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尼天车结构及控制原理

科尼天车结构及控制原理

科尼天车结构及控制原理
科尼天车结构及控制原理

科尼天车结构

设备构造及其技术参数

设备构造简图(图1)

1

2

3

4

6

5

98

7

10

11

12

图1 科尼天车结构平面简图

1.主梁;

2.端梁;

3.小车;

4.小车行走电机;

5.大车行走电机;

6.小车卷扬电机;

7.平台;

8.大车配电箱;

9.大车撞头;

10.小车配电箱;11.小车电缆滑架; 12.电缆卷轴。

主要部位简介

科尼天车主要为钢板制作的箱式,结构呈双梁桥式,采用地面无线遥控操作和驾驶室控制

科尼天车的主要结构

端梁:两侧端梁装有四组电动机,通过齿轮减速器进行驱动,实现大车行走,每侧端梁由两组滑车支撑,每组滑车由一个主动轮和从动轮组成,两组滑车之间以箱式结构联接,端梁两侧均装有防撞机构;

电机功率:转速:4600 r/min,它是由科尼变频器控制

主梁:两个箱式主梁分别跨架在两侧端梁上,小车横跨在两大主梁轨道上,大车配电箱以及小车电缆滑架分别安装在主梁两侧;

小车:小车有两台电动机驱动,卷扬机构由两台电动机驱动;小车上带有电缆卷轴,为扁锭立吊提供动力电源以及对其控制,其插头安装在36T钩头侧部,电缆随钩头的升降而升降;小车部分是科尼天车的主要部分,也是主要维护对象。

小车构造(图2)

小车部分是科尼天车的主要部分,又称为双梁载重滑车起重葫芦,双梁载重滑车一般在要求处理重型负载的场合中应用。

图 2小车结构简图

1.提升电机和刹车

2.提升齿轮

3.接线箱

4.卷筒

5.电器柜

6.钓钩块

7.移动机构

提升机构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提升电机、减速机和卷筒。动力从电机发出,通过传动装置的齿轮传递给卷筒。

提升减速机(图3)

提升减速机由多级正齿轮传动组成。

图3 提升减速机

1.通气塞

2.减速机

3.减速机塞子

提升电机和制动器(图4)

提升机构装配了两台电机,绕组绝缘等级为F级,电机上装有速度传感器。提升机构是由接触器和继电器控制

提升机构制动器采用电磁制动。

图4 提升电机和制动器

1. 风扇罩

2.风扇

3.检查口

4.制动器

5.制动片

6.电机紧固螺栓

7.刹车片

电机功率:15KW 转速:2740r/min

提升限位开关(图5)

旋转式起重葫芦限位开关有四个触点,其默认功能如下所述。

用于提升的旋转式限位开关装置安装在提升减速机上的接线盒中。

图5 提升限位开关

S1 提升的相位序列的监控极限(或者提升安全极限限位);

S2 提升的上限位; S3 提升的减速限位开关;

S4 提升的下限位;5调节机构的紧固螺栓。

限位的调整(图6)

图6 限位调整位置

S1 提升安全极限限位位置; S2 提升上限位位置;

S3提升减速极限的限位位置;S4提升下限位位置C吊钩与起重葫芦移动轮轴承表面之间的最小距离 H最大提升高度

移动机构(图7)

图7 移动机构

1 减速机

2 电动机

3 接线盒

移动机构为小车行走提供动力,由一个电动机和一个减速机构成。在小车配电柜中有一个变极器,它根据操作工给出的命令控制移动电机的转速。变极器有一个信号灯,指示操作状态和可能的故障。

电机功率:转速: 2770r/min

过载保护(图8)

过载保护在负载太大的时候阻止提升动作。过载保护可以通过机械开关或电气负载传感器实现。机械开关连接导提升电路中,控制提升接触器。负载传感器连接导单独的条件监控装置上。条件监控装置在负载太大的时候阻止提升动作。带有负载传感器的过载保护器配备有额外的安全限位开关。

图8过载保护,负载传感器

1. 钢丝绳固定支座

2. 杆式机构

3. 负载传感器

4. 安全限位开关

条件监控装置(图9)

天车上的电气柜含有条件监控装置,它监控起重葫芦的安全工作。

图9 条件监控装置

1.数字式显示器

2. LED指示灯

3.编程按钮

过载保护

相序监控

低速启动和停止

结构振动控制理论与应用现状分析

文章编号:100926825(2009)1920059202 结构振动控制理论与应用现状分析 收稿日期:2009203206 作者简介:徐 飙(19702),男,工程硕士,高级工程师,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安徽蚌埠 233000 徐 飙 摘 要:主要介绍了结构振动控制的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分类,阐述了被动控制、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和混合控制的不同特点,最后对结构振动控制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做了展望。关键词:结构振动控制,概念,基本原理,分类,应用现状中图分类号:TU312文献标识码:A 传统结构抗震设计是通过加大构件尺寸、提高材料强度等来 加强结构自身的抗震能力,这些方法除了对地震烈度的适应性不佳外,保护目标也比较单一,而且使结构造价大大增加,随着社会的发展,工程结构形式日益多样化,高层和高耸结构也层出不穷。对高层建筑和高耸结构来说,水平荷载是主要荷载之一,并且往往起着控制作用,而对大跨度空间结构来说,竖向荷载却是主要控制荷载。水平荷载一般包括风荷载和地震荷载,这两种荷载都是动力荷载。随着高层建筑和高耸结构高度与高宽比的增大以及轻质高强材料的作用,其刚度和阻尼不断降低,在强风或强烈地震荷载作用下,结构物的动力反应强烈,很难满足结构舒适性和安全性的要求[1]。按照传统的抗风抗震设计方法,即通过提高结构本身的强度和刚度来抵御风荷载或地震作用,是一种“硬碰硬”式的抗震方法,它很不经济,也不一定安全,而且失去了轻质高强材料自身的优势,还不能满足日益现代化的机器设备不能因为剧烈振动而中断工作或者破坏的要求。 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已不能满足需要,从而使结构振动控制 理论在工程结构中开始得到应用。结构振动控制可以有效地减轻结构在风和地震等动力作用下的反应和损伤,提高结构的抗震 能力和抗灾性能,是抗震减灾积极有效的对策。 1 振动控制的概念及原理自1972年美籍华裔学者姚治平(J ?T ?P ?Y ao )教授明确提出土木工程结构控制的概念以来,国内外很多学者在结构控制的方法、理论、试验和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隔震消能和各种减震控制体系具有传统抗震体系所难以比拟的优越性,即明显有效减震(能使结构地震响应减到10%或更低),其中已有多项技术成功地应用于工程实践。国际上,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 兰和法国等国家在这方面走在前列。国内学者自20世纪80年代 初期以来,对夹层橡胶垫隔震结构、粘弹性阻尼器、TMD 和TLD 、耗能支撑、层间隔震、主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经过20多年的发展,结构控制现在正朝着研制高效的被动控制 装置、发展以参数控制为主的半主动控制和探索结构智能控制的 方向发展。结构控制的概念几经完善,具体可表述为:在工程结 构的特定部位装设某种装置(例如隔震垫等)或某种机构(例如消 能支撑、消能剪力墙、消能节点、消能器等)或某种子结构(例如调 频质量等)或施加外力(外部能量输入)或调整结构的动力特性, 使工程结构在地震(或风)的作用下,其结构的动力响应(加速度、速度、位移)得到合理的控制,确保结构本身及结构中的人员仪器设备的安全和处于正常的使用环境状况[2]。 控制系统的基本元素为传感器、处理器(也称控制器)和作动器。传感器感受外部激励及结构反应的变化信息,处理器接受这 些信息并依据一定的控制算法计算所需控制力,作动器则产生所需的控制力并作用到结构上,从而实现对结构的控制。 2 振动控制的分类 依据是否需要外界能源,结构控制可分为被动控制、主动控 制、半主动控制和混合控制四类[3] 。被动控制也称无源控制,它不需要外部输入能量,仅通过控制系统改变结构系统的动力特性达到减轻动力响应的目的。而主动控制的过程则依赖于外界激励和结构响应信息,并需要外部输入能量,提供“控制力”。半主动控制也利用结构响应或外界激励信息,但仅需要输入少量能量以改变控制系统形态,达到改变结构动力特性从而减轻响应的目的。混合控制(也称杂交控制)指的是上述三类控制的混合应用,在结构上同时施加主动和被动控制,整体分析其响应,既克服纯被动控制的应用局限,也减小控制力,进而减小外部控制设备的功率、体积、能源和维护费用,增加系统的可靠性[4]。 2.1 被动控制 结构被动控制是一种无源控制方法,包括隔震、吸振和耗能三大控制形式,采用直接减少、隔离、转移、消耗能量的方法达到 减小结构振动的目的。在我国,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基础隔震 思想,80年代末结构控制方面的研究正式起步。由于被动控制易 于工程实现,设计得好,效果不错,受到普遍重视。 结构隔震体系是指在结构物底部与基础面(或底部柱顶)之间设置某种隔震装置而形成的结构体系。它包括上部结构、隔震装置和下部结构三部分。为了达到明显的减震效果,隔震装置或隔震体系必须具备下述四项基本特性:1)承载特性;2)隔震特性;3)复位特性;4)阻尼消能特性。 吸振减震是指在主体结构上附加吸振器子系统,用以减小主结构的振动。吸振器是包括质量系和弹簧系的小型振动系统,以质量系产生的惯性力作为控制力,通过弹簧系作用于主结构。常与粘滞阻尼器联合使用,并以阻尼器命名。 耗能减震是指利用各种阻尼元件、吸能部件或摩擦支撑产生的阻尼力、塑性变形或摩擦力来衰减结构在外界干扰(如风荷载和地震荷载等)下的振动响应,具有耗能能力强、低周疲劳性能好的特点。结构消能减震的实质是,在结构内设置消能构件(或消能装置),它们能为结构提供较大的阻尼,在地震时大量消耗输入结构的振动能量,有效衰减结构的地震反应。2.2 主动控制结构主动控制是利用外部能源(计算机控制系统或智能材料),在结构物受激励振动过程中,瞬时施加控制力或瞬时改变结 构的动力特性,以迅速衰减和控制结构振动反应的一种减震技术。主要应用于对抗震抗风要求较高,要求对多振型进行控制的 ? 95? 第35卷第19期2009年7月 山西建筑SHANXI ARCHITECTURE Vol.35No.19J ul. 2009

现代控制理论及应用

现代控制理论及应用李嗣福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动化系

一、现代控制理论及应用发展简介 1. 控制理论及应用发展概况 2. 自动控制系统和自动控制理论 以单容水槽水位控制和电加热器温度控制为例说明什么是自动控制、控制律(或控制策略)、自动控制系统以及自动控制系统组成结构和自动控制理论所研究的内容。 2.1自动控制:利用自动化仪表实现人的预期控制目标。 2.2自动控制系统及其组成结构 自动控制系统:指为实现自动控制目标由自动化仪表与被控对象所联接成闭环系统。 自动控制系统组成结构:是由被控对象、测量代表、控制器或调节器和执行器构成反馈闭环结构,其形式有单回路形式和串级双回路形式。 控制系统性能指标:定性的有稳(定性)、准(确性)、快(速性)。 控制律(或控制策略、控制算法):控制系统中控制器或调节器所采用的控制策略,即用系统偏差量如何确定控制量的数学表示式。 2.3自动控制系统类型主要有:按系统参数输入信号形式分:定值控制系统或调节系统和随动系统。 按系统结构形式分:前馈控制系统(即开环系统)和反馈控制系统以及复合控制系统; 按系统中被控对象的控制输入量数目和被控输出量数目分:单变量控制系统和多变量控制系统; 按被控对象特性分:线性控制系统和非线性控制系统; 按系统中的信号形式分:模拟(或时间连续)控制系统、数字(或时间离散)控制系统以及混合控制系统。 2.4自动控制理论:研究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综合设计的理论和方法。 3. 古典(传统)控制理论: 采用数学变换方法(即拉普拉斯变换和富里叶变换)按照系统输出量

与输入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即系统外部特性)研究控制系统分析和综合设计问题。具体方法有:根轨迹法;频率响应法。 主要特点:理论方法的物理概念清晰,易于理解;设计出控制律一般较简单,易于仪表实现 主要缺点: ① 设计需要凭经验试凑,设计结果与设计经验关系很大; ② 系统分析和设计只着眼于系统外部特性; ③一般只能处理单变量系统分析和设计问题,而不能处理复杂的多变量系统分析和设计。 4. 现代控制理论及其主要内容 现代控制理论:狭义的是指60年代发展起来的采用状态空间方法研究实现最优控制目标的控制系统综合设计理论。广义的是指6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所有新的控制理论与方法。 控制系统状态空间设计理论: (1) 用一阶微方程组表征系统动态特性,一般形式(连续系统)为 )()()(t BU t AX t X +=——状态方程(连续的一阶微分方程组) )()(t CX t Y =——输出方程 离散系统: )()()1(t BU t AX k X +=+——状态方程(离散的一阶差分方程组) )()(k CX k Y = k ——为大于等于零整数,表示离散时间序号; ?????? ??? ???=)() ()()(21k x k x k x k X n ——状态向量,其中)(k x i ,()n i ,,1 =为状态变量; ????? ???? ???=)() ()()(21k u k u k u k U m ——输入向量,其中)(k u i , ()m i ,,1 =为各路输入;

教务管理系统(概要设计及详细设计)

概要设计说明书 1. 总体设计 1.1 需求规定 教务管理系统可分为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和教师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开发的整体任务是实现学校教师和学生信息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从而达到提高学校管理效率的目的。 本阶段目的在于明确系统的数据结构和软件结构,此外总体设计还将给出内部软件和外部系统部件之间的接口定义,各个软件模块的功能说明,数据结构的细节以及具体的装配要求。 1.2 运行环境 软件基本运行环境为Windows XP环境。 1.3 基本设计概念和处理流程 概要说明书的目的在于明确系统的数据结构和软件结构,设计外部软件和内部软件的接口,说明各个软件模块的功能说明,数据结构的细节等。系统的总体处理流程如图1-1所示:

图1-1 系统的总体处理流程 1.4 系统体系结构 用一览表及框图的形式说明本系统的系统元素(各层模块、子程序、公用程序等)的划 教务管理系统 选择操作 基础维护 教学管理 报表统计 选择操作 选择操作 班级信息维护 课程信息维护 学生选课 课表查询 成绩输入 打印成绩单 学生信息维护 教 师信息维护

分,扼要说明每个系统元素的标识符和功能,分层次地给出各元素之间的控制与被控制关系。 本系统的体系架构如图1-2所示: 图1-2 系统体系架构 本系统体系结构大致可以定义为:客户机层上的表示层主要是通过Struts 框架实现的,由显示视图产生一个请求。请求被ActionServlet(控制器)接收,它在struts-config.xml文件中寻找请求的URI,找到对应的Action类后,Action类执行相应的业务逻辑。Action类执行建立在模型组件基础上的业务逻辑,模型组件是和应用程序关联的。一旦Action类处理完业务逻辑,它把控制权返回给ActionServlet,Action类提供一个键值作为返回的一部分,它指明了处理的结果。ActionServlet使用这个键值来决定在什么视图中显示Action的类处理结果。当ActionServlet把Action类的处理结果传送到指定的视图中,请求的过程也就完成了。中间业务层是通过Spring框架实现的,首先建立一个BaseAction,它继承了Action类,而其他定义的Action都要继承这个BaseAction。这个BaseAction需要导入AppContext工具类,这个AppContext需要导入Spring中org.springframework.context.support.*;这样一个继承BaseAction的Action,就可以getXXXService()的方法得到某一个service的实例-----服务定位器的设计模式。持久(PO)层是由hibernate 架构实现的,它包括关于整体数据库的hibernate.cfg.xml文件、每个表的JavaBean类和每个表的hbm.xml文件,通过Spring集成模板HibernateTemplate提供DAO 来使用PO。在Spring 的配置文件(applicationContext. xml)中配置sessionFactory的bean 来管理hibernate。

【汽车行业类】常用电动车控制器电路及原理大全

(汽车行业)常用电动车控制器电路及原理大全

!!电动自行车控制器电路原理分析 目前流行的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大都使用直流电机,对直流电机调速的控制器有很多种类。电动车控制器核心是脉宽调制(PWM)器,而壹款完善的控制器,仍应具有电瓶欠压保护、电机过流保护、刹车断电、电量显示等功能。 电动车控制器以功率大小可分为大功率、中功率、小功率三类。电动自行车使用小功率的,货运三轮车和电摩托要使用中功率和大功率的。从配合电机分,可分为有刷、无刷俩大类。关于无刷控制器,受目前的技术和成本制约,损坏率较高。笔者认为,无刷控制器维修应以生产厂商为主。而应用较多的有刷控制器,是完全能够用同类控制器进行直接代换或维修的。本文分别介绍国内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电动自行车控制器整机电路,且指出和其他产品的不同之处及其特点。所列电路均是根据实物进行测绘所得,图中元件号为笔者所标。通过介绍具体实例,达到举壹反三的目的。 1.有刷控制器实例 (1)山东某牌带电量显示有刷控制器 电路方框图见图1。 1)电路原理 电路原理图见图2所示,该控制器由稳压电源电路、PWM产生电路、电机驱动电路、蓄电池放电指示电路、电机过流及蓄电池过放电保护电路等组成。 稳压电源由V3(TL431),Q3等元件组成,从36V蓄电池经过串联稳压后得到+12V电压,给控制电路供电,调节VR6可校准+12V电源。 PWM电路以脉宽调制器TL494为核心组成。R3、C4和内部电路产生振荡,频率大约为12kHz。H是高变低型霍尔速度控制转把,由松开到旋紧时,其输出端可得到4V—1V的电压。该电压加到TL494的②脚,和①脚电压进行比较,在⑧脚得到调宽脉冲。②脚电压越低,⑧脚输出的调宽脉冲的低电平部分越宽,电机转速越高,电位器VR2用于零速调节,调节VR2使转把松开时电机停转再过壹点。 电机驱动电路由Q1、Q2、Q4等元件组成。电机MOTOR为永磁直流有刷电机。TL494的⑧脚输出的调宽脉冲,经Q1反相放大驱动VDMOS管Q2。TL494的⑧脚输出的调宽脉冲低电平部分越宽,则Q2导通时间越长,电机转速越高。D1是电机续流二极管,防止Q2击穿。TL494的⑧脚输出低电平时,Q1、D2导通,Q4截止,Q2导通;TL494的⑧脚输出高电平时,Q1、D2截止,Q4导通,迅速将Q2栅极电荷泄放,加速Q2的截止过程,对降低Q2温度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蓄电池放电指示电路由LM324组成四个比较器,12V由R24、VR1、VR4、VR3、VR5、R21分压形成四个不同基准电压分别加到四个比较器的反相端。蓄电池电压经R23和R22分压加到每个比较器的同相端,该电压和蓄电池电压成比例。V A=VB*R22/(R22+R23)。当蓄电池电压不低于38V时,LED1、LED2、LED3均点亮;当电池电压低于38V时,LED3熄灭;当电池电压低于35V时,LED2熄灭;当电池电压低于33V时,LED1熄灭,此时应给电池充电。调节VR1、VR4、VR3可分别设定LED3、LED2、LED1熄灭时的电压。LED4用作电源指示,LED5用作欠压切断控制器输出指示。 蓄电池过放电保护当蓄电池放电到31.5V时.LM324的①脚输出低电平,三极管Q5导通,约5V电压加到TL494的死区控制端④脚.该脚电位≥3.5V,就会迫使TL494内部调宽脉冲输出管截止,从而使三极管Q1、Q2截止,电机停止运转,蓄电池放电停止,进入电池保护状态。此时LED5点亮,指示出该状态。VR5用于设定电池保护点电压。 电机过流保护R30为电机电流取样电阻,当过流时,取样电压经R14加到TL494的⑩脚。当⑩脚电位高于⑩脚电位时,TL494内部运放2输出高电平,迫使TL494内部调宽脉冲输出管截止,从而使Q1、Q2截止,电机停止运转,从而保护了电机。

数字控制理论及应用(讲稿)第二章 数字控制系统的组成

第二章 数字控制系统的组成 第一节 数字控制系统硬件及软件组成 一、 硬件部分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硬件包括主机、接口电路、过程输入/输出通道、外部设备、操作台等。 1、主机 它是过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核心,由中央处理器(CPU)和内存储器组成。主机根据输入通道送来的被控对象的状态参数,按照预先制定的控制算法编好的程序,自动进行信息处理、分析、计算,并作出相应的控制决策,然后通过输出通道发出控制命令,使被控对象按照预定的规律工作。 2、接口电路 它是主机与外部设备、输入/输出通道进行信息交换的桥梁。在过程计算机控制系统中,主机接收数据或者向外发布命令和数据都是通过接口电路进行的,接口电路完成主机与其它设备的协调工作,实现信息的传送。 3、过程输入/输出通道 过程输入输出(I/O)通道在微机和生产过程之间起着信号传递与变换的纽带作用,它是主机和被控对象实现信息传送与交换的通道。 模拟量输入通道把反映生产过程或设备工况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送给微机;模拟量输出通道则把微机输出的数字控制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电压或电流)作用于执行设备,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微机通过开关量(脉冲量、数字量)输入通道输入反映生产过程或设备工况的开关信号(如继电器接点、行程开关、按纽等)或脉冲信号;通过开关量(数字量)输出通道控制那些能接受开关(数字)信号的电器设备。 1)、模拟量输入(AI)通道: 生产过程中各种连续的物理量(如温度、流量、压力、液位、位移、速度、电流、电压以及气体或液体的PH值、浓度、浊度等),只要由在线仪表将其转换为相应的标准模拟量电信号,均可送入模拟量输入通道进行处理。 2)、模拟量输出(AO)通道: 模拟量输出通道一般是输出4~20mA(或1~5V)的连续的直流电流信号,用来控制各种直行程或角行程电动执行机构的行程,或通过调速装置(如各种变频调速器)控制各种电机的转速,亦可通过电-气转换器或电-液转换器来控制各种气动或液动执行机构,例如控制气动阀门的开度等等。 3)、开关量输入(DI)通道: 用来输入各种限位(限值)开关、继电器或电磁阀门连动触点的开、关状态;输入信号可以是交流电压信号、直流电压信号或干接点信号。 4)、开关量输出(DO)通道: 用于控制电磁阀门、继电器、指示灯、声报警器等只具有开、关两种状态的设备。输出形式一般为无源触点和有源OC门两种。

现代控制理论1-8三习题库

信息工程学院现代控制理论课程习题清单

正确理解线性系统的数学描述,状态空间的基本概念,熟练掌握状态空间的表达式,线性变换,线性定常系统状态方程的求解方法。 重点容:状态空间表达式的建立,状态转移矩阵和状态方程的求解,线性变换的基本性质,传递函数矩阵的定义。要求熟练掌握通过传递函数、微分方程和结构图建立电路、机电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并画出状态变量图,以及能控、能观、对角和约当标准型。难点:状态变量选取的非唯一性,多输入多输出状态空间表达式的建立。 预习题 1.现代控制理论中的状态空间模型与经典控制理论中的传递函数有何区别? 2.状态、状态空间的概念? 3.状态方程规形式有何特点? 4.状态变量和状态矢量的定义? 5.怎样建立状态空间模型? 6.怎样从状态空间表达式求传递函数? 复习题 1.怎样写出SISO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对应的传递函数阵表达式 2.若已知系统的模拟结构图,如何建立其状态空间表达式? 3.求下列矩阵的特征矢量 ? ? ? ? ? ? ? ? ? ? - - = 2 5 10 2 2 1- 1 A 4.(判断)状态变量的选取具有非惟一性。 5.(判断)系统状态变量的个数不是惟一的,可任意选取。 6.(判断)通过适当选择状态变量,可将线性定常微分方程描述其输入输 出关系的系统,表达为状态空间描述。 7.(判断)传递函数仅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而状态空间表达式可以在定 常系统中应用,也可以在时变系统中应用. 8.如果矩阵A 有重特征值,并且独立特征向量的个数小于n ,则只能化为 模态阵。 9.动态系统的状态是一个可以确定该系统______(结构,行为)的信息集 合。这些信息对于确定系统______(过去,未来)的行为是充分且必要 的。 10.如果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中矩阵A, B, C, D中所有元素均为实常数时, 则称这样的系统为______(线性定常,线性时变)系统。如果这些元素 中有些是时间t 的函数,则称系统为______(线性定常,线性时变)系 统。 11.线性变换不改变系统的______特征值,状态变量)。 12.线性变换不改变系统的______(状态空间,传递函数矩阵)。 13.若矩阵A 的n 个特征值互异,则可通过线性变换将其化为______(对 角阵,雅可比阵)。 14.状态变量是确定系统状态的______(最小,最大)一组变量。 15.以所选择的一组状态变量为坐标轴而构成的正交______(线性,非线性) 空间,称之为______(传递函数,状态空间)。

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的发展现状

●专家论谈  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的发展现状 杭州浙江大学工业控制技术研究所 (310027) 许晓鸣 孙优贤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 (200030) 熊 刚 在控制工程实践中,人们常常涉及到传感器、执行器、通信系统、计算机以及控制策略和具体算法。它们构成的控制系统可以比拟成一个人,如图1。传感器用来采集反映被控对象特性的信息,它就象人的五官;执行器用来把控制决策命令施加于被控对象,它好比人的四肢;通信技术把传感器采集到的信息及时送到控制器,就象人们的神经系统;计算机是控制器的硬件环境,就象人的脑袋。这四部分在控制系统设计中占去人们大部分精力, 但是控制策略和具体算法就好象人的大脑一样,是控制系统的“指挥中心”。设计尽量“聪明”和适用的控制算法是控制理论发展的动力和内容。 图1 控制系统的构成框图 1 智能控制的兴起 111 自动控制的发展与挫折 本世纪40~50年代,以频率法为代表的单变量系统控制理论逐步发展起来,并且成功地用在雷达及火力控制系统上,形成了今天所说的“古典控制理论”。60~70年代,数学家们在控制理论发展中占了主导地位,形成了以状态空间法为代表的“现代控制理论”。他们引入了能控、能观、满秩等概念,使得控制理论建立在严密精确的数学模型之上,从而造成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巨大分歧。70年代后,又出现了“大系统理论”。但是,由于这种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弱,它很快被人们放到了一边。112 人工智能的发展 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的N ilsson 教授认为:“人工智能是关于知识的科学——怎样表示知识以及怎样获得知识并使用知识的科学”。M IT 的W in ston 教授指出:“人工智能就是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去做过去只有人才做的智能性工作”。 1956年以前是人工智能的萌芽期。英国数学家图灵(A 1M 1T u ring 1912 ~1954)为现代人工智能作了大量开拓性的贡献;1956年~1961年是人工智能的发展期,人们重点研究了诸如用机器解决数学定义,通用问题求解程序等。1961年以后人工智能进入了飞跃期,主要内容涉及知识工程、自然语言理解等。 人们研究人工智能方法也分为结构模拟派和功能模拟派,分别从脑的结构和脑的功能入手进行研究。113 智能控制的兴起 建立于严密的数学理论上的控制理论发展受到挫折,而模拟人类智能的人工智能却迅速发展起来。 控制理论从人工智能中吸取营养求发展成为必然。 工业系统往往呈现高维、非线性、分布参数、时变、不确定性等复杂特征。特别是非线性对控制结果的影响复杂,控制工程人员很难深入理解,更谈不上设计出合适的控制算法。不确定性是最难以解决的问题,也是导致大系统理论失败的根本原因。但是,对这些问题用工程控制专家经验来解决则往往是成功的。人是最聪明的控制器,模仿人是一种途径。 萨里迪斯(Saridis )于1977年提出了智能控制的三元结构定义,即把智能控制看作为人工智能、自动控制和运筹学的交点。在智能控制发展初期,美国普渡大学的傅京孙(K 1S 1Fu )教授首先提出了学习控制的概念,引入了人工智能的直觉推理。后来在人工智能的概念模拟基础上,发展了许多智能控制方法,如自整定、参数调整P I D 等。再后来则以发展实用的智能控制算法为主,尤以专家系统和神经元网络最为突出。 2 智能控制的发展框架 图2 智能控制的发展框架 现在有关智能控制方面的论文很多,我们可以把

(完整word版)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务管理系统

洛阳理工学院 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名称数据库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教务管理系统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级 学号 姓名 完成日期

课程设计任务书 设计题目:教务管理系统 设计内容与要求: 设计教务管理系统,类似于我校教务管理系统,有四类用户:教务员、学生、教师、管理员教务员可以输入学生、教师、班级、课程信息。一个班级只属于一个专业,一个学生只属于一个班级。教务员负责输入每个专业、每个班级需要学习哪些课程,指定课程的任课教师。教师可以查看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名单。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录入课程成绩。一个教师可以教授多个班的多门课程,每门课由多位老师讲授。课程分两类,必修课和选修课。系统要记录每个学生学习各门必修课的成绩,还要记录学生选修了哪些选修课以及课程成绩。学生可以查看自己各门课程的成绩。学生还可以进行评教,给老师打分。管理员可以输入教室信息,并结合班级、课程、教室信息实现自动排课。 要求: 1.完成本系统的需求分析,写出功能需求和数据需求描述; 2.完成数据库的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 3.完成本系统的部分功能模块的程序界面设计。 指导教师: 2017 年12 月29 日 课程设计评语 成绩: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 年月日

目录 一、概述 (2) 1.1、本设计的目的与意义 (2) 1.2、数据库开发工具和应用程序开发工具 (2) 二、需求分析 (2) 2.1功能需求 (2) 2.2数据需求 (2) 三、概念结构设计 (2) 3.1、E-R模型设计 (2) 3.2、总体E-R图描述 (4) 四、逻辑结构设计 (4) 4.1、关系模型 (4) 4.2、关系模式的优化与说明 (4) 五、物理结构设计 (5) 5.1建立数据库 (5) 5.2表与表结构 (5) 六、应用程序设计 (6) 6.1、系统总体结构 (6) 6.2、系统界面与源代码 (7) 6.2.1、界面 (8) 6.2.2、功能描述 (9) 6.2.3、程序源代码 (10) 七、设计总结 (23)

纯电动汽车整车控制器的构成、原理、功能说明

纯电动汽车整车控制器的构成、原理、功能说明 整车控制器是电动汽车正常行驶的控制中枢,是整车控制系统的核心部件,是纯电动汽车的正常行驶、再生制动能量回收、故障诊断处理和车辆状态监视等功能的主要控制部件。整车控制器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大组成部分,它的核心软件和程序一般由生产厂商研发,而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能够提供整车控制器硬件和底层驱动程序。现阶段国外对纯电动汽车整车控制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轮毂电机驱动的纯电动汽车。对于只有一个电机的纯电动汽车通常不配备整车控制器,而是利用电机控制器进行整车控制。国外很多大企业都能够提供成熟的整车控制器方案,如大陆、博世、德尔福等。 1整车控制器组成与原理 纯电动汽车整车控制系统主要分为集中式控制和分布式控制两种方案。集中式控制系统的基本思想是整车控制器独自完成对输入信号的采集,并根据控制策略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然后直接对各执行机构发出控制指令,驱动纯电动汽车的正常行驶。集中式控制系统的优点是处理集中、响应快和成本低;缺点是电路复杂,并且不易散热。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基本思想是整车控制器采集一些驾驶员信号,同时通过CAN总线与电机控制器和电池管理系统通信,电机控制器和电池管理系统分别将各自采集的整车信号通过CAN总线传递给整车控制器。整车控制器根据整车信息,并结合控制策略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

理,电机控制器和电池管理系统收到控制指令后,根据电机和电池当前的状态信息,控制电机运转和电池放电。分布式控制系统的优点是模块化和复杂度低;缺点是成本相对较高。典型分布式整车控制系统示意图如下图所示,整车控制系统的顶层是整车控制器,整车控制器通过CAN总线接收电机控制器和电池管理系统的信息,并对电机控制器、电池管理系统和车载信息显示系统发送控制指令。电机控制器和电池管理系统分别负责驱动电机和动力电池组的监控与管理,车载信息显示系统用于显示车辆当前的状态信息等。 典型分布式整车控制系统示意图 下图为某公司开发的纯电动汽车整车控制器组成原理图。整车控制器的硬件电路包括微控制器、开关量调理、模拟量调理、继电器驱动、高速CAN总线接口、电源等模块。

特种电机的结构、控制原理及应用

课程设计报告 课题名称特种电机的结构、控制原理及应用 目录 摘要 ............................................................................................................................................. II ABSTRACT........................................................................................................................................ I II 第1章绪论 . (1) 1.1 课题背景 (1) 1.2 课题意义及主要工作 (1) 第2章步进电动机 (2) 2.1步进电动机的分类、结构及特点 (2) 2.1.1步进电动机的分类 (2) 2.1.2步进电动机的结构及特点 (2) 2.2步进电动机的工作原理、主要参数及特性 (4) 2.2.1步进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4) 2.2.2主要参数及特性 (5) 2.3步进电动机的应用 (6) 第3章三相交流伺服电动机 (7) 3.1交流伺服电动机结构 (7) 3.2交流伺服电动机工作原理 (7) 3.2.1交流伺服电动机工作原理 (7) 3.2.2交流伺服电动机有以下三种转速控制方式 (8) 3.3三相交流伺服电动机的应用 (8) 第4章总结 (9) 参考文献 (10) 谢辞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风机控制系统结构原理分解

风机控制系统结构

一、风力发电机组控制系统的概述 风力发电机组是实现由风能到机械能和由机械能到电能两个能量转换过程的装置,风轮系统实现了从风能到机械能的能量转换,发电机和控制系统则实现了从机械能到电能的能量转换过程,在考虑风力发电机组控制系统的控制目标时,应结合它们的运行方式重点实现以下控制目标: 1. 控制系统保持风力发电机组安全可靠运行,同时高质量地将不断变化的风能转化为频率、电压恒定的交流电送入电网。 2. 控制系统采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实现对风力发电机组的运行参数、状态监控显示及故障处理,完成机组的最佳运行状态管理和控制。 3. 利用计算机智能控制实现机组的功率优化控制,定桨距恒速机组主要进行软切入、软切出及功率因数补偿控制,对变桨距风力发电机组主要进行最佳尖速比和额定风速以上的恒功率控制。 4. 大于开机风速并且转速达到并网转速的条件下,风力发电机组能软切入自动并网,保证电流冲击小于额定电流。对于恒速恒频的风机,当风速在4-7 m/s之间,切入小发电机组(小于300KW)并网运行,当风速在7-30 m/s之间,切人大发电机组(大于500KW)并网运行。 主要完成下列自动控制功能: 1)大风情况下,当风速达到停机风速时,风力发电机组应叶尖限速、脱网、抱液压机械闸停机,而且在脱网同时,风力发电机组偏航90°。停机后待风速降低到大风开机风速时,风力发电机组又可自动并入电网运行。 2)为了避免小风时发生频繁开、停机现象,在并网后10min内不能按风速自动停机。同样,在小风自动脱网停机后,5min内不能软切并网。 3)当风速小于停机风速时,为了避免风力发电机组长期逆功率运行,造成电网损耗,应自动脱网,使风力发电机组处于自由转动的待风状态。 4)当风速大于开机风速,要求风力发电机组的偏航机构始终能自动跟风,跟风精度范围 ±15°。 5)风力发电机组的液压机械闸在并网运行、开机和待风状态下,应该松开机械闸,其余状态下(大风停机、断电和故障等)均应抱闸。 6)风力发电机组的叶尖闸除非在脱网瞬间、超速和断电时释放,起平稳刹车作用。其余时间(运行期间、正常和故障停机期间)均处于归位状态。 7)在大风停机和超速停机的情况下,风力发电机组除了应该脱网、抱闸和甩叶尖闸停机外,

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复习

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复习 (紧扣课本) 第一章绪论 经典控制和现代控制理论的统称为传统控制, 智能控制是人工智能与控制理论交叉的产物,是传统控制理论发展的高级阶段。智能控制是针对系统的复杂性、非线性和不确定性而提出来的, 传统控制和智能控制的主要区别: ?传统控制方法在处理复杂化和不确定性问题方面能力很低; 智能控制在处理复杂性、不确定性方面能力较高。智能控制系统的核心任务是控制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系统,而控制的最有效途径就是采用仿人智能控制决策。 ?传统控制是基于被控对象精确模型的控制方式; 智能控制的核心是基于知识进行智能决策,采用灵活机动的决策方式迫使控制朝着期望的目标逼近。 传统控制和智能控制的统一: 智能控制擅长解决非线性、时变等复杂的控制问题,而传统控制适于解决线性、时不变等相对简单的控制问题。 智能控制的许多解决方案是在传统控制方案基础上的改进,因此,智能控制是对传统控制的扩充和发展,传统控制是智能控制的一

个组成部分。 智能控制应用对象的特点 (1)不确定性的模型 模型未知或知之甚少; 模型的结构和参数可能在很大范围内变化。 (2)高度的非线性 (3)复杂的任务要求 例如,要求系统对一个复杂的任务具有自行规划和决策的能力;要求除了实现对各被控物理量定值调节外,还要实现整个系统的自动启停、故障的自动诊断以及紧急情况的自动处理等功能。 智能控制的基本特点 (1)分层递阶的组织结构 (2)多模态控制 (3)自学习能力 (4)自适应能力 (5)自组织能力 (6)优化能力 智能控制系统的主要类型 模糊控制

神经网络控制 专家控制系统 分层递阶智能控制(该系统由组织级、协调级、执行级组成,按照自上而下精 确程度渐增、智能程度渐减的原则进行功能分配。 在这类多层智能控制系统中,智能主要体现在高层次上,其主要作用是模仿人的功能实现规划、决策、学习和任务协调等任务。 执行级仍然采用现有数学解析控制算法,对数值进行操作和运算。) 与常规控制方法相比,模糊控制有以下特点: ①模糊控制完全是在操作人员控制经验基础上实现对系统的控制,无需建立数学模型,是解决不确定性系统的一种有效途径。 ②模糊控制具有较强的鲁棒性,被控对象参数的变化对模糊控制的影响不明显,可用于非线性、时变、时滞系统的控制。 ③由离线计算得到控制查询表,提高了控制系统的实时性。 ④控制的机理符合人们对过程控制作用的直观描述和思维逻辑,为智能控制应用打下了基础。 人工神经网络具有几个突出的特点: ①可以充分逼近任意复杂的非线性关系; ②所有定量或定性的信息都分布贮存于网络内的各神经元的连接上,故有很强的鲁棒性和容错性; ③采用并行分布处理方法,使得快速进行大量运算成为可能; ④可学习和自适应不知道或不确定的系统。

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

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 一、电机控制器的概述 根据GB/T18488.1-2001《电动汽车用电机及其控制器技术条件》对电机控制器的定义,电机控制器就是控制主牵引电源与电机之间能量传输的装置、是由外界控制信号接口电路、电机控制电路和驱动电路组成。 电机、驱动器和电机控制器作为电动汽车的主要部件,在电动汽车整车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电机控制器的原理 图1汽车电机控制器原理图 电机控制器作为整个制动系统的控制中心,它由逆变器和控制器两部分组成。逆变器接收电池输送过来的直流电电能,逆变成三相交流电给汽车电机提供电源。控制器接受电机转速等信号反馈到仪表,当发生制动或者加速行为时,控制器控制变频器频率的升降,从而达到加速或者减速的目的。 三、电机控制器的分类 1、直流电机驱动系统 电机控制器一般采用脉宽调制(PWM)斩波控制方式,控制技术简单、成熟、成本低,但效率低、体积大等缺点。 2、交流感应电机驱动系统 电机控制器采用PWM方式实现高压直流到三相交流的电源变换,采用变频调速方式实现电机调速,采用矢量控制或直接转矩控制策略实现电机转矩控制的快速响应。 3、交流永磁电机驱动系统 包括正弦波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和梯形波无刷直流电机驱动系统,其中正弦波永磁同步电机控制器采用PWM方式实现高压直流到三相交流的电源变换,采用变频调速方式实现电机调速;梯形波无刷直流电机控制通常采用“弱磁调速”方式实现电机的控制。由于正弦波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低速转矩脉动小且高速恒功率区调速更稳定,因此比梯形波无刷直流电机驰动系统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4、开关磁阻电机驱动系统 开关磁阻电机驱动系统的电机控制一般采用模糊滑模控制方法。目前纯电动汽车所用电机均为永磁同步电机,交流永磁电机采用稀土永磁体励磁,与感应电机相比不需要励磁电路,具有效率高、功率密度大、控制精度高、转矩脉动小等特点。 四、电动控制器的相关术语 1、额定功率:在额定条件下的输出功率。 2、峰值功率:在规定的持续时间内,电机允许的最大输出功率。 3、额定转速:额定功率下电机的转速。 4、最高工作转速:相应于电动汽车最高设计车速的电机转速。 5、额定转矩:电机在额定功率和额定转速下的输出转矩。 6、峰值转矩:电机在规定的持续时间内允许输出的最大转矩。 7、电机及控制器整体效率:电机转轴输出功率除以控制器输入功率再乘以100%。

电动车控制器原理图解

电动车控制器原理图解 单片机PICl6F72是目前电瓶车控制器主流控制芯片,配合2只 74HC27(3输入或非门电路);1只74HC04D(反相器);1只74HC08D(双输入与门)和一片LM358(双运放),组成一款比较典型的无刷电瓶车控制器,具有60°和120°驱动模式自动切换功能,其基本组成框图见图l。实物测绘原理图见图2(图中数据除注明外,均为开锁停车状态数据)。 一、电路简介与自检 开通电门锁,48V电瓶直流电经电门锁线输入到控制器,一路经R3、R13、R4等送入U6的③脚作电瓶欠压检测用,另一路送入U13、U14、

U15输出+15V和+5V给IC和末级驱动供电。单片机PICl6F72的⑨、⑩脚外接16MHz晶体,①脚外接R13、C25组成复位电路,电门锁开锁,单片机得电工作后即进入初始化自检状态,它主要检测:1.由R3、R73、R4、R11、C2l等组成的电池欠压检测电路(典型值U6的③脚输入3.8V)。 2.由R5、R6、U1等组成的末级电流检测和过流保护电路(正常值Ul的⑦脚输出0V,①脚输出约3.6V)。 3.转把复位信号(正常值U6的⑥脚输入约0.8V的低电平)。 4.刹车复位信号(正常值U6的⑦脚输入4.8V高电平)。 5.电机霍尔元件检测到的无刷电机相位信号(正常时至少有一根霍尔线输入为4.1V,其他为0V)。 自检后的状态由LED2显示结果,以下是参照值(具体显示与单片机的程序设计有关)。 闪l停l--自检正常通过 闪2停l--欠压 闪3停l--LM358故障 闪4停1--电机霍尔信号故障

闪5停l--下管故障 闪6停l--上管故障 闪7停1--过流保护 闪8停l--刹车保护 闪9停1--手把地线断开 闪10停1--手把信号和手把电源线短路 闪l停11--上电时手把信号未复位 若自检正常通过,当转动转把时,U6根据转把输出电压的大小,将相应脉冲宽度的载波信号与三路驱动上下管的换相导通信号混合,从而达到控制无刷电机速度的目的,不同的速度对应不同的电机电流,同时行驶速度与电机换相频率成正比。 电路中,末级功率管V1和V2,V3和V4分别为无刷电机U相的上、下路驱动管;V5和V6,V7和V8分别为无刷电机V相的上、下路驱动管;V9和V10,Vll和V12分别为无刷电机W相的上、下路驱动管。U2为下管驱动IC,U4为上管驱动IC;U3、U5为上、下管R55、R56(康铜丝)串接在末级功率管的地线上,因而末级功率管的电流变化会在R55、R56上产生压降,所以由R5、R6和Ul等组成的电流检测电路可以随时检测无刷电机电流的大小,避免过流损坏电机。由R3、R73、R4、R11、C21、

控制理论与应用

控制理论与应用 第34卷第5期2017年5月 目次 综述与评论 果蝇优化算法研究进展·························································王凌,郑晓龙(557) 论文与报告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车速预测及整车控制策略·············································连静,刘爽,李琳辉,周雅夫,杨帆,袁鲁山(564)通讯信息约束下具有全局稳定性的分布式系统预测控制(英文)··············郑毅,李少远,魏永松(575)基于卡尔曼滤波器组的多重故障诊断方法研究····························符方舟,王大轶,李文博(586)考虑作动器动态补偿的飞机增量滤波非线性控制··················周池军,朱纪洪,袁夏明,雷虎民(594)不确定时滞关联大系统的全局稳定模糊容错控制··································郭涛,陈为胜(601)带相关噪声、随机观测滞后和丢失的随机不确定系统的最优线性估值器·············王欣,孙书利(609)高通量筛选系统的双子代数建模·························································李丹菁(619) N连接糖基化过程的动态图建模·························杨岱巍,王晶,周靖林,吴海燕,靳其兵(627)多端高压直流输电系统自适应无源控制···························杨博,黄琳妮,张孝顺,余涛(637)模型参数失配有界下的扩展集员估计方法·································宋莎莎,赵忠盖,刘飞(648)卫星姿态的状态转移控制································································谭天乐(655) 短文 控制饱和约束下的自主水面船编队·······························付明玉,余玲玲,焦建芳,徐玉杰(663)融合概率分布和单调性的支持向量回归算法······································张青,颜学峰(671)三类不动点与一类随机动力系统的稳定性········································王春生,李永明(677)一类3阶非线性系统的非奇异终端滑模控制································蒲明,蒋涛,刘鹏(683)带有非线性扰动的时变时滞系统的稳定性准则·····················武斌,王长龙,徐锦法,胡永江(692) 期刊基本参数:CN44–1240/TP*1984*m*A4*144*zh*P*¥15.00*1300*17*2017–0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