们能对信息的各种特征进行举例说明吗?” 学生活动 1.阅读教师提供的资料,独立思考,也可对教师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师生共同探讨。 2.小组讨论\主动深究,得出结论。 三、图文并茂。激发兴趣 教师活动 l.通过举例向学生讲解什么是信息技术,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展示一组处理信息的常见设备图片或模型,并说出它们的用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说出做哪些事需要应用信息技术、还知道哪些信息处理设备,并说出它们的用途。 学生活动 l?通过教师的讲解以及对图片或模型的观察,加深对信息技术及信息处理设备的了解; 2.小组讨论、主动探究,得出结论。

《多变的天气》教案

《多变的天气》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2、天气特征主要包括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 (二)过程与方法 1、讨论、归纳、分类关于天气的信息。 2、根据已得信息,自己做一次天气预报员。 3、收集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天气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天气意识,提高观察和研究天气的兴趣。 2、意识到天气对人类每天的生活有大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通过课本认识天气预报图中各种符号的意思,能比较全面的观察和描述天气情况。 三、教学难点 对所得天气信息进行分类;了解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多变的天气》PPT课件、天气符号表格。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今天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播放一段音乐,大家来猜猜是什么节目好不好?(播放音乐)学生猜出:天气预报节目2.师:大家平时看天气预报吗? 从天气预报中我们能获得什么信息? 新课讲解: 一、活动一:多样的天气 1、师:首先老师给大家播放一段天气预报的视频,看看大家能从中找出哪些例外天气类型。 2、师:从刚才的天气预报中我们看到了哪些例外的天气? 3、除了天气预报里的天气以外,大家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其他例外的天气吗? 4、展示例外的天气图片,学生观察、总结出例外天气的特点。 师:这是什么天气?为什么?有什么样的特点? 5、师:例外的天气都有其例外的特点,大家能不能根据例外天气的特点,用一个符号来表示一种天气? 6、各小组展示自己的设计,并让学生做简单的介绍 7、肯定学生的设计,教师展示天气预报中所用的天气符号。 师:大家设计的都可以,那我们来看看在天气预报中。 8、教师通过天气符号引导学生给各种天气现象尝试分类天气现象的主要特征有云量、降水量、风向风速和气温。师:在这么多的天气符号中哪种图标出现的最多呢?(云。 云量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天气现象的特征) 师:那除了xx还有什么呢?

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 (1)

第一章走进信息社会——信息与信息技术第一节调查周围人群的信息需求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 信息与人类的关系;信息特征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 信息的含义。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学习,并通过排出现象、探讨分析、归纳总结的过程获取知识。 四、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更确切一点,信息是事物表现的一种普遍形式,人们通过信息来认识事物和周围的世界。 师:古长城将士点燃的烽火是信息吗? 生:(齐)是 师:其实点燃的烽火本身只是信息的载体,它里面包含的意义即有外敌入侵,这才是信息(生觉悟),引出信息与信息的载体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又指明信息和信息的载体不是同一个概念。例如:书中记载的内容属于信息,书就是信息的载体。因此,信息需要用载体来表示和传播,表达信息的载体称为信息的表示媒体简称媒体。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大家的表情依附于我们的脸皮而存在。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找不到。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齐)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信息依附的物体多种多样。

气象教案--《多变的天气》教案

《多变的天气》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几种科学描述天气变化的要素,如冷、暖、干、湿、晴、雨、雪、和风向、风力等。 2、能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图形符号,能设计风、雨、雪、阴、晴等天气符号,并能用自己设计的天气符号记录天气变化。 3、能用文学词语描述天气现象(如蓝天、白云、雪景等。) 4、能设计一组符号记录天气的状况。 5、感受天气现象的多样性,产生探究天气的兴趣。 6、体验科学技术发展对获得天气消息方式的影响。 教学重点: 认识和描述多种多样的天气变化,并体验科学技术发展对获得天气消息方式的影响。 教学难点: 用冷暖干湿、阴晴雨雪和风向风力等要素来科学表示天气的变化。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设计天气符号的表格。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非常喜欢看动画片,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部有关大自然的动画片《海尔兄弟》的主题歌,我们一起来欣赏。 【课件出示动画片《海尔兄弟》主题歌】 2、同学们,你注意到这首歌的歌词是根据什么写的吗?(天气现象) 3、对,是根据天气现象来写的。歌中唱到:“打雷要下雨,下雨要打伞,天冷

穿棉袄,天热扇扇子”,可见,天气是变化多样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多样的天气(板书课题)。 二、了解天气变化,学会描述天气。 (一)认识多样的天气。 1、说到天气,同学们并不陌生,谁能把今天的天气和大家说一说? 2、师小结:刚才,同学们从阴晴、冷热、风力风向等方面(根据学生回答)描述了天气。下面这些天气现象你见过吗? 【课件展示:多样的天气想现象】 3、你能说一说刚才的资料上都出现了那些天气吗? 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阴晴雨雪冷暖干湿…… 4、那么,究竟什么是天气呢?天气就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我们周围大气的变化情况。【ppt展示:天气】 (二)描述多样的天气。 1、刚才展示的这些天气现象,有的是我们熟悉的,有的又是不常见到。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哪些词汇来描述这些的天气呢? 同学们的知识真丰富,知道这么多描写天气的词语,老师也替你们高兴。 2、描述喜欢的和不喜欢的天气,感受天气与生活的关系。 (1)在这多样的天气里,你比较喜欢的是哪一种?不喜欢哪一种?为什么?(2)看来,天气不仅能影响我们的心情,还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恶劣的天气还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麻烦。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需要预先知道天气情况。 三、体验科技发展对获取天气信息的影响。 (一)观察自然现象,预测天气变化。 1、同学们知道在科技还不发达的时代,人们是怎样预测天气变化的吗?(自然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全书知识点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全书知识点 《中国历史》七上复习资料 公元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1世纪=100年。每个世纪每十年为一段,第几个十年即为第几个十年代,前20年为初,后10年为末。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云南省元谋县,长江流域。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会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二、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黄河流域。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会长时间保存火种。过群居生活,从事采集狩猎活动。 1929年,中国的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三、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黄河流域。和现代人基本相同。能够人工取火;使用打制石器,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采集狩猎捕鱼,群居;具有审美意识。 四、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会不会制造工具。 五、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一、半坡居民的生活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的对比 二、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 三、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生活上有什么异同?存在差异的原因? 相同点:都从事农业生产;都过着定居的生活;都使用磨制石器,使用陶器。 不同点: (1)所处地理环境不同: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而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不同) (2)房屋样式不同:半坡居民的房屋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防风保暖,适应了北方寒冷干燥的气候特点;而河姆渡人的房屋是干栏式建筑,具有通风、防潮性能,适应南方炎热潮湿的气候。 (3)种植的农作物不同:半坡居民主要种粟,而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水稻; (4)陶器不同:半坡居民制作彩陶,而河姆渡人制作黑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